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1763A -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01763A TW202301763A TW111119617A TW111119617A TW202301763A TW 202301763 A TW202301763 A TW 202301763A TW 111119617 A TW111119617 A TW 111119617A TW 111119617 A TW111119617 A TW 111119617A TW 202301763 A TW202301763 A TW 2023017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ype semiconductor
- semiconductor light
- emitting element
- light emit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2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 H01S5/22—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having a ridge or stripe structure
- H01S5/2205—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having a ridge or stripe structure comprising special burying or current confinement layers
- H01S5/2214—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o guide the optical wave ; Confining structures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e.g. index or gain guiding, stripe geometry, broad area lasers, gain tailoring, transverse or lateral reflectors, special cladding structures, MQW barrier reflection layers having a ridge or stripe structure comprising special burying or current confinement layers based on oxides or nitri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2304/00—Special growth methods for 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2304/02—MB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2304/00—Special growth methods for 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2304/04—MOCVD or MOV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一邊實現半導體發光元件的高輸出化,一邊抑制射出端面處的發熱。
依據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具備: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活性層,係位於前述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具有相互平行的端面;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係位於前述活性層上;接觸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可與電極歐姆接合;中間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前述接觸層之間,且不純物濃度比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不純物濃度高;及電阻層,係設置於前述端面的至少一方端面附近的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且電阻比前述中間層的電阻高。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伴隨半導體雷射元件的高輸出化,有時會產生COD(Catastrophic Optical Damage(光學災變損傷))。COD係半導體雷射元件的射出端面因光吸收等而發熱,導致端面破壞,使得雷射振盪停止的現象。作為COD的主要起因,可想到由於形成在射出端面側的較深的介面能級而產生非發光複合,導致在端面附近產生發熱,引起帶隙隨著該發熱而縮小從而促進非發光複合的正回饋,或者端面附近的半導體結晶發生偏析。
在專利文獻1中,為了抑制端面處的COD,揭示了一種採用被稱為窗區域的構造的方法。此係使Zn等不純物擴散於雷射端面附近,使活性層的量子井構造混晶化,抑制對光的吸收。
在專利文獻2中,揭示了一種在形成有使Zn作為不純物而擴散的窗區域的半導體雷射元件中,將降低被覆層與接觸層之帶能量差的中間層夾持形成在覆蓋層與接觸層之間的構造。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8/105015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11025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構造中,由於沒有中間層,故會在上被覆層和接觸層產生能帶的不連續(因為各材料的帶間隙能之差而產生的導帶能級的能量差),導致元件的電阻變高。
又,在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構造中,由於接觸層以及中間層形成至射出端面,故流向射出端面的電流增大,使得電流所引起的射出端面處的發熱變大。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射出端面處的發熱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具備: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活性層,係位於前述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具有相互平行的端面;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係位於前述活性層上;接觸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可與電極歐姆接合;中間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前述接觸層之間,且不純物濃度比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不純物濃度高;及電阻層,係設置於前述端面的至少一方端面附近的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且電阻比前述中間層的電阻高。
藉此,可一邊抑制接觸層與活性層之間的電阻的增大,一邊降低接觸層與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之間的帶能量差。進而,可抑制經由中間層流向光出射端側的電流。因此,即使在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有中間層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光出射端側的發熱,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又,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中,於與前述活性層的端面附近相當的位置,且為前述接觸層從前述端面向共振器方向後退的區域具備窗區域;前述活性層,係具備基於經由前述窗區域擴散的不純物,進行混晶化的混晶區域。
藉此,可抑制經由中間層流向光出射端側的電流。進而,能夠擴大光出射端側的活性層的帶隙,並且可在光出射端側抑制帶隙的收縮。藉此,可抑制光出射端側的雷射的吸收所引起的發熱。因此,不僅可抑制流向光出射端側的電流所引起的溫度上升,還能夠抑制光出射端側的雷射的吸收所引起的溫度上升,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電阻層係位於前述窗區域。
藉此,可一邊在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置中間層時,一邊在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的位置設置電阻層。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電阻層係具備形成於前述中間層的凹凸構造。
藉此,於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置中間層的構造中,可使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高電阻化,能夠抑制流向光出射端側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此時,可依據經由窗區域向活性層擴散不純物的熱處理,在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設置凹凸構造。藉此,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凹凸構造的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係到達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
藉此,可使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的凹凸構造高電阻化,能夠抑制在光出射端側流動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電阻層係具備前述中間層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
藉此,在向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置中間層的構造中,可使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高電阻化,能夠抑制在光出射端側流動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此時,依據經由窗區域向活性層擴散不純物的熱處理,可形成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藉此,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前述電阻層係設置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的絕緣層。
藉此,在向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置中間層的構造中,可阻止流向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的電流,能夠抑制在光出射端側流動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此時,對於為了形成絕緣層來說,僅利用去除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使絕緣層在後續的工程中通過向前述接觸層上形成的絕緣層形成工程同時形成即可,能夠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具備:於半導體基板上依序形成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活性層、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工程;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依序形成中間層、接觸層的工程;於與前述活性層的端面側相當的位置,形成去除前述接觸層的一部分的窗區域的工程;及將電阻比前述中間層的電阻高的電阻層,形成於前述窗區域的位置的工程。
藉此,在向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接觸層之間設置中間層的狀態下,可抑制經由該中間層流向光出射端側的電流,能夠抑制光出射端側的發熱。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形成前述電阻層的工程,係具備在前述窗區域的位置,在使不純物擴散源與前述中間層接觸之狀態下進行熱處理的工程。
藉此,依據經由窗區域向活性層擴散不純物的熱處理,使光出射端側的中間層高電阻化,並且能夠使光出射端側的活性層混晶化。因此,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並且不僅能夠抑制在光出射端側流動的電流所引起的溫度上升,也能夠抑制光出射端側的雷射的吸收所引起的溫度上升。藉此,可在實現高輸出化的同時抑制COD,並且能夠抑制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成本上升。
又,依據本發明的一樣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形成前述電阻層的工程,係具備:去除位於前述窗區域的中間層的工程;及於前述中間層被去除的部分形成絕緣層或氧化中間層的工程。
形成絕緣層或者氧化中間層的工程可以包含於向前述接觸層上形成絕緣層的工程、熱處理工程這些後續的製造工程中實施,能夠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發明的效果]
於本發明的一樣態中,可一邊實現半導體發光元件的高輸出化,一邊抑制射出端面處的發熱。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再者,以下的實施形態並不是限定本發明者,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特徵的組合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本發明的構造所需者。實施形態的構造係可根據適用本發明之裝置的規格及各種條件(使用條件、使用環境等)來適當修正或變更。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確定,並不限定於以下之個別的實施形態。又,以下的說明所用的圖式係為了容易理解各構造,故有實際的構造與縮尺及形狀等相異之狀況。
圖1A係揭示將第1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半導體發光元件,舉出端面發光型半導體雷射元件為例。該半導體雷射元件係作為可射出波長780nm波段之紅外雷射的AlGaAs系半導體雷射元件亦可,作為可射出波長650nm波段之紅外雷射的AlGaInP系半導體雷射元件亦可。進而,作為可射出波長405nm波段之藍色雷射的AlGaInN系半導體雷射元件亦可。又,端面發光型半導體雷射元件作為增益波導型半導體雷射元件,作為折射率波導型半導體雷射元件亦可。
於圖1A中,半導體雷射元件Z1具備n型半導體層2、活性層3、p型半導體層4、中間層5、接觸層6及相當於窗區域WD之區域的電阻層R1。n型半導體層2、活性層3、p型半導體層4、中間層5及接觸層6依序層積於n型半導體基板1上。電阻層R1係以沿光波導方向(也稱為共振器方向)與中間層5鄰接之方式形成於p型半導體層4上。電阻層R1係可利用在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向下層連著的半導體層擴散不純物的工程中使中間層5本身成為粗糙狀態等而形成,其詳細內容於後述。
n型半導體基板1係例如可具備n型GaAs基板。n型半導體層2係例如可具備n型AlGaInP被覆層。活性層3係例如可具備使障壁層與阱層交替層積之AlGaInP多重量子井(MQW:Multi Quantum Well)活性層。p型半導體層4例如可具備p型AlGaInP被覆層。中間層5係例如可具備p型AlGaInP中間層。接觸層6係例如可具備p型GaAs接觸層。
再者,n型半導體層2係除了n型被覆層以外,具備n型緩衝層或者n型導引層等亦可。作為n型的不純物,可使用Si(矽)。p型半導體層4係除了p型被覆層以外,具備p型蝕刻終止層、p型載子阻擋層或者p型導引層等亦可。
活性層3係具備相互平行的前端面EA及後端面EB。此時,半導體雷射元件Z1可在活性層3的前端面EA和後端面EB之間構成共振器。前端面EA可以用作從半導體雷射元件Z1射出雷射的光射出面。此時,前端面EA側可以使光反射率比後端面EB側低。前端面EA側的光反射率及後端面EB側的光反射率係可利用端面塗層進行調整。
於p型半導體層4上形成有中間層5及電阻層R1。於中間層5上形成有接觸層6。接觸層6可與電極8歐姆接合。在接觸層6中,可以使用Zn(鋅)、C(碳)作為p型的不純物。此時,接觸層6的不純物濃度可以設定在1×10
18~1×10
21(原子/cm
3)的範圍。接觸層6係具備從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分別向共振器方向後退的窗區域WD。
中間層5係承擔著降低p型半導體層4與接觸層6之間的帶能量差的任務。中間層5可利用使不純物濃度比p型半導體層4高而比p型半導體層4更加低電阻化。此時,p型半導體層4的不純物濃度可以設定在1×10
17~5×10
18(原子/cm
3)的範圍,中間層5的不純物濃度可以設定在1×10
18~1×10
20(原子/cm
3)的範圍。作為p型半導體層4以及中間層5的p型的不純物,可以使用Mg(鎂)、Zn。
電阻層R1係設置於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p型半導體層4上,且電阻比中間層5高。此時,電阻層R1係作為將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表面粗化的粗化構造,作為形成在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凹凸構造亦可。設置於中間層5的凹凸構造之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到達p型半導體層4亦可。在圖1A的範例中,已揭示於前端面EA和後端面EB設置電阻層R1的範例,但電阻層R1只要處於前端面EA以及後端面EB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例如僅在前端面EA側設置電阻層R1亦可。再者,藉由利用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將電阻層R1沿與共振器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斷的剖面進行觀察,可確認設置於中間層5的粗化構造或凹凸構造。
又,於窗區域WD,設置有使活性層3混晶化的混晶區域DF。混晶區域DF係從p型半導體層4到達活性層3、並進一步到達n型半導體層2亦可。在此,藉由在窗區域WD設置使活性層3混晶化的混晶區域DF,可擴大混晶區域DF的活性層3的帶隙。因此,可減小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之雷射的吸收,能夠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之端面的發熱。作為其結果,可抑制COD。
混晶區域DF係可依據經由窗區域WD擴散的不純物形成。作為該不純物,例如可使用Zn(鋅)。在此,使用GaAs的接觸層6與使用AlGaInP的p型半導體層4、中間層5相比,不純物的擴散速度更慢。因此,藉由去除接觸層6的一部分而設置窗區域WD,可抑制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不純物的擴散所耗費的時間的增多。因此,可在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不純物的擴散時抑制活性層3的結晶損傷的進行,能夠抑制閾值電流的增大等特性的惡化。此時,可藉由對經由窗區域WD擴散不純物的熱處理的條件進行調整,在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設置凹凸構造。
在圖1A中,於電阻層R1上形成有絕緣層7。絕緣層7係例如是矽氧化膜、矽氮化膜。此時,絕緣層7係能夠以埋入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凹凸構造之方式形成。又,如圖1B所示,於絕緣層7,形成有成為電流注入區域RN的開口部7A(圖1B是為了用來說明而省略了電極8的圖式)。此時,於開口部7A的周圍,形成有不使電流經由其與電極8的界面而注入的電流非注入區域RU。再者,在圖1B中,在形成光波導路的脊部OG的兩端附近(圖式中左右方向端部附近),形成有由中間層5的凹凸構造構成的電阻層R1。
在圖1A中,於絕緣層7上形成電極8,但也可在開口部7A的區域中形成於接觸層6上。電極8係例如由Au(金)等單一的金屬膜構成亦可,由Ti(鈦)/Pt(白金)/Au等金屬的層積構造構成亦可。
於活性層3的前端面EA側形成有端面保護膜9A,於活性層3的後端面EB側形成有端面保護膜9B。端面保護膜9A可以使光反射率比端面保護膜9B低。端面保護膜9A、9B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氮化鋁、氮化矽、氧化鋁或氧化矽,或是該等的層積構造。
在此,藉由在p型半導體層4與接觸層6之間設置中間層5,並在此基礎上於p型半導體層4上設置位於窗區域WD的電阻層R1,可降低因為接觸層6與p型半導體層4之間的各材料的帶間隙能之差而產生的傳導帶能級的能量差而實現低電阻化。又,可抑制經由中間層5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因此,可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能夠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又,於窗區域WD的位置中,藉由於p型半導體層4上設置電阻層R1,並且於活性層3設置混晶區域DF,可抑制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又,利用擴大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活性層3的能帶隙,能夠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雷射的吸收所引起的發熱。因此,不僅能夠抑制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所引起的溫度上升,還可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雷射的吸收所引起的溫度上升。作為結果,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在半導體雷射元件Z1的共振器端面(前端面EA及後端面EB),會發生半導體表面的氧的吸附及表面的氧化等。因此,在共振器端面附近會產生特有的能級,共振器端面附近的半導體的禁帶寬度實質上變狹。其結果,半導體雷射元件Z1的共振器端面附近對在共振器內部產生的光成為吸收區域,會引起COD。經由存在於共振器端面附近的表面能級的非發光複合會引起溫度上升,因此共振器端面附近的禁帶寬度進一步減小。作為結果,產生愈發容易引起光吸收的正回饋。在此,藉由於窗區域WD的位置設置混晶區域DF,能夠擴大共振器端面附近的帶隙而抑制光吸收,可降低共振器端面附近的光吸收所引起的發熱。
另一方面,共振器端面附近的發熱不僅會由光吸收引起,也因為在共振器端面附近流動的電流引起。為了降低元件的電阻,將中間層5及接觸層6的p型的不純物濃度提高,使電阻降低。在該狀態下,經由中間層5流向共振器端面附近的漏電流增大。其結果,在共振器端面附近流動的電流增大,共振器端面附近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增大。在此,藉由在共振器端面附近的p型半導體層4上設置電流非注入區域RU及電阻層R1,可對經由接觸層6及中間層5的共振器端面附近的漏電流進行抑制。藉此,可使在共振器端面附近流動的電流所引起的共振器端面附近的發熱降低。
又,藉由在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設置凹凸構造,可使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藉此,可抑制流向前端面EA側以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所引起的發熱。此時,藉由對經由窗區域WD向活性層3擴散不純物的熱處理溫度進行調整,可在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中間層5設置凹凸構造。利用使不純物擴散的熱處理工程兼作形成凹凸構造的工程,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圖2係揭示將第2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針對與圖1A的構造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關於與圖1A的構造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於圖2中,半導體雷射元件Z2係具備電阻層R2來代替圖1A的半導體雷射元件Z1的電阻層R1。電阻層R2係具備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之層。該氧化物例如是氧化鎵(Ga
2O
3)。此時,作為電阻層R2,具備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並且具備粗化中間層5之面的凹凸構造亦可。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之氧化物中的至少一部分到達p型半導體層4亦可。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可藉由對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不純物擴散時的熱處理溫度進行調整來形成。此時,不再需要與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不純物擴散工程獨立地設置用以使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工程,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在此,藉由於p型半導體層4上設置位於窗區域WD的電阻層R2,能夠抑制經由中間層5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因此,可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發熱,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圖3係揭示將第3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於圖3中,半導體雷射元件Z3具備電阻層R3來代替圖1A的半導體雷射元件Z1的電阻層R1。電阻層R3可以使用絕緣體構成。電阻層R3例如可由矽氧化膜、矽氮化膜構成。在電阻層R3的位置去除中間層5。利用在中間層5被去除的位置埋入絕緣層,可以在p型半導體層4上形成電阻層R3。此外,用於電阻層R3的絕緣體的材料與絕緣層7的材料不同亦可,與絕緣層7的材料相同亦可。在此,如果使用於電阻層R3的絕緣體的材料與絕緣層7的材料相同的話,則可在絕緣層7的形成工程中形成電阻層R3。因此,不再需要與絕緣層7的形成工程獨立地設置電阻層R3的形成工程,可抑制工程數的增多。
在此,藉由於p型半導體層4上設置位於窗區域WD的電阻層R3,可抑制經由中間層5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因此,可抑制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發熱,可一邊實現高輸出化一邊抑制COD。
又,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在p型半導體層4上與絕緣層7的形成工程獨立地設置電阻層R3,故可適當設定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不純物擴散工程中的熱處理時間及熱處理溫度,可使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條件最佳化。
圖4A至圖4G係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再者,在該第4實施形態中,揭示圖1A的半導體雷射元件Z1的製造方法的一例。
於圖4A中,藉由進行磊晶成長,於n型半導體基板1上依序層積n型半導體層2、活性層3、p型半導體層4、中間層5及接觸層6。此時,中間層5的不純物濃度比p型半導體層4的不純物濃度高,接觸層6的不純物濃度比中間層5的不純物濃度高。磊晶成長作為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也可以是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分子束磊晶)),還可以是HVPE(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氫化物氣相磊晶))。
接著,如圖4B所示,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接觸層6進行圖案化,於接觸層6形成窗區域WD。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剝離技術,於接觸層6形成窗區域WD亦可。
接著,如圖4C所示,藉由電漿CVD或濺射等方法,於接觸層6上形成保護膜9。再者,保護膜9是Zn等不純物的擴散防止膜。保護膜9例如是矽氧化膜或者矽氮化膜。然後,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保護膜9進行圖案化,去除窗區域WD的保護膜9。
接著,如圖4D所示,藉由電漿CVD或濺射等方法,於保護膜9上以覆蓋窗區域WD的方式形成不純物蒸鍍源10。再者,不純物蒸鍍源1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ZnO。
接著,如圖4E所示,藉由對窗區域WD被不純物蒸鍍源10覆蓋的n型半導體基板1進行熱處理,使不純物從不純物蒸鍍源10向結晶側(半導體基板1側)擴散,使活性層3混晶化。該熱處理係在設定為可防止引起半導體雷射元件Z1特性惡化的晶體損傷的溫度及時間的基礎上,在氮氣氛環境下進行的。
此時,不純物經由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向p型半導體層4、活性層3以及n型半導體層2擴散。通過該工程,可以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一部分消失而變成粗化狀態。其結果,可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於p型半導體層4上形成位於窗區域WD的電阻層R1。再者,在使不純物從不純物蒸鍍源10向結晶側擴散時,可利用不純物蒸鍍源10中所含的氧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一部分氧化,在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一部分形成氧化物。藉此,不但是中間層5的粗面化,其氧化也能夠有助於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可一邊抑制工程數的增多一邊有效率地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再者,在本說明中,為了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利用使不純物從不純物蒸鍍源10向結晶側擴散的熱處理,但利用與使不純物從不純物蒸鍍源10向結晶側擴散的熱處理不同的熱處理亦可。
接著,如圖4F所示,利用蝕刻等方法從接觸層6上及電阻層R1上,去除不純物蒸鍍源10及保護膜9。
接著,如圖4G所示,藉由電漿CVD等方法,於接觸層6上及電阻層R1上形成由矽氧化膜、矽氮化膜等所成的絕緣層7。然後,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絕緣層7進行圖案化,於絕緣層7形成圖1A之成為電流注入區域RN的開口部7A(參照圖1B)。
接著,如圖4H所示,藉由使用濺射或蒸鍍等方法,於絕緣層7上形成經由開口部7A與接觸層6連接的電極8。進而,將形成有連接於接觸層6之電極8的n型半導體基板1劈開為條狀。然後,藉由濺射等方法,於活性層3的前端面EA側形成端面保護膜9A,並於活性層3的後端面EB側形成端面保護膜9B。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已揭示依據中間層5的熱處理,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的方法,但利用經由窗區域WD向中間層5進行離子注入而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亦可。例如,可以利用將氫離子或氦離子等向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注入,使中間層5非晶質化和高電阻化。
圖5A至圖5G係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再者,在該第5實施形態中,揭示圖3的半導體雷射元件Z3的製造方法的一例。
於圖5A中,通過圖4A至圖4D的相同的處理,於保護膜9上以覆蓋窗區域WD之方式形成不純物蒸鍍源10。
接著,如圖5B所示,通過對窗區域WD被不純物蒸鍍源10覆蓋的n型半導體基板1進行熱處理,使不純物從不純物蒸鍍源10向結晶側擴散,使活性層3混晶化。該熱處理係在設定為可防止引起半導體雷射元件Z1特性惡化的晶體損傷的溫度及時間的基礎上,在氮氣氛環境下進行的。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通過後述的工程(圖5、圖5E、圖5F)另行設置絕緣層,故不需要通過該熱處理工程使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高電阻化。因此,可讓用以形成混晶區域DF的條件最佳化。
接著,如圖5C所示,藉由蝕刻等方法從接觸層6上及窗區域WD,去除不純物蒸鍍源10及保護膜9。
接著,如圖5E所示,藉由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中間層5進行圖案化,去除窗區域WD的中間層5。
接著,如圖5E所示,藉由電漿CVD等方法,於接觸層6上及p型半導體層4上沉積矽氧化膜、矽氮化膜等絕緣層。然後,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乾式蝕刻技術,去除接觸層6上的絕緣層,於窗區域WD的位置形成由絕緣層所成的電阻層R3。
接著,如圖5F所示,藉由電漿CVD等方法,於接觸層6上及電阻層R3上形成由矽氧化膜等所成的絕緣層7。然後,藉由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絕緣層7進行圖案化,於絕緣層7形成圖1A之成為電流注入區域RN的開口部7A。
然後,如圖5G所示,通過與圖4H相同的工程在絕緣層7上形成電極8,並在活性層3的前端面EA側形成端面保護膜9A,在活性層3的後端面EB側形成端面保護膜9B。
再者,在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中,已揭示與圖5F的絕緣層7的形成工程單獨地設置圖5E的電阻層R3的形成工程的範例,但通過圖5F的絕緣層7的形成工程形成電阻層R3亦可。此時,不再需要設置圖5E的工程,可減少工程數。
圖6係一起揭示實施例的光加速通電試驗結果與比較例的圖。在該光加速通電試驗中,針對使圖4E的工程的熱處理時間變化的比較例及實施例1~3,調查到COD破壞為止的平均故障時間(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閾值電流。
於圖6中,在熱處理時間短的情況下(實施例1),與比較例相比,平均故障時間的改善效果小。這被推測是因為在熱處理時間短的情況下,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高電阻化不充分,對流向前端面EA側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的抑制效果小。
在使熱處理時間增加的情況下(實施例2),與比較例相比,平均故障時間改善到了3倍以上,並且也沒有閾值電流的增大等特性的惡化。這被推測是因為若使熱處理時間增加的話,則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高電阻化會推進,對流向前端面EA側以及後端面EB側的電流的抑制效果變大。
在熱處理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實施例3),與比較例相比,平均故障時間改善到了5倍以上,但也看到了閾值電流的增大等特性的惡化。這被推測是若熱處理時間過長的話,則不僅位於窗區域WD的中間層5的高電阻化會推進,結晶的損傷也會推進,因此特性惡化。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已揭示使用n型半導體層作為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並使用p型半導體層作為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範例,但使用p型半導體層作為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並使用n型半導體層作為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亦可。
1:n型半導體基板
2:n型半導體層
3:活性層
4:p型半導體層
5:中間層
6:接觸層
7:絕緣層
8:電極
9A:端面保護膜
9B:端面保護膜
10:不純物蒸鍍源
EA:前端面
EB:後端面
DF:混晶區域
R1:電阻層
R2:電阻層
R3:電阻層
RN:電流注入區域
RU:電流非注入區域
WD:窗區域
Z1:半導體雷射元件
Z2:半導體雷射元件
Z3:半導體雷射元件
[圖1A]揭示將第1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1B]從上表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說明用的俯視圖。
[圖2]揭示將第2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3]揭示將第3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A]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B]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C]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D]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E]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F]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G]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H]揭示將第4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A]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B]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C]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D]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E]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F]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5G]揭示將第5實施形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之一例沿光波導方向切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6]一起揭示實施例的光加速通電試驗結果與比較例的圖。
1:n型半導體基板
2:n型半導體層
3:活性層
4:p型半導體層
5:中間層
6:接觸層
7:絕緣層
7A:開口部
8:電極
9A:端面保護膜
9B:端面保護膜
DF:混晶區域
EA:前端面
EB:後端面
R1:電阻層
RN:電流注入區域
RU:電流非注入區域
WD:窗區域
Z1:半導體雷射元件
Claims (10)
-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 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 活性層,係位於前述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具有相互平行的端面; 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係位於前述活性層上; 接觸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並可與電極歐姆接合; 中間層,係位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與前述接觸層之間,且不純物濃度比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不純物濃度高;及 電阻層,係設置於前述端面的至少一方端面附近的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且電阻比前述中間層的電阻高。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於與前述活性層的端面附近相當的位置,且為前述接觸層從前述端面向共振器方向後退的區域具備窗區域; 前述活性層,係具備基於經由前述窗區域擴散的不純物,進行混晶化的混晶區域。
-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電阻層,係位於前述窗區域。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電阻層,係具備形成於前述中間層的凹凸構造。
-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凹凸構造的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係到達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電阻層,係具備前述中間層的一部分氧化的氧化物。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電阻層,係設置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的絕緣層。
-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 於半導體基板上依序形成第1導電型半導體層、活性層、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的工程; 於前述第2導電型半導體層上依序形成中間層、接觸層的工程; 於與前述活性層的端面附近相當的位置,形成去除前述接觸層的一部分的窗區域的工程;及 將電阻比前述中間層的電阻高的電阻層,形成於前述窗區域的位置的工程。
-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 形成前述電阻層的工程,係具備在前述窗區域的位置,在使不純物擴散源與前述中間層接觸之狀態下進行熱處理的工程。
-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 形成前述電阻層的工程,係具備: 去除位於前述窗區域的中間層的工程;及 於前述中間層被去除的部分形成絕緣層或氧化中間層的工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00473A JP2022191938A (ja) | 2021-06-16 | 2021-06-16 |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21-100473 | 2021-06-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1763A true TW202301763A (zh) | 2023-01-01 |
Family
ID=84420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19617A TW202301763A (zh) | 2021-06-16 | 2022-05-26 |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191938A (zh) |
CN (1) | CN115483610A (zh) |
TW (1) | TW202301763A (zh) |
-
2021
- 2021-06-16 JP JP2021100473A patent/JP2022191938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1 CN CN202210511876.7A patent/CN11548361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5-26 TW TW111119617A patent/TW202301763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91938A (ja) | 2022-12-28 |
CN115483610A (zh) | 2022-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85835B2 (ja) | 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5764669A (en) | Semiconductor laser including disordered window regions | |
JP2001111172A (ja) | インデックスガイド型埋め込みヘテロ構造窒化物レーザダイオード構造 | |
JP2007066981A (ja) | 半導体装置 | |
US7369593B2 (en) |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3387076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2094179A (ja) |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6928096B2 (en) | Nitride-based semiconductor lase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JP4102554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9055002A (ja) | 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1111171A (ja) | 自己整合インデックスガイド型埋め込みヘテロ構造窒化物レーザ構造 | |
US10109982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4155664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 |
TW202301763A (zh) |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 |
JP3763459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7088132A (ja) | 半導体レーザ | |
JP4118065B2 (ja) | 窒化物系半導体レーザ素子 | |
US6959026B2 (en) | Semiconductor laser elem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JP2005216990A (ja) | 窒化物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 |
JP3707947B2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
JP3763708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の製造方法 | |
JP3699851B2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3501676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3801410B2 (ja) | 半導体レー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1068782A (ja) | 半導体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