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9230A -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9230A
TW202239230A TW111111192A TW111111192A TW202239230A TW 202239230 A TW202239230 A TW 202239230A TW 111111192 A TW111111192 A TW 111111192A TW 111111192 A TW111111192 A TW 111111192A TW 202239230 A TW202239230 A TW 2022392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evice
frequency domain
domain resource
base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1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曉輝
羅嘉金
周保建
侯曉樂
顏敏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23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03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 G01S7/006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using shared front-end circuitry, e.g. antenna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03Bistatic radar systems; Multistatic radar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3/32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 G01S13/36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with phas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ceived signal and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 G01S13/3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with phas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ceived signal and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wherein more than one modulation frequency is us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7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e.g. primary radar and secondary radar
    • G01S13/878Combination of several spaced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of known loc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transponder or a reflec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12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通訊方法和通訊裝置,用於通訊裝置在進行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本申請實施例方法包括: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所述第一通訊裝置在所述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Description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本申請涉及通訊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無線感知技術通過分析無線訊號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化,獲得訊號傳輸空間的特性,以實現環境中的物體或人的感知。例如,通過無線感知技術對環境中的人、建築物、車輛等的感知。
雷達是一種經典的無線感知技術,在農業、氣象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雷達的基本原理是:發射機發射特定波形訊號,經過無線通道被接收機所接收,結合發射訊號和接收訊號進行訊號處理,從而提取無線通道中感興趣的目標。而無線通訊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收發機之間的交互資訊,其基本原理是:發射端發射特定波形訊號,經過無線通道後被接收機所接收,並經過訊號處理後解調出發射端發射的訊號。
由此可知,從發射、傳輸和接收等過程來看,雷達感知過程和無線通訊過程極為相似。因此,如何將無線通訊和感知技術融合,以實現無線通訊的同時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感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訊方法和通訊裝置,用於通訊裝置在進行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通訊資源,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請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通訊方法,方法包括:
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然後,第一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本實施例中,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這樣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發送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在該實現方式中,提供感知需求參數具體包括的內容,用於表徵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距的要求。即感知需求參數用於指示第一通訊裝置或第二通訊裝置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的要求。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方法還包括: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包括: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一種具體的實現方式。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獲取感知需求參數,第一通訊裝置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第一頻域資源,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感知需求參數具體包括的內容的多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以及基於這些實現方式下,第一頻域資源應當滿足的要求。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第一條件包括: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第一長度為k*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或等於1。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通過上述實現方式得到的頻點組合可以實現該頻點組合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在頻率上是覆蓋完整的,也就是頻點組合滿足覆蓋完整性的要求,這樣能夠實現對周邊環境的多個感知目標點進行感知測距,進一步提升感知性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滿足上述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可以有多個,那麼上述子載波組合可以是多個子載波組合中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這樣在滿足最大頻率基線和最小頻率基線,保證頻率基線覆蓋完整的條件下,選擇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從而有效節省子載波在頻域上的開銷。避免佔用過多的通訊資源,影響通訊性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這樣第二通訊裝置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資源上接收感知訊號,從而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測量。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一資訊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的兩種具體的實現方式。具體的,第一資訊可以直接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指示方式簡單。或者,第一資訊通過索引的方式間接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該指示方式所需要的指示位元較少,可以節省指示位元的開銷。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于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下行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承載第一資訊的兩種可能的信令,為方案的實施例提供基礎。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方法還包括: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的一種觸發條件,為方案的實施例提供基礎。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該實現方式中,可以通過RRC信令或DCI信令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包括:第一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該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可以由第三通訊裝置下發給第一通訊裝置。第三通訊裝置可以理解為控制節點,控制第一通訊裝置發送感知訊號。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頻域資源池包括的兩種可能的通訊資源,可以用於選擇第一頻域資源,從而實現在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
本申請實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通訊方法,該方法包括:
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然後,第二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第二通訊裝置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本實施例中,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第二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這樣第二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在該實現方式中,提供感知需求參數具體包括的內容,用於表徵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距的要求。即感知需求參數用於指示第一通訊裝置或第二通訊裝置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的要求。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方法還包括: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指示的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這樣第二通訊裝置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資源上接收感知訊號,從而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測量。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一資訊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的兩種具體的實現方式。具體的,第一資訊可以直接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指示方式簡單。或者,第一資訊通過索引的方式間接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該指示方式所需要的指示位元較少,可以節省指示位元的開銷。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承載第一資訊的兩種可能的信令,為方案的實施例提供基礎。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方法還包括:第二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包括:第二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一種具體的實現方式。第二通訊裝置可以獲取感知需求參數,第二通訊裝置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第一頻域資源,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感知需求參數具體包括的內容的多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以及基於這些實現方式下,第一頻域資源應當滿足的要求。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方法還包括: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的一種觸發條件,為方案的實施例提供基礎。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該實現方式中,可以通過RRC信令或DCI信令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在該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提供了頻域資源池包括的兩種可能的通訊資源,可以用於選擇第一頻域資源,從而實現在通訊裝置進行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
本申請實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第一通訊裝置,第一通訊裝置包括:
處理模組,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處理模組具體用於:
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第一條件包括: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第一長度為k*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或等於1。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具體用於:
接收來自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本申請實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種第二通訊裝置,第二通訊裝置包括:
處理模組,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
處理模組,還用於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處理模組具體用於:
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還用於:
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本申請第五方面提供一種第一通訊裝置,該第一通訊裝置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該記憶體中儲存有電腦程式或電腦指令,該處理器還用於調用並運行該記憶體中儲存的電腦程式或電腦指令,使得處理器實現如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種實現方式。
可選的,該第一通訊裝置還包括收發器,該處理器用於控制該收發器收發訊號。
本申請第六方面提供一種第二通訊裝置,該第二通訊裝置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該記憶體中儲存有電腦程式或電腦指令,該處理器還用於調用並運行該記憶體中儲存的電腦程式或電腦指令,使得處理器實現如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種實現方式。
可選的,該第二通訊裝置還包括收發器,該處理器用於控制該收發器收發訊號。
本申請實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包括電腦指令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當其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種的實現方式被執行。
本申請實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儲存介質,包括電腦指令,當該電腦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種實現方式被執行。
本申請實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一種晶片裝置,包括處理器,用於與記憶體相連,調用該記憶體中儲存的程式,以使得該處理器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種實現方式。
本申請實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一種通訊系統,該通訊系統包括如第一方面的第一通訊裝置和如第二方面的第二通訊裝置。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然後,第一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由此可知,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這樣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發送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用於通訊裝置在進行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
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申請保護的範圍。
在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參考“一個實施例”或“一些實施例”等意味著在本申請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包括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點。由此,在本說明書中的不同之處出現的語句“在一個實施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參考相同的實施例,而是意味著“一個或多個但不是所有的實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別強調。術語“包括”、“包含”、“具有”及它們的變形都意味著“包括但不限於”,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別強調。
本申請中,“至少一個”是指一個或者多個,“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和/或”,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的情況。其中,A,B可以是單數或者複數。“以下至少一項(個)”或其類似表達,是指的這些項中的任意組合,包括單項(個)或複數項(個)的任意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項(個),可以表示:a, b, c, a-b, a-c, b-c, 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
下面對本申請涉及的一些技術術語進行介紹。
1、頻率基線:一個頻點的頻率減去另一個頻點的頻率。頻率基線具有方向和大小。對於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的兩個頻點來說,該兩個頻點可以組成一對頻率基線,分別為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05
以及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07
本申請的技術方案適用的通訊系統包括但不限於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或者第五代通訊(the fifth-generation,5G)移動通訊系統,或者5G網路之後的移動通訊系統(例如,6G移動通訊系統),或者設備到設備(device to device,D2D)通訊系統,或者車聯網(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訊系統。
本申請實施例中,通訊系統包括第一通訊裝置。第一通訊裝置在進行通訊的同時,發送感知訊號,以實現對周邊環境進行感知。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通訊裝置為兼具感知能力和通訊能力的通訊裝置。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並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感知目標反射到第一通訊裝置,第一通訊裝置接收經過該感知目標反射的感知訊號。這樣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例如,第一通訊裝置確定該感知目標與該第一通訊裝置之間的距離等。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通訊系統還包括第二通訊裝置。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並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感知目標反射回來,第二通訊裝置接收經過該感知目標反射的感知訊號。然後,第二通訊裝置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例如,第一通訊裝置確定該感知目標與該第一通訊裝置之間的距離等。
在該實現方式中,可選的,該通訊系統還包括第三通訊裝置。第三通訊裝置可以通知第一通訊裝置發送感知訊號。第三通訊裝置可以通知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上述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可以包括用於通訊的頻域資源、用於定位的頻域資源,具體本申請不做限定。第一頻域資源是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頻域資源。
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和第二通訊裝置可以為雷達設備、車載設備、網路設備、終端設備等。第三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
網路設備是一種部署在無線接入網中為終端設備提供無線通訊功能的裝置。網路設備可以為基站,而基站包括各種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繼站、接入網點。示例性的,本申請實施例中基站可以是新空口(new radio,NR)中的基站、發送接收點(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傳輸點(transmission point,TP)或下一代節點B(next generation Node B,ngNB),也可以是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的演進型節點B(evolved Node B,eNB或eNodeB)。
終端設備可以是一種向使用者提供語音或者資料連通性的設備,終端設備也稱為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也可以稱為移動台(mobile station),使用者單元(subscriber unit),月臺(station),終端設備(terminal equipment,TE)等。終端設備可以為蜂窩電話(0phone),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無線數據機(modem),手持設備(handheld),膝上型電腦(laptop computer),無繩電話(cordless phone),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台,平板電腦(pad)、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計算設備、無人機等。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可以接入通訊系統、可以與通訊系統的網路側進行通訊,或者通過通訊系統與其它物體進行通訊的設備都可以是本申請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譬如,智慧交通中的終端設備和汽車、智慧家居中的家用設備、智慧電網中的電力抄表儀器、電壓監測儀器、環境監測儀器、智慧安全網路中的視頻監控儀器、收銀機等等。
下面示出本申請實施例適用的一些應用場景。需要說明的是,下述應用場景僅僅是一些示例,並不屬於對本申請的技術方案的限定。對於其他應用場景本申請仍適用。
請參閱圖1A,圖1A為本申請實施例的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圖1A是針對通訊系統中第一通訊裝置既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又作為感知訊號的接收端的情況的一種具體示例。
在圖1A中,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網路設備1可以從網路設備1的用於通訊的頻域資源中選擇第一頻域資源。在網路設備1進行通訊的同時,網路設備1在該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網路設備1。這樣網路設備1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例如,網路設備1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網路設備1距離汽車的距離,汽車的速度等。
下面結合圖1B至圖1F介紹第一通訊裝置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第二通訊裝置為感知訊號的接收端的情況的一些具體示例。
請參閱圖1B,圖1B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終端設備接入網路設備1。網路設備1與終端設備之間可以進行通訊。在網路設備1與終端設備通訊的同時,網路設備1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從用於網路設備1與終端設備之間傳輸下行訊號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然後,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終端設備。終端設備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得到感知結果。從而實現終端設備在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中的汽車的感知。
請參閱圖1C,圖1C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第一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第二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終端設備接入網路設備1,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1之間可以進行通訊。在終端設備1與網路設備1通訊的同時,終端設備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從用於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1之間傳輸上行訊號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網路設備1。網路設備1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得到感知結果。從而實現網路設備1在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中的汽車的感知。
請參閱圖1D,圖1D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2。網路設備1與網路設備2之間可以進行通訊。在網路設備1與網路設備2通訊的同時,網路設備1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從用於網路設備1與網路設備2之間進行通訊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網路設備2,網路設備2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得到感知結果。從而實現網路設備2在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中的汽車的感知。
請參閱圖1E,圖1E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第一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2。終端設備1與終端設備2之間可以進行通訊。在終端設備1與終端設備2通訊的同時,終端設備1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可以從用於終端設備1與終端設備2之間進行通訊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終端設備2。終端設備2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得到感知結果。上述圖1E所示的應用場景可以應用於V2X系統或D2D系統。
請參閱圖1F,圖1F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在圖1F中,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2,第三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3。網路設備1與網路設備2之間可以進行通訊。網路設備3作為控制節點,用於通知網路設備1和網路設備2。例如,網路設備3可以觸發網路設備1發送感知訊號,以及觸發網路設備2開啟感知功能。網路設備1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從用於網路設備1與網路設備2之間進行通訊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汽車反射到網路設備2,網路設備2可以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得到感知結果。從而實現網路設備2在通訊的同時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介紹本申請的技術方案。
請參閱圖2A,圖2A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2A中,通訊方法包括:
201、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本實施例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為第一通訊裝置配置的可用頻域資源。例如,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通訊的頻域資源,和/或,用於定位的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從用於通訊的頻域資源和/或用於定位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
可選的,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也就是說本申請的第一頻域資源可以是第一通訊裝置的用於傳輸CSI的頻域資源和/或用於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中確定的頻域資源。
可選的,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或者,頻段組合。
其中,頻點組合包括一個或多個頻點。頻段組合包括一個或多個頻段。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例如,頻段組合包括頻率
Figure 02_image009
至頻率
Figure 02_image015
之間的頻段。
本實施例中,感知需求參數用於第一通訊裝置或第二通訊裝置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例如,感知需求參數可以表徵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距的要求。
可選的,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具體的,上述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表徵了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距的要求。
本實施例中,測距解析度指在距離上將兩個相同的目標點區分開的最小距離。
其中,兩個相同的目標點可以是指大小、體積、材質等都相同的兩個目標點。
測距解析度越小,要求第一通訊裝置能夠將兩個相同的目標點區分開的最小距離越小。也就是測距解析度越小,要求的感知精確度越高。
例如,如圖2B所示,終端設備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分別經過目標點1和目標點2反射到網路設備1。終端設備到目標點1的距離加上目標點1到網路設備1的距離之和為r1+r2。終端設備到目標點2的距離加上目標點2到網路設備1的距離之和為r3+r4。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17
,如果
Figure 02_image019
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17
,則網路設備1可以將目標點1和目標點2分辨出來。如果
Figure 02_image021
小於
Figure 02_image017
,則網路設備1可能無法將目標點1和目標點2分辨出來,網路設備1會認為只有一個目標點。
需要說明的是,測距解析度與感知訊號的頻寬成正比。感知訊號的頻寬越大,測距解析度越高。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針對第一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和接收端的情況,測距不模糊距離表示以下要求:在感知區域內的任意一點到第一通訊裝置的距離乘以二小於該測距不模糊距離,在感知區域邊沿上的任意一點到第一通訊裝置的距離乘以二等於測距不模糊距離。
例如,如圖1A所示,感知區域為圖1A所示的圓形區域,網路設備1為圓的圓心。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圓上的任意一點到達網路設備1的距離的兩倍等於測距不模糊距離
Figure 02_image022
。汽車位於圓形區域內,網路設備1到達汽車的距離為R1。對於圖1A中圓形區域內的汽車,網路設備1到汽車的距離R1乘以2得到的值小於
Figure 02_image022
。對於圖1A中圓上的目標點,目標點到達網路設備1的距離為R2,且目標點與網路設備1的距離R2乘以2得到的值等於
Figure 02_image022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針對第一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第二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接收端的情況,測距不模糊距離表示以下要求:在感知區域內的任意一點到第一通訊裝置的距離和到第二通訊裝置的距離之和小於該測距不模糊距離,在感知區域邊沿上的任意一點到第一通訊裝置的距離和到第二通訊裝置的距離之和等於測距不模糊距離。
例如,如圖2B所示,感知區域為圖2B所示的橢圓區域,網路設備1和終端設備為橢圓的兩個焦點。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橢圓上的任意一點到達網路設備1的距離和到達終端設備的距離之和等於測距不模糊距離
Figure 02_image022
。目標點1和目標點2位於橢圓區域內,目標點3位於橢圓上。終端設備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分別經過目標點1和目標點2反射到網路設備1。對於位於橢圓區域內的目標點1,終端設備到目標點1的距離加上目標點1到網路設備1的距離之和為r1+r2,且r1+r2小於
Figure 02_image022
。對於位於橢圓上的目標點3,終端設備到目標點3的距離加上目標點3到網路設備1的距離之和為r5+r6,且r5+r6等於
Figure 02_image022
下面結合感知需求參數包括的具體內容介紹第一頻域資源。
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
首先,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介紹。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因此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24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包括長度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該最小頻率基線。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因此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30
。頻點組合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成的頻率基線中,頻點0與頻點2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31
Figure 02_image031
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
從單設備獨立使用頻點資源的角度來看,頻點組合中的頻點構成的頻率基線包括長度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的頻率基線,這樣該頻點組合也可以滿足上述最小頻率基線的要求,只不過可能會帶來頻點資源的浪費。因此,頻點組合中的頻點構成的頻率基線中只要長度最小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28
即可滿足上述最小頻率基線的要求,同時還能夠避免頻點資源的浪費。
從多設備共用頻點資源的角度來看,選擇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可以考慮頻點的複用率,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省頻點資源。
例如,當設備1確定的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和頻點1。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1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33
Figure 02_image035
等於設備1要求的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
Figure 02_image035
小於設備2要求的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設備2可以選擇頻點0和頻點1,這樣可以提高頻點0和頻點1的頻點資源利用率,從而節省頻點資源。
例如,測距不模糊距離
Figure 02_image022
=100m,那麼根據公式
Figure 02_image037
可以確定要求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兆赫茲(MHz)。頻域資源池包括3.5千兆赫茲(GHz)頻段,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39
Figure 02_image041
的單位為赫茲(Hz)。那麼,最小的頻點為3.5GHz,最大的頻點為3.515GHz。其他頻點以15KHz為間隔從
Figure 02_image041
中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1。然後,再從頻點組合1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2。頻點組合2具體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43
Figure 02_image045
的單位為赫茲(Hz)。將頻點組合2作為第一頻域資源。頻點組合2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成的頻率基線中,頻點3.5GHz與頻點3.503GHz組成的頻率基線長度為3MHz,因此可以理解為該頻點組合2滿足最小頻率基線。
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
首先,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介紹。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因此可知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49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包括長度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該最大頻率基線。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因此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49
。頻點組合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合的頻率基線中,頻點0與頻點6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53
Figure 02_image053
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
從單設備獨立使用頻點資源的角度來看,頻點組合中的頻點構成的頻率基線中包括長度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這樣該頻點組合也可以滿足上述最大頻率基線的要求,但是可能帶來頻點資源的浪費。因此,頻點組合中的頻點構成的頻率基線中只要長度最大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51
即可滿足上述最大頻率基線的要求,同時還能夠避免頻點資源的浪費。
從多設備共用頻點資源的角度來看,選擇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可以考慮頻點的複用率,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省頻點資源。例如,當設備1確定的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7。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
Figure 02_image055
等於設備1要求的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
Figure 02_image055
大於設備2要求的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設備1確定頻點組合滿足設備1要求的最大頻率基線。設備2可以選擇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7。這樣可以提高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7的頻點資源利用率,從而節省頻點資源。
例如,測距分辨為
Figure 02_image047
=10米(m),那麼根據公式
Figure 02_image049
可以確定要求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0MHz。頻域資源池包括3.5GHz頻段,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57
Figure 02_image059
的單位為Hz。那麼,最小的頻點為3.5GHz,最大的頻點為3.53GHz。其他頻點以15KHz為間隔從
Figure 02_image059
中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3。然後,再從頻點組合3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4。頻點組合4具體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61
Figure 02_image063
的單位為Hz。頻點組合4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成的頻率基線中,頻點3.5GHz與頻點3.53GHz組成的頻率基線長度為30MHz,因此該頻點組合4滿足最大頻率基線。
下面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段組合為例進行介紹。頻段組合包括一個或多個頻段。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因此可知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49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頻點組合包括的頻段構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包括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該最大頻率基線。
例如,頻段組合包括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5
Figure 02_image066
的頻段,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8
Figure 02_image069
的頻段。其中,
Figure 02_image065
大於
Figure 02_image066
Figure 02_image066
大於
Figure 02_image068
Figure 02_image068
大於
Figure 02_image069
。最小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5
,最大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9
,那麼頻段組合中包括的頻段構成的頻率基線中長度最大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71
Figure 02_image071
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段組合滿足該最大頻率基線。
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其中,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
這裡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介紹。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因此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73
,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74
。頻率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應當包括長度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的頻率基線以及長度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和最小頻率基線。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頻點組合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合的頻率基線中,頻點0與頻點2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31
。頻點0與頻點6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53
。如果
Figure 02_image031
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如果
Figure 02_image053
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也就是該頻點組合既滿足該最小頻率基線,也滿足該最大頻率基線。
例如,測距不模糊距離
Figure 02_image022
=100m,那麼根據公式
Figure 02_image030
可以確定要求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MHz。測距分辨為
Figure 02_image047
=10m,那麼根據公式
Figure 02_image049
可以確定要求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0MHz。頻域資源池包括3.5千兆赫茲(GHz)頻段,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57
Figure 02_image075
的單位為Hz。那麼,最小的頻點為3.5GHz,最大的頻點為3.53GHz。其他頻點以15KHz為間隔從
Figure 02_image075
中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5。然後,再從頻點組合5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6。頻點組合6具體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061
Figure 02_image063
的單位為Hz。頻點組合6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成的頻率基線中,頻點3.5GHz與頻點3.503GHz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MHz,因此該頻點組合6滿足最小頻率基線。頻點3.5GHz與頻點3.53GHz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30MHz,因此該頻點組合6滿足最大頻率基線。也就是該頻點組合6既滿足該最小頻率基線,也滿足該最大頻率基線。
在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可選的,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
其中,第一條件包括: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第一長度為k*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1。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的頻率分別為0,1,4,6。可知,該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長度最小的頻率基線為1,長度最大的頻率基線為6。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為6。通過該頻點組合可以構造得到的頻點基線包括頻率分別為-6,-5,-4,-3,-2,-1,0,1,2,3,4,5,6的頻率基線,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頻率基線覆蓋完整性的要求。
由上述介紹可知,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51
,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28
。可知,K=
Figure 02_image051
/
Figure 02_image028
。如果長度為k
Figure 02_image028
的頻率基線都能夠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那麼該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點基線在頻率上是覆蓋完整的,也就是保證了頻點基線覆蓋的完整性。這樣可以實現對周邊環境的多個目標點進行感知測距。
例如,當頻點組合只能構成一個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76
時,獲得如下關係
Figure 02_image078
。其中,
Figure 02_image076
表示該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80
為時延,
Figure 02_image082
為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76
對應的測量結果,
Figure 02_image084
為從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76
和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得到
Figure 02_image082
的映射關係。其中,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是未知的。即一個方程對應一個未知數。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可以理解為構成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76
的兩個頻點上的感知訊號到達目標點1再反射經過的時延。
但是,當同時存在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和時延
Figure 02_image086
,那麼獲得如下關係
Figure 02_image088
,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和時延
Figure 02_image086
是未知的,此時一個方程對應兩個未知數,方程無法求解。其中,時延
Figure 02_image086
可以理解為構成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90
的兩個頻點上的感知訊號到達目標點2再反射經過的時延。但是,如果該頻點組合還可以構成另外一個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90
,那麼可以得到另外一個方程
Figure 02_image092
,這樣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76
和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90
分別對應兩個方程,可以求解出兩個未知數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和時延
Figure 02_image086
。然後,結合時延
Figure 02_image080
和時延
Figure 02_image086
可以確定目標點1和目標點2的位置資訊。因此,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點基線在頻率上覆蓋完整的話,可以實現對周邊環境的多個目標點的感知和測距。
在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可選的,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段組合,頻段組合為滿足第二條件的頻段組合。
其中,第二條件包括:通過頻段組合包括的頻段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二長度的頻率基線。第二長度為k*最小頻率基線,k為[1,K]的正整數,K為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K大於1。
例如,頻段組合包括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5
Figure 02_image066
的頻段,以及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68
Figure 02_image069
的頻段。通過從頻段組合中選擇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能夠構造得到第二長度的頻率基線,則認為通過頻段組合中選擇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在頻率上是覆蓋完整的。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具體的,滿足上述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可以有多個,上述子載波組合可以是多個子載波組合中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這樣在滿足最大頻率基線和最小頻率基線,保證頻率基線覆蓋完整的條件下,選擇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從而有效節省子載波在頻域上的開銷。避免佔用過多的通訊資源,影響通訊性能。
關於上述步驟201中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具體實現方式請參閱後文圖2C和圖2D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202、第一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那麼第一通訊裝置分別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098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0
Figure 02_image101
的頻點上發送感知訊號。
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率
Figure 02_image098
至頻率
Figure 02_image101
之間的頻段。第一通訊裝置為雷達設備,雷達設備在頻率
Figure 02_image098
至頻率
Figure 02_image101
之間的頻段上發送連續調頻訊號(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
本申請實施例中,上述圖2A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之前,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可選的,第二通訊裝置可以週期性開啟感知功能,或者一直開啟感知功能,或者由第一通訊裝置或第三通訊裝置可以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可選的,上述圖2A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2a。步驟202a可以在步驟202之前執行。
202a、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觸發指令。
觸發指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在發送感知訊號之前,第一通訊裝置可以通過觸發指令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以便於第二通訊裝置接收感知訊號並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
可選的,觸發指令RRC指令或DCI指令。
對於由第三通訊裝置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的方式與上述步驟202a類似,具體此處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中,若第一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和接收端,可選的,上述圖2A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3和步驟204。步驟203和步驟204可以在步驟202之後執行。
203、第一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反射的感知訊號。
例如,如圖1A所示,網路設備1分別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098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0
Figure 02_image101
的頻點上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中的汽車(即感知目標)反射到網路設備1。網路設備1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098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0
Figure 02_image101
的頻點上接收經過感知目標反射的感知訊號。
例如,第一通訊裝置為雷達設備。雷達設備在頻率
Figure 02_image098
至頻率
Figure 02_image101
之間的頻段上發送連續調頻訊號。感知訊號經過周邊環境的感知目標反射回到雷達設備。雷達設備在頻率
Figure 02_image098
至頻率
Figure 02_image101
之間的頻段上接收連續調頻訊號。
204、第一通訊裝置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感知結果包括第一通訊裝置與感知目標之間的距離、感知目標的運動數量、位置等。
例如,如圖1A所示,網路設備1在頻點分別為3.5GHz和3.501GHz的兩個子載波上發射感知訊號,在基線1處該兩個子載波上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都為0。汽車為感知目標。感知訊號在頻點分別為3.5GHz和3.501GHz的兩個子載波上造成的相位變化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02
Figure 02_image104
。並且兩個子載波的相位變化的差值
Figure 02_image106
,那麼網路設備1可以確定
Figure 02_image108
Figure 02_image110
=3.501GHz,
Figure 02_image112
=3.5GHz。那麼網路設備1與汽車的距離
Figure 02_image113
=15m,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
汽車相對網路設備1運動的速率可以通過網路設備1與汽車的距離r相對時間的變化確定。汽車的位置可以通過多個網路設備聯合對汽車進行感知測距獲得。例如,多個網路設備中每個網路設備都能獲得該每個網路設備與汽車的距離,那麼聯合四個網路設備的測距結果可以獲得汽車在三維空間的座標,即汽車的位置。
本實施例中,若第一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第二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接收端,可選的,上述圖2A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5至步驟207。步驟205至步驟207可以在步驟202之後執行。
205、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上述步驟205中,第二通訊裝置可以根據感知需求參數自行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或者,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並根據第一資訊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具體步驟205與前述步驟201類似,具體可以參閱前述步驟201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206、第二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感知訊號。
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那麼第二通訊裝置分別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098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0
Figure 02_image101
的頻點上接收感知訊號。
207、第二通訊裝置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例如,如圖1B所示,網路設備1在頻率分別為3.5GHz、3.501GHz和3.503GHz的三個子載波上發射訊號,在網路設備1處該三個子載波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都為0。汽車為感知目標。網路設備1到汽車之間的距離與汽車到網路設備1之間的距離之和為
Figure 02_image116
。那麼感知訊號經過
Figure 02_image118
傳播後到達汽車再返回經過
Figure 02_image120
傳播到達終端設備。
其中,頻率為3.5GHz的子載波稱為子載波1,
Figure 02_image122
=3.5GHz。頻率為3.501GHz的子載波稱為子載波2,
Figure 02_image123
=3.5G01Hz。頻率為3.503GHz的子載波稱為子載波3,
Figure 02_image124
=3.5G03Hz。
感知訊號在子載波1、子載波2和子載波3上造成的相位變化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26
Figure 02_image128
Figure 02_image130
。並且子載波1和子載波2的相位變化的差值
Figure 02_image132
。那麼網路設備1可以確定
Figure 02_image134
。那麼計算得到網路設備1到汽車再到終端設備的距離
Figure 02_image136
=27m。
感知訊號在子載波2和子載波3的相位變化的差值
Figure 02_image138
,那麼網路設備1可以確定
Figure 02_image140
。那麼計算得到網路設備1到汽車再到終端設備的距離
Figure 02_image142
=31.5m。
感知訊號在子載波1和子載波3的相位變化的差值為
Figure 02_image144
,那麼網路設備1可以確定
Figure 02_image146
。那麼計算得到網路設備1到汽車再到終端設備的距離
Figure 02_image148
=30m。其中,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
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通過不同子載波計算出來的結果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測量過程中會存在雜訊,導致測量存在偏差。因此,網路設備1可以將不同子載波測量的結果進行平均,得到最終結果,從而降低測量雜訊的影響。那麼網路設備1到達汽車之間的距離加上汽車到達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之和為(27m+31.5m+30m)/3=29.5m。
需要說明的是,網路設備1或終端設備可以結合具體應用場景確定網路設備1到汽車再到終端設備的距離。例如,在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汽車定位場景下,終端設備為汽車2,那麼網路設備1或汽車2可以以網路設備1到汽車再到汽車2的距離為27m作為最終測量得到的結果。這樣可以防止由於測量偏差導致汽車1和汽車2之間的行駛安全問題。
網路設備1與汽車之間的距離、汽車與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以及汽車的位置可以通過多個網路設備與該終端設備聯合測距獲得。例如,終端設備可以獲得終端設備到汽車以及汽車分別到多個網路設備之間的距離。那麼聯合終端設備針對四個網路設備的測距結果可以獲得汽車在三維空間的座標,即汽車的位置。汽車的速度可以通過汽車的位置相對時間的變化來獲得。
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然後,第一通訊裝置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由此可知,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這樣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發送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式有多種,下面示出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具體結合圖2C和圖2D分別進行介紹。
下面結合圖2C所示的實施例介紹第一種實現方式。
請參閱圖2C,上述步驟201具體包括步驟201a至步驟201b。
步驟201a、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的方式有多種。下面示出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
實現方式1、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確定感知需求參數。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包括通過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距的要求。
例如,如圖1B所示,網路設備1根據感知需求自行確定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等。
實現方式2、第一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二通訊裝置或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例如,如圖1B所示,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終端設備可以向網路設備1發送感知請求以及相應的感知需求參數,以實現終端設備通過感知訊號對周邊環境進行感知。相應的,網路設備1接收來自終端設備的感知請求和感知需求參數。其中,感知請求用於請求網路設備1發送感知訊號。
例如,如圖1F所示,第一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1,第二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2,第三通訊裝置為網路設備3。網路設備3可以向網路設備1發送感知需求參數,向網路設備2發送觸發指令。觸發指令用於觸發網路設備2開啟感知功能。
步驟201b、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步驟201b具體介紹請參閱後文圖3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的詳細介紹,這裡不再詳細說明。
基於上述步驟201a至步驟201b的實現方式,可選的,上述圖2C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1c。步驟201c在步驟201b之後執行。
請參閱圖2C,步驟201c具體為: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相應的,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
其中,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通過第一資訊向第二通訊裝置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本實施例中,第一資訊的指示方式有多種,下面示出兩種可能的指示方式。
指示方式1、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指示方式中,第一資訊具體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具體位置資訊。例如,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1、頻點2和頻點3。第一資訊包括頻點1、頻點2和頻點3分別對應的頻率。
指示方式2、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sensing quality index,SQI)。
其中,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指示方式中,第一通訊裝置和第二通訊裝置中預先配置有表格。該表格用於指示感知品質索引與頻域資源之間的映射關係。在該表格中,感知品質索引有對應的頻域資源。
例如,如表1所示,下面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的方式為例進行介紹。
表1
感知品質索引 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分別對應的頻率
0
Figure 02_image150
1
Figure 02_image152
2
Figure 02_image154
3
Figure 02_image156
其中,
Figure 02_image158
指頻點x的頻率。x為屬於[0,M]之間的正整數,M為正整數。M的取值為頻域資源池中包括的頻點總數。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第二通訊裝置接收到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之後,第二通訊裝置向第一通訊裝置回饋第一回應訊息,以通知第一通訊裝置該第二通訊裝置成功接收到第一資訊。可選的,上述圖2C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1d,具體請參閱圖2C所示。步驟201d可以在步驟201c之後執行。
步驟201d、第二通訊裝置向第一通訊裝置發送第一回應訊息。相應的,第一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二通訊裝置的第一回應訊息。
第一回應訊息用於通知第一通訊裝置該第二通訊裝置成功接收到第一資訊。
下面結合圖2D介紹第二種實現方式。
圖2D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實施例示意圖。若第一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發送端,第二通訊裝置作為感知訊號的接收端。請參閱圖2D,可選的,上述步驟201具體包括步驟201d和步驟201e。
步驟201d、第二通訊裝置向第一通訊裝置發送第二資訊,相應的,第一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二通訊裝置的第二資訊。
第二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在該實現方式中,由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再通過第二資訊通知第一通訊裝置該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其中,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式與前述步驟201b中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過程類似,具體可以參閱前述圖2C中的步驟201b中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第二資訊的指示方式與上述第一資訊的指示方式類似,具體可以參閱上述第一資訊的指示方式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第二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步驟201e:第一通訊裝置根據第二資訊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可選的,第一通訊裝置在接收到第二資訊之後,上述圖2D所示的實施例還包括步驟201f。步驟201f在步驟201e之後執行。
201f: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二回應訊息。相應的,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二回應訊息。
其中,第二回應訊息用於通知第二通訊裝置該第一通訊裝置成功接收到第二資訊。
本申請實施例中,上述步驟201b中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式有多種,下面示出兩種可能的實現方式。
實現方式1、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和第一映射關係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其中,第一映射關係包括感知需求參數和頻域資源之間的映射關係。
可選的,第一映射關係可以通過表格表示。例如,如表2所示,表2中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為例進行說明。
表2
測距不模糊距離(m) 測距解析度(m)   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分別對應的頻率(Hz)
90 10
Figure 02_image160
130 10
Figure 02_image162
90 5
Figure 02_image164
130 5
Figure 02_image166
例如,感知需求參數中,測距不模糊距離為90,測距解析度為10,那麼第一通訊裝置根據上述表2可知確定頻點組合為
Figure 02_image160
需要說明的是,當感知需求參數中的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不與表2中的任一組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匹配時,第一通訊裝置可以選擇與感知需求參數中的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近似的一組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對應的頻點組合作為第一頻域資源。
例如,感知需求參數中,測距不模糊距離為89,測距解析度為11,那麼第一通訊裝置可以選擇表2中的測距不模糊距離為90、測距解析度為10對應的頻點組合作為第一頻域資源。
由上述表2可知,在測距解析度要求相同的情況下,測距不模糊距離越大,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數量越多,以滿足測距不模糊距離的要求。
例如,如表2所示,測距不模糊距離為90,測距解析度為10,對應頻點組合為
Figure 02_image160
。而測距不模糊距離為130,測距解析度為10,對應頻點組合為
Figure 02_image162
。頻點組合
Figure 02_image162
包括的頻點數量明顯比頻點組合
Figure 02_image160
包括的頻點數量多。
由上述表2可知,在感知需求參數中的測距不模糊距離的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測距解析度越小,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數量越多,以滿足測距解析度的要求。
例如,如表2所示,測距不模糊距離為90,測距解析度為10,對應頻點組合為
Figure 02_image160
測距不模糊距離為90,測距解析度為5,對應頻點組合為
Figure 02_image164
。由此可知,頻點組合
Figure 02_image164
包括的頻點數量多明顯比頻點組合
Figure 02_image160
包括的頻點數量多。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表2可以是預先配置在第一通訊裝置上的,也可以是其他通訊裝置發送給第一通訊裝置,或者是第一通訊裝置按照實現方式2的方式通過多組感知需求參數確定每組感知需求參數對應的頻點組合,再生成並保存該表2。
上述實現方式1中,第一通訊裝置通過查表的方式確定第一頻域資源,這樣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耗費的時間較短,並且可以有效節省計算資源。
實現方式2、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包括的內容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一、下面結合圖3介紹,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的情況,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法。請參閱圖3,上述步驟201b具體包括步驟3001至步驟3002。
3001、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最小頻率基線。
具體的,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那麼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確定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170
下面結合步驟3001的具體原理。假設第一通訊裝置採用兩個子載波進行感知測距。該兩個子載波的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22
Figure 02_image123
。第一通訊裝置採用在該兩個子載波上分別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經過目標點並反射到第二通訊裝置。第二通訊裝置接收該反射的感知訊號。感知訊號在經過整條路徑的時延為
Figure 02_image172
。假設在第一通訊裝置處該兩個子載波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都為0。那麼經過時延
Figure 02_image172
之後,兩個子載波上的相位變化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74
Figure 02_image176
兩個子載波之間的相位變化的差值可以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178
第二通訊裝置可以測量該兩個子載波的相位變化,並求得兩個子載波之間的相位變化的差值
Figure 02_image180
。那麼
Figure 02_image182
,則第一通訊裝置到目標點之間的距離與目標點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的距離之和
Figure 02_image184
。其中,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
由公式
Figure 02_image182
可知,頻率基線越小,則意味著
Figure 02_image186
越小,那麼
Figure 02_image178
中,隨著
Figure 02_image172
的變化越不容易超過
Figure 02_image188
(因為
Figure 02_image190
超過
Figure 02_image188
會出現相位模糊,從而導致測距模糊)。因此,
Figure 02_image191
,那麼要求
Figure 02_image193
,所以
Figure 02_image186
越小,
Figure 02_image172
越大,不模糊距離越大。因此,上述步驟3001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結合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頻點組合的最小頻率基線。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通訊裝置處該兩個子載波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也可以不為0,上述僅僅是一種示例,並不屬於對本申請的技術方案的限定。
Figure 02_image190
超過
Figure 02_image188
會出現相位模糊,從而導致測距模糊。例如,假設
Figure 02_image190
的真實值為
Figure 02_image195
,測量得到的實際值為
Figure 02_image197
。根據測量得到的實際值確定時延為
Figure 02_image199
,而真實的時延為
Figure 02_image201
。因此,子載波之間的相位變化差值
Figure 02_image190
的最大值為
Figure 02_image188
,而對應的時延為
Figure 02_image203
,對應的
Figure 02_image205
。此時,
Figure 02_image207
稱為最大測距不模糊距離。也就是若第一通訊裝置與感知目標的距離和第二通訊裝置與感知目標的距離之和小於
Figure 02_image207
,則不會出現測距模糊。若第一通訊裝置與感知目標的距離和第二通訊裝置與感知目標的距離之和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207
,則會出現測距模糊。
3002、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最小頻率基線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這裡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說明。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從頻域資源池包括的頻點中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也就是說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包括長度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
上述步驟3002中,可選的,第一通訊裝置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一種可能的實現中,第一通訊裝置通過窮舉法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多個滿足滿足最小頻率基線的頻點組合;然後,第一通訊裝置從多個頻點組合中選擇一個頻點組合。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中,第一通訊裝置通過類比退火演算法(或蟻群演算法)和頻域資源池包括的頻點確定滿足最小頻率基線的頻點組合。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測距不模糊距離為
Figure 02_image022
,因此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210
。頻點組合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成的頻率基線中,頻點0與頻點2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
Figure 02_image031
最小。如果
Figure 02_image031
小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28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通訊裝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圖3所示的實施例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二、下面結合圖4介紹,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的情況,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法。請參閱圖4,上述步驟201b具體包括步驟4001至步驟4002。
4001、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最大頻率基線。
具體的,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那麼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確定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214
下面介紹步驟4001的具體原理。假設第一通訊裝置採用兩個子載波進行感知測距。該兩個子載波的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22
Figure 02_image123
。第一通訊裝置採用在該兩個子載波上分別發送感知訊號,感知訊號經過目標點並反射到第二通訊裝置。第二通訊裝置接收該反射的感知訊號。感知訊號在經過整條路徑的時延為
Figure 02_image172
。假設在第一通訊裝置處該兩個子載波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都為0。那麼經過時延
Figure 02_image172
之後,兩個子載波上的相位變化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174
Figure 02_image176
兩個子載波之間的相位變化的差值可以表示為
Figure 02_image178
第二通訊裝置可以測量該兩個子載波的相位變化,並求得兩個子載波之間的相位變化的差值
Figure 02_image180
。那麼
Figure 02_image182
,則第一通訊裝置到目標點之間的距離與目標點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的距離之和
Figure 02_image184
。其中,
Figure 02_image026
為大氣標準條件下光的傳播速度。
由公式
Figure 02_image182
可知,頻率基線越大,則意味著
Figure 02_image186
越大。對於同樣的時延
Figure 02_image172
,相位變化的差值越大,即
Figure 02_image178
變化越大,頻率基線越大對於時延
Figure 02_image172
的變化更敏感,更易於區分不同的時延。因此,上述步驟4001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結合測距解析度確定頻點組合的最大頻率基線。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通訊裝置處該兩個子載波的感知訊號的初始相位可以不為0,上述僅僅是一種示例,並不屬於對本申請的技術方案的限定。
4002、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最大頻率基線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這裡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介紹。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從頻域資源池包括的頻點中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也就是說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長度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的頻率基線,則可以認為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
步驟4002的具體確定方式與前述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的步驟3002中的確定方式類似,具體請參閱前述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的步驟3002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例如,頻點組合包括頻點0、頻點2、頻點4和頻點6。頻點組合中頻點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列。頻點0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09
,頻點2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1
,頻點4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3
,頻點6的頻率為
Figure 02_image015
。測距解析度為
Figure 02_image047
,因此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217
。頻點組合中不同的兩個頻點組合的頻率基線中,頻點0與頻點6組成的頻率基線的長度為
Figure 02_image053
Figure 02_image053
大於或等於
Figure 02_image051
,那麼可以理解的是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大頻率基線。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通訊裝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圖4所示的實施例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三、下面結合圖5介紹,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的情況下,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的方法。請參閱圖5,上述步驟201b具體包括步驟5001至步驟5003。
5001、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最小頻率基線。
5002、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最大頻率基線。
步驟5001與前述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步驟3001類似,具體請參閱前述步驟5001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步驟5002與前述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步驟4001類似,具體請參閱前述步驟4001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步驟5001與步驟5002之間沒有固定的執行順序,可以先執行步驟5001,再執行步驟5002;或者,先執行步驟5002,再執行步驟5001;或者,依據情況同時執行步驟5001和步驟5002,具體本申請不做限定。
5003、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這裡以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為例進行介紹。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從頻域資源池包括的頻點選擇頻點,得到頻點組合。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關於該頻點組合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的相關介紹請參閱上述圖3和圖4所示的實施例的相關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可選的,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大基線長度、最小基線長度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具體的,第一通訊裝置以最大頻率基線長度、最小頻率基線長度和第一條件為約束條件,以子載波數量最少為優化目標即時搜索子載波組合,實現該子載波組合的確定。其中,子載波組合的搜索演算法有多種,例如,窮舉法、類比退火演算法、蟻群演算法。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通訊裝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圖5所示的實施例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下面介紹本申請實施例頻率基線存在冗餘的情況。
例如,如圖6A所示,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的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219
。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序。相鄰的子載波之間的頻率間隔是相同的,也就是該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在頻域上是均勻分佈的。由
Figure 02_image221
Figure 02_image222
可以構成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223
,由
Figure 02_image225
Figure 02_image226
可以構成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227
。由於子載波是均勻分佈的,因此,
Figure 02_image229
,即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231
和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233
是相同的頻率基線,那麼稱頻率基線存在冗餘。
從物理意義上來說,利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221
Figure 02_image222
的子載波進行相位差測量,和利用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225
Figure 02_image226
的子載波進行相位差測量,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對於存在冗餘的頻率基線,無法通過多個子載波的相位差獲取周邊環境的更多資訊。因此頻率基線冗餘量越大,會浪費越多的子載波資源。
本申請實施例中,滿足上述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有多種。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在頻域上可以均勻分佈或非均勻分佈。
下面通過圖6A和圖6B介紹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均勻分佈的情況。
例如,如圖6A所示,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的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219
。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序。相鄰的子載波之間的頻率間隔是相同的,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在頻域上是均勻分佈的。
例如,
Figure 02_image219
分別為0,1,2,3,4,5,6。第一通訊裝置利用該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進行感知測距。通過該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構成的頻率基線中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
Figure 02_image028
為1,最大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51
為6。圖6B示出了通過該子載波組合構造的頻率基線的覆蓋情況和頻率基線的冗餘情況。如圖6B可知,通過該子載波組合可以構造得到長度為k
Figure 02_image028
頻率基線,k屬於[-6,–5,-4,-3,-2,-1,0,1,2,3,4,5,6]。因此頻率基線覆蓋是完整的。但是有些頻率基線存在較大的冗餘。例如,頻率基線1的冗餘數量為6,即存在6個相同的頻率基線。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6B示出的頻率基線0僅僅是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而在實際應用中,第一通訊裝置在子載波組合中的每個子載波上發送一次該感知訊號。
感知訊號的接收端從冗餘的頻率基線獲取的資訊是相同的,這樣導致子載波資源浪費,且無法獲取更多的資訊。但是冗餘基線之間測量雜訊是相互獨立的,對冗餘基線進行冗餘平均可以提高測量信噪比。因此,實際應用中,第一通訊裝置和/或第二通訊裝置可以根據感知測量過程中對信噪比的要求選擇相應的子載波組合。當信噪比的要求較大時,第一通訊裝置和/或第二通訊裝置選擇的子載波組合構造的頻率基線中冗餘基線可以較多,以提高測量信噪比。當信噪比的要求較大時,第一通訊裝置和/或第二通訊裝置選擇的子載波組合構造的頻率基線中冗餘基線可以較少,從而減少資源浪費。
下面結合圖7A和圖7B介紹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非均勻分佈的情況。例如,如圖7A所示,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的頻率分別為
Figure 02_image235
。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按照頻率從小到大排序。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在頻域上是非均勻分佈的。
例如,
Figure 02_image235
分別為0,1,4,6。第一通訊裝置利用該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進行感知測距。通過該子載波組合包括的子載波構成的頻率基線中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
Figure 02_image028
為1,最大頻率基線
Figure 02_image051
為6。圖7B示出了通過該子載波組合可以確定頻率基線的覆蓋情況和頻率基線的冗餘情況。如圖7B可知,通過該子載波組合可以構造得到長度為k
Figure 02_image028
頻率基線,k屬於[-6,–5,-4,-3,-2,-1,0,1,2,3,4,5,6]。因此頻率基線覆蓋是完整的。
由圖7B可知,只有頻率基線0上存在冗餘,其他頻率基線上都不存在冗餘。因此可知,非均勻分佈的子載波組合同樣可以獲得完整的頻率基線覆蓋,但是減少了冗餘頻率基線的數量。因此,非均勻分佈的子載波組合的方案可以有效減少冗餘頻率基線的數量,從而減少子載波數量,降低用於感知的子載波資源開銷。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7B示出的頻率基線0僅僅是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而在實際應用中,第一通訊裝置在子載波組合中的每個子載波上發送一次該感知訊號。
因此,上述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可以選擇非均勻分佈的子載波組合作為第一頻域資源,以減少子載波資源的浪費。
上述圖2A所示的實施例中步驟201中,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那麼由上述圖7A和圖7B的相關介紹可知,該子載波組合是非均勻分佈的子載波組合,這樣實現該子載波組合是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並且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
下面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訊裝置進行描述。請參閱圖8,圖8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一通訊裝置的一個結構示意圖。該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用於執行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執行的步驟,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相關描述。
第一通訊裝置包括處理模組801和收發模組802。
處理模組801,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802,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802還用於:
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處理模組801具體用於:
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第一條件包括: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第一長度為k*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或等於1。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和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802還用於:
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802還用於:
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802具體用於:
接收來自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本申請實施例中,處理模組801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收發模組802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由此可知,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收發模組802可以在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這樣第一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發送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下面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通訊裝置進行描述。請參閱圖9,圖9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二通訊裝置的一個結構示意圖。該第二通訊裝置可以用於執行圖2A、圖2C和圖2D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執行的步驟,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相關描述。
第二通訊裝置包括處理模組901和收發模組902。
處理模組901,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902,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
處理模組901,還用於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902還用於:
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第一資訊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包括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資訊承載於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902還用於:
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處理模組901具體用於:
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測距解析度,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和最大頻率基線。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模組902還用於:
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觸發信令,觸發信令用於觸發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第一通訊裝置與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本申請實施例中,處理模組901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收發模組902用於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處理模組901還用於對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由此可知,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選擇的。收發模組902在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這樣第二通訊裝置可以在進行通訊的同時通過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知。進一步的,第一頻域資源是結合感知需求參數確定的,這樣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請還提供一種第一通訊裝置,請參閱圖10,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該第一通訊裝置可以用於執行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執行的步驟,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相關描述。
該第一通訊裝置包括:處理器1001和收發器1003。可選的,該通訊裝置還包括記憶體1002。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和收發器1003分別通過匯流排相連,該記憶體中儲存有電腦指令。
本實施例的處理器1001可以執行前述圖8所示的處理模組801執行的動作,該處理器1001的具體實現不再贅述。本實施例中的收發器1003可以執行前述實施例中的收發模組802執行的動作,收發器1003的具體實現不再贅述。
上述圖10示出的第一通訊裝置中,處理器1001和記憶體1002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開部署,具體本申請不做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0所示的記憶體1002也可以部署在圖10所示的第一通訊裝置之外。
本申請還提供一種第二通訊裝置,請參閱圖11,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該第二通訊裝置可以用於執行圖2A、圖2C和圖2D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執行的步驟,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相關描述。
該第二通訊裝置包括:處理器1101和收發器1103。可選的,可選的,該通訊裝置還包括記憶體1102。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處理器1101、記憶體1102和收發器1103分別通過匯流排相連,該記憶體中儲存有電腦指令。
本實施例的處理器1101可以執行前述圖9所示的處理模組901執行的動作,該處理器1101的具體實現不再贅述。本實施例中的收發器1103可以執行前述實施例中的收發模組902執行的動作,收發器1103的具體實現不再贅述。
上述圖11示出的第二通訊裝置中,處理器1101和記憶體1102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開部署,具體本申請不做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1所示的記憶體1102也可以部署在圖11所示的第二通訊裝置之外。
下面通過圖12示出第一通訊裝置或第二通訊裝置為終端設備的一種可能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示出了一種簡化的終端設備的結構示意圖。為了便於理解和圖示方式,圖12中,終端設備以手機作為例子。如圖12所示,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器、記憶體、射頻電路、天線及可選的輸入輸出裝置。處理器主要用於對通訊協定以及通訊資料進行處理,以及對終端設備進行控制,執行軟體程式,處理軟體程式的資料等。記憶體主要用於儲存軟體程式和資料。射頻電路主要用於基帶訊號與射頻訊號的轉換以及對射頻訊號的處理。天線主要用於收發電磁波形式的射頻訊號。輸入輸出裝置,例如觸控式螢幕、顯示幕,鍵盤等主要用於接收使用者輸入的資料以及對使用者輸出資料。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種類的終端設備可以不具有輸入輸出裝置。
當需要發送資料時,處理器對待發送的資料進行基帶處理後,輸出基帶訊號至射頻電路,射頻電路將基帶訊號進行射頻處理後將射頻訊號通過天線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送。當有資料發送到終端設備時,射頻電路通過天線接收到射頻訊號,將射頻訊號轉換為基帶訊號,並將基帶訊號輸出至處理器,處理器將基帶訊號轉換為資料並對該資料進行處理。為便於說明,圖12中僅示出了一個記憶體和處理器。在實際的終端設備產品中,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和一個或多個記憶體。記憶體也可以稱為儲存介質或者存放裝置等。記憶體可以是獨立於處理器設置,也可以是與處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可以將具有收發功能的天線和射頻電路視為終端設備的收發單元,將具有處理功能的處理器視為終端設備的處理單元。如圖12所示,終端設備包括收發單元1210和處理單元1220。收發單元也可以稱為收發器、收發機、收發裝置等。處理單元也可以稱為處理器,處理單板,處理模組、處理裝置等。可選的,可以將收發單元1210中用於實現接收功能的器件視為接收單元,將收發單元1210中用於實現發送功能的器件視為發送單元,即收發單元1210包括接收單元和發送單元。收發單元有時也可以稱為收發機、收發器、或收發電路等。接收單元有時也可以稱為接收機、接收器、或接收電路等。發送單元有時也可以稱為發射機、發射器或者發射電路等。
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單元1210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的發送操作和接收操作,處理單元1220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上除了收發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例如,處理單元1202用於執行圖2A中的步驟201和步驟204。該收發單元1210用於執行圖2A中的步驟202、步驟203、步驟206和步驟202a。
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收發單元1210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的發送操作和接收操作,處理單元1220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上除收發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例如,處理單元1202用於執行圖2A中的步驟205和步驟207。該收發單元1210用於執行圖2A中的步驟202、步驟203、步驟206和步驟202a。
當該終端設備為晶片時,該晶片包括收發單元和處理單元。其中,該收發單元可以是輸入輸出電路或通訊介面;處理單元為該晶片上集成的處理器或者微處理器或者積體電路或者邏輯電路。
請參閱圖13,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通訊系統,該通訊系統包括如圖8所示的第一通訊裝置和如圖9所示的第二通訊裝置。其中,圖8所示的第一通訊裝置用於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通訊裝置執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圖9所示的第二通訊裝置用於圖2A、圖2C和圖2D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通訊裝置執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驟。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包括電腦指令的電腦程式產品,當其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如上述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的通訊方法被執行。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腦可讀儲存介質,包括電腦指令,當該電腦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如上述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的通訊方法被執行。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晶片裝置,包括處理器,用於與記憶體相連,調用該記憶體中儲存的程式,以使得該處理器執行上述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的通訊方法。
其中,上述任一處提到的處理器,可以是一個通用中央處理器,微處理器,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個或多個用於控制上述圖2A、圖2C、圖2D、圖3、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的通訊方法的程式執行的積體電路。上述任一處提到的記憶體可以為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儲存靜態資訊和指令的其他類型的靜態存放裝置,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元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儲存在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電腦軟體產品儲存在一個儲存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電腦設備(可以是個人電腦,伺服器,或者網路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儲存介質包括:隨身碟、移動硬碟、唯讀記憶體、隨機存取記憶體、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儲存程式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申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申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範圍。
201、202a、202、203、204、205、206、207、201a、201b、201c、201d、201e、201f、3001、3002、4001、4002、5001、5002、5003:步驟 801、901:處理模組 802、902:收發模組 1001、1101:處理器 1003、1103:收發器 1002、1102:記憶體 1210:收發單元 1220:處理單元
圖1A為本申請實施例的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1B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1C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1D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1E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1F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2A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一個交互示意圖; 圖2B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另一個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2C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交互示意圖; 圖2D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交互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一個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流程示意圖; 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方法的另一個流程示意圖; 圖6A為本申請實施例頻點組合的一個示意圖; 圖6B為本申請實施例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和頻率基線冗餘量的一個示意圖; 圖7A為本申請實施例頻點組合的另一個示意圖; 圖7B為本申請實施例通過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和頻率基線冗餘量的另一個示意圖; 圖8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一通訊裝置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二通訊裝置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一通訊裝置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申請實施例第二通訊裝置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申請實施例終端設備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申請實施例通訊系統的一個示意圖。
201、202a、202、203、204、205、206、207:步驟

Claims (45)

  1. 一種通訊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所述第一通訊裝置在所述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所述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和所述最大頻率基線。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所述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 所述第一條件包括:通過所述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 所述第一長度為k*所述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所述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所述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或等於1。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所述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和所述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通訊裝置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所述第一資訊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所述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8. 如請求項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資訊承載于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資訊信令。
  9. 如請求項6至8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10. 如請求項1至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所述感知需求參數; 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包括: 所述第一通訊裝置根據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從所述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所述第一通訊裝置接收來自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12. 一種通訊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在所述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對所述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所述第一資訊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所述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16.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確定第一頻域資源,包括: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根據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從所述頻域資源池中確定所述第一頻域資源。
  17. 如請求項12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所述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和所述最大頻率基線。
  18. 如請求項12至17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的觸發信令,所述觸發信令用於觸發所述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資訊信令。
  20. 如請求項12至1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21. 一種通訊裝置,其中,包括: 處理模組,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用於在所述第一頻域資源上發送感知訊號。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23. 如請求項21或22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所述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和所述最大頻率基線。
  24.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頻域資源包括頻點組合,所述頻點組合為滿足第一條件的頻點組合; 所述第一條件包括:通過所述頻點組合包括的頻點構造得到的頻率基線中包括第一長度的頻率基線; 所述第一長度為k*所述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k為屬於[1,K]的正整數,K為所述最大頻率基線的長度與所述最小頻率基線的長度的比值,K大於或等於1。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頻點組合包括子載波組合,所述子載波組合為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和所述第一條件的子載波組合中包括的子載波數量最少的子載波組合。
  26. 如請求項21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收發模組還用於: 向第二通訊裝置發送第一資訊,所述第一資訊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所述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28. 如請求項26或27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資訊承載于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資訊信令。
  29. 如請求項26至28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30. 如請求項21至29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 所述收發模組還用於所述感知需求參數; 所述處理模組具體用於根據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從所述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第一頻域資源。
  31. 如請求項30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收發模組具體用於接收來自第三通訊裝置的感知需求參數。
  32. 一種通訊裝置,其中,包括: 處理模組,用於確定第一頻域資源,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是根據感知需求參數從頻域資源池中確定的; 收發模組,用於在所述第一頻域資源上接收來自第一通訊裝置的感知訊號; 所述處理模組,還用於對所述感知訊號進行感知測量,得到感知結果。
  33. 如請求項32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測距不模糊距離、測距解析度。
  34. 如請求項32或33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收發模組還用於: 接收來自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的第一資訊,所述第一資訊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35. 如請求項34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資訊包括感知品質索引,所述感知品質索引用於指示所述第一頻域資源的頻域位置。
  36. 如請求項32或33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收發模組還用於: 獲取感知需求參數; 所述處理模組還用於: 根據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從所述頻域資源池中確定所述第一頻域資源。
  37. 如請求項32至36中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不模糊距離,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小頻率基線,所述最小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最大頻率基線,所述最大頻率基線是根據所述測距解析度確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參數包括所述測距不模糊距離和所述測距解析度,所述第一頻域資源滿足所述最小頻率基線和所述最大頻率基線。
  38. 如請求項32至37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 所述第二通訊裝置接收來自所述第一通訊裝置的觸發信令,所述觸發信令用於觸發所述第二通訊裝置開啟感知功能。
  39. 如請求項3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觸發信令的類型包括無線資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資訊信令。
  40. 如請求項32至3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的頻域資源;或者, 所述頻域資源池包括用於所述第一通訊裝置與所述第二通訊裝置之間傳輸通訊資料的頻域資源。
  41. 一種通訊裝置,其中,所述通訊裝置包括處理器和記憶體; 所述記憶體用於儲存電腦程式; 所述處理器用於調用並運行所述記憶體中儲存的所述電腦程式,使得所述通訊裝置執行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訊裝置執行如請求項9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42. 一種電腦可讀儲存介質,其中,包括電腦指令,當所述電腦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或者,使得如請求項12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
  43.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中,包括電腦指令,當所述電腦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或者,使得如請求項12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
  44. 一種電腦程式,其中,當所述電腦程式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或者,使得如請求項12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被執行。
  45. 一種通訊系統,其中,包括請求項21至31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和請求項32至40任一項所述的通訊裝置。
TW111111192A 2021-03-25 2022-03-24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TW2022392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1050.XA CN115134845A (zh) 2021-03-25 2021-03-25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202110321050.X 2021-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230A true TW202239230A (zh) 2022-10-01

Family

ID=83374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1192A TW202239230A (zh) 2021-03-25 2022-03-24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3078A1 (zh)
EP (1) EP4301028A4 (zh)
JP (1) JP2024512554A (zh)
CN (1) CN115134845A (zh)
TW (1) TW202239230A (zh)
WO (1) WO2022199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17906A (zh) * 2022-10-21 2024-04-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感知配置方法、感知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感知设备
WO2024092476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号感知方法、装置、核心网网元、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843119A (zh) * 2022-11-21 2023-03-24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8075901A (zh) * 2022-11-24 2024-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8509283A (zh) * 2023-02-15 2024-08-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信号发送设备及信号接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497A (zh) * 2016-09-28 2019-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感知方法以及基站
WO2018063085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WO2019058436A1 (ja) * 2017-09-19 2019-03-2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
JP2020012773A (ja) * 2018-07-20 2020-01-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0122220A1 (ja) * 2018-12-13 2020-06-1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方法
EP3748879B1 (en) * 2019-06-05 2023-04-05 Veoneer Sweden AB A v2x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adar functional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512554A (ja) 2024-03-19
EP4301028A4 (en) 2024-09-18
EP4301028A1 (en) 2024-01-03
CN115134845A (zh) 2022-09-30
US20240023078A1 (en) 2024-01-18
WO2022199647A1 (zh)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3368A1 (zh) 感知方法及装置
US11445484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TW202239230A (zh)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CN114375547A (zh) 用于nr的联合通信与感测辅助式波束管理
CN111406434A (zh) 用于无线网络的联合波束报告
CN109151922A (zh) 测量方法、测量配置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5462112A (zh) 使用射频进行环境感测
CN114553269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2035295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12071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119656B (zh) 通信方法、装置、介质、系统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286330A (zh) 一种定位参考信号prs的关联方法及设备通信装置
WO2023088298A1 (zh) 感知信号检测方法、感知信号检测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238922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38807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reference signal,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22141219A1 (zh) 一种定位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30388842A1 (en) Measurement report method for frequency selec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206238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47593A1 (zh) 测距方法和装置
WO2024187481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119333A1 (zh) 用于角度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4027539A1 (zh) 支持Wi-Fi感知的通信方法和相关产品
WO2024087028A1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及装置
WO2023185526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4007335A1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