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6477A -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6477A
TW202336477A TW112106303A TW112106303A TW202336477A TW 202336477 A TW202336477 A TW 202336477A TW 112106303 A TW112106303 A TW 112106303A TW 112106303 A TW112106303 A TW 112106303A TW 202336477 A TW202336477 A TW 2023364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restricting member
fiber cable
core material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6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本悠介
大里健
浮谷典孝
金子總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6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647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光纖電纜具備:芯材,具有光纖;限制構件,縱向附接於前述芯材,且覆蓋前述芯材;護套,覆蓋前述限制構件;及撕裂繩,位於前述護套與前述芯材之間,前述撕裂繩是位於前述限制構件的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間。

Description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本案是依據已於2022年3月14日於日本提出申請的第2022-039603號發明專利申請案主張優先權,並在此引用其內容。
發明背景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光纖電纜,其是在於外部護套的內側所設置的空間中配置有用於撕裂外部護套的撕裂繩(rip cord)。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72801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揭示的構造中有如下的課題:撕裂繩在於外部護套的內側所設置的空間中容易在圓周方向上移動。撕裂繩一旦移動,就很難進行外部護套的撕裂作業。
本發明是考慮到這樣的情形而作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撕裂繩移動的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光纖電纜具備:芯材,具有光纖;限制構件,縱向附接於前述芯材,且覆蓋前述芯材;護套,覆蓋前述限制構件;及撕裂繩,位於前述護套與前述芯材之間,前述撕裂繩是位於前述限制構件的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間。 本發明的第二態樣之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具有:第1步驟,準備具有光纖的芯材;第2步驟,將限制構件繞捲於前述芯材的周圍;第3步驟,以補強構件來覆蓋具有前述限制構件的前述芯材;及第4步驟,以護套來覆蓋前述補強構件,在前述第2步驟中,將前述限制構件彎折,在前述限制構件之反折部的內側配置撕裂繩。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之上述態樣,可提供一種可抑制撕裂繩移動的光纖電纜。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邊參考圖1,一邊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構成。 如圖1所示,光纖電纜1A具備有:具有光纖11的芯材10;覆蓋芯材10的限制構件20;補強構件30;護套40;4支抗張力體50;及2條撕裂繩60。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將芯材10的長度方向簡稱為長度方向,將芯材10的中心軸線簡稱為中心軸線O。又,將與中心軸線O正交的剖面稱作為橫剖面。在橫剖面視角下,將與中心軸線O交叉的方向稱為直徑方向,將繞轉中心軸線O的方向稱為圓周方向。
芯材10具有:複數條光纖11、複數支捆紮材12、吸水膠帶13及內部護套14。各捆紮材12將複數條光纖11捆束。在圖1的例子中,在芯材10包含合計12個光纖單元,前述光纖單元由光纖11及捆束材12所構成。吸水膠帶13包覆著該等光纖單元。吸水膠帶13藉由具有吸水性的材質所形成,具有防止芯材10內之水流動等的作用。內部護套14為在長度方向延伸的圓筒狀,覆蓋吸水膠帶13。作為內部護套14的材質,可使用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之樹脂。
另,芯材10所包含的光纖單元的數量可適當變更。在圖1的例子中的芯材10具有:構成內側之層的3個光纖單元、及構成外側之層的9個光纖單元。惟,如圖1所示,芯材10的剖面形狀亦可不均勻,光纖單元亦可不分成內側之層、外側之層。又,亦可不具有捆束材12、吸水膠帶13、內部護套14。亦即,光纖11亦可不構成光纖單元。又,配置於芯材10的光纖11的條數不限於複數條,亦可為1條。芯材10亦可只以1條光纖11所構成。
補強構件30是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為圍繞芯材10及限制構件20的筒狀構件。補強構件30亦可使薄片狀構件形成為圍繞芯材10及限制構件20的筒狀而構成。作為補強構件30的材質,可使用例如金屬(鐵、不鏽鋼、銅、銅合金)等。又,亦可採用使用玻璃纖維或聚芳醯胺纖維等之纖維薄片、或者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纖維強化塑膠)等作為補強構件30。補強構件30的厚度為例如0.1至0.3mm左右。將補強構件30的厚度設定為該範圍,以防止因動物的啃食傷害等讓芯材10的光纖受損的情況,且,使藉由撕裂繩60來撕裂補強構件30的操作變得容易。另,補強構件30亦可不被配置。補強構件30之配置有無亦可藉由例如光纖電纜1A的規格或鋪設的地方來選擇。
補強構件30亦可圍繞芯材10整個圓周,並且於圓周方向的一部份重疊。將補強構件30所重疊的部分稱為重疊部30a。重疊部30a的強度高。因此,在重疊部30a,與補強構件30中之其他部位相比,很難藉由撕裂繩60撕裂補強構件30。又,若撕裂繩60接觸於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亦有可能使撕裂繩60斷裂。在此,重疊部30a與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上分開配置。
在補強構件30的兩面上亦可設置例如黏著層。在此情況下,可將補強構件30藉由黏著層黏接固定於護套40,又,在重疊部30a上,可將補強構件30的端部彼此黏接固定。然而亦可在補強構件30的一個表面或兩個表面未設置黏著層。 另,補強構件30包覆芯材10整個圓周。例如,亦可不形成重疊部30a,在橫剖面視角下,讓補強構件30的端部的邊緣31彼此接觸,以使芯材10藉由補強構件30所圍繞。在此情況下,亦可使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彼此黏接固定。
護套40收容有芯材10、限制構件20、撕裂繩60及補強構件30。護套40形成為於長度方向延伸的筒狀。作為護套40的材質,可使用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之樹脂。
抗張力體50例如以2支作為1組使用,2組抗張力體50(亦即合計4支)以橫剖面視角下包夾芯材10而埋設於護套40。將以複數支成為1組的抗張力體50亦稱為抗張力體群。亦即,光纖電纜1A具有包夾芯材10而配置於護套40內的一對抗張力體群。各抗張力體50對芯材10成為平行且於長度方向延伸。 抗張力體50具有保護光纖11免受作用在光纖電纜1A的張力的功能。抗張力體50的材質例如為金屬線(鋼線等)、抗張力纖維(醯胺纖維等)、FRP等。抗張力體50亦可為單線,亦可為將複數條裸線捆束或互相撚合成的線。
藉由抗張力體50的配置,在光纖電纜1A產生彎曲方向性。具體來說,光纖電纜1A容易往垂直於中立線L(參考圖1)的方向彎曲,難以往與中立線L平行的方向彎曲。如圖1所示,在配置有4支抗張力體50的情況下,包含相鄰之2支抗張力體50的抗張力體群的中點是定義在2處。連結該等2處的中點的直線成為中立線L。中立線L亦可通過中心軸線O。另,抗張力體50的數量及配置可適當變更。說明了1組抗張力體群具有2支抗張力體50的例子,1組抗張力體群所包含的抗張力體的支數亦可為1支,亦可為3支以上。抗張力體50亦可配置成不產生彎曲方向性的方式(亦即未定義中立線L)。又,亦可為抗張力體50未埋設於護套40而配置在芯材10內。或,光纖電纜1A亦可不具備抗張力體50。
撕裂繩60是在撕裂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的作業(以下簡稱為撕裂作業)時所使用。對於撕裂繩60要求能撕裂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之程度的機械強度(例如抗拉強度)。作為撕裂繩60,可使用PP(聚丙烯)或聚酯等之纖維撚合成的線(yarn)。抗張力體50具有保護光纖11免受張力影響的作用,此外撕裂繩60具有撕裂護套40的作用。因此,材質在撕裂繩60與抗張力體50有所不同。具體來說,抗張力體50的抗拉彈性係數比撕裂繩60更大。又,撕裂繩60之可撓性比抗張力體50更高。
2條撕裂繩60在橫剖面視角下配置成將芯材10夾於該等之間。依該配置,在使用2條撕裂繩60將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撕裂時,可以將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分開成2個部分。因此,使從護套40的內側取出芯材10的作業變得容易。
進而,在圖1的例子中,在橫剖面視角下,2條撕裂繩60與中心軸線O位於一直線上,且連結2條撕裂繩60的直線與中立線L正交。藉此,會抑制撕裂繩60在撕裂護套40時碰觸到抗張力體50,所以讓護套40在半筒狀的部位分開一事變得更容易。然2條撕裂繩60與中心軸線O即使不在一直線上,亦可撕裂護套40取出芯材10。為了成為在撕裂護套40時撕裂繩60不碰觸到抗張力體50的位置關係,撕裂繩60與抗張力體50亦可配置在圓周方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 又,撕裂繩60的數量亦可不是2條,亦可為1條或者3條以上。在撕裂繩60的數量只有1條的情況下,仍可以撕裂護套40而取出芯材10。
在護套40上亦可設置用以顯示撕裂繩60的位置的標記。標記,例如亦可為設置於護套40的外周面的著色部,亦可為從護套40之外周面凹陷之溝或是從外周面突出之突起。又,作業員亦可基於光纖電纜1A的彎曲方向性,來掌握撕裂繩60的位置。在此情況下,就不需要顯示撕裂繩60的位置的標記。
作為從光纖電纜1A取出芯材10的方法的一個例子,首先,藉由刀具(cutter)等之工具,而將護套40及補強構件30部分地切開。接著,從被切開的部分插入鉗子等之工具,包夾撕裂繩60而拉出至護套40的外側。透過該操作,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會被朝長度方向延伸的撕裂繩60撕裂,而取出芯材10。然後把芯材10的內部護套14等切開,就可以取出光纖11。
在此,在芯材10的外側且護套40的內側(在本實施形態中,於補強構件30與芯材10之間),設有用以配置撕裂繩60之圓環狀的間隙。在間隙之中撕裂繩60往圓周方向移動時,使作業員為了尋找撕裂繩60,需要花時間,有可能使作業性降低。又,撕裂繩60移動而靠近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時,會有因為無法撕裂強度高的重疊部30a的情形,或者,撕裂繩60接觸到邊緣31而破損的情形等而引發之作業性降低等情況。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限制構件20,以抑制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上移動的情況。限制構件20亦可為例如具有吸水性的片材(捲壓件等)。在此情況下,易可以藉由限制構件20來提高光纖電纜1A的防水性能。限制構件20的材質亦可和吸水膠帶13相同,亦可為不同。作為限制構件20的材質,可列舉有例如纖維狀的介隔物、和補強構件30同樣材質的構件、接著劑、樹脂片、或是不織布。在限制構件20為接著劑時,護套40與芯材10亦可藉由限制構件20接著。
限制構件20是縱向附接於芯材10。又,限制構件20是片狀,繞捲於芯材10。限制構件20在橫剖面視角下呈C字形狀,在圓周方向的一部分上未覆蓋芯材10。在橫剖面視角下,將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的全長(亦即,繞捲芯材10前之限制構件20的橫向寬度)設為W,將芯材10的外徑設為Dc時,W比芯材10之外周尺寸即πDc還小。換言之,在圓周方向上肢限制構件20的兩端部之間設置有區域S。 限制構件20具有:第1部分21,是限制構件20的一部分;及第2部分22,是和第1部分21不同之限制構件20的一部分。區域S是設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使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上的兩端部設定為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撕裂繩60是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亦即,撕裂繩60被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所包夾。若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想要移動時,因為撕裂繩60抵接於第1部分21或第2部分22,因此可抑制如此的移動。
在設置有補強構件30,補強構件30的端部彼此在重疊部30a上重疊的情況下,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在圓周方向上離開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配置。亦即,在圓周方向上,區域S與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是設置在互相不同的位置。藉此,可以防範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與撕裂繩60接觸,故可以防止撕裂繩60因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損傷或切斷。 從中立線L到繞中心軸線O±45°範圍內配置有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且,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與區域S亦可配置在於圓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在此情況下,可更確實地防止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與撕裂繩60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中區域S為1個,考慮撕裂繩60的數量或配置等,區域S亦可設置複數個。在此情況下,亦可使用複數個限制構件20來設置複數個區域S,複數個限制構件20各自的材質亦可不同。 另,芯材10與限制構件20亦可接著固定。在此情況下,可抑制撕裂繩60進入芯材10與限制構件20之間。
以下,說明光纖電纜1A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然亦可採用其他的製造方法。
首先,準備芯材10(第1步驟)。 其次,對於芯材10,縱向附接成為限制構件20的片材(第2步驟)。更具體來說,對於芯材10,從重力方向上之下側繞捲限制構件20。此時,片材的橫向寬度W(與芯材10之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設定為比芯材10的外周尺寸πDc更短。藉此,芯材10之中重力方向上之上側的部分不是被限制構件20所覆蓋,在該部分中,限制構件20的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
接著,將2條撕裂繩60縱向附接於芯材10及限制構件20。更具體來說,將1條撕裂繩60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的部分。又,從重力方向上之下側對於限制構件20縱向附接其餘的撕裂繩60。 接著,藉由補強構件30包覆芯材10、限制構件20及撕裂繩60(第3步驟)。 接著,在補強構件30的周圍,藉由例如擠壓成形來形成護套40(第4步驟)。藉此可得到光纖電纜1A。
在此,在光纖電纜1A的製程當中,配置於重力方向上之芯材10的上側的撕裂繩60有因受到重力影響而欲往圓周方向移動的情形。惟,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由於撕裂繩60抵接於第1部分21或第2部分22,所以可抑制撕裂繩60的移動。因此,可以更輕易製造已將撕裂繩60配置於預定的位置的光纖電纜1A。
另,配置於重力方向上之芯材10的下側的撕裂繩60是位於限制構件20與補強構件30之間的空隙中的最下部。因此,關於該撕裂繩60,即使不執行限制構件20之移動的抑制,亦難以產生圓周方向上之移動,可以輕易地配置在預定的位置。另,配置於重力方向上之芯材10的下側的撕裂繩60亦可配置於限制構件20的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所形成的區域S。又,亦可為:區域S設置於2處,且配置於重力方向上之芯材10的上側的撕裂繩60及配置於下側的撕裂繩60的2條同時配置於限制構件20的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A具備:具有光纖11的芯材10、縱向附接於芯材10且覆蓋芯材10的限制構件20、覆蓋限制構件20的護套40、及位於護套40與芯材10之間的撕裂繩60,撕裂繩60位於限制構件20的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藉此構成,可抑制撕裂繩60往圓周方向移動。
又,光纖電纜1A更具備配置於限制構件20與護套40之間的補強構件30。 藉此,可防範因動物的啃食危害造成芯材10之光纖11的損傷。
又,光纖電纜1A更具備配置於護套40內之抗張力體50,在橫剖面視角下,撕裂繩60與抗張力體50是配置於圓周方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 藉此,成為撕裂護套40時撕裂繩60不碰觸抗張力體50的位置關係,可以更輕易進行撕裂作業。
另,涵蓋光纖電纜1A之長度方向的全長,撕裂繩60位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更佳。在此情況下,可更確實地規制撕裂繩60的移動。惟,在至少1個橫剖面上,只要撕裂繩60位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時,在該處中撕裂繩60的位置會受到拘束,可使移動規制的效果分散到撕裂繩60的整個長度。因此,涵蓋長度方向上之全長,撕裂繩60位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就並非必要了。
又,在光纖電纜1A具備複數條撕裂繩60的情況下,只要在複數條撕裂繩60之中至少1條撕裂繩60位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即可。例如,亦可是在具有2條撕裂繩60的光纖電纜1A中,1條撕裂繩60是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另一條撕裂繩60未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而配置於限制構件20與補強構件30之間。
(第2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但基本的結構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因此,對同樣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針對不同點予以說明。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B中,包夾撕裂繩60的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的態樣是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中,限制構件20覆蓋芯材10整個圓周。又,在圓周方向上之限制構件20的兩端部是相重疊的。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上的全長W是比芯材10之外周尺寸即πDc更大。 撕裂繩60被包夾於圓周方向上之限制構件20的兩端部相重疊的部分。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限制構件20的兩端部即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配置成在直徑方向上重疊,且,撕裂繩60在直徑方向被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所包夾。在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之間設置有區域S,撕裂繩60配置於區域S。 如圖2所示,將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重疊的部分之圓周方向上的寬度設定為重疊寬度D。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上配置於重疊寬度D之中。 在如此結構時,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第3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但基本結構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因此,對同樣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針對不同點予以說明。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C中,包夾撕裂繩60的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的態樣是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中,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的全長W是比芯材10的外周尺寸即πDc更大,在限制構件20形成有反折部20a。反折部20a是指例如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上的1個端部被反折的部位。反折部20a具有:限制構件20被彎折的屈曲部20b、及收容撕裂繩60的區域S的開口部20c。另,在圓周方向上的限制構件20之中間部分亦可設置有反折部20a。撕裂繩60被包夾在於此彎折部20a所具有之相向的2個面之間。該等相向之2個面分別為第1部分21的表面及第2部分22的表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反折部20a所具有之相向的2個面是朝向第1部分21之直徑方向外側的面、以及配置於比第1部分21更靠近直徑方向外側且朝向第2部分22之直徑方向內側的面。亦即,反折部20a是藉由包夾撕裂繩60的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所構成。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在直徑方向上包夾著撕裂繩60的事項是與第2實施形態共通。 在如此的構成的情況下,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如圖3所示,令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重疊的部分之圓周方向上的寬度(亦即彎折部20a的寬度)設定為重疊寬度D。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重疊寬度D的中央部配置有撕裂繩60。另,撕裂繩60只要在圓周方向上配置於反折部20a之中即可。例如,撕裂繩60在區域S當中,亦可配置成接觸於屈曲部20b,或亦可配置於開口部20c近旁。
在橫剖面視角下,限制構件20具有:設置有反折部20a的限制構件20之端部、與和該端部相反側的限制構件20之端部23。在端部23未設置反折部。端部23是配置於反折部20a之直徑方向內側。在圓周方向上,端部23的邊緣是配置於反折部20a之與開口部20c同等的位置,不限於此例,端部23的邊緣亦可配置於圓周方向上反折部20a之重疊寬度D的範圍內。
在第1、第2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A、1B中,在撕裂繩60於圓周方向上移動時,考慮到撕裂繩60會進入於限制構件20與芯材10之間。對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就算撕裂繩60移動而從反折部20a出來,撕裂繩60進入到限制構件20與芯材10之間的可能性也會變得更低。因此,作業員可更加輕易地發現撕裂繩60。另,在已將芯材10與限制構件20接著固定的情況下,可更抑制撕裂繩60進入於芯材10與限制構件20之間的情形。
以下,說明光纖電纜1C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惟,亦可採用其他的製造方法。
首先,準備芯材10。 其次,對於芯材10,縱向附接成為限制構件20的片材。例如,對於芯材10,從重力方向上之下側繞捲限制構件20。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芯材10之中重力方向上之上側的部分,彎折限制構件20之一端部,藉此使限制構件20之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而形成反折部20a。 在彎折限制構件20之一端部時,將撕裂繩60配置於反折部20a之內側。在設置2條撕裂繩60時,亦可將1條撕裂繩60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並從重力方向上之下側對於限制構件20縱向附接其餘的撕裂繩60。 以下,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A之製造方法同樣地設置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便製得光纖電纜1C。
依此,本實施型態之光纖電纜1C之製造方法具有:第1步驟,準備具有光纖11之芯材10;第2步驟,將限制構件20繞捲於芯材10的周圍;第3步驟,以補強構件30覆蓋具有限制構件20之芯材10;及第4步驟,以護套40覆蓋補強構件30,在第2步驟中,將限制構件20彎折,在限制構件20之反折部20a的內側配置撕裂繩60。
在此,在光纖電纜1C之製造過程中,一邊對撕裂繩60施加預定的張力一邊送入生產線。藉由對撕裂繩60所施加的張力,使撕裂繩60以生產線中的穩定的位置送入生產線,可將撕裂繩60確實地配置於反折部20a的內側。
(第4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但基本的結構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因此對同樣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針對不同點予以說明。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D中,包夾撕裂繩60的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的態樣是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限制構件20具有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是繞捲在芯材10,在圓周方向上相鄰接之第1限制構件201之一個端部201a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一個端部202a之中,於任一個端部設置有反折部20a。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限制構件201之兩個端部201a設置有反折部20a,且,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覆蓋芯材10整個圓周。
將橫剖面視角下之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的全長(亦即,繞捲於芯材10之前的第1限制構件201的橫向寬度)設為W1,且將第2限制構件202之圓周方向的全長(亦即,繞捲於芯材10之前的第2限制構件202的橫向寬度)設為W2。W1比W2更大,且,W1是比芯材10之外周尺寸即πDc的1/2大。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之中是第2限制構件202配置於較靠近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之側。
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上之端部201a分別形成有反折部20a。反折部20a各個與在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反折部20a之結構同樣,因此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令第1限制構件201之2個反折部20a分別設為第1反折部20a1及第2反折部20a2。第1反折部20a1及第2反折部20a2是在橫剖面視角下配置成在該等之間包夾芯材10。
如圖4所示,將第1反折部20a1之重疊寬度D設為D1,將第2反折部20a2之重疊寬度D設為D2。D1與D2亦可為相等,亦可為相異。將撕裂繩60之外徑設為Dr時,D1為Dr以上,且D2為Dr以上。 在本實施形態中,撕裂繩60在反折部20a內的區域S中配置成接觸於屈曲部20b。另,撕裂繩60只要在圓周方向上配置於反折部20a之中即可。
如圖4所示,在圓周方向上,複數個反折部20a與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是配置於互相不同的位置。另,重疊部30a亦可配置成例如連結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1的中央部W1m、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2的中央部W2m的直線和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交叉。在此情況下,可以更確實地防止2條撕裂繩60的雙方被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損傷或切斷。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中央部W1m及中央部W2m是位於中立線L上,但不限於此例,中央部W1m及中央部W2m亦可不在中立線L上。
在圓周方向上,在開口部20c與補強構件30之端部彼此的重疊部30a之間配置屈曲部20b。依此,藉由形成有反折部20a,例如撕裂繩60移動到反折部20a之外的情況下,亦可防止補強構件30之邊緣31與撕裂繩60接觸。藉此,可防止撕裂繩60被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損傷或切斷。
在第2限制構件202之端部202a未設有反折部20a。端部202a分別配置於反折部20a之直徑方向內側。端部202a的邊緣會配置於圓周方向上與反折部20a之開口部20c同等的位置。惟,端部202a的邊緣亦可配置於圓周方向上反折部20a之重疊寬度D的範圍內。
在橫剖面視角下,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亦可配置於從中立線L到繞中心軸線O±45°之範圍,且,補強構件30的重疊部30a與第1限制構件201之W1的中央部W1m配置於圓周方向上相隔繞中心軸45°以上。在此情況下,可確實地防止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與撕裂繩60接觸。
以下說明光纖電纜1D之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光纖電纜1D之製造方法基本上是與第3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C之製造方法同樣。因此,只針對不同點予以說明。惟,亦可採用其他的製造方法。
對於準備好的芯材10,縱向附接成為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之2片片材。例如,從生產線的芯材10的行進方向觀看,首先,從芯材10的右側將第2限制構件202配置於芯材10的側面,接著,從芯材10的左側將第1限制構件201配置於芯材10的側面。在配置第1限制構件201時,作成第1限制構件201之端部201a重疊在第2限制構件202兩邊的端部202a上。在第1限制構件201與第2限制構件202重疊的部位上,將第1限制構件201的端部201a分別彎折,藉此來形成2個反折部20a。
在彎折第1限制構件201的端部201a時,將撕裂繩60配置於反折部20a的內側。更具體來說,在第1限制構件201之端部201a的外周面上配置撕裂繩60,在配置有撕裂繩60的部位彎折第1限制構件201,在使撕裂繩60接觸於屈曲部20b的狀態下,使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撕裂繩60由於在生產線中被賦予有預定的張力,因此可一邊在成為屈曲部20b的部位按壓撕裂繩60,一邊形成反折部20a。藉此,可抑制撕裂繩60的位置在長度方向上不穩。 又,第2限制構件202之端部202a是配置於第1限制構件201之直徑方向內側,芯材10整個圓周是藉由限制構件20所覆蓋。因此,可防止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在芯材10與補強構件30之間的空間內移動。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D中,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的反折部20a具有:使限制構件20彎折的屈曲部20b、及收容撕裂繩60之區域S的開口部20c,在圓周方向上,屈曲部20b配置於開口部20c與補強構件30之端部彼此的重疊部30a之間。 藉由配置有第2限制構件202,可防止反折部20a移動到與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在圓周方向上重疊的位置。因此,可確實地防止撕裂繩60與補強構件30之邊緣31接觸。
又,限制構件20具備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在圓周方向上之第1限制構件201之兩端部201a分別形成有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之反折部20a。 藉此,可以良好地進行使用有分別配置於反折部20a之撕裂繩60的芯材10之取出作業性。
(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如圖5所示,在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光纖電纜1D中,限制構件20未覆蓋芯材10整個圓周。更具體來說,第2限制構件202之端部202a未與第1限制構件201之反折部20a重疊之事項是和第4實施形態不同。如圖5所示,在第1限制構件201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間設置有間隙。 以配置有第2限制構件202,就可防止彎折部20a移動到與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在圓周方向上重疊的位置。又,由於沒有第1限制構件201與第2限制構件202重疊的部分,因此可光纖電纜1D之外徑作成較細。 在製造圖5所示之光纖電纜1D時,亦可在第1限制構件201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中,先使第1限制構件201配置於芯材10之外周面。
(第5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但基本的結構是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因此,對同樣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針對不同點予以說明。
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E中,分別在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各設置1個反折部20a的態樣是和第4實施形態不同。 設置於第1限制構件201的第1反折部20a1及設置於第2限制構件202之第2反折部20a2係於橫剖面視角下配置成於該等之間包夾芯材10。 在設置於第1限制構件201的第1反折部20a1之直徑方向內側,配置有第2限制構件202之中未形成有第2反折部20a2之端部202a。在設置於第2限制構件202的第2反折部20a2之直徑方向內側,配置有第1限制構件201之中未形成有第1反折部20a1之端部201a。 另,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是覆蓋著芯材10整個圓周,惟亦可在圓周方向上,於第1限制構件201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間設置間隙。
在橫剖面視角下,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1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2亦可為相等,亦可為相異。另,重疊部30a亦可配置成例如連結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1的中央部W1m、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圓周方向之全長W2的中央部W2m的直線和補強構件30之重疊部30a交叉。
在第1反折部20a1中,於圓周方向上,屈曲部20b配置於開口部20c與補強構件30之端部彼此的重疊部30a之間。依此,藉由形成有第1反折部20a1,例如就算撕裂繩60移動到第1反折部20a1之外的情況下,亦可以防止補強構件30之邊緣31與撕裂繩60接觸。 在第2反折部20a2中,假設即使撕裂繩60移動而從第2反折部20a2出來時,藉由配置有第1限制構件201,可防止撕裂繩60進入限制構件20與芯材10之間。因此,作業員可以更輕易地發現到撕裂繩60。另,為了即使撕裂繩60移動而從第2反折部20a2出來時,讓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與撕裂繩60難以接觸,亦可配置成在圓周方向上,第2反折部20a2與重疊部30a之間的長度比第1反折部20a1與重疊部30a之間的長度更長。
在第4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光纖電纜1D之製造方法之中,是形成有反折部20a之限制構件20的端部位於直徑方向外側,而光纖電纜1E之製造方法則是將2個限制構件201、202配置於芯材10之側面,且配置於直徑方向外側之第1限制構件201之一端部201a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一端部202a各自彎折,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同樣。在光纖電纜1E之製造方法中,可以獲得與在第4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光纖電纜1D之製造方法同樣的效果。惟,亦可採用其他的製造方法。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1E中,限制構件20具備第1限制構件201及第2限制構件202,在第1限制構件201之一端部201a及第2限制構件202之一端部202a分別形成有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相向之反折部20a,在圓周方向上相鄰之第1限制構件201的端部201a與第2限制構件202之端部202a之中任一者設置有反折部20a。 藉此,可以良好地進行使用有分別配置於反折部20a的撕裂繩60的芯材10之取出作業性。
其次,使用實施例,說明上述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下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對應於第1實施形態,作成具有144個斷續固定帶芯線之光纖電纜1A。各間歇固定帶芯線具有:12條光纖11、及間歇地連結該等光纖11之連結部。亦即,在實施例1中之光纖電纜1A合計具有1728條光纖11。作為限制構件20,使用了寬度60mm(亦即在橫剖面視角下之周長為60mm)的吸水膠帶。撕裂繩60的直徑設定為1.0mm。
在此,以開口率R1(%)來表示芯材10之外周面(在圖1的例子中,內部護套14之外周面)之中未被限制構件20所覆蓋的區域的比例。具體來說,開口率R1是藉由以下的數式(1)求得。 R1=θ÷360°×100 …(1) 在數式(1)中的θ,如圖1所示,指連結中心軸線O與第1部分21之直線及連結中心軸線O與第2部分22之直線所形成的角度。
在本實施例中,如表1所示,準備有使開口率開口率R1在5至50%範圍內互相不同的複數個樣本。另,表1中之「開口寬度」是芯材10之外周面之中未被限制構件20所覆蓋之區域的圓周方向上之長度。又,「開口寬度/撕裂繩直徑」是撕裂繩60之直徑除以開口開度之值。
[表1]
表1之「芯材之取出作業性」係針對所作成之各樣本,使用撕裂繩60撕開補強構件30及護套40時撕裂繩60斷裂的情況下,將「芯材的取出作業性」作為NG。表1之「防水特性」是顯示對於各樣本進行了防水試驗的結果。具體來說,對於長度為3m之各樣本,依照Telcordia GR-20 issue4, July, 2013之6.6.7項所記述之“water penetration”(自來水、樣本長度3m、水龍頭長度1m、有孔(orifice)、無預浸的條件)進行測試,將涵蓋樣本的全長而發生水流動的情況設定為NG。
如表1所示,在開口率R1為35%以下的情況下,可使芯材之取出作業性良好。又,在開口率R1為30%以下的情況下,亦可使防水特性良好。 綜上,開口率R1宜為35%以下,30%以下更佳。
另,針對開口率R1之下限值,只要可將撕裂繩60配置於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之間時,並未特別地限定。開口寬度宜比撕裂繩直徑更大。
(實施例2) 對應於第3實施形態,作成具有144個斷續固定帶芯線之光纖電纜1C。各間歇固定帶芯線具有:12條光纖11、及間歇地連結該等光纖11之連結部。亦即,在實施例2中之光纖電纜1C合計具有1728條光纖11。作為限制構件20,使用了寬度60mm(亦即在橫剖面視角下之周長為60mm)的吸水膠帶。撕裂繩60的直徑設定為1.0mm。
在本實施例中,如表2所示,準備有使重疊寬度D在1.0至10.0mm範圍內互相不同的複數個樣本。「重疊寬度D/撕裂繩直徑」是重疊寬度D除以撕裂繩60之直徑之值。針對表2之「芯材之取出作業性」及「防水特性」是與表1同樣。
[表2]
如表2所示,在重疊寬度D/撕裂繩直徑為5.0以上的情況下,可使芯材之取出作業性良好。綜上,重疊寬度D/撕裂繩直徑宜為5.0以上。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是針對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為反折部20a之情況進行驗證。惟,藉由將重疊寬度D/撕裂繩直徑設定為5.0以上所得到的效果,如圖2所示,亦可認為第1部分21及第2部分22為限制構件20之兩端部的情況同樣地得到。圖2的重疊寬度D亦可與圖3之重疊寬度D同樣地定義。
(實施例3) 作成與第4實施形態之圖4所示之光纖電纜1D對應且具有24條間歇固定帶心線的光纖電纜1D。各間歇固定帶心線具有:12條光纖11、及間歇地連結該等光纖11的連結部。亦即:實施例3中之光纖電纜1D合計具有288條光纖11。在此,芯材10之外徑Dc、第1限制構件201之圓周方向的全長W1、第2限制構件202之圓周方向的全長W2及撕裂繩60之外徑Dr滿足以下的數式(2)至(4)。 πDc/2<W1 …(2) W1>W2 …(3) Dr≦D1、且、Dr≦D2 …(4)
進而,為了使芯材之取出作業性良好,更希望滿足以下的數式(5)。 0.6×πDc/2<W1-(D1+D2)<1.3×πDc/2 …(5) 由數式(5),以比較W1-(D1+D2)與πDc的大小,可以知道第1限制構件201覆蓋了芯材10整個圓周之中到什麼程度。認為這是因為藉由使第1限制構件201覆蓋芯材10的比例落在適當的範圍內,可確實地防止撕裂繩60與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且可使芯材10之取出作業性良好。 另,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光纖電纜1D(參考圖5)中,可以認為是以滿足上述數式(5),而使芯材10之取出作業性良好。
另,本發明之技術範圍未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旨趣之範圍下,可做各種變更。
例如,光纖電纜1A~1E亦可不具備補強構件30。在沒有補強構件30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如下課題:在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上移動時,作業員找不到撕裂繩60,使作業性降低。亦即,在不具補強構件30之光纖電纜中,本揭示之結構亦可發揮效果。
又,在第1實施形態中,亦可將限制構件20之圓周方向上之兩端部的厚度(亦即,第1部分21、第2部分22的厚度)形成比限制構件20中之其他部位的厚度大。在這情況下,可以抑制撕裂繩60在圓周方向上越過第1部分21、第2部分22的情形,更確實地限制撕裂繩60的移動。
又,在第3實施形態中,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於圓周方向上依序配置有屈曲部20b、開口部20c及重疊部30a,然亦可於圓周方向上依序配置開口部20c、屈曲部20b及重疊部30a。在這情況下,即使在配置於反折部20a之中的撕裂繩60從開口部20c往外邊移動的情況下,亦可防止撕裂繩60接觸到補強構件30的邊緣31。
又,限制構件20之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亦可在區域S當中部分地直接接觸。例如在橫剖面視角下,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區域S的開口,以及在圖3至6所示的例子中,開口部20c的開口的大小形成為與撕裂繩60的外徑Dr相同,然在該等開口當中,限制構件20之第1部分21與第2部分22亦可部分地接觸。或是,該等開口的大小亦可小於撕裂繩60的外徑Dr。 在該等情況下,在從光纖電纜取出芯材10時,亦可把鉗子等工具從將護套40及補強構件30部分切開的部分進入,擴展反折部20a,而取出撕裂繩60。
又,限制構件20亦可不覆蓋芯材10整個圓周。例如在光纖電纜1A至1E中,配置有複數片限制構件20的情況下,亦可在於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2個限制構件20彼此之間設有間隙。
除此之外,在不脫離本發明旨趣的範圍下,可適當地將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替換成周知之構成要素,又,亦可適當地將上述之實施形態或變形例組合。
1A~1E:光纖電纜 10:芯材 11:光纖 12:捆束材 13:吸水膠帶 14:內部護套 20:限制構件 20a:反折部 20b:屈曲部 20c:開口部 21:第1部分 22:第2部分 23:端部 20a1:第1反折部 20a2:第2反折部 201:第1限制構件 201a:端部 202:第2限制構件 202a:端部 30:補強構件 30a:重疊部 31:邊緣 40:護套 50:抗張力體 60:撕裂繩 D:重疊寬度 Dc:外徑 D1:第1反折部之重疊寬度 D2:第2反折部之重疊寬度 L:中立線 O:中心軸線 R1:開口率 S:區域 W: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的全長 W1m:第1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的全長之中央部 W2m:第2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的全長之中央部 θ:角度
圖1是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圖2是第2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圖3是第3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圖4是第4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圖5是第4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圖6是第5實施形態之光纖電纜的橫剖面圖的一個例子。
1A:光纖電纜
10:芯材
11:光纖
12:捆束材
13:吸水膠帶
14:內部護套
20:限制構件
21:第1部分
22:第2部分
30:補強構件
30a:重疊部
31:邊緣
40:護套
50:抗張力體
60:撕裂繩
L:中立線
O:中心軸線
S:區域
θ:角度

Claims (19)

  1. 一種光纖電纜,具備: 芯材,具有光纖; 限制構件,縱向附接於前述芯材,且覆蓋前述芯材; 護套,覆蓋前述限制構件;及 撕裂繩,位於前述護套與前述芯材之間, 前述撕裂繩是位於前述限制構件的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第1部分及前述第2部分為圓周方向上之前述限制構件的兩端部,且配置成在圓周方向上包夾前述撕裂繩。
  3. 如請求項2之光纖電纜,其中在橫剖面視角下,前述芯材之外周面當中未被前述限制構件覆蓋之區域的比例即開口率R1為35%以下。
  4. 如請求項1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第1部分及前述第2部分是配置成在直徑方向上包夾前述撕裂繩。
  5. 如請求項4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限制構件設置有具有相向之2個面的反折部, 前述2個面分別為前述第1部分的表面及前述第2部分的表面。
  6. 如請求項5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反折部是形成在圓周方向上之前述限制構件的端部。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在橫剖面視角下,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的部分之圓周方向上的尺寸除以前述撕裂繩的直徑所得到的值為5.0以上。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撕裂繩是涵蓋前述芯材之長度方向上之全長,而位於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之間。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更具備配置於前述限制構件與前述護套之間的補強構件。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更具備配置於前述護套內之抗張力體, 在橫剖面視角下,前述撕裂繩與前述抗張力體配置於在圓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限制構件未覆蓋前述芯材的全部圓周。
  12. 如請求項5至11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更具備配置於前述限制構件與前述護套之間的補強構件, 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相向之反折部具有:使前述限制構件彎曲的屈曲部;及供前述撕裂繩收容之區域的開口部, 前述屈曲部配置於圓周方向上,前述開口部與前述補強構件之端部彼此之重疊部之間。
  13. 如請求項5至12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限制構件具備有第1限制構件及第2限制構件, 在圓周方向上之前述第1限制構件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相向之反折部。
  14. 如請求項13之光纖電纜,其更具備配置於前述限制構件與前述護套之間的補強構件, 在橫剖面視角下,連結前述第1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之全長的中央部與前述第2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上之全長的中央部的直線,是與前述補強構件的端部彼此的重疊部交叉。
  15. 如請求項13至14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更具備: 補強構件,配置於前述限制構件與前述護套之間;及 一對抗張力體群,包夾前述芯材而配置於前述芯材內, 在橫剖面視角下,前述補強構件之端部彼此重疊的重疊部,配置於自連結前述光纖電纜之中心軸線與各抗張力體群之圓周方向上的中點之中立線到繞前述中心軸線±45°範圍, 前述重疊部與前述第1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之全長的中央部配置成繞前述中心軸線相隔45°以上。
  16. 如請求項13至15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芯材的外徑設定為Dc、前述第1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的全長設定為W1、前述第2限制構件之圓周方向的全長設定為W2、前述撕裂繩的外徑設定為Dr時,滿足: πDc/2<W1、 W1>W2、及 Dr≦D1、且Dr≦D2。
  17. 如請求項16之光纖電纜,其滿足0.6×πDc/2 < W1-(D1+D2) < 1.3×πDc/2。
  18. 如請求項5至12中任一項之光纖電纜,其中前述限制構件具備有第1限制構件及第2限制構件, 在前述第1限制構件之一端部及前述第2限制構件之一端部分別形成有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相向之反折部, 在於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前述第1限制構件之端部與前述第2限制構件之端部之中任一個端部設置有前述反折部。
  19. 一種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具有: 第1步驟,準備具有光纖的芯材; 第2步驟,將限制構件繞捲於前述芯材的周圍; 第3步驟,以補強構件來覆蓋具有前述限制構件的前述芯材;及 第4步驟,以護套來覆蓋前述補強構件, 在前述第2步驟中,將前述限制構件彎折,在前述限制構件之反折部的內側配置撕裂繩。
TW112106303A 2022-03-14 2023-02-21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TW2023364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9603 2022-03-14
JP2022039603 2022-03-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6477A true TW202336477A (zh) 2023-09-16

Family

ID=88023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6303A TW202336477A (zh) 2022-03-14 2023-02-21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6477A (zh)
WO (1) WO20231763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1504A (ja) * 2002-12-09 2004-07-08 Fujikura Ltd 光ケーブル
JP5847008B2 (ja) * 2012-04-27 201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134365B2 (ja) * 2015-10-09 2017-05-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676032B2 (ja) * 2017-12-21 2020-04-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EP3783410A1 (en) * 2018-01-23 2021-02-24 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 Flexible central tube ribbon optical fiber cable
WO2022004666A1 (ja) * 2020-06-29 2022-01-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6319A1 (ja)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4893B2 (ja) 外装材付き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A2982725C (en) Optical fiber cable
JP5719052B1 (ja) 光ケーブル
JP6851960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7307859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533526A (ja) 補強材付き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I770673B (zh) 光纖電纜的芯露出方法
JP2017097089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202132845A (zh)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TW202336477A (zh) 光纖電纜及光纖電纜的製造方法
JP2006162703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3079932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敷設方法
JP2020204685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1229880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9144585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967472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22023503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2270028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TWI847078B (zh) 光纖電纜
JP7168540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2264523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1164465A (ja) 光ケーブ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