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7874A -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 Google Patents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7874A
TW202317874A TW111141045A TW111141045A TW202317874A TW 202317874 A TW202317874 A TW 202317874A TW 111141045 A TW111141045 A TW 111141045A TW 111141045 A TW111141045 A TW 111141045A TW 202317874 A TW202317874 A TW 2023178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shaft
opening
bracket
closing device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1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龍介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7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87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Hing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提高其操作性的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該開闔裝置係連結構成終端機器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而得以開闔,其包含:第一托架,其安裝在該第一殼體側;第二托架,其安裝在該第二殼體側;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其設於框架並連結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得以同步開闔。該對同步旋轉機構分別包含:第一鉸鏈軸及第二鉸鏈軸,其平行配置在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位置上而得以旋轉;以及齒輪式的驅動力傳動機構,其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之間使彼此連動。

Description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本發明關於一種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該開闔裝置連結構成終端機器的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得以開闔。
近年來,市場上開發且販賣由有機EL製軟性顯示板所構成的行動電話等終端機器,該軟性顯示板係一整張跨越組裝於終端機器其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兩表面。在此情況下的開闔裝置在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閉合時,會在軟性顯示板的彎折部分產生彎曲部,以期具有不損壞軟性顯示板的功能,而本發明的申請人也申請了如日本特開2017-203524號公開專利公報所記載的發明。
上述日本特開2017-203524號公開專利公報記載了一種具有齒輪式同步旋轉機構的開闔裝置。透過該齒輪式的同步旋轉機構,使安裝在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同步向彼此相對的方向旋轉而使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得以開闔,並且使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在閉合時形成使軟性顯示板正確彎曲的彎曲部,雖然其功能完備,但是市場上需要更便宜且操作性更佳的開闔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可提高其操作性的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開闔裝置係連結構成終端機器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而得以開闔,其包含第一托架、第二托架及一對同步旋轉機構,該第一托架係安裝在該第一殼體側;該第二托架係安裝在該第二殼體側;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係設於框架並連結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得以同步開闔。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分別包含:第一鉸鏈軸及第二鉸鏈軸,其平行配置在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位置上而得以旋轉;以及齒輪式的驅動力傳動機構,其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之間使彼此連動。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各自具有:彎曲導引部,其分別沿著其開闔方向具有一第一彎曲導引溝或狹縫及一第二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以及驅動齒輪,其係鄰接該彎曲導引部並與設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的從動齒輪互相嚙合。其中,該第一鉸鏈軸插通接合在該第一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安裝在該框架側之導引構件的彎曲導引部插通接合在該第二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
本發明中,該框架安裝在覆蓋其後部的蓋體構件上。
本發明中,安裝在該框架上而得以開闔的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其各自的後端部在開闔時係沿著該蓋體構件的外圍移動。
本發明中,該驅動力傳動機構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上分別包含:兩個同步旋轉齒輪,其係與各該從動齒輪以同方向同步旋轉且位置固定;以及至少兩個傳動齒輪,其係將該兩個同步旋轉齒輪其中之一個同步旋轉齒輪的轉動傳達至另一個同步旋轉齒輪,使其往彼此呈相反的方向旋轉。
本發明中,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包含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該摩擦扭矩產生機構包含:一摩擦扭矩板,其係使設在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的該從動齒輪旋轉時產生摩擦扭矩;以及一彈性構件,其係使該摩擦扭矩板施力於該從動齒輪側。
本發明中,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包含一旋轉施力機構,其分別設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且分別往特定旋轉方向施力旋轉,該旋轉施力機構包含:一凸輪溝,其係供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分別插入而得以旋轉;一接合構件,其係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並與該凸輪溝接合;以及一彈性構件,其係使該接合構件往該凸輪溝側施力。
本發明中,該框架上形成一圓弧內面,其導引該彎曲導引部於該框架的外圍面滑動。
本發明中,一種終端機器係使用以上所記載的開闔裝置。
本發明中,該終端機器包含一軟性顯示板,該軟性顯示板橫跨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之兩表面而安裝。
本發明中,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與該同步旋轉機構之間形成一空間部,以收納該軟性顯示板的折疊部分。
依據本發明,第一鉸鏈軸插通接合在第一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安裝在該框架側之導引構件的彎曲導引部插通接合在第二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因此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提高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開闔時的操作性。
依據本發明,框架安裝在覆蓋其後部之蓋體構件上,因此可保護框架。
依據本發明,安裝在該框架上而得以開闔的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其各自的後端部在開闔時係沿著該蓋體構件的外圍移動,因此得以順暢地開闔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
依據本發明,得以較簡單的構造傳達驅動力。
依據本發明,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具備摩擦扭矩產生機構,因此使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開闔動作得以穩定地進行。
依據本發明,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設有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且分別具備旋轉施力機構以往特定旋轉方向施力旋轉,因此可提高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開闔時的操作性。
依據本發明,框架上形成一圓弧內面,導引彎曲導引部於框架的外圍面滑動,因此可使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開闔動作更為穩定。
依據本發明,得以提供使用以上所記載之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依據本發明,得以提供包含軟性顯示板的終端機器,該軟性顯示板橫跨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之兩表面而安裝。
依據本發明,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與同步旋轉機構之間形成空間部以收納該軟性顯示板的折疊部分,因此可防止軟性顯示板折損。
以下係以行動電話為電子機器之其中一例,說明本發明的開闔裝置及使用此開闔裝置的電子機器;但如上所述,本發明的開闔裝置並非只使用於行動電話,也可以廣泛使用於其構造為在表面安裝一片軟性顯示板連結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得以互相開闔的電子機器,例如電子筆記本、PDA、電子書,更或是筆記型電腦等電子機器。
圖1~圖2係使用本發明之開闔裝置的行動電話概略圖。又,圖中係以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的開啟側為前端部側,以透過開闔裝置6連結的一側為後端部側。並且,從第一殼體2其前端部側觀看時的左右方向為左側部及右側部,上下方向為上部側及下部側。
如以下說明,本發明的行動電話1包含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軟性顯示板5以及開闔裝置6,軟性顯示板5係以例如有機EL所製成,透過軟性保護膜4橫跨該些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之兩上部側的表面而安裝;開闔裝置6連結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各自的後端部側。特別如圖2所示,該開闔裝置6係於保護膜4和軟性顯示板5的下側連接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使其得以開闔。
如圖2~圖26所示,本發明的開闔裝置6係連結構成行動電話1的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使其得以開闔,該開闔裝置6包含:安裝在第一殼體2側的第一托架18N1112;安裝在第二殼體3側的第二托架18N2122;以及設在框架12且連結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使其得以同步開闔的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
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分別包含:平行配置在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位置上而得以旋轉的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可同時參照圖10);於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之間使彼此連動的齒輪式之驅動力傳動機構36N1122(可同時參照圖14)。
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分別包含:分別沿著其開闔方向具有第一彎曲導引溝(例如19N112,可同時參照圖19)及第二彎曲導引溝(例如19N111)的彎曲導引部(例如19N11);以及鄰接彎曲導引部(例如19N11)並與設於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之從動齒輪22N11、22N22互相嚙合的驅動齒輪21N11、21N21(可同時參照圖14)。
第一鉸鏈軸32N1插通接合在第一彎曲導引溝(例如19N112)上;安裝於框架12側的導引構件(例如16N11)其彎曲導引部(17N11,可同時參照圖4)插通接合在第二彎曲導引溝(例如19N111)上(可同時參照圖19)。
如圖3所示,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與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之間,設有第一導引構件16N11~第四導引構件16N21、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和14N2、框架12,以及蓋體構件10。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透過第一導引構件16N11~第四導引構件16N21、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和14N2、框架12以及蓋體構件10,並藉由螺絲20安裝於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
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的下側安裝於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的上側則透過保護膜4安裝於軟性顯示板5其以折疊部分FP(圖1C)為基準劃分出之一邊的顯示部2D及另一邊的顯示部3D(圖1C)。
框架12安裝在覆蓋其後部的蓋體構件10上。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各自的後端部2B、3B安裝在框架12上而得以開闔,其開闔時沿著蓋體構件10的外圍10G移動。
接下來,針對上述開闔裝置6的各構成構件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說明第一托架18N1112及第二托架18N2122與框架12。
如圖3所示,第一托架18N1112具有相連結的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第二托架18N2122具有相連結的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
如圖10所示,第一托架18N1112的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其下左側具有彎曲導引部19N11及鄰接彎曲導引部19N11的驅動齒輪21N11。第一托架18N1112的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其下左側具有彎曲導引部19N12及鄰接彎曲導引部19N12的驅動齒輪21N12。如上所述,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的構造係與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相同。
第二托架18N2122的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其下右側具有彎曲導引部19N21及鄰接彎曲導引部19N21的驅動齒輪21N21。第二托架18N2122的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其下右側具有彎曲導引部19N22及鄰接彎曲導引部19N22的驅動齒輪21N22。如上所述,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構造係與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相同。
框架12於彎曲導引部19N11、19N12的外圍設有圓弧內面,其導引彎曲導引部19N11、19N12以第一軸為中心旋轉。框架12於彎曲導引部19N21、19N22的外圍設有圓弧內面,其導引彎曲導引部19N21、19N22以第二軸為中心旋轉。舉例來說,如圖17B所示,框架12於彎曲導引部19N21的外圍形成圓弧內面15N21,其導引彎曲導引部19N21以第二軸為中心旋轉。因此,彎曲導引部19N11與彎曲導引部19N12係以第一軸為中心旋轉,彎曲導引部19N21及彎曲導引部19N22係以第二軸為中心旋轉。
如圖19所示,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彎曲導引部19N11具有分別以第一軸RC為中心的圓弧狀之第一彎曲導引溝19N112與第二彎曲導引溝19N111。第一右側的托架體18N12的彎曲導引部19N12也具有分別以第一軸RC為中心的圓弧狀之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二彎曲導引溝。
如圖17B所示,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的彎曲導引部19N21具有以第二軸為中心的圓弧狀之第一彎曲導引溝19N212與第二彎曲導引溝19N211。如圖17A所示,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彎曲導引部19N22也具有分別以第二軸為中心的圓弧狀之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二彎曲導引溝。
其次,參照圖4~圖9,針對安裝於框架12側的第一導引構件16N11~第四導引構件16N21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第一導引構件16N11具有彎曲導引部17N11。如圖19所示,彎曲導引部17N11插通接合在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其彎曲導引部19N11的第二彎曲導引溝19N111而得以滑動。彎曲導引部17N11具有上彎曲面17N111及下彎曲面17N112。上彎曲面17N111與下彎曲面17N112分別形成在第一托架18N1112其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之下左側所設的彎曲導引部19N11上(參照圖10),與如圖19所示的第二彎曲導引溝19N111其上彎曲面19N1111與下彎曲面19N1112相對應。具體而言,上彎曲面17N111及下彎曲面17N112,與上彎曲面19N1111及下彎曲面19N1112係形成為圓弧狀,以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第一軸RC為中心。因第一導引構件16N11安裝於框架12側,使彎曲導引部17N11被固定。因此,在第一托架18N1112的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彎曲導引部19N11)旋轉時,彎曲導引部17N11可防止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RC偏離。亦即,彎曲導引部17N11可維持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其旋轉中心與第一軸RC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5及圖6所示,第二導引構件16N12具有彎曲導引部17N12。如圖17B所示,彎曲導引部17N12插通接合在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其彎曲導引部19N21的第二彎曲導引溝19N211而得以滑動。在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彎曲導引部19N21)旋轉時,彎曲導引部17N12可防止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的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亦即,彎曲導引部17N12可維持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其旋轉中心與第二軸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7所示,第三導引構件16N22具有彎曲導引部17N22。彎曲導引部17N22插通接合在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其彎曲導引部19N12的第二彎曲導引溝而得以滑動。在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彎曲導引部19N12)旋轉時,彎曲導引部17N22可防止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偏離。亦即,彎曲導引部17N22可維持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其旋轉中心及第一軸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8及圖9所示,第四導引構件16N21具有彎曲導引部17N21。彎曲導引部17N21插通接合在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其彎曲導引部19N22的第二彎曲導引溝而得以滑動。在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彎曲導引部19N22)旋轉時,彎曲導引部17N21可防止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亦即,彎曲導引部17N21可維持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其旋轉中心與第二軸之間的位置關係。
接著,參照圖11~圖16,說明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各自的構造。一對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設在框架12,連結第一托架18N1112與第二托架18N2122使其得以同步開闔。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各自的構造相同,因此僅說明同步旋轉機構14N1的構造,省略說明同步旋轉機構14N2的構造。
同步旋轉機構14N1包含平行配置在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位置上而得以旋轉的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
如圖13所示,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透過上左側軸架24N11及下左側軸架24N12,與上右側軸架44N21及下右側軸架44N22,維持隔開一特定間隔並得以旋轉。
同步旋轉機構14N1包含設在第一鉸鏈軸32N1與第二鉸鏈軸32N2的從動齒輪22N11、22N22。從動齒輪22N11、22N22在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上,與鄰接彎曲導引部19N11、19N21所設的驅動齒輪21N11、21N21相嚙合。並且,符號42N22的元件為軸架。
同步旋轉機構14N1包含一齒輪式的驅動力傳動機構36N1122,其於第一鉸鏈軸32N1與第二鉸鏈軸32N2之間使彼此連動。驅動力傳動機構36N1122包含兩個固定的同步旋轉齒輪36N11、36N21,其分別位於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使從動齒輪22N11及22N22各自以同方向同步旋轉。驅動力傳動機構36N1122包含至少兩個傳動齒輪36N12、36N22,其將兩個同步旋轉齒輪36N11、36N21其中之一個同步旋轉齒輪的轉動傳達至另一個同步旋轉齒輪,使兩個同步旋轉齒輪往彼此呈相反的方向旋轉。又,雖然本實施例包含兩個傳動齒輪36N12、36N22,但也可為二以外的偶數個,例如四個、六個……等皆宜。
同步旋轉機構14N1包含分別設在第一鉸鏈軸32N1與第二鉸鏈軸32N2的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分別具有符號為28N1與28N2的彈簧,以及符號為26N1與26N2的摩擦扭矩板。因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的構造相同,以下僅說明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的構造,省略說明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的構造。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具有摩擦扭矩板26N1以及彈簧28N1,摩擦扭矩板26N1使設在第一鉸鏈軸32N1之從動齒輪22N11因旋轉產生摩擦扭矩;彈簧28N1使摩擦扭矩板26N1施力於從動齒輪22N11側。摩擦扭矩板26N1與彈簧28N1係配置在上左側軸架24N11及下左側軸架24N12與同步旋轉齒輪36N11之間。
如此一來,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將使設在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的從動齒輪22N11、22N22因旋轉產生摩擦扭矩。因此,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對於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的開闔可賦予一定的阻力,使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得以在開闔過程中停止於任意角度,並防止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在非預期情況下自然開啟或閉合。
同步旋轉機構14N1包含各自設在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上且分別往特定旋轉方向施力旋轉的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384042N2。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具有彈簧42N1、凸輪溝38N1及接合構件40N1;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2具有彈簧42N2、接合構件38N2及40N2。又,符號30N1的元件為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2的凸輪溝。因各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384042N2的構造相同,以下僅說明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的構造,省略說明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2的構造。
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包含:供第一鉸鏈軸32N1插入而得以旋轉的凸輪溝38N1;固定於第一鉸鏈軸32N1並與凸輪溝38N1接合的接合構件40N1;使接合構件40N1往凸輪溝38N1側施力的彈簧42N1。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配置在上右側軸架44N21及下右側軸架44N22與同步旋轉齒輪36N11之間。凸輪溝38N1透過托架30N2加以托持。托架30N2並托持傳動齒輪36N12、36N22的軸34N1、34N2使其得以旋轉。
凸輪溝38N1係位於如下位置:在接合構件40N1接合至凸輪溝38N1時,第一殼體2可透過第一鉸鏈軸32N1旋轉而閉合的位置。因此,隨著第一殼體2即將閉合的位置靠近,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將朝著比第一殼體2閉合位置提前之位置的方向,對第一鉸鏈軸32N1施力使其旋轉。
接著,說明第一鉸鏈軸32N1上防止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其旋轉中心從第一軸偏離的機構,與第二鉸鏈軸32N2上防止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2N22其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的機構。
如上述及圖19所示,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彎曲導引部19N11具有以第一軸RC為中心之圓弧狀的第一彎曲導引溝19N112。具體而言,第一彎曲導引溝19N112透過各自以第一軸RC為中心的圓弧狀彎曲面,也就是上彎曲面19N1121及下彎曲面19N1122加以固定。如圖11、圖18及圖19所示,第一鉸鏈軸32N1插通接合於第一彎曲導引溝19N112。同步旋轉機構14N1設有第一鉸鏈軸32N1,因其安裝於框架12,可將第一鉸鏈軸32N1固定。因此,當第一托架18N1112的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旋轉時,第一鉸鏈軸32N1可防止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RC偏離。亦即,第一鉸鏈軸32N1可維持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其旋轉中心與第一軸RC之間的位置關係。
同樣的,當第一托架18N1112的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旋轉時,第一鉸鏈軸32N1可防止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RC偏離。亦即,第一鉸鏈軸32N1可維持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其旋轉中心與第一軸RC之間的位置關係。
而且同樣的,當第二托架18N2122的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旋轉時,第二鉸鏈軸32N2可防止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亦即,第二鉸鏈軸32N2可維持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其旋轉中心與第二軸之間的位置關係。
圖20~圖24係開闔裝置6的閉合狀態示意圖,其省略繪示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如圖21、圖23、圖24所示,開闔裝置6在第一托架(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12)及第二托架(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與同步旋轉機構14N1、14N2之間,形成可收納軟性顯示板5其折疊部分FP(可同時參照圖1C)的空間部S。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開闔裝置6的動作加以說明。
舉例來說,若使用者在開闔裝置6如圖25、圖26所示的開啟狀態下閉合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如圖27A~圖27C所示,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將隨著第一殼體2往閉合方向旋轉而以第一軸RC為中心向左旋轉。當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如前述向左旋轉,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的驅動齒輪21N11將向左方旋轉。而當驅動齒輪21N11向左旋轉,從動齒輪22N11將向右旋轉。當從動齒輪22N11向右旋轉(可同時參照圖14),第一鉸鏈軸32N1及同步旋轉齒輪36N11也將向右旋轉。當同步旋轉齒輪36N11向右旋轉,傳動齒輪36N12將向左旋轉,且傳動齒輪36N22將向右旋轉,同步旋轉齒輪36N21將向左旋轉。當同步旋轉齒輪36N21向左旋轉,第二鉸鏈軸32N2及從動齒輪22N22將向左旋轉,且驅動齒輪21N21將向右旋轉。當驅動齒輪21N21向右旋轉,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將向右旋轉。又,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也將進行相同的旋轉。綜合以上,第二殼體3將向閉合方向旋轉。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欲閉合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第二殼體3將隨著第一殼體2朝閉合方向的旋轉而一併朝閉合方向旋轉;同樣的,第一殼體2將隨著第二殼體3朝閉合方向的旋轉而一併朝閉合方向旋轉。相反的,當使用者欲開啟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第二殼體3將隨著第一殼體2朝開啟方向的旋轉而一併朝開啟方向旋轉;同樣的,第一殼體2將隨著第二殼體3朝開啟方向的旋轉而一併朝開啟方向旋轉。
如上所述,彎曲導引部17N11及彎曲導引部17N22防止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偏離。彎曲導引部17N12及彎曲導引部17N21防止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又,第一鉸鏈軸32N1可防止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的旋轉中心從第一軸偏離。第二鉸鏈軸32N2可防止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的旋轉中心從第二軸偏離。
因此,當第一左側托架體18N11及第一右側托架體18N12與第二左側托架體18N21及第二右側托架體18N22旋轉時,以上構件不會產生搖晃,使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可順暢開闔。因此,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提高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開闔時的操作性。
如上所述,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1與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2628N2對於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的開闔可賦予一定的阻力,使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得以在開闔過程中停止於任意角度,並防止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在非預期情況下自然開啟或閉合。
又,如上述,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384042N2隨著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即將閉合的位置靠近,將朝著比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閉合位置提前之位置的方向,對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施力使其旋轉。
本實施例在如上述之說明中,雖然是安裝了橫跨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兩上部側表面的軟性顯示板5,但也可安裝非可撓式且分離的第一顯示裝置與第二顯示裝置。
此外,上述實施例中,第一彎曲導引溝及第二彎曲導引溝係形成為溝槽,但不限於溝槽,也可形成為狹縫(第一彎曲導引狹縫溝及第二彎曲導引狹縫溝)。
再者,上述實施例中,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384042N2朝著比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閉合位置提前之位置的方向,對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施力使其旋轉,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使旋轉施力機構384042N1、384042N2朝著比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開啟位置提前之位置的方向,對第一鉸鏈軸32N1及第二鉸鏈軸32N2施力使其旋轉。
本發明因以上述構造構成,可讓第一殼體2及第二殼體3順暢地同步開闔,並於開闔過程產生摩擦扭矩使其可停止於任意角度,此外,本發明具有於特定方向施力旋轉的功能,並且對於橫跨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之兩表面所設的軟性顯示板其折疊部分形成有必需的曲率半徑,特別適用於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1:行動電話(終端機器) 10:蓋體構件 10G:外圍 12:框架 14N1、14N2:同步旋轉機構 15N21:圓弧內面 16N11:第一導引構件 16N12:第二導引構件 16N21:第三導引構件 16N22:第四導引構件 17N11、17N12、17N21、17N22:彎曲導引部 17N111:上彎曲面 17N112:下彎曲面 18N11:第一左側托架體 18N1112:第一托架 18N12:第一右側托架體 18N21:第二左側托架體 18N2122:第二托架 18N22:第二右側托架體 19N11、19N12、19N21、19N22:彎曲導引部 19N111:第一彎曲導引部 19N1111、19N1121:上彎曲面 19N1112、19N1122:下彎曲面 19N112:第二彎曲導引部 19N211:第二彎曲導引溝 19N212:第一彎曲導引溝 2:第一殼體 20:螺絲 21N11、21N12、21N21、21N22:驅動齒輪 22N11、22N22:從動齒輪 24N11:上左側軸架 24N12:下左側軸架 2628N1:第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 2628N2:第二摩擦扭矩產生機構 26N1、26N2:摩擦扭矩板 28N1、28N2:彈簧 2B、3B:後端部 2D、3D:顯示部 3:第二殼體 30N1:凸輪溝 30N2:托架 32N1:第一鉸鏈軸 32N2:第二鉸鏈軸 34N1、34N2:軸 36N11、36N21:同步旋轉齒輪 36N1122:驅動力傳動機構 36N12、36N22:傳動齒輪 384042N1、384042N2:旋轉加壓機構 38N1:凸輪溝 38N2:接合構件 4:保護膜 40N1、40N2:接合構件 42N1、42N2:彈簧 42N22:軸架 44N21:上右側軸架 44N22:下右側軸架 5:軟性顯示板 6:開闔裝置 FP:折疊部分 RC:第一軸 S:空間部
圖1A係使用本發明開闔裝置之具有軟性顯示板的行動電話,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閉合時的立體圖。 圖1B係使用本發明開闔裝置之具有軟性顯示板的行動電話,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半開時的立體圖。 圖1C係使用本發明開闔裝置之具有軟性顯示板的行動電話,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開啟時的立體圖。 圖2係圖1所示之行動電話在開啟狀態下拆下軟性顯示板及保護膜時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行動電話其開闔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從上方觀看第一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5係從上方觀看第二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6係從下方觀看第二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7係從上方觀看第三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8係從上方觀看第四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9係從下方觀看第四導引構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10係從下方觀看開闔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1係開闔裝置在開啟狀態時的底面圖。 圖12係從上方觀看組裝後之開闔裝置的整體立體圖。 圖13係第一同步旋轉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4係第一同步旋轉機構的底面圖。 圖15係從上方觀看第一同步旋轉機構的整體立體圖。 圖16係從下方觀看第一同步旋轉機構的整體立體圖。 圖17A係框架、第二托架、第二導引構件及第四導引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7B係表示第二導引構件、彎曲導引部及圓弧內面之組裝方法的分解立體圖。 圖18係表示第一鉸鏈軸及第一彎曲導引溝之組裝方法的分解立體圖。 圖19係表示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一鉸鏈軸、第二彎曲導引溝與彎曲導引部,以及彎曲導引部與圓弧內面其位置關係的局部擴大側面剖面圖。 圖20係開闔裝置在閉合狀態拆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時的整體立體圖。 圖21係開闔裝置在閉合狀態拆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時的整體側面圖。 圖22係圖21中從F方向觀看開闔裝置的整體圖。 圖23係圖22中的B-B線段剖面圖。 圖24係圖22中的E-E線段剖面圖。 圖25係開闔裝置在開啟狀態下以虛線表示軟性顯示板的平面圖。 圖26係開闔裝置在開啟狀態時的側面圖。 圖27A係於開闔裝置的開啟狀態下,表示彎曲導引部、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一鉸鏈軸,以及第二彎曲導引溝與彎曲導引部之位置關係的局部擴大側面剖面圖。 圖27B係於開闔裝置的半開闔狀態下,表示彎曲導引部、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一鉸鏈軸,以及第二彎曲導引溝與彎曲導引部之位置關係的局部擴大側面剖面圖。 圖27C係於開闔裝置的閉合狀態下,表示彎曲導引部、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第一彎曲導引溝與第一鉸鏈軸,以及第二彎曲導引溝與彎曲導引部之位置關係的局部擴大側面剖面圖。
12:框架
15N21:圓弧內面
17N11:彎曲導引部
17N111:上彎曲面
17N112:下彎曲面
18N11:第一左側托架體
19N11:彎曲導引部
19N111:第一彎曲導引部
19N112:第二彎曲導引部
19N1111:上彎曲面
19N1112:下彎曲面
19N1121:上彎曲面
19N1122:下彎曲面
32N1:第一鉸鏈軸
RC:第一軸

Claims (10)

  1. 一種開闔裝置,係連結構成終端機器的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得以開闔,其包含: 一第一托架,其係安裝在該第一殼體側; 一第二托架,其係安裝在該第二殼體側; 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其係設於一框架,連結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得以同步開闔; 其中,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分別包含: 一第一鉸鏈軸及一第二鉸鏈軸,其係平行配置在軸方向互相對向的位置上而得以旋轉;以及 一驅動力傳動機構,其係齒輪式的驅動力傳動機構,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之間使彼此連動; 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各自具有: 一彎曲導引部,其係分別沿著其開闔方向具有一第一彎曲導引溝或狹縫與一第二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以及 一驅動齒輪,其係鄰接該彎曲導引部並與設於該第一鉸鏈軸與該第二鉸鏈軸的一從動齒輪互相嚙合; 該第一鉸鏈軸插通接合在該第一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安裝在該框架側的一導引構件的一彎曲導引部插通接合在該第二彎曲導引溝或狹縫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該框架安裝在覆蓋其後部的一蓋體構件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安裝在該框架上而得以開闔的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其各自的後端部在開闔時係沿著該蓋體構件的外圍移動。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該驅動力傳動機構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上分別包含: 兩個同步旋轉齒輪,其係與各該從動齒輪以同方向同步旋轉且位置固定;以及 至少兩個傳動齒輪,其係將該兩個同步旋轉齒輪其中之一個同步旋轉齒輪的轉動傳達至另一個同步旋轉齒輪,使其往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轉。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包含一摩擦扭矩產生機構,該摩擦扭矩產生機構包含: 一摩擦扭矩板,其係使設在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的該從動齒輪旋轉時產生摩擦扭矩;以及 一彈性構件,其係使該摩擦扭矩板施力於該從動齒輪側。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該一對同步旋轉機構各自包含一旋轉施力機構,其分別設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且分別往特定旋轉方向施力旋轉,該旋轉施力機構包含: 一凸輪溝,其係供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分別插入而得以旋轉; 一接合構件,其係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鉸鏈軸及該第二鉸鏈軸並與該凸輪溝接合;以及 一彈性構件,其係使該接合構件往該凸輪溝側施力。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開闔裝置,該框架上形成一圓弧內面,其導引該彎曲導引部於該框架的外圍面滑動。
  8. 一種終端機器,其係使用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開闔裝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終端機器,其係包含一軟性顯示板,該軟性顯示板橫跨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之兩表面而安裝。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終端機器,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與該同步旋轉機構之間形成一空間部,以收納該軟性顯示板的折疊部分。
TW111141045A 2021-10-29 2022-10-28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TW2023178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7917A JP2023067005A (ja) 2021-10-29 2021-10-29 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JP2021-177917 2021-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874A true TW202317874A (zh) 2023-05-01

Family

ID=86179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1045A TW202317874A (zh) 2021-10-29 2022-10-28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7005A (zh)
CN (1) CN116074419A (zh)
TW (1) TW20231787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7005A (ja) 2023-05-16
CN116074419A (zh) 2023-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2196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1698355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KR101922340B1 (ko) 3축 힌지 및 상기 3축 힌지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US11281261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4779889B (zh)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JP7432016B2 (ja) 折畳み式機器及び電子装置
TW202010952A (zh) 滑動式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JP2022545900A (ja)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折り畳みアセンブリ
WO2022171050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011070A1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JP2020159429A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並びにこの二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I724918B (zh) 雙轉軸模組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TW202317874A (zh) 開闔裝置及應用此開闔裝置的終端機器
JP2009030733A (ja) 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JP2013083315A (ja) 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TW201701746A (zh) 可應用在軟性顯示模組之樞鈕裝置
KR102358664B1 (ko) 캠기어방식 2축 힌지구조물이 구비되는 전자기기
TWM632391U (zh) 鉸鏈
JP2017083966A (ja) 電子機器
TWI585329B (zh) Mobile equipment tripod deflection control unit
JP5348690B2 (ja) スライド回転ヒンジ、及び携帯機器
CN220302544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09959699U (zh)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CN117749924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TW202411545A (zh)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