TW550788B - Semiconductor circuit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circ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50788B
TW550788B TW091115603A TW91115603A TW550788B TW 550788 B TW550788 B TW 550788B TW 091115603 A TW091115603 A TW 091115603A TW 91115603 A TW91115603 A TW 91115603A TW 550788 B TW550788 B TW 5507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semiconductor layer
field
gate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15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mohide Terashim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50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507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2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 H03K3/353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ternal or external positive feedback
    • H03K3/356Bistable circuits
    • H03K3/356104Bistable circuits using 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3/356113Bistable circuits using 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using additional transistors in the input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07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the components having an active region in common
    • H01L27/070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the components having an active region in common comprising components of the field effect type
    • H01L27/0711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the components having an active region in common comprising components of the field effect type in combination with bipolar transistors and diodes,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 H01L27/071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the components having an active region in common comprising components of the field effect type in combination with bipolar transistors and diodes,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vertical bipolar transistors and diodes,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0Bipolar devices
    • H01L29/72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 H01L29/739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bipolar 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 [BSIT]
    • H01L29/7393Insulated gate bipolar mode transistors, i.e. IGBT; IGT; COMFET
    • H01L29/7395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 H01L29/7396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with a non planar surface, e.g. with a non planar gate or with a trench or recess or pillar in the surface of the emitter, base or collector region for improving current density or short circuiting the emitter and bas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2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 H03K3/021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more than one type of element or means, e.g. BIMOS, composite devices such as IGB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1Details
    • H03K3/012Modifications of generator to improve response time or to decrease power consum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Bipola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550788 五、發明說明(1)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半導體裝置及使用其之半導體電路,例如 可適用場電晶體與雙極性電晶體組合之構成或電路者。 (習知技術)
圖2 1係作為顯示驅動器使用之反相器之構成電路圖之 例。PM0S電晶體Ql、Q3被交叉耦合。電晶體Ql、Q3之汲極 分別介由NM0S電晶體Q2、Q4連接接地GND。電晶體Ql、Q3 之源極及背閘極被供給電位Vdd ( > 0 )。於電晶體Q2、Q4 之閘極分別被供給輸入信號S丨及藉由反相器丨NV使輸入信 號SI之邏輯反轉的信號。 因此,於相互串接之電晶體Q3、Q4之汲極,與輸入信 號SI之為邏輯"H"或"L"對應地分別被供給大略電位〇、
Vdd。亦即電晶體qi〜Q4構成反相器,且電晶體qi、q3被 交叉耦合,故電晶體Q3、Q4之汲極電位相對於混入輸入信 號SI之雜訊而言乃為穩定。
上述構成中,電位Vdd設為100V以上時,使用具數v遷 移值之輸入信號SI,可實現以ιοον以上之遷移值輸出之反 相器。但是,電位Vdd欲設為如此高電位時,需提升電晶 體Ql、Q3之閘極耐壓。因該必要性,電晶體Q1、q3 一般採 用稱為場電晶體,亦即將閘極氧化膜加厚,以場絕緣膜作 為閘極氧化膜之構成。 圖22係電晶體qi、Q3分別能採用之場電晶體2〇〇之構 成之剖面圖。於P-型基板1上形成N-型半導體層2,於兩者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5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 間選擇性存在N +型半導體層3。在N +型半導體層3之上方 (機板1之相反側),於N-型半導體層2之主表9面亦選擇性 形成場絕緣膜8、P型半導體層51、52、N型半導體層4。半 導體層51、52係介由場絕緣膜8互呈對向,電極9介曰由場絕 緣膜8與半導體層51、52夾持之N-型半導體層2之主 呈對向。 4 W & + 於P型半導體層51、52 ,Ν型半導體層4上面分別形成P +型半導體層13、7,Ν+型半導體層6。於Ρ+型半導體層13 上分別形成電極14,及連接半導體層7之電極1〇。電^1〇 亦連接Ν+型半導體層6,與場電晶體2〇〇之 型半導體層2呈導通狀態。 Τ 以較Ν型半導體層2低之電位施加於電極g,則可使盥 η;對向之n:型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之導電型反轉工 52 ,以較半導體層51高之電位施加於半導體層 由丰^ H33所示’可使電洞經由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 PMOS f* a I移向半導體層51。亦即,場電晶體200作為 電晶體之功能。 v 面之門的π總从⑽而且,存於電極9與半導體層2之主表 由之間的場絕緣膜8之厘疮 ^ 俨,故閙朽#两1 厚度’可達一般閘極絕緣膜之數十 常’筑閘極耐壓可設兔洳 又句與源極/汲極間耐壓約略相同。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但是,場電晶體因接 故,ON電阻與元件面殊用场絕緣膜作為閘極絕緣膜之 此,欲實現大電流輸出之積所代表之有效0N電阻極差。因
之顯示驅動器時乃需要一般之關〇S
550788 五、發明說明(3) 電晶體Q5、Q6。 電晶體Q5之汲極被供給電位Vdd,電晶體Q6之源極及 背閘極連接接地GND。電晶體Q5之閘極共通連接於電晶體 Q3、Q4之沒極’電晶體Q6之閘極被供給輸入信號$I。電晶 體Q5之源極及背閘極與電晶體q6之汲極係共通連接被供給 輸出S0。但是,電晶體Q5之閘極耐壓無法如場電晶體般設 计成較兩,故需保護二極體D。該技術揭示於例如"6 〇 y Field NMOS and PMOS transistors for the multi-voltage system integrati onf,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ICs,pp259-262)。 本發明係有鏗於上述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耐 壓,且可輸出大電流之半導體電路,及該半導體電路 用之半導體裝置。 (解決問 本發 具有源極 極、閘極 型第1M0S 晶體;及 體。較供 述第2M0S 被供至上 題之手段) 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電路,係包括: 、沒極、閘極的P型第1場電晶體;具有源極、沒 的P型第2場電晶體;具有源極、汲極、閘極的N 電晶體;具有源極、沒極、閘極_型第2刪電 具有集極、基極、射極的NPN型第1雙極性電晶 至上述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及供至上 =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之任一為高之電^;,係 逃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 第7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4) 上述源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上述第1場 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1 M0S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連 接於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 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及上述第工 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於上述第2M〇s電晶體之上述汲 極與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共通連接之連接點 被取出輸出信號;於上述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與上 述第2M0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分別被輸入互補信號。 、申睛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之半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與上述第丨雙極性電晶 體,係構成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 之半導體電路中,上述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係包括: 具主表面,第1導電型的第1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上述 主表面的第1場絕緣膜;任一均為和上述第丨導電型相反之 第2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第1場絕 緣膜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關於上述第 3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於上 述主表面的上述第丨導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上述第2半導 體層之在與上述第1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的上述 第1導電型之第5半導體層;在上述主表面之相反侧,與上 述第、2至第4半導體層之任一均呈對向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 第6半導體層;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侧,配置於上述 第2半導體層的第2場絕緣膜;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8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5) 側,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上, 夾持上述第2場锅鏠臌炎#之第5 +導體層共同 2邑緣膜,為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上述第 2+導體層尚的第7半導體《第 第3丰導舻& 你工逆弟/牛導體層與上述 ί缘膜ΛΛ:述第1半導體層,“上述第1場 ,邑3呈對向的第!電極;及電連接於 上述第4半導體層之兩方的第2電極。 牛導體層與 2項之申Λ專Λ範Λ第4項之發日月,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 2項之+導體電路中,另具有連接於 之上述基極與上述射極之間的第i電阻。 電曰曰體 $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係於申 :半導趙電路中,另包括接觸於上述 :::3項 第7半導體層的第3電極。 干等骽層與上述 之车m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 之+導體電路中,另包括接觸於上述第5半導體層 f,上述第3電極,係在較上述第4電極更遠離上述第了半 導體層之位置接觸於上述第5半導體層。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半導體電路中,另包括··具源極、汲極及閘極的㈣ 第3M0S電晶體。與供至上述第2M〇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之作 號為相同邏輯的信號,係被至上述第3M〇s電晶體之上述^ 極,上述第3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J{〇s 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3M0S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與 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汲 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共通連接。 ϋ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9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6) 2項之中///1 範Λ第8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 第3尸雷曰# 、,另包括.具源極、汲極及閘極的^^型 i 阳 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係連接於上 ,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沒極及上述第i場電晶體之上述 >及 極,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共通連接於上述 2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第 ΪΪΐ逑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閉極、上㈣2場電晶體之上 述汲,,及上述第丨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共通連接。 申凊專利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電路,係包括:具有源 極、放極、閘極的Ρ型第i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極的P型第2場電晶體;具有源極、汲極、閉極_型第 =〇S電晶體,·具有源極”及極、閘極㈣型第讓電晶 ί右ίΪ集?、基極、射極的卿型第1雙極性電晶體;及 jUt射極的ΡΝΡ型第2雙極性電晶體。較供至 曰iim 上述源極的電位及供至上述第2觀電 i曰ΓΛ Λ 位之任一為高之電位,係被供至上述 ί極Λ =上述源極、及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 ::雷ΐϊ 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雙 Ϊ ?: ΐ Λ上述射極或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 上比及極L你%查電/曰體之上述没極及上述第1M〇s電晶體之 ϋ雷曰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閉極,·上述 场電日日體之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場電晶體之上 述閘極、上述第!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 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上述第】雙極性電晶體土 集雙 第10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7) $ ’與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係互為共通連 接0 項之範圍第10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 j +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 IS二=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另具有:連接於 2严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與上 體之上述射極之間的第丨電阻。 艾{汪电曰曰 之半圍第11項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 導體電路中’另具有第3場電晶體,該第3場電晶體, :、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電體 =的第i及第2電流電極,及連接於上述第心二 之上述閘極的閘極。 野电日日锻 項之Γΐϋ範圍項之發明,係^中請專㈣圍第12 +導體電路中’上述第3場電晶體,係另具有:連接 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的背閘極。 項之Hi;範圍第13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2 =之+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 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 ” 項之Πίϊϊ圍第14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2 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 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 ,、 至"Hf利範圍第15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 一項之半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另 /、有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的背閘極。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11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8) 申γ利範圍第16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 :12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電路中,另具有連接於上述第^ 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與上述射極的第2電阻。 ㈣範圍第17項之發明’係於中請專利範 :電?; Ϊ體電Τ’上述第2場電晶體,上述第1雙極 •B曰體及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成體係包括有: ^表面,第1導電型的第!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 H的第1場絕緣膜’·任一均為和上述第1導電型相反之 緣膜互二、選擇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第1場絕 3Λ/Λ 半導艎層及第3半導體㊆;關於上述第 層糸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於上 述主表面的上述第丨導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上述第2半導 ,層之在與上述第i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的上 =電型之第5半導體層;在上述主表面之相反側,與上 ί6车i Γ/導體層之任一均呈對向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 半導體層;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與上述第3半導體 上述第1半導體層,介由上述第1場絕緣膜呈對向的 車道抽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於上述第2 4·導體層的第2場絕緣膜;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 上,第2半導體層上,與上述第5半導體層共同失持 述第絕緣膜,為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 導體層高的第7半導體層;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側, H於丰上導述上3 ί導體層^,為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上 逑第3丰導體層馬的第8半導體層;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 麵 第12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9) IS上ΐί於/述第4半導體層上,為第1導電型且雜質 述is半導上半導體層高的第9半導體層;及用於分離上 體層與上述第9半導體層的第3場絕緣膜。 項之第18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3 項之+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上 =體ίΐΓ有雙極性㈣,及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集 f 述主表面的一對之第1場絕緣膜;任一均為 ΐί述ί1/電型相反之第2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 1上述一對之第1場絕緣膜之兩方互成對向的第£ 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關於上述第3半導體Λ在上2 =2半導體層之相反侧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的上述第】 f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在與上述第丨 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的上述第〗
體層;在上述主表面之相反侧,與上述W 第K 一道均上對向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6半導體層;在上i 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侧’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的第”暴 絕緣膜,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於上述第2 :體:ϋ述第5半導體層共同夾持上述第2場絕緣 膜’為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半導體層高的第7 半導體層;為第2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上, 介由上述一對之第1場絕緣膜之一方與上述第2半導體層互 呈對向,介由上述一對之第丨場絕緣膜之另一方與上述第3 半導體層互呈對向的第8半導體層;彳由上述一對之第"昜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13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ίο) 第ΓΛ上述第2半導體層及上述第8半導體層 二半另一方,而與上述第3半導體層及上述 =第7半導體層的第2電極,·及電連接於上:第3電連接於 層及上述第4半導趙層之兩方的W電極。 導體 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半導體電路,係包括:具有源 J、汲極、閘極的Ρ型第!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極的Ρ型第2場電晶體•且右浪极 k ^ 閘 1MOS雷曰科·目士 具有 極、閘極_型第 日日,具有源極、汲極、閘極的N型第2MOS電晶 =及具有集極、基極、射極的PNp型第β極性電晶體; 較供至上述第1MO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 2咖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之任一為高之電:至 至上述第1场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2場電晶‘ =、及上述第!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上述第 曰曰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1M〇s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 於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 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及上述第丨雙 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 係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 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j 9 項之半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係另具有連接於 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的背閘極;另具有p型第 3場電晶體,該P型第3場電晶體具有:連接於上述第丨雙極 第14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11) 極的源極,及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 日曰體之上述集極的汲極,及連接於上 之上述基極的背閘極β Μ雙極度電0曰體 項之第21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㈣ =半:體電路中,上述第!雙極性電晶體 日日體、及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集成體 的面第二第'電二的/ 1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 第2導電型二摆二番任一均為和上述第1導電型相反之 r膜m 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第1場絕 緣膜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 3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2丰莲科“广等體層,關於上述第 述主表面的上述第tr電型之第4=:選:性配置於上 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第面4:導為上述第2導 =上:第2半導體層呈對向的第5半導趙匕=場述絕主緣表 反侧,與上述第2至第4半導體層之任一均向的 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6半導體層; 述第3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 二:2+人導體層與上 琢名緣膜呈對向的第丨電極;在上述第2半 5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述第" ίϊί3丰導Λ:上述第1電極的第2電極;及電 上达導體層與上述第4半導體層之兩方 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發明,係於申請 :之半導體電路中,上述第2場電晶體、申上:專第 體、及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成體係包括| :具主表 麵 第15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12) 面’第1導電型的第1半導體層;選擇性且依序配置於上述 主表面的第1至第3場絕緣膜;任一均為和上述第〗導電型 相反之第2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 第Ϊ場絕緣膜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關 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 配置於上述主表面的上述第i導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均為 上述第2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上,介由上述 第3場絕緣膜互呈對向的第5半導體層及第6半導體芦; :士述第6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5半導體層之相反侧、擇性 、置於上述主表面的上述第丨導電型之第7半導體層丨在上 表面之相反側,與上述第2至第7半導體層之任丄 :向的上述第i導電型之第8半導體層;彳由 : 緣膜,與上述第2半導體層及上述第3束道 沭篦1主道胁a 〇 述第3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 这第1丰導體層呈對向的第丨電極;介 膜,與上述第5半導體声及上梳楚,坐:亡攻第3场絕緣 第1半導體声呈對6 :击拉述第6 +導體層所夾持之上述 極;及Λ電/Λ 接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的第2電 層、半導體層'上述第4半導體 申ΪΐΛ 層述第7半導體層的第3電極。 項之半導體電:,第23項5發明,係於巾請專利範圍第22 體、ίίΑΛ’上述第2場電㈣、上述第3場電晶 成體俜另包^ 電晶體,及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隼 成體係另包括有:上述第1至上述第8丰莫种思::票 至上述第3場絕緣膜;上述第J上第=導體層,上述第1 場絕緣膜與第2場η 上这第3電極;於上述第1 每絕緣膜之間,在上述第8半導體層之相反 第16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13) 側,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上的第4場絕緣膜;及於上 第4場絕緣膜與上述第2場絕緣膜之間,配置於上述第2地 導體層上的第1導電型之第9半導體層。 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半導體裝置,係包括··具主 面,第1導電型的第1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 的第1場絕緣膜;任一均為和上述第〗導電型 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第^絕^ 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關於上述第3半 導體層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於上 主表面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Ji述第2半 層2 主與道上抽述第1半導體層之相反侧配置的上述第1導電型 之第5半導體層;在上述主表面之相反侧,與上述第 4半導體層之任一均呈對向的上述扪導電型之第 層;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與上述第3半導體層所失持之上述 第1半導體層’介由上述幻場絕緣膜呈對向的第工電極; ίϋ接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與上述第4半導體層之兩方的 第Ζ電極。 項之nium;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4 = 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 6 ν導體/之相半導ϊ層的第2場絕緣膜;及在上述第 u ”層 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上,*上述 第5半導體層共同夾持上述第2場絕緣膜,為 電型且 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半導體層高的第7半導體層。 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發明’係於申請“範圍第25 2108-5017-PF(N);ahddub.ptd $ 17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14) 匕半主導道體/置中,另包括接觸於上述第5半導體層與上 《第7 +導體層之任一的第3電極。 項之Πίϊ範圍第27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㈣ tti 置中’上㈣3電極,對於上㈣7半導體層 ’、 达離上述第2場絕緣膜之位置與之接觸。 項之Hi:範圍第28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㈣ 電極!^裝置中,另包括接觸於上述第5半導體層的第4 半導Μ述第3電極’係在較上述第4電極更遠離上述第7 +導體層之位置接觸於上述第5半導體層。 面,m範圍第29項之半導鱧裝置’係包括:具主表 的第'的第1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 互成對A置於上述表面,介由上述第1場絕緣膜 導體声+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關於上述第3半 主表:的I*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性配置於上述 層;Si第第;之第4半導體層;上述第2半導: 第2至第4半導體層之任 /主表面之相反側,與上述 半導體層;在上述第2半二Λ向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6 之上述第!半導體/ί!體層與上述第3半導體層所夾持 11 艚禺沾势9 3 π ▲ 日〜々日久侧,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 於:述第2;導Ξί丄在= 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 曰上與上述第5半導體層共同夾持上述 第18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15) 第2場絕緣膜,為第2導 層高的第7半導體芦導Λ 雜質濃度較上述第2半導體 於上述第3半導體;上U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 3半導體層高的第/半導’/屏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上述第 侧,配置於上在導體層之相反 較上述第4半導體層層上’為第1電型且雜質濃度 R主道胁的第9 +導體層,及用於分離上述第 8 +導體層與上述第9半導體層的第3場絕緣膜。4第 而楚Γ道專利範圍第30項之半導體裝置,係包括:具主表 二第:導電型的第i半導體層;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 發第%絕緣膜,任—均為和上述第 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述 :緣膜之兩方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 : =第3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 Ϊ2丰導上Λ主表,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上述 導體層之在與上述第!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的上述 第1導電型之第5半導體層;在上述主表面之相反側,愈上 述第2至第4半導體層之任一均呈對向的上述第i導電型之 第6半導體層;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於上述 第2半導體層的第2場絕緣膜;在上述第6半導體層之相反 侧,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上,與上述第5半導體層共同 夾持上述第2場絕緣膜,為第2導電型且雜質濃度較 2半導體層高的第7半導體層第2導電型,晨選又擇較上这置第 於上述主表面上,介由上述一對之第〗場絕緣膜之一方盥 上述第2半導體層互呈對向,介由上述一對之第丨場絕緣膜 麵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19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16) 之另一方與上述第3半導體層 由上述一對之第^ 0呈對向的第8半導體層;介 及上述第8半導體層所,拄一方,而與上述第2半導體層 1電極介= 導體㈣ ΓΛ 述第8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述第1丰導體 :呈對向,電連接於上述第7半導體層的第極及電連 極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及上述第4半導體層之兩方的第3電 =ί Γ,場選絕擇緣二任一均為和上述第1導電::反表: 弟Ζ導電型,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 緣膜互成對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 述第上:: 3过半主導表體面層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侧▲擇性配置於 1 ΐΐ ΐΙΐίΓ:電型之第4半導體層;為上述第2導 選擇陡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上,介由上述第2 、與上述第2半導體層呈對向的第5半導體層;在上述主 面之相反側,與上述第2至第4半導體層之任一均呈 ^ 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6半導體層;在上述第2丰 /向的 述第3半導體層所爽持之上述第!半導體層,彳由上曰述與々 '絕緣膜呈對向的第i電極;在上述第2半導 5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述第】半導體層,介由上述第^第 緣膜呈對向,連接於上述第!電極的第2電極;及電桩邑 上述第3半導體層與上述第4半導體層之兩方的第3電極。; 麵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20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17) 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半導體 面,第1導電型的第1主道础应 置係匕括·具主表 述主表面的第心”體層;選擇性、且依序配置於上 型相反之;=3,\絕擇= 述第1埸貓給胳選擇性配置於上述主表面,介由上 關於上述第3丰導2向的第2半導體層及第3半導體層,· 性配置於上if φ矣"係在上述第2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選擇 ::3場絕緣膜互呈對向的第5半導體層主及表第:ί導i : t 性ϋ,6半導體層係在上述第5半導鱧層之相反側選擇 '述主表面的上述第1導電型之第7半導體層,·在 二表面之相反側,與上述第2至第7半導體層之任一均 的上述以導電型之第8半導體層,·介由上述们場 絕緣膜,、與上述第2半導體層及上述第3半導體層所夾持之 上述第1半導體層呈對向的第丨電極;介由上述第3場絕緣 膜,、與上述第5半導體層及上述第6半導體層所夾持之上述 第1半導體層呈對向,電連接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的第2電 極’及共通電連接於上述第3半導體層、上述第4半導體 層、上述第6半導體層、及上述第7半導體層的第3電極。 申請專利範圍第3 3項之發明,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2 項之半導體裝置中,另包括:於上述第1場絕緣膜與第2場 絕緣膜之間’在上述第8半導體層之相反側,配置於上述 第2半導體層上的第4場絕緣膜;及於上述第4場絕緣膜與 上述第2場絕緣膜之間,配置於上述第2半導體層上的第1 m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21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18) 導電型之第9半導體層。 (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路 圖,該半導體電路,例如可用於顯示驅動器。輸入信號SI 係採用2值邏輯"H"," L"之遷移值為約數V之信號,例如採 用TTL位準之信號。輸出S0係採用2值邏輯"H"," L"之遷移 值為約Vdd之信號,例如電位Vdd設為約1 00 — 300V。 PM0S電晶體Ql、Ql 1係場電晶體,NM0S電晶體Q2、Q4 係一般之M0S電晶體,但是,本發明中「M0S電晶體」包含 在閘極絕緣膜採用氧化物以外之場絕緣膜之情況。 PM0S電晶體Ql、Q11之各源極及背閘極、npn電晶體 Q12之集極均被施加電位Vdd。電晶體Q2、Q4之各源極均為 接地GND,被施加電位0。電晶體Ql、Q2之沒極連接電晶體 Q11之閘極。電晶體Q11之汲極連接電晶體q 1之閘極及電晶 體Q12之基極。電晶體Q4之汲極及背閘極與電晶體Q12之$ 極為共通連接,於該連接點獲得輸出SO。於電晶體以 、 極被供給輸入信號S I,於電晶體Q2之閘極被供給輸入$, SI經由反相器INV反轉之信號。 ° 巨號 和習知技術一樣,PM0S電晶體Ql、Q11為交又輕人 但是和習知技術不同的是,電晶體q 1之閘極與電晶σ 之汲極不直接連接電晶體Q4之汲極,而是連接啻=Q11 电晶體Q12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22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19) 因此,本發明中,和以電晶體Q1 — Q4構成之反相器比 較,假設電晶體Q1 2之電流放大率為/5,與電晶體Q 3、Q1 1 之電流驅動力相等,則輸出S0之電流可設為約谷倍。因 此,不必另外設置NM0S電晶體Q5、Q6,亦不必設置保護二 極體D。 以電晶體Q1 1、Q1 2可實現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以 下稱「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101。此情況下,電晶體Q11之尺寸即使設為和電晶體q 3約 略相同’藉由傳導度調變載子亦可增為7倍。因此,以電 晶體Qll、Q12實現IGBT101,可增大輸出SO之電流。以 下,首先說明與IGBT1 01類似之半導體裝置丨〇〇之構造,之 後,說明IGBT101之構造。 圖2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1〇〇之構成剖 面圖。於導電型為P-型之基板!,例如形成導電型為N_型之 半導體層2作為井區。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選擇性形成場 絕緣膜80、81。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亦選擇性形成半導 體層51 '52,其均為p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1、52介由 絕緣膜81互呈對向。
、>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亦選擇性形成N型半導體層4。 半導體層4,係和半導體層52同樣於半導體層51之相^反側 形成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半導體層4、51、52,係由/ :::對出現之場絕緣膜80所夾持。但是,該場絕緣》 '、二未出現在斷面之位置互相連結,亦可看成在平面 匕圍半導體層4、51、52。 -
550788 五、發明說明(20) 於半導體層51有N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12,於半導體 層52有P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7,於半導體層4有計型導電 型之半導體層6分別在半導體層2之相反側被形成。 在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之相反側,與半導體層4、51、 52之任一均呈對向地形成^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3。半導 體層3 ’例如設於基板丨與半導體層2之間,半導體層2作為 井區時’可作為該井區之埋入層。 … 於半導體層51、52所夾持之半導體層2介由場絕緣膜 81與電極9呈對向。於半導體層12上形成電極n。又,與 半導體層6、7雙方接觸地形成電極1〇。 、 對電極9施加較半導體層2低之電位則可使與電極9呈 對向之半導體層2之導電型反轉為p型。因此,介由電極 10、11對半導體層52施加較半導體層51高之電位,則如箭 頭33所不’電洞可由半導體層52經過半導體層2移向半 體層51。
^又’較半導體層2低之電位介由電極1 0 ' 11被施加於 f導體層12,因此電子可由半導體層12注入半導體層51, 藉由上述載子之移動,可於半導體層51產生傳導度調變, 多數電子,如箭頭32所示,經由半導體層2、3注入半導體 f 4。藉由上述動作,電流由電極1〇流向電極丨丨。因此, 半導體裝置100可作為IGBT之功能。而且,存於電極9與半 導體層2之主表面間的場絕緣膜8丨,可達一般閘極絕緣膜 之數十倍’故閘極耐壓可設為約與源極/汲極間耐壓 等。
550788 五、發明說明(21) 又’ IGBT101,可將IGBT100變形實現。圖3係IGBT101 之構成剖面圖。場絕緣膜82,係於半導體層2、3之相反 側,形成於半導體層51。又,P+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13, 係於半導體層2、3之相反側,且與半導體層丨2同時夾持場 絕緣膜8 2地形成於半導體層51上。於半導體層13連接電極 14° 此於圖1之IGBT1 01比較,電晶體Q!},係以半導體層 51作為汲極,以半導體層52作為源極,以半導體層2、3曰、 4作為者閘極,以電極9作為閘極而構成。電晶體q丨2,係 以半導體層12作為射極,以半導體層51作為基極,以半 體層2、3、4作為集極而構成。 電極9、10、11、14 ,分別作為1(?叮1〇1之閘極、射極 及集極,以及電晶體Q 1 2之基極之功能。以下為求簡單, 關於電極14亦稱為IGBT之基極14。 IGBT101,係採用將圖22說明之場電晶體2〇〇之p +
,層13之一部分替換Μ導體層12,追加場絕緣膜82之構 成。因此’可迴避製程之大幅變更之同時,不會 J 元件面積。又,IGBT101之電極9、1〇、u、14 均
設於主表面側。 # 9 J 令上述構成之IGBT101之電極9、1〇、n、14 m之電日日日雜之汲極、電晶_之源極 j連接 極、電晶_之問極,則可構成圖i之半導體電路Q。之及 第2實施形態 550788 五、發明說明(22) 圖4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電路 圖。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1之電路圖被附加電阻丨5。該 半導體電路亦適用於顯示驅動器。 電阻15,係包括: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ii之汲極與電 晶體Q1 2之基極的一端,及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i 2之射極 (亦即IGBT101之集極)與電晶體Q4之汲極的另一端。 於該半導體電路’電晶體Q12之基極係介由電阻15連 接於電晶體Q4之沒極。因此,當輸入信號SI之邏輯為 Η ’電晶體Q2、Q11為OFF ’電晶體Q1、Q4為ON時,可迴 避電晶體Q1 2之基極之成為浮動狀態。因此,可抑制電晶 體Q12之耐壓降低。因此,以電晶體qi 1、Q12實現IGBT101 時’可抑制IGBT101之耐壓降低。 又,以電晶體Qll、Q12實現IGBT101時,藉由電阻15 產生之電壓,可限制形成半導體層12、51之pn接合中之順 偏壓。此可達成IGBT1 01之切斷(OFF )動作之高速化,減 少開/關時之能量損失之效果。 電阻1 5,如圖4所示,可設於I GBT1 0 1外部。以圖3而 言,可設於電極11、14之間。例如,可於基板1設置多晶 矽而予以實現。但是,利用構成IGBT之半導體層之擴散電 阻,亦可於IGBT内部實現電阻。 圖5係構成IGBT1 0 2之例之剖面圖。構成要素(未圖示 )係和IGBT101相同。於IGBT102,係取代IGBT101之電極 11、14,改設置兼作為該2者,且接觸於半導體層12、13 之任一的基極14a。於半導體層12、13之間,存在半導體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26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3) 層51之擴散電阻15a,其作為和圖4之電阻15同樣之功能。 圖6係構成I GBT1 0 3之例之剖面圖。構成要素(未圖示 )係和IGBT101相同。於IGBT103,係取代IGBT101之電極 11、14,改設置兼作為該2者,且接觸於半導體層12、13 之任一的電極14b。電極14b,相對於半導體層13,係在遠 離場絕緣膜82之位置與之接觸。因此,在接觸半導體層13 之位置之電極14b,與接觸半導體層12之位置之電極Hb之 間’存在半導體層51之擴散電阻i5(i,及半導體層13之擴 散電阻1 5 b之並接電阻,其係作為和圖4之電阻1 5同樣之功 能。但是,半導體層13為P+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1為?型 導電型’故擴散電阻15d較擴散電阻15b更具關鍵性功能。 圖7係構成IGBT104之例之剖面圖。構成要素(未圖示 )係和IGBT101相同。於IGBT104,係取代IGBT101之電極 11、14,改設接觸於半導體層12、13之任一的電極14c, 及接觸於半導體層12的電極11c。電極14c,相對於半導體 層12,係在較電極ilc更遠離半導體層13之位置與之接 觸。因此’在接觸於半導體層13之位置之電極14c ,與接 觸於半導體層12之位置之電極i4c之間,存在半導體層12 之擴散電阻15c。在接觸於半導體層13之位置之電極Uc, 與電極11c之間存在半導體層51之擴散電阻15e,在接觸於 半導體層12之位置之電極i4c,與電極llc之間存在半導體 層51之擴散電阻I5f。因此,擴散電阻i5c、15e、15f之合 成電阻’係作為和圖4之電阻1 5同樣之功能。但是,半導 體層12為N+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1為?型導電型,故擴散
550788 五、發明說明(24) 電阻1 5 c較擴散電阻1 5 e、1 5 f更具關鍵性功能。 第3實施形態 圖8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相 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1之電路被附加NM〇s電晶體Q7。該半 導體電路亦適用於顯示驅動器。 電晶體Q 7之沒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 1之閉極、電 晶體Ql 1之汲極、電晶體Q12之基極,電晶體Q7之源極及背 閘極,和電晶體Q4之源極同樣連接於接地gnd,於電晶體 Q7之閘極,和電晶體Q4之閘極同樣被供給輸入信號SI。 當輸入信號SI為” H",電晶體Ql 1為off時電晶體Q4、
Q7均為0N ’電晶體Q12之基極與射極均被施加約為〇之電 位,因此,可抑制電晶體Q1 2之耐壓降低。因此,以電晶 體Qll、Q12實現IGBT101時,形成半導體層12與半導體層 51之pn接合之電壓約為0。此可達成IGBT101之切斷(〇FF )動作之高速化,及達成減少開/關時之能量損失之效 果。 當輸入信號SI為n L” ,電晶體Ql 1為0N時,電晶體Q4、 Q7均為OFF,電晶體Q12之基極與射極間成為斷開,對 IGBT1 01之0N電阻不會有不良影響,因此,圖8所示電路之 有效ON電阻不致於惡化。 第4實施形態 圖9係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之電 翻 21〇8-5017-PF(N);ahddub.ptd 第28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5) -- 路圖,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i之電路被附加NM〇s電晶體 Q8。該半導體電路亦適用於顯示驅動器。 電晶體Q8之没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以之閘極、電 晶體Q11之汲極、電晶體(312之基極,電晶體㈧之源極及背 閘極,和電晶體Q4之源極同樣連接於接地GND,電晶體㈧ 之閘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2之各個汲極。 電阳體Q8之ON /OFF係和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q7之⑽ /OFF之條件相同,故可得和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但 是,於電晶體Q8之閘極會有施加約電位Vdd之情況,故電 晶體Q8採用場電晶體。 第5實施形態 圖1 0係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之 電路圖,相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圖4之電路被附加電阻17、 及PNP電晶體Q13 ,電晶體qii之背閘極及源極之連接被變 更。該半導體電路亦適用於顯示驅動器。 第2實施形態中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12之集極的電晶體 Q11之源極及者閘極,於本貫施形態分別連接於電晶體卩1 3 之射極與基極。於電晶體Q13之射極被供給電位Vdd。電晶 體Q13之集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311之汲極、電晶體 Q12之基極、電晶體qi之閘極、與電阻15之一端。電阻 17 ’設於電晶體Q1 3之基極與射極之間,其他連接則和第2 實施形態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當輸入信號sI變為” L"時,電晶體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29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6)
Qll 為〇N,流入電阻17之電流引起之電壓下降對電晶 體Q1 3之基極/射極間供給順偏壓。依此則產生電晶體 Q1 2、Q13之可控矽整流器之動作,因此,在不致於影響 M0S型電晶體Q11之特性之情況下,可約略依循被施加順偏 麼之二極體之電流特性而獲得較大電流之輸出s〇。 又,電阻17,和電阻15對電晶體Q12達成之效果同樣 地,可達成抑制電晶體Q13之耐壓下降,及減少開/關時 之能量損失之效果。 將電晶體Qll、Q12、Q13予以整合可實現IGBT1〇5。圖 11係IGBT105之構成剖面圖。和圖3之1(?肘1〇1比較,不同 之特徵點為,半導體層7、6被場絕緣膜83分離,分別被連 接電極10及電極16。 圖10之各電晶體與圖11之各半導體層之對應關係如 下。電晶體Q11,係以半導體層51為汲極,以半導體層52 為源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背閘極,以電極9作為閘 極而構成。電晶體Q12,係以半導體層12為射極(IGBn〇5 之集極),以半導體層51為基極,以半導體層2'3、4作 為集極(IGBT105之射極)而構成。電晶體Q13,係以半導 體層52為射極(IGBT105之射極),以半導體層2、3、4為 基極,以半導體層51作為集極而構成。電極9、1〇、u、 14分別作為IGBT1 05之閘極、射極、集極、基極之功能。 作為電晶體Q11之背閘極、電晶體Q12之集極及電晶體 Q13之基極之功能的半導體層2、3、4被連接電極16 , ^電 極10未直接連接於半導體層6。電阻15,係連接於電極 圍 國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0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7) 11、1 4之間,電阻1 7則連接於電極1 〇、1 6之間。 曰曰 藉由電晶體Q1 2之0N動作,當電子由作為射極之半導 體層12流入作為集極之半導體層4時,電阻I?產生之電壓 下降將對半導體層4、52間供給順向偏壓。依此則可使電 體(31 3設為0N動作,產生上述可控矽整流器之動作。 第6實施形態 圖1 2係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之 電路圖,相對於第5實施形態之圖1 〇之電路,係取代電阻 17改用PM0S電晶體Q14之構成。該半導體電路亦適用於顯 示驅動器。 電晶體Q1 4之源極及背閘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 1 3 之射極及電晶體Q11之源極’被施加電位Vdd。電晶體Q14 之没極’係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13之基極、電晶體qii之背 閘極、及電晶體Q1 2之集極。電晶體Q1 4之閘極,係共通連 接於電晶體Q11之沒極、電晶體Q13之集極、及電晶體Qi2 之基極。 與電晶體Ql 1之ON /OFF對應地,電晶體qi 4設為off / ON動作,故和採用電阻1 7之第5實施形態比較,可控石夕整 流器容易開始動作,此為其優點。 和第4實施形態之圖9所示電晶體Q8同樣地,電晶體 Q1 4採用場電晶體。本實施形態中,和第5實施形態同樣可 採用IGBT105。又,電阻15亦可改用電晶體Q7、Q8。 電晶體Q14,係連接於電晶體q13之基極/射極間,只 麵 IHR^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1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28) —~ 需約略二極體之内建電壓之耐壓即可,即使以順向偏壓連 接亦不會有耐壓不足之問題。因此,可令電晶體Q1 4之源 極及背閘極之任一均連接於電晶體Qi 3之基極,令電晶體 Q14之汲極連接電晶體Q13之射極。圖13係對圖12所示半導 體電路,如上述般令電晶體q 14連接而成之半導體電路之 構成電路圖。為方便說明,於圖13之構造中令電晶體Qi4 以電晶體Q17表示。因此,可將電晶體w j、q12、q13、 Q17統合予以實現半導體裝置1〇9。 於半導體裝置109,可令電晶體qU、Q17之背閘極共 用電晶體Q13之基極與電晶體(312之集極。 ^ 圖14係半導體裝置109之構成剖面圖,係在圖3之第j 實施形態說明之IGBT101存在有場絕緣膜81及電極9之位置 上,令一對之場絕緣膜81a、81b予以互相分離設置,且於 其上分別設置電極91、92者。又,於場絕緣膜81a、81b間 之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上有P型半導體層54,在半導體層54 之對於半導體層2之相反側有P+型半導體層74,於半導曰體 層74上有電極24分別被設置。電極92則介由電極14 半導體層1 3。
圖1 3之各電晶體與圖1 4之各半導體層之對應關係如 下。電晶體Q11 ’係、以半導體層51為汲極,以半導體層54 為源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背閘極,以電極91作 閘極而構成。電晶體Q17,係以半導體層54為汲極,以 導體層52為源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背閘極,以 極92作為閘極而構成。電晶體q13,係以半導體層51為集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29) 極,以半導體層2、3、4為基極,以半導體層54作為射極 而構成。電晶體Q12,係以半導體層12為射極,以半導體 層51為基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集極而構成。 於電極24被供給電位Vdd,於電極9 1連接電晶體qi、 Q2之汲極,於電極14連接電晶體Q1之閘極,於電極π連接 電晶體Q4之汲極。電阻15連接於電極11與電極14之間。電 極10,係用於使電晶體Q17之源極與背閘極設為同一電位 者,不必引出於半導體裝置1 0 9之外部。 第7實施形態 圖1 5係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之 電路圖,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1之電路,係取代電晶體 Q12改用PNP電晶體Q15,並附加電阻18之構成。該半導體 電路亦適用於顯示驅動器。 電晶體Q11之沒極與電晶體Q15之集極被連接,且其另 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4之汲極及電晶體Q1之閘極。電晶體 Q11之源極及背閘極係連接於電晶體Q15之基極,其連接於 電阻18之一端。於電阻18之另一端被施加電位Vdd。其他 連接則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 當輸入信號SI為” Η"時,電晶體Q4為0N,電晶體Q1為 OFF,依此則輸出信號s〇約略成為接地GND之0電位。此 時,流入電阻1 8之電流小,藉由電阻1 8之值設定為較小, 可縮小此處之電壓下降。 當輸入信號SI為n Ln時,電晶體Q4為OFF,電晶體Q1為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3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30) 之電流產生之電壓下降使電晶體 和第1二於开/ =出仏號S0上升至約電位Vdd之電位。因此, 較大電二二電晶體Q12同樣地,電晶體㈣亦可供給 传丰ίίΐϊ?11、Q15統合可實現半導體裝置106。圖16 係+導體裝置106之構成剖面圖。 導體導二型為P型之基板1,例如形成導電型為r型之半 二ΓΛ 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場絕緣膜85、 成。於半導體層9夕Λ 間被選擇性形 ΐ道表面亦選擇性形成均為?型導電型之 牛導體層51、52、53 ,及Ν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4 層51、52介由場絕緣膜85互呈對向,半導體層5i ΪΪί^86互呈對向。半導體層4對於半導體層52係在半 導體層51之相反侧,形成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 層4、52,係由場絕緣膜8〇、85所夾持,半導體芦 由場絕緣膜86、80所夾持。 9 ’係 在主表面之相反側,與半導體層4、51、52、53 一均呈對向地形成Ν+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3。半導 例如設於基板1與半導體層2之間,半導體層2作 =’ 時,其可作為井區之埋入層。 ” 於半導體層51有Ρ+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13,於 層52有Ρ+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7 ,於半導體層53有卜 電型之半導體層71,於半導體層4有Ν +型導電型之道一 層6,分別在半導體層2之相反側被形成。 體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31) 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在半導體層51、52所夾持區 域介由場絕緣膜85,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在半導體層 5 1、5 3所夾持區域介由場絕緣膜8 6,分別呈對向地形成電 極91、92。於半導體層13、71上分別形成電極η及電極 19。又’於半導體層6、7之雙方接觸地形成電極。 圖1 5之各電晶體與圖1 6之各半導體層之對應關係如 下。電晶體Q11,係以半導體層51為汲極,以半導體層52 為源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背閘極,以電極9丨作為 閘極而構成。電晶體Q15,係以半導體層53為射極,以半 導體層2、3、4作為基極,以半導體層51作為集極而構 ϋΛ阻18係連接於電極10與電極19之間,箭頭μ係電晶 體Q15中移動之電洞之模式表示。 圖16之構成中亦可以圖15之電路未出現之電晶體予以 實現。圖17係圖16所示構成之較圖15更正確之等 路 :声5^ f :極92 ί閘極以半導體層53為源極’以半導 =為,極,以半導體層2、3、4作為背閉極 場電 ΓΠ '92 ’於半導體裝置1 06中,係例 如以-體I成等而互相連接。於電晶體㈣ 方,電洞朝箭頭33所示方向薅動,你從 、電極92下 ㈣之電洞之移動方向為:二動向此因與此箭頭雷31所示電巧 成增大電晶艚φ ^ 因此,電晶體Q16可達 曰電曰曰體Q15之電流放大率hFE之功能’為較好之存 半導體裝置106,相對於圖22 晶體200,係採用追加 ^之t知技術說明之場電 %絕緣膜86、電極19、92、半導體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5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32) 層53、71之構成。因此,可避免製程之大幅變更,且不致 於大幅擴大元件面積。又,半導體裝置106之電極91、 92、電極10、電極14、電極19均可設於主表面側。 電阻18,可以第6實施形態之圖12所示P型場電晶體 Q1 4替換。此情況下,和採用電阻1 8比較,具有可控矽整 流器之動作開始容易之優點。 第8實施形態 圖1 8係本發明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例之 電路圖,例如可用於顯示驅動器。圖18之半導體電路,係 鲁 令與圖8之第3實施形態說明之半導體電路之IGBT1 01相當 之部分以半導體電路108替換之構成。半導體電路丨〇8,係 令半導體裝置109之電晶體Q11之源極,由電晶體qi 3之射 極,改為連接電晶體Q11之背閘極之構成。 於NMOS型場電晶體Q1之源極及背閘極、pnp電晶體Q15 之射極,PMOS型場電晶體Q17之汲極均被施加電位Vdd。於 -NMOS型電晶體Q2、Q4、Q7之任一,其源極與背閘極均連接 於接地電位GND,被施加0電位。電晶體、Q2之汲極連接 於PMOS型場電晶體Ql 1之閘極。電晶體qi 1之沒極,則連接 於電晶體Q1之閘極、電晶體Q1 7之閘極、NPN電晶體Q1 2之 _ 基極、電晶體Q15之集極、及電晶體Q7之汲極。於電晶體 Qll、Q17之任一,源極及背閘極共通連接於電晶體Q15之 基極及電晶體Q12之集極。 電晶體Q4之汲極與電晶體Qi2之射極未共通連接,於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6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33) —---- ==輪出S〇。於電晶體Q4、Q7之任一開極均被供 、,口輸入、號31,於電晶體q2之閘極被供給經由反相 反轉所得之輸入信號S丨之反轉信號。 ° 電晶體Qll、Q12構成IGBT101之一方,電晶體。2、 Q15構成可控矽整流器。因此,電晶體Q15之基極/射極間 藉由電晶體Q17,而電晶體Q12之基極/射極間則藉由電晶 體Q4、Q7分別控制其之導通/非導通。又,電晶體qii, 係作為該可控矽整流器之導通之觸發器而進行導通。 更具體言之為,當輸入信號SI為"η"時,電晶體Q2、 Q11為OFF,電晶體Q1、Q4、q7、Q17為on。此情況下,該 可控矽整流器為OFF,因此電晶體Q15之基極/射極間,以 及電b曰體Q12之基極/射極間分別獨立導通,因此,可達 成切斷(OFF )動作之高速化,及達成減少開/關時之能 量損失之效果。 另外,當輸入信號SI為"L1,時,電晶體Q2、Q11為on, 電晶體Ql、Q4、Q7、Q17為OFF。此情況下,該可控矽整流 器為0N,因此電晶體Q15之基極/射極間,以及電晶體qi 2 之基極/射極間存在之電晶體Ql、Q4、Q7、Q17均成為 OFF ’因此,該些電晶體不致於妨礙該可控矽整流器之0N 動作。 又,電晶體Q7,亦可以第4實施形態之圖9說明之電晶 體Q8予以替換,或以第5實施形態之圖1 0,第6實施形態之 圖1 2、1 3說明之電阻1 5予以替換 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說明般,電晶體Q11、Q1 2可統合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7頁 550788
形成作為I GBT1 〇 1,但是,本實施形態中,可將電晶體
Qll、Q15、Q17統合實現半導體裝置1〇7。圖19係半導體裝 置1 〇 7之構成剖面圖。半導體裝置丨〇 7,係p_型導 板卜形成N-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2作為井區。; 2之主表面设置場絕緣膜88、89,用於區隔形成電晶體之 區域。於圖19所示斷面係於左右端各出現1個,但是,該 場絕緣膜88、89,在斷面未出現之位置互相連結,於平面 上看如包圍後述之半導體層4、51a、51b、52a、52b亦 可。 在場絕緣膜88、89所區隔之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上, 場絕緣膜8a、8c、8b依序並列被選擇性形成。於場絕緣膜 8 8、8 a之間,由接近場絕緣膜8 a之側起依序有p型導電型 半導體層5 2a,N型導電型半導體層4a被形成於半導體層2 之主表面。又,於場絕緣膜8 9、8 b之間,由接近場絕緣膜 8b之側起依序有p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 2b,n型導電型半導 體層4b被形成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於場絕緣膜8a、8c 之間,有P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1a被形成於半導體層2之主 表面。於场絕緣膜8b、8c之間,有P型導電型半導體層51b 被形成於半導體層2之主表面。因此,介由場絕緣膜^使 半導體層51a、52a,介由場絕緣膜8b使半導體層51b、 52b ’介由場絕緣膜8c使半導體層51c、52c分別互呈對 向0 在主表面之相反側,與半導體層4a、4b、51a、51b、 52a、52b之任一均呈對向地形成N+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8頁 於半導體層51a有P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丨3a,於半導 +體層51b有P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13b,於半導體層52a有p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7a,於半導體層52b有p +型導電型之 半,體層7b ’於半導體層4a有N +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6a, 於半導體層4b有N+型導電型之半導體層6b,分別在半導體 層2、3之相反側被形成。 於半導體層2,在半導體層51a、52a所夾持區域,介 由場絕緣膜8a有電極9a被形成,在半導體層51b、52b所夾 持區域’介由場絕緣膜8b則有電極gb被形成。 550788 五、發明說明(35) 3 °半導體層3,例如設於基板1與半導體層2之間,半導體 層2作為井區時,其可作為該井區之埋入層。 電晶體Q11之閘極以電極9a,背閘極以半導體層2、 3、4a、、4b ,汲極以半導體層51a,源極以半導體層52&分 別形成。電晶體Q17之閘極以電極9b,背閘極以半導體層 2、3、4a、4b,汲極以半導體層51b,源極以半曰 分別形成。電晶體Q15之基極以半導體層2、3、“、^, 集極以半導體層51a,射極以半導體層51b分別形成。分另I 設置與半導體層6a、7a之任一均接觸的電極1〇a,及盥, 導體層6b、7b之任-均接觸的電極1Qb,及 ^牛 接觸的電極21a,及與半導體層13b接觸的電極 10a、10b係互相連接,不必引出半導體裝置ι〇7 電、21a係互相連接,於圖18之電路中其係連接^電 晶體Q1之閘極。又,電極21b,☆圖18 J : 位Vdd。 电峪係被轭加電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39頁 550788 五、發明說明(36) 箭頭33、34均表示輸入信號si之邏輯為"L”時之電洞 之移動模式。於電極2 ib被施加電位Vdd ( >0 ),電晶體 Qll、Q17分別設4〇N/OFF,故於電晶體q15如箭頭34所示 電洞由半導體層51b移向半導體層51a。另外,於電晶體 Q11如箭頭33所示電洞由半導體層52a移向半導體層51a。 藉由上述電洞之移動,電晶體(315之集極電流將增大,電 晶體Q4、Q7為OFF,故電晶體Q12、Q15構成之可控矽整流 器成為0N。
一般之設計係於電晶體Q17之背閘極施加電位vdd。但 是’若設計成令電晶體Q17之背閘極連接於電晶體Q15之基 極的半導體電路,則作為電晶體Qi 5之基極之功能的半導 體層3 ’亦可作為電晶體q丨7之背閘極之功能。依此則可於 半導體層3上形成電晶體qii、qi5、q17而減少半導體裝置 107之尺寸。而且,電晶體以?連接於電晶體Q15之基極/ 射極間’只約需二極體之内建電壓之耐壓即可,即使以順 向偏壓方式連接亦不會有耐壓不夠之問題。
亦可將電晶體Qll、Q12、Q15、Q17統合予以實現半導 體裝置108。圖20係半導體裝置1〇8之構成剖面圖。圖20之 構成’係對圖1 9之構成施加以下之變形而得者。亦即,於 場絕緣膜8a、8c之間設置場絕緣膜8d,僅於場絕緣膜8a、 8d之間配置半導體層13a及電極2ia,於場絕緣膜8c、8d之 間,’在半導體層51a之與半導體層2、3之相反侧設置N+型 半導體層12a,於半導體層12a上設置電極23。 半導體層12a、半導體層51a、半導體層2、3、4a、4b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40頁 五、發明說明(37) 】作為電體Q 1 2之射極、基極、集極之功能。因此, 電極23 ’於圖18係連接於電晶體Q4之汲極。 半導體層2、3、4a、4b ,不僅作為電晶體Qu、Q17之 处閘極、電晶體Q15之基極,亦作為電晶體Q12之集極之功 月匕,因此,可於平面上以較小面積獲得半導體裝置〗。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半導體電路,可藉由 極眭電晶體之電流放大,獲得較大電流之輸出信 ^。如此則不須重新設計附加有保護二極體之關卯電晶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半導體 導度調變來增加載子,可得更大電流之輸出信號;1藉傳 及坌二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半導體電路,第1電極 僅間搞、集木1、及基極之功能。因此,不 佐太絡日由就連集極及基極均可設於主表面側。 1Μπς 2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半導體電路,告篦 t ^ ^ ^ON ^ Λ1 ^ ^ ^ ^ ^2M〇s 動狀態。因此,可抑制第曰曰體之基極之成為浮 ^ J抑制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耐壓降徧 雙極性:H場電晶體與第1雙極性電晶體構成絕緣閘型 電曰曰體時’可抑制該絕緣閑型雙極性電晶體之耐^ 550788 五、發明說明(38) 降低。又’可達成該絕緣閘塑雙極性電晶體之切斷(OFF )動作之高速化,達成減少開/關時之能量損失之效果。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半導體電路,第5半導 體層與第7半導體層之間產生之第2半導體層之擴散電阻, 可作為連接於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基極與射極間之電阻之 1能。因此,當第1M〇s電晶體與第2場電晶體為〇FF,第1 %電晶體與第2M0S電晶體為0N時,可避免第1雙極性電晶 體之基極之成為浮動狀態。因此,可抑制第1雙極性電晶 體=耐壓降低。又,形成第5半導體層與第2半導體層之pn 接合中之順向偏壓被限制,因此可達成該絕緣閘型雙極性 電晶體之切斷(〇FF )動作之高速化,達成減少開/關時 之能量損失之效果。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電路,第3電極 及第4電極分別可作為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之基極及集 極之功能。 曰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電路,當第2場 電曰曰體為OFF時,第3MQS電晶體為⑽,因此,可縮小第工雙 極性電晶體之射極/基極間之電壓,可抑制其之耐壓降 低。 荆德2!!是’第2場電晶體與第1雙極性電晶體構成絕緣閘 技人d/電晶體時,形成第5半導體層與第2半導體層之Pn =約略成為〇,可達成該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 生。 、F )動作之高速化,減少開/關時之能量損 又’第3M0S電晶體,當第2場電晶體為〇Ν時,係成為
550788 五、發明說明(39) '~ ------ OFF狀態而使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基極間 對該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之〇N電阻不會有不良路,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半導體電路'〜° 電晶體為OFF時,第3場電晶體成為⑽。因此,可曰 % 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基極間之電位差抑制其耐壓 \ 特別是,第2場電晶體與第1雙極性電晶體接 型雙極性電晶體時,形成第5半導體層與第2半導體声之閘 接合中之電壓約略成為〇,可達成該絕緣閘型雙極性9 pn 體之切斷⑽F) 乍之高速化,;咸少開/關時之能^ 失。又,第3M0S電晶體,當第2場電晶體為〇N時,係 OFF狀態而使第!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基極間成為斷成路為 對該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之〇N電阻不會有不良影響。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電路,第^雙極 性電晶體與第2雙極性電晶體構成可控矽整流器,由第j 極性電晶體之射極可輸出大電流。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丨〇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場 電晶體與第1雙極性電晶體為⑽時流入電阻之電流引起之 電壓降,將對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基極/射極間供給順向 偏壓。
a ^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Π項之半導體電路,與第2 場電晶體之ON /OFF對應地,第3場電晶體被設為off / ON ’故可控矽整流器容易開始動作。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 2-1 4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 電路’第3場電晶體之背閘極,可與第2場電晶體之背閘
550788 五、發明說明(40) __. :用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極、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 用 而且不會損及耐壓。 電曰ΪίΓ月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場 π Ζ π #閘極,可與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極、及第2# 極性電晶體之基極共用。 ㈣及第2雙 阻可HI明Λ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電 之能量損失。雙極性電晶體之耐麼降低,可減少開/關時 導鱧= ㈣範圍第17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半 為第2場電晶體之汲極、第1雙極性電Β體 第2場電晶體夕L: 集之功能,第3半導體層作為 第5半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之功能, /4:ίϊ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之功能,第1半 第2:電晶體、:第6半導體層中之任-均作為 日日篮之责閘極、第1雙極性 曰 雙極性電晶體之美炻夕^ & 性電阳體之集極、及第2 體之閘極之功能t 工此。第1電極,係作為第2場電晶 導體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半 極、及第2雙極性電晶= = 雙極性電晶體之基 第3場電晶體之源極之功能集J之功能,第3半導體層作為 電晶體之射極之功能,第 夺導體層作為第1雙極性 極、第3場電晶體之沒極、 Η作為第2場電晶體之源 能,第1半導體層、第4半導 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之功 昂4牛導體層、及第6半導體層中之任 第44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41) 場電晶體之背閘極、第3場電晶體之背閘極、 ^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極、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基 月b。第1電極及第2電極,係分別作為第2場電晶體第3 電晶體之閘極之功能。第3電極,係連接於 源極及背閘極。 包日日體之 電曰ίίΐ明V"利範圍第19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_ 電曰曰體為OFF,第2場電晶體為⑽時,流入電阻18之電 起之電壓降將使第1雙極性電晶體成為〇N ^依此輸IL 較大電流。 跑^ 第3場 第2半 以及第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電路 電晶體可增大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電流放大率。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半導體電路 導體層係作為第2場電晶體及第3場電晶體之汲極〜久 1雙極性電晶體之集極之功能,第3半導體層作為第2場電 之源極之功能,第1半導體層、第4半導體層、及第6 半導體層中之任-均作為第2場電晶體及第3場電晶體之背 閘極、、以及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基極之功能,第5半導體層 =作為第3場電晶體之射極及第i雙極性電晶體之射極之^ 能。第1電極及第2電極,係分別作為第2場電晶體、第3場 電晶體之閘極之功能。第3電極,係連接於第2場電晶體之 源極及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基極。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半導體電路,第2半 導體層係作為第2場電晶體之汲極、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 集極之功此,第3半導體層係作為第2場電晶體之源極之功 第45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42) 月皂,第5半導體層係作為第^ 電晶體之射朽夕*处為第電日日體之汲極及第2雙極性 曰體之射極之功能,第6半導 Ϊ極之功能,第1半導體層、第4半導手體作/、第第^场半電導0曰體體之 層、及第8半導體声中夕紅一仏〜守體層、第7手導體 背閘極之功之任均作為第2及第3場電晶體之 f」極之功此。第〗電極及第2電 晶體、第3場電晶體之蘭托少At 係刀別作為第2 %電 琢電日日體之各個源極與背閘極。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3 導體層、第4半導體層、第7丰以=牛導體電路,第1 + 之任一均作為 第7 +導體層、及第8半導體層中 層係作二為雙第丄 功能,第2半導鱧 作為㈣極性電功能,第9半導想層係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 第1半導體層與第1電極之門岔導體裝置’藉由對 雷搞3 “ 弟電極間施加特定電壓,則可使盥第1 電極呈對向之w半導體層之導電型 ::第1 此,藉由對笛9坐道胁旺也从 轉為第2導電型。因 e由對第2 +導體層與第3半導體層之 =則:使第2導電型之載子由第3半導體層通過 半導體層移向第2半導體層。料,因:2電極 J於第3半導體層與第4半導體層,第j導電 二體層注Λ第2半導體層。於第2半導體層丨· 極、集極、射極之任一電極均可設於主表而且其閘 第46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五、發明說明(43)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半導體裝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你則可以 極性電晶體作為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予以構成了第1雙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半導體裝置。 半導體層上所形成之第5半導體層與第7半導^^在第2 3電極所連接之一對位置之間,可以半半導體声,於第 電阻之功能。依此則不必於外部另設電阻,胃j為擴散 利範圍扪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體與第二 晶體所構成之絕緣閘型雙極性電晶體之耐壓=雙極性電 開/關切換時之能量損失。 -可減少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半導體 =第:半,體層接觸之位置,係採用遠離第2場絕、= 置因此,於第3電極所連接之一對位置之問,π、、之 半導體層作為擴散電阻之功能。 0 ,可以第7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半 J與『半導體層接觸之位置,係採用遠 :電 於第3電極所連接之位置,與第4電極所連i之 0可以第5半導體層作為電阻之功能。 嘖專ΪΪΪ: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半導體裝置,係令申 體、第1雄1 13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 個而構成者性電晶體、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予以整合成1 請專專利範圍第30項之半導體裝置,係令申 &第18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體、上述第3 550788 五、發明說明(44) 场電晶體、第1雙極性電晶體、以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予以 整合成1個而構成者。 )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 1項之半導體裝置,係令申 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及第3場電晶體、第 1雙極性電晶體予以整合成1個而構成者。 ^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半導體裝置,係令申 f專利範圍第22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體、第3場電 晶體、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予以整合成丨個而構成者。 ▲ 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半導體裝置,係令申 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半導體電路之第2場電晶體、第3場電 晶體、第1雙極性電晶體、及第2雙極性電晶體予以 1個而構成者。 风
2108-5017-PF(N);ahddub.ptd
550788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圖。 略 圖2 :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 圖。 圖3 :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 圖。 Q面 圖4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圖。 略 圖5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面 圖。 圖6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另一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 剖面圖。 圖7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另一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 剖面圖。 圖8 :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路 圖。 圖9 ··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路 圖。 圖1 0 ··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路圖。 圖11 ·•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 面圖。 圖1 2 ··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路圖。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49頁 550788 圖式簡單說明 圖13 :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另一半導體電路之構成 之電路圖。 圖1 4 :本發明第6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 面圖。 圖15 :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路圖。 圖16 :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 面圖。
圖17: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另—半導體電路之構成 之電路圖。 圖18 :本發明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 路圖。 圖19 :本發明第8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 面圖。 圖20 :本發明第8實施形態之另一半導體裝置之構成 之剖面圖。 圖21 ··習知技術之半導體電路之構成之電路圖。 圖22 :習知技術之半導體裝置之構成之剖面圖。 (符號說明) 1〜7 、4a 、4b 、6a 、6b 、7a 、7b 、12 、j2a 、13 、 51 〜54、51a、51b、52a、52b ·半導體層; 8、 8a〜8d、80〜89、81a、81b :場絕緣膜; 9、 91、92、9a、9b、10〜13、llc、14、14a、⑽、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50頁 550788 圖式簡單說明 14c、16、21a、21b、23 :電極 第51頁 2108-5017-PF(N);ahddub.ptd

Claims (1)

  1. 550788 六 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半導體電路,包括: 閘極; 閘極; •閘極; 閘極;及 P型第1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P型第2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N型第1M0S電晶體,具有源極 N型第2M0S電晶體,具有源極 — NPN型第1雙極性電晶體,具有集極、基極' 射極· …較供至上述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及供至上 述第2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之任一為高之電位,係 被供至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 上述源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 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1M〇s電晶體之 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 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丨場電 晶體之上述閘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 於上述第2M0S電晶體之上述沒極與上述第1雙極性電 晶體之上述射極共通連接之連接點被取出輸出信號,· 曰曰 於上述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與上述第電 體之上述閘極分別被輸入互補信號。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第2 場電晶體與上述第丨雙極性電晶體,係構成絕緣閘型 性電晶體。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另包 括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與上述射極之 間的第1電阻。 1^·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52頁 550788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另包 括:具源極、汲極及閘極的N型第3M0S電晶體; 。 與供至上述第2M0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之信號為相同邏 輯的信號,係被至上述第3M0S電晶體之上述閘極; 上述第3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M0S 電晶體之上述源極; 上述第3M0S電晶體之上述沒極,係與上述第1場電晶 體之上述閘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工 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共通連接。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另包 括·具源極、汲極及閘極的N型第3場電晶體; 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係共通連接於上述第 1M0S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 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m〇s 電晶體之上述源極; 上述第3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與上述第1場電晶體 之上述閘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没極,及上述第1雙 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共通連接。 6· —種半導體電路,包括··
    P型第1場電晶體,具有源極、沒極、閘極; P型第2場電晶體,具有源極、沒極、閘極; N型第1M0S電晶體,具有源極、沒極、閘極; N型第2M0S電晶體,具有源極、汲極、閘極; NPN型第1雙極性電晶體,具有集極、基極、射極;及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53頁 550788
    PNP型第2雙極性電晶體,具有集極、基極、射極 較供至上述第1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及供至上 述第2M0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之任一為高之電^,係 被供至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及上述第2雙極雷' 晶體之上述射極; # ^ 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 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或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 極; 土 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114〇3電晶體之 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 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丨場電 晶體之上述閘極、上述第丨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及 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 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與上述第2雙極性 電晶體之上述基極係互為共通連接。 β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第 ~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 上述射極; *上St括雔权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 一 f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之間的第1電阻。 第si電如曰VS範圍第6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另包括 極性電曰Vn第3場電晶體,係具有連接於上述第2雙 極,及:接於述基極與上述射極之間的第1及第2電流電 接於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的閘極。
    550788 六、申請專利範圍 π雪9曰Ϊ申?專利範圍第8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第3 ::曰體’係另包括: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 达集極的背閘極。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第 场電晶體之上述隸,係連接於上冑第2雙極&電晶體之 上述射極。 Β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第 2场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雙極性電晶體之 上述基極。 12· —種半導截電路,包括·· 汲極、閘極; 汲極、閘極; 、汲極、閘極 、汲極、閘極 Ρ型第1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Ρ型第2場電晶體,具有源極、 Ν型第1M0S電晶體,具有源極 Ν型第2M0S電晶體,具有源極 ΡΝΡ型第1雙極性電晶體,具有集極、基極…, ,較供至上述第1 M〇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及供至上 述第2MOS電晶體之上述源極的電位之任一為高之電位,係 被供至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 上述源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 上述第1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及上述第^卯電晶體之 上述沒極,係連接於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閘極; B曰 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汲極,係連接於上述第丨場電 體之上述閘極及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 上述第2場電晶體之上述源極,係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 2108-5017-PF(N);ahddub.ptd 第55頁 550788 申請專利範圍 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半導體電路,其中上述 第2 %電晶體’係另包括連接於上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 述基極的背閘極; 另包括P型第3場電晶體,該p型第3場電晶體具有連接 =^述第1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射極的源極,及連接於上 ^托地雙带極日性電晶體之上述集極的沒極,及連接於上述第1 雙極性電晶體之上述基極的背閘極。
TW091115603A 2001-12-13 2002-07-12 Semiconductor circuit TW55078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79841 2001-12-13
JP2002112013A JP4091785B2 (ja) 2001-12-13 2002-04-15 半導体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50788B true TW550788B (en) 2003-09-01

Family

ID=2662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15603A TW550788B (en) 2001-12-13 2002-07-12 Semiconductor circuit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642120B2 (zh)
JP (1) JP4091785B2 (zh)
KR (1) KR100445507B1 (zh)
CN (1) CN1222038C (zh)
DE (1) DE10249893B4 (zh)
TW (1) TW5507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8466A (ja) * 2003-01-27 2004-08-12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集積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37655B2 (ja) * 2003-10-02 2010-03-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駆動回路
JP4398824B2 (ja) * 2004-09-08 2010-01-13 株式会社東芝 パターンデータの補正方法、フォトマスク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632068B2 (ja) * 2008-05-30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EP2394298B1 (en) * 2009-02-06 2013-04-03 Nxp B.V. Ic and ic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5374332B (zh) * 2015-12-10 2017-11-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源极侧扇出区域电路
FR3048288B1 (fr) * 2016-02-25 2018-03-23 Stmicroelectronics (Crolles 2) Sas Detecteur electronique integre de variations de potentiel a haute sensibili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6904B2 (ja) * 1990-01-31 1996-10-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論理回路
KR970001344B1 (ko) * 1993-07-12 1997-02-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US5446368A (en) * 1994-01-13 1995-08-29 Harris Corporation Voltage independent symmetrical current source with cross-coupled transistors
JP3853968B2 (ja) 1998-03-31 2006-12-06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6330182B1 (en) * 1998-09-23 2001-12-1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valuating soft error immunity of CMOS circui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49893B4 (de) 2007-05-16
KR100445507B1 (ko) 2004-08-21
DE10249893A1 (de) 2003-07-10
CN1426111A (zh) 2003-06-25
CN1222038C (zh) 2005-10-05
US6642120B2 (en) 2003-11-04
JP2003243548A (ja) 2003-08-29
US20030111694A1 (en) 2003-06-19
JP4091785B2 (ja) 2008-05-28
KR20030051270A (ko) 2003-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004791A1 (en) Semiconductor switching devic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JPS5918870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H0230588B2 (zh)
JP2006270027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相補形mis論理回路
TW550788B (en) Semiconductor circuit
JPH0865063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4829200A (en) Logic circuits utilizing a composite junction transistor-MOSFET device
JPH02226808A (ja) 過電流保護機能付きパワーmosfet
JPH0232791B2 (zh)
JP4837154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H0366816B2 (zh)
KR20010080699A (ko) 아날로그 스위치
JPS6228586B2 (zh)
JPH05235365A (ja) 複合半導体装置
JPS58123753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TWI308377B (en) Logical circuit with ritds and mosfet
JPH11297846A (ja) 半導体装置
JPS62104068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S6062225A (ja) 集積jkフリツプフロツプ回路
JPH11177023A (ja) 半導体装置
JP2926785B2 (ja) 半導体装置
JPS6355218B2 (zh)
JPH0536913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3303834A (ja) 半導体装置
JPH02132854A (ja) エミッタカップルドロジック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