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5110A -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5110A
TW202235110A TW110144848A TW110144848A TW202235110A TW 202235110 A TW202235110 A TW 202235110A TW 110144848 A TW110144848 A TW 110144848A TW 110144848 A TW110144848 A TW 110144848A TW 202235110 A TW202235110 A TW 2022351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value
unit
ozone concentratio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4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松一
北利知
加藤雅也
織田啓吾
上田泰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動力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5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511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24F6/1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using nozz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課題] 目的在對應於被測定到的環境條件下,確實進行室內空間的所需部位中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 [解決手段] 病毒去活化系統(10)係具備:臭氧發生裝置(1),其係使臭氧發生;測定裝置(4),其係在室內空間(20)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及控制裝置(5),其係具有:CT值算出部,其係算出藉由測定裝置(4)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與由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記憶部,其係記錄有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CT值決定部,其係根據藉由測定裝置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來補正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及判斷部,其係判斷被算出的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

Description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者。
為防止因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等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症的傳染或流行,進行病毒去除對策。在病毒去除對策中,係採用分別依氣溶膠感染、接觸感染等感染機制而異的方法。
氣溶膠感染係因人吸引飄在空氣中的微細氣溶膠而引起,因此以其對策方法而言,進行換氣、或藉由對應次微米級的高效率空氣過濾器(例如HEPA過濾器)所為之病毒的去除等。
接觸感染係因在殘留有病毒的感染力的期間,人碰觸感染者所觸碰到之物而引起。以接觸感染的對策方法而言,進行各人的洗手、或人碰觸部分藉由酒精等所為之擦取等。
以下係設為針對將病毒去活化及將細菌殺菌,總稱為所謂「去活化」的表現。其中,在下述之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關於使用臭氧來進行衣服等的滅菌的臭氧滅菌裝置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7571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運動設施或展示場等建築物的大規模空間,上述對策所耗勞力不得不變得大規模,亦假想忘記擦拭等人為錯誤。因此,充分的感染對策必須要有極大的勞力。
以往,為了將病毒去活化,已提案出使用紫外線或臭氧的方法。但是,若使用紫外線,紫外線被遮蔽且未被照射的部分不可能去活化。此外,若使臭氧接觸對象物而將附著在對象物的病毒去活化時,必須連同空氣一起使臭氧到處遍及空間中,但是現況是並未研究出尤其在大規模空間中,將臭氧供給至所需部位的方法。
本揭示係鑑於如上所示之情形而完成者,目的在提供可對應於被測定到的環境條件下,確實進行室內空間的所需部位中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的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係具備:臭氧發生部,其係使臭氧發生;第1供給部,其係將含有在前述臭氧發生部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測定部,其係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CT值算出部,其係算出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記憶部,其係記錄有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CT值決定部,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來補正前述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及判斷部,其係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
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方法係具備:使臭氧發生的步驟;將含有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的步驟;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步驟;算出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的步驟;根據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補正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的步驟;及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的步驟。 (發明之效果)
藉由本揭示,可對應於被測定到的環境條件下,確實進行室內空間的所需部位中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
以下說明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病毒去活化系統10。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病毒去活化系統10係一邊測定空間內的臭氧濃度,一邊使臭氧以必要程度遍及至室內空間20的測定點,可對應於被測定到的環境條件下,確實進行室內空間20的所需部位中藉由臭氧所為之病毒或細菌的去活化。
病毒去活化系統10係採用CT值作為達成藉由臭氧所為之病毒或細菌的去活化的有效性的指標。CT值係以臭氧濃度(ppm)、與以該臭氧濃度之應處理的對象物的接觸時間(min)的積所表示的值(ppm・min)。CT值60係表示以臭氧濃度1ppm曝露60分鐘的條件。若以同一CT值作比較,已知依病毒或細菌的種類,其去活化的效果(病毒的殘存率或細菌的殘存率)有差異。此外,透過各種研究或實驗,某CT值中關於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的資料按每個病毒或細菌的種類被蓄積或發表。圖2中係顯示表示病毒的殘存率與CT值的關係的圖表之一例。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複數測定點之中成為最小的算出CT值的測定點,判斷算出CT值是否超過預定的臨限值,滿足判斷條件時,使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結束。亦即,因算出CT值超過預定的臨限值,在測定點周邊曝露有預定量以上的臭氧,因此推測在測定點周邊的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成為預定值(例如1%)以下。
預定的臨限值係指例如補正CT值。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記憶部41(參照圖9)係記錄已知在某環境條件下發揮病毒或細菌的去活化效果的CT值作為基準CT值。基準CT值係按每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病毒或細菌的種類作記錄。在本實施形態中,將預先記錄的基準CT值,補正為在實際測定到的環境條件下發揮去活化效果的CT值。補正後的CT值亦即補正CT值被作為判斷基準,此時,判斷算出CT值是否已超出補正CT值。其中,亦可不進行補正,而將原被記錄在記憶部41的補正前的基準CT值作為判斷基準,惟在實際的環境條件下未滿足必要的CT值的狀態下,有去活化處理結束的可能性。
病毒去活化系統10係如圖1所示,具備:臭氧發生裝置1、加濕裝置2、臭氧分解裝置3、測定裝置4、及控制裝置5等。在本實施形態中,臭氧發生裝置1、加濕裝置2、臭氧分解裝置3及測定裝置4係構成為可分別個別處理的不同個體的裝置。
臭氧發生裝置1係使臭氧發生,且將臭氧供給至建築物的室內空間20。臭氧發生裝置1係如圖3所示,具備:臭氧發生部11、風扇12、殼體13、及車體部14等。臭氧發生裝置1係藉由控制裝置5,控制起動或停止等運轉。
臭氧發生部11若可電性上使臭氧發生,可適用一般使用的技術。容後敘述本實施形態之臭氧發生部11之一例,惟本揭示並非為限定於該例。
風扇12係將在臭氧發生部11所發生的臭氧供給至室內空間20。風扇12為第1供給部之一例。
殼體13係配置成覆蓋臭氧發生部11及風扇12。在殼體13係在風扇12的上游側亦即空氣吸入側、與臭氧發生部11的下游側亦即含有臭氧的空氣的吹出側的各個設置開口部。
車體部14係具有:載置臭氧發生部11、風扇12及殼體13的台部15;及設置在台部15的下面側的車輪16。藉此,臭氧發生裝置1構成為可容易移動。
臭氧發生部11係具有例如使電漿放電或電暈放電發生的電極。在圖4至圖6所示之臭氧發生部11之例中,係具有沿面放電電極構造30。
如圖5所示,臭氧發生部11係具備:主電源部17、絕緣體18、內部電極19、及表面電極21等。絕緣體18、內部電極19及表面電極21係構成沿面放電電極構造30。臭氧發生部11係具備1個或複數個沿面放電電極構造30。
主電源部17係與內部電極19相連接,表面電極21係接地。主電源部17係對內部電極19施加高頻高電壓。若對內部電極19施加電壓,在表面電極21與絕緣體18的交界表面發生沿面放電。藉此,因發生電漿而生成臭氧或自由基。其中,主電源部17亦可與表面電極21相連接,內部電極19亦可接地。
絕緣體18係例如陶瓷製,具有電性絕緣性,為中空的圓筒形狀。絕緣體18係軸線方向相對氣體流呈正交作設置。絕緣體18係可藉由使用市售的陶瓷管,來抑制製造成本。 在通過絕緣體18的軸線的中空部分,密接於絕緣體18而相對軸線呈平行地設置內部電極19。內部電極19係金屬製的中實或中空的棒狀構件、金屬纖維或鐵粉等。 在絕緣體18的表面係對絕緣體18不拘束地且密接於絕緣體18來設置表面電極21。表面電極21係設置在1個絕緣體18的軸線方向。
表面電極21係相對氣體流呈平行或斜向地形成為線狀。例如,如圖6所示,表面電極21係將線圈彈簧捲繞在絕緣體18的表面,藉此密接於絕緣體18的表面而形成。
在臭氧發生部11中,內部電極19係密接於絕緣體18而設在絕緣體18的內部,表面電極21係密接於絕緣體18的表面而設,因此內部電極19與表面電極21係可一邊藉由筒狀的絕緣體18而確實絕緣,一邊在表面電極21與絕緣體18的交界表面使沿面放電發生。臭氧發生部11係藉由使沿面放電發生而使臭氧發生。
因臭氧發生部11設置在臭氧發生裝置1中的流路,使壓力損失發生,惟藉由具有上述構成的沿面放電電極構造30,可一邊效率佳地使臭氧發生,一邊減低電極在流路的開口部所佔面積的比例。在臭氧發生部11中,開口率(空隙率)以例如60%以上為宜。其中,在圖3及圖4所示之例中,沿面放電電極構造30中的絕緣體18的軸方向相對氣體流呈正交配置,惟並非限定於該例,亦可相對氣體流呈平行或斜向作設置。
加濕裝置2係例如使微細水霧蒸發,而對通過的空氣進行加濕。加濕裝置2係如圖7所示,具備:加濕部22、風扇23、及車體部24等。加濕裝置2係藉由控制裝置5,控制起動或停止等運轉。
加濕部22若可使空氣中所含有的水分增加,可適用一般使用的技術。以在空氣加濕的方法而言,例如除了使微細水霧蒸發的方法之外,有:使用超音波的方法、或吹入蒸氣的方法等。加濕部22係具有例如:水槽25、泵26、及噴嘴27等。水槽25中所貯留的水藉由泵26予以加壓。藉由泵26被加壓的水係藉由噴嘴27而被噴射為例如霧狀。
藉由從加濕部22被噴射的霧狀的水,藉由蒸發潛熱,使周圍的空氣的溫度降低例如幾℃。較宜為以與臭氧發生裝置1相同方向配置加濕裝置2,而且由加濕裝置2被吹出的空氣噴出至臭氧發生裝置1的上側的方式設置加濕裝置2的吹出口。藉由加濕部22以蒸發潛熱被冷卻的空氣被供給至室內空間20,藉此由臭氧發生裝置1被供給至室內空間20的含有臭氧的空氣並不會擴散至空間的上方,而滯留在空間的下部。在空間的下部靜置臭氧濃度高的空氣,藉此可由人將手碰觸物的範圍,亦即接近地板(floor)面的場所,重點式地將病毒或細菌去活化。
風扇23係將藉由加濕部22被加濕而水分增加的空氣供給至室內空間20。風扇23係第2供給部之一例。
車體部24係具有:載置加濕部22及風扇23的台部28、及設置在台部28的下面側的車輪29。藉此,加濕裝置2構成為可容易移動。
其中,亦可以覆蓋加濕部22及風扇23的方式設置殼體(未圖示)。在殼體係在風扇23的上游側亦即空氣吸入側、及加濕部22的下游側亦即經加濕的空氣的吹出側的各個設置開口部。
臭氧分解裝置3係取入室內空間20的空氣,將所被取入的空氣所含有的臭氧分解。臭氧分解裝置3係如圖8所示,具有:臭氧分解部31、風扇32、殼體33、及車體部34等。臭氧分解裝置3係藉由控制裝置5來控制起動或停止等運轉。
臭氧分解部31係將臭氧分解。臭氧分解部31若可將流通的空氣所含有的臭氧分解,可適用平常使用的技術。容後敘述本實施形態之臭氧分解部31之一例,惟本揭示並非限定於該例。
風扇32係將通過臭氧分解部31的空氣供給至室內空間20。風扇32係第3供給部之一例。
殼體33係設置成覆蓋臭氧分解部31及風扇32。在殼體33係在臭氧分解部31的上游側亦即空氣吸入側、及風扇32的下游側亦即空氣吹出側的各個設置開口部。此外,在殼體33係有別於設置臭氧分解部31的開口部而另外形成空氣取入口。在空氣取入口係設置可藉由馬達等驅動部(未圖示)來作開閉的門部35。驅動部係藉由例如控制部來控制驅動,使門部35作開閉。門部35正在開放時,可不通過臭氧分解部31而透過空氣取入口由風扇32吸入室內空間20的空氣。因此,使臭氧不分解而使室內空氣作循環時,係使門部35開放。另一方面,門部35正在閉鎖時,使臭氧分解部31通過而由風扇32吸入室內空間20的空氣。因此,使室內空氣所含有的臭氧分解時,係使門部35閉鎖。
車體部34係具有:載置臭氧分解部31、風扇32及殼體33的台部36;及設置在台部36的下面側的車輪37。藉此,臭氧分解裝置3構成為可容易移動。
臭氧分解部31係具有例如擔載有臭氧分解觸媒的過濾器。藉由空氣通過過濾器,分解空氣所含有的臭氧。或者,臭氧分解部31亦可為照射紫外線的紫外線燈。藉由紫外線燈所照射的紫外線,臭氧被分解,由已通過紫外線燈的近旁的空氣去除臭氧。其中,若使用紫外線燈,臭氧分解係可以電源on/off進行運轉切換,因此不需要在殼體33設置空氣取入口或門部35。
測定裝置4係具備至少可分別測定臭氧濃度、溫度、濕度的感測器。臭氧濃度、溫度或濕度的測定可為以單一裝置進行者,亦可為分別以不同的裝置進行者。
藉由測定裝置4所致之測定點係被設定在必須測定臭氧濃度的室內空間20的複數地點。藉由測定裝置4,測定複數測定點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推移。亦可在各測定點設置個別的感測器,亦可將複數測定點與一個感測器相連結,定期切換複數測定點,藉由一個感測器來測定複數測定點的空氣。
控制裝置5係如圖9所示,具備:臭氧濃度控制部38、加濕控制部39、CT值算出部40、記憶部41、CT值決定部42、及判斷部43等。
臭氧濃度控制部38係控制臭氧發生裝置1及臭氧分解裝置3。臭氧濃度控制部38係切換臭氧發生裝置1的臭氧發生部11及/或風扇12、臭氧分解裝置3的臭氧分解部31及/或風扇32各個的運轉狀態與停止狀態。臭氧濃度控制部38係對臭氧發生裝置1及臭氧分解裝置3各個,傳送用以控制臭氧發生裝置1及臭氧分解裝置3各個的運轉的開始或停止的控制訊號。此外,臭氧濃度控制部38係由測定裝置4接收關於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測定結果。
加濕控制部39係控制加濕裝置2。加濕控制部39係切換加濕裝置2的加濕部22及/或風扇23的運轉狀態與停止狀態。加濕控制部39係對加濕裝置2傳送用以控制加濕裝置2的運轉的開始或停止的控制訊號。此外,加濕控制部39係由測定裝置4接收關於濕度的測定結果。
CT值算出部40係算出藉由測定裝置4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與由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
記憶部41係例如記憶體,在記憶部41係記錄有用以將在某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CT值作為基準CT值。基準CT值係與關於滿足基準CT值時的溫度或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資訊建立關連。
CT值決定部42係根據藉由測定裝置4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補正基準CT值,而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
判斷部43係判斷所被算出的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
控制裝置5係根據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算出各測定點中的CT值。控制裝置5係根據被算出的CT值與補正CT值,判斷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是否已完成。
以下參照圖2,說明考慮到濕度的補正CT值。 例如,以某病毒被去活化的資料作為基準,來設定作為判定基準的CT值。例如,當在某環境條件下取得關於病毒的殘存率與CT值的關係的資料時,將病毒的殘存率成為1%時的CT值作為基準CT值。所得資料係例如臭氧濃度在0.25ppm為一定且相對濕度80%時,CT值成為60時,該病毒的殘存率成為1%以下者。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已知會受到濕度影響,處於若相對濕度變低,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會增加的傾向。藉由臭氧,藉由蛋白質等所構成的病毒的包膜或細菌的細胞膜等受到破壞,此外,因有水分,因臭氧的分解力所產生的氧原子起反應而作成羥自由基・OH,藉由該強力的氧化力,將病毒或細菌去活化。因此,在空氣含有臭氧的環境下,係愈為高濕度,病毒或細菌愈容易被去活化。
例如,藉由測定裝置4被測定到的相對濕度與所取得的資料的環境條件不同,例如低為60%、30%等時,病毒的殘存率成為1%以下的CT值係比80%之時為更高。因此,以按照被測定到的相對濕度,進行變更作為判斷基準的基準CT值的補正為宜。用以補正基準CT值的補正係數的設定係根據實驗結果或模擬結果等來設定。
接著,判斷由測定開始至某時點為止的CT值是否滿足根據測定時的相對濕度所補正的補正後的補正CT值。若測定開始時,相對濕度低,且在測定中,相對濕度上昇時,補正CT值係在測定中降低。CT值由於為臭氧濃度與時間的積亦即積算值,因此若根據隨同相對濕度的上昇而降低之某測定時點的補正後的補正CT值,判斷測定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即可。藉此,與預先取得的資料同樣地,滿足補正CT值時,因病毒或細菌曝露在預定量的臭氧,推測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成為1%以下。
控制裝置5係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及電腦可讀取記憶媒體等所構成。接著,用以實現各種功能的一連串處理以程式的形式被記憶在記憶媒體等,作為一例,CPU將該程式讀出在RAM等,執行資訊的加工/運算處理,藉此實現各種功能。其中,程式亦可適用預先安裝在ROM或其他記憶媒體的形態、或在被記憶在電腦可讀取記憶媒體的狀態下被提供的形態、透過藉由有線或無線所得之通訊手段來配訊的形態等。電腦可讀取記憶媒體係指磁碟、磁光碟、CD-ROM、DVD-ROM、半導體記憶體等。
接著,參照圖10,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病毒去活化系統10之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方法。
若對一般的室內空間20,藉由臭氧進行病毒或細菌的去活化時,在室內空間20設置病毒去活化系統10。
首先,藉由病毒去活化系統10的運轉開始,使臭氧發生裝置1、加濕裝置2、臭氧分解裝置3、及測定裝置4的各個運轉開始。其中,臭氧發生裝置1與加濕裝置2係可以同時序開始運轉,亦可由於預先使室內空間20的濕度上昇,因此使加濕裝置2先行運轉開始。
藉由測定裝置4所得的測定點被設置在室內空間20的複數部位。藉由測定裝置4,開始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測定。此外,算出各測定點的CT值,與臨限值,例如補正CT值作比較,判斷被測定且算出的算出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
在臭氧發生裝置1中,臭氧發生部11與風扇12以自動或手動起動,一邊由臭氧發生裝置1使臭氧發生,一邊將臭氧供給至室內空間20。
在加濕裝置2中,加濕部22與風扇23以手動或自動起動,加濕裝置2一邊使空氣加濕,一邊將經加濕的空氣供給至室內空間20。
在臭氧分解裝置3中,在臭氧的分解已停止的狀態或未發揮功能的狀態下,僅風扇32自動或以手動起動。臭氧分解裝置3係在臭氧濃度上昇時,使風扇32驅動,俾以在室內空間20到處供給含有臭氧的空氣。
被測定到的空氣的濕度上昇且滿足預定的臨限值時,亦即超過基準濕度時,停止加濕裝置2的運轉而使加濕停止。亦即,在室內空間20的空氣已到達預定的濕度的狀態下,停止加濕裝置2。以維持預定的濕度的方式,根據被測定到的濕度,使加濕裝置2再起動或停止。
由於在複數測定點測定濕度,因此根據例如複數測定值的平均值,當平均值超過上限臨限值(設定值)時,使加濕裝置2停止,當平均值未達下限臨限值(設定值)時,使加濕裝置2再起動。濕度的上限臨限值及下限臨限值係適於病毒或細菌的去活化的濕度,被設定為不會因過度的濕度而對建築物的建材等造成不良影響的程度。
藉由供給藉由臭氧發生裝置1所致之臭氧,臭氧濃度上昇,滿足預定的臨限值時,亦即超過基準臭氧濃度時,停止臭氧發生裝置1的運轉,而使臭氧停止發生。亦即,在室內空間20的空氣已到達預定的臭氧濃度的狀態下,停止臭氧發生裝置1。
臭氧濃度的上限臨限值係被設定為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的低濃度(例如0.25ppm)。藉此,在病毒去活化系統10運轉時,一邊假想人不存在於室內空間20的條件,一邊萬一在該時段有人進入,若為短時間,不會有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的情形。其中,藉由將臭氧濃度的上限臨限值設定較高,雖有對人體造成影響之虞,惟可縮短去活化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臭氧濃度到達預定的值而使臭氧發生裝置1停止之後,若臭氧濃度衰減,以維持預定的臭氧濃度的方式,根據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使臭氧發生裝置1再起動或停止。藉此,室內空氣的臭氧濃度在被保持在預定的值的狀態下進行推移。
臭氧濃度到達補正CT值之後,停止臭氧發生裝置1的臭氧發生部11及風扇12,停止加濕裝置2的加濕部22及風扇23,且停止臭氧分解裝置3的風扇32。接著,至所被算出的CT值滿足補正CT值為止的期間,形成為在室內空間20充滿臭氧的狀態。
由於在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因此根據例如複數測定值之中CT值成為最小的測定點的CT值,判斷是否滿足補正CT值。藉此,藉由在條件最為嚴謹的測定點的周邊滿足條件,推測在室內空間20的全部發揮了去活化效果。
其中,補正CT值的算出係藉由對預先記錄的CT值,根據實際測定的相對濕度,對基準CT值進行補正來算出。此外,若相對濕度在測定中上昇,逐次變更各測定點中的補正CT值,根據經變更的補正後的補正CT值,判斷被算出的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
在複數測定值之中CT值成為最小的測定點中,CT值滿足補正CT值時,判斷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已完成,此時,例如開始去除室內空間20的臭氧的處理。判斷出未滿足補正CT值時,判斷必須繼續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
若開始去除室內空間20的臭氧的處理,重新進行病毒去活化系統10的運轉,使臭氧發生裝置1、加濕裝置2、及臭氧分解裝置3的各個的運轉開始。
在臭氧發生裝置1及加濕裝置2中,係僅風扇12、23以自動或手動起動。臭氧發生裝置1及加濕裝置2係在臭氧濃度下降時,不會有使臭氧發生或加濕的情形,以含有臭氧的空氣效率佳地通過臭氧分解裝置3的方式使風扇32驅動。
在臭氧分解裝置3中,臭氧分解部31與風扇32以手動或自動起動,一邊臭氧分解裝置3將空氣所含有的臭氧分解,一邊將臭氧已被去除的空氣供給至室內空間20。藉此,可使室內空間20的臭氧濃度減低。
因藉由臭氧分解裝置3所為之臭氧的分解,臭氧濃度減少,滿足預定的臨限值時,亦即成為未達基準臭氧濃度時,停止臭氧分解裝置3的運轉,而使臭氧停止分解。亦即,在室內空間20的空氣到達預定的臭氧濃度的狀態下,停止臭氧分解裝置3。
臭氧濃度到達預定值之後,係停止臭氧發生裝置1的風扇12,停止加濕裝置2的風扇23,且停止臭氧分解裝置3的臭氧分解部31及風扇32。
由於在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因此根據例如複數測定值之中臭氧濃度成為最大的測定點的臭氧濃度,判斷是否已滿足臨限值。藉此,由於在臭氧濃度最高的測定點的周邊,臭氧濃度降低,推測在室內空間20的全部,臭氧濃度已到達至未達預定值。
以上完成使用病毒去活化系統10的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方法。 藉由本實施形態,使室內空間20發生臭氧,且根據在複數測定點的測定結果,管理CT值。若考慮到人對室內空間20的進出,臭氧濃度較宜為低至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程度的低濃度。即使臭氧濃度為低濃度,藉由以CT值進行管理,可將作為對象的病毒或細菌適當去活化。
此外,由於在複數測定點進行測定,因此即使在測定點間在測定值有差異的情形下,若將被測定出的CT值為最小的測定點作為基準,可在室內空間20全體確保必要的CT值。因此,即使在大規模的空間,亦可進行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
此外,CT值與病毒或細菌的殘存率的關係由於受到濕度的影響,因此可藉由將空間加濕來效率佳地將病毒或細菌去活化。此外,在低濕度條件下,必要CT值會變高,按照經測定到的相對濕度,進行變更基準CT值的補正。藉此,由於判斷在測定點被測定且算出的算出CT值是否滿足補正後的基準CT值,因此在低濕度條件下亦可進行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
其中,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係說明在病毒去活化系統中,臭氧發生裝置1、加濕裝置2及臭氧分解裝置3分別為不同個體的裝置的情形,惟本揭示並非為限定於該例。
本揭示之藉由臭氧所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亦可具備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被收容在一個殼體的一體型的病毒去活化裝置。
在病毒去活化裝置係收容風扇,已通過病毒去活化裝置的空氣被供給至室內空間20。
在病毒去活化裝置的殼體的內部係形成流路,在流路流通的空氣可通過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地構成流路。可藉由起動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風扇而使臭氧發生而將空氣加濕。
具有若使臭氧發生,以含有臭氧的空氣不會通過臭氧分解部的方式,將空氣供給至將臭氧分解部旁通的旁通流路、或使臭氧分解部移動至流路之外的位置的構成。或者,亦可為具有臭氧分解部被設置為位於比臭氧發生部更為上游側,空氣依臭氧分解部、臭氧發生部的順序流通的構成者。
若使臭氧分解,停止臭氧發生部及加濕部的運轉,且一邊起動風扇一邊使空氣流通至臭氧分解部,藉此可將空氣所含有的臭氧分解。若使臭氧分解,以含有臭氧的空氣通過臭氧分解部的方式,將臭氧分解部以遮斷對旁通流路供給空氣而通過臭氧分解部的方式供給空氣、或使位於流路之外的位置的臭氧分解部移動至流路內。
關於使用病毒去活化裝置的情形,亦與第1實施形態的病毒去活化系統同樣地,若控制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的起動與停止即可。藉此,可使室內空間20中的臭氧濃度或濕度上昇,此外,可使室內空間20中的臭氧濃度下降。
此外,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係說明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被收容在一個殼體的情形,惟亦可三個之中二個被收容在一個殼體。例如,亦可並不包含臭氧分解部,臭氧發生部與加濕部被收容在一個殼體。
以上說明之各實施形態所記載的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係掌握例如以下所示。
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10)係具備:臭氧發生部(11),其係使臭氧發生;第1供給部(12),其係將含有在前述臭氧發生部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20);測定部(4),其係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CT值算出部(40),其係算出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記憶部(41),其係記錄有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CT值決定部(42),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來補正前述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及判斷部(43),其係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
藉由該構成,藉由臭氧發生部來發生臭氧,含有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藉由第1供給部被送至室內空間。此外,藉由測定部,測定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中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接著,算出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與由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基準CT值係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CT值,在記憶部係記錄有基準CT值。根據藉由測定部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補正基準CT值,補正後的值被決定作為補正CT值,且判斷被算出的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判斷出滿足補正CT值時,可判斷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已完成,此時開始例如去除室內空間的臭氧的處理。判斷出未滿足補正CT值時,判斷必須繼續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另外具備:加濕部(22),其係使空氣中的水分增加;第2供給部(23),其係將藉由前述加濕部增加水分而被加濕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及加濕控制部(39),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濕度,以前述測定點的濕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加濕部及/或前述第2供給部。
藉由該構成,藉由加濕部來增加空氣中的水分而被加濕的空氣被送至室內空間。此外,藉由測定部來測定濕度,根據被測定到的濕度,以測定點的濕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加濕部及/或第2供給部。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另外具備:臭氧濃度控制部(38),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以前述測定點的臭氧濃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臭氧發生部及/或前述第1供給部。
藉由該構成,藉由測定部來測定臭氧濃度,根據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以測定點的臭氧濃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臭氧發生部及/或第1供給部。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具備:臭氧分解部(31),其係將臭氧分解;及第3供給部(32),其係將已通過前述臭氧分解部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前述臭氧濃度控制部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以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臭氧分解部及/或前述第3供給部。
藉由該構成,藉由臭氧分解部來分解臭氧,且已通過臭氧分解部之不含有臭氧的空氣被送至室內空間。此外,藉由測定部來測定臭氧濃度,根據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以測定點的臭氧濃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臭氧分解部及/或第3供給部。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前述臭氧發生部、前述加濕部及前述臭氧分解部被收容在一個殼體。
藉由該構成,可將被收容在一個殼體的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一體處理。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前述臭氧發生部、前述加濕部及前述臭氧分解部構成為分別不同的裝置。
藉由該構成,可將臭氧發生部、加濕部及臭氧分解部分別處理為不同的裝置。
在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系統中,亦可前述臭氧發生部與前述加濕部配置在同一方向,以由前述加濕部被吹出的空氣噴出至前述臭氧發生部的上側的方式,設置前述加濕部的吹出口。
藉由該構成,由加濕部被噴射的霧狀的水係藉由蒸發潛熱,使周圍的空氣的溫度降低例如幾℃。接著,藉由加濕部被冷卻的空氣被供給至室內空間,藉此含有由臭氧發生部被供給至室內空間的臭氧的空氣不會有擴散至空間的上方的情形,而滯留在空間的下部。
本揭示之病毒去活化方法係具備:使臭氧發生的步驟;將含有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的步驟;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步驟;算出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的步驟;根據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補正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的步驟;及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的步驟。
藉由該構成,使臭氧發生,含有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被送至室內空間。此外,測定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中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算出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與由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基準CT值係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CT值。根據被測定到的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補正基準CT值,補正後的值被決定作為補正CT值,判斷被算出的CT值是否滿足補正CT值。判斷出滿足補正CT值時,可判斷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已完成,此時開始例如去除室內空間的臭氧的處理。判斷出未滿足補正CT值時,判斷必須繼續藉由臭氧所為之去活化處理。
1:臭氧發生裝置 2:加濕裝置 3:臭氧分解裝置 4:測定裝置 5:控制裝置 10:病毒去活化系統 11:臭氧發生部 12:風扇(第1供給部) 13:殼體 14:車體部 15:台部 16:車輪 17:主電源部 18:絕緣體 19:內部電極 20:室內空間 21:表面電極 22:加濕部 23:風扇(第2供給部) 24:車體部 25:水槽 26:泵 27:噴嘴 28:台部 29:車輪 30:沿面放電電極構造 31:臭氧分解部 32:風扇(第3供給部) 33:殼體 34:車體部 35:門部 36:台部 37:車輪 38:臭氧濃度控制部 39:加濕控制部 40:CT值算出部 41:記憶部 42:CT值決定部 43:判斷部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病毒去活化系統的概略圖。 [圖2]係顯示病毒的殘存率與CT值的關係的圖表。 [圖3]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臭氧發生裝置的側面圖。 [圖4]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臭氧發生裝置的臭氧發生部的正面圖。 [圖5]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臭氧發生裝置的沿面放電電極構造的構成圖。 [圖6]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臭氧發生裝置的沿面放電電極構造的斜視圖。 [圖7]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加濕裝置的側面圖。 [圖8]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臭氧分解裝置的側面圖。 [圖9]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的區塊圖。 [圖10]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病毒去活化系統的動作之一例的時間圖。
1:臭氧發生裝置
2:加濕裝置
3:臭氧分解裝置
4:測定裝置
5:控制裝置
10:病毒去活化系統
20:室內空間

Claims (8)

  1. 一種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係具備: 臭氧發生部,其係使臭氧發生; 第1供給部,其係將含有在前述臭氧發生部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 測定部,其係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 CT值算出部,其係算出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 記憶部,其係記錄有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 CT值決定部,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來補正前述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及 判斷部,其係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
  2. 如請求項1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另外具備: 加濕部,其係使空氣中的水分增加; 第2供給部,其係將藉由前述加濕部增加水分而被加濕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及 加濕控制部,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濕度,以前述測定點的濕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加濕部及/或前述第2供給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另外具備: 臭氧濃度控制部,其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以前述測定點的臭氧濃度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臭氧發生部及/或前述第1供給部。
  4. 如請求項3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具備: 臭氧分解部,其係將臭氧分解;及 第3供給部,其係將已通過前述臭氧分解部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 前述臭氧濃度控制部係根據藉由前述測定部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以滿足預定的臨限值的方式控制前述臭氧分解部及/或前述第3供給部。
  5. 如請求項4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前述臭氧發生部、前述加濕部及前述臭氧分解部被收容在一個殼體。
  6. 如請求項4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前述臭氧發生部、前述加濕部及前述臭氧分解部分別構成為不同的裝置。
  7. 如請求項5或6之病毒去活化系統,其中,前述臭氧發生部與前述加濕部配置在同一方向, 以由前述加濕部被吹出的空氣噴出至前述臭氧發生部的上側的方式,設置前述加濕部的吹出口。
  8. 一種病毒去活化方法,其係具備: 使臭氧發生的步驟; 將含有所發生的臭氧的空氣送至室內空間的步驟; 在前述室內空間的複數測定點測定臭氧濃度、溫度及濕度的步驟; 算出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與由前述臭氧濃度的測定開始的經過時間的積亦即CT值的步驟; 根據被測定到的前述臭氧濃度、前述溫度及前述濕度,補正用以將在預定的環境條件下作為去活化對象的細菌或病毒去活化所需的基準CT值,將補正後的值決定作為補正CT值的步驟;及 判斷被算出的前述CT值是否滿足前述補正CT值的步驟。
TW110144848A 2020-12-03 2021-12-01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TW2022351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0930 2020-12-03
JP2020200930A JP2022088848A (ja) 2020-12-03 2020-12-03 ウイルス不活化システム及びウイルス不活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5110A true TW202235110A (zh) 2022-09-16

Family

ID=81853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4848A TW202235110A (zh) 2020-12-03 2021-12-01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88848A (zh)
TW (1) TW202235110A (zh)
WO (1) WO20221187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0853B1 (ja) * 2022-05-26 2023-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オゾン供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4362B2 (ja) * 2010-08-25 2014-07-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除菌装置
JP6990963B2 (ja) * 2016-02-03 2022-02-03 教文館管財株式会社 オゾンガス消毒器
WO2019044254A1 (ja) * 2017-08-28 2019-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菌性能予測システム及び除菌性能予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8791A1 (ja) 2022-06-09
JP2022088848A (ja) 2022-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8317B2 (ja) 高機能エアシャワー装置
JP3769595B2 (ja) 殺菌・脱臭手段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KR102186476B1 (ko) 고효율 플라즈마, uv 및 촉매를 이용한 공기 살균 탈취기
JP3920050B2 (ja) 加湿装置
JP4668649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TW202235110A (zh) 病毒去活化系統及病毒去活化方法
JP2004016649A (ja) 殺菌方法、殺菌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機器、建造物、移動体
JP2019187653A (ja) 殺菌消毒装置及び殺菌消毒方法
JP2004211959A (ja) 浴室空調装置
JP3658462B2 (ja) オゾン発生器付き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066073A (ja) 消臭・脱臭方法及び空気清浄機
JP4073824B2 (ja) 送風装置
JP4944230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JP2007305436A (ja) イオン放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
JP2004286384A (ja) 給気口構造及び換気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建物
JP2006153316A (ja) 気化式加湿器
KR101297138B1 (ko) 차량용 공기청정장치
JP2002075588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JP2023077700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7311227A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5348861A (ja) 空気浄化装置
JP7126636B1 (ja) 殺菌またはウイルス不活性化装置
JP2010276335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JP2021115119A (ja) 空気浄化システム
KR100457973B1 (ko) 에어컨디셔너의 증발기 살균소독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