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8932U -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8932U
CN209838932U CN201920192199.0U CN201920192199U CN209838932U CN 209838932 U CN209838932 U CN 209838932U CN 201920192199 U CN201920192199 U CN 201920192199U CN 209838932 U CN209838932 U CN 209838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limiting
limiting part
piece
to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921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哲贤
朱哲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8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8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所述转轴模块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切换组件以及一对扭力提供件。切换组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各扭力提供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且扭力提供件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而分别设置在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切换组件或扭力提供件具有调整机构。当外力被施加于转轴模块以旋转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时,外力通过调整机构而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以驱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依序旋转。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在转轴依序旋转时可有效降低转轴等周边构件所需承载的应力。

Description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使用者携带,发展出了笔记本电脑来取代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包括具有显示屏幕的第一机体、具有系统的第二机体以及用于将第一机体连接至第二机体的转轴结构,其中为了能够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能够进行较大角度的开阖,可采用双轴式的转轴结构。
为了符合轻薄的设计趋势,笔记本电脑的相关构件仍需进一步地缩减其外形,然而用以支撑机体的转轴模块却因需维持一定的扭力而无法随之进行缩减,也就是说,当转轴模块随机体进行缩减时,便可能产生扭力过低而无法支撑机体,因而成为笔记本电脑在进行轻薄化设计时的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其通过扭力提供件的分散设置于转轴的驱动构件的相对两侧,且使扭力提供件或切换组件具有调整机构,以在转轴依序旋转时有效降低转轴等周边构件所需承载的应力。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切换组件以及一对扭力提供件。切换组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各扭力提供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且扭力提供件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而分别设置在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切换组件或对扭力提供件具有调整机构,当外力被施加于转轴模块以旋转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时,外力通过调整机构而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以驱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依序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各所述扭力提供件以不同环绕方向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转轴的旋转方向或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方向顺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顺向扭矩,逆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逆向扭矩,且所述顺向扭矩大于所述逆向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各所述扭力提供件局部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使所述调整机构是呈S形的扭力提供件。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且随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且随所述第二转轴旋转,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第三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五限位部与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六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第四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四限位件具有第七限位部与第八限位部,所述第七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八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之一,所述第四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的另一。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切换件,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以卡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凹陷或卡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凹陷,所述切换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搭配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一凹陷,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二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各具有扩孔,所述切换件枢接于该对扩孔而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模块,其中所述切换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多个转轴模块,其中转轴模块设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同一侧且彼此独立。各转轴模块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各转轴模块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切换组件以及一对扭力提供件。切换组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各扭力提供件连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且扭力提供件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而分别设置在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切换组件或对扭力提供件具有调整机构,当外力被施加于第一机体或第二机体以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对地旋转开阖时,外力通过调整机构而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以驱使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依序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各所述扭力提供件以不同环绕方向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转轴的旋转方向或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方向顺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顺向扭矩,逆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逆向扭矩,且所述顺向扭矩大于所述逆向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各所述扭力提供件局部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使所述调整机构是呈S形的扭力提供件。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切换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且随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且随所述第二转轴旋转,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第三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五限位部与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六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第四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四限位件具有第七限位部与第八限位部,所述第七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八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之一,所述第四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的另一。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切换件,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以卡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凹陷或卡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凹陷,所述切换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搭配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一凹陷,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二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各具有扩孔,所述切换件枢接于该对扩孔而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切换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
基于上述,在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中,通过扭力提供件或切换组件所具有的调整机构,而在施加外力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机体以让转轴模块进行旋转时,所述外力因调整机构而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扭矩,因此得以让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依序产生旋转动作。
再者,转轴模块的一对扭力提供件沿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分设在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并受一对支架沿所述延伸轴向的限制,因此对于单一转轴模块而言,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在旋转时所受应力得以被分散至所述一对扭力提供件。换句话说,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各自需承受的应力降低的前提下,其外形结构与周边构件即可对应地予以进一步减缩,而毋须担心承载扭力不足的情形,也因此使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得以符合所需的轻薄外形。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转轴模块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转轴模块的爆炸图;
图3A至图3D示出图2A的转轴模块的运动示意图;
图4A至图4D示出图2A的转轴模块的运动示意图;
图5是依据另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示意图;
图6A与图6B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转轴模块的爆炸图;
图7A至图7C示出图5的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
图8A至图8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
图9A至图9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
图10A至图10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折叠式电子装置;
110:第一机体;
120:第二机体;
130、230:转轴模块;
131:第一转轴;
132:第二转轴;
133:扭力提供件;
134、234:切换组件;
134a、134a1:第一限位件;
134b、134b1:第二限位件;
134c、134c1:第三限位件;
134d、134d1:第四限位件;
135:支架;
231:切换件;
232a、232b:第五限位件;
233a、233b:第六限位件;
A1、A2、A3、A4:部件;
h1、h2、h3、h4:扩孔;
M1:第一限位部;
M2:第二限位部;
M3:第三限位部;
M4:第四限位部;
M5:第五限位部;
M6:第六限位部;
M7:第七限位部;
M8:第八限位部;
N1、N2、N3:剖面;
P1、P2:局部;
P3:连接部;
R1:第一凹陷;
R2:第二凹陷;
X-Y-Z:直角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A是图1的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转轴模块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1、图2A与图2B,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坐标X-Y-Z,以利后续的构件描述。在本实施例中,折叠式电子装置10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其包括第一机体110(例如是屏幕)、第二机体120(例如是系统主机)以及多个转轴模块130,其中这些转轴模块设置于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的同一侧且彼此独立。转轴模块130各自连接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120,以让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通过这些转轴模块130而沿X轴彼此相对旋转开阖。
再者,各转轴模块130包括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切换组件134、一对扭力提供件133以及支架135,其中支架135包括部件A1~A4,部件A1、A2组装至第一机体110且设置在第一转轴131的相对两端,部件A3、A4组装至第二机体120且设置在第二转轴132的相对两端。据此,使用者施加外力于第一机体110或第二机体120以使其相对于旋转开阖时,便能经由支架135而驱动第一转轴131或第二转轴132进行旋转。切换组件134连接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且各扭力提供件133连接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且所述一对扭力提供件133是沿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也即沿X轴)而分别设置在切换组件134的相对两侧。
据此,对于单一转轴模块130而言,所述一对扭力提供件133实质上是被切换组件134与支架135所夹持限制,而分散在切换组件134的相对两侧,因此当转轴模块130受力产生旋转时,其所受扭力会因此也被分散于两侧。如此一来,对于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或周边构件而言,其所承受的应力也随之分散而明显低于仅有单一扭力提供件的状态。设计者通过所述应力分散设计,而得以让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毋须承受较大应力,因此更有余裕地能对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与周边构件进行外形减缩,而使转轴模块130得以符合轻薄外形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扭力提供件133具有调整机构,用以让前述外力能对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产生不同的扭矩,进而使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以依序旋转的方式完成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的相对旋转开阖。
详细来说,请再参考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切换组件134包括第一限位件134a、第二限位件134b、第三限位件134c与第四限位件134d,其中第一限位件134a设置于第一转轴131且随第一转轴131旋转,第一限位件134a具有第一限位部M1与第二限位部M2,第一限位部M1与第二限位部M2沿第一转轴131的延伸轴向(X轴)而彼此背离延伸。第二限位件134b设置于第二转轴132且随第二转轴132旋转,第二限位件134b具有第三限位部M3与第四限位部M4,第三限位部M3与第四限位部M4沿第二转轴132的延伸轴向(X轴)而彼此背离延伸。
再者,第三限位件134c套设于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第三限位件134c具有第五限位部M5与第六限位部M6,当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旋转时,第五限位部M5位于第一限位部M1的移动路径上,第六限位部M6位于第三限位部M3的移动路径上。第四限位件134d套设于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第四限位件134d具有第七限位部M7与第八限位部M8,当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旋转时,第七限位部M7位于第二限位部M2的移动路径上,第八限位部M8位于第四限位部M4的移动路径上。
此外,第一限位件134a与第二限位件134b位于第三限位件134c与第四限位件134d之间,且第三限位件134c邻近扭力提供件133的其中之一,第四限位件134d邻近扭力提供件133的其中的另一。据此,切换组件134实质上被夹持、限位于扭力提供件133之间,而后再沿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而以支架135夹持限位于上述构件最外侧。
如前所述,为让扭力提供件133能对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提供不同扭矩,本实施例的各扭力提供件133是局部包覆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以使所形成的调整机构是呈S形的扭力提供件133。也就是说,各扭力提供件133是以不同环绕方向包覆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而形成前述调整机构,当第一转轴131的旋转方向或第二转轴132的旋转方向顺向于扭力提供件133的环绕方向时会产生顺向扭矩,而相对地,当第一转轴131的旋转方向或第二转轴132的旋转方向逆向于扭力提供件133的环绕方向时会产生逆向扭矩,且所述顺向扭矩大于所述逆向扭矩。如此一来,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进行旋转以展开或闭阖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时,外力便会因扭力提供件133而同时产生顺向扭矩与逆向扭矩。
图3A至图3D示出图2A的转轴模块的运动示意图。图4A至图4D示出图2A的转轴模块的运动示意图,其中图3A至图3D是图2A的转轴模块130在扭力提供件133处的侧视图,而图4A至图4D则是图2A的转轴模块130在切换组件134处的剖视图,藉以对照转轴模块130进行旋转时各结构的对应状态。请先参考图3A与图4A,转轴模块130相当于图1所示,折叠式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是完全闭阖的状态,且第一机体110叠置在第二机体120上,如图3A与图4A所示,支架135的部件A1是位于部件A3之上。此时,相当于使用者位于负X轴上观察转轴模块130,扭力提供件133即呈现反转S形轮廓,也即扭力提供件133的局部P1是以逆时针方向环绕第一转轴131,扭力提供件133的局部P2是以顺时针方向环绕第二转轴132,而连接部P3连接在局部P1、P2之间以分隔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在此,切换组件134是以第二限位部M2、第四限位部M4与第七限位部M7、第八限位部M8作为附图中的例示,另一侧的限位部也处于类似配置,后续便不再赘述。
接着,请参考图3B与图4B,当使用者施加外力F于第一机体110,相当于支架135的部件A1承受所示外力F而开始进行顺时针旋转,如图4A所示,设置在第一转轴131上的第二限位部M2并无未受阻挡,而第二转轴132上的第四限位部M4则面临第八限位部M8的阻挡。同时,如图3A所示,对第一转轴131而言,其进行顺时针旋转是对扭力提供件133的局部P1进行逆向旋转,但对第二转轴132而言,其进行顺时针旋转是对局部P2进行顺向旋转。由此清楚得知,第二转轴132将受限于较大的扭矩而不进行旋转,也就是从图3A至图3B(图4A至图4B)的过程,仅第一转轴131沿X轴旋转。此时,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旋转展开而从图1的0度状态(闭阖状态)转换至90度状态(机体相对展开至90度)。
接着,从图3B至图3C(图4A至图4B),持续前述过程,也即第一转轴131持续顺时针旋转,第二转轴132维持前述的固定状态,而让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从90度状态继续展开至180度状态,并如图4C所示,第二限位部M2受到第七限位部M7的阻挡而停止。
接着,当使用者持续施力而克服扭力提供件133对第二转轴132所产生的扭矩时,即代表此时切换组件134会与第一转轴131、第一机体110连同支架135的部件A1(A2)保持固定的相对位置,而改以让第二转轴132进行旋转,也就是将上述切换组件134、第一转轴131、第一机体110连同支架135的部件A1(A2)视为整体,而让所述整体相对于第二转轴132旋转,即是从图3C至图3D(图4C至图4D)的过程。藉此,部件A1旋转至部件A3的下方,也代表此时第一机体110相对于第二机体120翻转至360度状态,第一机体110实质上改为叠置在第二机体120的背面(相较于图1所示第一机体110叠置在第二机体120的正面而言),且直至第八限位部M8被第四限位部M4阻挡而停止旋转,如图4D所示。
以上所示即是第一机体110通过转轴模块130而相对于第二机体120从0度状态旋转至360度状态的过程,而关于折叠式电子装置100的闭阖过程,即从360度状态复位至0度状态也能以上述步骤反向推知,在此便不再赘述。
图5是依据另一实施例的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图6A与图6B分别以不同视角示出转轴模块的爆炸图。需说明的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构件是以相同标号示出且不再赘述。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转轴模块230的切换组件234中,第一限位件134a1与第二限位件134b1实质上类似前述第一限位件134a与第二限位件134b,但分别额外增加了第一凹陷R1与第二凹陷R2。第三限位件134c1与第四限位件134d1与前述第三限位件134c、第四限位件134d类似,但额外增加扩孔h1、h3,而切换组件234还包括切换件231,可移动地枢接于第三限位件134c1与第四限位件134d1之间,以可切换地卡置于第一转轴131的第一凹陷R1或卡置于第二转轴132的第二凹陷R2。在此,切换件231与第一限位件134a1、第二限位件134b1、第三限位件134c1与第四限位件134d1搭配而形成本实施例的调整机构。
进一步地说,由于设置在第一转轴131的第一限位件134a1具有第一凹陷R1,第二限位件134b1具有第二凹陷R2,且第一凹陷R1与第二凹陷R2分别符合切换件231的局部外轮廓。再者,切换件231是枢接于扩孔h1、h3而能在第一转轴131与第二转轴132之间移动,且切换件231的移动方向正交于第一转轴131的延伸轴向与第二转轴132的延伸轴向,因此方能让切换件231往复地卡置于第一凹陷R1与第二凹陷R2。
需再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切换组件234还包括第五限位件232a、232b以及第六限位件233a、233b,其中第五限位件232a、232b受扭力提供件235抵接以维持切换组件234在转轴上的位置,且第五限位件232a、232b具有扩孔h2、h4以供切换件231枢接。第六限位件233a、233b抵接于切换件231与第三限位件134c1、第四限位件134d1之间,其用以沿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限位切换件231,同时保持切换件231在第一转轴131、第二转轴132之间往复移动时所需的避让空间。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相关构件(例如第三限位件134c1与第五限位件232a,或第四限位件134d1与第五限位件232b)实质上可为一体结构,以利于简化组装过程。
图7A至图7C示出图5的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图8A至图8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图9A至图9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图9A至图9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图10A至图10C示出转轴模块于不同剖面的剖视图。需说明的是,图7A、图8A、图9A与图10A是沿图5的剖面N2示出转轴模块230的不同开阖状态,其用以显示限位件的对应关系。图7B、图8B、图9B与图10B是沿图5的剖面N3所示出转轴模块230的不同开阖状态,其用以显示切换件在扩孔处的移动状态。图7C、图8C、图9C与图10C是沿图5的剖面N1示出转轴模块230的不同开阖状态,其用以显示切换件与第一凹陷R1、第二凹陷R2的对应状态。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皆是从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完全闭阖的0度状态开始描述,也就是从部件A2位于部件A4上方为初始状态,使用者施加外力而开始将机体展开至360度状态的过程。
请先参考图7A至图7C,在0度状态时,外力对转轴模块230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扭矩,由于第一转轴131上的第一限位部M1受第五限位部M5的阻挡,同时切换件231卡置于第一转轴131的第一凹陷R1,因而此时第一转轴131并无法据以相对于切换组件23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对地,切换组件234的第六限位部M6并未受第二转轴132的第三限位部M3阻挡,且切换件231并未与第二凹陷R2卡置。由上述可知,此时施加的外力对第一转轴131所产生的扭矩是大于对第二转轴132所产生的扭矩。因此,即如图7A至图7C转换至图8A至图8C所示,部件A2(与第一机体110)、第一转轴131与切换组件234维持固定的相对位置而一同相对于第二转轴132旋转。
接着,承续上述构件关系,使用者能继续旋转直至图9A至图9C所示状态,也就是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呈现180度状态。此时,切换组件234的第六限位部M6被第二转轴132上的第三限位部M3阻挡而使停止旋转。同时,切换件231也因切换组件234的旋转而移至对应第二转轴132的第二凹陷R2处。
接着,当使用者持续施加外力以对转轴模块230继续提供顺时针方向的扭矩时,第一转轴131将会受力后顶推切换件231,以将切换件231推向第二转轴132而卡置于第二凹陷R2。同时,第一转轴131上的第一限位部M1也因不再有切换组件234的第五限位部M5的阻挡而顺利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此举相当于使外力对第二转轴132施加的扭矩大于第一转轴131的扭矩,因此能顺利地让转轴模块230从图9A至图9C转换至图10A至图10C,直至第一限位部M1被第五限位部M5阻挡,此时部件A2实质上以转换至部件A4下方,也就是相当于第一机体110翻转至第二机体120背面所呈现的360度状态。同样地,从360度状态复位至0度状态也能以上述步骤反向推知,在此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中,通过扭力提供件或切换组件所具有的调整机构,而在施加外力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机体以让转轴模块进行旋转时,所述外力因调整机构而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扭矩,因此得以让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依序产生旋转动作。
其中在以扭力提供件形成的调整机构中,通过扭力提供件以不同方向环绕包覆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因而以相同方向驱动转轴的施加外力会因此对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产生不同扭矩。在以切换组件形成的调整机构中,则以切换件轮流卡置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而使转轴被切换件卡置时因存在较大扭矩而不旋转,因而也能产生不同扭矩。
再者,转轴模块的一对扭力提供件沿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分设在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并受一对支架沿所述延伸轴向的限制,因此对于单一转轴模块而言,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在旋转时所受应力得以被分散至所述一对扭力提供件。换句话说,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各自需承受的应力降低的前提下,其外形结构与周边构件即可对应地予以进一步减缩,而毋须担心承载扭力不足的情形,也因此使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得以符合所需的轻薄外形。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切换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及
一对扭力提供件,各所述扭力提供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且所述对扭力提供件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分别设置在所述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切换组件或所述对扭力提供件具有调整机构,当外力被施加于所述转轴模块以旋转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时,所述外力通过所述调整机构而对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以驱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依序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扭力提供件以不同环绕方向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转轴的旋转方向或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方向顺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顺向扭矩,逆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逆向扭矩,且所述顺向扭矩大于所述逆向扭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扭力提供件局部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使所述调整机构是呈S形的扭力提供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且随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
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且随所述第二转轴旋转,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
第三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五限位部与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六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
第四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四限位件具有第七限位部与第八限位部,所述第七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八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之一,所述第四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的另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
切换件,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以卡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凹陷或卡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凹陷,所述切换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搭配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一凹陷,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二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各具有扩孔,所述切换件枢接于该对扩孔而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
11.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
多个转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的同一侧且彼此独立,各所述转轴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通过所述多个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各所述转轴模块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切换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及
一对扭力提供件,各所述扭力提供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且所述对扭力提供件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分别设置在所述切换组件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切换组件或所述对扭力提供件具有调整机构,当外力被施加于所述第一机体或所述第二机体,以使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相对地旋转开阖时,所述外力通过所述调整机构而对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以驱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依序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扭力提供件以不同环绕方向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转轴的旋转方向或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方向顺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顺向扭矩,逆向于所述环绕方向而产生逆向扭矩,且所述顺向扭矩大于所述逆向扭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扭力提供件局部包覆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以使所述调整机构是呈S形的扭力提供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且随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
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且随所述第二转轴旋转,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沿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而彼此背离延伸;
第三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五限位部与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六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以及
第四限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四限位件具有第七限位部与第八限位部,所述第七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第八限位部位于所述第四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之一,所述第四限位件邻近所述对扭力提供件的其中的另一。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
切换件,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之间,以卡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凹陷或卡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凹陷,所述切换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搭配而形成所述调整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一凹陷,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所述第二凹陷。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四限位件各具有扩孔,所述切换件枢接于该对扩孔而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延伸轴向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延伸轴向。
CN201920192199.0U 2018-02-13 2019-02-12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8389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30196P 2018-02-13 2018-02-13
US62/630,196 2018-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8932U true CN209838932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31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92199.0U Active CN209838932U (zh) 2018-02-13 2019-02-12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38932U (zh)
TW (1) TWM58229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1907A (zh) * 2020-02-26 2021-08-2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4439845A (zh) * 2020-11-05 2022-05-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
CN114721467A (zh) * 2021-01-04 2022-07-08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1907A (zh) * 2020-02-26 2021-08-2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3311907B (zh) * 2020-02-26 2023-07-2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4439845A (zh) * 2020-11-05 2022-05-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
CN114439845B (zh) * 2020-11-05 2023-07-2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
CN114721467A (zh) * 2021-01-04 2022-07-08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4721467B (zh) * 2021-01-04 2024-03-26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2291U (zh) 2019-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6685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0159648B (zh)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09838932U (zh)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US1196033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8978209B1 (en) Hinge structure
US10908653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mechanism thereof
US20130139355A1 (en) Hinge mechanism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699154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48647B (zh) 電子裝置及樞紐結構
US11761476B2 (en) Torque hinge module
TWI746217B (zh) 用於可撓螢幕的轉軸結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US11500428B2 (en) Hinge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1782487B2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51764B (zh) 轉軸機構
CN111911524B (zh) 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0767406B2 (en) Hinge mechanism
CN114721467B (zh) 双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US20240117837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4439845B (zh) 转轴机构
TWI742719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CN11313862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12003923U (zh) 具有倾斜角度的枢纽器之电子装置
TWI786446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202145862A (zh) 複合移動轉動運動之樞軸裝置
TWM619650U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