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114A -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 Google Patents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7114A
TW202417114A TW112139275A TW112139275A TW202417114A TW 202417114 A TW202417114 A TW 202417114A TW 112139275 A TW112139275 A TW 112139275A TW 112139275 A TW112139275 A TW 112139275A TW 202417114 A TW202417114 A TW 2024171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connector
discharge device
electrode
discharg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9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崎哲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7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114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放電裝置(100)具備連接器(70)、升壓部(81)、放電電極(30)以及主體(60)。連接器(70)從外部被施加電壓。升壓部(81)使施加到連接器(70)的電壓升壓。放電電極(30)通過由升壓部(81)升壓後的電壓進行放電。主體(60)收容連接器(70)及放電電極(30)。主體(60)具有包圍放電電極(30)的開口部(66)和從規定方向(13)、(20)折返的多個折返部(50)。多個折返部(50)的至少一個形成於開口部(66)。

Description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本發明關於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集塵單元具備構成放電裝置的放電電極、低壓端子以及肋。肋設置在放電電極與低壓端子之間。為了抑制漏電流的產生,肋比放電電極的位置高。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國特開2018-14036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所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電集塵單元的肋在實際使用中會附著由結露產生的水滴及污垢等。若由結露產生的水滴及污垢等附著,則在形狀簡單的肋中,有時也會沿著表面而產生漏電流。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在嚴酷的環境下也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的放電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放電裝置具備連接器、升壓部、放電電極以及主體。連接器從外部被施加電壓。升壓部使施加到連接器的電壓升壓。放電電極通過由升壓部升壓後的電壓進行放電。主體收容連接器及放電電極。主體具有包圍放電電極的開口部和從規定方向折返的多個折返部。多個折返部的至少一個形成於開口部。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空氣調節機具備第一方面的放電裝置、電壓施加部以及送風部。電壓施加部向放電裝置的連接器施加電壓。送風部吹送風。該放電裝置配置成由該送風部送出的風通過該保護框的朝向。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放電裝置及空氣調節機,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對圖中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同一附圖標記,並且不重複其說明。另外,在以下記載的說明中,即使使用表示“上”、“下”、“左”、“右”、“前”或“後”的特定位置和方向的用語,這些用語是為了便於理解實施方式的內容而使用的,與實際實施時的方向無關。 [實施方式1]
參照圖1至圖3對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顯示裝置100進行說明。
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100的局部切口立體圖。圖2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100的縱剖面的立體圖。圖3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100所具備的主體60的殼體61以及罩65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所示,放電裝置100具備連接器70、升壓部81、放電電極30以及主體60。連接器70從外部被施加電壓。升壓部81由作為電子部件組80的一部分的印刷基板以及升壓變壓器(均未圖示)等構成,使施加於連接器70的電壓升壓。放電電極30通過由升壓部81升壓後的電壓進行放電。主體60收容連接器70及放電電極30。主體60具有包圍放電電極30的開口部66和從規定方向折返的多個折返部50。多個折返部50的至少一個形成於開口部66。因此,折返部50位於主體60中的沿面路徑40。沿面路徑40是存在由放電電極30的放電引起的電荷流向連接器70的可能性的路徑,但是電荷由於折返部50被妨礙。
沿面路徑40由於具有多個折返部50而變得長且複雜,因此充分地阻礙電荷的流動。因此,放電裝置100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另外,由於沿面路徑40具有多個折返部50,因此即使不使主體60大型化,沿面路徑40也變長。因此,放電裝置100不會大型化,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
放電電極30的基端側與升壓部81連接,前端放電。與線電極(未圖示)相比,放電電極30優選為棒電極(未圖示)或針電極30。線電極是將多條導電纖維(例如金屬纖維)形成為束狀的電極。棒電極是由棒狀的導電材料構成的電極。針電極30是由前端比基端側細的針狀的導電材料構成的電極。
線電極並非從所有導電纖維的前端一起進行放電,而是從各導電纖維的前端分別獨立地進行放電。另一方面,棒電極和針電極30從單一的導電材料的前端進行放電。因此,與線電極相比,棒電極和針電極30進行穩定的放電。尤其是,針電極30呈電場容易集中於尖銳的針狀(進行放電的前端的一點)的形狀,因此與棒電極相比能夠穩定地進行放電。
線上電極中,在從靠近連接器70的一側的導電纖維進行放電的情況下,認為連接器70與放電的位置變得接近。換言之,認為在棒電極和針電極30中,連接器70與放電的位置比線電極的情況更遠。因此,在棒電極和針電極30中,與線電極相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放電而產生的帶電粒子導致的向連接器70的漏電流。另外,對於線電極而言,在從靠近主體60的一側的導電纖維進行放電的情況下,認為由放電產生的電荷容易蓄積在主體60中(容易帶電)。換言之,認為在棒電極和針電極30中,相比於線電極,由放電產生的電荷不易積蓄在主體60(不易帶電)。因此,在棒電極和針電極中,與引線電極相比,能夠進一步抑制主體60的帶電導致的漏電流。
放電裝置100可以具備一個放電電極30,也可以具備兩個以上的放電電極30、35。在放電裝置100具備兩個以上的放電電極30、35的情況下,只要至少在來自最接近連接器70一側的放電電極30的沿面路徑40形成有多個折返部50即可。容易產生漏電流是因為是最靠近連接器70的一側的放電電極30。
例如,兩個放電電極30,35中的一個通過放電釋放正離子。正離子是在氫離子(H +)的周圍多個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離子(H +(H 2O) m(m是零以上的任意的正數))。而且,例如,兩個放電電極30,35中的另一個通過放電釋放負離子。負離子是在氧離子(O 2 -)的周圍多個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離子(O 2 -(H2O) n(n為零以上的任意的整數))。
在接近連接器70的一側的放電電極30通過放電釋放正離子的情況下,在折返部50阻礙流動的電荷為正電荷。另一方面,在接近連接器70的一側的放電電極30通過放電釋放負離子的情況下,在折返部50阻礙流動的電荷為負電荷。
如圖2所示,多個折返部50按距放電電極30從近到遠的順序為第一折返部51、第二折返部52以及第三折返部53。第一折返部51及第三折返部53的規定方向13與第二折返部52的規定方向20不同。具體而言,第一折返部51以及第三折返部53的規定方向13是從放電電極30朝向連接器70的方向(X方向)。第二折返部52的規定方向20是與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即,多個折返部50中的任意折返部51、53的規定方向13與其他折返部52的規定方向20不同。
因此,附著於多個折返部50的結露產生的水滴及污垢等,即使因自重向任意的規定方向13、20流動,也不會向其它規定方向20、13流動。作為結果,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放電裝置100都確保水滴及污垢等不流動的折返部50。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放電裝置100都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
如圖2所示,優選任意折返部51、53的規定方向13與其他折返部52的規定方向20正交。通過正交,無論是怎樣的姿態,放電裝置100都能夠可靠地確保水滴以及污垢等不流動的折返部50。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放電裝置100都能夠可靠地抑制漏電流。
主體60具有保護框67。保護框67保護放電電極30的前端。保護框67具有多個大通氣口68和多個小通氣口69。多個小通氣口69中的最靠近放電電極30的一側構成第二折返部52。保護框67設置於開口部66。因此,可以說第二折返部52形成於開口部66。
如圖3所示,主體60具有殼體61和罩65。殼體61配置有連接器70及放電電極30。罩65組裝於殼體61。殼體61至少在放電電極30與連接器70之間具有與罩65密合的部分。
在放電電極30與連接器70之間,殼體61與罩65密合,因此在殼體61與罩65的邊界沒有間隙。因此,由於不會產生經由邊界的漏電流,因此能夠充分地抑制漏電流。
殼體61具有分隔壁62。分隔壁62包圍放電電極30。分隔壁62例如是俯視時為矩形的框狀。殼體61中,與罩65密合的是分隔壁62的上端。分隔壁62的上端中與罩65密合是至少位於放電電極30和連接器70之間的一邊。分隔壁62的上端中與罩65密合優選為所有邊(四邊)、即整周。這是因為,密合的部分越多,越能夠切斷可能產生漏電流的路徑。
罩65與殼體61的密合優選為使用粘合劑的粘合。這是由於,通過使用了粘合劑的粘合,可靠地防止了間隙。罩65與殼體61的緊貼並非爪等的卡合,優選抵接。由於為抵接,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製造。
殼體61還具有電子部件組80。電子部件組80配置在分隔壁62的內側。電子部件組80電連接連接器70和放電電極30。電子部件組80為了能夠在放電電極30上放電,具有升壓部81和各種電子部件(未圖示)。
殼體61還具有絕緣材料63。絕緣材料63填充在分隔壁62的內側。絕緣材料63埋設放電電極30的基端側和電子部件組80。
通過絕緣材料63埋設放電電極30的基端側,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另外,通過絕緣材料63埋設電子部件組80,能夠保護電子部件組80。絕緣材料63優選為樹脂。若絕緣材料63為樹脂,則能夠使製造變得容易。 [實施方式2]
接著,參照圖4至圖6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顯示裝置100進行說明。實施方式2中多個折返部50的位置與實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說明實施方式2與實施方式1的不同點。
圖4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100的立體圖。圖5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100的縱剖視圖。圖6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100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如圖4所示,罩65具有開口部66。開口部66包圍放電電極30。多個折返部50形成於開口部66。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13與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通過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13與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交叉的方式,沿面路徑40較長且複雜,因此充分地妨礙電荷的流動。因此,放電裝置100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另外,由於在開口部66形成有多個折返部50,因此即使不增大主體60,沿面路徑40也變長。因此,放電裝置100不會大型化,能夠充分抑制漏電流。
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例如是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最短的方向(X方向)。優選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13(±Y方向)與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X方向)正交。通過正交,多個折返部50進一步阻礙電荷的流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漏電流。
如圖4及圖5所示,放電電極30的前端從開口部66突出。具體而言,放電電極30的基端側從開口部66向殼體61側(-Z側)突出,前端從開口部66向殼體61的相反側(Z側)突出。
如果使放電電極30的前端從開口部66突出,則能夠增加通過放電而釋放的離子。通常,隨著釋放的離子增加,積蓄在開口部66的電荷(使開口部66帶電)也增加,因此容易產生漏電流。但是,通過在開口部66形成有多個折返部50,能夠抑制漏電流。因此,放電裝置100能夠抑制漏電流,並且增加放出的離子。
罩65具有拆裝式的構件90。拆裝式的構件90形成有開口部66。圖4及圖5所示的開口部66通過拆卸拆裝式的構件90,如圖6所示成為更大的開口部96。
以下,將圖6所示的放電裝置100作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形成於開口部96的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20(-Z方向)與從放電電極30向連接器70的方向(X方向)正交。具體而言,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20是從罩65朝向殼體61的方向(-Z方向)。
通過使多個折返部50的規定方向20為從罩65向殼體61的方向(-Z方向),能夠使開口部66向±Y方向變大。因此,從放電電極30到開口部66的邊緣變得更遠。作為結果,能夠進一步抑制殼體61(開口部66的邊緣)的帶電導致的漏電流。
然而,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100在不具有保護框67的狀態下圖示,但也可以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具有圖1〜3所示的保護框67。以下,參照圖1,對保護框67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罩65具有保護框67。保護框67能夠保護放電電極30、35的前端。
具體而言,罩65在每個放電電極30、35具有保護框67。保護框67中的多個大通氣口68向±Y方向開口。保護框67中的多個小通氣口69向±X方向開口。大通氣口68及小通氣口69的配置不限於圖1所示的例子,只要是向保護框67的風被導向放電電極30、35而從保護框67出來的配置即可。
以下,參照圖7和圖8,對具備放電裝置100的空氣調節機110進行說明。
圖7是具備放電裝置100的空氣調節機110的立體圖。圖8是配置在空氣調節機110的放電裝置100的立體圖。
如圖7所示,空氣調節機110是空調器110、空氣淨化器、加濕器或除濕器。圖7示出空氣調節機110為空調器110的例子。
如圖7所示,空調器110具備放電裝置100、電壓施加部101、送風部102。放電裝置100是實施方式1或者2的放電裝置100。電壓施加部101向放電裝置100的連接器70施加電壓。送風部102例如是西洛克風扇,吹送風W。
空調器110還具備熱交換翅片103、室內側排水盤104、壁側排水盤105、上下風向百葉板106以及彎曲板107。熱交換翅片103以從室內側、上部以及壁側包圍送風部102的方式配置。室內側排水盤104配置在熱交換翅片103的室內側的下方。壁側排水盤105配置在熱交換翅片103的壁側的下方。彎曲板107配置為從壁側以及下方包圍送風部102。上下風向百葉板106配置在室內側排水盤104的下方。來自送風部102的風W從室內側排水盤104與彎曲板107之間引導至上下風向百葉板106被送往室內。
放電裝置100在室內側排水盤104與彎曲板107之間配置於空調器110的室內側排水盤104側。如圖8所示,放電裝置100配置於來自送風部102的風W通過保護框67的朝向。風W通過保護框67是指朝向保護框67的風W被引導至放電電極30、35而從保護框67出來的狀態。具體而言,處於從形成於保護框67的一個大通氣口68進入的風W到達放電電極30、35後,從形成於保護框67的另一個大通氣口68出來的狀態。
通過在風W通過保護框67的方向上配置放電裝置100,空調器110能夠在抑制漏電流的同時使向室內的風W充分地含有離子。
以上,參照附圖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例如,也可以將圖8所示的放電裝置100以X軸為中心旋轉180°而配置。另外,通過適當地組合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可以形成各種發明。例如,可以從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刪除若干構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適當地組合實施方式1和2的構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適當地組合不同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附圖中,為了容易理解,作為主體示意性地示出了每個構成要素,且為了方便繪圖,圖中所示的每個構成要素的厚度、長度、數量等可能與實際不同。另外,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各構成要素的材質、形狀,尺寸等僅為一例,沒有特別限定,可以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在實施方式1以及2的放電裝置100中,說明了主體60收容連接器70以及放電電極30、35。連接器70及放電電極30、35不限於完全容納於主體60的情況,也包含局部容納於主體60的情況。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連接器70局部地收容於主體60(殼體61)。
(2)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保護框67中,將在放電電極30與連接器70之間形成的小通氣口69圖示為3個,但只要形成折返部50,則可以是任意數量和形狀的通氣口。通過小通氣口69兼作折返部50,能夠不使放電裝置100大型化地充分地抑制漏電流。
(3)放電裝置100也可以具備實施方式1的折返部50和實施方式2的折返部50雙方。放電裝置100通過具備實施方式1以及2的折返部50雙方,能夠可靠地抑制漏電流。 [產業上的實用性]
本發明提供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具有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13、20:規定方向 30、35:放電電極 40:沿面路徑 50:折返部 51:第一折返部 52:第二折返部 53:第三折返部 60:本體 61:殼體 62:分隔壁 63:絕緣材料 65:罩 66、96:開口部 67:保護框 68:大通氣口 69:小通氣口 70:連接器 80:電子部件組 81:升壓部 90:拆裝式的構件 100:放電裝置 101:電壓施加部 102:送風部 103:熱交換翅片 104:室內側排水盤 105:壁側排水盤 106:上下風向百葉板 107:彎曲部 110:空調器 W:風
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的局部切口立體圖。 圖2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的縱剖面的立體圖。 圖3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1的放電裝置所具備的主體的殼體以及罩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的立體圖。 圖5是放大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6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放電裝置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7是具備放電裝置的空氣調節機的立體圖。 圖8是配置於空氣調節機的放電裝置的立體圖。。
13、20:規定方向
30:放電電極
40:沿面路徑
50:折返部
51:第一折返部
52:第二折返部
53:第三折返部
60:本體
61:殼體
62:分隔壁
63:絕緣材料
65:罩
66:開口部
67:保護框
68:大通氣口
69:小通氣口
70:連接器
80:電子部件組
81:升壓部
100:放電裝置

Claims (9)

  1. 一種放電裝置,其中,包括: 連接器,從外部施加電壓; 升壓部,使施加到該連接器的電壓升壓; 放電電極,通過由該升壓部升壓後的電壓進行放電;以及 主體,收納該連接器及該放電電極, 該主體具有:包圍該放電電極的開口部以及從規定方向折返的多個折返部, 該多個折返部的至少一個形成在該開口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放電電極是前端比基端側細的針電極。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多個折返部之中的任一折返部的規定方向與其他折返部的規定方向不同。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 該主體具有:配置有該連接器及該放電電極的殼體以及組裝於該殼體的罩, 該殼體至少在該放電電極和該連接器之間與該罩密合。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該殼體具有埋設該放電電極的基端側的絕緣材料。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 該罩具有包圍該放電電極的該開口部, 該多個折返部形成於該開口部, 該多個折返部的規定方向與從該放電電極向該連接器的方向交叉。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 該放電電極的前端從該開口部突出。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放電裝置,其中, 該罩具有保護該放電電極的前端的保護框。
  9. 一種空氣調節機,其中,包括: 請求項8中記載的放電裝置; 電壓施加部,向該連接器施加電壓;以及 送風部,其吹送風, 該放電裝置配置在由該送風部送出的風通過該保護框的朝向。
TW112139275A 2022-10-21 2023-10-13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TW2024171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69082 2022-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7114A true TW202417114A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2084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450308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7049329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TWI625140B (zh) 離子產生裝置、及離子產生裝置之製造方法
JP6289162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4039659A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70120256A1 (en)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284164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8189928A1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062561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TW202417114A (zh) 放電裝置以及空氣調節機
WO2016121153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59182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1086533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7225235B2 (ja) 放電装置を装着可能な機器
WO2024085145A1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804545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1018616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545312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WO2018055783A1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7225234B2 (ja) 放電装置
JP6766158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22215623A1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202245364A (zh) 放電裝置
JP6336186B2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