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5651A - 冷卻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冷卻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5651A
TW202335651A TW111147971A TW111147971A TW202335651A TW 202335651 A TW202335651 A TW 202335651A TW 111147971 A TW111147971 A TW 111147971A TW 111147971 A TW111147971 A TW 111147971A TW 202335651 A TW202335651 A TW 2023356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water
cooling
wear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7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岡本拓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925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1497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5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65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10Cooling bags, e.g. ice-ba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9/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the eyes; Devices for putting-in contact lenses; Devices to correct squinting; Apparatus to guide the blind; Protective devices for the eyes, carried on the body or in the hand
    • A61F9/04Eye-masks ; Devices to be worn on the face, not intended for looking through; Eye-pads for sunbath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便性較高,且可防止佩戴者之眼周悶熱或潤濕之冷卻器具。 本發明係一種冷卻器具,其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及設置於本體部之冷卻體,且至少冷卻體以封入至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內之狀態保存,冷卻體於封入至包裝體內之狀態下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並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本體部,本體部及冷卻體中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之間之介隔片材,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介隔片材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Description

冷卻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冷卻器具。
習知,為緩解眼部疲勞或眼部浮腫等,而使用有覆蓋佩戴者之眼部之眼罩。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以如下方式構成之冷敷眼罩,其藉由使用於尼龍膜表面上接著處理不織布而成之不織布型保冷劑,從而不織布吸收冷卻時所產生之冷凝或保冷劑周邊之大氣中所含之水蒸氣,藉此使得水分不會滲出至保冷劑之表面。
又,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身體裝配器具,其中表面側片材與抵接面側片材形成為袋狀之裝配器具本體收納有吸水性聚合物,使用時,將裝配器具本體浸漬於冷水中後進行擰乾,藉此去除多餘水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登記第315619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2817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之冷敷眼罩中,有水分自吸收有冷卻時所產生之冷凝或保冷劑周邊之大氣中所含之水蒸氣之不織布轉移至佩戴者之眼周,而導致佩戴者之眼周變得潤濕或悶熱之虞,藉此,有給佩戴者帶來不適感之虞。又,專利文獻1之保冷劑由於要在冰箱中冷卻後再使用,故亦存在無法立即使用之情形、或要花費工夫來冷藏之問題。
關於專利文獻2之身體裝配器具,使用時需要將裝配器具本體浸漬於水中,然後擰乾多餘水分,存在耗費工夫之問題。又,由於將裝配器具本體浸漬於水中時,表面側片材及抵接面側片材會潤濕,故有因未擰乾之水分而導致佩戴者之眼周變得潤濕或悶熱,給佩戴者帶來不適感之虞。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便性較高,且可防止佩戴者之眼周悶熱或潤濕之冷卻器具。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冷卻器具,其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冷卻體,且至少上述冷卻體以封入至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內之狀態進行保存,上述冷卻體於封入至上述包裝體內之狀態下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並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本體部,上述本體部及上述冷卻體中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介隔片材,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上述介隔片材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冷卻器具,方便性較高,且可防止佩戴者之眼周悶熱或潤濕。
以下,使用圖式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以下之實施方式並非對各請求項之發明進行限定者,又,實施方式中所說明之特徵之組合不一定全部為發明之解決方案所必須者。又,圖式係為了表示本發明而進行了適當強調或省略、比例調整之模式圖,存在與實際之形狀或位置關係、比例不同之情況。
[冷卻器具之整體構成]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2、及設置於本體部2之冷卻體20,且至少冷卻體20以封入至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200內之狀態進行保存。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進而具備用以將本體部2保持在佩戴者面部前方之1個或2個以上之保持部30。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冷卻器具1整體被封入至包裝體200內。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將自平面方向觀察本體部2之狀態(即圖1之狀態)時之上側之緣部稱為「上緣部7」,將該狀態時之下側之緣部稱為「下緣部8」。此處,「上緣部7」係覆蓋佩戴者之眼部時位於額頭側之緣部,「下緣部8」係覆蓋佩戴者之眼部時位於鼻側之緣部。
又,於本說明書中,「橫向」係指與自平面方向觀察本體部2之狀態(即圖1之狀態)時之下述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之排列方向一致之方向。「本體部2之橫向兩端部」意指第1面板部10A之保持部30側之端部與第2面板部10B之保持部30側之端部。
如圖1所示,本體部2具備覆蓋佩戴者之一隻眼睛(例如右眼)之第1面板部10A、及覆蓋佩戴者之另一隻眼睛(例如左眼)之第2面板部10B。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分別形成為大致正方形,本體部2之橫向兩端部之周緣形成為向外側突出之圓弧狀。
如圖1所示,本體部2具有縱中心線100,其於以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朝上之方式展開本體部2之狀態時之本體部2之橫向中央部處沿與該橫向正交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方式之本體部2中,以縱中心線100為分界之橫向之一側構成第1面板部10A,橫向之另一側構成第2面板部10B。再者,圖1係以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朝上之方式展開本體部2之狀態時之俯視圖,圖2係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之概略剖視圖。
如圖1所示,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於縱中心線100處一體地延續,並且,具有以兩面板部10A、10B之縱中心線100為分界左右對稱之形狀。換言之,本體部2包括將大小及形狀相同之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左右對稱地配置之片狀構件。再者,例如還可為將分開形成之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機械結合之構成,以代替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自一開始就一體形成之構成。
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於縱中心線100之上緣部7附近及下緣部8附近分別未結合,僅於縱中心線100處連接。藉此,本體部2構成為於以縱中心線100為中心展開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時,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在平面方向上並列之平面形狀。即,如圖2所示,本體部2構成為可以縱中心線100為中心展開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以使第1面板部10A與第2面板部10B所成之角度達到180度。再者,此處所謂「連接」包括以下兩種構成:藉由一體形成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而自一開始就連接之構成;將分開形成之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機械連接之構成。
如圖1及圖2所示,本體部2為片狀,具體而言,由單張片材形成。形成本體部2之單張片材可為單一構造(單層構造),或者亦可為複數張片材積層而成之一體多層構造。形成本體部2之片狀構件由於可藉由對複數張片材賦予不同之功能,而對本體部2賦予各種功能,故較佳為形成為多層構造。於使用複數張片材之情形時,各片材彼此可為壓紋或層壓狀態,亦可為即便整面接合,片材間亦隔開之狀態。又,各片材間隔開之狀態之情形時各片材彼此之接合可沿本體部2之形狀將各片材之邊緣接合,亦可為僅將邊緣之一部分結合。再者,關於接合方法,可藉由下述方法進行接合。
本體部2及下述冷卻體20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下述保水層24之間之介隔片材12。於本實施方式中,本體部2及下述冷卻體20兩者具備介隔片材12,下述內表面片材14及下述冷卻體20之第一片材26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介隔片材12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以下,於本實施方式之說明中,對本體部2由多層構造之單張片材形成之情形進行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本體部2具備內表面片材14、及以介隔冷卻體20與內表面片材14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外表面片材16。於本實施方式中,內表面片材14形成佩戴冷卻器具1時之內表面,外表面片材16形成佩戴冷卻器具1時之外表面。因此,內表面片材14作為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內表面片材14及外表面片材16形成為相同之大小及形狀,成為該等內表面片材14及外表面片材16積層而成之多層構造之單張片材。
於本實施方式之本體部2中,於內表面片材14與外表面片材16之間配置有冷卻體20。即,於內表面片材14及外表面片材16兩者如下所述包括單層或多層之不織布之情形時,冷卻體20被2片以上之不織布夾持。但並不限定於此,可採用於本體部2之內表面設置袋狀之收納部,且冷卻體20可以固定脫離於該收納部之構成,亦可採用使用黏著劑等固定機構將冷卻體20固定於本體部2之內表面之構成。又,還可採用如下構成:藉由使外表面片材16與內表面片材14局部不接著,而在外表面片材16與內表面片材14之間形成可拔插冷卻體20之開口及收納空間。又,在佩戴者之面部與冷卻體20之間不會無法導熱之範圍內,亦可於佩戴者之面部與冷卻體20之間介置其他構件等。
此處,對內表面片材14與外表面片材16之接合方法進行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外表面片材16上塗佈有接著劑(未圖示),經由該接著劑接著有冷卻體20及內表面片材14。作為接著劑,較佳為使用熱熔型接著劑,但並不限定於此,可使用各種公知之固定機構。例如可使用熱熔型以外之接著劑、縫製、熱熔等,只要可固定即可,並無限定。再者,亦可代替於外表面片材16塗佈接著劑之構成或在此基礎上,採用於內表面片材14塗佈接著劑之構成。
內表面片材14之材料可使用於覆蓋眼周之冷卻器具之技術領域中先前以來所使用者,只要具有透氣性即可,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作為此種片狀材,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織布、紙等纖維片材、樹脂發泡片材、金屬片材或其等之組合等。其中,就加工之容易度或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之纖維素材,例如較佳為包含選自以下之1種或2種以上之纖維者: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烴;嫘縈;棉等。又,作為不織布,可使用利用上述1種或2種以上素材之纖維,藉由熱風法、紡黏法、針刺法、熔噴法、梳棉法、熱熔法、水刺法、溶劑接著法等所製造者,且可為單層,亦可為多層構造。再者,不織布可視目的進行化學處理。
外表面片材16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織布、紙等纖維片材、樹脂發泡片材、金屬片材或其等之組合等。其中,就加工之容易度或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之纖維素材,例如較佳為包含選自以下之1種或2種以上之纖維者: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烴;嫘縈;棉等。又,作為不織布,可使用利用上述1種或2種以上素材之纖維,藉由熱風法、紡黏法、針刺法、熔噴法、梳棉法、熱熔合法、水刺法、溶劑接著法等所製造者,可為單層,亦可為多層構造。再者,不織布可視目的進行化學處理。
又,內表面片材14及外表面片材16可為僅包括不限於單層或多層之單片片狀材之單層構造,亦可為將兩種以上之片狀材重疊而成之多層構造。進而,於本體部2採用多層構造之情形時,可使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之本體部2之構成材料與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眼周側(內表面)之本體部2之構成材料不同。具體而言,佩戴時配置於外側之外表面片材16可選擇於對冷卻器具賦予保形性之方面適合之構成材料,又,亦可選擇適於用以改進外表面之手感之構成材料。另一方面,佩戴時配置於內側之內表面片材14可選擇以改善肌膚觸感為目的之構成材料。又,內表面片材14及外表面片材16可著色為任意顏色,可藉由印刷等施加任意花紋(圖案)。根據此種構成,可提昇手感或趣味性,成為使用者所喜愛之冷卻器具。
於本實施方式中,內表面片材14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之內表面片材14包括透氣性片材。具體而言,就促進基於水蒸發之汽化散熱之觀點而言,內表面片材14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透氣度較佳為3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2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1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5秒/100 mL以下,又,最佳為0秒/100 mL。若滿足此種透氣度,則內表面片材14亦可為其一部分不具有透氣性之構成。
此處,透氣度係藉由JIS P8117(2009年修訂版)測定之值,被定義為100 mL之空氣在固定壓力下通過6.42 cm 2之面積之時間。因此,透氣度之數值較大意指空氣通過需要花費時間,即透氣性較低。反之,透氣度之數值較小意指透氣性較高。如此,透氣度之數值大小與透氣性之高低呈反比關係。透氣度可利用王研式透氣度儀進行測量。於本說明書中,將未達30000秒/100 mL之透氣度定義為「透氣性」,將30000秒/100 mL以上且未達80000秒/100 mL之透氣度定義為「難透氣」,將80000秒/100 mL以上之透氣度定義為「非透氣」。
又,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之內表面片材14較佳為除透氣性以外亦兼具透濕性與防水性之透濕防水性片材。具體而言,就於佩戴時抑制悶熱或潤濕之觀點而言,內表面片材14中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12000 g/m 2·24 hr以下,更佳為11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 g/m 2·24 hr以下。又,就藉由伴隨水分蒸發之汽化散熱來提昇冷卻效果之觀點而言,該透濕度較佳為2000 g/m 2·24 hr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r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r以上。若滿足此種透濕度,則內表面片材14可為其之一部分不具有透濕性之構成。又,對內表面片材14為具有透濕性之片材之情形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可在不影響使用感之範圍內調整透濕度,亦可為難透濕性片材及非透濕性片材。
此處,透濕性係指透過水蒸氣之性質。透濕度係藉由JIS L1099:2012之A-1法測定之值,將每1 m 2之24小時內透過之水分定義為數值(g)。因此,透濕度之數值較大意指透濕性較高,反之,透濕度之數值較小意指透濕性較低。於本說明書中,將100 g/m 2·24 h以上之透濕度定義為「透濕性」,將未達100 g/m 2·24 hr且30 g/m 2·24 hr以上之透濕度定義為「難透濕」,將未達30 g/m 2·24 hr之透濕度定義為「非透濕」。
又,就防止佩戴者之眼周潤濕之觀點而言,內表面片材14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耐水度較佳為300 mm以上,更佳為40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500 mm以上。進而,最佳為1000 mm。若滿足此種耐水度,則內表面片材14可為其之一部分不具有防水性之構成。又,對內表面片材14係具有防水性之片材之情形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非防水性片材(透水性片材)。
此處,防水性係指防止水透過之性質。防水性可藉由耐水度進行評估,該耐水度可藉由JIS L 1092 A法進行測定。該耐水度被定義為可承受水透過之每1 cm 2之水柱之高度(mm)。因此,耐水度之數值較大意指防水性較高,反之,耐水度之數值較小意指防水性較低。於本說明書中,將300 mm以上之耐水度定義為「防水性」,將未達300 mm之耐水度定義為「非防水性」或「透水性」。
就均衡地提高厚度、片材強度之觀點及改善於眼周之服貼感之觀點而言,內表面片材14之基重較佳為5 g/m 2以上,更佳為1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15 g/m 2以上,進而更佳為20 g/m 2以上。又,就提昇自佩戴者之面部向冷卻體20之傳熱效率,並且使自冷卻體20產生之水蒸氣容易蒸發之觀點及容易感覺到清涼之觀點而言,內表面片材14之基重較佳為80 g/m 2以下,更佳為6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40 g/m 2以下,進而更佳為30 g/m 2以下。
於本實施方式中,外表面片材16之透氣性並無特別限定,只要不損害製品之性能即可,可視製品之設計而使用任意之材料。具體而言,可為透氣性片材、難透氣性片材及非透氣性片材中之任一種。又,外表面片材16可具有伸縮性,亦可為非伸縮性。作為具有伸縮性之片材,可例舉包括彈性纖維作為構成纖維之片材、包括彈性絲之片材、藉由羅紋編等構造表現伸縮性之片材等。在與該外表面片材16相對向之冷卻體20之片材(於本實施方式中為下述第二片材28)為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外表面片材16亦較佳為透氣性片材。
又,關於外表面片材16之基重,係基於改善對於眼周之服貼感之觀點、及穩定地確保本體部2之形狀並穩定地保持冷卻體20,進而防止冷卻體20穿透而使外觀受損之觀點等出發來決定。就上述觀點而言,較佳為10 g/m 2以上,更佳為15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20 g/m 2以上,進而更佳為25 g/m 2以上。又,就容易將冷卻器具之清涼感傳遞至肌膚,戴起來舒適之觀點而言,外表面片材16之基重較佳為200 g/m 2以下,更佳為16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20 g/m 2以下,進而更佳為80 g/m 2以下。
如圖1所示,本體部2於以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朝上之方式展開本體部2之狀態下,具有上側狹縫9a與下側狹縫9b,上述上側狹縫9a係形成於縱中心線100之上緣部7附近,上述下側狹縫9b係形成於縱中心線100之下緣部8側。
上側狹縫9a係於縱中心線100之上緣部7附近,形成於第1面板部10A與第2面板部10B之間之切口或切開線。又,下側狹縫9b係於縱中心線100之下緣部8附近,形成於第1面板部10A與第2面板部10B之間之切口或切開線。上側狹縫9a構成為於裝配冷卻器具1時,位於佩戴者之眉間或其附近。又,下側狹縫9b構成為於裝配冷卻器具1時,位於佩戴者之鼻樑或其附近。本體部2具有該等上側狹縫9a及下側狹縫9b,藉此可提昇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之對佩戴者面部(尤其是鼻、眼周及額頭)之貼合性。
於本實施方式中,下側狹縫9b之長度形成得較上側狹縫9a之長度長。本體部2之上緣部7、下緣部8、上側狹縫9a及下側狹縫9b之形狀係經適當調整以容易貼合於佩戴者面部(尤其是鼻、眼周及額頭)者,分別可採用直線、圓弧狀、局部具有凸部或曲線部之形狀等各種任意形狀。
關於具備以上構成之本體部2藉由於使用前將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沿縱中心線100對折而摺疊成平面狀。再者,於該狀態下,藉由如下所述將保持部30折入本體部2之內側進行收納(參照圖6),可實現小型化。另一方面,本體部2於使用時自縱中心線100之相反側之緣部打開,以本體部2被摺疊時之內側之面成為佩戴者側之面的方式進行佩戴。
[保持部之構成] 保持部30接合於本體部2之橫向兩端部,將該本體部2保持於佩戴者面部。以下,對保持部30之一例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部30係可安裝於佩戴者之耳朵之掛耳,於本體部2之長度方向(橫向)之左右端部設置有一對。如圖1所示,保持部30具有:掛耳部本體31、可供佩戴者之耳朵穿過之掛耳孔32、及將本體部2與掛耳部本體31接合之密封部39(參照圖2)。
掛耳部本體31具有上邊、下邊、未與本體部2接合之保持部30之開放側之開放邊緣、及接合於本體部2之接合邊緣。於本實施方式中,掛耳部本體31為平面狀,呈圓角大致四邊形。具體而言,上邊及下邊在與接合邊緣及開放邊緣連結之部分處彎曲。
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保持部30為一對,故一保持部30之與本體部2之橫向平行之長度(mm)較被縱中心線100二等分之一本體部2之寬度(mm)小。藉此,沿縱中心線100對折冷卻器具1時,保持部30與本體部2重疊,而可抑制在本體部2之內部發生不自然地摺疊而使得厚度增加、或保持部30彼此纏繞,並可使冷卻器具1更加緊湊。又,於保持部30被摺疊至本體部2之內側之情形時,保持部30不易被污染,進而可提高衛生性。
保持部30可為與本體部2相同之材料,亦可為不同之材料,但就改善本體部2之服貼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伸縮性之材料,可為容易沿著本體部2之橫向伸長者。於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部30較佳為包含不織布,更佳為具有伸縮性之不織布。就與本體部2之結合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作為構成纖維。進而,就加工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包含聚丙烯。再者,保持部30可進而包含除聚丙烯以外之熱塑性樹脂,例如,較佳為進而包含選自由胺基甲酸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更佳為使用包含胺基甲酸酯之合成纖維。藉由成為此種構成,可高效率地表現出保持部30之柔軟性及貼合性,並且可於使用冷卻器具1時表現出充分之強度。
再者,保持部30只要為可將本體部2保持於佩戴者之眼部前方之構成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平面狀之掛耳,可任意使用通常可用以固定冷卻器具之構成,例如,可採用橡膠繩狀之掛耳、或跨越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之橫向兩端部架設之1個或複數個帶等各種構成。又,保持部30不限定於與本體部2之橫向兩端部接合之其他構件之構成,亦可為與本體部2一體形成之構成。
[冷卻體之構成] 如圖4所示,冷卻體20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24,並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本體部2。
具體而言,冷卻體20之形態例如可例舉如下所示之(i)及(ii)之形態。 (i)作為冷卻體20之一形態,可例舉作為具有保水層24之片狀物之形態。於此情形時,保水層24係藉由將使粉末狀或纖維狀之保水材料含有水並進行混合而得之漿料塗佈於片材之一面而獲得者。片材可為下述之第一片材26、第二片材28及基材層22中之任一者。 (ii)又,作為冷卻體20之另一形態,可例舉保水材料本身保持形狀而為保水層24之形態。於此情形時,為藉由將保水材料切割成所需尺寸並使其含有水而獲得者。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保水材料係指具有保水能力(吸水作用或除水作用)之材料,只要為可保水之材料即可,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蒸汽擴散性優異之材料。
於上述(i)及(ii)中之任一形態中,冷卻體20亦可具有於藉由使第一片材26及第二片材28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之袋體內封入有保水材料之構成。冷卻體20中,藉由以上述方式使第一片材26及第二片材28構成袋體,可防止構成材料之意外之脫落而進一步提昇製造效率,並可適當調整蒸汽量。
作為冷卻體20之一形態,為矩形之扁平體,具備基材層22、及積層於基材層22上之保水層24。又,冷卻體20進而具備第一片材26、及以介隔保水層24與第一片材26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第二片材28。
(保水層) 於上述(i)形態之情形時,保水層24具有散佈於基材層22上之保水材料、及由該保水材料保持之水。作為保水材料,例如可例舉選自碳成分、纖維材料及吸水性粉體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
又,於上述(ii)形態之情形時(於保水層24亦承擔保水材料之作用之情形時),作為保水層24及保水材料,例如可藉由各種纖維素材來構成,可藉由採用親水性纖維、或親水性纖維與合成纖維之混紡來構成。作為纖維素材,例如可例舉選自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嫘縈、棉、紙漿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
碳成分具有保水能力,例如可使用選自活性碳、乙炔黑及石墨中之1種或2種以上。又,作為纖維材料,使用親水性纖維、尤其是纖維素纖維。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或天然纖維。進而,作為除上述以外之吸水性粉體,可例舉選自蛭石、鋸屑、矽膠、矽酸鈣、沸石、紙漿粉末及吸水性聚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例舉可吸收並保持自身重量之20倍以上之液體之具有交聯結構之親水性聚合物。吸水性聚合物之形狀可為球狀、塊狀、葡萄串狀及纖維狀中之任一者。吸水性聚合物之質量平均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上。又,吸水性聚合物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7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μm以下。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徑係利用雷射繞射法測定。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之具體例,例如可例舉選自由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等中,由於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容易將所擔載之水之量維持在特定範圍內,故而較佳。
作為使用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之保水層之態樣,例如可例舉:(a)具有吸水性聚合物夾持於2張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之單層之態樣;(b)吸水性聚合物直接積層於基材層22並配置成單層狀之態樣;或者(c)採用配置有第1吸水性聚合物層與第2吸水性聚合物層之積層構造之態樣等,其中上述第1吸水性聚合物層係吸水性聚合物相鄰並配置成層狀者,上述第2吸水性聚合物層係與第1吸水性聚合物層相鄰,且吸水性樹脂之粉末夾持於2張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者。
由保水材料保持之水可源自電解質水溶液(例如鹼金屬、鹼土類金屬等之水溶液),又,例如還可添加乙醇、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乙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對羥基苯甲酸丁酯、苯氧基乙醇、1,3-丁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等防腐劑、抑菌劑、殺菌劑或抗氧化劑。
就提昇冷卻器具1之佩戴初期之冰涼效果,並且提昇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之持續性,而長時間維持冷卻體20所帶來之冰涼效果之觀點而言,保水層24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較佳為保水層24之最大吸水量之1質量%以上,更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4質量%以上。又,就抑制冷卻體20之重量,防止冷卻器具1自面部滑落之觀點而言,水之初始含量較佳為保水層24之最大吸水量之20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7質量%以下。
(最大吸水量之測定方法) 保水層24之最大吸水量例如可利用如下之方法進行測定。即,首先,稱量250目(61 μm)之尼龍製梭織物袋(100 mm×150 mm)及試樣,並對網袋之皮重及試樣之重量進行稱重。繼而,將試樣放入上述網袋內,再豎立放入300 mL之燒杯內,將300 mL離子交換水以不與網袋直接接觸之方式加入,浸漬30分鐘,使其充分膨潤。其後,垂吊10分鐘進行除水,利用化學天平稱取至小數點後兩位。並且,使用由以上方式求出之「網袋總重量」、「網袋之皮重」及「試樣之重量」,利用下式求出最大吸水量。 「最大吸水量」=「網袋總重量」-「網袋之皮重」-「試樣之重量」
就上述觀點而言,保水層24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即,將隔氧袋等包裝材料剛開封後之水含量)較佳為0.04 ml/1 cm 2以上,更佳為0.08 ml/1 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0.10 ml/1 cm 2以上,又,較佳為0.40 ml/1 cm 2以下,更佳為0.30 ml/1 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0.25 ml/1 cm 2以下。
(水之初始含量之定義) 再者,冷卻體20之保水層24中之水之初始含量係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定義。 即,首先,將包裝材料開封,自包裝材料內取出冷卻器具1,取出冷卻體20後,將冷卻體20設置於水分計(Kett水分計 FD-240,Kett科學研究所(股)製造)。並且,在包裝材料開封後之30秒後,開始冷卻體20之水分計之測定。 於上述方法中,將利用水分計測得之於70℃下加熱乾燥10小時後之乾燥後重量與乾燥前重量之差值定義為水之初始含量。
(基材層) 基材層22以被覆保水層24之第一片材26之相反側之表面之方式設置。 於將基材層22配置成在佩戴時位於眼部側之情形時,可促進朝向非眼周側(本體部2之外側)之蒸氣產生,藉由與此相伴之汽化熱而提昇本體部2內之冰涼效果。又,抑制保水層24之水分蒸發至面部側,藉此可抑制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造成之眼部悶濕。 另一方面,於將基材層22配置成在佩戴時位於非眼周側之情形時,可促進朝向眼周側之蒸氣產生,藉由與此相伴之汽化熱而提昇對眼周之冰涼效果。又,藉由抑制保水層24之水分蒸發至非眼周側,可提昇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之持續性,因此可長時間維持冷卻體20所帶來之冰涼效果。
於上述基材層22配置於眼周側、非眼周側之情形時,均可藉由基材層22之透氣度而適當改變朝向非眼側(本體部2之外側)或眼周側之蒸氣產生量。例如,於期望藉由伴隨著基材層22之汽化熱來促進蒸氣產生,進而提昇本體部2內之冰涼效果之情形時,可使用透氣度為50秒/100 mL以下、較佳為1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秒/100 mL以下之片材作為基材層22。又,於期望提昇面部或本體部2內之冷卻時間之持續效果之情形時,可使用非透氣性(透氣度為80000秒/100 mL以上)或難透氣性(透氣度為30000秒/100 mL以上)之片材。基材層22之透氣度較佳為5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 再者,於將基材層22配置成位於非眼側之情形時,藉由使保水層24積層於基材層22之上,而提昇於本體部2設置冷卻體20時之生產性。
作為此種基材層22,例如可使用合成樹脂膜,可例舉聚乙烯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合成樹脂膜可為單層或複數層之積層體。可使用不織布、紙或者膜、或其等之2種以上之積層體。
(第一片材26及第二片材28) 第一片材26及第二片材28中之任一片材於佩戴時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除介隔片材12以外之第一片材26及第二片材28中之另一片材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片材26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第二片材28為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又,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片材26配置於佩戴者之眼周側,第二片材28配置於佩戴者之非眼周側。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片材26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之第一片材26包括透氣性片材。具體而言,就緩慢地釋出所產生之蒸氣,並且不會過度地加濕之觀點而言,第一片材26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透氣度較佳為35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秒/100 mL以下。第一片材26藉由具有此種透氣度,亦可利用伴隨水分蒸發之汽化熱或散熱來提昇對面部之冰涼效果。再者,第一片材26若滿足此種透氣度,則亦可為其之一部分不具有透氣性之構成。
又,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之第一片材26較佳為除透氣性除以外還兼具透濕性及防水性之透濕防水性片材。具體而言,就藉由伴隨著水蒸氣蒸發之汽化散熱來提昇冷卻效果之觀點而言,第一片材26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2000 g/m 2·24 hr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r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r以上。又,就於佩戴時抑制悶熱或潤濕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000 g/m 2·24 hr以下,更佳為11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更佳為8000 g/m 2·24 hr以下。若滿足此種透濕度,則第一片材26亦可為其一部分不具有透濕性之構成。又,對第一片材26為具有透濕性之片材之情形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難透濕性片材及非透濕性片材。
又,就於佩戴時抑制悶熱或潤濕之觀點而言,第一片材26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區域之耐水度較佳為300 mm以上,更佳為400 mm以上,更佳為500 mm以上。進而,最佳為1000 mm。若滿足此種耐水度,則第一片材26亦可為其一部分不具有防水性之構成。又,雖對第一片材26為具有防水性之片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非防水性片材(透水性片材)。
作為此種透濕防水性片材,例如較佳為合成樹脂制之多孔性片材。具體而言,可例舉含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並經延伸之膜。於使用上述多孔性片材之情形時,可將不織布積層於多孔性片材之外表面來提昇該透濕防水性片材之手感。作為不織布,例如可例舉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等。亦可為水不能透過但氧或水蒸氣可以透過之片材,且若考慮到防漏性,亦可為除多孔性片材以外之片材。例如,可將選自聚醯胺、維尼綸、聚酯、嫘縈、乙酸、丙烯酸樹脂、聚乙烯、聚丙烯及聚氯乙烯等人工纖維、或紙漿、棉、麻、絹及動物毛等天然纖維中之1種或2種以上混合而成之織布、不織布、紙、合成紙等用作透濕防水性片材。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片材28為難透氣性片材及非透氣性片材。第二片材28之透氣度較佳為5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藉由於第二片材28中使用此種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片材,可控制保水層24之水分蒸發之蒸發量,因此可提昇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之持續性,並長時間維持冷卻體20所帶來之冰涼效果。再者,雖對外表面片材16為難透氣性片材及非透氣性片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可視製品之設計使用任意材料,亦可為透氣性片材。
作為此種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片材,例如可將合成樹脂制之膜單獨使用或積層複數層使用。又,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片材可視用途將不織布等積層於外表面來提昇手感。不織布可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等,較佳為包括聚乙烯膜及紙漿片材之層壓膜。再者,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片材若整體為透氣性較低之片材,則亦可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
(香料成分) 對於冷卻體20,例如亦可在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將「合成香料化學與商品知識」(印藤元一著 化學工業日報公司)所記載之香料成分調配或附加至任意部位。具體而言,可例舉:月桂油烯、法呢烯、蒎烯、檸檬烯、莰烯、水芹烯、萜品烯、萜品油烯、對傘花烴、雪松烯、石竹烯等萜烯系烴;己桂皮醛、2-甲基-3-(4-第三丁基苯基)-丙醛、4-(4-羥基-4-甲基戊基)-3-環己烯-1-甲醛、香草醛等醛類;苯甲醇、苯乙醇、圓柚芳晶(2-甲基-4-苯基戊醇)、二甲基苄基甲醇、苯己醇(3-甲基-5-苯基戊醇)等芳香族醇類;大茴香腦、丁香酚等酚類;γ-壬內酯、γ-十一碳內酯等內酯類。
(冰涼成分) 就賦予更高冰涼感之觀點而言,對於冷卻體20,亦可在不妨礙發明效果之範圍內將冰涼成分調配或附加至任意部位。冰涼成分宜為含有作用於身體中所存在之溫度敏感性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瞬態感受器陽離子電壓)通道中之作為冷受體之TRPM8(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8,瞬態感受器陽離子電壓通道,子分類M,成員8)的促效劑者。例如可例舉:L-薄荷腦、DL-薄荷腦等薄荷腦;薄荷烷二醇、桉樹腦、薄荷基甘油醚、薄荷酮甘油縮醛、丁基環己酮、異洋薄荷醇、三甲基異丙基丁醯胺、薄荷氧基丙二醇、樟腦等,亦可使用含有TRPM8促效劑之薄荷油、胡椒薄荷油、綠薄荷油、桉葉油等植物或精油等。其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其中,就使用時之舒適感及有效感、安全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薄荷腦、乳酸薄荷酯、琥珀酸薄荷酯、戊二酸薄荷酯、三甲基異丙基丁醯胺、薄荷氧基丙二醇及樟腦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薄荷腦。
(冷卻體之水蒸氣產生量) 具備以上構成之冷卻體20之向佩戴者之眼周側之水蒸氣產生量較佳為2.5 mg/(cm 2·小時)以上,更佳為5.0 mg/(cm 2·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7.5 mg/(cm 2·小時)以上。藉由設為此種水蒸氣產生量,可利用水之汽化而高效率地冷卻肌膚。
又,冷卻體20之上述水蒸氣產生量較佳為20.0 mg/(cm 2·小時)以下,更佳為15.0 mg/(cm 2·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mg/(cm 2·小時)以下。藉由設為此種水蒸氣產生量,可抑制濕度,抑制悶熱。
向佩戴者之眼周側之水蒸氣產生量係使用圖7所示之測定裝置40,以如下方式測定之數值。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以封入防水性包裝材料等中而成為密封狀態之冷卻體20為對象,開始開封該防水性包裝材料等,將自開封開始至設置於圖7所示之測定裝置40為止所需要之時間、即自開封開始5秒後之時間點定義為「水蒸氣產生開始時間點」。圖7所示之測定裝置40具備鋁製之測定室(容積4.2 L)41、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2.1 L/分鐘)流入至測定室41之下部之流入通路42、使空氣自測定室41之上部流出之流出通路43、設置於流入通路42之入口溫濕度計44及入口流量計45、設置於流出通路43之出口溫濕度計46及出口流量計47、及設置於測定室41內之溫度計(熱敏電阻)48。作為溫度計48,使用溫度解析力為0.01℃左右者。再者,本說明書中之蒸氣產生量係指以冷卻體20之「水蒸氣產生開始時間點」為起點,直至1小時後為止所測得之總量。
再者,冷卻體20之上述水蒸氣產生量可藉由將由保水層24所用之保水材料之種類及水之初始含量等特定之保水性能、由保水層24所保有之水之黏度及沸點等特定之離水率、及由第一片材26之配向及透氣度等特定之透氣性能在上述各要素之構成及數值範圍內相互調整而實現。
(冷卻體之配置) 如上所述,具備以上構成之冷卻體20係以於利用本體部2覆蓋佩戴者之眼部時(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本體部2。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本體部2之內表面片材14與外表面片材16之間配置有冷卻體20,故冷卻體20於佩戴時介隔內表面片材14與佩戴者之面部間接地接觸。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冷卻體20以縱中心線100為分界左右對稱地配置於第1面板部10A及第2面板部10B兩者中。於圖示之例中,於左右之兩面板各設置1個、共計2個冷卻體20。
再者,冷卻體20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圓形、多邊形等。就製造效率、使用容易性、冰涼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長方形、大致正方形等四邊形,就使用容易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大致正方形。又,冷卻體20例如於冷卻器具1中設置1個至2個以上,較佳為於各面板內設置1個至2個以上,更佳為設置於左右兩個面板,但並不限定於此。進而,於設置有複數個冷卻體20之情形時,複數個冷卻體20之冷卻特性可相同亦可不同,更佳為相同。
(1小時平均相對濕度及1小時平均溫度) 根據具備具有以上之構成及水蒸氣產生性能之冷卻體20之冷卻器具1,可長時間抑制濕度,並且可長時間冷卻佩戴者之面部。
具體而言,於內表面片材14使用透氣性片材並配向於眼周側,並且外表面片材16使用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片材並配向於非眼周側之冷卻器具1中,可將1小時平均相對濕度(即,未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冷卻體20之區域之1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抑制為未達90%。又,可將冷卻體20之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部位之1小時平均溫度抑制為29.5℃以下。
更具體而言,冷卻器具1之1小時平均溫度更佳為29.5℃以下,進而較佳為29℃以下。又,冷卻器具1之1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更佳為未達95%,進而較佳為未達90%。
(溫度及相對濕度之測定方法) 此處,溫度及相對濕度可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即,於基於Digital Human Technology有限公司製造之女性版平均人頭資料(申請時之最新資料)進行造形而成之女性版人頭模型(寬度151.24 mm,深度206.82 mm,高度233.01 mm)之眼周配置濕溫度感測器,利用醫用膠帶進行固定以使其不能移動。並且,於30℃、40%RH之環境中,將冷卻器具1裝配於該女性版人頭模型上,測定每10秒之溫濕度變化。再者,可使用溫濕度感測器SHT71(Sensirion公司製造)作為溫濕度感測器。
[冷卻器具之使用方法] 繼而,對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冷卻體20與本體部2形成為一體,故以冷卻器具1整體封入至防水性之包裝體200內之狀態進行保存。於該保存狀態下,本體部2於保持部30被折入內側之狀態下,以縱中心線100為中心被摺疊。又,於該保存狀態(封入包裝體內之狀態)下,保水層24中已含有水。
首先,佩戴者於裝配時將包裝體200開封,自包裝體200內取出冷卻器具1。又,自包裝體200內取出冷卻器具1後,佩戴者將對折之本體部2自橫向兩端部側打開,自本體部2之內側取出一對保持部30。然後,如圖5(a)所示,於使本體部2接觸到眼部之狀態下用手指拉伸保持部30,使耳朵穿過掛耳孔32。以此方式,將一對保持部30掛到佩戴者之左右耳朵上,藉此,如圖5(b)所示,可將該本體部2保持於佩戴者之面部,以維持由本體部2覆蓋佩戴者之眼部之狀態。再者,對於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由於在封入至包裝體內之狀態下保水層24中已含有水,故而自包裝體200內取出後,無需再浸漬於水中等而使之濕潤。因此,僅開封即可使用,可方便地使用。 又,於包裝體200內僅封入有1個冷卻器具1之情形時,在衛生方面亦有優點。
並且,於如此眼部由本體部2覆蓋之狀態下,藉由使冷卻體20之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周接觸,可將熱自佩戴者之眼周傳導至冷卻體20而冷卻佩戴者之眼周。又,利用佩戴者之眼周之熱可加熱冷卻體20,從而蒸發冷卻體20所保有之水,藉此利用其汽化熱而自冷卻體20散熱,進而冷卻佩戴者之眼周。進而,自冷卻體20導熱至外部大氣,藉此自冷卻體20散熱。藉由此種冷卻機制,根據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可長時間對佩戴者賦予冰涼感。又,由於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係藉由此種冷卻機制對佩戴者賦予冰涼感者,故無需事先於冰箱等中進行冷卻。又,由於在配置於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介隔片材12(內表面片材14及第一片材26)具有透濕防水性之情形時,可抑制眼周之悶熱,並且防止保水層24之水滲出,故而可更進一步抑制佩戴者之眼周之悶熱或潤濕,從而舒適地使用。
[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之優點] 如以上說明所述,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2、及設置於本體部2之冷卻體20,且至少冷卻體20以封入至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200內之狀態進行保存,冷卻體20於封至包裝體200內之狀態下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24,並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本體部2,本體部2及冷卻體20中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介隔片材12,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保水層24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介隔片材12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並且,根據具備此種構成之冷卻器具1,由於冷卻體20預先保有水,故無需於使用前花費工夫將冷卻器具1浸漬於水中等,可於本體部2乾燥之狀態下立即開始使用。又,由於藉由經由透氣性片材之冷卻機制對佩戴者賦予冰涼感,故亦無需於使用前於冰箱等中進行冷卻。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方便性較高,並且可防止因水蒸氣造成之佩戴者之眼周悶熱或潤濕。
又,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之透氣性片材具有12000 g/m 2·24 hr以下之透濕度,又,具有300 mm以上之防水性。藉由具備此種構成,可利用汽化熱或散熱來提昇對臉部之冰涼效果,並且可防止因透水造成之佩戴者之眼周悶熱。
又,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1具備:本體部2、內表面片材14、及以介隔冷卻體20與內表面片材14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外表面片材16,內表面片材14於佩戴時作為介隔片材12發揮作用。於具備此種構成之情形時,可促進蒸氣產生,藉由與此相伴之汽化熱或散熱來提昇對臉部之冰涼效果,並且可防止因水蒸氣造成之佩戴者之眼周悶熱。
又,於外表面片材16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可提昇眼周之冷卻時間之持續效果。
又,於冷卻體20之保水層24中之水之初始含量為0.40 ml/1 cm 2以下之情形時,可提昇冷卻器具1之佩戴初期之冰涼效果,並且可提昇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之持續性,以長時間維持冷卻體20所帶來之冰涼效果,又,可抑制冷卻體20之重量,防止冷卻器具1自面部滑落。尤其是於保水層24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自冷卻體20釋出之蒸氣之持續性能變得尤其顯著。
又,於30℃、40%RH之測定環境條件下,上述冷卻體之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部位之1小時平均溫度為29.5℃以下之情形時,可長時間冷卻佩戴者之眼周。
[變化例]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舉例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所記載之範圍。可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更或改良。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冷卻器具1整體被封入至包裝體200內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於冷卻體20未與本體部2形成為一體之情形時(於可後續安裝之情形時),可將本體部2與冷卻體20分開包裝,亦可僅包裝冷卻體20。
由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可知,如上所述之變化例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關於上述實施方式,本發明進而揭示有以下冷卻器具。
<1> 一種冷卻器具,其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冷卻體,且至少上述冷卻體以封入至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內之狀態進行保存, 其中上述冷卻體於封入至上述包裝體內之狀態下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本體部, 上述本體部及上述冷卻體中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介隔片材, 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上述介隔片材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2> 如上述<1>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冷卻體進而具備第一片材、及以介隔上述保水層與該第一片材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第二片材, 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於佩戴時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
<3> 如上述<2>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介隔片材以外之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另一者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
<4> 如上述<1>至<3>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具備內表面片材、及以介隔上述冷卻體與該內表面片材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外表面片材, 上述內表面片材於佩戴時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
<5> 如上述<4>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外表面片材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
<6> 如上述<4>或<5>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氣度較佳為3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2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100秒/100 mL以下,進而更佳為5秒/100 mL以下,又,最佳為0秒/100 mL。
<7> 如上述<4>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12000 g/m 2·24 hr以下,更佳為11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 g/m 2·24 hr以下。 <8> 如上述<4>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中,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2000 g/m 2·24 hr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r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r以上。
<9> 如上述<4>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中,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耐水度較佳為300 mm以上,更佳為40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500 mm以上,最佳為1000 mm。
<10> 如上述<4>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5 g/m 2以上,更佳為1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15 g/m 2以上,進而更佳為20 g/m 2以上。 <11> 如上述<4>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內表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80 g/m 2以下,更佳為6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40 g/m 2以下,進而更佳為30 g/m 2以下。
<12> 如上述<4>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外表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更佳為15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20 g/m 2以上,進而更佳為25 g/m 2以上。 <13> 如上述<4>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外表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200 g/m 2以下,更佳為16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20 g/m 2以下,進而更佳為80 g/m 2以下。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具備覆蓋佩戴者之一隻眼睛之第1面板部、及覆蓋佩戴者之另一隻眼睛之第2面板部。 <15> 如上述<14>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具有縱中心線,其於以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朝上之方式展開該本體部之狀態時之該本體部之橫向中央部處沿與該橫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以上述縱中心線為分界之橫向之一側構成上述第1面板部,橫向之另一側構成上述第2面板部。
<16> 如上述<15>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具有上側狹縫與下側狹縫,於以佩戴者非眼周側之面(外表面)朝上之方式展開該本體部之狀態下,該上側狹縫形成於上述縱中心線之上緣部附近,該下側狹縫形成於上述縱中心線之下緣部側。
<17> 如上述<16>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上側狹縫係於上述縱中心線之上緣部附近,形成於上述第1面板部與上述第2面板部之間之切口或切開線,並構成為於裝配上述冷卻器具時位於佩戴者之眉間或其附近。 <18> 如上述<16>或<17>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下側狹縫係於上述縱中心線之下緣部附近,形成於上述第1面板部與上述第2面板部之間之切口或切開線,並構成為於裝配上述冷卻器具時位於佩戴者之鼻樑或其附近。
<19> 如上述<15>至<1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構成為以上述縱中心線為中心展開上述第1面板部及上述第2面板部時,上述第1面板部及上述第2面板部形成為沿平面方向並列之平面形狀。 <20> 如上述<15>至<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第1面板部及上述第2面板部於上述縱中心線之上緣部附近及下緣部附近分別未結合,僅於上述縱中心線處連接。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保水層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即,將隔氧袋等包裝材料剛開封後之水含量)較佳為該保水層之最大吸水量之1質量%以上,更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4質量%以上。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保水層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即,將隔氧袋等包裝材料剛開封後之水含量)較佳為該保水層之最大吸水量之20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7質量%以下。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記所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保水層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較佳為0.04 ml/1 cm 2以上,更佳為0.08 ml/1 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0.10 ml/1 cm 2以上。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保水層中所保有之水之初始含量較佳為0.40 ml/1 cm 2以下,更佳為0.30 ml/1 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0.25 ml/1 cm 2以下。
<25> 如上述<2>或<3>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冷卻體進而具備以被覆上述保水層之上述第一片材之相反側之表面之方式設置的基材層。 <26> 如上述<25>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基材層之透氣度為50秒/100 mL以下,較佳為1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秒/100 mL以下。 <27> 如上述<25>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基材層之透氣度較佳為5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
<28> 如上述<2>、<3>及<25>至<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之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氣度較佳為35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秒/100 mL以下。
<29> 如上述<2>、<3>及<25>至<2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之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2000 g/m 2·24 hr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r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r以上。 <30> 如上述<2>、<3>及<25>~<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之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透濕度較佳為12000 g/m 2·24 hr以下,更佳為11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 g/m 2·24 hr以下,進而更佳為8000 g/m 2·24 hr以下。
<31> 如上述<2>、<3>及<25>至<30>中之任一項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之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之至少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區域之耐水度較佳為300 mm以上,更佳為400 mm以上,進而更佳為500 mm以上。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冷卻體之向佩戴者之眼周側之水蒸氣產生量較佳為2.5 mg/(cm 2·小時)以上,更佳為5.0 mg/(cm 2·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7.5 mg/(cm 2·小時)以上。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冷卻體之向佩戴者之眼周側之水蒸氣產生量較佳為20.0 mg/(cm 2·小時)以下,更佳為15.0 mg/(cm 2·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mg/(cm 2·小時)以下。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保水層包含吸水性聚合物。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於30℃、40%RH之測定環境條件下,上述冷卻體之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部位之1小時平均溫度更佳為29.5℃以下,進而較佳為29℃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冷卻器具,其中於30℃、40%RH之測定環境條件下,上述冷卻體之未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區域之1小時平均相對濕度更佳為未達95%,進而較佳為未達90%。
1:冷卻器具 2:本體部 7:上緣部 8:下緣部 9a:上側狹縫 9b:下側狹縫 10A:第1面板部 10B:第2面板部 12:介隔片材 14:內表面片材 16:外表面片材 20:冷卻體 22:基材層 24:保水層 26:第一片材 28:第二片材 30:保持部 31:掛耳部本體 32:掛耳孔 39:密封部 40:測定裝置 41:測定室 42:流入通路 43:流出通路 44:入口溫濕度計 45:入口流量計 46:出口溫濕度計 47:出口流量計 48:溫度計 100:縱中心線 200:包裝體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之圖。 圖2係本實施方式之冷卻器具之概略剖視圖。 圖3係表示本實施方式之冷卻體之圖。 圖4係沿圖3之II-II´線之概略剖視圖。 圖5(a)係表示保持部之拉伸時之狀態之圖,圖5(b)係表示保持部之裝配時之狀態之圖。 圖6係表示冷卻器具封入至包裝體內之狀態之圖。 圖7係表示測定水蒸氣產生量之裝置之模式圖。
1:冷卻器具
2:本體部
7:上緣部
8:下緣部
9a:上側狹縫
9b:下側狹縫
10A:第1面板部
10B:第2面板部
20:冷卻體
30:保持部
31:掛耳部本體
32:掛耳孔
100:縱中心線

Claims (5)

  1. 一種冷卻器具,其具備覆蓋佩戴者之面部之至少眼部之本體部、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冷卻體,且至少上述冷卻體以封入具有防水性之包裝體內之狀態進行保存, 上述冷卻體於封入至上述包裝體內之狀態下具備保有水之保水層,並以在佩戴時至少一部分與佩戴者之眼部直接地或間接地接觸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本體部, 上述本體部及上述冷卻體中之至少一者具備在佩戴時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介隔片材, 配置於佩戴者之眼部與上述保水層之間之一片或複數片上述介隔片材均包括透氣性片材。
  2. 如請求項1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冷卻體進而具備第一片材、及以介隔上述保水層與該第一片材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第二片材, 上述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任一片材於佩戴時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
  3. 如請求項2之冷卻器具,其中除上述介隔片材以外之第一片材及上述第二片材中之另一者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具備內表面片材、及以介隔上述冷卻體與該內表面片材相對向之方式配置之外表面片材, 上述內表面片材於佩戴時作為上述介隔片材發揮作用。
  5. 如請求項4之冷卻器具,其中上述外表面片材包括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
TW111147971A 2022-02-07 2022-12-14 冷卻器具 TW2023356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6924 2022-02-07
JP2022016924 2022-02-07
JP2022-192524 2022-12-01
JP2022192524A JP2023114975A (ja) 2022-02-07 2022-12-01 冷却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651A true TW202335651A (zh) 2023-09-16

Family

ID=8755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7971A TW202335651A (zh) 2022-02-07 2022-12-14 冷卻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5651A (zh)
WO (1) WO20231491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3958A (ja) * 1988-03-03 1989-09-07 Izumi Nojiri 冷寒湿布部材
JP2002000636A (ja) * 2000-06-19 2002-01-08 Lion Corp 含水ゲル組成物を有する粘着性アイマスク
JP2002028176A (ja) * 2000-07-18 2002-01-29 Ron Chem Kk 身体装着具
JP2004231577A (ja) * 2003-01-30 2004-08-19 Daiya Seiyaku Kk パッド材及び携帯用パッド材
JP2007029638A (ja) * 2005-07-29 2007-02-08 Daiya Seiyaku Kk 冷却シート及び携帯用冷却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9102A1 (ja) 2023-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7970B2 (en) Mask
US9592149B2 (en) Heat generating eye mask
CN111887521B (zh) 蒸汽温热口罩
JP6997545B2 (ja) 蒸気温熱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7229049B2 (ja) 温熱具
JP5593083B2 (ja) 発熱具
JP2009039370A (ja) 蒸気温熱具
JP2002078727A (ja) マイボーム腺機能改善治療具
JP5857098B2 (ja) 発熱具
EP1147752B1 (en) Steam generating unit, mask and eye pillow respectively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use thereof
TW202335651A (zh) 冷卻器具
JP6224893B2 (ja) むくみ改善器具
JPH0511985B2 (zh)
JP2023114975A (ja) 冷却具
WO2022168435A1 (ja) マスク
TWI690348B (zh) 蒸氣溫熱面罩
JP2020114957A (ja) 蒸気温熱マスク
CN116829015A (zh) 面罩
JP2022119177A (ja) マスク
WO2003103444A1 (ja) 水蒸気発生具
JP2023012624A (ja) 保液層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