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2324A - 換氣系統 - Google Patents

換氣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2324A
TW202242324A TW111107027A TW111107027A TW202242324A TW 202242324 A TW202242324 A TW 202242324A TW 111107027 A TW111107027 A TW 111107027A TW 111107027 A TW111107027 A TW 111107027A TW 202242324 A TW202242324 A TW 2022423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aforementioned
air
ventilation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0828B (zh
Inventor
溝端和彦
砂山昂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2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82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 Flow Control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換氣系統10包含:換氣裝置11、第1濕度感測器38、及換氣控制器36;換氣裝置11包含:熱交換器32;送氣扇34,其將室內空間S1外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送至室內空間S1內;及排氣扇33,其將室內空間S1內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排至室外空間S2;換氣控制器36可執行第1模式、第2模式、或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送氣扇34及排氣扇33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送氣扇34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該第3模式使排氣扇33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Description

換氣系統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換氣系統。
先前,已知一種使用包含送氣扇、排氣扇、熱交換器、及控制器之換氣裝置之換氣系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前述換氣系統將對象空間進行換氣。已知前述換氣系統當在對象空間外之濕度為高、且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低之條件下使用時,有可能在換氣裝置內之送氣通路中產生結露。因此,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換氣系統中,在送氣通路內設置檢測自對象空間外取入對象空間內之外部大氣之狀態之送氣狀態檢測器,控制器基於送氣狀態檢測器之檢測結果,在外部大氣非為良好者時,使送氣扇停止或間歇運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9388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先前,即便在外部大氣之濕度為高時,因與其相比對象空間內之濕為度低之情形居多,故藉由將對象空間內之空氣進行排氣而可將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抑制為較低。然而,近年來,起因於建築物之高氣密化日新月異,而對象空間內之濕度容易上升。因此,在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高之條件下使用前述換氣系統之情形增加,與此相伴,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超過容許量之情形增加,因此有自換氣裝置漏水之情形。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抑制出自換氣裝置之漏水。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1)本揭示之換氣系統包含: 換氣裝置,其進行對象空間之換氣;第1檢測部,其檢測前述對象空間內之濕度;及控制器,其控制前述換氣裝置之運轉; 前述換氣裝置包含:熱交換器;送氣扇,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外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送至前述對象空間內;及排氣扇,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內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排至前述對象空間外; 前述控制器可執行第1模式、第2模式、或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前述送氣扇及前述排氣扇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前述送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送氣風量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送氣扇運轉;該第3模式使前述排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排氣風量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排氣扇運轉;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部之第1檢測值為第1特定值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
於如以上之構成中,藉由設置檢測對象空間內之濕度之第1檢測部,而可檢測對象空間內之濕度。在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高時,對象空間外之濕度亦變高之可能性高。因此,若在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高之狀態下執行第1模式,則濕度高之空氣自對象空間內及對象空間外之兩者流入熱交換器,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超過容許量,而發生出自換氣裝置之漏水之可能性變高。於本揭示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第1特定值以上時,藉由使送氣扇或排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使平均風量下降,而抑制來自對象空間外或對象空間內之濕度高之空氣通過熱交換器,而可抑制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藉此可抑制出自換氣裝置之漏水。
(2)較佳的是,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為前述第1特定值以上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根據該構成,在如僅對象空間內之濕度暫時上升時,可抑制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藉此,可抑制換氣裝置之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
(3)較佳的是,在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未達前述第1特定值以下之第3特定值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切換為前述第1模式。 根據該構成,在對象空間內之空氣不再為高濕時,抑制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且藉由將換氣裝置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而將對象空間內之換氣量返回通常之量。
(4)較佳的是,進一步包含檢測前述對象空間之外部之濕度的第2檢測部,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為前述第1特定值以上、且前述第2檢測部之第2檢測值為第2特定值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根據該構成,藉由基於對象空間內與對象空間外兩者之濕度而控制換氣裝置之運轉,而可更確實地抑制濕度高之空氣流入熱交換器。
(5)本揭示之換氣系統包含: 換氣裝置,其進行對象空間之換氣;第1檢測部,其檢測前述對象空間內之濕度;及控制器,其控制前述換氣裝置之運轉; 前述換氣裝置包含:熱交換器;送氣扇,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外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送至前述對象空間內;及排氣扇,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內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排至前述對象空間外; 前述控制器可執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前述送氣扇及前述排氣扇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前述送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送氣風量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送氣扇運轉;該第3模式使前述排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排氣風量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排氣扇運轉;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部之第1檢測值變成第1特定值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及前述第3模式。
在如以上之構成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第1特定值以上時,藉由使送氣扇及排氣扇停止、間歇運轉、或使平均風量下降,而抑制來自對象空間外及對象空間內之濕度高之空氣通過熱交換器,而可抑制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藉此可抑制出自換氣裝置之漏水。
(6)較佳的是,進一步包含檢測前述對象空間之外部之濕度的第2檢測部,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為前述第1特定值以上、且前述第2檢測部之第2檢測值為第2特定值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根據該構成,藉由基於對象空間內與對象空間外兩者之濕度而控制換氣裝置之運轉,而可更確實地抑制濕度高之空氣流入熱交換器。
(7)較佳的是,進一步包含空氣調和機,其藉由與冷媒之熱交換而產生調和空氣、且供給至前述對象空間, 前述空氣調和機包含:室內機,其將調和空氣供給至前述對象空間內;室外機,其設置於前述對象空間外;及冷媒配管,其連結前述室內機與前述室外機之間;且前述第2檢測部設置於前述室外機。 根據該構成,於包含空氣調和機之換氣系統中,可簡易地設置第2檢測部。藉由在空氣調和機及換氣系統中共用第2檢測部,而可抑制換氣系統之製造成本。
(8)較佳的是,進一步包含報知前述換氣裝置之異常的報知部, 若前述第1檢測值為前述第1特定值以上時,前述控制器藉由前述報知部報知前述換氣裝置異常。 根據該構成,可將對象空間內之濕度變高之情形報知給換氣系統之管理者或使用者,而可藉由管理者等之手動操作而切換換氣裝置之運轉模式。藉此,於在對象空間內之濕度為高之條件下使用具備熱交換器之換氣系統時,可更確實地抑制熱交換器之水分含有量。
以下,一面參照附圖,一面對於本揭示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圖1係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圖1所示之換氣系統10為本揭示之換氣系統之第1實施形態,包含:換氣裝置11、控制器36、及第1濕度感測器38。於以下之說明中,亦將構成換氣系統10之換氣裝置11稱為第1換氣裝置11A。於以下之說明中在僅稱為「換氣裝置11」時,對於各實施形態之換氣裝置說明共通之構成。
(換氣裝置11之構成) 換氣裝置11進行室內空間S1之換氣。室內空間S1係藉由換氣系統10進行換氣的對象空間之一例,為房間R之內部之空間。將房間R之外部之空間稱為室外空間S2。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室外空間S2設為屋外。室外空間S2只要為室內空間S1之外部且為可與屋外之間直接進行空氣之往來之空間即可,例如可為建築物內之空間。換氣裝置11設置於房間R之天花板內部之空間S3,經由管道45a~45d與室內空間S1及室外空間S2連接。
圖2係自上方觀察換氣裝置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圖3係圖2之A-A線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圖4係圖2之B-B線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如圖2~圖4所示般,換氣裝置11包含具有大致長方體之箱形狀之殼體31。於殼體31內,收容有熱交換器32、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於殼體31,設置回風取入口41、排氣吹出口42、外部大氣取入口43、及送氣吹出口44。於殼體31之外部,設置有控制器36。控制器36收容於設置在殼體31之外部之控制盒37內。
(控制器36之構成) 控制器36(以下亦稱為「換氣控制器」)係供控制換氣裝置11之動作之裝置,控制設置於換氣裝置11之風扇之動作。換氣控制器36例如係由包含CPU等處理器、RAM、ROM等記憶體之微電腦構成。換氣控制器36亦可為使用LSI、ASIC、FPGA等作為硬體而實現者。換氣控制器36藉由由處理器執行安裝於記憶體之程式,而發揮特定之功能。再者,換氣控制器36可作為換氣裝置11之一部分與該換氣裝置11設置為一體,亦可作為與換氣裝置11不同之裝置而別體地設置。
(遙控器25之構成) 如圖1所示般,換氣裝置11進一步包含遙控器25。遙控器25用於進行換氣裝置11之運轉開始/運轉停止之操作、或室內之濕度、送風之強弱等之動作設定。遙控器25藉由有線或無線可通訊地連接於換氣控制器36。使用者藉由使用遙控器25,而可遠距離操作換氣裝置11。
遙控器25包含報知部28。報知部28係如下部位:於在換氣裝置11產生異常時,鳴出聲音(聲音或蜂鳴音等),或者進行顯示(等之點亮或閃爍等),而報知異常之產生。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遙控器25具有報知部28之情形,但報知部28亦可與遙控器25別體地設置,例如,可設置於後述之空氣調和機12用之遙控器26(參照圖13)。
(送氣通路及排氣通路之構成) 如圖1~圖4所示般,回風取入口41用於將來自室內空間S1之空氣(回風)RA取入殼體31內。排氣吹出口42用於將取入殼體31內之回風RA作為排氣EA排出至室外空間S2。外部大氣取入口43用於將來自室外空間S2之空氣(外部大氣)OA取入殼體31內。送氣吹出口44用於將取入殼體31內之外部大氣OA,作為送氣SA供給至室內空間S1。
如圖1所示般,回風取入口41經由管道45c與室內空間S1相連。排氣吹出口42經由管道45b與室外空間S2相連。於以下之說明中,亦將藉由該等管道45b、45c經由殼體31連結室內空間S1與室外空間S2之風路稱為排氣通路(後述之排氣通路46)。
外部大氣取入口43經由管道45a與室外空間S2相連。送氣吹出口44經由管道45d與室內空間S1相連。於以下之說明中,亦將藉由該等管道45a、45d經由殼體31連結室內空間S1與室外空間S2之風路稱為送氣通路(後述之送氣通路47)。
如圖2所示般,於殼體31之內部,自回風取入口41取入之回風RA通過熱交換器32,作為排氣EA自排氣吹出口42向室外空間S2排放。以下,亦將該空氣之流動稱為「第1空氣流F1」。自外部大氣取入口43取入之外部大氣OA通過熱交換器32,作為送氣SA自送氣吹出口44向室內空間S1供給。以下,亦將該空氣之流動稱為「第2空氣流F2」。
(熱交換器32之構成) 圖5係熱交換器之立體圖。本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32係以第1空氣流F1與第2空氣流F2大致正交之方式構成之正交型全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32具有分隔板32a、及分隔壁板32b。分隔板32a與分隔壁板32b藉由適宜之接著劑而交替積層。熱交換器32整體形成為大致四角柱形狀。
分隔板32a具有傳熱性及透濕性,形成為平板狀。分隔壁板32b形成為由大致三角形狀之剖面連續形成之波紋板狀。分隔壁板32b在相鄰之2個分隔板32a之間形成空氣之通路。分隔壁板32b在分隔板32a與分隔壁板32b之積層方向(圖5中之上下方向)上各自逐一改變90度角度而積層。藉此,隔著1個分隔板32a而於其兩側,將用於供第1空氣流F1流過之排氣側通路32c、與用於供第2空氣流F2流過之送氣側通路32d相互正交而形成。在排氣側通路32c中流動之空氣與在送氣側通路32d中流動之空氣,經由具有傳熱性及透濕性之分隔板32a進行顯熱及潛熱之交換(全熱交換)。
如圖2~圖4所示般,在殼體31之內部藉由熱交換器32而區劃出室內空間S1側與室外空間S2側之2個區域。如圖2及圖3所示般,於殼體31內,在較熱交換器32更為第1空氣流F1之上游側形成有上游側排氣通路46a,在較熱交換器32更為第1空氣流F1之下游側形成有下游側排氣通路46b。藉由上游側排氣通路46a與下游側排氣通路46b,構成使室內空間S1(參照圖1)與室外空間S2(參照圖1)經由熱交換器32連通之排氣通路46。
如圖2及圖4所示般,於殼體31內,在較熱交換器32更為第2空氣流F2之上游側形成有上游側送氣通路47a,在較熱交換器32更為第2空氣流F2之下游側形成有下游側送氣通路47b。藉由上游側送氣通路47a與下游側送氣通路47b,構成使室內空間S1與室外空間S2經由熱交換器32連通之送氣通路47。
如圖3及圖4所示般,於上游側排氣通路46a與下游側送氣通路47b之間,設置有區劃壁51。於下游側排氣通路46b與上游側送氣通路47a之間,設置有區劃壁52。
如圖2及圖3所示般,於下游側排氣通路46b,於排氣吹出口42之附近配置有排氣扇33。藉由該排氣扇33運轉而產生第1空氣流F1,出自室內空間S1之回風RA在排氣通路46中通過,並作為排氣EA排出至室外空間S2。
如圖2及圖4所示般,於下游側送氣通路47b,在送氣吹出口44之附近配置有送氣扇34。藉由該送氣扇34運轉而產生第2空氣流F2,室外空間S2之外部大氣OA在送氣通路47中通過並作為送氣SA供給至室內空間S1。
(關於第1濕度感測器38) 如圖2及圖3所示般,於上游側排氣通路46a,在回風取入口41之附近配置有第1濕度感測器38。該第1濕度感測器38檢測在上游側排氣通路46a中通過之回風RA之濕度。換言之,第1濕度感測器38檢測室內空間S1之空氣之濕度。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濕度感測器38設置於殼體31內之上游側排氣通路46a,但第1濕度感測器38之設置位置並不限定於此。第1濕度感測器38可設置於能夠檢測室內空間S1之空氣之濕度之位置,例如,可設置於室內空間S1或管道45c之內部。
如圖1所示般,在第1濕度感測器38檢測出室內空間S1之濕度時,其檢測信號(以下稱為第1檢測值K1)被輸入至換氣控制器36。於換氣系統10中,換氣控制器36基於該第1檢測值K1,控制送氣扇34之動作。
於換氣系統10中,當換氣裝置11產生異常時、或第1濕度感測器38檢測出之室內空間S1之濕度變成特定之設定值以上時,藉由報知部28進行報知。換氣系統10之使用者可接收報知部28之報知,使用遙控器25手動切換換氣裝置11之運轉模式。
(關於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 換氣系統10包含「第1模式」與「第2模式」作為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第1模式為通常時之運轉模式,第2模式為適宜於室內空間S1之濕度較高時之運轉模式。於換氣系統10中,在通常時將第1換氣裝置11A以第1模式運轉,當室內空間S1之濕度較高時,將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而運轉。於換氣系統10中,換氣控制器36藉由控制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之動作,而切換執行第1模式與第2模式。
(關於第1模式) 於圖6A~圖6C中,示意性地顯示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之送氣扇34之運轉狀態。於圖6A~圖6C中,顯示將第1換氣裝置11A在時刻t1至時刻t2之期間以第1模式運轉,在時刻t2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在時刻t2至時刻t3之期間以第2模式運轉之情形。
如圖6A~圖6C所示般,於第1模式下,以通常之送氣風量運轉送氣扇34。將此時之通常之送氣風量稱為平均送氣風量QS1。再者,此處所言之「通常之送氣風量」意指如下之至少一者。 1.於室內空間S1中可確保使用者所期望之通常之換氣量(換氣次數)之送氣風量。 2.可確保對於室內空間S1設定之設計上之換氣量(換氣次數)之送氣風量。 3.以針對第1模式設定之目標轉速運轉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而獲得之送氣風量。
於圖7A~圖7C中,示意性地顯示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之排氣扇33之運轉狀態。於圖7A~圖7C中,顯示將第1換氣裝置11A在時刻t1至時刻t2之期間以第1模式運轉,在時刻t2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在時刻t2至時刻t3之期間以第2模式運轉之情形。
如圖7A~圖7C所示般,於第1模式下,以通常之排氣風量運轉排氣扇33。將此時之通常之排氣風量稱為平均排氣風量QE1。再者,此處所言之「通常之排氣風量」意指如下之至少一者。 1.於室內空間S1中可確保使用者所期望之通常之換氣量(換氣次數)之排氣風量。 2.可確保對於室內空間S1設定之設計上之換氣量(換氣次數)之排氣風量。 3.以針對第1模式設定之目標轉速運轉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而獲得之排氣風量。
於換氣系統10中,在將第1換氣裝置11A以第1模式運轉時,將平均排氣風量QE1之回風RA自室內空間S1排出至室外空間S2、且將平均送氣風量QS1之外部大氣OA自室外空間S2供給至室內空間S1,而進行室內空間S1之換氣。進而,在出自室內空間S1之回風RA與來自室外空間S2之外部大氣OA之間進行顯熱及潛熱之交換,而可抑制室內空間S1之溫度及濕度之變化。
(關於第2模式) 於第2模式中,藉由換氣控制器36將送氣扇34之動作自第1模式之動作進行變更。
於換氣系統10中,於第2模式下,以圖6A~圖6C所示之任一態樣運轉送氣扇34。
於圖6A所示之態樣中,在第2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送氣扇34停止。該情形下,自室外空間S2供給至室內空間S1之送氣SA(外部大氣OA)之風量(平均送氣風量QS2)為「0」。
於圖6B所示之態樣中,在第2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送氣扇34間歇運轉。換言之,送氣扇34交替重複以與第1模式相同之平均送氣風量QS1運轉之狀態與停止之狀態。該情形下,自室外空間S2供給至室內空間S1之送氣SA(外部大氣OA)之風量(平均送氣風量QS2),與第1模式之平均送氣風量QS1相比為小。
於圖6C所示之態樣中,在第2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送氣扇34以與第1模式之平均送氣風量QS1相比為小之風量連續運轉。該情形下,自室外空間S2供給至室內空間S1之送氣SA(外部大氣OA)之風量(平均送氣風量QS2),與第1模式下之平均送氣風量QS1相比為小。以下,亦將與第1模式相比為小之風量使各風扇33、34連續運轉之態樣稱為「弱運轉」。換言之,於圖6C所示之第2模式中,送氣扇34進行弱運轉。
於圖6A~圖6C所示之各第2模式中,以與第1模式時之平均送氣風量QS1相比平均送氣風量QS2變小之方式,換氣控制器36控制送氣扇34之動作。再者,各第2模式下之排氣扇33之排氣風量只要不特別變更為其他模式,可與第1模式下之排氣風量相同。
因此,於換氣系統10中,於在第2模式時變更送氣扇34之動作時,與第1模式時相比為小風量之外部大氣OA經由送氣通路47(參照圖4)流入熱交換器32,送至室內空間S1。換言之,在第2模式時可將流入熱交換器32之外部大氣OA之風量與第1模式時相比降低。藉此,可抑制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
(關於第3模式) 於第3模式中,藉由換氣控制器36將排氣扇33之動作自第1模式之動作進行變更。
於換氣系統10中,在第3模式下,以圖7A~圖7C所示之任一態樣運轉排氣扇33。
於圖7A所示之態樣中,在第3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排氣扇33停止。該情形下,自室內空間S1排至室外空間S2之排氣EA(回風RA)之風量(平均排氣風量QE2)為「0」。
於圖7B所示之態樣中,在第3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排氣扇33間歇運轉。換言之,排氣扇33交替重複以與第1模式相同之平均排氣風量QE1運轉之狀態與停止之狀態。該情形下,自室內空間S1排至室外空間S2之排氣EA(回風RA)之風量(平均排氣風量QE2),與第1模式之平均排氣風量QE1相比變小。
於圖7C所示之態樣中,在第3模式下之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中,排氣扇33弱運轉。該情形下,自室內空間S1放出至室外空間S2之回風RA(排氣EA)之風量(平均排氣風量QE2),與第1模式之平均排氣風量QE1相比變小。
於圖7A~圖7C所示之各第3模式中,換氣控制器36以平均排氣風量QE2與第1模式時之平均排氣風量QE1相比變小之方式,控制排氣扇33之動作。再者,各第3模式下之送氣扇34之送氣風量只要不特別變更為其他模式,可與第1模式下之送氣風量相同。
因此,於換氣系統10中,在第3模式時,與第1模式時相比為小之風量之回風RA經由排氣通路46(參照圖3)流入熱交換器32,排至室外空間S2。換言之,於第3模式中,可將流入熱交換器32之回風RA之風量與第1模式時相比降低。藉此,可抑制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
於換氣系統10中,可同時執行第2模式與第3模式。在同時變更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之動作時,可將流入熱交換器32之回風RA及外部大氣OA兩者之量與第1模式時相比降低。在同時變更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之動作時,作為送氣扇34之動作態樣可選擇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之任一者,且,作為排氣扇33之動作態樣可選擇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之任一者。在變更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兩者之動作時,可抑制出自第1換氣裝置11A之漏水、且可抑制室內空間S1之室壓成為正壓或負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可執行第2模式及第3模式兩者之換氣系統10,但本揭示之換氣系統10亦可僅執行第2模式或第3模式之任一者。
(關於換氣系統10之動作) 換氣系統10依照圖8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換氣系統10中,在使用者藉由遙控器25將第1換氣裝置11A設為「導通」時,第1換氣裝置11A以第1模式運轉、且開始換氣控制器36對第1換氣裝置11A之控制。
如圖8所示般,在開始第1換氣裝置11A之控制時,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1)。於步驟(ST10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室內空間S1之相對濕度)是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特定值H1設為80(%RH)。第1特定值H1之值記憶於換氣控制器36,使用者可使用遙控器25適當變更該值。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未達第1特定值H1時(否),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步驟(ST101)。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2)。
於步驟(ST102)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且接著執行步驟(ST103)。此時換氣控制器36進行報知部28(參照圖1)之報知。
於步驟(ST103)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是否未達第3特定值H3。第3特定值H3為第1特定值H1以下之值。第3特定值H3例如可設為與第1特定值H1相同之80(%RH)或較第1特定值低之70(%RH)等。第3特定值H3之值記憶於換氣控制器36,使用者可使用遙控器25適當變更該值。
於步驟(ST103)中,於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3特定值H3以上時(否),換氣控制器36藉由第2模式或第3模式繼續運轉第1換氣裝置11A,且重複執行步驟(ST103)。
於步驟(ST103)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4)。
於步驟(ST104)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2模式或第3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且接著執行步驟(ST101)。此時換氣控制器36停止報知部28(參照圖1)之報知。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之何者,可預先由使用者設定、並記憶於換氣控制器36。
於換氣系統10中,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上述步驟(ST101)~(ST104),直至使用者藉由遙控器25將第1換氣裝置11A「關閉」為止。
本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10在室內空間S1之濕度變高時,可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因此,抑制濕度高之空氣自室內空間S1或室外空間S2流入熱交換器32,而可抑制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且可抑制出自第1換氣裝置11A之漏水。
如以上般,於換氣系統10中,藉由設置供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之第1濕度感測器38,而可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於換氣系統10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室內空間S1之濕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藉由將排氣扇33或送氣扇34之風量減小或設為「0」,而抑制來自室內空間S1或室外空間S2之濕度高之空氣通過熱交換器32,而可抑制出自第1換氣裝置11A之漏水。
例如,在檢測室外空間S2之濕度、並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換氣系統10之動作之構成中,即便在室內空間S1之濕度無問題之情形下,亦有抑制室內空間S1之換氣之情形。於換氣系統10中,因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並基於該檢測結果控制換氣系統10之動作,故在室內空間S1之濕度無問題時,不抑制室內空間S1之換氣,而可將室內空間S1充分地換氣。
(關於換氣系統10之動作之第1變化例) 換氣系統10可依照圖9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及第3模式。於圖9所示之流程圖中,設置步驟(ST105)而取代圖8所示之流程圖之步驟(ST102)。於以下之說明中,僅說明和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不同之步驟關聯之部分。再者,於換氣系統10中,可適當組合以下所說明之第1至第4各變化例。
如圖9所示般,於步驟(ST10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是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未達第1特定值H1(K1<H1)時(否),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步驟(ST101)。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K1≧H1)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5)。
於步驟(ST105)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於換氣系統10中,可自第1模式進行切換而同時執行第2模式及第3模式。在同時變更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之動作時,可將流入熱交換器32之回風RA及外部大氣OA兩者之量與第1模式時相比降低。藉此,可進一步抑制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而可抑制出自第1換氣裝置11A之漏水。
(關於換氣系統10之動作之第2變化例) 換氣系統10可依照圖10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圖10所示之流程圖中,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相比進一步增加步驟(ST111)。於以下之說明中,僅說明和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不同之步驟關聯之部分。
如圖10所示般,於步驟(ST10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是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未達第1特定值H1(K1<H1)時(否),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步驟(ST101)。
於步驟(ST101)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K1≧H1)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11)。
於步驟(ST11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K1≧H1)之狀態是否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特定時間X設為5(分鐘)。特定時間X之值記憶於換氣控制器36,可使用遙控器25適當變更該值。
於步驟(ST111)中,在(K1≧H1)之狀態未達特定時間X時(否),換氣控制器36返回步驟(ST101)而繼續第1模式。
於步驟(ST111)中,在(K1≧H1)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2)。於步驟(ST102)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在如僅室內空間S1之濕度暫時上升之情形下,可抑制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藉此,可抑制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
(關於換氣系統10之動作之第3變化例) 換氣系統10可依照圖11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圖11所示之流程圖中,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相比增加了步驟(ST121)。於以下之說明中,僅說明和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不同之步驟關聯之部分。
在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2)而移至第2模式或第3模式時,判定該第2模式或第3模式下之運轉之持續是否為特定時間Y以上(ST121)。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特定時間Y設為24(小時)。
於步驟(ST121)中,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下之運轉之持續時間未達特定時間Y時(否)。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3)。
於步驟(ST121)中,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下之運轉之持續時間為特定時間Y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4),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Y以上時,可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藉此,可防止室內空間S1之換氣量下降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Y以上。
(關於換氣系統10之動作之第4變化例) 換氣系統10可依照圖12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圖12所示之流程圖中,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相比增加了步驟(ST131)。於以下之說明中,僅說明和與圖8所示之流程圖不同之步驟關聯之部分。
於步驟(ST103)中,在第1檢測值K1小於第3特定值H3(K1<H3)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31)。
於步驟(ST13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檢測值K1小於第3特定值H3(K1<H3)之狀態是否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特定時間Z設為5(分鐘)。
於步驟(ST131)中,在第1檢測值K1小於第3特定值H3(K1<H3)之狀態持續未達特定時間Z時(否),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3)。
於步驟(ST131)中,若第1檢測值K1小於第3特定值H3(K1<H3)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104),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可抑制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且在室內空間S1之空氣不再為高濕時,藉由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而可將室內空間S1之換氣量迅速返回通常之量。
[第二實施形態] 圖13係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圖13所示之換氣系統15為本揭示之換氣系統之第2實施形態,其包含:第1換氣裝置11A、換氣控制器36、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換言之,換氣系統15與換氣系統10相比,追加了設置於室外空間S2之第2濕度感測器39。於圖13所示之換氣系統15中,對於與圖1至圖12中說明之換氣系統10相同之構成賦予相同之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關於第2濕度感測器39) 如圖13所示般,第2濕度感測器39檢測室外空間S2之空氣之相對濕度。若第2濕度感測器39檢測出室外空間S2之濕度時,其檢測信號(第2檢測值K2)被輸入至換氣控制器36。於換氣系統15中,換氣控制器36基於前述之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與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控制排氣扇33及送氣扇34之動作。
具體而言,於換氣系統15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濕度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且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2特定值H2設為80(%RH)。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特定值H1與第2特定值H2設為相同之值,但亦可設為互不相同之值。
在室外空間S2非為高濕(例如,80(%RH)以上)、且室內空間S1為高濕時,起因於在室內空間S1暫時產生之水分等而該室內空間S1成為高濕之可能性高。在如此之條件下,即便以第1模式運轉換氣裝置11,但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超過容許量之可能性低。因此,於換氣系統15中,在第1濕度感測器38之濕度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且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在換氣系統15中,在如起因於在室內空間S1產生之水分等、而僅室內空間S1之濕度暫時上升時,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藉此,在換氣系統15中,在無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之必要時,抑制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而可抑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
(關於換氣系統15之動作) 換氣系統15依照圖14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換氣系統15中,在使用者藉由遙控器25將第1換氣裝置11A設為「導通」時,第1換氣裝置11A以第1模式運轉、且開始換氣控制器36對第1換氣裝置11A之控制。
如圖14所示般,在開始第1換氣裝置11A之控制時,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1)。於步驟(ST20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檢測值K1是否為第1特定值H1(80%RH)以上。
於步驟(ST201)中,在第1檢測值K1未達第1特定值H1時(否),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步驟(ST201)。
於步驟(ST201)中,在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2)。
於步驟(ST202)中,在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室外空間S2之相對濕度)未達第2特定值H2(80%RH)時(否),換氣控制器36將處理返回步驟(ST201)。
於步驟(ST202)中,在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3)。
在步驟(ST203)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接著執行步驟(ST204)。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在步驟(ST203)中,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但換氣系統15亦可在步驟(ST203)中,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於步驟(ST204)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是否未達第3特定值H3。
於步驟(ST204)中,在第1檢測值K1為第3特定值H3以上時(否),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步驟(ST204)。
於步驟(ST204)中,在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5)。
於步驟(ST205)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是否未達第4特定值H4。第4特定值H4為第2特定值以下之值。第4特定值H4例如可設為與第2特定值H2相同之80(%RH)、或較第2特定值低之70(%RH)等。第4特定值H4亦可與第3特定值H3相同。第4特定值H4之值記憶於換氣控制器36,使用者可使用遙控器25適當變更該值。
於步驟(ST205)中,在第2檢測值K2為第4特定值H4以上時(否),換氣控制器36將處理返回步驟(ST204)。
在步驟(ST205)中,在第2檢測值K2未達第4特定值H4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6)。
於步驟(ST206)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2模式或第3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將處理返回步驟(ST201)。
於換氣系統10中,換氣控制器36重複執行上述步驟(ST201)~(ST206),直至使用者藉由遙控器25將第1換氣裝置11A「關閉」為止。
(關於換氣系統15之動作之變化例) 換氣系統15可依照圖15所示之流程圖,切換運轉第1模式與第2模式或第3模式。於圖15所示之流程圖中,與圖14所示之流程圖相比增加了步驟(ST211)、步驟(ST212)、及步驟(ST213)。於以下之說明中,僅說明和與圖14所示之流程圖不同之步驟關聯之部分。
於步驟(ST211)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K1≧H1)、且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K2≧H2)之狀態是否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
於步驟(ST211)中,在(K1≧H1、且K2≧H2)之狀態持續未達特定時間X時(否),換氣控制器36返回步驟(ST201)而繼續第1模式。
於步驟(ST211)中,在(K1≧H1、K2≧H2)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3)。於步驟(ST203)中,換氣控制器3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於步驟(ST212)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2模式或第3模式是否持續特定時間Y以上。
於步驟(ST212)中,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持續未達特定時間Y時(否),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4)。
於步驟(ST212)中,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持續特定時間Y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
於步驟(ST213)中,換氣控制器36判定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K1<H3)、且第2檢測值K2未達第4特定值H4(K2<H4)之狀態是否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
於步驟(ST213)中,在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K1<H3)、且第2檢測值K2未達第4特定值H4(K2<H4)之狀態持續未達特定時間Z時(否),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12)。
於步驟(ST213)中,在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K1<H3)、且第2檢測值K2未達第4特定值H4(K2<H4)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時(是),換氣控制器36執行步驟(ST206),將第1換氣裝置11A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
[第3實施形態] 圖16係本揭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圖16所示之換氣系統16為本揭示之換氣系統之第3實施形態,包含:換氣裝置11、換氣控制器36、第1濕度感測器38、第2濕度感測器39、及空氣調和機12。換言之,換氣系統16與換氣系統15(參照圖13)相比,進一步追加有空氣調和機12。於以下之說明中,亦將構成換氣系統16之換氣裝置11稱為第2換氣裝置11B。第2換氣裝置11B在殼體31內不具有第1濕度感測器38。再者,於圖16所示之換氣系統16中,對於與圖1至圖15中說明之各換氣系統10、15相同之構成賦予相同之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如圖16所示般,空氣調和機12包含室外機21與室內機22。室內機22與第2換氣裝置11B設置於室內空間S1之天花板內部之空間S3。然而,室內機22及第2換氣裝置11B亦可設置於室內空間S1之牆壁、地板上、天花板下等。室內機22與第2換氣裝置11B並不限於室內空間S1之相同場所,亦可設置於不同之場所。
(空氣調和機12之構成) 空氣調和機12藉由利用包含壓縮機、熱交換器、膨脹閥等之冷媒迴路進行蒸氣壓縮式之冷凍循環,而對室內空間(空調對象空間)S1之空氣之溫度進行調整。室外機21與室內機22係由構成冷媒迴路之冷媒配管23連接。室內機22藉由取入室內空間S1之空氣,在該空氣與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並將經溫度調整之調和空氣再次吹出至室內空間S1,而將室內空間S1之溫度調整為預期。
室內機22包含控制器24、及遙控器26。控制器24(以下亦稱為「空調控制器」)控制收容於室內機22之風扇、電動閥等之動作。空調控制器24例如藉由包含CPU等處理器、RAM、ROM等記憶體之微電腦構成。空調控制器24亦可為使用LSI、ASIC、FPGA等作為硬體而實現者。空調控制器24藉由由處理器執行安裝於記憶體之程式,而發揮特定之功能。空調控制器24亦可通訊地連接於第2換氣裝置11B之換氣控制器36。再者,空調控制器24可設置於室外機21,亦可設置於室外機21及室內機22兩者。
遙控器26用於進行空氣調和機12之運轉開始/運轉停止之操作、或室內之溫度、送風之強弱等之動作設定。遙控器26藉由有線或無線可通訊地連接於室內機22之空調控制器24。使用者可藉由使用遙控器26而遠距離地操作空氣調和機12。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報知部28設置於第2換氣裝置11B用之遙控器25,但亦可將報知部28設置於空氣調和機12用之遙控器26。
於換氣系統16中,在室內空間S1之遙控器26設置第1濕度感測器38,且在室外機21設置第2濕度感測器39。而且,在換氣系統16中,將空氣調和機12所具有之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與第2換氣裝置11B共用。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檢測出之各檢測值K1、K2,經由空調控制器24輸入換氣控制器36。
換氣控制器36基於設置於空氣調和機12之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之各檢測值K1、K2,切換第2換氣裝置11B之運轉模式(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第2換氣裝置11B之運轉模式之切換可藉由換氣控制器36依照圖14、圖15所示之程序而進行。
根據如此之構成,於換氣系統16中,可簡易地設置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藉由在空氣調和機12及第2換氣裝置11B中共用第1濕度感測器38及第2濕度感測器39,而可抑制換氣系統16之製造成本。
[實施形態之作用效果] 上述之第1~第3實施形態之各換氣系統10、15、16包含:換氣裝置11,其進行室內空間S1之換氣;第1濕度感測器38,其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及換氣控制器36,其控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換氣裝置11包含:熱交換器32;送氣扇34,其將室內空間S1外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送至室內空間S1;及排氣扇33,其將室內空間S1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排至室外空間S2。換氣控制器36可執行第1模式及第2模式或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送氣扇34及排氣扇33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送氣扇34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該第3模式使排氣扇33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各換氣系統10、15、16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在如以上之構成中,藉由設置供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之第1濕度感測器38,而可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於本揭示之各換氣系統10、15、16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室內空間S1之濕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藉由使送氣扇34或排氣扇33之平均風量下降,而抑制來自室內空間S1或室外空間S2之濕度高之空氣通過熱交換器32,而可抑制出自換氣裝置11之漏水。
於上述之換氣系統10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在如室內空間S1之濕度暫時上升之情形下,可抑制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藉此,可抑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
於上述之換氣系統10中,在第2模式或第3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檢測值K1未達第3特定值H3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2模式或第3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在室內空間S1之空氣不再為高濕時,抑制運轉模式之不必要之切換,且藉由將換氣裝置11之運轉模式切換為第1模式,而可將室內空間S1之換氣量返回通常之量。
於上述之各換氣系統15、16中,進一步包含供檢測室外空間S2之濕度之第2濕度感測器39。於該等換氣系統15、16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且第2濕度感測器39之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或第3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藉由基於室內空間S1與室外空間S2兩者之濕度而控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而可更確實地抑制濕度高之空氣流入熱交換器32。
上述之第1~第3實施形態之各換氣系統10、15、16包含:換氣裝置11,其進行室內空間S1之換氣;第1濕度感測器38,其檢測室內空間S1之濕度;及換氣控制器36,其控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換氣裝置11包含:熱交換器32;送氣扇34,其將室內空間S1外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送至室內空間S1;及排氣扇33,其將室內空間S1之空氣經由熱交換器32排至室外空間S2。換氣控制器36可執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送氣扇34及排氣扇33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送氣扇34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該第3模式使排氣扇33停止、間歇運轉、或弱運轉。各換氣系統10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濕度感測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及第3模式。
在如以上之構成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室內空間S1之濕度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藉由使送氣扇34及排氣扇33之平均風量下降,而抑制來自室內空間S1及室外空間S2之濕度高之空氣通過熱交換器32,而可抑制出自換氣裝置11之漏水。
於上述之換氣系統15,16中,進一步包含供檢測室外空間S2之濕度之第2濕度感測器39。於換氣系統15,16中,在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且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自第1模式切換為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根據如此之構成,藉由基於室內空間S1與室外空間S2兩者之濕度而控制換氣裝置11之運轉,而可更確實地抑制濕度高之空氣流入熱交換器32。
於上述之換氣系統16中,進一步包含空氣調和機12,其藉由與冷媒之熱交換而產生調和空氣並供給至室內空間S1。空氣調和機12包含:室內機22,其將調和空氣供給至室內空間S1;室外機21,其設置於室外空間S2;及冷媒配管23,其連結室內機22與室外機21之間;且第2濕度感測器39設置於室外機21。 根據如此之構成,於包含空氣調和機12之換氣系統16中,可簡易地設置第2濕度感測器39。藉由在空氣調和機12及換氣裝置11中共用第2濕度感測器39,而可抑制換氣系統16之製造成本。
上述之第1~第3實施形態之各換氣系統10、15、16進一步包含供報知換氣裝置11之異常之報知部28。於各換氣系統10、15、16中,在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換氣控制器36藉由報知部28報知換氣裝置11之異常。 根據如此之構成,可將室內空間S1之濕度變高之情形報知給各換氣系統10、15、16之管理者或使用者,而可藉由管理者等之手動操作而切換換氣裝置11之運轉模式。藉此,在室內空間S1之濕度為高之條件下使用包含熱交換器32之各換氣系統10、15、16時,可更確實地抑制因熱交換器32之水分含有量超過容許量所致之出自換氣裝置11之漏水。
再者,本揭示並不限定於以上之例示,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明示,並有意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含義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10:換氣系統(第1實施形態) 11:換氣裝置 11A:第1換氣裝置 11B:第2換氣裝置 12:空氣調和機 15:換氣系統(第2實施形態) 16:換氣系統(第3實施形態) 21:室外機 22:室內機 23:冷媒配管 24:控制器 25,26:遙控器 28:報知部 31:殼體 32:熱交換器 32a:分隔板 32b:分隔壁板 32c:排氣側通路 32d:送氣側通路 33:排氣扇 34:送氣扇 36:(換氣控制器)控制器 37:控制盒 38:第1濕度感測器(第1檢測部) 39:第2濕度感測器(第2檢測部) 41:回風取入口 42:排氣吹出口 43:外部大氣取入口 44:送氣吹出口 45a~45d:管道 46:排氣通路 46a:上游側排氣通路 46b:下游側排氣通路 47:送氣通路 47a:上游側送氣通路 47b:下游側送氣通路 51,52:區劃壁 A-A,B-B:線 EA:排氣 F1:第1空氣流 F2:第2空氣流 H1:第1特定值 H2:第2特定值 H3:第3特定值 H4:第4特定值 K1:第1檢測值 K2:第2檢測值 OA:外部大氣 QE1,QE2:平均排氣風量 QS1,QS2:平均送氣風量 R:房間 RA:回風 S1:室內空間(對象空間) SA:送氣 S2:室外空間(對象空間之外部) S3:天花板內部之空間 ST101~ST105,ST111,ST131,ST201~ST206,ST211~ST213:步驟 t1~t3:時刻 X:特定時間 Y:特定時間 Z:特定時間
圖1係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換氣裝置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 圖3係圖2之A-A線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 圖4係圖2之B-B線之概略性剖面說明圖。 圖5係熱交換器之立體圖。 圖6A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之送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2模式下停止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6B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之送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2模式下間歇運轉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6C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之送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2模式下弱運轉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7A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3模式下之排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3模式下停止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7B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3模式下之排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3模式下間歇運轉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7C係顯示第1模式及第3模式下之排氣扇之運轉狀態(在第3模式下弱運轉之情形)之說明圖。 圖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第1其他實施例之說明圖。 圖10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第2其他實施例之說明圖。 圖1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第3其他實施例之說明圖。 圖1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第4其他實施例之說明圖。 圖13係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 圖1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說明圖。 圖1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運轉模式之切換程序之其他實施例之說明圖。 圖16係本揭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換氣系統之概略性構成圖。
ST101~ST104:步驟

Claims (8)

  1. 一種換氣系統(10、15、16),其包含:換氣裝置(11),其進行對象空間(S1)之換氣;第1檢測部(38),其檢測前述對象空間內(S1)之濕度;及控制器(36),其控制前述換氣裝置(11)之運轉; 前述換氣裝置(11)包含:熱交換器(32);送氣扇(34),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外(S2)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32)送至前述對象空間內(S1);及排氣扇(33),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內(S1)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32)排至前述對象空間外(S2); 前述控制器(36)可執行第1模式及第2模式或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前述送氣扇(34)及前述排氣扇(33)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前述送氣扇(34)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送氣風量(QS2)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送氣扇(34)運轉;該第3模式使前述排氣扇(33)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排氣風量(QE2)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排氣扇(33)運轉;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部(38)之第1檢測值(K1)為第1特定值(H1)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
  2. 如請求項1之換氣系統(10、15、16),其中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K1)為前述第1特定值(H1)以上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X)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
  3. 如請求項1或2之換氣系統(10),其中在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K1)未達前述第1特定值(H1)以下之第3特定值(H3)之狀態持續特定時間(Z)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切換為前述第1模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換氣系統(15、16),其進一步包含檢測前述對象空間之外部(S2)之濕度的第2檢測部(39),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K1)為前述第1特定值(H1)以上、且前述第2檢測部(39)之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或前述第3模式。
  5. 一種換氣系統(10、15、16),其包含:換氣裝置(11),其進行對象空間(S1)之換氣;第1檢測部(38),其檢測前述對象空間內(S1)之濕度;及控制器(36),其控制前述換氣裝置(11)之運轉; 前述換氣裝置(11)包含:熱交換器(32);送氣扇(34),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外(S2)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32)送至前述對象空間內(S1);及排氣扇(33),其將前述對象空間內(S1)之空氣經由前述熱交換器(32)排至前述對象空間外(S2); 前述控制器(36)可執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該第1模式使前述送氣扇(34)及前述排氣扇(33)兩者運轉;該第2模式使前述送氣扇(34)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送氣風量(QS2)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送氣扇(34)運轉;該第3模式使前述排氣扇(33)停止、間歇運轉、或在使平均排氣風量(QE2)較前述第1模式更為下降之狀態下使前述排氣扇(33)運轉;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部(38)之第1檢測值(K1)變成第1特定值(H1)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及前述第3模式。
  6. 如請求項5之換氣系統(15、16),其進一步包含檢測前述對象空間之外部(S2)之濕度的第2檢測部(39), 在前述第1模式執行期間,若前述第1檢測值(K1)為前述第1特定值(H1)以上、且前述第2檢測部(39)之第2檢測值(K2)為第2特定值(H2)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自前述第1模式切換為前述第2模式及前述第3模式。
  7. 如請求項4或6之換氣系統(16),其進一步包含空氣調和機(12),其藉由與冷媒之熱交換而產生調和空氣、且供給至前述對象空間(S1), 前述空氣調和機(12)包含:室內機(22),其將調和空氣供給至前述對象空間內(S1);室外機(21),其設置於前述對象空間外(S2);及冷媒配管(23),其連結前述室內機(22)與前述室外機(21)之間; 前述第2檢測部(39)設置於前述室外機(21)。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換氣系統(10、15、16),其進一步包含報知前述換氣裝置(11)之異常的報知部(28), 若前述第1檢測值(K1)為前述第1特定值(H1)以上時, 前述控制器(36)藉由前述報知部(28)報知前述換氣裝置(11)異常。
TW111107027A 2021-02-26 2022-02-25 換氣系統 TWI810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0429 2021-02-26
JP2021030429A JP7284407B2 (ja) 2021-02-26 2021-02-26 換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324A true TW202242324A (zh) 2022-11-01
TWI810828B TWI810828B (zh) 2023-08-01

Family

ID=83048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027A TWI810828B (zh) 2021-02-26 2022-02-25 換氣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84407B2 (zh)
CN (1) CN116888408A (zh)
TW (1) TWI810828B (zh)
WO (1) WO20221815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3333A (ja) * 1991-03-13 1992-10-08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KR20070054228A (ko) * 2004-09-30 2007-05-28 마크스 가부시기가이샤 환기 장치, 공조 시스템, 환기 시스템 및 건물
JP4710352B2 (ja) * 2005-02-28 2011-06-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197167B2 (ja) * 2008-06-06 2013-05-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538270B2 (ja) * 2011-02-24 2014-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538272B2 (ja) * 2011-02-24 2014-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962029B2 (ja) * 2012-01-27 2016-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858061B2 (ja) * 2014-01-31 2016-02-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6333110B2 (ja) * 2014-08-12 2018-05-30 株式会社Lixil 換気装置
JP6822446B2 (ja) * 2018-07-11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8408A (zh) 2023-10-13
JP2022131469A (ja) 2022-09-07
TWI810828B (zh) 2023-08-01
WO2022181524A1 (ja) 2022-09-01
JP7284407B2 (ja) 2023-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8061B2 (ja) 換気装置
CN107923642B (zh) 空调系统
EP3792565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220090813A1 (en) Outside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18146171A (ja) 空調システム
TWI810828B (zh) 換氣系統
TWI806451B (zh) 換氣系統
US1138495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0226091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6558065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2020183838A (ja) 空調システム
US11698203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3007666A1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2006084044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112530A1 (ja) 換気システム
JP2021076263A (ja) 空調室内機及び空調室内機を備えた空調機
JP2023065165A (ja) 換気装置
JP2020183832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20008224A (ja) 換気装置
JP2023042396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20122597A (ja) 建物の空調方法及び建物の空調装置
JPH05215380A (ja) 分離型ダクト式空気調和機及び分離型ダクト式空気調和機の分岐チャンバ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