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2135A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2135A
TW202232135A TW110108995A TW110108995A TW202232135A TW 202232135 A TW202232135 A TW 202232135A TW 110108995 A TW110108995 A TW 110108995A TW 110108995 A TW110108995 A TW 110108995A TW 202232135 A TW202232135 A TW 2022321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bsorbing coating
outer diameter
light absorb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795B (zh
Inventor
程俊嘉
蘇恆毅
周明達
黃澄儀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79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2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213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透鏡、一鏡筒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一像側表面以及一外徑面。像側表面相對於物側表面。外徑面連接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鏡筒容置塑膠透鏡。鏡筒包含一碟狀部以及一側壁部。碟狀部具有一通光孔。成像鏡頭的光軸通過通光孔。側壁部連接碟狀部並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延伸。側壁部對應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以及一外側表面。內側表面面對並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外側表面相對於內側表面並較內側表面遠離塑膠透鏡的外徑面,且外側表面實體接觸於鏡筒的側壁部。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或組裝良率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成像鏡頭能同時滿足高成像品質與高組裝良率的需求。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成像鏡頭,具有一物側、一像側以及一光軸。像側相對於物側。光軸通過物側與像側。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透鏡、一鏡筒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塑膠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一像側表面以及一外徑面。物側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像側表面相對於物側表面。外徑面連接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鏡筒具有一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容置塑膠透鏡。鏡筒包含一碟狀部以及一側壁部。碟狀部具有一通光孔。成像鏡頭的光軸通過通光孔。側壁部連接碟狀部,且側壁部從碟狀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延伸。側壁部對應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且實體接觸於鏡筒。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以及一外側表面。內側表面面對並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外側表面相對於內側表面,且外側表面較內側表面遠離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外側表面實體接觸於鏡筒的側壁部。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與鏡筒的側壁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
0.1 ≤ LA/LT ≤ 0.95。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相機模組,包含上述成像鏡頭。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裝置,包含上述相機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上。
藉由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進而讓光線吸收塗層實體接觸於鏡筒的側壁部,並且當LA/L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降低非成像光線於外徑面反射的強度,以提升成像品質。並且,在組裝成像鏡頭的過程中,藉由光線吸收塗層與鏡筒實體接觸的厚度,可提供塑膠透鏡外徑面與鏡筒之間的間隙來配合調整裕度,以提升組裝良率。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物側、一像側、一成像面以及一光軸。像側相對於物側。成像面位於靠近像側且遠離物側之一側,且成像鏡頭成像於成像面上。光軸通過物側、像側與成像面。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透鏡、一鏡筒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
塑膠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一像側表面以及一外徑面。物側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物側。像側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像側,且像側表面相對於物側表面。外徑面連接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
塑膠透鏡可包含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軸向連接結構位於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軸向連接結構用以連接鄰近的光學元件,且軸向連接結構以漸縮面抵頂於所述光學元件或以凹凸結構卡合於所述光學元件相搭配的凹凸結構,來用以將所述光學元件對正於光軸。藉此,可滿足成像鏡頭的同軸度要求,以減少組裝公差並提升組裝良率。其中,所述光學元件例如為透鏡、遮光板、光圈、光闌、間隔環與固定環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的軸向連接結構214a、214b、214c。請參照圖24與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的軸向連接結構514a。
塑膠透鏡於靠近外徑面的一側可具有一縮減面。縮減面連接外徑面。縮減面與光軸的距離小於外徑面與光軸的距離。塑膠透鏡於縮減面上可包含一注料痕。藉此,可確保注料痕不與鏡筒干涉,以減少組裝公差。請參照圖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縮減面115g與注料痕116g。請參照圖24與圖2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的縮減面515a與注料痕516a。
鏡筒具有一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容置塑膠透鏡。鏡筒包含一碟狀部以及一側壁部。碟狀部具有一通光孔,且成像鏡頭的光軸通過通光孔。側壁部連接碟狀部,且側壁部從碟狀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延伸。側壁部對應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
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且實體接觸於鏡筒。光線吸收塗層可以是由環氧樹脂(epoxy resin)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所形成的黑色塗墨層(black ink spraying layer)、化學氣相沉積的黑化鍍膜層或是光阻墨層(photoresistive coating layer)等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以及一外側表面。內側表面面對並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外側表面相對於內側表面,且外側表面較內側表面遠離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外側表面實體接觸於鏡筒的側壁部。
光線吸收塗層可從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延伸至軸向連接結構,且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可固定於軸向連接結構。藉由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軸向連接結構,進而讓光線吸收塗層與鄰近的光學元件彼此對正並且實體接觸於所述光學元件,可避免非成像光線經由軸向連接結構從塑膠透鏡與所述光學元件之間的接合處射出,並可同時在成像鏡頭的整體同軸度與軸向連接結構的遮光需求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從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延伸至軸向連接結構214b的光線吸收塗層23b。
光線吸收塗層可從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延伸至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且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可固定於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藉此,可延伸光線吸收塗層的遮光範圍,而取代具有相同功能之鄰近的光學元件,進而降低生產成本。請參照圖8與圖1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從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延伸至物側表面211b與像側表面212b的光線吸收塗層23b。
光線吸收塗層可從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延伸至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者,且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可固定於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所述其中一者。藉此,可延伸光線吸收塗層的遮光範圍,以確保在光學有效區以外的雜散光遮蔽效率。請參照圖5與圖6,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從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延伸至物側表面111g的光線吸收塗層13g。請參照圖19與圖20,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從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延伸至像側表面412h的光線吸收塗層43h。請參照圖30與圖31,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從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延伸至像側表面612b的光線吸收塗層63b。
光線吸收塗層可從塑膠透鏡的外徑面延伸並可固定於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且固定於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所述至少其中一者的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可實體接觸於鄰近的光學元件。藉此,可滿足光學設計的遮光需求,以提升影像清晰度。
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與鏡筒的側壁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LA/LT ≤ 0.95。請參照圖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參數LA與LT。
藉由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進而讓光線吸收塗層實體接觸於鏡筒的側壁部,並且當LA/L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降低非成像光線於外徑面反射的強度,以提升成像品質。並且,在組裝成像鏡頭的過程中,藉由光線吸收塗層與鏡筒實體接觸的厚度,可提供塑膠透鏡外徑面與鏡筒之間的間隙來配合調整裕度,以提升組裝良率。
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97 < dA1/dC ≤ 2.5。藉此,可精確控制光線吸收塗層的厚度的比例範圍。請參照圖5與圖6,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參數dA1與dC。
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 < ΔdA/dC < 0.79。藉此,可提升光線吸收塗層在製造過程中的可控度的比例範圍。請參照圖5與圖6,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參數dA1、dA2與dC。
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微米] < ΔdA < dA1。藉此,可確保光線吸收塗層在製造過程中的厚度偏差,以提升製造良率。
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 < ΔdA/dA1 < 0.99。藉此,可進一步地提升光線吸收塗層在製造過程中的可控度的比例範圍。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成像鏡頭,更可包含一輔助光線吸收塗層。輔助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以及一外側表面。輔助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可固定於注料痕,且輔助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未實體接觸於鏡筒。藉此,可滿足注料痕位置的遮光需求,以提升光學品質。請參照圖27與圖2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的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其中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的內側表面541固定於注料痕516a,且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的外側表面542未實體接觸於鏡筒52。
上述本發明成像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6,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經部分剖切的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分解示意圖,圖3繪示圖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4繪示圖3之成像鏡頭之第七透鏡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5繪示圖3之成像鏡頭之AA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之BB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1,具有一物側101、一像側102、一成像面103以及一光軸104。像側102相對於物側101。成像面103位於靠近像側102且遠離物側1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1成像於成像面103上。光軸104通過物側101、像側102與成像面103。成像鏡頭1包含多個塑膠透鏡11、多個遮光板LB1、多個間隔環SP1、一固定環RT、一鏡筒12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13g。
塑膠透鏡11包含一第一透鏡11a、一第二透鏡11b、一第三透鏡11c、一第四透鏡11d、一第五透鏡11e、一第六透鏡11f、一第七透鏡11g以及一第八透鏡11h。遮光板LB1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11、一第二遮光板LB12、一第三遮光板LB13、一第四遮光板LB14、一第五遮光板LB1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16。間隔環SP1包含一第一間隔環SP11以及一第二間隔環SP12。塑膠透鏡11、遮光板LB1、間隔環SP1與固定環RT由物側101至像側102沿平行於光軸104的方向依序為第一透鏡11a、第二透鏡11b、第一遮光板LB11、第三透鏡11c、第二遮光板LB12、第四透鏡11d、第三遮光板LB13、第五透鏡11e、第四遮光板LB14、第六透鏡11f、第一間隔環SP11、第五遮光板LB15、第七透鏡11g、第二間隔環SP12、第六遮光板LB16、第八透鏡11h與固定環RT。
第七透鏡11g具有一物側表面111g、一像側表面112g以及一外徑面113g。物側表面111g面向成像鏡頭1的物側101。像側表面112g面向成像鏡頭1的像側102,且像側表面112g相對於物側表面111g。外徑面113g連接物側表面111g與像側表面112g。
第七透鏡11g於靠近外徑面113g的一側具有一縮減面115g。縮減面115g連接外徑面113g。縮減面115g與光軸104的距離小於外徑面113g與光軸104的距離。第七透鏡11g於縮減面115g上更包含一注料痕116g。
鏡筒12具有一內部空間121。內部空間121容置塑膠透鏡11、遮光板LB1、間隔環SP1與固定環RT。鏡筒12包含一碟狀部122以及一側壁部123。碟狀部122靠近成像鏡頭1的物側101。碟狀部122具有一通光孔1221,且成像鏡頭1的光軸104通過通光孔1221。側壁部123靠近成像鏡頭1的像側102。側壁部123連接碟狀部122,且側壁部123從碟狀部1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1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123於靠近內部空間1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以及其餘塑膠透鏡11a、11b、11c、11d、11e、11f、11h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光線吸收塗層13g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且實體接觸於鏡筒12。光線吸收塗層13g具有一內側表面131g以及一外側表面132g。內側表面131g面對並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外側表面132g相對於內側表面131g,且外側表面132g較內側表面131g遠離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外側表面132g實體接觸於鏡筒12的側壁部123。
光線吸收塗層13g從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延伸至物側表面111g,且光線吸收塗層13g的內側表面131g固定於物側表面111g。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物側表面111g的光線吸收塗層13g的外側表面132g實體接觸於第五遮光板LB15。
光線吸收塗層13g的外側表面132g與鏡筒12的側壁部1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1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13g的內側表面131g在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1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6 [公釐];LT = 0.49 [公釐];以及LA/LT = 0.73。
光線吸收塗層13g在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13g在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外徑面113g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光線吸收塗層13g在固定於第七透鏡11g的物側表面111g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16 [公釐];dA2 = 0.017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dC = 0.01 [公釐];dA1/dC = 1.60;ΔdA < dA1;ΔdA/dA1 = 0.06;以及ΔdA/dC = 0.10。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13g以設置於第七透鏡11g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以第七透鏡11g的縮減面115g與注料痕116g作為示例性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其他塑膠透鏡亦可具有縮減面與注料痕。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12,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8繪示圖7之成像鏡頭之CC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9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DD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10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EE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11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FF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12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GG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2,具有一物側201、一像側202、一成像面203以及一光軸204。像側202相對於物側201。成像面203位於靠近像側202且遠離物側2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2成像於成像面203上。光軸204通過物側201、像側202與成像面203。成像鏡頭2包含多個塑膠透鏡21、多個遮光板LB2、多個間隔環SP2、一固定環RT、一鏡筒22以及多個光線吸收塗層23。
塑膠透鏡21包含一第一透鏡21a、一第二透鏡21b、一第三透鏡21c、一第四透鏡21d、一第五透鏡21e、一第六透鏡21f、一第七透鏡21g以及一第八透鏡21h。遮光板LB2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21、一第二遮光板LB22、一第三遮光板LB23、一第四遮光板LB24、一第五遮光板LB2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26。間隔環SP2包含一第一間隔環SP21以及一第二間隔環SP22。塑膠透鏡21、遮光板LB2、間隔環SP2與固定環RT由物側201至像側202沿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依序為第一透鏡21a、第二透鏡21b、第一遮光板LB21、第三透鏡21c、第二遮光板LB22、第四透鏡21d、第三遮光板LB23、第五透鏡21e、第四遮光板LB24、第六透鏡21f、第一間隔環SP21、第五遮光板LB25、第七透鏡21g、第二間隔環SP22、第六遮光板LB26、第八透鏡21h與固定環RT。
第一透鏡21a具有一物側表面211a、一像側表面212a以及一外徑面213a。物側表面211a面向成像鏡頭2的物側201。像側表面212a面向成像鏡頭2的像側202,且像側表面212a相對於物側表面211a。外徑面213a連接物側表面211a與像側表面212a。
第一透鏡21a包含一軸向連接結構214a。軸向連接結構214a位於像側表面212a。軸向連接結構214a連接第二透鏡21b。
第二透鏡21b具有一物側表面211b、一像側表面212b以及一外徑面213b。物側表面211b面向成像鏡頭2的物側201。像側表面212b面向成像鏡頭2的像側202,且像側表面212b相對於物側表面211b。外徑面213b連接物側表面211b與像側表面212b。
第二透鏡21b包含二軸向連接結構214b。軸向連接結構214b分別位於物側表面211b與像側表面212b。軸向連接結構214b連接第一透鏡21a、第一遮光板LB21與第三透鏡21c。第一透鏡21a的軸向連接結構214a卡合於第二透鏡21b位於物側表面211b的軸向連接結構214b,以將第一透鏡21a與第二透鏡21b共同對正於光軸204。
第三透鏡21c具有一物側表面211c、一像側表面212c以及一外徑面213c。物側表面211c面向成像鏡頭2的物側201。像側表面212c面向成像鏡頭2的像側202,且像側表面212c相對於物側表面211c。外徑面213c連接物側表面211c與像側表面212c。
第三透鏡21c包含二軸向連接結構214c。軸向連接結構214c分別位於物側表面211c與像側表面212c。軸向連接結構214c連接第一遮光板LB21、第二透鏡21b、第二遮光板LB22與第四透鏡21d。第二透鏡21b位於像側表面212b的軸向連接結構214b卡合於第一遮光板LB21的外緣與第三透鏡21c位於物側表面211c的軸向連接結構214c,以將第二透鏡21b、第一遮光板LB21與第三透鏡21c共同對正於光軸204。第三透鏡21c位於像側表面212c的軸向連接結構214c卡合於第二遮光板LB22的外緣與第四透鏡21d,以將第三透鏡21c、第二遮光板LB22與第四透鏡21d共同對正於光軸204。
鏡筒22具有一內部空間221。內部空間221容置塑膠透鏡21、遮光板LB2、間隔環SP2與固定環RT。鏡筒22包含一碟狀部222以及一側壁部223。碟狀部222靠近成像鏡頭2的物側201。碟狀部222具有一通光孔2221,且成像鏡頭2的光軸204通過通光孔2221。側壁部223靠近成像鏡頭2的像側202。側壁部223連接碟狀部222,且側壁部223從碟狀部2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223於靠近內部空間2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以及其餘塑膠透鏡21d、21e、21f、21g、21h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多個光線吸收塗層23包含光線吸收塗層23a、光線吸收塗層23b以及光線吸收塗層23c。
光線吸收塗層23a固定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且實體接觸於鏡筒22。光線吸收塗層23a具有一內側表面231a以及一外側表面232a。內側表面231a面對並固定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外側表面232a相對於內側表面231a,且外側表面232a較內側表面231a遠離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外側表面232a實體接觸於鏡筒22的側壁部223。
光線吸收塗層23a的外側表面232a與鏡筒22的側壁部2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23a的內側表面231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9 [公釐];LT = 0.46 [公釐];以及LA/LT = 0.85。
光線吸收塗層23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23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21a的外徑面213a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2 [公釐];dA2 = 0.003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50。
光線吸收塗層23b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且實體接觸於鏡筒22。光線吸收塗層23b具有一內側表面231b以及一外側表面232b。內側表面231b面對並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外側表面232b相對於內側表面231b,且外側表面232b較內側表面231b遠離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外側表面232b實體接觸於鏡筒22的側壁部223。
光線吸收塗層23b從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延伸至物側表面211b、像側表面212b以及位於物側表面211b與像側表面212b上的軸向連接結構214b,且光線吸收塗層23b的內側表面231b固定於物側表面211b、像側表面212b以及位於物側表面211b與像側表面212b上的軸向連接結構214b。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物側表面211b的光線吸收塗層23b的外側表面232b實體接觸於第一透鏡21a。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像側表面212b的光線吸收塗層23b的外側表面232b實體接觸於第一遮光板LB21與第三透鏡21c。
光線吸收塗層23b的外側表面232b與鏡筒22的側壁部2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23b的內側表面231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5 [公釐];LT = 0.43 [公釐];以及LA/LT = 0.81。
光線吸收塗層2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2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外徑面213b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光線吸收塗層2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21b的物側表面211b或像側表面212b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21 [公釐];dA2 = 0.022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dC = 0.02或0.01 [公釐];dA1/dC = 1.05或2.1;ΔdA < dA1;ΔdA/dA1 = 0.05;以及ΔdA/dC = 0.05或0.10。
光線吸收塗層23c固定於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且實體接觸於鏡筒22。光線吸收塗層23c具有一內側表面231c以及一外側表面232c。內側表面231c面對並固定於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外側表面232c相對於內側表面231c,且外側表面232c較內側表面231c遠離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外側表面232c實體接觸於鏡筒22的側壁部223。
光線吸收塗層23c的外側表面232c與鏡筒22的側壁部2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23c的內側表面231c在固定於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2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7 [公釐];LT = 0.44 [公釐];以及LA/LT = 0.84。
光線吸收塗層23c在固定於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23c在固定於第三透鏡21c的外徑面213c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5 [公釐];dA2 = 0.006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20。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23a、23b、23c以設置於第一透鏡21a、第二透鏡21b與第三透鏡21c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13至圖17,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4繪示圖13之成像鏡頭之HH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II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JJ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17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KK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3,具有一物側301、一像側302、一成像面303以及一光軸304。像側302相對於物側301。成像面303位於靠近像側302且遠離物側3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3成像於成像面303上。光軸304通過物側301、像側302與成像面303。成像鏡頭3包含多個塑膠透鏡31、多個遮光板LB3、多個間隔環SP3、一固定環RT、一鏡筒32以及多個光線吸收塗層33。
塑膠透鏡31包含一第一透鏡31a、一第二透鏡31b、一第三透鏡31c、一第四透鏡31d、一第五透鏡31e、一第六透鏡31f、一第七透鏡31g以及一第八透鏡31h。遮光板LB3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31、一第二遮光板LB32、一第三遮光板LB33、一第四遮光板LB34、一第五遮光板LB3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36。間隔環SP3包含一第一間隔環SP31以及一第二間隔環SP32。塑膠透鏡31、遮光板LB3、間隔環SP3與固定環RT由物側301至像側302沿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依序為第一透鏡31a、第二透鏡31b、第一遮光板LB31、第三透鏡31c、第二遮光板LB32、第四透鏡31d、第三遮光板LB33、第五透鏡31e、第四遮光板LB34、第六透鏡31f、第一間隔環SP31、第五遮光板LB35、第七透鏡31g、第二間隔環SP32、第六遮光板LB36、第八透鏡31h與固定環RT。
第四透鏡31d具有一物側表面311d、一像側表面312d以及一外徑面313d。物側表面311d面向成像鏡頭3的物側301。像側表面312d面向成像鏡頭3的像側302,且像側表面312d相對於物側表面311d。外徑面313d連接物側表面311d與像側表面312d。
第五透鏡31e具有一物側表面311e、一像側表面312e以及一外徑面313e。物側表面311e面向成像鏡頭3的物側301。像側表面312e面向成像鏡頭3的像側302,且像側表面312e相對於物側表面311e。外徑面313e連接物側表面311e與像側表面312e。
第六透鏡31f具有一物側表面311f、一像側表面312f以及一外徑面313f。物側表面311f面向成像鏡頭3的物側301。像側表面312f面向成像鏡頭3的像側302,且像側表面312f相對於物側表面311f。外徑面313f連接物側表面311f與像側表面312f。
鏡筒32具有一內部空間321。內部空間321容置塑膠透鏡31、遮光板LB3、間隔環SP3與固定環RT。鏡筒32包含一碟狀部322以及一側壁部323。碟狀部322靠近成像鏡頭3的物側301。碟狀部322具有一通光孔3221,且成像鏡頭3的光軸304通過通光孔3221。側壁部323靠近成像鏡頭3的像側302。側壁部323連接碟狀部322,且側壁部323從碟狀部3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323於靠近內部空間3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以及其餘塑膠透鏡31a、31b、31c、31g、31h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多個光線吸收塗層33包含光線吸收塗層33d、光線吸收塗層33e以及光線吸收塗層33f。
光線吸收塗層33d固定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且實體接觸於鏡筒32。光線吸收塗層33d具有一內側表面331d以及一外側表面332d。內側表面331d面對並固定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外側表面332d相對於內側表面331d,且外側表面332d較內側表面331d遠離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外側表面332d實體接觸於鏡筒32的側壁部323。
光線吸收塗層33d的外側表面332d與鏡筒32的側壁部3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33d的內側表面331d在固定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7 [公釐];LT = 0.48 [公釐];以及LA/LT = 0.77。
光線吸收塗層33d在固定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33d在固定於第四透鏡31d的外徑面313d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7 [公釐];dA2 = 0.008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14。
光線吸收塗層33e固定於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且實體接觸於鏡筒32。光線吸收塗層33e具有一內側表面331e以及一外側表面332e。內側表面331e面對並固定於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外側表面332e相對於內側表面331e,且外側表面332e較內側表面331e遠離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外側表面332e實體接觸於鏡筒32的側壁部323。
光線吸收塗層33e的外側表面332e與鏡筒32的側壁部3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33e的內側表面331e在固定於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36 [公釐];LT = 0.43 [公釐];以及LA/LT = 0.84。
光線吸收塗層33e在固定於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33e在固定於第五透鏡31e的外徑面313e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9 [公釐];dA2 = 0.01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11。
光線吸收塗層33f固定於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且實體接觸於鏡筒32。光線吸收塗層33f具有一內側表面331f以及一外側表面332f。內側表面331f面對並固定於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外側表面332f相對於內側表面331f,且外側表面332f較內側表面331f遠離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外側表面332f實體接觸於鏡筒32的側壁部323。
光線吸收塗層33f的外側表面332f與鏡筒32的側壁部3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33f的內側表面331f在固定於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3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13 [公釐];LT = 0.27 [公釐];以及LA/LT = 0.48。
光線吸收塗層33f在固定於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33f在固定於第六透鏡31f的外徑面313f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11 [公釐];dA2 = 0.012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09。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33d、33e、33f以設置於第四透鏡31d、第五透鏡31e與第六透鏡31f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18至圖20,其中圖1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9繪示圖18之成像鏡頭之LL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20繪示圖19之成像鏡頭之MM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4,具有一物側401、一像側402、一成像面403以及一光軸404。像側402相對於物側401。成像面403位於靠近像側402且遠離物側4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4成像於成像面403上。光軸404通過物側401、像側402與成像面403。成像鏡頭4包含多個塑膠透鏡41、多個遮光板LB4、多個間隔環SP4、一固定環RT、一鏡筒42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43h。
塑膠透鏡41包含一第一透鏡41a、一第二透鏡41b、一第三透鏡41c、一第四透鏡41d、一第五透鏡41e、一第六透鏡41f、一第七透鏡41g以及一第八透鏡41h。遮光板LB4包含一第一遮光板LB41、一第二遮光板LB42、一第三遮光板LB43、一第四遮光板LB44、一第五遮光板LB45以及一第六遮光板LB46。間隔環SP4包含一第一間隔環SP41以及一第二間隔環SP42。塑膠透鏡41、遮光板LB4、間隔環SP4與固定環RT由物側401至像側402沿平行於光軸404的方向依序為第一透鏡41a、第二透鏡41b、第一遮光板LB41、第三透鏡41c、第二遮光板LB42、第四透鏡41d、第三遮光板LB43、第五透鏡41e、第四遮光板LB44、第六透鏡41f、第一間隔環SP41、第五遮光板LB45、第七透鏡41g、第二間隔環SP42、第六遮光板LB46、第八透鏡41h與固定環RT。
第八透鏡41h具有一物側表面411h、一像側表面412h以及一外徑面413h。物側表面411h面向成像鏡頭4的物側401。像側表面412h面向成像鏡頭4的像側402,且像側表面412h相對於物側表面411h。外徑面413h連接物側表面411h與像側表面412h。
鏡筒42具有一內部空間421。內部空間421容置塑膠透鏡41、遮光板LB4、間隔環SP4與固定環RT。鏡筒42包含一碟狀部422以及一側壁部423。碟狀部422靠近成像鏡頭4的物側401。碟狀部422具有一通光孔4221,且成像鏡頭4的光軸404通過通光孔4221。側壁部423靠近成像鏡頭4的像側402。側壁部423連接碟狀部422,且側壁部423從碟狀部4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4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423於靠近內部空間4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以及其餘塑膠透鏡41a、41b、41c、41d、41e、41f、41g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光線吸收塗層43h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且實體接觸於鏡筒42。光線吸收塗層43h具有一內側表面431h以及一外側表面432h。內側表面431h面對並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外側表面432h相對於內側表面431h,且外側表面432h較內側表面431h遠離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外側表面432h實體接觸於鏡筒42的側壁部423。
光線吸收塗層43h從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延伸至像側表面412h,且光線吸收塗層43h的內側表面431h固定於像側表面412h。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像側表面412h的光線吸收塗層43h的外側表面432h實體接觸於固定環RT。
光線吸收塗層43h的外側表面432h與鏡筒42的側壁部4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4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43h的內側表面431h在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4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44 [公釐];LT = 0.52 [公釐];以及LA/LT = 0.85。
光線吸收塗層43h在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43h在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外徑面413h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光線吸收塗層43h在固定於第八透鏡41h的像側表面412h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9 [公釐];dA2 = 0.01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dC = 0.01 [公釐];dA1/dC = 0.90;ΔdA < dA1;ΔdA/dA1 = 0.11;以及ΔdA/dC = 0.10。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43h以設置於第八透鏡41h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21至圖28,其中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經剖切的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圖23繪示圖2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4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第一透鏡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5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NN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26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之OO區域的放大示意圖,圖27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PP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28繪示圖27之成像鏡頭之QQ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5,具有一物側501、一像側502、一成像面503以及一光軸504。像側502相對於物側501。成像面503位於靠近像側502且遠離物側5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5成像於成像面503上。光軸504通過物側501、像側502與成像面503。成像鏡頭5包含一固定環RT、多個塑膠透鏡51、一鏡筒52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53a。
塑膠透鏡51包含一第一透鏡51a、一第二透鏡51b以及一第三透鏡51c。固定環RT與塑膠透鏡51由物側501至像側502沿平行於光軸504的方向依序為固定環RT、第一透鏡51a、第二透鏡51b與第三透鏡51c。
第一透鏡51a具有一物側表面511a、一像側表面512a以及一外徑面513a。物側表面511a面向成像鏡頭5的物側501。像側表面512a面向成像鏡頭5的像側502,且像側表面512a相對於物側表面511a。外徑面513a連接物側表面511a與像側表面512a。
第一透鏡51a包含一軸向連接結構514a。軸向連接結構514a位於像側表面512a。軸向連接結構514a連接第二透鏡51b。軸向連接結構514a卡合於第二透鏡51b,以將第一透鏡51a與第二透鏡51b共同對正於光軸504。
第一透鏡51a於靠近外徑面513a的一側具有一縮減面515a。縮減面515a連接外徑面513a。縮減面515a與光軸504的距離小於外徑面513a與光軸504的距離。第一透鏡51a於縮減面515a上更包含一注料痕516a。
鏡筒52具有一內部空間521。內部空間521容置塑膠透鏡51與固定環RT。鏡筒52包含一碟狀部522以及一側壁部523。碟狀部522靠近成像鏡頭5的物側501。碟狀部522具有一通光孔5221,且成像鏡頭5的光軸504通過通光孔5221。側壁部523靠近成像鏡頭5的像側502。側壁部523連接碟狀部522,且側壁部523從碟狀部5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5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523於靠近內部空間5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以及其餘塑膠透鏡51b、51c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光線吸收塗層53a固定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且實體接觸於鏡筒52。光線吸收塗層53a具有一內側表面531a以及一外側表面532a。內側表面531a面對並固定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外側表面532a相對於內側表面531a,且外側表面532a較內側表面531a遠離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外側表面532a實體接觸於鏡筒52的側壁部523。
光線吸收塗層53a的外側表面532a與鏡筒52的側壁部5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5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53a的內側表面531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5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0.27 [公釐];LT = 0.31 [公釐];以及LA/LT = 0.87。
光線吸收塗層53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53a在固定於第一透鏡51a的外徑面513a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09 [公釐];dA2 = 0.01 [公釐];ΔdA = 0.001 [公釐] = 1 [微米];ΔdA < dA1;以及ΔdA/dA1 = 0.11。
成像鏡頭5更包含一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具有一內側表面541以及一外側表面542。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的內側表面541固定於注料痕516a,且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的外側表面542未實體接觸於鏡筒52。並且輔助光線吸收塗層54與光線吸收塗層53a可彼此相連接,而可在同一製程中被一同製造。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53a以設置於第一透鏡51a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以第一透鏡51a的縮減面515a與注料痕516a作為示例性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其他塑膠透鏡亦可具有縮減面與注料痕。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29至圖31,其中圖2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30繪示圖29之成像鏡頭之RR區域的放大示意圖,且圖31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之SS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成像鏡頭6,具有一物側601、一像側602、一成像面603以及一光軸604。像側602相對於物側601。成像面603位於靠近像側602且遠離物側601之一側,且成像鏡頭6成像於成像面603上。光軸604通過物側601、像側602與成像面603。成像鏡頭6包含一固定環RT、多個塑膠透鏡61、一鏡筒62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63b。
塑膠透鏡61包含一第一透鏡61a、一第二透鏡61b以及一第三透鏡61c。固定環RT與塑膠透鏡61由物側601至像側602沿平行於光軸604的方向依序為固定環RT、第一透鏡61a、第二透鏡61b與第三透鏡61c。
第二透鏡61b具有一物側表面611b、一像側表面612b以及一外徑面613b。物側表面611b面向成像鏡頭6的物側601。像側表面612b面向成像鏡頭6的像側602,且像側表面612b相對於物側表面611b。外徑面613b連接物側表面611b與像側表面612b。
鏡筒62具有一內部空間621。內部空間621容置塑膠透鏡61與固定環RT。鏡筒62包含一碟狀部622以及一側壁部623。碟狀部622靠近成像鏡頭6的物側601。碟狀部622具有一通光孔6221,且成像鏡頭6的光軸604通過通光孔6221。側壁部623靠近成像鏡頭6的像側602。側壁部623連接碟狀部622,且側壁部623從碟狀部622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604的方向延伸。側壁部623於靠近內部空間621的一側具有多個階差面(未另標號),且所述多個階差面對應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以及其餘塑膠透鏡61a、61c的外徑面(未另標號)。
光線吸收塗層63b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且實體接觸於鏡筒62。光線吸收塗層63b具有一內側表面631b以及一外側表面632b。內側表面631b面對並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外側表面632b相對於內側表面631b,且外側表面632b較內側表面631b遠離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外側表面632b實體接觸於鏡筒62的側壁部623。
光線吸收塗層63b從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延伸至像側表面612b,且光線吸收塗層63b的內側表面631b固定於像側表面612b。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像側表面612b的光線吸收塗層63b的外側表面632b實體接觸於第三透鏡61c。
光線吸收塗層63b的外側表面632b與鏡筒62的側壁部623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604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光線吸收塗層63b的內側表面631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的一側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604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LA = 1.23 [公釐];LT = 1.87 [公釐];以及LA/LT = 0.66。
光線吸收塗層6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的一側的最小厚度為dA1,光線吸收塗層6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外徑面613b的一側的最大厚度為dA2,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光線吸收塗層63b在固定於第二透鏡61b的像側表面612b的一側的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dA1 = 0.01 [公釐];dA2 = 0.024 [公釐];ΔdA = 0.014 [公釐] = 14 [微米];dC = 0.03或0.02 [公釐];dA1/dC = 0.33或0.50;ΔdA < dA1;ΔdA/dA1 = 1.4;以及ΔdA/dC = 0.47或0.70。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中,光線吸收塗層63b以設置於第二透鏡61b為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部分實施例中,光線吸收塗層亦可設置於其他塑膠透鏡。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3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7包含成像鏡頭1、驅動裝置71、電子感光元件72以及影像穩定模組73。成像鏡頭1除了包含上述的塑膠透鏡11、遮光板LB1、間隔環SP1、固定環RT、鏡筒12以及光線吸收塗層13g之外,還包含用於承載塑膠透鏡11的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未另繪示)。相機模組7亦可改為配置上述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6,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相機模組7利用成像鏡頭1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裝置71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72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71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71可讓成像鏡頭1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相機模組7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72(如CMOS、CCD)設置於成像鏡頭1的成像面103,可真實呈現成像鏡頭1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73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裝置71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73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1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33至圖35,其中圖3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34繪示圖33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35繪示圖33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8包含第七實施例之相機模組7、相機模組7a、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相機模組7d、閃光燈模組81、對焦輔助模組82、影像訊號處理器8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介面8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85。相機模組7及相機模組7a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8的同一側且皆為單焦點。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相機模組7d及使用者介面84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8的另一側,並且使用者介面84為顯示裝置,以使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及相機模組7d可作為前置鏡頭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並且,相機模組7a、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及相機模組7d皆可包含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6且皆可具有與相機模組7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相機模組7a、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及相機模組7d各可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裝置、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相機模組7a、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及相機模組7d的成像鏡頭各可包含例如為本發明之塑膠透鏡、遮光板、間隔環、固定環、鏡筒、光線吸收塗層以及用於承載塑膠透鏡的一支持裝置。
相機模組7為一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7a為一超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7b為一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7c為一超廣角相機模組,且相機模組7d為一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相機模組。本實施例之相機模組7與相機模組7a具有相異的視角,使電子裝置8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另外,相機模組7d係可取得影像的深度資訊。上述電子裝置8以包含多個相機模組7、7a、7b、7c、7d為例,但相機模組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86時,電子裝置8利用相機模組7或相機模組7a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8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82提供的被攝物86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83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1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8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此外,電子裝置8亦可利用相機模組7b、相機模組7c或相機模組7d進行拍攝。使用者介面84可採用觸控螢幕,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85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或可利用實體拍攝按鈕進行拍攝)。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85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使用者介面84。
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6並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成像鏡頭1~6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成像鏡頭1~6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相機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3、4、5、6:成像鏡頭 101、201、301、401、501、601:物側 102、202、302、402、502、602:像側 103、203、303、403、503、603:成像面 104、204、304、404、504、604:光軸 11、21、31、41、51、61:塑膠透鏡 11a、21a、31a、41a、51a、61a:第一透鏡 11b、21b、31b、41b、51b、61b:第二透鏡 11c、21c、31c、41c、51c、61c:第三透鏡 11d、21d、31d、41d:第四透鏡 11e、21e、31e、41e:第五透鏡 11f、21f、31f、41f:第六透鏡 11g、21g、31g、41g:第七透鏡 11h、21h、31h、41h:第八透鏡 111g、211a、211b、211c、311d、311e、311f、411h、511a、611b:物側表面 112g、212a、212b、212c、312d、312e、312f、412h、512a、612b:像側表面 113g、213a、213b、213c、313d、313e、313f、413h、513a、613b:外徑面 214a、214b、214c、514a:軸向連接結構 115g、515a:縮減面 116g、516a:注料痕 12、22、32、42、52、62:鏡筒 121、221、321、421、521、621:內部空間 122、222、322、422、522、622:碟狀部 1221、2221、3221、4221、5221、6221:通光孔 123、223、323、423、523、623:側壁部 13g、23、23a、23b、23c、33、33d、33e、33f、43h、53a、63b:光線吸收塗層 131g、231a、231b、231c、331d、331e、331f、431h、531a、631b:內側表面 132g、232a、232b、232c、332d、332e、332f、432h、532a、632b:外側表面 54:輔助光線吸收塗層 541:內側表面 542:外側表面 7、7a、7b、7c、7d:相機模組 71:驅動裝置 72:電子感光元件 73:影像穩定模組 8:電子裝置 81:閃光燈模組 82:對焦輔助模組 83:影像訊號處理器 84:使用者介面 85:影像軟體處理器 86:被攝物 LB1、LB2、LB3、LB4:遮光板 LB11、LB21、LB31、LB41:第一遮光板 LB12、LB22、LB32、LB42:第二遮光板 LB13、LB23、LB33、LB43:第三遮光板 LB14、LB24、LB34、LB44:第四遮光板 LB15、LB25、LB35、LB45:第五遮光板 LB16、LB26、LB36、LB46:第六遮光板 SP1、SP2、SP3、SP4:間隔環 SP11、SP21、SP31、SP41:第一間隔環 SP12、SP22、SP32、SP42:第二間隔環 RT:固定環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區域 LA: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與鏡筒的側壁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 LT: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的長度 dA1: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小厚度 dA2: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外徑面的一側的最大厚度 ΔdA:最大厚度dA2與最小厚度dA1的差值 dC: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的一側的厚度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經部分剖切的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分解示意圖。 圖3繪示圖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4繪示圖3之成像鏡頭之第七透鏡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圖3之成像鏡頭之AA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之BB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8繪示圖7之成像鏡頭之CC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9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DD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0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EE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1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FF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2繪示圖8之成像鏡頭之GG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4繪示圖13之成像鏡頭之HH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II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JJ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7繪示圖14之成像鏡頭之KK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1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9繪示圖18之成像鏡頭之LL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0繪示圖19之成像鏡頭之MM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經剖切的成像鏡頭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繪示圖2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4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第一透鏡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5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NN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6繪示圖25之成像鏡頭之OO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7繪示圖23之成像鏡頭之PP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8繪示圖27之成像鏡頭之QQ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2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0繪示圖29之成像鏡頭之RR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31繪示圖30之成像鏡頭之SS區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3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3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34繪示圖33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35繪示圖33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11g:第七透鏡
111g:物側表面
112g:像側表面
113g:外徑面
123:側壁部
13g:光線吸收塗層
BB:區域
LA:光線吸收塗層的外側表面與鏡筒的側壁部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
LT:光線吸收塗層的內側表面沿實質上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的長度
dC: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的一側的厚度

Claims (14)

  1.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物側、一像側以及一光軸,該像側相對於該物側,該光軸通過該物側與該像側,該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面向該成像鏡頭的該物側;一像側表面,面向該成像鏡頭的該像側,且該像側表面相對於該物側表面;以及一外徑面,連接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一鏡筒,具有一內部空間,該內部空間容置該塑膠透鏡,且該鏡筒包含:一碟狀部,具有一通光孔,且該成像鏡頭的該光軸通過該通光孔;以及一側壁部,連接該碟狀部,該側壁部從該碟狀部沿實質上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且該側壁部對應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且實體接觸於該鏡筒,該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面對並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以及一外側表面,相對於該內側表面,該外側表面較該內側表面遠離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且該外側表面實體接觸於該鏡筒的該側壁部;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外側表面與該鏡筒的該側壁部沿實質上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實體接觸的長度為LA,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內側表面沿實質上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的長度為LT,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LA/LT ≤ 0.95。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透鏡包含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該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位於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且該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用以連接鄰近的一光學元件並用以將該光學元件對正於該光軸。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從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延伸至該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且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內側表面固定於該至少一軸向連接結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從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延伸至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且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內側表面固定於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從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延伸至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其中一者,且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內側表面固定於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該其中一者。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從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延伸並固定於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一側的一最小厚度為dA1,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或該像側表面的一側的一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0.97 < dA1/dC ≤ 2.5。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該側的該最小厚度為dA1,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該側的一最大厚度為dA2,該最大厚度dA2與該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或該像側表面的該側的該厚度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0.03 < ΔdA/dC < 0.79。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一側的一最小厚度為dA1,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該側的一最大厚度為dA2,該最大厚度dA2與該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0.1 [微米] <ΔdA < dA1。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該側的該最小厚度為dA1,該光線吸收塗層在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的該側的該最大厚度為dA2,該最大厚度dA2與該最小厚度dA1的差值為ΔdA,其滿足下列條件:0.03 < ΔdA/dA1 < 0.99。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從該塑膠透鏡的該外徑面延伸並固定於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且固定於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與該像側表面的該至少其中一者的該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外側表面實體接觸於鄰近的一光學元件。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透鏡於靠近該外徑面的一側具有一縮減面,該縮減面連接該外徑面,該縮減面與該光軸的距離小於該外徑面與該光軸的距離,且該塑膠透鏡於該縮減面上包含一注料痕。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一輔助光線吸收塗層,其中該輔助光線吸收塗層具有一內側表面以及一外側表面,該輔助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內側表面固定於該注料痕,該輔助光線吸收塗層的該外側表面未實體接觸於該鏡筒。
  13.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
  1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3所述之相機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上。
TW110108995A 2021-02-09 2021-03-12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53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47689P 2021-02-09 2021-02-09
US63/147,689 2021-0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3795B TWI753795B (zh) 2022-01-21
TW202232135A true TW202232135A (zh) 2022-08-16

Family

ID=77973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995A TWI753795B (zh) 2021-02-09 2021-03-12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89991B2 (zh)
CN (3) CN214375495U (zh)
TW (1) TWI7537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8874B2 (ja) 2001-04-24 2011-06-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3257826A (ja) * 2002-02-28 2003-09-12 Nikon Corp 光学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4833569B2 (ja) 2005-03-24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構造を有する光学レンズ
JP2008148222A (ja) 2006-12-13 2008-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577584B2 (ja) 2008-01-23 2010-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2010164755A (ja) * 2009-01-15 2010-07-29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SG178391A1 (en) 2009-08-13 2012-04-27 Fujifilm Corp Wafer level, lens, production method of wafer level lens, and imaging unit
JP5535842B2 (ja) 2009-09-30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用黒色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
SG181620A1 (en) 2009-12-11 2012-07-30 Fujifilm Corp Black curable composition, light-shielding color filter, light-shielding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afer level lens,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JP5183754B2 (ja) 2010-02-12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CN103314313B (zh) 2011-01-21 2014-08-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堆叠型透镜阵列、透镜模块及摄像单元
JP5930263B2 (ja) 2011-02-18 2016-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JP5839870B2 (ja) 2011-07-15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936444B2 (ja) 2011-07-26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系および光学機器
JP5874007B2 (ja) 2011-08-25 2016-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103842144B (zh) 2011-09-30 2015-08-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及透镜的成形方法
JP2013178469A (ja) * 2012-02-03 2013-09-09 Nlt Technologies Ltd 光学素子
JP5836833B2 (ja) * 2012-02-20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用の遮光塗料、遮光膜および光学素子
WO2013132708A1 (ja) 2012-03-08 2013-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合成形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型並びに撮像モジュール
TW201339622A (zh) 2012-03-22 2013-10-01 Global Microptics Co Ltd 光學鏡片及其製作方法
TW201411217A (zh) 2012-09-14 2014-03-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KR101762756B1 (ko) 2012-12-03 2017-07-28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Ir 컷 필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고체 촬상 장치, 차광막의 형성 방법
WO2014156915A1 (ja) 2013-03-26 2014-10-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
JP6406861B2 (ja) 2013-05-07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合成形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カメラ、撮像レンズ、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双眼鏡
JP6116417B2 (ja) 2013-07-12 2017-04-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
JP6317954B2 (ja) 2013-10-15 2018-04-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04570168A (zh) 2013-10-16 2015-04-2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片、镜头及镜片的制造方法
JP2015099262A (ja) 2013-11-19 2015-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TWM479422U (zh) 2014-02-1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具有光學折射率匹配層之光學鏡組
JP6436681B2 (ja) 2014-08-08 2018-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遮光塗料、遮光塗料セット、遮光膜、光学素子、遮光膜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機器
EP3026469B1 (en) 2014-11-27 2023-01-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
TWM520143U (zh)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5807399A (zh) * 2016-01-20 2016-07-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M523103U (zh) * 2016-02-03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0267966B2 (en) * 2016-04-13 2019-04-23 Talex Optical Co., Ltd. Composite functional polarized lens
CN107305259B (zh) 2016-04-22 2019-07-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
TWI614544B (zh) 2016-11-04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6362996U (zh) 2016-12-30 2017-07-28 上饶市宇瞳光学有限公司 新型镜片及采用该新型镜片的新型镜头
JP6878018B2 (ja) * 2017-01-26 2021-05-26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Af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 2017-08-11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216058U (zh) 2017-09-20 2018-04-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塑胶透镜及镜头
CN207528948U (zh) 2017-10-25 2018-06-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镜片及镜头模组
CN207924229U (zh) 2017-12-26 2018-09-28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隔圈的镜头结构
CN207965284U (zh) 2018-02-09 2018-10-1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片和镜头模组
CN208172280U (zh) 2018-02-09 2018-11-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片及镜头组件
CN108415106B (zh) 2018-03-05 2019-09-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片及向其涂设光线吸收涂层的方法、影像镜头
CN208424550U (zh) * 2018-06-29 2019-01-22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TWI703342B (zh) * 2019-03-29 2020-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2422778A (zh) * 2019-08-22 2021-02-26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和具有所述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1418B (zh) * 2019-09-25 2021-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4503540A (zh) * 2019-11-20 2022-05-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相机模块的电子设备
TWI728690B (zh) * 2020-02-10 2021-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6059A1 (en) 2022-08-11
US11489991B2 (en) 2022-11-01
CN114911020B (zh) 2023-11-10
CN117215026A (zh) 2023-12-12
CN214375495U (zh) 2021-10-08
CN114911020A (zh) 2022-08-16
TWI753795B (zh) 2022-01-21
US11665419B2 (en) 2023-05-30
US20230021990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03776B (zh)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613481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7467B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522184A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53795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2505883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TW202013040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13047A (zh) 光學成像模組
CN211478743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TW202212865A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US20230324654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364696U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212181142U (zh)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TWM545257U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1856710A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214375492U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US20240111136A1 (en) Image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97960B (zh)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3659080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TWI819545B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4151200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US20230305200A1 (en) Low reflection layer,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12223A1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84558A1 (en)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