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5224A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5224A
TW202345224A TW112107996A TW112107996A TW202345224A TW 202345224 A TW202345224 A TW 202345224A TW 112107996 A TW112107996 A TW 112107996A TW 112107996 A TW112107996 A TW 112107996A TW 202345224 A TW202345224 A TW 2023452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ser light
wafer
irradiation
la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7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陽平
山脇陽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5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522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14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using a fluid stream, e.g. a jet of ga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laser beam; Nozzles therefor
    • B23K26/142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using a fluid stream, e.g. a jet of ga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laser beam; Nozzles therefor for the removal of by-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50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 B23K26/57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the laser beam entering a face of the workpiece from which it i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workpiece material to work on a different workpiece face, e.g. for effecting removal, fusion splicing, modifying or refor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在將雷射光照射至基板固持面上之基板以進行處理時,抑制因該雷射光而對基板支持面造成的損壞。本發明的處理基板之基板處理裝置,具備:基板固持部,具有該基板的固持面;旋轉機構,以該基板固持部的旋轉軸為中心,使該固持面上之基板旋轉;以及雷射照射部,將雷射光照射至該固持面上之該基板;該基板固持部的該固持面,較該基板更為小徑。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於專利文獻1揭露一種將雷射光脈波狀地照射至重合基板的雷射吸收層之基板處理方法。在此等基板處理方法中,從雷射吸收層之外周部往中心部照射雷射光。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21/131711號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揭露之技術,在將雷射光照射至基板固持面上之基板以進行處理時,抑制因該雷射光而對基板支持面造成的損壞。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為一種處理基板之基板處理裝置,具備:基板固持部,具有該基板的固持面;旋轉機構,以該基板固持部的旋轉軸為中心,使該固持面上之基板旋轉;以及雷射照射部,將雷射光照射至該固持面上之該基板;該基板固持部的該固持面,較該基板更為小徑。 [本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則在將雷射光照射至基板固持面上之基板以進行處理時,可抑制因該雷射光而對基板支持面造成的損壞。
在半導體元件之製程中,於接合了2片半導體基板(下稱「晶圓」)之重合晶圓中,施行將形成在第1晶圓的正面之元件層轉印至第2晶圓的步驟。此元件層的轉印,例如係利用雷射剝離方式實行。亦即,對於形成在第1晶圓與元件層之間的雷射吸收層照射雷射光,使該第1晶圓與雷射吸收層剝離,將元件層轉印至第2晶圓。
在雷射剝離中,使固持於基板固持部上之重合晶圓旋轉,且使雷射光對於重合晶圓沿著徑向相對地移動,並脈波狀地照射該雷射光。
此時,在重合晶圓相對於基板固持部被偏心地固持之情況,亦即,在基板固持部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的中心發生偏移之情況,基板固持部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的外端部之距離於周向中改變。因此,若將雷射光之照射位置設定於重合晶圓之外端部位置,則在使重合晶圓旋轉並照射雷射光之情況,有雷射光於周向中照射至較重合晶圓的外端部更為徑向外側之疑慮。此外,此時,在基板固持部之基板固持面的大小與重合晶圓的大小為同等以上之情況,雷射光照射至基板固持部之基板固持面,有因此對基板固持面造成造成損壞的疑慮。另,如此地於基板固持面產生損壞的情況,有接下來對固持在基板固持部之重合晶圓造成損壞的疑慮、對於以基板固持部進行之重合晶圓的固持造成影響的疑慮、或由於基板固持部上之重合晶圓的頂面高度位置改變而發生加工不良之疑慮。
本發明之技術係鑒於上述情況而提出,在將雷射光照射至基板固持面上之基板以進行處理時,抑制因該雷射光而對基板支持面造成的損壞。以下,參考圖式,並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具備作為基板處理裝置的晶圓處理裝置之晶圓處理系統、及作為基板處理方法之晶圓處理方法予以說明。另,於本說明書及圖式裡,在實質上具有相同功能構成的要素中給予相同符號,藉以將重複的說明省略。
在本實施形態的後述之晶圓處理系統1中,如圖1所示,對於接合了第1晶圓W與第2晶圓S的作為基板之重合晶圓T施行處理。以下,於第1晶圓W中,將與第2晶圓S接合之側的面稱作正面Wa,將與正面Wa為相反側的面稱作背面Wb。同樣地,於第2晶圓S中,將與第1晶圓W接合之側的面稱作正面Sa,將與正面Sa為相反側的面稱作背面Sb。
第1晶圓W,例如為矽基板等半導體晶圓。於實施形態中,第1晶圓W具有略圓板形狀。於第1晶圓W的正面Wa,從正面Wa側起將雷射吸收層P、元件層Dw及表面膜Fw依序疊層。雷射吸收層P,如同後述地吸收從雷射照射部110照射出的雷射光。於雷射吸收層P,例如使用氧化膜(SiO 2膜),但若為吸收雷射光的層則無特別限定。元件層Dw,包含複數元件。作為表面膜Fw,例如可列舉氧化膜(THOX膜、SiO 2膜、TEOS膜)、SiC膜、SiCN膜或黏接劑等。另,雷射吸收層P之位置,並未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亦可形成在元件層Dw與表面膜Fw之間。此外,亦有於正面Wa並未形成元件層Dw與表面膜Fw的情況。此一情況,雷射吸收層P形成於第2晶圓S側,後述第2晶圓S側之元件層Ds轉印至第1晶圓W側。
第2晶圓S,例如為矽基板等半導體晶圓。於實施形態中,第2晶圓S具有略圓板形狀。於第2晶圓S的正面Sa,從正面Sa側起將元件層Ds與表面膜Fs依序疊層。元件層Ds與表面膜Fs,各自和第1晶圓W的元件層Dw與表面膜Fw相同。另,第1晶圓W的表面膜Fw與第2晶圓S的表面膜Fs接合。另,亦有於正面Sa並未形成元件層Ds與表面膜Fs的情況。
如圖2所示,晶圓處理系統1,具備將搬出入區塊10、搬運區塊20、及處理區塊30一體地連接的構成。搬出入區塊10與處理區塊30,設置於搬運區塊20的周圍。具體而言,搬出入區塊10,配置於搬運區塊20之Y軸負方向側。處理區塊30之後述晶圓處理裝置31,配置於搬運區塊20之X軸負方向側;後述清洗裝置32及後述反轉裝置33,配置於搬運區塊20之X軸正方向側。
搬出入區塊10,例如在其與外部之間,將可分別收納複數片重合晶圓T、複數片第1晶圓W、複數片第2晶圓S的匣盒Ct、Cw、Cs分別搬出入。於搬出入區塊10,設置匣盒載置台11。圖示之例子中,於匣盒載置台11,將複數個,例如3個匣盒Ct、Cw、Cs沿X軸方向呈一列地任意載置。另,於匣盒載置台11載置的匣盒Ct、Cw、Cs之個數,於本實施形態並未限定,可任意決定。
於搬運區塊20,設置構成為可在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搬運路21上任意移動之晶圓搬運裝置22。晶圓搬運裝置22,例如具備2條搬運臂23、23,其等將重合晶圓T、第1晶圓W或第2晶圓S固持並搬運。各搬運臂23,構成為可沿水平方向、沿鉛直方向、繞水平軸及繞鉛直軸任意移動。另,搬運臂23的構成並未限定於本實施形態,可採用任意構成。另,晶圓搬運裝置22,構成為可對於匣盒載置台11的匣盒Ct、Cw、Cs,後述晶圓處理裝置31,後述清洗裝置32及後述反轉裝置33,搬運重合晶圓T、第1晶圓W、第2晶圓S。
處理區塊30,具備晶圓處理裝置31、清洗裝置32及反轉裝置33。於一例中,清洗裝置32與反轉裝置33,在搬運區塊20之X軸正方向側中疊層配置。
晶圓處理裝置31,在將雷射光照射至第1晶圓W的雷射吸收層P,使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之界面的接合強度降低後,以該界面為基點,將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另,晶圓處理裝置31的構成將於之後敘述。
清洗裝置32,清洗在藉由以晶圓處理裝置31進行的剝離而分離之第2晶圓S的正面Sa側形成之雷射吸收層P的表面。例如使刷具抵接於雷射吸收層P的表面,將該表面刷擦清洗。另,在表面之清洗中,亦可使用經加壓的清洗液。此外,清洗裝置32,亦可具備連同第2晶圓S的正面Sa側,一併清洗背面Sb之構成。
反轉裝置33,使藉由晶圓處理裝置31從第2晶圓S剝離出之第1晶圓W的正背面反轉。另,反轉裝置33的構成並無特別限定。
於上述晶圓處理系統1,設置作為控制部之控制裝置40。控制裝置40例如為電腦,具有程式收納部(未圖示)。於程式收納部,收納控制晶圓處理系統1中之重合晶圓T的處理之程式。此外,於程式收納部,亦收納控制上述各種處理裝置或搬運裝置等的驅動系統之動作以實現晶圓處理系統1中的後述晶圓處理所用之程式。另,上述程式,記錄於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H,亦可由該記錄媒體H安裝至控制裝置40。此外,上述記錄媒體H,可為暫態性亦可為非暫態性。
另,本實施形態中,雖如同上述地於晶圓處理裝置31中將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但亦可於晶圓處理系統1獨立配置用於將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之剝離裝置(未圖示)。
接著,針對上述晶圓處理裝置31予以說明。
如圖3及圖4所示,晶圓處理裝置31,具備將重合晶圓T在頂面固持之吸盤100。吸盤100,具備基板固持部100a與遮光部100b。遮光部100b的頂面高度構成為較基板固持部100a的頂面高度更低,亦即吸盤100具有剖面觀察時上側凸起之形狀。
基板固持部100a,於頂面具有基板固持面。基板固持部100a,使此基板固持面至少較該基板固持部100a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且宜以考慮到重合晶圓T的搬運精度之大小構成。更具體而言,基板固持部100a,構成為即便為重合晶圓T因搬運精度等原因而被偏心地載置的情況,仍可藉由其全表面將重合晶圓T固持。另,基板固持部100a,將第2晶圓S的背面Sb之徑向內側的一部分吸附固持。換而言之,於基板固持部100a上,重合晶圓T的外周端部分成為在遮光部100b的上方浮起之狀態。基板固持部100a,作為一例,係靜電吸盤(ESC:Electrostatic Chuck)或真空吸盤(Vacuum Chuck)。
遮光部100b,以俯視時包圍基板固持部100a之方式配置。遮光部100b,係以陶瓷或金屬材料等對於從後述雷射照射部110照射的雷射光不具有透射性之素材構成,遮擋從雷射照射部110照射而通過基板固持部100a上之重合晶圓T的徑向外側之雷射光,抑制雷射光L到達至較吸盤100更下方。
進一步,於吸盤100,以沿著徑向包圍基板固持部100a的周圍之方式,更具體而言以包圍基板固持部100a上之重合晶圓T的周圍之方式,設置複數根,例如3根晶圓掉落防止銷101。晶圓掉落防止銷101,例如抑制如同後述地進行雷射光L的對於雷射吸收層P之照射後的第1晶圓W,因伴隨著吸盤100之旋轉的離心力、伴隨著移動的慣性力等而從吸盤100上掉落之情形。晶圓掉落防止銷101,於一例中固定在遮光部100b的底面側,構成為藉由後述旋轉機構104而可與吸盤100一體地旋轉,且構成為藉由移動機構105而可與吸盤100一體地沿Y軸方向移動。
吸盤100,經由空氣軸承102,支持在作為平台之滑台103。於滑台103的底面側,設置旋轉機構104。旋轉機構104,作為驅動源,例如內建有馬達。吸盤100,構成為藉由旋轉機構104,經由空氣軸承102而可繞θ軸(鉛直軸)任意旋轉。滑台103,構成為藉由設置於其底面側之移動機構105,可沿著設置於基台106而沿Y軸方向延伸的軌道107移動。另,移動機構105的驅動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線性馬達。
於吸盤100之上方,設置雷射照射部110。雷射照射部110,具備雷射頭111、光學系統112、及透鏡113。
雷射頭111,具備將雷射光L(參考圖11)呈脈波狀地振盪出之雷射振盪器(未圖示)。該雷射光L係所謂的脈波雷射。此外,在本實施形態,雷射光L為CO 2雷射光,CO 2雷射光之波長例如為8.9μm~11μm。另,雷射頭111,亦可具備雷射振盪器之其他機器,例如放大器等。
光學系統112,具備控制雷射光L之強度與位置的光學元件(未圖示)、及使雷射光L衰減而調整輸出的擋板(未圖示)。此外,光學系統112,可控制雷射光L之分支。
透鏡113,將雷射光L照射至吸盤100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從雷射照射部110發出的雷射光L,透射過第1晶圓W,照射至雷射吸收層P。透鏡113,亦可構成為藉由升降機構(未圖示)而可任意升降。
此外,於吸盤100之上方設置拍攝機構120。拍攝機構120,作為一例,具備由微距相機或顯微相機等選擇之1種以上的相機121、及算出部122。另,拍攝機構120,亦可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升降機構或未圖示之移動機構,而沿Y軸方向及Z軸方向任意移動。
相機121,拍攝吸盤100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相機121,例如具備同軸透鏡,照射紅外光(IR),進一步接收來自對象物的反射光。 算出部122,由相機121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偵測吸盤100上之重合晶圓T的位置,依據此等資訊,算出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T的中心之偏心量(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偏移量:參考圖5)。另,算出部122,雖亦可如此地獨立於拍攝機構120而設置,但亦可包含於上述控制裝置40。亦可將相機121所產生之拍攝結果、由算出部122算出的重合晶圓T之位置或偏心量,輸出至控制裝置40。
另,於圖5中,為了明確地顯示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T的中心之偏心量,而將此等吸盤100、重合晶圓T以與實際上不同的比例尺顯示。此外,在其他說明所使用之圖式中,亦同樣地存在將此等吸盤100、重合晶圓T以與實際上不同的比例尺顯示之情況。
另,將拍攝機構120的相機121之位置與雷射照射部110的透鏡113之位置關係、及拍攝機構120的相機121之位置與吸盤100的旋轉中心之位置關係,預先儲存於控制裝置40。
於吸盤100之上方,更設置搬運墊130。搬運墊130,構成為藉由升降機構(未圖示)而可任意升降。此外,搬運墊130,具有用於將第1晶圓W吸附固持的吸附面。另,搬運墊130,在吸盤100與搬運臂23之間搬運第1晶圓W。具體而言,在使吸盤100移動至搬運墊130之下方(其與搬運臂23之傳遞位置)後,搬運墊130將第1晶圓W的背面Wb吸附固持,從第2晶圓S剝離。接著,將剝離出之第1晶圓W從搬運墊130傳遞至搬運臂23,從晶圓處理裝置31搬出。
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雖如同以上地構成,但晶圓處理裝置31的構成並未特別限定於此一形態。
例如,於圖3中,以使構成吸盤100之基板固持部100a與遮光部100b一體地構成的情況為例進行圖示,但此等基板固持部100a與遮光部100b,亦可由不同構件構成。 此一情況,亦可如圖6所示,將具有至少較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的略圓板形狀之基板固持部200a、及具有較重合晶圓T更為大徑的略圓板形狀之遮光部200b疊層配置,藉以構成吸盤200。 此外,此一情況,亦可如圖7所示,藉由具有至少較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的略圓板形狀之基板固持部300a、及以包圍該基板固持部300a的周圍之方式配置的略環狀之遮光部300b,構成吸盤300。
此外,進一步,亦可將吸盤400僅以具有至少較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的略圓板形狀之基板固持部構成,在較該吸盤400之基板固持面更為下方配置具有遮光面的作為遮光部之覆蓋構件401。作為一例,覆蓋構件401,亦可如圖8所示,以包圍吸盤400的周圍之方式配置。 另,覆蓋構件401,在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從重合晶圓T的外周端部往徑向外側偏移時,於透鏡113之正下方,至少配置在吸盤400的周圍之一部分即可,無須如圖8所示地以將吸盤400的周圍在全周包圍之方式配置。
此外,例如於圖3中,以將晶圓掉落防止銷101固定於遮光部100b的底面側之情況為例進行圖示,但晶圓掉落防止銷101的固定方法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 具體而言,例如亦可如圖9所示,將晶圓掉落防止銷201配置為從遮光部100b的頂面側起往上方突出。此外,同樣地,雖省略圖示,但亦可為以從圖6、圖7所示之遮光部200b、300b,或圖8所示之覆蓋構件401的頂面突出之方式,配置晶圓掉落防止銷201。另,如此地使晶圓掉落防止銷201從覆蓋構件401的頂面突出之情況,該覆蓋構件401,宜以包圍吸盤400的全周之方式配置。 此外,亦可如圖10所示,將晶圓掉落防止銷301,取代從遮光部100b的頂面側往上方突出,而以從滑台103的頂面側往上方突出之方式配置。此一情況,晶圓掉落防止銷301,構成為藉由移動機構105而可與滑台103一體地沿Y軸方向移動。
進一步,例如,本實施形態中,雖利用晶圓處理裝置31的搬運墊130將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但在如同上述地於晶圓處理系統1中將剝離裝置(未圖示)獨立配置之情況,亦可取代該搬運墊130,利用剝離裝置施行第1晶圓W的剝離。此一情況,搬運墊130,以未將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之方式,將重合晶圓T傳遞至搬運臂23。
接著,針對使用如同以上地構成之晶圓處理系統1施行的晶圓處理予以說明。另,在本實施形態,於晶圓處理系統1的外部之接合裝置(未圖示)中,將第1晶圓W與第2晶圓S接合,預先形成重合晶圓T。
首先,將收納有複數片重合晶圓T的匣盒Ct,載置於搬出入區塊10的匣盒載置台11。
接著,藉由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t內之重合晶圓T取出,搬運至晶圓處理裝置31。於晶圓處理裝置31中,將重合晶圓T由搬運臂23傳遞至吸盤100,於吸盤100吸附固持。而後,藉由移動機構105使吸盤100移動至處理位置。該處理位置,係可從雷射照射部110將雷射光照射至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之位置。
接著,如圖11所示,從雷射照射部110,將雷射光L(CO 2雷射光)脈波狀地照射至雷射吸收層P,更詳而言之,照射至雷射吸收層P與第1晶圓W的界面。此時,雷射光L,從第1晶圓W的背面Wb側照射而透射過該第1晶圓W,於雷射吸收層P中吸收。而藉由該雷射光L,於雷射吸收層P與第1晶圓W的界面中使接合強度降低。另,於實施形態中,「接合強度降低」係指接合強度至少較雷射光L之照射前更為降低的狀態,包含雷射吸收層P的改質、雷射吸收層P與第1晶圓W的剝離。
另,晶圓處理裝置31之具體的晶圓處理方法,於之後敘述。
接著,藉由移動機構105使吸盤100移動至傳遞位置。而後,如圖12(a)所示,以搬運墊130吸附固持第1晶圓W的背面Wb。其後,如圖12(b)所示,在搬運墊130將第1晶圓W吸附固持之狀態下,使該搬運墊130上升,從雷射吸收層P將第1晶圓W剝離。此時,如同上述,藉由雷射光L之照射,使接合強度在雷射吸收層P與第1晶圓W的界面降低,因而可從雷射吸收層P將第1晶圓W剝離而不施加巨大的負載。
將剝離出之第1晶圓W,從搬運墊130傳遞至晶圓搬運裝置22的搬運臂23,往匣盒載置台11的匣盒Cw搬運。另,從晶圓處理裝置31搬出之第1晶圓W,亦可在搬運至匣盒Cw前,往清洗裝置32搬運,清洗其剝離面即正面Wa。此一情況,從晶圓處理裝置31搬出之第1晶圓W,亦可於反轉裝置33中將正背面反轉而成為剝離面即正面Wa朝向上側的狀態後,搬運至清洗裝置32。
另一方面,將固持在吸盤100之第2晶圓S傳遞至搬運臂23,往清洗裝置32搬運。清洗裝置32,將剝離面即雷射吸收層P的表面刷擦清洗。另,清洗裝置32,亦可連同雷射吸收層P的表面,將第2晶圓S的背面Sb一併清洗。此外,亦可個別地設置將雷射吸收層P的表面與第2晶圓S的背面Sb分別清洗之清洗部。
其後,藉由晶圓搬運裝置22,將施行過全部的處理之第2晶圓S,搬運至匣盒載置台11的匣盒Cs。如此地,結束晶圓處理系統1中之一連串的晶圓處理。
接著,針對上述晶圓處理裝置31中的雷射光L之照射方法予以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使吸盤100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旋轉,且使該重合晶圓T沿徑向移動,藉此使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從徑向外側往內側移動,並脈波狀地照射該雷射光L。此時,若為了將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的剝離在晶圓面內均勻地施行而使雷射光L之照射間隔為一定,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中的重合晶圓T之周速,隨著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從徑向外側往內側移動而變慢,更具體而言,隨著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接近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而變慢,故必須將重合晶圓T的旋轉速度加快。然而,如此地將重合晶圓T的旋轉速度加快之情況,有即便在雷射光L之照射途中,仍因伴隨著重合晶圓T之旋轉的離心力而導致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剝離之疑慮。 因而,本實施形態中,以在對於重合晶圓T之旋轉速度較慢的吸盤100之外周區域R2(參考圖13)的雷射光L之照射中使重合晶圓T旋轉,在對於重合晶圓T之旋轉速度變快的吸盤100之中央區域R1(參考圖13)的雷射光L之照射中停止重合晶圓T的旋轉之狀態,掃描雷射光L。
另,掃描雷射光L的吸盤100之中央區域R1,作為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為基準而具有期望的徑長之圓形區域,在晶圓處理裝置31的晶圓處理前預先設定。中央區域R1的徑長,例如為吸盤100之對於雷射照射部110的透鏡113之相對旋轉速度達到上限的徑向位置,換而言之,係雷射光L不重疊之極限的位置。中央區域R1的徑長,作為一例,為10mm程度。 此外,將在進行雷射光L的照射時使吸盤100旋轉之外周區域R2,設定為較中央區域R1更為徑向外側之區域。
進行晶圓處理裝置31的晶圓處理時,首先,利用拍攝機構120拍攝移動至處理位置的吸盤100上之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具體而言,使吸盤100旋轉,並藉由相機121拍攝重合晶圓T(第1晶圓W)之周向360度的外端部之影像。
而後,依據相機121的拍攝結果,算出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T的中心之偏心量(參考圖5)。具體而言,由相機121所產生的拍攝影像偵測重合晶圓T(第1晶圓W)之周向360度的外端部之位置,依據該位置算出重合晶圓T之中心位置。此外,如同上述,於控制裝置40預先儲存相機121與吸盤100之位置關係,。因此,藉由比較該相機121與吸盤100之位置關係,及算出的重合晶圓T之中心位置,而可算出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T的中心之偏心量。
此處,在算出之偏心量大,超過預先決定之閾值的情況,亦可不使晶圓處理裝置31中的處理開始,而將作為處理對象之重合晶圓T從晶圓處理裝置31搬出。此一情況,例如亦可藉由發出警報等,對操作者通知停止處理。抑或,在如此地偏心量超過閾值的情況,亦可藉由搬運墊130將吸盤100上之重合晶圓T固持,再度將重合晶圓T載置於相同吸盤100上。成為晶圓處理的停止基準之上述閾值,例如亦可設定為在吸盤100固持重合晶圓T時基板固持面露出之值。
而後,取得吸盤100之中央區域R1及外周區域R2的位置,對於作為雷射光L之照射對象的重合晶圓T,設定該中央區域R1及外周區域R2。更具體而言,於吸盤100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s的面內中,設定各自對應於上述中央區域R1與外周區域R2之區域(俯視時各自和中央區域R1與外周區域R2重複之區域)。吸盤100之中央區域R1及外周區域R2的位置,亦可取得如同上述地以吸盤100之旋轉中心為基準而設定並預先輸出至控制裝置40的位置。
而後,設定對於重合晶圓T(更具體而言雷射吸收層P)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對於重合晶圓T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係於在該重合晶圓T設定的各自對應於吸盤100之中央區域R1及外周區域R2的每一區域設定。亦即,區分為使吸盤100旋轉並對重合晶圓T照射雷射光L之區域,以及停止吸盤100的旋轉,使透鏡113掃描並對重合晶圓T照射雷射光L之區域,設定照射位置。 另,以下說明中,在對應於外周區域R2之區域中,有將包含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在內的外周區域R2之徑向外側的區域稱作「邊緣側區域R2e」,將包含雷射光L之照射結束位置在內的外周區域R2之徑向內側的區域稱作「中心側區域R2c」的情況。重合晶圓T的外周端部一帶,配置於邊緣側區域R2e。重合晶圓T的中心部一帶,配置於中心側區域R2c。
此處,在以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位置為基準,決定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的情況,由於雷射光L之射束徑、分度量(雷射光L之距離上的照射間隔)等各種原因,如圖14(a)所示,存在因雷射光L之照射而產生的接合強度之降低部分到達至中央區域R1的疑慮。 另,在中央區域R1的一部分,由於如此地以使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接合強度降低為目的之雷射光L的照射而造成接合強度降低之情況,其後,在進行往中央區域R1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如圖14(b)所示,接合強度之降低部分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重複,其結果,有對於形成在雷射吸收層P的下部之元件層Dw造成損壞的疑慮。
因而,於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中,在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中,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位置為基準,決定對於重合晶圓T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往外周區域R2的中心側區域R2c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係考慮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為基準而設定的中央區域R1之大小、及照射的雷射光L之射束徑而設定。更具體而言,如圖15(a)所示,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為基準,將中央區域R1之半徑(r1)與雷射光L之射束半徑(r2)相加的徑向位置,設定為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藉此,將因雷射光L之照射而產生的接合強度之降低部分,於中心側區域R2c中沿著中央區域R1與外周區域R2的邊界在周向並排配置。
另,往外周區域R2的邊緣側區域R2e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係以如此地決定的中心側區域R2c之最內周側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圖15(b)中之P1)為基準而設定。具體而言,如圖15(b)所示,由“雷射光L之射束徑(r)”ד雷射光L之對於徑向的照射數之自然數(N)”,算出從中心側區域R2c起相對於重合晶圓T的徑向之距離,將該距離最為接近從由相機121的拍攝結果檢測到之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起至中心側區域R2c之最內周側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圖15(b)中之P1)為止的距離(r3)之位置(圖15(b)中之PN),設定為邊緣側區域R2e的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
此外,在進行該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的設定時,考慮由相機121的拍攝結果算出之吸盤100的旋轉中心與重合晶圓T的中心之偏心量。亦即,考慮算出之偏心量,如圖16所示,將從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的基準即吸盤100的旋轉中心位置起最遠之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位置,決定作為邊緣側區域R2e的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 藉此,即便為重合晶圓T相對於吸盤100被偏心地固持的情況,仍可將雷射光L適當地照射至該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的全表面。
一旦決定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則接著,開始此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中的對於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的雷射光L之照射。此時,晶圓處理裝置31,從雷射照射部110脈波狀地照射雷射光L,並交互地重複實行以旋轉機構104進行之吸盤100(重合晶圓T)的旋轉、及以移動機構105進行的吸盤100(重合晶圓T)之往Y軸方向的移動。如此一來,則如圖13所示,於外周區域R2中,從徑向外側往內側,與吸盤100呈同心圓狀地照射雷射光L。若將雷射光L照射至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則因此於雷射吸收層P與第1晶圓W的界面中使接合強度降低。
另,為了改善晶圓處理之處理量,亦可藉由上述光學系統112使雷射光L分支,將雷射光L同時照射至雷射吸收層P的複數點。
依本實施形態,則吸盤100之基板固持部100a,如同上述,至少較該基板固持部100a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且宜以考慮到重合晶圓T的搬運精度之大小構成。因此,即便為如同上述地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位置伴隨著吸盤100之旋轉而改變,重合晶圓T未配置於雷射照射部110所進行的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之情況,實質上對於固持重合晶圓T的基板固持部100a仍未照射雷射光L,亦即,可適當地抑制對基板固持部100a造成之損壞。 此外,此一情況,於雷射照射部110所進行的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遮光部100b取代基板固持部100a而露出。因此,即便為重合晶圓T未配置於該照射的正下方之情況,雷射光L仍照射至遮光部100b,其結果,可抑制對配置於吸盤100之下方的構件造成之損壞情形、或源自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微粒之產生。
此外,依本實施形態,則遮光部100b的頂面高度,構成為至少較基板固持部100a的頂面高度更低。因此,即便為雷射光L如同上述地照射至遮光部100b的情況,該雷射光L仍聚焦照射在基板固持部100a上之重合晶圓T,故從焦點位置至雷射光L所照射之遮光部100b的頂面之距離變大,其結果,可抑制遮光部100b之損壞、微粒之產生(散焦)。 此外,藉由如此地使遮光部100b的頂面高度,構成為至少較基板固持部100a的頂面高度更低,而抑制該遮光部100b與基板固持部100a上之重合晶圓T的干涉。
另,由於如此地在基板固持部100a的周圍配置遮光部100b,故即便重合晶圓T未配置於照射的正下方之情況,仍抑制雷射光L穿透至吸盤100之下方。然而,即便為如此地配置遮光部100b之情況,仍亦可僅在重合晶圓T配置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時照射雷射光L,在遮光部100b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時停止雷射光L之照射。換而言之,亦可藉由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係配置有重合晶圓T或露出遮光部100b,而實施所謂的開啟關閉(on/off)控制。雷射光L之照射的開啟關閉控制,例如由控制裝置40控制。藉由如此地將雷射光L之照射進行開啟關閉控制,而減少雷射光L的對於遮光部100b之照射次數,其結果,可延長遮光部100b之零件使用壽命。
另,如此地將雷射光L之照射進行開啟關閉控制的情況,亦可依據上述拍攝機構120的拍攝結果,施行重合晶圓T是否存在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亦即遮光部100b是否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之判斷。
另,上述雷射光L之照射的開啟關閉控制,除了在遮光部100b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之情況施行以外,亦可在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不存在遮光部100b之情況、如同上述地由於偏心量超過閾值而基板固持面可能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之情況亦施行。
若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的接合強度之降低)完成,則接著開始中央區域R1之對應區域中的對於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的雷射光L之照射。在進行往中央區域R1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停止吸盤100之旋轉。而後,從雷射照射部110脈波狀地照射雷射光L,並交互地重複實行該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的往X軸方向之掃描、及以移動機構105進行之吸盤100(重合晶圓T)的往Y軸方向之移動(參考圖13)。 此外,在進行往中央區域R1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停止吸盤100之旋轉。另,亦可從雷射照射部110脈波狀地照射雷射光L,並使該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從中央區域R1的外周區域起往中央緩緩地呈成為小圓之圓環狀、或螺旋狀地移動。
依本實施形態,則如圖15所示,在進行對於外周區域R2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抑制接合強度之降低部分到達至中央區域R1,故在進行往該中央區域R1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適當地抑制如圖14所示的雷射光L之照射區域的重複產生。另,藉此,可從雷射吸收層P將第1晶圓W的全表面適當地剝離,此外,抑制對元件層Dw造成之損壞。
將雷射光L照射至中央區域R1及外周區域R2而在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的全表面降低了接合強度之重合晶圓T,其後,如同上述地藉由移動機構105將吸盤100移動至傳遞位置,進一步,如圖12所示地藉由搬運墊130將第1晶圓W從雷射吸收層P剝離。
此處,雖將藉由雷射光L之照射而降低了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的接合強度之重合晶圓T,如此地藉由移動機構105移動至傳遞位置,但在如同上述地接合強度在第1晶圓W與雷射吸收層P的全表面降低之情況,有因伴隨著此等移動的慣性力,而導致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雷射吸收層P)上掉落之疑慮。 此外,同樣地,在雷射光L之照射中,亦有因伴隨著吸盤100之旋轉的離心力而導致第1晶圓W從雷射吸收層P剝離,從第2晶圓S上掉落之疑慮。
關於此點,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如圖3及圖4所示,以包圍基板固持部100a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的周圍之方式,設置複數根,至少3根晶圓掉落防止銷101。藉此,本實施形態中,即便在雷射光L的對於雷射吸收層P之照射後,因伴隨著吸盤100之移動、旋轉的慣性力或離心力而使第1晶圓W從雷射吸收層P剝離之情況,仍抑制該第1晶圓W從第2晶圓S上掉落。
以上,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使實質地固持重合晶圓T的基板固持部100a,至少較該基板固持部100a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更為小徑,且宜以考慮到重合晶圓T的搬運精度之大小構成。 藉此,例如即便為因搬運誤差等而使重合晶圓T的中心從吸盤100的旋轉中心偏心之情況,仍抑制雷射光L照射至基板固持部100a之基板固持面上。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以包圍該基板固持部100a的周圍之方式,配置以對雷射光L不具有透射性的素材構成之遮光部100b。 藉此,即便為如同上述地以較重合晶圓T更小之直徑構成基板固持部100a的情況,仍可抑制雷射光L漏出而照射至吸盤100之下方的情形,可抑制裝置內構件之損壞、微粒之產生。
此外,依利用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的晶圓處理方法,則將對於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的基準設定於吸盤100的旋轉中心,將對於包含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在內之邊緣側區域R2e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決定為重合晶圓T的中心與吸盤100的旋轉中心之偏心量最大的徑向位置。 藉此,例如即便為重合晶圓T的中心因搬運誤差等而從吸盤100的旋轉中心偏心之情況,仍可將雷射光L適當地照射至雷射吸收層P的全表面,亦即,可將第1晶圓W的全表面適當地從雷射吸收層P剝離。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方法,使對於包含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結束位置在內的中心側區域R2c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為基準,設定在將中央區域R1之半徑(r1)與雷射光L之射束半徑(r2)相加的徑向位置。 藉此,抑制對於外周區域R2照射的雷射光L之影響(接合強度之降低範圍)到達至中央區域R1。此外,藉此,在進行往中央區域R1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可抑制該雷射光L之照射範圍與接合強度之降低範圍重複,抑制對元件層Dw造成之損壞。
另,上述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方法中,例如如圖13所示,對於外周區域R2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呈同心圓狀地配置,但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亦可如圖17所示,對於吸盤100的旋轉中心,在外周區域R2中呈螺旋狀地配置。 此一情況,在進行往與外周區域R2對應之重合晶圓T(雷射吸收層P)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藉由旋轉機構104使吸盤100(重合晶圓T)旋轉,並藉由移動機構105使吸盤100沿Y軸負方向移動。 如此地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呈螺旋狀地配置的情況,可無縫地控制吸盤100之旋轉與Y軸方向移動,藉此可改善雷射光L之照射的處理量。
抑或,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亦可將同心圓狀配置與螺旋狀配置組合而配置。 具體而言,在外周區域R2的全表面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呈螺旋狀地配置的情況,有中心側區域R2c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並未沿著中央區域R1與外周區域R2的邊界於周向並排,亦即中央區域R1之設定形狀並未成為如圖13所示的圓形且呈一定之疑慮。 因而,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31中,亦可至少在鄰接於中央區域R1與外周區域R2的邊界之中心側區域R2c的最內周中使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呈同心圓狀地配置,於較該最內周更為徑向外側中使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呈螺旋狀配置。藉此,可將中央區域R1的設定形狀控制為一定,並改善往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的處理量。
另,如此地將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以同心圓配置與螺旋狀配置組合的情況,可將往該同心圓配置之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往該螺旋配置之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獨立地施行,亦可將其等連續地施行。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方法中,例如圖13如所示,於外周區域R2從徑向外側往內側依序施行雷射光L之照射,但往外周區域R2的雷射光L之照射,亦可從徑向內側往外側施行。 此一情況,上述邊緣側區域R2e包含雷射光L之照射結束位置,上述中心側區域R2c包含雷射光L之開始照射位置。即便為此一情況,晶圓處理裝置31中的一連串之晶圓處理,仍可藉由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方法施行。
而後,作為上述晶圓處理裝置31的變形例,針對第2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500的構成之概略予以說明。另,於晶圓處理裝置500中,針對與晶圓處理裝置31實質上相同的要素,給予相同的符號並將詳細說明省略。此外,於圖19中,為了抑制圖示變得繁複,將設置於吸盤上方之拍攝機構120及搬運墊130的圖示省略。
如圖18~圖19所示,晶圓處理裝置500,具備將重合晶圓T以頂面固持之吸盤510。吸盤510,具備基板固持部100a與遮光部510b。如圖19所示,遮光部510b,例如經由支持材513而設置於滑台103,藉此構成為可與吸盤510一體地沿Y軸方向移動。遮光部510b,具備覆蓋構件511與射束擋板512。
覆蓋構件511,於來自後述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至少在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從吸盤510偏離之際,配置於後述透鏡521的下方。覆蓋構件511的頂面高度,與基板固持部100a的頂面高度設定為略相同,或設定為較基板固持部100a的頂面高度更低。覆蓋構件511,係以陶瓷或金屬材料等,對於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不具有透射性之素材構成。 此外,於覆蓋構件511,形成沿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511a。貫通孔511a,與吸盤510所固持之重合晶圓T(第1晶圓W)的外周端位置重疊,配置於俯視時從重合晶圓T(第1晶圓W)露出之位置。因此,在雷射照射位置從重合晶圓T(第1晶圓W)偏離時,貫通孔511a位於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另,貫通孔511a,與射束擋板512之內部空間相連通,亦即,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通過覆蓋構件511的貫通孔511a而照射至射束擋板512之內部。
射束擋板512,具有頂面通過貫通孔511a而開口的略圓筒盒型形狀。如同上述地將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照射至射束擋板512之內部。射束擋板512,具有對射束的耐受性,以吸收雷射光L之材料或使其往其他方向散射之材料,例如鋁等金屬材料構成。
射束擋板512的底面,作為一例如圖20所示,具有朝上方突出之略圓錐形狀。該圓錐形狀的頂角φ,宜未滿90°。藉此,射束擋板512,如圖20所示,將經由貫通孔511a進入至內部的雷射光L向下方反射或吸收(轉換為熱),故抑制經由貫通孔511a而再度往上方之逸散。
另,射束擋板512由於如此地藉由吸收雷射光L而溫度上升。因此,於射束擋板512的至少外側表面(例如外側側面或外側底面),宜如圖20所示地形成用於增加表面積藉以促進散熱(射束擋板512的冷卻)之作為冷卻部的凹凸部512a。此外,亦可於射束擋板512的外方,更設置用於促進散熱(射束擋板512的冷卻)之作為冷卻部的冷卻機構514(例如水冷套或風扇)。於一例中,冷卻機構514,於射束擋板512的外側形成冷媒流路。
另,在晶圓處理裝置500,藉由如此地由射束擋板512遮擋、吸收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而抑制雷射光L到達至較吸盤510更為下方。 此外,在晶圓處理裝置500,藉由如此地由射束擋板512遮擋住雷射光L,而可抑制該雷射光L向上方反射而造成的裝置內構件之損壞、或覆蓋構件511因受到雷射光L照射所導致的微粒之產生。
另,射束擋板512的構成、形狀並未特別限定於上述例子。於本發明之技術中,如上述,射束擋板具有以下的功能:藉由遮擋住雷射光,可抑制因雷射光之反射而對裝置內構件造成之損壞、或覆蓋構件因受到雷射光照射而產生微粒等情況。
於吸盤510的上方,設置雷射照射部520。雷射照射部520,具備內建有振盪出雷射光之雷射振盪器(未圖示)等的雷射頭111、及光學系統112。此外,雷射照射部520,具備透鏡521與供氣部522。透鏡521及供氣部522,構成為可對於後述集塵部530升降。
透鏡521,將從雷射頭111之雷射振盪器振盪出的雷射光L聚光,照射至重合晶圓T。
供氣部522,具備以包圍透鏡521的周向外側之方式形成的供氣路522a。另,供氣部522,將來自空氣供給源523的乾空氣,經由供氣路522a向透鏡521之下方的空間供給,藉以保護透鏡521使其免受因雷射加工而產生之微粒的影響。
此外,例如如圖20所示,晶圓處理裝置500具備收集因雷射加工而產生之微粒的集塵部530。集塵部530,以將供氣部522在周向外側包圍之方式形成。如圖21所示,集塵部530,經由集塵路531而收集微粒。集塵路531,形成於集塵部530內,經由形成在集塵部530之與後述開口530a相對向的部分之複數個抽吸口530b而收集微粒。將收集到的微粒,送至未圖示之排氣口。
此外,於集塵部530,將用於使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通過之開口530a,設置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正下方。在進行來自雷射照射部520的雷射光L之照射時,於重合晶圓T(第1晶圓W)從與上述覆蓋構件511的貫通孔511a對應之位置亦即雷射照射位置偏離時,配置在俯視時與貫通孔511a重疊之位置。
此處,在第2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500,若至少於雷射照射部520的透鏡521之正下方配置射束擋板512,則至少可抑制源自於雷射光L之照射的裝置內構件之損壞、微粒之產生。然而,在如此地於透鏡521之正下方僅配置射束擋板512,未配置覆蓋構件511的情況,相較於配置有覆蓋構件511的情況,集塵部530之下方於重合晶圓T的外端部外側(徑向外側)形成之空間變得更大。換而言之,在集塵部530之正下方形成於集塵部530的下端與射束擋板512的頂面之間的外側間隙,與形成於集塵部530的下端與重合晶圓T的頂面之間的內側間隙之差,較配置有覆蓋構件511的情況中之形成於集塵部530的下端與覆蓋構件511的頂面之間的外側間隙與內側間隙之差變得更大。另,在外側間隙與內側間隙之差如此地變大的情況,有集塵部530所產生之來自內側間隙側的抽吸量、與來自外側間隙側的抽吸量變得不均勻,更具體而言來自外側間隙側的抽吸量變大,而無法適當地捕集微粒之情形。
鑑於此點,於雷射照射部520之下方,除了設置射束擋板512以外,宜設置覆蓋構件511。亦即,鑑於上述內容,則覆蓋構件511,可說是具有將形成於其與集塵部530之間的外側間隙(集塵部530與覆蓋構件511的頂面之距離)減小,將與內側間隙(集塵部530與重合晶圓T的頂面之距離)之差減小的作用。另,藉由如此地將外側間隙與內側間隙之差減小,宜成為略相同大小,而可使集塵部530之抽吸量變得均勻,有效率地施行微粒的捕集。另,此一情況,遮光部510b例如亦可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升降機構而可任意升降。此一情況,覆蓋構件511的頂面與集塵部530的下端之間的外側間隙之大小成為可調節。
第2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500,如同以上地構成。
另,上述實施形態,在施行從雷射吸收層P將第1晶圓W剝離的雷射剝離時,應用本發明之晶圓處理方法,但作為應用對象之晶圓處理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
於半導體元件之製程中,在正面形成有複數電子電路等元件的晶圓之矽基板的內部,沿著面方向照射雷射光而形成改質層,以該改質層為基點將晶圓分離,藉以施行晶圓的薄化。此等雷射光,使用YAG雷射光。在如此地形成成為晶圓之薄化的基點之改質層時,亦可應用本發明的雷射光之照射方法。此外,進一步,本發明的雷射光L之照射方法,亦可應用於晶圓的表面之改質、晶圓的表面之平坦化技術,及晶圓之退火技術中。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5所示地以雷射光L之照射形狀呈圓形的情況為例而進行說明,但雷射光L之照射形狀並未限定於此一形態,亦可控制為任意形狀(例如矩形等)。雷射光L之照射形狀,於一例中,可藉由DOE(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等繞射光學元件而控制。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使雷射照射部與吸盤相對地沿水平方向移動,藉以施行對於重合晶圓T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的掃描,但亦可取代此一形態,例如使用電鏡(Galvano mirror)等,構成為可將照射的雷射光L對重合晶圓T掃描。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以吸盤100的旋轉中心為基準,設定對於外周區域R2之對應區域的雷射光L之照射位置,藉以在中央區域R1中抑制雷射光L之照射範圍的重複。然而,若為未對元件層Dw造成損壞之程度,例如雷射光L之照射點(射束徑)外周的能量小之部分,則即便雷射光L之照射範圍重複,元件層Dw的損壞仍可受到抑制。
應知本發明此次揭露之實施形態,其全部的觀點僅為例示,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上述實施形態,亦可不脫離添附之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主旨地,以各式各樣的形態進行省略、置換、變更。
1:晶圓處理系統 10:搬出入區塊 11:匣盒載置台 20:搬運區塊 21:搬運路 22:晶圓搬運裝置 23:搬運臂 30:處理區塊 31:晶圓處理裝置 32:清洗裝置 33:反轉裝置 40:控制裝置 100:吸盤 100a:基板固持部 100b:遮光部 101:晶圓掉落防止銷 102:空氣軸承 103:滑台 104:旋轉機構 105:移動機構 106:基台 107:軌道 110:雷射照射部 111:雷射頭 112:光學系統 113:透鏡 120:拍攝機構 121:相機 122:算出部 130:搬運墊 200:吸盤 200a:基板固持部 200b:遮光部 201:晶圓掉落防止銷 300:吸盤 300a:基板固持部 300b:遮光部 301:晶圓掉落防止銷 400:吸盤 401:覆蓋構件 500:晶圓處理裝置 510:吸盤 510b:遮光部 511:覆蓋構件 511a:貫通孔 512:射束擋板 512a:凹凸部 513:支持材 514:冷卻機構 520:雷射照射部 521:透鏡 522:供氣部 522a:供氣路 523:空氣供給源 530:集塵部 530a:開口 530b:抽吸口 531:集塵路 Cs,Ct,Cw:匣盒 Ds,Dw:元件層 Fs,Fw:表面膜 H:記錄媒體 L:雷射光 P:雷射吸收層 P1,P2,PN:照射位置 R1:中央區域 R2:外周區域 R2c:中心側區域 R2e:邊緣側區域 S:第2晶圓 Sa:正面 Sb:背面 T:重合晶圓 W:第1晶圓 Wa:正面 Wb:背面 r:雷射光L之射束徑 r1:中央區域R1之半徑 r2:雷射光L之射束半徑 r3:距離
圖1係顯示作為處理對象之重合晶圓的構成之概略的側視圖。 圖2係示意晶圓處理系統的構成之概略的俯視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的構成之概略的側視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的構成之概略的俯視圖。 圖5係顯示吸附固持在吸盤的重合晶圓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6係顯示晶圓處理裝置所具備的吸盤之其他構成例的側視圖。 圖7係顯示晶圓處理裝置所具備的吸盤之其他構成例的側視圖。 圖8係顯示晶圓處理裝置所具備的吸盤之其他構成例的側視圖。 圖9係顯示晶圓掉落防止銷之其他構成例的側視圖。 圖10係顯示晶圓掉落防止銷之其他構成例的側視圖。 圖11係顯示雷射光照射至雷射吸收層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2(a)、(b)係顯示從雷射吸收層將第1晶圓剝離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3係顯示對於雷射吸收層的雷射光之照射例的說明圖。 圖14(a)、(b)係顯示習知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決定方法之說明圖。 圖15(a)、(b)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決定方法之說明圖。 圖16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決定方法之說明圖。 圖17係顯示對於雷射吸收層的雷射光之其他照射例的說明圖。 圖1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的構成之概略的俯視圖。 圖1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晶圓處理裝置的構成之概略的前視圖。 圖20係顯示在射束擋板發生的雷射光之反射的樣子之說明圖。 圖21係顯示以集塵部進行之排氣的樣子之說明圖。
P1,P2,PN:照射位置
R1:中央區域
R2:外周區域
R2c:中心側區域
R2e:邊緣側區域
T:重合晶圓
100:吸盤
r:雷射光L之射束徑
r1:中央區域R1之半徑
r2:雷射光L之射束半徑
r3:距離

Claims (23)

  1.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用以處理基板,包含: 基板固持部,具有該基板的固持面; 旋轉機構,以該基板固持部的旋轉軸為中心,使該固持面上之基板旋轉;以及 雷射照射部,將雷射光照射至該固持面上之該基板; 該基板固持部的該固持面,較該基板更為小徑。
  2.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於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設有遮擋來自該雷射照射部的該雷射光之遮光部。
  3. 如請求項2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遮光部,以包圍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之方式與該基板固持部一體地構成; 將該遮光部的頂面,配置於較該基板固持部的頂面更低之位置。
  4. 如請求項2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將該遮光部,獨立於該基板固持部而配置在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 將該遮光部的頂面,配置於較該基板固持部的頂面更低之位置。
  5. 如請求項2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遮光部,包括: 覆蓋構件,具有貫通孔;以及 射束擋板,與該貫通孔相連通,形成有內部空間。
  6. 如請求項5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射束擋板,形成為底面朝上方突出之圓錐形狀; 該圓錐形狀的頂角未滿90°。
  7. 如請求項5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雷射照射部,包括供給氣體之供氣部; 基板處理裝置,包括捕集微粒之集塵部; 於該集塵部,設置形成在該雷射光之照射的正下方之開口; 該貫通孔,以俯視時與該開口重疊之方式配置。
  8. 如請求項2至7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更包含: 數根防止基板掉落用銷,以包圍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之方式配置; 該防止基板掉落用銷,與該遮光部一體地構成。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更包含: 平台,可將該基板固持部沿水平方向任意移動;以及 複數根防止基板掉落用銷,以包圍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之方式配置; 該防止基板掉落用銷,與該平台一體地構成。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更包含控制部;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對於該基板,設定以該旋轉軸為基準而設定的掃描該雷射光以照射該雷射光之中央區域、及較該中央區域更為徑向外側之外周區域;以及 將考慮到該中央區域的半徑與該雷射光的射束徑之位置,設定為對於該外周區域的徑向內側之中心側區域的該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11. 如請求項10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以對於該中心側區域的該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為基準,設定對於該外周區域的徑向外側之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12. 如請求項1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偵測該基板的外端部之相機;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依據由該相機偵測到的資訊,算出該基板的中心與該基板固持部的該旋轉軸之偏心量;以及 將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設定為至少包含該偏心量最大之位置。
  13. 如請求項12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在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設定中,實行如下控制: 依據該雷射光之射束徑與該雷射光之照射數,算出從該中心側區域起相對於該基板的徑向之距離;以及 將該距離最為接近從由該相機偵測到之該基板的外端部位置起至該中心側區域為止之距離的位置,設定為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開始照射位置。
  14. 如請求項13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以該旋轉軸為基準,設定對於該外周區域的該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15. 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在判斷為依據由該相機偵測到的資訊所算出之該基板的中心與該基板固持部的該旋轉軸之偏心量,超過預先決定之閾值的情況,不使對於該基板的該雷射光之照射開始。
  16. 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在判斷為依據由該相機偵測到的資訊所算出之該基板的中心與該基板固持部的該旋轉軸之偏心量,超過預先決定之閾值的情況,進行對於該基板固持部的該基板之再配置。
  17. 如請求項10至16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控制部,實行如下控制: 在該基板配置於該雷射光之照射的正下方時,從該雷射照射部照射該雷射光;以及 在該基板固持部於該雷射光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時,停止來自該雷射照射部的該雷射光之照射。
  18.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係基板處理裝置中之基板的處理方法; 該基板處理裝置,包含: 基板固持部,具有較該基板更為小徑的固持面; 旋轉機構,以該基板固持部的旋轉軸為中心,使該固持面上之基板旋轉;以及 雷射照射部,將雷射光照射至該固持面上之該基板; 該基板的處理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對於該基板,設定以該旋轉軸為基準而設定的掃描該雷射光以照射該雷射光之中央區域、及較該中央區域更為徑向外側之外周區域; 將考慮到該中央區域的半徑與該雷射光的射束徑之位置,設定為對於該外周區域的徑向內側之中心側區域的該雷射光之照射位置;以及 以對於該中心側區域的該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為基準,設定對於該外周區域的徑向外側之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
  19. 如請求項18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通過該基板的徑向外側之該雷射光,係由在該基板固持部的周圍,配置於較該基板固持部的頂面更低之位置的遮光部所遮擋。
  20. 如請求項18或19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包含偵測該基板的中心與該基板固持部的該旋轉軸之偏心量的步驟; 將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設定為至少包含該偏心量最大之位置。
  21. 如請求項20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在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照射位置的設定中, 依據該雷射光之射束徑與該雷射光之照射數,算出從該中心側區域起相對於該基板的徑向之距離; 將該距離最為接近從由相機偵測到之該基板的外端部位置起至該中心側區域為止之距離的位置,設定為對於該邊緣側區域的雷射光之開始照射位置。
  22. 如請求項20或21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在偵測到之該偏心量超過預先決定之閾值的情況,不使對於該基板的該雷射光之照射開始。
  23. 如請求項18至22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在該基板配置於該雷射光之照射的正下方時,從該雷射照射部照射該雷射光; 在該基板固持部於該雷射光之照射的正下方露出時,停止來自該雷射照射部的該雷射光之照射。
TW112107996A 2022-03-17 2023-03-06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3452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2770 2022-03-17
JP2022042770 2022-03-17
JP2022199749 2022-12-14
JP2022-199749 2022-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5224A true TW202345224A (zh) 2023-11-16

Family

ID=88022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7996A TW202345224A (zh) 2022-03-17 2023-03-06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5224A (zh)
WO (1) WO20231765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5451B2 (ja) * 2008-12-01 2014-02-26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レーザ加工装置
JP6882033B2 (ja) * 2017-03-29 2021-06-02 株式会社東京精密 ウェーハの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取り装置
CN113165109B (zh) * 2018-12-21 2023-06-27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处理方法
JP7218055B2 (ja) * 2019-01-25 2023-02-06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チャックテーブル
JP7386077B2 (ja) * 2019-12-26 2023-11-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6519A1 (ja)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7432B (zh)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device,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method, peeling device, foreign matter detecting method, and foreign matter detecting device
TWI821273B (zh) 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TWI741151B (zh) 工件的檢查方法、工件的檢查裝置及加工裝置
TW201834037A (zh) 晶圓的加工方法
JP7221076B2 (ja) レーザー加工装置の設定方法、レーザー加工方法、レーザー加工装置、薄化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386077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42282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TWI825241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I814960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1622019A (zh) 保護膜被覆方法及保護膜被覆裝置
TW202300265A (zh) 加工方法
JP7178491B2 (ja)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TW202345224A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I812848B (zh) 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JP7344965B2 (ja)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2021012950A (ja) 支持体剥離方法及び支持体剥離システム
JP2023180066A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位置調整方法
WO2023238542A1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WO2023013468A1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WO2023013469A1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TWI832975B (zh) 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TW202407759A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405883A (zh)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元件構造
JP2023032215A (ja) 加工方法
WO2019239801A1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