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0187A - 積體電路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積體電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0187A
TW202310187A TW111124953A TW111124953A TW202310187A TW 202310187 A TW202310187 A TW 202310187A TW 111124953 A TW111124953 A TW 111124953A TW 111124953 A TW111124953 A TW 111124953A TW 202310187 A TW202310187 A TW 2023101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sulating
integrated circuit
bit line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4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9964B (zh
Inventor
楊同官
崔宰福
安容奭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0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0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96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5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the capacitor higher than a bit li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7Formation of self-aligned vias or contact plugs, i.e. involving a lithographically uncritical step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10B12/03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0335Mak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stor and the capacitor, e.g. plu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9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with simultaneous manufacture of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and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4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transistor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in a trench in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50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一種積體電路裝置包括:多個位元線,在基板上在平行於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分別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包含第一絕緣材料;導電插塞,在基板上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頂部頂蓋層,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上,且包含與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以及搭接接墊,佈置於導電插塞上,且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之中對應的絕緣頂蓋結構的側壁上以及頂部頂蓋層上。

Description

積體電路裝置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基於2021年7月5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088103號並主張其優先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揭露內容全文併入本案供參考。
本發明概念是有關於積體電路裝置及製造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且更具體而言,是有關於一種包括位元線的積體電路裝置以及一種製造所述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
隨著積體電路裝置的按比例減小,實施積體電路裝置所必需的各別電路圖案的大小進一步減小。另外,隨著積體電路裝置變得高度整合,位元線的線寬(line width)減小,且在位元線之間形成接觸件(contact)的操作難度增加。
本發明概念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在位元線之間形成接觸件的操作難度的積體電路裝置。
本發明概念提供一種製造能夠降低在位元線之間形成接觸件的操作難度的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一個態樣,提供一種積體電路裝置,所述積體電路裝置包括:多個位元線,在基板上在平行於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分別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包含第一絕緣材料;導電插塞,在基板上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頂部頂蓋層,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上,且包含與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以及搭接接墊,佈置於導電插塞上,且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之中對應的絕緣頂蓋結構的側壁上以及頂部頂蓋層上。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積體電路裝置,所述積體電路裝置包括:多個位元線,在基板上在平行於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分別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包含第一絕緣材料;多個絕緣柵欄(insulating fence),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之中的兩個鄰近絕緣頂蓋結構之間,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間隔開;頂部頂蓋層,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及所述多個絕緣柵欄上,且包含與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導電插塞,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以及所述多個絕緣柵欄之中的兩個鄰近絕緣柵欄之間;以及搭接接墊,佈置於導電插塞上,且覆蓋頂部頂蓋層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積體電路裝置,所述積體電路裝置包括:多個位元線,在基板上在平行於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分別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包含第一絕緣材料;多個絕緣柵欄,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之中的兩個鄰近絕緣頂蓋結構之間,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間隔開;頂部頂蓋層,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及所述多個絕緣柵欄上,且包含與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導電插塞,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以及所述多個絕緣柵欄之中的兩個鄰近絕緣柵欄之間;搭接接墊,佈置於導電插塞上,且覆蓋頂部頂蓋層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絕緣圖案,環繞搭接接墊的側壁,其中第二絕緣材料包括相對於第一絕緣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
在下文中,結合附圖詳細闡述本發明概念的示例性實施例。
圖1是示出根據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100的佈局圖。圖2A示出沿圖1中所示的線A1-A1'及線A2-A2'截取的剖視圖,而圖2B是沿圖1中所示的線B-B'截取的剖視圖。圖3是圖2A所示的區CX1的放大圖,而圖4是圖2A所示的區CX2的放大圖。
參照圖1至圖3,積體電路裝置100可包括基板110,基板110包括胞元陣列區域MCA及周邊電路區域PCA。基板110中可形成有裝置隔離溝槽112T,且裝置隔離溝槽112T中可形成有裝置隔離層112。基於裝置隔離層112,可在基板110中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界定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且可在基板110中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界定第二主動區域AC2。
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中的每一者可被佈置成具有與第一水平方向X及第二水平方向Y成對角線的長軸。多個字元線WL可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彼此平行地延伸跨越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多個位元線BL可在所述多個字元線WL上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彼此平行地延伸。所述多個位元線BL可藉由直接接觸件DC分別連接至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
所述多個位元線BL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BL之間可形成有多個隱埋接觸件BC。所述多個隱埋接觸件BC可在第一水平方向X及第二水平方向Y上線性地佈置。所述多個隱埋接觸件BC上可形成有多個搭接接墊LP。所述多個隱埋接觸件BC及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將形成於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上的電容器的下部電極(未示出)連接至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分別與所述多個隱埋接觸件BC局部地交疊。
基板110可包含矽,且舉例而言,可包含單晶矽(single crystalline silicon)、複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或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基板110可包含選自鍺(Ge)、矽鍺(SiGe)、碳化矽(SiC)、砷化鎵(GaAs)、砷化銦(InAs)及磷化銦(InP)的至少一種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10可包括導電區域,例如摻雜有雜質的阱或摻雜有雜質的結構。裝置隔離層112可包括氧化物膜、氮化物膜或其組合。
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基板110中可形成有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延伸的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且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可佈置有多個隱埋閘極結構120。所述多個隱埋閘極結構120中的每一者可包括閘極介電層122、隱埋閘電極124及頂蓋絕緣層126。所述多個隱埋閘極結構120中所包括的隱埋閘電極124可對應於圖1中所示的所述多個字元線WL。閘極介電層122可包括氧化矽膜、氮化矽膜、氮氧化矽膜、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xide/nitride/oxide,ONO)膜或介電常數高於氧化矽膜的介電常數的高介電常數(high-k)介電膜。隱埋閘電極124可包括功函數調整層124A及隱埋導電層124B,功函數調整層124A共形地佈置於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的每一者的下部內壁上,隱埋導電層124B填充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的每一者的下部內壁。舉例而言,功函數調整層124A可包含金屬、金屬氮化物或金屬碳化物,例如鈦(Ti)、氮化鈦(TiN)、氮化鈦鋁(TiAlN)、碳化鈦鋁(TiAlC)、碳氮化鈦鋁(TiAlCN)、碳氮化鈦矽(TiSiCN)、鉭(Ta)、氮化鉭(TaN)、氮化鉭鋁(TaAlN)、碳氮化鉭鋁(TaAlCN)及碳氮化鉭矽(TaSiCN),而隱埋導電層124B可包含鎢(W)、氮化鎢(WN)、TiN、TaN及經摻雜複晶矽(doped polysilicon)中的至少一者。頂蓋絕緣層126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在基板110上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可形成有緩衝層114。緩衝層114可包括第一絕緣層114A及第二絕緣層114B。第一絕緣層114A及第二絕緣層114B中的每一者可包括氧化物膜、氮化物膜或其組合。
基板110上的多個直接接觸孔DCH中可形成有多個直接接觸件DC。所述多個直接接觸件DC可分別連接至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所述多個直接接觸件DC可各自包含經摻雜複晶矽。舉例而言,所述多個直接接觸件DC可各自包含複晶矽,所述複晶矽包含濃度相對高的n型雜質,例如磷(P)、砷(as)、鉍(Bi)及銻(Sb)。
所述多個位元線BL可在基板110及所述多個直接接觸件DC之上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延伸。所述多個位元線BL可藉由對應的直接接觸件DC分別連接至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可包括依序堆疊於基板110上的下部導電圖案132A、中間導電圖案134A及上部導電圖案136A。下部導電圖案132A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中間導電圖案134A及上部導電圖案136A可各自包含TiN、TiSiN、W、矽化鎢或其組合。在示例性實施例中,中間導電圖案134A可包含TiN、TiSiN或其組合,而上部導電圖案136A可包含W。
所述多個位元線BL可分別被多個絕緣頂蓋結構140覆蓋。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140中的每一者可包括下部頂蓋圖案142A、絕緣層圖案144A及上部頂蓋圖案146A。下部頂蓋圖案142A、絕緣層圖案144A及上部頂蓋圖案146A可各自包括氮化矽膜。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140可分別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上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延伸。
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的兩個側壁上可佈置有間隔件結構150。間隔件結構150可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的兩個側壁上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延伸,且間隔件結構150的一部分可延伸至直接接觸孔DCH的內部部分,且可覆蓋直接接觸件DC的兩個側壁。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間隔件結構150可包括第一間隔件層152、第二間隔件層154及第三間隔件層156。第一間隔件層152可共形地佈置於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的側壁、絕緣頂蓋結構140的側壁及直接接觸孔DCH的內壁上。第二間隔件層154及第三間隔件層156可依序佈置於第一間隔件層15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間隔件層152及第三間隔件層156可包含氮化矽,而第二間隔件層154可包含氧化矽。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間隔件層152及第三間隔件層156可包含氮化矽,而第二間隔件層154可包含空氣或低介電常數(低k)介電材料。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空氣」可指代包括大氣或製造操作期間可能存在的任何其他氣體的空間。
隱埋絕緣層158可在第一間隔件層152上環繞直接接觸件DC的下側壁,且可填充直接接觸孔DCH的其餘空間。隱埋絕緣層158可包含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矽或其組合。
直接接觸件DC可形成於在基板110中形成的直接接觸孔DCH中,且可延伸至較基板110的上表面高的水準。舉例而言,直接接觸件DC的上表面可位於與下部導電圖案132A的上表面相同的水準處,且直接接觸件DC的上表面可接觸中間導電圖案134A的底表面。此外,直接接觸件DC的底表面可位於較基板110的上表面低的水準處。
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之間可佈置有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成一行的多個絕緣柵欄162及多個導電插塞166。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可分別佈置於在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上佈置的頂蓋絕緣層126上,且可具有佈置於與絕緣頂蓋結構140的上表面相同的水準處的上表面。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可自形成於基板110中的凹陷空間RS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伸長。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中的每一者的兩個側壁可藉由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彼此絕緣。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可各自包括氮化矽膜。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可對圖1中所示的所述多個隱埋接觸件BC進行配置。
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140、多個間隔件結構150及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上可佈置有頂部頂蓋層164A。舉例而言,頂部頂蓋層164A可佈置於上部頂蓋圖案146A的整個上表面及絕緣柵欄162的整個上表面之上。頂部頂蓋層164A可在垂直於基板11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厚度t11。第一厚度t11可為但不限於介於約5奈米至約100奈米。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括彎曲側壁164AS,且在平面圖中,彎曲側壁164AS可具有局部地環繞導電插塞166的側壁的形狀。舉例而言,絕緣頂蓋結構140、間隔件結構150、絕緣柵欄162及頂部頂蓋層164A可充當蝕刻遮罩,以用於蝕刻其中欲形成導電插塞166的接觸件162S。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相對於用於形成絕緣頂蓋結構140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相對於上部頂蓋圖案146A中所包含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部頂蓋圖案146A可包含第一絕緣材料,且第一絕緣材料可包括氮化矽。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第二絕緣材料,且第二絕緣材料可包括例如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相對於用於形成間隔件結構150及/或絕緣柵欄162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相對於第三間隔件層156及/或絕緣柵欄162中所包含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間隔件層156可包含第一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而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例如第二絕緣材料(例如氧化鈦)。
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上可形成有多個金屬矽化物層168A及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所述多個金屬矽化物層168A及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被佈置成分別與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垂直地交疊。所述多個金屬矽化物層168A可各自包含矽化鈷、矽化鎳或矽化錳。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中的每一者可藉由金屬矽化物層168A連接至導電插塞166。
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覆蓋頂部頂蓋層164A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及絕緣頂蓋結構140的側壁,以與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一些位元線BL垂直地交疊。舉例而言,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被佈置成與頂部頂蓋層164A垂直地交疊,且可覆蓋頂部頂蓋層164A的彎曲側壁164AS。
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中的每一者可包括導電障壁層172A及搭接接墊導電層174A。導電障壁層172A可包含Ti、TiN或其組合。搭接接墊導電層174A可包含金屬、金屬氮化物、導電複晶矽或其組合。舉例而言,搭接接墊導電層174A可包含W。當在平面圖中觀察時,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具有多個島型圖案形狀(island-type pattern shape)。
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藉由在位於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周圍的絕緣空間180S中設置的絕緣圖案180而彼此電性絕緣。絕緣圖案180可填充佈置於位元線BL與導電插塞166之間的絕緣空間180S,且可覆蓋絕緣頂蓋結構140的兩個側壁。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圖案180可包含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矽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圖案180可被形成為具有由第一材料層(未示出)與第二材料層(未示出)構成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材料層可包含例如SiO 2、SiOCH及SiOC等低介電常數材料,而第二材料層可包含氮化矽或氮氧化矽。
周邊電路區域PCA中的第二主動區域AC2上可形成有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可包括依序堆疊於第二主動區域AC2上的閘極介電層116、周邊電路閘電極PG及閘極頂蓋圖案142B。
閘極介電層116可包括選自氧化矽膜、氮化矽膜、氮氧化矽膜、ONO膜及介電常數高於氧化矽膜的介電常數的高介電常數介電膜的至少一者。周邊電路閘電極PG可包括下部導電圖案132B、中間導電圖案134B及上部導電圖案136B。下部導電圖案132B、中間導電圖案134B及上部導電圖案136B中的每一者的材料可與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的位元線BL中所包括的下部導電圖案132A、中間導電圖案134A及上部導電圖案136A的材料相同。閘極頂蓋圖案142B可包括氮化矽膜。
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的兩個側壁可覆蓋有絕緣間隔件PGS。絕緣間隔件PGS可包括氧化物膜、氮化物膜或其組合。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及絕緣間隔件PGS可覆蓋有保護層144B。保護層144B可包括氮化矽膜。在保護層144B上在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周圍可形成有層間絕緣層149。層間絕緣層149可包含東燃矽氮烷(Tonen SilaZene,TOSZ),但不限於此。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保護層144B及層間絕緣層149可覆蓋有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可包括氮化矽膜。
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上可設置有頂部保護層164B。頂部保護層164B可具有平的上表面以完全覆蓋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且可在第一水平方向X及第二水平方向Y上延伸。
頂部保護層164B可包含相對於用於形成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頂部保護層164B可具有相對於上部頂蓋圖案146A中所包含的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可包含第一絕緣材料,且第一絕緣材料可包括氮化矽。頂部保護層164B可包含第二絕緣材料,且第二絕緣材料可包括例如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頂部頂蓋層164A的操作中可同時形成頂部保護層164B,且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上部頂蓋圖案146A的操作中可同時形成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然而,本發明概念不限於此。舉例而言,頂部保護層164B可在垂直於基板11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厚度t12。第二厚度t12可為但不限於介於約5奈米至約10奈米。
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可形成有接觸插塞CP,接觸插塞CP垂直地穿過頂部保護層164B、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層間絕緣層149及保護層144B並延伸至基板110的第二主動區域AC2。接觸插塞CP可包括導電障壁層172B及搭接接墊導電層174B,搭接接墊導電層174B相似於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的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第二主動區域AC2與接觸插塞CP之間可佈置有金屬矽化物層168B。金屬矽化物層168B可包含矽化鈷、矽化鎳或矽化錳。
一般而言,藉由移除兩個絕緣頂蓋結構之間及兩個絕緣柵欄之間的基板的上側來形成凹陷空間,並形成用於填充所述凹陷空間的導電插塞。然而,隨著積體電路裝置的整合度增加,凹陷空間的寬度減小,且絕緣頂蓋結構的高度增大,從而顯著增加蝕刻操作的難度,且使得對蝕刻操作的精確調整變得困難。
然而,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包含第二絕緣材料的頂部頂蓋層164A可佈置於各自包含第一絕緣材料的絕緣頂蓋結構150及絕緣柵欄162上,且頂部頂蓋層164A可包含相對於絕緣頂蓋結構150及絕緣柵欄162具有蝕刻選擇性的金屬氧化物。由於頂部頂蓋層164A在蝕刻操作中被蝕刻得相對較少,因此包括絕緣頂蓋結構150及絕緣柵欄162的堆疊結構的垂直高度可減小,且凹陷空間的長寬比(aspect ratio)可增大,藉此實行對蝕刻操作的精確調整。
圖5A至圖19B是依序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的操作的剖視圖。具體而言,圖5A、圖6A、圖7A、圖8A、圖9A、圖10至圖13、圖14A、圖15A、圖16、圖17A、圖18A及圖19A是對應於沿圖1中所示的線A1-A1'及線A2-A2'截取的橫截面的剖視圖,而圖5B、圖6B、圖7B、圖8B、圖9B、圖14B、圖15B、圖17B、圖18B及圖19B是對應於沿圖1中所示的線B-B'截取的橫截面的剖視圖。以下將參照圖5A至圖19B闡述製造圖1至圖4中所示積體電路裝置100的方法。
參照圖5A及圖5B,藉由在包括胞元陣列區域MCA及周邊電路區域PCA的基板110中形成多個裝置隔離溝槽112T及多個裝置隔離層112,可在基板110的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界定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且可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界定第二主動區域AC2。
可在基板110中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彼此平行延伸的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在清除其中形成有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的所得材料之後,在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可依序形成多個閘極介電層122、多個閘電極124及多個頂蓋絕緣層126。藉由將雜質離子植入至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中的所述多個閘電極124的兩個側部分中,可在所述多個第一主動區域AC1上分別形成多個源極/汲極區域(未示出)。
所述多個閘電極124可各自包括佈置於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的每一者的內壁上的功函數調整層124A及隱埋導電層124B。舉例而言,可藉由以下方式來形成所述多個閘電極124:在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中的每一者的內壁上依序形成功函數調整層124A及隱埋導電層124B,並藉由回蝕操作(etch-back operation)移除佈置於字元線溝槽120T中的每一者的內壁上的功函數調整層124A及隱埋導電層124B的部分。
參照圖6A及圖6B,可在基板110上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包括第一絕緣層114A及第二絕緣層114B的緩衝層114,且可在基板110上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形成閘極介電層116。
隨後,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的緩衝層114及周邊電路區域PCA的閘極介電層116上形成下部導電層132。在示例性實施例中,下部導電層132可包含矽(Si)、Ge、W、WN、鈷(Co)、鎳(Ni)、鋁(Al)、鉬(Mo)、釕(Ru)、Ti、TiN、Ta、TaN、銅(Cu)或其組合。舉例而言,下部導電層132可包含複晶矽。
參照圖7A及圖7B,可在下部導電層132上形成第一遮罩圖案(未示出),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蝕刻藉由第一遮罩圖案的開口(未示出)而暴露出的下部導電層132,隨後,可藉由蝕刻基板110的一部分及裝置隔離層112的一部分來形成暴露出基板110的第一主動區域AC1的直接接觸孔DCH,基板110的所述部分及裝置隔離層112的所述部分各自藉由蝕刻而被暴露出。
隨後,可移除第一遮罩圖案,且可在直接接觸孔DCH中形成直接接觸件DC。在形成直接接觸件DC的示例性操作中,可在直接接觸孔DCH內部及下部導電層132上形成具有足以填充直接接觸孔DCH的厚度的導電層,且可對導電層進行回蝕以使其僅保留於直接接觸孔DCH中。導電層可包含複晶矽。
然後,在胞元陣列區域MCA及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可在下部導電層132及直接接觸件DC上依序形成中間導電層134、上部導電層136及下部頂蓋層142。中間導電層134及上部導電層136中的每一者可包含TiN、TiSiN、W、矽化鎢或其組合。下部頂蓋層142可包括氮化矽膜。
參照圖8A及圖8B(其示出處於其中遮罩圖案(未示出)覆蓋胞元陣列區域MCA的狀態下的周邊電路區域PCA),對閘極介電層116、下部導電層132、中間導電層134、上部導電層136及下部頂蓋層142進行圖案化,以在閘極介電層116上形成包括下部導電圖案132B、中間導電圖案134B及上部導電圖案136B的周邊電路閘電極PG,且形成覆蓋周邊電路閘電極PG的閘極頂蓋圖案142B。隨後,可在以由閘極介電層116、周邊電路閘電極PG及閘極頂蓋圖案142B構成的堆疊結構形成的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的兩個側壁上形成絕緣間隔件PGS,且可在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的兩側處實行用於在第二主動區域AC2中形成源極/汲極區域的離子植入操作。
隨後,藉由移除已覆蓋胞元陣列區域MCA的遮罩圖案,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暴露出下部頂蓋層142,可形成絕緣層144,絕緣層144覆蓋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的下部頂蓋層142以及覆蓋周邊電路區域PCA中的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及絕緣間隔件PGS。隨後,可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形成被填充至周邊電路閘極結構PGT周圍的空間中的層間絕緣層149。
參照圖9A及圖9B,形成上部絕緣頂蓋層146,上部絕緣頂蓋層146覆蓋周邊電路區域PCA中的絕緣層144及層間絕緣層149以及覆蓋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的絕緣層144。
隨後,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形成遮罩圖案(未示出),且藉由對胞元陣列區域MCA中的上部絕緣頂蓋層146、絕緣層144及下部頂蓋層142進行圖案化來形成依序堆疊於上部導電層136上的下部頂蓋圖案142A、絕緣層圖案144A及上部頂蓋圖案146A。此處,下部頂蓋圖案142A、絕緣層圖案144A及上部頂蓋圖案146A可被稱為絕緣頂蓋結構140。
參照圖10,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藉由使用下部頂蓋圖案142A、絕緣層圖案144A及上部頂蓋圖案146A作為蝕刻遮罩來蝕刻上部導電層136、中間導電層134及下部導電層132,形成包括下部導電圖案132A、中間導電圖案134A及上部導電圖案136A的所述多個位元線BL。
在形成所述多個位元線BL的操作中,可移除直接接觸件DC的側壁的一部分,且可暴露出直接接觸孔DCH的一部分。
參照圖11,可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每一者的側壁及直接接觸件DC的側壁上形成第一間隔件層152。隨後,可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的側壁及直接接觸件DC的側壁上形成厚度足以填充直接接觸孔DCH的內部的絕緣層(未示出),且然後,可對所述絕緣層實行各向異性蝕刻(anisotropic etching),以留下填充直接接觸孔DCH的內部的隱埋絕緣層158。
參照圖12,可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的側壁上形成覆蓋第一間隔件層152的第二間隔件層154。藉由使用第二間隔件層154作為蝕刻遮罩,可移除緩衝層114的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BL之間的一部分,且可暴露出基板110的上表面。此時,隱埋絕緣層158的一部分亦可被移除。
隨後,可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的側壁及基板110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三間隔件層156。
參照圖13,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BL之間形成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舉例而言,可將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形成為分別與所述多個字元線溝槽120T垂直地交疊,且可將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的上表面佈置於與第三間隔件層156的上表面相同的水準處。
可將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佈置成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彼此間隔開,且因此,可在所述多個絕緣柵欄162之中的兩個鄰近絕緣柵欄162之間以及兩個位元線BL之間界定接觸空間(contact space)162S。
此後,藉由利用絕緣材料來填充位於絕緣柵欄162之間的接觸空間162S以及對所述絕緣材料的上部部分進行平坦化,可在接觸空間162S中形成隱埋層190。舉例而言,可使用氧化矽來形成隱埋層190。
參照圖14A及圖14B,藉由自胞元陣列區域MCA移除絕緣頂蓋結構140、第三間隔件層156及絕緣柵欄162中的每一者的上部部分以及自周邊電路區域PCA移除上部絕緣頂蓋層146的一部分,可形成頂部開口部分164H。所述移除操作可為使用蝕刻選擇性的蝕刻操作。舉例而言,所述移除操作可為使用蝕刻氣氛的操作,其中絕緣頂蓋結構140、第三間隔件層156、絕緣柵欄162及上部絕緣頂蓋層146以相對高的速率被移除,而隱埋層190幾乎不被移除。在一些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移除操作可為使用磷酸的濕法蝕刻操作,但不限於此。
在圖14B中,為了便於說明,以虛線示出在實行蝕刻操作之前的上部絕緣頂蓋層146的上表面146I。舉例而言,由於上部絕緣頂蓋層146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具有平的上表面水準,因此即使在蝕刻操作之後,上部絕緣頂蓋層146亦可被形成為具有平的上表面水準。另外,絕緣頂蓋結構140、第三間隔件層156及絕緣柵欄162自胞元陣列區域MCA被移除的厚度可與上部絕緣頂蓋層146自周邊電路區域PCA被移除的厚度實質上相同。
參照圖15A及圖15B,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絕緣頂蓋結構140、第三間隔件層156及絕緣柵欄162上形成填充頂部開口部分164H的頂部頂蓋層164A,且可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在上部絕緣頂蓋層146上形成填充頂部開口部分164H的頂部保護層164B。
可使用相對於絕緣頂蓋結構140、第三間隔件層156、絕緣柵欄162及上部絕緣頂蓋層146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來形成頂部頂蓋層164A及頂部保護層164B。舉例而言,可使用氧化鈦來形成頂部頂蓋層164A及頂部保護層164B。然而,本發明概念不限於此。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在平面圖中,隱埋層190可具有島形狀,而頂部頂蓋層164A可具有環繞具有島形狀的隱埋層190的柵格形狀(grid shape)或網格形狀(mesh shape)。
參照圖16,可移除隱埋層190以再次暴露出多個接觸空間162S,且移除佈置於所述多個接觸空間162S的底部上的緩衝層114以及基板110的佈置於所述多個接觸空間162S的底部上的一部分,以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的兩個鄰近位元線BL之間形成暴露出基板110的第一主動區域AC1的多個凹陷空間RS。
在用於形成凹陷空間RS的蝕刻操作中,可移除相對少量的頂部頂蓋層164A,且佈置於頂部頂蓋層164A下方的間隔件結構150亦可被相對少量地蝕刻。由於頂部頂蓋層164A的上側在蝕刻操作中被移除,因此頂部頂蓋層164A可具有彎曲側壁164AS。由於頂部頂蓋層164A的彎曲側壁164AS是藉由在形成凹陷空間RS的蝕刻操作中移除頂部頂蓋層164A的側部分而產生,因此彎曲側壁164AS可具有環繞凹陷空間RS的形狀。
參照圖17A及圖17B,可分別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所述多個位元線BL之間形成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所述多個導電插塞166分別填充至所述多個凹陷空間RS中且各自填充至接觸空間162S的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BL之間的一部分中。
隨後,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藉由蝕刻上部絕緣頂蓋層146B、層間絕緣層149及保護層144B,形成暴露出基板110的第二主動區域AC2的多個接觸孔CPH。
然後,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藉由所述多個接觸空間162S而暴露出的導電插塞166上形成金屬矽化物層168A,且可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在第二主動區域AC2的藉由所述多個接觸孔CPH而暴露出的表面上形成金屬矽化物層168B。可同時形成金屬矽化物層168A與金屬矽化物層168B,或者可藉由單獨的操作形成金屬矽化物層168A與金屬矽化物層168B。
參照圖18A及圖18B,可在基板110上在胞元陣列區域MCA及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形成各自覆蓋被暴露出的表面的導電障壁層172及導電層174。
參照圖19A及圖19B,藉由在胞元陣列區域MCA及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對導電障壁層172及導電層174進行圖案化,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形成包括導電障壁層172A及搭接接墊導電層174A的多個搭接接墊LP,且可在周邊電路區域PCA中形成包括導電障壁層172B及搭接接墊導電層174B的多個接觸插塞CP。如在圖1中所示的平面圖中看出,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可具有對應於多個島圖案的形狀。可將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形成為與所述多個位元線BL中位於金屬矽化物層168A上方的一些位元線BL垂直地交疊。
由於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是以島圖案形狀形成,因此可形成環繞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的絕緣空間180S,且此時,上部頂蓋圖案146A及頂部頂蓋層164A可在絕緣空間180S的內壁處暴露出。
隨後,可使用絕緣材料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絕緣空間180S的內壁上形成絕緣圖案180。可藉由旋轉塗佈(spin coating)操作、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操作、可流動CVD(flowable CVD)操作或類似操作來形成絕緣圖案180。
隨後,可在胞元陣列區域MCA中在所述多個搭接接墊LP上形成電容器下部電極(未示出)。
藉由上述製造方法,可完整地形成積體電路裝置100。
根據上述製造方法,由於頂部頂蓋層164A包含在形成凹陷空間RS的操作中被相對少量地移除的材料,因此包括絕緣頂蓋結構140及頂部頂蓋層164A的堆疊結構的高度可相對小。因此,可減小接觸空間162S的長寬比,且可精確地調整用於形成凹陷空間RS的蝕刻操作。
圖20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200的佈局圖,圖21是積體電路裝置200的立體圖,且圖22示出沿圖20中所示的線X1-X1'及線Y1-Y1'截取的剖視圖。
參照圖20至圖22,積體電路裝置200可包括基板210、多個第一導線220、通道層230、閘電極240、閘極絕緣層250及電容器結構280。積體電路裝置200可為包括垂直通道電晶體(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VCT)的記憶體裝置。VCT可被稱為其中通道層230的通道長度自基板210在垂直方向Z上延伸的結構。
基板210上可佈置有下部絕緣層212,且在下部絕緣層212上,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彼此分隔開且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下部絕緣層212上可佈置有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以填充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之間的空間。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可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的上表面可位於與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的上表面相同的水準處。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用作積體電路裝置200的位元線。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金屬、導電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矽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舉例而言,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Al、Cu、Ti、Ta、Ru、W、Mo、鉑(Pt)、Ni、Co、TiN、TaN、WN、氮化鈮(NbN)、鋁化鈦(TiAl)、TiAlN、矽化鈦(TiSi)、氮化鈦矽(TiSiN)、矽化鉭(TaSi)、氮化鉭矽(TaSiN)、氮化釕鈦(RuTiN)、矽化鎳(NiSi)、矽化鈷(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包括由前述材料構成的單層或多層。在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可包含二維(two-dimensional,2D)半導體材料,且舉例而言,2D半導體材料可包括石墨烯或碳奈米管或者其組合。
可在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上以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彼此間隔開的島形狀來佈置多個通道層230。所述多個通道層230中的每一者可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具有第一寬度且在垂直方向Z上具有第一高度,且第一高度可大於第一寬度。舉例而言,第一高度可為第一寬度的約2倍至約10倍,但不限於此。通道層230的底部部分可用作第一源極/汲極區域(未示出),通道層230的上部部分可用作第二源極/汲極區域(未示出),且通道層230的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域與第二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一部分可用作通道區域(未示出)。通道層230可藉由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參照圖25)及下部遮罩層M22(參照圖25)作為蝕刻遮罩的圖案化操作來形成。舉例而言,通道層230可具有相對大的長寬比。舉例而言,可藉由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及下部遮罩層M22作為蝕刻遮罩的圖案化操作來精確地調整通道層230的圖案化操作。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道層230可包含氧化物半導體,且舉例而言,所述氧化物半導體可包括In xGa yZn zO、In xGa ySi zO、In xSn yZn zO、In xZn yO、Zn xO、Zn xSn yO、Zn xO yN、Zr xZn ySn zO、Sn xO、Hf xIn yZn zO、Ga xZn ySn zO、Al xZn ySn zO、Yb xGa yZn zO、In xGa yO或其組合。通道層230可包括由氧化物半導體構成的單層或多層。在一些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道層230可具有較矽的帶隙能量(bandgap energy)大的帶隙能量。舉例而言,通道層230可具有約1.5電子伏(eV)至約5.6電子伏的帶隙能量。舉例而言,當通道層230具有約2.0電子伏至約4.0電子伏的帶隙能量時,通道層230可具有最佳的通道效能。舉例而言,通道層230可為複晶的或非晶的,但不限於此。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道層230可包括二維半導體材料,且舉例而言,二維半導體材料可包括石墨烯、碳奈米管或其組合。
閘電極240可在通道層230的兩個側壁上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延伸。閘電極240可包括第一子閘電極240P1及第二子閘電極240P2,第一子閘電極240P1面對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第二子閘電極240P2面對與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由於第一子閘電極240P1與第二子閘電極240P2之間佈置有一個通道層230,因此積體電路裝置200可具有雙閘極電晶體結構(dual gate transistor structure)。然而,本發明概念不限於此,且可藉由省略第二子閘電極240P2並僅形成面對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的第一子閘電極240P1來實施單閘極電晶體結構(single gate transistor structure)。
閘電極240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金屬、導電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矽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舉例而言,閘電極240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
閘極絕緣層250可環繞通道層230的側壁,且可佈置於通道層230與閘電極240之間。舉例而言,如圖20中所示,通道層230的所有側壁可由閘極絕緣層250環繞,且閘電極240的側壁的一部分可接觸閘極絕緣層250。在其他實施例中,閘極絕緣層250可在閘電極240延伸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方向))上延伸,且在通道層230的側壁之中,只有面對閘電極240的兩個側壁可接觸閘極絕緣層250。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閘極絕緣層250可包括氧化矽膜、氮氧化矽膜、介電常數高於氧化矽膜的介電常數的高介電常數介電膜或其組合。高介電常數介電膜可包含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氮氧化物。舉例而言,可用作閘極絕緣層250的高介電常數介電膜可包含HfO 2、HfSiO、HfSiON、HfTaO、HfTiO、HfZrO、ZrO 2、Al 2O 3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
在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上,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可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且通道層230可位於所述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之中彼此鄰近的兩個第二絕緣圖案232之間。另外,在兩個鄰近第二絕緣圖案232之間在彼此挨著的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空間中可佈置有第一隱埋層234及第二隱埋層236。第一隱埋層234可佈置於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空間的底部部分處,且第二隱埋層236可被形成為在第一隱埋層234上填充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其餘空間。第二隱埋層236的上表面可佈置於與通道層230的上表面相同的水準處,且第二隱埋層236可覆蓋閘電極240的上表面。作為對照,所述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可被形成為與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相連的材料層,或者第二隱埋層236可被形成為與第一隱埋層234相連的材料層。
通道層230上可佈置有電容器接觸件260。電容器接觸件260可與通道層230垂直地交疊,且可以矩陣的形式進行佈置,其中電容器接觸件260在第一方向(X方向)及第二方向(Y方向)上彼此隔開。電容器接觸件260可包含經摻雜複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上部絕緣層262可在所述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及所述多個第二隱埋層236上環繞電容器接觸件260的側壁。
上部絕緣層262上可佈置有蝕刻終止層270,且蝕刻終止層270上可佈置有電容器結構280。電容器結構280可包括下部電極282、電容器介電層284及上部電極286。
下部電極282可穿透蝕刻終止層270,且電性連接至電容器接觸件260的上表面。下部電極282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延伸的柱型(pillar type)來形成,但不限於此。在示例性實施例中,下部電極282可與電容器接觸件260垂直地交疊,且可以矩陣的形式進行佈置,其中下部電極282在第一方向(X方向)及第二方向(Y方向)上彼此隔開。作為對照,在電容器接觸件260與下部電極282之間可進一步佈置有搭接接墊(未示出),以使得下部電極282以六邊形形狀進行佈置。
圖23是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200A的佈局圖,而圖24是積體電路裝置200A的立體圖。
參照圖23及圖24,積體電路裝置200A可包括基板210A、多個第一導線220A、通道結構230A、接觸閘電極240A、多個第二導線242A及電容器結構280。積體電路裝置200A可為包括VCT的記憶體裝置。
可藉由第一裝置隔離層212A及第二裝置隔離層214A在基板210A上界定多個主動區域AC。所述多個主動區域AC中的每一者中可佈置有通道結構230A,且通道結構230A可包括第一主動柱230A1及第二主動柱230A2以及連接單元230L,第一主動柱230A1及第二主動柱230A2各自在垂直方向Z上延伸,連接單元230L連接至第一主動柱230A1的底部部分及第二主動柱230A2的底部部分。連接單元230L中可佈置有第一源極/汲極區域SD1,而第一主動柱230A1及第二主動柱230A2上可佈置有第二源極/汲極區域SD2。第一主動柱230A1及第二主動柱230A2中的每一者可形成獨立的單位記憶體胞元。
通道結構230A可藉由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參照圖25)及下部遮罩層M22(參照圖25)作為蝕刻遮罩的圖案化操作來形成。舉例而言,通道結構230A可具有相對大的長寬比。舉例而言,通道結構230A的圖案化操作可藉由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及下部遮罩層M22作為蝕刻遮罩的圖案化操作來精確地調整。
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A可在與所述多個主動區域AC中的每一者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例如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A之中,一個第一導線220A可在連接單元230L上佈置於第一主動柱230A1與第二主動柱230A2之間,且所述一個第一導線220A可佈置於第一源極/汲極區域SD1上。與所述一個第一導線220A鄰近的另一第一導線220A可佈置於兩個通道結構230A之間。在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A之中,所述一個第一導線220A可用作包括於由位於所述一個第一導線220A的兩側處的第一主動柱230A1與第二主動柱230A2構造成的兩個單位記憶體胞元中的共用位元線。
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彼此鄰近的兩個通道結構230A之間可設置有一個接觸閘電極240A。舉例而言,接觸閘電極240A可佈置於一個通道結構230A中所包括的第一主動柱230A1與通道結構230A的和第一主動柱230A1鄰近的第二主動柱230A2之間,且所述一個接觸閘電極240A可由佈置於其兩個側壁上的第一主動柱230A1與第二主動柱230A2共享。接觸閘電極240A與第一主動柱230A1之間以及接觸閘電極240A與第二主動柱230A2之間可佈置有閘極絕緣層250A。所述多個第二導線242A可在接觸閘電極240A的上表面上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延伸。所述多個第二導線242A可用作積體電路裝置200A的字元線。
通道結構230A上可佈置有電容器接觸件260A。電容器接觸件260A可佈置於第二源極/汲極區域SD2上,且電容器結構280可佈置於電容器接觸件260A上。
圖25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積體電路裝置200的方法的剖視圖。
參照圖25,可在基板210上形成下部絕緣層212,且可在下部絕緣層212上形成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及填充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之間的空間的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
可在所述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及所述多個第一導線220上形成通道材料層230P。可在通道材料層230P上形成下部遮罩層M22及頂部頂蓋層M24。可使用第一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形成下部遮罩層M22,且可使用與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例如,氧化鈦)形成頂部頂蓋層M24。在平面圖中,可以島形狀來形成下部遮罩層M22及頂部頂蓋層M24。
隨後,可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及下部遮罩層M22對通道材料層230P進行圖案化,藉此形成通道層230(參照圖21)。通道層230可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具有第一寬度且在垂直方向Z上具有第一高度,且第一高度可大於第一寬度。舉例而言,第一高度可為第一寬度的約2倍至約10倍,但不限於此。舉例而言,通道層230可具有相對大的長寬比。舉例而言,可藉由使用頂部頂蓋層M24及下部遮罩層M22作為蝕刻遮罩的圖案化操作來精確地調整通道層230的圖案化操作。
重新參照圖22,可在通道層230的側壁上形成閘極絕緣層250及閘電極240,且可形成各自填充閘電極240之間的空間的第一隱埋層234及第二隱埋層236。隨後,可在通道層230以及第一隱埋層234及第二隱埋層236上形成電容器接觸件260及上部絕緣層262。
藉由上述製造方法,可完整地形成積體電路裝置200。
儘管已參照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具體示出並闡述了本發明概念,然而應理解,在不背離以下申請專利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可在形式及細節上進行各種改變及修改。
100、200、200A:積體電路裝置 110、210、210A:基板 112:裝置隔離層 112T:裝置隔離溝槽 114:緩衝層 114A:第一絕緣層 114B:第二絕緣層 116、122:閘極介電層 120:隱埋閘極結構 120T:字元線溝槽 124:隱埋閘電極/閘電極 124A:功函數調整層 124B:隱埋導電層 126:頂蓋絕緣層 132:下部導電層 132A、132B:下部導電圖案 134:中間導電層 134A、134B:中間導電圖案 136:上部導電層 136A、136B:上部導電圖案 140:絕緣頂蓋結構 142:下部頂蓋層 142A:下部頂蓋圖案 142B:閘極頂蓋圖案 144:絕緣層 144A:絕緣層圖案 144B:保護層 146、146B:上部絕緣頂蓋層 146A:上部頂蓋圖案 146I:上表面 149:層間絕緣層 150:間隔件結構/絕緣頂蓋結構 152:第一間隔件層 154:第二間隔件層 156:第三間隔件層 158:隱埋絕緣層 162:絕緣柵欄 162S:接觸空間/接觸件 164A、M24:頂部頂蓋層 164AS:彎曲側壁 164B:頂部保護層 164H:頂部開口部分 166:導電插塞 168A、168B:金屬矽化物層 172、172A、172B:導電障壁層 174:導電層 174A、174B:搭接接墊導電層 180:絕緣圖案 180S:絕緣空間 190:隱埋層 212:下部絕緣層 212A:第一裝置隔離層 214A:第二裝置隔離層 220、220A:第一導線 222:第一絕緣圖案 230:通道層 230A:通道結構 230A1:第一主動柱 230A2:第二主動柱 230L:連接單元 230P:通道材料層 232:第二絕緣圖案 234:第一隱埋層 236:第二隱埋層 240:閘電極 240A:接觸閘電極 240P1:第一子閘電極 240P2:第二子閘電極 242A:第二導線 250、250A:閘極絕緣層 260、260A:電容器接觸件 262:上部絕緣層 270:蝕刻終止層 280:電容器結構 282:下部電極 284:電容器介電層 286:上部電極 A1-A1'、A2-A2'、B-B'、X1-X1'、Y1-Y1':線 AC:主動區域 AC1:第一主動區域 AC2:第二主動區域 BC:隱埋接觸件 BL:位元線 CP:接觸插塞 CPH:接觸孔 CX1、CX2:區 DC:直接接觸件 DCH:直接接觸孔 LP:搭接接墊 M22:下部遮罩層 MCA:胞元陣列區域 PCA:周邊電路區域 PG:周邊電路閘電極 PGS:絕緣間隔件 PGT:周邊電路閘極結構 RS:凹陷空間 SD1:第一源極/汲極區域 SD2:第二源極/汲極區域 t11:第一厚度 t12:第二厚度 WL:字元線 X:第一水平方向/第一方向/方向 Y:第二水平方向/第二方向/方向 Z:垂直方向/第三方向/方向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將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的佈局圖。 圖2A示出沿圖1中所示的線A1-A1'及線A2-A2'截取的剖視圖。 圖2B是沿圖1中所示的線B-B'截取的剖視圖。 圖3是圖2A所示的區CX1的放大圖。 圖4是圖2A所示的區CX2的放大圖。 圖5A至圖19B是依序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的操作的剖視圖;具體而言,圖5A、圖6A、圖7A、圖8A、圖9A、圖10至圖13、圖14A、圖15A、圖16、圖17A、圖18A及圖19A是對應於沿圖1中所示的線A1-A1'及線A2-A2'截取的橫截面的剖視圖,而圖5B、圖6B、圖7B、圖8B、圖9B、圖14B、圖15B、圖17B、圖18B及圖19B是對應於沿圖1中所示的線B-B'截取的橫截面的剖視圖。 圖20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的佈局圖。 圖21是圖20所示積體電路裝置的立體圖。 圖22示出沿圖20中所示的線X1-X1'及線Y1-Y1'截取的剖視圖。 圖23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積體電路裝置的佈局圖。 圖24是圖23所示積體電路裝置的立體圖。 圖25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積體電路裝置的方法的剖視圖。
100:積體電路裝置
A1-A1'、A2-A2'、B-B':線
AC1:第一主動區域
AC2:第二主動區域
BC:隱埋接觸件
BL:位元線
DC:直接接觸件
LP:搭接接墊
MCA:胞元陣列區域
PCA:周邊電路區域
PG:周邊電路閘電極
WL:字元線
X:第一水平方向/第一方向/方向
Y:第二水平方向/第二方向/方向
Z:垂直方向/第三方向/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積體電路裝置,包括: 多個位元線,在基板上在平行於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 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分別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包含第一絕緣材料; 導電插塞,在所述基板上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 頂部頂蓋層,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上,且所述頂部頂蓋層包含與所述第一絕緣材料不同的第二絕緣材料;以及 搭接接墊,佈置於所述導電插塞上,且所述搭接接墊佈置於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之中對應的絕緣頂蓋結構的側壁上以及所述頂部頂蓋層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更包括: 絕緣柵欄,在所述基板上佈置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之中的所述兩個鄰近位元線之間,且所述絕緣柵欄與所述導電插塞的側壁接觸;以及 絕緣圖案,環繞所述搭接接墊的側壁。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絕緣柵欄的上表面與所述多個絕緣頂蓋結構中的每一者的上表面位於同一平面上,且 所述頂部頂蓋層覆蓋所述絕緣柵欄及所述絕緣頂蓋結構中的每一者的整個上表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頂部頂蓋層在所述絕緣柵欄的上表面上具有彎曲側壁,且 所述頂部頂蓋層被佈置成與所述搭接接墊垂直地交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第二絕緣材料包括相對於所述第一絕緣材料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且 所述第二絕緣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絕緣材料包括氮化矽,而所述第二絕緣材料包括氧化鈦。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更包括位於所述多個位元線中的每一者的兩個側壁上的間隔件結構, 其中所述頂部頂蓋層的底表面與所述間隔件結構的上表面接觸。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更包括: 至少一個周邊電路閘極結構,位於所述基板上; 上部絕緣頂蓋層,覆蓋所述至少一個周邊電路閘極結構,且所述上部絕緣頂蓋層包含所述第一絕緣材料; 頂部保護層,佈置於所述上部絕緣頂蓋層上,且所述頂部保護層包含所述第二絕緣材料;以及 接觸插塞,穿過所述頂部保護層及所述上部絕緣頂蓋層以連接至所述基板。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頂部頂蓋層在垂直於所述基板的所述上表面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厚度,且 所述頂部保護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等於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積體電路裝置,其中所述頂部保護層被佈置成與所述至少一個周邊電路閘極結構中的全部垂直地交疊。
TW111124953A 2021-07-05 2022-07-04 積體電路裝置 TWI809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88103 2021-07-05
KR1020210088103A KR20230007178A (ko) 2021-07-05 2021-07-05 집적회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187A true TW202310187A (zh) 2023-03-01
TWI809964B TWI809964B (zh) 2023-07-21

Family

ID=84772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4953A TWI809964B (zh) 2021-07-05 2022-07-04 積體電路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5926A1 (zh)
KR (1) KR20230007178A (zh)
CN (1) CN115589721A (zh)
TW (1) TWI80996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71895A1 (en) * 2013-02-08 2015-12-24 Masahiro Yokomichi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meiconductor device
JP2015005703A (ja) * 2013-06-24 2015-01-08 マイクロン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ク.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10005441A (ko) * 2019-07-05 2021-0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게이트 층 및 수직 구조물을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형성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9964B (zh) 2023-07-21
US20230005926A1 (en) 2023-01-05
KR20230007178A (ko) 2023-01-12
CN115589721A (zh) 2023-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453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20139927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788106B (zh) 半導體裝置
US20240057323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with buried contacts and a fence
TWI778796B (zh) 半導體裝置
TWI809964B (zh) 積體電路裝置
TW202224147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US20240023306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836976B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US20230363149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s
US11888038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180458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2034434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air gaps
KR20230014794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230056990A (ko) 반도체 장치
KR20240050242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40010162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144266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83610A (ko) 스페이서 구조체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TW202320306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KR20240025974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143754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