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408A - 换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88408A CN116888408A CN202280016972.2A CN202280016972A CN116888408A CN 116888408 A CN116888408 A CN 116888408A CN 202280016972 A CN202280016972 A CN 202280016972A CN 116888408 A CN116888408 A CN 1168884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air
- ventilation
- controller
- ventilation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 Flow Control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换气系统(10)包括换气装置(11)、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换气控制器(36),换气装置(11)包括热交换器(32)、供气风扇(34)以及排气风扇(33),供气风扇将室内空间(S1)外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供气至室内空间(S1)内,排气风扇将室内空间(S1)内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排气至室外空间(S2),换气控制器(36)能够执行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第一模式使供气风扇(34)以及排气风扇(33)这两者运转,第二模式使供气风扇(34)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第三模式使排气风扇(33)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换气系统,该换气系统使用了包括供气风扇、排气风扇、热交换器以及控制器的换气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换气系统对对象空间进行换气。已知,在所述换气系统在对象空间外的湿度变高且对象空间内的湿度变低的条件下使用的情况下,在换气装置内的供气通路中可能产生结露。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换气系统中,在供气通路内设置供气状态检测器,所述供气状态检测器对从对象空间外引入对象空间内的外部空气的状态进行检测,控制器根据供气状态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并在外部空气并非良好时使供气风扇停止或使其间歇性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8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迄今为止,由于大多是外部空气的湿度高但与之相比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较低的情况,因此,通过对对象空间内的空气进行排气,能够将热交换器的含水量抑制得较低。然而,由于近年建筑物不断高气密化等原因,对象空间内的湿度容易上升。因此,在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条件下使用所述换气系统的情况增加,与之伴随地,热交换器的含水量超过容许量的情况增加,由此,水有时会从换气装置漏出。
本公开的目的是抑制水从换气装置的漏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的换气系统包括:
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进行对象空间的换气;
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对所述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所述换气装置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热交换器;
供气风扇,所述供气风扇将所述对象空间外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供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内;以及
排气风扇,所述排气风扇将所述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排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外,
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这两者运转,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供气风扇以使平均供气风量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所述第三模式使所述排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排气风扇以使平均排气风量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部的第一检测值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设置对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能够对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进行检测。在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情况下,对象空间外的湿度也高的可能性大。因此,若在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状态下执行第一模式,那么,湿度高的空气会从对象空间内以及对象空间外这两者流动至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含水量会超过容许量,发生水从换气装置漏出的可能性变高。在本公开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当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使供气风扇或排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平均风量降低,能够抑制来自对象空间外或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空气穿过热交换器,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含水量,由此,能够抑制水从换气装置漏出。
(2)优选,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为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根据上述结构,在仅对象空间内的湿度暂时上升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由此,能够抑制换气装置的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
(3)优选,在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小于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下的第三规定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模式。
根据该结构,在对象空间内的空气不再高湿的情况下,通过抑制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并且将换气装置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能够使对象空间内的换气量向通常的量恢复。
(4)优选,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对象空间的外部的湿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为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上且所述第二检测部的第二检测值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
根据该结构,通过根据对象空间内和对象空间外这两者的湿度来控制换气装置的运转,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湿度高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
(5)本公开的换气系统包括:
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进行对象空间的换气;
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对所述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所述换气装置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热交换器;
供气风扇,所述供气风扇将所述对象空间外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供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内;以及
排气风扇,所述排气风扇将所述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排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外,
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这两者运转,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供气风扇以使平均供气风量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所述第三模式使所述排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排气风扇以使平均排气风量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部的第一检测值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模式。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当对象空间内的湿度达到第一规定值以上时,通过使供气风扇以及排气风扇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平均风量降低,能够抑制来自对象空间外以及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空气穿过热交换器,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含水量,由此,能够抑制水从换气装置漏出。
(6)优选,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对所述对象空间的外部的湿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为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上且所述第二检测部的第二检测值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模式。
根据该结构,通过根据对象空间内和对象空间外这两者的湿度来控制换气装置的运转,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湿度高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
(7)优选,换气系统还包括空调机,所述空调机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并将所述调节空气供给至所述对象空间,
所述空调机包括室内机、室外机以及制冷剂配管,所述室内机将调节空气供给至所述对象空间内,所述室外机设置于所述对象空间外,所述制冷剂配管将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之间相连,所述第二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室外机。
根据该结构,在包括空调机的换气系统中,能够简单地设置第二检测部。通过使空调机以及换气系统共用第二检测部,能够抑制换气系统的制造成本。
(8)优选,换气系统还包括对所述换气装置的异常进行通知的通知部,
在所述第一检测值为所述第一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通知部对所述换气装置的异常进行通知。
根据该结构,能够向换气系统的管理人员、用户通知对象空间内的湿度变高这一情况,管理人员等能够以手动操作的方式对换气装置的运转模式进行切换。由此,在对象空间内的湿度高的条件下使用包括热交换器的换气系统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热交换器的含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换气装置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
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
图4是图2的B-B线处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
图5是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的供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二模式下停止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B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的供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二模式下间歇性运转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C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的供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二模式下弱运转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三模式的排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三模式下停止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三模式的排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三模式下间歇性运转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C是表示第一模式以及第三模式的排气风扇的运转状态(在第三模式下弱运转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第一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第二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第三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第四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运转模式的切换步骤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6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图1所示的换气系统10是本公开的换气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包括换气装置11、控制器36以及第一湿度传感器38。在下述说明中,也将构成换气系统10的换气装置11称为第一换气装置11A。在下述说明中简称为“换气装置11”的情况下,对各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中共通的结构进行说明。
(换气装置11的结构)
换气装置11进行室内空间S1的换气。室内空间S1是通过换气系统10进行换气的对象空间的一例,是房间R的内部的空间。将房间R的外部的空间称为室外空间S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室外空间S2设为屋外。室外空间S2只要是室内空间S1的外部且能与屋外之间直接进行空气的来去的空间即可,例如可以是建筑物内的空间。换气装置11设置于房间R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S3,通过管道45a~45d与室内空间S1以及室外空间S2连接。
图2是从上方观察换气装置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图4是图2的B-B线处的概略性剖视说明图。如图2~图4所示,换气装置11具有外壳31,所述外壳31具有大致长方体的箱形形状。在外壳31内收纳有热交换器32、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在外壳31设置有回风引入口41、排气吹出口42、外部空气引入口43以及供气吹出口44。在外壳31的外部设置有控制器36。控制器36收纳在设置于外壳31的外部的控制箱37内。
(控制器36的结构)
控制器36(以下,也称为“换气控制器”)是对换气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装置,对换气装置11所具有的风扇的动作进行控制。换气控制器36例如由包括CPU等处理器以及RAM、RO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换气控制器36也可使用LSI、ASIC、FPGA等作为硬件实现。换气控制器36通过处理器执行安装于存储器的程序来发挥规定的功能。另外,换气控制器36可作为换气装置11的一部分与该换气装置11一体地设置,也可作为与换气装置11分体的装置分体地设置。
(遥控器25的结构)
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1还包括遥控器25。遥控器25用于进行换气装置11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的操作、室内的湿度、送风的强弱等动作设定。遥控器25与换气控制器36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能够通信地连接。用户通过使用遥控器25,能够远程操作换气装置11。
遥控器25包括通知部28。通知部28是在换气装置11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发声(声音、蜂鸣声等)、进行显示(灯的点亮、闪烁等)来对异常的发生进行通知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遥控器25具有通知部28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不过,通知部28也可与遥控器25分体地设置,例如,也可设置于后述的用于空调机12的遥控器26(参照图13)。
(供气通路以及排气通路的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回风引入口41用于将来自室内空间S1的空气(回风)RA引入外壳31内。排气吹出口42用于将被引入外壳31内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排出至室外空间S2。外部空气引入口43用于将来自室外空间S2的空气(外部空气)OA引入外壳31内。供气吹出口44用于将被引入外壳31内的外部空气OA作为供气SA供给至室内空间S1。
如图1所示,回风引入口41通过管道45c与室内空间S1相连。排气吹出口42通过管道45b与室外空间S2相连。在下述说明中,也将通过这些管道45b、45c并经由外壳31将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相连的风路称为排气通路(后述的排气通路46)。
外部空气引入口43通过管道45a与室外空间S2相连。供气吹出口44通过管道45d与室内空间S1相连。在下述说明中,也将通过这些管道45a、45d并经由外壳31将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相连的风路称为供气通路(后述的供气通路47)。
如图2所示,在外壳31的内部,从回风引入口41引入的回风RA穿过热交换器32,作为排气EA从排气吹出口42向室外空间S2排气。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一空气流F1”。从外部空气引入口43引入的外部空气OA穿过热交换器32,作为供气SA从供气吹出口44向室内空间S1供给。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二空气流F2”。
(热交换器32的结构)
图5是热交换器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2是构成为第一空气流F1和第二空气流F2基本正交的正交型全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32具有分隔板32a和隔壁板32b。分隔板32a和隔壁板32b通过合适的粘接剂交替地层叠。热交换器32整体上形成为近似四棱柱形状。
分隔板32a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形成为平板状。隔壁板32b形成为近似三角形形状的截面连续地形成而成的波板状。隔壁板32b在相邻的两块分隔板32a之间形成空气的通路。隔壁板32b在分隔板32a和隔壁板32b的层叠方向上(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每一块改变90度角度而层叠。由此,在夹着一块分隔板32a的两侧,彼此正交地形成用于供第一空气流F1通过的排气侧通路32c和用于供第二空气流F2通过的供气侧通路32d。在排气侧通路32c流动的空气和在供气侧通路32d流动的空气隔着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的分隔板32a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全热交换)。
如图2~图4所示,外壳31的内部通过热交换器32划分成室内空间S1侧和室外空间S2侧这两个区域。如图2和图3所示,在外壳31内,在比热交换器32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上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上游侧排气通路46a,在比热交换器32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下游侧排气通路46b。通过上游侧排气通路46a和下游侧排气通路46b,构成使室内空间S1(参照图1)和室外空间S2(参照图1)经由热交换器32连通的排气通路46。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外壳31内,在比热交换器32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上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通路47a,在比热交换器32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通路47b。通过上游侧供气通路47a和下游侧供气通路47b,构成使室内空间S1与室外空间S2经由热交换器32连通的供气通路47。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游侧排气通路46a与下游侧供气通路47b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1。在下游侧排气通路46b与上游侧供气通路47a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2。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下游侧排气通路46b处,在排气吹出口42附近配置有排气风扇33。通过该排气风扇33运转,形成第一空气流F1,来自室内空间S1的回风RA穿过排气通路46并作为排气EA排出至室外空间S2。
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下游侧供气通路47b处,在供气吹出口44附近配置有供气风扇34。通过该供气风扇34运转,产生第二空气流F2,室外空间S2的外部空气OA穿过供气通路47并作为供气SA被供给至室内空间S1。
(关于第一湿度传感器38)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游侧排气通路46a处,在回风引入口41附近配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38。该第一湿度传感器38对穿过上游侧排气通路46a的回风RA的湿度进行检测。换言之,第一湿度传感器38对室内空间S1的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湿度传感器38设置于外壳31内的上游侧排气通路46a,不过,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第一湿度传感器38能设置于能够检测室内空间S1的空气的湿度的位置,例如,可设置于室内空间S1、管道45c的内部。
如图1所示,当第一湿度传感器38检测出室内空间S1的湿度时,该检测信号(以下,称为第一检测值K1)输入至换气控制器36。在换气系统10中,换气控制器36根据该第一检测值K1来控制供气风扇34的动作。
在换气系统10中,在换气装置11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检测出的室内空间S1的湿度达到规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通知部28进行通知。换气系统10的用户接受到通知部28的通知,能够使用遥控器25手动地切换换气装置11的运转模式。
(关于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
作为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换气系统10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是通常时的运转模式,第二模式是室内空间S1的湿度高的情况下应用的运转模式。在换气系统10中,通常的时候,使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在室内空间S1的湿度高的情况下,使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并运转。在换气系统10中,换气控制器36通过控制排气风扇33和供气风扇34的动作而切换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关于第一模式)
图6A~图6C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下的供气风扇34的运转状态。图6A~图6C中示出了下述情况:在时刻t1至时刻t2的期间,使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在时刻t2时,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在时刻t2至时刻t3的期间,以第二模式运转。
如图6A~图6C所示,在第一模式下,使供气风扇34以通常的供气风量运转。将此时的通常的供气风量称为平均供气风量QS1。另外,此处所说的“通常的供气风量”是指下述中的至少一者。
1.能够确保室内空间S1中用户所期望的通常的换气量(换气次数)的供气风量。
2.能够确保相对于室内空间S1设定的设计上的换气量(换气次数)的供气风量。
3.使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以针对第一模式设定的目标转速运转而获得的供气风量。
图7A~图7C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下的排气风扇33的运转状态。图7A~图7C中示出了下述情况:在时刻t1至时刻t2的期间,使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在时刻t2时,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在时刻t2至时刻t3的期间,以第二模式运转。
如图7A~图7C所示,在第一模式下,使排气风扇33以通常的排气风量运转。将此时的通常的排气风量称为平均排气风量QE1。另外,此处所说的“通常的排气风量”是指下述中的至少一者。
1.能够确保室内空间S1中用户所期望的通常的换气量(换气次数)的排气风量。
2.能够确保相对于室内空间S1设定的设计上的换气量(换气次数)的排气风量。
3.使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以针对第一模式设定的目标转速运转而获得的排气风量。
在换气系统10中,在使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的情况下,平均排气风量QE1的回风RA从室内空间S1排出至室外空间S2,并且,平均供气风量QS1的外部空气OA从室外空间S2供给至室内空间S1,进行室内空间S1的换气。此外,在来自室内空间S1的回风RA与来自室外空间S2的外部空气OA之间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能够抑制室内空间S1中的温度以及湿度的变化。
(关于第二模式)
在第二模式下,通过换气控制器36,供气风扇34的动作从第一模式的动作起变更。
在换气系统10中,在第二模式下,使供气风扇34以图6A~图6C所示的任一形态运转。
在图6A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供气风扇34是停止的。在该情况下,从室外空间S2供给至室内空间S1的供气SA(外部空气OA)的风量(平均供气风量QS2)为“0”。
在图6B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供气风扇34间歇性运转。换言之,供气风扇34交替地重复以与第一模式相同的平均供气风量QS1运转的状态和停止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模式下的平均供气风量QS1相比,从室外空间S2供给至室内空间S1的供气SA(外部空气OA)的风量(平均供气风量QS2)较少。
在图6C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供气风扇34以与第一模式下的平均供气风量QS1相比较少的风量连续地运转。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模式下的平均供气风量QS1相比,从室外空间S2供给至室内空间S1的供气SA(外部空气OA)的风量(平均供气风量QS2)较少。以下,将使各风扇33、34以与第一模式相比较少的风量连续运转的形态也称为“弱运转”。换言之,在图6C所示的第二模式下,供气风扇34是进行弱运转的。
在图6A~图6C所示的各第二模式下,换气控制器36对供气风扇34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平均供气风量QS2与第一模式时的平均供气风量QS1相比变少。另外,只要不特别变更为其他的模式,则各第二模式下的排气风扇33的排气风量也可以与第一模式下的排气风量是相同的。
因此,在换气系统10中,在第二模式时对供气风扇34的动作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与第一模式时相比较少的风量的外部空气OA穿过供气通路47(参照图4)而流入热交换器32,被供气至室内空间S1。换言之,与第一模式时相比,在第二模式时,能够使流入热交换器32的外部空气OA的风量减小。由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
(关于第三模式)
在第三模式下,通过换气控制器36,排气风扇33的动作从第一模式的动作起变更。
在换气系统10中,在第三模式下,使排气风扇33以图7A~图7C所示的任一形态运转。
在图7A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三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排气风扇33是停止的。在该情况下,从室内空间S1排气至室外空间S2的排气EA(回风RA)的风量(平均排气风量QE2)为“0”。
在图7B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三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排气风扇33间歇性运转。换言之,排气风扇33交替地重复以与第一模式相同的平均排气风量QE1运转的状态和停止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模式下的平均排气风量QE1相比,从室内空间S1排气至室外空间S2的排气EA(回风RA)的风量(平均排气风量QE2)较少。
在图7C所示的形态下,在第三模式下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过程中,排气风扇33弱运转。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模式下的平均排气风量QE1相比,从室内空间S1释放至室外空间S2的回风RA(排气EA)的风量(平均排气风量QE2)较少。
在图7A~图7C所示的各第三模式下,换气控制器36对排气风扇33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平均排气风量QE2与第一模式时的平均排气风量QE1相比变少。另外,只要不特别变更为其他的运转模式,则各第三模式下的供气风扇34的供气风量与第一模式下的供气风量是相同的。
因此,在换气系统10中,在第三模式时,与第一模式时相比风量较少的回风RA穿过排气通路46(参照图3)流入热交换器32,排气至室外空间S2。换言之,与第一模式时相比,在第三模式下,能够使流入热交换器32的回风RA的风量减小。由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
在换气系统10中,能够同时地执行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在同时变更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的动作的情况下,与第一模式时相比,能够使流入热交换器32的回风RA以及外部空气OA这两者的量减少。在同时变更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的动作的情况下,作为供气风扇34的动作形态,能够选择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中的任意一者,并且,作为排气风扇33的动作形态,能够选择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中的任意一者。在变更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这两者的动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水从第一换气装置11A漏出,并且,能够抑制室内空间S1的室压变为正压或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能够执行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这两者的换气系统10进行了例示,不过,本公开的换气系统10也可能仅执行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中的任意一者。
(关于换气系统10的动作)
换气系统10按照图8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在换气系统10中,当用户通过遥控器25将第一换气装置11A设为“开”时,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并且,基于换气控制器36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控制开始。
如图8所示,当开始第一换气装置11A的控制时,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1)。在步骤(ST10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室内空间S1的相对湿度)是否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规定值H1设为80(%RH)。第一规定值H1的值存储于换气控制器36,用户能够使用遥控器25来适当地改变该值。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一规定值H1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步骤(ST101)。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2)。
在步骤(ST102)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并且,接着执行步骤(ST103)。此时,换气控制器36进行基于通知部28(参照图1)的通知。
在步骤(ST103)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是否小于第三规定值H3进行判定。第三规定值H3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下的值。第三规定值H3例如可设定成与第一规定值H1相同的80(%RH)或比第一规定值低的70(%RH)等。第三规定值H3的值存储于换气控制器36,用户能够使用遥控器25来适当地改变该值。
在步骤(ST103)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三规定值H3以上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使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持续运转,并且重复执行步骤(ST103)。
在步骤(ST103)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T3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4)。
在步骤(ST104)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并且,接着执行步骤(ST101)。此时,换气控制器36停止基于通知部28(参照图1)的通知。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中的哪一模式由用户预先设定,能够预先存储于换气控制器36。
在换气系统10中,直至用户通过遥控器25将第一换气装置11A设为“关”之前,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T101)~(ST104)。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10能够在室内空间S1的湿度变高的情况下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因此,湿度高的空气从室内空间S1或室外空间S2流入热交换器32的情况得到抑制,能够对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进行抑制,并且,能够抑制水从第一换气装置11A漏出。
如上那样,在换气系统10中,通过设置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能够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在换气系统10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当室内空间S1的湿度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时,通过减小排气风扇33或供气风扇34的风量或将其设为“0”,能够抑制来自室内空间S1或室外空间S2的湿度高的空气穿过热交换器32,能够抑制水从第一换气装置11A漏出。
例如,在检测出室外空间S2的湿度并仅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换气系统10的动作的结构中,即使室内空间S1的湿度没有问题,有时,室内空间S1的换气也会受到抑制。在换气系统10中,由于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换气系统10的动作,因此,在室内空间S1的湿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室内空间S1的换气不会受到抑制,能够对室内空间S1进行充分换气。
(关于换气系统10的动作的第一变形例)
换气系统10能按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图9所示的流程图中,设置步骤(ST105)以替代图8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T102)。在下述说明中,仅对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步骤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换气系统10中,也可对下文说明的第一至第四的各变形例进行适当组合。
如图9所示,在步骤(ST10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是否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一规定值H1(K1<H1)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步骤(ST101)。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TH1以上(K1≥H1)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5)。
在步骤(ST105)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
在换气系统10中,能够从第一模式切换并同时执行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在同时变更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的动作的情况下,与第一模式时相比,能够使流入热交换器32的回风RA以及外部空气OA这两者的量减少。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能够抑制水从第一换气装置11A漏出。
(关于换气系统10的动作的第二变形例)
在换气系统10中,能按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图10所示的流程图中,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相比,进一步添加了步骤(ST111)。在下述说明中,仅对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步骤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T10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是否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一规定值H1(K1<H1)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步骤(ST101)。
在步骤(ST101)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TH1以上(K1≥H1)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11)。
在步骤(ST11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K1≥H1)的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规定时间X设为5(分钟)。规定时间X的值存储于换气控制器36,能够使用遥控器25来适当地改变该值。
在步骤(ST111)中,在(K1≥H1)的状态小于规定时间X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返回至步骤(ST101)并使第一模式持续。
在步骤(ST111)中,在(K1≥H1)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2)。在步骤(ST102)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根据上述结构,在仅室内空间S1的湿度暂时上升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换气装置11A中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
(关于换气系统10的动作的第三变形例)
在换气系统10中,能按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图11所示的流程图中,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相比,添加了步骤(ST121)。在下述说明中,仅对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步骤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
当执行步骤(ST102)而转移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时,换气控制器36对基于该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运转的持续是否为规定时间Y以上进行判定(ST12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规定时间Y设为24(小时)。
在步骤(ST121)中,在基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运转的持续时间小于规定时间Y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3)。
在步骤(ST121)中,在基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运转的持续时间为规定时间Y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4),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Y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由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S1的换气量下降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Y以上。
(关于换气系统10的动作的第四变形例)
换气系统10能按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相比,添加了步骤(ST131)。在下述说明中,仅对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步骤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步骤(ST103)中,在第一检测值K1比第三规定值H3小(K1<H3)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31)。
在步骤(ST13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检测值K1比第三规定值H3小(K1<H3)的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规定时间Z设为5(分钟)。
在步骤(ST131)中,在第一检测值K1比第三规定值H3小(K1<H3)的状态持续了小于规定时间Z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3)。
在步骤(ST131)中,在第一检测值K1比第三规定值H3小(K1<H3)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104),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进行抑制且室内空间S1的空气不再高湿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能够使室内空间S1的换气量迅速向通常的量恢复。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图13所示的换气系统15是本公开的换气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包括第一换气装置11A、换气控制器36、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换言之,与换气系统10相比,换气系统15追加有设置于室外空间S2的第二湿度传感器39。图13所示的换气系统15中,针对与图1至图12中说明的换气系统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关于第二湿度传感器39)
如图13所示,第二湿度传感器39对室外空间S2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当第二湿度传感器39检测出室外空间S2的湿度时,其检测信号(第二检测值K2)输入至换气控制器36。在换气系统15中,换气控制器36根据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对排气风扇33以及供气风扇34的动作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在换气系统15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湿度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规定值H2设为80(%RH)。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规定值H1和第二规定值H2设定为相同的值,不过,也可分别设定为不同的值。
在室外空间S2并非高湿(例如,80(%RH)以上)而室内空间S1处于高湿的情况下,因室内空间S1中暂时产生的水分等而导致该室内空间S1变为高湿的可能性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换气装置11以第一模式运转,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超过容许量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在换气系统15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湿度的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在换气系统15中,在因室内空间S1中产生的水分等而导致仅室内空间S1的湿度暂时上升这样的情况下,不会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由此,在换气系统15中,在不需要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对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抑制,能够抑制换气装置11的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
(关于换气系统15的动作)
换气系统15按照图14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在换气系统15中,当用户通过遥控器25将第一换气装置11A设为“开”时,第一换气装置11A以第一模式运转,并且,基于换气控制器36的第一换气装置11A的控制开始。
如图14所示,当开始第一换气装置11A的控制时,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1)。在步骤(ST20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检测值K1是否为第一规定值H1(80%RH)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201)中,在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一规定值H1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步骤(ST201)。
在步骤(ST201)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2)。
在步骤(ST202)中,在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室外空间S2的相对湿度)小于第二规定值H2(80%RH)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T201)。
在步骤(ST202)中,在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3)。
在步骤(ST203)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接着执行步骤(ST20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T203)中,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不过,换气系统15也可在步骤(ST203)中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
在步骤(ST204)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是否小于第三规定值H3进行判定。
在步骤(ST204)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三规定值H3以上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步骤(ST204)。
在步骤(ST204)中,在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H3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5)。
在步骤(ST205)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是否小于第四规定值H4进行判定。第四规定值H4为第二规定值以下的值。第四规定值H4例如可设定成与第二规定值H2相同的80(%RH)或比第二规定值低的70(%RH)等。第四规定值H4也可设为与第三规定值H3相同。第四规定值H4的值存储于换气控制器36,用户能够使用遥控器25来适当地改变该值。
在步骤(ST205)中,在第二检测值K2为第四规定值H4以上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T204)。
在步骤(ST205)中,在第二检测值K2小于第四规定值H4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6)。
在步骤(ST206)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T201)。
在换气系统10中,直至用户通过遥控器25将第一换气装置11A设为“关”之前,换气控制器36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T201)~(ST206)。
(关于换气系统15的动作的变形例)
换气系统15能按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进行切换而运转。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与图14所示的流程图相比,添加了步骤(ST211)、步骤(ST212)以及步骤(ST213)。在下述说明中,仅对与图14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步骤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步骤(ST211)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检测值K1是否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K1≥H1)且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K2≥H2)的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211)中,在(K1≥H1且K2≥H2)的状态持续了小于规定时间X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返回至步骤(ST201)并使第一模式持续。
在步骤(ST211)中,在(K1≥H1、K2≥H2)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3)。在步骤(ST203)中,换气控制器3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在步骤(ST212)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Y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212)中,在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持续了小于规定时间Y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4)。
在步骤(ST212)中,在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持续了规定时间Y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在步骤(ST213)中,换气控制器36对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H3(K1<H3)且第二检测值K2小于第四规定值H4(K2<H4)的状态是否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进行判定。
在步骤(ST213)中,在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H3(K1<H3)且第二检测值K2小于第四规定值H4(K2<H4)的状态持续了小于规定时间Z的情况下(在否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12)。
在步骤(ST213)中,在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H3(K1<H3)且第二检测值K2小于第四规定值H4(K2<H4)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的情况下(在是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执行步骤(ST206),将第一换气装置11A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的概略性结构图。图16所示的换气系统16是本公开的换气系统的第三实施方式,包括换气装置11、换气控制器36、第一湿度传感器38、第二湿度传感器39以及空调机12。换言之,与换气系统15(参照图13)相比,换气系统16还追加有空调机12。在下述说明中,也将构成换气系统16的换气装置11称为第二换气装置11B。第二换气装置11B在外壳31内不具有第一湿度传感器38。另外,图16所示的换气系统16中,针对与图1至图15中说明的各换气系统10、15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空调机12包括室外机21和室内机22。室内机22和第二换气装置11B设置于室内空间S1的天花板背侧的空间S3。不过,室内机22和第二换气装置11B也可设置于室内空间S1的墙壁、地板之上、天花板之下等。室内机22和第二换气装置11B不限于设置于室内空间S1的相同场所,也可设置于不同的场所。
(空调机12的结构)
空调机12通过利用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膨胀阀等的制冷剂回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对室内空间(空调对象空间)S1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室外机21与室内机22通过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23连接。室内机22将室内空间S1的空气引入,使该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将温度调节后的调节空气再次吹出至室内空间S1,从而按照期望调节室内空间S1的温度。
室内机22包括控制器24和遥控器26。控制器24(以下,也称为“空调控制器”)对收纳于室内机22的风扇、电动阀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空调控制器24例如由包括CPU等处理器以及RAM、RO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空调控制器24也可使用LSI、ASIC、FPGA等作为硬件实现。空调控制器24通过处理器执行安装于存储器的程序来发挥规定的功能。空调控制器24还与第二换气装置11B的换气控制器36能通信地连接。另外,空调控制器24可设置于室外机21,也可设置于室外机21和室内机22这两者。
遥控器26用于进行空调机12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的操作、室内的温度、送风的强弱等动作设定。遥控器26与室内机22的空调控制器24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能通信地连接。用户通过使用遥控器26,能够远程操作空调机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第二换气装置11B的遥控器25设置有通知部28,不过,也可在用于空调机12的遥控器26设置通知部28。
在换气系统16中,在室内空间S1的遥控器26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38,并且在室外机21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39。此外,在换气系统16中,将空调机12所具有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与第二换气装置11B共用。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检测出的各检测值K1、K2通过空调控制器24输入至换气控制器36。
换气控制器36根据设置于空调机12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各检测值K1、K2,对第二换气装置11B的运转模式(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进行切换。第二换气装置11B的运转模式的切换能够通过换气控制器36并按照图14、图15所示的步骤进行。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换气系统16中简单地设置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通过在空调机12以及第二换气装置11B中共用第一湿度传感器38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39,能够抑制换气系统16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各换气系统10、15、16包括进行室内空间S1的换气的换气装置11、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对换气装置11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换气控制器36。换气装置11包括热交换器32、供气风扇34和排气风扇33,其中,供气风扇34将室内空间S1外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供气至室内空间S1,排气风扇33将室内空间S1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排气至室外空间S2。换气控制器36能够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其中,第一模式使供气风扇34以及排气风扇33这两者运转,第二模式使供气风扇34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第三模式使排气风扇33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在各换气系统10、15、16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设置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能够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在本公开的各换气系统10、15、16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当室内空间S1的湿度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时,通过使供气风扇34或排气风扇33的平均风量降低,能够抑制来自室内空间S1或室外空间S2的湿度高的空气穿过热交换器32,能够抑制水从换气装置11漏出。
在上述换气系统10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在室内空间S1的湿度暂时上升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由此,能够抑制换气装置11的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
在上述换气系统10中,在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检测值K1小于第三规定值H3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室内空间S1的空气不再高湿的情况下,通过抑制运转模式的不必要的切换,并且将换气装置11的运转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能够使室内空间S1的换气量向通常的量恢复。
在上述各换气系统15、16中,还包括对室外空间S2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湿度传感器39。在这些换气系统15、16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第二湿度传感器39的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根据室内空间S1和室外空间S2这两者的湿度来控制换气装置11的运转,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湿度高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32。
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各换气系统10、15、16包括进行室内空间S1的换气的换气装置11、对室内空间S1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湿度传感器38、对换气装置11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换气控制器36。换气装置11包括热交换器32、供气风扇34和排气风扇33,其中,供气风扇34将室内空间S1外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供气至室内空间S1,排气风扇33将室内空间S1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32排气至室外空间S2。换气控制器36能够执行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其中,第一模式使供气风扇34以及排气风扇33这两者运转,第二模式使供气风扇34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第三模式使排气风扇33停止、间歇性运转或弱运转。在各换气系统10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湿度传感器38的第一检测值K1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当室内空间S1的湿度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时,通过使供气风扇34以及排气风扇33的平均风量降低,能够抑制来自室内空间S1以及室外空间S2的湿度高的空气穿过热交换器32,能够抑制水从换气装置11漏出。
在上述换气系统15、16中,还包括对室外空间S2的湿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湿度传感器39。在换气系统15、16中,在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根据室内空间S1和室外空间S2这两者的湿度来控制换气装置11的运转,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湿度高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32。
在上述换气系统16中,还包括空调机12,所述空调机12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并将其供给至室内空间S1。空调机12包括室内机22、室外机21以及制冷剂配管23,室内机22将调节空气供给至室内空间S1,室外机21设置于室外空间S2,制冷剂配管23将室内机22与室外机21之间相连,第二湿度传感器39设置于室外机21。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包括空调机12的换气系统16中,能够简单地设置第二湿度传感器39。通过在空调机12以及换气装置11中共用第二湿度传感器39,能够抑制换气系统16的制造成本。
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各换气系统10、15、16还包括对换气装置11的异常进行通知的通知部28。在各换气系统10、15、16中,在第一检测值K1为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换气控制器36通过通知部28对换气装置11的异常进行通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向各换气系统10、15、16的管理人员、用户通知室内空间S1的湿度变高这一情况,管理人员等能够通过手动操作的方式来切换换气装置11的运转模式。由此,在室内空间S1的湿度高的条件下使用包括热交换器32的各换气系统10、15、16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热交换器32的含水量超过容许量而导致水从换气装置11漏出。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其是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同等的意思及其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符号说明
10:换气系统(第一实施方式)
11:换气装置
11A:第一换气装置
11B:第二换气装置
12:空调机
15:换气系统(第二实施方式)
16:换气系统(第三实施方式)
21:室外机
22:室内机
23:制冷剂配管
32:热交换器
33:排气风扇
34:供气风扇
36:换气控制器(控制器)
38: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检测部)
39:第二湿度传感器(第二检测部)
46:排气通路
47:供气通路
S1:室内空间(对象空间)
S2:室外空间(对象空间的外部)
K1:第一检测值
K2:第二检测值
H1:第一规定值
H2:第二规定值
H3:第三规定值
X:规定时间
Z:规定时间。
Claims (8)
1.一种换气系统(10、15、16),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气装置(11),所述换气装置(11)进行对象空间(S1)的换气;
第一检测部(38),所述第一检测部(38)对所述对象空间内(S1)的湿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器(36),所述控制器(36)对所述换气装置(11)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换气装置(11)包括:
热交换器(32);
供气风扇(34),所述供气风扇(34)将所述对象空间外(S2)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2)供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内(S1);以及
排气风扇(33),所述排气风扇(33)将所述对象空间内(S1)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2)排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外(S2),
所述控制器(36)能够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34)和所述排气风扇(33)这两者运转,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34)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供气风扇(34)以使平均供气风量(QS2)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所述第三模式使所述排气风扇(33)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排气风扇(33)以使平均排气风量(QE2)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部(38)的第一检测值(K1)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10、15、16),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K1)为所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X)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K1)小于所述第一规定值(H1)以下的第三规定值(H3)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Z)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模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系统(15、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二检测部(39),所述第二检测部(39)对所述对象空间的外部(S2)的湿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K1)为所述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所述第二检测部(39)的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或所述第三模式。
5.一种换气系统(10、15、16),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气装置(11),所述换气装置(11)进行对象空间(S1)的换气;
第一检测部(38),所述第一检测部(38)对所述对象空间内(S1)的湿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器(36),所述控制器(36)对所述换气装置(11)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换气装置(11)包括:
热交换器(32);
供气风扇(34),所述供气风扇(34)将所述对象空间外(S2)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2)供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内(S1);以及
排气风扇(33),所述排气风扇(33)将所述对象空间内(S1)的空气经由所述热交换器(32)排气至所述对象空间外(S2),
所述控制器(36)能够执行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34)和所述排气风扇(33)这两者运转,所述第二模式使所述供气风扇(34)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供气风扇(34)以使平均供气风量(QS2)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所述第三模式使所述排气风扇(33)停止、间歇性运转,或者使所述排气风扇(33)以使平均排气风量(QE2)下降至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状态运转,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部(38)的第一检测值(K1)达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模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系统(15、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第二检测部(39),所述第二检测部(39)对所述对象空间的外部(S2)的湿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第一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检测值(K1)为所述第一规定值(H1)以上且所述第二检测部(39)的第二检测值(K2)为第二规定值(H2)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模式。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换气系统(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空调机(12),所述空调机(12)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并将所述调节空气供给至所述对象空间(S1),
所述空调机(12)包括室内机(22)、室外机(21)以及制冷剂配管(23),所述室内机(22)将调节空气供给至所述对象空间内(S1),所述室外机(21)设置于所述对象空间外(S2),所述制冷剂配管(23)将所述室内机(22)与所述室外机(21)之间相连,
所述第二检测部(39)设置于所述室外机(21)。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换气系统(10、15、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对所述换气装置(11)的异常进行通知的通知部(28),
在所述第一检测值(K1)为所述第一规定值(H1)以上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器(36)通过所述通知部(28)对所述换气装置(11)的异常进行通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30429A JP7284407B2 (ja) | 2021-02-26 | 2021-02-26 | 換気システム |
JP2021-030429 | 2021-02-26 | ||
PCT/JP2022/006873 WO2022181524A1 (ja) | 2021-02-26 | 2022-02-21 | 換気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88408A true CN116888408A (zh) | 2023-10-13 |
Family
ID=83048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16972.2A Pending CN116888408A (zh) | 2021-02-26 | 2022-02-21 | 换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84407B2 (zh) |
CN (1) | CN116888408A (zh) |
TW (1) | TWI810828B (zh) |
WO (1) | WO2022181524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4345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Fujitsu General Ltd |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2012172961A (ja) * | 2011-02-24 | 2012-09-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CN105980783A (zh) * | 2014-01-31 | 2016-09-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换气装置 |
JP2020008251A (ja) * | 2018-07-11 | 2020-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83333A (ja) * | 1991-03-13 | 1992-10-08 | Daikin Ind Ltd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WO2006035826A1 (ja) * | 2004-09-30 | 2006-04-06 | Max Co., Ltd | 換気装置、空調システム、換気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
JP5197167B2 (ja) * | 2008-06-06 | 2013-05-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JP5538270B2 (ja) * | 2011-02-24 | 2014-07-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JP5962029B2 (ja) * | 2012-01-27 | 2016-08-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JP6333110B2 (ja) * | 2014-08-12 | 2018-05-30 | 株式会社Lixil | 換気装置 |
-
2021
- 2021-02-26 JP JP2021030429A patent/JP7284407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2-21 WO PCT/JP2022/006873 patent/WO20221815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2-21 CN CN202280016972.2A patent/CN11688840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2-25 TW TW111107027A patent/TWI81082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4345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Fujitsu General Ltd |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2012172961A (ja) * | 2011-02-24 | 2012-09-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CN105980783A (zh) * | 2014-01-31 | 2016-09-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换气装置 |
JP2020008251A (ja) * | 2018-07-11 | 2020-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31469A (ja) | 2022-09-07 |
TWI810828B (zh) | 2023-08-01 |
WO2022181524A1 (ja) | 2022-09-01 |
TW202242324A (zh) | 2022-11-01 |
JP7284407B2 (ja) | 2023-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46203B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US10655884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EP3792565B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7457229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EP3663657B1 (en) | Air-conditioner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EP3967953B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US12111067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20226091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10085030A (ja) | 調湿システム | |
CN116888408A (zh) | 换气系统 | |
CN116917673B (zh) | 换气系统 | |
EP3663673B1 (en) | Air-conditioner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EP3663655B1 (en) | Air-conditioner | |
EP3795926B1 (e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EP4354032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EP3663656B1 (en) | Air-conditioner | |
EP3663658B1 (en) | Air-conditioner | |
JP2023042396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2403158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0183832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