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1640A -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1640A
TW202301640A TW111105204A TW111105204A TW202301640A TW 202301640 A TW202301640 A TW 202301640A TW 111105204 A TW111105204 A TW 111105204A TW 111105204 A TW111105204 A TW 111105204A TW 202301640 A TW202301640 A TW 2023016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mmy gate
gate structure
layer
horizontal direction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5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鐘仁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1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164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4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transistor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in a trench in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9Read-write [R-W] circuits 
    • G11C11/4097Bit-line organisation, e.g. bit-line layout, folded bit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01L29/423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within a trench, e.g. trench gate electrode, groove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7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ng layer, e.g. the length, the sectional shape or the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 H10B12/053Making the transistor the transistor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in a trench in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9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with simultaneous manufacture of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and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5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the capacitor higher than a bit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圍繞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基底包含界定胞元區域中的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且包含介面區域中的區域隔離層;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胞元區域中延伸,閘極結構埋入於基底中且與主動區相交;位元線結構,與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以及虛設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埋入於區域隔離層中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與閘極結構間隔開。

Description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本揭露是關於半導體裝置。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21年6月17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078683號的優先權,所述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根據半導體裝置的高整合及小型化的需求,半導體裝置的大小按比例縮小。因此,用於電子器具的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可需要高度整合,且因此,可減少半導體記憶體裝置的構成元件的設計規則。然而,減小半導體裝置的大小可具有使半導體裝置的可靠性降級的風險。
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根據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可包含: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圍繞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基底包含界定胞元區域中的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且包含介面區域中的區域隔離層;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胞元區域中延伸,閘極結構埋入於基底中且與主動區相交;位元線結構,與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以及虛設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可埋入於區域隔離層中且可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與閘極結構間隔開。
根據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可包含基底,所述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毗鄰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半導體裝置包含在胞元區域中且界定胞元區域中的基底的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另外,半導體裝置包含:區域隔離層,位於介面區域中;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胞元區域中延伸,閘極結構在基底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延伸且與主動區相交;位元線結構,與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以及虛設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以第一距離彼此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可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與閘極結構間隔開,且虛設閘極結構與閘極結構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大於第一距離。
根據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可包含: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圍繞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基底包含界定胞元區域中的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且包含介面區域中的區域隔離層;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胞元區域中延伸,閘極結構埋入於基底中且與主動區相交;位元線結構,與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位元線材料層,位於區域隔離層上且在第一水平方向上與位元線結構間隔開;邊緣間隔物,位於介面區域中,邊緣間隔物接觸位元線結構及位元線材料層的側表面;直接接觸件,位於胞元區域中的位元線結構下方,直接接觸件接觸主動區;埋入式接觸件,位於閘極結構的側表面處,埋入式接觸件接觸主動區;以及虛設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可埋入於區域隔離層中且可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與閘極結構間隔開。
圖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圖2為沿著圖1中所繪示的線I-I'截取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圖3包含沿著圖1中所繪示的線II-II'及線III-III'截取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1至圖3,半導體裝置100可包含基底102、閘極結構WL、虛設閘極結構DWL、位元線結構BLS、邊緣間隔物130、絕緣間隔物142、埋入式接觸件BC、導電圖案152、下部電極160、電容器介電層162以及上部電極164。
基底102可包含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胞元區域MCA可為安置有DRAM裝置的記憶體單元的區域,且介面區域IA可為安置有列解碼器、感測放大器等的周邊電路區域(圖中未繪示)與胞元區域MCA之間的區域。舉例而言,介面區域IA可與胞元區域MCA毗鄰(例如,圍繞及/或相鄰)。基底102可包含半導體材料。舉例來說,基底102可為矽基底、鍺基底、矽鍺基底或絕緣層上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
基底102可包含主動區AR、裝置隔離層104以及區域隔離層106。裝置隔離層104可為自基底102的頂表面的水平向下延伸的絕緣層,且可界定胞元區域MCA中的主動區AR。舉例而言,主動區AR可對應於由裝置隔離層104圍繞的基底102的頂表面的一部分。當以平面圖查看時,主動區AR可具有具備較短軸及較長軸的桿形狀,且可彼此間隔開。不同於閘極結構WL,虛設閘極結構DWL與基底102電隔離(藉由區域隔離層106)。虛設閘極結構DWL中無一者與基底102的主動區AR(或任何其他區)中的任一者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區域隔離層106可連續延伸以接觸多個虛設閘極結構DWL中的每一者的各自下端,如圖2的橫截面圖中所繪示。
區域隔離層106可界定介面區域IA。舉例而言,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安置有區域隔離層106的區域及參考區域隔離層106與胞元區域MCA相對的區域可稱為介面區域IA。當以平面圖查看時,區域隔離層106可圍繞胞元區域MCA。
區域隔離層106可為自基底102的頂表面的水平向下延伸的絕緣層。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區域隔離層106的水平寬度可大於裝置隔離層104的水平寬度。區域隔離層106可包含依序堆疊的第一區域隔離層106a、第二區域隔離層106b以及第三區域隔離層106c。第一區域隔離層106a及第三區域隔離層106c可包含氧化矽,且第二區域隔離層106b可包含氮化矽。區域隔離層106可在介面區域IA中使主動區AR與基底102的一部分電絕緣。
當以平面圖查看時,閘極結構WL可在x方向上在胞元區域MCA中延伸,同時在y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在實施例中,閘極結構WL可進一步延伸至介面區域IA。在本說明書中,x方向及y方向可分別稱為第一水平方向及第二水平方向。另外,閘極結構WL可與主動區AR相交。舉例而言,兩個閘極結構WL可與一個主動區AR相交。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閘極結構WL可埋入於基底102中(例如,可豎直地延伸於基底102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且例如可安置於形成於基底102中的溝槽內。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安置於溝槽內的閘極介電層107、閘極導電層108以及閘極頂蓋層109。閘極介電層107可保形地形成於溝槽的內壁處。閘極導電層108可安置於溝槽的下部部分處,且閘極頂蓋層109可安置於閘極結構WL的上部部分處。閘極頂蓋層109的頂表面可與裝置隔離層104及區域隔離層106的頂表面共面。
當以平面圖查看時,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同時在y方向上與閘極結構WL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x方向上延伸,同時在y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中。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與閘極結構WL的組態相同或類似的組態。舉例而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閘極介電層107、閘極導電層108以及閘極頂蓋層109。
虛設閘極結構DWL在y方向上的水平寬度可等於閘極結構WL在y方向上的水平寬度。當以平面圖查看時,閘極結構WL可在y方向上以均一距離彼此間隔開,且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y方向上以均一距離彼此間隔開。舉例而言,閘極結構WL可在y方向上以第一距離D1彼此間隔開,且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y方向上以第二距離D2彼此間隔開。第一距離D1及第二距離D2可實質上相等。然而,彼此相鄰的閘極結構WL與虛設閘極結構DWL之間的距離(例如,其間不具有其他閘極結構WL或虛設閘極結構DWL),亦即,為閘極結構WL與虛設閘極結構DWL之間的最小距離第三距離D3可大於第一距離D1及第二距離D2。舉例而言,第三距離D3可為第一距離D1及第二距離D2的兩倍或大於兩倍。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例如,覆蓋)在裝置隔離層104及區域隔離層106的頂表面以及閘極結構WL及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頂表面上的緩衝層120。緩衝層120可包含氮化矽。
當以平面圖查看時,位元線結構BLS可在y方向上延伸,同時在x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在一些實施例中,位元線結構BLS可自記憶體胞元區域MCA連續地延伸至介面區域IA。舉例而言,位元線結構BLS可自與閘極結構WL中的第一者豎直地重疊的其第一部分連續地延伸至與虛設閘極結構DWL中的第一者豎直地重疊的其第二部分。另外,虛設閘極結構DWL中的至少一者可不藉由位元線結構BLS豎直地重疊,如圖2中所繪示。位元線結構BLS可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桿形狀。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位元線結構BLS可包含依序堆疊於緩衝層120上的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以及第三導電層126。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依序堆疊於位元線結構BLS上的第一頂蓋層128及絕緣襯裡132。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第三導電層126以及第一頂蓋層128可在y方向上延伸,且在以橫截面圖查看時可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寬度。絕緣襯裡132可位於(例如,可覆蓋)胞元區域MCA中的第一頂蓋層128上,且可延伸至介面區域IA。舉例而言,絕緣襯裡132可位於(例如,可覆蓋)基底102及裝置隔離層106的頂表面上。
第一導電層122可包含多晶矽,且第二導電層124及第三導電層126中的每一者可包含氮化鈦(TiN)、氮化矽鈦(TiSiN)、鎢(W)、矽化鎢或其組合。第一頂蓋層128及絕緣襯裡132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在實施例中,第一頂蓋層128及絕緣襯裡132兩者均可包含氮化矽。
緩衝層120、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第三導電層126以及第一頂蓋層128可進一步延伸至介面區域IA。舉例而言,緩衝層120、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第三導電層126以及第一頂蓋層128的末端可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上。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安置於位元線結構BLS下方的直接接觸件DC,在其一部分處,位元線結構BLS接觸主動區AR。舉例而言,直接接觸件DC可位於(例如,可填充)形成於基底102的頂表面處的凹槽中。當以平面圖查看時,直接接觸件DC可接觸主動區AR的中心部分。直接接觸件DC的頂表面可安置在與第一導電層122的頂表面相同的水平處。位元線結構BLS可安置於直接接觸件DC上。直接接觸件DC可將主動區AR電連接至位元線結構BLS。舉例而言,直接接觸件DC可延伸穿過位元線結構BLS的第一導電層122,且可電連接至第二導電層124及第三導電層126。直接接觸件DC可包含多晶矽。介面區域IA可不含(亦即,無)接觸基底102的任何接觸件,且因此可不含任何直接接觸件DC。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邊緣間隔物130。邊緣間隔物130可位於(例如,可覆蓋)緩衝層120、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第三導電層126以及第一頂蓋層128的末端上。邊緣間隔物130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且例如可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上。邊緣間隔物130可由自胞元區域MCA延伸的絕緣襯裡132覆蓋。舉例而言,絕緣襯裡132可在層間絕緣層134與邊緣間隔物130的彎曲側壁之間延伸。邊緣間隔物130可包含氧化矽。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安置於裝置隔離層106上的位元線材料層BLp。位元線材料層BLp可包含與位元線結構BLS的組態相同或類似的組態。舉例而言,位元線材料層BLp可包含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以及第三導電層126。位元線材料層BLp的末端表面可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上且可接觸邊緣間隔物130。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層間絕緣層134及第二頂蓋層140。層間絕緣層134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的絕緣襯裡132上。另外,層間絕緣層134可安置在邊緣間隔物130的側表面處。層間絕緣層134的頂表面可與絕緣襯裡132的頂表面共面。層間絕緣層134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第二頂蓋層140可安置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第二頂蓋層140可位於胞元區域MCA中的絕緣襯裡132上(例如,可覆蓋其頂表面),同時位於介面區域IA中的層間絕緣層134上(例如,覆蓋其頂表面)。
絕緣間隔物142可分別安置於位元線結構BLS的相對側表面處,且可在y方向上延伸。絕緣間隔物142亦可(例如,可覆蓋)第一頂蓋層128、絕緣襯裡132以及第二頂蓋層140的側表面上。絕緣間隔物142的一部分可延伸至基底102的凹槽中,且可位於(例如,可覆蓋)直接接觸件DC的側表面上。絕緣間隔物142可由單層或多層構成。
埋入式接觸件BC可安置於位元線結構BLS之間。埋入式接觸件BC的頂表面可安置於比第二頂蓋層140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且埋入式接觸件BC的下部部分可延伸至基底102中。舉例而言,埋入式接觸BC的下端可安置於比基底102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且可接觸主動區AR。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在以平面圖查看時在y方向上與埋入式接觸件BC交替地安置的圍欄絕緣層(圖中未繪示)。圍欄絕緣層可與閘極電極重疊。埋入式接觸件BC可包含多晶矽。
當以平面圖查看時,著陸墊LP可經安置以與埋入式接觸件BC重疊。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障壁圖案150及導電圖案152可安置於埋入式接觸件BC上。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可對應於繪示於平面圖中的著陸墊LP。障壁圖案150可保形地沿著位元線結構BLS及埋入式接觸件BC的頂表面形成,且導電圖案152可安置於障壁圖案150上。舉例而言,導電圖案152的下部表面可安置於比第二頂蓋層140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且可對應於(例如,可電連接至)埋入式接觸件。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可安置於比第二頂蓋層140更高的水平處。導電圖案152可經由埋入式接觸件BC電連接至主動區AR。由於介面區域IA可不含接觸基底102的任何接觸件,因此介面區域IA可不含任何埋入式接觸件BC。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安置於著陸墊LP當中的絕緣結構155。絕緣結構155可使導電圖案152彼此電絕緣。絕緣結構155的頂表面可與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共面。在實施例中,導電圖案152可包含鎢,且絕緣結構155可包含氧化矽。
半導體裝置100的電容器結構可安置於著陸墊LP上。電容器結構可由下部電極160、電容器介電層162以及上部電極164構成。下部電極160中的每一者可經安置以接觸對應於其的著陸墊LP,且電容器介電層162可沿絕緣結構155及下部電極160保形地安置。上部電極164可安置於電容器介電層162上。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安置於絕緣結構155上的上部絕緣層170。上部絕緣層170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且可接觸上部電極164。舉例而言,上部絕緣層170的下部表面可接觸導電圖案152及絕緣結構155,且上部絕緣層170的頂表面可與上部電極164的頂表面共面。
圖4至圖33為以製程次序示出製造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圖4、圖7、圖10、圖13、圖16、圖19、圖22、圖25、圖28以及圖31為平面圖。圖5、圖8、圖11、圖14、圖17、圖20、圖23、圖26、圖29以及圖32分別為沿著圖4、圖7、圖10、圖13、圖16、圖19、圖22、圖25、圖28以及圖31中的線I-I'截取的豎直橫截面圖。圖6、圖9、圖12、圖15、圖18、圖21、圖24、圖27、圖30以及圖33分別為沿著圖4、圖7、圖10、圖13、圖16、圖19、圖22、圖25、圖28以及圖31中的線II-II'及線III-III'截取的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4至圖6,裝置隔離層104及區域隔離層106可形成於基底102處(例如,其中/其上)。基底102可包含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介面區域IA可圍繞胞元區域MCA,且可安置於胞元區域MCA與周邊電路區域(未繪示)之間。裝置隔離層104可安置於基底102的胞元區域MCA中,且區域隔離層106可安置於基底102的介面區域IA中。
可藉由在基底102的頂表面處形成溝槽且用絕緣材料填充溝槽來形成裝置隔離層104及區域隔離層106。裝置隔離層104可界定胞元區域MCA中的主動區AR。舉例而言,主動區AR可對應於由裝置隔離層104圍繞的基底102的頂表面的一部分。當以平面圖查看時,主動區AR可具有具備較短軸及較長軸的桿形狀,且可彼此間隔開。裝置隔離層104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裝置隔離層104可由單層或多層構成。
區域隔離層106可界定介面區域IA。舉例而言,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安置有區域隔離層106的區域及參考區域隔離層106與胞元區域MCA相對的區域可稱為介面區域IA。當以平面圖查看時,區域隔離層106可圍繞胞元區域MCA,且例如可在x方向及y方向上延伸。區域隔離層106可為自基底102的頂表面的水平向下延伸的絕緣層。當以橫截面圖查看時,區域隔離層106的水平寬度及深度可大於裝置隔離層104的水平寬度及深度。區域隔離層106可包含依序堆疊的第一區域隔離層106a、第二區域隔離層106b以及第三區域隔離層106c。第一區域隔離層106a及第二區域隔離層106b可沿著形成區域隔離層106的溝槽的內壁保形地形成,且第三區域隔離層106c可填充溝槽。第一區域隔離層106a及第三區域隔離層106c可包含氧化矽,且第二區域隔離層106b可包含氮化矽。
參考圖7至圖9,絕緣層110、遮罩層111以及蝕刻終止層112可依序堆疊於基底102上。絕緣層110、遮罩層111以及蝕刻終止層112可形成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絕緣層110可包含氧化矽,遮罩層111可包含非晶碳層(amorphous carbon layer;ACL),且蝕刻終止層112可包含氮氧化矽(SiON)。
在蝕刻終止層112形成之後,犧牲圖案113及蝕刻終止圖案114可形成於蝕刻終止層112上。可藉由在蝕刻終止層112上沈積犧牲材料及蝕刻終止材料,且接著非等向性蝕刻犧牲材料及蝕刻終止材料來形成犧牲圖案113及蝕刻終止圖案114。犧牲圖案113可形成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當以平面圖查看時,犧牲圖案113可在x方向上延伸,同時在y方向上彼此間隔開。蝕刻終止圖案114可包含相對於犧牲圖案113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犧牲圖案113可包含旋塗式硬質遮罩(spin-on hardmask;SOH),且蝕刻終止圖案114可包含SiON。
參考圖10至圖12,間隔物層115、遮罩層116以及蝕刻終止層117可形成於犧牲圖案113及蝕刻終止圖案114上。間隔物層115、遮罩層116以及蝕刻終止層117可形成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間隔物層115可沿著蝕刻終止層112、犧牲圖案113以及蝕刻終止圖案114的表面保形地形成。舉例而言,間隔物層115可藉由原子層沈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形成。間隔物層115可為用於與犧牲圖案113一起使用雙重圖案化技術(double patterning technology;DPT)形成細線及空間結構的層。在實施例中,間隔物層115可具有實質上等於犧牲圖案113的水平寬度的厚度。間隔物層115可包含相對於蝕刻終止層112及犧牲圖案113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間隔物層115可包含氧化矽。
遮罩層116可覆蓋間隔物層115,且蝕刻終止層117可覆蓋遮罩層116。蝕刻終止層117可包含相對於遮罩層116具有蝕刻選擇性的材料。舉例而言,遮罩層116可包含SOH,且蝕刻終止層117可包含SiON。
在蝕刻終止層117形成之後,光阻118可形成於蝕刻終止層117上。光阻118可暴露胞元區域MCA的一部分及介面區域IA的一部分。舉例而言,光阻118可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上方,且可暴露區域隔離層106上的蝕刻終止層117的一部分。蝕刻終止層117的暴露部分可在y方向上與胞元區域MCA間隔開。
參考圖13至圖15,可蝕刻由光阻118及遮罩層116暴露的蝕刻終止層117的部分。蝕刻製程可為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且可暴露間隔物層115。
在蝕刻遮罩層116之後,可非等向性地蝕刻間隔物層115,藉此形成間隔物115a。舉例而言,可經由回蝕製程的執行來蝕刻形成於蝕刻終止層112及犧牲圖案113的頂表面上的間隔物層115的一部分。可保留而不移除在犧牲圖案113的側表面處的間隔物層115的部分,且因此,可形成間隔物115a。當以平面圖查看時,間隔物115a可在x方向上在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延伸。
在間隔物115a形成之後,可選擇性地移除犧牲圖案113及蝕刻終止圖案114,且因此可暴露蝕刻終止層112的頂表面的部分。可不移除犧牲圖案113、蝕刻終止圖案114、間隔物層115、遮罩層116以及蝕刻終止層117的未藉由光阻118暴露的部分。
參考圖16至圖18,可移除遮罩層116、蝕刻終止層117以及光阻118。此後,可進行將間隔物115a用作蝕刻遮罩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遮罩層111可在其未由間隔物層115及間隔物115a覆蓋的部分處進行蝕刻,且因此可形成遮罩圖案111a。另外,絕緣層110的部分可藉由蝕刻製程暴露。當以平面圖查看時,遮罩圖案111a可在x方向上在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延伸。
參考圖19至圖21,可進行將遮罩圖案111a用作蝕刻遮罩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移除遮罩層111、蝕刻終止層112、犧牲圖案113、蝕刻終止圖案114以及間隔物層115。在x方向上延伸的閘極溝槽GT可藉由蝕刻製程形成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閘極溝槽GT可在y方向上彼此間隔開。閘極溝槽GT可與胞元區域MCA中的主動區AR重疊,且胞元區域MCA中的閘極溝槽GT可進一步在x方向上延伸至介面區域IA。閘極溝槽GT亦可形成於在y方向上與胞元區域MCA間隔開的區域隔離層106中。在實施例中,區域隔離層106中的閘極溝槽可形成為比胞元區域MCA中的閘極溝槽GT更深。
參考圖22至圖24,閘極介電層107、閘極導電層108以及閘極頂蓋層109可形成於溝槽GT內。閘極介電層107可保形地沿著閘極溝槽GT的內壁沈積。閘極導電層108可形成於閘極介電層107上,且可填充閘極溝槽GT的下部部分。閘極頂蓋層109可形成於閘極導電層108上,且可填充閘極溝槽GT的上部部分。閘極頂蓋層109亦可形成於基底102上,且閘極頂蓋層109的一部分可覆蓋絕緣層110。
閘極介電層107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高k介電質或其組合。閘極導電層108可包含Ti、TiN、鉭(Ta)、氮化鉭(TaN)、W、氮化鎢(WN)、TiSiN、氮化矽鎢(WSiN)、多晶矽或其組合。閘極頂蓋層109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參考圖25至圖27,可進行回蝕製程,藉此蝕刻閘極頂蓋層109的上部部分且暴露絕緣層110的頂表面。剩餘無未經移除的閘極頂蓋層109可安置於閘極溝槽GT內的閘極導電層108上。在胞元區域MCA中,閘極介電層107、閘極導電層108以及閘極頂蓋層109可構成閘極結構WL。閘極結構WL亦可在x方向上延伸,且因此亦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x方向上在介面區域IA中延伸。當以圖26中所繪示的橫截面查看時,虛設閘極結構DWL可不安置於胞元區域MCA中,且可在y方向上與閘極結構WL間隔開。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與閘極結構WL實質上相同的結構。當以平面視圖查看時,閘極結構WL可安置成在y方向上以均一距離彼此間隔開,且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安置成在y方向上以均一距離彼此間隔開。閘極結構WL之間的距離可實質上等於虛設閘極結構DWL之間的距離。
在實施例中,在閘極結構WL形成之後,雜質離子可在每一閘極結構WL的相對側處植入於基底102的主動區AR的部分中,藉此形成源極區及汲極區。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在閘極結構WL形成之前進行用於形成源極區及汲極區的雜質離子植入製程。
在閘極結構WL形成之後,可藉由回蝕製程移除基底102上的絕緣層110。當區域隔離層106上的絕緣層110實際上未在回蝕製程中經蝕刻時,絕緣層110可歸因於胞元區域MCA中的絕緣層110的一部分與介面區域IA中的絕緣層110的一部分之間的表面差異而經非均一地移除。接著,可保持介面區域IA中的絕緣層110而不進行蝕刻,或可蝕刻胞元區域MCA中的裝置隔離層104的部分。在此情況下,稍後將所描述的位元線結構BLS的高度可為非均一的。然而,如圖13中所繪示,光阻118可不僅暴露胞元區域MCA,且亦可暴露介面區域IA,且因此,亦可在形成閘極溝槽GT時蝕刻區域隔離層106上的絕緣層110的一部分。因此,在回蝕製程中,絕緣層110可經均一地蝕刻,且所得裝置的可靠性可增強。
參考圖28至圖30,緩衝層120、位元線材料層BLp、第一頂蓋層128、邊緣間隔物130、絕緣襯裡132、層間絕緣層134以及第二頂蓋層140可形成於基底102上。位元線材料層BLp可包含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第二導電材料層124p以及第三導電材料層126p。位元線材料層BLp可藉由以下操作形成:在基底102上形成緩衝層120,依序將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第二導電材料層124p、第三導電材料126p以及第一頂蓋層128堆疊於緩衝層120上,且接著圖案化所得堆疊結構使得介面區域IA的第一部分暴露。位元線材料層BLp可覆蓋胞元區域MCA,且可覆蓋介面區域IA的第二部分。
在第二導電材料124p形成之前,可形成直接接觸件DC。可藉由以下操作形成直接接觸件DC:形成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蝕刻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在基底102的頂表面中形成凹槽、用導電材料填充凹槽,且接著進行平坦化製程。直接接觸件DC的頂表面可與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的頂表面共面。直接接觸件DC可形成於主動區AR中,且例如可接觸主動區AR的源極區。
緩衝層120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高k介電質或其組合。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可包含多晶矽。直接接觸件DC可包含矽(Si)、鍺(Ge)、W、WN、鈷(Co)、鎳(Ni)、鋁(Al)、鉬(Mo)、釕(Ru)、Ti、TiN、Ta、TaN、銅(Cu)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直接接觸件DC可包含多晶矽。第二導電材料層124p及第三導電材料層126p中的每一者可包含TiN、TiSiN、W、矽化鎢或其組合。第一頂蓋層128可包含氮化矽。
在位元線材料層BLp形成之後,可形成邊緣間隔物130。可藉由沈積覆蓋基底102及位元線材料層BLp的絕緣層,且接著藉由蝕刻製程刻蝕絕緣層來形成邊緣間隔物130。邊緣間隔物130可覆蓋位元線材料層BLp的末端表面,且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的區域隔離層106上。邊緣間隔物130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在實施例中,邊緣間隔物130可包含氧化矽。
在邊緣間隔物130形成之後,可沈積絕緣材料,藉此形成絕緣襯裡132。絕緣襯裡132可保形地形成於單元區MCA及介面區域IA上。可藉由沈積絕緣材料且接著進行平坦化製程以使得絕緣襯裡132的頂表面暴露來形成層間絕緣層134。層間絕緣層134的頂表面可與第一頂蓋層128上的絕緣襯裡132的頂表面共平面,但不限於此。在實施例中,可藉由平坦化製程移除第一頂蓋層128上的絕緣襯裡132的一部分,且層間絕緣層134的頂表面可與第一頂蓋層128的頂表面共平面。層間絕緣層134可不安置在胞元區域MCA中,且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絕緣襯裡132可包含氮化矽,且層間絕緣層134可包含氧化矽。
可藉由沈積覆蓋絕緣襯裡132及層間絕緣層134的絕緣層來形成第二頂蓋層140。第二頂蓋層140可形成於胞元區域MCA及介面區域IA中。第二頂蓋層140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在實施例中,第二頂蓋層140可包含氮化矽。
參考圖31至圖33,緩衝層120、第一導電材料層122p、第二導電材料層124p、第三導電材料層126p、第一頂蓋層128以及第二頂蓋層140可經蝕刻以形成在y方向上延伸的溝槽T,且因此可形成位元線結構BLS。第一導電層122、第二導電層124以及第三導電層126可構成位元線結構BLS。當以平面視圖查看時,位元線結構BLS可具有在y方向上延伸D 桿形狀。位元線結構BLS可安置在胞元區域MCA中,且可進一步延伸至介面區域IA。位元線材料層BLp的未蝕刻的部分可在x方向上與位元線結構BLS間隔開,且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
在位元線結構BLS形成之後,絕緣間隔物142可形成於位元線結構BLS的側表面處。可藉由沈積覆蓋位元線結構BLS及溝槽T的內壁的絕緣材料,且接著非等向性地蝕刻絕緣材料來形成絕緣間隔物142。絕緣間隔物142可覆蓋位元線結構BLS的側表面,且亦可覆蓋直接接觸件DC的側表面。絕緣間隔物142可由單層或多層構成。絕緣間隔物142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在絕緣間隔物142的形成之後,埋入式接觸件BC可形成於位元線結構BLS的側表面處。可藉由在位元線結構BLS的側表面處形成在y方向上延伸同時填充溝槽T的犧牲層(未繪示),在犧牲層的與閘極結構WL豎直地重疊的部分處形成圍欄絕緣層(未繪示),移除犧牲層,且接著在位元線結構BLS的相對側處沈積導電材料來形成埋入式接觸件BC。
在埋入式接觸件BC形成之後,可進一步進行用於蝕刻埋入式接觸件BC的上部部分的回蝕製程。舉例而言,埋入式接觸件BC的頂表面可安置於比位元線結構BLS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埋入式接觸件BC可延伸至基底102中。舉例而言,埋入式接觸件BC的下端可安置於比基底102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且可接觸主動區AR的汲極區。絕緣間隔物142可安置於埋入式接觸件BC與位元線結構BLS之間。絕緣間隔物142可使埋入式接觸件BC及位元線結構BLS彼此電絕緣。埋入式接觸件BC可包含多晶矽。
再次參考圖1至圖3,可形成障壁圖案150、導電圖案152以及絕緣結構155。可藉由在圖32及圖33的所得結構上保形地形成障壁材料,在障壁材料上形成導電材料,且圖案化障壁材料及導電材料而形成障壁圖案150及導電圖案152。舉例而言,障壁圖案150可沿著位元線結構BLS、溝槽T以及第二頂蓋層140形成。導電圖案152可安置於障壁層上。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可對應於圖1中所繪示的著陸墊LP。導電圖案152可經由埋入式接觸件BC電連接至主動區AR。在實施例中,在障壁材料的形成之前,可進一步進行用於在埋入式接觸件BC上形成金屬矽化物層的製程。
障壁圖案150可包含金屬矽化物,諸如矽化鈷、矽化鎳以及矽化錳。導電圖案152可包含多晶矽、金屬、金屬矽化物、導電金屬氮化物或其組合。在實施例中,導電圖案152可包含鎢。
可藉由蝕刻障壁材料及導電材料且接著填充絕緣材料形成絕緣結構155。絕緣結構155可安置於導電圖案152的相鄰者之間,且可使相鄰導電圖案152彼此電絕緣。絕緣結構155的頂表面與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可共面。絕緣結構155亦可安置於介面區域IA中。舉例而言,絕緣結構155可接觸介面區域IA中的第二頂蓋層140的頂表面。絕緣結構155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隨後,可形成下部電極160、電容器介電層162、上部電極164以及上部絕緣層170,且因此可形成半導體裝置100。下部電極160可經安置以對應於(例如,電連接至)導電圖案152。舉例而言,下部電極160可接觸導電圖案152的頂表面,且可經由導電圖案152及埋入式接觸件BC電連接至汲極區。在實施例中,下部電極160可具有柱狀形狀,但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下部電極160可具有圓柱形形狀或柱狀形狀及圓柱形形狀的混合形狀。
電容器介電層162可沿著導電圖案152、絕緣結構155以及下部電極160的表面保形地形成。上部電極164可形成於電容器介電層162上。下部電極160、電容器介電層162以及上部電極164可構成半導體裝置100的電容器結構。上部絕緣層170可形成於與介面區域IA中的上部電極164相同的水平處。
下部電極160可包含諸如Ti、W、Ni以及Co的金屬,或諸如TiN、TiSiN、TiAlN、TaN、TaSiN、WN等的金屬氮化物。在實施例中,下部電極160可包含TiN。電容器介電層162可包含:金屬氧化物,諸如HfO 2、ZrO 2、Al 2O 3、La 2O 3、Ta 2O 3以及TiO 2;具有鈣鈦礦結構的介電材料,諸如SrTiO 3(STO)、BaTiO 3、PZT以及PLZT,或其組合。上部電極164可包含諸如Ti、W、Ni以及Co的金屬或諸如TiN、TiSiN、TiAlN、TaN、TaSiN、WN等的金屬氮化物。
圖34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34,半導體裝置200可包含安置於區域隔離層106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在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高度可大於閘極結構WL的高度。舉例而言,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頂表面及閘極結構WL的頂表面可安置在相同水平處,且虛設閘極結構DWL的下端可安置於比閘極結構WL的下端更低的水平處。然而,虛設閘極結構DWL的下端可安置於比區域隔離層106的下部表面更高的水平處。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閘極導電層108的頂表面可安置於比閘極結構WL的閘極導電層108的頂表面更低的水平處,但不限於此。在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閘極導電層108的頂表面可安置於與閘極結構WL的閘極導電層108的頂表面相同的水平處。
圖35至圖38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10及圖35,光阻318可包含暴露區域隔離層106的開口OP。開口OP可在x方向上彼此間隔開。開口OP之間的空間可由光阻318覆蓋。
圖36至圖38繪示藉由使用圖35中所繪示的光阻318進行圖13至圖27中所繪示的製程的半導體裝置300。
參考圖36至圖38,半導體裝置300可包含埋入於區域隔離層106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舉例而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豎直地延伸於區域隔離層106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及基底102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區域隔離層106的頂表面可與基底102的頂表面共面。虛設閘極結構DWL可以平行於y方向的行及平行於x方向的列配置。在實施例中,虛設結構DWL可以晶格結構形式安置。舉例而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第一列R1、第二列R2以及第三列R3。在列R1、R2以及R3中的每一者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x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且可具有相同長度。此處,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長度可意謂在x方向上延伸的長度。在列R1、R2以及R3中的每一者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y方向上與與其相鄰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對準。舉例而言,第一列R1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DWL的y方向軸可與在y方向上的第一列R1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相鄰的第二列R2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的y方向軸安置於同一線上。區域隔離層106可插入於y方向虛設閘極結構DWL當中。
圖39至圖4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39至圖41,半導體裝置400可包含埋入於區域隔離層106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第一列R1、第二列R2以及第三列R3。在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不同長度。舉例而言,第一列R1可包含具有相對較小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及具有相對較大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
圖42至圖44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參考圖42,半導體裝置500可包含埋入於區域隔離層106的虛設閘極結構DWL。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第一列R1、第二列R2以及第三列R3。在實施例中,在y方向上彼此相鄰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不同長度。舉例而言,第一列R1及第三列R3可包含具有相對較小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及具有相對較大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第二列R2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相同長度。第一列R1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不同於第二列R2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當中與其相鄰的虛設閘極結構DWL的長度。
參考圖43,半導體裝置600可包含埋入於區域隔離層106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第一列R1、第二列R2以及第三列R3。在實施例中,當以平面圖查看時,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平行四邊形形狀。第一列R1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y方向上未對準且在x方向上與在y方向上與其相鄰的第二列R2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偏離(例如,延伸不同距離)。舉例而言,半導體裝置600可包含第一列R1中的第一虛設閘極結構DWL、在y方向上與第一虛設閘極結構DWL相鄰的第二列R2中的第二虛設閘極結構DWL,以及與第二虛設閘極結構DWL相鄰的第三列R3中的第三虛設閘極結構DWL。第一虛設閘極結構DWL、第二虛設閘極結構DWL以及第三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在y方向上彼此未對準,同時安置成在x方向上彼此偏離預定距離。
參考圖44,半導體裝置700可包含埋入於區域隔離層106中的虛設閘極結構DWL。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包含第一列R1、第二列R2以及第三列R3。在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DWL可具有平行四邊形形狀,且可具有不同長度。舉例而言,第一列R1可包含具有相對較小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及具有相對較大長度的虛設閘極結構DWL。
根據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虛設閘極結構形成於介面區域中,同時閘極結構形成於胞元區域中,且因此可有可能減小後續製程中的製程偏差且增強所得裝置的可靠性。
雖然已參考隨附圖式描述本揭露的實例實施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疇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改。因此,上文所描述的實施例應僅以描述性意義考慮且並不出於限制目的。
100、200、300、400、500、600、700:半導體裝置 102:基底 104:裝置隔離層 106:區域隔離層 106a:第一區域隔離層 106b:第二區域隔離層 106c:第三區域隔離層 107:閘極介電層 108:閘極導電層 109:閘極頂蓋層 110:絕緣層 111、116:遮罩層 111a:遮罩圖案 112、117:蝕刻終止層 113:犧牲圖案 114:蝕刻終止圖案 115:間隔物層 115a:間隔物 118:光阻 120:緩衝層 122:第一導電層 122p:第一導電材料層 124:第二導電層 124p:第二導電材料層 126:第三導電層 126p:第三導電材料層 128:第一頂蓋層 130:邊緣間隔物 132:絕緣襯裡 134:層間絕緣層 140:第二頂蓋層 142:絕緣間隔物 150:障壁圖案 152:導電圖案 155:絕緣結構 160:下部電極 162:電容器介電層 164:上部電極 170:上部絕緣層 318:光阻 AR:主動區 BC:埋入式接觸件 BLp:位元線材料層 BLS:位元線結構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DC:直接接觸件 DWL:虛設閘極結構 GT:閘極溝槽 IA:介面區域 I-I'、II-II'、III-III':線 LP:著陸墊 MCA:胞元區域 OP:開口 R1:第一列 R2:第二列 R3:第三列 T:溝槽 WL:閘極結構 x、y:方向
圖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 圖2為沿著圖1中所繪示的線I-I'截取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 圖3包含沿著圖1中所繪示的線II-II'及線III-III'截取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 圖4至圖33為以製程次序示出製造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圖34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豎直橫截面圖。 圖35至圖38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圖39至圖4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圖42至圖44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平面圖及豎直橫截面圖。
100:半導體裝置
106:區域隔離層
130:邊緣間隔物
AR:主動區
BC:埋入式接觸件
BLp:位元線材料層
BLS:位元線結構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DC:直接接觸件
DWL:虛設閘極結構
I-I'、II-II'、III-III':線
LP:著陸墊
WL:閘極結構
x、y: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圍繞所述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所述基底包含在所述胞元區域中界定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且包含在所述介面區域中的區域隔離層; 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胞元區域中延伸,所述閘極結構埋入於所述基底中且與所述主動區相交; 位元線結構,與所述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以及 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埋入於所述區域隔離層中且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與所述閘極結構間隔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包含與所述閘極結構相同的材料,且 其中所述區域隔離層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連續延伸以接觸所述虛設閘極結構的各自下端。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閘極結構及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包含閘極導電層、所述閘極導電層上的閘極頂蓋層以及圍繞所述閘極導電層及所述閘極頂蓋層的側表面及下表面的閘極介電層。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各自寬度等於所述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寬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 其中所述閘極結構進一步延伸至所述介面區域,且 其中所述位元線結構自所述胞元區域連續延伸至所述介面區域。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區域隔離層的下表面低於所述裝置隔離層的下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的各自下端在比所述閘極結構的下端更低的水平(level)處。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以平行於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行及平行於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列配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構成各自包含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虛設閘極結構的第一列及第二列,且所述第一列中的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與所述第二列中的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之中與其相鄰的一個虛設閘極結構對準。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的各自長度相等。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列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的長度等於所述第二列中的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之中與其相鄰的一個虛設閘極結構的長度。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列包含具有第一長度的第一虛設閘極結構,且第二虛設閘極結構具有大於所述第一長度的第二長度。
  13. 如請求項8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構成各自包含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虛設閘極結構的第一列及第二列,且所述第一列中的每一虛設閘極結構的長度等於自所述第二列中的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之中與其相鄰的一個虛設閘極結構的長度。
  14. 如請求項8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當以平面圖查看時,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具有平行四邊形形狀。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所述虛設閘極結構構成各自包含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的虛設閘極結構的第一列、第二列以及第三列; 所述第一列包含第一虛設閘極結構; 所述第二列包含與所述第一虛設閘極結構相鄰的第二虛設閘極結構; 所述第三列包含與所述第二虛設閘極結構相鄰的第三虛設閘極結構;以及 所述第一虛設閘極結構、所述第二虛設閘極結構以及所述第三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各自延伸不同距離。
  16.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毗鄰所述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 裝置隔離層,在所述胞元區域中且在所述胞元區域中界定所述基底的主動區; 區域隔離層,在所述介面區域中; 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胞元區域中延伸,所述閘極結構在所述基底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延伸且與所述主動區相交; 位元線結構,與所述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以及 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以第一距離彼此間隔開,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與所述閘極結構間隔開,且所述虛設閘極結構與所述閘極結構之間的最小距離大於所述第一距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半導體裝置,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與所述閘極結構之間的所述最小距離為所述第一距離的兩倍或大於兩倍,且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基底的所述頂表面的所述水平下方及所述區域隔離層的頂表面的水平下方延伸。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所述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以第二距離彼此間隔開;且 所述第一距離等於所述第二距離。
  19.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包含胞元區域及圍繞所述胞元區域的介面區域,所述基底包含在所述胞元區域中界定主動區的裝置隔離層且包含在所述介面區域中的區域隔離層; 閘極結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胞元區域中延伸,所述閘極結構埋入於所述基底中且與所述主動區相交; 位元線結構,與所述閘極結構相交且在與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交的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 位元線材料層,在所述區域隔離層上且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與所述位元線結構間隔開; 邊緣間隔物,在所述介面區域中,所述邊緣間隔物接觸所述位元線結構及所述位元線材料層的側表面; 直接接觸件,在所述胞元區域中的所述位元線結構下方,所述直接接觸件接觸所述主動區; 埋入式接觸件,在所述閘極結構的側表面處,所述埋入式接觸件接觸所述主動區;以及 虛設閘極結構,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在所述介面區域中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埋入於所述區域隔離層中且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與所述閘極結構間隔開。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半導體裝置, 其中所述虛設閘極結構以平行於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行及平行於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列配置,且 其中所述介面區域不含接觸所述基底的任何接觸件。
TW111105204A 2021-06-17 2022-02-14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TW2023016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78683 2021-06-17
KR1020210078683A KR20220168774A (ko) 2021-06-17 2021-06-17 더미 게이트 구조체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1640A true TW202301640A (zh) 2023-01-01

Family

ID=84464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5204A TW202301640A (zh) 2021-06-17 2022-02-14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6786A1 (zh)
KR (1) KR20220168774A (zh)
CN (1) CN115497940A (zh)
TW (1) TW20230164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406786A1 (en) 2022-12-22
CN115497940A (zh) 2022-12-20
KR20220168774A (ko) 202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2831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supporter pattern
KR100833182B1 (ko) 수직채널 트랜지스터를 구비한 반도체 메모리장치 및 그제조 방법
KR20200079366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US2007028462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
KR20190032718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10116824A (ko)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792794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4F2 transistor
KR102504258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995398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KR20150137224A (ko) 에어갭을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788826B (zh) 三維半導體記憶元件
CN112768451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0840127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IC) device
US11139197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717063B (zh) 三維及式快閃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
TW202221893A (zh) 半導體記憶體元件
TW202301640A (zh) 具有虛設閘極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US1177092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luding an edge insulating layer
US1178576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contact plugs
US2022034434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air gaps
TWI814592B (zh) 半導體裝置
US2024013011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347629A (zh) 半導體裝置
KR20230083610A (ko) 스페이서 구조체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KR20210144128A (ko) 서포터 패턴을 갖는 반도체 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