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6371A -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6371A
CN115696371A CN202110839605.XA CN202110839605A CN115696371A CN 115696371 A CN115696371 A CN 115696371A CN 202110839605 A CN202110839605 A CN 202110839605A CN 115696371 A CN115696371 A CN 115696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signal
network device
information
networ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96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大洁
姚健
司晔
潘翔
秦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96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637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7297 priority patent/WO202300127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6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6371A/zh
Priority to US18/417,55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5538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Description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例如B5G系统或6G系统除了具备通信能力外,还将具备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即具备感知能力的一个或多个设备,能够通过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来感知目标物体的方位、距离、速度等信息,或者对目标物体、事件或环境等进行检测、跟踪、识别、成像等。未来随着毫米波、太赫兹等具备高频段大带宽能力的小基站在6G网络的部署,感知的分辨率相比厘米波将明显提升,从而使得6G网络能够提供更精细的感知服务。
感知的目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目的是感知用于辅助通信或者增强通信性能,例如,基站通过跟踪设备的移动轨迹以提供更精准的波束赋型对准设备;另一类目的是与通信没有直接关系的感知,例如基站通过无线信号对天气情况进行监测,手机通过毫米波无线感知识别用户的手势等等。
感知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主动感知:设备利用自身发射信号的反射信号例如回波进行感知,收发机位于同一位置,可采用不同天线,可以感知设备周围环境信息;
(2)被动感知:收发机位于不同位置,接收机利用发送机发射的无线信号进行感知,例如基站A通过接收来自基站B的无线信号感知基站A和基站B之间的环境信息。
(3)交互感知:感知者与目标对象之间通过信息交互,对电磁波发送的主体、时间、频率、格式等进行约定,完成感知的过程。
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无线感知的相关流程,造成通信流程不完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无线感知的相关交互流程,无法实现通信感知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三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三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者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瞬态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接收的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以此完善了网络感知流程,保证网络能够顺利的进行感知。
附图说明
图1是主动感知示意图;
图2是主动感知示意图;
图3是感知和通信的波形一体化分类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5是具体应用情况一所涉及的网络单元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装置的模块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装置的模块示意图之二;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装置的模块示意图之三;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但是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下面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描述如下:
无线感知的功能和应用用途如表1所示:
表1无线感知的功能和应用用途
Figure BDA0003178469230000051
Figure BDA0003178469230000061
通过发送感知信号和接收/检测感知信号可以实现表1中的任一感知功能或者其他感知需求;其中,发送感知信号和接收/检测感知信号的设备可以是同一个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的设备。
通感一体化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存在可行性:
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均基于电磁波理论,利用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来完成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通信系统与感知系统均具备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结构,在硬件资源上有很大重叠;
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在工作频段上也有越来越多的重合;
在信号调制与接收检测、波形设计等关键技术上存在相似性。
B5G系统或6G系统的空口设计,将同时支持无线通信信号和无线感知信号,通过信号联合设计和/或硬件共享等通信感知一体化手段,实现通信、感知功能一体化设计,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具备感知能力或者提供感知服务。
通感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节约成本;
减小设备尺寸;
降低设备功耗;
提升频谱效率;
减小通感间的互干扰,提升系统性能。
目前通感一体化的范畴没有明确定义,广义的通感一体化包括如下几种:
同一网络提供通信服务和感知服务;
同一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和感知服务;
同一频谱提供通信服务和感知服务;
同一次无线电发射中完成集成的通感一体化服务,即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联合设计。
感知和通信的波形一体化分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步骤401,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感知信号指的是终端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例如,可以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感知信号。
步骤402,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针对的是一个基站发送感知信号,另一个基站接收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测量值,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网络设备指的是位于接入网侧的一个基站(例如,基站A)或者一个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收发点),第二网络设备指的是位于接入网侧的另一个基站(例如,基站B)或者另一个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收发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三网络设备可以为核心网侧的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第三网络设备也可以为感知功能实体,例如,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或感知网元,该感知功能实体可以位于核心网侧也可以位于接入网侧;第三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核心网侧的其他功能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设备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至少一项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A11、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也就是说,此种情况下,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可以是发送感知信号的基站发送给该基站的,也可以是AMF或者感知功能实体发送给该基站的。
A12、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也就是说,此种情况下,感知信号的测量量是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自己确定的;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准确的进行感知信号的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感知信号之前需要先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具体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B11、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
B12、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是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
B13、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三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可以仅仅是第二网络设备告知第一网络设备的,在此种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所有配置;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也可以仅仅是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告知第一网络设备的,在此种情况下,第二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所有配置;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还可以仅仅是第一网络设备自己确定的,在此种情况下,第三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所有配置;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更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以及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中的至少两项确定的,也就是说,每个设备仅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部分参数或者部分配置信息。
例如,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包括A、B、C三个配置参数,在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仅仅是基站B告知基站A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A、B、C三个配置参数;在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仅仅是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告知基站A的情况下,第二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A、B、C三个配置参数;在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仅仅是基站A自己确定的情况下,第三配置信息中包含的便是感知信号的A、B、C三个配置参数;在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是基站B和AMF告知基站A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是感知信号的A、B、C三个配置参数中的部分参数(例如第一配置信息包括A),第二配置信息中包含的是感知信号的A、B、C三个配置参数中的另一部分参数(例如第一配置信息包括B和C);依此类推,其他情况同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下面在此种情况下,以基站A、基站B、感知功能实体为例,对基站A检测感知信号之前的过程进行说明如下。
情况一、基站A接收感知功能实体发送的第一感知需求,基站A根据该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B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A接收感知功能实体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A需要测量的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基站B按照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进行感知信号的发送,基站A按照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进行感知信号的接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站B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的方式包括以下一项: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B111、第一感知需求;
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B112、配置信息的第一推荐信息,所述第一推荐信息由第三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
B113、配置信息的第二推荐信息,所述第二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情况二、基站A接收基站B发送的第一感知需求,基站A根据该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B接收感知功能实体发送的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A接收基站B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A需要测量的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基站B按照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进行感知信号的发送,基站A按照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进行感知信号的接收。
具体地,感知功能实体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的方式包括:
根据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B121、第一感知需求;
B122、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例如,该感知能力信息可以为第二网络设备支持的测量量相关的能力,例如终端支持获取哪几种测量量;再例如,该感知能力信息可以为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格式信息,例如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是100MHz。该感知能力信息可以由第二网络设备上报给第三网络设备。
B123、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例如,该感知能力信息可以为第一网络设备支持的测量量相关的能力,例如第一网络设备支持获取哪几种测量量;再例如,该感知能力可以为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检测的感知信号的格式信息,例如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检测的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是100MHz。该感知能力可以由第一网络设备上报给第二网络设备。
B124、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三推荐信息,所述第三推荐信息由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B125、第一感知信息的第四推荐信息,所述第四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B126、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五推荐信息,所述第五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C11、感知对象;
可选地,所述感知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物体、设备、人、动物、建筑物、汽车、环境、空气质量、湿度、温度和特定区域(即某一区域)中的至少一项。
C12、感知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量包括但不限于:感知对象的位置、感知对象的距离、感知对象的移动速度、感知对象的成像、感知对象的运动轨迹、感知对象的质地分析和材质分析中的至少一项。
C13、感知指标;
可选地,所述感知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感知精度、感知误差、感知范围、感知时延、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中的至少一项;
具体地,该感知精度包括:距离分辨率、成像分辨率、移动速度分辨率或者角度分辨率;该感知误差包括:距离误差、成像误差或者移动速度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感知对象与感知量结合,即为感知结果。
可选的,第一感知需求还可以关联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或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如表2所示,可将第一感知需求划分为几个感知分类,每一种感知分类关联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感知信号的测量量的至少一项。关联关系可以是协议约定的,或者是不同设备之间通过信令通知的,如果某一设备有感知需求,例如,该感知需求需要另一设备(例如基站A)测量并反馈环境重构相关的测量量,则该感知需求即为感知索引1。可选地,基站A根据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令来获取感知索引1,并根据感知索引1和表2来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和/或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表2感知分类与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及测量量的关系
Figure BDA0003178469230000111
Figure BDA0003178469230000121
可选地,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以下任一项:
D11、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当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由第三网络设备进行感知结果的转换,并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对应终端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或第四网络设备(对应除终端外的其他设备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具体地,该第四网络设备可以为其他基站,即除测量感知信号之外的基站,核心网中的其他网元,例如应用服务器(此种情况对应第三方应用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网管系统等。
可选地,当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第二网络设备也可以根据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转换为感知结果,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直接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可选地,当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由第三网络设备进行感知结果的转换,并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D12、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可选地,在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结果之后还可以将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的,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即是感知结果。
在第一网络设备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第三网络设备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四网络设备或终端。
下面从感知业务发起端的角度为例,对第一网络设备(例如,基站A)得到测量量之后需要执行的动作举例说明如下:
在第三方应用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下,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再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感知功能实体,感知功能实体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发送给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发送感知结果给第三方应用;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发送给感知功能实体,感知功能实体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发送感知结果给第三方应用;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根据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基站B,基站B转发感知结果给感知功能实体,感知功能实体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发送感知结果给第三方应用。
在AMF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下,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再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AMF,AMF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发送给AMF;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根据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基站B,基站B转发感知结果给AMF。
在终端发起感知业务的情况下,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再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AMF,AMF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然后将感知结果通过非接入层面(Non-AccessStratum,NAS)信令发送给终端;可选地,基站A在得到测量值后,可以将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基站B,基站B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并发送给AMF,AMF根据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然后将感知结果通过NAS信令发送给终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感知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E11、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例如,特征信息可以为目标物体的存在、距离、位置、速度、加速度、材料、形状、类别、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极化散射特性等;
E12、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例如,目标时间的相关信息可以为跌倒检测、入侵检测、数量统计、室内定位、手势识别、唇语识别、步态识别、表情识别、呼吸监测、心率监测等;
E13、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例如,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可以为湿度、亮度、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空气质量、天气情况、地形地貌、建筑/植被分布、人数统计、人群密度、车辆密度等。
可选地,感知结果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E101、目标对象的位置;
E102、目标对象的距离;
E103、目标对象的速度;
E104、目标对象的检测结果;
E105、目标对象的跟踪结果;
E106、目标对象的识别结果;
E107、目标对象的成像结果;
E108、目标环境的湿度;
E109、目标环境的温度;
E110、目标环境的空气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说的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F101、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F102、计算感知结果;
F103、估计感知精度;
F104、验证感知结果;
F105、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F106、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F107、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F108、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F109、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也就是说,多个感知功能实体可以对应到一个AMF实体,也可以是一个感知功能实体对应连接到多个AMF实体。
F110、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具体地,所述感知方式所对应的实体与收发信号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F1101、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感知信号,第二网络节点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基站B接收感知信号。
F1102、第一网络节点发送并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基站A接收感知信号。
F1103、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感知信号,第一网络节点关联的终端设备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终端接收感知信号。
F1104、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感知信号,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终端A发送感知信号,终端B接收感知信号;
F1105、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并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终端A发送感知信号,终端A接收感知信号;
F1106、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感知信号,第一网络节点接收感知信号;
此种情况指的是,终端A发送感知信号,基站A接收感知信号。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感知功能实体可以位于核心网侧或基站侧,若感知功能实体位于基站侧,则感知业务的所有流程在RAN完成(针对基站触发感知业务,或者UE触发感知业务的情况);该感知功能实体可以是单独的功能实体/物理实体,或者部署在核心网的通用服务器中作为核心网功能之一,或者部署在基站侧作为基站的功能之一;该感知功能实体直接与应用服务器(例如运营商的应用服务器)交互感知请求和感知结果;或者,感知功能实体与AMF交互感知请求和感知结果,AMF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GMLC和NEF)与应用服务器(例如第三方的应用服务器)交互感知请求和感知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H101、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正交时频空间(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Continuous Wave,FMCW),脉冲信号等。
H102、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例如,OFDM系统的子载波间隔30KHz。
H103、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该保护间隔指的是从信号结束发送时刻到该信号的最迟回波信号被接收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该参数正比于最大感知距离;例如,可以通过2dmax/c计算得到,dmax是最大感知距离(属于感知需求),例如对于自发自收的感知信号,dmax代表感知信号收发点到信号发射点的最大距离;在某些情况下,OFDM信号循环前缀(CP)可以起到最小保护间隔的作用。
H104、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需要说明的是,该参数反比于距离分辨率,可以通过c/(2×delta_d)得到,其中delta_d是距离分辨率(属于感知需求);c是光速。
H105、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burst持续时间反比于速率分辨率(属于感知需求),其是感知信号的时间跨度,主要为了计算多普勒频偏;该参数可通过c/(2×delta_v×fc)计算得到;其中,delta_v是速度分辨率;fc是感知信号的载频。
H106、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该时域间隔可通过c/(2×fc×v_range)计算得到;其中,v_range是最大速率减去最小速度(属于感知需求);该参数是相邻的两个感知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H107、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例如,从-20dBm到23dBm每隔2dBm取一个值。
H108、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例如,该信号格式可以为: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Reference Signal,PRS)等,或者其他预定义的信号,以及相关的序列格式等信息。
H109、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例如,该信号方向可以为感知信号的方向或者波束信息。
H110、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例如,该时间资源可以为感知信号所在的时隙索引或者时隙的符号索引;其中,时间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时间资源,例如一个符号发送一个全向的第一信号;一种是非一次性的时间资源,例如多组周期性的时间资源或者不连续的时间资源(可包含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每一组周期性的时间资源发送同一方向的感知信号,不同组的周期性时间资源上的波束方向不同。
H111、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可选地,该频率资源包括感知信号的中心频点,带宽,RB或者子载波,Point A,起始带宽位置等。
H112、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例如,感知信号包括多个资源,每个资源与一个SSB QCL,QCL包括Type A,B,C或者D。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K11、第一类测量量;
具体地,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K111、信道矩阵H;
K112、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K113、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K114、信道状态信息(CSI);
K115、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K116、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K117、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K118、多普勒扩展;
K119、多普勒频移;
K120、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K121、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K122、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需要说明的是,该特征差别可以是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或者其他差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I路信号和Q路信号分别为同相信号和正交信号,I为in-phase,Q为quadrature,I路信号和Q路信号的相位相差90度。
K12、第二类测量量;
具体地,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K121、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是能够反映目标物体的属性或所处状态的信息,可以为以下至少一项:目标物体的存在、目标物体的距离、目标物体的位置、目标物体的速度、目标物体的加速度、目标物体的材料、目标物体的形状、目标物体的类别、目标物体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极化散射特性等。
K122、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是与目标事件有关的信息,即在目标事件发生时能够检测/感知到的信息,可以为以下至少一项:跌倒检测、入侵检测、数量统计、室内定位、手势识别、唇语识别、步态识别、表情识别、呼吸监测、心率监测等。
K123、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可以为以下至少一项:湿度、亮度、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空气质量、天气情况、地形地貌、建筑/植被分布、人数统计、人群密度、车辆密度等。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K21、反射点的位置、材料、形状和/或类别;
K22、雷达谱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例如,上述测量量为发送端或接收端的每个天线(端口)的测量量,或者,上述测量量为每个感知资源上的测量量,如每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子载波或RB组的测量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核心网向基站发送感知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核心网或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根据目标区域确定关联的基站为哪一个基站,并确定该基站发送感知信号的方向。
下面对实际应用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如下。
具体应用情况一、基站A发感知信号,基站B收感知信号,第三方应用发起感知业务
此种情况所涉及的网络设备如图5所示,此种情况下的实现过程主要为:
步骤S101、应用服务器收到第三方应用的感知需求;
例如,感知需求是感知目标区域的三维地图(地图的精度/分辨率是5m),该目标区域可以是指定的区域,如某个建筑物周边,也可以是目标UE的周边区域,感知需求可以包括目标区域的信息,如区域经纬度(范围)等信息;
步骤S102、应用服务器(包括网内服务器如IMS或网外服务器)将感知需求发送给核心网(例如,AMF)或核心网的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如果存在);
或者,应用服务器将感知需求发送AMF,AMF将该需求转发给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网的感知网络功能(sensing network function)实体/感知网元与目标UE或者目标UE的服务基站或者目标区域关联的基站进行目标信息交互(目标信息包括处理感知请求,交互感知能力,交互感知辅助数据,交互感知测量量或感知结果)以获得目标感知结果或感知测量量(上行测量量或下行测量量);还可以基于目标区域,通过与核心网内其他网元/功能交互,获取可能需要交互信息的基站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者应用服务器或者其他节点(例如AMF)完成监管流程。如果AMF将该需求转发给感知网元,且多个感知网元可以对应到一个AMF,则存在感知网元的选择问题(由AMF进行选择):
AMF选择感知网元的考虑因素包括以下至少之一:请求的QoS(如感知精度、响应时间、感知QoS等级)、接入类型(3GPP接入/非3GPP接入)、目标UE的AN类型(即5G NR或eLTE)以及服务AN节点(即gNodeB或NG-eNodeB)、RAN配置信息、感知网元能力、感知网元负载、感知网元位置、单次事件上报还是多次事件上报的指示、事件上报持续时间、网络切片信息等。
步骤S103、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基站A;
还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与感知需求关联,只需要通知感知需求,接收端根据感知需求和关联关系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根据感知分辨率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带宽大小等)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中的至少一项;
Y11、基站A将自己的感知能力(发送感知信号相关的能力,例如发送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感知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等)上报给核心网,和/或,基站B将自己的感知能力(接收感知信号相关的能力,例如能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支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等)上报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然后核心网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12、基站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13、核心网确定一部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确定另一部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14、核心网根据感知需求向基站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15、基站根据感知需求向核心网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核心网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的确定方法: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根据目标区域确定关联的基站为基站A,并确定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的方向。
步骤S104、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基站A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时频信息,序列信息等)或感知需求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
步骤S105、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基站A将需要基站B测量的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如AOA,AOD,时延,RSRP,雷达谱信息等)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或,
测量量由基站B根据感知需求确定,不需要单独信令指示(感知需求到测量量的映射表)。
步骤S106、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以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的方式发送感知信号。
步骤S107、基站B接收感知信号。
在进行接收感知信号后,基站B会得到对应的测量量的测量值,对于该测量值可以选择如下处理方式中的一种:
处理方式一、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核心网或应用服务器完成
步骤S108、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者,
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基站A,基站A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或感知网元)
步骤S109、核心网(或感知网元)将测量量发送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或者,
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把感知结果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步骤S110、应用服务器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方应用.
处理方式二、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基站完成
步骤S108、基站B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把测量结果发送给核心网(或感知网元);
步骤S109、核心网(或感知网元)将感知结果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步骤S110、应用服务器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方应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的相关信息例如天线位置,同步信息(SFN起始时间),AI相关信息(如AI训练数据)等也需要发送给完成上述转换的节点,以辅助完成转换过程。
还需要说明的是,计费功能在核心网或应用服务器完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流程中的感知信号可以由多个基站发送,接收感知信号也可以是多个基站;此时,核心网需要决定发送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以及接收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并把多个基站的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基站,并把需要接收基站测量的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接收基站。可选的,多个发送基站之间需要交互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充当协调者的基站把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其他发送基站,把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发给其他接收基站);对应的,上述流程中的基站A可以是TRP A,基站B可以是TRP B,TRP A和B属于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基站。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设备收到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需求或感知相关的测量量后,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拒绝该感知需求,或者同意该感知需求。
具体应用情况二、基站A发,基站B收,核心网(或者网管系统,或者基站)发起感知业务
此种情况下的实现过程主要为:
步骤S201、核心网AMF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
例如,感知需求是感知目标区域的三维地图(地图的精度/分辨率是5m),该目标区域可以是指定的区域,如某个建筑物周边,也可以是目标UE的周边区域,感知需求可以包括目标区域的信息,如区域经纬度(范围)等信息;
或者AMF接收网管系统发送的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并转发给感知网元;
或者AMF接收基站发送的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并转发给感知网元(注:基站A的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可以不发给核心网,可以直接发给基站B)。
步骤S202、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基站A(或者,AMF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基站A);
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与感知需求关联,只需要通知感知需求,接收端根据感知需求和关联关系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根据感知分辨率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带宽大小等)的实现方式可参见具体应用情况一。
步骤S203、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基站A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时频信息,序列信息等)或感知需求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
步骤S204、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基站A将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如AOA,AOD,时延,RSRP,雷达谱信息等)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或,
测量量由基站B根据感知需求确定,不需要单独信令指示(感知需求到测量量的映射表)。
步骤S205、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以beam sweeping的方式发送感知信号
步骤S206、基站B接收感知信号。
在进行接收感知信号后,基站B会得到对应的测量量的测量值,对于该测量值可以选择如下处理方式中的一种:
处理方式一、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核心网完成
步骤S207、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或者,
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基站A,基站A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
步骤S208、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把测量量转换为感知结果;
如果核心网的感知需求来自网管系统,则核心网把感知结果发送给网管系统;或者核心网把测量量发给网管系统,网管系统把测量量转换为感知结果;
如果核心网的感知需求来自基站,则核心网把感知结果发送给基站。
处理方式二、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基站完成
步骤S207、基站B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把测量结果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
如果核心网的感知需求来自网管系统,则核心网把感知结果发送给网管系统;
如果核心网的感知需求来自基站,则核心网把感知结果发送给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的相关信息例如天线位置,同步信息(SFN起始时间),AI相关信息等也需要发送给完成上述转换的节点,以辅助完成转换过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部署在基站,一种可选的方案是:整个感知业务可以不经过核心网。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流程中的感知信号可以由多个基站发送,接收感知信号也可以是多个基站;
此时,核心网需要决定发送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以及接收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并把多个基站的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基站,并把需要接收基站测量的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接收基站。可选的,多个发送基站之间需要交互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充当协调者的基站把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其他发送基站,把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发给其他接收基站);对应的,上述流程中的基站A可以是TRPA,基站B可以是TRP B,TRP A和B属于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基站。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设备收到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需求或感知相关的测量量后,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拒绝该感知需求,或者同意该感知需求。
具体应用情况三、基站A发感知信号,基站B收感知信号,UE发起感知业务
此种情况下的实现过程主要为:
步骤S301、UE通过NAS信令发送感知请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给AMF;
例如,感知需求是感知目标区域的三维地图(地图的精度/分辨率是5m),该目标区域可以是指定的区域,如某个建筑物周边,也可以是目标UE的周边区域,感知需求可以包括目标区域的信息,如区域经纬度(范围)等信息。
步骤S302、AMF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
步骤S303、感知网络功能实体/感知网元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基站A(或者,AMF把感知需求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基站A);
或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与感知需求关联,只需要通知感知需求,接收端根据感知需求和关联关系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根据感知分辨率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带宽大小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的至少一项:
Y21、基站A将自己的感知能力(发送感知信号相关的能力,例如发送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感知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等)上报给核心网(AMF或者感知网元),和/或,基站B将自己的感知能力(接收感知信号相关的能力,例如能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最大带宽,支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等)上报给核心网;然后核心网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2、基站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3、核心网确定一部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确定另一部分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4、核心网根据感知需求向基站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5、基站根据感知需求向核心网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核心网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6、UE根据感知需求向基站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基站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7、UE根据感知需求向核心网推荐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核心网最终决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Y28、UE根据感知需求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步骤S304、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感知或基站A将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时频信息,序列信息等)或感知需求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
步骤S305、核心网(或感知网元)或基站A将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如AOA,AOD,时延,RSRP,雷达谱信息等)发送给基站B(接收基站);或,
测量量由基站B根据感知需求确定,不需要单独信令指示(感知需求到测量量的映射表)。
步骤S306、基站A发送感知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以beam sweeping的方式发送感知信号。
步骤S307、基站B接收感知信号。
在进行接收感知信号后,基站B会得到对应的测量量的测量值,对于该测量值可以选择如下处理方式中的一种:
处理方式一、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核心网完成
步骤S308、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或者,
基站B把测量量发送给基站A,基站A把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
步骤S309、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步骤S310、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通过NAS信令)把感知结果发送给UE。
处理方式二、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基站B完成
步骤S308、基站B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把测量结果发送给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
步骤S309、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通过NAS信令)把感知结果发送给UE。
处理方式三、测量量到感知结果的转换在UE完成
步骤S308、基站B根据测量量发送给核心网(或感知网元);
步骤S309、核心网(AMF或感知网元)(通过NAS信令)把测量量发送给UE;
步骤S310、UE根据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站A的相关信息例如天线位置,同步信息(SFN起始时间),AI相关信息等也需要发送给完成上述转换的节点,以辅助完成转换过程。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流程中的感知信号可以由多个基站发送,接收感知信号也可以是多个基站;
此时,核心网需要决定发送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以及接收感知信号的基站集合,并把多个基站的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基站,并把需要接收基站测量的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分别发给对应的多个接收基站。可选的,多个发送基站之间需要交互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例如充当协调者的基站把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发给其他发送基站,把感知信号相关的测量量发给其他接收基站);对应的,上述流程中的基站A可以是TRPA,基站B可以是TRP B,TRP A和B属于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基站。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设备收到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需求或感知相关的测量量后,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拒绝该感知需求,或者同意该感知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给出了基于基站发送感知信号的无线感知相关的流程,具体包括:基站A发感知信号,基站B收感知信号形式下的感知流程,不同感知节点间的信令交互等,新增感知网元的功能,以此完善了网络通信流程,保证了感知的顺利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感知装置,或者,该感知装置中的用于执行感知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感知装置执行感知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装置。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装置60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601,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获取模块602,用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601,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获取模块602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前,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实现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是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
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三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获取模块602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以下任一项: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可选地,在第二执行模块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之后,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感知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其中,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实施例是与上述方法对应的装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装置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装置能够实现图4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一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一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
该网络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网络设备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如图7所示,该网络设备700包括:天线701、射频装置702、基带装置703。天线701与射频装置7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702通过天线7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7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7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702,射频装置7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70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70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7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703包括处理器704和存储器705。
基带装置7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7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704,与存储器7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7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7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706,用于与射频装置7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705上并可在处理器7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704调用存储器70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6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步骤801,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一项: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配置信息的第一推荐信息,所述第一推荐信息由第三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
配置信息的第二推荐信息,所述第二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一感知需求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后,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其中,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第二网络设备的描述均适用于该感知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感知装置900,应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901,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发送模块901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发送模块901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实现以下一项: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配置信息的第一推荐信息,所述第一推荐信息由第三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
配置信息的第二推荐信息,所述第二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一感知需求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发送模块901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后,还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可选地,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第二网络设备的描述均适用于该感知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二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二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该网络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网络设备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具体地,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可参见图7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9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感知方法,包括:
步骤1001,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的确定方式包括:
根据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三推荐信息,所述第三推荐信息由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四推荐信息,所述第四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五推荐信息,所述第五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终端、第一网络设备或第四网络设备侧接收第一感知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以下一项:
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
可选地,在所述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可选地,在所述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感知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其中,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第三网络设备的描述均适用于该感知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感知装置1100,应用于第三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1101,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发送模块1101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的确定方式包括:
根据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三推荐信息,所述第三推荐信息由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四推荐信息,所述第四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五推荐信息,所述第五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以下一项: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终端、第一网络设备或第四网络设备侧接收第一感知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发送模块1101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以下一项: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第七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可选地,在所述第三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之后,还包括:
第八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可选地,所述感知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所述测量量为针对每个天线的测量量或者针对每个感知资源的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其中,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对应至少一个AMF实体;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有关于第三网络设备的描述均适用于该感知方法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三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三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应用于第三网络设备侧的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三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该网络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网络设备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为第三网络设备,具体地,第三网络设备的结构可参见图7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11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可选的,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存储在存储器12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1200为第一网路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上述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200为第二网络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上述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200为第三网络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上述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也不相同,例如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Core Network,CN)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Initiated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装置(user device),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等,在此并不限定。
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与终端之间可以各自使用一或多根天线进行多输入多输出(Multi Input Multi Output,MIMO)传输,MIMO传输可以是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或多用户MIMO(Multiple User MIMO,MU-MIMO)。根据根天线组合的形态和数量,MIMO传输可以是2D-MIMO、3D-MIMO、FD-MIMO或massive-MIMO,也可以是分集传输或预编码传输或波束赋形传输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感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30)

1.一种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前,还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是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
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三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信号的波形;
所述感知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保护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带宽;
所述感知信号的突发burst持续时间;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域间隔;
所述感知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格式;
所述感知信号的信号方向;
所述感知信号的时间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频率资源;
所述感知信号的准共址QCL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
和/或,所述第一感知需求与以下至少一项相关联:
感知对象;
感知量;
感知指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感知结果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2、4、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包括:移动和接入管理功能AMF实体或感知功能实体;
其中,所述感知功能实体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管理感知所需资源的整体协调和调度;
计算感知结果;
估计感知精度;
验证感知结果;
支持立即感知请求;
支持延迟感知请求;
支持周期性或事件触发感知请求;
支持取消周期或触发性的感知行为;
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感知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感知客户端的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终端的感知能力、第一网络设备的感知能力的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方式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实体相关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类测量量;
第二类测量量;
其中,所述第一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矩阵H;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信道状态信息CSI;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功率;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时延;
多径信道中每条径的角度信息;
多普勒扩展;
多普勒频移;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相位差;
第一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与第二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延差;
I路信号和Q路信号之间的特征差别;
所述第二类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
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
目标环境的相关信息。
12.一种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前,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一项: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配置信息的第一推荐信息,所述第一推荐信息由第三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
配置信息的第二推荐信息,所述第二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一感知需求中的至少一项。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需求由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二网络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之后,还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将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19.一种感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需要测量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包括: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的确定方式包括:
根据第三信息,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第二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感知需求;
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能力信息;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三推荐信息,所述第三推荐信息由第二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四推荐信息,所述第四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感知需求确定并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第一感知信息的第五推荐信息,所述第五推荐信息由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终端、第一网络设备或第四网络设备侧接收第一感知需求。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之后,还包括以下一项:
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测量量以及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确定感知结果;
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感知信号的感知结果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感知结果发送给终端或第四网络设备。
26.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一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感知信号的测量量;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获取所述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感知信号是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27.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感知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对所述感知信号进行检测,得到所述感知信号的测量量对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不同的基站。
28.一种感知装置,应用于第三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或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感知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感知信息包括:第一感知需求和感知信号的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2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法的步骤。
3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法的步骤。
CN202110839605.XA 2021-07-23 2021-07-23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Pending CN1156963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9605.XA CN115696371A (zh) 2021-07-23 2021-07-23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PCT/CN2022/107297 WO2023001270A1 (zh) 2021-07-23 2022-07-22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US18/417,554 US20240155388A1 (en) 2021-07-23 2024-01-19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9605.XA CN115696371A (zh) 2021-07-23 2021-07-23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6371A true CN115696371A (zh) 2023-02-03

Family

ID=84978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9605.XA Pending CN115696371A (zh) 2021-07-23 2021-07-23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5388A1 (zh)
CN (1) CN115696371A (zh)
WO (1) WO202300127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34572B1 (ko) * 2007-10-31 2009-12-30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중복되는 신호를 이용한 인지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1616045B (zh) * 2008-06-26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感知的方法、系统和节点设备
WO2014196716A1 (ko) * 2013-06-03 2014-1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자원 관리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164685B2 (en) * 2014-12-31 2018-12-25 Freelinc Technologies Inc. Spatially aware wireless network
CN107872818B (zh) * 2016-09-27 2023-03-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节点及终端
CN109565497A (zh) * 2016-09-28 2019-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感知方法以及基站
CN109451430B (zh) * 2017-08-25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感知方法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55388A1 (en) 2024-05-09
WO2023001270A1 (zh)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7426B1 (ko) 포지셔닝 방법 및 관련 기기
US20200213967A1 (en) Methods of positioning in a system comprising measuring nodes with multiple receiving points
US20240154708A1 (en) Sen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40155394A1 (en)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3030228A1 (zh) 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001270A1 (zh) 感知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WO2023045840A1 (zh) 感知定位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3045841A1 (zh) 通信感知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4099153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KR20200057406A (ko) 정보 획득과 타켓의 상태 센싱을 동시에 수행하는 모니터링 방법 및 장치
WO2024099152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US20220283262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ar signaling
WO2023001184A1 (zh) 感知信号测量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176766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节点
CN117440398A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39592A (zh) 感知信号的处理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7544992A (zh) 信号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7440397A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544993A (zh) 信号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7202277A (zh) 通信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核心网设备
CN118041407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7914423A (zh) 多普勒测量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6828531A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17180A1 (en) Uplink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for low complexity transmitters
CN117202276A (zh) 感知功能的切换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