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5691A - 採血管保持器 - Google Patents

採血管保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5691A
TW202245691A TW111112154A TW111112154A TW202245691A TW 202245691 A TW202245691 A TW 202245691A TW 111112154 A TW111112154 A TW 111112154A TW 111112154 A TW111112154 A TW 111112154A TW 202245691 A TW202245691 A TW 2022456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collection
collection tube
holder
fixing
adap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2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間中勇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69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e.g. with syringes
    • A61B5/154Devices using pre-evacuated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可將被連接於採血管的轉接器穩定地作固定的採血管保持器。 [解決手段]採血管保持器(1)具備有:保持器本體(10),是構成在前端側具有底部(11)的有底筒狀,收容採血管的至少一部分;筒狀的固定部(13),是被設在底部(11),插入被連接於採血管的轉接器(100)而被固定;外壁部(14),是被設在固定部的外周側;以及連接部(15),是被配置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

Description

採血管保持器
本發明,是關於在採血時保持採血管的採血管保持器。
以往在血液檢查等採集血液樣本時,是採用將從被穿刺到生物體的針管所採集的血液樣本貯留在被保持在採血管保持器的採血管中的手法。
一般在該採血管保持器,具備被穿刺到採血管的橡膠栓等的連接用針管的轉接器相對於保持器本體可裝卸地被固定。而且,被穿刺到生物體的採血用針管,是與連接用針管一體被設置、或是經由被設在轉接器的魯爾連接器等形成與連接用針管連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保持器本體被構成後端側開口的有底圓筒狀,並且具備有從前端側的底部朝前端側突出的圓筒狀的固定部。而且,轉接器,是形成藉由將被設在本身的外周面的公螺紋與被設在該固定部的內周面的母螺紋螺合而被固定在保持器本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194161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保持器本體與其他的醫療器具同樣由樹脂所構成之處,在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採血管保持器,由於固定部被構成薄壁,所以固定部容易變形(彈性變形及塑性變形),轉接器的固定會有變的不穩定的情況。
本發明,是由鑑於這樣的實情,而欲提供可將被連接於採血管的轉接器穩定地作固定的採血管保持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具備有:保持器本體,是構成在前端側具有底部的有底筒狀,收容採血管的至少一部分;筒狀的固定部,是被設在前述底部,插入被連接於前述採血管的轉接器而被固定;外壁部,是被設在前述固定部的外周側、以及連接部,是被配置在前述固定部與前述外壁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因為藉由外壁部而使抑制固定部的變形成為可能,所以,將被連接於採血管的轉接器穩定地作固定。亦即,因為經由連接部而藉由外壁部支撐固定部成為可能,所以,對保持器本體固定轉接器時,且進一步對固定後的轉接器施加外力時,也使固定部不易變形,在保持器本體可穩定地固定轉接器。
又,在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中,前述連接部,是與前述底部、前述固定部及前述外壁部的至少1個被設置成一體為理想。
據此,因為可將連接部與保持器本體同時形成,所以,可低成本且容易地構成連接部,並藉由外壁部確實地支撐固定部。
又,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中,前述連接部,是在前述固定部的周向間斷地被設置為理想。
據此,因為在連接部15的周向調整所佔據的範圍,可適當地設定固定部13的變形量,所以,可更穩定地固定轉接器。又,即使將保持器本體與連接部一體進行樹脂成形時,因為可將固定部及其附近構成薄壁,所以,防止縮痕、空隙這類的成形不良,來提高固定部及其附近的形狀精度,可更穩定地固定轉接器。
又,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中,前述外壁部,是構成從外周側圍著前述固定部的筒狀為理想。
據此,因為提高外壁部的剛性,可更確實地支撐固定部,所以可將轉接器更穩定地作固定。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達到所謂能將被連接於採血管的轉接器穩定地作固定的優異的效果。
以下,參照添附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採血管保持器1的俯視圖,圖1B為採血管保持器1的前視圖。又,圖2為圖1A的I-I線剖視圖。此外,在這個圖表示在採血管保持器1安裝了轉接器100的狀態。
採血管保持器1,是由收容採血管(圖示省略)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持器本體10、以及在保持器本體10的內部保持採血管的保持構件20所構成。
保持器本體10,是由前端側(圖1B及圖2中的上側)的底部11及後端側(圖1B及圖2中的下側)的筒部12形成的有底圓筒狀所構成。在底部11的中央部設有貫穿孔11a,並且設有從前端面11b朝向前端側突出的圓筒狀的固定部13以及外壁部14。而且,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設有連接部15。
固定部13,是轉接器100從前端側被插入內部而被固定的部分,外壁部14,是保護固定部13用的部分。而且,連接部15,是連接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而活用外壁部14並補強固定部13用的部分。關於固定部13、外壁部14及連接部15的詳細為後述。
在底部11的後端面11c的外周側設有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4個)舌狀突出片11c1。舌狀突出片11c1構成朝向後端側突出的略呈平板狀,且是與保持構件20接觸而彈性變形,來對保持構件20的保持力進行補強用之物。
又,在較後端面11c的舌狀突出片11c1更稍微靠軸心側設有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4個)抵接部11c2。該抵接部11c2,是朝向後端側突出地被設置,藉由與採血管的前端面抵接,將採血管沿著軸向作定位用之物。
筒部12的前端側的部分比底部11更朝前端側突出。換言之,底部11是偏置在比筒部12的前端更位於後端側而被配置。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如此地設置既縮短保持器本體10的軸向的全長也讓容易持性提升。
筒部12的外周面12a,是構成外徑朝向後端側2階段擴大的具段差的形狀。又,在外周面12a設有在軸向(圖1B及圖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存在的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6個)止滑肋12a1。
在筒部12的後端部設有俯視觀看為橢圓形狀的凸緣16。該凸緣16,是將採血管插入保持器本體10內的時候,使用者手指扣住用之物,在前端面16a設有新月形狀的止滑凹部16a1。又,在凸緣16的正面側及背面側的端部分別設有朝向前端側突出的側壁部16b,而使得將採血管從保持器本體10內取出時的保持器本體10的容易拿持性提升。
在筒部12的內周面12b設有:在後端側和周向接連的第1凹部12b1、以及從第1凹部12b1朝向前端側在軸向延伸存在的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4個)溝狀的第2凹部12b2。該第1凹部12b1為嵌合保持構件20的部分,第2凹部12b2是避免與保持構件20及舌狀突出片11c1的干涉用的部分。
在內周面12b的前端側進一步設有從底部11朝向後端側在軸向上延伸存在的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8個)抵接肋12b3。該抵接肋12b3是與採血管在徑方向抵接,而將採血管在徑方向作定位用者。
在抵接肋12b3設有與在抵接部11c2沒有抵接的類型的採血管的前端面抵接,而將採血管沿著軸向作定位的段差部12b4。又,在半數的抵接肋12b3的後端部設有藉由卡止在採血管的凸緣狀的部分限制採血管朝向後端側的移動之突起12b5。
保持構件20是由:圓筒狀的嵌合部21、以及從嵌合部21朝向前端側突出的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態為4個)的壓接部22所構成。嵌合部21是與保持器本體10的第1凹部12b1嵌合的部分。在嵌合部21的外周面的4個地方設有定位凸部21a。保持構件20,是藉由將該定位凸部21a收容在被設於第1凹部12b1內的定位凹部12b6內,而形成在周向被定位的情況。
壓接部22,是構成從嵌合部21朝向前端側逐漸接近軸心地傾斜延伸出之後作彎折而從軸心稍微逐漸分離地延伸出的帶板狀。壓接部22在徑方向和被插入保持器本體10內的採血管抵接,而朝向外周側搖動地作彈性變形的同時,前端部抵接在舌狀突出片11c1上,而彈性變形使彎折部打開。
保持器本體10內的採血管藉由該壓接部22的彈性變形的復原力被壓抵在徑方向上,藉此保持在採血管保持器1。在本實施形態,因為舌狀突出片11c1的彈性變形的復原力也被附加在採血管上,所亦可更穩定地保持採血管。
此外,保持器本體10及保持構件20,是例如由聚丙烯、聚碳酸酯等的透明或半透明的適宜的樹脂所構成。
轉接器100是由:前端具有銳利的針尖的管狀的連接用針管101、被固定在連接用針管101的基端部的具階差的圓筒狀的輪轂102、以及覆蓋連接用針管101的狀態下,被固定在套筒的細長的有底圓筒狀的套筒103。
連接用針管101是被穿刺到採血管的橡膠栓等的部分,即由不銹鋼等的適宜的金屬所構成。連接用針管101的基端部藉由接著劑被固定在輪轂102的後端側。
輪轂102是被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的部分,且與保持器本體10同樣例如由聚氯乙烯、聚丙烯等的適宜的樹脂所構成。在套筒102的後端側設有對保持器本體10的固定用的公螺紋102a。又,在公螺紋102a的前端側設有對保持器本體10定位用的凸緣部102b。
在本實施形態,將公螺紋102a的螺紋留下後端側的一部分,在周向分成4等分間斷性地作設置。而且,在凸緣部102b設置缺口(圖示省略),讓保持器本體10與轉接器100之間擁有透氣性。如此設置,即便在保持器本體10安裝了轉接器100的狀態下,因為可讓滅菌氣體(蒸氣、氧化乙烯氣體等)流入固定部13與公螺紋102a之間,而可使滅菌處理有效率化。
在套筒102的前端側設有例如以ISO80369-7等的規格為基準的公連接器102c,被插入到生物體的採血用針管,是經由該公連接器102c變連接於轉接器100。
套管103,是覆蓋從連接用針管101的套筒102突出的部分進行保護的部分,例如由具有異戊二烯橡膠等的柔軟性的適當的彈性材料所構成。套管103,是藉由彈性變形的復原力卡止在被壓入開口部內的套筒102的後端部而被固定在套筒102。
轉接器100,是將朝向後端側的連接用針管101的前端配置保持器本體10內的狀態下被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因此,採血管保持器1的使用者只要將設有橡膠栓等的採血管的前端部從後端側插入保持器本體10內,就能讓套管103及橡膠栓等貫穿連接用針管101,而可將採血管和轉接器100作連接。
讓採血管的橡膠栓等貫穿連接用針管101,連接採血管與連接器100,使採血管內與公連接器102c內連通,藉此形成被連接於公連接器102c的採血用針管與採血管內連通。亦即,形成從採血用針管所採集的血液樣本流入採血管內被貯留的狀態。一般,採血管內被預先減壓,而形成血液藉由負壓背心引道採血管內。
套筒103,是連接採血管與轉接器100的狀態下,在採血管與套筒102之間朝軸向被壓縮的狀態,可是,從轉接器100卸下採血管,就恢復到覆蓋連接用針管101的本來的形狀。
此外,轉接器100取代公連接器102c,也可為具備可連接注射器的筒前端等的母連接器之物,也可具備採血用針管之物。又,轉接器100也可為經由具有可撓性的管材等連接公連接器102c、母連接器或是採血用針管。又,公螺紋102a也可連續性地被設置。
接著,針對固定部13、外壁部14及連接部15進行說明。圖3A為保持器本體10的俯視圖,圖3B是將固定部13、外壁部14及連接部15的周圍部分表示的圖3A的II-II線剖視圖。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是如上述分別構成圓筒狀,且是略同軸地被配置。
在固定部13的內周面13a設有與轉接器100的公螺紋102a螺合的母螺紋13b。亦即,轉接器100是藉由將套筒102插入固定部13內,將公螺紋102a與母螺紋13b螺合而被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
此外,公螺紋102a及母螺紋13b,是由兩條螺紋所構成。又,在本實施形態,是由從軸向觀看母螺紋13b被設在彼此不會重疊的範圍的2個螺紋構成,而可將保持器本體10的金屬膜構造精簡化。
固定部13的前端面13c成為與凸緣部102b抵接,使轉接器100相對於保持器本體10作定位的部分。又,在套筒102的固定部13的內周面13a的前端側必須使轉接器100的插入容易化而設有內徑朝向前端側逐漸擴大的錐形部13d。
外壁部14,是以從外周側圍住固定部13地被設置,並且,被設定成內徑比固定部13的外徑更大。因此,在外壁部14的內周面14a與固定部13的外周面13e之間在徑方向設有預定的間隔。又,外壁部14的內徑被設定成比套筒102的凸緣部102b的外徑更稍微大,外壁部14的軸向尺寸被設定的比固定部13更大。因此,連接器100被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的狀態下,形成凸緣部102b被收容在外壁部14內。
在本實施形態,因為在保持器本體10與轉接器100之間擁有通氣性,所以,藉由設置外壁部14,防止手指、連接器等對固定部13的接觸,而將固定部13及連接器100從破損、污染等進行保護。亦即,防止什麼東西卡在固定部13與連接器100之間的段差、通氣用的間隙等,而讓固定部13、轉接器100破損、或是污染物進入到固定部13與連接器100的間隙,而附著在連接用針管101、採血管等的情況。
又,雖省略圖示,可是藉由設置外壁部14,可將公連接器102c(或是連接器100具備的採血用針管)的保護用的蓋子不是固定在套筒102而是上固定在外壁部14上,所以,可更確實地將公連接器102c從破損、污染等進行保護。又,藉由將蓋子固定在外壁部14上,可封閉保持器本體10與轉接器100之間的間隙,所以,可更確實地防止連接用針管101、套筒103等的污染。
連接部15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以連接兩者的方式被配置。在本實施形態,是將與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一體被形成的肋狀的4個連接部15在周向以大致等間隔(亦即約90˚間隔)作排列。又,本實施形態的連接部15,是以從底部11的前端面11b朝向前端側朝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的(亦即保持器本體10的)軸向延伸出地被設置,並與底部11一體被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隔著該連接部15可藉由外壁部14支撐固定部13,藉此抑制固定部13的變形(彈性變形及塑性變形)。亦即,藉由剛性高的圓筒狀的外壁部14從外周側支撐固定部13,藉此抑制固定部13的內外徑擴大地變形、以及固定部13相對於保持器本體10的軸心傾斜地變形。
如此地構成而可將轉接器100穩定地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具體而言,藉由抑制固定部13的變形,而可防止例如轉接器100相對於保持器本體10斜斜無理地被扭進的事態。亦即,因為保持器本體10可將轉接器100以適當的姿勢作固定,所以,相對於插入到保持器本體10內的採血管將連接用針管101適當地進行穿刺,可適當地進行連接。
再者,例如在連接用針管101對採血管的穿刺時、被連接於公連接器102c的採血用針管對生物體的穿刺時,即便施加使連接器100對保持器本體10傾斜這樣的外力時,也可抑制轉接器100的斜度。
又,例如即使讓公螺紋102a以及母螺紋13b以適當的彈性變形進行接觸,而達到摩擦力所致防止鬆弛的效果時,讓固定部13中的彈性變形的復原力大增也可確實達到防止鬆弛的效果。亦即,可防止起因於公螺紋102a與母螺紋13b的螺合的鬆弛而造成轉接器100的搖晃、脱落。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配置連接部15,抑制固定部13的變形,將轉接器100穩定地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藉此,能預先防止採血管保持器1在使用時可能會發生的不好的情況。而且,此結果可安全地使用採血管保持器1。
又,在本實施形態因為是將連接部15與固定部13、外壁部14以及底部11設成為一體(一體性地樹脂成形),所以不僅確實地支撐固定部13,而使連接部15的低成本且容易的配置成為可能。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是藉由在周向間斷地設置連接部15,所以即便設置連接部15也可防止固定部13附近變成厚壁。藉此,在本實施形態,防止樹脂成形時在厚壁部分可能產生的所謂縮痕、空隙的成形不良,而可使固定部13及母螺紋13b的形狀精度提升,因而可藉由保持器本體10更穩定地固定轉接器100。
又,藉由在周向間斷地設置連接部15,在連接部15的周向調整佔據的範圍,而可適當地設定固定部13的變形量。藉此,在本實施形態,不進讓轉接器100的固定更穩定化,即便達成到對母螺紋13b防止鬆弛的效果時,也可使得和公螺紋102a的螺合不會變得過度緊密。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雖將連接部15的軸向長度設定成固定部13的軸向長度的約73%,可是,連接部15的軸向長度不是被這個所限定者,例如也可設成比固定部13的軸向長度更長。即便是藉由調整連接部15的軸向長度,也可適當地設定固定部13的變形量。
接著,針對採血管保持器1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圖4A~C以及圖5A及B,是表示採血管保持器1的變形例的圖,即將固定部13、外壁部14及連接部15的周圍部分表示的圖3A的II-II線剖視圖。
圖4A表示僅將連接部15與外壁部14及底部11設成一體的情況的例子,圖4B表示僅將連接部15與固定部13及底部11設成一體的情況的例子,圖4C表示僅將連接部15與底部11設成一體的情況的例子。
如此,藉由在連接部15與固定部13之間、以及連接部15與外壁部14之間的任一方或兩方設置間隙,使固定部13某程度變形,而使連接部15與外壁部14或固定部13接觸之後,可形成藉由外壁部14支撐固定部13的情況。
亦即,因為只能在預定的程度內容許固定部13的自由的變形,所以,藉由轉接器100及固定部13彼此做卡合的部分(這裡是公螺紋102a及母螺紋13b)的結構,可使轉接器100對保持器本體10的固定更容易化、或是更穩定化。又,藉由保持器本體10或連接器100的結構,因為只能在預定的程度內容許固定部13的撓曲,所以可容易使用採血管保持器1。
此外,圖示雖省略,在圖4A及B所示的例子中,也可在連接部15與底部11之間設置間隙。亦即,連接部15僅與外壁部14被設為一體者,或者也可僅與固定部13被設為一體者。又,在圖3A及B所示的例子中,也可在連接部15與底部11之間設置間隙。亦即,連接部15也可僅與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被設為一體者。
連接部15只要與固定部13、外壁部14或者底部11的至少1個被設為一體者,則因為可在保持器本體10的樹脂成形時形成,所以,可低成本起容易地設置連接部15。
又,連接部15的個數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採用任意的個數。又,連接部15的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也可在周向被連續性地設置,也可在軸向被間斷地設置者。又,連接部15也可為不等間隔被排列者,例如也可作交錯狀排列者。又,也可將圖3A及B、以及圖4A~C所示的連接部15適當地組合作設置。亦即,連接部15的個數、形狀及配置並不是特別被限定者,可採用任意的個數、形狀及配置。
圖5A及B表示將連接部15與保持器本體10作成不同體的結構的情況的例子。在此例,是由圓筒狀的構件構成連接部15,從前端側壓入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而將連接部15固定在保持器本體10。
此時,在採血管保持器1的製造中,衍生出必須將連接部15的安裝工程另外設置,因為可將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作成簡單形狀,所以,將保持器本體10的金屬膜精簡化可減低成本。
此外,連接部15對保持器本體10的固定,是例如卡合、超音波熔接或接著劑所為的接著等,也可為其他的手法所致者。又,連接部15的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也可為角筒狀、螺旋狀等,也可在外周面、內周面具備突起等之物。
又,連接部15的材質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也可與保持器本體10為同一樹脂,也可與保持器本體10為不同的樹脂、金屬等。又,也可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灌入接著劑、紫外線硬化樹脂等讓其硬化而構成連接部15。
又,圖5A及B所示的例子中,雖表示在連接部15與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情況,可是,也可在連接部15與固定部13之間、或是在連接部15與外壁部14之間設置間隙,也可在連接部15與底部11、在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之間完不產生間隙。
又,連接部15也可具備轉接器100。亦即,連接部15,是對保持器本體10固定連接器100時,被配置在固定部13與外壁部14之間。此外,此時連接部15與套筒102也可被設成為一體,也可被設成不同體。又,也可與保持器本體10被構成為不同體的連接部15被設成為一體的連接部15組合作設置。
其他,圖示雖省略,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例如也可被構成為橢圓筒狀、角筒狀等圓筒狀以外的形狀。又,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也可從底部11朝向後端側突出被設置者,也可朝向前端側及後端側的兩方突出地被設置。又,固定部13及外壁部14也可為具有缺口部、窗部等之物。
又,外壁部14不限於筒狀之物,也可在周向間斷地被設置。又,在外壁部14設置和凸緣部102b卡止的突起等,也可讓轉接器100的固定更穩定化。又,對固定部13的轉接器100的固定不限於公螺紋102a及母螺紋13b的螺合所致者,也可是其他的卡合構造所致者。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可是本發明的採血管保持器不是被上述的實施的形態所限定者,在不偏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當然可施予各種的變更。
例如,採血管保持器1的各部的形狀及配置不是被限定在上述的實施形態所示的形狀及配置者,可採用已知的各種的形狀及配置。又,採血管保持器1不具備保持構件20,保持器本體10也可直接保持採血管之物。又,保持器本體10也可為不具有:舌狀突出片11c1、抵接部11c2、第2凹部12b2或是抵接肋12b3等。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所示的作用及效果只不過是例舉從本發明衍生的最適合的作用及效果者,本發明所致的作用及效果不是被該等所限定者。
1:採血管保持器 10:保持器本體 11:底部 13:固定部 14:外壁部 15:連接部 100:轉接器
[圖1]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採血管保持器的俯視圖。B為採血管保持器的前視圖。 [圖2]為圖1A的I-I線剖視圖。 [圖3]A為保持器本體的俯視圖。B是將固定部、外壁部及連接部的周圍部分表示的圖3A的II-II線剖視圖。 [圖4]A~C表示採血管保持器的變形例的圖。 [圖5]A及B表示採血管保持器的變形例的圖。
1:採血管保持器
11:底部
11a:貫穿孔
11b:前端面
11c:後端面
11c1:舌狀突出片
11c2:抵接部
12:筒部
12a1:止滑肋
12a:外周面
12b:內周面
12b1:第1凹部
12b2:第2凹部
12b3:抵接肋
12b4:段差部
12b5:突起
12b6:定位凹部
13:固定部
13a:內周面
13b:母螺紋
13c:前端面
13d:錐形部
13e:外周面
14:外壁部
14a:內周面
15:連接部
16:凸緣
16a:前端面
16a1:止滑凹部
20:保持構件
21:嵌合部
21a:定位凸部
22:壓接部
100:轉接器
101:連接用針管
102:套筒
102a:公螺紋
102b:凸緣部
102c:公連接器
103:套筒

Claims (5)

  1. 一種採血管保持器,其特徵為,具備有:保持器本體,是構成在前端側具有底部的有底筒狀,收容採血管的至少一部分; 筒狀的固定部,是被設在前述底部,插入被連接於前述採血管的轉接器而被固定; 外壁部,是被設在前述固定部的外周側;以及 連接部,是被設在前述固定部與前述外壁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採血管保持器,其中, 前述連接部,是與前述底部、前述固定部及前述外壁部的至少1個被設置成一體。
  3. 如請求項1之採血管保持器,其中, 前述連接部,是在前述固定部的周向間斷地被設置。
  4. 如請求項2之採血管保持器,其中, 前述連接部,是在前述固定部的周向間斷地被設置。
  5. 如請求項1至4項中任一項之採血管保持器,其中, 前述外壁部,是構成從外周側圍著前述固定部的筒狀。
TW111112154A 2021-05-18 2022-03-30 採血管保持器 TW2022456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4015 2021-05-18
JP2021084015 2021-05-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691A true TW202245691A (zh) 2022-12-01

Family

ID=84141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2154A TW202245691A (zh) 2021-05-18 2022-03-30 採血管保持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44454A1 (zh)
TW (1) TW202245691A (zh)
WO (1) WO20222444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5975A (en) * 1992-10-28 1994-03-22 Lockwood Jr Hanford N Hypodermic needle safety device with sliding outer cover
JP4826784B2 (ja) * 2005-11-08 2011-11-30 ニプロ株式会社 採血針セット
JP6614142B2 (ja) * 2014-06-18 2019-12-04 ニプロ株式会社 採血ホルダ
JP2020203071A (ja) * 2019-06-13 2020-12-24 株式会社トップ 採血管ホルダー及び採血キ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44454A1 (zh) 2022-11-24
WO2022244454A1 (ja) 2022-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15312B2 (ja) 注射器又はカープルのため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JP6374111B2 (ja) 針シールドプラーキャップ組立体
EP2910235A1 (en) Puncture needle adapter
WO2011068190A1 (ja) バイアルアダプタ
US10238858B2 (en) Connector and infusion set
JP2001082647A (ja) コネクタ
KR102595213B1 (ko) 생검 캡 및 하우징을 위한 디바이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5261931A (ja) コネクタ
JP5663291B2 (ja) 防水コネクタ、防水コネク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WO2016158627A1 (ja) 穿刺針保護用組立体、注射器組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235757A1 (en) Cartridge, atomization unit, and non-combustion suction device
US20130304116A1 (en) Plug
TW202245691A (zh) 採血管保持器
CN110996865B (zh) 套管用保持器
WO2014049924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が装着される薬剤注入装置
JP5224677B2 (ja) 脳に挿入される脳深部電極等の固定具
TWI821566B (zh) 採血用保持器
EP3871526A1 (en) Atomization unit and non-combustion-type inhaler
WO2023127298A1 (ja) 採血管ホルダ
WO2014050429A1 (ja) 弁体、医療用コネクタ及び弁体の製造方法
JP7445745B2 (ja)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メスコネクタ
JP7467921B2 (ja) 瓶針
US20230158251A1 (en) Indwelling needle
JP5457483B2 (ja) 栓体及び内視鏡
WO2020256071A1 (ja) 留置針組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