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8304A -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 Google Patents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8304A
TW202248304A TW111110595A TW111110595A TW202248304A TW 202248304 A TW202248304 A TW 202248304A TW 111110595 A TW111110595 A TW 111110595A TW 111110595 A TW111110595 A TW 111110595A TW 202248304 A TW202248304 A TW 2022483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composite resin
particles
ethylene
vinyl ace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7710B (zh
Inventor
大脇皓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8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8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7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 C08F25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on to polymers of olefins having two or three carbon atoms
    • C08F255/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on to polymers of olefins having two or three carbon atoms on to ethene-propene co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4Polymerisation in solution
    • C08F2/10Aqueous solv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 C08F25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0/00 on to polymers of olefins having two or thre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08J9/20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by suspension 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4Acids; Salts thereof
    • C08K3/26Carbonates; Bi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28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2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pre- or post-treatments
    • C08J2201/024Preparation or use of a blowing agent concentrate, i.e. masterbatch in a foamable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1/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 C08J2201/02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aming proces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pre- or post-treatments
    • C08J2201/036Use of an organic, non-polymeric compound to impregnate, bind or coat a foam, e.g. fatty acid es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3/00Foam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ding agent
    • C08J2203/14Saturated hydrocarbons, e.g. butane; Unspecified 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J23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J2325/06Poly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5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51/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4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61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several polymeric compon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2After-treatment of expandable particles; 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C08J9/228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C08J9/232Forming foamed products by sinter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4Applications used for foa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耐熱性優異(加熱尺寸變化率低)、阻燃性優異、其發泡成形體的保管穩定性優異的發泡成形體、以及用以製造該發泡成形體的複合樹脂粒子等。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苯乙烯系樹脂的複合樹脂粒子,且關於該複合樹脂粒子的發泡粒子以及該發泡粒子的發泡成形體。

Description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本發明係關於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等。
已知由聚苯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發泡成形體,其剛性、隔熱性、輕量性、耐水性及發泡成形性優異,但耐藥性及耐衝擊性低。為了加強該等特性而利用由聚苯乙烯系樹脂與聚烯烴系樹脂的複合樹脂粒子所得到的複合樹脂發泡成形體。複合樹脂粒子一般係以下述方法製造:以聚乙烯系樹脂等聚烯烴系樹脂的基材樹脂作為種粒子(亦稱為核粒子),對於種粒子添加苯乙烯系單體後進行聚合。此聚合亦稱為種子聚合。複合樹脂粒子一般係在摻合發泡氣體後進行發泡(亦稱為預發泡)而成為經發泡之粒子(發泡粒子),再將發泡粒子填入模框並加熱,藉此製造發泡成形體。
藉由改變構成複合樹脂粒子的聚烯烴系樹脂之種類,可變更複合樹脂發泡成形體的特性。例如,若使用聚丙烯系樹脂則耐熱性提升,若使用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則耐衝擊性提升。以汽車用構件為中心,對於耐熱性高的複合樹脂發泡成形體具有需求,其中已有人使用由聚丙烯系樹 脂及聚苯乙烯系樹脂構成之複合樹脂粒子所得到的耐熱性優異之複合樹脂發泡成形體(專利文獻1)。然而,若用於發泡成形的蒸氣壓力不夠高則會導致發泡不充分,而難以得到具備預期形狀、密度等特性的成形體。發泡成形所需之蒸氣的壓力高則成形所需之能量大,而且需要使用與該壓力對應的成形機,使成形所需之成本提高。
因此,作為替代品,有人會使用以種子聚合使由高密度聚乙烯及乙烯共聚物(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構成之基材樹脂與聚苯乙烯系樹脂複合化而成的複合樹脂之粒子。若使用此粒子,不需要如此高的蒸氣壓力即可進行發泡成形(專利文獻2、3)。然後,用作汽車用構件的發泡成形體大多要求阻燃性,而會使該發泡成形體含有阻燃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71864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8991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6251409號公報
本案發明人發現若在以種子聚合將由高密度聚乙烯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構成之基材樹脂與聚苯乙烯系樹脂複合化而成的複合樹脂中摻合阻燃劑,其發泡成形體在保管穩定性的加速試驗中會有偏紅之著色。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耐熱性優異(加熱尺寸變化率低)、阻燃性優異且在保管穩定性的加速試驗中不會著色的發泡成形體、以及用以製造該發泡成形體的複合樹脂粒子等。又,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在製造複合樹脂發泡粒子時所產生的粉末量減少的複合樹脂粒子。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在低蒸氣壓下的熔合性高而可在常壓下進行發泡成形的成形性優異之複合樹脂發泡粒子。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彎曲強度優異的發泡成形體。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耐衝擊性優異的發泡成形體。
本案發明人鑒於上述課題,發現一種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苯乙烯系樹脂的複合樹脂粒子,藉由將以此所得之發泡樹脂粒子進行發泡成形,可得到在保管穩定性的加速試驗中不會著色的發泡成形體,此發泡成形體具有高阻燃性與由聚丙烯系樹脂而來的優異耐熱性(低的加熱尺寸變化率),進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代表性地包含以下的態樣。
項1.
一種複合樹脂粒子,其包含聚丙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苯乙烯系樹脂。
項2.
如項1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前述聚丙烯系樹脂的含量為2至35質量%,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3至50質量%,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的含量為40至95質量%。
項3.
如項1或2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60至1000質量份。
項4.
如項1或2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10至60質量份,
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與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樹脂成分,且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的量為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樹脂成分之質量的0.05至5.00質量%。
項5.
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及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合計含有質量/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的含有質量為5/95至60/40。
項6.
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具有100至120℃的熔點。
項7.
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其質量平均分子量(Mw)相對於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為1.0至7.0。
項8.
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具有0.5g/10分鐘至10g/10分鐘的熔體流動速率。
項9.
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具有130至150℃的熔點。
項10.
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聚丙烯系樹脂為無規聚丙烯。
項11.
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複合樹脂粒子更含有阻燃劑,該阻燃劑的含量為去除了阻燃劑的前述複合樹脂粒子質量的0.5至10質量%。
項12.
如項11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阻燃劑為鹵素系阻燃劑。
項13.
如項1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複合樹脂粒子更包含無機成分,該無機成分的含量為前述複合樹脂粒子質量的0.01至5質量%。
項14.
如項13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無機成分為滑石或二氧化矽。
項15.
如項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係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含有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及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種粒子並使其聚合而成的種子聚合粒子。
項16.
一種發泡粒子,其係由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所構成。
項17.
如項15所述之發泡粒子,其容積密度為10kg/m3至200kg/m3
項18.
一種發泡成形體,其係由項16或17所述之發泡粒子所構成。
項19.
如項18之發泡成形體,其密度為20kg/m3至50kg/m3
項20.
一種汽車用構件,其含有如項18或19所述之發泡成形體。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可提供在保管穩定性的加速試驗中不會著色的發泡成形體。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可提供具有高阻燃性與由聚丙烯系樹脂帶來之優異耐熱性(低的加熱尺寸變化率)的發泡成形體。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由於在製造複合樹脂發泡粒子時產生的粉末量(本說明書中亦僅稱為「粉末量」)會減少,故可延長模具壽命。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即使是低蒸氣壓的介質(例如:水蒸氣)亦可以高的熱熔合率進行發泡成形,而可減少發泡成形所需的能量。因此,可簡化發泡成形所需之設備,並可降低發泡成形所需之成本。因此,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其發泡成形體的生產性優異。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可提供彎曲強度優異的發泡成形體。
根據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及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可提供耐衝擊性優異的發泡成形體。
本說明書中,用語「含有」的使用含義包含了用語「本質上由…而成」以及用語「由…所構成」。
複合樹脂粒子,代表性而言係藉由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基材樹脂粒子(種粒子)並使苯乙烯系單體聚合而獲得。基材樹脂至少含有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種粒子中的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總含量,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可為例如80至100質量%、85至100質量%、90至100質量%、95至100質量%等。
(聚丙烯系樹脂)
聚丙烯系樹脂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習知的樹脂。聚丙烯系樹脂可列舉:均聚物、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從成形性高(亦即在低蒸氣壓下熔合性高而可進行發泡成形、以及容易提高發泡時的發泡倍率)的觀點來看,宜為無規共聚物。
聚丙烯系樹脂可使用再生製品,例如將用作梱包材等的聚丙烯系樹脂回收並使其再生的再生樹脂。
共聚物可為含有丙烯以外的烯烴(例如乙烯、丁烯等)者。無規共聚物可列舉: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丙烯-丁烯無規共聚物、乙烯-丙烯 -丁烯無規共聚物等。嵌段共聚物可列舉: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等。
源自丙烯以外之烯烴的成分在共聚物中的比率,例如可為0.01至10質量%、0.01至8質量%、0.1至7質量%、0.1至6質量%等,較佳為1至7質量%,更佳為2至6質量%。
聚丙烯系樹脂可使用市售的樹脂。例如可從Prime Polymer公司、SunAllomer公司、住友化學公司等取得。
聚丙烯系樹脂的熔點並未特別限定,例如可為130至165℃,宜為130至150℃,更宜為130至145℃,再宜為130至134℃。熔點若在前述範圍內,從在提升低蒸氣壓下之成形性(高熔合率)的觀點或是容易提高發泡時之發泡倍率的觀點來看為有利。熔點可由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聚丙烯系樹脂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本說明書中亦稱為MFR)並未特別限定,宜為0.1g/10分鐘至20.0g/10分鐘,更宜為1g/10分鐘至10g/10分鐘,特別宜為4g/10分鐘至8g/10分鐘。若MFR在前述範圍內,從發泡成形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MFR可由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聚丙烯系樹脂可具有880kg/m3至950kg/m3的密度。若密度在此範圍內,從耐衝擊性及成形加工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密度較佳為890kg/m3至930kg/m3,更佳為890kg/m3至920kg/m3,特佳為890kg/m3至910kg/m3。若密度在前述範圍內,從發泡成形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密度可以下述方法特定。
(聚丙烯系樹脂的密度)
聚丙烯系樹脂的密度係依照JIS K6922-1:1998以密度梯度管法(density gradient tube method)進行測定。
聚丙烯系樹脂在種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10至77質量%、10至70質量%、10至60質量%、15至50質量%、18至70質量%等,宜為18至60質量%,更宜為18至50質量%,再宜為18至40質量%。
聚苯乙烯系樹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之樹脂成分時,聚丙烯系樹脂在種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10至95質量%、10至90質量%、20至80質量%、30至80質量%等,宜為18至90質量%,更宜為18至80質量%,再宜為30至80質量%。
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丙烯系樹脂的含有比率,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2至35質量%、宜為4至30質量%,更宜為5至20質量%。
聚苯乙烯系樹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之樹脂成分時,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丙烯系樹脂的含有比率,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2至35質量%等,宜為4至31質量%,更宜為9至31質量%。
若聚丙烯系樹脂的種粒子或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有比率在前述範圍內,從加熱尺寸變化率小的觀點或遲燃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為乙烯與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相較於乙烯與其它酯系單體(例如丙烯酸烷酯、甲基丙烯酸烷酯、脂肪族飽和單羧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除外))的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製造複合樹脂發泡粒子時所產生的粉末量少或是加熱尺寸變化率小,從此點來看較為優異。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亦可使用再生製品,例如將用作梱包材等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回收並進行再生而得到的再生樹脂。
源自乙酸乙烯酯之成分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所占的比率宜為1至20質量%,更宜為1至14質量%,再宜為1至10質量%。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熔點並未特別限制,例如可為85至120℃,宜為100至120℃,更宜為100至115℃,再宜為100至110℃。若熔點在前述範圍內,從發泡成形體的加熱尺寸變化率小的觀點或是與聚丙烯系樹脂之相溶性良好使發泡成形時的熔合性優異的觀點來看為有利。熔點可由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質量平均分子量(Mw)相對於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並未特別限制,例如可為1.0至7.5,宜為1.0至7.0。若Mw/Mn在前述範圍內,從發泡成形體之強度高的觀點或耐衝擊性提升的觀點來看為有利。Mw/Mn更宜為3.0至6.0,再宜為3.5至5.5。數量平均分子量及質量平均分子量可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MFR並未特別限定,例如可為0.3g/10分鐘至5.0g/10分鐘,宜為0.5g/10分鐘至5.0g/10分鐘。若MFR在前述範圍內,從發泡成形體之強度高的觀點、耐衝擊性提升的觀點或在低蒸氣壓下的成形性(高熔合率)提升的觀點來看為有利。MFR更宜為0.5g/10分鐘至4.0g/10分鐘,再宜為0.5g/10分鐘至3.0g/10分鐘,特別宜為0.7g/10分鐘至3.0g/10分鐘。MFR可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種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27至90質量%、30至90質量%、40至90質量%、50至85質量%、30至82質量%等,宜為40至82質量%,更宜為50至82質量%,再宜為60至82質量%。
複合樹脂粒子所含有的聚苯乙烯系樹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之樹脂成分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種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5至90質量%、10至90質量%、20至80質量%、20至70質量%等,宜為10至82質量%,更宜為20至82質量%,再宜為20至70質量%。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3至50質量%,宜為5至40質量%,更宜為10至30質量%。
複合樹脂粒子所含有的聚苯乙烯系樹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有比率,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3至50質量%等,宜為3至40質量%,更宜為3至30質量%。
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種粒子或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有比率在前述範圍內,從成形加工性或遲燃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種粒子或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量,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60至1000質量份、80至1000質量份等,宜為100至1000質量份,更宜為120至1000質量份,再宜為130至1000質量份。
聚苯乙烯系樹脂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在種粒子或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含量,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10至1000質量份、10至500質量份等,宜為20至500質量份,更宜為20至300質量份。
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在前述範圍內,從低蒸氣壓下的成形性提升(熔合率變高)的觀點來看為有利。
(無機成分)
種粒子中,除了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外,亦可含有無機成分。若種粒子或複合樹脂粒子中含有無機成分,則氣泡容易細微化。無機成分可列舉:滑石、二氧化矽、矽酸鈣、碳酸鈣、硼酸鈉、硼酸鋅等無機系氣泡調整劑,從容易使氣泡尺寸均勻化的觀點來看,宜為滑石、二氧化矽。
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合計質量,無機成分例如可為0.01至5質量%,宜為0.1至1質量%。
無機成分係可在將聚丙烯系樹脂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混合時添加,亦可在聚丙烯系樹脂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混合而成的混合樹脂中添加。
(碳成分)
種粒子中,除了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外,亦可含有碳成分。碳成分可列舉例如:爐黑、科琴黑(Ketjen Black)、槽黑、熱黑、乙炔黑、石墨、碳纖維等。
添加至種粒子中的碳成分較佳為粒子狀,其平均粒徑可為5nm至100nm,宜為15nm至35nm。另外,碳成分的平均粒徑係由電子顯微鏡所觀察之粒子直徑的平均值。然而,碳成分為碳黑時,碳黑的平均粒徑,係以電子顯微鏡影像測定構成碳黑之集合體的小球狀(具有由微結晶而來的輪廓且無法分離)成分並計算出來的粒子直徑之平均值。
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合計質量,較佳係包含1至8質量%的碳成分。
若複合樹脂粒子中的碳之摻合量在前述範圍內,則發泡成形體具備充分的黑色,亦具備充分的機械強度。
(其它成分)
種粒子中,除了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外,亦可含有其它成分。其它成分可列舉:著色劑、成核劑、穩定劑、填充材(強化材)、高級脂肪酸金屬鹽、抗靜電劑、潤滑劑、天然或合成油、蠟、紫外線吸收劑、耐候穩定劑、防霧劑、抗結塊劑、助滑劑(slipping agent)、被覆劑、中子屏蔽劑等。種粒子含有其它成分時,其含量相對於種粒子的總質量,可為0.001至10質量%,宜為0.001至5質量%以下,更宜為0.001至3質量%。
(種粒子的製法)
種粒子可由發泡成形體形成用之種粒子的製造中所使用的習知方法獲得。可列舉例如下述方法:在擠製機中將基材樹脂(聚乙烯系樹脂、乙烯共聚物等)熔融揉合並進行擠製而得到股線,並且在空氣中、水中裁切所得之股線,或是一邊加熱一邊裁切所得之股線,藉此進行造粒。樹脂成分可在投入擠製機之前以混合機進行混合。
種粒子的形狀可為習知形狀,較佳為圓筒狀、橢圓球狀(蛋形)或球狀。又,從由種粒子所得之發泡粒子對模具的填充性良好的觀點來看,形狀更佳為橢圓球狀或球狀。
種粒子較佳係具有0.5至1.4mm的平均粒徑。
(複合樹脂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中之樹脂成分含有源自基材樹脂的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系共聚物、以及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聚苯乙烯系樹脂。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丙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苯乙烯系樹脂的總含量,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例如可為80至100質量%、85至100質量 %、90至100質量%、95至100質量%等。複合樹脂粒子,例如可由種子聚合法(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種粒子及使其聚合)製造。
在進行種子聚合時,苯乙烯系單體使用量宜為種粒子所含有的聚丙烯系樹脂質量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質量的合計質量/苯乙烯單體使用量成為5/95至60/40的量。此處,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苯乙烯系樹脂的含量係與苯乙烯系單體之使用量對應的量。因此,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合計含有質量/複合樹脂粒子中的聚苯乙烯系樹脂之含有質量宜為5/95至60/40。若苯乙烯系單體使用量或聚苯乙烯系樹脂含有質量在前述範圍內,從低蒸氣壓下的成形性(高熔合率)提升的觀點、粉末量降低的觀點、發泡成形體的強度提升的觀點、或是發泡成形體的耐衝擊性提升的觀點來看為有利。前述範圍宜為5/95至55/45,更宜為10/90至50/50,再宜為20/80至45/55,特別宜為20/80至30/70。
聚苯乙烯系樹脂可列舉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第三丁基苯乙烯等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聚合物。再者,苯乙烯系聚合物可為苯乙烯系單體及可與苯乙烯系單體共聚合的其它單體所形成之聚合物。其它單體可列舉:如二乙烯苯之多官能性單體、在如(甲基)丙烯酸丁酯之結構中不含苯環的(甲基)丙烯酸酯等。源自此等其它單體的樹脂成分,可在不超過5質量%的範圍內含在苯乙烯系聚合物中。
(甲基)丙烯酸酯與苯乙烯系單體共聚合而成的聚苯乙烯系樹脂,係由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構成成分及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構成成分所構成。該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構成成分亦稱為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
(甲基)丙烯酸酯可為丙烯酸酯,亦可為甲基丙烯酸酯,但較佳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宜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戊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更宜為丙烯酸丁酯。
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之樹脂成分的含有比率,相對於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樹脂成分之質量,可為0.05至5.00質量%,宜為0.05至3.00質量%。例如,實施例8中係使用苯乙烯單體300g、丙烯酸丁酯20g及苯乙烯單體1080g作為聚苯乙烯系樹脂,因此源自丙烯酸丁酯的樹脂成分之含有比率為1.45%(20/(300+1080)×100)。
若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之含有比率在前述範圍內,則即使在發泡成形時的加熱介質之蒸氣壓變高,亦容易使聚丙烯系樹脂之含有比率高的發泡粒子進行發泡成形。
(阻燃劑)
複合樹脂粒子可含有阻燃劑。又,複合樹脂粒子即使不含阻燃劑亦具有較高的遲燃性,因此可不含阻燃劑(例如鹵素系阻燃劑)。
阻燃劑可列舉:習知的鹵素系阻燃劑、磷系阻燃劑、無機系阻燃劑等。阻燃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複合樹脂粒子含有阻燃劑時,作為阻燃劑,從少量即可將高的阻燃性賦予發泡成形體的觀點來看,較佳為溴系阻燃劑、氯系阻燃劑、含氯溴之阻燃劑等鹵素系阻燃劑。
鹵素系阻燃劑可列舉例如:四溴雙酚A、其衍生物(例如四溴雙酚A-雙(2,3-二溴-2-甲基丙醚)、四溴雙酚A-雙(2,3-二溴丙醚)、四溴雙 酚A-雙(烯丙醚))、三烯丙基三聚異氰酸酯6溴化物、參(2,3-二溴丙基)三聚異氰酸酯、四溴環辛烷、六溴環十二烷等。
一般而言,若含有鹵素系阻燃劑,則發泡成形體的阻燃性提升,另一方面則觀察到發泡成形體的耐熱性降低的傾向。然而,本發明的發泡成形體,加熱尺寸變化率低,因此耐熱性的降低幅度小。
相對於除了阻燃劑以外之複合樹脂粒子的質量,阻燃劑可為例如1.5至6.0質量%,宜為1.5至4.0質量%,更宜為2.0至3.5質量%。若阻燃劑的含量在前述範圍內,從可以高水準兼具發泡成形體的阻燃性與耐熱性的觀點來看為有利。
複合樹脂粒子含有阻燃劑時,較佳係含有阻燃助劑。藉由含有阻燃助劑,可進一步提高阻燃劑所帶來的阻燃性。阻燃助劑可列舉:過氧化二異丙苯(DCP)、氫過氧化異丙苯、二醯基過氧化物等有機過氧化物、2,3-二甲基-2,3-二苯基丁烷(別名雙異丙苯基)、3,4-二甲基-3,4-二苯基己烷等。
相對於阻燃劑100質量份,阻燃助劑之含量較佳係例如50質量份以下、宜為10至40質量份、更宜為15至25質量份。若阻燃助劑的含量在前述範圍內,則可抑制發泡成形體的耐衝擊性及耐熱性的降低。
複合樹脂粒子的形狀只要為習知形狀即可,宜為圓筒狀、略球狀及球狀,從由複合樹脂粒子所形成之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對模具的填充性良好的觀點來看,更佳為略球狀或球狀。
複合樹脂粒子的平均粒徑,從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對模具的填充性良好的觀點來看,宜為0.6mm至1.8mm。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法)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造方法,只要可得到上述說明的複合樹脂粒子則未特別限定。作為一例,可由下述製造方法得到複合樹脂粒子。亦即,可藉由使含浸於種粒子的苯乙烯系單體聚合而得到複合樹脂粒子。此方法即所謂的種子聚合法。
以下敘述利用種子聚合法製造複合樹脂粒子之方法的例子。
首先使種粒子、苯乙烯系單體及因應需求的聚合起始劑分散於水性懸浮液中。另外,使用聚合起始劑時,可預先將苯乙烯系單體與聚合起始劑混合使用。
作為聚合起始劑,可理想地使用一般作為苯乙烯系單體之懸浮聚合用的起始劑所使用者。例如,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二-第三丁基、過氧化苯甲酸第三丁酯、過氧化二異丙苯、2,5-二甲基-2,5-二-第三丁基過氧基己烷、第三丁基過氧基-3,5,5-三甲基己酸酯、第三丁基-過氧基-2-乙基己基碳酸酯等有機過氧化物、偶氮雙異丁腈、偶氮雙二甲基戊腈等偶氮化物等。此等聚合起始劑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另外,過氧化二異丙苯亦可用作阻燃助劑。
構成水性懸浮液的水性介質可列舉:水、水與水溶性溶劑(例如低級醇)的混合介質。
相對於苯乙烯系單體100質量份,聚合起始劑的使用量較佳為0.01至0.9質量份,更佳為0.1至0.5質量份。
水性懸浮液中可因應需求添加分散劑。分散劑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任意習知者。具體可列舉:磷酸鈣、焦磷酸鎂、焦磷酸鈉、氧化鎂等難溶性無機物。再者,亦可使用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鈉之界面活性劑。
接著,將所得之分散液加熱至苯乙烯系單體實質上不會聚合的溫度,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種粒子的 時間並未特別限制,例如可為1分鐘至24小時等,宜為20分鐘至4小時,更宜為30分鐘至2小時。
接著進行苯乙烯系單體的聚合。聚合並未特別限定,宜在115至150℃、較佳為120至140℃下進行1.5小時至5小時。聚合通常係在可加壓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另外,苯乙烯系單體的含浸與聚合較佳係分成多次(例如2次、3次、4次等)進行。藉由分成多次,可盡量地減少苯乙烯系樹脂之聚合物粉末的產生。粉末會縮短成型用模具的壽命,因此宜少。又,考量聚合起始劑的分解溫度,並非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種粒子後才開始聚合,可一邊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一邊進行聚合。
分成多次聚合時,在第2次以後的聚合步驟中,宜以相對於100質量份的種粒子為0.001至0.1質量份/秒的速度投入苯乙烯系單體並進行聚合。
含有阻燃劑及阻燃助劑的複合樹脂粒子,係可藉由使阻燃劑及阻燃助劑與苯乙烯系單體一起含浸於種粒子的方法、使其含浸於聚合後之粒子的方法等來製造。
(發泡性粒子)
發泡性粒子包含上述複合樹脂粒子與發泡劑。
發泡劑例如可使用丙烷、正丁烷、異丁烷、正戊烷、異戊烷、環戊烷、正己烷、異己烷等有機系氣體、二氧化碳、氮、氦、氬、空氣等無機系氣體。此等發泡劑可單獨或混合2種以上使用。有機系氣體宜為正丁烷、異丁烷、正戊烷、異戊烷之任一者或此等的組合。
發泡性粒子中的發泡劑之含量,相對於複合樹脂粒子100質量份,宜為5至25質量份。
使發泡性粒子預發泡而成的發泡粒子,會因為氣體的排出而導致發泡成形性降低,因此可能無法長久確保從發泡粒子的製造到發泡粒子填入成型用模具為止的時間。然而,若使用正戊烷、異戊烷、環戊烷、正己烷、異己烷等作為發泡劑,由於可抑制氣體從發泡粒子的排出,而可進一步延長從發泡粒子的製造到發泡粒子填入成型用模具為止的時間。因此,本發明的發泡粒子含有正戊烷、異戊烷、環戊烷、正己烷、異己烷等作為發泡劑時,具有下述優點:可延長填充之前的時間,並且即使因為此等發泡劑殘留而造成發泡成形體的阻燃性降低,仍可確保預期的阻燃性。亦即,藉由採用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粒子,發泡劑種類及量的選擇自由度變高。
發泡性粒子,例如可藉由使發泡劑含浸於聚合中或聚合結束後的複合樹脂粒子而獲得。含浸可以其本身習知的方法進行。例如,在聚合中的含浸,可藉由在密閉式容器中進行聚合反應並將發泡劑壓入容器中來進行。聚合結束後的含浸,例如可藉由在投入了複合樹脂粒子的密閉式容器中壓入發泡劑來進行。
(複合樹脂發泡粒子)
發泡粒子(一般亦稱為預發泡粒子),係預先使複合樹脂粒子發泡而成的粒子。例如,藉由使含浸有發泡劑的發泡性粒子發泡而得到發泡粒子。由上述複合樹脂粒子所製造的發泡粒子,係在低蒸氣壓的介質(例如水蒸氣)中使發泡粒子彼此熔合,故可減少發泡成形所需之能量,又可簡化發泡成形所需之設備,因此可降低發泡成形所需之成本。
發泡粒子的容積密度宜為15kg/m3至200kg/m3,更宜為20kg/m3至100kg/m3,再宜為20kg/m3至50kg/m3。若容積密度在此範圍內,則發泡成形體的強度高及發泡成形體變得輕量,從此點來看為有利。
發泡粒子的形狀較佳為球狀或略球狀。其平均粒徑較佳為1.0mm至9.0mm,更佳為2.0mm至6.4mm。
發泡粒子係可以習知的方法使發泡性粒子發泡為預期的容積密度而獲得。發泡係可藉由使用在表壓下較佳為0.05MPa至0.20MPa、更佳為0.06MPa至0.15MPa的加熱蒸氣使發泡性粒子發泡來進行。
(發泡成形體)
發泡成形體係由發泡粒子的熔合體所構成之發泡體,例如可使上述發泡粒子進行發泡成形而獲得。發泡成形體係使用上述複合樹脂粒子作為原料,因此彎曲強度、耐衝擊性或耐熱性優異。
發泡成形體的密度宜為15kg/m3至200kg/m3,更宜為20kg/m3至100kg/m3,再宜為20kg/m3至50kg/m3。若密度在前述範圍內,則輕量性與強度兩者皆優異。發泡成形體的密度係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發泡成形體的彎曲強度例如為0.35MPa以上、0.35MPa至0.60MPa、0.38MPa至0.60MPa、0.40MPa至0.50MPa等,宜為0.40MPa至0.45MPa。彎曲強度係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發泡成形體的彎曲斷裂點例如為15mm以上、15mm至50mm、15mm至40mm等,宜為20mm至40mm,更宜為20mm至30mm。彎曲斷裂點係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發泡成形體的加熱尺寸變化率例如為1.5%以下,1.2%以下,1.1%以下,0.5至1.5%、0.5至1.2%等,宜為0.5至1.1%。加熱尺寸變化率係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發泡成形體的落球衝擊值例如為25cm以上、31cm以上、25cm至60cm、31cm至50cm等,宜為32.5cm至50cm,更宜為35cm至50cm。落球衝擊值係以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
發泡成形體的阻燃性,以美國汽車安全基準FMVSS 302、尤其是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特定的燃燒速度較佳為80mm/分鐘以下,更佳為40mm/分鐘以下,特佳為0mm/分鐘(自熄滅性)。
發泡成形體係可藉由將發泡粒子填入發泡成形機的模具內,一邊加熱使發泡粒子發泡,一邊使發泡粒子彼此熱熔合而獲得。加熱用的介質可理想地使用水蒸氣。
本發明的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即使在低壓(例:表壓0.05MPa至0.16MPa、0.05MPa至0.15MPa、0.05MPa至0.12MPa或0.05MPa至0.11MPa、0.05MPa至0.10MPa)的介質(例如水蒸氣)中亦可充分發泡及熔合,因此可減少發泡成形所需之能量,並可簡化發泡成形所需之設備,其結果可降低發泡成形所需之成本(亦即生產性優異)。
各製造步驟中的如步驟溫度、步驟壓力及步驟時間之其它製造條件係可根據使用的製造設備、原料等適當設定。
發泡成形體,例如可用於汽車用構件、緩衝材、梱包材、建築資材、鞋子的構件、運動用品等。具體而言,可用於自行車、輪椅等的輪胎芯材;汽車、鐵路車輛、飛機等運輸設備的內裝材、片芯材、衝擊吸收構件(例如保險桿的芯材)、振動吸收構件等;鞋的中底(midsole)構件、內底(insole)構件或大底(outsole)構件;球拍、球棒等運動用品的擊打用具類的芯材;護墊、護具等運動用品的防護用具類;護墊、護具等醫療、照護、福利或健康照顧用品;護舷材(fender);浮標;玩具;地板基材;壁材;床;軟墊;電子零件、各種工業資材、食品等的運送容器等。
宜為汽車的內裝材、衝擊吸收構件、振動吸收構件或零件梱包材。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等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等。
實施例等中的各種物性等的特定方法如下述。
(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MFR)
MFR係依據JIS K6922-1:1998,在190℃、2.16kg的載重下進行測定。
(聚丙烯系樹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熔點)
熔點係藉由JIS K7122:1987「塑膠的轉移熱測定方法」記載的方法進行測定。亦即,使用示差掃描熱量計裝置RDC220型(SEIKO電子工業公司製),在測定容器中填入7mg的試料,在氮氣流量30mL/分鐘之下,在室溫至220℃之間,以10℃/L的升溫及降溫速度升溫、降溫及升溫,將第2次升溫時的DSC曲線之熔解峰值溫度作為熔點。又,具有2個以上的熔解峰值時,將較低之一側的峰值溫度作為熔點。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及質量平均分子量(Mw))
分子量具體係以下述方法進行測定。在裝有6mg之試料的容器中加入6mL的鄰二氯苯並密封而製備溶液。使用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DF-8200,在160℃加熱1小時使試料溶解以製備溶液。將該溶液作為測定試料,以下述測定條件,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進行測定。預先測定標準聚苯乙烯,從預先製作的標準聚苯乙烯的校正曲線求出試料的平均分子量(Mn、Mw)。
使用機器: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HLC-8321GPC/HT」凝膠滲透層析儀(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
保護管柱: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TSKgel guardcolumn HHR(30)HT2(7.5mmI.D.×7.5cm)×1根
管柱: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TSKgel GMHHR-H(20)HT2(7.8mmI.D.×30cm)×3根 移動相:鄰二氯苯
樣本流量:1.0mL/min
參考流量:0.5mL/min
檢測器:RI
試料濃度:0.1wt%
注入量:300μL
測定時間:34min
(裝置各部設定溫度)
溶劑儲槽:40℃
管柱烘箱(管柱溫度):160℃
樣本載台:160℃
注入閥:160℃
檢測器:160℃
校正曲線用標準聚苯乙烯試料係使用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的商品名稱「High polymer kit」、「oligomer kit」中,質量平均分子量為8,420,000、5,480,000、2,110,000、1,090,000、706,000、427,000、190,000、96,400、37,900、17,400、5,060、2,550、1,013、589的產品。
將上述校正曲線用標準聚苯乙烯分組為A(8,420,000、1,090,000、190,000、17,400、1,013)、B(5,480,000、706,000、96,400、5,060、589)及C(2,110,000、427,000、37,900、2,550)後,分別秤量A各10mg之後,溶解於30mL的鄰二氯苯。亦分別秤量B及C各10mg後,溶解於30mL 的鄰二氯苯。標準聚苯乙烯校正曲線係分別注入300μL的A、B及C溶解液並進行測定後,從所得之保持時間製作校正曲線(三次式)而獲得。使用該校正曲線算出平均分子量。
(複合樹脂發泡粒子的容積密度)
將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填入量筒至500cm3的刻度。其中,從水平方向目視量筒,只要有一粒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到達500cm3的刻度即結束填充。接著,秤量填入量筒內的複合樹脂發泡粒子之質量至小數點以下2位的有效數字,將其質量設為W(g)。以下式算出複合樹脂發泡粒子的容積密度。
容積密度(kg/m3)=(W/500)×1000
(複合樹脂發泡粒子製造時產生的粉末量)
使用公稱孔徑0.9mm的篩機將已預發泡至容積密度成為0.025g/cm3的複合樹脂發泡粒子5kg分級。量測通過0.9mm之孔徑的粉末之質量(D(g)),以下式算出與5kg之複合樹脂發泡粒子相對的粉末量(P)。
P(%)=D/(5×1000)×100
粉末會縮短模具的壽命,因此粉末量宜少。粉末量期望為0.04%以下,更期望為0.03%以下,再期望為0.02%以下。
(發泡成形體的密度)
分別測定從發泡成形體(成形後於50℃乾燥4小時以上而成者)裁切出的試片(75mm×300mm×35mm)的質量(a)與體積(b)至有效數字3位數以上,以式(a)/(b)求出發泡成形體的密度(g/cm3)。
(發泡成形體的彎曲強度及彎曲斷裂點)
彎曲強度(平均最大彎曲強度)及彎曲斷裂點係依據JIS K7221-1:2006「硬質發泡塑膠-彎曲試驗-第1部:撓曲特性的求法」記載的方法進行測定。亦即,使用TENSILON萬能試驗機UCT-10T(Orientec公司製)、萬能 試驗機數據處理軟體UTPS-237(Softbrain公司製),使長方體狀的試片尺寸為寬度25mm×長度130mm×厚度20mm(僅在加壓面側具有表皮面),使試驗速度為10mm/min、加壓楔形物為5R、支撐座為5R、支點間距離為100mm,以試片無表皮的面延伸的方式加壓並進行測定。另外,試片的數量為5個,在JIS K7100:1999「塑膠-狀態調節及試驗用之標準環境」的記號「23/50」(溫度23℃,相對濕度50%)、2級的標準環境下花費16小時調整狀態之後,在相同標準環境下實施前述測定。
彎曲強度(MPa)係以下式算出。
R=(1.5FR×L/bd2)×103
R:彎曲強度(MPa)
FR:最大載重(kN)
L:支點間距離(mm)
b:試片的寬度(mm)
d:試片的厚度(mm)
彎曲強度只要在0.35MPa以上即達到預期,若在0.40MPa以上則可評價為具備優異的彎曲強度。
此試驗中,將斷裂檢測感度設定為0.5%,相較於最後的載重取樣點,其減少超過設定值0.5%(撓曲量:30mm)時,測定最後的取樣點以作為彎曲斷裂點位移量(mm),求出試驗數5的平均以作為彎曲斷裂點(mm)。彎曲斷裂點在15mm以上即達到預期,若在20mm以上則可評價為具備優異的柔軟性。
(發泡成形體的加熱尺寸變化率)
以JIS K 6767:1999「發泡塑膠-聚乙烯-試驗方法」記載的B法測定發泡成形體的加熱尺寸變化率。從發泡成形體裁切出縱向150mm×橫向 150mm×高度20mm的試片。在前述試片的表面,以互相平行且各間隔50mm的方式標記3條指向縱向的長度50mm之直線,並以互相平行且各間隔50mm的方式標記3條指向橫向的長度50mm的直線。之後,將試片放置於80℃的熱風循環式乾燥機之中經過168小時後取出,放置在標準狀態(20±2℃,濕度65±5%)之處1小時。接著,分別測定試片表面標記之6條直線的長度,算出6條直線之長度的相加平均值L1。根據下式算出變化度S,以變化度S的絕對值作為加熱尺寸變化率(%)。
S=100×(L1-50)/50
加熱尺寸變化率若在1.5%以下則尺寸變化率低,可評價為尺寸的穩定性良好,若為1.1%以下則可評價為具備優異的尺寸穩定性。
(發泡成形體的燃燒速度與阻燃性)
依據美國汽車安全基準FMVSS 302的方法測定燃燒速度(mm/分鐘)。試片(容積發泡倍數40倍)的尺寸為350mm×100mm×12mm(厚度),至少在350mm×100mm的兩面上存在表皮。
阻燃性係根據燃燒速度以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在達到測定開始點之前即熄滅時,將燃燒速度視為0mm/分鐘,可評價為自熄性。燃燒速度為80mm/分鐘以下時,可評價為優異的阻燃性。發泡成形體的燃燒性更佳為自熄性。
(落球衝擊值)
將發泡成形體裁切成215mm×40mm×20mm之尺寸以製作樣本,將此樣本載置於以155mm的跨距配置的一對保持構件上之後,使重量321g的鋼球從既定高度落下至兩保持構件的中間位置且樣本之寬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確認樣本是否破壞。
改變鋼球落下高度並重複進行此試驗,將樣本破壞時的高度之最低值視為落球衝擊值,評價衝擊強度。因此,落球衝擊值越高則衝擊強度越高。
若落球衝擊值在25cm以上則可評價為實用的衝擊吸收性,若在30cm以上則可評價為優異的衝擊吸收性。
(發泡成形體的熔合率)
在具有縱向400mm×橫向300mm的上表面且厚度30mm的長方體狀發泡成形體的上表面,以切割器沿著橫向劃出長度300mm、深度約5mm的切割線,沿著此切割線將發泡成形體分成兩半並觀察剖面。在剖面中設定包含50個以上之發泡粒子的任意範圍,在此範圍內,計算未在發泡粒子的表面而是在內部破裂的發泡粒子(經強力熱熔合的發泡粒子)的數量(a)與在發泡粒子彼此之界面破裂的發泡粒子(經微弱熱熔合的發泡粒子)的數量(b),以下式算出熔合率(%)。
熔合率(%)=(a/(a+b))×100
(發泡成形體的成形性;水蒸氣壓)
將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填充於發泡成形機的300mm×400mm×30mm的模具內,一邊藉由水蒸氣加熱以使複合樹脂發泡粒子發泡,一邊使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彼此熱熔合。
以水蒸氣進行加熱(50秒)時,在使水蒸氣的蒸氣壓力為0.08MPa時到0.25MPa時的情況中,分別針對以0.01MPa刻度使其變化的情況,求出所得之發泡成形體的熔合率。以熔合率成為90%以上的最低蒸氣壓力值(最低蒸氣壓力值)評價成形性。另外,若可以低的蒸氣壓力得到熔合良好的發泡成形體,則可簡化成形設備,又可減少製造能量,因此製造成本低,生產性提升。
若以0.16MPa以下、較佳為0.10MPa以下的蒸氣壓力得到熔合率90%以上的發泡成形體,則可以低蒸氣壓力調整得到熔合良好的發泡成形體,因此成形性變得良好而具有高生產性。
(保管穩定性(發泡成形體的變色))
針對縱向300mm×橫向400mm的試片,使用恆溫恆濕試驗機,在暗室中以下述條件進行促進暴露試驗。此外,試片為白色。
試驗槽溫度:55至65℃,相對濕度:50至60%,試驗時間:168hr,試片片數:10
分別對促進暴露試驗後的試片確認試驗前後外觀顏色的變化。針對所有的10片試片,將未確認到局部性從白色變色的情況判定為發泡成形體未變色。只要確認試片局部性從白色變色,即判定為發泡成形體變色。
(聚丙烯系樹脂等)
實施例等中所使用的聚丙烯系樹脂(PP)及用以比較的高密度聚乙烯樹脂(HDPE)如下所述。聚丙烯系樹脂及高密度聚乙烯樹脂的物性呈示於表1。
F744NP:PP的無規共聚物(Prime Polymer公司製,乙烯含量7質量%)
S-131:PP的無規共聚物(住友化學公司製,乙烯含量5質量%)
PL500A:PP的均聚物(SunAllomer公司製)
10S65B:高密度聚乙烯(東曹公司製)
[表1]
Figure 111110595-A0202-12-0029-1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實施例等中所使用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及用以比較的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如下所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物性呈示於表2。
EF0505: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旭化成公司製,乙酸乙烯酯含量4.7質量%)
EF0510: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旭化成公司製,乙酸乙烯酯含量5質量%)
LV430: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Japan Polyethylene公司製,乙酸乙烯酯含量15質量%)
514R: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東曹公司製,型號514R,乙酸乙烯酯含量5質量%)
A1100: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Japan Polyethylene公司製,型號A1100,丙烯酸乙酯含量10質量%)
[表2]
Figure 111110595-A0202-12-0030-6
實施例等中所使用的其它材料如下所述。
微粉二氧化矽:二氧化矽(日本AEROSIL公司製,型號AEROSIL200)
滑石:日東粉化公司製滑石母料(商品名稱「TALPET 70P」,平均粒徑(D50)12μm,比表面積8.5m2/g,滑石純含量70質量%)
TAIC-6B:參(2,3-二溴丙基)三聚異氰酸酯(日本化成公司製)
雙異丙苯基:2,3-二甲基-2,3-二苯基丁烷(Kayaku Nouryon公司製,型號Perkadox 30)
實施例1
[種粒子的製作]
將作為聚丙烯系樹脂(A)的F744NP與作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EF0505以40:60的質量比投入轉鼓式混合機(tumbler mixer)混合10分鐘。此處,以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成為0.25質量%的量添加作為無機成分的微粉二氧化矽,進一步混合10分鐘,得到樹脂混合物(基材樹脂)。
將所得之樹脂混合物供給至擠製機,在溫度230至250℃進行熔融揉合,以水中裁切的方式造粒而裁切成橢圓球形(蛋形),得到經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改質的聚丙烯系樹脂粒子(種粒子,平均質量0.6mg)。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在30℃使6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6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3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的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0℃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11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滴入後,於120℃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花費30分鐘滴入使3g的乙烯雙硬脂醯胺(氣泡調整劑)分散於100g的純水製作而成的分散介質中,滴入後於115℃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及氣泡調整劑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1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將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30:7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2kg(100質量份)的複合樹脂粒子、2kg的水、2.0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再投入異戊烷300g(520mL,每100質量份的複合樹脂粒子中為15質量份)作為發泡劑後,升溫至70℃,持續攪拌4小時,藉此可得到發泡性粒子。之後冷卻至30℃以下,冷卻結束後將高壓釜洩壓,立即以蒸餾水清洗界面活性劑,藉由脫水及乾燥得到發泡性粒子。
[發泡粒子的製作]
將所得之發泡性樹脂粒子投入內容積50L的附攪拌機之圓筒型預發泡機,一邊攪拌一邊以0.02MPa的水蒸氣加熱,製作容積密度25kg/m3的發泡粒子(一般而言,有時亦稱為預發泡粒子)。以0.9mm網孔的篩機將發泡粒子分級,量測作為分級篩出物而排出的粉末之質量,藉此測定粉末量。
[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將所得之發泡粒子在23℃下放置1天之後,填充至發泡珠粒自動成形機(DABO Japan公司製,DPM-7454)的成形用模具(長度400mm×寬度300mm×厚度30mm)。將0.09MPa的水蒸氣導入模具內50秒,使發泡粒子加熱及發泡後,進行冷卻直到發泡成形體的最高面壓降低至0.01MPa為止,得到密度25kg/m3的發泡成形體。
所得之發泡成形體的外觀及熔合良好。又,將所得之發泡成形體提供至各種試驗。結果呈示於表3。
實施例2至6以及比較例3及4
使用表3所示的材料、量、發泡粒子容積密度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實施例2至5以及比較例3及4的發泡成形體。將所得之發泡成形體提供至各種試驗。結果呈示於表3。表3中的用語含意如下。
B的Mw/Mn;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質量平均分子量相對於數量平均分子量的比
A:B質量比;聚丙烯系樹脂(A)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質量比
無機成分含量(%);無機成分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之合計質量的添加比率(質量%)
A+B:PS質量比;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
阻燃劑添加量;阻燃劑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之合計質量的添加比率(質量%)
阻燃助劑添加量;阻燃助劑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之合計質量的添加比率(質量%)
氣體種類A;作為發泡劑的丁烷(正丁烷:異丁烷=7:3(容積比))
氣體種類B;作為發泡劑的異戊烷
實施例7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3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使1000g的種粒子於30℃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1.0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500g之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 體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在降溫至120℃的反應液中,花費10分鐘滴入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的純水而成的分散液中。接著,相對於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3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5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滴入後,於120℃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花費30分鐘滴入使3g的乙烯雙硬脂醯胺(氣泡調整劑)分散於100g的純水所製作的分散介質中,滴入後,於120℃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及氣泡調整劑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藉此製作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50:5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發泡性粒子的製作中,將氣體種類設為A,使發泡粒子的容積密度設為33kg/m3,發泡成形體的密度設為33kg/m3,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實施例8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4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 30℃使6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6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3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的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5℃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20g的丙烯酸丁酯及108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花費30分鐘滴入使3g的乙烯雙硬脂醯胺(氣泡調整劑)分散於100g的純水所製作的分散介質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及氣泡調整劑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2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使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30:7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在發泡性粒子的製作中,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實施例9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4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30℃使6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6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3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之液體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的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5℃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30g的丙烯酸丁酯及107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花費30分鐘滴入使3g的乙烯雙硬脂醯胺(氣泡調整劑)分散於100g的純水製作而成的分散介質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及氣泡調整劑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2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將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30:7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在發泡性粒子的製作中,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實施例10
[種粒子的製作]
以80:20的質量比,將作為聚丙烯系樹脂(A)的F744NP與作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EF0505投入轉鼓式混合機中並混合10分鐘。此處,相對於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以碳黑含量成為5質量%的量添加碳黑母料(大日精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稱:PPRM-10H381,碳黑含量45質量%),再混合10分鐘,得到樹脂混合物(基材樹脂)。
將所得之樹脂混合物供給至擠製機,於溫度230至250℃進行熔融揉合,藉由水中裁切的方式造粒,裁切成橢圓球狀(蛋形),得到經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改質的聚丙烯系樹脂粒子(種粒子,平均質量0.6mg)。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30℃使6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6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3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之純水而成的分散液花費10分鐘滴入降溫至125℃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 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20g的丙烯酸丁酯及108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2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將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30:7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在發泡性粒子的製作中,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實施例11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4所示的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0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30℃使8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1.0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4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 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之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5℃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4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10g的丙烯酸丁酯及79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2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將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40:6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在發泡性粒子的製作中,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實施例12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4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0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 30℃使8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8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4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之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5℃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4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8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中。滴入後,於125℃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
在此反應液中投入60g的TAIC-6B作為阻燃劑、以及20g的雙異丙苯基作為阻燃助劑。投入後,將反應系的溫度升溫至140℃,持續攪拌3小時,藉此製作含阻燃劑之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40:6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得到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比較例1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3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30℃使14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6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4小時,藉此製作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70:3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作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比較例2
[種粒子的製作]
使用表3所示之材料、量等,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種粒子。
[複合樹脂粒子的製作]
在內容積5公升的附攪拌機之高壓釜中投入40g的焦磷酸鎂(分散劑)、0.6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界面活性劑)、2kg的純水,得到分散用介質。於30℃使800g的種粒子分散於分散用介質中並保持10分鐘,接著升溫至60℃,得到懸浮液。然後將此懸浮液保持於60℃,並且花費30分鐘滴入使0.8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4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之後,保持30分鐘,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使其聚合2小時(第1聚合)。
接著,花費10分鐘將使3g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分散於20g之純水而成的分散液滴入降溫至120℃的反應液中。接著,對100質量份的種粒子,以相當於0.05質量份/秒的速度滴入使5g的過氧化二異丙苯(聚合起始劑)溶解於800g的苯乙烯單體而成的液體。滴入後,於120℃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含浸於改質聚丙烯系樹脂粒子中。之後,花費30分鐘滴入使3g的乙烯雙硬脂醯胺(氣泡調整劑)分散於100g的純水製作而成的分散介質,滴入後,於120℃保持1小時,藉此使苯乙烯單體及氣泡調整劑含浸於種粒子中。含浸後,升溫至140℃,在此溫度下保持3小時以使其聚合(第2聚合),藉此製作複合樹脂粒子(聚丙烯系樹脂(A)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合計質量與聚苯乙烯質量的比40:60)。接著冷卻至30℃以下,從高壓釜中取出複合樹脂粒子。
[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的製作]
將氣體種類設為A,除此之外,進行與實施例1之相同操作而製造發泡性粒子、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表3]
Figure 111110595-A0202-12-0043-4
[表4]
Figure 111110595-A0202-12-0044-5
在A+B:PS比為70:30的比較例1中,粉末量多至0.05質量%,最低蒸氣壓力值大至0.28MPa,落球衝擊值小。
在不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而是僅使用聚丙烯系樹脂作為基材樹脂的比較例2中,最低蒸氣壓力值大至0.18MPa,發泡成形需要較大的能量。
在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系樹脂代替聚丙烯系樹脂的比較例3中,並未發生自熄使阻燃性劣於其它例子,又,在保管穩定性的加速試驗中,發泡成形體著色為淡紅色。
在使用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的比較例4中,粉末量多至0.07質量%。
實施例1至7中所有的評價項目皆顯示優異的結果,尤其是實施例1及2在所有的評價項目中皆顯示優異的結果。又,本發明的發泡成形體中即使未摻合阻燃劑亦顯示出優異的阻燃性(實施例6)。
實施例8至11中,聚丙烯系樹脂相對於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量多,惟由於聚苯乙烯系樹脂含有源自丙烯酸丁酯的樹脂成分,而可較低地維持最低蒸氣壓力值,可縮小發泡成形所需之能量。
實施例10至12中雖含有碳成分,但顯示了充分的機械物性(彎曲強度、彎曲斷裂點及落球衝擊值)。

Claims (20)

  1. 一種複合樹脂粒子,其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苯乙烯系樹脂。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複合樹脂粒子的總質量,前述聚丙烯系樹脂的含量為2至35質量%,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3至50質量%,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的含量為40至95質量%。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60至1000質量份。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相對於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含量100質量份,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含量為10至60質量份;
    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與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樹脂成分,且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樹脂成分的量為源自苯乙烯系單體的樹脂成分之質量的0.05至5.00質量%。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及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合計含有質量/複合樹脂粒子中的前述聚苯乙烯系樹脂的含有質量為5/95至60/40。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具有100至120℃的熔點。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其質量平均分子量(Mw)相對於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比(Mw/Mn)為1.0至7.0。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具有0.5g/10分鐘至10g/10分鐘的熔體流動速率。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具有130至150℃的熔點。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聚丙烯系樹脂為無規聚丙烯。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複合樹脂粒子更含有阻燃劑,該阻燃劑的含量為去除了阻燃劑的前述複合樹脂粒子質量之0.5至10質量%。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阻燃劑為鹵素系阻燃劑。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複合樹脂粒子更含有無機成分,該無機成分的含量為前述複合樹脂粒子質量的0.01至5質量%。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中,前述無機成分為滑石或二氧化矽。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其係使苯乙烯系單體含浸於含有前述聚丙烯系樹脂及前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種粒子並使其聚合而成的種子聚合粒子。
  16. 一種發泡粒子,其係由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樹脂粒子所構成。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發泡粒子,其容積密度為10kg/m3至200kg/m3
  18. 一種發泡成形體,其係由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發泡粒子所構成。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發泡成形體,其密度為20kg/m3至50kg/m3
  20. 一種汽車用構件,其含有如請求項18或19所述之發泡成形體。
TW111110595A 2021-03-23 2022-03-22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TWI807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8806 2021-03-23
JP2021048806 2021-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8304A true TW202248304A (zh) 2022-12-16
TWI807710B TWI807710B (zh) 2023-07-01

Family

ID=83397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595A TWI807710B (zh) 2021-03-23 2022-03-22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66790A1 (zh)
EP (1) EP4317227A1 (zh)
JP (1) JPWO2022202680A1 (zh)
CN (1) CN117043257A (zh)
TW (1) TWI807710B (zh)
WO (1) WO20222026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8916A (ja) * 1994-11-08 1996-08-13 Sumitomo Chem Co Ltd 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DE19541645A1 (de) * 1994-11-08 1996-05-09 Sumitomo Chemical Co Styrolharzmasse und Formkörper daraus
JP2012167148A (ja) * 2011-02-10 2012-09-06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複合樹脂粒子、発泡性樹脂粒子、それらの製造方法、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6802677B2 (ja) * 2016-09-27 2020-12-16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発泡成形体及び自動車用外装材
EP3816209A4 (en) * 2018-06-28 2022-04-27 Kaneka Corporation MODIFIED POLYPROPYLENE RESIN AND PROCESS OF PRODUCTION THEREOF, AND FOAM PARTICLES EXTRUDED WITH SUCH MODIFIED POLYPROPYLENE RESIN AND PROCESS OF PRODUCTION
JP6944914B2 (ja) * 2018-09-27 2021-10-06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樹脂粒子、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7710B (zh) 2023-07-01
EP4317227A1 (en) 2024-02-07
CN117043257A (zh) 2023-11-10
WO2022202680A1 (ja) 2022-09-29
JPWO2022202680A1 (zh) 2022-09-29
US20240166790A1 (en)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4465B (zh) 高密度聚乙烯混合树脂颗粒、复合树脂颗粒、发泡颗粒和发泡成形体
JP6251103B2 (ja) 直鎖状低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粒子、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TW202222940A (zh)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TWI807710B (zh) 複合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發泡粒子及發泡成形體
JP5486981B2 (ja) 発泡性熱可塑性樹脂粒子の予備発泡方法
JP6944914B2 (ja) 複合樹脂粒子、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5722564B2 (ja) 自動車用外装材
JP5731428B2 (ja) 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発泡性複合樹脂粒子、予備発泡粒子、発泡成形体及び予備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690632B2 (ja) シード重合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複合樹脂粒子、発泡性複合樹脂粒子、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発泡成形体
JP2011208066A (ja) 発泡成形体、車両用内装材、車両用タイヤスペーサおよび車両用ラゲージボックス
WO2013147040A1 (ja) 複合樹脂粒子、発泡性複合樹脂粒子、予備発泡粒子、発泡成形体及びバンパー用芯材
JP7372860B2 (ja) 高密度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粒子、複合樹脂粒子、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5581138B2 (ja) 部品梱包材
JP6764364B2 (ja) 複合樹脂発泡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100351A (ja) 複合樹脂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WO2023243583A1 (ja) 種粒子、複合樹脂粒子、発泡粒子、発泡成形体、及び複合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785735B2 (ja) 鉄道車両用内装材
TW202411319A (zh) 種粒子、複合樹脂粒子、發泡粒子、發泡成形體及複合樹脂粒子的製造方法
JP2012201827A (ja) 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及び発泡成形体
JP2012184355A (ja) 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発泡成形体
JP2012025477A (ja) 冷凍輸送容器
JP2017066359A (ja) 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および発泡成形体
WO2017056743A1 (ja) スチレン改質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発泡性粒子、発泡粒子および発泡成形体
JP2012176687A (ja) 航空機用内装材
JP2011208067A (ja) バンパー用芯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ンパ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