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162A - 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 Google Patents

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162A
TW202348162A TW111141728A TW111141728A TW202348162A TW 202348162 A TW202348162 A TW 202348162A TW 111141728 A TW111141728 A TW 111141728A TW 111141728 A TW111141728 A TW 111141728A TW 202348162 A TW202348162 A TW 2023481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proof
tape
fastener
zipper
zipper t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1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4152B (zh
Inventor
宮崎祐一
高橋成人
森崇
根岸満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4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41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2Means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gas or watert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4Stringer tapes; Flaps secured to stringers for cove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防水牙鏈帶包括:帶,由緯紗與經紗織成;螺旋狀鏈牙,藉由縫紉線而縫製於帶的下表面;及防水膜,積層於帶的上表面。縫紉線包括多個浮起部。各浮起部具有被刺入帶的底組織的縫紉針帶動而向下表面側沈入的兩個沈入端。帶的底組織包括跨越鏈牙安裝部與帶主體部的邊界而形成的斜紋組織。浮起部與鏈牙安裝部的斜紋組織的稜紋及/或稜紋之間的槽交叉地延伸。對應於縫紉針的刺入位置,於浮起部之間形成凹部。凹部可位於鄰接的稜紋之間。

Description

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般,已知有隔著接著層而將防水膜積層於拉鏈帶的基布上從而對拉鏈帶賦予防水性的技術。於專利文獻1中,採用聚胺基甲酸酯膜作為防水膜,並採用水性聚胺基甲酸酯接著劑作為接著層。與專利文獻1同樣,專利文獻2是有關於一種賦予了防水性的拉鏈,特別是揭示了為了降低與拉鏈的開閉操作有關的拉頭的滑動阻力而將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製成1/1的織物組織。於專利文獻2的段落0025中,說明了於鏈牙安裝部包含斜紋織物的情況下發生與螺旋狀鏈牙的縫製有關的收線不良。於專利文獻2的段落0053中揭示了使鏈牙安裝部及帶主體部為斜紋織物的技術。於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中揭示了拉鏈帶的各種織物組織。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4/010019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20-65919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5/189918號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9/106857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針對縫製有螺旋狀鏈牙的狀態下的拉鏈帶的底組織而於與螺旋狀鏈牙相反的一側積層防水膜的情況下,有時防水牙鏈帶的外觀(外表)因防水膜與底組織之間產生的間隙而劣化(例如,間隙被接著劑不完全填充,空氣殘留於此處且看起來白濁)。為了改善此種防水牙鏈帶的外觀,本申請案發明者對拉鏈帶的底組織與縫紉線的關係進行了努力研究,並想到了如下的本申請案發明。再者,即使單純地增加接著劑的塗佈量亦會導致防水牙鏈帶變硬而柔軟性降低。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一形態的防水牙鏈帶,包括:拉鏈帶,由至少一根緯紗與多根經紗織成;螺旋狀鏈牙,以配置於拉鏈帶的帶下表面上的方式藉由縫紉線而縫製於拉鏈帶;及防水膜,於與螺旋狀鏈牙相反的一側積層於拉鏈帶的帶上表面。拉鏈帶包括:鏈牙安裝部,於拉鏈帶的厚度方向上與螺旋狀鏈牙重合;以及帶主體部,為鏈牙安裝部以外的剩餘部分。縫紉線包括分別自拉鏈帶的底組織浮出至帶上表面上的多個浮起部,各浮起部具有兩個沈入端,所述兩個沈入端被刺入拉鏈帶的底組織的縫紉針帶動而向拉鏈帶的帶下表面側沈入。拉鏈帶的底組織包括跨越鏈牙安裝部與帶主體部的邊界而形成的斜紋組織。浮起部與鏈牙安裝部的斜紋組織的稜紋及/或稜紋之間的槽交叉地延伸。防水牙鏈帶具有分別與縫紉針的刺入位置對應而形成於浮起部之間的多個凹部,多個凹部包括位於鄰接的稜紋之間的一個以上的凹部。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多個浮起部直線排列,稜紋相對於浮起部的排列方向而傾斜地直線延伸。浮起部的排列方向與稜紋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可為10°~30°的範圍內的角度。取而代之,所述角度可為15°~30°的範圍或20°~30°的範圍內的角度。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於表示拉鏈帶的帶上表面的凹凸的圖像中,觀察到多個凹部的各凹部呈現為具有0.2 mm 2以下的面積的凹部。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於表示拉鏈帶的帶上表面的凹凸的圖像中,多個凹部的平均面積為0.1 mm 2~0.2 mm 2的範圍內。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於表示拉鏈帶的帶上表面的凹凸的圖像中,多個凹部的面積的分佈的中央值為0.3 mm 2~0.6 mm 2的範圍內。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於表示拉鏈帶的帶上表面的凹凸的圖像中,多個凹部包括由浮起部與稜紋包圍而觀察到的至少一個凹部。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斜紋組織形成於鏈牙安裝部的整個範圍內。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斜紋組織形成於帶主體部所具有的與鏈牙安裝部相反的一側的帶端區域以外的帶主體部的整個範圍內。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斜紋組織包括稜紋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個子區域。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縫紉線較斜紋組織中所含的經紗的寬度粗。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滿足(a)及/或(b): (a)浮起部的排列方向與防水牙鏈帶的長度方向一致或平行; (b)螺旋狀鏈牙藉由雙線鎖縫縫製於拉鏈帶,縫紉線是雙線鎖縫的針線。
於若干實施方式中,包括在多個凹部中的各凹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接著劑填充,所述接著劑用於將防水膜積層於拉鏈帶上。
本揭示的另一形態的防水拉鏈,包括:設為對的防水牙鏈帶對,其中各防水牙鏈帶為所述任一者中記載的防水牙鏈帶;以及拉頭,用於防水牙鏈帶對的卡合及卡合解除。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揭示的一形態,防水牙鏈帶的外觀得到改善。
以下,參照圖式對各種實施方式及特徵進行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於不需要過多說明的情況下組合各實施方式及/或各特徵,亦能夠理解基於所述組合的協同效應。原則上省略實施方式間的重覆說明。參照圖式以發明的記述為主要目的,為了便於作圖而被簡化。各特徵並非僅於本申請案所揭示的防水牙鏈帶及與其相關的製造方法中有效,而可理解為於本說明書未揭示的其他各種防水牙鏈帶及與其相關的製造方法中亦通用的普遍特徵。
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將用於使防水拉鏈1打開/關閉的拉頭9的移動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參照圖1的雙頭箭頭FB)。將與防水拉鏈1的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參照圖1的雙頭箭頭LR)。將與防水拉鏈1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再者,上下方向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此兩個方向正交。上下方向未必是指鉛垂方向(重力方向)。例如,於防水拉鏈1的長度方向配置於鉛垂方向時,與防水拉鏈1相關的上下方向包含於(與鉛垂方向正交)水平方向中。如此,本說明書中參照的方向與鉛垂方向無關。再者,如後所述,亦可適當參照前後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
防水拉鏈1為以規定的左右寬度沿前後方向長長地延伸的具有可撓性的長條零件,具有左右一對的防水牙鏈帶2m、2n以及用於將所述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卡合及解除卡合的拉頭9。與防水拉鏈1同樣,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亦為以恆定的左右寬度沿前後方向長長地延伸的具有可撓性的長條零件。藉由拉頭9的前進,左右的防水牙鏈帶2m、2n(詳細而言,後述的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卡合,藉由後述的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相向側緣65彼此的對接而形成防水密封(參照圖4)。藉由拉頭9的後退,左右的防水牙鏈帶2m、2n(詳細而言,後述的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的卡合被解除,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相向側緣彼此的對接亦消除。再者,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相向側緣65彼此的對接雖對水壓不具有高耐性,但能夠達成簡易的防水。亦可省略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相向側緣65彼此的對接,於此情況下,可獲得更低的防水性。
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具有:拉鏈帶3m、拉鏈帶3n;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以配置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下表面31上的方式藉由縫紉線5而縫製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及防水膜6m、防水膜6n,於與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相反的一側積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上表面32。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具有與拉鏈帶3m、拉鏈帶3n和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積層對應的硬度及柔軟性。防水膜6m、防水膜6n對拉鏈帶3m、拉鏈帶3n進行支撐,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的選擇範圍擴大。於若干情況下,採用提高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柔軟性的織物組織,所述經提高的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柔軟性由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硬度彌補。
拉鏈帶3m、拉鏈帶3n包括:鏈牙安裝部33,用以載置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並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厚度方向上與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重合;以及帶主體部34,為鏈牙安裝部33以外的剩餘部分。鏈牙安裝部33可較帶主體部34寬度窄。鏈牙安裝部33與帶主體部34的邊界P1與防水拉鏈1的中心面CP平行,亦可藉由與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的後述的反轉部44相接的平面劃定。防水拉鏈1的中心面CP包含對拉頭9的移動路徑進行劃定的軸線,與防水拉鏈1的寬度方向(即,左右方向)正交。當左右的螺旋狀鏈牙4m、4n卡合時,於左右的拉鏈帶3m、3n的相向側緣36之間形成間隙。所述間隙被防水膜6m、防水膜6n完全或部分覆蓋,從而達成簡易的防水。
拉鏈帶3m、拉鏈帶3n是由至少一根緯紗38與多根經紗39織成的柔軟性高的織布。為了織成拉鏈帶3m、拉鏈帶3n而可使用自動織機。緯紗38及經紗39是具有所期望的特性(旦尼爾(denier)值、顏色)的線(例如單絲線或複絲線)。可於織成拉鏈帶3m、拉鏈帶3n之前對緯紗38及經紗39進行染色,或者可於織成拉鏈帶3m、拉鏈帶3n之後對該些進行染色。將緯紗38的於緯向上並齊的兩個緯紗部分聚集而由經紗39跨越,但不應限於所述形態。亦能夠由經紗39跨越緯紗38的一個緯紗部分。再者,拉鏈帶3m、拉鏈帶3n如上所述是由緯紗38與經紗39織成的織布,因此允許水經由線自身及線間的間隙的滲透及透過。
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下表面31及帶上表面32於圖4中描繪為平坦面,但實際上是非平坦面。拉鏈帶3m、拉鏈帶3n中所含的全部或各經紗39反覆於上側(即,帶上表面32側)跨越緯紗38、以及於下側(即,帶下表面31側)跨越緯紗38。藉由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寬度方向上的各經紗39如上所述浮沈,而於帶下表面31及帶上表面32具有二維擴展地形成凸凹。
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典型而言是單絲呈螺旋狀捲繞而成,包括包含上腳部41、下腳部42、卡合頭部43及反轉部44的單位U1的連續排列(參照圖3至圖5)。上腳部41及下腳部42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寬度方向上延伸,具有帶外側端以及帶內側端。卡合頭部43以將上腳部41的帶外側端與下腳部42的帶外側端連結的方式於上下方向上延伸。反轉部44以於鄰接的單位U1之間將下腳部42的帶內側端與上腳部41的帶內側端連結的方式彎曲地延伸。再者,帶外側是指關於一個拉鏈帶,自位於所述拉鏈帶的帶面上的點朝向位於所述拉鏈帶的帶面外的點的方向,根據情況不同,與相向側緣36交叉(例如正交)。帶內側是指關於一個拉鏈帶,自位於所述拉鏈帶的帶面外的點朝向位於所述拉鏈帶的帶面上的點的方向,根據情況不同,與相向側緣36交叉(例如正交)。卡合頭部43具有藉由單絲的塑性變形而於前後方向上成形得寬的嚙合部,能夠進行左右的螺旋狀鏈牙4m、4n的卡合。
藉由縫紉線5將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縫製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方式可為各種方式。包括圖示例在內,典型而言,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基於縫紉機的動作並藉由雙線鎖縫或平縫而縫製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縫紉機的縫紉針以貫通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方式於上下方向上移動,縫紉機的縫合是以縫合線纏繞於針線下側的線圈上的方式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另外,拉鏈帶3m、拉鏈帶3n及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藉由縫紉機的進給機構而於前後方向上連續或間歇地進給。於雙線鎖縫的情況下,較佳的是使用兩個縫紉針,於帶上表面32形成兩個線跡,縫紉針的根數可適當變更。
由於縫紉針刺入至拉鏈帶3m、拉鏈帶3n,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發生變形,例如,其緯紗38於前後方向(進給方向)上稍微移動(即,避讓),及/或其經紗39於帶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稍微移動(即,避讓)。將縫紉機的進給速度設定為恆定,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長度方向上以規定間隔將縫紉針刺入至拉鏈帶3m、拉鏈帶3n。但是,縫紉針的刺入位置依存於縫紉機的進給精度、滑移及帶柔軟性等而稍微變動。再者,於示範例中,縫紉針插入至搬送停止過程中的拉鏈帶3m、拉鏈帶3n並被拔出。
於所述情況下,縫紉線5包括針線51以及縫合線56等的至少兩根不同的線,該些線規則地纏繞而將螺旋狀鏈牙4m、螺旋狀鏈牙4n固定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針線51包括分別自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浮出至帶上表面32上的多個浮起部52(參照圖5)。各浮起部52具有兩個沈入端52a、52b,所述兩個沈入端52a、52b被刺入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的縫紉針8帶動而向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下表面31側沈入。多個浮起部52典型而言於與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長度方向一致或平行的方向上(即,直線狀)排列,但未必限定於此。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具有分別與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對應而形成於浮起部52之間的多個凹部7。下文將更詳細地敘述凹部7。
針線51除了所述浮起部52以外,為了將鄰接的兩個浮起部52的沈入端52a與沈入端52b連結而亦包括向下方延伸的線部分53、與縫合線56纏繞的線部分54、以及向上方延伸的線部分55。即,針線51是包括浮起部52的上側線圈與包括線部分54的下側線圈交替地連續的蜿蜒線。線部分53與線部分54被圖示為直接接觸,但不應限於所述形態。另外,針線51與縫合線56纏繞的交織點57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上腳部41更靠近下腳部42的位置,但並不限於此。
藉由對縫紉針8每次上下移動時的針線51的供給量進行調整,可調整針線51的張力,所述方面同樣適用於縫合線56。總之,藉由針線51與縫合線56的纏繞,於針線51及縫合線56產生規定或規定範圍內的張力。所述結果是,除了縫紉針8的刺入(自縫紉針8的避讓)之外,亦藉由針線51自身對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施加變形,例如,其緯紗38於前後方向上(典型而言稍微)被推壓而移動及/或其經紗39(典型而言稍微)於左右方向上被推壓而移動。藉由該些線的局部移動,促進後述的凹部7的形成。再者,不必按螺旋狀鏈牙的單位U1使縫紉針8下降而使針線51與縫合線56纏繞。例如,亦能夠按兩個或三個單位U1使縫紉針8下降而使針線51與縫合線56纏繞。
防水膜6m、防水膜6n典型而言為包含熱塑性樹脂的規定厚度的膜。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採用選自由聚胺基甲酸酯、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及聚乙烯醇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防水膜6m、防水膜6n示範性地經由接著劑積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上,但亦可藉由熔接或塗佈等積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上。即,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上的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積層亦能夠採用接著以外的方法。作為較佳的一例,如專利文獻1所提示般,防水膜包含聚胺基甲酸酯,接著劑包含水性聚胺基甲酸酯接著劑(專利文獻1藉由參照其整體併入本說明書中)。
若參照圖6,則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包括跨越鏈牙安裝部33與帶主體部34的邊界P1而形成的斜紋組織35。較佳的是,斜紋組織35包括跨越鏈牙安裝部33與帶主體部34的邊界P1而延伸的多個稜紋26。藉此,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與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積層狀態的差異難以於邊界P1的兩側顯現,提高了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外觀的均勻性及/或表面的平坦度程度。關於表面的平坦度程度,可藉由算出防水膜6m、防水膜6n上的表面粗糙度而求出。
更詳細而言,斜紋組織35包括跨越鏈牙安裝部33與帶主體部34的邊界P1而形成的第一區域35a以及作為剩餘部分的第二區域35b。於第一區域35a包括以與邊界P1交叉的方式延伸的多個稜紋26。第二區域35b包括帶主體部34所具有的與鏈牙安裝部33相反的一側的帶端區域35r、以及稜紋26的延伸方向不同(例如相反)的多個子區域35p、35q。帶端區域35r包含平紋組織,但亦能夠採用其他組織。於子區域35p中,稜紋26以隨著於徑向上延伸而遠離鏈牙安裝部33的方式傾斜地延伸。於子區域35q中,稜紋26以隨著於徑向上延伸而接近鏈牙安裝部33的方式傾斜地延伸。即,子區域35p、子區域35q的稜紋26是鏡像的關係。如此,可根據稜紋26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子區域對底組織的柔軟性等進行調整。再者,藉由使用斜紋組織,可於將柔軟性保持得高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硬度。
於若干情況下,鏈牙安裝部33的整個範圍由斜紋組織形成,但未必限於此。作為追加或替代,除帶端區域35r之外的帶主體部34的整個範圍由斜紋組織形成,但未必限於此。藉由斜紋組織的範圍擴大,可確保縫紉線確實地刺入至斜紋組織,與此同時,如由圖8與圖11的比較可知,可促進提高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表面平坦度(進而改善其外觀)。圖8所示的拉鏈帶3m、拉鏈帶3n於除帶端區域35r以外的整個區域包含斜紋組織。圖11所示的拉鏈帶於帶主體部不含斜紋組織,因此,如圖11所示,於防水牙鏈帶的表面形成較圖8更明顯的凹凸,平坦度低。
圖7表示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上表面32側的織物組織。於圖7的組織圖中,於列方向以及行方向上二維地排列有方格。列方向與緯紗延伸的緯向一致,行方向與經紗延伸的經向一致。再者,於帶寬度方向上並齊的兩個緯紗部分被經紗跨越的情況下,一個方格包含兩個緯紗部分。一個方格所包含的經紗的根數為一個,但不應限於此。被標註陰影的長方形的方格表示經紗39的浮起部52。稜紋26是藉由相對於緯紗38而言的經紗39的浮起部52於傾斜方向上連續而形成。稜紋26的延伸方向D1可藉由利用直線連結各浮起部52的前後中心點來規定。於經向上鄰接的稜紋26之間,形成與稜紋26相同地傾斜延伸的槽27。
於圖7中,規定粗細的針線51由平行的兩條虛線表示,另外,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由圓點表示。於圓點之間有針線51的浮起部52。假設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位於圓點內,但亦有可能稍微向圓點外偏移。於圖7的組織圖中,浮起部52與鏈牙安裝部33中的斜紋組織的稜紋26(同樣是稜紋26之間的槽27)交叉地延伸。另外,由於於經向上鄰接的稜紋26之間存在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例如,參照圖7的P1~P5等),因此凹部7位於鄰接的稜紋26之間。由於稜紋26的鼓起,凹部7的空間尺寸(容積)減小,自上方觀察時,凹部7以更小的面積形成。另一方面,於鏈牙安裝部33為平紋織物的情況下,無稜紋自身。因此,凹部7不會因稜紋而成為小尺寸及小面積。於鏈牙安裝部33包含稜紋布的情況下,若為了固定螺旋狀鏈牙而對縫紉線5施加張力,則緯紗容易於經向上移動,凹部7的空間尺寸變大。因此,無法獲得與本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再者,如圖8所示,於自防水鏈條的上表面進行觀察時,觀察到所述凹部7呈現為白濁。
於本實施方式中,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具有分別與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對應而形成於浮起部52之間的多個凹部7,多個凹部7包括位於鄰接的稜紋26之間的一個以上的(典型而言為多個)凹部7。根據所述形態,藉由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底組織的稜紋26,於浮起部52之間以更小尺寸及更小面積形成凹部7。藉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上表面32積層防水膜6m、防水膜6n時,無論是否使用接著劑,均可抑制於凹部7殘留空氣而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外觀劣化(例如,於凹部的部位看起來白濁)。如此,可避免或抑制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外觀不良所導致的良率降低,同時對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賦予高級感。作為追加或替代的效果,縫紉線5沿著稜紋26延伸(換言之,不以與稜紋26正交的方式延伸),可降低縫紉線5看起來自底組織浮起的程度。作為追加或替代的效果,如上所述,由於凹部7以更小面積形成,因此,否則則允許採用形成大面積的凹部7的更粗(即,纖度大)的縫紉線5。藉由採用更粗的縫紉線5,能夠提高螺旋狀鏈牙的安裝強度或者能夠安裝更大尺寸的螺旋狀鏈牙。於若干情況下,縫紉線5是較所述斜紋組織中所含的經紗的寬度大的線,較佳的是經撚合的複絲線。典型而言,縫紉線5是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剖面的經撚合的複絲線。再者,有助於凹部7的小尺寸及小面積的稜紋26可於帶寬度方向(緯向)上位於凹部7的兩側。
參照圖8及圖9進一步對各種效果進行說明。圖8是對防水鏈條的上表面進行拍照而得的照片,於鏈條中心面CP的左右可觀察與縫紉線的浮起部對應的凸凹。圖9是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基恩士(Keyence)製造的單次(one shot)3D形狀測定機(VR-3200))對防水膜積層前的拉鏈帶的帶上表面進行觀察而取得的圖像,利用色差(於黑白中為濃度差)表示深度。為了促進理解,亦參照比較例。於比較例中,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具有圖10所示的織物組織(即,不包括斜紋織物)。於比較例中,帶主體部亦不包含斜紋織物。圖11是對比較例的防水鏈條的上表面進行拍照而得的照片。圖12是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與實施例相同)對比較例的防水膜積層前的拉鏈帶的帶上表面進行觀察而取得的圖像,利用色差(於黑白中為濃度差)表示深度。再者,於實施例及比較例的任一者中,防水膜6m、防水膜6n均經由接著劑而積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另外,除了拉鏈帶的織物組織的不同之外,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並利用相同的方法製造,並且利用相同的條件及裝置進行了觀察。再者,於實施例及比較例的任一者中,均採用了較經紗及緯紗粗的縫紉線(針線以及縫合線)。
於圖8及圖11的任一者中,均於防水鏈條的中心面CP的近鄰觀察到與針線的浮起部對應的起伏。於圖11中,於多個浮起部的周圍產生白濁部位。於圖11中,並不限於浮起部之間的部位,甚至產生了沿著浮起部延伸的稍長的白濁部位。另一方面,於圖8中,雖於浮起部之間的部位存在少許白濁部位,但與圖11所示者相比較而面積小。另外,於圖8中,未產生沿著浮起部延伸的稍長的白濁部位。
於圖9及圖12的任一者中,均可確認到於浮起部52之間形成有凹部7。於圖9及圖12中,沿著於經向上鄰接的各浮起部52的輪廓畫出虛線,沿著所述浮起部52之間的凹部7的輪廓畫出實線。雖未對所有浮起部及凹部畫出虛線及實線,但同樣能夠理解。如由圖9及圖12的比較可知,圖9中觀察到的凹部7的面積小於圖12中觀察到的凹部的面積。可使用面積的平均值進行面積的比較。
更詳細而言,於實施例及比較例的任一者中,均於其中一個的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中(由浮起部的排列構成)形成兩行的線跡L1、L2。於圖9中,於各線跡L1、L2上鄰接的浮起部52之間形成凹部7。於圖12中,於線跡L1上形成小數目的凹部7,於線跡L2上形成大量且大的凹部7。於圖12中,即使於其中一個線跡L1上凹部的數量及面積被抑制,於另一個線跡L2上亦以大的面積形成多個凹部,整體上防水牙鏈帶的外觀劣化。於實施例中,於任一線跡L1、L2上,凹部7均以小面積形成,因此,改善了防水牙鏈帶的外觀。於藉由變更拉鏈帶的織物組織而於不改變接著劑的使用量的情況下便可獲得改善防水牙鏈帶外觀的效果的方面具有明顯的實際利益。增加接著劑的使用量有可能會導致防水牙鏈帶的硬度的增加。
稜紋26相對於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即,線跡的延伸方向)傾斜地直線延伸,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與稜紋26的延伸方向(即,D1)所成的角θ可為10°~30°的範圍內的任意角度(換言之,10°、30°,或與該些的中間值相等的角度)(再者,中間值並不限定於11°、12°、…、28°、29°等自然數)。於此情況下,浮起部52與稜紋26的角度差變小(即,兩者接近平行),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表面的平坦度程度提高,可改善外觀。隨著減小稜紋26的角度,拉鏈帶的柔軟性降低(即,變硬),於與拉鏈帶接觸的狀態下,拉頭的滑動阻力有可能增加。因此,較佳的是所述所成的角θ為15°以上或20°以上。有利的是,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與稜紋26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θ為15°~30°的範圍、或20°~30°的範圍內的任意角度。
為了設定所述稜紋26的角度,單位寬度(例如,4 mm)中所含的經紗的根數被適當地設定。於若干情況下,於鏈牙安裝部33的4 mm的單位寬度下導入12根~20根、較佳的是14根~18根經紗。
於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取得的圖9的圖像(詳細而言,是於防水膜6m、防水膜6n積層前的狀態下表示拉鏈帶3m、拉鏈帶3n的帶上表面32的凹凸的圖像)中可讀取如下特徵。當然,即使於防水膜6m、防水膜6n積層後,藉由使用適當的溶劑剝離防水膜6m、防水膜6n亦可進行同樣的光學觀察。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的種類及設定,亦可於不剝離防水膜6m、防水膜6n的情況下進行同樣的光學觀察。
(a)觀察到多個凹部中的各個(或全部)呈現為具有0.2 mm 2以下面積的凹部。所述特徵是由於稜紋的鼓起導致凹部的空間減少的結果。於不增加接著劑的使用量的情況下,凹部被接著劑填充的可能性提高,從而可達成改善防水牙鏈帶的外觀。
(b)多個凹部的平均面積為0.1 mm 2~0.2 mm 2的範圍內。藉此,可促進更有效果地改善防水牙鏈帶的外觀。
(c)多個凹部面積的分佈的中央值為0.3 mm 2~0.6 mm 2的範圍內。藉此,可促進更有效果地改善防水牙鏈帶的外觀。
(d)觀察到至少一個由浮起部與稜紋包圍的凹部。於圖9中,線跡L1上由實線包圍的凹部被於經向上位於前後的浮起部52與於緯向上位於左右的稜紋26包圍。由於鏈牙安裝部的織物組織的不同,於圖12中如上所述未觀察到由浮起部與稜紋包圍的凹部。再者,所述特徵亦能夠藉由圖9的圖像以外的圖像或者由顯微鏡進行的觀察來確定。
有利的是,全部凹部7的至少一部分被接著劑填充,所述接著劑用於將防水膜6m、防水膜6n積層於拉鏈帶3m、拉鏈帶3n上,但並不限於此。亦假設於一組凹部7中若干凹部完全未被接著劑填充。例如,關於防水拉鏈1的製造,有時作為中間品的防水牙鏈帶為了安裝拉頭9而被部分地去除。於此種去除部分不塗佈接著劑,或者塗佈更少量的接著劑,作為結果,防水牙鏈帶可具有局部劣化的外觀。
最後,對防水牙鏈帶的製造方法進行簡單說明。圖13是表示防水牙鏈帶的製造方法的概略性流程圖。圖14是將防水膜積層於防水鏈條的概略性步驟圖。圖15是藉由切刀將積層於防水鏈條的防水膜切斷的概略性步驟圖。
首先,利用緯紗以及經紗織成拉鏈帶(S1)。有利的是,除了帶主體部34的帶端區域以外,全部由斜紋組織形成。斜紋組織如上所述可包括稜紋的方向不同的多個區域。接著,將螺旋狀鏈牙縫製於拉鏈帶(S2)。為此目的,可使用工業用縫紉機。螺旋狀鏈牙藉由雙線鎖縫或平縫等縫製於拉鏈帶。接著,將防水膜積層於拉鏈帶(S3)。可於積層前將接著劑呈層狀塗佈於拉鏈帶的帶上表面。由於稜紋26而以小面積形成大量凹部,凹部被接著劑更充分地填充。使防水膜熔接時亦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如圖14及圖15所示,亦可將防水膜積層於卡合有防水牙鏈帶2m、防水牙鏈帶2n的拉鏈鏈條,接著,於左右的拉鏈帶3m、拉鏈帶3n之間的間隙上的位置利用切刀81切斷防水膜。
根據所述教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對各實施方式及各特徵施加各種變更。於申請專利範圍中加入的符號用於參考,不應該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目的來參照。
1:防水拉鏈 2m、2n:防水牙鏈帶 3m、3n:拉鏈帶 4m、4n:螺旋狀鏈牙 5:縫紉線 6m、6n:防水膜 7:凹部 8:縫紉針 9:拉頭 26:稜紋 27:槽 31:帶下表面 32:帶上表面 33:鏈牙安裝部 34:帶主體部 35:斜紋組織 35a:第一區域 35b:第二區域 35p:子區域 35q:子區域 35r:帶端區域 36、65:相向側緣 38:緯紗 39:經紗 41:上腳部 42:下腳部 43:卡合頭部 44:反轉部 51:針線 52:浮起部 52a:沈入端 52b:沈入端 53、54、55:線部分 56:縫合線 57:交織點 81:切刀 CP:中心面 D1:延伸方向 FB、LR:雙頭箭頭 L1、L2:線跡 P1:邊界 P1~P5:刺入位置 S1、S2、S3:步驟 U1:單位 θ:角
圖1是本揭示的一形態的防水拉鏈的概略性局部俯視圖。 圖2是防水拉鏈的概略性局部仰視圖。 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卡合狀態下的左右的防水牙鏈帶的概略性剖面示意圖,左右的螺旋狀鏈牙的卡合頭部於前後方向上交替地嚙合。 圖5是防水牙鏈帶的概略性側視圖,並且示意性地表示藉由縫紉線將螺旋狀鏈牙縫製於拉鏈帶的底組織的狀態。 圖6是表示拉鏈帶的織物組織的組織圖。 圖7是表示鏈牙安裝部的一部分的織物組織與縫紉針的刺入位置的示意圖。 圖8是對防水鏈條的上表面進行拍照而得的照片,於鏈條中心線的左右可觀察到與縫紉線的浮起部對應的凸凹。 圖9是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對防水膜積層前的拉鏈帶的帶上表面進行觀察而取得的圖像,利用色差(於黑白印刷的紙面中為濃淡)表示深度。 圖10是表示比較例的拉鏈帶的鏈牙安裝部的織物組織的組織圖。 圖11是對比較例的防水鏈條的上表面進行拍照而得的照片,於鏈條中心線的左右可觀察到與縫紉線的浮起部對應的凸凹。 圖12是藉由三維形狀測定機對比較例的防水膜積層前的拉鏈帶的帶上表面進行觀察而取得的圖像,利用色差(於黑白印刷的紙面中為濃淡)表示深度。 圖13是表示防水牙鏈帶的製造方法的概略性流程圖。 圖14是將防水膜積層於防水鏈條的概略性步驟圖。 圖15是藉由切刀將積層於防水鏈條的防水膜切斷的概略性步驟圖。
26:稜紋
27:槽
33:鏈牙安裝部
51:針線
52:浮起部
D1:延伸方向
P1~P5:刺入位置

Claims (13)

  1. 一種防水牙鏈帶,包括:拉鏈帶(3m、3n),由至少一根緯紗(38)與多根經紗(39)織成;螺旋狀鏈牙(4m、4n),以配置於所述拉鏈帶(3m、3n)的帶下表面(31)上的方式藉由縫紉線(5)而縫製於所述拉鏈帶(3m、3n);及防水膜(6m、6n),於與所述螺旋狀鏈牙(4m,4n)相反的一側積層於所述拉鏈帶(3m、3n)的帶上表面(32), 所述拉鏈帶(3m、3n)包括:鏈牙安裝部(33),於所述拉鏈帶(3m、3n)的厚度方向上與所述螺旋狀鏈牙(4m,4n)重合;以及帶主體部(34),為所述鏈牙安裝部(33)以外的剩餘部分, 所述縫紉線(5)包括分別自所述拉鏈帶(3m、3n)的底組織浮出至所述帶上表面(32)上的多個浮起部(52),各浮起部(52)具有兩個沈入端(52a、52b),所述兩個沈入端(52a、52b)被刺入所述拉鏈帶(3m、3n)的底組織的縫紉針(8)帶動而向所述拉鏈帶(3m、3n)的所述帶下表面(31)側沈入,所述防水牙鏈帶(2m、2n)中, 所述拉鏈帶(3m、3n)的底組織包括跨越所述鏈牙安裝部(33)與所述帶主體部(34)的邊界(P1)而形成的斜紋組織, 所述浮起部(52)與所述鏈牙安裝部(33)的所述斜紋組織的稜紋(26)及/或所述稜紋(26)之間的槽(27)交叉地延伸, 所述防水牙鏈帶(2m、2n)具有分別與所述縫紉針(8)的刺入位置對應而形成於所述浮起部(52)之間的多個凹部(7),所述多個凹部(7)包括位於鄰接的所述稜紋(26)之間的一個以上的凹部(7)。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所述多個浮起部(52)直線排列, 所述稜紋(26)相對於所述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而傾斜地直線延伸, 所述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與所述稜紋(26)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為10°~30°的範圍內的角度。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於表示所述拉鏈帶(3m、3n)的所述帶上表面(32)的凹凸的圖像中,觀察到所述多個凹部(7)的各凹部(7)呈現為具有0.2 mm 2以下的面積的凹部(7)。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於表示所述拉鏈帶(3m、3n)的所述帶上表面(32)的凹凸的圖像中,所述多個凹部(7)的平均面積為0.1 mm 2~0.2 mm 2的範圍內。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於表示所述拉鏈帶(3m、3n)的所述帶上表面(32)的凹凸的圖像中,所述多個凹部(7)的面積的分佈的中央值為0.3 mm 2~0.6 mm 2的範圍內。
  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於表示所述拉鏈帶(3m、3n)的所述帶上表面(32)的凹凸的圖像中,所述多個凹部(7)包括由所述浮起部(52)與所述稜紋(26)包圍而觀察到的至少一個凹部(7)。
  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所述斜紋組織形成於所述鏈牙安裝部(33)的整個範圍內。
  8.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所述斜紋組織形成於所述帶主體部(34)所具有的與所述鏈牙安裝部(33)相反的一側的帶端區域(35r)以外的所述帶主體部(34)的整個範圍內。
  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所述斜紋組織包括所述稜紋(26)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個子區域。
  10.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所述縫紉線(5)較所述斜紋組織中所含的所述經紗的寬度粗。
  11.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滿足(a)及/或(b): (a)所述浮起部(52)的排列方向與所述防水牙鏈帶(2m、2n)的長度方向一致或平行; (b)所述螺旋狀鏈牙(4m、4n)藉由雙線鎖縫縫製於所述拉鏈帶(3m、3n),所述縫紉線(5)是所述雙線鎖縫的針線。
  12.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防水牙鏈帶,其中包括在所述多個凹部(7)中的各凹部(7)的至少一部分被接著劑填充,所述接著劑用於將所述防水膜(6m、6n)積層於所述拉鏈帶(3m、3n)上。
  13. 一種防水拉鏈,包括:設為對的防水牙鏈帶(2m、2n)對,其中各防水牙鏈帶(2m、2n)為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2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水牙鏈帶(2m、2n);以及 拉頭(9),用於所述防水牙鏈帶(2m、2n)對的卡合及卡合解除。
TW111141728A 2022-06-14 2022-11-02 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TWI8441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3849 WO2023242963A1 (ja) 2022-06-14 2022-06-14 止水ストリンガー及び止水ファスナー
WOPCT/JP2022/023849 2022-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162A true TW202348162A (zh) 2023-12-16
TWI844152B TWI844152B (zh) 2024-06-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2963A1 (ja)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1651B (zh)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JP4076525B2 (ja) 編成面ファスナー
KR101583911B1 (ko) 편성 면 파스너
EP0682888B1 (en) Surface-type fastener having a thick foundation fabric
JP5234684B2 (ja) 止着部材
US10258114B2 (en) Stringers without fastener tape and article with slide fastener
JP3587673B2 (ja) 編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0303298A (ja) 帯 体
TWI403284B (zh) Woven into the chain
TW202348162A (zh) 防水牙鏈帶及防水拉鏈
WO2015056327A1 (ja) ミシン及び針板構造、並びにエレメント列の縫製方法
CN108813810B (zh) 线纹布、鞋垫、线纹布的制作方法、鞋垫的制作方法
JP2002538325A (ja) ステッチパイル表面構造体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10929920U (zh) 拉链链牙带、拉链以及具备拉链的物品
CN111067200A (zh) 拉链带、拉链及固定有拉链的布料
KR20180012454A (ko) 3중 누비직물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방법에 의한 원단
TWI574645B (z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JP2593380Y2 (ja) テープ状織物の耳部ほつれ防止構造
JP4832197B2 (ja) 製紙用シーム付きフェルト
US1953522A (en) Edge finish for rugs
WO2022168239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
CN113768254B (zh) 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织造方法
JP6505162B2 (ja) メリヤス及びこのメリヤスを基布とする合成樹脂積層体
JP2008154615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
JP2009242987A (ja) 織物製品及びその織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