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2544U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2544U
CN220302544U CN202321677645.XU CN202321677645U CN220302544U CN 220302544 U CN220302544 U CN 220302544U CN 202321677645 U CN202321677645 U CN 202321677645U CN 220302544 U CN220302544 U CN 220302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cam surface
piece
gear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76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林辉
席聪
李享睿
黄勤欢
李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76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2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2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2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这种转轴机构设置于可折叠电子设备。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一个第一框体运动时,通过转轴机构带动沿第一方向另一端的第一框体运动。这种转轴机构包括传动组件、第一凸轮件、第二凸轮件、弹性部和两个凸轮块。传动组件中的端部齿轮与凸轮块沿第二方向位置固定,通过同一个弹性部同时抵接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以施加弹性力,使得第一凸轮件挤压端部齿轮、第二凸轮件挤压凸轮块以产生阻尼。这种转轴机构通过弹性部两端的弹性力均得到利用,提高转轴机构产生的阻尼,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折叠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可折叠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可折叠电子设备(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电子设备)需要满足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操作体验及外观,这样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转轴机构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核心功能部件,用于带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各部分相对转动。转轴机构的稳定性以及转轴机构形成的阻尼均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目前,转轴机构的阻尼通过压簧挤压凸轮结构产生,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空间有限,难以容置大尺寸的压簧以提高弹性力,导致转轴机构产生的阻尼提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便于提升转轴机构的阻尼。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轴机构,这种转轴机构包括传动组件、第一凸轮件、第二凸轮件、弹性部、两个凸轮块和多个导向轴。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组和两个端部齿轮,两个端部齿轮沿第一方向设置于传动齿轮组的两侧,两个端部齿轮均与传动齿轮组啮合。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沿第二方向相对固定。第一凸轮件位于端部齿轮和凸轮块之间,端部齿轮具有第一凸轮面,第一凸轮件具有第二凸轮面,第一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抵接。第二凸轮件位于端部齿轮和凸轮块之间,凸轮块具有第三凸轮面,第二凸轮件具有第四凸轮面,第三凸轮面与第四凸轮面抵接。弹性部压缩设置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之间,弹性部一端与第一凸轮件抵接,另一端与第二凸轮件抵接。导向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均与多个导向轴滑动连接,以导向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沿第二方向相对运动。
这种转轴结构中,每个端部齿轮可以用于连接位于第一方向上同一侧的一个第一框体。当其中一个第一框体带动同一侧的端部齿轮转动时,传动齿轮组即可带动另一侧的端部齿轮和另一个第一框体转动。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通过与多个导向轴连接,使得端部齿轮绕导向轴转动时,多个导向轴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以限制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转动。因而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端部齿轮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凸轮件的第二凸轮面相对运动。通过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凸轮块的第三凸轮面与第二凸轮件的第四凸轮面也相对运动,通过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弹性部抵接第一凸轮件,又抵接第二凸轮件。使得弹性件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当端部齿轮相对于第一凸轮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轴线转动时,由于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的作用驱动第一凸轮件挤压弹性部。同时,凸轮块相对于第二凸轮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轴线转动,由于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的作用驱动第二凸轮件挤压弹性部。此时,弹性部同时被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挤压压缩,使得弹性部变形相较于只有第一凸轮件挤压或只有第二凸轮件挤压的形式具有更大的压缩行程,进而使得弹性部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在弹性部的挤压下,第一凸轮件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更大的阻尼感。同样的,在弹性部的挤压下,第二凸轮件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更大的阻尼感。而且通过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实现两个第一框体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例如,若预设位置为两个第一框体呈折叠状态的位置,则可以使得两个第一框体位于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第一凸轮面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的凹槽部分,当两个第一框体靠近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由于弹性部产生的弹性力使得第三凸轮面的凸起部分具有向第四凸轮面的凹槽部分进入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二连接件具有相对第二夹持件转动的趋势,以通过第二连接件驱动两个旋转部具有向折叠状态运动的趋势。第三凸轮面与第四凸轮面也可以实现两个第一框体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支架连接多个导向轴。第二固定支架连接多个导向轴,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和凸轮块夹持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之间。
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可以用于连接第二框体。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可以限制多个导向轴相对运动。当端部齿轮和凸轮块不同时固定于同一构件时,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还可以辅助限制端部齿轮和凸轮块的相对位置,使得端部齿轮不相对凸轮块沿第二方向相对运动,从而使得端部齿轮和凸轮块能够驱动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沿第二方向挤压弹性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导向轴中的每一个导向轴一端与第一固定支架径向限位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支架径向限位连接。
这种转轴机构中,导向轴与第一固定支架径向限位连接,限制导向轴相对第一固定支架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平移。导向轴与第二固定支架径向限位连接,限制导向轴相对第二固定支架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平移。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用于与第二框体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可以限制导向轴相对第二框体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平移。而多个导向轴连接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可以限制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相对第二框体偏转,提高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的稳定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弹性件。每个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一凸轮件,另一端抵接第二凸轮件。
这种转轴机构中,并列设置的多个弹性件能够对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提供均匀的弹性力,使得第一凸轮件对两个端部齿轮施加相对均匀的挤压力,第二凸轮件对两个凸轮块施加相对均匀的挤压力。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弹性件套设于一个导向轴的外周。
这种转轴机构中,导向轴限制弹性件的位置,使得弹性件能够保持在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之间。而且可以通过导向轴限制弹性件的变形方向,使得弹性件尽量产生平行于第二方向的弹性力以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动齿轮组包括两个中部齿轮。两个中部齿轮啮合。每个中部齿轮啮合一个端部齿轮,两个中部齿轮带动两个端部齿轮同步转动。
这种转轴机构中,两个中部齿轮带动两个端部齿轮运动,通过偶数个中部齿轮使得两个端部齿轮旋向相同地转动,进而使得两个端部齿轮能够驱动两个第一框体同步地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以实现折叠或者展开。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部还使第一凸轮件沿第二方向压向中部齿轮。中部齿轮朝向第一凸轮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凸轮面,第一凸轮件具有第六凸轮面,第五凸轮面与第六凸轮面抵接。
这种转轴机构中,弹性部还使得第一凸轮件挤压向中部齿轮,而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中部齿轮的第五凸轮面与第一凸轮件的第六凸轮面相对运动,通过第五凸轮面和第六凸轮面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和凸轮块与一个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以使得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沿第二方向限位地连接。
这种转轴机构中,通过第一连接件可以使得同一侧的端部齿轮和凸轮块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当弹性件使得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远离时,第一连接件限制端部齿轮远离第一凸轮件,弹性件的弹性力传递至第一凸轮件形成第一凸轮件压向端部齿轮的压力。同样的,当弹性件使得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远离时,第一连接件限制凸轮块远离第二凸轮件,弹性件的弹性力传递至第二凸轮件形成第二凸轮件压向凸轮块的压力。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每个第二连接件与同一侧的第一连接件滑动配合。
这种转轴机构中,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滑动配合,第二连接件可以与第一框体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的滑动来适配第一框体相对第二框体的转动,消减第一框体相对第二框体转动时可能产生的内应力。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两个第三连接件。每个第三连接件与第一固定支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第一轴线转动连接,每个第三连接件还与第二连接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第二轴线转动连接。
这种转轴机构中,通过第三连接件与第一固定支架转动连接,并与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框体带动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一框体转动的过程更加顺畅,第二连接件的受力更加均匀。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绕第一轴线设置的第一弧形槽。第三连接件具有绕第一轴线设置的第一弧形块。第一弧形块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弧形槽。
这种转轴机构中,通过第一弧形槽与第一弧形块的配合,可以省略一根与第一轴线同轴的轴芯,提高转轴机构的空间利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件具有绕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槽。第三连接件具有绕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块。第二弧形块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弧形槽。
这种转轴机构中,通过第二弧形槽与第二弧形块的配合,可以省略一根与第二轴线同轴的轴芯,提高转轴机构的空间利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夹持于两个凸轮块之间,第一部分设置有连接孔。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延伸至凸轮块背离端部齿轮的一侧。
这种转轴机构中,第二固定支架能够充分利用两个凸轮块之间的空间,在该部分空间设置连接孔。连接孔可以用于连接第二框体。具体的连接形式可以为:螺栓穿过连接孔并与第二框体螺纹配合,或,铆钉穿过连接孔并与第二框体铆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这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种实现方式中的转轴机构。这种可折叠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框体和两个第一框体。两个第一框体位于第二框体沿第一方向相背的两侧。每个第一框体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连接。
这种可折叠电子设备中,当其中一个第一框体带动同一侧的端部齿轮转动时,传动齿轮组即可带动另一侧的端部齿轮和另一个第一框体转动。而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端部齿轮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一凸轮件的第二凸轮面相对运动,通过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凸轮块的第三凸轮面与第二凸轮件的第四凸轮面也相对运动,通过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弹性部既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又作用于第二凸轮件。当端部齿轮相对于第一凸轮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轴线转动时,由于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的作用驱动第一凸轮件挤压弹性部。同时,凸轮块相对于第二凸轮件绕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轴线转动,由于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的作用驱动第二凸轮件挤压弹性部。此时,弹性部同时被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挤压压缩,使得弹性部变形相较于只有第一凸轮件挤压或只有第二凸轮件挤压的形式具有更大的压缩行程,进而使得弹性部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作用于第一凸轮件和第二凸轮件。在弹性部的挤压下,第一凸轮件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更大的阻尼感。同样的,在弹性部的挤压下,第二凸轮件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更大的阻尼感。而且通过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实现两个第一框体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例如,若预设位置为两个第一框体呈折叠状态的位置,则可以使得两个第一框体位于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第一凸轮面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的凹槽部分,当两个第一框体靠近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由于弹性部产生的弹性力使得第三凸轮面的凸起部分具有向第四凸轮面的凹槽部分进入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二连接件具有相对第二夹持件转动的趋势,以通过第二连接件驱动两个旋转部具有向折叠状态运动的趋势。第三凸轮面与第四凸轮面也可以实现两个第一框体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展开状态。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折叠状态。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部齿轮和第一凸轮件接触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展开状态,且第一固定支架的第一固定件被隐藏。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展开状态。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展开状态,且转轴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折叠状态,且转轴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且转轴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其中,转轴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可折叠电子设备 001
第一框体 010
第一壳体 011
第二壳体 013
第二框体 030
转轴机构 050
传动组件 100
传动齿轮组 110
中部齿轮 111
第五凸轮面 113
端部齿轮 130
第一凸轮面 131
第一连接件 200
凸轮块 210
第三凸轮面 211
滑块 230
第一凸轮件 300
第二凸轮面 301
第一段 3011
第二段 3012
第三段 3013
第六凸轮面 303
第二凸轮件 400
第四凸轮面 401
弹性部 500
弹性件 510
第一固定支架 610
导向孔 6101
第一固定件 611
第二固定件 613
第一弧形槽 615
第二固定支架 630
卡持槽 6301
连接孔 6303
第一部分 631
第二部分 633
导向轴 700
凸块 701
环槽段 703
第一类型轴 710
第二类型轴 730
第二连接件 800
第二弧形槽 801
滑槽 810
第三连接件 900
第一弧形块 901
第二弧形块 903
第一方向 X
第二方向 Y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装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001处于展开状态。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001处于折叠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可折叠电子设备001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框体010。可折叠电子设备001还包括夹设于两个第一框体010之间的第二框体030。为便于描述,两个第一框体010分别命名为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可以相向转动或相背转动。通过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相背转动,能够使得可以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活动至处于展开状态。通过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相向转动,能够使得可以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活动至处于折叠状态。
在第一壳体011、第二框体030和第二壳体013上可以设置柔性屏。当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活动至展开状态时,柔性屏也展开,使用者可以完整地观察整个柔性屏,从而扩大柔性屏的可视面积。当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活动至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也被折叠,提高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便携性。若柔性屏设置在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内侧,可折叠电子设备001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被第一壳体011、第二壳体013和第二框体030遮挡保护,降低柔性屏被损坏的几率。若柔性屏设置在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外侧,可折叠电子设备001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也分成位于第一壳体011的第一区域和位于第二壳体013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分别显示不同的内容,扩展可折叠电子设备001的功能。
可折叠电子设备001还包括转轴机构050。转轴机构050设置于第二框体030。通过转轴机构050带动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同步地相向转动或相背转动。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展开状态。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折叠状态。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这种转轴机构050包括传动组件100和两个第一连接件200。两个第一连接件200沿第一方向X位于传动组件100的两侧。一个第一连接件200用于连接第一壳体011,另一个第一连接件200用于连接第二壳体013。传动组件100包括传动齿轮组110和两个端部齿轮130,两个端部齿轮130分别啮合于传动齿轮组11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一个端部齿轮130通过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连接件200连接第一壳体011。另一个端部齿轮130通过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连接件200连接第二壳体013。同一侧为沿第一方向X上的同一侧。第一壳体011或第二壳体013相对转轴机构050运动时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接件200运动,进而带动对应的端部齿轮130转动。传动齿轮组110用于将其中一个端部齿轮130的转动量传递至另外一个端部齿轮130。可选择性的,传动齿轮组110包括两个啮合的中部齿轮111。其中一个端部齿轮130沿第一旋向转动时,通过两个中部齿轮111的传动,另一个端部齿轮130会以第二旋向转动。第一旋向与第二旋向相反,使得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能够以同步地相向转动或相背转动。可选择性的,端部齿轮130为不完全齿轮。端部齿轮130带动第一壳件和第二壳件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活动即可,与之对应的,端部齿轮130也仅需在对应的转动范围内设置轮齿。
请结合参阅图4、图5和图7,转轴机构050还包括两个凸轮块210。两个凸轮块21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每个凸轮块210与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连接件200固定连接,且每个凸轮块210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130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一个第一连接件200上既固定设置有一个端部齿轮130,又固定设置有一个凸轮块210,使得位于同一个第一连接件200上的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沿第二方向Y限位地连接。位于同一个第一连接件200上的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难以沿第二方向Y相对靠近或远离。
转轴机构050还包括第一凸轮件300、第二凸轮件400和弹性部500。第一凸轮件300位于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之间,第二凸轮件400也位于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之间。第一凸轮件300相对第二凸轮件400靠近端部齿轮130设置。弹性部500一端抵接第一凸轮件300,另一端抵接第二凸轮件400。使得弹性部500一端能够形成作用于第一凸轮件300的弹性力,另一端能够形成作用于第二凸轮件400的弹性力。第一凸轮件300与第二框体030沿第二方向Y可活动地连接。弹性部500对第一凸轮件300施加弹性力,以将第一凸轮件300挤压向端部齿轮130。第一凸轮件300与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周向限位地配合。当第一连接件200带动端部齿轮130相对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时,第一凸轮件300不跟随端部齿轮130转动,使得端部齿轮130和第一凸轮件300产生相对转动。端部齿轮130朝向凸轮块2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轮面131,第一凸轮件300具有第二凸轮面301,第一凸轮面131与第二凸轮面301抵接。当端部齿轮130相对第一凸轮件30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时,第一凸轮面131在第二凸轮面301上滑动以产生阻尼。而弹性部500将第一凸轮件300挤压向端部齿轮130,使得第一凸轮件300和端部齿轮130之间沿第二方向Y的作用力增加,从而增加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形成的阻尼。随着弹性部500产生的弹性力增大,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形成的阻尼也会变大。
第二凸轮件400与第二框体030沿第二方向Y可活动地连接。弹性部500背离第一凸轮件300的一端对第二凸轮件400施加弹性力,以将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向凸轮块210。第二凸轮件400与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周向限位地配合。当第一连接件200带动凸轮块210相对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时,第二凸轮件400不跟随凸轮块210转动,使得凸轮块210和第二凸轮件400产生相对转动。凸轮块210朝向端部齿轮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凸轮面211,第二凸轮件400具有第四凸轮面401,第三凸轮面211与第四凸轮面401抵接。第二凸轮件400为具有两个第四凸轮面401的二连体凸轮。当凸轮块210相对第二凸轮件40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时,第三凸轮面211在第四凸轮面401上滑动以产生阻尼。而弹性部500将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向凸轮块210,使得第二凸轮件400和凸轮块210之间沿第二方向Y的作用力增加,从而增加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形成的阻尼。随着弹性部500产生的弹性力增大,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形成的阻尼也会变大。
转轴机构050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第一固定支架610设置于传动组件100背离第一凸轮件300的一端。第二固定支架630设置于凸轮块210背离第二凸轮件400的一端。第一固定支架61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630也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夹持于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可以限制第一连接件200和第二框体030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地,如果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不固定连接同一个第一连接件200,通过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的限位作用,也可以使得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难以沿第二方向Y相对远离,从而使得凸轮块210与位于同一侧的端部齿轮130沿第二方向Y限位地连接。
转轴机构050还包括多个导向轴700。导向轴700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导向轴700中的部分导向轴700为第一类型轴710。其中,每个端部齿轮130和位于同一侧的凸轮块210与第一类型轴710配合。第一类型轴710沿第二方向Y连接第一固定支架610、端部齿轮130、第一凸轮件300、弹性部500、第二凸轮件400、凸轮块2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第一固定支架61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63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一类型轴71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支架610径向限位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支架630径向限位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使得第一类型轴710与第二框体030径向限位连接,限制第一类型轴71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
第一类型轴710穿过端部齿轮130,通过第一类型轴710限制端部齿轮13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第一类型轴710穿过凸轮块210,通过第一类型轴710限制凸轮块21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
两个第一类型轴710穿过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不仅通过第一类型轴710限制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而且可以限制第一凸轮件300绕任一个第一类型轴710转动,限制第二凸轮件400绕任一个第二类型轴73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凸轮件300与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周向限位地配合,使得第二凸轮件400与第二框体03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周向限位地配合。
弹性部500包括沿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的多个弹性件510。弹性件510可以为压簧。弹性件510套设于导向轴700,通过导向轴700可以限制弹性件510的变形方向。当弹性件510被压缩时,弹性件510在导向轴700的引导下沿第二方向Y变形,从而对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施加沿第二方向Y的弹性力。
这种转轴机构050中,当其中第一连接件200被第一框体010带动以相对第一固定支架610转动时,该第一连接件200对应的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同步地相对第一固定支架610转动。而通过传动齿轮组110可以带动另一个第一连接件200的端部齿轮130同步转动。
若两个第一连接件200使得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位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四凸轮面401的凹槽部分。则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带动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向折叠状态运动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会逐渐从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滑出,使得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逐渐对应第二凸轮面301的凸起部分。同样的,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会逐渐从第四凸轮面401的凹槽部分滑出,使得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逐渐对应第四凸轮面401的凸起部分。由于端部齿轮130和凸轮块210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位置被限制,当第一凸轮面131逐渐对应第二凸轮面301的凸起部分时,端部齿轮130会挤压第一凸轮件300向凸轮块210的方向滑动。当第三凸轮面211逐渐对应第四凸轮面401的凸起部分时,凸轮块210会挤压第二凸轮件400向端部齿轮130的方向滑动。此时,弹性部500同时被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压缩,从而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以使得第一凸轮件300挤压向端部齿轮130的挤压力变大,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向凸轮块210的挤压力也变大。当第一凸轮件300挤压向端部齿轮130的挤压力变大时,端部齿轮130和第一凸轮件300之间产生的阻尼也增大。当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向凸轮块210的挤压力变大时,凸轮块210和第二凸轮件400之间产生的阻尼也增大。由于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均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弹性部500在第二方向Y上产生的压缩量为第一凸轮件300位移量和第二凸轮件400位移量的叠加,弹性部500产生的弹性力能够快速增大,而弹性部500能够在两端分别作用于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使得第一凸轮件300挤压端部齿轮130的挤压力和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凸轮块210的挤压力均快速增大,使得两个第一连接件200相对转动时产生的阻尼能够快速变化,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若两个第一连接件200使得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位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301的另一个凹槽部分,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四凸轮面401的另一个凹槽部分。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从展开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先逐渐离开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一个凹槽部分,并越过第二凸轮面301的凸起部分以进入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在此过程中,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也先逐渐离开第四凸轮面401的第一个凹槽部分,并越过第四凸轮面401的凸起部分以进入第四凸轮面4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弹性部500同时被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压缩,使得弹性部500产生的弹性力快速增大。而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要进入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要进入第四凸轮面4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时,弹性部500快速增大的弹性力也能够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以驱动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进入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进入第四凸轮面401的第二个凹槽部分。使得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即将进入折叠状态时,弹性部500提供的自驱力更大,便于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在弹性部500的驱动下自动进入到折叠状态。
可选择性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001位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此时,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若要相对转动,不仅要克服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之间的静摩擦力,还要克服弹性部500阻止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沿第二方向Y相对远离的弹性力。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的配合可以限制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更加稳定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可选择性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001位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时,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四凸轮面401的凹槽部分。此时,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若要相对转动,不仅要克服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之间的静摩擦力,还要克服弹性部500阻止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沿第二方向Y相对远离的弹性力。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的配合可以限制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更加稳定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齿轮130和第一凸轮件300接触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第二凸轮面301的凸起部分具有绕第一类型轴710周向连续的第一段3011、第二段3012和第三段3013。当端部齿轮130相对第一凸轮件300转动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先接触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一段3011,第一段3011倾斜于端部齿轮130转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段3012和第三段3013。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沿第二凸轮面301的第一段3011滑动时,端部齿轮130和第一凸轮件300沿第二方向Y快速远离,使得弹性部500被快速压缩而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以挤压第一凸轮件300和端部齿轮130。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经过第一段3011后,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与第二段3012接触。第二段3012倾斜于端部齿轮130转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段3011和第三段3013,且随着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继续向第三段3013的方向滑动,第二段3012引导第一凸轮件300和端部齿轮130逐渐靠近。第二段3012大致平行于端部齿轮130相对的第一凸轮件300的转动方向,使得第一凸轮件300和端部齿轮130之间的挤压力形成的第二方向Y的分力远大于转动方向的分力。若不施加外力驱动端部齿轮130相对第一凸轮件300转动,基于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之间的摩擦力,可以保持端部齿轮130和第一凸轮件300的相对静止。从而实现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的悬停。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经过第二段3012后,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与第三段3013接触。第三段3013倾斜于端部齿轮130转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段3011且大于第三段3013。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与第三段3013接触时,第一凸轮件300和端部齿轮130之间的挤压力形成转动方向的分力与第二方向Y的分力相差不多。在弹性部500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具有继续向第三段3013远离第二段3012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使得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具有向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运动的自驱动趋势。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7,可选择性地,中部齿轮111朝向第一凸轮件300的一端具有第五凸轮面113。第一凸轮件300具有第六凸轮面303。第五凸轮面113与第六凸轮面303抵接。当端部齿轮130带动中部齿轮111转动时,中部齿轮111相对第一凸轮件300转动,从而使得第五凸轮面113与第六凸轮面303相对滑动。多个导向轴700中的部分导向轴700为第二类型轴730。其中,每个中部齿轮111与第二类型轴730配合。第二类型轴730沿第二方向Y连接第一固定支架610、中部齿轮111、第一凸轮件300、弹性部500、第二凸轮件40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第一固定支架61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63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二类型轴73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支架610径向限位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支架630径向限位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支架61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使得第二类型轴730与第二框体030径向限位连接,限制第二类型轴73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第二类型轴730穿过中部齿轮111,通过第二类型轴730限制中部齿轮111相对第二框体0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任意方向平移。第一凸轮件300为具有两个第二凸轮面301和两个第六凸轮面303的四连体凸轮。
弹性部500中的两个弹性件510与两个第二类型轴730对应。每个第二类型轴730的外周套设一个弹性件510,弹性件510的一端抵接第一凸轮件300,另一端抵接第二凸轮件400。第一固定支架610位于中部齿轮111背离在弹性部500的一端,第一固定支架610可以限制中部齿轮111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当弹性部500作用于第一凸轮件300,使得第一凸轮件300被挤压向中部齿轮111时,第五凸轮面113与第六凸轮面303挤压,使得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的相对滑动产生阻尼。
可选择性地,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的配合关系,对应于第一凸轮面131和第六凸轮面303的配合关系。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插入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时,第五凸轮面113的凸起部分插入第六凸轮面303的凹槽部分。当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抵接第二凸轮面301的凸起部分时,第五凸轮面113的凸起部分抵接第六凸轮面303的凸起部分。
可选择性地,当可折叠电子设备001位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时,第五凸轮面113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六凸轮面303的凹槽部分。此时,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若要相对转动,不仅要克服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之间的静摩擦力,还要克服弹性部500阻止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沿第二方向Y相对远离的弹性力。第五凸轮面113和第六凸轮面303的配合可以限制可折叠电子设备001更加稳定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展开状态,且第一固定支架610的第一固定件611被隐藏。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展开状态,且转轴机构050包括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9,导向轴700与第一固定支架610配合的一端设置有凸块701。第一固定支架610设置有用于导向轴700穿过的导向孔6101。当导向轴700与第一固定支架610配合时,凸块701位于第一固定支架610背离第二固定支架630的一侧。凸块701的尺寸大于导向孔6101的尺寸,以阻止凸块701穿过导向孔6101。通过凸块701和第一固定支架610的抵接作用,可以限制导向轴700相对第二框体030沿第二方向Y的位置。
请参阅图7和图10,导向轴700与第二固定支架630配合的一端设置有环槽段703。第二固定支架630设置有卡持槽6301。环槽段703卡持于卡持槽6301内。沿第二方向Y,环槽段703的两个壁面被卡持槽6301止挡,从而限制导向轴700相对第二固定支架630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在组装第二固定支架630和导向轴700时,先使得卡持槽6301的开口对准环槽段703,沿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方向使得第二固定支架630和导向轴700相对靠近,并让导向轴700的环槽段703从开口进入卡持槽6301内。开口的尺寸小于环槽段703的直径,但第二固定支架630的卡持槽6301所在区域具有弹性,通过第二固定支架630的变形使得开口扩大即可让环槽段703通过开口进入卡持槽6301内。当环槽段703进入卡持槽6301后,第二固定支架630恢复形状,开口变小以阻止环槽段703又从开口滑出。
在组装第一固定支架610、导向轴700、端部齿轮130、中部齿轮111、第一凸轮件300、弹性部500、凸轮块210、第二凸轮件400和第二固定支架630时,可以采用如下组装步骤:将第一类型轴710设置环槽段70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支架610、端部齿轮130、第一凸轮件300、弹性件510、第二凸轮件400和凸轮块210,并使得环槽段703从凸轮块210背离端部齿轮130的一端露出。将第二类型轴730设置环槽段70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支架610、中部齿轮111、第一凸轮件300、弹性件510和第二凸轮件400。驱动第二固定支架630靠近第一类型轴710和第二类型轴730,使得第二固定支架630上的卡持槽6301对应第一类型轴710的环槽段703和第二类型轴730的环槽段703。用力挤压第二固定支架630和第一类型轴710,使得第一类型轴710的环槽段703卡入对应的卡持槽6301内。用力挤压第二固定支架630和第二类型轴730,使得第二类型轴730的环槽段703卡入对应的卡持槽6301内。
第二固定支架630包括第一部分631和第二部分633。第一部分631夹持于两个凸轮块210之间,第二部分633从第一部分631延伸至凸轮块210背离端部齿轮130的位置。在第一部分631设置有两个用于卡接第二类型轴730的卡持槽6301。位于第一部分631一侧的第二部分633设置有一个用于卡接第一类型轴710的卡持槽6301,位于第一部分631另一侧的第二部分633也设置有一个用于卡接第一类型轴710的卡持槽6301。
在第一部分631还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框体030的连接孔6303。通过螺栓穿过连接孔6303并与第二框体030螺纹配合,即可使得第二固定支架630与第二框体030固定连接。第一部分631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两个凸轮块210之间的空间以设置连接孔6303连接第二框体030。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展开状态,且转轴机构050包括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折叠状态,且转轴机构050包括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第一连接件200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且转轴机构050包括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转轴机构050的装配示意图,其中,转轴机构050包括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
可选择性地,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和图14,这种转轴机构050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800。每个第二连接件800与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连接件200滑动配合,第一连接件200通过第二连接件800连接位于同一侧的第一框体010。可选择性地,第一连接件200设置有滑块230。第二连接件800设置有滑槽810。滑块230为H型块体。滑槽810的形状与滑块230对应,也大致呈H型。滑槽810垂直于第二方向Y延伸,滑块230插入滑槽810内并能够沿滑槽810的延伸方向滑动。当滑块230在滑槽810内滑动时,第二连接件800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件200。第二连接件800背离第一连接件200的一端与第一框体01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件200与第二连接件800的连接形式也可以设置为:滑槽810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00,滑块230设置于第二连接件800。
第一固定支架610包括第一固定件611和第二固定件613。第一固定件611与第二框体03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613与第一固定件6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613设置有用于导向轴700穿过的导向孔6101。第一固定件611还沿第二方向Y抵持于导向轴700的端部,以提高导向轴700在第二方向Y上的稳定性。
转轴机构050还包括两个第三连接件900。两个第三连接件900沿第一方向X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件611的两侧。第一固定件611具有绕第一轴线的第一弧形槽615,第三连接件900具有绕第一轴线的第一弧形块901。第一弧形块901与第一弧形槽615滑动配合,使得第三连接件900能够相对第一固定件611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连接件800具有绕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槽801。第三连接件900具有绕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块903。第二弧形块903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弧形槽801。第二弧形块903与第二弧形槽801滑动配合,使得第二连接件800能够所相对第三连接件900绕第二轴线转动。当第一框体010和第二框体030相对转动时,第一框体010的内侧与第一框体010的外侧相对与第二框体030具有不同的转动轴线。第一框体010的内侧为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相向的一侧。第一框体010的外侧为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011和第二壳体013相背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件800与第三连接件900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连接件800与第一固定件611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平行但不重合。当第二连接件800连接第一框体010的内侧时,可以适配第一框体010的内侧与第一框体010的外侧相对与第二框体030不同的移动量,使得第一框体010的内侧相对第二框体030转动时,第一框体010的外侧也可以紧贴第二框体030的外侧边沿活动。而第一连接件200与第二连接件800的滑动配合,可以适配第一框体010相对第二框体030的转动,消减第一连接件200、第二连接件800和第三连接件900之间运动时可能产生的内应力。
可以理解地,第一固定件611与第三连接件900的配合形式也可以为:第一弧形块901设置于第一固定件611,第一弧形槽615设置于第三连接件900。
可以理解地,第三连接件900与第二连接件800的配合形式也可以为:第二弧形块903设置于第二连接件800,第二弧形槽801设置于第三连接件900。
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001中,当其中一个第一框体010带动同一侧的端部齿轮130转动时,传动齿轮组110即可带动另一侧的端部齿轮130和另一个第一框体010转动。而在两个第一框体0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端部齿轮130的第一凸轮面131与第一凸轮件300的第二凸轮面301相对运动,通过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0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凸轮块210的第三凸轮面211与第二凸轮件400的第四凸轮面401也相对运动,通过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形成阻尼,使得用户驱动两个第一框体01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具有阻尼感。弹性部500既作用于第一凸轮件300,又作用于第二凸轮件400。当端部齿轮130相对于第一凸轮件30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时,由于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的作用驱动第一凸轮件300挤压弹性部500。同时,凸轮块210相对于第二凸轮件400绕平行于第二方向Y的轴线转动,由于第三凸轮面211和第四凸轮面401的作用驱动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弹性部500。此时,弹性部500同时被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挤压压缩,使得弹性部500变形相较于只有第一凸轮件300挤压或只有第二凸轮件400挤压的形式具有更大的压缩行程,进而使得弹性部500产生更大的弹性力作用于第一凸轮件300和第二凸轮件400。在弹性部500的挤压下,第一凸轮件300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130更大的阻尼感。同样的,在弹性部500的挤压下,第二凸轮件400也就能反馈至端部齿轮130更大的阻尼感。而且通过第一凸轮面131和第二凸轮面301实现两个第一框体010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例如,若预设位置为两个第一框体010呈折叠状态的位置,则可以使得两个第一框体010位于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第一凸轮面131的凸起部分完全插入第二凸轮面301的凹槽部分,当两个第一框体010靠近折叠状态的位置时,由于弹性部500产生的弹性力使得第三凸轮面211的凸起部分具有向第四凸轮面401的凹槽部分进入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二连接件800具有相对第二夹持件转动的趋势,以通过第二连接件800驱动两个旋转部具有向折叠状态运动的趋势。第三凸轮面211与第四凸轮面401也可以实现两个第一框体010在预设位置的自驱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组和两个端部齿轮,所述两个端部齿轮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传动齿轮组的两侧,两个所述端部齿轮均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
两个凸轮块,所述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固定;
第一凸轮件,位于所述端部齿轮和所述凸轮块之间,所述端部齿轮具有第一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件具有第二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面与所述第二凸轮面抵接;
第二凸轮件,位于所述端部齿轮和所述凸轮块之间,所述凸轮块具有第三凸轮面,所述第二凸轮件具有第四凸轮面,所述第三凸轮面与所述第四凸轮面抵接;
弹性部,压缩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轮件和所述第二凸轮件之间,所述弹性部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轮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轮件抵接;
多个导向轴,所述导向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轮件和所述第二凸轮件均与所述多个导向轴滑动连接,以导向所述第一凸轮件和所述第二凸轮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
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多个导向轴;
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多个导向轴,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和所述凸轮块夹持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弹性件;
每个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凸轮件,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凸轮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件套设于一个所述导向轴的外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两个中部齿轮;
两个所述中部齿轮啮合;
每个所述中部齿轮啮合一个所述端部齿轮,两个所述中部齿轮带动两个所述端部齿轮同步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还使所述第一凸轮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压向所述中部齿轮;
所述中部齿轮朝向所述第一凸轮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件具有第六凸轮面,所述第五凸轮面与所述第六凸轮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
两个第一连接件,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和所述凸轮块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两个凸轮块中的每一个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沿所述第二方向限位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
两个第二连接件,每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
两个第三连接件,每个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绕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轴线转动连接,每个所述第三连接件还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绕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轴线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绕所述第一轴线设置的第一弧形槽;
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绕所述第一轴线设置的第一弧形块;
所述第一弧形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绕所述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槽;
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绕所述第二轴线设置的第二弧形块;
所述第二弧形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弧形槽。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夹持于两个所述凸轮块之间,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凸轮块背离所述端部齿轮的一侧。
13.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框体和两个第一框体;
两个所述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相背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框体与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端部齿轮连接。
CN202321677645.XU 2023-06-28 2023-06-28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302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7645.XU CN220302544U (zh) 2023-06-28 2023-06-28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7645.XU CN220302544U (zh) 2023-06-28 2023-06-28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2544U true CN220302544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4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7645.XU Active CN220302544U (zh) 2023-06-28 2023-06-28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2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42647B1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8397474B (zh) 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WO2020186889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1984061A (zh) 无缝铰链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CN113383377A (zh) 一种可弯折部件
CN113790211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0515426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7207307U (zh) 一种阻尼铰链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13458799U (zh)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2128221A (zh) 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11741963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643609B (zh) 显示装置
US20230047119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4099088A1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TWM634667U (zh) 鉸鏈
KR20050039579A (ko) 휴대단말기용 힌지
CN220302544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643610B (zh) 显示装置
CN112081814B (zh)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7515016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7401425U (zh) 一种内折叠铰链及终端
CN213360829U (zh) 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102248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4193342A1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