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4860A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4860A
TW202404860A TW112120081A TW112120081A TW202404860A TW 202404860 A TW202404860 A TW 202404860A TW 112120081 A TW112120081 A TW 112120081A TW 112120081 A TW112120081 A TW 112120081A TW 202404860 A TW202404860 A TW 2024048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nding machine
binding
machine according
constric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0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口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4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486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51/00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sealing or securing package folds or closures; Devices for gathering or twisting wrappers, or necks of bags
    • B65B51/04Applying separate sealing or securing members, e.g. clips
    • B65B51/05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65/00Details peculiar to packaging machin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details
    • B65B65/02Driving 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Package Closur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捆束機,即使在長期間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使收束構件適當地動作。捆束機(10)包括:驅動器(30),將釘針(80)朝向袋子(BG)推出;緊鉗(400),藉由將被推出的釘針(80)與驅動器(30)一起夾入,而使釘針(80)變形;收束構件(300),在釘針(80)變形之前,以預先使袋子(BG)收束的方式進行動作;及軸(262),在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的同時,驅動收束構件(300)。在軸(262)到達第二位置時,收束構件(300)以能夠相對於軸(262)相對地動作的狀態被保持,且成為被彈簧(340)朝向袋子(BG)偏壓的狀態。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涉及捆束被捆束物的捆束機。
捆束機是用於使用釘針來捆束裝入例如蔬果的袋子的入口部分的裝置。捆束機包括:驅動器,以將釘針朝向被捆束物推出的方式進行動作;及緊鉗,將釘針與驅動器一起夾入而使其變形。而且,如下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那樣,在捆束機上,還設置有用於在釘針變形前預先使被捆束物收束的收束構件。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用新型登記第3087854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在上述專利文獻所記載的裝置中,為在以可旋轉的狀態保持的收束構件的一部分上機械地連接有致動器(液體汽缸)的驅動部的結構。藉由使上述致動器在與驅動器的動作一致的適當的定時動作,能夠利用收束構件預先使被捆束物收束。
但是,若長期間使用捆束機,則認為由於收束構件與上述驅動部之間的連接部分磨損,會使收束構件的動作範圍等發生變化。其結果是,無法適當地收束被捆束物,在接下來的捆束動作中有可能失敗。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在長期間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使收束構件適當地動作的捆束機。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所涉及的捆束機是利用釘針捆束被捆束物的捆束機,其中,所述捆束機包括:驅動器,將釘針朝向被捆束物推出;緊鉗,藉由將被推出的釘針與驅動器一起夾入,而使釘針變形;收束構件,在釘針變形之前,以預先將被捆束物收束的方式進行動作;及驅動構件,在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的同時,驅動收束構件。在驅動構件到達第二位置時,收束構件以能夠相對於驅動構件相對地動作的狀態被保持,且成為被偏壓構件朝向被捆束物偏壓的狀態。
在上述構成的捆束機中,至少在驅動構件到達第二位置時,收束構件和驅動構件的相對的位置關係不被固定,收束構件以能夠動作的狀態被保持。但是,由於收束構件被朝向被捆束物偏壓,因此捆束完成時的收束構件的位置不變化,始終為一定。因此,即使在捆束機長期間使用,在驅動構件和收束構件的接觸部分等產生磨損的情況下,也能夠使收束構件大致與當初同樣地適當地動作。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長期間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使收束構件適當地動作的捆束機。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為了便於說明的理解,在各圖式中對同一構成要素盡可能標注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對第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10是用於捆束裝入蔬果等的袋子的入口部分的裝置,例如是在超市的後台等中使用的裝置。在第1圖至第3圖中,示出了捆束機10的外觀。
在第4圖中,示出了使用捆束機10進行了捆束後的袋子BG。袋子BG在內部收容有蔬果等的狀態下,其入口部分藉由釘針80被捆束。釘針80是例如由樹脂形成的大致棒狀的構件。釘針80藉由捆束機10捲繞於袋子BG的入口部分,對此入口部分進行捆束。此外,作為捆束的物件的被捆束物可以如本實施形態那樣是袋子BG,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物品。以下說明的捆束機10的結構例如也可以應用於用於將多個構件捆束在一起的捆束機等。
第5圖中示出了捆束前的最初的狀態下的釘針80的形狀。如此圖所示,釘針80具有將一對腳部81用連接部82連接而成的形狀,整體為大致U字型。在與連接部82相反的一側,各個腳部81之間是敞開的。
為了能夠連續地進行利用捆束機10進行的捆束,釘針80在沿著第5圖中的穿入紙面方向排列多個的狀態下,各個釘針80之間經由連接部83相互連結。換言之,多個釘針80以經由連接部83相互連結並成為一根繩狀的方式整體一體成形。以下,將連結並成為繩狀的多個釘針80也稱為「連結體800」。連結體800在捲繞於第6圖所示那樣的捲筒700的狀態下,由捆束機10的連結體保持部170(參照第1圖)保持。
參照第1圖等對捆束機10的結構進行說明。此外,在第1圖中,將從紙面左側朝向右側的方向設為x方向,沿著此方向設定x軸。另外,將與x方向垂直的方向且從紙面裡側朝向近前側的方向設為y方向,沿著此方向設定y軸。進而,將與x方向及y方向均垂直的方向且從紙面下方朝向紙面上方的方向設為z方向,沿著此方向設定z軸。在其他圖式中,也與第1圖對應地,設定x軸、y軸及z軸的各軸。以下,適當使用上述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進行說明。第1圖是從y方向側觀察描繪捆束機10的圖,第2圖是從-y方向側觀察描繪捆束機10的圖,第3圖是從x方向側觀察描繪捆束機10的圖。
首先,對捆束機10中出現在外觀上的部分的結構進行說明。捆束機10包括主體框架100、連結體保持部170、馬達單元20、蓄電池單元60及切斷單元500。
主體框架100是捆束機10的主體部分,保持捆束機10的各構成構件。主體框架100是藉由將多個與第1圖的紙面平行的大致平板狀的構件等組合而構成的。在主體框架100的上端,設置有由捆束機10的使用者把持的把手150。
在主體框架100,以從其上端朝向下方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導槽110。在引導槽110的下端部設置有開關構件111。捆束機10的使用者在將袋子BG中想要捆束的部分穿過引導槽110的狀態下,使袋子BG沿著引導槽110下降。當袋子BG與開關構件111觸碰,使開關構件111轉動時,內部的驅動器30(在第1圖中未圖示,參照第9圖)等如後面說明的那樣動作,從而藉由釘針80對袋子BG的入口部分進行捆束。
連結體保持部170是保持捲繞有連結體800的捲筒700的部分。連結體保持部170形成為沿y方向(即,捆束機10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棒狀的軸,第1圖中的裡側的端部與主體框架100連接。如第6圖所示,在捲筒700的中央形成有貫通孔701。如第1圖所示,捲筒700藉由使貫通孔701穿過連結體保持部170而安裝於捆束機10。其結果是,連結體800以在連結體保持部170的周圍捲繞的狀態被保持。此外,在使用捆束機10時,如第7圖所示,從捲筒700拉出的連結體800延伸到輥161、導軌162,但在第1圖至第3圖中省略其圖示。
輥161及導軌162均是用於如上所述將從捲筒700拉出的連結體800引導至主體框架100的規定位置的構件。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輥161及導軌162設置於主體框架100的y方向側的位置。
在第8圖中,放大表示了第3圖中的輥161、導軌162及其附近部分的結構,並且還表示了由這些構件引導的連結體800。此外,在第8圖中,為了易於視覺確認連結體800,省略了第3圖中的結構物中一部分的圖示。
輥161是大致圓柱形狀的旋轉體,以使其旋轉中心軸沿著z方向的狀態配置。連結體800從捲筒700拉出並向大致x方向側拉出後,以沿著輥161的側面向大致-y方向側改變朝向的方式被引導。如第8圖所示,連結體800在使各個釘針80的連接部82朝向內側並使腳部81的前端朝向外側的狀態下,由輥161引導。
如第1圖所示,導軌162配置於比輥161稍靠x方向側的位置。如第8圖所示,導軌162從輥161的附近朝向-y方向側以直線狀延伸。導軌162是大致平板狀的構件,在使其法線方向沿著z方向的狀態下配置。
連結體800形成為使導軌162從x方向側進入釘針80所具有的一對腳部81之間的狀態。由此,連結體800以能夠沿著導軌162向-y方向側滑動的狀態被保持。連結體800中位於最前端的釘針80配置於主體框架100中的後述的驅動器30通過的區域(即,驅動器30的可動範圍內的區域),在下一動作時用於袋子BG的捆束。導軌162能夠將從連結體保持部170拉出的連結體800沿著寬度方向(y方向)向驅動器30的可動範圍內引導。
如第8圖所示,在導軌162的上方側設置有進給構件280,在導軌162的下方側設置有止回構件290。
進給構件280是在其前端形成有進給爪282的板狀的構件。進給構件280經由軸281安裝於連桿構件270。進給構件280能夠在軸281的周圍旋轉,藉由未圖示的彈簧向第8圖中的順時針方向偏壓。
連桿構件270是以能夠動作的狀態安裝於主體框架100的構件。連桿構件270中安裝有進給構件280的部分被未圖示的彈簧向-y方向側偏壓。進給構件280在使進給爪282進入連結體800的一部分的狀態下,如上所述向-y方向側被偏壓。因此,連結體800也被來自進給爪282的力向-y方向側偏壓。
當進行利用捆束機10進行的捆束時,由於連結體800中位於最前端側的釘針80不存在,因此藉由來自進給爪282的力,連結體800被向-y方向側送入。然後,藉由未圖示的機構,連桿構件270向y方向側移動。進給爪282與連桿構件270一起向y方向側移動,同時從連結體800脫離一次後,在比上一次更靠y方向側的位置,成為再次進入連結體800的一部分的狀態。
止回構件290是在其前端形成有止回爪292的板狀的構件。止回構件290經由軸291安裝於基座構件102。基座構件102是安裝於主體框架100的構件。止回構件290能夠在軸291的周圍旋轉,藉由未圖示的彈簧被向第8圖中的逆時針方向偏壓。止回構件290成為使止回爪292進入連結體800的一部分的狀態。
當進行利用捆束機10進行的捆束時,如前所述,進給爪282動作,使連結體800向-y方向側送入。止回構件290是用於藉由止回爪292防止此時連結體800向反方向移動的構件。
如上所述,當為了捆束而使驅動器30動作時,接著連桿構件270、進給爪282等動作,將連結體800向主體框架100的內部送入。進給爪282可以說是在與驅動器30一起協同動作的同時,將包含在連結體800中的各個釘針80朝向驅動器30的可動範圍內的規定位置送入的構件。
返回第1圖繼續說明。馬達單元20是在其內部收容電動馬達50等的單元。電動馬達50是作為用於使捆束機10動作的驅動源而設置的旋轉電機。電動馬達50從蓄電池單元60接受電力的供給而動作,驅動後述的驅動器30。在馬達單元20的內部,除了電動馬達50之外,還收容有用於控制捆束機10的動作的控制基板52。
馬達單元20設置於主體框架100中的y方向側且下方側的部分。在馬達單元20中的y方向側的側面,設置有開關25。當由使用者操作開關25時,上述的控制基板起動,捆束機10成為待機狀態。
蓄電池單元60是在用於蓄積捆束機10的動作所需的電力的蓄電池(例如鋰離子電池)上組合用於控制此蓄電池的充放電的控制基板62(參照第3圖)等而單元化的單元。蓄電池單元60由外部的充電器預先充電後,安裝於捆束機10所包括的電池安裝部600上。經由電池安裝部600從蓄電池單元60供給的電力除了供給電動馬達50之外,還供給用於控制捆束機10的動作的控制基板。如第3圖所示,在蓄電池單元60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顯示部61。顯示部61是藉由LED的點亮狀態顯示蓄電池的餘量等資訊的構件。
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池安裝部600作為馬達單元20的一部分,設置於捆束機10。具體而言,馬達單元20中的x方向側且-y方向側的部分構成為電池安裝部600。如第3圖所示,在電池安裝部600與主體框架100之間,形成有用於配置蓄電池單元60的空間。使用者藉由使蓄電池單元60相對於電池安裝部600從-y方向側相對,同時向-x方向側滑動,從而能夠將蓄電池單元60安裝於電池安裝部600。蓄電池單元60在其內部的控制基板62與y方向(寬度方向)垂直的狀態下,由電池安裝部600保持。
切斷單元500是在袋子BG的捆束結束後,用於切斷從袋子BG中的從釘針80起的前端的剩餘部分的單元。在切斷單元500上,形成有直線狀的槽501,沿槽501的內表面設置有刀刃510。
當袋子BG的捆束結束時,使用者可以沿著引導槽110提起袋子BG,然後直接使袋子BG向槽501的內側移動,並藉由刀刃510切斷袋子BG的剩餘部分。此外,也可以構成為,在袋子BG的捆束結束後,藉由未圖示的機構自動地進行,直至切斷袋子BG。
關於捆束機10的內部結構,主要參照第9圖進行說明。如此圖所示,捆束機10包括減速齒輪210、220、凸輪齒輪230、曲柄240、結合連桿250、驅動器30及緊鉗400。這些構件均配置於主體框架100的內側,並由主體框架100保持。
減速齒輪210、220是相互嚙合的一對齒輪,將電動馬達50的驅動軸51的旋轉在減速的同時傳遞到後述的凸輪齒輪230。驅動軸51以其長度方向沿著寬度方向(y方向)的狀態設置,其一部分進入主體框架100的內側。此外,在驅動軸51中進入主體框架100的內側的部分,設置有與減速齒輪210嚙合的齒輪,但在第9圖中省略此齒輪的圖示。
凸輪齒輪230是用於藉由從減速齒輪220接受力而旋轉,並使曲柄240動作的構件。在凸輪齒輪230的外周側附近的位置,經由軸231,曲柄240以可旋轉的狀態安裝。當凸輪齒輪230旋轉時,曲柄240在適當地改變其角度的同時,沿x軸往復運動。第9圖所示的是曲柄240位於最-x方向側時的狀態,第10圖所示的是曲柄240位於最x方向側時的狀態。在進行捆束前的待機狀態下,成為第9圖的狀態。
結合連桿250是連接曲柄240與驅動器30之間的構件。結合連桿250的一端經由軸251以可旋轉的狀態安裝於曲柄240中的與軸23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結合連桿250的另一端經由軸261以可旋轉的狀態安裝於驅動器30中的-x方向側的端部。來自曲柄240的力經由結合連桿250向驅動器30傳遞。
驅動器30是用於將釘針80朝向通過了引導槽110的袋子BG(被捆束物)推出的構件。在主體框架100的內側,設置有沿z方向相互相對的一對引導構件120、130,在二者之間夾入驅動器30的一部分。藉由引導構件120、130,驅動器30以僅能夠在沿著x軸的方向上移動的狀態被保持。即,驅動器30的移動方向為沿著x軸的方向。設置有引導構件120、130的位置在第9圖的狀態下,是將驅動器30中的x方向側的前端部分上下夾入的位置,是與前述的導軌162對應的位置。
當藉由電動馬達50的驅動力使曲柄240動作時,驅動器30從第9圖的位置移動到第10圖的位置。此時,驅動器30中的x方向側的端部與位於連結體800中的最前端(即,最-y方向側)的釘針80觸碰,將此釘針80向x方向側推出。此釘針80藉由連接部83被切斷而從其他釘針80分離後,與驅動器30的前端一起向x方向側移動。
緊鉗400是用於藉由如上地將被推出的釘針80所述與驅動器30一起夾入而使釘針80變形的構件。如第9圖所示,設置有緊鉗400的位置是相對於驅動器30的前端從x方向側相對的位置,且是比引導槽110更靠x方向側的位置。在緊鉗400中的-x方向側的面上,即,在與驅動器30的前端相對的鉗面上,形成有用於引導釘針80的腳部81的變形的未圖示的槽。
釘針80在使腳部81的前端朝向緊鉗400側的狀態下,被驅動器30向x方向推出。在驅動器30到達其可動範圍中的最靠x方向側的位置時,腳部81的前端與緊鉗400的鉗面觸碰,在被鉗面的槽引導的同時,變形為規定形狀。此時,成為在腳部81之間夾入有袋子BG的入口部分的狀態。因此,袋子BG的入口部分被變形的釘針80捆束,成為第4圖所示的狀態。
在主體框架100的內側,除了上述那樣的驅動器30、緊鉗400等之外,還設置有收束構件300和連桿構件260。
收束構件300是用於在捆束前(即,在釘針80變形前)使袋子BG(被捆束物)中的通過引導槽110的部分收束到能夠夾入於釘針80的腳部81之間的程度的大小的構件。收束構件300為與x-z平面平行的大致平板狀。在收束構件300中的沿著其長度方向的一端側,設置有作為抵接並按壓於袋子BG的部分的按壓部320。在收束構件300中的沿著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的部分形成有旋轉孔301(參照第13圖),旋轉孔301中通過軸311。軸311是沿y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的軸,其y方向側的端部安裝於主體框架100。收束構件300以在軸311的周圍可旋轉的狀態被支承。軸311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的「旋轉軸」。
在為大致平板狀的收束構件300上,形成有沿y方向貫穿其的長孔312。長孔312是以從軸311側朝向按壓部320側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細長的孔。在長孔312中,插通有設置於後述的連桿構件260的軸262。如後面說明的那樣,軸262在沿x方向移動的同時,向收束構件300施加力,驅動收束構件300。軸262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的「驅動構件」。
收束構件300藉由從軸262接受的力在軸311的周圍旋轉。此外,在進行捆束動作前的待機時(第9圖),收束構件300藉由來自彈簧351的力,在可動範圍內最靠順時針方向側的位置待機。在此狀態下,收束構件300的整體不與引導槽110重疊,成為按壓部320配置於引導槽110的上方側的狀態。
連桿構件260是用於與驅動器30的動作聯動地使收束構件300動作的構件。連桿構件260以僅能在沿著x軸的方向上平行移動的狀態被保持。在第11圖中,作為立體圖,描繪了連桿構件260和與其連接的驅動器30、結合連桿250等。連桿構件260與收束構件300同樣,為與x-z平面平行的大致平板狀。作為驅動構件的軸262是沿y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狀的軸,以從連桿構件260向-y方向側突出的方式設置。
如第9圖所示,連桿構件260中的沿著其長度方向的一端側的部分相對於收束構件300的一部分從y方向側重疊。在此部分上,設置有上述的軸262,此軸262插通於長孔312。
在連桿構件260中的沿著其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的部分,形成有圓形的孔,在此孔中插通有軸261。如前所述,軸261是以可旋轉的狀態將結合連桿250與驅動器30之間連接的軸。
在以上的結構中,當驅動器30向x方向側移動時,連桿構件260也與驅動器30一起向x方向側移動。連桿構件260的軸262在插通到收束構件300的長孔312的狀態下向x方向側移動。收束構件300藉由長孔312的邊緣從連桿構件260接受的力,在抵抗彈簧351的力的同時,向第9圖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由此,收束構件300的按壓部320沿著引導槽110向下方側移動,成為第10圖的狀態。
對捆束機10捆束袋子BG時的一系列的動作再次進行說明。當使用者使袋子BG部分通過引導槽110而下降,使開關構件111轉動時,電動馬達50被驅動。藉由電動馬達50的驅動力,凸輪齒輪230、曲柄240動作,從而驅動器30向x方向側移動。驅動器30從第9圖所示的待機狀態的位置移動到第10圖所示的捆束結束狀態的位置。
與此並行,藉由連桿構件260與驅動器30一起向x方向側移動,收束構件300向第9圖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收束構件300的按壓部320沿著引導槽110向下方側移動,其前端與袋子BG抵接。袋子BG中通過引導槽110的部分藉由從按壓部320被按壓而發生變形,在釘針80到達前的時間點成為預先收束的狀態。
驅動器30如上所述那樣在向x方向側移動的同時,將位於連結體800的前端的釘針80向x方向側推出。此釘針80在使腳部81的前端朝向緊鉗400的狀態下,朝向位於x方向側的袋子BG移動。
在釘針80到達袋子BG的位置的時間點,袋子BG如上所述那樣藉由從按壓部320被按壓而收束,成為能夠夾在腳部81之間的程度的大小。因此,釘針80在使袋子BG進入腳部81之間的同時,到達緊鉗400的位置。之後,釘針80藉由在驅動器30與緊鉗400之間被夾入而發生變形,成為捆束住袋子BG的狀態。
在捆束結束後,電動馬達50也接著繼續動作。驅動器30從第10圖的位置向-x方向側移動。伴隨於此,收束構件300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最終,各構件返回到第9圖所示的待機狀態的位置,在此時間點,電動馬達50停止動作。在為了捆束而從電動馬達50開始動作起到停止為止的期間,凸輪齒輪230旋轉360度。
對收束構件300及其周圍的具體的結構進行說明。在第12圖中,作為立體圖,示出了引導構件120的結構。引導構件120如前所述是用於引導驅動器30的動作的構件,安裝於主體框架100。引導構件120設置於比驅動器30靠z方向側、且比收束構件300靠-z方向側的位置。
在引導構件120上,形成有朝向z方向側突出的突出部121。如第10圖所示,在袋子BG的收束完成時,突出部121從下方側抵接於收束構件300。由此,收束構件300成為不能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狀態。具有這樣的突出部121的引導構件120限制收束構件300的在袋子BG的收束完成狀態下的位置,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的「限制構件」。
如第13圖所示,在收束構件300上安裝有可動構件330。可動構件330是與x-z平面平行的大致平板狀的構件。可動構件330以能夠繞軸331旋轉的狀態安裝於收束構件300。軸331中的-y方向側的端部與收束構件300連接。
在第14圖中,示出了從第13圖拆下螺釘333的狀態。在可動構件330上形成有沿大致z方向延伸的長孔332,螺釘333插通於此長孔332。在螺釘333的周圍設置有圓筒狀的軸環334。軸環334以使其中心軸沿著y方向的狀態與螺釘333一起插通於長孔332。螺釘333插通於軸環334的內側,將軸環334緊固固定於收束構件300。軸環334的沿著中心軸的尺寸(即,沿著y方向的尺寸)比沿著此方向的可動構件330的厚度大。因此,可動構件330未被緊固固定於收束構件300,成為能夠在軸331的周圍旋轉的狀態。但是,可動構件330相對於收束構件300可旋轉的範圍由長孔332限制。
按壓部320以比收束構件300中的其他部分朝向y方向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可動構件330中的x方向側的端部附近的部分和按壓部320沿第13圖的z方向相互相對,在二者之間,夾入有作為彈性體的彈簧340。彈簧340對可動構件330向遠離按壓部320的方向偏壓。因此,可動構件330成為為了在軸331的周圍向第13圖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而被偏壓的狀態。
如後面說明的那樣,可動構件330成為直接接受來自作為驅動構件的軸262的力的部分。藉由從軸262接受的力,當可動構件330向第13圖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彈簧340被壓縮。來自彈簧340的力被施加到收束構件300的按壓部320。藉由此力,收束構件300在插通於旋轉孔301的軸311的周圍旋轉。可動構件330可以說是經由彈簧340安裝於收束構件300的構件。
彈簧340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的「偏壓構件」。彈簧340的個數可以如本實施形態那樣為兩個,但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另外,也可以使用彈簧以外的彈性體來代替彈簧340。
如第13圖所示,可動構件330以大致沿著長孔312中的-z方向側的邊緣的方式形成。如第15圖所示,在從-y方向側觀察時,可動構件330的一部分與長孔312重疊。具體而言,在比長孔312的大致中央靠x方向側的部分,可動構件330相對於長孔312從-z方向側部分地重疊。在比長孔312的大致中央靠-x方向側的部分,可動構件330相對於長孔312不重疊。第15圖的點MP表示長孔312的-z方向側的邊緣中可動構件330重疊的部分和不重疊的部分的邊界位置。
對收束構件300等的具體的動作進行說明。在第15圖中,示出了與第9圖相同的待機狀態。待機狀態下的收束構件300藉由來自彈簧351的力,在可動範圍中的最靠順時針方向側的位置待機。連桿構件260與驅動器30一起位於可動範圍內最靠x方向側的位置。此時,作為驅動構件的軸262插通於長孔312中的最靠-x方向側的端部附近的部分。長孔312的-z方向側的邊緣中的在第15圖的待機狀態下與軸262抵接的部分在第15圖中作為「點SP」示出。在待機狀態下,軸262抵接於收束構件300,另一方面,不與可動構件330抵接。
在第16圖中,示出了軸262從第15圖的位置開始向x方向移動後的狀態。此時,軸262雖然繼續移動,但還沒有到達點MP的位置。因此,來自軸262的力直接施加到收束構件300。即,軸262不經由可動構件330、彈簧340,而直接與長孔312的邊緣抵接,從而力施加到收束構件300。藉由來自軸262的力,收束構件300在軸311的周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在第17圖中,示出了軸262從第16圖的位置進一步向x方向移動時的狀態。此時,軸262依然繼續移動。軸262在長孔312中的比點MP靠x方向側的位置插通。在此狀態下,軸262不與長孔312的邊緣抵接,而與可動構件330抵接。因此,來自軸262的力經由可動構件330、彈簧340施加到收束構件300。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軸262剛向比點MP靠x方向側移動後,可動構件330與突出部121抵接,成為不能再進一步旋轉的狀態。即,在第17圖的時間點,袋子BG的收束完成。但是,被驅動器30推出的釘針80(未圖示)沒有到達袋子BG、緊鉗400的位置,與驅動器30一起繼續向x方向移動。
在第18圖中,示出了軸262從第17圖的位置進一步向x方向移動,並到達其可動範圍的端部時的狀態,即,示出了第10圖所示的捆束結束狀態。未圖示的釘針80在此時間點與緊鉗400抵接而變形,由此袋子BG的捆束完成。軸262插通於長孔312中的x方向側的端部附近的部分。與第17圖的狀態相同,軸262不與長孔312的邊緣抵接,與可動構件330抵接。可動構件330中的與軸262抵接的部分在第18圖中表示為「點GP」。
如上所述,作為驅動構件的軸262在從第15圖所示那樣與點SP抵接的位置(第一位置)沿x方向移動到第18圖所示那樣與點GP抵接的位置(第二位置)的同時,驅動收束構件300。
長孔312中比點MP靠方向側的部分的寬度尺寸比軸262的直徑大。因此,在軸262到達第18圖的位置(第二位置)的狀態下,藉由將抵抗彈簧340的外力施加到按壓部320,能夠使收束構件300繞軸311旋轉。即,在第18圖的狀態下,收束構件300以能夠相對於軸262相對地動作的狀態被保持。另外,此時的收束構件300藉由在收束構件300與軸262之間(經由可動構件330)配置的彈簧340,成為被朝向袋子BG偏壓的狀態。
然而,為了使收束構件300如上所述那樣動作,考慮在使長孔312的寬度尺寸在整體上與軸262的直徑大致相同的基礎上,不設置可動構件330的結構。但是,在這種結構中,若長期間使用捆束機10,長孔312的邊緣、軸262因磨損而變形,則第18圖的狀態下的收束構件300的位置發生變化,有可能不能適當地進行袋子BG的收束。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10中,藉由在軸262與收束構件300之間夾設可動構件330及彈簧340,解決了上述的問題。第18圖的捆束結束狀態下的收束構件300被來自彈簧340的力向逆時針方向偏壓,且其位置被引導構件120(限制構件)的突出部121限制。因此,即使長孔312、軸262的形狀因磨損而發生變化,捆束結束狀態下的收束構件300的位置也不會變化。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軸262從與點SP抵接的第一位置到達點MP為止的期間,軸262在與收束構件300抵接的狀態下驅動收束構件300,此點MP相比與點GP抵接的第二位置位於近前側。此期間是藉由收束構件300大致完成袋子BG的收束為止的期間,是要求以比較強的力使收束構件300大幅運動的期間。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上述期間中的軸262不經由可動構件330及彈簧340而直接與收束構件300抵接來進行驅動。由此,能夠使袋子BG以較強的力可靠地收束。
在軸262到達點MP以後,不需要用於使袋子BG收束的較大的力,要求使收束構件300可靠地移動到最終的位置。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軸262到達點MP以後,在軸262與可動構件330抵接的狀態下驅動收束構件300,使可動構件330與引導構件120(限制構件)的突出部121抵接。由此,能夠使收束構件300可靠地移動到最終的位置。
此外,在按壓部320的前端產生異物的咬入的情況下,彈簧340的壓縮量變大,收束構件300在到達第18圖的位置之前停止。由此,也可以得到防止由於來自軸262的力而使收束構件300破損等這樣的附帶的效果。
本實施形態的軸262與驅動器30的動作聯動而向x方向移動,驅動收束構件300。作為用於將來自驅動器30的力傳遞給軸262來實現上述動作的機構,捆束機10包括包含有連桿構件260、軸261等的連桿機構(第11圖)。由此,能夠藉由作為同一驅動源的電動馬達50來驅動驅動器30和軸262。代替這種方式,也可以是驅動器30及軸262分別由相互不同的驅動源驅動的方式。
然而,關於從下方側限制收束構件300的位置的引導構件120,也可以考慮其上表面(即,z方向側的面)整體與收束構件300抵碰的結構。但是,在這種結構中,在推出釘針80時產生的異物(例如連接部82)有可能飛來而夾入到引導構件120的上表面與收束構件300之間。其結果是,捆束結束狀態下的收束構件300的位置有可能發生變化。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2圖所示,在僅使引導構件120中的狹小的突出部121與收束構件300抵接的基礎上,使比突出部121靠被捆束物側(x方向側)的上表面123形成為相對於水平面傾斜的傾斜面。另外,對於比突出部121靠-x方向側的上表面124,也同樣地形成為相對於水平面傾斜的傾斜面。因此,在異物飛到引導構件120的上表面的情況下,此異物沿著作為傾斜面的上表面123、上表面124向下方側移動,從引導構件120落下。由此,防止異物的咬入。此外,也可以是僅上表面123為傾斜面,而上表面124不是傾斜面的方式。
對第二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下,主要對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的點進行說明,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共通的點,適當省略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僅在用於控制捆束機10的動作的控制基板52(參照第1圖)的動作上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控制基板52控制電動馬達50的動作等,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中的「控制部」。第19圖所示的流程圖表示由控制基板52執行的處理的流程。此處理在每次經過規定的控制週期時由控制基板52反覆執行。
在最初的步驟S01中,判定電動馬達50的動作負荷是否超過規定的閾值。本實施形態的控制基板52始終監視流過電動馬達50的電流,取得此電流的值作為上述的「動作負荷」。上述的「閾值」是作為能夠使電動馬達50正常地持續驅動的電流範圍的最大值而預先設定的。如果動作負荷為閾值以下,則不進行特別的處理,結束第19圖所示的一系列的處理。在動作負荷超過閾值的情況下,轉移到步驟S02。在步驟S02中,進行使電動馬達50停止的處理。
這樣,控制基板52在電動馬達50的動作負荷超過規定的閾值時停止電動馬達50。由此,能夠防止在產生異物的咬入等的狀態下使電動馬達50長時間持續動作的事態。
對第三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下,主要對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的點進行說明,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共通的點,適當省略說明。
如第20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引導構件120中,在突出部121的部分埋入有磁鐵122。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在本實施形態的收束構件300,可動構件330及彈簧340均未設置。此外,形成於收束構件300的長孔312的形狀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收束構件300由作為磁性體的金屬形成。因此,藉由來自軸262的力,使收束構件300旋轉,當收束構件300的下端接近突出部121時,收束構件300藉由磁鐵122的磁力被向下方側拉近。最終,收束構件300成為與突出部121抵接的狀態。
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磁鐵122作為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彈簧340同樣的「偏壓構件」發揮功能。在這樣的方式中,也起到與第一實施形態中說明的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袋子BG的收束完成的狀態下,軸262未被按壓於長孔312的邊緣,因此也起到能夠進一步降低異物的咬入等時的各構件的負擔的效果。此外,作為偏壓構件的磁鐵122也可以如本實施形態那樣由引導構件120保持,但也可以由其他構件保持。在任何情況下,磁鐵122只要設置於收束構件300的附近即可。
例如,在作為驅動構件的軸262位於與點GP抵接的位置的狀態下,磁鐵122也可以設置於與收束構件300相對的位置。與收束構件300相對的位置可以是作為收束構件300的收束方向的-z方向側。
以上,參照具體例對本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公開並不限定於這些具體例。只要包括本公開的特徵,本領域技術人員對這些具體例進行的適當的設計變更也包含在本公開的範圍內。前述的各具體例所包括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條件、形狀等並不限定於例示的內容,可以適當變更。前述的各具體例所包括的各要素只要不產生技術上的矛盾,就可以適當改變組合
10:捆束機 20:馬達單元 25:開關 30:驅動器 50:電動馬達 51:驅動軸 52:控制基板 60:蓄電池單元 61:顯示部 62:控制基板 80:釘針 81:腳部 82:連接部 83:連接部 100:主體框架 102:基座構件 110:引導槽 111:開關構件 120,130:引導構件 121:突出部 122:磁鐵 123,124:上表面 150:把手 161:輥 162:導軌 170:連結體保持部 210,220:減速齒輪 230:凸輪齒輪 231:軸 240:曲柄 250:結合連桿 251:軸 260:連桿構件 261:軸 262:軸 270:連桿構件 280:進給構件 281:軸 282:進給爪 290:止回構件 291:軸 292:止回爪 300:收束構件 311:軸 312:長孔 320:按壓部 330:可動構件 331:軸 332:長孔 333:螺釘 334:軸環 340:彈簧 351:彈簧 400:緊鉗 500:切斷單元 501:槽 510:刀刃 600:電池安裝部 700:捲筒 701:貫通孔 800:連結體 BG:袋子 GP:點 MP:點 S01,S02:步驟 SP:點
第1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外觀的圖。 第2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外觀的圖。 第3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外觀的圖。 第4圖是表示入口部分被捆束的狀態下的被捆束物的圖。 第5圖是表示釘針的結構的圖。 第6圖是表示多個釘針相互連結而成的連結體的結構的圖。 第7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外觀的圖。 第8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中對連結體進行引導的部分的結構的圖。 第9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內部結構的圖。 第10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內部結構的圖。 第11圖是表示用於使驅動器的機構的圖。 第12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所包括的引導構件的結構的圖。 第13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所包括的收束構件的結構的圖。 第14圖是表示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所包括的收束構件的結構的圖。 第15圖是用於對驅動構件及收束構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第16圖是用於對驅動構件及收束構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第17圖是用於對驅動構件及收束構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第18圖是用於對驅動構件及收束構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第19圖是表示第二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的由控制部執行的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 第20圖是表示第三實施形態所涉及的捆束機所包括的引導構件的結構的圖。
30:驅動器
100:主體框架
110:引導槽
111:開關構件
120,130:引導構件
121:突出部
123:上表面
260:連桿構件
261:軸
262:軸
300:收束構件
311:軸
312:長孔
320:按壓部
330:可動構件
331:軸
351:彈簧
400:緊鉗
GP:點
MP:點
SP:點

Claims (13)

  1. 一種捆束機,利用釘針捆束被捆束物,其中, 所述捆束機包括: 驅動器,將所述釘針朝向所述被捆束物推出; 緊鉗,藉由將被推出的所述釘針與所述驅動器一起夾入,而使所述釘針變形; 收束構件,在所述釘針變形前,以預先使所述被捆束物收束的方式進行動作;及 驅動構件,在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的同時,驅動所述收束構件, 在所述驅動構件到達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收束構件以能夠相對於所述驅動構件相對地動作的狀態被保持,且成為被偏壓構件朝向所述被捆束物偏壓的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偏壓構件是配置在所述收束構件與所述驅動構件之間的彈性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在所述收束構件經由所述偏壓構件安裝有可動構件, 所述驅動構件藉由以與所述可動構件抵接的狀態進行動作來驅動所述收束構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在所述驅動構件從所述第一位置到達規定位置為止的期間,所述驅動構件以與所述收束構件抵接的狀態驅動所述收束構件,所述規定位置相比所述第二位置位於近前側, 在所述驅動構件從所述規定位置到達所述第二位置為止的期間,所述驅動構件以與所述可動構件抵接的狀態驅動所述收束構件。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偏壓構件是磁鐵,所述磁鐵設置於所述收束構件的附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捆束機更包括限制構件,所述限制構件限制所述收束構件的在所述被捆束物的收束完成狀態下的位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限制構件從下方側抵接於所述收束構件。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在所述限制構件的上表面中的比與所述收束構件抵接的部分靠所述被捆束物側的位置,設置有相對於水平面傾斜的傾斜面。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偏壓構件是磁鐵,所述磁鐵由所述限制構件保持。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驅動構件與所述驅動器的動作聯動。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捆束機更包括連桿機構,所述連桿機構將來自所述驅動器的力傳遞給所述驅動構件。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捆束機更包括主體框架,所述主體框架保持所述緊鉗及所述驅動器, 所述收束構件經由旋轉軸安裝於所述主體框架,並藉由繞所述旋轉軸旋轉而預先使所述被捆束物收束。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捆束機,其中, 所述捆束機更包括: 電動馬達,使所述驅動構件動作;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電動馬達的動作, 當所述電動馬達的動作負荷超過規定的閾值時,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電動馬達停止。
TW112120081A 2022-06-03 2023-05-30 捆束機 TW2024048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0645A JP2023177786A (ja) 2022-06-03 2022-06-03 結束機
JP2022-090645 2022-06-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4860A true TW202404860A (zh) 2024-02-01

Family

ID=8893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0081A TW202404860A (zh) 2022-06-03 2023-05-30 捆束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7786A (zh)
KR (1) KR20230168151A (zh)
CN (1) CN117163366A (zh)
TW (1) TW20240486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7786A (ja) 2023-12-14
KR20230168151A (ko) 2023-12-12
CN117163366A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7377B (zh) 电动组合手持式捆扎工具
WO2006075538A1 (ja) 鉄筋結束機
US20080110354A1 (en) Reinforcing Bar Tying Tool
US20160376041A1 (en) Battery powered flat tensioner tool
TW202404860A (zh) 捆束機
TWI709511B (zh) 捆束機
JP4135289B2 (ja) 上下分離タイプのステープル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KR200418825Y1 (ko) 결속테이프를 이용한 다발 묶음장치
TW202404862A (zh) 捆束機
TW202404864A (zh) 捆束機
TW202404861A (zh) 捆束機
JP2900806B2 (ja) 袋結束機の結束具捩回装置
JP2005116307A (ja) ジョイント圧着機
CN117163364A (zh) 捆扎机
EP4345014A1 (en) Clamping assembly
JP2023177775A (ja) 結束機
JP2023178163A (ja) 結束機
WO2023282258A1 (ja) 鉄筋結束ロボット
JPH0624327Y2 (ja) 結束機の誤作動防止装置
JP4032485B2 (ja) 袋結束機の結束具テーブル
JP2024002305A (ja) 鉄筋結束ロボット
JPH10114308A (ja) 袋結束機
JPH01213112A (ja) 結束機のカッタ部材作動選択装置
JP4696541B2 (ja) 袋結束機
JPH0679749B2 (ja) スプリングユニツトの枠線取付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