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8245A -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8245A
TW202338245A TW111133209A TW111133209A TW202338245A TW 202338245 A TW202338245 A TW 202338245A TW 111133209 A TW111133209 A TW 111133209A TW 111133209 A TW111133209 A TW 111133209A TW 202338245 A TW202338245 A TW 2023382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pressure ring
sealing member
pressing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龍之介
小丸維斗
小田圭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久保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435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3705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807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909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久保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久保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8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824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1/00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 F16L21/02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elastic sealing rings between pipe and sleeve or between pipe and socket, e.g. with rolling or other prefabricated profiled rings
    • F16L21/04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elastic sealing rings between pipe and sleeve or between pipe and socket, e.g. with rolling or other prefabricated profiled rings in which sealing rings are compressed by axially-mova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1/00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 F16L21/08Joints with sleeve or socket with 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ts With Sleeves (AREA)

Abstract

壓環20係設置於密封構件15插入至插口3的外周與承接口5的內周之間的管接頭1,且外嵌於插口3並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並且,藉由複數根的鎖固件22,23而與承接口5連結,並將密封構件15往承接口5的裡側壓入。壓環20係具有:按壓面36,係按壓密封構件15;複數個鎖固件插通孔37,係供鎖固件22插通;接觸部38,係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接觸;以及錐形面47,係形成在內周41。錐形面47係從靠近按壓面36之側起愈往相反的遠側就愈擴徑。

Description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用於具有承接口和插口的管接頭的壓環、具備該壓環的管接頭、及使用該壓環的管的接合方法。
以往,在這種管接頭中,例如圖31所示,第一管111的插口112插入至第二管113的承接口114。橡膠製的密封構件115插入至插口112的外周與承接口114的內周之間。壓環116被外嵌於插口112而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114的開口端面117。壓環116藉由複數個螺栓118及螺帽119而與承接口114連結。
壓環116係具有:圓環狀的本體部116a;按壓面120,係與密封構件115抵接並按壓密封構件115;抵接部121,122,係與承接口114的開口端面117抵接;以及複數個螺栓插通孔123,係供螺栓118插通。藉由將螺帽119對於螺栓118鎖緊,藉此使壓環116的按壓面120將密封構件115壓入至插口112的外周與承接口114的內周之間。
如上述般的壓環116及管接頭110,可參照日本國專利公報特開2021-67282號。
在上述的習知形式中,如圖32所示,當將複數根的管111,113彼此接合而形成彎曲的管路130時,如圖33所示,係在使第一管111的管軸心111a相對於第二管113的管軸心113a傾斜的狀態下,將這些管111,113彼此接合。
然而,如圖33所示,壓環116係具有由壓環116的內周116b與按壓面120的相反側的面部126所交叉的角部128。當第一管111的外周與上述角部128抵接時,難以使第一管111的管軸心111a相對於第二管113的管軸心113a的傾斜角度α更加增大。
此外,當增大壓環116的內周116b的直徑(內徑)時,雖可增大上述傾斜角度α,但這樣的情形下,也會擴大壓環116的內周116b與第一管111的外周的間隙129(參照圖31)。因此,會有下列疑慮:密封構件115容易從壓環116的按壓面120進入到間隙129中,而無法將密封構件115充分地插入至插口112的外周與承接口114的內周之間。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可增大使管彼此傾斜而接合時的傾斜角度,並且可將密封構件充分地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的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本發明的壓環係設置於管接頭,該管接頭中,插口係插入至承接口,密封構件係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該壓環係外嵌於插口並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並且,藉由複數根的鎖固件而與承接口連結,並將密封構件往承接口的裡側壓入;其中,
該壓環係具有:按壓面,係按壓密封構件;複數個鎖固件插通孔,係供鎖固件插通;接觸部,係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接觸;以及錐形面,係形成在上述壓環的內周;且
錐形面係從靠近按壓面之側起愈往相反的遠側就愈擴徑。
根據上述構成,係在使第一管的插口的管軸心相對於第二管的承接口的管軸心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且將鎖固件插通至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並鎖緊。藉此,可將壓環與承接口連結,並且,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將第一管與第二管接合。
此時,在壓環的內周形成有錐形面,因此第一管的外周與壓環的內周抵接時的抵接部位會成為:比壓環的內周與按壓面的相反側的面部的角部更靠近按壓面的部位。藉此,可增大第一管的外周與壓環的內周抵接時之第一管的管軸心相對於第二館的管軸心的傾斜角度。因此,在使複數根的管彼此傾斜而接合並形成彎曲的管路的情形,就不須將各管縮短形成,可減少管的數量。
此外,不須為了增大傾斜角度而增大壓環的內徑,因此,壓環的內周與第一管的外周的間隙不會擴大,可抑制密封構件從壓環的按壓面進入到間隙中。藉此,可將密封構件充分地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壓環,較佳為:係具有形成在內周的內周面;並且,內周面係具有固定的內徑,且位於比錐形面更靠近按壓面之側。
根據上述構成,係在使第一管的插口的管軸心相對於第二管的承接口的管軸心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將第一管與第二管接合,此時,第一管的外周並未與壓環的按壓面的內周緣抵接,而是與壓環的內周面和錐形面的交界部分抵接。藉此,可防止壓環的按壓面的內周緣損壞,且可藉由壓環的按壓面將密封構件充分地插入至插口的外周和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壓環,較佳為:接觸部係以至少圍繞各鎖固件插通孔的周圍的方式設置。
根據上述構成,使接觸部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接觸,藉此使從按壓面到承接口的開口端面的間隔保持為預定間隔。此時,即使將鎖固件過度鎖緊而使得過大的鎖緊力作用在壓環,也可防止壓環在鎖固件插通孔的周圍變形。
根據本發明的壓環,較佳為:接觸部係設置於除鎖固件插通孔以外之從徑方向中的按壓面的周圍到壓環的外周緣的區域。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將鎖固件過度鎖緊而使得過大的鎖緊力作用在壓環,也可防止壓環在從按壓面的外周緣到壓環的外周緣的區域中變形。
根據本發明的壓環,較佳為:接觸部係具有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並且,
第一接觸部為在徑方向中位於比鎖固件插通孔更靠外側處的第一凸部;
第二接觸部為在徑方向中位於比鎖固件插通孔更靠內側處且以圍繞按壓面的周圍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凸部;
在第二接觸部的徑方向中的內側形成有可供密封構件的端部嵌入的凹部。
根據上述構成,使壓環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接觸,藉此使從按壓面到承接口的開口端面的間隔保持為預定間隔。當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時,密封構件的端部被嵌入至壓環的凹部,因此密封構件的端部係以不會在徑方向中產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固定在壓環。藉此,可將密封構件確實地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一種管接頭,係具備本發明的上述壓環,該管接頭係組構成:
在承接口的內周形成有愈往承接口裡側就愈縮徑的密封面;
密封構件插入空間係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於密封面與插口的外周之間;
密封構件係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密封構件係於插入方向的端部具有閥部,該閥部係在管徑方向中被壓縮而發揮密封功能;
於承接口的內周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係將密封構件的閥部從承接口的開口端面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引導面為愈往承接口裡側就愈縮徑的錐形面,且該引導面係於管軸方向中形成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與密封面之間;
引導面相對於管軸心的傾斜角度係比密封面相對於管軸心的傾斜角度還大。
根據上述構成,在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時,密封構件的閥部係藉由引導面而從承接口的開口端面被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藉此,將壓環鎖固於承接口時,即使在將鎖固件進行單邊鎖緊而使得密封構件拉伸而鬆弛的情形,密封構件的閥部也會藉由引導面而從承接口的開口端面被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因此可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確實地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管接頭,較佳為: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係位於比按壓面更靠壓環本體的徑方向的外側處;
壓環的接觸部係設置於除鎖固件插通孔以外之從壓環本體的徑方向中的按壓面的周圍到壓環的外周緣的區域;
按壓面係形成於由接觸部所包圍的凹部內;
密封構件的端部係嵌入至壓環的凹部內。
根據上述構成,當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時,密封構件的端部被嵌入至壓環的凹部內,因此係以不會在徑方向中產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固定於壓環。藉此,可將密封構件確實地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管接頭,較佳為:係形成有由壓環的接觸部的內周面、承接口的引導面、及密封構件的外周面所包圍的間隙。
根據上述構成,當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時,即使密封構件往徑方向的外側變形,密封構件也會退至間隙中,藉此可防止密封構件被夾在壓環的接觸部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管接頭,較佳為:承接口的開口端面側中的引導面的端部的直徑係比壓環的接觸部的內徑還小。
根據上述構成,當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時,會使形成於密封構件與引導面之間的間隙變小。因此,將壓環鎖固於承接口時,即使在將鎖固件進行單邊鎖緊的情形,也可防止因單邊鎖緊所致之密封構件的翹起,且可防止密封構件被夾在壓環的接觸部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管接頭,較佳為:
在插口插入至承接口的狀態下,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
密封構件係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壓環係外嵌於插口並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並且,藉由複數根的鎖固件而與承接口連結;
壓環的按壓面係與密封構件抵接;
鎖固件係插通至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
一種使用本發明的上述壓環的管的接合方法,其中,
在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
將鎖固件插通至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並鎖緊,藉此將壓環與承接口連結,並且,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藉由該接合方法,在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和承接口的內周之間之前,係在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因此,會減少在使插口相對於承接口傾斜時所耗費的施力。
亦可並非使用如上述般的管的接合方法,而是使用例如下列的另一接合方法:首先,在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呈一直線而未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接著,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和承接口的內周之間。之後,亦可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然而,在如上述之另一接合方法中,是在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之後,抵抗密封構件而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相對於另一方傾斜,因此會有在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相對於另一方傾斜時耗費較大的施力的問題。
根據如以上構成的本發明,可增大使管彼此傾斜而接合時的傾斜角度,並且可將密封構件充分地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1,110:管接頭
2,111:第一管(管)
2a,4a,111a,113a:管軸心
3,112:插口
4,113:第二管(管)
5,114:承接口
5a:凸緣部
8:密封面
10:承接口突起
11:鎖環容置溝
14: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15,115:密封構件
16:閥部
17:基部
18:插入方向
19:徑方向
20,116:壓環
21,117:開口端面
22:T頭螺栓
23,119:螺帽
25:螺栓孔
26:鎖環
27:插口突起
28:脫離方向
29:背托環
31:引導面
35,116a:本體部
36,120:按壓面
37,123:螺栓插通孔
38:接觸部
39:外周緣
40:突出部
41,116b:內周
42:外周緣
43:凹部
44,48:內周面
45,54,56,129:間隙
47:錐形面
49,126:面部
50:管軸方向
51:交界部分
52,128:角部
53:內周緣
55:厚度方向
57:周方向
81:第一接觸部
82:第二接觸部
86:均等間隔區域
87:擴大間隔區域
88:補強構件
89:地面
90:溝
91:底部
118:螺栓
121,122:抵接部
130:管路
B,C,α:傾斜角度
d,D1:內徑
D2:直徑
E1,E2:角度
H:上下間隔
S1,S2:間隔
W:寬度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型態中的管接頭的截面圖。
圖2是該管接頭的局部放大截面圖。
圖3是該管接頭的局部放大截面圖,顯示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之前的情況。
圖4是該管接頭之承接口的局部放大截面圖。
圖5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前視圖。
圖6是該管接頭的該壓環的後視圖。
圖7是圖5中的X-X截面圖。
圖8是圖5中的Y-Y截面圖。
圖9是顯示該管接頭的管的接合方法的截面圖,顯示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的情況。
圖10是該管接頭的密封構件往外側變形並退入至間隙中的情況的截面圖。
圖11是顯示該管接頭的管的接合方法的截面圖,顯示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的情況。
圖12是顯示該管接頭的管的接合方法的截面圖,顯示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的情況。
圖13是顯示相對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參考例的截面圖,顯示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的情況。
圖14是顯示該參考例的截面圖,顯示藉由壓環將密封構件壓入至承接口的內周與插口的外周之間的情況。
圖15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中的管接頭的截面圖。
圖16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局部放大前視圖。
圖17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型態中的管接頭的壓環的局部放大前視圖。
圖18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型態中的管接頭的截面圖。
圖19是該管接頭的承接口的前視圖。
圖20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前視圖。
圖21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立體圖。
圖22是圖20中的X-X截面圖。
圖23是圖20中的Y-Y截面圖。
圖24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型態中的管接頭的截面圖。
圖25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前視圖。
圖26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後視圖。
圖27是圖25中的Z-Z截面圖。
圖28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正面側的立體圖。
圖29是該管接頭的壓環的背面側的立體圖。
圖30是顯示在形成於地面的溝的內部中進行之管的接合作業的情況的概略圖。
圖31是習知的管接頭的截面圖,顯示管彼此接合而呈一直線狀的情況。
圖32是將複數個管接合而形成的彎曲的管路的圖。
圖33是該管接頭的截面圖,顯示管彼此在傾斜的狀態下接合的情況。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
(第一實施型態)
在第一實施型態中,如圖1至圖3所示,管接頭1係具有:形成於第一管2的插口3、及形成於第二管4的承接口5;且插口3插入至承接口5。
在承接口5的內周形成有:愈往承接口5的裡側就愈縮徑的錐形形狀的密封面8、承接口突起10、及鎖環容置溝11。於密封面8與插口3的外周之間,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用於密封承接口5的內周與插口3的外周之間的環狀的密封構件15係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密封構件15為橡膠製的環,且該密封構件15具有:閥部16,係設置於插入方向18的一端部;以及基部17,係與閥部16一體地設置。
閥部16的截面為圓形狀。基部17的截面為梯形形狀。在密封構件15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的狀態下,閥部16係在徑方向19中被壓縮而發揮密封功能。
在承接口5形成有複數個供T頭螺栓22插通的螺栓孔25。
鎖環容置溝11係形成於比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更靠承接口5的裡側處。鎖環(lock ring)26被容置於鎖環容置溝11。鎖環26係其周方向的一個部位被截斷的一個切口結構的環。鎖環26係具有下列彈性:可藉由用擴徑器(省略圖示)將截斷部分的寬度擴大來進行擴徑,並且可藉由從截斷部分將擴徑器卸除而縮徑並恢復至原本的直徑。
插口3貫通密封構件15、鎖環26、及背托環(back-up ring)29。於插口3的前端部的外周,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有插口突起27。插口突起27係可於第一管2的脫離方向28從承接口5的裡側卡合於鎖環26。藉此,防止地震等發生時使插口3從承接口5脫離。
承接口突起10係朝徑方向19的內側突出,並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於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與鎖環容置溝11之間。背托環29係外嵌於插口3,且配置在承接口突起10的內周與插口3的外周之間並與鎖環26鄰接。背托環29係其周方向的一個部位被截斷的一個切口結構的環,由具有彈性之樹脂等材質所製造。
於承接口5的內周形成有引導面31,該引導面31係將密封構件15的閥部16從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引導面31為愈往承接口5的裡側就愈縮徑的錐形面,且該引導面31係於管軸方向50中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於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與密封面8之間。如圖4所示,引導面31相對於第二管4的管軸心4a的傾斜角度B係比密封面8相對於管軸心4a的傾斜角度C還大。
將密封構件15從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往承接口5的裡側壓入的壓環20係外嵌於插口3,並從承接口5的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壓環20係於周方向經由複數個T頭螺栓22(鎖固件的一例)及螺帽23(鎖固件的一例)而與承接口5連結。
如圖5至圖8所示,壓環20係具有:圓環狀的本體部35;按壓面36,係按壓密封構件15;複數個螺栓插通孔37(鎖固件插通孔的一例),係供T頭螺栓22插通;以及接觸部38,係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 接觸。此外,壓環20係於外周部具有往徑方向外側突出的複數個突出部40。按壓面36係沿著壓環20的內周41而形成為圓環狀。
各螺栓插通孔37係在壓環20的徑方向19中位在按壓面36與壓環20的外周緣39之間。突出部40係以與螺栓插通孔37相對應的方式配置。
接觸部38係設置於除螺栓插通孔37以外之從壓環20的徑方向19中的按壓面36的周圍到壓環20的外周緣39的整個區域。在此,所謂按壓面36的周圍是下述說明的接觸部38的內周面44的最大徑部。按壓面36係形成於由接觸部38所圍繞的凹部43內,且在壓環20的厚度方向55中比接觸部38的表面更進一步凹陷。接觸部38的內周面44為愈往插入方向18(參照圖3)就愈擴徑的錐形面。接觸部38與凹部43係形成於壓環20相對向於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的單面側。
如圖2所示,密封構件15的基部17(端部)係嵌入至壓環20的凹部43內。由壓環20的接觸部38的內周面44、承接口5的引導面31、及密封構件15的基部17的外周面所包圍的間隙45係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
如圖3所示,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中的引導面31的直徑D2係比壓環20的接觸部38的內徑D1還小。
如圖6至圖8所示,在壓環20的內周41分別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錐形面47及內周面48。錐形面47係從靠近按壓面36之側起愈往相反的遠側就愈擴徑,且到達與按壓面36為相反側的面部49。
內周面48係具有固定的內徑d,並與第二管4的管軸心4a平行,並且朝管軸方向50以預定的寬度W形成。內周面48係位於比錐形面47更靠近按壓面36之側,並且到達按壓面36。
以下,說明使用壓環20的管2,4的接合方法。
首先,將壓環20、密封構件15及背托環29外嵌於第一管2的插口3,且將鎖環26安裝於第二管4的承接口5的鎖環容置溝11,並使用擴徑器(省略圖示)預先將鎖環26擴徑。
之後,在使插口3的管軸心2a相對於承接口5的管軸心4a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3插入至承接口5。此時,由於鎖環26已被擴徑,因此插口突起27會朝向承接口5的裡側而通過鎖環26的內周。
之後,卸除擴徑器(省略圖示),藉此使鎖環26縮徑而夾繞於插口3的外周。
接著,如圖9所示,將背托環29往管軸方向50移動並插入至承接口5的內部,使背托環29與鎖環26鄰接。進而,使密封構件15往管軸方向50移動並使其位於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的前方。
之後,將T頭螺栓22插通至承接口5的螺栓孔25與壓環20的螺栓插通孔37。並且,將螺帽23與T頭螺栓螺合,並將螺帽23鎖緊直到壓環20的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抵接為止。
藉此,如圖1、圖2所示,使壓環20與承接口5連結,並且,由壓環20的按壓面36將密封構件15按壓而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且在使插口3的管軸心2a相對於承接口5的管軸心4a傾斜的狀態下,使第一管2與第二管4接合。
以下說明上述管接頭1的構成及管2,4的接合方法的作用及功效。
如圖1至圖3、圖7、圖8所示,在壓環20的內周41形成有錐形面47及內周面48,因此當第一管2的外周與壓環20的內周41抵接時,第一管2的外周係與錐形面47和內周面48的交界部分51抵接。該交界部分51係位於比壓環20的內周41與按壓面36的相反側的面部49的角部52更靠近按壓面36的部位。因此,可增大第一管2的外周與壓環20的內周41抵接時之第一管2的管軸心2a相對於第二管4的管軸心4a的傾斜角度α(參照圖1)。藉此,在使複數根的管彼此傾斜而接合並形成彎曲的管路(參照圖32)的情形,不須使用大量較短的管,可減少管的數量。
由於可如上述方式增大傾斜角度α,因此即使管路因地震等而彎曲時,第一管2與第二管4也能夠以較大的傾斜角度α彎曲。藉此,可減少對壓環20賦予的荷重。
第一管2的外周並未與壓環20的按壓面36的內周緣53(參照圖7、圖8)抵接,而是如圖2所示與上述交界部分51抵接,因此可防止按壓面36的內周緣53損壞。藉此,可藉由壓環20的按壓面36將密封構件15充分地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不須為了增大傾斜角度α而增大壓環20的內徑d(亦即,內周面48的內徑d)。因此,壓環20的內周41的內周面48與第一管2的外周的間隙54(參照圖1)不會擴大,可抑制密封構件15從壓環20的按壓面36進入到間隙54中。藉此,可將密封構件15充分地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如圖2所示,使壓環20的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接觸,藉此使從壓環20的按壓面36到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的間隔保持為預定間隔。
此時,即使將T頭螺栓22與螺帽23過度鎖緊而使得過大的鎖緊力作用在壓環20,也可防止壓環20在從按壓面36的外周緣42到壓環20的外周緣39的整個區域中變形。
如圖9所示,當使用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密封構件15的端部係嵌入至壓環20的凹部43,因此係以不會在徑方向19中產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固定在壓環20。藉此,可將密封構件15確實地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而且,在藉由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密封構件15的閥部16係藉由引導面31而從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被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將壓環20與承接口5連結時,在將T頭螺栓22及螺帽23從位於上位的構件開始而依序往位於下位的構件進行單邊鎖緊的情形,即使密封構件15拉伸而鬆弛,閥部16也會藉由引導面31而從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被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因此可藉由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確實地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藉此,不須以使所有的T頭螺栓22及螺帽23的鎖緊扭矩均一的方式進行鎖緊,而無須管理T頭螺栓22及螺帽23的鎖緊扭矩,可縮短T頭螺栓22及螺帽23的鎖緊作業所耗費的時間。
當藉由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如圖10所示,即使密封構件15往徑方向19的外側變形,密封構件15也可退入至間隙45中。藉此,可防止密封構件15被夾在壓環20的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之間。
藉由如上述般的管的接合方法,如圖9所示,在將密封構件15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之前,係在使第一管2的管軸心2a相對於第二管4的管軸心4a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3插入至承接口5。因此,以較小的施力即可滿足使插口3相對於承接口5傾斜時所耗費的施力。
亦可並非使用如上述般的管的接合方法,而是進行如以下方式的另一接合方法。亦即,首先,在使第一管2的管軸心2a相對於第二管4的管軸心4a呈一直線而未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3插入至承接口5。接著,將密封構件15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之後,亦可使第一管2的管軸心2a相對於第二管4的管軸心4a傾斜。然而,在如上述之另一接合方法中,是在將密封構件15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之後,抵抗密封構件15而使插口3(第一管2)相對於承接口5(第二管4)傾斜,因此會有在使插口3傾斜時所耗費的施力較大的問題。
如圖3所示,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中的引導面31的端部的直徑D2係比接觸部38的內徑D1還小,因此如圖11所示,當藉由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會使形成於密封構件15與引導面31之間的間隙56變小。
因此,將壓環20鎖固至承接口5時,在將T頭螺栓22及螺帽23進行單邊鎖緊的情形,如圖12所示,即使被壓入的密封構件15退至 間隙56中,也可抑制因單邊鎖緊所致之密封構件15的翹起。藉此,可防止密封構件15被夾在壓環20的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之間。
作為參考例,如圖13所示,假設接觸部38的內徑D1與引導面31的端部的直徑D2的大小關係相反的情形,亦即上述直徑D2比上述內徑D1還大的情形,當藉由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會使形成於密封構件15與引導面31之間的間隙56變大。
因此,將壓環20與承接口5連結時,在將T頭螺栓22及螺帽23進行單邊鎖緊的情形,如圖14所示,會有下列疑慮:被壓入的密封構件15退入至間隙56中,且密封構件15翹起而使密封構件15的內周面朝徑方向19遠離插口3的外周面。如此,若密封構件15翹起,會容易發生密封構件15被夾在壓環20的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之間的問題。
(第二實施型態)
第二實施型態中,如圖15、圖16所示,係在壓環20形成有:圓環狀之複數個接觸部38,係圍繞各螺栓插通孔37的周圍。
根據上述構成,係使接觸部38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接觸,藉此使從按壓面36到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的間隔保持為預定間隔。此時,即使將T頭螺栓22與螺帽23過度鎖緊而使得過大的鎖緊力作用在壓環20,也可防止壓環20在螺栓插通孔37的周圍變形。
(第三實施型態)
在第三實施型態中,如圖17所示,接觸部38以圍繞各螺栓插通孔37的周圍的方式形成為圓環狀,並且也形成在周方向57中之螺栓插通孔37與其相鄰的螺栓插通孔37之間的區域。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將T頭螺栓22與螺帽23過度鎖緊而使得過大的鎖緊力作用在壓環20,也可防止壓環20在螺栓插通孔37與其相鄰的螺栓插通孔37之間的區域中變形。
(第四實施型態)
以下,根據圖18至圖23來說明第四實施型態。如圖18所示,承接口5係於前端具有凸緣部5a。在凸緣部5a形成有複數個螺栓孔25。例如,在圖19中,使八個螺栓孔25分配在均等的角度而形成於凸緣部5a。
壓環20係具有:圓環狀的本體部35;按壓面36,係按壓密封構件15;複數個(例如,八個)螺栓插通孔37,係供T頭螺栓22插通;以及第一接觸部81及第二接觸部82,係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接觸。
如圖20至圖23所示,第一接觸部81係於壓環20設置有複數個,且為在壓環20的徑方向19中位於比各螺栓插通孔37更靠外側處的凸部。
第二接觸部82為在壓環20的徑方向19中位於比各螺栓插通孔37更靠內側處且以圍繞按壓面36的周圍的方式形成為圓環狀的凸部。在第二接觸部82的徑方向19的內側形成有可供密封構件15的基部17(端部)嵌入的凹部43。
根據上述構成,如圖18所示,係使壓環20的第一接觸部81和第二接觸部82與承接口5的開口端面21接觸,藉此使按壓面36到承 接口5的開口端面21的間隔保持為預定間隔。而且,當壓環20將密封構件15壓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時,密封構件15的端部被嵌入至壓環20的凹部43(參照圖22、圖23),因此密封構件15的端部係以不會在徑方向19中產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固定於壓環20。藉此,可將密封構件15確實地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14。
(第五實施型態)
以下,根據圖24至圖30說明第五實施型態。壓環20係具有均等間隔區域86、及擴大間隔區域87。在均等間隔區域86中,周方向57中的螺栓插通孔37間的間隔係保持為均等的間隔S1。在擴大間隔區域87中,相鄰的任意兩個螺栓插通孔37間的間隔S2係比上述均等的間隔S1更為擴大。
例如,在圖25、圖26中,係在壓環20形成有七個螺栓插通孔37,其比承接口5的凸緣部5a的螺栓孔25的個數(八個(參照圖19))還少一個。於均等間隔區域86中的各螺栓插通孔37的分配角度E1為45°。於擴大間隔區域87中的兩螺栓插通孔37的分配角度E2為90°。
在與壓環20的按壓面36為相反側的面部49係設置有圓弧形狀的補強構件88。補強構件88係在擴大間隔區域中遍及於相鄰的兩個螺栓插通孔37間而設置。如圖27所示,補強構件88係位於比壓環20的內周面48更靠徑方向19的外側處。
如圖24至圖26所示,壓環20係以擴大間隔區域87位於第一管2的正下方的方式與承接口5連結。如圖30所示,管2、4彼此係在挖掘地面89所形成的溝90的內部進行接合,此時,溝90的底部91會成 為妨礙管2、4的接合作業的障礙物。亦即,壓環20係在擴大間隔區域87相對向於溝90的底部91的狀態下,藉由複數個T頭螺栓22及螺帽23而與承接口5連結。
以下,說明上述構成的作用。
如圖25、圖26、圖30所示,由於壓環20的擴大間隔區域87係位於第一管2的正下方,因此擴大間隔區域87的螺栓插通孔37並未存在於第一管2的正下方,而是存在於比第一管2的正下方更靠壓環20的沿周方向57所分配的位置。藉此,使得擴大間隔區域87的螺栓插通孔37與溝30的底部91的上下間隔H變大,因此即使壓環20與溝90的底部91之間的作業空間狹窄,也可使將管2、4接合時的作業性提升。
此外,壓環20的擴大間隔區域87係藉由補強構件88保持充分的剛性,因此即使密封構件15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壓環20,亦可防止壓環20的擴大間隔區域87因反作用力而撓曲。再者,將T頭螺栓22插通至壓環20的擴大間隔區域87的螺栓插通孔37與承接口5的螺栓孔25並以螺帽23鎖緊時,即使在擴大間隔區域87中的兩個螺栓插通孔37間產生高的應力,也可防止擴大間隔區域87變形或損壞。
在上述第五實施型態中,如圖25、圖26所示,係於壓環20形成七個螺栓插通孔37,但並不限定為七個。例如,就第一實施型態而言,亦可將圖5、圖6所示之具有十二個螺栓插通孔37的壓環20減少一個螺栓插通孔37,而於壓環20形成十一個螺栓插通孔37。
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型態中,如圖1、圖24所示,係顯示在插口3相對於承接口5傾斜的狀態下所接合的管接頭1,但亦可為在承 接口5相對於插口3傾斜的狀態下所接合的管接頭1。此外,亦可將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型態所示的壓環20使用在插口3與承接口5呈一直線狀地接合而未傾斜的管接頭。
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型態中,係在壓環20的內周41形成錐形面47和內周面48,但亦可不形成內周面48,而只形成錐形面47。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型態中,壓環20的螺栓插通孔37間的所有間隔都保持為均等的間隔,但亦可將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型態的壓環20更換成具有上述第五實施型態的圖25、圖26所示的均等間隔區域86、及擴大間隔區域87的壓環20。
1:管接頭
2:第一管(管)
3:插口
5:承接口
10:承接口突起
11:鎖環容置溝
15:密封構件
16:閥部
17:基部
19:徑方向
20:壓環
21:開口端面
22:T頭螺栓
23:螺帽
25:螺栓孔
26:鎖環
29:背托環
31:引導面
35:本體部
36:按壓面
37:螺栓插通孔
38:接觸部
39:外周緣
41:內周
44,48:內周面
45:間隙
47:錐形面
49:面部
51:交界部分
52:角部
53:內周緣

Claims (11)

  1. 一種壓環,係設置於管接頭,該管接頭中,插口係插入至承接口,密封構件係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該壓環係外嵌於插口並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並且,藉由複數根的鎖固件而與承接口連結,並將密封構件往承接口的裡側壓入;其中,
    該壓環係具有:按壓面,係按壓密封構件;複數個鎖固件插通孔,係供鎖固件插通;接觸部,係與承接口的開口端面接觸;以及錐形面,係形成在內周;且
    錐形面係從靠近按壓面之側起愈往相反的遠側就愈擴徑。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環,係具有形成在內周的內周面;並且,
    內周面係具有固定的內徑,且位於比錐形面更靠近按壓面之側。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壓環,其中,接觸部係以至少圍繞各鎖固件插通孔的周圍的方式設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壓環,其中,接觸部係設置於除鎖固件插通孔以外之從徑方向中的按壓面的周圍到壓環的外周緣的區域。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壓環,其中,接觸部係具有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並且,
    第一接觸部為在徑方向中位於比鎖固件插通孔更靠外側處的凸部;
    第二接觸部為在徑方向中位於比鎖固件插通孔更靠內側處且以圍繞按壓面的周圍的方式形成的凸部;
    在第二接觸部的徑方向中的內側形成有可供密封構件的端部嵌入的凹部。
  6. 一種管接頭,係具備如上述請求項1所述之壓環;該管接頭係組構成:
    在承接口的內周形成有愈往承接口裡側就愈縮徑的密封面;
    密封構件插入空間係以遍及於全周的方式形成於密封面與插口的外周之間;
    密封構件係插入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密封構件係於插入方向的端部具有閥部,該閥部係在管徑方向中被壓縮而發揮密封功能;
    於承接口的內周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係將密封構件的閥部從承接口的開口端面引導至密封構件插入空間;
    引導面為愈往承接口裡側就愈縮徑的錐形面,且該引導面係於管軸方向中形成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與密封面之間;
    引導面相對於管軸心的傾斜角度係比密封面相對於管軸心的傾斜角度還大。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管接頭,其中,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係位於比按壓面更靠壓環本體的徑方向的外側處;
    壓環的接觸部係設置於除鎖固件插通孔以外之從壓環本體的徑方向中的按壓面的周圍到壓環的外周緣的區域;
    按壓面係形成於由接觸部所包圍的凹部內;
    密封構件的端部係嵌入至壓環的凹部內。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管接頭,係形成有由壓環的接觸部的內周面、承接口的引導面、及密封構件的外周面所包圍的間隙。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管接頭,其中,承接口的開口端面側中的引導面的端部的直徑係比壓環的接觸部的內徑還小。
  10.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管接頭,其中,在插口插入至承接口的狀態下,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
    密封構件係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壓環係外嵌於插口並從外側相對向於承接口的開口端面,並且,藉由複數根的鎖固件而與承接口連結;
    壓環的按壓面係與密封構件抵接;
    鎖固件係插通至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
  11. 一種管的接合方法,係使用上述請求項1所述之壓環的管的接合方法,其中,
    在使插口和承接口的任一方的管軸心相對於另一方的管軸心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口插入至承接口;
    將鎖固件插通至壓環的鎖固件插通孔並鎖緊,藉此將壓環與承接口連結,並且,將密封構件插入至插口的外周與承接口的內周之間。
TW111133209A 2021-09-03 2022-09-01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TW2023382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3578 2021-09-03
JP2021143578A JP2023037052A (ja) 2021-09-03 2021-09-03 押輪、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JP2021-180706 2021-11-05
JP2021180706A JP2023069093A (ja) 2021-11-05 2021-11-05 押輪、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8245A true TW202338245A (zh) 2023-10-01

Family

ID=8541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3209A TW202338245A (zh) 2021-09-03 2022-09-01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A (1) CA3230099A1 (zh)
TW (1) TW202338245A (zh)
WO (1) WO20230329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36399A (fr) * 1967-07-05 1968-08-16 Uniroyal Englebert Franc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transports de charges
FR2441121A1 (fr) * 1978-11-13 1980-06-06 Pont A Mousson Perfectionnements aux joints verrouilles a emboitement
JPS59217090A (ja) * 1983-05-23 1984-12-07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管継手の漏洩修繕工法
JP5500922B2 (ja) * 2009-05-18 2014-05-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継手および押輪
JP6735123B2 (ja) * 2016-03-28 2020-08-05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JP7382203B2 (ja) 2019-10-18 2023-11-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2988A1 (ja) 2023-03-09
CA3230099A1 (en)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20089B1 (ko) 시일재 및 압륜 및 커플링 및 밸브
JP6735123B2 (ja) 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CN108884955B (zh) 管接头、脱离防止构件、及管接合方法
EP4043771A1 (en) Pipe joint
US7243954B2 (en) Pipe joint with earthquake-proof function
US20240019055A1 (en) Ring body, pipe fitting, and method for joining pipes
TW202338245A (zh)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JP3433248B2 (ja) 薄肉ステンレス鋼管と継手の接続構造
JP6735124B2 (ja) 管継手および離脱防止部材
CN118119786A (zh) 压环、管接头以及管的接合方法
JP6764668B2 (ja) 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WO2022097585A1 (ja) 管継手、押輪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JP2023069093A (ja) 押輪、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TW202319672A (zh) 壓環、管接頭及管的接合方法
JP2023037052A (ja) 押輪、管継手および管の接合方法
WO2024004851A1 (ja) リング体、管継手および前記リング体を用いた管を接合する方法
WO2023058574A1 (ja) 管継手、管継手に備えられるスペーサおよびスペーサを構成する分割片
KR102592074B1 (ko) 주름관 연결 장치
JP5667126B2 (ja) シール材および管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