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6335A - 中繼裝置及用於中繼裝置的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繼裝置及用於中繼裝置的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06335A TW202306335A TW111137880A TW111137880A TW202306335A TW 202306335 A TW202306335 A TW 202306335A TW 111137880 A TW111137880 A TW 111137880A TW 111137880 A TW111137880 A TW 111137880A TW 202306335 A TW202306335 A TW 20230633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am
- transmission
- data
- signal
- symbo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710172087 Class B acid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3026 Transmembrane protein 10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將在第1通訊裝置與第2通訊裝置之間發送、接收之中繼訊號予以中繼並與第1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是使用第1發送槽發送中繼訊號,使用第2發送槽而在第1發送槽之發送期間內以與第1發送槽不同之頻率域發送來自第1機器之訊號。
Description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發明背景
習知,關於用到複數個天線之通訊方法,有例如被稱作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多輸入多輸出)之通訊方法。以MIMO為代表之多天線通訊是將複數個串流之發送資料調變,將各調變訊號用同一頻率(共通之頻率)從不同之天線同時發送,藉此,可提高資料之接收品質及/或提高(每單位時間之)資料之通訊速度。
又,在複數個天線通訊中進行多播(multicast)及/或廣播(broadcast)通訊的情況下,有時發送裝置是使用涵蓋空間之寬廣方向而具有幾乎一定之天線增益的擬全向(omni)樣式之天線。例如,在專利文獻1有提到發送裝置使用擬全向樣式之天線而發送調變訊號。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1/055536號
發明概要
本揭示之非限定之實施例是涉及使用複數個天線之通訊方法,有助於提供進一步之性能改善。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裝置是將在第1通訊裝置與第2通訊裝置之間發送、接收之中繼訊號予以中繼並與第1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使用第1發送槽而將前述中繼訊號發送,使用第2發送槽而在前述第1發送槽之發送期間內以與前述第1發送槽不同之頻率域發送來自前述第1機器之訊號。
另,該等總括或具體之態樣可以是藉由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記錄媒體而實現,亦可以是藉由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組合而實現。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可由說明書及圖式而得知。雖然相關之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幾個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徵而分別提供,但不必為了獲得1個或更多之同一特徵而一定要全部提供。
根據本揭示,有可改善使用複數個天線之通訊方法之性能之可能性。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可由說明書及圖式而得知。雖然相關之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幾個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徵而分別提供,但不必為了獲得1個或更多之同一特徵而一定要全部提供。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實施形態1)
圖1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或是存取點等)之構成之一例。
在圖1顯示#1資訊101-1、#2資訊101-2、...、#M資訊101-M。亦即,在圖1顯示#i資訊101-i。i是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另,M是2以上之整數。另,#1資訊至#M資訊並非一定要全部存在。
訊號處理部102是以#1資訊101-1、#2資訊101-2、...、#M資訊101-M、及控制訊號159來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102是基於控制訊號159所含有之「與錯誤更正編碼之方法(編碼率、編碼長度(區塊長度))相關之資訊」、「與調變方式相關之資訊」、「與預編碼相關之資訊」、「發送方法(多工方法)」、「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亦可將多播用之發送、單播用之發送同時實現)」、「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及/或、「將多播用之調變訊號發送之情況下的發送方法(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詳細說明)」等之資訊,進行訊號處理,將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1、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2、...、及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M(亦即,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i)輸出。另,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至訊號處理後之訊號#M並非一定要全部存在。此時,對#i資訊101-i進行錯誤更正編碼,之後,進行根據已設定之調變方式的映射(mapping)。藉此,獲得基頻訊號。然後,訊號處理部102收集與各資訊對應之基頻訊號,進行預編碼。例如,訊號處理部102亦可以適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
無線部104-1是以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1、及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59而進行頻帶限制、頻率轉換、及放大等之處理,將發送訊號105-1輸出。然後,發送訊號105-1從天線部106-1作為電波輸出。
同樣地,無線部104-2是以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2、及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59而進行頻帶限制、頻率轉換、及放大等之處理,將發送訊號105-2輸出。然後,發送訊號105-2從天線部106-2作為電波輸出。從無線部104-3至無線部104-(M-1)為止之說明予以省略。
無線部104-M是以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M、及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59而進行頻帶限制、頻率轉換、及放大等之處理,將發送訊號105-M輸出。然後,發送訊號105-M從天線部106-M作為電波輸出。
各無線部亦可在訊號處理後之訊號不存在的情況下,不進行上述處理。
無線部群153是以藉由接收天線群151而接收之接收訊號群152作為輸入,進行頻率轉換等之處理,將基頻訊號群154輸出。
訊號處理部155是以基頻訊號群154作為輸入,進行解調及錯誤更正解碼。亦即,訊號處理部155亦進行時間同步、頻率同步、及通道推定等之處理。此時,訊號處理部155是接收一個以上之終端所發送之調變訊號而進行處理,故獲得各終端所發送之資料與各終端所發送之控制資訊。所以,訊號處理部155是將與一個以上之終端對應之資料群156、以及、與一個以上之終端對應之控制資訊群157輸出。
設定部158是以控制資訊群157、及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資訊群157而決定「錯誤更正編碼之方法(編碼率及編碼長度(區塊長度))」、「調變方式」、「預編碼方法」、「發送方法」、「天線之設定」、「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亦可將多播及單播之發送同時實現)」、「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及/或、「將多播用之調變訊號發送之情況下的發送方法」等,將包含有這些決定之資訊的控制訊號159輸出。
天線部106-1、106-2、...、106-M是以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此時之動作使用圖2來說明。
圖2是顯示天線部106-1、106-2、...、106-M之構成之一例。各天線部是如圖2般地具備複數個天線。另,雖然在圖2描繪了4個天線,但各天線部只要是具備複數個天線即可。另,天線之根數並不限定於4。
圖2是天線部106-i之構成。i是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
分配部202是以發送訊號201(相當於圖1之發送訊號105-i)作為輸入,將發送訊號201分配,並將訊號203-1、203-2、203-3、203-4輸出。
相乘部204-1是以訊號203-1及控制訊號200(相當於圖1之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2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訊號203-1乘上係數W1,將相乘後之訊號205-1輸出。由於係數W1是以複數而定義,故W1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訊號203-1作為v1(t),則相乘後之訊號205-1可表示成W1×v1(t) (t是時間)。相乘後之訊號205-1是從天線206-1作為電波輸出。
同樣地,相乘部204-2是以訊號203-2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2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訊號203-2乘上係數W2,將相乘後之訊號205-2輸出。由於係數W2是以複數而定義,故W2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訊號203-2作為v2(t),則相乘後之訊號205-2可表示成W2×v2(t) (t是時間)。相乘後之訊號205- 2是從天線206-2作為電波輸出。
相乘部204-3是以訊號203-3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2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訊號203-3乘上係數W3,將相乘後之訊號205-3輸出。由於係數W3是以複數而定義,故W3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訊號203-3作為v3(t),則相乘後之訊號205-3可表示成W3×v3(t) (t是時間)。相乘後之訊號205-3是從天線206-3作為電波輸出。
相乘部204-4是以訊號203-4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2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訊號203-4乘上係數W4,將相乘後之訊號205-4輸出。由於係數W4是以複數而定義,故W4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訊號203-4作為v4(t),則相乘後之訊號205-4可表示成W4×v4(t) (t是時間)。相乘後之訊號205-4是從天線206-4作為電波輸出。
另,亦可令W1之絕對值、W2之絕對值、W3之絕對值、及W4之絕對值中之至少2者是相等。
圖3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與圖1之基地台之構成不同之基地台之構成。在圖3,與圖1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且以下省略說明。
加權合成部301是以調變訊號105-1、調變訊號105-2、...、調變訊號105-M、及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加權合成部301是基於控制訊號159含有之與加權合成相關之資訊而對調變訊號105-1、調變訊號105-2、...、調變訊號105-M進行加權合成,將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2-1、302-2、...、302-K輸出。K是1以上之整數。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2-1是從天線303-1作為電波輸出,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2-2是從天線303-2作為電波輸出,...,加權合成後之訊號302-K是從天線303-K作為電波輸出。
加權合成後之訊號y
i(t)302-i(i是1以上且K以下之整數)是表示成如下(t是時間)。
在式子(1),由於A
ij是以複數而定義,故A
ij亦可以是實數。所以,x
j(t)是調變訊號105-j。j是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
圖4是顯示終端之構成之一例。天線部401-1、401-2、...、401-N是以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N是1以上之整數。
無線部403-1是以藉由天線部401-1而接收之接收訊號402-1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而對接收訊號402-1施加頻率轉換等之處理,將基頻訊號404-1輸出。
同樣地,無線部403-2是以藉由天線部401-2而接收之接收訊號402-2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而對接收訊號402-2施加頻率轉換等之處理,將基頻訊號404-2輸出。另,從無線部403-3至無線部403-(N-1)為止之說明予以省略。
無線部403-N是以藉由天線部401-N接收之接收訊號402-N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而對接收訊號402-N施加頻率轉換等之處理,將基頻訊號404-N輸出。
不過,無線部403-1、403-2、...、403-N並非一定要全部動作。所以,基頻訊號404-1、404-2、...、404-N並非一定全部存在。
訊號處理部405是以基頻訊號404-1、404-2、...、404-N、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而進行解調及錯誤更正解碼之處理,將資料406、發送用控制資訊407、及控制資訊408輸出。亦即,訊號處理部405亦進行時間同步、頻率同步、及通道推定等之處理。
設定部409是以控制資訊408作為輸入,進行與接收方法相關之設定,將控制訊號410輸出。
訊號處理部452是以資訊451、及發送用控制資訊407作為輸入,進行錯誤更正編碼、及根據已設定之調變方式的映射等之處理,將基頻訊號群453輸出。
無線部群454是以基頻訊號群453作為輸入,進行頻帶限制、頻率轉換、及放大等之處理,將發送訊號群455輸出。發送訊號群455是從發送天線群456作為電波輸出。
圖5是顯示天線部401-1、401-2、...、401-N之構成之一例。各天線部是如圖5所示地具備複數個天線。另,雖然在圖5描繪了4個天線,但各天線部只要是具備複數個天線即可。另,天線部之天線之根數並不限定於4。
圖5是顯示天線部401-i之構成。i是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
相乘部503-1是以藉由天線501-1而接收之接收訊號502-1、及控制訊號500(相當於圖4之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5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502-1乘上係數D1,將相乘後之訊號504-1輸出。由於係數D1是以複數而定義,故D1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502-1作為e1(t),則相乘後之訊號504-1可表示成D1×e1(t) (t是時間)。
同樣地,相乘部503-2是以藉由天線501-2而接收之接收訊號502-2、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5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502-2乘上係數D2,將相乘後之訊號504-2輸出。由於係數D2是以複數而定義,故D2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502-2作為e2(t),則相乘後之訊號504-2可表示成D2×e2(t) (t是時間)。
相乘部503-3是以藉由天線501-3而接收之接收訊號502-3、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5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502-3乘上係數D3,將相乘後之訊號504-3輸出。由於係數D3是以複數而定義,故D3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502-3作為e3(t),則相乘後之訊號504-3可表示成D3×e3(t) (t是時間)。
相乘部503-4是以藉由天線501-4而接收之接收訊號502-4、及控制訊號50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50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502-4乘上係數D4,將相乘後之訊號504-4輸出。由於係數D4是以複數而定義,故D4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502-4作為e4(t),則相乘後之訊號504-4可表示成D4×e4(t) (t是時間)。
合成部505是以相乘後之訊號504-1、504-2、504-3、504-4作為輸入,將相乘後之訊號504-1、504-2、504-3、504-4相加,並將合成後之訊號506(相當於圖4之接收訊號402-i)輸出。所以,合成後之訊號506表示成D1×e1(t)+D2×e2(t)+D3×e3(t)+D4×e4(t)。
圖6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與圖4之終端之構成不同之終端之構成。在圖6,與圖4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且以下省略說明。
相乘部603-1是以藉由天線601-1而接收之接收訊號602-1、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602-1乘上係數G1,將相乘後之訊號604-1輸出。由於係數G1是以複數而定義,故G1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602-1作為c1(t),則相乘後之訊號604-1可表示成G1×c1(t) (t是時間)。
同樣地,相乘部603-2是以藉由天線601-2而接收之接收訊號602-2、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602-2乘上係數G2,將相乘後之訊號604-2輸出。由於係數G2是以複數而定義,故G2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602-2作為c2(t),則相乘後之訊號604-2可表示成G2×c2(t) (t是時間)。從相乘部603-3至相乘部603-(L-1)為止之說明予以省略。
相乘部603-L是以藉由天線601-L而接收之接收訊號602-L、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602-L乘上係數GL,將相乘後之訊號604-L輸出。由於係數GL是以複數而定義,故GL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602-L作為cL(t),則相乘後之訊號604-L可表示成GL×cL(t) (t是時間)。
所以,相乘部603-i是以藉由天線601-i而接收之接收訊號602-i、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含有之相乘係數之資訊而對接收訊號602-i乘上係數Gi,將相乘後之訊號604-i輸出。由於係數G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Gi亦可以是實數。所以,若以接收訊號602-i作為ci(t),則相乘後之訊號604-i可表示成Gi×ci(t) (t是時間)。另,i是1以上且L以下之整數,L是2以上之整數。
處理部605是以相乘後之訊號604-1、相乘後之訊號604-2、...、相乘後之訊號604-L、及控制訊號410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410而進行訊號處理,將處理後之訊號606-1、606-2、...、606-N輸出。N是2以上之整數。此時,將相乘後之訊號604-i表示成p
i(t)。i是1以上且L以下之整數。此情況下,處理後之訊號606-j(r
j(t))是表示成如下(j是1以上且N以下之整數)。
在式子(2),由於B
j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B
ji亦可以是實數。
圖7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一例。另,基地台有時被稱作存取點或廣播站等。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圖7顯示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及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又,圖7顯示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及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
另,雖然在圖7令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為3、令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為3,但發送波束之數量不限定於此。亦即,只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是複數個、且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是複數個即可。
圖7包含有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該等終端可以是例如圖4、圖5所示之構成。
例如,終端704-1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1及接收指向性706-1。終端704-1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藉由接收指向性706-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
同樣地,終端704-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2及接收指向性706-2。終端704-2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藉由接收指向性706-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
終端704-3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及/或「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3及接收指向性706-3。終端704-3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藉由接收指向性706-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
終端704-4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及/或「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4及接收指向性706-4。終端704-4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藉由接收指向性706-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
終端704-5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及/或「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5及接收指向性706-5。終端704-5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5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藉由接收指向性706-5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
在圖7,終端是根據空間位置,從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選擇至少其中一發送波束,令接收之指向性朝向該波束,藉此,可高品質地獲得串流1之資料。又,終端是根據空間位置,從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703-2、703-3選擇至少其中一發送波束,令接收之指向性朝向該波束,藉此,可高品質地獲得串流2之資料。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
另,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703-2、7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針對在上述情況下之圖1、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串流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串流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串流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及/或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控制資訊符元之構成之詳細是後述。
圖8是用於說明圖1、圖3之#i資訊101-i以及使用圖7所說明之「串流1」及「串流2」之關係的圖式。
例如,對#1資訊101-1施加錯誤更正編碼等之處理,獲得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將此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命名為「#1發送資料」。然後,對#1發送資料進行映射,獲得資料符元。然後,將此資料符元分為串流1用與串流2用,獲得串流1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與串流2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串流1之符元群包含串流1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串流1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又,串流2之符元群包含串流2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串流2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
圖9是顯示以時間為橫軸之情況下之訊框構成之一例。
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的符元群。
圖9之串流1之#2符元群901-2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的符元群。
圖9之串流1之#3符元群901-3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的符元群。
圖9之串流2之#1符元群902-1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的符元群。
圖9之串流2之#2符元群902-2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的符元群。
圖9之串流2之#3符元群902-3是圖7中之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的符元群。
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是例如存在於時間區間1。
如上述,串流1之#1符元群901-1與串流2之#2符元群902-1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串流1之#2符元群901-2與串流2之#2符元群902-2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串流1之#3符元群901-3與串流2之#3符元群902-3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
例如,以圖8之程序,由資訊生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及「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然後,準備「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1」,其是以與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準備「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2」,其是以與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準備「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3」,其是以與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
亦即,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1」之符元、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2」之符元、構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3」之符元是相同。
此情況下,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含有「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1」。圖9之串流1之#2符元群901-2含有「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2」。圖9之串流1之#3符元群901-3含有「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3」。亦即,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及串流1之#3符元群901-3含有同一之資料符元群。
又,準備「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1」,其是以與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準備「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2」,其是以與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群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準備「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3」,其是以與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群相同之符元而構成之符元群。
亦即,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1」之符元、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2」之符元、構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3」之符元是相同。
此情況下,圖9之串流2之#1符元群902-1含有「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1」,圖9之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含有「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2」,圖9之串流2之#3符元群902-3含有「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3」。亦即,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含有同一之資料符元群。
圖10是顯示圖9所說明之「串流X之符元群#Y」(X=1、2;Y=1、2、3)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10,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控制資訊符元1001及串流之資料符元群1002是配置在時間方向。此情況下,串流之資料符元群1002是用於傳輸使用圖9所說明之「串流1之資料符元群A」或「串流2之資料符元群A」之符元。
另,在圖10之訊框構成,亦可以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等之多載波方式,此情況下,亦可以在頻率軸方向存在有符元。又,各符元亦可以含有用於讓接收裝置進行時間及頻率同步之參考符元(reference symbol)、用於讓接收裝置檢測出訊號之參考符元、及/或用於讓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定之參考符元等。訊框構成並非限定於圖10,控制資訊符元1001及串流之資料符元群1002是如何配置皆可。另,參考符元亦可稱作前文(preamble)或導引(pilot)符元。
接著,說明控制資訊符元1001之構成。
圖11是顯示作為圖10之控制資訊符元而發送之符元之構成之一例。在圖11,橫軸是時間。在圖11,終端是藉由接收「用於讓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符元」1101,而決定以「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實施之用於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之訊號處理方法。
終端可藉由接收「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符元」1102而得知獲得之串流數。
終端可藉由接收「用於通知串流之資料符元是哪個串流之資料符元之符元」1103而得知已接收基地台正在發送之串流中的哪個串流。
針對上述而舉例說明。
如圖7,說明基地台正在發送串流之發送波束的情況。而且,說明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中之控制資訊符元之具體資訊。
圖7的情況下,由於基地台正在發送「串流1」及「串流2」,故「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符元」1102之資訊是「2」。
又,由於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是正在發送串流1之資料符元,故「用於通知串流之資料符元是哪個串流之資料符元之符元」1103之資訊是「串流1」。
例如,針對終端接收到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時,終端是由「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符元」1102而知曉「發送串流數是2」,由「用於通知串流之資料符元群是哪個串流之資料符元之符元」1103而知曉獲得「串流1之資料符元」。
然後,由於終端知曉「發送串流數是2」、獲得之資料符元是「串流1之資料符元」,故可知曉「串流2之資料符元」是要獲得之對象。所以,終端可令尋找串流2之符元群之作業開始。例如,終端尋找圖9之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或、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中之任一者之發送波束。
然後,終端藉由獲得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或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中之任一者之發送波束,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符元與串流2之資料符元雙方之資料符元。
藉由如此地構成控制資訊符元,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正確地獲得資料符元。
如以上,在多播資料傳輸及廣播資料傳輸,基地台是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終端是從複數個發送波束選擇性地接收品質佳之波束。由於基地台發送之調變訊號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及接收指向性控制,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資料之接收品質佳之區域拓廣。
另,雖然在上述之說明中,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但即便終端未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亦可獲得上述之效果。
又,圖10之「串流之資料符元群」1002之調變方式是何種調變方式皆可。又,「串流之資料符元群」1002之調變方式之映射方法亦可以是依各符元而切換。亦即,亦可以映射後在同相I-正交Q平面上,星座圖(constellation)之相位是依各符元而切換。
圖12是與圖7不同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例。另,在圖12,與圖7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圖12顯示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2、及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又,圖12顯示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及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3。
雖然在圖12令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為3、令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為3,不過發送波束之數量不限定於此。亦即,只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是複數個、且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是複數個即可。另,關於「調變訊號1」、「調變訊號2」是在後面詳細說明。
圖12含有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該等終端例如可以是圖4、圖5所示之構成。
例如,終端704-1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1及接收指向性706-1。終端704-1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藉由接收指向性706-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
同樣地,終端704-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2及接收指向性706-2。終端704-2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藉由接收指向性706-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
終端704-3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3及接收指向性706-3。終端704-3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2,藉由接收指向性706-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
終端704-4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4及接收指向性706-4。終端704-4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藉由接收指向性706-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
終端704-5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705-5及接收指向性706-5。終端704-5是藉由接收指向性705-5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藉由接收指向性706-5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3。
在圖12,終端是根據空間位置,從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選擇至少其中一發送波束,令接收之指向性朝向該波束,藉此,可高品質地獲得「調變訊號1」。又,終端是根據空間位置,從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1203-2、1203-3選擇至少其中一發送波束,令接收之指向性朝向該波束,藉此,可高品質地獲得「調變訊號2」。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2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刻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3。
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1203-2、12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針對在上述情況下之圖1、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2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2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調變訊號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調變訊號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2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調變訊號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調變訊號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及/或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調變訊號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控制資訊符元之構成之詳細是後述。
圖13是用於說明圖1、圖3之#i資訊101-i、以及使用圖12所說明之「調變訊號1」及「調變訊號2」之關係的圖式。
例如,對#1資訊101-1施加錯誤更正編碼等之處理,獲得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將此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命名為「#1發送資料」。然後,對#1發送資料進行映射,獲得資料符元。然後,將此資料符元分為串流1用與串流2用,獲得串流1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與串流2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以在符元號碼i之串流1之資料符元作為s1(i)、串流2之資料符元作為s2(i)。此情況下,在符元號碼i之「調變訊號1」tx1(i)是例如表示成如下。
而且,在符元號碼i之「調變訊號2」tx2(i)是例如表示成如下。
另,在式子(3)、式子(4),由於α(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亦可以是實數。由於β(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亦可以是實數。由於γ(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亦可以是實數。由於δ(i)是以複數而定義,故亦可以是實數。又,α(i)亦可以不是符元號碼i之函數,例如,可以是固定之值。β(i)亦可以不是符元號碼i之函數,例如,可以是固定之值。γ(i)亦可以不是符元號碼i之函數,例如,可以是固定之值。δ(i)亦可以不是符元號碼i之函數,例如,可以是固定之值。
含有由資料符元構成之「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的「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又,含有由資料符元構成之「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的「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
另,亦可以對「調變訊號1」及/或「調變訊號2」進行相位變更及/或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循環延遲分集)等之訊號處理。不過,訊號處理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
圖14是顯示以時間為橫軸之情況下之訊框構成之一例。
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2-1的符元群。
圖14之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2-2的符元群。
圖14之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2-3的符元群。
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3-1的符元群。
圖14之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3-2的符元群。
圖14之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是圖12中之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203-3的符元群。
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是例如存在於時間區間1。
如上述,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與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與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與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來發送。
例如,以圖13之程序,由資訊生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及「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然後,準備「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1」,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準備「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準備「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
亦即,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群A-1」之訊號、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之訊號、構成「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之訊號是相同。
此情況下,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含有「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1」。圖14之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含有「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圖14之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含有「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亦即,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及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含有同等之訊號。
又,準備「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1」,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準備「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準備「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其是以與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訊號同等之訊號而構成之訊號。
亦即,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1」之訊號、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之訊號、構成「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之訊號是相同。
此情況下,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含有「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1」。圖14之串流2之#2符元群(1402-2)含有「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2」。圖14之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含有「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3」。亦即,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含有同等之訊號。
圖15是顯示圖14所說明之「調變訊號X之符元群#Y」(X=1、2;Y=1、2、3)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15,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控制資訊符元1501、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1502是配置在時間軸方向。此情況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1502是用於傳輸使用圖14所說明之「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或「調變訊號2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A」之符元。
另,在圖15之訊框構成,亦可以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等之多載波方式,此情況下,亦可以在頻率軸方向存在有符元。又,各符元亦可以含有用於讓接收裝置進行時間及頻率同步之參考符元、用於讓接收裝置檢測出訊號之參考符元、及/或用於讓接收裝置進行通道推定之參考符元等。訊框構成並非限定於圖15,控制資訊符元1501及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1502是如何配置皆可。參考符元亦可稱作例如前文或導引符元。
接著,說明控制資訊符元1501之構成。
圖16顯示作為圖15之控制資訊符元而發送之符元之構成之一例。在圖16,橫軸是時間。在圖16,終端是藉由接收「用於讓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符元」1601,而決定以「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實施之用於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之訊號處理方法。
終端可藉由接收「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符元」1602而得知獲得之調變訊號數。
終端可藉由接收「用於通知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是哪個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之符元」1603,而得知已接收基地台正在發送之調變訊號中之哪個調變訊號。
針對上述而舉例說明。
如圖12,考慮基地台正在發送「調變訊號」之發送波束的情況。而且,說明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中之控制資訊符元之具體資訊。
圖12的情況下,由於基地台正在發送「調變訊號1」及「調變訊號2」,故「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符元」1602之資訊是「2」。
由於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是正在發送調變訊號1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故「用於通知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是哪個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之符元」1603之資訊是「調變訊號1」。
例如,針對終端接收到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時,終端是由「用於通知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符元」1602而知曉「調變訊號數是2」,由「用於通知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是哪個調變訊號之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之符元」1603而知曉獲得「調變訊號1」。
然後,由於終端知曉「調變訊號數是2」、獲得之調變訊號是「調變訊號1」,故可知曉「調變訊號2」是要獲得之對象。所以,終端可令尋找「調變訊號2」之作業開始。例如,終端是尋找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或「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中之任一者之發送波束。
然後,終端可藉由獲得「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或「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中之任一者之發送波束,而獲得「調變訊號1」與「調變訊號2」雙方。所以,終端可高品質地獲得串流1之資料符元、及串流2之資料符元。
藉由如此地構成控制資訊符元,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正確地獲得資料符元。
如以上,在多播資料傳輸及廣播資料傳輸,基地台是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終端是從複數個發送波束選擇性地接收品質佳之波束。由於基地台發送之調變訊號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及接收指向性控制,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資料之接收品質佳之區域拓廣。
另,雖然在上述之說明中,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但即便終端未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亦可獲得上述之效果。
又,雖然在圖7中,各終端獲得串流1之調變訊號與串流2之調變訊號雙方,但實施形態並非一定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以有想獲得串流1之調變訊號之終端、想獲得串流2之調變訊號之終端、想獲得串流1之調變訊號及串流2之調變訊號雙方之終端存在。亦即,實施形態亦可以依終端而有不同之想獲得的調變訊號。
(實施形態2)
實施形態1說明的是在多播資料傳輸及廣播資料傳輸,基地台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之方法。本實施形態是說明基地台進行多播資料傳輸及廣播資料傳輸、並進行單播之資料傳輸的情況,來作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
圖17是顯示基地台(或存取點等)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一例。在圖17,與圖7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而省略詳細說明。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此時,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發送波束702-1、702-2、702-3、703-1、703-2、703-3之說明是如使用圖7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及接收指向性705-1、705-2、705-3、705-4、705-5、706-1、706-2、706-3、706-4、706-5之說明是如使用圖7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在圖17,基地台是如圖7之說明般地進行多播,進而,基地台700與終端(例如1702)進行單播之通訊。
基地台700除了生成多播用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703-1、703-2、703-3,在圖17還生成單播用之發送波束1701,對終端1702傳輸個別資料。另,在圖17顯示的是基地台700對終端1702發送一個發送波束1701之例。然而,發送波束之數量並不限定於一個。基地台700亦可以對終端1702發送複數個發送波束(或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
終端170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訊號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703。藉此,終端1702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發送波束1701。
為了生成包含發送波束1701之發送波束,基地台例如是在如圖1、圖3般之構成中之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
當終端1702對基地台700發送調變訊號的情況下,終端1702是進行預編碼(或加權合成),將發送波束1703發送。基地台700是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701。藉此,基地台700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發送波束1703。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
另,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703-2、7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單播用之發送波束1701可以是與發送波束702-1、702-2、702-3、703-1、703-2、703-3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與其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另,雖然在圖17以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為1台之情形來說明,但與基地台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之數量亦可以是複數台。
針對在圖1、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構成中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單播用之發送雙方」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串流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7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串流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串流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及/或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
基地台亦可以對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發送用於讓基地台進行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用之控制資訊符元、及/或用於讓終端進行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用之控制資訊符元。
圖18顯示基地台(或存取點等)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一例。在圖18,與圖7、圖12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而省略詳細說明。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此時,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1203-1、1203-2、1203-3之說明是如使用圖12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及接收指向性705-1、705-2、705-3、705-4、705-5、706-1、706-2、706-3、706-4、706-5之說明是如使用圖12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在圖18,基地台是如圖12之說明般地進行多播,進而,基地台700與終端(例如1702)進行單播之通訊。
基地台700除了生成多播用之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1203-1、1203-2、1203-3,在圖18還生成單播用之發送波束1701,對終端1702傳輸個別資料。另,在圖18顯示的是基地台700對終端1702發送一個發送波束1701之例。然而,發送波束之數量並不限定於一個。基地台700亦可以對終端1702發送複數個發送波束(或發送複數個調變訊號)。
終端170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訊號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703。藉此,終端1702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發送波束1701。
為了生成包含發送波束1701之發送波束,基地台例如是在如圖1及圖3般之構成中之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
當終端1702對基地台700發送調變訊號的情況下,終端1702是進行預編碼(或加權合成),將發送波束1701發送。基地台700是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703。藉此,基地台700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發送波束1701。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2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與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3。
另,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1203-2、12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單播用之發送波束1701可以是與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1203-1、1203-2、1203-3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與其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另,雖然在圖18以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為1台之情形來說明,但與基地台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之數量亦可以是複數台。
針對在上述情況下之圖1、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8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單播用之發送雙方」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8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串流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8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串流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串流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及/或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
基地台亦可以對進行單播通訊之終端發送用於讓基地台進行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用之控制資訊符元、及/或用於讓終端進行指向性控制之訓練用之控制資訊符元。
接著,說明基地台發送複數個多播資料傳輸的情況,來作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
圖19是顯示基地台(或存取點等)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一例。在圖19,與圖7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而省略詳細說明。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此時,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發送波束702-1、702-2、702-3、703-1、703-2、703-3之說明是如使用圖7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及接收指向性705-1、705-2、705-3、705-4、705-5、706-1、706-2、706-3、706-4、706-5之說明是如使用圖7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基地台700是除了發送波束702-1、702-2、702-3、703-1、703-2、703-3之外,還將發送波束1901-1、1901-2、1902-1、1902-2發送。
發送波束1901-1是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又,發送波束1901-2亦是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發送波束1902-1是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又,發送波束1902-2亦是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1903-1、1903-2、1903-3例如是如圖4、圖5般地構成。另,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之動作是如使用圖7而進行之說明。
終端1903-1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1及接收指向性1905-1。終端1903-1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2,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2。
終端1903-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2及接收指向性1905-2。終端1903-2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2。
終端1903-3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3及接收指向性1905-3。終端1903-3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1。
終端1903-4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401-N」、及/或「相乘部603-1至603-L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4及接收指向性1905-4。終端1903-4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1。
在圖19,基地台將含有多播用資料之串流發送複數個,進而,各串流是以複數個發送波束而發送,各終端是選擇性地接收複數個串流中之一個以上之串流之發送波束。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2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3與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3。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1與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2與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2。
另,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703-2、7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用於傳輸串流3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1-1、1901-2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串流4之資料之發送波束1902-1、1902-2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又,亦可以從圖1之#1資訊101-1生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及串流2之資料符元、從#2資訊101-2生成串流3之資料符元及串流4之資料符元。或者,#1資訊101-1及#2資訊101-2亦可以是分別在進行錯誤更正編碼後生成資料符元。
又,亦可以從圖1之#1資訊101-1生成串流1之資料符元、從圖1之#2資訊101-2生成串流2之資料符元、從圖1之#3資訊101-3生成串流3之資料符元、從圖1之#4資訊101-4生成串流4之資料符元。另,#1資訊101-1、#2資訊101-2、#3資訊101-3、及#4資訊101-4亦可以是分別在進行錯誤更正編碼後生成資料符元。
亦即,各串流之資料符元可以是從圖1之資訊之任一者生成。藉此,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選擇性地獲得多播用串流。
針對在上述情況下之圖1、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9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9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串流數為4」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9般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串流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串流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串流3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2,將串流4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及/或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
接著,說明基地台將多播資料傳輸發送複數個的情況,來作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
圖20是顯示基地台(或存取點等)與終端之通訊狀態之一例。在圖20,與圖7、圖12、圖19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而省略詳細說明。
基地台700具備複數個天線,從發送用之天線701發送複數個發送訊號。此時,基地台700例如是如圖1、圖3般地構成,藉由在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進行預編碼(加權合成)而進行發送波束成型(指向性控制)。
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1203-1、1203-2、1203-3之說明是與圖12之說明重複,故省略說明。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及接收指向性705-1、705-2、705-3、705-4、705-5、706-1、706-2、706-3、706-4、706-5之說明是與圖12之說明重複,故省略說明。
基地台700是除了發送波束1202-1、1202-2、1202-3、1203-1、1203-2、1203-3之外,還將發送波束2001-1、2001-2、2002-1、2002-2發送。
發送波束2001-1是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又,發送波束2001-2亦是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
發送波束2002-1是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又,發送波束2002-2亦是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
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1903-1、1903-2、1903-3例如是與圖4、圖5相同之構成。另,終端704-1、704-2、704-3、704-4、704-5之動作是與圖7之說明相同。
終端1903-1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天線401-N為止」、及/或「相乘部603-1至相乘部603-L為止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1及接收指向性1905-1。終端1903-1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2,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1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2。
終端1903-2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天線401-N為止」、及/或「相乘部603-1至相乘部603-L為止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2及接收指向性1905-2。終端1903-2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2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2。
終端1903-3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天線401-N為止」、及/或「相乘部603-1至相乘部603-L為止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3及接收指向性1905-3。終端1903-3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3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1。
終端1903-4是藉由「訊號處理部405」、「天線401-1至天線401-N為止」、及/或「相乘部603-1至相乘部603-L為止及處理部605」而進行接收時之指向性控制,形成接收指向性1904-4及接收指向性1905-4。終端1903-4是藉由接收指向性1904-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1,藉由接收指向性1905-4而成為可接收及解調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1。
在圖20,基地台將含有多播用資料之調變訊號發送複數個,各調變訊號是以複數個發送波束而發送,各終端是選擇性地接收複數個調變訊號中之一個以上之串流之發送波束。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1、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2、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2。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1202-3、用於傳輸「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1203-3。
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1、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1。基地台700是使用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及同一時間來發送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2、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2。
另,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2-1、702-2、702-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之發送波束703-1、703-2、703-3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用於傳輸「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2001-1、2001-2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用於傳輸「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2002-1、2002-2可以是同一頻率(同一頻率帶)之波束,亦可以是互相不同頻率(互相不同頻率帶)之波束。
針對在圖1或圖3所示之基地台之構成中之設定部158之動作進行說明。
設定部158是以設定訊號160作為輸入。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用之發送、及/或進行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19所示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進行多播用之發送」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含有表示「進行多播時之發送調變訊號數」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如圖20所示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發送調變訊號數為4」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設定訊號160亦可以含有表示「將各調變訊號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當基地台進行圖20所示之發送的情況下,藉由設定訊號160而將「將調變訊號1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調變訊號2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3,將調變訊號3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2,將調變訊號4發送之發送波束數為2」這樣的資訊輸入至設定部158。
另,圖1、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將含有表示資料符元「是多播用之發送/是單播用之發送」之資訊、「進行多播時之發送串流數」之資訊、及/或表示「將各串流以幾個發送波束發送」之資訊等之控制資訊符元發送。藉此,終端可適切地接收。
在圖20,若終端接收「調變訊號1」之發送波束與「調變訊號2」之發送波束雙方,可接收品質佳地獲得串流1之資料與串流2之資料。同樣地,若終端接收「調變訊號3」之發送波束與「調變訊號4」之發送波束雙方,可接收品質佳地獲得串流3之資料與串流4之資料。
雖然在圖20說明基地台發送「調變訊號1」、「調變訊號2」、「調變訊號3」及「調變訊號4」之例,但這是一例。基地台亦可以更將傳輸串流5之資料及串流6之資料之「調變訊號5」及「調變訊號6」分別發送,亦可以為了傳輸比其更多之串流而發送更多之調變訊號。另,各調變訊號是使用1個以上之發送波束來發送。
又,如圖17、圖18之說明,在圖20亦可以有一個以上之單播用之發送波束(或接收指向性控制)存在。
關於「調變訊號1」及「調變訊號2」之關係,由於與圖13之說明重複,故予以省略。在此,使用圖21來說明「調變訊號3」及「調變訊號4」之關係。
例如,對#2資訊101-2施加錯誤更正編碼等之處理,獲得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將此錯誤更正編碼後之資料命名為「#2發送資料」。然後,對#2發送資料進行映射,獲得資料符元。將此資料符元分為串流3用與串流4用,獲得串流3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與串流4之資料符元(資料符元群)。此時,以在符元號碼i之串流3之資料符元作為s3(i)、串流4之資料符元作為s4(i)。此情況下,在符元號碼i之「調變訊號3」tx3(i)是例如表示成如下。
在符元號碼i之「調變訊號4」tx4(i)是例如表示成如下。
在式子(5)、式子(6),由於e(i)、f(i)、g(i)、h(i)分別以複數而定義,故亦可以是實數。又,e(i)、f(i)、g(i)、h(i)亦可以分別不是符元號碼i之函數,可以是固定之值。
含有由資料符元構成之「調變訊號3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的「調變訊號3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又,含有由資料符元構成之「調變訊號4之資料傳輸區域之訊號」的「調變訊號4之符元群」是從圖1、圖3之基地台發送。
(補充)
當然,本說明書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亦可與複數個其他內容組合而實施。
各實施形態及其他之內容只不過是例子。例如,即便將例示之「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編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適用別的「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編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亦可藉由上述之同樣的構成來實施。
本說明書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及其他之內容是即便使用本說明書所記載之調變方式以外的調變方式亦可實施。例如,亦可以適用APSK(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振幅相位移鍵)、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脈波振幅調變)、PSK(Phase Shift Keying,相位移鍵)、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調變),在各調變方式,亦可以均一映射、非均一映射。APSK例如包含16APSK、64APSK、128APSK、256APSK、1024APSK、4096APSK。PAM例如包含4PAM、8PAM、16PAM、64PAM、128PAM、256PAM、1024PAM、4096PAM。PSK例如包含BPSK、QPSK、8PSK、16PSK、64PSK、128PSK、256PSK、1024PSK、4096PSK。QAM例如包含4QAM、8QAM、16QAM、64QAM、128QAM、256QAM、1024QAM、4096QAM。
在I-Q平面之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之配置方法(具有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之調變方式)並非限定於本說明書所示之調變方式之訊號點配置方法。
本說明書記載之「基地台」可以是例如廣播站、基地台、存取點、終端、或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等。本說明書記載之「終端」可以是電視、收音機、終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存取點、或基地台等。本揭示中之「基地台」及「終端」是具有通訊功能之機器,前述機器亦可以構成為可透過某些介面而與用於執行電視、收音機、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之應用程式的裝置連接。又,在本實施形態,資料符元以外之符元例如導引符元、控制資訊用之符元等,在訊框中如何配置皆可。
導引符元及/或控制資訊用之符元如何命名皆可。例如,在發送接收機,可以是使用PSK調變而調變之已知之符元。或者,在發送接收機,亦可以藉由接收機同步,而使接收機可得知發送機所發送之符元。接收機使用此符元而進行頻率同步、時間同步、各調變訊號之通道推定(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之推定)、及訊號之檢測等。另,導引符元有時被稱作前文、唯一字(unique word)、後文(postamble)、或參考符元等。
控制資訊用之符元是用於傳輸以下資訊的符元:用於實現資料(應用程式等之資料)以外之通訊的、朝通訊對象傳輸的資訊(例如在通訊中所使用的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之編碼率、及/或在上位層之設定資訊等)。
另,本揭示並非限定於各實施形態,可進行各式各樣之變更而實施。例如,雖然在各實施形態是說明作為通訊裝置來進行的情況,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將前述通訊方法作為軟體處理來進行。
例如,亦可以事先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之程式儲存在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藉由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處理單元)而令前述程式運作。
或者,亦可以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之程式儲存在電腦可讀取之記憶媒體,將儲存在記憶媒體之程式記錄在電腦之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讓電腦依循前述程式而運作。
關於上述之各實施形態等之各構成,典型上亦可是以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來實現,其是具有輸入端子及輸出端子之積體電路。該等可以個別地單晶片化,亦可以包含各實施形態之全部的構成或一部分構成而單晶片化。隨著積體度之不同,LSI有時被稱作IC(Integrated Circuit)、系統LSI、極大型(super)LSI、或超大型(ultra)LSI。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非限定於LSI,亦可以是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而實現。亦可以利用可在製造LSI後進行程式設計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者可重構LSI內部之電路胞(cell)之連接及/或設定的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進而,如果因為半導體技術之進歩或衍生之別的技術而出現可取代LSI之積體電路化之技術,則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區塊之積體化。就可能性而言,可能是生化技術之套用等。
(實施形態3)
本實施形態說明的是適用與實施形態1及/或實施形態2不同之波束成型的情況下之多播通訊方法。
基地台之構成是如使用實施形態1之圖1至圖3所進行之說明,故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省略說明。又,與基地台進行通訊之終端之構成亦是如使用實施形態1之圖4至圖6所進行之說明,故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省略說明。
以下說明在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與終端之動作之例。
圖22是顯示基地台正在對1個終端發送多播用發送串流的情況。
在圖22,基地台700正在從發送用天線對終端2202-1發送「(多播用)串流1-1(串流1之第1波束)」之發送波束2201-1。終端2202-1是藉由進行指向性控制而生成接收指向性2203-1,接收「串流1-1」之發送波束2201-1。
圖23是說明為了如圖22般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狀態而進行之「用於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
[23-1]終端首先對基地台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
[23-2]基地台收到[23-1]而知曉「未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於是,基地台為了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而對終端發送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
[23-3]終端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然後,終端為了讓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讓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而對基地台發送反饋資訊。
[23-4]基地台基於終端所發送之反饋資訊而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然後,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將串流1之資料符元發送。
[23-5]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然後,終端開始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串流1之資料符元。
另,圖23之「用於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是一例,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圖23。例如,即便將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交換,亦可同樣地實施。
又,雖然圖23是說明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例,但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此情況下,在圖23,基地台亦可不發送接收指向性控制用訓練符元,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之決定。
當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基地台是圖1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2之相乘部204-1、204-2、204-3、204-4之相乘係數。若基地台是圖3之構成,則例如可以在加權合成部301設定加權係數。另,雖然發送之串流數在圖22的情況下為「1」,但並不限定於此。
當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終端是圖4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5之相乘部503-1、503-2、503-3、503-4之相乘係數。若終端是圖6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相乘部603-1、603-2、...、603-L之相乘係數。
圖24是顯示當圖23之基地台將發送指向性控制用符元、接收指向性控制用符元、及資料符元發送的情況下,將基地台發送之符元與終端發送之符元配置在時間方向之例。圖24之(a)是顯示將基地台發送之符元配置在時間方向之例。圖24之(b)是顯示將終端發送之符元之一例配置在時間方向之例。在圖24之(a)及(b),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
當如圖23所示地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進行通訊的情況下,如圖24所示,基地台首先是發送「基地台發送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1。例如,「基地台發送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1是藉由控制資訊符元與已知之PSK符元而構成。
然後,終端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基地台發送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1,將例如基地台在發送中使用之天線之資訊、及在指向性控制中使用之相乘係數(或加權係數)之相關資訊當作反饋資訊符元2402而發送。
基地台接收終端所發送之「反饋資訊符元」2402,由反饋資訊符元2402來決定在發送中使用之天線。又,基地台是由反饋資訊符元2402來決定在發送指向性控制中使用之係數。然後,基地台發送「終端接收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3。例如,「終端接收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3是藉由控制資訊符元與已知PSK符元而構成。
終端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終端接收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3,例如,決定終端在接收中使用之天線、及終端在接收指向性控制中使用之相乘係數。然後,終端將接收資料符元之準備已完畢的情形當作反饋資訊符元2404而發送。
基地台接收終端所發送之「反饋資訊符元」2404,基於反饋資訊符元2404而輸出資料符元2405。
另,圖24所示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是一例。例如,符元之發送之順序或基地台之發送與終端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此。又,「基地台發送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1、「反饋資訊符元」2402、「終端接收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403、「反饋資訊符元」2404、及「資料符元」2405亦可以分別包含用於檢測訊號、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推定及通道推定之前文、參考符元、導引符元、及/或用於傳輸控制資訊的符元等。
圖25是當圖23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完畢後基地台將串流1之資料符元發送的情況下,基地台發送的符元之例。在圖25,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
在圖25,基地台將串流1之發送波束1之第1個資料符元作為「(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1)」2501-1-1而發送。之後,配置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1。
之後,基地台將(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波束1之第2個資料符元作為「(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2)」2501-1-2而發送。之後,配置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2。
之後,基地台將(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波束1之第3個資料符元作為「(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3)」2501-1-3而發送。
如此,基地台將圖22所示之「(多播用)串流1-1」2201-1之資料符元予以發送。另,在圖25,「(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1)」2501-1-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2)」2501-1-2、「(多播用)資料符元1-1資料符元(3)」2501-1-3、...亦可以除了資料符元外還包含有用於訊號檢測、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推定、通道推定之前文、參考符元、導引符元、及/或用於傳輸控制資訊的符元等。
在圖25,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1包含單播發送區間2503-1。又,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2包含單播發送區間2503-2。
在圖25,訊框包含單播發送區間2503-1、2503-2。例如,在圖25,基地台亦可以在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1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1以外之區間、及可發送資料符元之區間2502-2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2以外之區間發送多播用符元。另,關於這點,後面會舉例說明。
如此,在訊框設置單播發送區間,成為有益於讓無線通訊系統穩定地運作之構成要件。另,關於這點,後面會舉例說明。又,單播發送區間亦可以不是如圖25般之時間上的位置,如何地在時間上配置皆可。又,在單播發送區間,可以讓基地台發送符元,亦可以讓終端發送符元。
又,基地台亦可以直接地設定單播發送區間。或者,作為別的方法,基地台亦可以設定用於發送多播用符元的最大發送資料傳輸速度。
例如,在基地台可發送之資料的傳輸速度是2Gbps(bps:bits per second),且基地台可分配給多播用符元之發送之資料的最大傳輸速度是1.5Gbps的情況下,可設定相當於500Mbps之單播發送區間。
如此,亦可以是可在基地台間接地設定單播發送區間之構成。另,別的具體例是在後面說明。
另,雖然圖25是隨著圖22之狀態而記載著存在有「(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1)」2501-1-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2)」2501-1-2、及「(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3)」2501-1-3之訊框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以存在有串流1(串流1-1)以外之多播用串流之資料符元,亦可以存在有串流1之第2發送波束即串流1-2之資料符元、及/或串流1之第3發送波束即串流1-3之資料符元。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說明。
圖26是顯示在圖22所示之基地台正在對1個終端發送多播用發送串流之狀態下追加1個新終端的狀態。另,在圖26,與圖22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
在圖26新追加了終端2202-2。終端2202-2是藉由進行指向性控制而生成接收指向性2203-2,並接收「(多播用)串流1-1」之發送波束2201-1。
接著,針對圖26進行說明。
圖26是顯示在基地台700與終端2202-1正在進行多播通訊之狀態下有終端2202-2新參加多播通訊的狀態。以下是以圖26所示之狀態為例而進行說明。所以,如圖27所示,基地台是發送「終端接收指向性控制訓練符元」2701與「資料符元」2702,不發送圖24所示之「基地台發送訓練符元」。另,在圖27,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
圖28是顯示基地台及終端為了實現如圖26所示之狀態、亦即如基地台對2個終端發送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之狀態而進行之動作之例。
[28-1]終端2202-2對基地台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是在圖25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28-2]基地台收到上述[28-1]所示之要求,將「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通知終端2202-2。「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之通知是在圖25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28-3]終端2202-2收到上述[28-2]所示之通知,為了開始接收多播用串流1而實施接收指向性控制。終端2202-2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通知基地台已可接收「多播用串流1」。
[28-4]基地台收到上述[28-3]所示之通知,確認終端已可接收「多播用串流1」。
[28-5]終端2202-2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開始接收「多播用串流1」。
圖29是顯示在圖22所示之基地台正在對1個終端發送多播用發送串流之狀態下追加1個新終端的狀態。另,在圖29,與圖22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
在圖29新追加了終端2202-2。圖29不同於圖26之處是:基地台700新發送「(多播用)串流1-2(串流1之第2)」之發送波束2201-2,終端2202-2藉由進行指向性控制而生成接收指向性2203-2,並接收「(多播用)串流1-2」之發送波束2201-2。
接著,說明為了實現如圖29所示之狀態而在基地台及終端進行的控制。
圖29是顯示在基地台700與終端2202-1正在進行多播通訊之狀態下有終端2202-2新參加多播通訊的狀態。以下是以圖29所示之狀態為例而進行說明。
圖30是顯示基地台及終端為了實現如圖29所示之狀態、亦即如基地台對2個終端發送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之狀態而進行之動作之例。
[30-1]終端2202-2對基地台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是在圖25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0-2]基地台收到上述[30-1]所示之要求,將「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通知終端2202-2。「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之通知是在圖25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0-3]終端2202-2收到上述[30-2]所示之通知,將「未接收多播用串流1」通知基地台。「未接收多播用串流1」之通知是在圖25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0-4]基地台收到上述[30-3]所示之通知,決定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亦即,圖29之發送波束2201-2)。另,雖然在此是判斷成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但亦可以判斷成不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關於此點是在後面說明。
然後,基地台為了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而對終端2202-2發送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另,基地台是與發送該等符元分開地發送圖29之串流1-1之發送波束。關於此點是在後面說明。
[30-5]終端2202-2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然後,終端2202-2為了讓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讓終端2202-2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而對基地台發送反饋資訊。
[30-6]基地台基於終端2202-2所發送之反饋資訊而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然後,基地台發送串流1之資料符元(圖29之串流1-2之發送波束2201-2)。
[30-7]終端2202-2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然後,終端2202-2開始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串流1之資料符元(圖29之串流1-2之發送波束2201-2)。
另,圖30之「用於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是一例,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圖30。例如,即便將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交換,亦可同樣地實施。
又,雖然圖30是說明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例,但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此情況下,在圖30,基地台亦可不發送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之決定。
當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基地台是圖1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2之相乘部204-1、204-2、204-3、204-4之相乘係數。若基地台是圖3之構成,則例如可以在加權合成部301設定加權係數。另,雖然發送之串流數在圖29的情況下為「2」,但並不限定於此。
當終端2202-1、2202-2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終端是圖4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5之相乘部503-1、503-2、503-3、503-4之相乘係數。若終端是圖6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相乘部603-1、603-2、...、603-L之相乘係數。
圖31是顯示當圖30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完畢後基地台將串流1之資料符元發送的情況下,基地台發送的符元之例。在圖31,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
在圖31,由於存在有圖29之「串流1-1」,故與圖25同樣地存在有「(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及「(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另,記載成「(M)、(M+1)、(M+2)」之理由是因為(多播用)串流1-1在(多播用)串流1-2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所以,在圖31,M是2以上之整數。
如圖31所示,在單播發送區間2503-1及2503-2以外之區間存在有「(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及「(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
在圖31例示之符元是與至今為止之說明同樣,如以下地構成。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皆是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符元。
・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1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又,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2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之發送波束之指向性,與「(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之發送波束之指向性互相不同。所以,為了生成「(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之發送波束而使用之基地台之發送裝置之相乘係數(或加權係數)集,與為了生成「(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之發送波束而使用之基地台之發送裝置之相乘係數(或加權係數)集互相不同。
藉由以上之構成,2個終端可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多播串流。此時,由於在發送、接收中進行指向性控制,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可接收多播用串流之區域拓廣。又,由於適應性地進行串流之追加、及/或發送波束之追加,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用於傳輸資料之頻率、時間、及/或空間之資源有效地活用。
另,亦可進行如後說明之控制。該控制之詳細是如下。
圖32是與圖31不同之「圖30之基地台與終端通訊完畢後,基地台發送(串流1之)資料符元時,基地台發送的符元之例」。在圖32,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另,在圖32,與圖25、圖31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
在圖32,與圖31不同之處是:由於將單播發送區間2503-1、2503-2設定成較長之時間,故基地台不追加比這更多的多播用之符元而發送。
圖33顯示如圖29所示之基地台對2個終端(終端2202-1、2202-2)發送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並且、新的終端2202-3對基地台要求追加發送波束之情況下之動作的例。另,將基地台發送之調變訊號之訊框顯示在圖32。
[33-1]終端2202-3對基地台進行「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串流1之多播發送之要求」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3-2]基地台收到上述[33-1]所示之要求,通知終端2202-3「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正在進行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之通知」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3-3]終端2202-3收到上述[33-2]所示之通知,通知基地台「未接收多播用串流1」。「未接收多播用串流1之通知」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3-4]基地台收到上述[33-3]所示之通知,判定是否可發送串流1-1之發送波束及串流1-2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來作為多播用串流1之發送波束。此情況下,基地台考慮到圖32所示之訊框,而判定成不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所以,基地台通知終端2202-3「不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另,「不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之通知」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3-5]終端2202-3接收「不發送多播用串流1之別的發送波束之通知」。
另,圖33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是一例,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圖33。例如,即便將各發送之順序交換,亦可同樣地實施。如此,當多播發送用之通訊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亦可不進行多播發送波束之追加。
圖34顯示如圖29所示之基地台對2個終端(終端2202-1、2202-2)發送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並且、新的終端2202-3對基地台要求追加別的多播用串流(串流2)之發送波束之情況下之動作的例。另,基地台正在發送之調變訊號之訊框是如圖31之狀態。
[34-1]終端2202-3對基地台進行「串流2之多播發送之要求」。「串流2之多播發送之要求」是在圖31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發送。
[34-2]基地台收到上述[34-1]所示之要求,通知終端2202-3「未進行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又,基地台判定基地台是否可將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追加而發送。此情況下,考慮到如圖31之訊框狀態,通知終端2202-3「正在就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進行處理」。「未進行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之通知」、及「可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之通知」是在圖31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發送。
[34-3]終端2203-3收到上述[34-2]所示之通知,通知基地台「多播用串流2之接收準備已完畢」。「多播用串流2之接收準備已完畢」之通知是在圖31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發送。
[34-4]基地台收到上述[34-3]所示之通知,決定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於是,基地台為了進行串流2之多播發送而對終端2202-3發送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另,基地台是與發送該等符元分開地、如圖31地發送串流1-1之發送波束及串流1-2之發送波束。關於此點是在後面說明。
[34-5]終端2202-3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發送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及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然後,終端2202-3為了讓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讓終端2202-3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而對基地台發送反饋資訊。
[34-6]基地台基於終端2202-3所發送之反饋資訊而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將串流2之資料符元發送。
[34-7]終端2202-3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進行指向性控制時使用之加權係數之決定等)之決定,開始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串流2之資料符元。
另,圖34之「用於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是一例,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圖34。例如,即便將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交換,亦可同樣地實施。
又,雖然圖34是說明終端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之例,但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此情況下,在圖34,基地台亦可不發送接收指向性控制用之訓練符元,終端亦可不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方法之決定。
當基地台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基地台是圖1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2之相乘部204-1、204-2、204-3、204-4之相乘係數。
當終端2202-1、2202-2、2202-3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若終端是圖4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圖5之相乘部503-1、503-2、503-3、503-4之相乘係數。若終端是圖6之構成,則例如可以設定相乘部603-1、603-2、...、603-L之相乘係數。
圖35是顯示當圖34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完畢後,基地台將串流1及串流2之資料符元發送的情況下,基地台發送的符元之例。在圖35,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
在圖35,由於存在有圖31所示之「串流1-1」及「串流1-2」,故存在有「(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又,存在有「(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3101-N、「(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1)」3101-(N+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2)」3101-(N+2)。另,N、M分別是2以上之整數。
如圖35所示,在單播發送區間2503-1及2503-2以外之區間,存在有「(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1)」3501-1、「(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2)」3501-2、及「(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3)」3501-3。
在圖35例示之符元是與至今為止之說明同樣,如以下地構成。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3101-N、「(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1)」3101-(N+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2)」3101-(N+2)皆是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符元。
・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1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又,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2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之發送波束之指向性,與「(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之發送波束之指向性互相不同。所以,為了生成「(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之發送波束而使用之基地台之發送裝置之相乘係數(或加權係數)集,與為了生成「(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之發送波束而使用之基地台之發送裝置之相乘係數(或加權係數)集互相不同。
・「(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1)」3501-1、「(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2)」3501-2、「(多播用)串流2-1資料符元(3)」3501-3是用於傳輸「串流2」之資料符元。
・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2-1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2」之資料。
藉由以上之構成,終端可接收基地台所發送之複數個多播串流(串流1與串流2)。此時,由於在發送、接收中進行指向性控制,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可接收多播用串流之區域拓廣。又,由於適應性地進行串流之追加、及/或發送波束之追加,故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可將用於傳輸資料之頻率、時間、及/或空間之資源有效地活用。
另,亦可進行如後說明之控制。該控制之詳細是如下。
圖32是與圖35不同之「基地台發送(串流1之)資料符元時之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例」。在圖32,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另,在圖32,與圖25、圖31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
在圖32,與圖35不同之處是:由於將單播發送區間2503-1、2503-2設定成較長之時間,故基地台不追加比這更多之多播用之符元、例如新串流之符元而發送。
圖36顯示如圖29所示之基地台對2個終端(終端2202-1、2202-2)發送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並且、新的終端2202-3對基地台進行追加別的多播用串流(串流2)之發送波束的要求之情況下之動作的例。另,將基地台發送之調變訊號之訊框顯示在圖32。
[36-1]終端2202-3對基地台進行「串流2之多播發送之要求」。「串流2之多播發送之要求」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6-2]基地台收到上述[36-1]所示之要求,通知終端2202-3「未進行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未進行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又,基地台進行是否可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的判定。基地台考慮到圖32所示之訊框,而判定成不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所以,基地台通知終端2202-3「不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另,「不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之通知」是在圖32之單播發送區間發送。
[36-3]終端2202-3接收「不發送多播用串流2之發送波束之通知」。
另,圖36之「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是一例,各資訊之發送之順序並不限定於圖36。例如,即便將各發送之程序交換,亦可同樣地實施。如此,當多播發送用之通訊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亦可不進行串流之追加、及/或多播發送波束之追加。
另,針對圖35等所示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1、2503-2之設定方法進行補充說明。
例如,在圖35,事先決定或設定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的最大值。
然後,基地台收到各終端之要求,將多播用之發送波束之數量的最大值以下之多播用之發送波束發送。例如,圖35的情況下,多播用之發送波束數為3。然後,基地台將多播用之複數個發送波束發送,將發送該等後之時間上的空閒時間規定為單播發送區間。
亦可以如以上般地規定單播發送區間。
(補充1)
補充1是說明基地台正在與複數個終端進行單播通訊、亦即進行個別通訊的情況。
例如,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及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另,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例如,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及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common search space)。另,共通搜索空間是為了進行細胞(cell)控制之控制資訊。又,共通搜索空間是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
例如,圖9之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9之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及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及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及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及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圖14之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另,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及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及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另,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及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例如,圖35之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
例如,圖35之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亦可以是共通搜索空間。
另,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圖35之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在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將各資料符元發送時,可以是使用單載波之傳輸方法,亦可以是使用OFDM等之多載波之傳輸方式。又,資料符元之時間上之位置並不限定於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
雖然在圖25、圖31、圖32、圖35是令橫軸為時間方向而進行說明,但即便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亦可同樣地實施。另,當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的情況下,基地台是使用1個以上之載波或副載波來發送各資料符元。
(補充2)
補充2是說明基地台正在與複數個終端進行單播通訊、亦即進行個別通訊的情況。
例如,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另,圖9之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另,圖14之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另,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另,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例如,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例如,圖35之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亦可以是給基地台的資料、或是給正在進行通訊之複數個終端中之任一終端的資料。此情況下,資料中亦可含有控制資訊。
另,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在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將各資料符元發送時,可以是使用單載波之傳輸方法,亦可以是使用OFDM等之多載波之傳輸方式。又,資料符元之時間上之位置並不限定於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
又,雖然在圖25、圖31、圖32、圖35是令橫軸為時間方向而進行說明,但即便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亦可同樣地實施。另,當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的情況下,基地台是使用1個以上之載波或副載波而發送各資料符元。
(補充3)
基地台亦可以是如圖9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串流1之#2符元群901-2、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串流2之#2符元群902-2、及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之時間帶,使用「串流1之#1符元群901-1之發送波束、串流1之#2符元群901-2之發送波束、串流1之#3符元群901-3之發送波束、串流2之#1符元群902-1之發送波束、串流2之#2符元群902-2之發送波束、串流2之#3符元群902-3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又,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藉由「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及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或「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或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而生成上述之「別的符元群」用的發送波束。
又,基地台亦可以如圖14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及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之時間帶,使用「調變訊號1之#1符元群1401-1之發送波束、調變訊號1之#2符元群1401-2之發送波束、調變訊號1之#3符元群1401-3之發送波束、調變訊號2之#1符元群1402-1之發送波束、調變訊號2之#2符元群1402-2之發送波束、調變訊號2之#3符元群1402-3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此情況下,「別的符元群」可以是含有給某終端之資料符元的符元群,亦可以是如本揭示之其他部分所說明之含有控制資訊符元群的符元群,亦可以是含有其他多播用之資料符元的符元群。
又,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藉由「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及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或「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或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而生成上述之「別的符元群」用的發送波束。
(補充4)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25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或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25,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或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31、圖32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或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31、圖32,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或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31、圖32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或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31、圖32,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或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35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M+1)、或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M+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M+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35,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M+1)、或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M+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M+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35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或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35,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或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如圖35之訊框構成般地,在發送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另,在圖35,當橫軸為頻率方向的情況下亦同樣。例如,基地台亦可以在發送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或串流2-1 資料符元(3) 3501-3之時間帶,使用「將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發送之發送波束」以外之發送波束而發送別的符元群。
在上述,「別的符元群」可以是含有給某終端之資料符元的符元群,亦可以是如本說明書之其他部分所說明之含有控制資訊符元的符元群,亦可以是含有其他多播用之資料符元的符元群。
此情況下,圖1之基地台亦可以藉由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而生成上述之「別的符元群」用的發送波束。或者,圖1之基地台亦可以藉由選擇從天線部106-1至天線部106-M為止之天線,而生成上述之「別的符元群」用的發送波束。
又,圖3之基地台亦可以藉由「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及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或「訊號處理部102之訊號處理或加權合成部301之訊號處理」而生成上述之「別的符元群」用的發送波束。
又,亦可以不設定如圖25、圖31、圖32、圖35所記載之單播發送區間2503-1、2503-2。
(補充5)
在關於圖31、圖32之說明中是進行如以下之說明。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1)」3101-1、「(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2)」3101-2、及「(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3)」3101-3皆是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符元。
・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1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又,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2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
又,在關於圖35之說明中是進行如以下之說明。
・「(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501-1-M、「(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1)」2501-1-(M+1)、「(多播用)串流1-1資料符元(M+2)」2501-1-(M+2)、「(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3101-N、「(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1)」3101-(N+1)、及「(多播用)串流1-2資料符元(N+2)」3101-(N+2)皆是用於傳輸「串流1」之資料符元。
・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1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又,終端是藉由獲得「串流1-2之資料符元」而獲得「串流1之資料」。
以下,針對上述之內容而進行補充說明。例如,在圖35,可藉由以下之<方法1-1>、<方法1-2>、<方法2-1>、或<方法2-2>而實現上述。
<方法1-1>
・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與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含有相同之資料。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與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含有相同之資料。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與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含有相同之資料。
<方法1-2>
・存在有串流1-2資料符元(L) 3101-L,其含有與串流1-1資料符元(K) 2501-1-K含有之資料相同的資料。另,K、L是整數。
<方法2-1>
・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與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含有一部分相同之資料。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與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含有一部分相同之資料。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與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含有一部分相同之資料。
<方法2-2>
・存在有串流1-2資料符元(L) 3101-L,其含有串流1-1資料符元(K) 2501-1-K含有之資料的一部分。另,K、L是整數。
亦即,第1基地台或第1發送系統生成包含第1串流之資料的第1封包群、包含第1串流之資料的第2封包群,並使用第1發送波束將第1封包群含有之封包在第1期間予以發送,使用與第1發送波束不同之第2發送波束將第2封包群含有之封包在第2期間予以發送,且第1期間與第2期間互不重疊。
在此,第2封包群亦可以含有第2封包,其含有與第1封包群含有之第1封包所含有之資料相同之資料。又,作為與上述不同之構成,第2封包群亦可以含有第3封包,其含有與第1封包群含有之第1封包所含有之資料的一部分相同之資料。
又,第1發送波束與第2發送波束可以是使用同一天線部而發送之具有互不相同之指向性的發送波束,亦可以是使用互不相同之天線部而發送的發送波束。
又,第2基地台或第2發送系統除了第1基地台或第1發送系統之構成之外,更生成含有第1串流之資料的第3封包群,並使用與第1發送波束及第2發送波束不同之第3發送波束將第3封包群含有之封包在第3期間予以發送,且第3期間不與第1期間及第2期間重疊。
在此,第2基地台或第2發送系統亦可以將第1期間、第2期間及第3期間以規定之順序重覆設定。
又,第3基地台或第3發送系統除了第1基地台或第1發送系統之構成之外,更生成含有第1串流之資料的第3封包群,並使用與第1發送波束及第2發送波束不同之第3發送波束將第3封包群含有之封包在第3期間予以發送,且第3期間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期間重疊。
在此,第3基地台或第3發送系統亦可以將第1期間、第2期間及第3期間重覆設定,重覆設定之第3期間之任一第3期間亦可以是其至少一部分與第1期間重疊,重覆設定之第3期間中之至少任一個第3期間亦可以不與第1期間重疊。
又,第4基地台或第4發送系統除了第1基地台或第1發送系統之構成之外,更生成含有第2串流之資料的第4封包,並使用與第1發送波束不同之第4發送波束將第4封包在第4期間予以發送,且第4期間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期間重疊。
另,雖然在上述之說明中是說明第1期間與第2期間互不重疊,但亦可以令第1期間與第2期間是一部分互相重疊,亦可以令第1期間之全部與第2期間重疊,亦可以令第1期間之全部與第2期間之全部互相重疊。
又,第5基地台或第5發送系統亦可以生成一個或複數個含有第1串流之資料的封包群,並使用互不相同之發送波束來發送每個封包群,且基於從終端發送之訊號,而令生成之封包群之數量增加或減少。
另,雖然在上述是記載成「串流」,但如本說明書之其他地方之記載,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及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及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及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及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及圖35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及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及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及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可以是含有給某終端之資料符元的符元,亦可以是含有控制資訊符元的符元,亦可以是含有多播用之資料符元的符元。
(實施形態4)
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3所說明之通訊系統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之通訊系統是例如以(複數個)基地台與複數個終端而構成。例如,可想到以圖7、圖12、圖17、圖19、圖20、圖26、或圖29等之基地台700及終端704-1、704-2等而構成之通訊系統。
圖37是顯示基地台(700)之構成之一例。
邏輯通道生成部3703是以資料3701及控制資料3702作為輸入,將邏輯通道訊號3704輸出。邏輯通道訊號3704例如是以控制用之邏輯通道即「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廣播控制通道)、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尋呼控制通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共通控制通道)、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多播控制通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專用控制通道)」,資料用之邏輯通道即「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專用流量通道)、及/或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多播流量通道)」等而構成。
「BCCH是下行鏈路、系統控制資訊之告知用通道」。「PCCH是下行鏈路、尋呼資訊用通道」。「CCCH是下行鏈路、當不存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資源控制)連接時使用的共通控制通道」。「MCCH是下行鏈路、用於1對多之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的多播/通道排程、控制用通道」。「DCCH是下行鏈路、使用在具有RRC連接之終端的專用控制通道」。「DTCH是下行鏈路、對1台終端UE(User Equipment,用戶設備)的專用流量/通道、使用者/資料專用通道」。「MTCH是下行鏈路、1對多之MBMS使用者/資料用通道」。
傳送通道生成部3705是以邏輯通道訊號3704作為輸入,將傳送通道訊號3706生成、輸出。傳送通道訊號3706例如是以BCH(Broadcast Channel,廣播通道)、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CH(Paging Channel,尋呼通道)、MCH(Multicast Channel,多播通道)等而構成。
「BCH是涵蓋細胞全域而告知之系統資訊用通道」。「DL-SCH是讓使用者/資料、控制資訊與系統資訊使用之通道」。「PCH是涵蓋細胞全域而放置之尋呼資訊用通道」。「MCH是涵蓋細胞全域而告知之MBMS流量及控制用通道」。
實體通道生成部3707是以傳送通道訊號3706作為輸入,將實體通道訊號3708生成、輸出。實體通道訊號3708例如是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實體廣播通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實體多播通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等而構成。
「PBCH是BCH傳送/通道之傳輸用」。「PMCH是MCH傳送/通道傳輸用」。「PDSCH是DL-SCH及傳送/通道之傳輸用」。「PDCCH是下行鏈路L1(Layer 1)∕L2(Layer 2)控制訊號之傳輸用」。
調變訊號生成部3709是以實體通道訊號3708作為輸入,將基於實體通道訊號3708之調變訊號3710生成、輸出。然後,基地台700是將調變訊號3710作為電波而發送。
首先,考量基地台正在與複數個終端進行單播通訊、亦即進行個別通訊的情況。
此情況下,例如,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1(901-1)、及串流1之符元群#2(901-2)、及串流1之符元群#3(9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在此,針對廣播通道進行說明。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例如,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1(902-1)、及串流2之符元群#2(902-2)、及串流2之符元群#3(902-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此情況下,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1(901-1)、串流1之符元群#2(901-2)、及串流1之符元群#3(90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又,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1(902-1)、串流2之符元群#2(902-2)、及串流2之符元群#3(902-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另,亦可能發生未發送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1(902-1)、串流2之符元群#2(902-2)、及/或串流2之符元群#3(902-3)等串流2的情況。例如,當發送廣播通道之訊號的情況下,基地台亦可以不發送串流2之符元群。此情況下,在圖7之例,串流703-1、703-2、703-3不從基地台701發送。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1(1401-1)、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2(1401-2)、及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3(14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例如,圖14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1(1402-1)、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2(1402-2)、及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3(1402-3)亦可以是用於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群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另,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另,圖14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1(1401-1)、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2(1401-2)、及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3(140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圖14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1(1402-1)、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2(1402-2)、及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3(1402-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例如,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另,圖25之串流1-1資料符元(1) (2501-1-1)、串流1-1資料符元(2) (2501-1-2)、及串流1-1資料符元(3) (2501-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例如,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及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另,圖31、圖32之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1) (3101-1)、串流1-2資料符元(2) (3101-2)、串流1-2資料符元(3) (310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例如,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 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例如,在圖35,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亦可以是基地台為了與複數個終端進行資料通訊而對複數個終端廣播的控制資訊。亦即,該等符元亦可以是廣播通道之資訊。控制資訊例如是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間實現資料通訊而可使用的資訊。
另,實體通道(實體通道訊號3708)中之「PBCH」、「PMCH」、及「PD-SCH之一部分」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傳送通道(傳送通道訊號3706)中之「BCH」、「DL-SCH之一部分」、「PCH」、及「M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又,邏輯通道(邏輯通道訊號3704)中之「BCCH」、「CCCH」、「MCCH」、「DTCH之一部分」、及「MTCH」相當於廣播通道。
另,在圖35,串流1-1資料符元(M) (2501-1-M)、串流1-1資料符元(M+1) (2501-1-(M+1))、串流1-1資料符元(M+2) (2501-1-(M+2))、串流1-2資料符元(N) (3101-N)、串流1-2資料符元(N+1) (3101-(N+1))、及串流1-2資料符元(N+2) (3101-(N+2))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在圖35,串流2-1資料符元(1) (3501-1)、串流2-1資料符元(2) (3501-2)、及串流2-1資料符元(3) (350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在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將各資料符元發送時,可以是使用單載波之傳輸方法,亦可以是使用OFDM等之多載波之傳輸方式。又,資料符元之時間上之位置並不限定於圖9、圖14、圖25、圖31、圖32、圖35。
又,雖然在圖25、圖31、圖32、圖35是令橫軸為時間方向而進行說明,但即便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亦可同樣地實施。另,當橫軸為頻率(載波)方向的情況下,基地台是使用1個以上之載波或副載波來發送各資料符元。
另,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同樣地,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
圖14之串流1之符元群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同樣地,圖14之串流2之符元群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
圖25之串流1-1之符元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圖31、圖32之串流1-1之符元及串流1-2之符元亦可以含有對終端個別地發送之資料(單播用之資料)(或符元)。
PBCH可以是例如「為了發送UE在細胞搜索後最初讀到的最低限度之資訊(系統頻帶寬、系統訊框號碼、發送天線數等)而使用」的構成。
MCH可以是例如「在MBSFN(Multicast-broadcast single-frequency network,多播廣播單頻網路)之運用中使用」的構成。
PDSCH可以是例如「用於發送下行鏈路之使用者資料之共用資料通道,無關C(control)-plane/U(User)-plane而將全部之資料匯集發送」的構成。
PDCCH可以是例如「eNodeB(gNodeB)(基地台)為了對因排程而選擇之使用者通知無線資源之分配資訊而使用」的構成。
根據如以上之實施形態,在多播或廣播之資料傳輸,基地台是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及控制資訊符元。又,終端是從複數個發送波束選擇性地接收品質佳之波束,基於此而進行資料符元之接收。藉此,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獲得好的資料接收品質。
(實施形態5)
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基地台(700)發送之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與串流2之符元群之構成進行補充說明。
圖38是顯示基地台(700)發送之串流1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38,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方向。圖38是顯示在時刻1至時刻10中之從載波1至載波40為止之訊框構成。所以,圖38是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之多載波傳輸方式之訊框構成。
在圖38,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至載波9。
串流1之符元群#i(3800_i)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0至載波20。另,串流1之符元群#i(3800_i)是相當於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i(901-i)。
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2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21至載波40。
此情況下,例如,如在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在對1個以上之終端傳輸個別之資料(單播)的情況下,使用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及3801_2。
又,如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為了傳輸多播用之資料而使用圖38之串流1之符元群#i(3800_i)。
圖39是顯示基地台(700)發送之串流2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39,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方向。圖39是顯示時刻1至時刻10中之從載波1至載波40為止之訊框構成。所以,圖39是如OFDM方式之多載波傳輸方式之訊框構成。
在圖39,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至載波9。
串流2之符元群#i(3900_i)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0至載波20。另,串流2之符元群#i(3900_i)是相當於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i(902-i)。
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2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21至載波40。
此情況下,例如,如在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在對1個以上之終端進行個別之資料傳輸(單播)的情況下,使用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及3901_2。
又,如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為了傳輸多播用之資料而使用圖39之串流2之符元群#i(3900_i)。
基地台是使用同一頻率及同一時刻來發送圖38之時刻X(圖38的情況下,X是1以上且10以下之整數)中之載波Y(圖38的情況下,Y是1以上且40以下之整數)之符元、與圖39之時刻X中之載波Y之符元。
圖9所示之串流1之符元群#1(901-1)、串流1之符元群#2(901-2)、及串流1之符元群#3(901-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亦即,圖38之串流1之符元群#i之說明與圖9之串流1之符元群同樣,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圖9所示之串流2之符元群#1(902-1)、串流2之符元群#2(902-2)、及串流2之符元群#3(902-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亦即,圖39之串流2之符元群#i之說明與圖9之串流2之符元群同樣,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當在圖38、圖39所示之訊框構成之載波10至載波20的時刻11以後存在有符元的情況下,其載波可以使用在多播傳輸,亦可以使用在個別資料傳輸(單播傳輸)。
基地台亦可以是在以圖38、圖39所示之訊框構成而發送如圖9般之訊框的情況下,與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同樣地實施。
根據如以上之實施,在多播及/或廣播之資料傳輸中,基地台是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及/或控制資訊符元。終端是從複數個發送波束選擇性地接收品質佳之波束,基於此而進行資料符元之接收。藉此,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獲得好的資料接收品質。
(實施形態6)
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基地台(700)發送之圖14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與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之構成進行補充說明。
圖40是顯示基地台(700)發送之調變訊號1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40,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方向。圖40是顯示時刻1至時刻10中之從載波1至載波40為止之訊框構成。所以,圖40是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之多載波傳輸方式之訊框構成。
在圖40,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至載波9。
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i(4000_i)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0至載波20。另,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i(4000_i)是相當於圖14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i(1401-i)。
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2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21至載波40。
此情況下,例如,如在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在對1個以上之終端傳輸個別之資料(單播)的情況下,使用圖40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4001_1及4001_2。
又,如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為了傳輸多播用之資料而使用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i(4000_i)。
圖41是顯示基地台(700)發送之調變訊號2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41,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方向。圖41是顯示時刻1至時刻10中之從載波1至載波40為止之訊框構成。所以,圖41是如OFDM方式之多載波傳輸方式之訊框構成。
在圖41,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至載波9。
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i(4100_i)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10至載波20。另,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i(4100_i)是相當於圖14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i(1402-i)。
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2是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0中之載波21至載波40。
此情況下,例如,如在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在對1個以上之終端進行個別之資料傳輸(單播)的情況下,使用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及4101_2。
又,如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等之說明,基地台可為了傳輸多播用之資料而使用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i(4100_i)。
基地台是使用同一頻率及同一時刻來發送圖40之時刻X(圖40的情況下,X是1以上且10以下之整數)中之載波Y(圖40的情況下,Y是1以上且40以下之整數)之符元、與圖41之時刻X中之載波Y之符元。
圖14所示之串流1之符元群#1(1401_1)、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2(1401_2)、及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3(1401_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亦即,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i之說明與圖14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群同樣,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圖14所示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1(1402_1)、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2(1402_2)、及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3(1402_3)之說明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亦即,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i之說明與圖14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群同樣,是如在至今為止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故省略說明。
當在圖40、圖41所示之訊框構成之載波10至載波20的時刻11以後存在有符元的情況下,其載波可以是使用在多播傳輸,亦可以是使用在個別資料傳輸(單播傳輸)。
基地台亦可以是在以圖40、圖41所示之訊框構成而發送如圖14般之訊框的情況下,與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4同樣地實施。
針對上述之說明中之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3801_2、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3901_2、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4001_2、及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4102_2之使用方法之例進行說明。
圖42是顯示將「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3801_2、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3901_2、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4001_2、及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4102_2」分配給終端之一例。另,在圖42,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載波)方向。
如圖42所示,例如,將「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3801_2、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3901_2、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4001_2、及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4102_2」進行頻率分割並對終端分配。圖42顯示分配至終端#1用之符元群4201_1、分配至終端#2用之符元群4201_2、分配至終端#3用之符元群4201_3。
例如,基地台(700)正在與終端#1、終端#2、及/或終端#3進行通訊。基地台是在對終端#1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2之「分配至終端#1用之符元群4201_1」而將資料朝終端#1傳輸。基地台是在對終端#2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2之「分配至終端#2用之符元群4201_2」而將資料朝終端#2傳輸。基地台是在對終端#3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2之「分配至終端#3用之符元群4201_3」而將資料朝終端#3傳輸。
另,對終端之分配方法並非限定於圖42。例如,頻率頻帶(載波數)亦可以根據時間而變更,又,如何設定皆可。又,亦可以隨著時間而改變對終端之分配方法。
圖43是顯示將「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3801_2、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3901_2、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4001_2、及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4102_2」分配給終端之與圖42不同之一例。另,在圖43,橫軸是表示時間方向,縱軸是表示頻率(載波)方向。
如圖43所示,例如,將「圖38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3801_1、3801_2、圖39之串流2之符元區域3901_1、3901_2、圖40之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4001_1、4001_2、及圖41之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4101_1、4102_2」進行時間分割及頻率分割並對終端分配。圖43顯示分配至終端#1用之符元群(4301_1)、分配至終端#2用之符元群(4301_2)、分配至終端#3用之符元群(4301_3)、分配至終端#4用之符元群(4301_4)、分配至終端#5用之符元群(4301_5)、分配至終端#6用之符元群(4301_6)。
例如,基地台(700)正在與終端#1、終端#2、終端#3、終端#4、終端#5、及終端#6進行通訊。基地台是在對終端#1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1用之符元群4301_1」而將資料傳輸。基地台是在對終端#2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2用之符元群4301_2」而將資料朝終端#2傳輸。基地台是在對終端#3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3用之符元群4301_3」而將資料朝終端#3傳輸。基地台是在對終端#4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4用之符元群4301_4」而將資料朝終端#4傳輸。基地台在對終端#5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5用之符元群4301_5」而對終端#5傳輸資料。基地台是在對終端#6傳輸資料的情況下使用圖43之「分配至終端#6用之符元群4301_6」而將資料傳輸。
另,對終端之分配方法並非限定於圖43。例如,頻率頻帶(載波數)及時間寬度亦可以變更,又,如何設定皆可。又,亦可以隨著時間而改變對終端之分配方法。
又,圖38、圖39、圖40、圖41中之串流1之符元區域、串流2之符元區域、調變訊號1之符元區域、及調變訊號2之符元區域亦可以依各載波而進行不同之加權合成,亦可以以複數個載波為單位而決定加權合成方法。又,亦可以依如圖42、圖43般地分配的各終端而設定加權合成之參數。載波之加權合成之方法之設定並不限定於該等例。
根據如以上之實施,在多播及/或廣播之資料傳輸中,基地台是使用複數個發送波束來發送資料符元及/或控制資訊符元。終端從複數個發送波束選擇性地接收品質佳之波束,基於此而進行資料符元之接收。藉此,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效果,終端可獲得好的資料接收品質。
(實施形態7)
在本說明書,圖7、圖12、圖17、圖18、圖19、圖20、圖22之基地台700、或者其他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基地台,亦可以是如圖44所示之構成。
以下針對圖44之基地台之動作進行說明。在圖44,與圖1、圖3同樣地進行動作之部分是加上同一號碼而省略說明。
加權合成部301是以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_1、103_2、...、103_M、及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59而進行加權合成,將加權合成訊號4401_1、4401_2、...、4401_K輸出。另,M是2以上之整數,K是2以上之整數。
例如,若將訊號處理後之訊號103_i(i是1以上且M以下之整數)表示成ui(t) (t是時間)、加權合成後之訊號4401_g(g是1以上且K以下之整數)表示成vg(t),則vg(t)能以下面之式子表示。
無線部104_g是以加權合成後之訊號4401_g、控制訊號159作為輸入,基於控制訊號159而進行規定之處理,將發送訊號105_g生成、輸出。然後,發送訊號105_g是從天線303_1發送。
另,基地台對應之發送方法可以是OFDM等之多載波方式,亦可以是單載波方式。又,基地台亦可以對應於多載波方式及單載波方式之雙方。此情況下,本實施形態無論採用將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生成的複數個方法中之任一方法皆可實施。例如,作為單載波方式之例,有「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離散傅立葉轉換-擴展正交分頻多工」、「Trajectory Constrained DFT-Spread OFDM,軌跡受限離散傅立葉轉換-擴展正交分頻多工」、「OFDM based SC(Single Carrier),基於正交分頻多工之單載波」、「SC(Single Carrier)-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Guard interval DFT-Spread OFDM,防護區間離散傅立葉轉換-擴展正交分頻多工」等。
雖然在式子(7)是以時間之函數來記載,但在OFDM方式等之多載波方式的情況下,亦可以是時間及頻率之函數。
例如,在OFDM方式,亦可以依各載波而進行不同之加權合成,亦可以以複數個載波作為1個單位而決定加權合成方法。載波之加權合成之方法之設定並不限定於該等例。
(補充6)
當然,本說明書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亦可與複數個補充等其他內容組合而實施。
基地台之構成並不限定於圖1及圖3之例。只要是具有複數個發送天線且將複數個發送波束(發送指向性波束)生成及發送之基地台,皆可實施本揭示。
又,各實施形態只不過是例子。例如,即便例示了「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編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亦可適用別的「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更正碼、編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並藉由同樣的構成來實施。
本說明書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及其他內容即便使用本說明書所記載之調變方式以外的調變方式亦可實施。例如,亦可以適用APSK(例如16APSK、64APSK、 128APSK、256APSK、1024APSK、4096APSK等)、PAM(例如4PAM、8PAM、16PAM、64PAM、128PAM、256PAM、1024PAM、4096PAM等)、PSK(例如BPSK、QPSK、8PSK、16PSK、64PSK、128PSK、256PSK、1024PSK、4096PSK等)、QAM(例如4QAM、8QAM、16QAM、64QAM、128QAM、256QAM、1024QAM、4096QAM等)等,在各調變方式,亦可以均一映射、非均一映射。又,在I-Q平面之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的配置方法(具有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的調變方式)並非限定於本說明書所示之調變方式的訊號點配置方法
在本說明書,具備發送裝置者可想到的是例如廣播站、基地台、存取點、終端、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等之通訊/廣播機器。此情況下,具備接收裝置者可想到的是電視、收音機、終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存取點、基地台等之通訊機器。又,關於本揭示之發送裝置及接收裝置,亦可想到如下之形態:具有通訊功能之機器,且該機器可透過某些介面而與用於執行電視、收音機、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之應用程式的裝置連接。又,在本實施形態,資料符元以外之符元例如導引符元(前文、唯一字、後文、參考符元等)及控制資訊用之符元等是如何配置在訊框皆可。雖然在本實施形態是命名成導引符元及控制資訊用之符元,但該等符元如何命名皆可。亦即,即便名稱不同亦具有同樣之功能。
導引符元只要是例如在發送接收機中使用PSK調變而調變之已知符元即可。接收機是使用此符元而進行頻率同步、時間同步、各調變訊號之通道推定(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之推定)及/或訊號之檢測等。或者,接收機亦可以是可藉由將導引符元同步而得知發送機所發送之符元。
又,控制資訊用之符元是用於傳輸資料(應用程式等之資料)以外之用於實現通訊之朝通訊對象傳輸的資訊之符元。例如,控制資訊用之符元是傳輸:在通訊中使用之調變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錯誤更正編碼方式之編碼率、及/或在上位層之設定資訊等。
另,本揭示並非限定於各實施形態,可進行各式各樣之變更而實施。例如,雖然在各實施形態是作為通訊裝置之動作而說明,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作為實現通訊方法之軟體的動作來說明。
例如,亦可以事先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之程式儲存在ROM,藉由CPU而令前述程式運作。
又,亦可以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之程式儲存在電腦可讀取之記憶媒體,將儲存在記憶媒體之程式記錄在電腦之RAM,讓電腦依循前述程式而運作。
而且,關於上述之各實施形態等之各構成,典型上亦可是以LSI來實現,其是具有輸入端子及輸出端子之積體電路。該等可以個別地單晶片化,亦可以包含各實施形態之全部的構成或一部分構成而單晶片化。雖然在此是LSI,但隨著積體度之不同,有時亦被稱作IC、系統LSI、極大型LSI、超大型LSI。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非限定於LSI,亦可以藉由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而實現。亦可以利用可在製造LSI後進行程式設計之FPGA、或者可重構LSI內部之電路胞之連接或設定的可重組態處理器。進而,如果因為半導體技術之進歩或衍生之別的技術而出現可取代LSI之積體電路化之技術,則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區塊之積體化。就可能性而言,可能是生化技術之套用等。
本說明書已針對各式各樣之訊框構成進行了說明。將本說明書所說明之訊框構成之調變訊號,由具備圖1之發送裝置之例如基地台(AP)使用OFDM方式等之多載波方式而予以發送。此情況下,可想到如下之適用方法:當正在與基地台(AP)進行通訊之終端(使用者)發送調變訊號時,終端發送之調變訊號是單載波方式。由於基地台(AP)是使用OFDM方式,故可同時對複數個終端發送資料符元群,又,由於終端是使用單載波方式,故可降低消耗電力。
又,終端亦可以使用基地台(AP)發送之調變訊號所使用之頻率頻帶之一部分,而適用將調變方式發送的TDD(Time Division Duplex,分時雙工)方式。
圖1之天線部106-1、106-2、...、106-M之構成並非限定於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例如,天線部106-1、106-2、...、106-M亦可以不是以複數個天線構成。又,天線部106-1、106-2、...、106-M亦可以不是以訊號159作為輸入。
圖4之天線部401-1、401-2、...、401-N之構成並非限定於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例如,天線部401-1、401-2、...、401-N亦可以不是以複數個天線構成。又,天線部401-1、401-2、...、401-N亦可以不是以訊號410作為輸入。
另,基地台及終端所對應的發送方法可以是OFDM等之多載波方式,亦可以是單載波方式。又,基地台亦可以對應於多載波方式及單載波方式之雙方。此情況下,本實施形態採用將單載波方式之調變訊號生成之複數個方法中之任一方法皆可實施。例如,作為單載波方式之例,有「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Trajectory Constrained DFT-Spread OFDM」、「OFDM based SC(Single Carrier)」、「SC(Single Carrier)-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Guard interval DFT-Spread OFDM」等。
又,在圖1、圖3、圖44之資訊#1(101_1)、資訊#2(101_2)、...、資訊#M(101_M)中,至少存在有多播(廣播)之資料。例如,在圖1,當資訊#1(101_1)是多播用之資料的情況下,藉由訊號處理部102而生成含有此資料之複數個串流或調變訊號,從天線予以輸出。
在圖3,當資訊#1(101_1)是多播用之資料的情況下,藉由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而生成含有此資料之複數個串流或調變訊號,從天線予以輸出。
在圖44,當資訊#1(101_1)是多播用之資料的情況下,藉由訊號處理部102及/或加權合成部301而生成含有此資料之複數個串流或調變訊號,從天線予以輸出。
另,複數個串流或調變訊號的樣子是如使用圖7、圖9、圖12、圖14、圖17、圖18、圖19所進行之說明。
進而,亦可以在圖1、圖3、圖44之資訊#1(101_1)、資訊#2(101_2)、...、資訊#M(101_M)中含有給個別終端的資料。關於這點是如在本說明書之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
另,亦可以是如下之構成: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之至少其中一者可藉由無線通訊或有線通訊,而下載實現本揭示中說明之通訊方法所需要的軟體之全部或一部分。進而,亦可以是如下之構成:可藉由無線通訊或有線通訊而下載用於更新的軟體之全部或一部分。而且,亦可以藉由將下載之軟體儲存在記憶部,並基於儲存之軟體令FPGA及CPU之至少其中一者動作,而執行本揭示中說明之數位訊號處理。
此時,亦可以是:具備FPGA及CPU之至少其中一者之機器是以無線或有線而與通訊數據機連接,藉由此機器與通訊數據機而實現本揭示中說明之通訊方法。
例如,亦可以是:本說明書所記載之基地台、AP、終端等之通訊裝置具備FPGA及CPU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且通訊裝置具備用於從外部取得用於令FPGA及CPU之至少其中一者動作之軟體的介面。進而,亦可以是:通訊裝置具備用於儲存從外部取得之軟體的記憶部,並基於儲存之軟體而令FPGA、CPU動作,藉此實現本揭示所說明之訊號處理。
(實施形態8)
圖45是顯示使用到無線訊號之中繼器(以下僅稱作「中繼器」)之網狀網路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如圖45所示,複數個中繼器分別配置在規定區域之複數個地點,而構成網型之無線後繼網路(backhaul)。
例如,中繼器4800B將從中繼器4800A接收之訊號往中繼器4800C發送。又,中繼器4800B將從中繼器4800A接收之訊號往與該中繼器4800B連接之邊緣節點4810發送。又,中繼器4800B將從與該中繼器4800B連接之邊緣節點4810接收之訊號往別的中繼器4800C發送。
例如,邊緣節點可以是對屋內之網路的閘道機器。該使用案例被稱作Wireless To The Home(WTTH,無線到戶)。又,邊緣節點可以是對建築物內之網路的閘道機器。該使用案例被稱作Wireless to the building(WTTB,無線到建築物)。又,邊緣節點亦可以是例如Wi-Fi之存取點。如此之以無線連接邊緣節點的使用案例總稱作Wireless to the X(WTTX,無線到X)。
另,「中繼器」這樣的稱呼只不過是一例,中繼器亦可以稱作例如通訊裝置、基地台或節點。所以,在本說明書中,亦可以將當作基地台之動作而記載的實施內容當作本實施形態之中繼器的動作。
圖46是顯示實施形態8之中繼器間之連接之一例的示意圖。
在圖46,中繼器4900B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而發送、接收調變訊號。亦即,中繼器4900B是往中繼器4900A之方向進行波束成型BF1。又,中繼器4900B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而發送、接收調變訊號。亦即,中繼器4900B是往中繼器4900C之方向進行波束成型BF2。
在圖46,中繼器4900B接收中繼器49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4902A,將與前述調變訊號4901A對應之調變訊號4901C往中繼器4900C發送。又,中繼器4900B接收中繼器4900C所發送之調變訊號4902C,將與前述調變訊號4902C對應之調變訊號4901A往中繼器4900A發送。亦即,中繼器4900B將中繼器4900A與中繼器4900C之間之調變訊號中繼。
另,調變訊號4902A與調變訊號4901C未必是同一調變訊號。調變訊號4902A與調變訊號4901C至少含有同一資訊(稱作第1資訊)、或者含有與第1資訊關聯之資訊。又,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2A之調變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1C之調變方式未必相同。
進而,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2A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1C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未必相同。而且,調變訊號4902C與調變訊號4901A未必是同一調變訊號。調變訊號4902C與調變訊號4901A至少含有同一資訊(稱作第2資訊)、或者含有與第2資訊關聯之資訊。
又,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2C之調變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1A之調變方式未必相同。進而,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2C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4901A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未必相同。
中繼器4900B是在往中繼器4900A發送調變訊號4901A的情況下、及從中繼器4900A接收調變訊號4902A的情況下,往中繼器4900A之方向進行波束成型BF1。藉此,中繼器4900B與中繼器4900A之間之調變訊號的接收品質提升。
又,中繼器4900B是在往中繼器4900C發送調變訊號4901C的情況下、及從中繼器4900C接收調變訊號4902C的情況下,往中繼器4900C之方向進行波束成型BF2。藉此,中繼器4900B與中繼器4900C之間之調變訊號的接收品質提升。
圖47是顯示對圖46之中繼器4900B的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調變訊號之發送用之槽(以下稱作「發送槽」)與調變訊號之接收用之槽(以下稱作「接收槽」) 分配至中繼器。如圖47所示,1個槽是佔有規定之時間期間及頻率的資源單位,且是配置在時間軸上。另,在圖47以1個來表現的槽(例如發送槽5001A)亦可以是藉由複數個槽而構成。這點在其他之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亦同樣。
圖47之例顯示對中繼器4900B,在時間軸上依序分配往中繼器4900A之發送槽5001A、往中繼器4900C之發送槽5001C、來自中繼器4900C之接收槽5002C、及來自中繼器4900C之接收槽5002A。另,雖然是後述,但將發送期間及接收期間合起來而構成1個TDD區間(TDD interval)。
亦即,圖47是將發送槽在時間軸上連續地分配、及將接收槽在時間軸上連續地分配之一例。另,將連續地分配有發送槽之期間稱作發送期間,將連續地分配有接收槽之期間稱作接收期間。
另,亦可以在發送槽5001A與發送槽5001C之間存在有其他符元(例如控制資訊符元、資料符元),亦可以有調變訊號不存在的時間期間。而且,亦可以在接收槽5002C與接收槽5002A之間存在有其他符元(例如控制資訊符元、資料符元),亦可以有調變訊號不存在的時間期間。
發送槽5001A及發送槽5001C之期間長度可以是相同,亦可以是相異。同樣地,接收槽5002C及接收槽5002A之期間長度可以是相同,亦可以是相異。這點在其他之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亦同樣。
另,圖47是顯示中繼器4900B之某時間的槽之分配,在該時間以外,對於中繼器4900B,可以是以與圖47相同之順序分配發送槽及接收槽,亦可以是以與圖47不同之順序分配發送槽及接收槽。這點在其他之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亦同樣。
另,藉由圖47之發送槽5001A、5001C而發送之資料是在前1個以上之TDD區間之接收槽、或在前1個以上之訊框接收的資料,藉由圖47之接收槽5002A、5002C而接收之資料是在後1個以上之TDD區間之發送槽、或在後1個以上之訊框發送的資料。這點在其他之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亦同樣。
中繼器4900B是在發送槽5001A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亦即,進行指向性控制),將調變訊號發送。又,中繼器4900B是在發送槽5001C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將調變訊號發送。
又,中繼器4900B是在接收槽5002C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接收中繼器4900C所發送之調變訊號。又,中繼器4900B是在接收槽5002A之期間,將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接收中繼器49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
如圖47所示,藉由將發送槽及接收槽之至少其中1者連續地(一定時間及一定頻率頻帶)分配,可降低中繼器4900B之功率放大器之負荷,結果,可降低中繼器4900B之消耗功率量。又,當在發送槽5001A與發送槽5001C之間設置防護區間的情況下,可縮短該防護區間,結果,資料之傳輸速度提升。
圖48是顯示對圖46之中繼器4900B的槽分配之變形例的圖。
圖48之例顯示對中繼器4900B,在時間軸上依序分配來自中繼器4900C之接收槽5102C、往中繼器4900C之發送槽5101C、來自中繼器4900A之接收槽5102A、及往中繼器4900A之發送槽5101A。亦即,圖48是藉由連續地分配之「對相同中繼器之接收槽及發送槽」而構成之成對的槽之一例。
亦可以在接收槽5102C與發送槽5101C之間設有防護區間。同樣地,亦可以在接收槽5102A與發送槽5101A之間設有防護區間。另,防護區間是例如調變訊號不存在之期間。
中繼器4900B是在接收槽5102C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進行指向性控制),接收中繼器4900C所發送之調變訊號。又,中繼器4900B是在發送槽5101C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將調變訊號發送。
又,中繼器4900B是在接收槽5102A之期間,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接收中繼器49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又,中繼器4900B是在發送槽5101A之期間,將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將調變訊號發送。
如圖48所示,藉由將對相同之中繼器之接收槽及發送槽連續地分配,中繼器4900B在接收槽5102C及發送槽51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C之方向即可,在接收槽5102A及發送槽5101A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4900A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49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
另,亦可以因應無線通訊及/或傳播環境等之狀況而切換圖47顯示之槽分配方式與圖48顯示之槽分配方式。例如,中繼器4900B亦可以因應該狀況之變化而將規定之切換資訊往中繼器4900A、4900C發送,並切換槽分配方式。
藉由如此,可因應通訊狀況而選擇合適之傳輸方法,故獲得如下效果:可謀求兼顧接收資料品質之提升與資料傳輸速度之提升。
(實施形態9)
圖49是顯示實施形態9之中繼器間之連接之一例的圖。
與圖46相比,圖49之不同處是在中繼器5200B連接有機器5210。
機器5210例如是動態圖或靜止圖之拍攝裝置(例如監視攝影機)、規定之感測器或無線基地台。中繼器5200B與機器5210是藉由例如USB這樣的I/F(介面)而連接。不過,中繼器5200B與機器5210之間之I/F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以是十億位元等級之Ethernet(乙太網路)。又,該I/F並不限定於有線,亦可以是無線。又,亦可以是以中繼器5200B與機器5210構成之1個機器或1個系統。
與圖46同樣,中繼器5200B接收中繼器52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5202A,將與接收之調變訊號5202A對應之調變訊號5201C往中繼器5200C發送。又,中繼器5200B接收中繼器5200C所發送之調變訊號5202C,將與接收之調變訊號5202C對應之調變訊號5201A往中繼器5200A發送。亦即,中繼器5200B進行中繼器5200A與中繼器5200C之間之調變訊號之中繼。
另,調變訊號5202A與調變訊號5201C未必是同一調變訊號。調變訊號5202A與調變訊號5201C至少含有同一資訊(稱作第1資訊)、或者含有與第1資訊關聯之資訊。
又,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2A之調變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1C之調變方式未必相同。進而,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2A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1C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未必相同。而且,調變訊號5202C與調變訊號5201A未必是同一調變訊號。
調變訊號5202C與調變訊號5201A至少含有同一資訊(稱作第2資訊)、或者含有與第2資訊關聯之資訊。又,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2C之調變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1A之調變方式未必相同。進而,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2C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與用於生成調變訊號5201A之錯誤更正編碼方式未必相同。
除此之外,中繼器5200B是接收與該中繼器5200B連接之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或者包含資料之調變訊號,生成將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者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予以包含的調變訊號,當作調變訊號5203A而往中繼器5200A發送。
又,中繼器5200B是接收該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或者包含資料之調變訊號,生成將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者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予以包含的調變訊號,當作調變訊號5203C而往中繼器5200C發送。
另,雖然在上述是記載成「關聯之資訊」、「關聯資料」,但針對這點說明一例。
例如,裝置A針對第1場景之影像進行第1編碼,生成第1資料,針對第1場景之影像進行第2編碼,生成第2資料。此時,第1資料與第2資料是「關聯之資訊」或「關聯資料」這樣的關係。
又,例如,裝置B獲得生成之第1資料,由第1資料生成第1場景之影像,再次進行第2編碼,生成第2資料。此時,第1資料與第2資料是「關聯之資訊」或「關聯資料」這樣的關係。另,這點可適用於本說明書含有之全部之實施形態。
另,關於發送、接收調變訊號時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由於基本動作是與圖46的情況同樣,故省略說明。
圖50是顯示對圖49之中繼器5200B之槽分配之一例的圖。另,在圖50,橫軸是時間,縱軸是頻率。而且,圖50顯示在第1頻率帶形成之第1通道與在第2頻率帶形成之第2通道。
圖50顯示對中繼器5200B,在第1通道,在時間軸上依序分配往中繼器5200A之發送槽5301A、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301C、來自中繼器5200C之接收槽5302C、及來自中繼器5200C之接收槽5302A。
除此之外,圖50顯示對中繼器5200B,在第2通道分配發送槽5303A與發送槽5303C,發送槽5303A是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A發送,發送槽5303C是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C發送。另,如以前之說明,中繼器5200B保持有用於獲得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的機構。
第1通道與第2通道是互不相同之通道(頻率域)。另,第1通道與第2通道可以是互相鄰接,亦可以是互相分離。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B新連接機器5210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槽分配(例如第1通道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對中繼器5200B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發送之發送槽5303A、5303C。亦即,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如圖50所示,可進行如下之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A發送之發送槽5303A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A之發送槽5301A之期間內。
同樣地,可進行如下之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C發送之發送槽5303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301C之期間內。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301A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A之方向即可,在發送槽53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C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301A及發送槽5303A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另,關於圖50顯示之接收槽5302C、5302A,由於基本上是與圖47的情況同樣,故省略說明。
圖51是顯示對圖49之中繼器5200B的槽分配之變形例的圖。另,在圖51,與圖50同樣,橫軸是時間,縱軸是頻率。而且,將在第1頻率帶形成之通道稱作第1通道,第1通道含有以1個以上之載波構成之第1載波群、以1個以上之載波構成之第2載波群。
圖51顯示對中繼器5200B,在第1通道之第1載波群,在時間軸上依序分配往中繼器5200A之發送槽5401A、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401C、來自中繼器5200C之接收槽5402C、及來自中繼器5200C之接收槽5402A。
除此之外,圖51顯示對中繼器5200B,在第1通道之第2載波群分配發送槽5403A與發送槽5403C,發送槽5403A是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A發送,發送槽5403C是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C發送。另,如以前之說明,中繼器5200B保持有用於獲得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機構。
第1載波群及第2載波群分別含有1個以上之載波。第1載波群與第2載波群是互不相同之頻率域。第1載波群與第2載波群之載波數可以是相同,亦可以是不同。第1載波群與第2載波群可以是互相鄰接,亦可以是分離。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B新連接機器5210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槽分配(例如第1載波群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對中繼器5200B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發送之發送槽5403A、5403C。亦即,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可藉由調整構成載波群之載波數,而獲得調整載波群之槽的資料傳輸速度之效果。例如,可以在來自機器5210之訊號之資料量小的情況下,令第2載波群是以少數之載波數而構成,在來自機器5210之訊號之資料量大的情況下,令第2載波群是以多數之載波數而構成。
又,如圖51所示,可進行如下之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A發送之發送槽5403A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A之發送槽5401A之期間內。
同樣地,可進行如下之分配:用於將含有機器5210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C發送之發送槽5403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401C之期間內。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401A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A之方向即可,在發送槽54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C之方向即可。
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401A及發送槽5403A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另,關於圖51顯示之接收槽5402C、5402A,由於基本動作是與圖47的情況同樣,故省略說明。
圖52是顯示實施形態9之中繼器間之連接之變形例的圖。
與圖49相比,圖52之不同處是在中繼器5200A連接有機器5211。與圖49之機器5210同樣,機器5211例如是動態圖或靜止圖之拍攝裝置(例如監視攝影機)、規定之感測器或無線基地台。
中繼器5200B是除了藉由圖49說明之處理之外,還進行以下之處理。亦即,中繼器5200A接收機器5211所發送之資料,將含有接收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接收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5205A朝中繼器5200B發送。
然後,中繼器5200B將含有藉由接收此調變訊號5205A而獲得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獲得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5204C往中繼器5200C發送。亦即,中繼器5200B將含有機器5211所發送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機器5211所發送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調變訊號往中繼器5200C中繼。
圖53是顯示對圖52之中繼器5200B的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與圖50相比,圖53是在第2通道具有以下之不同處。
中繼器5200A將藉由從連接之機器5211獲得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獲得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而生成之調變訊號發送。然後,中繼器5200B接收前述被發送之調變訊號。用於供中繼器5200B接收前述調變訊號之接收槽是圖53之接收槽5305A。
又,中繼器5200B將藉由前1個以上之接收槽5305A而獲得之資料朝中繼器5200C傳輸。用於供中繼器5200B發送含有此資料之調變訊號的發送槽是發送槽5304C。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A新連接機器5211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第1通道之槽分配(例如圖50所示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分配發送槽5304C、接收槽5305A來作為第2通道。亦即,獲得如下之效果: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如圖53所示,進行如下之分配:發送槽5304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301C之期間內,且與先分配完畢的發送槽5303C不同期間。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3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C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因此,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301C、發送槽5303C、及發送槽5304C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圖54是顯示對圖52之中繼器5200B的槽分配之第1變形例的圖。
與圖51相比,圖54是在第1通道之第2載波群具有以下之不同處。
中繼器5200A將藉由從連接之機器5211獲得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獲得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而生成之調變訊號發送。然後,中繼器5200B接收中繼器52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亦即,與來自中繼器5200A之接收對應之槽是圖54之接收槽5405A。
又,中繼器5200B將藉由接收槽5405A而獲得之資料朝中繼器5200C發送。將含有往中繼器5200C發送之資料的調變訊號發送之槽是發送槽5404C。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A新連接機器5211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槽分配(例如圖51所示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分配發送槽5404C、接收槽5405A。亦即,獲得如下之效果: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如圖54所示,可進行如下之分配:發送槽5404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401C之期間內,且與先分配完畢的發送槽5403C不同期間。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4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A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因此,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401C、發送槽5403C、及發送槽5404C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圖55是顯示對圖52之中繼器5200B的槽分配之第2變形例的圖。
與圖50相比,圖55是在第3通道具有以下之不同處。
中繼器5200A將藉由從連接之機器5211獲得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獲得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而生成之調變訊號發送。然後,中繼器5200B接收被發送之調變訊號。與來自中繼器5200A之接收對應的槽是圖55之接收槽5307A。
又,中繼器5200B將藉由接收槽5307A而獲得之資料朝中繼器5200C發送。將含有往中繼器5200C發送之資料的調變訊號發送之發送槽是發送槽5306C。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A新連接機器5211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槽分配(例如圖50所示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分配發送槽5306C、接收槽5307A。亦即,獲得如下之效果: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如圖55所示,進行如下之分配:發送槽5306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301C之期間內,且發送槽5306C之通道是與先分配完畢的發送槽5301C、5303C不同通道。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3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C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因此,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301C、發送槽5303C、及發送槽5306C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圖56是顯示對圖52之中繼器5200B的槽分配之第3變形例的圖。
與圖51相比,圖56是在第3載波群具有以下之不同處。
中繼器5200A將藉由從連接之機器5211獲得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或與獲得之資料關聯之資料之至少一部分而生成之調變訊號發送。然後,中繼器5200B接收中繼器5200A所發送之調變訊號。亦即,與來自中繼器5200A之接收對應的槽是圖56之接收槽5407A。
又,中繼器5200B將藉由接收槽5407A而獲得之資料朝中繼器5200C發送。將含有往中繼器5200C發送之資料的調變訊號發送之槽是發送槽5406C。
藉此,當在中繼器5200A新連接機器5211時,可在不變更對中繼器5200B之既存之槽分配(例如圖51所示之槽的分配)的情形下,分配發送槽5406C、接收槽5407A。亦即,獲得如下之效果:當對中繼器進行新的槽分配時,可省略變更既存之槽分配的步驟。
又,如圖56所示,進行如下之分配:發送槽5406C之期間是在同樣往中繼器5200C之發送槽5401C之期間內,且發送槽5406C之載波群是與先分配完畢的發送槽5401C、5403C不同載波群。
藉此,中繼器5200B在發送槽5401C之期間是將波束之指向性朝向中繼器5200C之方向即可。所以,中繼器5200B之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變得容易。因此,例如,獲得如下之效果:中繼器5200B可對發送槽5401C、發送槽5403C、及發送槽5406C使用共通之預編碼矩陣,可令用於波束成型之手續、及訊號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簡化。
圖57是顯示在中繼器間發送、接收之訊號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如圖57所示,中繼器間之訊號可具有IEEE802.11ad、IEEE802.11ay之訊框構成。
圖57是在橫軸時間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圖57之「BTI」是Beacon Transmission Interval(信標傳輸區間)。「A-BFT」Association Beamforming Training(聯結波束成型訓練)。「ATI」是Announcement Transmission Interval(通告傳輸區間)。存在有「CBAP1」、「CBAP2」,「CBAP」是Contention-Based Access Period(競爭式存取期間)。「SP」是Scheduled Service Period(排程服務期間)。「TDD」是Time Division Duplex(分時雙工)。「STA」是Station(站)。「TX」是Transmitter(發送者),「RX」是Receiver(接收者)。
關於圖57之訊框,中繼器是以「BTI」、「A-BFT」、「ATI」、「CBAP1」、「SP1」、「SP with TD(Time Division) channel access」、「CBAP2」之順序而發送。
而且,「SP with TD channel access」是以「TDD區間 1」、「TDD區間 2」、...、「TDD區間n」而構成。另,n是1以上之整數。又,各「TDD區間」是以1個以上之TDD槽而構成。
例如,在圖45至圖56說明之槽可以是以圖57所示之TDD槽而構成。例如,可以是如下:發送槽是相當於圖57所示之TDD槽0~2,接收槽是相當於圖57所示之TDD槽3~5。另,在圖57並未記載頻率軸。
又,在圖45至圖56說明之中繼器可以是例如具有圖1所示之構成。例如,接收天線群151、無線部群153、訊號處理部155是用於解調圖45至圖56之接收槽的處理部(處理電路)。而且,訊號處理部(訊號處理電路)102、無線部(無線電路)104-1~104-M、天線106-1~106-M進行用於將發送槽之調變訊號發送的處理。
而且,設定部(設定電路)158進行發送槽、接收槽之排程,適切地進行發送槽之發送處理、接收槽之接收處理。
另,在本實施形態之圖47、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之發送槽、接收槽,可以是使用「將1個串流(或1個調變訊號)發送之傳輸方式」,亦可以是使用「將2個以上之串流(或2個以上之調變訊號)發送之傳輸方式」。
中繼器之構成並非限定於圖1之構成。例如,作為發送功能、接收功能,亦可以是用於對應「1個串流之發送、接收」之中繼器的構成。所以,例如,在圖1,亦可以將無線部104-2~104-M、天線106-2~106-M省略,藉由無線部104-1、天線106-1而構成。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圖47、圖48、圖50、圖51、圖53、圖54、圖55、圖56之發送槽、接收槽,亦可以如在其他實施形態所進行之說明,當分別實施發送波束之指向性控制與接收波束之指向性控制的情況下,發送槽與接收槽存在於同一時間。
而且,亦可以將發送槽存在之頻率帶與接收槽存在之頻率帶配置在不同頻率帶,又,亦可以將發送槽存在之通道與接收槽存在之通道配置在不同通道。進而,亦可以將發送槽存在之載波群與接收槽存在之載波群配置在不同載波群。
如以上,中繼器是藉由實施本實施形態而將中繼器以外之裝置所提供之資料朝中繼器提供,藉此,由於前述資料受到中繼,故可追加新功能,且藉由如本實施形態般地實施中繼方法,可獲得省略既存之槽分配之變更而分配新槽的效果。
(實施形態9之變形例1)
雖然在實施形態9,記載了圖49、圖52之機器5210及圖52之機器5211可以是無線基地台,但亦可取代無線通訊,而是使用有線通訊之有線基地台、或使用有線之通訊機器。
(補充說明)
以下,針對本揭示之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進行補充說明。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裝置是具備複數個發送天線之發送裝置,其具備:訊號處理部,將第1串流之資料調變而生成第1基頻訊號,將第2串流之資料調變而生成第2基頻訊號;發送部,由第1基頻訊號生成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由第2基頻訊號生成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2發送訊號,將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及複數個前述第2發送訊號在同一時間發送;發送部更在收到來自終端之發送第1串流的要求的情況下,由第1基頻訊號生成與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不同且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3發送訊號而發送。
亦可以是如下: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及複數個第2發送訊號分別含有控制訊號,前述控制訊號用於通知該發送訊號是傳輸第1串流及第2串流中之任一串流之資料的哪個訊號。
亦可以是如下: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及複數個第2發送訊號分別含有用於讓接收裝置進行指向性控制之訓練訊號。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裝置是具備複數個接收天線之接收裝置,其具備:接收部,選擇發送裝置在同一時間發送之傳輸第1串流之資料且指向性分別不同的複數個第1訊號、及傳輸第2串流之資料且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2訊號中之至少1個第1訊號及至少1個第2訊號,並進行用於接收已選擇的複數個訊號之指向性控制而接收訊號;訊號處理部,將接收之訊號解調而輸出前述第1串流之資料及前述第2串流之資料;發送部,當接收部未接收前述至少1個第1訊號的情況下,對發送裝置進行發送第1串流之要求。
亦可以是如下:接收部基於複數個接收訊號分別含有的控制訊號而選擇前述至少1個第1訊號及前述至少1個第2訊號,前述控制訊號用於通知是傳輸前述第1串流及前述第2串流中之任一串流之資料的哪個訊號。
亦可以是如下:接收部使用複數個接收訊號分別含有之訓練訊號而進行指向性控制。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發送方法是在具備複數個發送天線之發送裝置執行的發送方法,包含如下處理:將第1串流之資料調變而生成第1基頻訊號,將第2串流之資料調變而生成第2基頻訊號;由第1基頻訊號生成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由第2基頻訊號生成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2發送訊號,將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及複數個前述第2發送訊號在同一時間發送;發送處理更在收到來自終端之發送第1串流的要求的情況下,由第1基頻訊號生成與複數個第1發送訊號不同且指向性分別不同之複數個第3發送訊號而發送。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接收方法是在具備複數個接收天線之接收裝置執行的接收方法,包含如下處理:選擇發送裝置在同一時間發送之傳輸第1串流之資料且指向性分別不同的複數個第1訊號、及傳輸第2串流之資料且指向性分別不同的複數個第2訊號中之至少1個第1訊號及至少1個第2訊號,進行用於接收已選擇之複數個訊號的指向性控制而接收訊號;將接收之訊號解調而輸出前述第1串流之資料及前述第2串流之資料;當在接收處理中未接收至少1個第1訊號的情況下,對發送裝置進行發送第1串流之要求。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裝置是將在第1通訊裝置與第2通訊裝置之間發送、接收之中繼訊號予以中繼並與第1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使用第1發送槽發送前述中繼訊號,且使用第2發送槽,在前述第1發送槽之發送期間內,以與前述第1發送槽不同之頻率域,發送來自前述第1機器之訊號。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裝置是在前述第1發送槽之期間,令指向性朝向前述第1發送槽之發送對象之通訊裝置的方向。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裝置是在前述第1通訊裝置或前述第2通訊裝置連接有第2機器,且使用第3發送槽,以與前述第1發送槽及前述第2發送槽不同之頻率域,將透過與前述第2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而接收之來自前述第2機器的訊號發送。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裝置是在前述第1通訊裝置或前述第2通訊裝置連接有第2機器,且使用第3發送槽,在前述第1發送槽之期間內,以與前述第2發送槽共通之頻率域,將透過與前述第2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而接收之來自前述第2機器的訊號發送。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方法是將在第1通訊裝置與第2通訊裝置之間發送、接收之中繼訊號予以中繼並與第1機器連接之通訊裝置的通訊方法,使用第1發送槽發送前述中繼訊號,且使用第2發送槽,在前述第1發送槽之期間內,以與前述第1發送槽不同之頻率域發送來自前述第1機器之訊號。
本揭示可在具有通訊功能之所有種類之裝置、器件、系統(統稱為通訊裝置)實施。作為通訊裝置之非限定之例,可舉例:電話(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等)、平板電腦、個人電腦(PC) (膝上型、桌上型、筆記型等)、相機(數位相機/視訊相機等)、數位播放器(數位音訊/視訊播放器等)、可穿戴之器件(可穿戴式相機、智慧型手錶、追蹤器件等)、遊戲機台、數位閱讀器、遠距照護/遠距醫療(遠離之健康照護/開藥)器件、具有通訊功能之交通工具或運輸機關(汽車、飛機、船等)、及上述各種裝置之組合。
通訊裝置並非限定於可攜帶或可移動者,不可攜帶或固定式的所有種類之裝置、器件、系統,例如智慧型家庭器件(家電機器、照明機器、智慧型電表或測量機器、控制面板等)、自動販賣機、其他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網路上可存在之所有「物(Things)」亦包含在內。
通訊除了蜂巢式系統、無線LAN系統、通訊衛星系統等資料通訊,還包含由該等組合而成的資料通訊。
又,與執行本揭示所記載之通訊功能之通訊器件連接或連結之控制器、感測器等器件亦包含於通訊裝置。例如,包含將執行通訊裝置之通訊功能的通訊器件所使用之控制訊號、資料訊號生成的控制器、感測器。
又,與上述之非限定之各種裝置進行通訊、或控制該等各種裝置的基礎建設設備,例如基地台、存取點、其他所有裝置、器件、系統,皆包含於通訊裝置。
根據本揭示,與使用擬全向樣式之天線的情況相比,有可能可以將複數個串流之多播/廣播通訊之通訊距離擴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在使用複數個天線之通訊中是有用的。
101-1~101-M,101_1~101_M,407,408,451:資訊
102,155,405,452:訊號處理部
103-1~103-M,103_1~103_M,105-1~105-M,105_1~105_K,159,160,200,201,203-1~203-4,205-1~205-4,302-1~302-K,402-1~402-N,404-1~404-N,410,500,502-1~502-4,504-1~504-4,506,602-1~602-L,604-1~604-L,606-1~606-N,3704,3706,3708,3710,4401_1~4401_K,4901A,4901C,4902A,4902C,5201A,5201C,5202A,5202C,5203A,5203C,5204C,5205A:訊號
104-1~104-M,104_1~104_K,403-1~403-N:無線部
106-1~106-M,401-1~401-N:天線部
151:接收天線群
152:接收訊號群
153,454:無線部群
154,453:基頻訊號群
156:資料群
157:控制資訊群
158,409:設定部
202:分配部
204-1~204-4,503-1~503-4,603-1~603-L:相乘部
206-1~206-4,303-1~303-K,303_1~303_K,501-1~501-4,601-1~601-L,701:天線
301:加權合成部
406,3701,3702:資料
455:發送訊號群
456:發送天線群
505:合成部
605:處理部
700:基地台
702-1~702-3,703-1~703-3,1202-1~1202-3,1203-1~1203-3,1901-1~1901-2,1902-1~1902-2,2001-1~2001-2,2002-1~2002-2,2201-1~2201-2:發送波束
704-1~704-5,1702,1903-1~1903-4,2202-1~2202-3:終端
705-1~705-5,706-1~706-5,1904-1~1904-4,1905-1~1905-4,2203-1~2203-2:接收指向性
901-1~901-3,902-1~902-3,1002,1401-1~1401-3,1402-1~1402-3,3800_i,3900_i,4000_i,4100_i,4201_1~4201_3,4301_1~4301_6:符元群
1001,1101~1103,1501,1601~1603,2401~2405,2501-1-1~2501-1-3,2501-1-K,2501-1-M~2501-1-(M+2),2701~2702,3101-1~3101-3,3101-L,3101-N~3101-(N+2),3501-1~3501-3:符元
1502:資料傳輸用之調變訊號發送區域
1701,1703:接收指向性,發送波束
2502-1~2502-2,2503-1~2503-2:區間
3703:邏輯通道生成部
3705:傳送通道生成部
3707:實體通道生成部
3709:調變訊號生成部
3801_1,3801_2,3901_1,3901_2,4001_1,4001_2,4101_1,4101_2:符元區域
4800A,4800B,4800C,4900A,4900B,4900C,5200A,5200B,5200C:中繼器
4810:邊緣節點
5001A,5001C,5101A,5101C,5301A,5301C,5303A,5303C,5304C,5306C,5401A,5401C,5403A,5403C,5404C,5406C:發送槽
5002A,5002C,5102A,5102C,5302A,5302C,5305A,5307A,5402A,5402C,5405A,5407A:接收槽
5210,5211:機器
BF1,BF2:波束成型
圖1是顯示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2是顯示基地台之天線部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是顯示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是顯示終端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5是顯示終端之天線部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6是顯示終端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7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8是用於說明複數個串流之關係的圖。
圖9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0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1是顯示符元(symbol)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2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13是顯示複數個調變訊號之關係的圖。
圖14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5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6是顯示符元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7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18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19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20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21是顯示複數個調變訊號之關係的圖。
圖22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23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24是顯示基地台及終端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25是顯示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26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27是顯示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28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29是顯示基地台與終端之間之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30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31是顯示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32是顯示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33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34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35是顯示基地台發送之符元之一例的圖。
圖36是顯示進行基地台與終端之通訊之程序的圖。
圖37是顯示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8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9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0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1是顯示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2是顯示符元區域之對終端之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43是顯示符元區域之對終端之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44是顯示基地台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5是顯示用到中繼器之網狀網路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6是顯示中繼器間之連接之一例的圖。
圖47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48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49是顯示中繼器間之連接之一例的圖。
圖50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1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2是顯示中繼器間之連接之一例的圖。
圖53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4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5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6是顯示槽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7是顯示在中繼器間發送、接收之無線訊號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5301A,5301C,5303A,5303C:發送槽
5302A,5302C:接收槽
Claims (16)
- 一種中繼裝置,包含: 接收機,在運作時,從第1中繼裝置接收第1中繼訊號,並且從第1機器接收第1資料訊號;及 發送機,在運作時,藉由使用第1發送槽與第2發送槽來分別將前述第1中繼訊號與前述第1資料訊號發送至第2中繼裝置,前述第1發送槽位於第1頻率帶上的第1時間帶內,且前述第2發送槽位於與前述第1頻率帶不同的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1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1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述第1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1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2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1之中繼裝置,其中, 前述接收機在運作時,從第2機器接收第2資料訊號,前述第2機器與前述第1中繼裝置物理地或無線地連接,並且 前述發送機在運作時,藉由使用第3發送槽來將前述第2資料訊號發送至前述第2中繼裝置,前述第3發送槽位於與前述第1頻率帶不同的第3頻率帶上的前述第1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3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述第3頻率帶與前述第2頻率帶不同。
- 如請求項3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述第2資料訊號的發送、前述第1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1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2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1之中繼裝置,其中, 前述接收機在運作時,從前述第2中繼裝置接收第2中繼訊號,並且從前述第1機器接收第2資料訊號, 處理器在運作時,在前述第1頻率帶上的第2時間帶內為前述第2中繼訊號分配第4發送槽,並且在前述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為前述第2資料訊號分配第5發送槽,前述第2時間帶與前述第1時間帶不同,並且 前述發送機在運作時,藉由使用前述第4發送槽與前述第5發送槽來分別將前述第2中繼訊號與前述第2資料訊號發送至前述第1中繼裝置,前述第4發送槽位於前述第1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且前述第5發送槽位於前述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6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述第2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2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1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6之中繼裝置,其中用於往前述第1中繼裝置之發送的第1發送波束與用於往前述第2中繼裝置之發送的第2發送波束不同。
- 一種通訊方法,用於中繼裝置,前述通訊方法包含: 從第1中繼裝置接收第1中繼訊號; 從第1機器接收第1資料訊號;及 藉由使用第1發送槽與第2發送槽來分別將前述第1中繼訊號與前述第1資料訊號發送至第2中繼裝置,前述第1發送槽位於第1頻率帶上的第1時間帶內,且前述第2發送槽位於與前述第1頻率帶不同的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1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9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1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1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2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9之通訊方法,包含: 從第2機器接收第2資料訊號,前述第2機器與前述第1中繼裝置物理地或無線地連接;及 藉由使用第3發送槽來將前述第2資料訊號發送至前述第2中繼裝置,前述第3發送槽位於與前述第1頻率帶不同的第3頻率帶上的前述第1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11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3頻率帶與前述第2頻率帶不同。
- 如請求項11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2資料訊號的發送、前述第1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1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2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9之通訊方法,包含: 從前述第2中繼裝置接收第2中繼訊號,並且從前述第1機器接收第2資料訊號; 在前述第1頻率帶上的第2時間帶內為前述第2中繼訊號分配第4發送槽,並且在前述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為前述第2資料訊號分配第5發送槽,前述第2時間帶與前述第1時間帶不同;及 藉由使用前述第4發送槽與前述第5發送槽來分別將前述第2中繼訊號與前述第2資料訊號發送至前述第1中繼裝置,前述第4發送槽位於前述第1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且前述第5發送槽位於前述第2頻率帶上的前述第2時間帶內。
- 如請求項14之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2中繼訊號的發送以及前述第2資料訊號的發送是藉由使用指向到前述第1中繼裝置的單個發送波束來實行。
- 如請求項14之通訊方法,其中用於往前述第1中繼裝置之發送的第1發送波束與用於往前述第2中繼裝置之發送的第2發送波束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22192 | 2018-02-09 | ||
JP2018-022192 | 2018-02-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6335A true TW202306335A (zh) | 2023-02-01 |
TWI832474B TWI832474B (zh) | 2024-02-11 |
Family
ID=675480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7880A TWI832474B (zh) | 2018-02-09 | 2019-01-31 | 中繼裝置及用於中繼裝置的通訊方法 |
TW108103820A TWI783113B (zh) | 2018-02-09 | 2019-01-31 | 中繼裝置及用於中繼裝置的通訊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3820A TWI783113B (zh) | 2018-02-09 | 2019-01-31 | 中繼裝置及用於中繼裝置的通訊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444682B2 (zh) |
EP (1) | EP3751933A4 (zh) |
JP (3) | JP7148556B2 (zh) |
CN (2) | CN116707603A (zh) |
TW (2) | TWI832474B (zh) |
WO (1) | WO20191559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38829B (zh) * | 2019-07-16 | 2023-06-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0303602D0 (sv) * | 2003-12-30 | 2003-12-30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self-organizing cooperative network |
CN102088305A (zh) * | 2005-02-18 | 2011-06-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方法、中继站装置和无线发送装置 |
FI20060240A0 (fi) * | 2006-03-13 | 2006-03-13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informaation siirtämiseksi kanavanvaihdon aikana viestintäjärjestelmässä |
CN101106807B (zh) * | 2006-07-12 | 2012-04-11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基于中继器的蜂窝网络以及空分双工通信方法 |
GB2449278B (en) * | 2007-05-16 | 2009-10-07 | Multitone Electronics Plc |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
BRPI0721906A2 (pt) * | 2007-08-10 | 2014-07-01 | Fujitsu Ltd | Aparelho de transmissão, aparelho de recepção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
US20110053495A1 (en) * | 2008-06-20 | 2011-03-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5254704B2 (ja) * | 2008-08-23 | 2013-08-0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中継局および無線通信中継方法 |
US20100110964A1 (en) * | 2008-11-04 | 2010-05-06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Relay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10068047A2 (en) * | 2008-12-11 | 2010-06-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performed by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5557345B2 (ja) * | 2009-06-22 | 2014-07-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中継局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中継方法、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5251776B2 (ja) * | 2009-07-27 | 2013-07-3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
EP2472936A4 (en) * | 2009-09-18 | 2015-11-11 | Sony Corp | RELAY STATION, RELAY METHOD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EP2498415A4 (en) | 2009-11-04 | 2017-05-03 | Nec Corporation | Control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CN102118757B (zh) * | 2009-12-31 | 2013-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中继装置及其与基站和终端通信的方法 |
JP5765758B2 (ja) * | 2010-10-20 | 2015-08-19 | 国立大学法人電気通信大学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JP5648429B2 (ja) * | 2010-11-02 | 2015-01-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光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光伝送装置 |
JP5578619B2 (ja) * | 2010-12-10 | 2014-08-27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WO2013174007A1 (zh) * | 2012-05-25 | 2013-11-28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站点间无线互联系统、方法及站点 |
US9661615B2 (en) * | 2013-04-09 | 2017-05-23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runking operations in an ad-hoc network |
JP6255730B2 (ja) * | 2013-06-17 | 2018-01-10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位置登録方法、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端末装置 |
US9673938B2 (en) * | 2014-01-24 | 2017-06-06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onfiguring table of network apparatus in LTE TDD system and network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US9420583B2 (en) * | 2014-07-07 | 2016-08-16 | The Boeing Company | Combined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in a distributed hybrid allocation and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
US10440722B2 (en) * | 2015-03-31 | 2019-10-08 | Sony Corporation |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methods, base station, relay node and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
US9591676B1 (en) * | 2015-09-22 | 2017-03-07 | Veniam,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mobility in a network of moving things |
US10306660B2 (en) * | 2016-03-24 | 2019-05-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chanisms for co-existence between communication modes in a mesh wide area network |
-
2019
- 2019-01-30 JP JP2019570700A patent/JP71485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1-30 EP EP19750562.1A patent/EP3751933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1-30 CN CN202310700116.5A patent/CN116707603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1-30 US US16/968,144 patent/US114446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1-30 CN CN201980012300.2A patent/CN11168485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1-30 WO PCT/JP2019/003062 patent/WO2019155949A1/ja unknown
- 2019-01-31 TW TW111137880A patent/TWI832474B/zh active
- 2019-01-31 TW TW108103820A patent/TWI783113B/zh active
-
2022
- 2022-08-03 US US17/880,547 patent/US1179953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9-21 JP JP2022150171A patent/JP7312899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7-07 JP JP2023112327A patent/JP7506228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9-19 US US18/470,242 patent/US20240007175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99538B2 (en) | 2023-10-24 |
JP7506228B2 (ja) | 2024-06-25 |
JP2023126326A (ja) | 2023-09-07 |
TW201935866A (zh) | 2019-09-01 |
CN111684851B (zh) | 2023-07-04 |
WO2019155949A1 (ja) | 2019-08-15 |
US20240007175A1 (en) | 2024-01-04 |
US20210044346A1 (en) | 2021-02-11 |
US20220385354A1 (en) | 2022-12-01 |
TWI783113B (zh) | 2022-11-11 |
JP2022173323A (ja) | 2022-11-18 |
EP3751933A1 (en) | 2020-12-16 |
EP3751933A4 (en) | 2021-11-03 |
US11444682B2 (en) | 2022-09-13 |
CN116707603A (zh) | 2023-09-05 |
JP7148556B2 (ja) | 2022-10-05 |
JP7312899B2 (ja) | 2023-07-21 |
JPWO2019155949A1 (ja) | 2021-01-28 |
TWI832474B (zh) | 2024-02-11 |
CN111684851A (zh) | 2020-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36474B2 (ja)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 |
JP7418341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端末、及び、制御方法 | |
JP7506228B2 (ja) | 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JP2024098080A (ja)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JP2023178352A (ja)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
JP7148404B2 (ja) |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