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56062B -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 Google Patents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456062B TW456062B TW89117206A TW89117206A TW456062B TW 456062 B TW456062 B TW 456062B TW 89117206 A TW89117206 A TW 89117206A TW 89117206 A TW89117206 A TW 89117206A TW 456062 B TW456062 B TW 45606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space
- case
- mentioned
- ca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3—Cylindrical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01M10/6565—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with recirculation or U-turn in the flow path, i.e. back and fort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456062 五、發明說明(l) 〔發明所屬 本發明係 池之冷部 〔背景技術 近年來, 車,亦積極 間方面較為 可是,此 求的非常嚴 或鎳鎘電池 池單元連接 數量的電池 相互連接成 形態的電池 凡是電池 種現象發生 不例外。然 元互相之間 池1係較位 就發生相當 充電狀態不 電池性能降 另外,為 外部空氣吹 的技術 關於如 造° 以因應 地進行 有利的 種電動 袼之二 或鐘(1 成串聯 組件, 串聯狀 仍有問 ,與其 為在上 而,艮卩 亦會發 於殼體 大的溫 均衡, 低的原 了抑制 氣於電 環保問題 電動式車 四輪車而 式車輛中 由 | 牌早上, i -ion)電 狀,先獲 緊密地收 ,如此就 題如下: 種類無關 述的由多 使各電池 生溫差。 壁面側的 差。而且 即亦,電 因0 不需要的 池上的設 領域〕 電動二輪車等電動式車輛上所載装的電 為理由,不綸四輪車或|二輪 輛的研發。特別為,對確保空 言,已有實用化的技術案例。 尤其對於電源部的小蜇化要 載裝有高性能電池如鎳氫電池 池等。更詳細而言,將多數電 得一種電池组件,再次將預定 納於硬殼内,最後將其等組件 完成上述的電池。但是,此種 ,皆在充、放電時會發熱,這 數電池單元而構成的電池中也 單元的發熱量為均等,電池單 譬如,位於殼體中心部的電 易於發熱,其結果兩者之間, ’這種溫差,導致電池單元的 池早元之間的温差,便成為使 溫度上昇情形,亦有構成為將 計,此種設計的狀況雖然確實
\\312\2D-CODE\89-ll\89117206.ptd 第4頁 456062 五、發明說明(2) '—^ 可降低電池的平均溫度,但是導入於殼體内的外部空々% 度,係其被排放於殼體外之前,仍會逐漸上昇,上虱溫 外部空氣之冷卻效率,並非一定,仍無法徹底地,用 述的問題,就是無法解決電池單元相互之間的溫=Υ上 的電池性能降低等問題。 起 〔發明的揭示〕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的問題。 特別,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池冷卻構造,Α 使電池整體的溫度均勻地進行冷卻。 /、α 上述本發明之目的為藉由下述的設計而達成: —種電池冷卻構造,其係對於收納於殼體内的電池, 由外部空氣予以冷卻,其特徵為: 具有上述殼體; 第1空間及第2空間,係隔著上述電池,且分割上述殼體 内的空間而形成; " 第1導入口 ’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侧之上述殼 體面上; 士第1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 殼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1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 的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1空間内德 予以排放; 弟2 V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 殼體面上; 第2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之上述殼
456062 五、發明說明(3) 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2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 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氟經過上述第2空間内後予 以排放。 此外’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成狀態為: 具有兩組上述殼體; 上述殼體予以互相鄰接,更將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 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入 口,互相連接的同時; 並將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 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予以連接; 藉此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 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 2排放口排放; 並且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乂 口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 2排放口排放。藉由此種設計,實現高空間效率的同時, 亦可達成電池的大容量化^ ,,丄依據與上述相同理由,而較佳構成狀態為: /Λ體内,係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時 著上I係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其為由 ' ' :、 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構成; J且,户斤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统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J你/、用上:C弟· 特別具有一個上述殼體的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
\\312\2D-C0DE\89-1]\89117206. Ptd 第6頁 456062 -- —— ---- --.---- 五、發明說明(4) 狀態為: — - 上述殼體内,係在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 時; 一 · 上述殼體内,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由隔著上 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構成; a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均係共用上述第1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反過來說,上述本發明的目的為藉由下述的設計而達 成·· 一種電池冷卻構造,係對於收納於殼體内的電池’藉由 ’一 外部空氣予以冷卻,其特徵為: 上述殼體内的空間’係分割成隔著上述電池的第1空間 和第2空間; 第1導入口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之上述殼體面 上’且由其所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的外部空氣,係經過 上述第1空間内之後,由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 的上述殼體面上之第1排放口予以排放; 第2導入口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殼體 面上,由此所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外部空氣,係經過 上述第2空間内之後’由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的;) 上,述殼體面上之第2排放口予以排放而構成。 此外,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成狀態為: 具有兩組上述殼體; 上述殼體予以互相鄰接,更且在將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
^5 60 62 五、發明說明(5) 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 入口,互相連接的同時; 並將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 ’和位 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 藉以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毂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 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 2 放口袅g放; 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所 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2排 放口排放。藉由此種設计,實現高空間效率的同時,亦可 達成電池的大容量化。 再者’依與上述相同理由,而較佳構成狀態為: 上述殼體内,係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時; 上述殼體内’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係隔箸上述 電 '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構成;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均係共用上述第j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特別,具有二個上述殼體的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成 狀為: 上述殼體内,係在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 時; 上述殼體内’係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由隔著上 述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構成;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均係共用上述第1
\\312\2D-CODE\89-ll\89117206.ptd 第8頁 _ II, _ II, 62 45 6 五、發明說明(6)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電:Ϊ卻ίΐΓ也冷卻構造,特別為具有二個上述毂體的 龟池令部構把中,較佳構成狀態為: &更具備帶有外部空氣壓氣裝置的導管,上述第1導入 管,係連接於上述導管上。藉由此種計,可 的冷卻效率。 风邛Έ池 此外,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令,較佳構成狀態為: "更具有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空間的隔板’同時使用上述 電池和上述隔板,更且,上述隔板係支撐上述電池而構 成,。藉由此種設計’與隔板用構件和電池支撐用構件分別 作為不同構件的狀況相較,可減少零件數量及組裝工數。 結果,可達成降低製造成本。 或者’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成狀態為: 更具有襯塾,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的空間,使用上述襯 墊及介由上述襯墊重疊於上下的成對之上述電池; 更且,上述電池,係呈上述殼體内面處和上述襯墊夾緊 狀態而支撐於上述殼體内。藉由此種設計,與使用上述隔 板的狀況相較,更可使得減少零件數量及組裝工數。結 果,可達成大幅降低製造成本。 更進一步’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中,較佳構成狀態 為· 上述殼體上下外面處’形成有凸部,藉以配置於上述殼 體内的上述電池之一部分予以收納; 上述殼體,係形成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的上述凸部,
\\312\2D-C0DE\89-ll\89117206.ptd 第9頁 五、發明說明(7) ' 使其位於形成在上述殼 _ 内,而予以上下舌i f 處 部之間的凹部 下番β Γ 疊。亦即’上述殼體,係交互地予以卜 皆為較佳。藉由此種設計,舍將於辦; 時’可使得減少其所得積;;重疊 尺寸。i ·Α U A J 符別為可減少高度 性的提昇/,池的殼體内位置穩定性,亦可獲得飛躍 電:構if:之電池冷卻構造中(特別為具有導管之 ?部構,較佳構成狀態為·· 口位:ίίί::用以導入外部空氣的侧方處之端部開 循環管體ϊίίί述殼體上之上述第2排放口’均係藉由 排土 放;,就可將來自上述第2 導管内而ΐ 氣中’且亦將外部空氣供應至上述 造,係特別Α二ΐ由採用此種構造,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 --;冷時’亦即電池溫度較低的情況之下, 可達成下述的功效。
At眾所周知〔電池若過於低溫亦無法發揮其所期待的性 :垮县當使用電池時’使電池溫度迅速提昇至最適當 又—=理想。為此,如上述情況,將來自上述第2排 # I ^廢氣,使用循環管體供應至導管內即可,就是說, F產生工氣循環現象即可。亦即,由於來自該第2排 ϊ Γ!!廢氣溫度較外部空氣溫度更高,故而與導入外面的 二氣=情況相較,使得更迅速提昇電池的溫度。 並且’藉由採用此種設計,便可不使各電池之間發生溫
第10頁 五、發明說明(8) 差,亦可迅速提昇電池的溫度。結果,可使電池極為迅速 發揮其所期待的性能。 此外,在電池溫度已至最適當的溫度之後,自不待言, 來自第2排放口的廢氣’係排放至大氣中。而後取代之, 使新鮮而低溫的外部空氣供應至導管内。 附帶而言之,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最適合於將多數 電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而構成的電池之冷卻用。這就是因 為’愈長狀的電池’在沿著長度方向的溫差愈大,本發明 之功效愈明顯的緣故。 考慮如上述諸點,上述本發明之目的為藉由下述的設計 而達成: —種電池冷卻構造,其係對於收納於殼體内而將多數電 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之電池,藉由外部空氣予以冷卻,直 特徵為: ~ 具有上述殼體; 第1空間及第2空間’係隔著上述電池,且分割上述殼體 内的空間而形成; & 第1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侧之上述殼 體面上; & 第1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 i ; 殼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1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 一 的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1空間内後 予以排放; 第2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侧之上述
\ \312\2ϋ-ωϋΕ\89-11 \89Π 7206. ptd 第11頁 456062 五、發明說明(9) 殼體面上; 第2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侧之上述殼 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2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 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2空間内後予 以排放, 其構成為: 上述殼體’係以相互鄰接的狀態存在有二組,更且在將 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 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的同時,並將位於 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 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藉以可使得由位於上 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 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 上述殼體 上述殼體内 述電池的上 冷卻系統, 為了分割 襯墊重疊成 殼體内面處 上述殼體 體内的上述 述殼體的另 的一方處上 ,其為隔著 接的上述單 空間; 墊及介由上 池’係以上 述殼體内; 配置於上屬 ’係形成於 成在上述殼 下重疊。 ,係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 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鄰 均係共用上述第1空間或上述第2 上述殼體内的空間’使用上述襯 上下的成對之上述電池,上述電 和上述襯墊夾緊狀態而支撐於上 上下外面處,形成有用以收納其 電池的一部分之凸部,上述殼& 一方處的上述凸部,使其位於形 述凸部之間的凹部内,而予以上
4 5 6 Ο 5 2
五、發明說明(10) 且說,在採用上述構造之情形下’隔著電池而鄰接的第 1空間和第2空間内,均分別以呈逆雨導入外部空氣。而~ 後,被導入的外部空氣,進行冷卻電池的同時’亦被逐漸 加熱,最後以相互呈逆向而予以排放此外’導入至殼體 , 内的外部空氣之流動距離,和對應其流動距離的位置上所 ' 導入的外部空氣溫度之間,原則上’ $成立線性的關係。 換言之,沿著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途授處之溫度斜率,大 致上是固定的。對該溫度斜率而言’第1空間側與第2空間 側之間,呈現完全相反的現象。因而,以相互呈逆向所導 入的外部空氣在共同作用之下’其等奪走電池上一部分的 總熱量,係與至外部空氣導入口之間的距離無關。故而, 電池上面’並無產生溫度較低和較高的部份。特別為,在 將多數電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而構成的電 '池中,並無產生 各電池單元之間的溫差。換句話說,藉由採用本發明之電 ‘ 池冷卻構造,針對電池,可使其整體呈均句溫度而高效率 地進行冷卻。故而,並無發生溫差所引起的電池性能降低 的問題。 ^ 〔本發明之實施例〕 使用圖1至圖9 ’並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如下: 圖Ϊ為採用關於本實施例的冷卻構造的電池組件之外_ 圖,圖2為嗜略頂& 項扳狀態的上述電池組件之平面圖,圖3 & # S2 t的上述電池组件之前視圖,圖4為上述電汹 在圖3中上1念圖,圖5為上述電池組件之左侧視圖,圖6 在圖中上述電池組件的[X線橫剖面圖,圖7為顯示導八
d5 60 6 2 五、發明說明οι) 外部空氣的流動狀況,而念 面圖,圖8為顯示導入外Α斤頂板狀態的上述電池組4 、' 狀態的上述電池組件平面圖二乳的流動狀況,而省略雇, ,*勒此π ,而少必仏 圖’圖9為顯示導入外部空氟的 關π大f f μ π 態的上述電池組件前視圖。 關於本實知例採用的冷名ρ 士总 L、ΑΑ π W々部構造(下面簡稱本冷卻構造)的 電池組件之外觀,係如圖1所示。 在此,針對裝载該電池组株沾# & , Υ丨, . 电、’且件的車輛(例如電動二輪車)’ 並未特地圖示。"f日是,兮 Φ A / . 疋該電池組件,係裝設在車輛中空間 較有餘地的部位處,如駕駛者的腳邊或座位下(内部)等。 而後,介由控制器連接於用以驅動車輛的馬達上。 其-人由圖1可知,採用本冷卻構造的電池組件,係具 有上下二段予以重疊的呈矩形狀箱體之電池外殼丨、2,以 作為其主要構成元件β再者,在由該電池外殼^、2 重疊體之一端面侧上’裝有外部空氣導入管3。 相對於此’在由該電池外殼1、2而成的重憂體之另一端 面側上’裝有大致呈C字形的回繞管4 a ~ 4 f。此外,位於上 述電池外殼1、2而成的重疊體上,並裝有外部空氣$二管 3的面處,配置有用以取得在電池中所儲存的 ;β Β 计的窀能量之端 子。但是,在圖1中,已省略之。 其次’針對上述構成元件,更進一步地加以解 首先,對於電池外殼1予以說明。但是,Μ队册,° 關於電池外殼2, 由於其與電池外殼I相同構造,所以省略龙% ηη '、δ兄明D然而, 在本說明書中,有關附屬於電池外殼2的椹士、_ , 1丹取7^件,1分 件符號上另附「’」,藉以與附屬於電池外封T k 丹凡 卜殼1的構成元件
\\312\2D-C0DB\89-11\89117206.ptd
456062 五 '發明說明(12) 加以區分。 電池外殼1的主要構造部(殼體)’係使用耐熱性、财 衝擊性塑膠等而構成,並具有充分的隔熱性。附帶提示’ 具有該耐熱性、耐衝擊性的塑膠,例如聚敦基甲酸乙酿樹 脂或聚丙烯樹脂等。
電池外殼1内,係收納有電池。更詳細而言’該電池外 殼1内,由圖2或圖3可知,將總共六個電池單元C連接成串 聯狀的電池元件(以下簡稱為組件)Μ,係配置呈上下二 段。而後,該由上下二個組件Μ而構成的成對體,係以並 排狀態配置有總共五個(但是組件Μ的成對體’電氣性而 言,就連接成串聯狀)。於是,電池外殻1内’收納有總共 十個(二段X五排)組件Μ,從而,該電池外殼電池外殼1 . 内,係存在有總共六十個(六個X二段X五排)電池單元 更進一步而言’組件Μ ’係在電池外殼1的一面(裝有外 部空氣導入管3的方面)側上,其所鄰接的組件Μ,使用大 致呈c子狀的端子板5互相連接’如圖4所示。特別為 端子板5 ’係位於電池外殼1的外側處,藉由螺栓鎖固讀 件Μ的電極端子上。 於組 相對於此,電池外殼1的另一面侧而言,呈上下 足 組件Μ,均係使用呈直條狀的端子板6予 重叠的 y 示。此外’至於該面侧i ’上述端子板6亦存在:圖5所 殼1的外側處。再t,該端子板6,係對於 上^ ;也夕卜 端子,藉由螺栓予以鎖固。其結果,曾a 士上的電極 電池外殼1内的所有
U312\2D-roDE\89-ll\89117206.ptd 第15頁 4560 6 2 五、發明說明(13) 組件Μ,如上述,呈現以電氣性連接的狀態。 在此,為提供參考,上述電池單元C單獨所產生的電壓 為1. 2V。而且’由於該電池單元c為以串聯連接,故而整 個電池外殼1所產生的電壓為72V。 再來,上述組件Μ ’由圖6所知,係在電池外殼1内,以 隔板7被支撐。更正確地說’呈上下重疊的組件μ之成對 體’係It由隔板7留預定間隔被支撐。附帶說明,隔板7的 實體形狀’係形成有對應組件Μ的切口且呈框狀。如後面 詳述,藉由共同作用呈上下重疊的組件Μ之成對體及支撐 其之隔板7,分割成總共六個空間8 a至8 f。該被分割的空 間8 a至8 f,分別成為用以冷卻組件Μ的導入外部空氣之流 動途徑。 其次,電池外殼1的側面,就是裝有上述外部空氣導入 管3以及上述回繞管4 a ~ 4 f的面上,係分別對應分割空間 8a〜8f ’形成有多數開口。 更詳細而言,首先,裝有外部空氣導入管3的面處,係 形成有開口 9a~9f。相對於此,裝有回繞管4a〜4f的面處, 亦係形成有與開口 9a~9f相同形狀的開口 10a〜10f。另外, 位於電池外殼1下方的電池外殼2,係形成有如同該等的開 口9a’ ~9Γ 及開口i〇a’ 〜i〇f,。 與電池外殼1、2共構成電池元件的回繞管4a〜4f,係用 以相接上述開口 1 〇 a ~ 1 〇 f和開口 1 〇 a ’〜1 〇 f ’ 。亦即,回繞管 4a〜4f ’係發揮由電池外殼1内至電池外殼2内或由電池外 殼2内至電池外殼1内的方向,引導所導入的外部空氣之功
\\312\2D-CODE\89-11\89ll7206.ptd 第16頁 五、發明說明(14) 能。 更具體而言’回繞管4a係相接開口 i 〇a和開口工 =’回,管4b係相接開口 10b和開口 m,,回繞管 2 :開口1〇C和開口10c’ ’回繞管4d係相接開口i〇d和開?目
Od ,回繞管4e係相接開口10e和開口1〇e,,最後, 吕4 f係相接開口 i 〇 f和開口 j 〇 f,。 回澆 管4a〜4f ’為上述電池元件的構成元件之 :,導入f3而言,該外部空氣導入管3,係呈現其導;八 支口P12a〜12f交錯著配設於圓筒狀導管主體部s刀 。另外,該等導管分支部12a〜12f而言,係連接於上 開口 9a〜9f或上述開口 9a’〜9f’之中任何一處。 ’ 更詳細而言’導管分支部丨2a係連接於開口 ,上’ 者,導管分支部12b係連接於開口 9b上。導管分 二:於開口9c’上。導管分支部12d係連接於開口J上,導 管分支部12e係連接於開口 9e’上。最後,導管分 ,連接於開〇 9 f上。因而,送至導管主體部丨丨内的* 氣’係首先藉由導管分支部丨2a〜1 2 f予以分支, 工 8t,r;9b、9c’、…,,,導入至分=間 8a 、8b、8c,、8d、8e,、8f 内。 c—1、 此外,如下面再次說明,上述開口 9a,、9b、9〆、M、 9e’ 、9f ’係相當於本冷卻構造中之第1導入口。相對於 此’上述開口 9a、9b’ 、9c、9d’ 、9e、9Γ係相者於太少 钾構造中之第2排放口。但是,該等開口 9a、%,田、^? 9d,、9e、gf’ ,均係呈開放的狀態。 c
456062 五、發明說明(15) 上述外部空氣導入管3,係具有外部空氣 動式鼓風器)。就是在本實施例中結構為,,氣,置13 (電 氣壓氣裝置1 3,將外部空氣強制地送至雷’ ^糟由該外部空 更詳細而言,上述外部空氣導入管3的道_與 内。 具有越深處越其剖面面積變小的錐梯形狀。' 1 i i、’係 各導管分支部12a~12i之外部空氣量為所期H是’流·入至 參考而言,流入至導管分支部12a、I2f的沐Α、°為提供 係流入至12b、12c ' I2d、12e的外部空氣之大=的量, 再者,上述外部空氣導入管3 ’並不一定須呈約錐·半。 狀。除如此形狀之外,例如長方體狀的,換 , 使用如所有部份的橫判而帘壯虫盔知馇—…J °古祝’亦可 iM ~ u衩口J面形狀白為相專之箱體狀的。 再f 關=上面已說明回繞管4a〜4f亦可說相同, 部空氣導入管3 ’亦如同電池外殼1、2,係由優於隔:性 的塑膠而構成。 田俊於熱性 …另=,上述電池元件上所採用的本冷卻構造,係如上 述,藉由外部空氣進行冷卻收納於電池外殼1 ' 2内之多數 組件(電池要素)Μ。其結構及作用詳述如下: 本冷部構造,係具有多數單位的冷卻系統。亦即,在於 電池外殼1上而呈上下重疊的組件Μ之成對體,及在於電池 外殼2内呈上下重疊的組件Μ’之成對體等一組,對應其 等^總^設有五個單位冷卻系統。 邊等單位冷卻系统之一,首先提示一種冷卻系統,係在 f最靠近於外部空氣導入管3的開口,並對於一組上下重 豐的組件成對體進行冷卻。以後,將該冷卻系統稱為「第
4s6〇62 _______ _____ 五、發明說明(16) 1冷卻系統」’至於其他冷卻系統而言,按照離第1冷卻系 統的距離,最近的就稱為第2冷卻系統、其次為第3冷卻系 毵、第4冷卻系統、以及第5冷卻系统。 上述第1冷卻系統,係具有分割空間(第1空間)8a、8a’ : ’及分割空間(第2空間)扣、8b,,及回繞管4a、4b等。而 -後’首先,由開口(第1導入口)9 a,導入至分割空間8 a ’内 的外部空氣,係經由回繞管4 a,進入於分割空間8 a内,最 後’由開口(第2排放口)9a予以排放。相對於此’由開口 (第1導入口)9 b導入至分割空間8 b内的外部空氣’則係經 由回繞管4b,分割空間8b,内,最後,由開口(第2排放口) 9b’予以排放。 關於其他冷卻系統,其基本構造及作用與上述相同。例 如’第2冷卻系統中,亦具有分割空間(第2空間)8b、8b, ’及分割空間(第1空間)8c、8c,,及回繞管4b、4c等。而 後,首先,由開口(第1導入口)9b導入至分割空間8b内的 外部空氣,係經由回繞管4b,進入於分割空間8b’内,最 後’由開口(第2排放口)9 b ’予以排放。相對於此,由開口 C第1導入口)9c’導入至分割空間8c’内的外部空氣,則係 經由回繞管4c,分割空間8c内,最後,由開口(第2排放 D)9c予以排放。 p 由到此敘述可知,所鄰接的單位冷卻系統,均係共用第 1空間或第2空間。這是因為其鄰接的單位冷卻系統所共用 的空間内,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方向為相同的緣故。 總而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取得上述第1冷卻系
\\312\2D-C〇DE\89-】l\89】17206.ptd 第19頁 4 5 6 0 6 2 五、發明說明(π) 統,就將電池外殼1、2内的空間,分割成隔著組件Μ的成 對體之第1空間及第2空間。而後’由對應該組件Μ的另一 端侧之第1導入口(開口)9 a導入至第1空間8 a ’内的外部空 氣,係使其經過該第1空間8a’内之後,可由對應組件Μ[的 另一端側之第1排放口 1 0 a ’予以排放。更加,由該第1排放 口 1 0a’被排放的導入外部空氣,係經由相接第1排放口 10a’和第2導入口(開口)10a之回繞管4a,進入於第1空間 8 a内,而後,在最後階段,導入外部空氣,係使其由第2 排放口(開口)9 a予以排放。 相對於此,由對應組件Μ的一端侧之第1導入口(開 口)9b,導入至第2空間8b内之外部空氣,係使其經過該第 2空間8b内之後,由對應組件Μ的另一端側之第1排放口(開 口)1 Ob予以排放。更加,由該第1排放口 1 〇b被排放的導入 空氣’係經由相接第1排放口 1 Ob和第2導入口(開口)1 Ob, 之回繞管4b,進入於第2空間8b,内,而後,在最後階段, 導入外部空氣’係使其由第2排放口(開口)9b,予以排放。 如此構成的冷卻裝置中,其外部空氣,係分別呈逆向地 導入至隔著組件Μ的第1空間和第2空間内。而後,其導入 空氣,在冷卻組件Μ的同時,亦被逐漸加熱,最後,以互 相呈逆向地被排放。此外,導入至電池外殼1或電池外殼2 内的外部空氣之流動距離,和在對應其流動距離的位置處 所導入的外。卩空氣溫度之間,原則上,可成立線性的,亦 即f比關係。換句之’沿著導入空氣的流動途徑(包含回 繞管4a〜4 f内)之溫度斜率為大致上固定的。該溫度斜率’
4560^2 五、發明說明(〗8) _
係第】空間側與第2空_ 而,以呈相互逆向所逡λ AA 兄凡生相反的現象。因 等奪走組上一部斤分導的入::,空:在共^ ,其 之間的距離無關,其為梅、^"、、1彳'、與至外部空氣導入口
連接成串聯狀而構成的2。故而,在將多數電池單元C
丹取的組件Μ中,不舍牲則A々 之間產生溫差現象。 +會特別在各電池單元C 亦即,藉由採用本杯日夕$、u a ,、 甚至針對其集合構成‘電、、、郃構造’針對組件Μ, 效率地進行冷卻=電使其整體呈均句溫度而高 降低的問題。果’並無發生溫差所引起的電池性能 \第1實施例中,雖然所舉例的為使用二個電 ' 、情形,但是本發明並非界定於該狀態為理所當 Ί :列如.,即使僅使用一個電池外殼的情形’或則使用走 匕二固電池外设的情形,亦可在其技術思想的範圍内施力 適^的蹙更,並採用本發明之電池冷卻構造。 其次’使用圖1 0及圖i〗而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 圖1 〇為採用關於本實施例的冷卻構造的電池組件之主 4平面圖’圖11亦為採用關於本實施例的冷卻構造的電知 組件之主要部前視圖。 但疋’在圖1 〇及圖1 1中,如同上面第1實施例,亦省略 殼體的頂板及前板。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其基本技術思 想亦為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故而,在以下部份中,以 與第1實施例差異為重心進行解說。加上,炱於與在該第1 實施例中已作說明之相同形狀及具有相同功效的構件’就
五、發明說明(19) 附加與已說明之相 關於本實施例之^疋件編號,並省略其說明。 構造),係特別為焚電地冷卻構造(以不再次簡稱為本冷卻 發揮極大的功效/冷狀況時(電地在未發熱狀態時)’可 本冷卻構造,传士 m 管3上而用以導入' 由^圖10及圖11可見’位於外部空氣導入 電池外殼1、2上 卜部空氣的侧方之端部開口,及形成於 9e、9f’^一部分 ^ ^ 口(第2 排放口)9a、此’ 、9c、9d’ 、 由具有特殊形狀的二二表示為開口9“Γ),皆藉 該循環管體21,Ϊ :管體21所連接的。 廢氣予以排放。而ί品要類型可將來自上述開口9a~9f’的 至外部空氣導入管3灸内’而取措代^之,可將新鮮的外部空氣供應 Έ J内而構成。 更詳細而言,}_& m ^ 端側分別連接於土;=管=…構成要素為:其- 連接有該等分支管^,分支管部22a〜22f,及 # 。 #22a~22f的另一端部而呈大致形之主 道° ’所連接於位於外部空氣導入管3上而用以 :增空氣的側方之端部開口上的為該主:而之用另一 竭侧。 德二成5素中’主管部23係具有開口部23a、23b °如 =ί 5 :23a ’係用於將來自上述開口的 J ^ . ;:。相對於此,開口部23b,則係用於將 新鮮外4空氣供應至外部空氣導入管3内。 更進一步而言,在該等開口23a及開口23b上,係分別配 置有活動式(未圖示其驅動機構)的屏蔽板24a及屏蔽板
45 6Q q 2 五、發明說明(20) '-—- 24b。亦即,在本實施例中,其構成為可因應需要而予以 關閉開口部23a、23b。但是,對屏蔽板24b而言,如未關 閉開口部23b時,即表示達成封閉主管部23内的流道之功 效。
此外,如周知一般,收納於電池外殼丄、2内的電池,係 其溫度過於低的狀況亦無法發揮所期待的性能。從而,當 使用電池時,使電池溫度迅速提昇至最適當溫度值為最理 想。
在採用本冷卻構造的狀況時,假設在如此情況之下,首 先使用屏蔽板2 4 a及屏蔽板2 4 b ’並關閉主管部2 3上的開口 部2 3 a、2 3 b (如圖1 0所示的狀態),藉以將來自上述開口 (第2排放口)9a〜9Γ的廢氣供應至外部空氣導入管3内。就 是,使廢氣能夠循環即可(至於循環廢氣的流動狀態,係 如在圖10中以虛線箭頭符號表示)。於是,來自上述開口 (第2排放口)9 a ~ 9 f ’的廢氣溫度係比外部空氣相當高,與 將新鮮的空氣導入至外部空氣導入管3内的情況相較,可 使得更迅速提昇電池溫度。
特別,在本實施例中,不讓所構成電池的電池單元C互 相之間產生溫差的同時’亦可使得迅速提昇該電地的溫度 (這是上述第1實施例中所說明的相反狀況)β結果,電池 可使得迅速發揮所期待的性能。 如此,電池已到最適當溫度之後,係將屏蔽板24a以其 中央部為中心由在圖1 0所示的位置旋轉90 41 ,並開放開口 部2 3a。相對於此,屏蔽板24b而言,係以其右端部為中心
\\312\2D-CODE\89-]]\89117206.ptd 第23頁 五、發明說明(21) ----- ~ 向順時鐘方向旋轉90。,並開放開口部23b,而藉以同時 主管部23内的流道亦被封閉.於是,來自上述開口(第2排~ 放口)9t9f,的廢氣,係經由開口部23£1排放至大氣中,而_ 替代之在外部空氣導入管3内,由開口部23b供應有低溫且- 新鮮的外部空氣。亦即,有關採用本冷卻構造的電池,亦 可在電池已到最適當溫度之後’如同上作
r*yi I 用 。 但是,上述循環管體21的形狀(特別為開口部的數量及 其位置)’並非文限於本實施例中的設計。自不待言,在 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之範圍内,亦可施加適當變更而實施^ 另外,關閉循環管體2 1的開口部並非因而使用上述屏蔽 板,亦可適當採用其他技巧。 其次’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使用圖1 2而具體地說 明丨。 圖1 2為採用關於本實施例的冷卻構造的電池組件之主要 部橫剖面圖。但是’本實施例亦為’其基本技術思想為與 上述第1實施例的相同。故而,在以下部份中,以與第1實 施例差異為重心進行解說。加上,至於與在該第1實施例 中已作說明之相同形狀及具有相同功效的構件,就附加與 已說明之相同元件編號,並省略其說明。 h 關於本實施例之電池冷卻構造(以下再次簡稱為本冷卻 構造),係特別目的在於可減少零件數量及組裝工數,且 減少元件整體的尺寸’特別為巧·減少其高度尺寸。 在本貫施例中,由圖1 2可見,為了分割内層殼體3 〇,就
456062 五、發明說明(22) ----- 使用觀整3 1及介由該襯塾31呈上下重疊的組件m的成 體。附帶言兒,襯墊31,係由橡膠或人工海綿等而構成。 更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組件M和電池外殼I的内 面之間,亦係介在有橡膠製或人工海綿製的襯墊32 ◊但 是’該襯塾32 ’係可接觸於呈橫方向所連接的整個組件m 而呈長形狀的。此外,言亥襯塾32,亦係沿著組件m的長度 方向(電池外殼1的深度方向)而配置有二個。 此種設計,可應用於内殼體33惻方。亦即,在内殼體33 側方,係為了分割内部空間,亦使用襯 3Γ呈上T重叠的組件r (電池要素)的成對體等:::墊 該襯墊31 ,亦係由橡膠或人工海綿等而構成。 再加上,組件M’和電池外殼2的内面之間’亦係介在有 橡膠製或人工海綿製的長形襯墊32,^但是,該襯墊32,, 亦係沿著組件M’的長度方向(電池外殼丨的深度方向)而配 置有二個。 因而,組件Μ,係維持介由襯墊3 2被内層殼體3〇的内面 和襯墊31夾住的狀態,並被該内層殼體3〇内支撐。相對於 此,組件Μ’ ,係維持介由襯墊32,被内殼體33的内面和襯 墊31,夾住的狀態,並被該内層殼體内殼體3 3内支撐。
上述内層殼體30的上下外面處,係形成有剖面呈圓弧狀 的凸部3 0 a,藉以配置於該内層殼體3 〇内的組件μ 一部分予 以收納。此外,上述内殼體33的上下外面處,係形成有剖 面呈圓弧狀的凸部30a,藉以配置於該内層殼體33内的組 件M’ 一部分予以收納·。因此,上述襯墊32及襯墊32,,皆
\\312\2D-C0DE\89-11\89117206.ptd 456062 五、發明說明(23) 係將多數圓弧狀部份以連成一排狀。 另外’上述内層殼體30和上述内殼體33,皆係呈带、 其一方側上的凸部間的凹部,使其位於形成在其另二成於 的凸部,而予以上下重疊。更具體而言,内層^體⑽f側 凸部3 0 a間的凹部處’係收納有内殼體3 3上的凸部μ &的 對於此,内殼體33上的凸部33a間的凹部處,收納有&。相 殼體30上的凸部3〇a。亦即,内層殼體30和内殼體“,^ 係呈相互咬合狀態。 ’身 在本實施例中’使内層殼體3 〇和内殼體3 3,皆係呈上 狀態而收納於外殼34内。此外,外殼34,係由對應内層= 體3 0的上半體及對應内殼體3 3的下半體而成,並藉 ^ 予以嵌合而可上下分離地接合。 當上述構造時,呈上下重疊的組件M (或組件M,)的成對 體’及介在於其等間的襯墊31 (或襯墊31,),皆係起如隔 板作用。因此’在本冷卻構造中,該隔板及其所鄰接的間 隙(空間)’可為冷卻用外部空氣的流動途徑。 此外,關於本實施例的電池冷卻構造中,即使不使用隔 板’亦可形成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途徑。從而,如上述, 使知減少零件數量及組裝工數。而其結果,可更降低製造 成本°再者,藉由採用本冷卻構造’可使得減少將内層殼 ^30和内殼體33予以重疊所得到的體積尺寸’特別為可減 少其向度尺寸。如此,對電池元件的更小型化做出貢獻。 再加上,藉由採用本冷卻構造,組件Μ、組件M,在内層殼 體30、内殼體33内的位置穩定性,亦可飛躍提昇。
\\312\2D-CODE\89-l i \89117206.ptd 第26頁 456062 五、發明說明(24) 但是,當採用本冷卻構造時,連接内層殼體3 0和内層殼 體30的回繞管(未圖示),便係呈對於外殼34的中心線稍微 傾斜狀態。 〔元件編號之說明〕 1 2 3 4a- 4 f 5 6 7 8a 〜8f 8a* 〜8f, 9a~ 9 f 9a’ 〜9fT 1Oa-1Of 電池外殼 電池外殼 外部空氣導入管 回繞管 端子板 端子板 隔板 分割空間 分割空間 開口 開口 開口 10a、10f’ 開 II 12a~12f 13 21 22a〜22f 導管主體部 '導管分支部 外部空氣壓氣裝置 循環管體 分支管部
\\312\2D-CODE\89-ll\89n7206.ptd 第27頁 4 5 6 0 6 2 五、發明說明 (25) 23 主管部 23a '23b 開口部 24a 屏蔽板 24b 屏蔽板 30 内層殼體 3 0a 凸部 31 襯墊 31’ 襯墊 32 襯墊 32’ 襯墊 33 内殼體 3 3a 凸部 34 外殼 M 組件 M, 組件
\\312\2D-CODE\89-ll\89117206.ptd 第28頁 456062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採用關於第1實施例的冷卻構造之電 圖。 '、旦件外觀 圖2為省略頂板狀態的上述電池組件之平面圖 圖3為省略前板狀態的上述電池組件之 ° TS3 Λ ^ , 〜优圖。 圖4為上述電池組件之右側視圖。 圖5為上述電池組件之左側視圖。 圖6為在圖3中上述電池组件的χ_χ線橫剖 圖7為顯示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狀況,而省略頂 的上述電池組件平面圖。 頂板狀癌 為:示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狀況,㈤省略底板狀態 的上述電池組件平面圖。 圖9為顯示導入外部空氣的流動狀況,而省略前板狀態 的上述電池組件前視圖。 圖1 〇為採用關於第2實施例的電池構造的電池組件之主 要部平面圖。 圖11為採用關於第2實施例的電池構造的電池組件之主 要部前視圖。 圖1 2為採用關於第3實施例的電池造的電池組件之主 要部橫剖面圖。
W3l2\2D-CODE\g9-ll\89117206. ptd 第29頁
Claims (1)
- 5 6 0 6 2其Si:收辦於殼體内的電地’藉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電池冷卻構造 由外部空氣予以冷卻, 具有: 上述殼體 第1空間及第2空間,係隔荖 内的空間而形成; ^考上述電池,且分剖上述殼體 體:1上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端側之上述殼 第1排放口,係形成於對膺卜奸个L ,... ^ ^ &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 喊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1暮 B ^ 币丄导入口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 的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邱办& / ^ 1外峠空氣經過上述第1空間内後 予以排放; 第2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端側之上述 殼體面上; 第2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侧之上述殼 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2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 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2空間内後予 以排放。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具有 兩組上述殼體, 上述咸體予以互相鄰接’更且在將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 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 入口,互相連接的同時, 並將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 ’和位456062 申請專利範圍 於j述殼體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 藉此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 連接, 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 ^之上述第1導入口 2排放口排放, 此殼體的另—方處之上述第 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 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 第1導入口所 放口排放。 的 方處之上述第2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之電池 殼體内,係在以並排狀態收納 部構:’其中,上述 上述殼體内,裝設有多數的單的同:, 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而構成、統,隔著上述電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先均係共用上述第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池冷卻構 殼體内,係在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池的同中時,-上述殼體内,係裝設有多數的I 池的门τ . 一 著上述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成其為“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你八π i 5· —種電池冷卻構造,係對於收納於殼體内的電池,藉 由外部空氣予以冷卻,其特徵為: 上述殼體内的空間,係分割成隔著上述空間 和第2空間, t 第1導入口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之上述殻體面^^6062 六、申請專利範圍 ~' 一一~一· t、+ ^由其所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的外部空氣’係經過 、〔1空間内之後’由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 的上述殼體面上之第1排放口予以排放, 第2導入口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端側之上述殼體 卜^贫由其所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外部空氣,係經過 ^ _ 2工間内之後’由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的 、鲛體面上之第2排放口予以排放而構成。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具有 兩组上述殼體,上述殼體互相鄰接,更且在將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 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入 口,互相連接的同時, 並將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丨排放口,和位 於^述殼體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 ,此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丨導入口 所、’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 2放口才非放, .可使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導入口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2排 放口排放。 7.如申凊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冷卻造,其中,上述 殼體内,係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時, 上述殼體内,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由隔著上述 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而構成,六、申請專利範圍 · _ 更且’所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均係Α 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手…、用上述第i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 殼體内,係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時,’上述 —上述殼體内,係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复 一 著上述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而構成了 ’、'由隔 ’戶斤鄰接的上述單位冷卻系統,均係共用 工間或上述第2空間。 k弟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更且 備帶有外部空氣壓氣裝置的導管,上述第1導二口, ς 接於上述導管上。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更具 備帶有外部空氣壓氣裝置的導管,上述第1導入口 ,係連' 接於上述導管上。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更具 有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空間的隔板,同時使用上述電池和 上述隔板, 更且,上述隔板係支撐上述電池而構成。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更具 U 有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空間的隔板,同時使用上述電池和 p 上述隔板, 更且,上述隔板係支撐上述電池而構成I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 ^ ^ 有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空間的襯墊,使用上述襯勢A介\\312\2D-CODE\89-ll\89117206.ptd 第 33 頁 45 6〇s2六、申請專利範圍 上述襯墊重疊成上下的 更且,上述電,池,係^之上述電'池, 狀態而支撐於上述殼體内^述殼體内面處和上述襯塾夾緊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 有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空:電池冷卻構造’ *中’更具 上述《重疊成上下的成^概塾’使用上述襯墊及介由 更且,上述電池,係呈電池’ 狀態而支擇於上豸殼體^4殼體内面處和·"述概塾央緊 殼^ 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上述 , 處’形成有凸部,藉以配置於上述殼體内的 上述電池之一部分予以收納, 上述欣體,係形成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的上述凸部 使其位於形成在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上述凸部之間的凹部 内,而予以上下重疊。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上述 威體上下外面處’形成有凸部,藉以配置於上述殼體内的 上述電池之一部分予以收納, 上述殼體,係形成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的上述凸部, 使其位於形成在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上述凸部之間的凹部 内,而予以上下重疊。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位於 上述導管而用以導入外部空氣的侧方處之端部開口 ,以及 形成於上述殼體上之上述第2排放口 ’均係藉由循環管體 互相連接,\V312\2D-CODE\89-ll\89117206.ptd 第 34 頁 456002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上述循環管體,係按照需求類型,就可將來自上述第2 排放口的廢氣排放至大氣t ’且亦將外部空氣供應至上述 導管内而構成。 1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〇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位 於上述導管而用以導入外部空氡的側方處之端部開口,以 及开/成於上述殼體上之上述第2排放口,均係藉由循環管 體互相連接, 上述循環管體,係按照需求類型,就可將來自上述第2 口的廢氣排放至大氣中,且亦將外部空氣供應至上 導官内而構成。 電池 20 電池 21 1 9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上对 係將多數個電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而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冷卻構造,其中,上封 係將多數個電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而構成。 ^ 一種電池冷卻構造’係對於收納於殼體内而°將多數 電池單元連接成串聯狀之電池’藉由外部 其特徵為: P二氣予以冷卻’ 具有: 上述殼體; 且分割上述殼體 —端側之上述殼 第1空間及第2空間,係隔著上述電池 内的空間而形成; 第1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 體面上; 則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456062 六、申請專利範圍 殼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1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1空間内 的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1空間内後 予以排放; 第2導入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另一端側之上述 殼體面上; 第2排放口,係形成於對應上述電池的一端側之上述殼 體面上,藉以將由上述第2導入口導入至上述第2空間内的 上述外部空氣,在上述外部空氣經過上述第2空間内後予 以排放; 上述殼體’係以相互鄰接的狀態存在有二組,更且在將 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 體的另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的同時,並將位於 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排放口’和位於上述殼體 的一方處之第2導入口,互相連接,藉此可使得由位於上 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所導入的外部空氣,由 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放,且可使 得由位於上述殼體的另一方處之上述第1導入口所導入的 外部空氣,由位於上述殼體的一方處之上述第2排放口排 放, 上述殼體内,係以並排狀態收納有多數個電池的同時, 上述殼體内,係裝設有多數的單位冷卻系統,其為隔著上 述電池的上述第1空間及上述第2空間,所鄰接的上述單位 冷卻系統,均係共用上述第1空間或上述第2空間, 為了分割上述殼體内的空間,使用上述襯塾及介由上述\\312\2D-C0DE\89-1]\89117206.ptd 第36頁 60 e 2\\312\2D-CODE\89-ll\89n72〇6,ptd 第37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4168999 | 1999-08-27 | ||
JP2000023791 | 2000-02-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456062B true TW456062B (en) | 2001-09-21 |
Family
ID=26535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89117206A TW456062B (en) | 1999-08-27 | 2000-08-25 |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13472B1 (zh) |
EP (1) | EP1207581A4 (zh) |
KR (1) | KR100413293B1 (zh) |
CN (1) | CN1177387C (zh) |
CA (1) | CA2381160A1 (zh) |
TW (1) | TW456062B (zh) |
WO (1) | WO20010170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03247B4 (de) * | 1999-01-29 | 2005-02-2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Moriguchi | Stromquelle, versehen mit wiederaufladbaren Batterien |
US6479185B1 (en) * | 2000-04-04 | 2002-11-12 | Moltech Power Systems, Inc. | Extended life battery pack with active cooling |
JP2002343447A (ja) * | 2001-05-16 | 2002-11-29 | Matsushita Battery Industrial Co Ltd | 電池電源装置 |
JP3784813B2 (ja) * | 2003-11-26 | 2006-06-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モータ用高圧電装の冷却装置及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KR100853621B1 (ko) * | 2004-10-26 | 2008-08-2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지팩의 냉각 시스템 |
US20060093901A1 (en) * | 2004-10-28 | 2006-05-04 | Gun-Goo Lee |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
KR100637468B1 (ko) * | 2004-11-30 | 2006-10-2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모듈 |
KR100709261B1 (ko) * | 2005-11-15 | 2007-04-1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모듈 |
KR100937902B1 (ko) * | 2005-10-21 | 2010-01-2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지팩 냉각 시스템 |
KR100905392B1 (ko) | 2006-04-03 | 2009-06-30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중 온도조절 시스템의 전지팩 |
JP2007311124A (ja) * | 2006-05-17 | 2007-11-29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車両 |
KR100942985B1 (ko) * | 2007-03-21 | 2010-02-1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냉매 유량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케이스 |
US8324868B2 (en) * | 2007-08-24 | 2012-12-04 | Valence Technology, Inc. | Power source with temperature sensing |
US8895171B2 (en) * | 2007-10-23 | 2014-11-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 for cooling a vehicle battery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same |
US9077056B2 (en) * | 2007-12-11 | 2015-07-07 | Battery Patent Trust | Device for hous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
JP4947075B2 (ja) * | 2009-03-23 | 2012-06-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構造 |
DE102009039392A1 (de) * | 2009-08-31 | 2011-04-07 | Möller Schwachstromgeräte Inhaberin: Claudia Möller e.K. |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insbesondere Luftkühlung einer Vielzahl von Gegenständen, insbesondere Einzelbatterien einer Stromversorgungseinheit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01894969A (zh) * | 2010-07-26 | 2010-11-24 | 湖南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 动力电池组能量包 |
US8974943B2 (en) | 2011-01-24 | 2015-03-10 | Guoan Feng | Power battery pack cooling apparatus |
JP5640881B2 (ja) * | 2011-04-28 | 2014-12-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車両 |
JP5182444B2 (ja) * | 2011-07-28 | 2013-04-1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用温調機構 |
KR101866345B1 (ko) * | 2011-12-02 | 2018-06-12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배터리모듈 |
JP5924025B2 (ja) * | 2012-02-20 | 2016-05-2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温調構造 |
KR102028919B1 (ko) * | 2012-06-08 | 2019-10-07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1692790B1 (ko) | 2013-07-31 | 2017-01-0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냉매 유로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
KR101829093B1 (ko) * | 2014-10-22 | 2018-03-2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배터리 시스템의 냉각 공기 흐름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WO2016109881A1 (en) | 2015-01-09 | 2016-07-14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
WO2016168932A1 (en) * | 2015-04-21 | 2016-10-27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
EP3333966B1 (en) | 2015-08-05 | 2020-03-04 | Nikkei Heat Exchanger Company, Ltd. | Cooler |
CN109154481B (zh) | 2016-05-06 | 2020-08-11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具有集成旁路的用于电池热管理应用的热交换器 |
US10950834B2 (en) * | 2017-03-02 | 2021-03-16 |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 Crushable cooling column for battery assembly in electric vehicle |
SE541552C2 (en) | 2017-12-21 | 2019-10-29 | Scania Cv Ab | An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units |
US11362379B2 (en) | 2018-03-15 | 2022-06-14 | Carrier Corporation | Transport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enclosure cooling |
KR102506238B1 (ko) * | 2018-05-11 | 2023-03-03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열 전달부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
DE212019000333U1 (de) * | 2018-06-29 | 2021-02-09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Wärmetauscher mit einer inneren Verteilerstruktu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309621C2 (de) | 1993-03-24 | 1995-11-16 | Daimler Benz Ag | Hochtemperaturbatterie |
DE4416236A1 (de) * | 1994-05-07 | 1995-11-09 | Schmidt Bretten W Gmbh | Wärmeaustauscher |
DE4419281C1 (de) * | 1994-06-01 | 1995-12-14 | Daimler Benz Ag | Hochtemperaturbatterie |
JPH10121960A (ja) | 1996-10-23 | 1998-05-12 | Calsonic Corp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換気装置 |
JPH1167178A (ja) * | 1997-08-25 | 1999-03-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固定構造及びこの固定構造によるバッテリ空調方法 |
JP3571884B2 (ja) * | 1997-09-09 | 2004-09-29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冷却装置 |
-
2000
- 2000-08-24 WO PCT/JP2000/005679 patent/WO2001017055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0-08-24 KR KR10-2002-7001449A patent/KR10041329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08-24 US US09/959,797 patent/US661347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8-24 CA CA 2381160 patent/CA238116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0-08-24 EP EP00954964A patent/EP120758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0-08-24 CN CNB008095531A patent/CN117738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8-25 TW TW89117206A patent/TW45606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381160A1 (en) | 2001-03-08 |
EP1207581A4 (en) | 2007-04-25 |
CN1177387C (zh) | 2004-11-24 |
KR100413293B1 (ko) | 2004-01-03 |
US6613472B1 (en) | 2003-09-02 |
CN1358338A (zh) | 2002-07-10 |
WO2001017055A1 (en) | 2001-03-08 |
KR20020037341A (ko) | 2002-05-18 |
EP1207581A1 (en) | 2002-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456062B (en) |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 |
JP5989746B2 (ja) | 冷媒分配における均一性を改善した電池パック | |
CN104160547B (zh) | 具有新颖的空气冷却式结构的电池组 | |
TWI276241B (en) |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 |
KR101475737B1 (ko) |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 |
JP5845354B2 (ja) | 新規な冷却構造を有する電池パック | |
JP5843411B2 (ja) | 新規な空冷式構造の電池パック | |
JP5735707B2 (ja) | 冷媒の分配均一性が向上した電池パック | |
TWI460902B (zh) | 具有散熱系統的電池組 | |
TW200810190A (en) |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combined temperature-controlling system | |
WO2012020941A2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팩 | |
KR20210130851A (ko) | 냉각 시스템 | |
JP2016500040A (ja) | 車両における駆動システム用貯蔵ユニット | |
KR101535795B1 (ko) |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 |
JP2016012389A (ja) |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 |
CN216054847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9246785U (zh) |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05594057A (zh) | 蓄电装置 | |
JPS6044965A (ja) | 積層形燃料電池 | |
US20240204294A1 (en) | Battery device | |
KR20240102747A (ko) | 냉각 성능 향상 구조를 갖춘 전기 에너지 저장 모듈 | |
KR20140130086A (ko) |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