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061A -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061A
TW202408061A TW112129771A TW112129771A TW202408061A TW 202408061 A TW202408061 A TW 202408061A TW 112129771 A TW112129771 A TW 112129771A TW 112129771 A TW112129771 A TW 112129771A TW 202408061 A TW202408061 A TW 2024080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solid
activ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9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由宇
西山淳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06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01M4/1315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containing halogen atoms, e.g.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0Alloys based on alkali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6Alloys based on magnesium or alumi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全固態電池,抑制了充放電時介面電阻的增加所引起的循環性能下降。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10)具有包含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11)、包含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12)、形成在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之間的包含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13),其中,透過下述式(1)算出的正極層(11)的實際膨脹比率(Ep)與透過下述式(2)算出的負極層(12)的實際膨脹比率(En)之差[(Ep)-(En)]的絕對值為10%以下。 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正極層的膨脹率×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負極層的膨脹率×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Description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具備固體電解質層的全固態電池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涉及在固體電解質層與電極層的介面處能抑制反覆充放電所引起的電阻增加的全固態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作為在以電力為驅動源的車輛等上搭載的電源、在個人電腦及便攜終端等電氣製品等上搭載的電源,使用鋰離子二次電池等能夠實現比較高的輸出和高的容量的二次電池。在該二次電池之中,特別是鋰離子二次電池為輕量且能得到高能量密度,優選作為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 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lug-in hybrid vehicle, PHV)、混合動力汽車(hybrid vehicle, HV)等車輛的驅動用高輸出電源,可預想到今後需求不斷擴大。
另外,近年來,作為二次電池的一種形態,取代液狀電解質(電解液)而使用粉末狀、顆粒形狀、透過燒結成形的板形狀等固體電解質形態的電池,也稱為全固態電池形態的二次電池面向實用化,進行了各種研究、開發。
全固態電池由於未使用液狀電解質(特別是非水電解液),因此不用進行處理非水電解液等有機溶劑時的煩雜的處理,能夠容易構築出由正極層、負極層及固體電解質層構成的層疊構造的層疊電極體。
另外,由於未使用電解液,因此電極體的構造變得簡單,也有助於每單位體積電池的電池容量的提高。此外,由於未使用電解液,因此安全性高。因此,可期待作為要求更高容量的車輛的驅動用高輸出電源。
並且,作為高容量化的對策,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了為了實現高能量密度和容量維持率而優選的全固態電池用途的負極及負極材料(負極活性物質)。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公開第2017-054720號公報。
發明的概要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然而,作為全固態電池的課題之一,已知由於進行充放電時的活性物質的膨脹收縮而在固體電解質層與正極層和/或負極層的介面可能會產生間隙或龜裂的情況。特別是如專利文獻1記載的那樣,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活性物質在充放電時由於轉化反應而產生體積變化,其膨脹收縮的比例大。因此,如果反覆進行充放電,則可想到在正極層或負極層與固體電解質層的介面處,介面接觸性下降,介面電阻增加。如果產生這樣的介面電阻的增加,則每當進行充放電時,全固態電池的循環特性顯著下降。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全固態電池涉及的課題而創造出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固態電池,透過充放電時活性物質的膨脹來防止固體電解質層與電極的接觸面積的減少,由此抑制介面電阻的增加所引起的循環性能下降。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根據本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抑制了循環性能下降的全固態電池,具有包含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包含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包含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的層疊構造。
即,本實施方式的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具有包含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包含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形成在該正極層和該負極層之間的包含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其中,透過下述式(1)算出的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與透過下述式(2)算出的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之差[(Ep)-(En)]的絕對值為10%以下。
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正極層的膨脹率×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負極層的膨脹率×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本實施方式的製造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的方法包括:準備包含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包含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包含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的程序;將該正極層、該負極層、配置於該正極層和該負極層之間的該固體電解質層層疊,並沿層疊方向進行沖壓的程序,其中,透過下述式(1)算出的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與透過下述式(2)算出的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之差的絕對值為10%以下。
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正極層的膨脹率×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負極層的膨脹率×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發明效果
根據在本發明中揭露的全固態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能夠提供即使在反覆進行充放電時也能抑制介面電阻的增加引起的循環性能下降的全固態電池。
<事先研究的事項>
首先,發明者研究了在全固態電池中使用膨脹率大的材料時的充放電中循環特性的劣化。在研究中,分別採用充放電時的膨脹收縮的程度比較大的負極活性物質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採用充放電時的膨脹收縮的程度比較小的正極活性物質作為正極活性物質,研究了其循環特性。
在該事先研究中,關於循環特性下降的原理,圖3示出了用於說明其充放電時的狀態的示意圖。以下,參照該圖3進行說明。
首先,準備全固態電池50(圖3(a)),其中層疊有正極層51、負極層52、形成於它們之間的固體電解質層53,並且還具備正極集電體54和負極集電體55。這裡,負極層52含有Si(矽)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正極層51含有LiCoO 2作為正極活性物質。
接下來,對該全固態電池50進行初始充電或初始放電。以下,以初始充電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在該初始充電中,由於負極層52含有的矽的膨脹率為10%以上較大,因此沿層疊方向較大地膨脹,但正極層51是幾乎不產生膨脹的材料,因此沿層疊方向不膨脹,固體電解質層53被壓縮(圖3(b))。這裡,透過實線箭頭表示膨脹,透過虛線箭頭表示收縮。在以下說明的圖2A和圖2B中也同樣。
在完成充電之後,如果進行放電,則負極層52收縮,被壓縮的固體電解質層53被釋放(圖3(c))。此時,力向負極層52從固體電解質層53分離的方向發揮作用,因此在這些介面產生間隙、龜裂,從而接觸面積容易下降。
此外,在進行了放電操作之後,如果反覆進行充放電,則圖3(b)與圖3(c)的狀態變化反覆進行,由於負極層52的膨脹收縮,從而固體電解質層53的壓縮與釋放反覆進行。因此,介面電阻容易增加,電池容量下降,全固態電池的循環特性顯著劣化。
實際上,在上述由含有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和含有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構成的全固態電池中,當進行循環特性評價時,確認了在充放電進行了50次循環時相對於第一次循環而容量維持率減少至30%左右。
在上述研究事項中,說明了從初始充電開始的情況,但即使在初始放電的情況下,由於充放電的反覆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可以想到仍容易產生循環特性的劣化。
<實施方式>
以下,基於實施例和圖式詳細說明實施方式。在用於說明實施方式的全部圖中,對於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標注相同或關聯的符號,省略其重複說明。
[全固態電池]
如圖1所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可以例示全固態電池10,具有正極層11、負極層12、形成在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之間的固體電解質層13、正極集電體14、負極集電體15。
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在此揭露的技術的適用對象,以全固體鋰離子二次電池為例,但並不局限於此。作為在此揭露的全固態電池的種類,可以是將其他金屬離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池,例如,鈉離子二次電池、鎂離子二次電池等全固態電池。
在此,該全固態電池10是透過轉化反應(conversion reaction)進行充放電的電池。在轉化反應中,與例如鋰離子在活性物質的層間進出的嵌入反應(intercalation reaction)不同,在活性物質與鋰離子之間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並進行充放電。此時,活性物質由於轉化反應而膨脹或收縮,其體積變化量大。
在本實施方式中,正極活性物質和/或負極活性物質只要是進行轉化反應的活性物質即可。即,只要正極活性物質和負極活性物質中的至少一方是進行轉化反應的活性物質即可。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得到即使在具有這樣進行轉化反應的活性物質的情況下,也能充分抑制其膨脹或收縮所引起的循環性能下降的全固態電池。
(正極層)
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正極層11是含有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層。在此,正極活性物質是指在正極側參與電荷載體(例如,在鋰離子二次電池中為鋰離子)的吸留和放出的物質。
作為該正極活性物質,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正極活性物質,優選例如CuCl 2、FeF 2、S、AgCl、FeCl 3、NiCl 2、CoCl 2、FeCl 2、Li 2S、LiCl、LiF、AgF、Br 2、LiBr、CoF 3、CuF 2、CuF、BiF 3、CuCl 2、NiF 2、LiI、I 2、CoF 2、FeF 3、MnF 3、CrF 3、CuS、Li 2Se、Se、CuSe、Cu 2O、CoS 2、Cu 2S、NiS、FeS 2、Te、Li 2Te、VF 3、FeS、CoSe 2、MnS 2、MnCl 2、Co 3S 4、FeSe、TiF 3、MnS等轉化型的活性物質。其中,優選CuCl 2、FeF 2、S。
在此使用的正極活性物質以顆粒的形式被含有,其基於激光衍射、散射法的平均粒徑(D50)例如優選為0.5μm~20μm左右,更優選為1μm~10μm左右。
在正極層11中,除了正極活性物質之外,也可以含有固體電解質。此外,與以往的這種電池的正極層同樣可以含有各種任意成分。作為該任意成分,可列舉例如導電助劑、黏合劑等。
作為在此可以使用的固體電解質,可列舉各種氧化物類固體電解質或硫化物類固體電解質。作為氧化物類固體電解質,優選具有鈉超離子導體(Na super ionic conductor, NASICON)構造、石榴石型構造或鈣鈦礦型構造的各種氧化物。
例如,可以列舉由通式:Li xAO y(在此A是B、C、Al、Si、P、S、Ti、Zr、Nb、Mo、Ta或W,x和y是正實數。)表示的例子。作為具體例,可列舉Li 3BO 3、LiBO 2、Li 2CO 3、LiAlO 2、Li 4SiO 4、Li 2SiO 3、Li 3PO 4、Li 2SO 4、Li 2TiO 3、Li 4Ti 5O 12、Li 2Ti 2O 5、Li 2ZrO 3、LiNbO 3、Li 2MoO 4、Li 2WO 4等。或者,也可列舉Li 2O-B 2O 3-P 2O 5類、Li 2O-SiO 2類、Li 2O-B 2O 3類、Li 2O-B 2O 3-ZnO類等的玻璃或玻璃陶瓷作為優選結構。
特別是從具有高的離子傳導性這樣的觀點出發,優選使用硫化物類固體電解質。例如,可列舉Li 2S-SiS 2類、Li 2S-P 2S 3類、Li 2S-P 2S 5類、Li 2S-GeS 2類、Li 2S-B 2S 3類、Li 3PO 4-P 2S 5類、Li 4SiO 4-Li 2S-SiS 2類等玻璃或玻璃陶瓷。
另外,從實現更高的離子傳導性這樣的觀點出發,優選利用由Li 2S、鹵化鋰(例如LiCl、LiBr、LiI)構成的Li 2S基體的固溶體。作為優選的例子,可列舉LiBr-Li 2S-P 2S 5、LiI-Li 2S-P 2S 5、LiBr-LiI-Li 2S-P 2S 5等。
使用的固體電解質為顆粒狀,作為其基於激光衍射、散射法的平均粒徑(D50),優選為例如0.1μm~10μm,更優選為0.4μm~5μm。
作為在此可以使用的導電助劑,優選乙炔黑等碳黑或其他(石墨、奈米碳管等)碳材料。
作為在此可以使用的黏合劑,優選聚二氟亞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和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等氟類黏合劑,或丁苯橡膠(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等橡膠類黏合劑。
在含有正極活性物質、固體電解質、導電助劑、黏合劑來形成正極層11的情況下,當它們在質量基準中的含有比率由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助劑:黏合劑:固體電解質=x:y:z:v表示時,優選將上述含有比率(質量%)設為50≤x≤92.5、2.5≤y≤45、2.5≤z≤45、2.5≤v≤45的範圍。此外,上述比率更優選設為65≤x≤92.5、2.5≤y≤20、2.5≤z≤15、2.5≤v≤20的範圍。
正極層11的厚度只要滿足後文說明的關係即可,該厚度沒有特別限定。該正極層11的厚度優選為例如10μm~500μm的範圍。
(負極層)
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負極層12是含有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層。在此,負極活性物質是指在負極側參與電荷載體(例如,在鋰離子二次電池中為鋰離子)的吸留和放出的物質。
作為該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例如Si類、Li類、Sn類、Mg類、Al類等轉化型的活性物質。其中,在單位重量或單位體積的能量密度高度方面,優選Si類、Li類、Mg類、Al類活性物質。
作為Si類的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由Si、SiO a(在此0.05<a<1.95)表示的氧化矽、由SiC b(0<b<1)表示的碳化矽、由SiN c(0<c<4/3)表示的氮化矽等。
另外,作為矽類負極活性物質的其他例子,可列舉由矽和矽以外的元素構成的合金材料。作為矽以外的元素,可列舉例如C、Fe、Co、Sb、Bi、Pb、Ni、Cu、Zn、Ge、In、Sn、Ti等。
作為Sn類的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例如錫、錫氧化物、錫氮化物、含錫合金等及它們的固溶體等。它們含有的錫原子的一部分可以由1種或2種以上的元素置換。
作為氧化物,可列舉由SnO d(0<d<2)表示的氧化錫、二氧化錫(SnO 2)等。作為含錫合金,可列舉Ni-Sn合金、Mg-Sn合金、Fe-Sn合金、Cu-Sn合金、Ti-Sn合金等。作為錫化合物,可列舉SnSiO 3、Ni 2Sn 4、Mg 2Sn等。
作為Li類的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Li、In-Li合金、Al-Li合金、Mg-Li合金、Zn-Li合金、Sn-Li合金、Sb-Li合金等。
作為Mg類的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Mg、Ni-Mg合金、Sn-Mg合金、Fe-Mg合金、Cu-Mg合金、Ti-Mg合金等。
作為Al類的負極活性物質,可列舉Al、Ni-Al合金、Sn-Al合金、Fe-Al合金、Cu-Al合金、Ti-Al合金等。
在此使用的負極活性物質以顆粒的形式被含有,其基於激光衍射、散射法的平均粒徑(D50)為例如1μm~20μm左右比較適當,特別優選2μm~10μm左右。
在負極層12中,除了負極活性物質之外,也可以含有固體電解質。此外,與以往的這種電池的負極層同樣,可以含有各種任意成分。作為該任意成分,可列舉導電助劑、黏合劑等。
該負極層12含有的固體電解質、導電助劑及黏合劑分別可以使用與上述作為正極層11含有的任意成分而說明的成分同樣的成分。因此,省略這些成分的詳細說明。
負極層12的厚度只要滿足後文說明的關係即可,該厚度沒有特別限定。該負極層12的厚度優選例如10μm~500μm的範圍。
(固體電解質層)
本實施方式使用的固體電解質層13可以由全固態電池使用的公知的固體電解質層構成,與以往同樣,可以包含各種固體電解質,沒有任何限定。
如圖1所示,該固體電解質層13形成在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之間,與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分別接觸並且鋰離子等電荷載體能夠移動。該固體電解質層13發揮作為隔板的作用,使鋰離子透過並防止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的短路。
在此,形成固體電解質層13的材料可以優選使用與上述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中說明的固體電解質相同的材料。因此,省略其成分的詳細說明。
(正極集電體)
正極集電體14可以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作為這種電池的正極集電體而使用的材料。典型而言,優選具有良好導電性的金屬製的正極集電體,由例如鋁、鎳、鈦、不鏽鋼、銅和分別被進行了碳塗層的鋁、鎳、鈦、不鏽鋼、銅(底塗層箔)等金屬材料構成。特別優選不鏽鋼(例如不鏽鋼箔)。正極集電體14的厚度沒有特別限定,但是從電池的容量密度與集電體的強度的平衡出發,5μm~50μm左右比較適當,更優選為8μm~30μm左右。
(負極集電體)
負極集電體15可以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作為這種電池的負極集電體而使用的材料。典型而言,優選具有良好導電性的金屬製的負極集電體,可以使用例如銅(例如銅箔)、以銅為主體的合金。負極集電體15的厚度沒有特別限定,但是從電池的容量密度與集電體的強度的平衡出發,5μm~50μm左右比較適當,更優選為8μm~30μm左右。
(正極層與負極層的組合)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將上述說明的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組合成為預定的關係來構成。
首先,說明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中的活性物質的理論膨脹率、含有該活性物質的電極材料的膨脹率、使用該電極材料形成的電極層的實際膨脹率。
如上所述,膨脹收縮是充放電中由於正極活性物質和負極活性物質的體積變化而產生的,根據含有的正極活性物質和負極活性物質的種類、量及電極層的厚度來決定。
<活性物質的理論膨脹率>
不同種類的活性物質的理論膨脹率是固有的。例如,表1示出多個正極活性物質和負極活性物質。在本說明書中,在25℃下,透過將Li金屬的體積變化量設為100%時的理論膨脹率(體積膨脹率)表示。
表1
電極種類 活性物質 理論膨脹率 密度(g/cm3)
正極 LiCoO2 4% 4.9
S 79% 2
CuCl2 21% 3.4
負極 graphite 12% 1.6
Si 320% 2.3
Li 100% 0.5
<電極層的膨脹率>
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的膨脹率根據該正極層11中含有的正極活性物質的含有比例來計算。同樣,負極層12的膨脹率根據負極層12中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的含有比例來算出。即,在此記載的電極層的膨脹率也可以稱為形成電極層的材料(組成物)的膨脹率。
在此使用的形成電極層的材料中的有助於膨脹收縮的材料是活性物質。因此,根據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中活性物質的含有量,能夠算出該電極層的膨脹率。而且,透過調整該含有量,也能夠調節電極層的膨脹率。
<電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
根據如上所述計算的正極層11的膨脹率和負極層12的膨脹率,在全固態電池10形成實際使用的厚度的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考慮這樣使用的厚度,計算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的實際膨脹比率。該實際膨脹比率使用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的厚度作為比率(厚度比率),如以下所述算出。
正極層11中的實際膨脹比率根據上述的正極層11的膨脹率和正極層11的厚度比率,透過以下的式(1)求出,負極層12中的實際膨脹比率根據上述的負極層12的膨脹率和負極層12的厚度比率,透過以下的式(2)求出。該實際膨脹比率以經過充分的時間使得全固態電池10的表面溫度與內部溫度成為同一溫度為條件,透過在全固態電池10的表面為25℃時開啟充放電時的膨脹率來算出。
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正極層的膨脹率×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負極層的膨脹率×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電極層的組合>
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這樣得到的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和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將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形成使得差[(Ep)-(En)]的絕對值在10%以下的組合,作為全固態電池10。為了實現這種關係,可以透過上述的電極層的材料調整,也可以透過實際使用的電極厚度調整。由於材料可能會對電池容量、充放電特性產生影響,因此透過電極厚度進行調整比較現實。
上述的實際膨脹比率之差[(Ep)-(En)]的絕對值越小越優選,優選為5%以下,更優選為3%以下,進一步優選為1%以下,特別優選為0.5%以下。
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以下如表2所示形成電極材料、電極層的情況。該表2記載的組合為例示,沒有限定於此。
表2
電極種類 現有例 電極A 電極B 電極C
正極 負極 正極 負極 正極 負極 正極 負極
LiCoO2 graphite CuCl2 Si CuCl2 Si CuCl2 Li
電極材料的組成(質量%) 組成合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活性物質 85.0 95.0 50.0 5.0 50.0 10.0 65.0 100.0
graphite - - - 50.0 - 45.0 - -
固體電解質 - - 40.0 40.0 40.0 40.0 12.5 0.0
導電助劑 13.0 0.0 8.0 0.0 8.0 0.0 15.0 0.0
黏合劑 2.0 5.0 2.0 5.0 2.0 5.0 7.5 0.0
電極層的特性 膨脹率 4.0% 5.9% 3.1% 10.6% 3.1% 17.1% 4.0% 100.0%
厚度比率 1 1 3.5 1 5.5 1 10 0.4
實際膨脹比率 4.0% 5.9% 10.8% 10.6% 17.0% 17.1% 40.3% 40.0%
在表2中,作為現有例示出的是使用透過嵌入反應進行充放電的活性物質作為電極材料的情況,這樣的活性物質的理論膨脹率如表1所示那樣比較小,難以產生作為上述現有課題而列舉的不良情況。
相對於此,在電極A~電極C中,使用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的活性物質作為電極材料,這樣的活性物質的理論膨脹率如表1所示那樣比較大,使用這些材料形成的電極層的膨脹率也容易變大。如上述表2所示,在電極層的膨脹率超過10%的情況下,特別是容易產生上述以往的課題中記載的不良情況,因此透過設為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能夠有效地抑制循環特性的下降。
並且,參照圖2A和圖2B說明透過滿足這樣的關係能夠抑制循環特性下降的原理。該圖2A和圖2B與圖3同樣是用於說明進行充放電時的狀態的示意圖。圖2A是進行初始充電時的例子,圖2B是進行初始放電時的例子。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首先,準備本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全固態電池10(圖2A(a)),其中層疊有正極層11、負極層12、形成於它們之間的固體電解質層13,並且還具備正極集電體14和負極集電體15。
接下來,該全固態電池10進行初始充電。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含有理論膨脹率大的活性物質,因此在該初始充電中,負極層12沿層疊方向較大地膨脹,與此同時,正極層11沿層疊方向較大地收縮。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說明那樣,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形成為使它們的實際膨脹比率接近。因此,由於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的變化量(膨脹量和收縮量)接近,從而與圖3說明的全固態電池50不同,固體電解質層13未被壓縮(圖2A(b))。
在充電完成之後,如果進行放電,則這次正極層11膨脹,負極層12收縮。在此,由於也是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的變化量(膨脹量和收縮量)接近,因此固體電解質層13與負極層12被拉離接觸面的力不起作用(圖2A(c))。
在進行初始放電的情況下,也與上述同樣,首先,準備全固態電池10(圖2B(a)),其中層疊有正極層11、負極層12、形成於它們之間的固體電解質層13,並且還具備正極集電體14和負極集電體15。
接下來,該全固態電池10進行初始放電。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含有理論膨脹率大的活性物質,因此在該初始放電中,正極層11沿層疊方向較大地膨脹,與此同時負極層12沿層疊方向較大地收縮。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說明那樣,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形成為使它們的實際膨脹比率接近。因此,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的變化量(膨脹量和收縮量)接近,因此與圖3說明的全固態電池50不同,固體電解質層13未被壓縮(圖2B(b))。
在放電完成之後,如果進行充電,則這次負極層12膨脹,正極層11收縮。在此,由於也是正極層11與負極層12的變化量(膨脹量和收縮量)接近,因此固體電解質層13與負極層12被拉離接觸面的力不起作用(圖2B(c))。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10中,當進行了充放電時,在正極層11與固體電解質層13、負極層12與固體電解質層13的任一介面處,都未產生較大的應力,能夠抑制它們接觸面積下降而介面電阻增加那樣的情況。由此,能夠避免由於反覆充放電而循環特性顯著劣化,成為特性良好的全固態電池。
[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具有上述說明的結構的全固態電池,該製造方法可以是與以往公知的製造方法同樣的操作。即,能夠透過分別形成正極層11、負極層12、固體電解質層13並將它們層疊而形成層疊電極體製造本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
例如,正極層11、負極層12、固體電解質層13各自的構成與以往的這種電池同樣,調製包含上述各種成分的糊劑(漿液)狀組成物,在正極集電體14或負極集電體15上塗佈該糊劑(漿液)狀組成物,使其乾燥,以適當的壓力(例如5MPa~300MPa左右)進行沖壓,由此形成。
將正極層11和負極層12經由固體電解質層13進行層疊配置而形成層疊電極體,接下來,以預定的沖壓壓力(例如2~4噸/cm 2)對該層疊電極體進行沖壓,由此提高層疊電極體的機械強度和各層的導電性(換言之離子傳導路徑)。並且,將外部連接用的正極端子和負極端子(未圖示)分別連接於正極集電體14和負極集電體15。
此時,根據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和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成為它們之差[(Ep)-(En)]的絕對值在10%以內的組合。
此時,透過對所獲得的全固態電池進行初次充電處理,再進行初次放電處理,並根據期望再實施適當的老化處理,能夠製造出可使用的全固態電池10(本實施方式中的全固體鋰離子二次電池)。
本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10與以往的這種電池同樣,容納於與上述層疊得到的層疊體的形狀對應形狀的外包裝體(未圖示)。構成外包裝體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從高物理強度、散熱性等觀點出發,可以優選使用金屬製(例如鋁製)的外包裝體。或者,由於裝載性、電池模組整體的重量成為輕量,因此可以由層壓膜構成。作為該情況的優選例,可列舉在兩個合成樹脂層之間配置有金屬層的具有三層構造的層壓膜。
另外,將在此揭露的全固態電池用作車輛的驅動用高輸出電源的情況下,只要將多個全固態電池相互連接而設為電池模組即可。
以上,關於本發明,透過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是本發明不是限定為這些實施方式來解釋的發明,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當然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10:全固態電池 11:正極層 12:負極層 13:固體電解質層 14:正極集電體 15:負極集電體 50:全固態電池 51:正極層 52:負極層 53:固體電解質層 54:正極集電體 55:負極集電體
圖1係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全固態電池的概略結構的剖視圖。 圖2A係用於說明在圖1的全固態電池中,在初始充電之後進行充放電時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2B係用於說明在圖1的全固態電池中,在初始放電之後進行了充放電時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3係用於說明在以往的全固態電池中,進行了充放電時的狀態的示意圖。
10:全固態電池
11:正極層
12:負極層
13:固體電解質層
14:正極集電體
15:負極集電體

Claims (8)

  1. 一種全固態電池,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具有包含一正極活性物質的一正極層、包含一負極活性物質的一負極層、形成在該正極層和該負極層之間的包含一固體電解質的一固體電解質層,其中, 透過下述式(1)算出的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與透過下述式(2)算出的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之一差[(Ep)-(En)]的絕對值為10%以下, 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該正極層的膨脹率×該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該負極層的膨脹率×該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正極層和/或該負極層的膨脹率為10%以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正極活性物質由從CuCl 2、FeF 2和S中選擇的材料構成,該負極活性物質由從Si、Li、Mg和Al中選擇的材料構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正極層含有該正極活性物質、一固體電解質、一導電助劑、和一黏合劑, 當一質量基準下的一含有比率由該正極活性物質:該導電助劑:該黏合劑:該固體電解質=x:y:z:v表示時,該含有比率(質量%)為50≤x≤92.5、2.5≤y≤45、2.5≤z≤45、2.5≤v≤45的範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負極層含有該負極活性物質、一固體電解質、一導電助劑、一黏合劑, 當一質量基準下的一含有比率由該正極活性物質:該導電助劑:該黏合劑:該固體電解質=x:y:z:v表示時,該含有比率(質量%)為50≤x≤92.5、2.5≤y≤45、2.5≤z≤45、2.5≤v≤45的範圍。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差[(Ep)-(En)]的絕對值為5%以下。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固態電池,其中, 該差[(Ep)-(En)]的絕對值為1%以下。
  8. 一種製造透過轉化反應進行充放電的全固態電池的方法,包括: 準備包含一正極活性物質的一正極層、包含一負極活性物質的一負極層、包含一固體電解質的一固體電解質層的程序; 將該正極層、該負極層、以及配置於該正極層和該負極層之間的該固體電解質層層疊,並沿一層疊方向進行沖壓的程序,其中, 透過下述式(1)算出的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與透過下述式(2)算出的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之一差的絕對值為10%以下, 該正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p)=該正極層的膨脹率×該正極層的厚度比率・・・(1), 該負極層的實際膨脹比率(En)=該負極層的膨脹率×該負極層的厚度比率・・・(2)。
TW112129771A 2022-08-12 2023-08-08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TW2024080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9071 2022-08-12
JP2022129071A JP2024025553A (ja) 2022-08-12 2022-08-12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061A true TW202408061A (zh) 2024-02-16

Family

ID=8985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9771A TW202408061A (zh) 2022-08-12 2023-08-08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25553A (zh)
TW (1) TW202408061A (zh)
WO (1) WO20240346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09103A (ja) * 2009-06-26 2011-01-13 Toyota Motor Corp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6100263A (ja) * 2014-11-25 2016-05-3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多価カチ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多価カチオン電池
JP7047841B2 (ja) * 2017-06-30 2022-04-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7008266B2 (ja) * 2018-04-27 2022-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87636A (ja) * 2018-11-21 2020-06-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負極活物質、これを用いた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JP2021002448A (ja) * 2019-06-20 2021-0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負極材、負極、電池セ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25553A (ja) 2024-02-26
WO2024034629A1 (ja)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21786B1 (ko) 전고체 전지
JP6246816B2 (ja) 全固体電池
JP5880409B2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3084302A1 (ja) 全固体電池
JP5348607B2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1424479B2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JP2015065029A (ja) 全固体電池
JP2014049229A (ja) 全固体電池用負極体および全固体電池
JP2023524057A (ja) 全固体二次電池
US20190334178A1 (en) All-solid-state battery
US20230090463A1 (en) Battery
JP2018045779A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454459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TW202408061A (zh) 全固態電池及全固態電池的製造方法
JP2023533234A (ja) 固体電解質材料を含む全固体電池を製造する方法
JP7433004B2 (ja) 全固体電池
WO2024028622A1 (ja) 二次電池
JP7400765B2 (ja) 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147708B2 (ja) 正極合材
JP7147709B2 (ja) 正極合材
WO2023007919A1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4018246A1 (ja) 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682689B1 (ja) 全固体電池
KR2023010465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23161322A (ja) 全固体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