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7530A -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7530A
TW202317530A TW111123925A TW111123925A TW202317530A TW 202317530 A TW202317530 A TW 202317530A TW 111123925 A TW111123925 A TW 111123925A TW 111123925 A TW111123925 A TW 111123925A TW 202317530 A TW202317530 A TW 2023175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mpound
atom
substituted
chain hydrocarb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塩田𨺓之
田代真之
峯岸秀充
玉島博人
齋藤康将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7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53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2Acaric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4Insectic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具有優異效力的化合物、含有其之組成物,及防除方法。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具有優異的防除效果[式中,R 1表示C1-C6鏈式烴基等,R 2表示C1-C6鏈式烴基等,R 3及R 7表示氫原子等,R 4及R 6表示氫原子等,R 5表示氫原子等,Q表示Q1所示之基等,#表示與吡啶環之鍵結部位,●表示與苯環之鍵結部位,A 1表示氮原子等,A 2表示氮原子等,A 3表示氮原子等]。

Description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本專利申請案基於日本國專利申請案2021-107328號(2021年6月29日申請)主張巴黎條約上之優先權及利益,並引用至此,藉此將上述申請記載之內容全體納入本說明書中。 本發明係關於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本發明又係關於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組成物。
至今以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為目的,探討了各種化合物。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某種化合物具有有害生物防除效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11478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優異的防除方法。本發明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對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具有優異之防除效力的化合物。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為了找到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顯示優異的防除效力之防除方法而進行研究的結果,發現下述式(I)所示之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對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顯示優異的防除效力。 本發明如下。 [1] 一種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方法,其係將式(I)所示之化合物(以下,式(I)所示之化合物記為本化合物N),或其N-氧化物(N-oxide)或該等之鹽(以下,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化合物)的有效量施用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或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的棲息場所,
Figure 02_image001
[式中, R 1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選自群組A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可被選自群組B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的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苯基、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3-C7環烯基、該苯基、該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硝基、NR 8R 9、S(O) mR 10,或鹵素原子, m表示0、1或2, R 2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選自群組A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可被選自群組B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的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苯基、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3-C7環烯基、該苯基、該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硝基、NR 8aR 9a、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n表示0、1或2, R 3及R 7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及R 6相同或相異,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C3-C6環烷基、苯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該C1-C6烷基磺醯基、該C3-C6環烷基、該苯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5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及該C1-C6烷基磺醯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8及R 8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R 9及R 9a相同或相異,表示C1-C6鏈式烴基、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3-C7環烷基及該C3-C7環烯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或氫原子, R 10及R 10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Q表示式Q1所示之基、式Q2所示之基、式Q3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表示與吡啶環之鍵結部位,●表示與苯環之鍵結部位),
Figure 02_image003
A 1表示氮原子,或CR 11, A 2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或NR 12, A 3表示氮原子,或CR 13, A 4表示氮原子,或CR 14, A 5表示氮原子,或CR 15, A 6表示氮原子,或CR 16, R 11、R 13、R 14、R 15及R 16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12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群組A:由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C3-C6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該C1-C6烷基磺醯基,及該C3-C6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群組B:由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及該C3-C6炔基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羥基、氰基、硝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群組C:由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基、氰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2] 如[1]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 A 1及A 3為氮原子, A 2為氧原子或NR 12, 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mR 10,或鹵素原子, R 2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3] 如[1]或[2]中任一項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1所示之基所示之基。 [4] 如[1]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2所示之基或式Q3所示之基, A 4為CR 14, A 5為氮原子,或CR 15, A 6為氮原子, 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mR 10,或鹵素原子, R 2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5] 如[1]或[4]中任一項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2所示之基所示之基。 [6] 一種式(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以下,式(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發明化合物AA),
Figure 02_image005
[式中, R 21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pR 28或鹵素原子, R 22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qR 29、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3、R 25及R 27相同或相異,表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24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氟原子, R 26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8及R 29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p及q各自獨立,表示0、1或2]。 [7] 如[6]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其中 R 21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鹵素原子 R 2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3、R 25及R 27相同或相異,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2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氟原子, R 26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以下,[7]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發明化合物A)。 [8] 一種式(II-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以下,式(II-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發明化合物A2),
Figure 02_image007
[式中, R 21a表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或S(O) rR 28a, R 22a表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sR 29a或鹵素原子, R 23a、R 25a及R 27a相同或相異,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4a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鹵素原子, R 26a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8a及R 29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r及s各自獨立,表示0、1或2]。 [9] 一種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以下,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發明化合物B),
Figure 02_image009
[式中, R 31、R 32、R 33、R 34、R 35、R 36及R 37之組合表示 R 31及R 32為氯原子,R 33、R 35及R 37為氫原子, R 3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 R 36為鹵素原子之組合;或 R 31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溴原子, R 3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溴原子或氫原子, R 33、R 35及R 37相同或相異,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3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或鹵素原子, R 36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組合, R 38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10] 一種式(IV)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以下,式(IV)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記為本發明化合物C),
Figure 02_image011
[式中, R 41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鹵素原子, R 42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3、R 45及R 47相同或相異,表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44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6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11] 一種組成物,其含有如[6]~[10]之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與惰性擔體。 [12] 一種組成物,其含有選自由群組(a)、群組(b)、群組(c)及群組(d)所成之群組中1以上之成分,以及,如[6]~[10]之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群組(a):由殺蟲活性成分、殺蟎活性成分及殺線蟲活性成分所成之群組; 群組(b):殺菌活性成分; 群組(c):植物成長調整成分; 群組(d):忌避成分。 [13] 一種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方法,其係將如[6]~[10]之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的有效量,或如[12]記載之組成物的有效量施用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或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的棲息場所。 [14] 如[1]~[5]或[13]中任一項記載之方法,其中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為半翅目害蟲。 [15] 如[1]~[5]或[13]中任一項記載之方法,其中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為常蚜科(Aphididae)害蟲、稻蝨科(Delphacidae)害蟲,或粉蝨科(Aleyrodidae)害蟲。 [16] 一種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其保持著有效量之如[6]~[10]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或保持著有效量之如[12]記載之組成物。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可防除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
說明關於本發明中之取代基。 所謂鹵素原子,意指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 取代基為被2以上之鹵素原子或取代基取代之情形,該等之鹵素原子或取代基,各個可相同亦可不同。 本說明書中之「CX-CY」之標記,意指碳原子數為X至Y。例如「C1-C6」之標記,意指碳原子數為1至6。 所謂鏈式烴基,表示烷基、烯基或炔基。 作為烷基,可舉例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丁基、sec-丁基、tert-丁基、戊基及己基。 作為烯基,可舉例例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甲基-1-丙烯基、1-甲基-2-丙烯基、1,2-二甲基-1-丙烯基、1-乙基-2-丙烯基、3-丁烯基、4-戊烯基及5-己烯基。 作為炔基,可舉例例如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甲基-2-丙炔基、1,1-二甲基-2-丙炔基、1-乙基-2-丙炔基、2-丁炔基、4-戊炔基及5-己炔基。 作為烷氧基,可舉例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tert-丁氧基、戊基氧基及己基氧基。 作為烯基氧基,可舉例例如2-丙烯基氧基、2-丁烯基氧基及5-己烯基氧基。 作為炔基氧基,可舉例例如2-丙炔基氧基、2-丁炔基氧基及5-己炔基氧基。 作為烷基巰基,可舉例例如甲硫基、乙基巰基、異丙基巰基及己基巰基。 作為烷基亞磺醯基,可舉例例如甲基亞磺醯基、乙基亞磺醯基、異丙基亞磺醯基及己基亞磺醯基。 作為烷基磺醯基,可舉例例如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異丙基磺醯基及己基磺醯基。
作為環烷基,可舉例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及環庚基。 作為環烯基,可舉例例如環丙烯基、環丁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及環庚烯基。
作為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可舉例例如氮丙啶基、環氧乙烷基、硫雜環丙烷基、四氫氮唉基、氧環丁烷基、硫雜環丁烷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哌啶基、哌喃基、二氫哌喃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噻喃基、氮雜環庚烷基、氧雜環庚烷基、硫雜環庚烷基、吡唑啉基、吡唑啶基、咪唑啉基、咪唑啶基、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啉基、噻唑啉基、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啶基、四氫噻唑基、異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啉基、異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啶基、異噻唑啉基、異四氫噻唑基、二氧雜環戊烯基(dioxolyl)、二氧雜環戊基(dioxolanyl)、二
Figure 111123925-A0304-1
烷基、嗎啉基、硫嗎啉基及哌
Figure 111123925-A0304-2
基。 作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舉例例如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基、異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唑基、噻唑基、異噻唑基、
Figure 111123925-A0304-1
二唑基、噻二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111123925-A0304-2
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1123925-A0304-2
基、三
Figure 111123925-A0304-2
基及四
Figure 111123925-A0304-2
基。
作為式(I)所示之化合物之N-氧化物,可舉例例如下式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3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本發明化合物AA、本發明化合物A、本發明化合物A2、本發明化合物B及本發明化合物C記為本發明化合物。 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有存在一個以上之立體異構物之情形。作為立體異構物,可舉例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及幾何異構物等。本化合物中包含各立體異構物及任意之比率的立體異構物混合物。
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有形成酸加成鹽之情形。作為形成酸加成鹽的酸,可舉例例如氯化氫、磷酸、硫酸等之無機酸,及乙酸、三氟乙酸、苯甲酸、p-甲苯磺酸等之有機酸。酸加成鹽,可藉由混合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與酸而得。
作為本化合物N之態樣,可舉例以下之化合物。
[態樣1]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mR 10,或鹵素原子,R 2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本化合物N中,R 1為鹵素原子,R 2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本化合物N中,R 1及R 2為氯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4]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之化合物。 [態樣5]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6]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7]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8]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9]態樣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之化合物。 [態樣10]態樣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之化合物。 [態樣11]態樣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之化合物。 [態樣12]態樣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3]態樣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4]態樣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5]態樣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6]態樣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7]態樣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18]態樣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19]態樣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0]態樣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1]態樣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22]態樣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23]態樣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24]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5]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6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6]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6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7]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6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8]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29]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0]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1]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2]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3]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4]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5]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6]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7]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8]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39]態樣1~態樣23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mR 10,或鹵素原子,R 2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環丙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環丙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mR 10,或鹵素原子,R 2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10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4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N3]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C1-C4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或鹵素原子,R 2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C1-C4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或鹵素原子,R 2為氯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5]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或氯原子,R 2為氯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6]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或氯原子,R 2為氯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7]本化合物N中,R 1為C1-C4烷氧基或氯原子,R 2為氯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8]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之化合物。 [態樣N9]本化合物N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之化合物。 [態樣N10]態樣N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1]態樣N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2]態樣N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3]態樣N4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4]態樣N5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5]態樣N6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6]態樣N7中,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7]態樣N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8]態樣N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19]態樣N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0]態樣N4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1]態樣N5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2]態樣N6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3]態樣N7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或NR 12,R 1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4]態樣N1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5]態樣N2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6]態樣N3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7]態樣N4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8]態樣N5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29]態樣N6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0]態樣N7中,Q為式Q1所示之基,A 1及A 3為氮原子,A 2為氧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1]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相同或相異,為甲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2]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3]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4]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5]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6]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7]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該C1-C4烷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C1-C4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8]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39]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0]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1]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該C1-C4烷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C1-C4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2]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3]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4]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1-C6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5]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該C1-C4烷基、該C1-C4烷氧基,及該C1-C4烷基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6]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7]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為甲基、氯原子或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8]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49]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R 5及R 6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50]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及R 5相同或相異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6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N51]態樣1~態樣23、態樣N1~態樣N30,或本化合物N之任一者中,R 3及R 7為氫原子,R 4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5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6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作為本發明化合物AA之態樣,可舉例以下之化合物。 [態樣AA1]本發明化合物AA中,R 2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S(O) nR 28,或鹵素原子,R 22為氯原子或氫原子,R 28為C1-C6鏈式烴基之化合物。 [態樣AA2]本發明化合物AA中,R 21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巰基,或氯原子,R 22為氯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3]本發明化合物AA中,R 23及R 2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4]態樣AA1中,R 23及R 2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5]態樣AA2中,R 23及R 2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6]態樣AA1~態樣AA5或本發明化合物AA之任一者中,R 2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4烷氧基或氟原子,R 25為氟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7]態樣AA1~態樣AA5或本發明化合物AA之任一者中,R 24為可被1以上之氟原子取代之C1-C4烷氧基或氟原子,R 25為氟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8]態樣AA1~態樣AA5或本發明化合物AA之任一者中,R 24為可被1以上之氟原子取代之C1-C2烷氧基或氟原子,R 25為氟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9]態樣AA1~態樣AA5或本發明化合物AA之任一者中,R 24為可被1以上之氟原子取代之甲氧基或氟原子,R 25為氟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AA10]態樣AA1~態樣AA5或本發明化合物AA之任一者中,R 24為可被1以上之氟原子取代之甲氧基或氟原子,R 25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作為本發明化合物A2之態樣,可舉例以下之化合物。 [態樣A2-1]本發明化合物A2中,R 21a為C1-C4烷氧基或C1-C4烷基巰基,R 22a為氯原子,R 23a及R 27a為氫原子,R 24a為C1-C4烷基、C1-C4烷氧基{該C1-C4烷基及該C1-C4烷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或鹵素原子,R 25a為氟原子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作為本發明化合物B之態樣,可舉例以下之化合物。 [態樣B1]本發明化合物B中,R 31及R 32為氯原子,R 33、R 35及R 37為氫原子,R 3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4烷氧基,R 36為鹵素原子,R 38為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B2]本發明化合物B中,R 31及R 32為氯原子,R 33、R 35及R 37為氫原子,R 34為可被1以上之氟原子取代之C1-C4烷氧基,R 36為氟原子,R 38為甲基或氫原子之化合物。
作為本發明化合物C之態樣,可舉例以下之化合物。 [態樣C1]本發明化合物C中,R 41及R 42為氯原子,R 43及R 4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態樣C2]態樣C1中,R 44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5為氟原子或氫原子,R 46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R 43及R 4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
接著,說明關於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製造法。
製造法1 式(I-1)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1)),可藉由在鹼及觸媒的存在下,使將式(M-1)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1))與式(M-2)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2))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15
[式中,Q5表示式Q1所示之基、式Q3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X 1表示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其他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在溶劑中或溶劑非存在下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四氫呋喃(以下,記為THF)、1,4-二
Figure 111123925-A0304-1
烷、1,2-二甲氧基乙烷(以下,記為DME)、甲基tert-丁基醚(以下,記為MTBE)、二乙醚等之醚(以下,記為醚類);二氯甲烷、氯仿等之鹵化烴(以下,鹵化記為烴類);己烷、甲苯、二甲苯等之烴(以下,記為烴類);N,N-二甲基甲醯胺(以下,記為DMF)、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亞碸(以下,記為DMSO)等之非質子性極性溶劑(以下,記為非質子性極性溶劑);乙腈等之腈(以下,記為腈類);水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用於反應之鹼,可舉例例如三乙胺、二異丙基乙胺、吡啶、4-(二甲胺基)吡啶等之有機鹼(以下,記為有機鹼類);碳酸鈉、碳酸鉀等之鹼金屬碳酸鹽(以下,記為鹼金屬碳酸鹽類);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之鹼金屬氫氧化物(以下,記為鹼金屬氫氧化物類);氟化鈉、氟化鉀、氟化銫等之鹼金屬氟化物;磷酸三鉀等之鹼金屬磷酸鹽(以下,記為鹼金屬磷酸鹽類)。 作為用於反應之觸媒,可舉例乙酸鈀(II)、二氯雙(三苯基膦)鈀(II)、雙(二苯基膦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等。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1) 1莫耳而言,化合物(M-2)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鹼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通常以0.0001~1莫耳之比例使用觸媒。 反應中,亦可視需要使用配體。作為配體,可舉例三苯基膦、4,5-雙(二苯基膦基)-9,9-二甲基二苯并哌喃(以下,記為Xantphos)、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基、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2-二環己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聯苯、1,2-雙(二苯基膦基)乙烷、2,2’-聯吡啶、2-胺基乙醇、8-羥基喹啉、1,10-啡啉、trans-1,2-環己烷二胺、trans-N,N’-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等。於反應中使用配體時,相對於化合物(M-1) 1莫耳而言,通常以0.01~0.5莫耳之比例使用配體。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1~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1)。 化合物(M-2)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2 式(I-2)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2)),可藉由在鹼的存在下使式(M-3)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3))與式(M-4)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4))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17
[式中,X 2表示氟原子或氯原子,其他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用於反應之鹼,可舉例例如有機鹼類、鹼金屬碳酸鹽類、鹼金屬氫氧化物類,及鹼金屬磷酸鹽類。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3) 1莫耳而言,化合物(M-4)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使用鹼。 反應中,可視需要使用金屬觸媒。作為金屬觸媒,可舉例碘化銅(I)、溴化銅(I)、氯化銅(I)、氧化銅(I)、三氟甲磺酸銅(I)苯錯合物、肆(乙腈)銅(I)六氟磷酸酯、2-噻吩羧酸銅(I)等之銅觸媒;雙(環辛二烯)鎳(0)、氯化鎳(II)等之鎳觸媒;乙酸鈀(II)、肆(三苯基膦)鈀(0)、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II)等之鈀觸媒等。於反應中使用金屬觸媒時,相對於化合物(M-3) 1莫耳而言,通常以0.01~0.5莫耳之比例使用金屬觸媒。 反應中,亦可視需要使用配體。作為配體,可舉例三苯基膦、4,5-雙(二苯基膦基)-9,9-二甲基二苯并哌喃(以下,記為Xantphos)、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基、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2-二環己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聯苯、1,2-雙(二苯基膦基)乙烷、2,2’-聯吡啶、2-胺基乙醇、8-羥基喹啉、1,10-啡啉、trans-1,2-環己烷二胺、trans-N,N’-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等。於反應中使用配體時,相對於化合物(M-3) 1莫耳而言,通常以0.01~0.5莫耳之比例使用配體。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2)。 化合物(M-3)及化合物(M-4)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3 式(I-3)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3)),可藉由在鹼的存在下使式(M-5)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5))與式(M-6)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6))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19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用於反應之鹼,可舉例例如有機鹼類、鹼金屬碳酸鹽類、鹼金屬氫氧化物類,及鹼金屬磷酸鹽類。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5) 1莫耳而言,化合物(M-6)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通常以1~10莫耳之比例使用鹼。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3)。 化合物(M-6)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4 式(I-4)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4)),可藉由在酸的存在下使式(M-7)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7))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21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用於反應之酸,可舉例例如對甲苯磺醯基。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7) 1莫耳而言,通常以0.1~10莫耳之比例使用酸。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4)。
製造法5 式(I-5)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5)),可藉由在鹼的存在下使式(M-8)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8))與式(M-9)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9))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23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可使用化合物(M-9)代替化合物(M-5),使用化合物(M-8)代替化合物(M-6),依循製造法3來實施。 化合物(M-8)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6 式(I-6)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6)),可藉由使式(M-10)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10))與聯胺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25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聯胺,亦可使用聯胺一水合物;或聯胺鹽酸鹽、聯胺硫酸鹽等之聯胺酸加成鹽。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10) 1莫耳而言,通常以0.5~10莫耳之比例使用聯胺。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6)。 化合物(M-10),可依循國際公開第2012/098416號記載之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7 式(I-7)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I-7)),可藉由在鹼的存在下使化合物(I-6)與式(M-11)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11))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27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用於反應之鹼,可舉例例如有機鹼類、鹼金屬碳酸鹽類、鹼金屬氫氧化物類,及鹼金屬磷酸鹽類。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I-6) 1莫耳而言,化合物(M-11)通常以0.5~10莫耳之比例,通常以0.5~10莫耳之比例使用鹼。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I-7)。 化合物(M-11)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製造法8 式(I)所示之化合物之N-氧化物,可藉由使式(I)所示之化合物與氧化劑進行反應來製造。反應例如可依循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8/0009778號說明書或國際公開第2016/121970號記載之方法來實施。
參考製造法1 化合物(M-5),可藉由式(M-5S)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5S))與羥胺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29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通常在溶劑中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甲醇、乙醇等之醇(以下,記為醇類);醚類;鹵化烴類;烴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腈類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羥胺,亦可使用鹽酸鹽、硫酸鹽等之羥胺酸加成鹽。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5S) 1莫耳而言,通常以0.5~10莫耳之比例使用羥胺。 反應中,可視需要使用酸。作為酸,可舉例例如氯化氫、磷酸、硫酸等之無機酸;及乙酸、三氟乙酸、苯甲酸、p-甲苯磺酸等之有機酸。於反應中使用酸時,相對於化合物(M-5S) 1莫耳而言,通常以0.01~0.5莫耳之比例使用酸。 反應溫度,通常為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M-5)。 化合物(M-5S)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參考製造法2 化合物(M-9),可藉由使式(M-9S)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9S))與羥胺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31
[式中,符號表示與前述相同的意思]。 反應可使用化合物(M-9S)代替化合物(M-5S),依循參考製造法1來實施。 化合物(M-9S)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依循公知的方法來製造。
參考製造法3 化合物(M-7),可藉由在鹼的存在下使化合物(M-8)與式(M-7S)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M-7S))進行反應來製造。
Figure 02_image033
反應在溶劑中或溶劑非存在下進行。作為溶劑,可舉例例如醚類、鹵化烴類、烴類、腈類、含氮芳香族化合物類、非質子性極性溶劑,及此等之混合物。 作為鹼,可舉例例如有機鹼類;鹼金屬碳酸鹽類;及氫化鈉、氫化鉀等之鹼金屬氫化物。 反應中,相對於化合物(M-8) 1莫耳而言,化合物(M-7S)通常以0.5~1.5莫耳之比例,通常以1~3莫耳之比例使用鹼。 反應溫度通常為-20℃~150℃之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0.5~24小時之範圍。 反應結束後,藉由進行於反應混合物中加入水、以有機溶劑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濃縮等之後處理操作可得到化合物(M-7)。 化合物(M-7S)為市售之化合物,或可使用已知的方法製造。
本發明化合物,可與選自由下述群組(a)、群組(b)、群組(c),及群組(d)所成之群組中之1以上的成分(以下,記為本成分)混用或併用。 前述混用或併用,意指將本發明化合物與本成分同時、分別或間隔一段時間來使用。 同時使用本發明化合物與本成分時,本發明化合物及本成分可分別包含於個別的製劑中,亦可包含於1個製劑中。 本發明之一面,為含有選自由群組(a)、群組(b)、群組(c),及群組(d)所成之群組中之1以上的成分(即,本成分),以及本發明化合物的組成物(以下,記為組成物A)。
群組(a)為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例如胺甲酸酯系殺蟲劑、有機磷系殺蟲劑)、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阻斷劑(例如苯吡唑系殺蟲劑)、鈉通道調節劑(例如,除蟲菊類(pyrethroids)系殺蟲劑)、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競爭性調節劑(例如,新尼古丁類(neonicotinoids)系殺蟲劑)、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異位調節劑、麩胺酸門控氯離子通道異位調節劑(例如,巨環內酯系殺蟲劑)、青春激素類似物、多重作用部位抑制劑、弦音器TRPV通道調節劑、蟎類生育抑制劑、源自微生物之昆蟲中腸內膜破壞劑、粒線體ATP合成酵素抑制劑、氧化磷酸化解聯劑、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通道阻斷劑(例如,沙蠶毒素系殺蟲劑)、幾丁質生合成抑制劑、蛻皮抑制劑、蛻皮激素受體促效劑、章魚胺受體促效劑、粒線體電子傳遞系複合體I, II, III及IV之抑制劑、電位依賴性鈉通道阻斷劑、乙醯基CoA羧化酶抑制劑、魚尼丁受體調節劑(例如,二醯胺系殺蟲劑)、弦音器調節劑、微生物殺蟲劑,以及其他由殺蟲活性成分、殺蟎活性成分及殺線蟲活性成分所成之群組。此等係基於IRAC之作用機制來分類記載。
群組(b)為核酸合成抑制劑(例如,苯基醯胺系殺菌劑、醯基胺基酸系殺菌劑)、細胞分裂及細胞骨架抑制劑(例如,MBC殺菌劑)、呼吸抑制劑(例如,QoI殺菌劑、QiI殺菌劑)、胺基酸合成及蛋白質合成抑制劑(例如,苯胺基吡啶系殺菌劑)、訊息傳遞抑制劑、脂質合成及膜合成抑制劑、固醇生合成抑制劑(例如,三唑系等之DMI殺菌劑)、細胞壁生合成抑制劑、黑色素合成抑制劑、植物防禦誘導劑、多作用點接觸活性殺菌劑、微生物殺菌劑,及其他殺菌活性成分所成之群組。此等係基於FRAC之作用機制來分類記載。
群組(c)為植物成長調整成分(包含菌根菌及根粒菌)之群組。
群組(d)為忌避成分之群組。
以下,記載本成分與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之例。例如,棉鈴威(alanycarb)+SX意指棉鈴威(alanycarb)與SX之組合。 此外,SX之縮寫,意指選自化合物群組SX1~SX1397 中任一者之本發明化合物。又,以下記載之本成分皆為公知的成分,可由市售之製劑獲得,或藉由公知的方法來製造。本成分為微生物時,亦可由菌寄存機構取得。此外,括弧內之數字表示CAS RN(註冊商標)。
上述群組(a)之本成分與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 阿巴汀(abamectin)+SX,毆殺松(acephate)+SX,亞醌蟎(acequinocyl)+SX,亞滅培(acetamiprid)+SX,乙醯蟲腈(acetoprole)+SX,阿納寧(acrinathrin)+SX,艾辛納比(acynonapyr) +SX,雙丙環蟲酯(afidopyropen)+SX,阿福拉納(afoxolaner) +SX,棉鈴威(alanycarb)+SX,得滅克(aldicarb)+SX,亞烈寧(allethrin)+SX,亞滅寧(alpha-cypermethrin)+SX,α-安殺番(alpha-endosulfan)+SX,磷化鋁(aluminium phosphide) +SX,三亞蟠(amitraz)+SX,印楝素(azadirachtin)+SX,亞滅松(azamethiphos)+SX,乙基谷速松(azinphos-ethyl) +SX,谷速松(azinphos-methyl)+SX,亞環錫(azocyclotin) +SX,苦皮藤樹皮(bark of Celastrus angulatus)+SX,免敵克(bendiocarb)+SX,拜富寧(benfluthrin)+SX,免扶克(benfuracarb)+SX,免速達(bensultap)+SX,西脫蟎(benzoximate)+SX,苯毗莫賽(benzpyrimoxan)+SX,貝他賽扶寧(beta-cyfluthrin)+SX,β-賽滅寧(beta-cypermethrin) +SX,必芬賽(bifenazate)+SX,畢芬寧(bifenthrin)+SX,右亞列寧(bioallethrin)+SX,必賽靈(bioresmethrin)+SX,必賽伏(bistrifluron)+SX,硼砂(borax)+SX,硼酸(boric acid)+SX,布伏利(broflanilide)+SX,新殺蟎(bromopropylate) +SX,布芬淨(buprofezin)+SX,佈嘉信(butocarboxim)+ SX,丁氧布卡辛(butoxycarboxim)+SX,硫線磷(cadusafos) +SX,磷化鈣(calcium phosphide)+SX,加保利(carbaryl)+ SX,加保扶(carbofuran)+SX,丁基加保扶(carbosulfan)+ SX,培丹鹽酸鹽(cartap hydrochloride)+SX,培丹(cartap) +SX,蟎離丹(chinomethionat)+SX,剋安勃(chlorantraniliprole) +SX,可氯丹(chlordane)+SX,氯乙松(chlorethoxyfos)+ SX,克凡派(chlorfenapyr)+SX,氯芬松(chlorfenvinphos)+ SX,克福隆(chlorfluazuron)+SX,氯滅松(chlormephos)+ SX,氯化苦(chloropicrin)+SX,陶斯松(chlorpyrifos)+ SX,甲基陶斯松(chlorpyrifos-methyl)+SX,可芬諾(chromafenozide)+SX,克芬蟎(clofentezine)+SX,可尼丁(clothianidin)+SX,刀豆素A(concanamycin A)+SX,蠅毒磷(coumaphos)+SX,克里來(cryolite)+SX,氰乃松(cyanophos)+SX,氰蟲醯胺(cyantraniliprole)+SX,環溴蟲醯胺(cyclaniliprole)+SX,三氟吡啶胺(cyclobutrifluram) +SX,乙氰菊酯(cycloprothrin)+SX,環氧蟲啶(cycloxaprid) +SX,賽派芬(cyenopyrafen)+SX,乙唑蟎腈+SX,賽芬蟎(cyflumetofen)+SX,賽扶寧(cyfluthrin)+SX,氯氟氰蟲醯胺(cyhalodiamide)+SX,賽洛寧(cyhalothrin)+SX,錫滿丹(cyhexatin)+SX,賽滅寧(cypermethrin)+SX,賽芬寧(cyphenothrin) +SX,環丙氟蟲胺(cyproflanilide)+SX,賽滅淨(cyromazine) +SX,邁隆(dazomet)+SX,第滅寧(deltamethrin)+SX,滅賜松(demeton-S-methyl)+SX,汰芬隆(diafenthiuron)+SX,大利松(diazinon)+SX,二氯松(dichlorvos)+SX,二氯滅井(dicloromezotiaz)+SX,大克茀(dicofol)+SX,雙特松(dicrotophos) +SX,地伏辛(diflovidazin)+SX,二福隆(diflubenzuron)+ SX,四氟甲醚菊酯(dimefluthrin)+SX,大滅松(dimethoate) +SX,大芬松(dimethylvinphos)+SX,大普達井(dimpropyridaz) +SX,達特南(dinotefuran)+SX,八硼酸二鈉(disodium octaborate)+SX,二硫松(disulfoton)+SX,DNOC(2-甲基-4,6-二硝基苯酚)+SX,多滅蟲(doramectin)+SX,歐洲鱗毛蕨乾燥葉(dried leaves of Dryopteris filix-mas)+SX,因滅汀(emamectin-benzoate)+SX,依普靈(empenthrin)+SX,內硫烷(endosulfan)+SX,EPN (O-乙基O-(4-硝基苯基)苯基硫代膦酸酯)+SX,ε-美特寧(epsilon-metofluthrin)+SX,ε-美特寧(epsilon-momfluorothrin)+SX,益化利(esfenvalerate) +SX,愛芬克(ethiofencarb)+SX,愛殺松(ethion)+SX,愛地白(ethiprole)+SX,普滅蝨(ethoprophos)+SX,依芬寧(etofenprox)+SX,依殺蟎(etoxazole)+SX,中亞苦蒿萃取物(extract of Artemisia absinthium)+SX,印度楝萃取物(extract of Azadirachta indica)+SX,Cassia nigricans萃取物(extract of Cassia nigricans)+SX,蝶豆之萃取物(extract of clitoria ternatea)+SX,聚合草萃取物(extract of Symphytum officinale)+SX,土荊芥萃取物(extracts or simulated blend of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SX,菊蒿萃取物(extract of Tanacetum vulgare)+SX,異株蕁麻萃取物(extract of Urtica dioica)+SX,槲寄生萃取物(extract of Viscum album)+SX,氨磺磷(famphur)+SX,芬滅松(fenamiphos)+SX,芬殺蟎(fenazaquin)+SX,芬布賜(fenbutatin oxide)+SX,撲滅松(fenitrothion)+SX,fenmezoditiaz+SX,丁基滅必蝨(fenobucarb) +SX,芬諾克(fenoxycarb)+SX,芬普寧(fenpropathrin)+ SX,芬普蟎(fenpyroximate)+SX,芬殺松 (fenthion)+SX,芬化利(fenvalerate)+SX,芬普尼(fipronil)+SX,氟喹啉(flometoquin)+SX,氟尼胺(flonicamid)+SX,伏克靈(fluacrypyrim) +SX,氟吲哚辛(fluazaindolizine)+SX,福隆(fluazuron)+SX,氟大滅(flubendiamide)+SX,氟氯蟲雙醯胺(fluchlordiniliprole) +SX,氟環脲(flucycloxuron)+SX,福本賽寧(flucythrinate)+ SX,氟速芬(fluensulfone)+SX,三氟醚菊酯(flufenoprox) +SX,氟芬隆(flufenoxuron)+SX,丁烯氟蟲睛(flufiprole)+ SX,伏滅寧(flumethrin)+SX,flupentiofenox+SX,伏達隆(flupyradifurone)+SX,氟必靈(flupyrimin)+SX,氟樂(fluralaner) +SX,福化利(fluvalinate)+SX,氟賽醯胺(fluxametamide)+SX,覆滅(formetanate)+SX,福賽絕(fosthiazate)+SX,炔呋菊酯(furamethrin)+SX,氟硫克(furathiocarb)+SX,伽瑪賽洛寧(gamma-cyhalothrin)+SX,GS-omega/kappa HXTX-Hv1a胜肽(GS-omega/kappa HXTX-Hv1a peptide)+SX,合芬寧(halfenprox)+SX,合芬氮(halofenozide)+SX,氯氟醚菊酯(heptafluthrin)+SX,飛達松(heptenophos)+SX,氟鈴脲(hexaflumuron)+SX,合賽多(hexythiazox)+SX,啤酒花β酸之鉀鹽(potassium salt of hop beta acid)+SX,愛美松(hydramethylnon)+SX,烯蟲乙酯(hydroprene)+SX,抑滅伏(imicyafos)+SX,益達胺(imidacloprid)+SX,氯噻啉(imidaclothiz)+SX,益普靈(imiprothrin)+SX,indazapyroxamet+ SX,因得克(indoxacarb)+SX,抑克斯能(isocycloseram)+ SX,亞芬松(isofenphos)+SX,滅必蝨(isoprocarb)+SX,異丙基O-(甲氧基胺基硫代磷醯基)水楊酸酯(isopropyl-O-(methoxyaminothiophosphoryl)salicylate)+SX,加福松(isoxathion) +SX,伊維菌素(ivermectin)+SX,剋特寧(kadethrin)+SX,κ-特芬寧(kappa-tefluthrin)+SX,κ-畢芬寧(kappa-bifenthrin) +SX,烯蟲炔酯(kinoprene)+SX,λ賽洛寧(lambda-cyhalothrin) +SX,雷諾黴素(lenoremycin)+ SX,雷皮藤素(lepimectin)+ SX,多硫化鈣合劑(lime sulfur)+SX,樂地蘭(lotilaner)+ SX,祿芬隆(lufenuron)+SX,機油(machine oil)+SX,馬拉松(malathion)+SX,滅加松(mecarbam)+SX,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SX,氰氟蟲胺(metaflumizone)+SX,威百畝(metam)+SX,達馬松(methamidophos)+SX,滅大松(methidathion)+SX,滅賜克(methiocarb)+SX,納乃得(methomyl) +SX,美賜平(methoprene) +SX,甲氧氯(methoxychlor)+SX,甲氧芬諾(methoxyfenozide)+SX,溴甲烷(methyl bromide) +SX,美特寧(metofluthrin) +SX,滅特卡(metolcarb)+SX,惡蟲酮(metoxadiazone)+SX,美文松(mevinphos)+SX,密滅汀(milbemectin)+SX,米爾倍黴素肟化物(milbemycin oxime)+SX,滅伏靈(momfluorothrin)+SX,亞素靈(monocrotophos) +SX,莫西菌素(moxidectin)+SX,乃力松(naled)+SX,nicofluprole (nicofluprole)+SX,菸鹼(nicotine)+SX,硫酸菸鹼(nicotine-sulfate)+SX,烯啶蟲胺(nitenpyram)+SX,諾伐隆(novaluron) +SX,諾化能(noviflumuron)+SX,臭杏種子油(oil of the seeds of Chenopodium anthelminticum)+SX,歐滅松(omethoate)+SX,歐殺滅(oxamyl)+SX,歐賽菲(oxazosulfyl) +SX,滅多松(oxydemeton-methyl)+SX,巴拉松(parathion) +SX,甲基巴拉松(parathion-methyl)+SX,百滅寧(permethrin) +SX,芬特寧(phenothrin)+SX,賽達松(phenthoate)+SX,福瑞松(phorate)+SX,裕必松(phosalone)+SX,益滅松(phosmet) +SX,福賜米松(phosphamidon)+SX,膦(phosphine)+SX,巴賽松(phoxim)+SX,比加普(pirimicarb)+SX,亞特松(pirimiphos-methyl)+SX,普烈靈(prallethrin)+SX,佈飛松(profenofos)+SX,丙氟菊酯(profluthrin)+SX,毆蟎多(propargite)+SX,普丹松(propetamphos)+SX,安丹(propoxur) +SX,精胺酸酸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SX,普硫松(prothiofos)+SX,氟蟲雙醯胺(pyflubumide)+SX,派滅淨(pymetrozine)+SX,白克松(pyraclofos)+SX,除蟲菊酯(pyrethrins)+SX,畢達本(pyridaben)+SX,比達利(pyridalyl) +SX,必芬松(pyridaphenthion)+SX,吡氟喹蟲唑(pyrifluquinazone) +SX,普靈芬(pyrimidifen)+SX,嘧蟎胺(pyriminostrobin) +SX,比瑞普(pyriprole)+SX,百利普芬(pyriproxyfen)+SX,拜裕松(quinalphos)+SX,瑞滅寧(resmethrin) +SX,魚藤酮(rotenone)+SX,魚尼丁(ryanodine)+SX,碩騰寵愛(sarolaner) +SX,色拉菌素(selamectin)+SX,σ-賽滅寧(sigma-cypermethrin) +SX,矽護芬(silafluofen)+SX,硼酸鈉(sodium borate)+ SX,偏硼酸鈉(sodium metaborate)+SX,spidoxamat(spidoxamat) +SX,賜諾特(spinetoram)+SX,賜諾殺(spinosad)+SX,螺蟎雙酯(spirobudifen)+SX,賜派芬(spirodiclofen)+SX,賜滅芬(spiromesifen)+SX,賜派酮(spiropidion)+SX,賜派滅(spirotetramat)+SX,氟蟲胺(sulfluramid)+SX,治螟磷(sulfotep) +SX,速殺氟(sulfoxaflor) +SX,硫(sulfur)+SX,硫醯氟(sulfuryl fluoride)+SX,吐酒石(tartar emetic)+SX,tau-福化利(tau-fluvalinate)+SX,得芬諾(tebufenozide)+SX,得芬瑞(tebufenpyrad)+SX,特必松(tebupirimfos)+SX,得福隆(teflubenzuron)+SX,特伏靈(tefluthrin)+SX,亞培松(temephos)+SX,託福松(terbufos)+SX,自土荊芥萃取之萜烯成分(terpene constituents of the extract of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near ambrosioides)+SX,四剋安勃 (tetrachlorantraniliprole)+SX,四氯松(tetrachlorvinphos) +SX,得脫滿(tetradifon)+SX,特滅靈(tetramethrin)+SX,四氟醚菊酯(tetramethylfluthrin)+SX,氟氰蟲醯胺(tetraniliprole)+SX,θ-賽滅寧(theta-cypermethrin)+SX,賽果培(thiacloprid)+SX,賽速安(thiamethoxam)+SX,硫賜安(thiocyclam)+SX,硫敵克(thiodicarb)+SX,硫芬司(thiofanox)+SX,硫滅松(thiometon) +SX,殺蟲雙(thiosultap -disodium)+SX,殺蟲單(thiosultap -monosodium)+SX,硫蟲醯胺(tiorantraniliprole)+SX,tioxazafen+SX,脫芬瑞(tolfenpyrad)+SX,泰滅寧(tralomethrin)+SX,參伏靈(transfluthrin) +SX,三辛滅(triazamate)+ SX,三落松(triazophos)+SX,三氯松(trichlorfon)+SX,三氟殺線酯(trifluenfuronate) +SX,氟美派(triflumezopyrim) +SX,殺鈴脲(triflumuron)+ SX,三滅卡(trimethacarb)+ SX,tyclopyrazoflor+SX,繁米松(vamidothion)+SX,苦木木材萃取物(wood extract of Quassia amara)+SX,XMC (3,5-二甲基苯基 N-甲基胺甲酸酯)+SX,滅爾蝨(xylylcarb)+SX,傑他賽滅寧(zeta-cypermethrin)+SX,磷化鋅(zinc phosphide)+SX,4-[5-(3,5-二氯苯基)-5-(三氟甲基)-4,5-二氫-1,2-噁唑-3-基]-2-甲基-N-(1-側氧硫環丁烷-3-基)苯甲醯胺 (1241050-20-3)+SX,3-甲氧基-N-(5-{5-(三氟甲基)-5-[3-(三氟甲基)苯基]-4,5-二氫-1,2-噁唑-3-基}二氫茚-1-基)丙醯胺 (1118626-57-5)+SX,2-({2-氟-4-甲基-5-[(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苯基}亞胺基)-3-(2,2,2-三氟乙基)-1,3-噻唑烷-4-酮 (1445683-71-5)+SX,(2Z)-2-({2-氟-4-甲基-5-[(R)-(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苯基}亞胺基)-3-(2,2,2-三氟乙基)-1,3-噻唑烷-4-酮 (2377084-09-6)+SX,N-{4-氯-3-[(1-氰基環丙基)胺甲醯基]苯基}-1-甲基-4-(甲磺醯基)-3-(1,1,2,2,2-五氟乙基)-1H-吡唑-3-甲醯胺 (1400768-21-9)+SX,N-[3-氯-1-(吡啶-3-基)-1H-吡唑-4-基]-2-(甲磺醯基)丙醯胺 (2396747-83-2)+SX,1,4-二甲基-2-[2-(吡啶-3-基)-2H-吲唑-5-基]-1,2,4-三唑啶-3,5-二酮 (2171099-09-3)+SX,2-異丙基-5-[(3,4,4-三氟-3-丁烯-1-基)磺醯基]-1,3,4-噻二唑 (2058052-95-0)+SX,N-({2-氟-4-[(2S,3S)-2-羥基-3-(3,4,5-三氯苯基)-3-(三氟甲基)吡咯啶-1-基]苯基}甲基)環丙烷甲醯胺+ SX,7-氟-N-[1-(甲基氫硫基)-2-甲基丙-2-基]-2-(吡啶-3-基)-2H-吲唑-4-甲醯胺+SX,7-氟-N-[1-(甲亞磺醯基)-2-甲基丙-2-基]-2-(吡啶-3-基)-2H-吲唑-4-甲醯胺+SX,7-氟-N-[1-(甲磺醯基)-2-甲基丙-2-基]-2-(吡啶-3-基)-2H-吲唑-4-甲醯胺+SX,N-[1-(二氟甲基)環丙基]-2-(吡啶-3-基)-2H-吲唑-4-甲醯胺+SX,2,9-二氫-9-(甲氧基甲基)-2-(吡啶-3-基)-10H-吡唑并[3,4-f]吡啶并[2,3-b][1,4]氧氮雜䓬-10-酮 (2607927-97-7)+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1Ab (BT crop protein Cry1Ab)+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1Ac (BT crop protein Cry1Ac)+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1Fa (BT crop protein Cry1Fa)+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1A.105 (BT crop protein Cry1A.105)+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2Ab (BT crop protein Cry2Ab)+SX,BT作物之蛋白質Vip3A (BT crop protein Vip3A)+SX,BT作物之蛋白質mCry3A (BT crop protein mCry3A)+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3Ab (BT crop protein Cry3Ab)+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3Bb (BT crop protein Cry3Bb)+SX,BT作物之蛋白質Cry34Ab1/Cry35Ab1 (BT crop protein Cry34Ab1/Cry35Ab1) +SX,茶姬捲葉蛾顆粒病病毒BV-0001株(Adoxophyes orana granulosis virus strain BV-0001)+SX,黎豆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Anticarsia gemmatalis mNPV)+SX,苜蓿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SX,蘋果蠹蛾顆粒病病毒V15株(Cydia pomonella GV strain V15)+SX,蘋果蠹蛾顆粒病病毒V22株(Cydia pomonella GV strain V22)+SX,蘋果異形小卷蛾顆粒病病毒(Cryptophlebia leucotreta GV)+SX,馬尾松毛蟲細胞質多角體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povirus)+SX,棉鈴蟲核多角體病病毒BV-0003株(Helicoverpa armigera NPV strain BV-0003)+SX,玉米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Helicoverpa zea NPV)+SX,舞毒蛾核多角體病病毒(Lymantria dispar NPV)+SX,甘藍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PV)+SX,蓓帶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Mamestra configurata NPV)+SX,冷杉鋸角葉蜂核多角體病病毒(Neodiprion abietis NPV)+SX,紅頭新松葉蜂核多角體病病毒(Neodiprion lecontei NPV)+SX,紅松葉蜂核多角體病病毒(Neodiprion sertifer NPV)+SX,蝗蟲微孢子蟲(Nosema locustae)+SX,花旗松毒蛾核多角體病病毒(Orgyia pseudotsugata NPV)+SX,菜粉蝶顆粒病病毒(Pieris rapae GV)+SX,印度殼蛾顆粒病病毒(Plodia interpunctella GV)+SX,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NPV)+SX,海灰翅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Spodoptera littoralis mNPV)+SX,斜紋夜蛾核多角體病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PV)+SX,指狀節叢孢菌(Arthrobotrys dactyloides)+SX,堅强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firmus strain)GB-126+SX,堅强芽孢桿菌菌株I-1582+SX,堅强芽孢桿菌菌株NCIM2637+SX,巨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 +SX,芽孢桿菌屬菌株(Bacillus sp. Strain)AQ175+SX,芽孢桿菌屬菌株AQ177+SX,芽孢桿菌屬菌株AQ178+SX,圓形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sphaericus strain)2362血清型H5a5b+SX,圓形芽孢桿菌菌株ABTS1743+SX,蘇力菌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AQ52+SX,蘇力菌菌株BD#32+SX,蘇力菌菌株CR-371+SX,鮎澤蘇力菌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Aizawai strain)ABTS-1857+ SX,鮎澤蘇力菌菌株AM65-52+SX,鮎澤蘇力菌菌株GC-91+SX,鮎澤蘇力菌菌株NB200+SX,鮎澤蘇力菌血清型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Aizawai Serotype strain) H-7+SX,庫斯蘇力菌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strain)ABTS351+SX,庫斯蘇力菌菌株BMP123+ SX,庫斯蘇力菌菌株CCT1306)+SX,庫斯蘇力菌菌株EG2348+SX,庫斯蘇力菌菌株EG7841+SX,庫斯蘇力菌菌株EVB113-19+SX,庫斯蘇力菌菌株F810+SX,庫斯蘇力菌菌株HD-1+SX,庫斯蘇力菌菌株PB54+SX,庫斯蘇力菌菌株SA-11+SX,庫斯蘇力菌菌株SA-12+SX,蘇力菌殺蟲亞種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Tenebriosis strain) NB176+SX,蘇力菌蘇力菌亞種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Thuringiensis strain)MPPL002+SX,蘇力菌莫里遜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morrisoni)+SX,蘇力菌科爾默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colmeri)+SX,蘇力菌達姆斯塔特變種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darmstadiensis strain)24-91+SX,蘇力菌松毛蟲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dendrolimus)+SX,蘇力菌松毛蟲蠟螟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galleriae)+SX,蘇力菌以色列變種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 strain)BMP144+SX,蘇力菌以色列變種血清型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 serotype strain)H-14+SX,蘇力菌japonensis變種菌株buibui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japonensis strain buibui)+SX,蘇力菌聖地牙哥變種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san diego strain)M-7+SX,蘇力菌7216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7216)+SX,蘇力菌埃及斑蚊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aegypti)+SX,蘇力菌T36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T36)+SX,球孢白僵菌菌株(Beauveria bassiana strain)ANT-03+SX,球孢白僵菌菌株ATCC74040+SX,球孢白僵菌菌株GHA+SX,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SX,伯克霍爾德氏菌菌株(Burkholderia rinojensis strain)A396+SX,亞松色色桿菌菌株(Chromobacterium subtsugae strain)PRAA4-1T+SX,橢圓孢矮小指狀孢菌(Dactyllela ellipsospora)+SX,Dectylaria thaumasia+SX,明尼蘇達被毛孢黴(Hirsutella minnesotensis)+SX,洛斯里被毛孢黴(Hirsutella rhossiliensis) +SX,湯普森被毛孢黴(Hirsutella thompsonii)+SX,大鏈壺菌(Lagenidium giganteum)+SX,蠟蚧輪枝菌菌株(Lecanicillium lecanii strain)KV01+SX,蠟蚧輪枝菌分生孢子菌株(Lecanicillium lecanii conidia of strain)DAOM198499 +SX,蠟蚧輪枝菌分生孢子菌株DAOM216596+SX,蠟蚧輪枝菌菌株(Lecanicillium muscarium strain)Ve6+SX,黑殭菌菌株(Metarhizium anisopliae strain)F52+SX,黑殭菌acridum變種(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SX,黑殭菌anisopliae變種(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 BIPESCO 5/F52+SX,黃綠黑殭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 +SX,瘤捕單頂孢黴(Monacrosporium phymatopagum)+SX,玫煙色擬青黴菌株(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Apopka strain)97+SX,淡紫擬青黴菌株(Paecilomyces lilacinus strain)251+SX,細腳擬青黴菌株(Paecilomyces tenuipes strain)T1+SX,日本甲蟲芽孢桿菌(Paenibacillus popilliae) +SX,西澤巴斯德芽孢菌菌株(Pasteuria nishizawae strain) Pn1+SX,穿透巴斯德芽孢菌(Pasteuria penetrans)+SX,Usgae巴斯德芽孢菌(Pasteuria usgae)+SX,多刺巴斯德芽孢菌(Pasteuria thornei)+SX,嗜蟲沙雷氏菌(Serratia entomophila)+SX,厚垣輪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 +SX,蟲生真菌蠟蚧輪枝孢菌菌株(Verticillium lecani strain)NCIM1312+SX,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 +SX。
上述群組(b)之本成分與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 阿拉酸式苯S甲基(acibenzolar-S-methyl)+SX,aldimorph+SX,苯唑嘧菌胺(ametoctradin)+SX,aminopyrifen +SX,安美速(amisulbrom)+SX,敵菌靈(anilazine)+SX,戊環唑(azaconazole)+SX,亞托敏(azoxystrobin)+SX,鹼性硫酸銅(basic copper sulfate)+SX,本達樂(benalaxyl) +SX,本達樂M(benalaxyl-M)+SX,麥銹靈(benodanil) +SX,免賴得(benomyl)+SX,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 SX,苯噻菌胺異丙酯(benthiavalicarb-isopropyl)+SX,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SX,百蟎克(binapacryl) +SX,聯苯(biphenyl)+SX,聯苯三唑醇(bitertanol)+SX,聯苯吡菌胺(bixafen)+SX,保米黴素(blasticidin-S)+SX,波爾多液(Bordeaux mixture)+SX,白克列(boscalid)+SX,溴菌腈(bromothalonil)+SX,溴克座(bromuconazole)+SX,布瑞莫(bupirimate)+SX,四氯丹(captafol)+SX,蓋普丹(captan)+SX,貝芬替(carbendazim)+SX,萎銹靈(carboxin) +SX,加普胺(carpropamid)+SX,蟎離丹(chinomethionat) +SX,幾丁質(chitin)+SX,氯吲哚醯肼(chloroinconazide) +SX,地茂散(chloroneb)+SX,四氯異苯腈(chlorothalonil) +SX,克氯得(chlozolinate)+SX,colletochlorin B+SX,乙酸銅(II) (copper(II) acetate)+SX,氫氧化銅(II) (copper(II) hydroxide)+SX,鹼性氯化銅(copper oxychloride)+SX,硫酸銅(II)(copper(II) sulfate)+SX,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SX,賽座滅(cyazofamid)+SX,賽芬胺(cyflufenamid)+ SX,克絕(cymoxanil)+SX,環克座(cyproconazole)+SX,賽普洛(cyprodinil)+SX,dichlobentiazox+ SX,益發靈(dichlofluanid)+SX,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SX,達滅淨(diclomezine)+SX,大克爛(dicloran)+SX,diethofencarb (diethofencarb)+SX,待克利(difenoconazole)+SX,二氟林(diflumetorim)+SX,菌核淨(dimethachlone)+SX,甲菌定(dimethirimol)+SX,達滅芬(dimethomorph)+SX,醚菌胺(dimoxystrobin)+SX,達克利(diniconazole)+SX,達克利M(diniconazole-M)+SX,敵蟎普(dinocap)+SX,亞磷酸氫二鉀(dipotassium hydrogenphosphite)+SX,dipymetitrone+ SX,腈硫醌(dithianon)+SX,十二烷基苯磺酸雙乙二胺銅(II)錯鹽(dodecylbenzenesulphonic acid bisethylenediamine copper(II) salt)+SX,十二環嗎啉(dodemorph)+SX,多寧(dodine)+SX,護粒松(edifenphos)+SX,烯肟菌酯(enoxastrobin) +SX,依普座(epoxiconazole)+SX,乙環唑(etaconazole)+ SX,噻唑菌胺(ethaboxam)+SX,依瑞莫(ethirimol)+SX,依得利(etridiazole)+SX,互葉白千層萃取物(extract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SX,大虎杖萃取物(extract of Reynoutria sachalinensis)+SX,羽團扇豆幼苗之子葉之萃取物(extract of the cotyledons of lupine plantlets ("BLAD")) +SX,蒜萃取物(extract of Allium sativum)+SX,問荊萃取物(extract of Equisetum arvense)+SX,旱金蓮萃取物(extract of Tropaeolum majus)+SX,凡殺同(famoxadone) +SX,咪唑菌酮(fenamidone)+SX,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SX,芬瑞莫(fenarimol)+SX,芬克座(fenbuconazole)+ SX,甲呋醯胺(fenfuram)+SX,環醯菌胺(fenhexamid)+ SX,芬諾尼(fenoxanil)+SX,fenpiclonil (fenpiclonil)+ SX,fenpicoxamid(fenpicoxamid)+SX,苯銹啶(fenpropidin) +SX,芬普福(fenpropimorph)+SX,fenpyrazamine (fenpyrazamine) +SX,乙酸三苯基錫(fentin acetate)+SX,氯化三苯基錫(fentin chloride)+SX,氫氧化三苯基錫(fentin hydroxide) +SX,富爾邦(ferbam)+SX,富米綜(ferimzone)+SX,florylpicoxamid +SX,扶吉胺(fluazinam)+SX,氟苯醚醯胺(flubeneteram)+ SX,護汰寧(fludioxonil)+SX,flufenoxadiazam+SX,氟菌蟎酯(flufenoxystrobin)+SX,fluindapyr+SX,flumetylsulforim +SX,氟嗎啉(flumorph)+SX,氟比來(fluopicolide)+SX,氟派瑞(fluopyram)+SX,氟醚菌醯胺(fluopimomide)+SX,氟醯亞胺(fluoroimide)+SX,fluoxapiprolin+SX,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SX,fluoxytioconazole+SX,氟喹唑(fluquinconazole)+SX,護矽得(flusilazole)+SX,氟硫滅(flusulfamide)+SX,氟噻亞菌胺(flutianil)+SX,福多寧(flutolanil)+SX,護汰芬(flutriafol)+SX,氟克殺(fluxapyroxad) +SX,福爾培(folpet)+SX,三乙膦酸(fosetyl)+SX,三乙膦酸鋁(fosetyl-aluminium)+SX,fuberidazole(fuberidazole)+SX,呋霜靈(furalaxyl)+SX,福拉比(furametpyr)+SX,克熱淨(guazatine)+SX,菲克利(hexaconazole)+SX,殺紋寧(hymexazole) +SX,依滅列(imazalil)+SX,易胺座(imibenconazole)+SX,克熱淨(iminoctadine)+SX,克熱淨醋酸鹽(iminoctadine triacetate)+SX,inpyrfluxam(inpyrfluxam)+SX,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iodocarb)+SX,種菌唑(ipconazole)+SX,抑吩伏唑(ipfentrifluconazole)+SX,ipflufenoquin+SX,丙基喜樂松(iprobenfos)+SX,依普同(iprodione)+SX,纈霉威(iprovalicarb)+SX,異丙噻菌胺(isofetamid)+SX,isoflucypram (isoflucypram)+SX,亞賜圃(isoprothiolane)+SX,亞派占(isopyrazam)+SX,亞汰尼(isotianil)+SX,嘉賜黴素(kasugamycin) +SX,克收欣(kresoxim-methyl)+SX,海帶多醣(laminarin) +SX,櫟樹之葉及樹皮(leaves and bark of Quercus)+SX,鋅錳乃浦(mancozeb)+SX,mandestrobin(mandestrobin)+SX,曼普胺(mandipropamid)+SX,錳乃浦(maneb)+SX,滅芬座(mefentrifluconazole)+SX,滅派林(mepanipyrim)+SX,滅普寧(mepronil)+SX,硝苯菌酯(meptyldinocap)+SX,滅達樂(metalaxyl)+SX,滅達樂M(metalaxyl-M)+SX,metarylpicoxamid +SX,滅特座(metconazole)+SX,磺菌威(methasulfocarb)+ SX,免得爛(metiram)+SX,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 SX,滅芬農(metrafenone)+SX,metyltetraprole+SX,邁克尼(myclobutanil)+SX,萘替芬(naftifine)+SX,尼瑞莫(nuarimol)+SX,辛噻酮(octhilinone)+SX,呋醯胺(ofurace) +SX,肟醚菌胺(orysastrobin)+SX,毆殺斯(oxadixyl)+ SX,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SX,快得寧+SX,歐索林酸(oxolinic acid)+SX,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咪唑(oxpoconazole)+SX,
Figure 111123925-A0304-1
咪唑富馬酸鹽(oxpoconazole fumarate)+SX,嘉保信(oxycarboxin)+SX,氧四環素(oxytetracycline)+SX,披扶座(pefurazoate)+SX,平克座(penconazole)+SX,賓克隆(pencycuron)+SX,平氟芬(penflufen)+SX,吡噻菌胺(penthiopyrad)+SX,氰烯菌酯(phenamacril)+SX,亞磷酸(phosphorous acid)+SX,酞內酯(phthalide)+SX,picarbutrazox (picarbutrazox)+SX,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SX,粉病靈(piperalin)+SX,保粒黴素甲(polyoxins)+SX,碳酸氫鉀(potassium hydrogencarbonate)+SX,亞磷酸二氫鉀(potassium dihydrogenphosphite)+SX,撲殺熱(probenazole)+SX,咪醯胺(prochloraz)+SX,撲滅寧(procymidone)+SX,二脒二苯氧基丙烷(propamidine)+SX,普拔克(propamocarb)+ SX,普克利(propiconazole)+SX,甲基鋅乃浦(propineb) +SX,普快淨(proquinazid)+SX,硫菌威(prothiocarb)+SX,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SX,護汰派滅芬(pydiflumetofen) +SX,百克敏(pyraclostrobin)+SX,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SX,唑菌酯(pyraoxystrobin)+SX,pyrapropoyne+SX,聯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SX,白粉松(pyrazophos)+SX,派本克(pyribencarb)+SX,稗草畏(pyributicarb)+SX,pyridachlometyl+SX,比芬諾(pyrifenox)+SX,派美尼(pyrimethanil)+SX,丁吡嗎啉(pyrimorph)+SX,苯啶菌酮(pyriofenone)+SX,啶菌噁唑(pyrisoxazole)+SX,百快隆(pyroquilon)+SX,皂樹皮科植物萃取物(Quillaja extract) +SX,喹菌唑(quinconazole)+SX,quinofumelin(quinofumelin) +SX,快諾芬(quinoxyfen)+SX,五氯硝苯(quintozene) +SX,藜麥之皂苷(Saponins of Chenopodium quinoa)+SX,辛菌胺(seboctylamine)+SX,氟唑環菌胺(sedaxane)+SX,矽噻菌胺(silthiofam)+SX,矽氟唑(simeconazole)+SX,碳酸氫鈉(sodium hydrogencarbonate)+SX,螺環菌胺(spiroxamine) +SX,鏈黴素(streptomycin)+SX,硫(sulfur)+SX,得克利(tebuconazole)+SX,異丁乙氧喹啉(tebufloquin)+SX,酞枯酸(teclofthalam)+SX,四氯硝基苯(tecnazene)+SX,特比奈芬(terbinafine)+SX,四克利(tetraconazole)+SX,腐絕(thiabendazole)+SX,賽氟滅(thifluzamide)+SX,硫菌靈(thiophanate)+SX,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methyl)+SX,硫拉母(thiram)+SX,瑞香酚(thymol)+SX,噻醯菌胺(tiadinil) +SX,脫克松(tolclofos-methyl)+SX,脫芬瑞(tolfenpyrad) +SX,三氟甲氧威(tolprocarb)+SX,甲基益發靈(tolylfluanid) +SX,三泰芬(triadimefon)+SX,三泰隆(triadimenol)+ SX,咪唑嗪(triazoxide)+SX,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SX,三賽唑(tricyclazole)+SX,三得芬(tridemorph)+SX,三氟敏(trifloxystrobin)+SX,賽福座(triflumizole)+SX,賽福寧(triforine)+SX,滅菌唑(triticonazole)+SX,維利黴素(validamycin)+SX,纈菌胺(valifenalate)+SX,免克寧(vinclozolin) +SX,黃芥末粉(yellow mustard powder)+SX,噻唑鋅+SX,鋅乃浦(zineb)+SX,福美鋅(ziram)+SX,座賽胺(zoxamide)+SX,N'-[4-({3-[(4-氯苯基)甲基]-1,2,4-噻二唑-5-基}oxy)-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1202781-91-6)+SX,N'-{4-[(4,5-二氯噻唑-2-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929908-57-6)+SX,N'-(2,5-二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1052688-31-9)+SX,N'-[5-氯-4-(2-氟苯氧基)-2-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2055589-28-9)+SX,N'-[2-氯-4-(2-氟苯氧基)-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2055756-21-1)+SX,N'-(2-氯-4-苯氧基-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2062599-39-5)+SX,N'-[4-(1-羥基-1-苯基-2,2,2-三氟乙基)-2-甲基-5-甲氧基苯基]-N-異丙基-N-甲基甲脒(2101814-55-3)+SX,N'-[5-溴-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甲脒(1817828-69-5)+SX,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1362477-26-6)+SX,2-[6-(3-氟-4-甲氧基苯基)-5-甲基吡啶-2-基]喹唑啉(1257056-97-5)+SX,乙基(2Z)-3-胺基-2-氰基-3-丙烯酸苯酯(39491-78-6)+SX,N-[(2-氯噻唑-5-基)甲基]-N-乙基-6-甲氧基-3-硝基吡啶-2-胺 (1446247-98-8)+SX,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394057-11-4)+SX,(1R, 2S, 5S)-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801930-06-2)+SX,(1S, 2R, 5R)-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801930-07-3)+SX,2-(氯甲基)-5-(4-氟苄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394057-13-6)+SX,(1R, 2S, 5S)-2-(氯甲基)-5-(4-氟苄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801930-08-4)+SX,(1S, 2R, 5R)-2-(氯甲基)-5-(4-氟苄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醇(1801930-09-5)+SX,甲基 3-[(4-氯苯基)甲基]-2-羥基-1-甲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烷-1-羧酸鹽(1791398-02-1)+SX,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1-[1-(4-溴-2,6-二氟苯氧基)環丙基]乙醇(2019215-86-0)+SX,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1-[1-(4-氯-2,6-二氟苯氧基)環丙基]乙醇 (2019215-84-8)+SX,1-[2-(1-氯環丙基)-3-(2-氟苯基)-2-羥丙基]-1H-咪唑-5-腈 (2018316-13-5)+SX,1-[2-(1-氯環丙基)-3-(2,3-二氟苯基)-2-羥丙基]-1H-咪唑-5-腈(2018317-25-2)+SX,2-[6-(4-溴苯氧基)-2-(三氟甲基)吡啶-3-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 (2082661-43-4)+SX,2-[6-(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吡啶-3-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2082660-27-1)+SX,甲基({2-甲基-5-[1-(4-甲氧基-2-甲基苯基)-1H-吡唑-3-基]苯基}甲基)胺甲酸酯(1605879-98-8)+SX,2-(二氟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吡啶-3-甲醯胺(1616239-21-4)+SX,2-(二氟甲基)-N-[3-乙基-1,1-二甲基-2,3-二氫-1H-茚-4-基]吡啶-3-甲醯胺 (1847460-02-9)+SX,2-(二氟甲基)-N-[3-丙基-1,1-二甲基-2,3-二氫-1H-茚-4-基]吡啶-3-甲醯胺(1847460-05-2)+SX,(2E,3Z)-5-{[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1445331-27-0)+SX,(2E,3Z)-5-{[1-(2,4-二氯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1445331-54-3)+SX,5-氯-4-({2-[6-(4-氯苯氧基)吡啶-3-基]乙基}胺基)-6-甲基嘧啶(1605340-92-8)+SX,N-(1-苄基-1,3-二甲基丁基)-8-氟喹啉-3-甲醯胺(2132414-04-9)+SX,N-(1-苄基-3,3,3-三氟-1-甲基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2132414-00-5)+SX,4,4-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噁唑啶-3-酮(2098918-25-1)+SX,5,5-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噁唑啶-3-酮 (2098918-26-2)+SX,N-乙基-2-甲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N,2-二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N-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環丙烷甲醯胺+SX,N-甲氧基-N'-甲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N'-乙基-N-甲氧基-N-({ 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N,N'-二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N-乙醯基-2-(乙磺醯基)-N-[2-(甲氧羰基)-4-(三氟甲氧基)苯基]-4-(三氟甲基)苯甲醯胺 (2043675-28-9)+SX,3-(4-溴-7-氟吲哚-1-基)丁-2-基 N-[(3-羥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3-(7-溴吲哚-1-基)丁-2-基 N-[(3-羥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3-(7-溴-4-氟吲哚-1-基)丁-2-基 N-[(3-羥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3-(3,5-二氯吡啶-2-基)丁-2-基 N-[(3-羥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3-(3,5-二氯吡啶-2-基)丁-2-基 N-{[3-(乙醯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1S)-1-[1-(萘-1-基)環丙基]乙基 N-[(3-羥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1S)-1-[1-(萘-1-基)環丙基]乙基 N-[(3-乙醯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1S)-1-[1-(萘-1-基)環丙基]乙基 N-{[3-(乙醯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L-丙胺酸酯+SX,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環丙烷甲醯胺+ SX,N-烯丙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乙醯胺+SX,N-烯丙基-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N-({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3,3,3-三氟-N-({2-氟-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3,3,3-三氟-N-({3-氟-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3,3,3-三氟-N-({2,3-二氟-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SX,N-({2,3-二氟-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丁醯胺+SX,N-甲氧基-N-甲基-N'-({ 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N,N-di乙基-N'-({ 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N-甲基-N'-({ 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SX,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吡咯啶-2-酮+SX,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哌啶-2-酮+SX,4-({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嗎啉-3-酮+SX,2-({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噁唑啶-3-酮+SX,3,3-二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哌啶-2-酮+SX,2-({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2-噁嗪烷-3-酮+SX,1-({3-氟-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吖
Figure 111123925-A0304-3
-2-酮+SX,4,4-二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吡咯啶-2-酮+SX,5-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吡咯啶-2-酮+SX,乙基 1-({4-[5-(三氟甲基)-1,2,4- 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羧酸酯+SX,N-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甲醯胺+SX,N-丙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甲醯胺+SX,N-甲氧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甲醯胺+SX,N-甲氧基-N-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甲醯胺+SX,N,N-二甲基-1-({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基}甲基)-1H-1,2,4-三唑-3-胺+SX,N-甲基-4-[5-(三氟甲基)-1,2,4-噁二唑-3-基]苯甲醯胺+SX,甲基 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2-羥基-3-(1H-1,2,4-三唑-1-基)丙酸酯+SX,乙基 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2-羥基-3-(1H-1,2,4-三唑-1-基)丙酸酯+SX,甲基 2-[2-(三氟甲基)-4-(4-氯苯氧基)苯基]-2-羥基-3-(1H-1,2,4-三唑-1-基)丙酸酯+SX,1-(2,3-二甲基吡啶-5-基)-4,4-二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SX,1-[2-(二氟甲基)-3-甲基吡啶-5-基]-4,4-二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SX,2,2-二氟-N-[6-({[1-(1-甲基-1H-四唑-5-基)苯并咪唑-2-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2-苯氧基乙醯胺+SX,1-[2-(1-氯環丙基)-3-(3-氯-2-氟苯基)-2-羥丙基]-1H-咪唑-5-腈+SX,乙基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羧酸酯+SX,乙基 1-[(4-{[(1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H-吡唑-4-羧酸酯+SX,6-氯-3-(3-環丙基-2-氟苯氧基)-N-[2-(2,4-二甲基苯基)-2,2-二氟乙基]-5-甲基噠嗪-4-甲醯胺+SX,6-氯-3-(3-環丙基-2-氟苯氧基)-N-[2-(3,4-二甲基苯基)-2,2-二氟乙基]-5-甲基噠嗪-4-甲醯胺+SX,6-氯-N-[2-(2-氯-4-甲基苯基)-2,2-二氟乙基]-3-(3-環丙基-2-氟苯氧基)-5-甲基噠嗪-4-甲醯胺+SX,2-[氰基(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2,2-二甲基環丁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2-[氰基(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螺[3.4]辛-1-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2-[氰基(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己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2-[乙醯基(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2,2-二甲基環丁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2-[(2-甲氧基乙醯基) (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2,2-二甲基環丁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2-[(2-甲基丙醯基)(2,6-二氟吡啶-4-基)胺基]-N-(2,2-二甲基環丁基)-5-甲基噻唑-4-甲醯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2-氟苯基)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2,6-二氟苯基)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3,5-二氟苯基)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6-氯吡啶-3-基)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2-氟苯基)環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2,6-二氟苯基)環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N-[1-(2-氟-3-甲氧基苯基)環丙基]嘧啶-2-胺+SX,5-[5-(二氟甲基)-1,3,4-噁二唑-2-基]-2-{[1-(2,6-二氟苯基)環丙基]氧基}嘧啶+SX,3-[3-(3-環丙基-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2,4-二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5S)-3-[3-(3-環丙基-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2,4-二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3-[3-(3-氯-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4-溴-2-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3-[3-(3-氯-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2-氯-4-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5S)-3-[3-(3-氯-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2-氯-4-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5R)-3-[3-(3-氯-2-氟苯氧基)-6-甲基噠嗪-4-基]-5-[(2-氯-4-甲基苯基)甲基]-5,6-二氫-4H-1,2,4-噁二嗪+SX,放射形農桿菌菌株(Agrobacterium radiobactor strain)K1026+SX,放射形農桿菌菌株K84+ 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PTA-4838(Aveo(商標) EZ Nematicide)+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AT332+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B3+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D747+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DB101+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DB102+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GB03+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FZB24+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FZB42+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IN937a+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MBI600 +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QST713+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分離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solate strain) B246+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菌株F727+S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亞種plantarum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 plantarum strain)D747+SX,地衣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HB-2+SX,地衣芽孢桿菌菌株SB3086+SX,短小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pumilus strain)AQ717+SX,短小芽孢桿菌菌株BUF-33+SX,短小芽孢桿菌菌株GB34+SX,短小芽孢桿菌菌株QST2808 +SX,單純芽孢桿菌菌株(Bacillus simplex strain)CGF2856 +SX,枯草桿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strain)AQ153+SX,枯草桿菌菌株AQ743+SX,枯草桿菌菌株BU1814+SX,枯草桿菌菌株D747+SX,枯草桿菌菌株DB101+SX,枯草桿菌菌株FZB24+SX,枯草桿菌菌株GB03+SX,枯草桿菌菌株HAI0404+SX,枯草桿菌菌株IAB/BS03+SX,枯草桿菌菌株MBI600+SX,枯草桿菌菌株QST30002/AQ30002 +SX,枯草桿菌菌株QST30004/AQ30004+SX,枯草桿菌菌株QST713+SX,枯草桿菌菌株QST714+SX,澱粉枯草芽孢桿菌變種菌株(Bacillus subtilis var.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FZB24+SX,枯草桿菌菌株Y1336+SX,洋蔥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n)+SX,洋蔥伯克氏菌威斯康辛型菌株(Burkholderia cepacia type Wisconsin strain)J82+SX,洋蔥伯克氏菌威斯康辛型菌株M54+SX,假絲酵母菌株(Candida oleophila strain)O+SX,薩托安那假絲酵母(Candida saitoana)+SX,鮮紅毛殼菌(Chaetomium cupreum) +SX,粉紅螺旋聚孢黴(Clonostachys rosea)+SX,盾殼黴菌株(Coniothyrium minitans strain)CGMCC8325+ SX,盾殼黴菌株CON/M/91-8+SX,淺白隱球菌(cryptococcus albidus)+SX,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軟腐亞種菌株(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strain)CGE234M403 +SX,瓜類萎凋病菌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strain) Fo47+SX,黏帚黴菌菌株(Gliocladium catenulatum strain) J1446+SX,多黏類芽孢桿菌菌株(Paenibacillus polymyxa strain)AC-1+SX,多黏類芽孢桿菌菌株BS-0105+SX,成團泛菌菌株(Pantoea agglomerans strain)E325+SX,大伏革菌菌株(Phlebiopsis gigantea strain)VRA1992+SX,致黃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aureofaciens strain)TX-1+SX,綠葉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train)63-28+SX,綠葉假單胞菌菌株AFS009+SX,綠葉假單胞菌菌株MA342+SX,螢光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1629RS+SX,螢光假單胞菌菌株A506+SX,螢光假單胞菌菌株CL145A+SX,螢光假單胞菌菌株G7090+SX,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sp. Strain)CAB-02+SX,丁香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syringae strain)742RS+SX,丁香假單胞菌菌株MA-4+SX,絮絨擬酵母菌株(Pseudozyma flocculosa strain)PF-A22UL+SX,羅氏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rhodesiae strain)HAI-0804+SX,寡雄腐黴菌株(Pythium oligandrum strain)DV74+SX,寡雄腐黴菌株M1+SX,灰綠鏈黴菌菌株(Streptomyces griseoviridis strain) K61+SX,利迪鏈黴菌菌株(Streptomyces lydicus strain) WYCD108US+SX,利迪鏈黴菌菌株WYEC108+SX,黃藍狀菌菌株(Talaromyces flavus strain)SAY-Y-94-01+SX,黃藍狀菌菌株V117b+SX,棘孢木黴菌菌株(Trichoderma asperellum strain)ICC012+SX,棘孢木黴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SKT-1+SX,棘孢木黴菌菌株T25+SX,棘孢木黴菌菌株T34+SX,棘孢木黴菌菌株TV1+SX,深綠木黴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 strain)CNCM 1-1237+SX,深綠木黴菌株LC52+SX,深綠木黴菌株IMI 206040+SX,深綠木黴菌株SC1+SX,深綠木黴菌株SKT-1+SX,深綠木黴菌株T11+SX,蓋姆斯木黴菌菌株(Trichoderma gamsii strain) ICC080+SX,哈氏木黴菌菌株(Trichoderma harzianum strain)21+SX,哈氏木黴菌菌株DB104+SX,哈氏木黴菌菌株DSM 14944+SX,哈氏木黴菌菌株ESALQ-1303+SX,哈氏木黴菌菌株ESALQ-1306+SX,哈氏木黴菌菌株IIHR-Th-2+SX,哈氏木黴菌菌株ITEM908+SX,哈氏木黴菌菌株kd+SX,哈氏木黴菌菌株MO1+SX,哈氏木黴菌菌株SF+SX,哈氏木黴菌菌株T22 +SX,哈氏木黴菌菌株T39+SX,哈氏木黴菌菌株T78+ SX,哈氏木黴菌菌株TH35+SX,多孢木黴菌株(Trichoderma polysporum strain)IMI206039+SX,子座木黴(trichoderma stromaticum) +SX,青綠黏帚黴菌株(Trichoderma virens strain)G-41+ SX,青綠黏帚黴菌株GL-21+SX,綠木黴菌(Trichoderma viride)+SX,爭論貪噬菌菌株(Variovorax paradoxus strain) CGF4526+SX,Harpin蛋白+SX。
上述群組(c)之本成分與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 1-甲基環丙烯(1-metylcyclopropene)+SX,1,3-二苯脲(1,3-diphenylurea)+SX,2,3,5-三碘苯甲酸(2,3,5-triiodobenzoic acid)+SX,IAA ((1H-吲哚-3-基)乙酸)+SX,IBA (4-(1H-吲哚-3-基)丁酸)+SX,MCPA (2-(4-氯-2-甲基苯氧基)乙酸)+SX,MCPB (4-(4-氯-2-甲基苯氧基)丁酸)+SX,4-CPA (4-氯苯氧基乙酸)+SX,5-胺基乙醯丙酸鹽酸鹽(5-aminolevulinic acid hydrochloride)+SX,6-苄基胺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SX,脫落酸(abscisic acid)+SX,胺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minoethoxyvinylglycine)+SX,阿尼西氟嘌呤(anisiflupurin)+SX,環丙嘧啶醇(ancymidol) +SX,比達寧(butralin)+SX,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 SX,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SX,甲酸鈣(calcium formate)+SX,過氧化鈣(calcium peroxide)+SX,多硫化鈣(calcium polysulfide)+SX,硫酸鈣(calcium sulfate)+SX,克美素(chlormequat-chloride)+SX,克凡派(chlorpropham)+ SX,氯化膽鹼(choline chloride)+SX,調果酸(cloprop)+ SX,氰胺(cyanamide)+SX,環丙醯草胺(cyclanilide)+SX,亞拉生長素(daminozide)+SX,癸烷-1-醇(decan-1-ol)+SX,dichlorprop (dichlorprop)+SX,敵草克(dikegulac)+SX,穫萎得(dimethipin)+SX,敵草快(diquat)+SX,益收生長素(ethephon) +SX,吲熟酯(ethychlozate)+SX,氟節胺(flumetralin) +SX,調嘧醇(flurprimidol)+SX,福芬素(forchlorfenuron) +SX,芒柄花素(formononetin)+SX,激勃素A(Gibberellin A)+SX,激勃素A3(Gibberellin A3)+SX,依納素(inabenfide) +SX,激動素(Kinetin)+SX,脂質幾丁寡糖SP104+SX,馬來酸醯肼(maleic hydrazide)+SX,氟磺草胺(mefluidide) +SX,縮節胺(mepiquat-chloride)+SX,氧化型麩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SX,巴克素(paclobutrazol)+SX,施得圃(pendimethalin)+SX,調環酸鈣(prohexadione-calcium) +SX,茉莉酸丙酯(prohydrojasmon)+SX,乙基派芬草(pyraflufen-ethyl)+SX,殺雄(sintofen)+SX,1-萘乙酸鈉(sodium 1-naphthaleneacetate)+SX,氰酸鈉(sodium cyanate) +SX,噻苯隆(thidiazuron)+SX,抑芽唑(triapenthenol)+ SX,脫葉磷(tribufos)+SX,抗倒酯(trinexapac-ethyl)+SX,單克素(uniconazole-P)+SX,2-(萘-1-基)乙醯胺(2-(萘-1-基)乙醯胺)+SX,[4-側氧基-4-(2-苯基乙基)胺基]酪酸+SX,5-(三氟甲基)苯并[b]噻吩-2-羧酸甲基+SX,3-[(6-氯-4-苯基喹唑啉-2-基)胺基]丙烷-1-醇+SX,叢枝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SX,透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SX,摩西管柄囊黴(Funneliformis mosseae)+ SX,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SX,紅巨囊霉(Gigaspora rosea)+SX,聚叢球囊黴(Glomus aggregatum) +SX,沙荒球囊黴(Glomus deserticola)+SX,單孢球囊黴(Glomus monosporum)+SX,巴西類球囊黴(Paraglomus brasillianum)+SX,明根球囊霉(Rhizophagus clarus)+SX,根內球囊霉RTI-801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RTI-801)+SX,異形根孢囊黴DAOM 197198(Rhizophagus irregularis DAOM 197198)+SX,基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SX,亞馬遜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amazonense) +SX,巴西固氮螺菌XOH+SX,巴西固氮螺菌Ab-V5+SX,巴西固氮螺菌Ab-V6+ SX,莖瘤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caulinodans)+SX,淡色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halopraeferens) +SX,伊朗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irakense)+SX,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SX,埃爾坎尼中慢生根瘤菌SEMIA 587 (Bradyrhizobium elkanii SEMIA 587)+SX,埃爾坎尼中慢生根瘤菌SEMIA 5019(Bradyrhizobium elkanii SEMIA 5019)+SX,日本慢生根瘤菌TA-11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TA-11)+SX,日本慢生根瘤菌USDA 110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 110)+ SX,遼寧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SX,羽扇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upini)+SX,代爾夫特食酸菌RAY209 (Delftia acidovorans RAY209)+SX,鷹嘴豆中間根瘤菌(Mesorhizobium cicero)+SX,華癸中間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ii)+SX,百脈根中間根瘤菌(Mesorhizobium loti)+SX,etli根瘤菌(Rhizobium etli)+SX,galegae根瘤菌(Rhizobium galegae)+SX,豆科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 Phaseoli+SX,豆科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 Trifolii+SX,豆科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 Viciae+SX,Rhizobium trifolii+SX,tropic根瘤菌(Rhizobium tropici)+SX,費氏中華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SX,草木樨中華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SX,矮南瓜黄化嵌紋病毒弱毒株(Zucchini Yellow Mosaik Virus weak strain)+SX。
上述群組(d)之本成分與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 蒽醌(anthraquinone)+SX,待乙妥(deet)+SX,埃卡瑞丁(icaridin)+SX。
本發明化合物與本成分之比雖無特別限定,但可舉例以重量比(本發明化合物:本成分)計為1000:1~1:1000、500:1~1:500、100:1~1:100、50:1、20: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20、1:50等。
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對於對特定之殺蟲劑、殺蟎劑、殺軟體動物劑及殺線蟲劑敏感性降低(亦稱為顯示抗藥性)之有害節肢動物(本說明書中,記為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顯示效力。作為該殺蟲劑、該殺蟎劑、該殺軟體動物劑及該殺線蟲劑,可舉例例如群組a1~群組a26。 群組a1: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A胺甲酸酯系及群組1B有機磷系化合物,例如,棉鈴威(alanycarb)、得滅克(aldicarb)、免敵克(bendiocarb)、免扶克(benfuracarb)、佈嘉信(butocarboxim)、丁氧布卡辛(butoxycarboxim)、加保利(carbaryl:NAC)、加保扶(carbofuran)、丁基加保扶(carbosulfan)、愛芬克(ethiofencarb)、丁基滅必蝨(fenobucarb:BPMC)、覆滅(formetanate)、氟硫克(furathiocarb)、滅必蝨(isoprocarb:MIPC)、滅賜克(methiocarb)、納乃得(methomyl)、甲氧氯(methoxychlor)、滅特卡(metolcarb)、毆殺滅(oxamyl)、比加普(pirimicarb)、普滅克(promecarb)、安丹(propoxur:PHC)、硫敵克(thiodicarb)、硫芬司(thiofanox)、三辛滅(triazamate)、三滅卡(trimethacarb)、滅爾蝨(xylylcarb);毆殺松(acephate)、亞滅松(azamethiphos)、乙基谷速松(azinphos-ethyl)、谷速松(azinphos-methyl)、硫線磷(cadusafos)、氯乙松(chlorethoxyfos)、氯芬松(chlorfenvinphos)、氯滅松(chlormephos)、陶斯松(chlorpyrifos)、甲基陶斯松(chlorpyrifos-methyl)、蠅毒磷(coumaphos)、氰乃松(cyanophos:CYAP)、滅賜松(demeton)、滅賜松-S-甲基(demeton-S-methyl)、大利松(diazinon)、二氯松(dichlorvos:DDVP)、雙特松(dicrotophos)、大滅松(dimethoate)、大芬松(dimethylvinphos)、二硫松(disulfoton)、EPN、愛殺松(ethion)、普滅蝨(ethoprophos)、氨磺磷(famphur)、芬滅松(fenamiphos)、樂乃松(fenchlorphos)、撲滅松(fenitrothion:MEP)、芬殺松(fenthion:MPP)、福賽絕(fosthiazate)、飛達松(heptenophos)、抑滅伏(imicyafos)、亞芬松(isofenphos)、異丙基-O-(甲氧基胺基硫磷醯)柳酸鹽(isopropyl-O-(methoxyaminothiophosphoryl)salicylate)、加福松(isoxathion)、馬拉松(malathion)、滅加松(mecarbam)、達馬松(methamidophos)、滅大松(methidathion:DMTP)、美文松(mevinphos)、亞素靈(monocrotophos)、乃力松(naled:BRP)、歐滅松(omethoate)、滅多松(oxydemeton-methyl)、巴拉松(parathion)、甲基巴拉松(parathion-methyl)、賽達松(phenthoate:PAP)、福瑞松(phorate)、裕必松(phosalone)、益滅松(phosmet:PMP)、福賜米松(phosphamidon)、巴賽松(phoxim)、亞特松(pirimiphos-methyl)、佈飛松(profenofos)、普丹松(propetamphos)、普硫松(prothiofos)、白克松(pyraclofos)、白粉松(pyrazophos)、必芬松 (pyridaphenthion)、拜裕松(quinalphos)、治螟磷(sulfotep)、硫丙磷(sulprofos)、特必松(tebupirimfos)、亞培松(temephos)、託福松(terbufos)、四氯松(tetrachlorvinphos)、硫滅松(thiometon)、毒殺芬(toxaphene)、三落松(triazophos)、三氯松(trichlorfon:DEP)及繁米松(vamidothion)所成之群組。 群組a2: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阻斷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A環雙烯有機氯類系及群組2B苯吡唑系化合物,例如,可氯丹(chlordane)、內硫烷(endosulfan)、地特靈(dieldrin)、愛地白(ethiprole)、芬普尼(fipronil)及丁烯氟蟲睛(flufiprole)、比瑞普(pyriprole)所成之群組。 群組a3:鈉通道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3A除蟲菊類(pyrethroids)系及群組3B化合物,例如,阿納寧(acrinathrin)、亞烈寧(allethrin)、畢芬寧(bifenthrin)、κ-畢芬寧(kappa-bifenthrin)、右亞列寧(bioallethrin)、必賽靈(bioresmethrin)、乙氰菊酯(cycloprothrin)、賽扶寧(cyfluthrin)、β-賽扶寧(beta-cyfluthrin)、賽洛寧(cyhalothrin)、伽瑪賽洛寧(gamma-cyhalothrin)、λ賽洛寧(lambda-cyhalothrin)、賽滅寧(cypermethrin)、亞滅寧(alpha-cypermethrin)、β-賽滅寧(beta-cypermethrin)、θ-賽滅寧(theta-cypermethrin)、傑他賽滅寧(zeta-cypermethrin)、σ-賽滅寧(sigma-cypermethrin)、賽芬寧(cyphenothrin)、第滅寧(deltamethrin)、依普靈(empenthrin)、益化利(esfenvalerate)、依芬寧(etofenprox)、芬普寧(fenpropathrin)、芬化利(fenvalerate)、福本賽寧(flucythrinate)、伏滅寧(flumethrin)、福化利(fluvalinate)、tau-福化利(tau-fluvalinate)、合芬寧(halfenprox)、氯氟醚菊酯(heptafluthrin)、益普靈(imiprothrin)、剋特寧(kadethrin)、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滅伏靈(momfluorothrin)、百滅寧(permethrin)、芬特寧(phenothrin)、普烈靈(prallethrin)、除蟲菊酯(pyrethrins)、瑞滅寧(resmethrin)、矽護芬(silafluofen)、特伏靈(tefluthrin)、κ-特芬寧(kappa- tefluthrin)、特滅靈(tetramethrin)、四氟醚菊酯(tetramethylfluthrin)、泰滅寧(tralomethrin)、參伏靈(transfluthrin)、拜富寧(benfluthrin)、三氟醚菊酯(flufenoprox)、伏滅寧(flumethrin)、炔呋菊酯(furamethrin)、美特寧(metofluthrin)、丙氟菊酯(profluthrin)及四氟甲醚菊酯(dimefluthrin)、DDT所成之群組。 群組a4: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競爭性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4A新尼古丁類(neonicotinoids)系、4B菸鹼、4C磺醯亞胺系、4D丁烯酸內酯系及4E中離子系,例如,亞滅培(acetamiprid)、可尼丁(clothianidin)、達特南(dinotefuran)、益達胺(imidacloprid)、烯啶蟲胺(nitenpyram)、賽果培(thiacloprid)、賽速安(thiamethoxam)、伏達隆(flupyradifurone)、速殺氟(sulfoxaflor)、環氧蟲啶(cycloxaprid)、氟美派(triflumezopyrim)、二氯滅井(dicloromezotiaz)及氟必靈所成之群組。 群組a5: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異位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5史拜諾辛系(spinosyns),例如,賜諾殺(spinosad)及賜諾特(spinetoram)所成之群組。 群組a6:麩胺酸門控氯離子通道異位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6阿巴汀系、米爾倍黴素系,例如,阿巴汀(abamectin)、因滅汀(emamectin-benzoate)、雷皮藤素(lepimectin)、密滅汀(milbemectin)、地馬待克汀(dimadectin)、多滅蟲(doramectin)、依立諾克汀(eprinomectin)、伊維菌素(ivermectin)、拉替待克汀(latidectin)、色拉菌素(selamectin)、米爾倍黴素D (milbemycin D)、莫西菌素(moxidectin)及奈馬克汀(nemadectin)所成之群組。 群組a7:青春激素類似物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7A幼若激素類似物、群組7B芬諾克及7C百利普芬,例如,烯蟲乙酯(hydroprene)、烯蟲炔酯(kinoprene)、美賜平(methoprene)、芬諾克(fenoxycarb)及百利普芬(pyriproxyfen)所成之群組。 群組a8:弦音器TRPV通道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9吡啶甲亞胺衍生物,例如,派滅淨(Pymetrozine)及吡氟喹蟲唑(Pyrifluquinazon)所成之群組。 群組a9:源自微生物之昆蟲中腸內膜破壞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1A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群組11B球型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例如,球型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蘇力菌BD#32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BD#32)、蘇力菌AQ52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AQ52)、鮎澤蘇力菌亞種ABTS-1857株(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Aizawai strain ABTS-1857)、庫斯蘇力菌亞種HD-1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strain HD-1)、庫斯蘇力菌亞種BMP123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strain BMP123)、蘇力菌殺蟲亞種NB176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Tenebriosis strain NB176)、蘇力菌以色列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蘇力菌埃及斑蚊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aegypti)、蘇力菌科爾默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colmeri)、蘇力菌達姆斯塔特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darmstadiensis)、蘇力菌松毛蟲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dendrolimus)、蘇力菌松毛蟲蠟螟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galleriae)、蘇力菌japonensis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japonensis)、蘇力菌莫里遜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morrisoni)、蘇力菌聖地牙哥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san diego)、蘇力菌蘇力菌亞種MPPL002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Thuringiensis strain MPPL002)、蘇力菌7216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7216)、蘇力菌T36變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T36)、賦予對鱗翅目昆蟲之耐性的δ-內毒素(例如,Cry1A、Cry1Ab、經改變之Cry1Ab(一部分缺失之Cry1Ab)、Cry1Ac、Cry1Ab-Ac (Cry1Ab與Cry1Ac融合而成之雜交蛋白)、Cry1C、Cry1F、Cry1Fa2(經修飾之cry1F)、moCry1F(經修飾之Cry1F)、Cry1A.105 (Cry1Ab、Cry1Ac、Cry1F融合而成之雜交蛋白)、Cry2Ab2、Cry2Ae、Cry9C、Vip3A、Vip3Aa20)、賦予對鞘翅目昆蟲之耐性的δ-內毒素(例如Cry3A、mCry3A(經修飾之Cry3A)、Cry3Bb1、Cry34Ab1、Cry35Ab1),及對蚊科具有殺蟲活性之δ-內毒素(例如Cry1A、Cry4A、Cry4B、Cry11A)所成之群組。 群組a10:干擾質子梯度之氧化磷酸化解聯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3化合物,例如,克凡派(chlorfenapyr)及氟蟲胺(sulfluramid)所成之群組。 群組a11: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通道阻斷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4沙蠶毒素類似物,例如,免速達(bensultap)、培丹(cartap)、培丹鹽酸鹽(cartap hydrochloride)、硫賜安(thiocyclam)、殺蟲雙(thiosultap-disodium),及殺蟲單(thiosultap-monosodium)所成之群組。 群組a12:幾丁質生合成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5苯甲醯基尿素系及群組16布芬淨,例如,必賽伏(bistrifluron)、克福隆(chlorfluazuron)、二福隆(diflubenzuron)、氟環脲(flucycloxuron)、氟芬隆(flufenoxuron)、氟鈴脲(hexaflumuron)、祿芬隆(lufenuron)、諾伐隆(novaluron)、諾化能(noviflumuron)、得福隆(teflubenzuron)、殺鈴脲(triflumuron)及布芬淨(buprofezin) 所成之群組。 群組a13:蛻皮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7化合物,例如,賽滅淨(Cyromazine)所成之群組。 群組a14:蛻皮激素(蛻皮激素)受體促效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8二醯基聯胺系,例如,可芬諾(chromafenozide)、合芬氮(halofenozide)、甲氧芬諾(methoxyfenozide)及得芬諾(tebufenozide)所成之群組。 群組a15:電位依賴性鈉通道阻斷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中群組22A噁二嗪及群組22B縮胺脲(semicarbazone)系,例如,因得克(indoxacarb)及氰氟蟲胺(metaflumizone)所成之群組。 群組a16:乙醯基CoA羧化酶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3特窗酸(tetronic acid)、四胺酸衍生物,例如,賜派芬(spirodiclofen)、賜滅芬(spiromesifen)及賜派滅(spirotetramat)所成之群組。 群組a17:魚尼丁受體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8二醯胺系,例如,剋安勃(chlorantraniliprole)、氰蟲醯胺(cyantraniliprole)、環溴蟲醯胺(cycloniliprole)、氟大滅(flubendiamide)、氟氰蟲醯胺(tetraniliprole)、氯氟氰蟲醯胺(cyhalodiamide)及四剋安勃(tetrachlorantraniliprole)所成之群組。 群組a18:弦音器調節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9化合物,例如,氟尼胺(Flonicamid)所成之群組。 群組a19:蟎成長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0化合物,例如,依殺蟎(etoxozole)、克芬蟎(clofentezine)、合賽多(hexythiazox) 所成之群組。 群組a20:章魚胺受體促效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9化合物,例如,三亞蟠(amitraz)所成之群組。 群組a21:粒線體電子傳遞系複合體IV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4化合物,例如,膦(phosphine)所成之群組。 群組a22:異噁唑啉系化合物,例如阿福拉納(afoxolaner)、氟樂(fluralaner)、碩騰寵愛(sarolaner)、樂地蘭(lotilaner)所成之群組。 群組a23:粒線體ATP合成酵素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12化合物,例如,汰芬隆(diafenthiuron)所成之群組。 群組a24:粒線體電子傳遞系複合體III抑制劑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0化合物,例如,亞醌蟎(acequinocyl)、必芬賽(bifenazate)所成之群組。 群組a25:粒線體電子傳遞系複合體I抑制劑(METI) 依據IRAC之作用分類的群組21化合物,例如,畢達本(pyridaben)、芬普蟎(fenpyroximate)所成之群組。 群組a26:印楝素(azadiractin)、比達利(pyridalyl)所成之群組。
作為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可舉例[1]目標蛋白質之胺基酸取代、[2]目標蛋白質之減少、[3]代謝增強、[4]皮膚之透過性的降低、[5]膜運輸蛋白所致之排出機能的亢進。[1]中,目標蛋白質,可具有一個或複數個胺基酸取代。所謂[3]之代謝增強,意指例如稱為細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及麩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S-transferase)之代謝酵素(亦稱為解毒分解酵素)之活性增大。又,作為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可具有[1]目標蛋白質之胺基酸取代、[2]目標蛋白質之減少、[3]代謝增強、[4]皮膚之透過性的降低、[5]膜運輸蛋白所致之排出機能的亢進之任一個或複數個。
作為敏感性降低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下述。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1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半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1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蝨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或斑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1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屬於群組a8之派滅淨及屬於群組a12之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白背飛蝨或斑飛蝨;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常蚜科;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桃蚜(Myzus persicae);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Aphis gossypii)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8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或桃蚜;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煙草粉蝨(Bemisia tabaci);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煙草粉蝨;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桃蚜; 對選自群組a1中之胺甲酸酯系化合物及/或選自群組a1中之有機磷系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 對馬拉松、陶斯松、大利松、丁基滅必蝨、加保扶、愛地白、芬普尼、丁烯氟蟲睛、依芬寧、達特南、益達胺、烯啶蟲胺、速殺氟、賽果培、賽速安、派滅淨及/或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 對滅必蝨、陶斯松、益達胺及/或布芬淨之敏感性降低的白背飛蝨; 對益達胺、賽速安、亞滅培、賽果培、可尼丁及/或達特南敏感性降低的二點小綠葉蟬(Amrasca biguttula biguttula); 對比加普及/或選自群組a1中之有機磷系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蚜; 對三辛滅、比加普 、內硫烷、第滅寧、λ賽洛寧、DDT及/或益達胺之敏感性降低的桃蚜; 對比加普、納乃得、毆殺松、地特靈及/或內硫烷之敏感性降低的萵苣蚜(Nasonovia ribisnigri); 對λ賽洛寧之敏感性降低的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畢芬寧及/或賜滅芬之敏感性降低的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對亞特松、佈飛松、內硫烷、芬普尼、λ賽洛寧、畢芬寧、亞滅寧、培丹、布芬淨、對賜滅芬、剋安勃、汰芬隆及/或印楝素之敏感性降低的煙草粉蝨; 對陶斯松、畢芬寧、賽滅寧、亞滅培、益達胺、賽速安、烯啶蟲胺及/或克凡派之敏感性降低的柑橘木蝨(Diaphorina citri); 對亞素靈、達馬松、毆殺松、內硫烷、貝他賽扶寧及/或益達胺之敏感性降低的英雄美洲蝽(Euschistus heros);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鱗翅目; 對選自群組a1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鱗翅目;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鱗翅目;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鱗翅目; 對選自群組a1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小菜蛾;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縱捲葉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縱捲葉野螟;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縱捲葉野螟;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菸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鈴實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棉鈴蟲(Helicoverpa zea);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茶長捲葉蛾(Homona magnanima);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茶長捲葉蛾;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茶小捲葉蛾(Adoxophyes honmai);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茶小捲葉蛾;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茶小捲葉蛾;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小菜蛾;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番茄潛旋蛾(Tuta absoluta); 對內硫烷、芬普尼及/或殺蟲單之敏感性降低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對第滅寧及/或λ賽洛寧之敏感性降低的歐洲粟米蟲(Ostrinia nubilalis); 對δ-內毒素之Cry1Ab及/或Cry1Ac之敏感性降低的蔗稈草螟(Diatraea saccharalis); 對佈飛松、加保利、陶斯松、內硫烷、第滅寧及/或芬化利之敏感性降低的茄螟蛾(Leucinodes orbonalis); 對佈飛松、陶斯松、拜裕松、巴賽松、三落松、納乃得、硫敵克、內硫烷、芬普尼、賽滅寧、第滅寧、β-賽扶寧、賜諾殺、阿巴汀、因滅汀、祿芬隆、二福隆、甲氧芬諾及/或因得克之敏感性降低的斜紋夜蛾;對陶斯松、第滅寧、賽滅寧、賜諾殺、阿巴汀、因滅汀、祿芬隆、因得克及/或甲氧芬諾之敏感性降低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對δ-內毒素之Cry1Ab、Cry1Ac、Cry2Ab2、Cry2Ae及/或Cry1F之敏感性降低的甘藍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對硫丙磷、佈飛松、亞素靈、甲基巴拉松、硫敵克、納乃得、毒殺芬、內硫烷、賽滅寧、第滅寧、DDT及/或賜諾殺之敏感性降低的菸芽夜蛾; 對亞素靈、陶斯松、佈飛松、納乃得、硫敵克、毒殺芬、內硫烷、芬化利、第滅寧、賽滅寧、DDT、因得克及/或剋安勃之敏感性降低的棉鈴實夜蛾; 對甲基巴拉松、賽滅寧、內硫烷及/或DDT之敏感性降低的棉鈴蟲; 對λ賽洛寧、賽果培及/或甲氧芬諾之敏感性降低的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對第滅寧及/或因得克之敏感性降低的歐洲葡萄蛾(Lobesia botrana); 對納乃得、地特靈、百滅寧、芬普尼、賜諾殺、阿巴汀、因滅汀、δ-內毒素之Cry1C、祿芬隆、因得克、剋安勃、氟大滅及/或汰芬隆之敏感性降低的小菜蛾;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總翅目;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總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總翅目;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總翅目;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總翅目;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蔥薊馬(Thrips tabaci); 對佈飛松、陶斯松、第滅寧及/或λ賽洛寧之敏感性降低的蔥薊馬; 對滅賜克、納乃得、免敵克、覆滅、加保扶、馬拉松、陶斯松、大利松、達馬松、大滅松、二氯松、毆殺松、滅大松、毒殺芬、內硫烷、芬普尼、阿納寧、亞滅寧、畢芬寧、第滅寧、益化利、百滅寧、tau-福化利、賽滅寧、芬化利、賽扶寧、益達胺、賜諾殺、賜諾特、阿巴汀、百利普芬及/或氰蟲醯胺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雙翅目;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雙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雙翅目;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雙翅目;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雙翅目; 對百滅寧及/或芬化利之敏感性降低的蔬菜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 對達馬松、甲基巴拉松、白粉松、滅賜松、陶斯松、三落松、百滅寧、賽滅寧、DDT、賜諾殺、阿巴汀及/或賽滅淨之敏感性降低的非洲菊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鞘翅目;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Chrysomelidae);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金花蟲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負泥蟲(Oulema oryzae);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負泥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稻負泥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根螢葉甲屬(Diabrotica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根螢葉甲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根螢葉甲屬;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根螢葉甲屬;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根螢葉甲屬;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玉米根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方玉米切根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howardi);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方玉米切根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方玉米切根蟲;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方玉米切根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方玉米切根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北方玉米根蟲(Diabrotica barberi);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北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北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北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北方玉米根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美葉甲(Diabrotica speciosa);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美葉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美葉甲;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美葉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南美葉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 對選自群組a1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黃條葉蚤(Phyllotreta striolata);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黃條葉蚤;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黃條葉蚤;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黑芥菜跳甲(Phyllotreta cruciferae);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黑芥菜跳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黑芥菜跳甲;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黑跳甲(Phyllotreta pusilla);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黑跳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西方黑跳甲;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油菜藍跳甲(Psylliodes chrysocephala);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油菜藍跳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油菜藍跳甲;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忽布跳甲(Psylliodes punctulata);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忽布跳甲;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忽布跳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象鼻蟲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象鼻蟲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象鼻蟲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水稻水象鼻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水稻水象鼻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及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水稻水象鼻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叩頭蟲科;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叩頭蟲科;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叩頭蟲科;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沖繩金針蟲(Melanotus okinawensi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沖繩金針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沖繩金針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細胸金針蟲(Agriotes fuscicolli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細胸金針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細胸金針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櫛叩頭蟲(Melanotus legatu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櫛叩頭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櫛叩頭蟲;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nchastus屬(Anchastus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nchastus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nchastus屬;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寬胸金針蟲屬(Conoderus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寬胸金針蟲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寬胸金針蟲屬;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梳瓜扣頭蟲屬(Ctenicera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梳瓜扣頭蟲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梳瓜扣頭蟲屬;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Limonius屬(Limonius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Limonius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Limonius屬;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eolus屬(Aeolus spp.);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eolus屬;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Aeolus屬; 對λ賽洛寧之敏感性降低的油菜藍跳甲; 對丁基加保扶、加保扶、裕必松、陶斯松、谷速松、賽洛寧、λ賽洛寧、第滅寧、百滅寧、益達胺、達特南、可尼丁、賽果培、賽速安及/或烯啶蟲胺之敏感性降低的馬鈴薯甲蟲; 對裕必松、λ賽洛寧、賽滅寧、亞滅寧、傑他賽滅寧、畢芬寧、β-賽扶寧、第滅寧、益化利、tau-福化利及/或亞滅培之敏感性降低的花粉甲蟲(Brassicogethes aeneu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蟎目;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蟎目;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蟎目;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蟎目; 對選自群組a1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蟎目; 對選自群組a1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畢芬寧、阿巴汀、密滅汀、亞醌蟎及/或必芬賽之敏感性降低的二斑葉蟎(Tetranychus urticae); 對芬普寧、賜派芬、克芬蟎、合賽多、畢達本及/或芬普蟎之敏感性降低的歐洲葉蟎(Panonychus ulmi);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Cimex lectulariu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對選自群組a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選自群組a10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對免敵克、大利松、二氯松、撲滅松、丁基滅必蝨、馬拉松、安丹、地特靈、芬普尼、亞烈寧、畢芬寧、賽扶寧、β-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亞滅寧、第滅寧、益化利、依芬寧、百滅寧、芬特寧、除蟲菊酯、特滅靈、DDT、亞滅培、達特南、益達胺、賽速安、賜諾殺及/或克凡派之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Cimex hemipteru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 選自群組a10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 對免敵克、大利松、撲滅松、丁基滅必蝨、馬拉松、安丹、地特靈、芬普尼、亞烈寧、畢芬寧、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亞滅寧、第滅寧、益化利、依芬寧、百滅寧、DDT、益達胺及/或克凡派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床蝨;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Musca domestica);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6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亞滅松、谷速松、陶斯松、甲基陶斯松、大利松、二氯松、大滅松、樂乃松、撲滅松、納乃得、甲氧氯、乃力松、甲基巴拉松、巴賽松、佈飛松、安丹、四氯松、三落松、三氯松、地特靈、內硫烷、芬普尼、畢芬寧、賽扶寧、β-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β-賽滅寧、賽芬寧、第滅寧、益化利、芬特寧、除蟲菊酯、瑞滅寧、DDT、亞滅培、達特南、益達胺、烯啶蟲胺、賽速安、賜諾殺、阿巴汀、因滅汀、美賜平、百利普芬、培丹、二福隆、祿芬隆、殺鈴脲、賽滅淨、甲氧芬諾及/或因得克之敏感性降低的家蠅;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惡蚋(Simulium damnosum);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惡蚋;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家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家蚊; 對畢芬寧、β-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瑞滅寧之敏感性降低的赤家蚊;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地下家蚊(Culex pipiens f. molestus); 對第滅寧、依芬寧、百滅寧及/或芬特寧之敏感性降低的地下家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家蚊 ; 對亞培松、畢芬寧、β-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瑞滅寧之敏感性降低的熱帶家蚊 ;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 對選自群組a7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 對選自群組a9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 對陶斯松、二氯松、撲滅松、芬殺松、馬拉松、亞特松、安丹、亞培松、亞烈寧、畢芬寧、賽扶寧、λ賽洛寧、賽滅寧、亞滅寧、第滅寧、依芬寧、百滅寧、芬特寧、DDT及/或美賜平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 對δ-內毒素之Cry4A、Cry4B之敏感性降低的埃及斑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甘比亞瘧蚊;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甘比亞瘧蚊; 對免敵克、撲滅松、亞特松、地特靈、λ賽洛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DDT之敏感性降低的甘比亞瘧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庫魯茲瘧蚊(Anopheles coluzzii);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庫魯茲瘧蚊;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庫魯茲瘧蚊; 對免敵克、撲滅松、地特靈、λ賽洛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DDT之敏感性降低的庫魯茲瘧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阿拉伯瘧蚊(Anopheles arabiensi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阿拉伯瘧蚊;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阿拉伯瘧蚊; 對免敵克、馬拉松、地特靈、λ賽洛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DDT之敏感性降低的阿拉伯瘧蚊;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不吉瘧蚊(Anopheles funestu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不吉瘧蚊; 地特靈、λ賽洛寧、第滅寧、百滅寧及/或DDT之敏感性降低的不吉瘧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擬穀盜(Tribolium castaneum);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擬穀盜; 對選自群組a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擬穀盜; 對選自群組a2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赤擬穀盜; 加保利、陶斯松、甲基陶斯松、氰乃松、大利松、二氯松、撲滅松、馬拉松、巴賽松、亞特松、普滅克、安丹、亞培松、四氯松、必賽靈、賽扶寧、賽洛寧、賽滅寧、第滅寧、百滅寧、芬特寧、除蟲菊酯、DDT、賜諾殺及/或膦之敏感性降低的赤擬穀盜;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Blattella germanica);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 對選自群組a6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 對陶斯松、馬拉松、安丹、芬普尼、β-賽扶寧、賽滅寧、第滅寧、百滅寧、除蟲菊酯、DDT、益達胺及/或阿巴汀之敏感性降低的德國姬蠊;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 對選自群組a4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 對選自群組a5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 對免敵克、加保利、氯芬松、陶斯松、大利松、芬殺松 、亞芬松、普丹松、安丹、馬拉松、芬普尼、賽扶寧、賽滅寧、福化利、百滅寧、除蟲菊酯、益達胺及/或賜諾殺之敏感性降低的貓蚤;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狗矩頭壁蝨(Dermacentor variabilis); 對DDT之敏感性降低的狗矩頭壁蝨;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 對選自群組a2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 對選自群組a6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 對選自群組a20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 對加保利、陶斯松、蠅毒磷、芬普尼、比瑞普、賽滅寧、第滅寧、伏滅寧、百滅寧、伊維菌素及/或三亞蟠之敏感性降低的微小扇頭蜱; 對選自群組a1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對選自群組a3中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血紅扇頭蜱; 對選自群組a20之1種以上之化合物之敏感性降低的血紅扇頭蜱; 對百滅寧及/或三亞蟠之敏感性降低的血紅扇頭蜱;
作為藉由目標蛋白質之1個以上之胺基酸取代而敏感性降低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以下者。 於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之β次單元具有R81T之胺基酸取代的棉蚜; 於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之β次單元具有R81T之胺基酸取代的桃蚜; 於魚尼丁受體具有G4946E之胺基酸取代的小菜蛾; 於鈉通道具有F1845Y或V1848I之胺基酸取代的小菜蛾;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2'N之胺基酸取代的白背飛蝨;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S431F及/或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棉蚜;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925I及/或T929V之胺基酸取代的煙草粉蝨;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S431F之胺基酸取代的桃蚜;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M918T及/或TL932F之胺基酸取代的桃蚜;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及/或A302G之胺基酸取代的桃蚜;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及/或M918T之胺基酸取代的西方花薊馬; 於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之α6次單元具有G275E之胺基酸取代的西方花薊馬;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29H、V421M、V421A、V421G及/或I951V之胺基酸取代的棉鈴蟲;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29H、D1561V、E1565G及/或V421M之胺基酸取代的菸芽夜蛾;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R30K、S291G及/或I392T之胺基酸取代的馬鈴薯甲蟲;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馬鈴薯甲蟲; 於乙醯膽鹼酯酶type 1具有S298P之胺基酸取代的白背飛蝨; 於麩胺酸受體之GluCl1次單元具有G323D之胺基酸取代的二斑葉蟎; 於麩胺酸受體之GluCl3次單元具有G326E之胺基酸取代的二斑葉蟎;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M918T、M918L、T929I、V1010A及/或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蔥薊馬;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925I及/或T929I之胺基酸取代的溫室粉蝨; 於魚尼丁受體具有G4903V、G4903E、I4746T及/或I4746M之胺基酸取代的番茄潛旋蛾;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1S之胺基酸取代的褐飛蝨; 於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之α1及α3次單元具有Y151S之胺基酸取代的褐飛蝨;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歐洲粟米蟲;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F1538I之胺基酸取代的歐洲葉蟎;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油菜藍跳甲;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麥長管蚜;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282S、A282G及/或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小菜蛾;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M918I、T929I及/或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小菜蛾;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之α次單元具有V419L、L925I及/或I936F之胺基酸取代的臭蟲;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V180L、V260L、G262A、G262V、G342A、G342V、G365A、F327Y、F407Y及/或G445A之胺基酸取代的家蠅;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之α次單元具有M918T、L1014F及/或L1014H之胺基酸取代的家蠅;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家蠅;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及/或L1014S之胺基酸取代的赤家蚊;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赤家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及/或L1014S之胺基酸取代的地下家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及/或L1014S之胺基酸取代的熱帶家蚊 ;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G119S之胺基酸取代的熱帶家蚊 ;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V410L、G923V、L982W、S989P、I1011M、I1011V、V1016I、V1016G、T1520I、F1534C及/或D1763Y之胺基酸取代的埃及斑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S及/或N1575Y之胺基酸取代的甘比亞瘧蚊; 於乙醯膽鹼酯酶具有G119S之胺基酸取代的甘比亞瘧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及/或N1575Y之胺基酸取代的庫魯茲瘧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阿拉伯瘧蚊;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296S及/或V327I之胺基酸取代的不吉瘧蚊;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赤擬穀盜;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D58G、E434K、C764R、L933F及/或P1880L之胺基酸取代的德國姬蠊;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德國姬蠊;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T929V及/或L1014F之胺基酸取代的貓蚤; 於GABA作動性氯離子通道具有A302S之胺基酸取代的貓蚤; 於電位依賴性鈉通道具有C190A及/或F1550I之胺基酸取代的微小扇頭蜱。
作為藉由目標蛋白質之減少而敏感性降低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以下者。 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之α2次單元的表現量減少之家蠅。
作為代謝酵素之活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可舉例例如代謝酵素基因之過度表現(亦稱為量的變異),及代謝酵素之胺基酸取代所致之與藥劑的親和性提升(亦稱為質的變異)。此等代謝酵素之活性增大的主要因素亦可具有1個或複數個。
作為藉由代謝酵素基因之過度表現而代謝酵素之活性增大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下述。 CYP6ER1(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褐飛蝨;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二點小綠葉蟬; 細胞色素P450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棉蚜; CYP6CM1(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單氧酵素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煙草粉蝨; 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煙草粉蝨; 羧酸酯酶基因及/或微粒體-O-去甲基酶(microsomal-O-demethylase)基因過度表現之二化螟;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及/或細胞色素P450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蘋果蠹蛾; 3種之胺肽酶N(aminopeptidases N)基因(DsAPN1、DsAPN2,及DsAPN3)及/或DsCAD1 (鈣黏蛋白(cadherin)基因之1種)表現減少之蔗稈草螟;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非洲菊斑潛蠅;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花粉甲蟲; CYP6CY3(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桃蚜;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之1種的E4之基因及/或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之1種的FE4基因過度表現之桃蚜; 酯酶(esterase)基因過度表現之萵苣蚜; 麩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基因過度表現之萵苣蚜;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英雄美洲蝽; 膽鹼酯酶(cholinesterase)之1種的EST-2之基因及/或膽鹼酯酶之1種的EST-4之基因過度表現之英雄美洲蝽;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西方花薊馬; 細胞色素P450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西方花薊馬; 麩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基因過度表現之西方花薊馬; 表現CYP337B3 (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之棉鈴實夜蛾; 細胞色素P450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棉鈴實夜蛾; 麩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基因過度表現之棉鈴實夜蛾;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棉鈴實夜蛾;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菸芽夜蛾;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菸芽夜蛾;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菸芽夜蛾;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馬鈴薯甲蟲;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馬鈴薯甲蟲;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馬鈴薯甲蟲; TuGSTd14(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二斑葉蟎; CYP6CM1(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溫室粉蝨;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赤擬穀盜; CYP6AY1(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表現減少之褐飛蝨;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基因過度表現之褐飛蝨;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之1種的Nl-EST1之基因過度表現之褐飛蝨; CYP6ER1、CYP6AY1及/或CYP6FU1 (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褐飛蝨; 細胞色素P450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歐洲粟米蟲;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歐洲粟米蟲; 細胞色素P450依賴性單氧酵素基因過度表現之歐洲葉蟎; 細胞色素P450基因過度表現之油菜藍跳甲; CYP397A1、CYP398A1、CYP6DN1、CYP4CM1及/或CYP400A1(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臭蟲; CE3959及/或CE21331(皆為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臭蟲; S1(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臭蟲; CYP6A1、CYP6A5v1、CYP6A5v2、CYP6A36、CYP6A40、CYP6D1、CYP6D1v1、CYP6D3、CYP6D8、CYP6G2及/或CYP6G4 (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家蠅; CYP9M10、CYP6AA7及/或CYP4H34 (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熱帶家蚊 ;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埃及斑蚊;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埃及斑蚊; CYP4D24、CYP6BB2、CYP6F3、CYP6M11、CYP6N12及/或CYP9M6(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埃及斑蚊; 羧酸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埃及斑蚊; CYP4P16、CYP4P17、CYP6P3、CYP6Z1、CYP12F1及/或CYP325A3(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甘比亞瘧蚊; GSTE2(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甘比亞瘧蚊; PX13A及/或PX13B(皆為peroxidase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甘比亞瘧蚊; 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甘比亞瘧蚊; CYP6P4(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阿拉伯瘧蚊; 羧酸酯酶基因過度表現之阿拉伯瘧蚊; beta-esterases基因過度表現之阿拉伯瘧蚊; CYP6P4及/或CYP6P9(皆為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不吉瘧蚊; CYP6BQ9(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赤擬穀盜; 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過度表現之赤擬穀盜; Epsilon(麩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赤擬穀盜; CYP4G19(細胞色素P450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之德國姬蠊。
作為藉由代謝酵素之胺基酸取代所致之與藥劑之親和性提升而代謝酵素之活性增大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下述。 含有具有T318S、A375δ及A376G之胺基酸取代的CYP6ER1vA(CYP6ER1之變異型的1種)之褐飛蝨; 含有具有T318S及A377δ之胺基酸取代的CYP6ER1vB (CYP6ER1之變異型的1種)之褐飛蝨; 含有具有W251L及/或W251S之胺基酸取代的羧酸酯酶(carboxyesterase)之家蠅; 含有具有P45S,及或G131S之胺基酸取代的二氫硫辛醯胺去氫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之赤擬穀盜。
作為具有複數之代謝酵素之活性增大的主要因素之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CYP6ER1之過度表現之外,並藉由具有CYP6ER1vA及CYP6ER1vB而對益達胺敏感性降低的褐飛蝨。
作為藉由皮膚之透過性的降低而敏感性降低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以下者。 於表皮之藥劑滲透性降低(reduced cuticular penetration)所致之對除蟲菊類(pyrethroids)系(例如,賽滅寧、益化利等)敏感性降低的棉鈴實夜蛾; C2、C10及/或C13(皆為推定之表皮蛋白基因之1種)過度表現所致之對除蟲菊類(pyrethroids)系(β-賽扶寧等)敏感性降低的臭蟲。
作為藉由膜運輸蛋白所致之排出機能的亢進而敏感性降低的有害昆蟲、有害蟎類等之有害節肢動物、有害軟體動物及有害線蟲,可舉例例如以下者。 ABC運輸蛋白之基因的Abc8, Abc9, Abc10及/或Abc11過度表現之臭蟲。
作為常蚜科害蟲,可舉例例如棉蚜、桃蚜及萵苣蚜。 作為稻蝨科害蟲,可舉例例如褐飛蝨、白背飛蝨及斑飛蝨。 作為粉蝨科害蟲,可舉例例如煙草粉蝨及溫室粉蝨。
作為本發明之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可藉由將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有效量,直接施用於有害節肢動物及/或有害節肢動物的棲息場所(植物、土壤、家屋內、動物等)來進行。作為本發明之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方法,可舉例例如莖葉處理、土壤處理、根部處理、淋浴處理、燻煙處理、水面處理及種子處理。
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通常混合固體擔體、液體擔體、氣體狀擔體等之惰性擔體與界面活性劑等,視需要添加結合劑、分散劑、安定劑等之製劑用輔助劑,製劑化成水性懸濁製劑、油性懸濁製劑、油劑、乳劑、乳劑製劑、微乳劑製劑、微膠囊製劑、水合劑、顆粒水合劑、粉劑、粒劑、錠劑、氣膠劑、樹脂製劑等來使用。不限於此等之製劑,亦可製劑化成Manual 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FAO and WHO Specifications for pesticides, FAO Plant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Papers-271~276, prepared by the FAO/WHO Joint Meeting on Pesticide Specifications, 2016, ISSN:0259-2517記載之劑型來使用。 於此等之製劑中,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以重量比計通常含有0.0001~99%。
作為固體擔體,可舉例例如黏土(葉蠟石黏土、高嶺土黏土等)、滑石、碳酸鈣、矽藻土、沸石、膨土、酸性白土、鎂鋁海泡石、白碳、硫酸銨、蛭石、珍珠岩、輕石、矽砂、化學肥料(硫酸銨、磷酸銨、硝酸銨、尿素、氯化銨等)之微粉末及粒狀物,以及樹脂(聚丙烯、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聚醯胺、聚氯乙烯等)。
作為液體擔體,可舉例例如水、醇類(乙醇、環己醇、苄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酮類(丙酮、環己酮等)、芳香族烴(二甲苯、苯基二甲苯基乙烷、甲基萘等)、脂肪族烴類(己烷、環己烷等)、酯類(乙酸乙酯、油酸甲酯、碳酸丙烯酯等)、腈類(乙腈等)、醚類(乙二醇二甲基醚等)、醯胺類(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辛烷醯胺等)、亞碸類(二甲基亞碸等)、內醯胺類(N-甲基吡咯啶酮、N-辛基吡咯啶酮等)、脂肪酸類(油酸等)、植物油(大豆油等)。
作為氣體狀擔體,可舉例例如氟碳、丁烷氣體、LPG(液化石油氣體)、二甲基醚、氮,及二氧化碳氣體。
作為界面活性劑,可舉例例如非離子界面活性劑(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乙二醇脂肪酸酯等)及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烷基磺酸鹽、烷基芳基磺酸鹽、烷基硫酸鹽等)。具體而言,可舉例Nimbus(註冊商標)、Assist(註冊商標)、Aureo(註冊商標)、Iharol(註冊商標)、Silwet L-77(註冊商標)、BreakThru(註冊商標)、SundanceII(註冊商標)、Induce(註冊商標)、Penetrator(註冊商標)、AgriDex(註冊商標)、Lutensol A8(註冊商標)、NP-7(註冊商標)、Triton(註冊商標)、Nufilm(註冊商標)、Emulgator NP7(註冊商標)、Emulad(註冊商標)、TRITON X 45(註冊商標)、AGRAL 90(註冊商標)、AGROTIN(註冊商標)、ARPON(註冊商標)、EnSpray N(註冊商標),及BANOLE(註冊商標)等。
作為其他製劑用輔助劑,可舉例結合劑、分散劑、著色劑及安定劑等,具體而言可舉例例如多醣類(澱粉、阿拉伯膠、纖維素衍生物、海藻酸等)、木質素衍生物、合成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烯基吡咯啶酮、聚丙烯酸類等)、酸性磷酸異丙酯,及二丁基羥基甲苯。
本發明中,作為植物,可舉例植物全體、莖葉、花、穗、果實、樹幹、枝、樹冠、種子、營養生殖器官及苗。
所謂營養生殖器官,意指在植物之根、莖、葉等之中,將該部位自本體切離而設置於土壤時,具有成長能力者。作為營養生殖器官,可舉例例如塊根(tuberous root)、橫走根(creeping root)、鱗莖(bulb)、球莖(corm或solid bulb)、塊莖(tuber)、根莖(rhizome)、匍匐枝(stolon)、根托(rhizophore)、莖片段(cane cuttings)、繁殖體(propagule)及藤蔓(vine cutting)。此外,匍匐枝亦稱為走莖(runner),繁殖體亦稱為珠芽,分為肉芽(broad bud)、鱗芽(bulbil)。所謂藤蔓,意指甘薯或日本薯蕷等之苗條(葉及莖之總稱,shoot)。鱗莖、球莖、塊莖、根莖、莖片段、根托或塊根亦總稱為球根。薯的栽培藉由將塊莖種植於土壤開始,而所使用的塊莖一般稱為種薯。
本化合物、作為將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有效量施用於土壤而防除有害節肢動物的方法,可舉例例如於種植植物前或種植後之土壤施用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有效量的方法。更具體而言,可舉例例如栽植洞處理(栽植洞散佈、栽植洞處理土壤混合)、株底處理(株底散佈、株底土壤混合、株底灌注、育苗期後半株底處理)、植溝處理(植溝散佈、植溝土壤混合)、栽植行處理(栽植行散佈、栽植行土壤混合、生育期栽植行散佈)、播種時栽植行處理(播種時栽植行散佈、播種時栽植行土壤混合)、全面處理(全面土壤散佈、全面土壤混合)、邊行處理、水面處理(水面施用、浸水後水面施用)、其他土壤散佈處理(生育期粒劑葉面散佈、樹冠下或主幹周邊散佈、土壤表面散佈、土壤表面混合、播種洞散佈、犂溝地表面散佈、株間散佈)、其他灌注處理(土壤灌注、育苗期灌注、藥液注入處理、接地部灌注、藥液滴水灌溉、化學灌溉)、育苗箱處理(育苗箱散佈、育苗箱灌注、育苗箱藥液浸水)、育苗盤處理(育苗盤散佈、育苗盤灌注、育苗盤藥液浸水)、苗床處理(苗床散佈、苗床灌注、水苗代苗床散佈、苗浸漬)、床土混合處理(床土混合、播種前床土混合、播種時覆土前散佈、播種時覆土後散佈、覆土混合),及其他處理(培土混合、犂挖、表土混合、滴雨部土壤混合、栽植位置處理、粒劑花萼散佈、糊狀肥料混合)。
作為種子處理,可舉例例如對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之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處理,詳細而言,可舉例例如將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懸浮液以霧狀噴覆至種子表面或營養生殖器官表面之噴覆處理;將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塗佈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之塗抹處理;將種子浸漬於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藥液中一定時間的浸漬處理;以含有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擔體塗覆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的方法(膜被覆處理、小粒被覆處理等)。作為上述之營養生殖器官,特別可舉例種薯。 以組成物A對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處理時,可將組成物A做成1個製劑對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進行處理,或可將組成物A做成不同之複數的製劑分成複數次對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進行處理。作為將組成物A做成不同之複數的製劑分成複數次進行處理的方法,可舉例例如以僅包含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之製劑進行處理,使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風乾後,以包含本成分之製劑進行處理的方法;及以包含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及本成分作為有效成分之製劑進行處理,使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風乾後,以包含處理過之本成分以外之本成分的製劑進行處理的方法。 所謂保持著本發明中之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意指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之表面,附著有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狀態者。保持著上述之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附著有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前或之後,亦可附著有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以外之資材。 又,組成物A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之表面附著形成層時,該層可由1層或複數之層而成。又,由複數之層而成時,各個層可為包含1以上之有效成分的層,或由包含1以上之有效成分的層與不含有效成分的層而成。 保持著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例如,可藉由將包含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之製劑經由前述種子處理之方法,施用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來獲得。
將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使用於農業領域之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時,其施用量,每10000m 2之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的量通常為1~10000g。對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進行處理時,對於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1Kg,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之量,通常以0.001~ 100g之範圍來施用。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製劑化成乳劑、水合劑、懸浮劑等時,通常以有效成分濃度成為0.01~10000ppm之方式以水稀釋來施用,而粒劑、粉劑等,通常直接施用。
又,亦可藉由將加工成片狀或繩狀之樹脂製劑捲繞於作物、在作物附近展開、覆蓋在植株基部之土壤等之方法進行處理。
將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使用於棲息於家屋內之有害節肢動物的防除時,其施用量,於面上進行處理時,以每1m 2處理面積之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之量計,通常為0.01~1000mg,於空間進行處理時,以每1m 3處理空間之本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之量計,通常為0.01~500mg。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製劑化成乳劑、水合劑、懸浮劑等時,通常以有效成分濃度成為0.1~10000ppm之方式以水稀釋來施用,油劑、氣膠劑、燻煙劑、毒餌劑等為直接施用。
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使用於牛、馬、豬、綿羊、山羊、雞等之家畜、狗、貓、大鼠、小鼠等之小動物之外部寄生蟲防除時,於獸醫學尚可利用公知的方法使用於動物。作為具體的使用方法,目的為全身抑制時,例如藉由錠劑、混入飼料、栓劑、注射(肌肉內、皮下、靜脈內、腹腔內等)來投予,目的並非全身性抑制時,例如藉由噴霧油劑或水性液劑、進行澆潑(Pour-on)處理或者點塗處理、以洗毛製劑清洗動物或將樹脂製劑做成項圈或耳標附於動物上等之方法來使用。對動物投予時之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的量,通常相對於動物之體重1kg而言,為0.1~1000mg之範圍。
本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或組成物A可作為田、水田、草坪、果樹園等之農耕地中的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劑使用。作為植物,可舉例例如以下者。
玉米(馬歯種、硬粒種、軟粒種、爆裂種、糯種、甜味種、飼料玉米)、稻(長粒種、短粒種、中粒種、粳稻種、熱帶粳稻種、秈稻種、爪哇稻種、水稻、陸稻、浮稻、直播、移植、糯米)、小麥(麵包小麥(硬質、軟質、中質、紅小麥、白小麥)、杜蘭小麥、斯佩耳特小麥、密穗小麥、各自的冬小麥型、春小麥型)、大麥(二條大麥(=啤酒大麥)、六條大麥、青稞、糯麥、各自的冬大麥型、春大麥型)、黑麥(冬黑麥型、春黑麥型)、黑小麥(冬黑小麥型、春黑小麥型)燕麥(冬燕麥型、春燕麥型)、高粱、棉(高地種、皮馬種)、大豆(完熟種子收穫品種、毛豆品種、青割品種、各自的無限生長型、有限生長型、半有限生長型)、花生、蕎麥、甜菜(製糖用、飼料用、根菜、葉菜、燃料)、西洋油菜(冬西洋油菜型、春西洋油菜型)、芥花(冬芥花型、春芥花型)向日葵(榨油用、食用、觀賞用)、甘蔗、菸草、茶樹、桑、茄科蔬菜(茄子、蕃茄、青椒、辣椒、馬鈴薯等)、葫蘆科蔬菜(黃瓜、南瓜、櫛瓜、西瓜、哈密瓜等)、十字花科蔬菜(蘿蔔、蕪菁、辣根、球莖甘藍、白菜、高麗菜、芥菜、青花菜、花椰菜等)、菊科蔬菜(牛蒡、春菊、朝鮮薊、萵苣等)、百合科蔬菜(蔥、洋蔥、蒜、蘆筍等)、繖形花科蔬菜(胡蘿蔔、香芹、芹菜、美國防風草等)、藜科蔬菜(菠菜、紅頭菜等)、唇形科蔬菜(紫蘇、薄荷、羅勒等)、草莓、甘薯、日本薯蕷、芋頭、仁果類(蘋果、西洋梨、日本梨、中國梨、榠樝、榲桲等)、核果類(桃、李、油桃、梅、櫻桃、杏桃、蜜棗等)、柑橘類(溫州蜜柑、橙、檸檬、萊姆、葡萄柚等)、堅果類(栗子、核桃、榛、杏仁、開心果、腰果、夏威夷果等)、漿果類(藍莓、蔓越莓、黑莓、覆盆子等)、葡萄、柿、無花果、橄欖、枇杷、香蕉、咖啡、椰棗、椰子、觀賞植物、森林植物、芝草類、牧草類。
上述植物只要是一般栽培之品種無特別限定。上述植物中,亦包含自然交配可產生的植物、藉由突變可產生的植物、F1雜交植物,及基因重組作物。作為基因重組作物,可舉例例如對異噁唑草酮(isoxaflutole)等之HPPD(4-羥基苯基丙酮酸二氧酶)抑制劑、咪草烟(imazethapyr)、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methyl)等之ALS (乙醯乳酸合成酵素)抑制劑、EPSP (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抑制劑、麩醯胺合成酵素抑制劑、PPO(原紫質原氧化酶)抑制劑、溴苯腈,或汰克草(dicamba)等之除草劑賦予耐性之植物;可合成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等之桿菌屬中已知的選擇性毒素等之植物;合成與源自有害昆蟲之內在性基因部分一致的基因片段等,於目標有害昆蟲體內藉由誘導基因靜默(RNAi;RNA interference)賦予特異性殺蟲活性之植物。 [實施例]
以下,雖藉由製造例,製劑例及試驗例等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此等之例。 本說明書中,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Pr表示丙基,i-Pr表示異丙基,t-Bu表示tert-丁基,c-Pr表示環丙基,c-Bu表示環丁基,c-Pen表示環戊基,c-Hex表示環己基,CF 3表示三氟甲基,OCF 3表示三氟甲氧基,OEt表示乙氧基,OPr表示丙氧基,O(i-Pr)表示異丙氧基,Ph表示苯基,Py2表示2-吡啶基,Py3表示3-吡啶基,Py4表示4-吡啶基,Bn表示苄基。c-Pr、c-Bu、c-Pen、c-Hex、Ph、Py2、Py3及Py4具有取代基時,將取代基於符號之前記載取代位置。例如,1-CN-c-Pr表示1-氰基環丙基,3,4-F 2-Ph表示3,4-二氟苯基,4-CF 3-Py2表示4-(三氟甲基)-2-吡啶基,5-OCH 2CF 2CF 3-Py2表示5-(2,2,3,3,3-五氟丙氧基)-2-吡啶基。
首先,顯示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製造例。
以液體色層分析/質量分析(以下,記為LCMS)測定化合物之物性值時,記載測定之分子離子值[M+H] +或[M-H] -及滯留時間(以下,記為RT)。液體色層分析(以下,記為LC)之條件如下述。
[LC條件] 管柱:L-column2 ODS、內徑4.6 mm、長度30 mm、粒徑3 μm(一般財團法人化學物質評價研究機構) UV測定波長:254nm 移動相:A液:0.1%甲酸水溶液、B液:0.1%甲酸乙腈 流速:2.0 mL/分鐘 泵:LC-20AD (島津製作所製) 2台 (高壓梯度) 梯度條件:以[表LC1]記載之濃度梯度進行送液。
Figure 02_image035
[MS條件] 檢測器:LCMS-2020(島津製作所製) 離子化法:DUIS
製造例1 於以日本特開2002-114783記載之方法製造之3-氯-N’-羥基吡啶-4-羧基醯亞胺醯胺0.20 g及DMF 5mL之混合物中,冰冷下加入苯甲醯氯0.18g後,冰冷下滴下三乙胺0.13g,於140℃攪拌6小時。冷卻至室溫後,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30:70),得到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1 0.31g。
Figure 02_image037
本化合物1: 1H-NMR (CDCl 3) δ: 8.81 (1H, s), 8.67 (1H, d), 8.22 (2H, d), 8.01 (1H, d), 7.65-7.55 (3H, m).
製造例1-1 依照製造例1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式(B-1)
Figure 02_image039
所示之化合物中,R 1、R 2、R 3、R 4、R 5、R 6及R 7之組合為[表B-1]及[表B-2]記載之任一組合的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41
Figure 02_image043
本化合物2: 1H-NMR (CDCl 3) δ: 8.82 (1H, s), 8.67 (1H, d), 8.28-8.22 (2H, m), 7.99 (1H, d), 7.30-7.24 (2H, m). 本化合物3: 1H-NMR (CDCl 3) δ: 8.83 (1H, s), 8.68 (1H, d), 8.24-8.18 (1H, m), 8.01 (1H, d), 7.13-7.07 (2H, m), 2.80 (3H, s). 本化合物4: 1H-NMR (CDCl 3) δ: 8.67 (2H, s), 8.21 (2H, dd), 7.64-7.54 (3H, m). 本化合物5: 1H-NMR (CDCl 3) δ: 8.60 (2H, s), 8.10 (1H, dd), 7.55-7.35 (3H, m). 本化合物6: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21 (1H, s), 8.11 (1H, d), 7.62 (1H, d), 7.53 (1H, t) 本化合物7: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16 (2H, d), 7.57 (2H, d). 本化合物8: 1H-NMR (CDCl 3) δ: 8.59 (2H, s), 8.09 (1H, d), 7.42 (1H, t), 7.29 (2H, d), 2.68 (3H, s). 本化合物9: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04 (1H, br s), 8.04-8.00 (1H, m), 7.46 (2H, d), 2.47 (3H, s). 本化合物10: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10 (2H, d), 7.38 (2H, d), 2.47 (3H, s). 本化合物11: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26-8.23 (2H, m), 7.31-7.24 (2H, m). 本化合物12: 1H-NMR (CDCl 3) δ: 8.60 (2H, s), 8.08 (1H, d), 7.57 (1H, s), 7.39 (1H, d). 本化合物13: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14 (1H, d), 7.40 (1H, s), 7.38 (1H, d), 2.75 (3H, s). 本化合物14: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32 (1H, s), 8.05 (1H, d), 7.68 (1H, d). 本化合物15: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11 (2H, s), 7.64 (1H, s). 本化合物16: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52 (1H, br s), 8.45 (1H, dd), 7.94 (1H, dd), 7.75 (1H, t). 本化合物17: 1H-NMR (CDCl 3) δ: 9.08 (1H, br s), 8.70 (2H, s), 8.55 (2H, dt), 7.85 (1H, dt). 本化合物18: 1H-NMR (CDCl 3) δ: 8.59 (2H, s), 7.72 (1H, dd), 7.61 (1H, t), 7.38 (1H, t), 7.08 (1H, dd), 3.81 (3H, s). 本發明化合物19: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09-8.01 (2H, m), 7.45-7.36 (1H, m). 本發明化合物20: 1H-NMR (CDCl 3) δ: 8.72 (2H, s), 7.79-7.78 (2H, m), 7.15-7.13 (1H, m). 本化合物21: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51 (1H, br s), 8.42 (1H, d), 7.92 (1H, d), 7.76 (1H, t). 本發明化合物22: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17 (1H, d), 8.08 (1H, s), 7.66-7.64 (1H, m), 7.51 (1H, d). 本發明化合物23: 1H-NMR (CDCl 3) δ: 8.96 (2H, s), 8.17-8.15 (1H, m), 8.04 (1H, s), 7.93 (1H, d). 本發明化合物36: 1H-NMR (CDCl 3) δ: 8.84 (1H, s), 8.70 (1H, d), 8.19 (1H, d), 8.10 (1H, s), 8.01 (1H, d), 7.66 (1H, t), 7.52 (1H, d). 本化合物37: 1H-NMR (CDCl 3) δ: 8.84 (1H, s), 8.70 (1H, d), 8.54 (1H, s), 8.36 (1H, d), 8.02 (1H, d), 7.95 (1H, d), 7.69 (1H, t). 本化合物38: 1H-NMR (CDCl 3) δ: 8.85 (1H, s), 8.71 (1H, d), 8.25-8.23 (1H, m), 8.13 (1H, d), 8.04-8.01 (1H, m), 7.66-7.62 (1H, m), 7.57-7.52 (1H, m). 本發明化合物39: 1H-NMR (CDCl 3) δ: 8.85 (1H, s), 8.71 (1H, d), 8.06-8.05 (1H, m), 8.00 (1H, d), 7.87-7.83 (1H, m), 7.41-7.38 (1H, m). 本化合物40: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40-8.39 (1H, m), 8.17 (1H, d), 7.80 (1H, d), 7.48 (1H, t). 本化合物41: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60-8.58 (1H, m), 8.22-8.18 (1H, m), 8.01-7.98 (1H, m), 7.34 (1H, t). 本化合物42: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24 (1H, s), 8.04 (1H, d), 7.69 (1H, d), 7.52 (1H, t), 1.40 (9H, s). 本發明化合物43: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10 (1H, d), 8.00-7.98 (1H, m), 7.61 (1H, t), 7.46-7.43 (1H, m), 6.63 (1H, t). 本化合物44: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7.85 (2H, s), 7.29 (1H, s), 2.43 (6H, s). 本化合物45: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34-8.30 (1H, m), 8.16-8.11 (1H, m), 7.37 (1H, t). 本發明化合物46: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06-8.04 (1H, m), 7.84 (1H, d), 7.40 (1H, d). 本化合物47: 1H-NMR (CDCl 3) δ: 8.69 (2H, s), 8.49-8.46 (1H, m), 8.20-8.16 (1H, m), 7.34 (1H, t). 本發明化合物48: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20-8.19 (1H, m), 7.90-7.86 (1H, m), 7.57-7.53 (1H, m). 本化合物49: 1H-NMR (CDCl 3) δ: 8.84 (2H, s), 8.52 (1H, s), 8.43 (1H, d), 7.93 (1H, d), 7.76 (1H, t). 本發明化合物56: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8.06-8.02 (1H, m), 7.96-7.91 (1H, m), 7.61-7.55 (1H, m), 7.40-7.34 (1H, m).
製造例2 於以國際公開2002/081482號記載之方法製造之3,5-二氯-N-羥基異菸鹼醯亞胺基氯化物(3,5-dichloro-N-hydroxyisonicotinimidoyl chloride) 0.40g及四氫呋喃20mL之混合物中,冰冷下加入4-乙炔基-1,2-二氟苯0.24mL後,冰冷下滴下三乙胺0.55mL,室溫下攪拌20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25:75),得到0.30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24。
Figure 02_image045
本化合物24: 1H-NMR (CDCl 3) δ: 8.66 (2H, s), 7.73-7.57 (2H, m), 7.37-7.28 (1H, m), 6.65 (1H, s).
製造例3 於3,5-二氯吡啶-4-羧酸0.73g及甲苯10mL之混合物中,室溫下加入亞硫醯氯0.33mL後,回流下攪拌3小時。於冷卻至室溫後將甲苯餾去,於所得之殘渣中加入DMF 5mL及3,4-二氟苯并醯肼0.72g,回流下攪拌8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50mL之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1:1),得到3,5-二氯-N’-(3,4-二氟苯甲醯基)吡啶-4-卡巴肼(carbohydrazide) 0.21g。 於所得之3,5-二氯-N’-(3,4-二氟苯甲醯基)吡啶-4-卡巴肼0.21g及乙腈5mL之混合物中,室溫下依序加入對甲苯磺醯基0.17g及三乙胺0.35mL,室溫下攪拌3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1:10),得到0.11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25。
Figure 02_image047
本化合物25: 1H-NMR (CDCl 3) δ: 8.77 (2H, s), 8.04-7.95 (2H, m), 7.44-7.38 (1H, m).
製造例4 於3-甲氧基吡啶-4-羧酸0.53g及甲苯15mL之混合物中,室溫下加入亞硫醯氯0.3mL及DMF 0.1mL後,回流下攪拌3小時。於冷卻至室溫後將甲苯餾去,於所得之殘渣中加入THF 5mL。室溫下於所得之混合物中依序加入3,4-二氟苯羧基醯亞胺醯胺0.4g與THF 10mL之混合物,及二吖雙環十一烯0.86mL後,室溫下攪拌3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1:10),得到0.24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26。
Figure 02_image049
本化合物26: 1H-NMR (CDCl 3) δ: 8.65 (1H, s), 8.51 (1H, d), 8.08-7.99 (3H, m), 7.39-7.30 (1H, m), 4.18 (3H, s).
製造例5 將以國際公開第2020/043866號記載之方法製造之3-(3,4-二氟苯基)-1H-吡唑900mg、3,4,5-三氯吡啶910mg、碳酸鉀1.0g,及DMF10mL之混合物於50℃攪拌8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30:70),得到1.0g下式所示之本發明化合物27。
Figure 02_image051
本發明化合物27: 1H-NMR (CDCl 3) δ: 8.70 (2H, s), 7.71-7.69 (2H, m), 7.59-7.58 (1H, m), 7.23-7.20 (1H, m), 6.80 (1H, d).
製造例6 將以國際公開第2012/098416號記載之方法製造之3,5-二氯吡啶-4-卡巴肼 2.2g、4-氯苯甲腈1.38g、碳酸鉀1.38g,及1-丁醇20mL之混合物於140℃攪拌6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30:70),得到390m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28。
Figure 02_image053
本化合物28:LCMS: 325 [M+H] +, RT = 1.94 分鐘
製造例6-1 依照製造例6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Figure 02_image055
本化合物33: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8.38 (1H, s), 8.28 (1H, d), 7.76 (1H, d), 7.68-7.63 (1H, m).
Figure 02_image057
本化合物34: 1H-NMR (CDCl 3) δ: 8.68 (2H, s), 7.83-7.79 (2H, m), 7.10-7.05 (1H, m).
製造例7 將390mg之本化合物28、碘甲烷94μL、碳酸銫492mg及DMF 5mL之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6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乙酸乙酯:己烷=30:70),得到50m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29。
Figure 02_image059
本化合物29:8.62 (2H, s), 7.73 (2H, d), 7.53 (2H, d), 4.12 (3H, s).
製造例8 依照製造例7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Figure 02_image061
本化合物30: 1H-NMR (CDCl 3) δ: 8.63 (2H, s), 7.74 (1H, d), 7.65-7.60 (2H, m), 7.41 (1H, d), 4.15 (3H, s).
Figure 02_image063
本發明化合物31: 1H-NMR (CDCl 3) δ: 8.72 (2H, s), 7.85-7.80 (2H, m), 7.04-7.00 (1H, m), 3.83 (3H, s).
Figure 02_image065
本化合物32: 1H-NMR (CDCl 3) δ: 8.63 (2H, s), 8.05-8.03 (1H, m), 7.86 (1H, m), 7.73 (1H, s), 4.16 (3H, s).
Figure 02_image067
本化合物35: 1H-NMR (CDCl 3) δ: 8.72 (2H, s), 8.43 (1H, s), 8.33 (1H, d), 7.70-7.67 (1H, m), 7.61-7.57 (1H, m), 3.83 (3H, s).
製造例9 將160mg之本化合物49、甲基硼酸65.8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鈀(II)52.7mg、碳酸銫469mg及DME 2mL之混合物於氮氛圍下,於80℃攪拌4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得到30m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50。
Figure 02_image069
本化合物50: 1H-NMR (CDCl 3) δ: 8.76 (1H, s), 8.54 (1H, s), 8.51 (1H, s), 8.42 (1H, d), 7.93-7.91 (1H, m), 7.78-7.73 (1H, m), 2.32 (3H, s).
製造例10 依照製造例9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Figure 02_image071
本發明化合物51: 1H-NMR (CDCl 3) δ: 8.72 (1H, s), 8.51 (1H, s), 8.43 (1H, d), 8.33 (1H, s), 7.93-7.90 (1H, m), 7.75 (1H, t), 1.87-1.79 (1H, m), 0.95-0.90 (2H, m), 0.82-0.78 (2H, m).
Figure 02_image073
本發明化合物52: 1H-NMR (CDCl 3) δ: 8.52 (1H, s), 8.43 (1H, d), 8.25 (2H, s), 7.92-7.90 (1H, m), 7.75 (1H, t), 1.88-1.81 (2H, m), 0.90-0.83 (4H, m), 0.77-0.73 (4H, m).
製造例11 於氫化鈉(油狀、60%) 0.2g、180mg之本化合物21,及THF2mL之混合物中,加入加入甲醇1mL於80℃攪拌4小時。於所得之混合物中加入水,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管柱色層分析,得到90mg下式所示之本發明化合物53。
Figure 02_image075
本發明化合物53: 1H-NMR (CDCl 3) δ: 8.50 (1H, s), 8.45 (1H, s), 8.41 (1H, d), 8.38 (1H, s), 7.90 (1H, d), 7.73 (1H, t), 3.96 (3H, s).
製造例11-1 依照製造例11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式(C-1)
Figure 02_image077
所示之化合物中,R 1、R 2、R 3、R 4、R 5、R 6及R 7之組合為[表C-1]及[表C-2]記載之任一組合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9
Figure 02_image081
本發明化合物54: 1H-NMR (CDCl 3) δ: 8.50 (1H, s), 8.41 (2H, d), 8.36 (1H, s), 7.90 (1H, d), 7.73 (1H, t), 4.22 (2H, q), 1.36 (3H, t). 本發明化合物55: 1H-NMR (CDCl 3) δ: 8.50 (1H, s), 8.43-8.32 (3H, m), 7.89 (1H, d), 7.73 (1H, t), 4.74-4.68 (1H, m), 1.32 (6H, d). 本發明化合物57: 1H-NMR (CDCl 3) δ: 8.45 (1H, s), 8.38 (1H, s), 8.04-8.01 (1H, m), 7.95-7.91 (1H, m), 7.60-7.53 (1H, m), 7.38-7.33 (1H, m), 3.96 (3H, s). 本發明化合物58: 1H-NMR (CDCl 3) δ: 8.42 (1H, s), 8.35 (1H, s), 8.04-8.01 (1H, m), 7.94-7.90 (1H, m), 7.60-7.53 (1H, m), 7.38-7.32 (1H, m), 4.22 (2H, q), 1.36 (3H, t). 本發明化合物59: 1H-NMR (CDCl 3) δ: 8.57 (1H, s), 8.53 (1H, s), 8.05-8.01 (1H, m), 7.95-7.91 (1H, m), 7.60-7.54 (1H, m), 7.38-7.33 (1H, m), 2.55 (3H, s). 本發明化合物60: 1H-NMR (CDCl 3) δ: 8.45 (1H, s), 8.38 (1H, s), 8.24-8.22 (1H, m), 8.13-8.09 (1H, m), 7.64-7.60 (1H, m), 7.52 (1H, t), 3.95 (3H, s). 本發明化合物61: 1H-NMR (CDCl 3) δ: 8.39 (1H, s), 8.37 (1H, s), 8.24-8.21 (1H, m), 8.13-8.10 (1H, m), 7.64-7.60 (1H, m), 7.53 (1H, t), 4.73-4.67 (1H, m), 1.33 (6H, d). 本發明化合物62: 1H-NMR (CDCl 3) δ: 8.44 (1H, s), 8.36 (1H, s), 8.05 (1H, s), 8.03-8.00 (1H, m), 7.46-7.44 (2H, m), 3.95 (3H, s), 2.46 (3H, s). 本發明化合物63: 1H-NMR (CDCl 3) δ: 8.41 (1H, s), 8.34 (1H, s), 8.05 (1H, s), 8.03-8.01 (1H, m), 7.46-7.44 (2H, m), 4.21 (2H, q), 2.46 (3H, s), 1.35 (3H, t). 本發明化合物64: 1H-NMR (CDCl 3) δ: 8.43 (1H, s), 8.35 (1H, s), 7.84-7.82 (2H, m), 7.26-7.24 (1H, m), 3.93 (3H, s), 2.41 (6H, s). 本發明化合物65: 1H-NMR (CDCl 3) δ: 8.42 (1H, s), 8.35 (1H, s), 8.19-8.16 (1H, m), 8.08 (1H, s), 7.63 (1H, t), 7.52-7.48 (1H, m), 4.22 (2H, q), 1.36 (3H, t). 本發明化合物66: 1H-NMR (CDCl 3) δ: 8.69-8.66 (2H, m), 8.42-8.40 (1H, m), 8.14-8.09 (1H, m), 7.04-7.00 (1H, m), 4.22 (2H, q), 1.54 (3H, t). 本化合物67: 1H-NMR (CDCl 3) δ: 8.42-8.41 (1H, m), 8.40 (1H, s), 8.33 (1H, s), 8.13-8.09 (1H, m), 7.01 (1H, d), 4.26-4.17 (4H, m), 1.53 (3H, t), 1.35 (3H, t). 本化合物68: 1H-NMR (CDCl 3) δ: 8.39 (1H, s), 8.36 (1H, s), 7.53-7.51 (1H, m), 7.50-7.46 (1H, m), 6.87-6.83 (1H, m), 4.73-4.61 (2H, m), 1.39 (6H, d), 1.33 (6H, d). 本發明化合物69: 1H-NMR (CDCl 3) δ: 8.58 (1H, s), 8.54 (1H, s), 8.52-8.50 (1H, m), 8.44-8.41 (1H, m), 7.93-7.90 (1H, m), 7.77-7.72 (1H, m), 2.56 (3H, s). 本發明化合物70: 1H-NMR (CDCl 3) δ: 8.57 (1H, s), 8.53 (1H, s), 8.25-8.23 (1H, m), 8.14-8.10 (1H, m), 7.64-7.61 (1H, m), 7.53 (1H, t), 2.55 (3H, s). 本發明化合物71: 1H-NMR (CDCl 3) δ: 8.45 (2H, s), 8.23 (1H, s), 8.15-8.09 (1H, m), 7.65-7.58 (1H, m), 7.56-7.49 (1H, m), 2.52 (6H, s). 本發明化合物77: 1H-NMR (CDCl 3) δ: 8.56 (1H, s), 8.53 (1H, s), 7.78-7.74 (2H, m), 7.13-7.07 (1H, m), 2.54 (3H, s). 本發明化合物78: 1H-NMR (CDCl 3) δ: 8.55 (1H, s), 8.50 (1H, s), 7.84 (2H, s), 7.26 (1H, s), 2.53 (3H, s), 2.41 (6H, s).
製造例12 將160mg之本發明化合物69、氯仿2mL,及間氯過氧苯甲酸212mg之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小時。將所得之混合物,依序以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色層分析,得到150mg下式所示之本發明化合物72。
Figure 02_image083
本發明化合物72: 1H-NMR (CDCl 3) δ: 9.30 (1H, s), 9.07 (1H, s), 8.48 (1H, s), 8.41 (1H, d), 7.92 (1H, d), 7.75 (1H, t), 3.36 (3H, s).
製造例13 將360mg之本化合物21、氯仿4mL,及間氯過氧苯甲酸247mg之混合物於70℃攪拌2小時。將所得之混合物依序以硫代硫酸鈉水溶液、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色層分析,得到250mg下式所示之本化合物73。
Figure 02_image085
本化合物73: 1H-NMR (CDCl 3) δ: 8.49 (1H, s), 8.41 (1H, d), 8.32 (2H, s), 7.93 (1H, d), 7.75 (1H, t).
製造例14 將50mg之本發明化合物69、氯仿2mL及間氯過氧苯甲酸33mg之混合物於0℃攪拌1小時。將所得之混合物,依序以硫代硫酸鈉水溶液及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鈉進行乾燥,減壓下進行濃縮。將所得之殘渣進行二氧化矽凝膠色層分析,得到40mg下式所示之本發明化合物74。
Figure 02_image087
本發明化合物74: 1H-NMR (CDCl 3) δ: 9.32 (1H, s), 8.96 (1H, s), 8.47 (1H, s), 8.41 (1H, d), 7.95 (1H, d), 7.78 (1H, t), 3.07 (3H, s).
製造例15 依照製造例14製造之化合物及其物性值顯示於下。
Figure 02_image089
本發明化合物75: 1H-NMR (CDCl 3) δ: 9.32 (1H, s), 8.96 (1H, s), 8.03-8.00 (1H, m), 7.92-7.88 (1H, m), 7.64-7.58 (1H, m), 7.43-7.38 (1H, m), 3.08 (3H, s).
Figure 02_image091
本發明化合物76: 1H-NMR (CDCl 3) δ: 9.32 (1H, s), 8.96 (1H, s), 8.20-8.18 (1H, m), 8.12-8.08 (1H, m), 7.68-7.65 (1H, m), 7.58-7.54 (1H, m), 3.07 (3H, s).
接著,將依照實施例記載之製造例及本說明書記載之製造法之任一者所製造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的例顯示於下。
式(L-1)
Figure 02_image093
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
Figure 02_image09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 化合物(L-1)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 化合物(L-1)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 化合物(L-1)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氟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氯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溴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碘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氧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O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 化合物(L-1)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1)。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3)。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4)。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5)。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6)。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49)。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0)。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1)。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2)。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3)。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4)。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5)。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6)。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7)。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59)。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0)。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1)。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2)。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3)。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4)。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5)。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6)。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7)。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69)。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0)。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1)。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2)。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3)。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4)。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5)。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6)。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7)。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8)。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79)。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0)。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1)。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2)。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3)。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4)。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5)。 化合物(L-1)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8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9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5)。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6)。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7)。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8)。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09)。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0)。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1)。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5)。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6)。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7)。 化合物(L-1)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8)。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19)。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0)。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1)。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2)。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3)。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4)。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5)。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6)。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7)。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8)。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29)。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0)。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1)。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2)。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3)。 化合物(L-1)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4)。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5)。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6)。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7)。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8)。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39)。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0)。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1)。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2)。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3)。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4)。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5)。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6)。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7)。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8)。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49)。 化合物(L-1)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5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F,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l,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Br,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6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I,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7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5)。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6)。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7)。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8)。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8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29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0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1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2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3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4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5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6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7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8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39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8)。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09)。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0)。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1)。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2)。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3)。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4)。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5)。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6)。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7)。 化合物(L-1)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8)。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或CF 3之任一者,R 1、R 2、R 3、R 4及R 5為氫原子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19)。
式(L-2)
Figure 02_image097
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3)。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5)。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29)。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1)。 化合物(L-2)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3)。 化合物(L-2)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5)。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7)。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3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0)。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2)。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3)。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4)。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5)。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6)。 化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7)。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8)。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49)。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0)。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1)。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2)。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3)。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6)。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7)。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5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1)。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3)。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7)。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69)。 化合物(L-2)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1)。 化合物(L-2)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3)。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5)。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8)。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7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0)。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2)。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3)。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4)。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5)。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6)。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7)。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8)。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89)。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0)。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1)。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4)。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5)。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499)。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1)。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5)。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7)。 化合物(L-2)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09)。 化合物(L-2)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1)。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3)。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5)。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6)。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8)。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1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0)。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2)。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3)。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4)。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5)。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6)。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7)。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8)。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29)。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2)。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3)。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氟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4)。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氯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5)。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溴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6)。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碘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7)。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8)。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氧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39)。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0)。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O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1)。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2)。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3)。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4)。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5)。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6)。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7)。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8)。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49)。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0)。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1)。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2)。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3)。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4)。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5)。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6)。 化合物(L-2)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8)。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5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0)。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2)。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3)。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4)。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5)。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6)。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8)。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69)。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0)。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1)。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2)。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3)。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4)。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5)。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6)。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7)。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8)。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79)。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0)。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1)。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2)。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3)。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4)。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5)。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6)。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7)。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8)。 化合物(L-2)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89)。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0)。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1)。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2)。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3)。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4)。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5)。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6)。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7)。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8)。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599)。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0)。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1)。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2)。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3)。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4)。 化合物(L-2)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0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1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1)。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2)。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3)。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4)。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5)。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6)。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7)。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8)。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29)。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0)。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1)。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2)。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3)。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4)。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5)。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6)。 化合物(L-2)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7)。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8)。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39)。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0)。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1)。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2)。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3)。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4)。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5)。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6)。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7)。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8)。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49)。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0)。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1)。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2)。 化合物(L-2)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3)。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4)。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5)。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6)。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7)。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8)。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59)。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0)。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1)。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2)。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3)。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4)。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5)。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6)。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7)。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8)。 化合物(L-2)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6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7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F,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l,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Br,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I,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8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699)。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0)。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1)。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2)。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3)。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4)。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5)。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6)。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7)。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8)。 化合物(L-2)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0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1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2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3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4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5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6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7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8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79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0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1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7)。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8)。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29)。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0)。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1)。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2)。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3)。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4)。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5)。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6)。 化合物(L-2)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7)。 化合物(L-2)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或CF 3之任一者,R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8)。
式(L-3)
Figure 02_image099
所示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3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2)。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4)。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8)。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4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0)。 化合物(L-3)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2)。 化合物(L-3)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4)。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6)。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59)。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1)。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2)。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3)。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4)。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5)。 化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6)。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7)。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8)。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69)。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0)。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1)。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2)。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5)。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4、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3為[表L1]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6)。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7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0)。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2)。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6)。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8)。 化合物(L-3)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8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0)。 化合物(L-3)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2)。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4)。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7)。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899)。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1)。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2)。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3)。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4)。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5)。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6)。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7)。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8)。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09)。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0)。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3)。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4)。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8)。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1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0)。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4)。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6)。 化合物(L-3)中,R 1為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8)。 化合物(L-3)中,R 1為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2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0)。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2)。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4)。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溴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5)。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7)。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39)。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1)。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2)。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碘原子,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3)。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甲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4)。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5)。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6)。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7)。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環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8)。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CF 3,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4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1)。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丙基,R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2)。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氟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3)。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氯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4)。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溴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5)。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碘原子,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6)。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7)。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甲氧基,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8)。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59)。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3為OCF 3,R 4、R 6及R 7為氫原子,R 5為[表L1]~[表L2]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0)。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1)。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2)。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3)。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4)。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5)。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6)。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7)。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8)。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69)。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0)。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1)。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2)。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3)。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4)。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5)。 化合物(L-3)中,R 1為氟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7)。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79)。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1)。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2)。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3)。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4)。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5)。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7)。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8)。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89)。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0)。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1)。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R 4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6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2)。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3)。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4)。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5)。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6)。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7)。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8)。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999)。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0)。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1)。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2)。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3)。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4)。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5)。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6)。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7)。 化合物(L-3)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8)。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09)。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0)。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1)。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2)。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3)。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4)。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5)。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6)。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7)。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8)。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19)。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0)。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1)。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2)。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3)。
化合物(L-3)中,R 1為碘原子,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2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3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0)。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1)。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2)。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3)。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4)。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5)。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6)。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7)。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8)。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49)。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0)。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1)。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2)。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3)。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4)。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5)。 化合物(L-3)中,R 1為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6)。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7)。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8)。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59)。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0)。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1)。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2)。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3)。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4)。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5)。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6)。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7)。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8)。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69)。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0)。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1)。 化合物(L-3)中,R 1為CF 3,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2)。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3)。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4)。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5)。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6)。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7)。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8)。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79)。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0)。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1)。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2)。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3)。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4)。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5)。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6)。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7)。 化合物(L-3)中,R 1為環丙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8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09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F,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l,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Br,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I,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0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Me,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7為C-OCF 3,R 3、R 5及R 6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8)。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19)。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0)。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1)。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2)。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3)。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4)。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5)。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6)。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7)。 化合物(L-3)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氫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2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3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氟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4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5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氯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6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溴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7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8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碘原子,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19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甲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0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1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2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3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CF 3,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溴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碘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甲氧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6)。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7)。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5為OCF 3,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8)。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49)。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0)。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溴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1)。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碘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2)。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3)。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甲氧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4)。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5)。 化合物(L-3)中,R 1及R 2為環丙基,R 6為OCF 3,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6)。 化合物(L-3)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或CF 3之任一者,R 1、R 2、R 3、R 4及R 5為氫原子之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5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6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3、R 5、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7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8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氟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29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0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氯原子,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1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2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5為甲基,R 3、R 6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3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4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氟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5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6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氯原子,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7)。
化合物(L-1)中,R 1為氯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8)。 化合物(L-1)中,R 1為溴原子,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79)。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0)。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2)。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3)。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4)。 化合物(L-1)中,R 1為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5)。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6)。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7)。 化合物(L-1)中,R 1為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8)。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氫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89)。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0)。 化合物(L-1)中,R 1為異丙氧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1)。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2)。 化合物(L-1)中,R 1為甲硫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3)。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4)。 化合物(L-1)中,R 1為甲基亞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5)。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氟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6)。 化合物(L-1)中,R 1為為甲基磺醯基,R 2為氯原子,R 6為甲基,R 3、R 5及R 7為氫原子,R 4為[表L1]~[表L3]之任一者中記載之任一取代基的化合物(以下,記為化合物群組SX1397)。
接著顯示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製劑例。此外,份表示重量份。又,本化合物S,表示化合物群組SX1~SX1397中記載之化合物。
製劑例1 藉由將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鹽銨鹽及二氧化矽之混合物(重量比1:1) 35份、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10份與水55份混合,以濕式粉碎法進行微粉碎,得到製劑。
製劑例2 藉由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50份、木質素磺酸鈣3份、月桂基硫酸鈉2份,及二氧化矽45份粉碎混合,得到製劑。
製劑例3 藉由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5份、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9份、聚氧乙烯癸基醚(環氧乙烷加成數:5) 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鈣6份,及二甲苯75份混合,得到製劑。
製劑例4 藉由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2份、二氧化矽1份、木質素磺酸鈣2份、膨土30份,及高嶺土黏土65份粉碎混合,加入適當量之水進行混練,以造粒機造粒後,進行乾燥,得到製劑。
製劑例5 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10份,於苄醇18份與DMSO9份之混合物中混合,於其中加入6.3份之GERONOL(註冊商標) TE250、Ethylan(註冊商標) NS-500LQ 2.7份,及溶劑石油腦 54份,進行混合得到製劑。
製劑例6 藉由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0.1份及煤油39.9份混合溶解,放入氣膠容器中,填充液化石油氣體(丙烷、丁烷及異丁烷之混合物;飽和蒸氣壓:0.47MPa(25℃)) 60份得到製劑。
製劑例7 藉由將本化合物S之任一種0.2份、除蟲菊萃取粕粉50份、紅楠粉30份及木粉19.8份混合,加入適量的水進行混練後,放入擠出機做成板狀片材,以沖壓機做成漩渦狀而得到製劑。
接著,藉由試驗例顯示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效力。下述試驗例中,試驗於25℃下進行。
試驗法1 將供試化合物依照製劑例5記載之方法做成製劑,於其中加入含有0.03容量%展著劑辛達因(註冊商標)之水,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 對容器中種植之黃瓜(Cucumis sativus)苗(第2本葉展開期)接種抗藥性棉蚜(全階段) (2012年於宮崎縣採集之系統,以益達胺淘汰)約30隻。1日後,對此苗,以10mL/苗之比例散佈該稀釋液。進而5日後,調查生存蟲數,藉由以下之式求出防除價。 防除價(%)={1-(Cb×Tai)/(Cai×Tb)}×100 此外,式中之文字表示以下之意思。 Cb:無處理區之供試蟲數 Cai:無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Tb:處理區之供試蟲數 Tai: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此處所謂無處理區,意指除了未使用供試化合物以外與處理區進行相同操作的區。
試驗例1-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1進行試驗的結果,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顯示防除價為90%以上。 本化合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4, 29, 30, 32, 35, 37, 38, 40, 41, 42, 44, 45, 47, 49, 50, 67, 68, 73 本發明化合物:19, 20, 22, 23, 27, 31, 36, 39, 43, 46, 48,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78
試驗例1-2 將指定濃度定為2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1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棉蚜之防除效果。
試驗法2 將供試化合物依照製劑例5記載之方法做成製劑,於其中加入含有0.03容量%展著劑辛達因(註冊商標)之水,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 對容器中種植之稻(Oryza sativa)苗(第2葉展開期)以10mL/苗之比例散佈該稀釋液。之後,放20隻抗藥性褐飛蝨3齡幼蟲(2018年於鹿兒島縣採集之系統,以益達胺淘汰)。6日後,調查生存蟲數,藉由以下之式求出死蟲率。 死蟲率(%)={1-生存蟲數/20}×100
試驗例2-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2進行試驗的結果,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顯示防除價為90%以上。 本化合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4, 29, 30, 32, 35, 37, 38, 40, 41, 42, 44, 45, 47, 49, 50, 67, 68, 73 本發明化合物:19, 20, 22, 23, 27, 31, 36, 39, 43, 46, 48,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9, 70, 71, 74, 75, 76, 77, 78
試驗例2-2 將指定濃度定為2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2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褐飛蝨之防除效果。
試驗法3 將供試化合物依照製劑例5記載之方法做成製劑,於其中加入含有0.03容量%展著劑辛達因(註冊商標)之水,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 對容器中種植之稻(Oryza sativa)苗(第2葉展開期)以10mL/苗之比例散佈該稀釋液。之後,放20隻抗藥性白背飛蝨3齡幼蟲(2018年於鹿兒島縣採集之系統,以芬普尼淘汰)。6日後,調查生存蟲數,藉由以下之式求出死蟲率。 死蟲率(%)={1-生存蟲數/20}×100
試驗例3-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3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白背飛蝨之防除效果。
試驗例3-2 將指定濃度定為2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3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白背飛蝨之防除效果。
試驗法4 將供試化合物依照製劑例5記載之方法做成製劑,於其中加入含有0.03容量%展著劑辛達因(註冊商標)之水,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 對容器中種植之稻(Oryza sativa)苗(第2葉展開期)以10mL/苗之比例散佈該稀釋液。之後,放20隻抗藥性斑飛蝨3齡幼蟲(2018年於鹿兒島縣採集之系統,以益達胺及芬普尼淘汰)。6日後,調查生存蟲數,藉由以下之式求出死蟲率。 死蟲率(%)={1-生存蟲數/20}×100
試驗例4-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4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斑飛蝨之防除效果。
試驗例4-2 將指定濃度定為2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4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斑飛蝨之除效果。
試驗法5 將供試化合物依照製劑例5記載之方法做成製劑,於其中加入含有0.03容量%展著劑辛達因(註冊商標)之水,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 對容器中種植之蕃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苗,放抗藥性煙草粉蝨成蟲(Q生物小種,或是MED系統) (2005年於熊本縣採集之系統,以益達胺淘汰)使其產卵約24小時。保管此苗8日,使產下之卵孵化成幼蟲。對此苗,以10mL/苗之比例散佈該稀釋液。7日後,調查生存蟲數,藉由下式求出防除價。 防除價(%)={1-(Cb×Tai)/(Cai×Tb)}×100 此外,式中之文字表示以下之意思。 Cb:無處理區之處理開始不久前之蟲數 Cai:無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Tb:處理區之處理開始不久前之蟲數 Tai: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此處所謂無處理區,意指除了未使用供試化合物以外與處理區進行相同操作的區。
試驗例5-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5進行試驗的結果,下述之本化合物及本發明化合物顯示防除價為90%以上。 本化合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4, 29, 30, 32, 35, 37, 40, 41 本發明化合物:19, 20, 22, 23, 27, 31, 36, 46
試驗例5-2 將指定濃度定為200ppm,藉由使用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5進行試驗,可確認對抗藥性煙草粉蝨之防除效果。
試驗法6 將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 1mg溶解於二甲苯:DMF:界面活性劑=4:4:1 (容量比)之混合溶液10μL中,以含有0.02容量%展著劑之水稀釋,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本化合物的稀釋液A。 將本成分1mg溶解於二甲苯:DMF:界面活性劑=4:4:1 (容量比)之混合溶液10μL中,以含有0.02容量%展著劑之水稀釋,調製含有指定濃度之本成分的稀釋液B。 混合稀釋液A與稀釋液B,得到稀釋液C。 將黃瓜子葉之葉片(長度1.5cm)收容於24孔微量盤之各孔中,每1孔放抗藥性棉蚜無翅成蟲2隻及幼蟲8隻,每1孔散佈20μL之稀釋液C。將此設為處理區。 此外,將散佈20μL之含有0.02容量%展著劑之水代替稀釋液C的孔設為無處理區。 稀釋液C乾燥後,以膜片覆蓋微量盤上部。5日後,調查各孔之生存蟲數。 藉由下式算出防除價。 防除價(%)={1-(Tai)/(Cai)}×100 此外,式中之符號表示以下之意思。 Cai:無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Tai:處理區之調查時之生存蟲數
關於藉由試驗法6可確認效果之具體的稀釋液C,顯示於下述1)~5)。
1)列表A記載之組合中,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濃度為200ppm,本成分之濃度為2000ppm之稀釋液C。此外,列表A中,Comp X意指選自本化合物1~本發明化合物31中之任一化合物。 列表A: Comp X+可尼丁;Comp X+賽速安;Comp X+益達胺;Comp X+賽果培;Comp X+伏達隆;Comp X+速殺氟;Comp X+氟美派;Comp X+二氯滅井;Comp X+貝他賽扶寧;Comp X+特伏靈;Comp X+芬普尼;Comp X+剋安勃;Comp X+氰蟲醯胺;Comp X+氟氰蟲醯胺;Comp X+硫敵克;Comp X+加保扶;Comp X+氟賽醯胺;Comp X+阿福拉納;Comp X+氟樂;Comp X+布伏利;Comp X+阿巴汀;Comp X +氟派瑞;Comp X+氟速芬;Comp X+氟吲哚辛;Comp X+tioxazafen;Comp X+氟必靈;Comp X+菌根菌;Comp X+日本慢生根瘤菌TA-11株;Comp X+堅强芽孢桿菌;Comp X+堅强芽孢桿菌I-1582株;Comp 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Comp X+液化澱粉芽孢桿菌FZB42株;Comp X+西澤巴斯德芽孢菌;Comp X+西澤巴斯德芽孢菌Pn1株;Comp X+穿透巴斯德芽孢菌;Comp X+得克利;Comp X+丙硫菌唑;Comp X+滅特座;Comp X +種菌唑;Comp X +滅菌唑;Comp X +待克利;Comp X +依滅列;Comp X+三泰隆;Comp X+四克利;Comp X+護汰芬;Comp X +mandestrobin;Comp X+亞托敏;Comp X +百克敏;Comp X +三氟敏;Comp X +氟嘧菌酯;Comp X +啶氧菌酯;Comp X+咪唑菌酮;Comp X +滅達樂 ;Comp X +滅達樂 M;Comp X+護汰寧;Comp X +氟唑環菌胺;Comp X +平氟芬;Comp X +氟克殺;Comp X+苯并烯氟菌唑;Comp X+白克列;Comp X+萎銹靈;Comp X+吡噻菌胺;Comp X +福多寧;Comp X +蓋普丹;Comp X+硫拉母;Comp X+脫克松;Comp X +腐絕;Comp X +噻唑菌胺;Comp X+鋅錳乃浦;Comp X +picarbutrazox;Comp X+氟噻唑吡乙酮;Comp X +矽噻菌胺;Comp X +inpyrfluxam。
2)列表A記載之組合中,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濃度為200ppm,本成分之濃度為200ppm的稀釋液C。
3)列表A記載之組合中,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濃度為500ppm,本成分之濃度為50ppm的稀釋液C。
4)列表A記載之組合中,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濃度為500ppm,本成分之濃度為5ppm的稀釋液C。
5)列表A記載之組合中,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濃度為500ppm,本成分之濃度為0.5ppm的稀釋液C。
比較試驗例1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下式所示之日本特開2002-114783號記載之化合物(以下,記為比較化合物1)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1進行試驗的結果,比較化合物1顯示死蟲率為10%。
Figure 02_image101
比較化合物1
比較試驗例2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比較化合物1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2進行試驗的結果,比較化合物1顯示死蟲率為10%。
比較試驗例3 將指定濃度定為500ppm,使用比較化合物1作為供試化合物依循試驗法5進行試驗的結果,比較化合物1顯示死蟲率為1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化合物(包含本發明化合物),對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顯示優異的防除效果。

Claims (16)

  1. 一種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方法,其係將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的有效量施用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或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的棲息場所,
    Figure 03_image001
    [式中, R 1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選自群組A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可被選自群組B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的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苯基、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3-C7環烯基、該苯基、該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硝基、NR 8R 9、S(O) mR 10,或鹵素原子, m表示0、1或2, R 2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及該C1-C6烷氧基,可被選自群組A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可被選自群組B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的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苯基、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3-C7環烯基、該苯基、該3-7員非芳香族雜環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硝基、NR 8aR 9a、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n表示0、1或2, R 3及R 7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及R 6相同或相異,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C3-C6環烷基、苯基、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該C1-C6烷基磺醯基、該C3-C6環烷基、該苯基,及該5或6員芳香族雜環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5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及該C1-C6烷基磺醯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8及R 8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R 9及R 9a相同或相異,表示C1-C6鏈式烴基、C3-C7環烷基、C3-C7環烯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3-C7環烷基及該C3-C7環烯基,可被選自群組C中1以上之取代基取代},或氫原子, R 10及R 10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Q表示式Q1所示之基、式Q2所示之基、式Q3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表示與吡啶環之鍵結部位,●表示與苯環之鍵結部位),
    Figure 03_image003
    A 1表示氮原子或CR 11, A 2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或NR 12, A 3表示氮原子或CR 13, A 4表示氮原子或CR 14, A 5表示氮原子或CR 15, A 6表示氮原子或CR 16, R 11、R 13、R 14、R 15及R 16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12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群組A:由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C1-C6烷基巰基、C1-C6烷基亞磺醯基、C1-C6烷基磺醯基、C3-C6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該C3-C6炔基氧基、該C1-C6烷基巰基、該C1-C6烷基亞磺醯基、該C1-C6烷基磺醯基,及該C3-C6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氰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群組B:由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6烯基氧基、C3-C6炔基氧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該C3-C6烯基氧基,及該C3-C6炔基氧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羥基、氰基、硝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群組C:由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基、氰基及鹵素原子所成之群組]。
  2. 如請求項1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1所示之基或式Q4所示之基, A 1及A 3為氮原子, A 2為氧原子或NR 12, 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mR 10,或鹵素原子, R 2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1所示之基所示之基。
  4. 如請求項1記載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2所示之基或式Q3所示之基, A 4為CR 14, A 5為氮原子或CR 15, A 6為氮原子, R 1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mR 10,或鹵素原子, R 2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硝基、S(O) nR 10a、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5. 如請求項1或4之方法,其中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中, Q為式Q2所示之基所示之基。
  6. 一種式(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Figure 03_image005
    [式中, R 21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pR 28或鹵素原子, R 22表示C1-C6鏈式烴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鏈式烴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qR 29、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3、R 25及R 27相同或相異,表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24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氟原子, R 26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8及R 29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p及q各自獨立,表示0、1或2]。
  7.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其中 R 21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鹵素原子, R 2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3、R 25及R 27相同或相異,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2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氟原子, R 26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8. 一種式(II-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Figure 03_image007
    [式中, R 21a表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或S(O) rR 28a, R 22a表示C1-C6烷氧基、C3-C7環烷基{該C1-C6烷氧基,及該C3-C7環烷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S(O) sR 29a或鹵素原子, R 23a、R 25a及R 27a相同或相異,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4a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或鹵素原子, R 26a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28a及R 29a相同或相異,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 r及s各自獨立,表示0、1或2]。
  9. 一種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Figure 03_image009
    [式中, R 31、R 32、R 33、R 34、R 35、R 36及R 37之組合表示 R 31及R 32為氯原子,R 33、R 35及R 37為氫原子, R 3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之C1-C6烷氧基, R 36為鹵素原子之組合;或 R 31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溴原子, R 32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溴原子或氫原子, R 33、R 35及R 37相同或相異,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34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或鹵素原子, R 36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之組合, R 38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氫原子]。
  10. 一種式(IV)所示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Figure 03_image011
    [式中, R 41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或鹵素原子, R 42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3、R 45及R 47相同或相異,表示氟原子或氫原子, R 44表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鏈式烴基、可被1以上之鹵素原子取代的C1-C6烷氧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R 46表示鹵素原子或氫原子]。
  11. 一種組成物,其含有如請求項6~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與惰性擔體。
  12. 一種組成物,其含有選自由群組(a)、群組(b)、群組(c)及群組(d)所成之群組中1以上之成分,及如請求項6~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 群組(a):由殺蟲活性成分、殺蟎活性成分及殺線蟲活性成分所成之群組; 群組(b):殺菌活性成分; 群組(c):植物成長調整成分; 群組(d):忌避成分。
  13. 一種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之防除方法,其係將如請求項6~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的有效量,或將如請求項12之組成物的有效量施用於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或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的棲息場所。
  14. 如請求項1~請求項5或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為半翅目害蟲。
  15. 如請求項1~請求項5或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為常蚜科(Aphididae)害蟲、稻蝨科(Delphacidae)害蟲,或粉蝨科(Aleyrodidae)害蟲。
  16. 一種種子或營養生殖器官,其保持著有效量之如請求項6~請求項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該等之鹽,或保持著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2之組成物。
TW111123925A 2021-06-29 2022-06-27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TW2023175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7328 2021-06-29
JP2021-107328 2021-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530A true TW202317530A (zh) 2023-05-01

Family

ID=84689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925A TW202317530A (zh) 2021-06-29 2022-06-27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EP (1) EP4364570A1 (zh)
JP (1) JPWO2023277015A1 (zh)
KR (1) KR20240026930A (zh)
CN (1) CN117545356A (zh)
AR (1) AR126263A1 (zh)
AU (1) AU2022304091A1 (zh)
BR (1) BR112023024028A2 (zh)
CA (1) CA3220427A1 (zh)
IL (1) IL309646A (zh)
TW (1) TW202317530A (zh)
WO (1) WO20232770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1123287E (pt) * 1998-10-23 2003-12-31 Dow Agrosciences Llc 1-(piridil substituido)-1,2,4-triazoles insecticidas
JP2002114783A (ja) 2000-10-10 2002-04-16 Sumitomo Chem Co Ltd オキサジアゾール化合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CN103502217B (zh) 2011-01-21 2015-11-25 太阳医药高级研究有限公司 包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二芳基乙炔酰肼
BR112014028375A2 (pt) * 2012-05-16 2017-06-27 Du Pont composto, composição, método para controlar uma praga e semente
TW201643154A (zh) 2015-01-30 2016-12-16 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聯吡啶化合物及其有害節肢動物防除用途
AR103546A1 (es) 2015-01-30 2017-05-17 Sumitomo Chemical Co Compuestos de bipiridina y su uso para controlar artrópodos dañinos
BR112018011124A2 (pt) * 2015-11-30 2018-11-21 Hokko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derivado de 1,2,3-triazol e inseticida e acaricida contendo o dito derivado como ingrediente ativo
GB201814151D0 (en) 2018-08-31 2018-10-17 Ucl Business Plc Compounds
JP2021107328A (ja) 2019-12-27 2021-07-29 Agc株式会社 含塩素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26930A (ko) 2024-02-29
CA3220427A1 (en) 2023-01-05
CN117545356A (zh) 2024-02-09
BR112023024028A2 (pt) 2024-02-06
WO2023277015A1 (ja) 2023-01-05
IL309646A (en) 2024-02-01
EP4364570A1 (en) 2024-05-08
AR126263A1 (es) 2023-10-04
JPWO2023277015A1 (zh) 2023-01-05
AU2022304091A1 (en)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19131575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剤
CN108368063A (zh) 吡嗪化合物和含有其的有害节肢动物防治剂
WO2020203763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JP7394765B2 (ja) Qo阻害剤に対して耐性を有するダイズさび病菌の防除方法
CN113747783B (zh) 杂环化合物和含有该杂环化合物的有害节肢动物防除组合物
KR20200102442A (ko) 복소환 화합물 및 그것을 함유하는 유해 절족 동물 방제제
WO2018221720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組成物
CN111031798A (zh) 在稻中防治稻害虫的方法
WO2020262648A1 (ja)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誘導体、その用途及びその製造中間体
US20220232835A1 (en) Plant health effect of 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WO2022186146A1 (ja) ゾアンタミン類を用いる有害節足動物又は有害線形動物の防除方法
WO2021153794A1 (ja) QoI殺菌剤に対して耐性を有するダイズさび病菌の防除方法
WO2022181793A1 (ja) フェニル酢酸誘導体、その用途及びその製造中間体
WO2022071434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WO2022071428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EP3750888A1 (en) Crystalline form a of 1,4-dimethyl-2-[2-(pyridin-3-yl)-2h-indazol-5-yl]-1,2,4-triazolidine-3,5-dione
TW202317530A (zh) 雜環化合物及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抗藥性有害節肢動物防除方法
JPWO2019083008A1 (ja) ピリジン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生物防除組成物
JP7428693B2 (ja) エーテル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WO2024085225A1 (ja) 2-(5-シクロプロピル-3-(エチルスルホニル)ピリジン-2-イル)-5-((トリフルオロメチル)スルフィニル)ベンゾ[d]オキサゾールの結晶
WO2023277014A1 (ja) 複素環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WO2022004704A1 (ja) QoI殺菌剤に対して耐性を有するダイズさび病菌の防除方法
WO2024080355A1 (ja) スルホンアミド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WO2024080330A1 (ja) スルホンアミド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有害節足動物防除組成物
EP3564225A1 (en) Crystalline form of spiromesi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