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1545A -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1545A
TW202411545A TW112111525A TW112111525A TW202411545A TW 202411545 A TW202411545 A TW 202411545A TW 112111525 A TW112111525 A TW 112111525A TW 112111525 A TW112111525 A TW 112111525A TW 202411545 A TW202411545 A TW 2024115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c
shaped
hinge module
axis
virtu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1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哲賢
朱哲賢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1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545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鉸鏈模組包括固定件、滑動限位件及第一、第二承架。滑動限位件可滑動地設置於固定件,且包括限位部及具有虛擬軸線的弧形軸部。弧形軸部具有徑向方向與平行虛擬軸線的軸向方向。第一、第二承架分別包括第一、第二固定部及環繞虛擬軸線的第一、第二弧形旋轉部。第一弧形旋轉部自第一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徑向方向延伸。第二弧形旋轉部自第二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一、第二弧形旋轉部可轉動地設置於弧形軸部,並位在固定件與滑動限位件間,且限位部在軸向方向上抵接在第一、第二弧形旋轉部間。

Description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鉸鏈模組及具有上述鉸鏈模組的電子裝置。
在現有折疊式電子裝置中,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往往是通過鉸鍊模組樞接彼此,而鉸鍊模組通常無法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同步旋轉,或者鉸鍊模組雖然可讓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同步旋轉,但因結構強度限制,使折疊式電子裝置具有一定厚度,從而難以達到薄型化的目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鉸鏈模組,其具有較薄的厚度,並可使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同步旋轉。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具有上述的鉸鏈模組。
本發明的一種鉸鏈模組,包括固定件、滑動限位件、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滑動限位件可滑動地設置於固定件,且包括限位部及具有虛擬軸線的至少一弧形軸部。至少一弧形軸部具有徑向方向與平行虛擬軸線的軸向方向。第一承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環繞虛擬軸線的第一弧形旋轉部。第一弧形旋轉部自第一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徑向方向延伸。第二承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環繞虛擬軸線的第二弧形旋轉部。第二弧形旋轉部自第二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一弧形旋轉部與第二弧形旋轉部可轉動地設置於至少一弧形軸部,並位在固定件與滑動限位件之間,且限位部在軸向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與第二弧形旋轉部之間。
本發明的一種電子裝置藉由上述的鉸鏈模組連接於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限位部具有第一導向面及第二導向面。第一弧形旋轉部具有第一傾斜側面。第二弧形旋轉部具有第二傾斜側面。第一傾斜側面平行並抵接於第一導向面。第二傾斜側面平行並抵接於第二導向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傾斜側面於固定件的正投影與虛擬軸線於固定件的正投影的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第二傾斜側面於固定件的正投影與虛擬軸線於固定件的正投影的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弧形軸部包括第一弧形軸部與第二弧形軸部。第一弧形軸部的虛擬軸線與第二弧形軸部的虛擬軸線相平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扭力組件。扭力組件包括第一扭力支架、第二扭力支架、凸輪件、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第一扭力支架包括第一本體部及分別自第一本體部延伸的兩第一臂部。兩第一臂部的一者包括第一凸輪結構。第二扭力支架包括第二本體部及分別自第二本體部延伸的兩第二臂部。兩第二臂部的一者包括第二凸輪結構。凸輪件具有與第一凸輪結構相配合的第一凸輪部及與第二凸輪結構相配合的第二凸輪部。第一轉軸樞接於第一扭力支架與凸輪件之間。第二轉軸樞接於第二扭力支架與凸輪件之間。第一彈性件套設於第一轉軸,且抵接在凸輪件與兩第一臂部的另一者之間。第二彈性件套設於第二轉軸,且抵接在凸輪件與兩第二臂部的另一者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扭力組件還包括第一連接軸及第二連接軸。第一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一本體部與第一固定部之間。第二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二本體部與第二固定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限位組件。限位組件包括第一轉動支架、第二轉動支架及固定座。第一轉動支架的第一滑動部可轉動地連接於固定座的第三滑動部。第二轉動支架的第二滑動部可轉動地連接於固定座的第四滑動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扭力組件還包括第一連接軸及第二連接軸。第一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一本體部與第一轉動支架之間。第二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二本體部與第二轉動支架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承架沿虛擬軸線轉動的旋轉方向與第二承架沿虛擬軸線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鉸鏈模組中,可透過第一弧形旋轉部環繞虛擬軸線並自第一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徑向方向延伸,且第二弧形旋轉部環繞虛擬軸線並自第二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結構設計,以及限位部在軸向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與第二弧形旋轉部之間的配置,帶動連接於第一承架的第一殼體與連接於第二承架的第二殼體相對於彼此同步旋轉。
並且,相較於習知包括同動齒輪的鉸鏈模組,受限於同動齒輪在成型與結構上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厚度,本發明的鉸鏈模組可使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分別繞虛擬軸線旋轉,以避免過厚的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與電子裝置的其它構件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進以減低電子裝置的整體厚度,達到電子裝置的薄型化。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2A至圖2C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須說明的是,在此同時提供直角座標X-Y-Z以利於後續構件的相關描述與參考。為了清楚說明鉸鏈模組100的結構,圖2A至圖2C以虛線繪示第一殼體60及第二殼體70。並且,在第一位置P1、中間位置PC及第二位置P2下,電子裝置50的第一殼體60相對於第二殼體70之間的夾角分別為180度、90度及0度。
請參考圖2A至圖2C,本案的電子裝置50包括第一殼體60、第二殼體70及鉸鏈模組100。鉸鏈模組100樞接於第一殼體60及第二殼體70之間,以使第一殼體60及第二殼體70相對於彼此同步旋轉。此處,電子裝置50例如是折疊式智慧型手機,且第一殼體60及第二殼體70例如為提供可撓式螢幕(未示出)設置的殼體,但不以此為限。
圖3是圖1A的鉸鏈模組的立體圖。圖4A至圖4C是圖2A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圖5A至圖5C是圖2A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俯視圖。圖6A、圖6B是圖2A的同動組件的零件分解圖。須說明的是,為了清楚說明鉸鏈模組100中同動組件101的結構,圖4A至圖5C以虛線繪示滑動限位件120。
請參考圖3,在本實施例中,鉸鏈模組100包括同動組件101,其中同動組件101包括固定件110、滑動限位件120、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
具體而言,請參考圖4A至圖6B,在本實施例中,滑動限位件120可滑動地設置於固定件110,且包括限位部121及具有虛擬軸線AX的弧形軸部122。第一承架130包括第一固定部131及第一弧形旋轉部132,且第二承架140包括第二固定部141及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第一固定部131連接於第一殼體60(圖2A至圖2C),且第二固定部141連接於第二殼體70(圖2A至圖2C)。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位在固定件110與滑動限位件120之間,且分別可轉動地設置於弧形軸部122。
詳細而言,請參考圖4A至圖5B,在本實施例中,弧形軸部122(圖4A至圖4C)具有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與平行虛擬軸線AX的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第一弧形旋轉部132環繞虛擬軸線AX,且自第一固定部131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環繞虛擬軸線AX,且自第二固定部141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限位部121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之間,以限制滑動限位件120相對於固定件110的移動。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自第一固定部131沿第一延伸方向D1(圖5A)延伸,且第一延伸方向D1(圖5A)為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加上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的等效方向,而第二弧形旋轉部142自第二固定部141沿第二延伸方向D2(圖5A)延伸,且第二延伸方向D2(圖5A)為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加上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即-X軸方向)的等效方向。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弧形旋轉部132繞虛擬軸線AX旋轉的角度例如是大於90度,且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繞虛擬軸線AX旋轉的角度例如是大於90度,以避免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在同步旋轉至第二位置P2(圖4C、圖5C)時脫離滑動限位件120的弧形軸部122,但不以此為限制。
進一步而言,請參考圖2A至圖2C,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相對展開或閉合(即在第一位置P1、中間位置PC及第二位置P2之間轉換)的過程中,將帶動第一承架130與第二承架140分別沿虛擬軸線AX轉動,其中第一承架130沿虛擬軸線AX轉動的旋轉方向與第二承架140沿虛擬軸線AX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
此時,請參考圖5A至圖5C,在本實施例中,透過第一弧形旋轉部132環繞虛擬軸線AX並自第一固定部131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且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環繞虛擬軸線AX並自第二固定部141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的結構設計,以及限位部121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之間的配置,可在第一承架130或第二承架140的其中一者繞虛擬軸線AX旋轉時推抵限位部121,使滑動限位件120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或相反於軸向方向的方向(即+Y軸方向)上相對於固定件110移動,並同時使第一承架130或第二承架140的另一者繞虛擬軸線AX旋轉。
如此一來,鉸鏈模組100可透過同動組件101中固定件110、滑動限位件120、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的配合,帶動連接於第一承架130的第一殼體60與連接於第二承架140的第二殼體70相對於彼此同步旋轉。
並且,如圖1所示,相較於習知包括同動齒輪G1、G2、G3、G4的鉸鏈模組10,因受限於同動齒輪G1、G2、G3、G4在成型與結構上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寬度T1及厚度T3,而使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之間具有較大的間隙T2,以避免與鉸鏈模組10在結構上干涉,並使鉸鏈模組10突出於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之外。本實施例的鉸鏈模組100可使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分別繞虛擬軸線AX旋轉,以避免過厚的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與電子裝置50的其它構件(例如是第一殼體60、第二殼體70或可撓式螢幕)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進以減低電子裝置50的整體厚度,達到電子裝置50的薄型化。
以下進一步說明鉸鏈模組100。
請參考圖6A及圖6B,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110包括朝向滑動限位件120的一對凸柱111(圖6A),且滑動限位件120具有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延伸的一對滑槽123。固定件110的這對凸柱111(圖6A)穿設於滑動限位件120的這對滑槽123,以導引滑動限位件120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相對於固定件110的移動,避免滑動限位件120脫離固定件110的情形發生。
詳細而言,請參考圖6A及圖6B,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110還具有一對弧形凹槽112(圖6A),弧形軸部122包括與這對弧形凹槽112(圖6A)相對應的第一弧形軸部1221(圖6B)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圖6B)。第一弧形軸部1221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的虛擬軸線AX相平行,且第一弧形軸部1221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分別設置於相對應的這對弧形凹槽112中。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可轉動地設置於相對應的第一弧形軸部1221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且在Z軸方向上夾置在固定件110的這對弧形凹槽112與滑動限位件120的第一弧形軸部1221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之間。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弧形軸部1221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的虛擬軸線AX相平行且具有一距離,當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分別繞第一弧形軸部1221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的虛擬軸線AX旋轉至第二位置P2(圖4C、圖5C)時,第一固定部131與第二固定部141之間將構成供彎折的可撓式螢幕(未示出)收納的空間,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請參考圖5A,在本實施例中,限位部121具有第一導向面1211及第二導向面1212。第一弧形旋轉部132具有第一傾斜側面133,且第二弧形旋轉部142具有第二傾斜側面143。第一傾斜側面133平行並抵接於第一導向面1211,且第二傾斜側面143平行並抵接於第二導向面1212,以順利地分別導引第一弧形旋轉部132及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相對於滑動限位件120的滑動與轉動。
更進一步而言,請參考圖5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傾斜側面133於固定件110的正投影與第一弧形軸部1221(未示出)的虛擬軸線AX於固定件110的正投影之間的夾角A1小於或等於45度,且第二傾斜側面143於固定件110的正投影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未示出)的虛擬軸線AX於固定件110的正投影之間的夾角A2小於或等於45度。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分別繞第一弧形軸部1221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的虛擬軸線AX旋轉並同時帶動滑動限位件120移動時,第一承架130透過第一傾斜側面133施加第一力(未示出)於第一導向面1211,且第一力(未示出)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的分力大小的絕對值大於或等於在徑向方向上(即+X軸方向)的分力大小的絕對值,而第二承架140透過第二傾斜側面143施加第二力(未示出)於第二導向面1212,且第二力(未示出)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的分力大小的絕對值大於或等於在徑向方向上(即+X軸方向)的分力大小的絕對值,以讓滑動限位件120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或相反於軸向方向的方向(即+Y軸方向)順利地相對於固定件110滑動。
圖7A至圖7C是圖2A的扭力組件及限位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立體圖。圖8是圖7A的零件分解圖。
請參考圖3,在本實施例中,鉸鏈模組100還包括扭力組件102、限位組件103及鉸鏈外殼105。在圖3中,扭力組件102及限位組件103的數量以二個為例,對稱地分布在同動組件101的左右兩側,並藉由鉸鏈外殼105固定串聯同動組件101、扭力組件102及限位組件103。當然,鉸鏈模組100中同動組件101、扭力組件102及限位組件103的數量與位置並不以此為限制,設計者可視需求自行調整。並且,在其他實施例中,鉸鏈外殼105例如與同動組件101的固定件110及限位組件103的固定座190整合為單一構件,但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請參考圖7A至圖8,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包括第一扭力支架150、第二扭力支架155及凸輪件160。第一扭力支架150包括第一本體部151及兩第一臂部152,且第二扭力支架155包括第二本體部156及兩第二臂部157。第一本體部151連接於第一殼體60(圖2A至圖2C),且第二本體部156連接於第二殼體70(圖2A至圖2C)。兩第一臂部152分別自第一本體部151延伸,且其中一個第一臂部152包括第一凸輪結構153。兩第二臂部157分別自第二本體部156延伸,且其中一個第二臂部157包括第二凸輪結構158。凸輪件160具有與第一凸輪結構153相配合的第一凸輪部161及與第二凸輪結構158相配合的第二凸輪部162。
更具體而言,請參考圖7A至圖8,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還包括第一轉軸164、第二轉軸165、第一彈性件166及第二彈性件167。第一轉軸164樞接於第一扭力支架150與凸輪件160之間,且第二轉軸165樞接於第二扭力支架155與凸輪件160之間。第一彈性件166套設於第一轉軸164,且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一臂部152之間。第二彈性件167套設於第二轉軸165,且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二臂部157之間。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相配合的第一凸輪結構153與第一凸輪部161例如分別包括相對應的凸部及凹部,以使扭力組件102在第一位置P1(圖7A)、中間位置PC(圖7B)及第二位置P2(圖7C)之間轉換的過程中,透過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一臂部152之間的第一彈性件166推抵,輔助第一扭力支架150與凸輪件160之間的凸部及凹部能夠順利地相對轉動及穩固地相對定位,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相配合的第二凸輪結構158與第二凸輪部162例如分別包括相對應的凸部及凹部,以使扭力組件102在第一位置P1(圖7A)、中間位置PC(圖7B)及第二位置P2(圖7C)之間轉換的過程中,透過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二臂部157之間的第二彈性件167推抵,輔助第二扭力支架155與凸輪件160之間的凸部及凹部能夠順利地相對轉動及穩固地相對定位,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7A至圖8,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組件103包括第一轉動支架170、第二轉動支架180及固定座190。第一轉動支架170包括相連接的第一支架部171及第一滑動部172,第二轉動支架180包括相連接的第二支架部181及第二滑動部182,且固定座190具有相對的第三滑動部191及第四滑動部192。此處,第一轉動支架170的第一滑動部172與固定座190的第三滑動部191具有虛擬軸線AX1(平行Y軸方向),且第二轉動支架180的第二滑動部182與固定座190的第四滑動部192具有虛擬軸線AX2(平行Y軸方向)。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部171連接於第一殼體60(圖2A至圖2C),且第二支架部181連接於第二殼體70(圖2A至圖2C)。第一轉動支架170的第一滑動部172沿虛擬軸線AX1可轉動地連接於固定座190的第三滑動部191,且第二轉動支架180的第二滑動部182沿虛擬軸線AX2可轉動地連接於固定座190的第四滑動部192,以避免過厚的第一轉動支架170及第二轉動支架180與電子裝置50的其它構件(例如是第一殼體60、第二殼體70或可撓式螢幕)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滑動部172例如是弧形凸柱或弧形凹槽的其中一者,且第三滑動部191例如是弧形凸柱或弧形凹槽的另一者,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滑動部182例如是弧形凸柱或弧形凹槽的其中一者,且第四滑動部192例如是弧形凸柱或弧形凹槽的另一者,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虛擬軸線AX1與第一弧形軸部1221的虛擬軸線AX共線,以使第一支架部171能夠與第一承架130一同相對於鉸鏈外殼105繞虛擬軸線AX旋轉,且虛擬軸線AX2與第二弧形軸部1222的虛擬軸線AX共線,以使第二支架部181能夠與第二承架140一同相對於鉸鏈外殼105繞虛擬軸線AX旋轉,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還包括第一連接軸168及第二連接軸169。第一連接軸168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一本體部151與第一支架部171的第一滑槽173之間,且第二連接軸169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二本體部156與第二支架部181的第二滑槽183之間。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第一滑動部172與第三滑動部191的虛擬軸線AX1與第一轉軸164的旋轉軸線(未示出)相平行,且第二滑動部182與第四滑動部192的虛擬軸線AX2與第二轉軸165的旋轉軸線(未示出)相平行。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透過上述相配合的第一連接軸168與第一滑槽173及相配合的第二連接軸169與第二滑槽183的設置,能夠吸收第一轉動支架170的虛擬軸線AX1與第一扭力支架150的旋轉軸線(未示出)之間的偏位量,以及吸收第二轉動支架180的虛擬軸線AX2與第二扭力支架155的旋轉軸線(未示出)之間的偏位量,使相連接的扭力組件102與限位組件103能夠順暢地同步轉動。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照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9A是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在第一位置下的局部透視圖。圖9B是圖9A的鉸鏈模組的立體圖。圖10A至圖10C是圖9A的同動組件及扭力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請同時參考圖9A與圖2A,本實施例的鉸鏈模組100A與圖2A的鉸鏈模組100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鉸鏈模組100A省略限位組件103,且同動組件101A與扭力組件102相連接。
請參考圖9B,在本實施例中,鉸鏈模組100A包括同動組件101A、扭力組件102及鉸鏈外殼105。在圖9B中,同動組件101A及扭力組件102的數量以二個為例,對稱地分布在鉸鏈外殼105左右兩側,並藉由鉸鏈外殼105固定串聯同動組件101A及扭力組件102。當然,鉸鏈模組100A中同動組件101A及扭力組件102的數量與位置並不以此為限制,設計者可視需求自行調整。並且,在其他實施例中,鉸鏈外殼105例如與同動組件101A的固定件110整合為單一構件,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10A至圖10C,在本實施例中,同動組件101A包括固定件110、滑動限位件120、第一承架130A及第二承架140A。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滑動限位件120可滑動地設置於固定件110,且包括限位部121及具有虛擬軸線AX的弧形軸部122。第一承架130A包括第一固定部131A及第一弧形旋轉部132,且第二承架140A包括第二固定部141A及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第一固定部131A連接於第一殼體60(圖9A),且第二固定部141A連接於第二殼體70(圖9A)。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位在固定件110與滑動限位件120之間,且分別可轉動地設置於弧形軸部122。
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弧形軸部122(圖10A至圖10C)具有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與平行虛擬軸線AX的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第一弧形旋轉部132環繞虛擬軸線AX,且自第一固定部131A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環繞虛擬軸線AX,且自第二固定部141A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限位部121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之間,以限制滑動限位件120相對於固定件110的移動。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相對展開或閉合的過程中,將帶動第一承架130A與第二承架140A分別沿虛擬軸線AX轉動,其中第一承架130A沿虛擬軸線AX轉動的旋轉方向與第二承架140A沿虛擬軸線AX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
此時,透過第一弧形旋轉部132環繞虛擬軸線AX並自第一固定部131A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徑向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且第二弧形旋轉部142環繞虛擬軸線AX並自第二固定部141A同時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即-X軸方向)延伸的結構設計,以及限位部121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之間的配置,可在第一承架130A或第二承架140A的其中一者繞虛擬軸線AX旋轉時推抵限位部121,使滑動限位件120在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或相反於軸向方向的方向(即+Y軸方向)上相對於固定件110移動,並同時使第一承架130A或第二承架140A的另一者繞虛擬軸線AX反向旋轉。
如此一來,鉸鏈模組100A可透過同動組件101A中固定件110、滑動限位件120、第一承架130A及第二承架140A的配合,帶動連接於第一承架130A的第一殼體60與連接於第二承架140A的第二殼體70相對於彼此同步旋轉。
並且,如圖1所示,相較於習知包括同動齒輪G1、G2、G3、G4的鉸鏈模組10,受限於同動齒輪G1、G2、G3、G4在成型與結構上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寬度T1及厚度T3,而使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之間具有較大的間隙T2,以避免與鉸鏈模組10在結構上干涉,並使鉸鏈模組10突出於第一殼體60與第二殼體70之外。本實施例的鉸鏈模組100A可使第一承架130A及第二承架140A分別繞虛擬軸線AX旋轉,以避免過厚的第一承架130A及第二承架140A與電子裝置50A的其它構件(例如是第一殼體60、第二殼體70或可撓式螢幕)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A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進以減低電子裝置50A的整體厚度,達到電子裝置50A的薄型化。
請參考圖10A至圖10C,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包括第一扭力支架150、第二扭力支架155及凸輪件160。第一扭力支架150包括第一本體部151及兩第一臂部152,且第二扭力支架155包括第二本體部156及兩第二臂部157。第一本體部151連接於第一殼體60(圖9A),且第二本體部156連接於第二殼體70(圖9A)。兩第一臂部152分別自第一本體部151延伸,且其中一個第一臂部152包括第一凸輪結構153。兩第二臂部157分別自第二本體部156延伸,且其中一個第二臂部157包括第二凸輪結構158。凸輪件160具有與第一凸輪結構153相配合的第一凸輪部161及與第二凸輪結構158相配合的第二凸輪部162。
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還包括第一轉軸164、第二轉軸165、第一彈性件166及第二彈性件167。第一轉軸164樞接於第一扭力支架150與凸輪件160之間,且第二轉軸165樞接於第二扭力支架155與凸輪件160之間。第一彈性件166套設於第一轉軸164,且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一臂部152之間。第二彈性件167套設於第二轉軸165,且抵接在凸輪件160與另一個第二臂部157之間。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扭力組件102還包括第一連接軸168及第二連接軸169。第一連接軸168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一本體部151與第一固定部131A的第一滑槽134之間,且第二連接軸169可滑動地連接於第二本體部156與第二固定部141A的第二滑槽144之間。
此處,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A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第一承架130A的虛擬軸線AX與第一轉軸164的旋轉軸線(未示出)相平行,且第二承架140A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轉軸165的旋轉軸線(未示出)相平行。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透過上述相配合的第一連接軸168與第一滑槽134及相配合的第二連接軸169與第二滑槽144的設置,能夠吸收第一承架130A的虛擬軸線AX與第一扭力支架150的旋轉軸線(未示出)之間的偏位量,以及吸收第二承架140A的虛擬軸線AX與第二扭力支架155的旋轉軸線(未示出)之間的偏位量,使相連接的同動組件101A與扭力組件102能夠順暢地同步轉動。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鉸鏈模組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下的局部立體透視圖。圖12A、圖12B是圖11的零件分解圖。請同時參考圖4A與圖11,本實施例的同動組件101B與圖4A的同動組件101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固定件110B的弧形凹槽112B及滑動限位件120B的弧形軸部122B。
請參考圖11至圖12B,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110B還具有沿軸向方向(即-Y軸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112B,且滑動限位件120B的弧形軸部122B與弧形凹槽112B相對應。弧形軸部122B具有虛擬軸線AX,且弧形軸部122B設置於相對應的弧形凹槽112B中。第一弧形旋轉部132與第二弧形旋轉部142可轉動地設置於弧形軸部122B,且位在固定件110B的弧形凹槽112B與滑動限位件120B的弧形軸部122B之間。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同動組件101B可使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分別繞虛擬軸線AX旋轉,以避免過厚的第一承架130及第二承架140與電子裝置(未示出)的其它構件(例如是殼體或可撓式螢幕)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100B的同動組件101B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進以減低電子裝置(未示出)的整體厚度,達到電子裝置(未示出)的薄型化。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鉸鏈模組中,可透過第一弧形旋轉部環繞虛擬軸線並自第一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徑向方向延伸,且第二弧形旋轉部環繞虛擬軸線並自第二固定部同時沿軸向方向與相反於徑向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結構設計,以及限位部在軸向方向上抵接在第一弧形旋轉部與第二弧形旋轉部之間的配置,帶動連接於第一承架的第一殼體與連接於第二承架的第二殼體相對於彼此同步旋轉。
並且,相較於習知包括同動齒輪的鉸鏈模組,受限於同動齒輪在成型與結構上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厚度,本發明的鉸鏈模組可使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分別繞虛擬軸線旋轉,以避免過厚的第一承架及第二承架與電子裝置的其它構件之間在結構上干涉,從而有效降低鉸鏈模組於旋轉作動時所需的厚度及體積,進以減低電子裝置的整體厚度,達到電子裝置的薄型化。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0、50A:電子裝置 60:第一殼體 70:第二殼體 10、100、100A、100B:鉸鏈模組 101、101A、101B:同動組件 102:扭力組件 103:限位組件 105:鉸鏈外殼 110、110B:固定件 111:凸柱 112、112B:弧形凹槽 120、120B:滑動限位件 121:限位部 1211:第一導向面 1212:第二導向面 122、122B:弧形軸部 1221:第一弧形軸部 1222:第二弧形軸部 123:滑槽 130、130A:第一承架 131、131A:第一固定部 132:第一弧形旋轉部 133:第一傾斜側面 134、173:第一滑槽 140、140A:第二承架 141、141A:第二固定部 142:第二弧形旋轉部 143:第二傾斜側面 144、183:第二滑槽 150:第一扭力支架 151:第一本體部 152:第一臂部 153:第一凸輪結構 155:第二扭力支架 156:第二本體部 157:第二臂部 158:第二凸輪結構 160:凸輪件 161:第一凸輪部 162:第二凸輪部 164:第一轉軸 165:第二轉軸 166:第一彈性件 167:第二彈性件 168:第一連接軸 169:第二連接軸 170:第一轉動支架 171:第一支架部 172:第一滑動部 180:第二轉動支架 181:第二支架部 182:第二滑動部 190:固定座 191:第三滑動部 192:第四滑動部 G1、G2、G3、G4:同動齒輪 T1:寬度 T2:間隙 T3:厚度 A1、A2:夾角 AX、AX1、AX2:虛擬軸線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C:中間位置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X-Y-Z:直角座標
圖1是習知的一種包括同動齒輪的鉸鏈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2A至圖2C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 圖3是圖2A的鉸鏈模組的立體圖。 圖4A至圖4C是圖2A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 圖5A至圖5C是圖2A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俯視圖。 圖6A、圖6B是圖2A的同動組件的零件分解圖。 圖7A至圖7C是圖2A的扭力組件及限位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立體圖。 圖8是圖7A的零件分解圖。 圖9A是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在第一位置下的局部透視圖。 圖9B是圖9A的鉸鏈模組的立體圖。 圖10A至圖10C是圖9A的同動組件及扭力組件在第一位置、中間位置及第二位置下的局部透視立體圖。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鉸鏈模組的同動組件在第一位置下的局部立體透視圖。 圖12A、圖12B是圖11的零件分解圖。
101:同動組件
110:固定件
111:凸柱
112:弧形凹槽
120:滑動限位件
121:限位部
122:弧形軸部
123:滑槽
130:第一承架
131:第一固定部
132:第一弧形旋轉部
140:第二承架
141:第二固定部
142:第二弧形旋轉部
AX:虛擬軸線
P1:第一位置
X-Y-Z:直角座標

Claims (10)

  1. 一種鉸鏈模組,包括: 固定件; 滑動限位件,可滑動地設置於所述固定件,且包括限位部及具有虛擬軸線的至少一弧形軸部,其中所述至少一弧形軸部具有徑向方向與平行所述虛擬軸線的軸向方向; 第一承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環繞所述虛擬軸線的第一弧形旋轉部,且所述第一弧形旋轉部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同時沿所述軸向方向與所述徑向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承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環繞所述虛擬軸線的第二弧形旋轉部,且所述第二弧形旋轉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同時沿所述軸向方向與相反於所述徑向方向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弧形旋轉部與所述第二弧形旋轉部可轉動地設置於所述至少一弧形軸部,並位在所述固定件與所述滑動限位件之間,且所述限位部在所述軸向方向上抵接在所述第一弧形旋轉部與所述第二弧形旋轉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限位部具有第一導向面及第二導向面,所述第一弧形旋轉部具有第一傾斜側面,所述第二弧形旋轉部具有第二傾斜側面,所述第一傾斜側面平行並抵接於所述第一導向面,且所述第二傾斜側面平行並抵接於所述第二導向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傾斜側面於所述固定件的正投影與所述虛擬軸線於所述固定件的正投影的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且所述第二傾斜側面於所述固定件的正投影與所述虛擬軸線於所述固定件的正投影的夾角小於或等於45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弧形軸部包括第一弧形軸部與第二弧形軸部,且所述第一弧形軸部的所述虛擬軸線與所述第二弧形軸部的所述虛擬軸線相平行。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模組,還包括扭力組件,所述扭力組件包括: 第一扭力支架,包括第一本體部及分別自所述第一本體部延伸的兩第一臂部,且所述兩第一臂部的一者包括第一凸輪結構; 第二扭力支架,包括第二本體部及分別自所述第二本體部延伸的兩第二臂部,且所述兩第二臂部的一者包括第二凸輪結構; 凸輪件,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輪結構相配合的第一凸輪部及與所述第二凸輪結構相配合的第二凸輪部; 第一轉軸,樞接於所述第一扭力支架與所述凸輪件之間; 第二轉軸,樞接於所述第二扭力支架與所述凸輪件之間; 第一彈性件,套設於所述第一轉軸,且抵接在所述凸輪件與所述兩第一臂部的另一者之間;以及 第二彈性件,套設於所述第二轉軸,且抵接在所述凸輪件與所述兩第二臂部的另一者之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扭力組件還包括第一連接軸及第二連接軸,所述第一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一本體部與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間,且所述第二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二本體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鉸鏈模組,還包括限位組件,其中所述限位組件包括第一轉動支架、第二轉動支架及固定座,所述第一轉動支架的第一滑動部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固定座的第三滑動部,且所述第二轉動支架的第二滑動部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固定座的第四滑動部。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扭力組件還包括第一連接軸及第二連接軸,所述第一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一本體部與所述第一轉動支架之間,且所述第二連接軸可滑動地連接於所述第二本體部與所述第二轉動支架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模組,其中所述第一承架沿所述虛擬軸線轉動的旋轉方向與所述第二承架沿所述虛擬軸線轉動的旋轉方向相反。
  10. 一種藉由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的鉸鏈模組連接於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之間的電子裝置。
TW112111525A 2022-09-07 2023-03-27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4115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404,504 2022-09-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1545A true TW202411545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6685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8397474B (zh) 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10159648B (zh)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US2022015910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orque structure
WO2006080308A1 (ja) ヒンジ装置
US11163339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1930739A (zh) 樞轉機構與電子裝置
CN209838932U (zh)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TW202411545A (zh) 鉸鏈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09030733A (ja) 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CN11295491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US11880232B2 (en)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202103541A (zh) 連動機構及電子裝置
JP5334200B2 (ja) 筐体の回転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CN216241794U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TWI774302B (zh) 升降式雙軸鉸鏈及應用此升降式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US1165227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348690B2 (ja) スライド回転ヒンジ、及び携帯機器
JPWO2021210075A5 (zh)
JP2009138770A (ja) ヒンジ構造、及び折り畳み式電子機器
JPH08247134A (ja) ヒンジ装置
TWI786446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US11448294B2 (en) Linkage mechanism
US20240117837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11133106A (ja) 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