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4845A -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4845A
CN115134845A CN202110321050.XA CN202110321050A CN115134845A CN 115134845 A CN115134845 A CN 115134845A CN 202110321050 A CN202110321050 A CN 202110321050A CN 115134845 A CN115134845 A CN 1151348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frequency domain
communication device
domain resource
bas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10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晓辉
罗嘉金
周保建
侯晓乐
颜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2105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4845A/zh
Priority to EP22774302.8A priority patent/EP4301028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2653 priority patent/WO2022199647A1/zh
Priority to JP2023558330A priority patent/JP2024512554A/ja
Priority to TW111111192A priority patent/TW2022392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34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4845A/zh
Priority to US18/471,304 priority patent/US2024002307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82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continuous-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 G01S13/825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continuous-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with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interrogator and respon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03Bistatic radar systems; Multistatic radar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42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distance and other co-ordin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82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continuous-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 G01S13/8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continuous-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for distance determination by phase measure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7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e.g. primary radar and secondary radar
    • G01S13/878Combination of several spaced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of known loc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transponder or a reflec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03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 G01S7/006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radar, sonar or lidar systems and remote stations using shared front-end circuitry, e.g. antenna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12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46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 G01S13/48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using multiple beams at emission or recep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46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 G01S2013/466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by Trilateration, i.e. two antennas or two sensors determine separately the distance to a target, whereby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baseline length, i.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ntennas or sensors, the position data of the target is determin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用于通信装置在进行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感知技术通过分析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获得信号传输空间的特性,以实现环境中的物体或人的感知。例如,通过无线感知技术对环境中的人、建筑物、车辆等的感知。
雷达是一种经典的无线感知技术,在军事、农业、气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发射特定波形信号,经过无线信道被接收机所接收,结合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从而提取无线信道中感兴趣的目标。而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收发机之间的交互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发射端发射特定波形信号,经过无线信道后被接收机所接收,并经过信号处理后解调出发射端发射的信号。
由此可知,从发射、传输和接收等过程来看,雷达感知过程和无线通信过程极为相似。因此,如何将无线通信和感知技术融合,以实现无线通信的同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用于通信装置在进行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通信资源,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发送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感知需求参数具体包括的内容,用于表征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距的要求。即感知需求参数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的要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感知需求参数,第一通信装置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第一频域资源,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感知需求参数具体包括的内容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基于这些实现方式下,第一频域资源应当满足的要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第一条件包括: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第一长度为k*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或等于1。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得到的频点组合可以实现该频点组合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在频率上是覆盖完整的,也就是频点组合满足覆盖完整性的要求,这样能够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多个感知目标点进行感知测距,进一步提升感知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满足上述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可以有多个,那么上述子载波组合可以是多个子载波组合中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这样在满足最大频率基线和最小频率基线,保证频率基线覆盖完整的条件下,选择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从而有效节省子载波在频域上的开销。避免占用过多的通信资源,影响通信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资源上接收感知信号,从而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测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一信息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的两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具体的,第一信息可以直接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指示方式简单。或者,第一信息通过索引的方式间接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该指示方式所需要的指示比特较少,可以节省指示比特的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或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承载第一信息的两种可能的信令,为方案的实施例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的一种触发条件,为方案的实施例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RRC信令或DCI信令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感知需求参数。
该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可以由第三通信装置下发给第一通信装置。第三通信装置可以理解为控制节点,控制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感知信号。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频域资源池包括的两种可能的通信资源,可以用于选择第一频域资源,从而实现在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然后,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第二通信装置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在该实现方式中,提供感知需求参数具体包括的内容,用于表征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距的要求。即感知需求参数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的要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资源上接收感知信号,从而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测量。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一信息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的两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具体的,第一信息可以直接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指示方式简单。或者,第一信息通过索引的方式间接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该指示方式所需要的指示比特较少,可以节省指示比特的开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承载第一信息的两种可能的信令,为方案的实施例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二通信装置可以获取感知需求参数,第二通信装置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第一频域资源,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感知需求参数具体包括的内容的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基于这些实现方式下,第一频域资源应当满足的要求。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的一种触发条件,为方案的实施例提供基础。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RRC信令或DCI信令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了频域资源池包括的两种可能的通信资源,可以用于选择第一频域资源,从而实现在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第一条件包括: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第一长度为k*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或等于1。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感知需求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
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该处理器还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使得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该第一通信装置还包括收发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该收发器收发信号。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该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该处理器还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使得处理器实现如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可选的,该第二通信装置还包括收发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该收发器收发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的实现方式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的第一通信装置和如第二方面的第二通信装置。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经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发送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一个交互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交互示意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交互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频点组合的一个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和频率基线冗余量的一个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频点组合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和频率基线冗余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用于通信装置在进行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一些技术术语进行介绍。
1、频率基线:一个频点的频率减去另一个频点的频率。频率基线具有方向和大小。对于频率为fi和fj的两个频点来说,该两个频点可以组成一对频率基线,分别为频率基线bij=fi-fj以及频率基线bij=fj-fi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或者第五代通信(the fif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5G网络之后的移动通信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系统,或者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在进行通信的同时,发送感知信号,以实现对周边环境进行感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为兼具感知能力和通信能力的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并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感知目标反射到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经过该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信号。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确定该感知目标与该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等。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二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并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感知目标反射回来,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经过该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信号。然后,第二通信装置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确定该感知目标与该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等。
在该实现方式中,可选的,该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三通信装置。第三通信装置可以通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感知信号。第三通信装置可以通知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上述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可以包括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用于定位的频域资源,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第一频域资源是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频域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可以为雷达设备、车载设备、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第三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而基站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网点。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新空口(new radio,NR)中的基站、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或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下一代节点B(nextgeneration Node B,ngNB),也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或eNodeB)。
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或者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设备也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可以称为移动台(mobile station),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站台(station),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TE)等。终端设备可以为蜂窝电话(0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无绳电话(cordlessphone),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台,平板电脑(pad)、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无人机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接入通信系统、可以与通信系统的网络侧进行通信,或者通过通信系统与其它物体进行通信的设备都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譬如,智能交通中的终端设备和汽车、智能家居中的家用设备、智能电网中的电力抄表仪器、电压监测仪器、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安全网络中的视频监控仪器、收款机等等。
下面示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些应用场景。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应用场景仅仅是一些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对于其他应用场景本申请仍适用。
请参阅图1A,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图1A是针对通信系统中第一通信装置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又作为感知信号的接收端的情况的一种具体示例。
在图1A中,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网络设备1可以从网络设备1的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中选择第一频域资源。在网络设备1进行通信的同时,网络设备1在该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网络设备1。这样网络设备1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例如,网络设备1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网络设备1距离汽车的距离,汽车的速度等。
下面结合图1B至图1F介绍第一通信装置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第二通信装置为感知信号的接收端的情况的一些具体示例。
请参阅图1B,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设备1。网络设备1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在网络设备1与终端设备通信的同时,网络设备1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从用于网络设备1与终端设备之间传输下行信号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然后,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得到感知结果。从而实现终端设备在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中的汽车的感知。
请参阅图1C,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设备1,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1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在终端设备1与网络设备1通信的同时,终端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从用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1之间传输上行信号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网络设备1。网络设备1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得到感知结果。从而实现网络设备1在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中的汽车的感知。
请参阅图1D,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2。网络设备1与网络设备2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在网络设备1与网络设备2通信的同时,网络设备1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从用于网络设备1与网络设备2之间进行通信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网络设备2,网络设备2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得到感知结果。从而实现网络设备2在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中的汽车的感知。
请参阅图1E,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第一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2。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在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通信的同时,终端设备1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可以从用于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之间进行通信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终端设备2。终端设备2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得到感知结果。上述图1E所示的应用场景可以应用于V2X系统或D2D系统。
请参阅图1F,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在图1F中,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2,第三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3。网络设备1与网络设备2之间可以进行通信。网络设备3作为控制节点,用于通知网络设备1和网络设备2。例如,网络设备3可以触发网络设备1发送感知信号,以及触发网络设备2开启感知功能。网络设备1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从用于网络设备1与网络设备2之间进行通信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汽车反射到网络设备2,网络设备2可以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得到感知结果。从而实现网络设备2在通信的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2A,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在图2A中,通信方法包括:
201、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本实施例中,频域资源池包括为第一通信装置配置的可用频域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和/或,用于定位的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从用于通信的频域资源和/或用于定位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
可选的,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第一频域资源可以是第一通信装置的用于传输CSI的频域资源和/或用于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中确定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或者,频段组合。
其中,频点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频点。频段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频段。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
例如,频段组合包括频率f0至频率f6之间的频段。
本实施例中,感知需求参数用于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例如,感知需求参数可以表征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距的要求。
可选的,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具体的,上述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表征了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距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测距分辨率指在距离上将两个相同的目标点区分开的最小距离。
其中,两个相同的目标点可以是指大小、体积、材质等都相同的两个目标点。
测距分辨率越小,要求第一通信装置能够将两个相同的目标点区分开的最小距离越小。也就是测距分辨率越小,要求的感知精确度越高。
例如,如图2B所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分别经过目标点1和目标点2反射到网络设备1。终端设备到目标点1的距离加上目标点1到网络设备1的距离之和为r1+r2。终端设备到目标点2的距离加上目标点2到网络设备1的距离之和为r3+r4。测距分辨率为Δr,如果|(r3+r4)-(r1+r2)|大于或等于Δr,则网络设备1可以将目标点1和目标点2分辨出来。如果|(r3+r4)-(r1+r2)|小于Δr,则网络设备1可能无法将目标点1和目标点2分辨出来,网络设备1会认为只有一个目标点。
需要说明的是,测距分辨率与感知信号的带宽成正比。感知信号的带宽越大,测距分辨率越高。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针对第一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情况,测距不模糊距离表示以下要求:在感知区域内的任意一点到第一通信装置的距离乘以二小于该测距不模糊距离,在感知区域边沿上的任意一点到第一通信装置的距离乘以二等于测距不模糊距离。
例如,如图1A所示,感知区域为图1A所示的圆形区域,网络设备1为圆的圆心。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圆上的任意一点到达网络设备1的距离的两倍等于测距不模糊距离rmax。汽车位于圆形区域内,网络设备1到达汽车的距离为R1。对于图1A中圆形区域内的汽车,网络设备1到汽车的距离R1乘以2得到的值小于rmax。对于图1A中圆上的目标点,目标点到达网络设备1的距离为R2,且目标点与网络设备1的距离R2乘以2得到的值等于rmax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针对第一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第二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接收端的情况,测距不模糊距离表示以下要求:在感知区域内的任意一点到第一通信装置的距离和到第二通信装置的距离之和小于该测距不模糊距离,在感知区域边沿上的任意一点到第一通信装置的距离和到第二通信装置的距离之和等于测距不模糊距离。
例如,如图2B所示,感知区域为图2B所示的椭圆区域,网络设备1和终端设备为椭圆的两个焦点。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到达网络设备1的距离和到达终端设备的距离之和等于测距不模糊距离rmax。目标点1和目标点2位于椭圆区域内,目标点3位于椭圆上。终端设备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分别经过目标点1和目标点2反射到网络设备1。对于位于椭圆区域内的目标点1,终端设备到目标点1的距离加上目标点1到网络设备1的距离之和为r1+r2,且r1+r2小于rmax。对于位于椭圆上的目标点3,终端设备到目标点3的距离加上目标点3到网络设备1的距离之和为r5+r6,且r5+r6等于rmax
下面结合感知需求参数包括的具体内容介绍第一频域资源。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
首先,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介绍。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因此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21
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包括长度小于或等于|bmin|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该最小频率基线。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
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因此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22
频点组合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成的频率基线中,频点0与频点2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2|,|f0-f2|等于|bmin|,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
从单设备独立使用频点资源的角度来看,频点组合中的频点构成的频率基线包括长度小于或等于|bmin|的频率基线,这样该频点组合也可以满足上述最小频率基线的要求,只不过可能会带来频点资源的浪费。因此,频点组合中的频点构成的频率基线中只要长度最小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bmin|即可满足上述最小频率基线的要求,同时还能够避免频点资源的浪费。
从多设备共用频点资源的角度来看,选择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可以考虑频点的复用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频点资源。
例如,当设备1确定的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和频点1。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1的频率为f1,|f0-f1|等于设备1要求的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f0-f1|小于设备2要求的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设备2可以选择频点0和频点1,这样可以提高频点0和频点1的频点资源利用率,从而节省频点资源。
例如,测距不模糊距离rmax=100m,那么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23
可以确定要求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兆赫兹(MHz)。频域资源池包括3.5千兆赫兹(GHz)频段,表示为{f(a)|f(a)=3.5*109+a*15*103,0≤a≤1000},f(a)的单位为赫兹(Hz)。那么,最小的频点为3.5GHz,最大的频点为3.515GHz。其他频点以15KHz为间隔从f(a)中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1。然后,再从频点组合1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2。频点组合2具体表示为{f(m)|f(m)=3.5*109+m*15*103,m=0,200,400,600,800,1000}。f(m)的单位为赫兹(Hz)。将频点组合2作为第一频域资源。频点组合2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成的频率基线中,频点3.5GHz与频点3.503GHz组成的频率基线长度为3MHz,因此可以理解为该频点组合2满足最小频率基线。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
首先,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介绍。测距分辨率为Δr,因此可知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31
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包括长度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该最大频率基线。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
测距分辨率为Δr,因此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32
频点组合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合的频率基线中,频点0与频点6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6|,|f0-f6|等于|bmax|,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
从单设备独立使用频点资源的角度来看,频点组合中的频点构成的频率基线中包括长度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这样该频点组合也可以满足上述最大频率基线的要求,但是可能带来频点资源的浪费。因此,频点组合中的频点构成的频率基线中只要长度最大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bmax|即可满足上述最大频率基线的要求,同时还能够避免频点资源的浪费。
从多设备共用频点资源的角度来看,选择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可以考虑频点的复用率,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省频点资源。例如,当设备1确定的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7。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f0-f7|等于设备1要求的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f0-f7|大于设备2要求的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设备1确定频点组合满足设备1要求的最大频率基线。设备2可以选择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7。这样可以提高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7的频点资源利用率,从而节省频点资源。
例如,测距分辨为Δr=10米(m),那么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33
可以确定要求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0MHz。频域资源池包括3.5GHz频段,表示为{f(i)|f(i)=3.5*109+i*15*103,0≤i≤2000},f(i)的单位为Hz。那么,最小的频点为3.5GHz,最大的频点为3.53GHz。其他频点以15KHz为间隔从f(i)中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3。然后,再从频点组合3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4。频点组合4具体表示为{f(n)|f(n)=3.5*109+n*15*103,n=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f(n)的单位为Hz。频点组合4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成的频率基线中,频点3.5GHz与频点3.53GHz组成的频率基线长度为30MHz,因此该频点组合4满足最大频率基线。
下面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段组合为例进行介绍。频段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频段。测距分辨率为Δr,因此可知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41
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频点组合包括的频段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包括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该最大频率基线。
例如,频段组合包括频率为f0至f3的频段,频率为f6至f9的频段。其中,f0大于f3,f3大于f6,f6大于f9。最小的频率为f0,最大的频率为f9,那么频段组合中包括的频段构成的频率基线中长度最大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9|。|f0-f9|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段组合满足该最大频率基线。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其中,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
这里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介绍。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测距分辨率为Δr。因此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42
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43
频率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应当包括长度小于或等于|bmin|的频率基线以及长度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和最小频率基线。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
频点组合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合的频率基线中,频点0与频点2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2|。频点0与频点6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6|。如果|f0-f2|小于或等于|bmin|,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如果|f0-f6|大于或等于|bmax|,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也就是该频点组合既满足该最小频率基线,也满足该最大频率基线。
例如,测距不模糊距离rmax=100m,那么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44
可以确定要求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MHz。测距分辨为Δr=10m,那么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45
可以确定要求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0MHz。频域资源池包括3.5千兆赫兹(GHz)频段,表示为{f(i)|f(i)=3.5*109+i*15*103,0≤i≤2000},f(i)的单位为Hz。那么,最小的频点为3.5GHz,最大的频点为3.53GHz。其他频点以15KHz为间隔从f(i)中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5。然后,再从频点组合5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6。频点组合6具体表示为{f(n)|f(n)=3.5*109+n*15*103,n=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f(n)的单位为Hz。频点组合6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成的频率基线中,频点3.5GHz与频点3.503GHz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MHz,因此该频点组合6满足最小频率基线。频点3.5GHz与频点3.53GHz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30MHz,因此该频点组合6满足最大频率基线。也就是该频点组合6既满足该最小频率基线,也满足该最大频率基线。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选的,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
其中,第一条件包括: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第一长度为k*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1。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的频率分别为0,1,4,6。可知,该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长度最小的频率基线为1,长度最大的频率基线为6。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为6。通过该频点组合可以构造得到的频点基线包括频率分别为-6,-5,-4,-3,-2,-1,0,1,2,3,4,5,6的频率基线,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频率基线覆盖完整性的要求。
由上述介绍可知,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bmax|,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bmin|。可知,K=|bmax|/|bmin|。如果长度为k|bmin|的频率基线都能够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那么该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点基线在频率上是覆盖完整的,也就是保证了频点基线覆盖的完整性。这样可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多个目标点进行感知测距。
例如,当频点组合只能构成一个频率基线d1时,获得如下关系y1=f(d11)。其中,d1表示该频率基线,τ1为时延,y1为频率基线d1对应的测量结果,f为从频率基线d1和时延τ1得到y1的映射关系。其中,时延τ1是未知的。即一个方程对应一个未知数。时延τ1可以理解为构成频率基线d1的两个频点上的感知信号到达目标点1再反射经过的时延。
但是,当同时存在时延τ1和时延τ2,那么获得如下关系y1=f1(d112),时延τ1和时延τ2是未知的,此时一个方程对应两个未知数,方程无法求解。其中,时延τ2可以理解为构成频率基线d2的两个频点上的感知信号到达目标点2再反射经过的时延。但是,如果该频点组合还可以构成另外一个频率基线d2,那么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方程y2=f2(d212),这样频率基线d1和频率基线d2分别对应两个方程,可以求解出两个未知数时延τ1和时延τ2。然后,结合时延τ1和时延τ2可以确定目标点1和目标点2的位置信息。因此,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点基线在频率上覆盖完整的话,可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多个目标点的感知和测距。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选的,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段组合,频段组合为满足第二条件的频段组合。
其中,第二条件包括:通过频段组合包括的频段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二长度的频率基线。第二长度为k*最小频率基线,k为[1,K]的正整数,K为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K大于1。
例如,频段组合包括频率为f0至f3的频段,以及频率为f6至f9的频段。通过从频段组合中选择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能够构造得到第二长度的频率基线,则认为通过频段组合中选择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在频率上是覆盖完整的。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具体的,满足上述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可以有多个,上述子载波组合可以是多个子载波组合中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这样在满足最大频率基线和最小频率基线,保证频率基线覆盖完整的条件下,选择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从而有效节省子载波在频域上的开销。避免占用过多的通信资源,影响通信性能。
关于上述步骤201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阅后文图2C和图2D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02、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分别在频率分别为f0、f2、f4和f6的频点上发送感知信号。
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率f0至频率f6之间的频段。第一通信装置为雷达设备,雷达设备在频率f0至频率f6之间的频段上发送连续调频信号(frequency modulatedcontinuous wave,FMCW)。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之前,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周期性开启感知功能,或者一直开启感知功能,或者由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三通信装置可以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可选的,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2a。步骤202a可以在步骤202之前执行。
202a、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指令。
触发指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在发送感知信号之前,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触发指令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以便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感知信号并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
可选的,触发指令RRC指令或DCI指令。
对于由第三通信装置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的方式与上述步骤202a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可选的,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3和步骤204。步骤203和步骤204可以在步骤202之后执行。
203、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反射的感知信号。
例如,如图1A所示,网络设备1分别在频率分别为f0、f2、f4和f6的频点上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中的汽车(即感知目标)反射到网络设备1。网络设备1在频率分别为f0、f2、f4和f6的频点上接收经过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信号。
例如,第一通信装置为雷达设备。雷达设备在频率f0至频率f6之间的频段上发送连续调频信号。感知信号经过周边环境的感知目标反射回到雷达设备。雷达设备在频率f0至频率f6之间的频段上接收连续调频信号。
204、第一通信装置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感知结果包括第一通信装置与感知目标之间的距离、感知目标的运动数量、位置等。
例如,如图1A所示,网络设备1在频点分别为3.5GHz和3.501GHz的两个子载波上发射感知信号,在基线1处该两个子载波上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都为0。汽车为感知目标。感知信号在频点分别为3.5GHz和3.501GHz的两个子载波上造成的相位变化分别为700π和700.2π。并且两个子载波的相位变化的差值Δφ21=0.2π,那么网络设备1可以确定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71
f2=3.5GHz。那么网络设备1与汽车的距离R1=cτ/2=15m,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
汽车相对网络设备1运动的速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1与汽车的距离r相对时间的变化确定。汽车的位置可以通过多个网络设备联合对汽车进行感知测距获得。例如,多个网络设备中每个网络设备都能获得该每个网络设备与汽车的距离,那么联合四个网络设备的测距结果可以获得汽车在三维空间的坐标,即汽车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第二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接收端,可选的,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5至步骤207。步骤205至步骤207可以在步骤202之后执行。
205、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上述步骤205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根据感知需求参数自行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或者,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并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具体步骤205与前述步骤201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步骤20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06、第二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感知信号。
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那么第二通信装置分别在频率分别为f0、f2、f4和f6的频点上接收感知信号。
207、第二通信装置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例如,如图1B所示,网络设备1在频率分别为3.5GHz、3.501GHz和3.503GHz的三个子载波上发射信号,在网络设备1处该三个子载波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都为0。汽车为感知目标。网络设备1到汽车之间的距离与汽车到网络设备1之间的距离之和为R1+R2。那么感知信号经过R2传播后到达汽车再返回经过R3传播到达终端设备。
其中,频率为3.5GHz的子载波称为子载波1,f1=3.5GHz。频率为3.501GHz的子载波称为子载波2,f2=3.5G01Hz。频率为3.503GHz的子载波称为子载波3,f3=3.5G03Hz。
感知信号在子载波1、子载波2和子载波3上造成的相位变化分别为700.01π、700.19π和700.61π。并且子载波1和子载波2的相位变化的差值Δφ21=0.18π。那么网络设备1可以确定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72
那么计算得到网络设备1到汽车再到终端设备的距离R1+R2=cτ1=27m。
感知信号在子载波2和子载波3的相位变化的差值Δφ32=0.42π,那么网络设备1可以确定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73
那么计算得到网络设备1到汽车再到终端设备的距离R1+R2=cτ2=31.5m。
感知信号在子载波1和子载波3的相位变化的差值为Δφ31=0.6π,那么网络设备1可以确定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174
那么计算得到网络设备1到汽车再到终端设备的距离R1+R2=cτ3=30m。其中,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通过不同子载波计算出来的结果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存在噪声,导致测量存在偏差。因此,网络设备1可以将不同子载波测量的结果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结果,从而降低测量噪声的影响。那么网络设备1到达汽车之间的距离加上汽车到达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之和为(27m+31.5m+30m)/3=29.5m。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1或终端设备可以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确定网络设备1到汽车再到终端设备的距离。例如,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汽车定位场景下,终端设备为汽车2,那么网络设备1或汽车2可以以网络设备1到汽车再到汽车2的距离为27m作为最终测量得到的结果。这样可以防止由于测量偏差导致汽车1和汽车2之间的行驶安全问题。
网络设备1与汽车之间的距离、汽车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以及汽车的位置可以通过多个网络设备与该终端设备联合测距获得。例如,终端设备可以获得终端设备到汽车以及汽车分别到多个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那么联合终端设备针对四个网络设备的测距结果可以获得汽车在三维空间的坐标,即汽车的位置。汽车的速度可以通过汽车的位置相对时间的变化来获得。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然后,第一通信装置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发送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结合图2C和图2D分别进行介绍。
下面结合图2C所示的实施例介绍第一种实现方式。
请参阅图2C,上述步骤201具体包括步骤201a至步骤201b。
步骤201a、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需求参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包括通过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距的要求。
例如,如图1B所示,网络设备1根据感知需求自行确定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等。
实现方式2、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或第三通信装置的感知需求参数。
例如,如图1B所示,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1发送感知请求以及相应的感知需求参数,以实现终端设备通过感知信号对周边环境进行感知。相应的,网络设备1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感知请求和感知需求参数。其中,感知请求用于请求网络设备1发送感知信号。
例如,如图1F所示,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1,第二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2,第三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3。网络设备3可以向网络设备1发送感知需求参数,向网络设备2发送触发指令。触发指令用于触发网络设备2开启感知功能。
步骤201b、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步骤201b具体介绍请参阅后文图3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基于上述步骤201a至步骤201b的实现方式,可选的,上述图2C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1c。步骤201c在步骤201b之后执行。
请参阅图2C,步骤201c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第一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的指示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两种可能的指示方式。
指示方式1、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指示方式中,第一信息具体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具体位置信息。例如,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1、频点2和频点3。第一信息包括频点1、频点2和频点3分别对应的频率。
指示方式2、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sensing quality index,SQI)。
其中,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指示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中预先配置有表格。该表格用于指示感知质量索引与频域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该表格中,感知质量索引有对应的频域资源。例如,如表1所示,下面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的方式为例进行介绍。
表1
感知质量索引 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分别对应的频率
0 f<sub>0</sub>、f<sub>2</sub>、f<sub>4</sub>、f<sub>6</sub>
1 f<sub>0</sub>、f<sub>1</sub>、f<sub>3</sub>、f<sub>4</sub>
2 f<sub>0</sub>、f<sub>2</sub>、f<sub>4</sub>、f<sub>6</sub>、f<sub>12</sub>
3 f<sub>0</sub>、f<sub>1</sub>、f<sub>4</sub>
其中,fx指频点x的频率。x为属于[0,M]之间的正整数,M为正整数。M的取值为频域资源池中包括的频点总数。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之后,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反馈第一响应消息,以通知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二通信装置成功接收到第一信息。可选的,上述图2C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1d,具体请参阅图2C所示。步骤201d可以在步骤201c之后执行。
步骤201d、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相应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响应消息。
第一响应消息用于通知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二通信装置成功接收到第一信息。
下面结合图2D介绍第二种实现方式。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若第一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发送端,第二通信装置作为感知信号的接收端。请参阅图2D,可选的,上述步骤201具体包括步骤201d和步骤201e。
步骤201d、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二信息,相应的,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信息。
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由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再通过第二信息通知第一通信装置该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其中,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式与前述步骤201b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过程类似,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图2C中的步骤201b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信息的指示方式与上述第一信息的指示方式类似,具体可以参阅上述第一信息的指示方式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二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步骤201e: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在接收到第二信息之后,上述图2D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步骤201f。步骤201f在步骤201e之后执行。
201f: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响应消息。
其中,第二响应消息用于通知第二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成功接收到第二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步骤201b中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示出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和第一映射关系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其中,第一映射关系包括感知需求参数和频域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第一映射关系可以通过表格表示。例如,如表2所示,表2中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为例进行说明。
表2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01
例如,感知需求参数中,测距不模糊距离为90,测距分辨率为10,那么第一通信装置根据上述表2可知确定频点组合为{f(j)|f(j)=3.5*109+j*15*103,j=0,200,800,1400,1800}。
需要说明的是,当感知需求参数中的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不与表2中的任一组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匹配时,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选择与感知需求参数中的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近似的一组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对应的频点组合作为第一频域资源。
例如,感知需求参数中,测距不模糊距离为89,测距分辨率为11,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选择表2中的测距不模糊距离为90、测距分辨率为10对应的频点组合作为第一频域资源。
由上述表2可知,在测距分辨率要求相同的情况下,测距不模糊距离越大,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数量越多,以满足测距不模糊距离的要求。
例如,如表2所示,测距不模糊距离为90,测距分辨率为10,对应频点组合为{f(j)|f(j)=3.5*109+j*15*103,j=0,200,800,1400,1800}。而测距不模糊距离为130,测距分辨率为10,对应频点组合为{f(j)|f(j)=3.5*109+j*15*103,j=0,200,400,1200,2000,2600}。频点组合{f(j)|f(j)=3.5*109+j*15*103,j=0,200,400,1200,2000,2600}包括的频点数量明显比频点组合{f(j)|f(j)=3.5*109+j*15*103,j=0,200,800,1400,1800}包括的频点数量多。
由上述表2可知,在感知需求参数中的测距不模糊距离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测距分辨率越小,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数量越多,以满足测距分辨率的要求。
例如,如表2所示,测距不模糊距离为90,测距分辨率为10,对应频点组合为{f(j)|f(j)=3.5*109+j*15*103,j=0,200,800,1400,1800}。
测距不模糊距离为90,测距分辨率为5,对应频点组合为{f(j)|f(j)=3.5*109+j*15*103,j=0,100,200,600,1000,1400,1700,1800}。由此可知,频点组合{f(j)|f(j)=3.5*109+j*15*103,j=0,100,200,600,1000,1400,1700,1800}包括的频点数量多明显比频点组合{f(j)|f(j)=3.5*109+j*15*103,j=0,200,800,1400,1800}包括的频点数量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2可以是预先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上的,也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或者是第一通信装置按照实现方式2的方式通过多组感知需求参数确定每组感知需求参数对应的频点组合,再生成并保存该表2。
上述实现方式1中,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第一频域资源,这样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耗费的时间较短,并且可以有效节省计算资源。
实现方式2、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包括的内容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一、下面结合图3介绍,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的情况,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法。请参阅图3,上述步骤201b具体包括步骤3001至步骤3002。
300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最小频率基线。
具体的,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确定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21
下面结合步骤3001的具体原理。假设第一通信装置采用两个子载波进行感知测距。该两个子载波的频率分别为f1和f2。第一通信装置采用在该两个子载波上分别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目标点并反射到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该反射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经过整条路径的时延为τ。假设在第一通信装置处该两个子载波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都为0。那么经过时延τ之后,两个子载波上的相位变化分别为2πf1τ和2πf2τ。两个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变化的差值可以表示为Δφ21=2π(f2-f1)τ。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测量该两个子载波的相位变化,并求得两个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变化的差值Δφ21。那么τ=Δφ21/(2π(f2-f1)),则第一通信装置到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与目标点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之和r=cτ=c*Δφ21/(2π(f2-f1))。其中,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
由公式τ=Δφ21/(2π(f2-f1)可知,频率基线越小,则意味着|f2-f1|越小,那么φ21=2π(f2-f1)τ中,随着τ的变化越不容易超过2π(因为Δφ21超过2π会出现相位模糊,从而导致测距模糊)。因此,2π(f2-f1)τ≤2π,那么要求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22
所以|f2-f1|越小,τ越大,不模糊距离越大。因此,上述步骤3001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结合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频点组合的最小频率基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通信装置处该两个子载波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也可以不为0,上述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φ21超过2π会出现相位模糊,从而导致测距模糊。例如,假设Δφ21的真实值为2kπ+π/3,测量得到的实际值为π/3。根据测量得到的实际值确定时延为1/(6(f2-f1)),而真实的时延为(k+1/6)/(f2-f1)。因此,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变化差值Δφ21的最大值为2π,而对应的时延为τmax=1/(f2-f1),对应的Rmax=cτmax=c(f2-f1)。此时,Rmax称为最大测距不模糊距离。也就是若第一通信装置与感知目标的距离和第二通信装置与感知目标的距离之和小于Rmax,则不会出现测距模糊。若第一通信装置与感知目标的距离和第二通信装置与感知目标的距离之和大于或等于Rmax,则会出现测距模糊。
3002、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最小频率基线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这里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从频域资源池包括的频点中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也就是说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包括长度小于或等于|bmin|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
上述步骤3002中,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通信装置通过穷举法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多个满足满足最小频率基线的频点组合;然后,第一通信装置从多个频点组合中选择一个频点组合。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模拟退火算法(或蚁群算法)和频域资源池包括的频点确定满足最小频率基线的频点组合。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测距不模糊距离为rmax,因此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31
频点组合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成的频率基线中,频点0与频点2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f0-f2|最小。如果|f0-f2|小于或等于|bmin|,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二、下面结合图4介绍,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的情况,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法。请参阅图4,上述步骤201b具体包括步骤4001至步骤4002。
400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最大频率基线。
具体的,测距分辨率为Δr,那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确定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32
下面介绍步骤4001的具体原理。假设第一通信装置采用两个子载波进行感知测距。该两个子载波的频率分别为f1和f2。第一通信装置采用在该两个子载波上分别发送感知信号,感知信号经过目标点并反射到第二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接收该反射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在经过整条路径的时延为τ。假设在第一通信装置处该两个子载波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都为0。那么经过时延τ之后,两个子载波上的相位变化分别为2πf1τ和2πf2τ。两个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变化的差值可以表示为Δφ21=2π(f2-f1)τ。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测量该两个子载波的相位变化,并求得两个子载波之间的相位变化的差值Δφ21。那么τ=Δφ21/(2π(f2-f1)),则第一通信装置到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与目标点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之和r=cτ=c*Δφ21/(2π(f2-f1))。其中,c为大气标准条件下光的传播速度。
由公式τ=Δφ21/(2π(f2-f1))可知,频率基线越大,则意味着|f2-f1|越大。对于同样的时延τ,相位变化的差值越大,即Δφ21=2π(f2-f1)τ变化越大,频率基线越大对于时延τ的变化更敏感,更易于区分不同的时延。因此,上述步骤4001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结合测距分辨率确定频点组合的最大频率基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通信装置处该两个子载波的感知信号的初始相位可以不为0,上述仅仅是一种示例,并不属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4002、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最大频率基线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这里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介绍。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从频域资源池包括的频点中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也就是说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长度大于或等于|bmax|的频率基线,则可以认为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
步骤4002的具体确定方式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02中的确定方式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02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频点组合包括频点0、频点2、频点4和频点6。频点组合中频点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列。频点0的频率为f0,频点2的频率为f2,频点4的频率为f4,频点6的频率为f6。测距分辨率为Δr,因此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992929480000241
频点组合中不同的两个频点组合的频率基线中,频点0与频点6组成的频率基线的长度为|f0-f6|,|f0-f6|大于或等于|bmax|,那么可以理解的是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大频率基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三、下面结合图5介绍,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的情况下,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的方法。请参阅图5,上述步骤201b具体包括步骤5001至步骤5003。
5001、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最小频率基线。
5002、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最大频率基线。
步骤5001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3001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步骤500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步骤5002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4001类似,具体请参阅前述步骤4001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5001与步骤5002之间没有固定的执行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5001,再执行步骤5002;或者,先执行步骤5002,再执行步骤5001;或者,依据情况同时执行步骤5001和步骤5002,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5003、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这里以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为例进行介绍。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从频域资源池包括的频点选择频点,得到频点组合。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关于该频点组合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的相关介绍请参阅上述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大基线长度、最小基线长度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具体的,第一通信装置以最大频率基线长度、最小频率基线长度和第一条件为约束条件,以子载波数量最少为优化目标实时搜索子载波组合,实现该子载波组合的确定。其中,子载波组合的搜索算法有多种,例如,穷举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按照上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频率基线存在冗余的情况。
例如,如图6A所示,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的频率分别为f0、f1、f2、f3、f4、f5、f6。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序。相邻的子载波之间的频率间隔是相同的,也就是该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在频域上是均匀分布的。由f1和f2可以构成频率基线b21=f2-f1,由f2和f3可以构成频率基线b32=f3-f2。由于子载波是均匀分布的,因此,f2-f1=f3-f2,即频率基线b21和频率基线b32是相同的频率基线,那么称频率基线存在冗余。
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利用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子载波进行相位差测量,和利用频率分别为f2和f3的子载波进行相位差测量,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对于存在冗余的频率基线,无法通过多个子载波的相位差获取周边环境的更多信息。因此频率基线冗余量越大,会浪费越多的子载波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满足上述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有多种。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在频域上可以均匀分布或非均匀分布。
下面通过图6A和图6B介绍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均匀分布的情况。
例如,如图6A所示,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的频率分别为f0、f1、f2、f3、f4、f5、f6。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序。相邻的子载波之间的频率间隔是相同的,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在频域上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f0、f1、f2、f3、f4、f5、f6分别为0,1,2,3,4,5,6。第一通信装置利用该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进行感知测距。通过该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构成的频率基线中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bmin|为1,最大频率基线|bmax|为6。图6B示出了通过该子载波组合构造的频率基线的覆盖情况和频率基线的冗余情况。如图6B可知,通过该子载波组合可以构造得到长度为k|bmin|频率基线,k属于[-6,–5,-4,-3,-2,-1,0,1,2,3,4,5,6]。因此频率基线覆盖是完整的。但是有些频率基线存在较大的冗余。例如,频率基线1的冗余数量为6,即存在6个相同的频率基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6B示出的频率基线0仅仅是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而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通信装置在子载波组合中的每个子载波上发送一次该感知信号。
感知信号的接收端从冗余的频率基线获取的信息是相同的,这样导致子载波资源浪费,且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冗余基线之间测量噪声是相互独立的,对冗余基线进行冗余平均可以提高测量信噪比。因此,实际应用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根据感知测量过程中对信噪比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子载波组合。当信噪比的要求较大时,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选择的子载波组合构造的频率基线中冗余基线可以较多,以提高测量信噪比。当信噪比的要求较大时,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选择的子载波组合构造的频率基线中冗余基线可以较少,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下面结合图7A和图7B介绍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非均匀分布的情况。例如,如图7A所示,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的频率分别为f0、f1、f4、f6。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按照频率从小到大排序。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在频域上是非均匀分布的。
例如,f0、f1、f4、f6分别为0,1,4,6。第一通信装置利用该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进行感知测距。通过该子载波组合包括的子载波构成的频率基线中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bmin|为1,最大频率基线|bmax|为6。图7B示出了通过该子载波组合可以确定频率基线的覆盖情况和频率基线的冗余情况。如图7B可知,通过该子载波组合可以构造得到长度为k|bmin|频率基线,k属于[-6,–5,-4,-3,-2,-1,0,1,2,3,4,5,6]。因此频率基线覆盖是完整的。
由图7B可知,只有频率基线0上存在冗余,其他频率基线上都不存在冗余。因此可知,非均匀分布的子载波组合同样可以获得完整的频率基线覆盖,但是减少了冗余频率基线的数量。因此,非均匀分布的子载波组合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冗余频率基线的数量,从而减少子载波数量,降低用于感知的子载波资源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7B示出的频率基线0仅仅是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而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通信装置在子载波组合中的每个子载波上发送一次该感知信号。
因此,上述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选择非均匀分布的子载波组合作为第一频域资源,以减少子载波资源的浪费。
上述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201中,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那么由上述图7A和图7B的相关介绍可知,该子载波组合是非均匀分布的子载波组合,这样实现该子载波组合是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并且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第一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801和收发模块802。
处理模块801,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802,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处理模块801具体用于:
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第一条件包括:通过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第一长度为k*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或等于1。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和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
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还用于:
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802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第三通信装置的感知需求参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1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收发模块802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由此可知,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收发模块802可以在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这样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发送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信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C和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901和收发模块902。
处理模块901,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902,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
处理模块901,还用于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承载于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处理模块901具体用于:
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测距分辨率,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和最大频率基线。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902还用于: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触发信令,触发信令用于触发第二通信装置开启感知功能。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发信令的类型包括RRC信令或DCI信令。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频域资源;或者,
频域资源池包括用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传输通信数据的频域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模块901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收发模块902用于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处理模块901还用于对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由此可知,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选择的。收发模块902在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这样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在进行通信的同时通过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进一步的,第一频域资源是结合感知需求参数确定的,这样可以符合感知的要求,提高感知性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第一通信装置,请参阅图1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该第一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1001和收发器1003。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100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和收发器1003分别通过总线相连,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
本实施例的处理器1001可以执行前述图8所示的处理模块801执行的动作,该处理器10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收发器1003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802执行的动作,收发器10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上述图10示出的第一通信装置中,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开部署,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0所示的存储器1002也可以部署在图10所示的第一通信装置之外。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第二通信装置,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A、图2C和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该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1101和收发器1103。可选的,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110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和收发器1103分别通过总线相连,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
本实施例的处理器1101可以执行前述图9所示的处理模块901执行的动作,该处理器1101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收发器1103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902执行的动作,收发器1103的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上述图11示出的第二通信装置中,处理器1101和存储器1102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开部署,具体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1所示的存储器1102也可以部署在图11所示的第二通信装置之外。
下面通过图12示出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和图示方式,图12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及可选的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2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1210和处理单元12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2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2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2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2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2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例如,处理单元1202用于执行图2A中的步骤201和步骤204。该收发单元1210用于执行图2A中的步骤202、步骤203、步骤206和步骤202a。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2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2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上除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例如,处理单元1202用于执行图2A中的步骤205和步骤207。该收发单元1210用于执行图2A中的步骤202、步骤203、步骤206和步骤202a。
当该终端设备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该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或者逻辑电路。
请参阅图1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图8所示的第一通信装置和如图9所示的第二通信装置。其中,图8所示的第一通信装置用于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图9所示的第二通信装置用于图2A、图2C和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上述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上述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调用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图2A、图2C、图2D、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存储器可以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范围。

Claims (31)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感知需求参数从所述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所述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和所述最大频率基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所述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通过所述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
所述第一长度为k*所述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所述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所述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或等于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所述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和所述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所述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在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所述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频域资源,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感知需求参数从所述频域资源池中确定所述第一频域资源。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所述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和所述最大频率基线。
1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上发送感知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感知需求参数从所述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第一频域资源。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所述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和所述最大频率基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域资源包括频点组合,所述频点组合为满足第一条件的频点组合;
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通过所述频点组合包括的频点构造得到的频率基线中包括第一长度的频率基线;
所述第一长度为k*所述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k为属于[1,K]的正整数,K为所述最大频率基线的长度与所述最小频率基线的长度的比值,K大于或等于1。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点组合包括子载波组合,所述子载波组合为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和所述第一条件的子载波组合中包括的子载波数量最少的子载波组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所述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第一频域资源,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是根据感知需求参数从频域资源池中确定的;
收发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频域资源上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感知信号;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测距不模糊距离、测距分辨率。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质量索引,所述感知质量索引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频域资源的频域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获取感知需求参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感知需求参数从所述频域资源池中确定所述第一频域资源。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不模糊距离,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小频率基线,所述最小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最大频率基线,所述最大频率基线是根据所述测距分辨率确定的;或者,
所述感知需求参数包括所述测距不模糊距离和所述测距分辨率,所述第一频域资源满足所述最小频率基线和所述最大频率基线。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3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321050.XA 2021-03-25 2021-03-25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51348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1050.XA CN115134845A (zh) 2021-03-25 2021-03-25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EP22774302.8A EP4301028A1 (en) 2021-03-25 2022-03-24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PCT/CN2022/082653 WO2022199647A1 (zh) 2021-03-25 2022-03-24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JP2023558330A JP2024512554A (ja) 2021-03-25 2022-03-24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TW111111192A TW202239230A (zh) 2021-03-25 2022-03-24 通訊方法以及通訊裝置
US18/471,304 US20240023078A1 (en) 2021-03-25 2023-09-21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1050.XA CN115134845A (zh) 2021-03-25 2021-03-25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4845A true CN115134845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4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1050.XA Pending CN115134845A (zh) 2021-03-25 2021-03-25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3078A1 (zh)
EP (1) EP4301028A1 (zh)
JP (1) JP2024512554A (zh)
CN (1) CN115134845A (zh)
TW (1) TW202239230A (zh)
WO (1) WO20221996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3072A1 (zh) * 2022-10-21 2024-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感知配置方法、感知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感知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497A (zh) * 2016-09-28 2019-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感知方法以及基站
WO2018063085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JP7082133B2 (ja) * 2017-09-19 2022-06-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EP3896481A4 (en) * 2018-12-13 2022-03-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DEVICE, CONTROL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3072A1 (zh) * 2022-10-21 2024-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感知配置方法、感知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感知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23078A1 (en) 2024-01-18
EP4301028A1 (en) 2024-01-03
JP2024512554A (ja) 2024-03-19
WO2022199647A1 (zh) 2022-09-29
TW202239230A (zh) 2022-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542B2 (en) Positioning method and positioning device
CN110012536B (zh) 用于终端设备的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083368A1 (zh) 感知方法及装置
WO2020220847A1 (zh) 测量上报的方法与装置
EP3544340B1 (en) Lmu device fu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4213517A1 (en)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prs associ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10270951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2119656B (zh) 通信方法、装置、介质、系统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US2024002307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40155394A1 (en)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EP416428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3088299A1 (zh) 感知信号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WO2023088298A1 (zh) 感知信号检测方法、感知信号检测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696369A (zh)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WO2023185526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28065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reference signal, and related apparatus
CN111819901B (zh) 用于通信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22268104A1 (zh) 一种无线感知的方法及装置
CN114258134A (zh)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696371A (zh)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15407269A (zh) 测距方法和装置
CN116847288A (zh) 信息交互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424081A (zh) 定位方法、设备、系统、芯片及存储介质
CN117956510A (zh) 感知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442756A (zh) 消息传输方法、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