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1480A -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1480A
TW202401480A TW112117524A TW112117524A TW202401480A TW 202401480 A TW202401480 A TW 202401480A TW 112117524 A TW112117524 A TW 112117524A TW 112117524 A TW112117524 A TW 112117524A TW 202401480 A TW202401480 A TW 2024014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d particle
particle beam
irradiation
gate
dr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7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蓮見和久
福田宗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1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148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01N23/225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using electron or ion
    • G01N23/2251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using electron or ion using incident electron beams, e.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47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or deflecting the discharge along a desir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係揭示對在內部構造具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之晶圓的對應於閘極的部分照射帶電粒子束,而計測和照射次數(1次的照射量係事先被決定)相對應之來自汲極的訊號量,以達成基於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更早的階段取得的相當於Tr特性的特性來做半導體的評估。也就是說,藉由將帶電粒子束階段性地持續對閘極照射,Tr成為ON狀態,其後每當對汲極照射帶電粒子束便計測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然後,生成和對於閘極的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相對應之來自汲極的訊號量之關係,藉此便能夠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取得相當於Tr當中的閘極電壓Vg與源極-汲極間電流Ids之關係(Tr特性)的特性(參照圖6)。

Description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本揭示有關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半導體在其製造階段會進行辨明不良處之缺陷檢查。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對半導體晶圓上的圖案照射射束而抽出得到的圖案圖像的特徵,由該特徵來辨明缺陷的種類。
但,近年來冀望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實施缺陷檢查,以使半導體製造的效率性提升。就這一點,有關在半導體製造工程中途辨明不良處,例如專利文獻2揭示對半導體製造工程中途的半導體裝置以規定的間隔照射複數次電子線,檢測產生的二次電子而形成電子線圖像,藉由圖像的訊號位準來辨明接合漏電不良產生處。此外,專利文獻3揭示針對試料內部的材料或構造等截面方向(深度方向)的檢查,以低損害(damage)方式來分析深度方向。專利文獻2及3中,是進行電阻、電容、接合漏電等內部構造的分析,因此是對電子線的輸入算出圖像的訊號量,和正常時的圖像或訊號量比較來實施檢查,藉此檢測示出特性的訊號量作為缺陷,如辨明不良處等。
另一方面,半導體的電晶體(以下或稱為Tr)特性一般而言呈飽和曲線,係指相對於閘極電壓Vg之源極-汲極間電流Ids的響應特性(Vg-Ids曲線),能夠運用作為表現Tr的性能之指標。也就是說,若運用此,便能夠評估Tr的缺陷的有無。此電晶體特性,是在半導體製造的中途的配線工程中將PAD圖案化後的工程、或在半導體製造的最終工程中藉由針測而做電氣測定而取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21-272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0912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6379018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習知,電晶體特性只能在配線工程或半導體製造的最終工程中取得,惟在工程數繁多的半導體製造中,冀望在配線工程前也取得電晶體特性,並運用其而利用於非破壞檢查。這是因為若能夠在更早的階段檢查半導體的不良,便能夠有效率地製造半導體。
另一方面,上述的專利文獻2及3中,是在半導體製造工程中途的晶圓,對電阻或電容、接合漏電等的內部構造照射電子線,從藉此得到的電子顯微鏡圖像(1次的圖像取得)算出訊號量,以達成檢查或分析。 但,專利文獻2及3的技術和上述電晶體特性的取得無關,該技術並未回應半導體製造工程的早期階段活用Tr特性這樣的需求。
本揭示有鑑於這樣狀況,提出一種可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更早的階段取得電晶體特性,並基於此來評估半導體之技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揭示作為一例,提出一種帶電粒子束系統,具備:帶電粒子束裝置,對試料照射帶電粒子束而取得來自試料的訊號;及電腦系統,控制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試料,為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工程當中的晶圓,且為在內部構造具有電晶體或者類似電晶體的構造之晶圓,電腦系統,執行:(i)對帶電粒子束裝置設定給定的至少對於內部構造的閘極及汲極之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的資訊、與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的資訊之處理;(ii)控制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執行對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汲極的和第1帶電粒子束同一或者相異的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取得藉由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之處理;生成第1電氣特性之處理,該第1電氣特性示意和對閘極照射第1帶電粒子束的次數相對應之從汲極得到的前述訊號量的關係;及輸出第1電氣特性之處理。
和本揭示相關連的進一步特徵,將由本說明書之記述、所附圖面而明瞭。此外,本揭示之態樣,藉由要素及多樣要素的組合及以下的詳細記述與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樣態而達成並實現。 本說明書的記述僅是典型的示例,未以任何意義限定本揭示之申請專利範圍或適用例。 發明之效果
按照本揭示之技術,便能夠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更早的階段取得電晶體特性,並基於此來評估半導體。
本揭示之實施方式,揭示對在內部構造具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之晶圓(完全成為半導體之前的狀態)的相當於閘極的部分照射帶電粒子束(例如電子束或離子束),而計測和照射次數(1次的照射量係事先被決定)相對應之來自汲極的訊號量。也就是說,藉由將帶電粒子束階段性地持續對閘極照射,Tr成為ON(GATE/ON)狀態,其後每當對汲極照射帶電粒子束便計測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然後,生成和對於閘極的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相對應之來自汲極的訊號量之關係,藉此便能夠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取得和Tr當中的閘極電壓Vg與源極-汲極間電流Ids之關係(電晶體特性)相對應的電氣特性。通常,計測Tr特性之電氣特性檢查工程,必須讓流程跑到半導體製造當中的配線工程而需要時間,但按照本實施方式,可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早期階段做晶圓評估。
以下參照所附圖面說明本揭示之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所附圖面中,功能上相同的要素可能以相同編號表示。另,所附圖面雖示意依循本揭示的原理之具體的實施形態與實作例,但它們是用來理解本揭示,絕非用來限定性地解釋本揭示。
本實施形態中,雖充分詳細地撰寫其說明以便所屬技術領域者實施本揭示,但其他建置、形態亦為可能,應當理解可不脫離本揭示的技術思想之範圍與精神而做構成、構造的變更或多樣要素的置換。是故,以下的記述不得限定解釋其字面。
<建立構想的過程> 於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SEM)觀察具有內部構造的試料的圖案時,藉由SEM取得的圖像的亮度會有隨時間經過(數秒以內的短時間)而變化的事態。發明團隊進行了驗證,在以氧化膜等的絕緣物作為背景而觀察而圖案本身有亮度變化的情形下,除了因為照射電子束(亦可為離子束)所造成的表面帶電現象而亮度會變化這一已知的現象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讓亮度變化產生。其結果,發明團隊查覺到將電子束照射至和正在觀察的場所不同的位置之圖案之後,若回到觀察的位置的圖案則亮度會變化。於是,發明團隊究明了此亮度變化是肇因於內部構造中的Tr或類似Tr的構造的ON/OFF所造成的現象(半導體元件的響應反應等),並思及了著眼於此一現象而加以利用。
<具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之內部構造的例子> 圖1為示意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當中,在內部構造具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亦能夠假想地稱為Tr)之SEM影像101的圖。圖1係設想觀察連接至源極的接觸孔102、連接至閘極的接觸孔103及連接至汲極的接觸孔104這3個接觸孔的情形。
此外,圖2為示意SEM影像101的內部構造201的圖。該內部構造201和SEM影像101相對應,示意成為Tr的源極及汲極的Si基板區域202與閘極203之位置關係,亦即佈局。在進行評估的階段的內部構造,必須具有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也就是說,即使在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也必須形成有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
圖3為示意圖2所示內部構造的a-a線下的截面構造301的圖。如圖3所示,該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中,在Si基板區域202之上,形成有成為Tr的源極的接觸孔102、與閘極203及和其相連的接觸孔103、與成為Tr的汲極的接觸孔104。
圖4為示意圖2及圖3的等效電路401的圖。等效電路能夠訂為一MOS電晶體405,其具備和GND(接地)406連接的源極402(相當於102)、與被施加一定電壓408的汲極404(相當於104)、與閘極403(相當於103)。當計測MOS電晶體405的電氣特性的情形下,是對閘極403逐漸施加電壓(以下將閘極電壓簡稱為Vg),而計測相對應的在汲極-源極間流通的電流(以下稱汲極-源極間電流Ids409)。
圖5為示意計測的結果即Vg-Ids特性501的圖。Vg-Ids特性501,是取閘極電壓Vg502為橫軸,取汲極-源極間電流Ids503為縱軸,繪製相對於Vg之Ids的值而得到的圖表。基於此Vg-Ids特性(Tr特性)501,可藉此評估計測對象的Tr是否正常。Vg-Ids特性501,是計測最終階段的(已完成的)半導體時得到的特性,因此無法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推導。鑑此,以下將說明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取得相當於Tr特性的電氣特性。
<藉由SEM取得相當於Vg-Ids特性(Tr特性)的特性> 運用圖6,說明藉由SEM將電子束照射至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藉此取得相當於Vg-Ids特性的電氣特性之方法。圖6為示意基於SEM影像101的各孔的亮度變化例的模型圖。圖6中設想一電晶體Tr,其具備和源極相連的接觸孔(以下稱源極孔)602、與和閘極相連的接觸孔(以下稱閘極孔)603、與和汲極相連的接觸孔(以下稱汲極孔)604。此外,源極孔602訂為和GND或基板相連。又,各工程610至617中,將電子束對閘極孔603及汲極孔604照射複數次。另,照射至閘極孔603的電子束和照射至汲極孔604的電子束可為同一(強度等為同一),亦可相異。此外,電子束照射控制係藉由電腦進行。後述的各實施例中亦同。以下,訂為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對汲極孔604照射第2電子束這樣各自相異的電子束。
(i)電子束照射前的階段610 在此階段,任一接觸孔皆未帶電,因此從各孔會得到明亮的圖像。
(ii)往汲極孔604照射預備電子束的階段611 在此階段,對汲極孔604照射預備電子束(可為和第1及第2電子束相同性質(強度等)的電子束,亦可為相異性質的電子束)606’,讓汲極孔604帶電(電子束的強度及照射時間受到控制)。汲極孔604未和GND相連,因此若帶電進展則得到的圖像會變暗。本實施方式中,把響應汲極孔604最大限度帶電時的電子束照射之訊號,訂為閘極孔603的照射次數第0次(初始狀態)的訊號量(亮度值)。
(iii)往閘極孔603照射第1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612 在此階段,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次的第1電子束605達事先決定好的時間(事先決定好的照射量),讓閘極孔603帶電。此時從閘極孔603得到的圖像會因帶電的影響而變暗。但,閘極並未帶電到足以讓內部構造的Tr的閘極成為ON(以下稱GATE/ON),故閘極呈維持OFF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此階段,第1電子束605的照射被控制成不會讓閘極孔603的帶電到達使閘極ON的電位(閘極電壓Vg)。這是因為若一口氣使其帶電而使閘極成為ON,便無法取得Tr特性的起始的部分(圖5的起始部分504)的特性的緣故。在成為GATE/ON狀態以前取多次電子束的照射次數,藉此便可詳細地描述Tr特性的起始的部分504的特性。
(iv)往汲極孔604照射第1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613 在此階段,對汲極孔604照射第1次的第2電子束606。此第2電子束606的照射,是為了取得汲極孔604的圖像(亮度值)之照射。
在預備電子束照射階段611讓汲極孔604最大限度帶電,而閘極為OFF的狀態,故汲極孔604的電位不會流至Tr的源極,不會有亮度值的變化(維持暗)。把此時的訊號量,訂為響應第2電子束606的照射之訊號,而訂為汲極孔604的照射次數第1次的訊號量(亮度值)。
(v)往閘極孔603照射第2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614 在此階段,藉由第1電子束605的第2次的照射,閘極孔603的帶電更加進展而變得更暗。然後,內部構造的Tr的閘極成為ON(GATE/ON),汲極孔604的電位流出至內部構造的源極,圖像(亮度值)變亮(變高)。
(vi)往汲極孔604照射第2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615 在此階段,對汲極孔604照射第2次的第2電子束606。此第2電子束606的照射,是為了取得汲極孔604的圖像(亮度值)之照射。此時,內部構造的Tr為GATE/ON。是故,蓄積於汲極孔604的電位流出至內部構造的Tr的源極,藉此訊號量(亮度值)變少。因此,汲極孔604的圖像(亮度值)變得比階段613的狀態還亮(高)。
(vii)往閘極孔603照射第3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616 在此階段,對閘極孔603進行第3次的第1電子束605的照射,閘極孔603的帶電更加進展而變得更暗。
此時,內部構造的Tr延續GATE/ON的狀態。因此,汲極孔604的圖像(亮度),係蓄積的電位持續流至內部構造的Tr的源極(帶電進一步變少,訊號量亦減少),而變得更亮。
(viii)往汲極孔604照射第3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617 在此階段,對汲極孔604進行第3次的第2電子束606的照射。此第2電子束606的照射,亦如同階段613及階段615般,是為了取得汲極孔604的圖像(亮度值)之照射。
此時,內部構造的Tr為延續GATE/ON的狀態。因此,蓄積於汲極孔604的電位全部流出至內部構造的Tr的源極,汲極孔604的訊號量(亮度值)和源極孔602的亮度值成為同等。
(ix)其他 另,圖6的處理中,雖將往閘極孔603的第1電子束的照射次數及往汲極孔604的第2電子束的照射次數(反覆次數)各訂為3次,惟此照射次數能夠由操作者(使用者)設定作為參數。
此外,這裡雖將訊號量訂為亮度值,但除了檢測出的亮度值以外,亦可將圖像化的前一階段的資訊亦即從電子束照射處產生的光子數或二次電子量訂為訊號量。
<往閘極孔的電子束照射次數與從汲極孔得到的訊號量之關係> 圖7為示意往閘極孔603的電子束照射次數(橫軸)與從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縱軸)之關係(電氣特性)701的圖。圖7中,雖示意電子束的照射次數為0次~3次的情形,惟照射次數取決於電子束的1次的照射量。是故,藉由減少對閘極孔603照射的電子束的1次份的照射量,便能夠取較多的照射次數。
如圖7般,藉由訂為複數次(舉例來說為7次份)的照射次數(繪製圖702與繪製圖703的合計數),可得到相當於圖5所示Tr的Vg-Ids特性501的曲線(和特性501同等的曲線)。也就是說,如上述般,藉由增多照射次數,起始部分505的特性亦能夠詳細地取得。
如以上般,藉由對在內部構造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的接觸孔照射電子束,便能夠利用SEM取得和Tr的閘極從OFF變化至ON時的電氣特性(Vg-Ids特性)同等的曲線(圖表)。藉此,以照射次數(反覆次數)作為閘極電壓Vg,以來自汲極孔的訊號量(亮度變化)作為汲極-源極間電流Ids,便可評估上述內部構造的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確認缺陷的有無)。
(1)實施例1 參照圖8及圖9,說明實施例1。實施例1中,說明運用了計測所使用的帶電粒子束系統的一種即掃描電子顯微鏡系統(SEM系統)而做之計測。
<SEM系統的構成例> 圖8為示意按照實施例1之SEM系統801的概略構成例的圖。SEM系統801,由電子光學系統、平台機構系統、控制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及操作系統所構成。
電子光學系統,具備電子槍802、偏向器803、對物透鏡804、檢測器805。在試料托座807能夠連接用來對試料808施加電壓的電壓施加手段。 平台機構系統,具備XYZ平台806。
控制系統,具備電子槍控制部809、偏向訊號控制部810、對物透鏡線圈控制部811、檢測器控制部812、XYZ平台控制部813、以及使偏向訊號控制部810及檢測器控制部812時間同步的主時鐘控制部814。 圖像處理系統,具備檢測訊號處理部815、圖像形成部816。
操作系統,具備:檢測訊號處理部815;及分析暨顯示部817,包含顯示藉由圖像形成部816分析出的結果之顯示部;及控制系統的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包含操作介面,而控制系統全體。
藉由電子槍802而被加速的電子線(電子束)819,藉由對物透鏡804被聚焦,對試料808照射。試料808上的照射位置,是由偏向訊號控制部810控制偏向器803藉此受到調整。自試料808放出的二次電子820,一面受到試料上的電場的影響,一面被誘導至檢測器805而被檢測。
此外,控制系統(電子槍控制部809、偏向訊號控制部810、對物透鏡線圈控制部811、檢測器控制部812、XYZ平台控制部813、主時鐘控制部814)、圖像處理系統(檢測訊號處理部815、圖像形成部816)以及操作系統(檢測訊號處理部815、分析暨顯示部817、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能夠藉由1個以上的電腦系統830整合或者分散而構成(圖8中僅示意藉由1個電腦系統830之構成)。
<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詳細> 圖9為用來說明取得和電氣特性(Vg-Ids特性)501同等的曲線之處理(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另,按照圖9的流程圖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是以按照圖6的SEM影像而各孔的亮度變化的情況為例之處理。另,以下的說明中,各步驟當中的處理的動作主體,是訂為相應的各處理部(例如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或偏向訊號控制部810等),惟亦可統括地以電腦系統830作為動作主體。
(i)S101 一旦操作者運用輸入裝置(未圖示)輸入用來計測的參數,則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會對電子槍控制部809設定(通知)循環次數(電子束的照射次數)、電子束的照射時間/次(各電子束的照射時間點)及應該對各孔照射的電子束的強度(SEM基本條件:對試料808照射的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或探針電流等),對對物透鏡線圈控制部811及XYZ平台控制部813設定(通知)電子束的照射位置(閘極孔603或汲極孔604的圖案位置)的資訊,對主時鐘控制部814則設定(通知)循環次數及電子束的照射時間/次(各電子束的照射時間點)。
另,這裡雖是由操作者設定輸入電子束的照射位置作為參數,惟不限於此。例如,亦可設計成由電腦系統830抓入CAD資料,基於此自動地指定座標(照射位置),以決定電子束的照射位置。在欲計測的半導體製造過程的工程中,無法從該工程的SEM像得知內部構造。因此,從包含佈局資訊的CAD資料鎖定圖案的位置而聯動座標,藉此便能夠精度良好地指定計測圖案位置。
(ii)S102 一旦確認試料(晶圓)808設置於試料托座807,則XYZ平台控制部813使XYZ平台806移動,進行對於汲極孔604的大致的位置控制,以便照射預備電子束。然後,一面由電子槍802發出預備電子束,一面由偏向訊號控制部810控制偏向器803而對藉由參數指定的汲極孔604的位置(正確的位置)照射預備電子束。此預備電子束,例如照射直到汲極孔604成為最大限度帶電的狀態(最大限度暗的狀態)。此狀態被訂為初始狀態(第0次)(參照圖6的階段611)。
(iii)S103 XYZ平台控制部813,視必要使XYZ平台806基於閘極孔603的位置而移動,進行對於閘極孔603的大致的位置控制。然後,一面由電子槍802發出第1電子束,一面由偏向訊號控制部810控制偏向器803而對藉由參數指定的閘極孔603的位置(正確的位置)照射第1電子束。藉由此第1電子束的照射而閘極孔603會帶電變暗,惟不會帶電至使閘極成為ON(GATE/ON)。此即成為第1電子束第1次的照射後的狀態(參照圖6的階段612)。
另,上述循環次數,是由成為GATE/ON以前的電子束照射次數+成為GATE/ON以後的電子束照射次數所構成。可以說若循環次數愈多,則1次的電子束的照射所造成的接觸孔的帶電量愈少。
(iv)S104 XYZ平台控制部813,再度視必要使XYZ平台806基於汲極孔604的位置而移動,進行對於汲極孔604的大致的位置控制。然後,一面由電子槍802發出第2電子束,一面由偏向訊號控制部810控制偏向器803而對藉由參數指定的汲極孔604的位置(正確的位置)照射第2電子束。藉由此第2電子束的照射而汲極孔604會進一步帶電變暗。在此階段,閘極並非ON(GATE/ON)狀態,因此汲極孔604的電位不會流出至內部構造的Tr的源極。此狀態即為第2電子束第1次的照射(參照圖6的階段613)。
(v)S105 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判斷是否執行了設定好的循環次數份的第1及第2電子束照射。當完成設定好的循環次數份的電子束照射的情形下(S105中Yes的情形),處理移至S106。當尚未完成設定好的循環次數份的電子束照射的情形下(S105中No的情形),處理移至(返回)S103,反覆S103及S104的處理直到到達循環次數。也就是說,第1電子束及第2電子束對閘極孔603及汲極孔604照射,直到內部構造的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成為GATE/ON狀態,而汲極孔604的狀態從圖6的階段614成為階段617為止。
(vi)S106 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基於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的每個次數的汲極孔604的訊號量,生成如圖10所示般的閘極孔照射次數-汲極孔訊號量特性。也就是說,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818,取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的次數作為橫軸,取相對於其之從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作為縱軸,而繪製相對於各照射次數之訊號量,藉此生成訊號量的變化特性(閘極孔照射次數-汲極孔訊號量特性)。
<實施例1的技術性效果> 例如,半導體製造過程中,針對在會對Tr特性帶來影響的不同條件下實驗性地跑流程的複數個晶圓的各者,藉由以實施例1所示方法做計測,便能夠依每一晶圓取得圖10所示的變化特性(閘極孔照射次數-汲極孔訊號量特性)。然後,使各變化特性朝右或左偏移,藉此便能夠確認對於各條件的水準差。此外,能夠藉由各變化特性的訊號量的大小來確認對於各條件的水準差。
另,實施例1中雖以Tr為例,但本揭示的技術能夠普遍適用於藉由施加電位而成為導通或非導通之半導體元件。此外,實施例1中雖使用接觸孔作為計測圖案(孔工程),但本揭示的技術對於接觸孔形成前的閘極配線、以及相當於源極或汲極的擴散層圖案的狀態、或接觸孔形成後的配線圖案亦能夠適用。
(2)實施例2 實施例1中,是使汲極孔604(參照圖6)帶電後,將Tr設為On狀態(GATE/ON狀態)而捕捉汲極孔604當中的訊號量的變化,但實施例2將示意一種計測藉由將Tr設為ON狀態而成為非導通這樣的半導體元件之方法。這樣的半導體元件,一旦將Tr設為ON狀態而對汲極孔604照射電子束,則從該汲極孔604計測的訊號量會和實施例1相反而變小。這樣的半導體元件中,如圖11(用來說明按照實施例2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所示,係省略對汲極孔604照射預備電子束的步驟(S102)而執行電氣特性計測處理。
(3)實施例3 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是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使其帶電而使閘極孔603的電位上升,藉此將Tr設為On狀態(GATE/ON狀態)。相對於此,實施例3中是運用附奈米探針掃描型電子顯微鏡來將Tr設為ON狀態(GATE/ON狀態)而進行電氣特性計測處理。
圖12為示意按照實施例3之附奈米探針掃描型電子顯微鏡(附奈米探針SEM)1200的概略構成例的圖。另,圖12中雖僅圖示附奈米探針SEM1200,惟如同圖8般,連接有控制附奈米探針SEM1200的電腦系統(包含各控制部)830。
附奈米探針SME1200,除了圖8的SEM系統801的構成外,還具備奈米探針1201、與控制奈米探針1201的奈米探針控制部(未圖示)。將奈米探針1201抵在閘極孔603,藉由SEM在汲極孔604取得訊號。實施例1中,是切換對於閘極孔603與汲極孔604的電子束的照射位置而計測汲極孔604的訊號,但實施例3中是將奈米探針1201抵在閘極孔603而賦予電位。然後,計測對於該電位之響應汲極孔604的第2電子束的訊號量。
圖13為示意藉由奈米探針1201對閘極孔603賦予的電位與從汲極孔得到的訊號量之關係(奈米探針所造成的電位-汲極孔訊號量特性)的圖。圖13的特性中,當為完全的電壓源的情形下,電子不帶電,故橫軸示意賦予的電位。另一方面,當只要因微小漏電等而多少有電流流通的情形下,則如同實施例1的輸出特性般,橫軸示意藉由奈米探針1201賦予電位的次數。
如以上般,即使按照實施例3也可望有和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此外,按照實施例3,對於閘極孔603是藉由奈米探針賦予電位,故不必進行閘極-汲極間的電子束照射的切換。因此,可從汲極孔604連續地取得訊號(觀察圖像)。
(4)實施例4 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是對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使其帶電而使閘極孔603的電位上升,藉此將Tr設為On狀態(GATE/ON狀態)。相對於此,實施例4中,是追加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藉此如同實施例1般進行電氣特性計測處理。
圖14為示意按照實施例4之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1400的構成例的圖。圖14中,將電子光學系統構成要素802至804稱為主電子光學系統,而將追加的電子光學系統稱為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
另,圖14中雖僅圖示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SEM1400,惟如同圖8般,連接有控制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1400之電腦系統(包含各控制部)830。此外,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不限於1個,亦可設計成設置2個以上。又,圖14中,是將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配置成從對物透鏡804與試料托座807之間窺視,惟亦可如同電子槍802的位置般配置於上方,藉此將偏向器803或對物透鏡804共用化。
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SEM1400中,對於閘極孔603照射來自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電子束,對於汲極孔604則照射來自主電子光學系統802至804的電子束,以取得來自汲極孔604的訊號。
按照實施例4,不必切換電子束的照射位置,因此能夠連續從汲極孔604取得訊號(觀察圖像)。此外,能夠將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參數設為和主電子光學系統的參數相異的設定。藉此,能夠根據內部構造亦即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的閘極電容的大小的關係而捕捉訊號變化。例如,當閘極電容小的情形下,藉由減小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探針電流便能夠捕捉訊號變化。反之,當閘極電容大的情形下,藉由增大副電子光學系統的探針電流便能夠捕捉訊號變化。像這樣,按照實施例4,能夠根據內部構造的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的閘極電容而靈活地執行電氣特性計測處理。
(5)實施例5 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是將第2電子束照射至汲極孔604而得到訊號。相對於此,實施例5中,是替換第2電子束而以脈波射束照射至汲極孔604。
實施例5中,是改變脈波射束的射束條件(射束的掃描速度或脈波射束的遮斷時間)而做射束掃描,在藉此得到的訊號(圖像)當中搜尋讓訊號量成為最大的射束條件,來替代第2電子束。藉此,當照射第2電子束而得到的訊號量的變化小的情形下,能夠將訊號增大而取得。也就是說,若使用脈波射束則能夠使訊號差成為最大,故Tr特性的起始會變早,故能夠使解析力提升。是故,當藉由電子束照射的亮度變化不大的情形下,藉由將電子束變更成脈波射束,會變得容易捕捉亮度的變化。
(6)實施例6 實施例1至5中,是對閘極孔603照射電子束使其帶電,藉此造出Tr的ON狀態(GATE/ON狀態),但當使圖案帶電了的情形下,該圖案會維持帶電,因此無法再度計測。
鑑此,實施例6中,是設計成追加紫外線照射所致之除靜電程序,藉此除去蓄積的帶電(除靜電),而可再度計測。此外,即使是從未計測的圖案,在半導體製造過程當中,依實施計測前一刻的工程的不同,也有可能圖案已經帶電,因此執行除靜電程序是重要的。
圖15為用來說明按照實施例6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實施例6中,設計成在對汲極孔604照射預備電子束而使汲極孔604帶電以前,執行除靜電程序(S1501),以便能夠穩定地執行電氣特性計測處理。除靜電程序(S1501)能夠適用紫外線照射所致之除靜電,但也能夠運用對晶圓全體齊一地照射紫外線之方式或部分地照射紫外線之方式。為了實現該除靜電程序,例如亦可設計成在SEM系統801設置紫外線照射部(未圖示),而由電腦系統830控制紫外線照射部的動作。
另,亦可設計成在按照實施例2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圖11)中,該除靜電程序(S1501)於開始往閘極孔603照射第1電子束(S102)前實施。
(7)實施例7 實施例7,具備對於實施例1或實施例2的結果,換算(變換)並顯示和電氣特性測定結果相對應的關係之機能。實施例7中,例如將圖7的橫軸亦即對閘極孔603照射的次數換算成圖5的Vg。具體而言,對閘極孔603照射的次數,相當於表現靜電電容的式Q=CV當中的電荷Q,藉由反覆次數而電荷Q增加,另一方面靜電電容C為固定值,因此電位V會上升。亦即,成為閘極電壓Vg。不過,SEM中是對全體照射電子束,因此對於孔圖案以外也會顯現帶電等的電位的影響,因此必須藉由實驗或模擬等來吻合橫軸及縱軸的數值(尺度)。
另一方面,當將從圖7的縱軸的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換算成圖5的Ids的情形下,如電流與電荷的關係式I=Q/Δt所表示般,等同於從帶電的狀態亦即電荷Q滯留的狀態變為電荷移動的狀態亦即電流I流動,訊號量與汲極-源極間電流Ids可被建立關聯。但,為了在從SEM得到的訊號量算出電荷Q的具體數值,必須藉由實驗等來換算,惟例如亦可將從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訂為最大值而常態化而成之特性和將汲極-源極間電流Ids訂為最大值而常態化而成之特性比較,藉此做半導體的評估(缺陷的有無的評估)。
如以上般,對閘極孔603照射的次數與對汲極孔604照射電子束而得到的訊號量,藉由上述換算處理,能夠視為示意Tr特性的Vg-Ids特性而予以顯示、評估。
(8)總結 (i)按照實施例1之帶電粒子束系統(作為一例,SEM系統801),是對汲極照射預備帶電粒子束使其帶電,根據給定的照射次數(複數次)而交互執行對於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於汲極的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取得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例如亮度值、光子數、或者二次電子量等)的資訊,生成並輸出第1電氣特性(參照圖7),該第1電氣特性示意和對於閘極的照射次數相對應之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關係。另,該處理的對象(試料),為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工程當中的晶圓,且為在內部構造具有電晶體或者類似電晶體的構造之晶圓。如此一來,即使是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的晶圓仍能夠取得相當於Tr特性(閘極電壓-源極汲極間電流特性)的電氣特性。此外,只要運用該電氣特性便能夠在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到達配線工程或最終工程前的早期階段)不破壞晶圓而評估缺陷的有無等。
另,預備帶電粒子束所致之帶電工程,會執行直到汲極當中的帶電值成為最大(最大程度地變暗;亮度值成為最低值)。藉此,可使電氣特性的形狀趨近具有起始部分504(參照圖5)的Tr特性的形狀。
(ii)按照實施例2之帶電粒子束系統,是以藉由將Tr設為ON狀態而成為非導通的半導體元件的晶圓作為處理對象,不執行上述預備帶電粒子束所致之對汲極的帶電處理,而是根據給定的照射次數(複數次)交互執行對於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於汲極的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取得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如同實施例1之方式,取得上述第1電氣特性。像這樣,能夠根據晶圓的種類執行合適的電氣特性取得處理。
(iii)實施例3之帶電粒子束系統當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200,具有賦予電位的探針(奈米探針)1201(參照圖12)。實施例3中,是從探針對閘極階段性地(分成複數次)賦予電位直到Tr成為ON狀態,來取代對閘極照射第1帶電粒子束。對閘極以探針取代帶電粒子束(例如電子束)來賦予電位,藉此帶電粒子束便僅對汲極照射,故可望有帶電粒子束的掃描控制變得單純這樣的效果。
(iv)實施例4之帶電粒子束系統當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400,除了對汲極照射帶電粒子束的主光學系統外,還具備用來對閘極照射帶電粒子束的副光學系統。藉此,便能夠基於晶圓的內部構造的Tr或者類似其的構造中的閘極電容而容易且靈活地調整對閘極賦予的探針電流。
(v)按照實施例5之帶電粒子束系統,是對汲極照射脈波射束作為第2帶電粒子束。能夠找出讓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成為最大之脈波射束的條件,故能夠使圖像(亮度值)的解析力提升。
(vi)按照實施例6之帶電粒子束系統,更具備用來做除靜電處理的紫外線照射部。藉此,便能夠從使晶圓穩定化後的狀態開始做帶電粒子束照射所致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
(vii)按照實施例7之帶電粒子束系統,是將第1電氣特性(參照圖7)變換成第2電氣特性(參照圖5)而輸出,該第1電氣特性示意和往閘極的照射次數相對應之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關係,該第2電氣特性示意和閘極電壓相對應之汲極-源極間電流的關係。具體而言,該帶電粒子束系統基於表示靜電電容的式(電荷Q=靜電電容C×閘極電壓V)來將對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的值換算成閘極電壓的值,基於電流與電荷之關係式(電流I=電荷Q/Δt)來將從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值換算成汲極-源極間電流的值,藉此生成上述第2電氣特性(圖5)。藉此,針對計測對象的Tr便容易比較作為基準的Vg-Ids特性與藉由本揭示之技術得到的第1電氣特性(圖7、圖10、圖13的特性等),而能夠在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階段實施就內部構造而言具有Tr或類似其的構造之晶圓的缺陷檢查。
(viii)本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的機能,亦能夠藉由軟體的程式碼而實現。在此情形下,是將記錄著程式碼的記憶媒體提供給系統或裝置,該系統或裝置的電腦(或CPU或MPU)讀出記憶媒體中存儲的程式碼。在此情形下,從記憶媒體被讀出的程式碼本身會實現前述的實施方式的機能,其程式碼本身、及記憶著其之記憶媒體構成本揭示。作為用來供給這樣的程式碼之記憶媒體,例如可運用軟碟、CD-ROM、DVD-ROM、硬碟、光碟、光磁碟、CD-R、磁帶、非揮發性的記憶卡、ROM等。
此外,亦可設計成基於程式碼的指示,而在電腦上運轉的OS(作業系統)等進行實際的處理的一部分或全部,藉由該處理來實現前述的實施方式的機能。又,亦可設計成從記憶媒體被讀出的程式碼,於被寫入電腦上的記憶體之後,基於該程式碼的指示,電腦的CPU等進行實際的處理的一部分或全部,藉由該處理來實現前述的實施方式的機能。
又,亦可設計成將實現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的機能之軟體的程式碼透過網路配送,將其存儲於系統或裝置的硬碟或記憶體等記憶手段或CD-RW、CD-R等記憶媒體,使用時該系統或裝置的電腦(或是CPU或MPU)讀出存儲於該記憶手段或該記憶媒體的程式碼並執行。
另,此處敍述的流程及技術本質上和任何特定的裝置無關,即使藉由各組件的組合亦能實作。此外,亦可追加泛用目的的多樣類型的元件。為了執行本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的機能,亦可建構專用的裝置。此外,亦能夠藉由適宜組合本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揭示的複數個構成要素,來形成種種的機能。例如,亦可從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所示的所有構成要素刪除幾個構成要素,亦可跨相異實施例的構成要素適宜組合。
本揭示中,雖記述了具體的實施例,惟它們就任何觀點皆非為了限定而是為了說明(理解本揭示之技術)。料想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理解適合實施本揭示的技術之硬體、軟體、及韌體有多數種組合。例如,記述的軟體能夠藉由組譯器(assembler)、C/C++、perl、Shell、PHP、Java(註冊商標)等的廣範圍的程式或描述語言來實作。
又,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控制線或資訊線係示意說明上認為有必要者,未必示意製品上所有控制線或資訊線。亦可所有的構成相互連接。
再加上,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由本實施方式及各實施例之考察能夠明瞭本揭示的其他的實作。說明書與具體例僅為典型,本揭示的技術範圍與精神藉由後續的請求範圍而示出。
101:SEM影像 102,103,104:接觸孔 201:內部構造 202:Si基板區域 203:閘極 301:截面構造 401:等效電路 402:源極 403:閘極 404:汲極 405:MOS電晶體 406:GND 407:可變電壓 408:一定電壓 409,503:汲極-源極間電流Ids 501:Vg-Ids特性 502:閘極電壓Vg 504:Tr特性(Vg-Ids特性)的起始部分 602:源極孔 603:閘極孔 604:汲極孔 605:第1電子束 606:第2電子束 606’:預備電子束 701:往閘極孔603的電子束照射次數(橫軸)與從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縱軸)之關係(特性) 801:SEM系統 802:電子槍 803:偏向器 804:對物透鏡 805:檢測器 806:XYZ平台 807:試料托座 808:試料 809:電子槍控制部 810:偏向訊號控制部 811:對物透鏡線圈控制部 812:檢測器控制部 813:XYZ平台控制部 814:主時鐘控制部 815:檢測訊號處理部 816:圖像形成部 817:分析暨顯示部 818:控制參數設定暨全體控制部 819:電子線 820:二次電子 830:電腦系統 1200:附奈米探針掃描型電子顯微鏡 1201:奈米探針 1400: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 1401:副電子光學系統
[圖1]示意半導體製造的中途工程當中,在內部構造具有Tr或者類似Tr的構造(亦能夠假想地稱為Tr)之SEM影像101的圖。 [圖2]示意SEM影像101的內部構造201的圖。 [圖3]示意圖2所示內部構造的a-a線下的截面構造301的圖。 [圖4]示意圖2及圖3的等效電路401的圖。 [圖5]示意計測的結果即Vg-Ids特性501的圖。 [圖6]示意基於SEM影像101的各孔的亮度變化例的模型圖。 [圖7]示意往閘極孔603的電子束照射次數(橫軸)與從汲極孔604得到的訊號量(縱軸)之關係(特性)701的圖。 [圖8]示意按照實施例1之SEM系統801的概略構成例的圖。 [圖9]用來說明取得和電氣特性(Vg-Ids特性)同等的曲線之處理(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 [圖10]示意閘極孔照射次數-汲極孔訊號量特性的圖。 [圖11]用來說明按照實施例2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 [圖12]示意按照實施例3之附奈米探針掃描型電子顯微鏡(附奈米探針SEM)1200的概略構成例的圖。 [圖13]示意藉由奈米探針1201對閘極孔603賦予的電位與從汲極孔得到的訊號量之關係(奈米探針所造成的電位-汲極孔訊號量特性)的圖。 [圖14]示意按照實施例4之具備副電子光學系統1401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1400的構成例的圖。 [圖15]用來說明按照實施例6之電氣特性計測處理的流程圖。
102,103,104:接觸孔
602:源極孔
603:閘極孔
604:汲極孔
605:第1電子束
606:第2電子束
610:電子束照射前的階段
611:往汲極孔604照射預備電子束的階段
612:往閘極孔603照射第1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
613:往汲極孔604照射第1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
614:往閘極孔603照射第2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
615:往汲極孔604照射第2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
616:往閘極孔603照射第3次的第1電子束的階段
617:往汲極孔604照射第3次的第2電子束的階段

Claims (19)

  1. 一種帶電粒子束系統,具備: 帶電粒子束裝置,對試料照射帶電粒子束而取得來自前述試料的訊號;及 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 前述試料,為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工程當中的晶圓,且為在內部構造具有電晶體或者類似電晶體的構造之晶圓, 前述電腦系統,執行: 對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設定給定的至少對於前述內部構造的閘極及汲極之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的資訊、與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的資訊之處理; 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執行對前述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前述汲極的和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同一或者相異的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取得藉由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從前述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之處理; 生成第1電氣特性之處理,該第1電氣特性示意和對前述閘極照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次數相對應之從前述汲極得到的前述訊號量的關係;及 輸出前述第1電氣特性之處理。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對前述汲極照射用來使其帶電的預備帶電粒子束,其後,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交互執行對前述閘極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前述汲極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取得從前述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藉由前述預備帶電粒子束使前述汲極最大限度地帶電。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預備帶電粒子束、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及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為同一帶電粒子束。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響應前述照射次數的資訊,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將對前述閘極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前述汲極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各自反覆3次以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作為從前述汲極得到的前述訊號量,係取得亮度值、光子數、或者二次電子量。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對前述汲極照射電子束或者脈波射束作為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包含紫外線照射部, 前述電腦系統,於執行對前述閘極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前述汲極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之前,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對前述晶圓照射來自前述紫外線照射部的紫外線,而將前述晶圓除靜電。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包含紫外線照射部, 前述電腦系統,於執行對前述汲極的前述預備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之前,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對前述晶圓照射來自前述紫外線照射部的紫外線,而將前述晶圓除靜電。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將前述第1電氣特性變換成第2電氣特性而輸出,該第2電氣特性示意和閘極電壓相對應之汲極-源極間電流的關係。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基於表示靜電電容的式來將對前述閘極的前述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的值換算成前述閘極電壓的值,基於電流與電荷之關係式來將從前述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值換算成前述汲極-源極間電流的值,藉此生成前述第2電氣特性。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具有賦予電位的探針,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從前述探針對前述閘極賦予電位,來取代對前述閘極照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對前述汲極連續性地照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藉此從前述汲極連續性地取得訊號。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具備:主光學系統,用來對前述晶圓照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及至少1個副光學系統,用來對前述晶圓照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主光學系統,對前述汲極連續性地照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藉此從前述汲極連續性地取得訊號。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帶電粒子束系統,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從前述晶圓的CAD資料取得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的資訊。
  17. 一種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係藉由電腦系統,控制對試料照射帶電粒子束而取得來自前述試料的訊號之帶電粒子束裝置,而生成用來評估前述試料的資訊,該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包含: 前述試料,為半導體製造工程的中途的工程當中的晶圓,且為在內部構造具有電晶體或者類似電晶體的構造之晶圓, 前述電腦系統,對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設定給定的至少對於前述內部構造的閘極及汲極之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次數的資訊、與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的資訊;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交互執行對前述閘極的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與對前述汲極的和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同一或者相異的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 前述電腦系統,取得藉由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之後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從前述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 前述電腦系統,將對前述閘極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與對前述汲極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之交互照射、以及藉由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之後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從前述汲極得到的訊號量的資訊之取得予以反覆複數次;及 前述電腦系統,生成第1電氣特性,該第1電氣特性示意和對前述閘極照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的次數相對應之從前述汲極得到的前述訊號量的關係。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其中,更包含: 前述電腦系統,於對前述閘極的前述第1帶電粒子束與對前述汲極的前述第2帶電粒子束之交互照射之前,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對前述汲極照射用來使其帶電的預備帶電粒子束。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其中, 前述電腦系統,控制前述帶電粒子束裝置以便藉由前述預備帶電粒子束使前述汲極最大限度地帶電。
TW112117524A 2022-06-20 2023-05-11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TW2024014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4510 WO2023248287A1 (ja) 2022-06-20 2022-06-20 荷電粒子ビーム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評価情報生成方法
WOPCT/JP2022/024510 2022-06-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1480A true TW202401480A (zh) 2024-01-01

Family

ID=89379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7524A TW202401480A (zh) 2022-06-20 2023-05-11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1480A (zh)
WO (1) WO20232482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7839B2 (ja) * 1996-06-04 2004-10-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不良検査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414335B1 (en) * 2001-05-23 2002-07-0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elective state change analysis of a SOI die
JP7285728B2 (ja) * 2019-08-07 2023-06-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電気特性を導出するシステム及び非一時的コンピューター可読媒体
JP7237769B2 (ja) * 2019-08-08 2023-03-13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荷電粒子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8287A1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3129B2 (ja) 領域適応的欠陥検出を行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1411119B1 (ko) 하전 입자 빔 현미경
JP7492629B2 (ja) 電気特性を導出するシステム及び非一時的コンピューター可読媒体
TWI494537B (zh) A pattern measuring method, a device condition setting method of a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and a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JP2006105960A (ja) 試料検査方法及び試料検査装置
US11719746B2 (en) Semiconductor inspection device
US10943762B2 (en) Inspection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spection method
US8923614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7533103A (zh) 在逻辑芯片中基于电压对比的错误及缺陷推导
TWI758743B (zh) 圖像生成方法,非暫態性電腦可讀媒體,及系統
JP2021039844A (ja) 荷電粒子線装置
US8309922B2 (en) Semiconductor insp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at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electron beams
TW202401480A (zh) 帶電粒子束系統,及試料評估資訊生成方法
TWI774961B (zh) 電子束系統及用於晶圓檢測之方法
JP4095510B2 (ja) 表面電位測定方法及び試料観察方法
JP2005191017A (ja) 走査型電子顕微鏡
TW201428233A (zh) 相對臨界尺寸之量測的方法及裝置
JP5296751B2 (ja) 試料検査装置及び吸収電流像の作成方法
JP6677943B2 (ja) 顕微分光データ測定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230273254A1 (en) Inspection Method
JP2008210987A (ja) 半導体素子の解析装置及びその解析方法
JP2000173528A (ja) 走査型電子顕微鏡
JP2024008451A (ja) 荷電粒子線装置
TW202413938A (zh) 檢查方法及帶電粒子線裝置
JP2004151119A (ja) パターン欠陥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