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7516A -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7516A
TW202247516A TW111106144A TW111106144A TW202247516A TW 202247516 A TW202247516 A TW 202247516A TW 111106144 A TW111106144 A TW 111106144A TW 111106144 A TW111106144 A TW 111106144A TW 202247516 A TW202247516 A TW 2022475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ealing material
reaction cell
ceramic particles
fuel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6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9724B (zh
Inventor
佃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7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7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7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6Processes for forming se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M8/028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31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01M8/2425High-temperature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243Grouping of unit cells of tubular or cylindrical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2008/1293Fuel cells with solid oxide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於電化學反應胞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包含複數陶瓷粒子,與供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硬化劑,表觀氣孔率為10~25%。

Description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根據2021年2月22日對日本國特許廳提出申請之特願2021-025909號專利申請案主張優先權,於此處援用其內容。
藉由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起化學反應而發電的燃料電池,具有優異的發電效率及環境對應性等特性。其中,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作為電解質使用氧化鋯陶瓷等陶瓷,把氫氣、液化瓦斯、天然氣、石油、甲醇、以及含碳原料藉由氣化設備製造之氣化氣體等氣體作為燃料氣體來供給,在大約700℃~1000℃的高溫氛圍下進行反應而發電。
在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為了防止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不必要的混合,設有密封材。根據密封材來防止氣體透過的機能不充分的話,氧化劑氣體由氧化劑氣體側透過密封材侵入燃料氣體側,使燃料氣體氧化,成為招致發電效率等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著藉由進行發電的燃料電池胞,與供取出在燃料電池胞發電之電力之用的集電構件之間配置密封材,可以防止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混合的燃料電池電池堆。在專利文獻1,記載著藉由使這樣的密封材構成為包含玻璃,可得良好的密封效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5591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構成為包含玻璃的密封材可得良好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在密封材隔離的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容易因壓力差而產生損傷。例如,在被連接於燃氣渦輪的燃料電池,在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有在密封材產生破裂等損傷之虞。具體而言,被連接於燃氣渦輪等的燃料電池以比常壓(大氣壓)還高的壓力運行,但使燃料氣體系統與氧化劑氣體系統之間的壓力差約略保持一定的方式,總是以壓差調整閥進行控制。因此,於起動時或負荷改變時,因壓差控制閥的回應延遲或機器異常而使得與常壓運行相比有差壓過大之虞。在前述專利文獻1,藉由在密封材接觸的集電構件設有撓曲而防止密封材的損傷,但集電構件的構成變得複雜,此外壓力差變大的話依然有損傷發生的可能性。
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型態是有鑑於前述情形而完成之發明,目的在於提供即使於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能確保良好的洩漏性能,可以有效果地防止損傷發生之燃料電池用密封材、燃料電池匣、及燃料電池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又,這樣的課題不限於燃料電池用胞,也是其他形式的燃料電池用胞的共通課題。又,這樣的課題,不限於燃料電池用胞,對於藉由水或水蒸氣的電解而進行氫氣製造的電解胞或發電與氫氣製造雙方皆為可能的電解化學胞以及利用製造的氫氣由二氧化碳產生甲烷的甲烷化用電化學胞也是共通的課題。本說明書中將燃料電池用胞及這些電化學胞統稱為電化學反應胞。 [供解決課題之手段]
相關於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型態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為了解決前述課題,係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包含複數陶瓷粒子與供使前述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硬化劑,表觀氣孔率為10~25%。
相關於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型態的電化學反應胞匣,為了解決前述課題,具備:包含電化學反應胞之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供取出在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發電的電力之集電構件,及相關於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被配置於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的燃料氣體流道與氧化劑氣體流道之間。
相關於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型態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為了解決前述課題,係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具備以表觀氣孔率成為10~25%的方式,使用硬化劑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步驟。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型態,可以提供即使於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能確保良好的洩漏性能,可以有效果地防止損傷發生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相關於本發明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型態。
以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以紙面為基準,使用「上」及「下」之表現來說明的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是分別顯示鉛直上方側、鉛直下方側。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上下方向與水平方向可得同樣的效果者,紙面之上下方向就不限定於鉛直上下方向,例如也可以對應於正交於鉛直方向的水平方向。
此外,於以下,作為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SOFC)之電池堆以圓筒形(筒狀)為例加以說明,但不以此為限,例如亦可為平板形的電池堆。於基體上形成電化學反應胞,但不是基體而是電極(燃料極或空氣極)厚厚地形成,兼用基體者亦可。
首先,參照圖1,說明相關於本實施型態之一例,說明使用基體管的圓筒形電池堆。不使用基體管的場合,例如厚厚地形成燃料極兼用基體管亦可,但不限於基體管的使用。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之基體管使用圓筒形狀者進行說明,但基體管只要為筒狀即可,不一定要是剖面限定為圓形,例如亦可為橢圓形狀。亦可為將圓筒的周側面垂直壓潰之扁平圓筒(Flat tubular)等之電池堆。在此,圖1係顯示相關於實施形態之電池堆101之一態樣。電池堆101,作為一例具備:圓筒形狀的基體管103,於基體管103外周面被形成的複數電化學反應胞105,與被形成於鄰接的電化學反應胞105之間之互連器107。電化學反應胞105,係層積燃料極109與固體電解質膜111與空氣極113而被形成。此外,電池堆101,於基體管103的外周面被形成的複數電化學反應胞105內,於基體管103的軸方向最盡頭的一端被形成的電化學反應胞105的空氣極113,具備透過互連器107而導電地連接之導線膜115;於最盡頭的另一端被形成的電化學反應胞105的燃料極109具備導電地連接之導線膜115。
基體管103係由多孔質材料所構成,例如,以CaO安定化ZrO 2(CSZ)、CSZ與氧化鎳(NiO)之混合物(CSZ+NiO)、或者Y 2O 3安定化ZrO 2(YSZ)、或者MgAl 2O 4等為主成分。此基體管103,係支撐電化學反應胞105與互連器107與導線膜115,而且使供給至基體管103內周面的燃料氣體透過基體管103的細孔擴散至基體管103外周面被形成的燃料極109。
燃料極109,係由鎳(Ni)與氧化鋯系電解質材料之複合材的氧化物構成,例如使用Ni/YSZ。燃料極109的厚度為50μm~250μm,燃料極109可以藉由網版印刷漿料而形成。該場合,燃料極109中,燃料極109的成分之鎳對於燃料氣體具有觸媒作用。該觸媒作用,係使透過基體管103被供給的燃料氣體、例如甲烷(CH 4)與水蒸氣之混合氣體發生反應,並改質成氫(H 2)與一氧化碳(CO)。此外,燃料極109,係使由於改質得到的氫(H 2)及一氧化碳(CO)、與透過固體電解質膜111而被供給的氧離子(O 2-),在與固體電解質膜111的邊界面附近發生電化學反應而產生水(H 2O)及二氧化碳(CO 2)。又,此時,電化學反應胞105藉著從氧離子放出的電子而發電。
作為可以供給至固體氧化物型電化學反應胞的燃料極109利用的燃料氣體,除了氫(H 2)及一氧化碳(CO)、甲烷(CH 4)等的烴系氣體、都市瓦斯、天然氣之外,也可列舉將石油、甲醇、及碳等含碳原料,藉由氣化設備製造出的氣化氣體等。
固體電解質膜111,主要使用具備氣體難以通過的氣密性、與高溫下高氧離子導電性之YSZ。該固體電解質膜111,係使在空氣極產生的氧離子(O 2-)移動至燃料極之膜。位於燃料極109表面上的固體電解質膜111的膜厚為10μm~100μm,固體電解質膜111可以藉由網版印刷漿料而被形成。
空氣極113,例如,係由LaSrMnO 3系氧化物、或者LaCoO 3系氧化物所構成;空氣極113藉由網版印刷漿料或者使用分配器(dispenser)來塗布。該空氣極113,係在與固體電解質膜111的邊界面附近,解離被供給的空氣等氧化性氣體中的氧而產生氧離子(O 2-)。
空氣極113也可做成2層構成。此場合,固體電解質膜111側的空氣極層(空氣極中間層)由具有高離子導電性、且觸媒活性優異的材料所構成。空氣極中間層上的空氣極層(空氣極導電層),可以由摻雜Sr及Ca的LaMnO 3表示之鈣鈦礦(perovskite)型氧化物所構成。藉著如此作法,可以更加提高發電性能。
氧化性氣體係含有氧約略15%~30%之氣體,代表性以空氣為適合,空氣以外也可使用燃燒廢氣與空氣的混合氣體、或氧與空氣的混合氣體等。
互連器107,係由SrTiO 3系等的以M 1-xL xTiO 3(M為鹼土類金屬元素、L為鑭系元素)表示的導電性鈣鈦礦型氧化物所構成,且將漿料網版印刷。互連器107,為緻密的膜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不混合。此外,互連器107,係在氧化氛圍與還原氛圍之兩氛圍下都具有安定的耐久性與電氣導電性。該互連器107,係在鄰接的電化學反應胞105,使一方的電化學反應胞105之空氣極113與另一方的電化學反應胞105之燃料極109導電地連接,並將鄰接的電化學反應胞105彼此串聯地連接。
導線膜115,因為需要具備電子傳導性、以及與構成電池堆101之其他材料的熱膨脹係數相近,所以是由Ni/YSZ等的鎳與氧化鋯系電解質材料之複合材或SrTiO 3系等的M 1-xLxTiO 3(M為鹼土類金屬元素、L為鑭系元素)所構成。此導線膜115,係將藉著由互連器107串聯地連接的複數電化學反應胞105發出的直流電力導出至電池堆101的端部附近。
其次,參照圖2及圖3,說明相關於一實施型態之電化學反應胞模組及電化學反應胞匣。圖2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化學反應胞模組之一態樣,圖3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化學反應胞匣之一態樣之剖面圖。
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如圖2所示,例如,具備:至少一電化學反應胞匣203,與收容這些至少一電化學反應胞匣203之壓力容器205。在以下的說明,針對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具備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場合舉例說明。又,於圖2,例示圓筒形的電化學反應胞之電池堆101,但不以此為限,例如亦可為平板形的電池堆。此外,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具備燃料氣體供給管207與複數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以及燃料氣體排出管209與複數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此外,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具備氧化性氣體供給管(未圖示)與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未圖示)以及氧化性氣體排出管(未圖示)與複數氧化性氣體排出支管(未圖示)。
燃料氣體供給管207被設在壓力容器205的外部,連接在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的發電量而供給特定氣體組成與特定流量的燃料氣體之燃料氣體供給部,而且連接著複數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該燃料氣體供給管207,係將由前述的燃料氣體供給部所供給的特定流量的燃料氣體,分流並導到複數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此外,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被連接在燃料氣體供給管207,而且連接著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該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係將從燃料氣體供給管207被供給的燃料氣體以大致均等的流量導到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並使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發電性能大致均一化。
此外,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被連接在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而且連接著燃料氣體排出管209。該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係將由電化學反應胞匣203排出的燃料廢氣導到燃料氣體排出管209。此外,燃料氣體排出管209連接著複數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而且一部分被配置在壓力容器205的外部。該燃料氣體排出管209係將從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以大致均等的流量被導出的燃料廢氣導到壓力容器205的外部。
壓力容器205,由於是在內部的壓力為0.1MPa~約3MPa、內部的溫度為大氣溫度~約550℃進行運作,所以使用具有耐力性與對氧化性氣體中所含的氧等的氧化劑保有耐蝕性之材質。例如SUS304等的不銹鋼系材質為適合。
此處,本實施型態中,說明了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集合化而被收納於壓力容器205之態樣,但並不以此為限,例如,也可以做成電化學反應胞匣203不集合化被收納於壓力容器205內之態樣。
電化學反應胞匣203,如圖3所示,具備:至少一電池堆101、發電室215、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header)217、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氧化性氣體(空氣)供給集管箱221、及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在以下的說明,針對電化學反應胞匣203具備複數電池堆101的場合舉例說明。此外,電化學反應胞匣203,具備上部管板225a,下部管板225b,上部絕熱體227a,下部絕熱體227b。又,於本實施型態,電化學反應胞匣203,藉著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217與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與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與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如圖3所示地配置,成為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在電池堆101的內側與外側對向流通的構造,但不一定要如此,例如,在電池堆101的內側與外側平行流通,或者氧化性氣體往電池堆101之與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流通亦可。
發電室215,是被形成於上部絕熱體227a與下部絕熱體227b之間的區域。此發電室215,是被配置電池堆101的電化學反應胞105的區域,是使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發生電化學反應而進行發電的區域。此外,此發電室215的電池堆101的長邊方向之中央部附近的溫度,以溫度量測部(溫度感測器或熱電偶等)監視,於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的常態運轉時,為大約700℃~1000℃之高溫氛圍。
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217,是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上部殼套229a與上部管板225a包圍的區域,藉由設在上部殼套229a上部的燃料氣體供給孔231a,與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連通。此外,複數電池堆101,藉由上部管板225a與密封材237a接合,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217,把由燃料氣體供給支管207a透過燃料氣體供給孔231a供給的燃料氣體,以約略均勻的流量導通於複數電池堆101的基體管103的內部,使複數電池堆101的發電性能約略均勻化。
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是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下部殼套229b與下部管板225b包圍的區域,藉由設在下部殼套229b的燃料氣體排出孔231b,與未圖示的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連通。此外,複數電池堆101,藉由下部管板225b與密封材237b接合,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通過複數電池堆101的基體管103的內部使被供給至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的燃料廢氣集約,透過燃料氣體排出孔231b導引至燃料氣體排出支管209a。
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的發電量將特定氣體組成與特定流量的氧化性氣體往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分歧,往複數電化學反應胞匣203供給。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是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下部殼套229b與下部管板225b與下部絕熱體227b包圍的區域,藉由設在下部殼套229b的側面之氧化性氣體供給孔233a,與未圖示的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連通。此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把從未圖示的氧化性氣體供給支管透過氧化性氣體供給孔233a供給的特定流量的氧化性氣體,透過後述的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導引至發電室215。
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是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上部殼套229a與上部管板225a與上部絕熱體227a包圍的區域,藉由設在上部殼套229a的側面之氧化性氣體排出孔233b,與未圖示的氧化性氣體排出支管連通。此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由發電室215,把透過後述的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供給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的氧化性氣體廢氣,透過氧化性氣體排出孔233b導引至未圖示的氧化性氣體排出支管。
上部管板225a,在上部殼套229a的頂板與上部絕熱體227a之間,以上部管板225a與上部殼套229a的頂板與上部絕熱體227a成為約略平行的方式,被固定於上部殼套229a的側板。此外,上部管板225a,具有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電池堆101的數目之複數孔,於該孔分別被插入電池堆101。此上部管板225a,是透過密封材237a及接著構件之任一方或雙方氣密地支撐複數電池堆101之一方端部,同時隔離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217與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者。
上部絕熱體227a,在上部殼套229a的下端部,以上部絕熱體227a與上部殼套229a的頂板與上部管板225a成為約略平行的方式配置,被固定於上部殼套229a的側板。此外,於上部絕熱體227a,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匣203具備的電池堆101的數目,設有複數孔。此孔的直徑設定為比電池堆101的外徑還大。上部絕熱體227a,具備被形成在此孔的內面與被插通於上部絕熱體227a的電池堆101的外面之間的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
此上部絕熱體227a,是區隔發電室215與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者,抑制上部管板225a的周圍的氛圍高溫化而強度降低或者包含於氧化性氣體中的氧化劑導致的腐蝕增加。上部管板225a等由鉻鎳鐵合金(Inconel)等高溫耐久性的金屬材料所構成,防止上部管板225a等曝露於發電室215內的高溫而因上部管板225a等內的溫度差變大而熱變形。此外,上部絕熱體227a,使通過發電室215曝露於高溫的氧化性氣體廢氣,通過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235b導引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
根據本實施型態,藉由前述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構造,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成為在電池堆101的內側與外側對向流通。藉此,氧化性氣體廢氣,在與通過基體管103內部供給至發電室215的燃料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使金屬材料構成的上部管板225a等冷卻至不會發生屈曲等變形的溫度而供給至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223。此外,燃料氣體,藉由與從發電室215排出的氧化性氣體廢氣之熱交換而升溫,供給至發電室215。結果,不使用加熱器等就可以把預先升溫到適於發電的溫度之燃料氣體供給至發電室215。
下部管板225b,在下部殼套229b的底板與下部絕熱體227b之間,以下部管板225b與下部殼套229b的底板與下部絕熱體227b成為約略平行的方式,被固定於下部殼套229b的側板。此外,下部管板225b,具有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電池堆101的數目之複數孔,於該孔分別被插入電池堆101。此下部管板225b,是透過密封材237b及接著構件之任一方或雙方氣密地支撐複數電池堆101之另一方端部,同時隔離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與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者。
下部絕熱體227b,在下部殼套229b的上端部,以下部絕熱體227b與下部殼套229b的底板與下部管板225b成為約略平行的方式配置,被固定於下部殼套229b的側板。此外,於下部絕熱體227b,對應於電化學反應胞匣203具備的電池堆101的數目,設有複數孔。此孔的直徑設定為比電池堆101的外徑還大。下部絕熱體227b,具備被形成在此孔的內面與被插通於下部絕熱體227b的電池堆101的外面之間的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
此下部絕熱體227b,是區隔發電室215與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者,抑制下部管板225b的周圍的氛圍高溫化而強度降低或者包含於氧化性氣體中的氧化劑導致的腐蝕增加。下部管板225b等由鉻鎳鐵合金等高溫耐久性的金屬材料所構成,防止下部管板225b等曝露於發電內的高溫而因下部管板225b等內的溫度差變大而熱變形。此外,下部絕熱體227b,使被供給至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221的氧化性氣體,通過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235a導引至發電室215。
根據本實施型態,藉由前述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構造,燃料氣體與氧化性氣體成為在電池堆101的內側與外側對向流通。藉此,通過基體管103內部通過發電室215的燃料氣體廢氣,在與被供給至發電室215的氧化性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使金屬材料構成的下部管板225b等冷卻至不會發生屈曲等變形的溫度而供給至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219。此外,氧化性氣體,藉由與燃料氣體廢棄之熱交換而升溫,供給至發電室215。結果,不使用加熱器等就可以把升溫到發電所必要的溫度之氧化性氣體供給至發電室215。
在發電室215發出的直流電力,藉由設於複數電化學反應胞105的Ni/YSZ等構成的導線膜115導出到電池堆101的端部附近後,透過集電板(未圖示)集電於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集電棒(未圖示),往各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外部取出。藉由集電棒被導出到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外部的直流電力,使各電化學反應胞匣203的發電電力相互連接特定的串列數及並列數,往電化學反應胞模組201的外部導出,藉由未圖示的電力調節器等電力變換裝置(逆變器等)變換為特定的交流電力,往電力供給對象(例如負荷設備或電力系統)供給。
接著,針對密封材237a、237b(以下,在總稱的場合,記載為「密封材237」)的構成詳細說明。密封材237,包含複數陶瓷粒子,與供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硬化劑。
陶瓷粒子,是藉由加熱處理無機物產生的燒結體構成的粒子狀材料,不管是金屬材料還是非金屬材料。在某些實施型態,陶瓷粒子,包含Al 2O 3、ZrO 2、ZrSiO 2及MgO之中至少一種。
硬化劑,是藉著使陶瓷粒子硬化,作為成形體構成前述密封劑117之用的材料。在若干實施型態,硬化劑,包含膠合劑系硬化劑(例如Si-Ca-Al-O系膠合劑(cement))或磷酸系硬化劑之中至少一種。
又,作為硬化劑使用磷酸系硬化劑的場合,陶瓷粒子以包含MgO為佳。MgO與磷酸系硬化劑混合後合成磷酸鎂,可以使陶瓷粒子藉由磷酸鎂適宜地硬化。
這樣的密封材237,具有陶瓷粒子藉由硬化劑硬化的構成。圖4A為密封劑117的顯微鏡攝影照片之一例,圖4B為概略顯示圖4A所示的密封劑117的內部構造之模式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具有特定粒徑的陶瓷粒子藉由硬化劑硬化,形成在陶瓷粒子間存在細微的間隙10(開放氣孔)的微構造。間隙10,如圖4B所示,包含連通至外部的開放氣孔10a及不連通至外部的閉塞氣孔10b(在圖4B作為開放氣孔10a之一態樣,也顯示甚至貫通密封劑117的貫通氣孔10c)。密封劑117,藉由具有這樣的微構造,確保不會對電化學反應胞帶來性能降低的程度之密封效果,同時藉著容許透過間隙10之洩漏,即使在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可以抑制密封材237的破損。
又,構成密封材237的陶瓷粒子,以於電化學反應胞的密封部的運作溫度(例如600℃)不熔融者為佳。藉此,於電化學反應胞運作中可以適宜地維持間隙10。
本案發明人銳意研究的結果,為了兼顧電化學反應胞的性能確保與密封材237的破損防止,發現密封材237所要求的洩漏率在0.5~2.0%之範圍為佳。密封材237的洩漏率,依存於密封材237所含的開放氣孔之間隙10的比率。
在此,圖5係顯示密封材237之相對密度,與開放氣孔10a及閉塞氣孔10b的氣孔率之相關之圖。如圖5所示,隨著密封材237的相對密度增加,開放氣孔10a急速減少,但貫通相對密度為約83%的密封材之空隙的一部分開始被封閉,顯示相對密度增加與閉塞氣孔10b增加的傾向。
在以下的說明,作為關於貫通密封材的開放氣孔10a之氣孔率,使用表觀氣孔率PA。本說明書之表觀氣孔率PA,依據JIS規格:電氣絕緣用陶瓷材料試驗方法(JIS C 2141-1992)。表觀氣孔率PA,作為相對於陶瓷粒子具有的開放氣孔10a的全體積對總體積之百分比,藉由下式求出。 PA(%)=(m3-m1)/(m3-m2)×100   (1) 在此,m1為對應於表觀氣孔率PA的評估對象之密封材237的試片的乾燥重量,m2為飽和試驗片的水中質量,m3為飽和試驗片的質量。
用於表觀氣孔率PA的評估之試驗片,質量為5g以上,使用在測定前被除去碎屑等之物(更詳細地說,依照與後述的密封材237的製造方法同樣的程序成形為藥片狀之試樣)。乾燥重量m1,是將如此準備的試驗片在調整至105~120℃的恆溫槽中乾燥,到達恆量時由恆溫槽取出,放入乾燥器達到室溫後,以秤量取質量而得。又,秤使用感度1mg以上者。
水中質量m2,是藉由量測將試驗片浸入水中而製作的飽和試驗片之水中質量而得。飽和試驗片藉由以下程序得到。將乾燥、恆量的試驗片放入乾燥的燒杯中,將其放入真空容器中。燒杯使用JIS R 3503規定的200ml以上者。在真空度2~3×10 3Pa下保持5分鐘。保持後,往此真空容器內的燒杯加入蒸餾水。蒸餾水在充分浸漬試驗片後,進而進行5分鐘的抽真空,其後,導入空氣回到大氣壓。
飽和試驗片的質量m3,是將前述飽和試驗片由水中取出,以濕潤的紗布迅速擦拭表面水滴後,量取質量而得。又,紗布是使其充分含水後,扭乾到僅能拭去試驗片表面的水滴的程度而使用。
在此使用若干試樣A~D,針對作為陶瓷粒子使用的材料的組成比與洩漏率的關係之驗證試驗結果加以說明。圖6顯示使用組成比不同的陶瓷粒子之試樣A~D的驗證試驗結果。在圖6的驗證試驗,使用分別以特定的組成比包含陶瓷粒子之ZrSiO 2、MgO,與硬化劑之磷酸系硬化劑P 2O 3的試樣A~D。具體而言,試樣A的組成比為80:8:12,試樣B的組成比為75:13:12,試樣C的組成比為50:38:12,試樣D的組成比為40:48:12。
圖6所示的洩漏率(%),使用以下的洩漏率測定試驗進行了測定。圖7係洩漏率測定試驗之說明圖。在此試驗,準備具有藉由試樣A~D隔開第1空間12與第2空間14的閉空間之擴散胞16(擴散胞16保持於一定溫度T[K])。擴散胞16之中,在第1空間12燃料氣體G A以莫耳流量F A[mol/s]導入,同時在第2空間14氧化劑氣體G B以莫耳流量F B[mol/s]導入。
第1空間12及第2空間14,中介著具有特定的表觀氣孔率PA的多孔質固體之試樣A~D隔離,所以被導入第1空間12的燃料氣體G A,及被導入第2空間14的氧化劑氣體G B相互擴散,來自第1空間12的混合氣體以莫耳流量F L(=F A L+F B L)流出(莫耳分率基準之組成為y A L、y B L),同時來自第2空間14的混合氣體以莫耳流量F U(=F A U+F B U)流出(莫耳分率基準之組成為y A U、y B U)。在此,F A L為從第1空間12流出的混合氣體之中燃料氣體G A所佔的莫耳流量,F B L為從第1空間12流出的混合氣體之中氧化劑氣體G B所佔的莫耳流量,F A U為從第2空間14流出的混合氣體之中燃料氣體G A所佔的莫耳流量,F B U為從第2空間14流出的混合氣體之中氧化劑氣體G B所佔的莫耳流量。在洩漏率測定試驗,藉由實測由第1空間12及第2空間14流出的混合氣體的流量v U[m 3/s]、v L[m 3/s],同時以氣體層析法分析y A L、y A U使用次式求出洩漏率。 洩漏率(%)=(y A U×100)/(y A U+y A L)   (2)
根據圖6所示的驗證結果,在試樣A洩漏率為0%,比前述範圍的下限值(0.5%)更小。此外,試樣A的表觀氣孔率為6%,由表觀氣孔率的觀點來看也比前述範圍的下限值(10%)更小。在這樣的試樣A,與前述專利文獻1同樣只考慮洩漏性能為良好,但在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發生壓力差的話,應該會有因該壓力差而發生破損的可能性。
在試樣B洩漏率為0.5%,包含於前述範圍。此外,試樣B的表觀氣孔率為10%,由表觀氣孔率的觀點來看也包含於前述範圍。在這樣的試樣B,確保不會對電化學反應胞帶來性能降低的程度之密封效果,同時藉著容許某個程度的洩漏,即使在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可以抑制密封材237的破損。
在試樣C洩漏率為2.0%,包含於前述範圍。此外,試樣C的表觀氣孔率為25%,由表觀氣孔率的觀點來看也包含於前述範圍。在這樣的試樣C,確保不會對電化學反應胞帶來性能降低的程度之密封效果,同時藉著容許某個程度的洩漏,即使在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可以抑制密封材237的破損。
在試樣D,洩漏率為5.0%,比前述範圍的上限值(2.0%)更大。此外,試樣D的表觀氣孔率為32%,由表觀氣孔率的觀點來看也比前述範圍的上限值(25%)更大。在這樣的試樣D,為了防止破損而容許洩漏這點為良好,但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混合量大,有電化學反應胞的性能降低的疑慮。
在這樣顯示於圖6的驗證試驗,以實驗方式驗證了於試樣B、C藉由洩漏率在0.5~2.0%(表觀氣孔率10~25%),可以兼顧電化學反應胞的性能確保所必要的洩漏性能,與防止壓力差導致破損。
密封材237之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的調整,亦可藉由包含於密封材237的陶瓷粒子的粒徑選擇來進行。例如,包含於密封材237的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粒徑。在此場合,藉著適當選擇構成密封材237的陶瓷粒子的粒徑,藉著變更特定體積之陶瓷粒子的填充率,可以調整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
又,只要密封材237的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成為前述範圍,密封材237由具有單一粒徑的陶瓷粒子構成亦可。
此外,密封材237之表觀氣孔率的調整,亦可藉由包含於密封材237的陶瓷粒子的種類選擇來進行。例如,包含於密封材237的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種類。在此場合,藉著適當選擇構成密封材237的陶瓷粒子的種類,藉著變更特定體積之陶瓷粒子的填充率,可以調整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
又,只要密封材237的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成為前述範圍,密封材237由單一種類的陶瓷粒子構成亦可。
此外,在圖6之驗證試驗,針對試樣A~D也對耐還原性及耐熱循環性進行了評估。耐還原性,是將試樣A~D在燃料氣體(H 2:N 2=60:40(vol%))的氛圍下在接近於電化學反應胞的運作溫度約600℃曝露10小時,以目視觀察是否有剝離等變化而進行評估。根據此,於試樣A~D之任一,都確認可得良好的耐還原性。此外,耐熱循環性,是將試樣A~D塗布在YSZ藥片上,在燃料氣體(H 2:N 2= 60:40 (vol%))的氛圍下,在室溫與接近於電化學反應胞的運作溫度約600℃之間反覆進行10次循環升降溫,以目視觀察有無由YSZ藥片剝離而進行評估。根據此,於試樣A~D之任一,都確認可得良好的耐熱循環性。
接著,說明具有前述構成的密封材237之製造方法。圖8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型態之密封材237之製造方法的一態樣之流程圖。
首先,進行密封劑117的構成要素之一之陶瓷粒子的選擇(步驟S10)。在本實施型態,由前述陶瓷粒子的候補之Al 2O 3、ZrO 2、ZrSiO 2及MgO之中至少選擇一種。此外,如前所述,在步驟S11作為硬化劑選擇磷酸系硬化劑的場合,為了與磷酸系硬化劑混合時會合成對硬化有利的磷酸鎂,選擇陶瓷粒子至少包含MgO亦可。
接著,進行密封劑117的其他構成要素之硬化劑的選擇(步驟S11)。在本實施型態,選擇前述硬化劑的候補之膠合劑系硬化劑(例如Si-Ca-Al-O系膠合劑(cement))或磷酸系硬化劑之中至少一種。
步驟S10及S11之陶瓷粒子及硬化劑的選擇,以使藉由本製造方法製造的密封材237的表觀氣孔率成為10~25%(或洩漏率成為0.5~2.0%)的方式進行。如前所述,密封材237的表觀氣孔率(或洩漏率),依存於藉由硬化劑硬化的陶瓷粒子之粒徑或種類,所以藉著適宜地選擇陶瓷粒子及硬化劑,可以調整密封材237的表觀氣孔率為10~25%(或洩漏率成為0.5~2.0%)。
又,在圖8舉例顯示在步驟S10之後實施步驟S11的場合,但在步驟S10之前實施步驟S11亦可,同時實施步驟S10及S11亦可。
接著,混合在步驟S10選擇的陶瓷粒子,與在步驟S11選擇的硬化劑,產生漿料(步驟S12)。漿料的產生,皆有將選擇的陶瓷粒子及硬化劑以特定分量混合而進行。說明具體例的話,作為陶瓷粒子選擇ZrSiO 2及MgO,同時作為硬化劑選擇H 3PO 4(正磷酸)的場合,各以特定的分量混合浸漬於乙醇。藉此,MgO藉由與H 3PO 4反應,合成Mg 3(PO 4) 2(磷酸鎂)。其後,例如在50℃加熱,藉由對使乙醇揮發而得的粉體加入水,產生漿料。漿料,例如藉由對所得到的粉體每10g加入3g的水而產生。
接著,使在步驟S12產生的漿料硬化而進行成形(步驟S13)。漿料,例如,被填充於對應於密封材237的形狀之模具材,在特定溫度花上特定期間使其硬化,完成密封材237。
又,在步驟S11作為硬化劑選擇膠合劑系硬化劑的場合,在步驟S12對膠合劑系硬化劑與水一起混合陶瓷粒子,在特定溫度(例如室溫)花上特定期間使其硬化就可以使密封材237成形,所以可用更為簡潔的程序就獲得密封材237。
又,在圖6的驗證試驗使用的試樣A~D,將漿料填充於直徑20mm的圓筒狀之模具材,藉由在80℃使其反應24小時使硬化,使用把從模具材取出之物切削為3mm厚成形為藥片狀者。
根據如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型態,可以提供即使於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能確保良好的洩漏性能,可以有效果地防止損傷發生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其他,在不逸脫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可以適當地將前述的實施型態中的構成要素置換成周知的構成要素,此外,也可以適當組合前述的實施型態。
前述各實施型態中記載的內容例如概要如下。
(1)相關於一態樣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係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包含複數陶瓷粒子與供使前述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硬化劑,表觀氣孔率為10~25%。
根據前述(1)之態樣,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用的密封材,藉由複數陶瓷粒子藉由硬化劑硬化而構成。如此構成的密封材的表觀氣孔率,依存於藉由硬化劑硬化之陶瓷粒子的分布狀態。在本態樣,以使密封材的表觀氣孔率成為10~25%的方式構成。藉此,密封材可以在對電化學反應胞的性能影響很少的程度容許洩漏,確保必要的密封性能,同時可以有效果地防止因為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間的壓力差導致損傷發生。
(2)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1)之態樣,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粒徑。
根據前述(2)之態樣,藉著使用具有不同粒徑的陶瓷粒子構成密封材,可以利用粒徑的不同而調整表觀氣孔率。藉此,可適宜地得到具有10~25%的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3)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1)或(2)之態樣,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種類。
根據前述(3)之態樣,藉著使用不同種類的陶瓷粒子構成密封材,可以利用種類的不同而調整表觀氣孔率。藉此,可適宜地得到具有10~25%的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4)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1)至(3)之任一態樣,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Al 2O 3、ZrO 2、ZrSiO 2及MgO之中至少一種。
根據前述(4)之態樣的話,藉著使用包含Al 2O 3、ZrO 2、ZrSiO 2及MgO之中至少一種的陶瓷粒子,可以適宜地得到具有10~25%之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5)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1)至(4)之任一態樣,前述硬化劑,包含Si-Ca-Al-O系膠合劑(cement)及磷酸系硬化劑之中至少一種。
根據前述(5)之態樣的話,藉著使用包含Si-Ca-Al-O系膠合劑及磷酸系硬化劑之至少一種之硬化劑,可以適宜地得到具有10~25%之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6)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1)至(5)之任一態樣,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含MgO,前述硬化劑包含磷酸系硬化劑。
根據前述(6)之態樣,陶瓷粒子使用MgO,同時硬化劑使用磷酸系硬化劑。MgO與磷酸系硬化劑混合後合成磷酸鎂,陶瓷粒子藉由磷酸鎂硬化。藉此,可適宜地得到具有10~25%的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7)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6)之態樣,前述複數陶瓷粒子進而包含ZrSiO 2
根據前述(7)之態樣,作為硬化劑使用磷酸系硬化劑的場合,作為陶瓷粒子與MgO同時使用ZrSiO 2。藉由使用這些材料,可得耐還原性及耐熱循環性優異的密封材。
(8)相關於一態樣之電化學反應胞匣,具備:包含電化學反應胞之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供取出在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發電的電力之集電構件,及前述(1)至(7)之任一態樣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被配置於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的燃料氣體流道與氧化劑氣體流道之間。
根據前述(8)之態樣,於電化學反應胞匣為了隔離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而配置具有前述構成的密封材。藉此,於藉由密封材隔離的燃料氣體與氧化劑氣體之間產生壓力差的場合,也確保良好的密封性能,同時可以適宜地防止因該壓力差造成密封材破損。
(9)相關於一態樣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係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具備以表觀氣孔率成為10~25%的方式,使用硬化劑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步驟。
根據前述(9)之態樣,藉著使用硬化劑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可以適宜地製造具有10~25%之表觀氣孔率的密封材。
(10)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9)之態樣,藉由對包含MgO的前述複數陶瓷離子混合磷酸,合成磷酸鎂作為前述硬化劑。
根據前述(10)之態樣,藉著作為含MgO的陶瓷粒子對MgO混合磷酸而合成的磷酸鎂作為硬化劑,使陶瓷粒子硬化,可以適宜地製造具有10~25%之表觀氣孔率之密封材。
(11)在其他態樣,係於前述(9)之態樣,前述硬化劑為膠合劑系硬化劑。
根據前述(11)之態樣,藉著使用膠合劑系硬化劑使陶瓷粒子硬化,可以簡易地製造具有10~25%之表觀氣孔率之密封材。
10:間隙 12:第1空間 14:第2空間 16:擴散胞 101:電池堆 103:基體管 105:電化學反應胞 107:互連器 109:燃料極 111:固體電解質膜 113:空氣極 115:導線膜 117:密封劑 201:電化學反應胞模組 203:電化學反應胞匣 205:壓力容器 207:燃料氣體供給管 207a:燃料氣體供給支管 209:燃料氣體排出管 209a:燃料氣體排出支管 215:發電室 217:燃料氣體供給集管箱(header) 219:燃料氣體排出集管箱 221:氧化性氣體供給集管箱 223:氧化性氣體排出集管箱 225a:上部管板 225b:下部管板 227a:上部絕熱體 227b:下部絕熱體 229a:上部殼套 229b:下部殼套 231a:燃料氣體供給孔 231b:燃料氣體排出孔 233a:氧化性氣體供給孔 233b:氧化性氣體排出孔 235a:氧化性氣體供給間隙 235b:氧化性氣體排出間隙
[圖1]係顯示相關於實施形態之電池堆之一態樣之圖。 [圖2]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型態之電化學反應胞模組之一態樣之圖。 [圖3]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之電化學反應胞匣之一態樣之剖面圖。 [圖4A]為密封劑之顯微鏡拍攝相片之一例。 [圖4B]為概略顯示圖4A所示的密封材的內部構造之模式圖。 [圖5]係顯示密封材之相對密度,與開放氣孔及閉塞氣孔的氣孔率之相關之圖。 [圖6]顯示使用組成比不同的陶瓷粒子之試樣A~D的驗證試驗結果。 [圖7]係洩漏率測定試驗之說明圖。 [圖8]係顯示相關於本實施型態之密封材之製造方法的一態樣之流程圖。
10:間隙
117:密封劑

Claims (11)

  1. 一種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係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包含 複數陶瓷粒子,與 供使前述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硬化劑, 表觀氣孔率為10~25%。
  2. 如請求項1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粒徑。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不同的種類。
  4.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包含Al 2O 3、ZrO 2、ZrSiO 2及MgO之中至少一種。
  5.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硬化劑,包含Si-Ca-Al-O系膠合劑(cement)及磷酸系硬化劑之中至少一種。
  6. 如請求項1或2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 前述複數陶瓷粒子含MgO, 前述硬化劑包含磷酸系硬化劑。
  7. 如請求項6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前述複數陶瓷粒子進而包含ZrSiO 2
  8. 一種電化學反應胞匣,具備: 包含電化學反應胞之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 供取出在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發電的電力之集電構件,及 請求項1至7之任一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 前述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被配置於前述至少一個電化學反應電池堆的燃料氣體流道與氧化劑氣體流道之間。
  9. 一種於電化學反應胞供隔離燃料氣體及氧化劑氣體之用的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具備以表觀氣孔率成為10~25%的方式,使用硬化劑使複數陶瓷粒子硬化之步驟。
  10. 如請求項9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藉由對包含MgO的前述複數陶瓷離子混合磷酸,合成磷酸鎂作為前述硬化劑。
  11. 如請求項9之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前述硬化劑為膠合劑(cement)系硬化劑。
TW111106144A 2021-02-22 2022-02-21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TWI809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5909 2021-02-22
JP2021025909A JP7064077B1 (ja) 2021-02-22 2021-02-22 電気化学反応セル用シール材、電気化学反応セル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気化学反応セル用シール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7516A true TW202247516A (zh) 2022-12-01
TWI809724B TWI809724B (zh) 2023-07-21

Family

ID=81535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6144A TWI809724B (zh) 2021-02-22 2022-02-21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5969A1 (zh)
JP (1) JP7064077B1 (zh)
KR (1) KR20230131242A (zh)
CN (1) CN116964790A (zh)
DE (1) DE112022000445T5 (zh)
TW (1) TWI809724B (zh)
WO (1) WO20221769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5654B2 (ja) * 1999-08-23 2004-02-0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セルチューブのシール構造
KR100590968B1 (ko) * 2004-01-05 2006-06-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용 유리/세라믹 섬유 밀봉재와 이의제조방법
JP2005150122A (ja) * 2005-01-05 2005-06-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気化学セル用材料、電気化学セルおよび酸素発生装置
KR20080026446A (ko) * 2006-09-20 2008-03-25 엘지마이크론 주식회사 평판형 형광램프
EP3510647A4 (en) * 2016-09-07 2020-04-15 Ambri Inc. GASKETS FOR DEVICES FROM REACTIVE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
JP2018055914A (ja) 2016-09-28 2018-04-05 Toto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セルスタック
JP7133520B2 (ja) 2019-08-06 2022-09-08 直之 村上 コンピユーターの目(pcey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2000445T5 (de) 2023-10-05
US20240105969A1 (en) 2024-03-28
TWI809724B (zh) 2023-07-21
WO2022176996A1 (ja) 2022-08-25
CN116964790A (zh) 2023-10-27
KR20230131242A (ko) 2023-09-12
JP7064077B1 (ja) 2022-05-10
JP2022127754A (ja)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31077B1 (en) Cell stack device, module, and module housing device
US10756378B2 (en) Cell, cell stack device, module and module-containing device
JP2005044601A (ja) 固体酸化物型燃料電池
TWI809724B (zh) 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電化學反應胞匣、及電化學反應胞用密封材之製造方法
JP6749064B1 (ja) セル、セルスタック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収納装置
KR20110044657A (ko) 평관 지지체형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JP3929136B2 (ja) 電気化学セルおよび電気化学装置
JP7275344B1 (ja) 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
KR102191620B1 (ko) 개질된 프로판 가스를 이용한 원통형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스택
JP6486716B2 (ja)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燃料電池の修復方法
JP6979509B1 (ja) 燃料電池セル、燃料電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燃料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5646785B1 (ja) 燃料電池
JP6879732B2 (ja) 還元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還元処理システム、還元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還元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232614B2 (ja) 燃料電池用セ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燃料電池
JP7013605B1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JP2016122545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060073366A1 (en) Power generator by solid electrolyte fuel cell
TW202226658A (zh)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以及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控制方法
CN112470314A (zh) 燃料电池单元及电池单元堆装置
KR20200135676A (ko) 강한 소형 150w급 sofc 발전 시스템
Kim et al. Co-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and Syngas under Electrochemical Partial Oxidation using Novel SOFCs
JP2015191852A (ja)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Richards et al. Separated Anode Experiment to Measure Gas Transport and Methane Reforming within Solid-Oxide Fuel Cell Anodes
JP2018018628A (ja) セルスタック装置、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燃料電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