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0764A -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0764A
TW202230764A TW110125220A TW110125220A TW202230764A TW 202230764 A TW202230764 A TW 202230764A TW 110125220 A TW110125220 A TW 110125220A TW 110125220 A TW110125220 A TW 110125220A TW 202230764 A TW202230764 A TW 2022307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substrate
plug
reg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5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7900B (zh
Inventor
高敏峰
楊敦年
劉人誠
林杏芝
洪豐基
丁世汎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0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7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79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5Process for coatings or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9MOS based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其包含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的基底。多個光偵測器設置於像素區內的基底中。隔離結構設置於像素區內及光偵測器之間。隔離結構包含自基底的背側延伸至基底中的位置的背側隔離結構。導電插塞結構設置於周邊區內的基底中。導電頂蓋設置於基底的背側上且自像素區延伸至周邊區,且將背側隔離結構電連接至導電插塞結構。導電接觸件著陸於導電插塞結構上,且經由導電插塞結構及導電頂蓋電連接至背側隔離結構。

Description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許多現代電子元件(例如,數位攝影機、光學成像元件等)包含影像感測器。影像感測器將光學影像轉換成可表示為數位影像的數位資料。影像感測器包含像素感測器陣列,所述像素感測器為用於將光學影像轉換成數位資料的單元元件。一些類型的像素感測器包含電荷耦接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像素感測器及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像素感測器。CMOS影像感測器由於低功耗、較小尺寸、快速資料處理、直接輸出資料以及較低製造成本而受到青睞。
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主體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此等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舉例而言,在以下描述中,第二特徵在第一特徵上方或在第一特徵上的形成可包含第二特徵及第一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含額外特徵可在第二特徵與第一特徵之間形成,使得第二特徵與第一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是出於簡單及清晰的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另外,為易於描述,本文中可使用諸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在…上」、「在…上方」、「上覆」、「在…之上」、「上部」以及類似者的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如諸圖中所說明的一個部件或特徵與另一(一些)部件或特徵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的定向之外,空間相對術語亦意欲涵蓋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
圖1A及圖1B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橫截面視圖。圖3A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圖1A及圖1B分別沿著圖3A的線I-I'及線II-II'截取。
圖1A及圖1B示出半導體元件500A。半導體元件500A可為影像感測器或可包含影像感測器(諸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且可為影像感測器晶粒或可包括於影像感測器晶粒中。
參考圖1A及圖3A,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500A包含第一區R1及第二區R2。第一區R1可為像素區,而第二區R2可為周邊區,諸如邏輯區。如圖3A中所示,像素區R1可被周邊區R2環繞。在一些實施例中,邊界區可設置於像素區R1與周邊區R2之間。舉例而言,邊界區可包含用於將像素區R1與周邊區R2分隔開的一或多個保護環(guard ring)GR。保護環GR可包含含有絕緣材料的任何合適的隔離結構,諸如淺溝渠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深溝渠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DTI)結構或類似者或其組合。應注意,俯視圖圖3A中僅示出像素區的一部分(例如,中心部分)以用於說明。此外,出於簡潔起見,具有保護環GR的邊界區未示於橫截面視圖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500A包含具有彼此相對的前表面100f及背表面100b的基底100。相應的,基底100/半導體元件500A的具有或靠近前表面100f的一側可稱為基底100/半導體元件500A的前側,而基底100/半導體元件500A的具有或靠近背表面100b的一側可稱為基底100/半導體元件500A的背側。
基底100為半導體基底。取決於設計要求,基底100可為p型基底、n型基底或其組合,且其中可具有摻雜區(例如,N型阱及/或P型阱)。多個光偵測器(photodetector)PD設置於像素區R1內的基底100中。光偵測器PD可為光電二極體或包含光電二極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經配置以將例如來自基底100的背側的入射輻射或入射光(例如,光子)轉換成電訊號。光偵測器PD可包含具有第一摻雜類型的第一摻雜區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可具有與第一摻雜區101鄰接且具有與第一摻雜類型相反的第二摻雜類型的第二摻雜區101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類型可為n型,且第二摻雜類型可為p型,或反之亦然。第二摻雜區101a可設置成環繞(例如,全環繞)第一摻雜區101,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01a可設置於第一摻雜區101的一或多個側上。舉例而言,第二摻雜區101a可設置於第一摻雜區101的前側上及第一摻雜區101與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為p型基底且第二摻雜區101a可為環繞第一摻雜區101的基底100的一部分。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
光偵測器PD自基底100的前側延伸至基底100中的位置。儘管光偵測器PD被示為自上而下具有均勻寬度,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靠近基底100的前側的光偵測器PD的寬度大於靠近基底100的背側的光偵測器PD的寬度。舉例而言,光偵測器PD的寬度可在垂直於基底100的方向上自其前側至背側逐漸減小。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的第一摻雜區101具有在垂直於基底100的方向上自其前側至背側逐漸減小的濃度。應注意,圖中所示的光偵測器PD的摻雜區的形狀、配置以及尺寸僅用於例示說明,且本揭露不限於此。
參考圖1A及圖3A,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彼此橫向地間隔開,且可配置成具有行及/或列的陣列。應注意,圖中所展示的光偵測器PD的數目僅用於例示說明,且本揭露不限於此。取決於產品設計,像素區R1可包含設置於其中的任何合適數目的光偵測器PD。
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多個摻雜區102設置於基底100中且橫向地設置於光偵測器PD側邊。摻雜區102亦可稱為阱區,諸如p阱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阱區102包含設置於像素區R1中的阱區102a及設置於周邊區R2中的阱區102b。在一些實施例中,阱區102a可在光偵測器PD周圍連續延伸,橫向環繞各個光偵測器PD而設置,且充當位於光偵測器PD之間且將光偵測器PD分隔開的隔離結構的一部分。阱區102a亦可稱為摻雜隔離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阱區102a可經配置以具有柵格(grid)形狀或網格(mesh)形狀。
阱區102b設置於周邊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摻雜區103設置於阱區102b與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之間。摻雜區103及阱區102b具有相同導電類型,且摻雜區103的摻雜濃度大於阱區102b。因此,摻雜區103亦可稱為重摻雜區。在第二摻雜類型為p型的實施例中,摻雜區103可稱為p+摻雜區。摻雜區103的寬度可大於摻雜區102b的寬度。在實施例中,重摻雜區103不設置於像素區R1內的阱區102a與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之間,從而(尤其是在像素區R1尺寸收縮時)避免重摻雜區(例如,P+摻雜區)與光偵測器PD的摻雜區101之間的實體接觸,且因此避免光偵測器PD與重摻雜區之間的非所要的(undesired)P-N接面的形成。因此,避免可能由非所要的P-N接面所引起的諸如洩漏電流等問題。
儘管摻雜區101被示出為矩形,但應瞭解,摻雜區101可實際上具有較不均勻、較不筆直的形狀。舉例而言,摻雜區101可為斑點狀(blob-like)的,及/或摻雜區101的表面可為不均勻的及/或波狀的。若重摻雜區103存在於阱區102a與前表面100f之間,則摻雜區101的一些拐角及/或邊緣可能太接近重摻雜區103且導致上文所描述的非所要的P-N接面。因此,藉由省略阱區102a與前表面100f之間的重摻雜區103,可避免非所要的P-N接面且可減少洩漏電流。
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4可設置於光偵測器PD側邊或相鄰的光偵測器PD之間。摻雜區104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且可設置於阱區102a中。
仍然參考圖1A,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transfer gate)G設置於基底100的前側上方且耦接至光偵測器PD。轉移閘極G設置於對應的光偵測器PD與摻雜區104之間的位置處。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G在垂直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的方向上與對應的光偵測器PD及摻雜區104部分交疊。轉移閘極G經配置以在對應的光偵測器PD與摻雜區104之間選擇性地形成導電通道,使得(例如,經由吸收入射輻射)積聚於對應的光偵測器PD中的電荷可轉移至摻雜區104。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G可包含閘極介電層105及設置於閘極介電層105上的閘極電極106。
內連線結構112設置於基底100的前側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連線結構112包含介電結構107及嵌置於介電結構107中的多個導電特徵。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107包含多個介電層,諸如層間介電層(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ILD)及金屬間介電層(inter-metal dielectric layer;IMD)。導電特徵可包含多層導電線109、導通孔110以及導電接觸件108a至108c。導通孔110可設置於IMD中以電連接不同層中的導電線109。導電接觸件108a、導電接觸件108b、導電接觸件108c可設置於ILD中且分別將重摻雜區103、摻雜區104以及轉移閘極G電連接至導電線109。
仍然參考圖1A,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20a部分穿過基底100且自基底100的背側延伸至阱區102。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8a設置於基底的背表面100b上方,且導電結構120a進一步穿過介電層118且突出於介電層118a之上。換言之,導電結構120a包含第一部分P1及位於第一部分P1上的第二部分P2。第一部分P1嵌置於基底100及介電層118a中,且電耦接至阱區102,而第二部分P2突出於介電層118a的頂表面,且電連接至第一部分P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P1延伸至阱區102中且部分嵌置於阱區102中,且第一部分P1的底表面低於阱區102的頂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部分P1可著陸於阱區102的頂表面上,使得第一部分P1的底表面可與阱區102的最頂部表面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可設置於導電結構120a的第一部分P1的側壁與基底100之間,且可進一步設置於介電層118a與基底100的背表面100b之間。間隔件層117設置於導電結構120a的第一部分P1與介電層116之間,及/或設置於介電層116與介電層118之間。
導電結構120a的第一部分P1亦可稱為導電插塞或導通孔,且導電結構120a的第二部分P2亦可稱為導電頂蓋(conductive cap)。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P1與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的覆蓋導電插塞P1的側壁的一些部分的組合亦可稱為導電插塞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P1包含設置於像素區R1內的導電插塞P1a及設置於周邊區R2中的導電插塞P1b。導電頂蓋P2包含設置於像素區R1中的導電頂蓋P2a及設置於周邊區R2中的導電頂蓋P2b。
參考圖1A、圖1B以及圖3A,導電插塞P1a及導電插塞P1b分別電耦接至阱區102a及阱區102b。像素區R1中的導電插塞P1a可內連且可在光偵測器PD周圍連續延伸。周邊區R2中的導電插塞P1b與像素區R1中的導電插塞P1a實體上間隔開。導電頂蓋P2a及導電頂蓋P2b分別設置於導電插塞P1a及導電插塞P1b上方,且彼此實體連接及電連接,使得導電插塞P1a及導電插塞P1b經由導電頂蓋P2a及導電頂蓋P2b彼此電連接。換言之,導電頂蓋P2自像素區R1連續延伸,跨越邊界區,且連續延伸至周邊區R2,從而將導電插塞P1a電連接至導電插塞P1b。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P1a、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的位於導電插塞P1a的側壁上的部分以及阱區102a用於將多個光偵測器PD彼此隔離,且亦可稱為隔離結構IS。阱區102a亦可稱為第一隔離結構或前側隔離結構IS1。導電插塞P1a與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的位於導電插塞P1a的側壁上的部分可稱為第二隔離結構或背側隔離結構IS2,諸如背側溝渠隔離(back side trench isolation;BTI)結構或背側深溝渠隔離(back side deep trench isolation;BDTI)結構。前側隔離結構IS1及背側隔離結構IS2分別自基底100的前側及背側延伸且在基底100中的位置處彼此相接。在一些實施例中,背側隔離結構IS2進一步延伸至前側隔離結構IS1中,且可部分嵌置於前側隔離結構IS1中且被前側隔離結構IS1環繞。自基底100的背表面至背側隔離結構IS2的底表面所界定的背側隔離結構IS2的高度(或深度)可大於、相同於或小於自基底100的前表面至前側隔離結構IS1的頂表面所界定的前側隔離結構IS1的高度(或深度)。舉例而言,基底100的厚度可在1微米至10微米的範圍內,前側隔離結構IS1的高度(或深度)可在0.5微米至9微米的範圍內,及/或背側隔離結構IS2的高度(或深度)可在0.5微米至9微米的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周邊區R2內,導電插塞P1b、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的位於導電插塞P1b的側壁上的部分以及阱區102b及阱區103亦可稱為(導電)插塞結構CP或(導電)通孔結構,所述(導電)插塞結構CP經配置以用於將像素區R1中的隔離結構IS經由導電頂蓋P2電連接至接觸件108a。阱區102b及阱區103亦可稱為第一插塞(通孔)結構或前側插塞(通孔)結構CP1。導電插塞P1b與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的位於導電插塞P1b的側壁上的部分可稱為第二插塞(通孔)結構或背側插塞(通孔)結構CP2。前側通孔結構CP1及背側通孔結構CP2分別自基底100的前側及背側延伸且在基底100中的位置處彼此相接。背側通孔結構CP2可進一步延伸至前側通孔結構CP1中,且可部分嵌置於前側通孔結構CP1中且被前側通孔結構CP1環繞。在實施例中,隔離結構IS及導電插塞結構CP具有類似結構,不同之處在於:導電插塞結構CP包含用於導電接觸件108a著陸的重摻雜區103,而隔離結構IS可不包含重摻雜區。
仍然參考圖1A、圖1B以及圖3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像素區R1內,隔離結構IS可被配置為柵格形狀或網格形狀,且可在多個光偵測器PD周圍連續延伸,以將多個光偵測器PD彼此分隔開。在本文中,術語「柵格」是指包含彼此交叉以形成一系列內連的環形單元的線/條(或類似者)的網路的結構,且環形單元可具有方形環形、矩形環形、圓形環形、橢圓形環形或類似者。換言之,隔離結構IS包含一系列內連的環形單元,且環形單元橫向環繞對應的光偵測器PD。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隔離結構IS1及背側隔離結構IS2兩者被配置為柵格形狀或網格形狀,且可具有實質上相同或不同的尺寸(例如,寬度)。前側隔離結構IS1的側壁及背側隔離結構IS2的側壁可實質上彼此對準或橫向偏移。背側隔離結構IS2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可實質上完全或部分地位於前側隔離結構IS1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內。應注意,出於簡潔起見,一些組件(例如,介電層116、間隔件層117以及摻雜區102/摻雜區103)未具體示出於俯視圖中。
導電頂蓋P2a設置於隔離結構IS的背側隔離結構IS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頂蓋P2a亦被配置為柵格形狀或網格形狀且亦可被稱為導電柵格(conductive grid)。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頂蓋P2a可與隔離結構IS的背側隔離結構IS2實質上對準或相對於隔離結構IS的背側隔離結構IS2橫向偏移,且可與隔離結構IS的背側隔離結構IS2具有實質上相同或不同的尺寸(例如,寬度、長度等)。換言之,背側隔離結構IS2(或隔離結構IS)的環形單元的中心可在垂直於基底100的前表面或背表面的方向上與導電頂蓋P2a的環形單元的中心實質上對準或相對於導電頂蓋P2a的環形單元的中心橫向偏移。背側隔離結構IS2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可實質上處於導電頂蓋P2a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內,或反之亦然。替代地或另外地,背側隔離結構IS2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可與導電頂蓋P2a的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正交投影部分交疊。
圖4示意性地說明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背側隔離結構IS2及導電頂蓋P2a的佈局。放大視圖A及放大視圖B分別示出像素區R1的中心部分及邊緣部分中的背側隔離結構IS2及導電頂蓋P2a的佈局。如圖4中所展示,導電頂蓋P2a與背側隔離結構IS2交疊。柵格形狀的背側隔離結構IS2包含多個環形單元U1,且柵格形狀的導電頂蓋P2a包含多個環形單元U2。在一些實施例中,像素區R1的不同位置中的背側隔離結構IS2與導電頂蓋P2a之間的位置關係可不同。舉例而言,如放大視圖A中所示,在像素區R1的中心部分處,導電頂蓋P2a與背側隔離結構IS2實質上對準,使得導電頂蓋P2a的環形單元U2及背側隔離結構IS2的環形單元可實質上同心(concentric)。另一方面,如放大視圖B中所展示,在像素區R2的邊緣部分處,導電頂蓋P2a可相對於背側隔離結構IS2橫向偏移,使得導電頂蓋P2a的環形單元U2的中心可相對於背側隔離結構IS2的環形單元U1的中心橫向偏移。應注意,圖4中所示的導電頂蓋P2a及背側隔離結構IS2的佈局僅用於例示說明,且本揭露不限於此。導電頂蓋P2a及背側隔離結構IS2的佈局可基於產品設計而調整。
返回參考圖1A、圖1B以及圖3A,導電頂蓋P2b自鄰接像素區R1內的導電頂蓋P2a延伸至周邊區R2。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頂蓋P2b亦可稱為導電頂蓋P2a的延伸部分。圖3A至圖3D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導電頂蓋P2b及導電插塞結構CP的各種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A至圖3C中所展示,導電柵格P2a的區段中的至少一者沿著其縱向方向延伸至周邊區R1,從而形成導電頂蓋P2b。導電頂蓋P2b可包含連接至導電柵格P2a的一或多個導電條(conductive strip)。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導電頂蓋P2b可包含一或多個金屬板。舉例而言,如圖3D中所展示,導電頂蓋P2b包含橫向環繞導電柵格P2a的環形金屬板。替代地,在導電頂蓋P2b包含連接至導電柵格P2a的一或多個導電條的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額外金屬板可進一步設置於導電條上。在此類實施例中,金屬板可被配置以阻擋來自半導體元件500A的背側的入射輻射照射到周邊區R2,從而保護周邊區R2中的元件(例如,邏輯元件)免受入射輻射的損壞。金屬板可覆蓋或可不覆蓋像素區R1與周邊區R2之間的邊界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結構CP設置於導電頂蓋P2b之下且電連接至導電頂蓋P2b。如圖3A中所示,導電插塞結構CP可配置為橫向環繞隔離結構IS且電連接至導電頂蓋P1b的金屬條的環形結構。在此類實施例中,導電插塞結構CP亦可被稱為導電環。導電環可為連續環,或包含多個彼此間隔開的區段的非連續環(未示出)。
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如圖3B中所示,導電插塞結構CP可包含多個通孔結構,所述多個通孔結構彼此間隔開且分別連接至導電頂蓋P2b的對應金屬條。通孔結構的俯視圖可為圓形、橢圓形、方形、矩形或類似者或任何其他合適的形狀。在又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C中所示,導電插塞結構CP可包含電連接至導電頂蓋P2b的一或多個導電條。鑒於上文,當在俯視圖中觀察時,包含背側插塞結構CP2的導電插塞結構CP可被配置為一或多個環、一或多個通孔、一或多個條或類似者或其組合。應注意,圖3A至圖3D中所示的導電插塞結構CP及導電頂蓋P2b的配置、形狀以及尺寸僅用於例示說明,且本揭露不限於此。導電插塞結構CP及導電頂蓋P2b可基於產品設計而具有任何合適的配置、形狀以及/或尺寸,只要導電插塞結構CP電連接至導電頂蓋P2及導電接觸件108a即可。
參考圖1A及圖1B,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導電接觸件108a設置於周邊區R2中以電連接至導電插塞結構CP。導電接觸件108a可著陸於重摻雜區103上且經由摻雜區103、摻雜區102b、導電插塞結構CP的背側插塞結構CP2以及導電頂蓋P2電連接至隔離結構IS。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觸件108a不設置於像素區R1內。換言之,像素區R1可不具有直接著陸於像素區R1內的隔離結構IS的阱區102a上的導電接觸件。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
導電接觸件108a可經配置以用於向隔離結構IS提供接地電壓或負偏壓。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觸件108a經配置以提供導電插塞結構CP、導電頂蓋P2、隔離結構IS以及地(ground)之間的電連接。舉例而言,接地電壓(例如,約0伏特(V))可經由導電接觸件108a、導電插塞結構CP以及導電頂蓋P2施加至隔離結構IS,使得隔離結構IS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負偏壓(亦稱為隔離偏壓)可經由導電接觸件108a、導電插塞結構CP以及導電頂蓋P2施加至隔離結構IS。負偏壓可使得沿著隔離結構IS的側壁產生電洞積聚,從而為光偵測器提供更好的隔離,且因此提高影像感測器的效能。
返回參考圖1A,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選擇性地將硬罩幕122a設置於導電頂蓋P2上。硬罩幕122a具有與導電頂蓋P2實質上相同的圖案(例如,柵格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像素區R1中的導電頂蓋P2a與硬罩幕122a的一部分的組合亦可稱為柵格結構。介電襯裡126可設置於導電頂蓋P2上,且襯於導電頂蓋P2的頂表面及側壁以及介電層118a的頂表面。介電襯裡126亦可稱為介電襯層或介電間隔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7可設置於介電襯裡126上,且填充包含導電頂蓋P2及硬罩幕122a的柵格結構的開口。
多個濾光器(例如,彩色濾光器)128及透鏡(例如,微透鏡)130設置於像素區R1內的柵格結構及介電層127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濾光器128及透鏡130可各自對應於一或多個光偵測器PD。濾光器128分別經配置以透射特定波長的入射光。舉例而言,透鏡130設置於濾光器128上方,且經配置以將入射光朝向光偵測器PD聚焦。
圖2A至圖2H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500B至半導體元件500I的橫截面視圖。除下文詳細描述的差異以外,半導體元件500B至半導體元件500I類似於半導體元件500A。
參考圖2A,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省略半導體元件500A(圖1A)的介電層127,且濾光器128可設置於包含導電頂蓋P2及/或硬罩幕122a的柵格結構的開口中。
參考圖2B,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500C包含部分嵌置於對應的光偵測器PD中的轉移閘極G'。轉移閘極G'與光偵測器PD及摻雜區104交疊且耦接至光偵測器PD及摻雜區104。轉移閘極G'進一步延伸至光偵測器PD中,且具有嵌置於光偵測器PD中且被光偵測器PD橫向環繞的延伸部分。因此,轉移閘極G'與光偵測器PD之間的耦接面積(coupling area)增加,從而提高將電荷自光偵測器PD轉移至摻雜區104的效率。
參考圖2C,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隔離結構IS1及前側插塞結構CP1可分別為或包含溝渠結構(例如,淺溝渠結構)82a及溝渠結構82b,且可省略阱區102(圖1A)。淺溝渠結構82a/淺溝渠結構82b自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延伸至基底100中的位置,且電連接至導電插塞P1。在此類實施例中,前側隔離結構IS1亦可稱為淺溝渠隔離(STI)結構。淺溝渠結構82a/淺溝渠結構82b可包含導電層81及設置於導電層81與基底100之間的介電襯裡8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P1穿過介電襯裡80以電連接至導電層81。介電襯裡80可包含任何合適的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類似者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81可包含多晶矽層,諸如摻雜多晶矽層。舉例而言,摻雜多晶矽層可包含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摻雜劑(例如,硼)。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導電層81可包含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諸如金屬、金屬合金或類似者。舉例而言,導電層81可包含鎢、銅、AlCu、Al。導電層81可包含與導電結構120a的導電材料相同或不同的導電材料。應注意,出於簡潔起見,摻雜區104(圖1A)未示於圖2C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周邊區R2內,導電接觸件108a1著陸於前側導電插塞結構CP1的導電層81上以向隔離結構IS提供接地電壓或負偏壓。在一些實施例中,像素區R1可不包含著陸於前側隔離結構IS1的導電層81上的導電接觸件。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導電接觸件108a2可選擇性地設置於像素區R1內,且可著陸於隔離結構IS1的導電層81上,以便額外地向隔離結構IS1提供接地電壓或負偏壓。在此類實施例中,縮短了所施加的偏壓與隔離結構IS之間的導電路徑。
參考圖2D,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隔離結構IS1可包含STI結構82a與阱區102a的組合。舉例而言,前側隔離結構IS1的一部分包含阱區102a,而前側隔離結構IS的另一部分包含STI結構82a。STI結構82a及阱區102a可並排設置且彼此連接,以便構成連續的前側隔離結構IS1。
圖2E示出根據本揭露的替代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500F。半導體元件500F包含由STI結構82a與阱區102a的組合所構成的前側隔離結構IS1。在一些實施例中,淺溝渠結構82a及淺溝渠結構82b中的一者或兩者可選擇性地設置於阱區102a及阱區102b中。在一些實施例中,STI結構82a可設置於阱區102a內且被阱區102a橫向地環繞。STI結構82a及阱區102a在垂直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的方向上彼此交疊。背側隔離結構IS2可穿過阱區102a及介電襯裡80以著陸於導電層81上且電連接至導電層81。類似地,溝渠結構82b可選擇性地設置於阱區102b內,且導電插塞結構CP的結構特徵與隔離結構IS的結構特徵實質上類似。
圖2F示出類似於半導體元件500F(圖2E)的半導體元件500G,不同之處在於:背側隔離結構IS2及/或背側導電插塞結構CP2著陸於對應的阱區102a/阱區102b上。參考圖2F,在一些實施例中,淺溝渠結構82a/淺溝渠結構82b包含導電層81且可不含介電襯裡。導電層81的側壁與阱區102實體接觸且耦接至阱區102。在此類實施例中,背側隔離結構IS2及背側插塞結構CP2可分別著陸於阱區102a及阱區102b上且電耦接至阱區102a及阱區102b,且可分別經由阱區102a及阱區102b進一步電耦接至導電層81。應理解,在淺溝渠結構82不包含介電襯裡的實施例中,背側隔離結構IS2及背側插塞結構CP2亦可穿過阱區102a及阱區102b以著陸於導電層81上。
圖2G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500H。半導體元件500H類似於半導體元件500D(圖2D),不同之處在於:可省略STI結構82a的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為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基底,諸如p型基底。在此類實施例中,基底100的一部分100a可充當前側隔離結構IS1的至少一部分且可電耦接至背側隔離結構IS2,同時可省略像素區R1中的STI結構82a的一部分或整個STI結構82a。換言之,隔離結構IS1可包含基底100的一部分100a及/或STI結構82a。
圖2H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又另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500I。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G'延伸至光偵測器PD中且突出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淺溝渠結構82a/淺溝渠結構82b嵌置於基底100中且可進一步自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G'的與導電接觸件108c接觸的表面和淺溝渠結構82a/82b的與導電接觸件108a1/108a2接觸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共面/齊平或處於不同水平高度。轉移閘極G'及淺溝渠結構82a/82b可包含實質上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且可同時或依序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85可設置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襯墊層85可包含諸如氧化矽的氧化物,且亦可稱為襯墊氧化物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閘極G'及淺溝渠結構82穿過襯墊氧化物層85且突出於襯墊氧化物層85的面向介電結構107的表面。
圖5A至圖14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的橫截面視圖。
參考圖5A,提供基底100。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為半導體基底,諸如塊狀半導體基底、絕緣體上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底或類似者,所述半導體基底可經摻雜(例如,摻雜有p型摻雜劑或n型摻雜劑)或未經摻雜。基底100可為晶圓,諸如經配置以用於形成影像感測器晶粒的矽晶圓。亦可使用其他基底,諸如多層式基底或梯度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的半導體材料可包含:矽;鍺;化合物半導體,包含碳化矽(silicon carbide;SiC)、砷化鎵(gallium arsenic;GaAs)、磷化鎵(gallium phosphide;GaP)、磷化銦(indium phosphide;InP)、砷化銦(indium arsenide;InAs)及/或銻化銦(indium antimonide;InSb);合金半導體,包含SiGe、GaAsP、AlInAs、AlGaAs、GaInAs、GaInP以及/或GaInAsP;或其組合。
取決於設計,基底100可為p型基底、n型基底或其組合,且其中可具有摻雜區(例如,n型阱及/或p型阱)。基底100可經配置以用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元件。基底100具有前表面100f及與前表面100f相對的背表面100b。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包含諸如像素區的第一區R1及諸如周邊區的第二區R2。多個光偵測器(例如,光電二極體)PD形成於像素區R1內的基底100中。光偵測器PD可被配置成包含行及/或列的陣列。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可包含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摻雜區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偵測器PD更包含與摻雜區101鄰接且具有與第一摻雜類型相反的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摻雜區101a。摻雜區101a可為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基底100的一部分。
光偵測器PD的形成可包含植入製程。舉例而言,在基底100上方形成圖案化的罩幕層,其中圖案化的罩幕層具有開口,所述開口暴露出基底100的在摻雜區101的預期位置處的一部分。隨後,在圖案化的罩幕層設置於基底100上的情況下,將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摻雜劑物種(dopant species)(例如,磷、砷或其組合)植入至基底100中,以形成光偵測器PD的摻雜區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圖案化的罩幕層之前,可在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形成襯墊層(例如,圖2H中所示的襯墊氧化物層105),使得前表面100f不會直接經受植入製程的離子轟擊,從而保護前表面100f免受植入製程的損壞。
仍然參考圖5A,在基底100中形成多個阱區102。阱區102包含形成於像素區R1內的阱區102a及形成於周邊區R2內的阱區102b。阱區102可包含具有與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相反的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摻雜劑(例如,硼及/或BF 2 +)。阱區102的形成可包含將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摻雜劑植入至基底100中的植入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另一植入製程,在周邊區R2內的阱區102b上形成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摻雜區103。摻雜區103的摻雜濃度大於阱區102b的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3亦可稱為重摻雜區,諸如p+區。摻雜區103的寬度可大於阱區102b的寬度,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3未形成於像素區R1內的阱區102a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像素區R1中的阱區102a可彼此連接且被配置為橫向環繞光偵測器PD且將光偵測器PD分隔開的柵格結構。
仍然參考圖5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100的像素區R1內形成摻雜區104,且摻雜區104橫向設置在光偵測器PD側邊或光偵測器PD之間。可藉由將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摻雜物種植入至基底100中而形成摻雜區104。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4可設置於阱區102a內。
在實施例中,自基底100的前側執行摻雜區101至104的植入製程,使得摻雜區101至摻雜區104自基底的前側延伸至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與背表面100b之間的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1的深度大於阱區102s的深度,但本揭露不限於此。
參考圖5B,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可在基底100中形成多個溝渠(例如,淺溝渠)結構82。淺溝渠結構82可形成於阱區102內。淺溝渠結構82可包含形成於像素區R1中的淺溝渠結構82a及形成於周邊區R2中的淺溝渠結構82b。在形成淺溝渠結構82b的一些實施例中,可省略重摻雜區103(圖5A)。換言之,圖5A中所示的重摻雜區103可被淺溝渠結構82b替換。在淺溝渠結構82a形成於像素區R1中的一些實施例中,可部分或完全省略阱區102a。
在一些實施例中,淺溝渠結構82包含介電襯裡80及導電層81。淺溝渠結構82可藉由以下製程形成。將基底100圖案化以在基底100中形成溝渠(例如,淺溝渠)。隨後,在基底100上形成介電材料及導電材料以填充溝渠且覆蓋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執行諸如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製程等平坦化製程,以移除位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方的介電材料及導電材料的多餘部分,且溝渠內的剩餘介電材料及剩餘導電材料分別構成介電襯裡80及導電層81。在一些實施例中,淺溝渠結構82的介電襯裡80的頂表面及導電層81的頂表面可與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實質上共面或齊平。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襯墊氧化物層(未示出)形成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的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淺溝渠結構82的頂表面可與襯墊氧化物層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或齊平。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材料為摻雜多晶矽或包括摻雜多晶矽。然而,其他材料亦適用。在導電材料為摻雜多晶矽或包括摻雜多晶矽的一些實施例中,形成填充溝渠的導電材料包括沈積摻雜多晶矽,使得摻雜多晶矽在沈積時即已被摻雜。在導電材料為摻雜多晶矽或包括摻雜多晶矽的其他實施例中,形成填充溝渠的導電材料包括沈積未經摻雜的導電材料且隨後對導電材料進行摻雜。摻雜可例如藉由離子植入或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摻雜製程來執行。
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在基底100上形成介電材料及導電材料之後,可藉由例如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來將介電材料及導電材料圖案化。因此,如圖2H中所示,淺溝渠結構82可被形成為進一步突出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
參考圖6A,在基底100上形成一或多個轉移閘極G。轉移閘極G可包含閘極介電層105及位於閘極介電層105上的閘極電極106。轉移閘極G的形成可包含在基底100上沈積介電層及導電層,接著將介電層及導電層圖案化成閘極介電層105及閘極電極106。介電層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高k介電材料。高k介電材料可具有諸如大於約4,或大於約7或10的介電常數。在一些實施例中,高k材料包含金屬氧化物,諸如ZrO 2、Gd 2O 3、HfO 2、BaTiO 3、Al 2O 3、LaO 2、TiO 2、Ta 2O 5、Y 2O 3、STO、BTO、BaZrO、HfZrO、HfLaO、HfTaO、HfTiO、其組合或合適的材料。在替代實施例中,介電層可選擇性地包含矽酸鹽,諸如HfSiO、LaSiO、AlSiO、其組合或合適的材料。導電層可包含多晶矽,諸如摻雜多晶矽;金屬材料,諸如銅、鋁、鎢、鈷(Co)或類似者;或其組合。
圖6B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用於形成轉移閘極G'的替代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沈積用於轉移閘極的介電層及導電層之前,在光偵測器PD中形成多個溝渠(或稱為凹槽)。隨後,將介電層及導電層形成於基底100的前表面100f上且填充於溝渠中。隨後,將介電層及導電層圖案化以形成轉移閘極G'。在此類實施例中,介電層及導電層的保留於溝渠內及基底的前表面上的部分構成轉移閘極G'。
返回參考圖6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100的前側上形成內連線結構112。內連線結構112包含介電結構107及形成於介電結構107中的多個導電特徵(例如,導電接觸件108a至導電接觸件108c、導電線109以及導通孔110)。介電結構107包含合適的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矽、氮化矽、含碳氧化物(諸如碳氧化矽(silicon oxycarbide;SiOC))、矽酸鹽玻璃、正矽酸四乙酯(tetraethylorthosilicate;TEOS)氧化物、未經摻雜的矽酸鹽玻璃或經摻雜的矽氧化物(諸如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氟化矽酸鹽玻璃(fluorine-doped silica glass;FSG)、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PSG)、摻硼矽玻璃(boron doped silicon glass;BSG)、其組合及/或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介電結構107可為多層結構,且可藉由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電漿增強CVD(plasma enhanced-CVD;PECVD)、可流動CVD(flowable CVD;FCVD)、旋轉塗佈或類似者來形成。導電特徵可包含金屬、金屬合金或其組合,諸如鎢(W)、銅(Cu)、銅合金、鋁(Al)、鋁合金或其組合。導電特徵的形成可包含單鑲嵌製程、雙鑲嵌製程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觸件108a形成於周邊區R2內且著陸於阱區102b上方的重摻雜區103上。像素區RA可不含被形成為著陸於摻雜區102a上的導電接觸件。
應注意,圖5B及圖6B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圖5A及圖6A的一些替代製程。下文所描述的製程示出為遵循圖5A及圖6A中所示的製程。應理解,下文所描述的製程亦可與圖5B/圖6B中所示的製程組合以形成替代半導體元件,諸如圖2A至圖2H中所示的半導體元件500B至半導體元件500I。
參考圖6A及圖7,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圖6A中所示的結構翻轉倒置,使得基底100的背側面向上以用於隨後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結構可接合至晶粒(例如,邏輯晶粒)及/或載體基底(未示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圖案化製程以在基底100中形成多個開口115。開口115可包含溝渠(例如,深溝渠)、孔或類似者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5自基底100的背表面100b延伸至阱區102。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5至少暴露出阱區102的頂表面且可進一步延伸至阱區102中以暴露阱區102的側壁。換言之,開口115穿過基底100的一部分且暴露阱區102的部分。圖案化製程可包含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舉例而言,在基底100的背側上形成圖案化的罩幕層。圖案化的罩幕層可包含光阻及/或一或多個硬罩幕層。圖案化的罩幕層具有暴露基底100的部分且位於阱區102正上方的開口。隨後,使用圖案化的罩幕層作為蝕刻罩幕執行蝕刻製程,以移除基底100的被圖案化的罩幕層暴露的至少一些部分,從而形成開口115且暴露出阱區102。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蝕刻阱區102的部分,使得開口115進一步延伸至阱區102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5包含形成於像素區R1中的開口115a及形成於周邊區R2中的開口115b。多個開口115a可在空間上彼此連通且在光偵測器PD周圍連續延伸。舉例而言,多個開口115a可為連續的溝渠且可被配置為柵格形狀。開口115b與開口115a分隔開,且可包含介層孔、溝渠或類似者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5b可被配置為環形且橫向環繞像素區R1。
參考圖8,在一些實施例中,將介電層116形成於基底100上且襯於開口115的表面。介電層116亦可被稱為介電襯裡。介電層116可包含合適的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高k介電材料。舉例而言,高k介電材料可包含氧化鋁(aluminum oxide;AlO)、氧化鉿(hafnium oxide;HfO)、氧化鉿矽(hafnium silicon oxide;HfSiO)、氧化鉿鋁(hafnium aluminum oxide;HfAlO)或氧化鉿鉭(hafnium tantalum oxide;HfTaO)或類似者。
隨後,可在介電層116上形成間隔件層117。間隔件層117設置於基底100的背側上且填充至開口115中,以覆蓋介電層116的表面。間隔件層117可包含氧化物,諸如氧化矽或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件層117及介電層116的形成包含具有良好間隙填充能力的沈積製程,諸如原子層沈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進而使得間隔件層117及介電層116共形地襯於開口115的表面。在本文中,當將層描述為共形時,其表示所述層具有沿著在其上形成有所述層的區延伸的實質上相等的厚度。
參考圖9,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100上形成介電層118。介電層118的材料可包含氧化物(例如,氧化矽)、氮化物(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物(例如,氮氧化矽)或類似者或其組合。介電層118可包含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8可包含第一介電層及位於第一介電層上的第二介電層。第一介電層可包含氧化物,諸如氧化矽。第二介電層可包含氮化物,諸如氮化矽。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8藉由具有較差間隙填充能力的沈積製程(諸如PECVD製程)來形成。因此,介電層118可形成為非共形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的背表面100b上方的介電層118的厚度比開口115內的介電層118的厚度厚得多。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18實質上不填充於開口115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15的頂部可被介電層118覆蓋。
參考圖9及圖10,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移除製程以至少移除介電層118的覆蓋開口115的頂部的部分、以及位於開口115的底部處的介電層116、間隔件層117及/或介電層118(若存在)的部分,使得開口115再次暴露且阱區102被開口115暴露出來。移除製程可包含毯覆式蝕刻製程。蝕刻製程可減小介電層118的厚度,使得形成介電層118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執行移除製程之後,開口115的底部暴露出阱區102,且開口115的側壁被介電層116及間隔件層117覆蓋。介電層118a具有位於開口115正上方的開口。
參考圖11,在基底100上方形成導電材料層120,以覆蓋介電層118a的頂表面且填充至開口115及介電層118a的開口中。導電材料層120可包含金屬及/或金屬合金,諸如鎢(W)、銅(Cu)、AlCu、Al、類似者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材料層120的形成可包含沈積製程,諸如CVD、PVD或類似者;電鍍製程;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材料層120的形成可更包含平坦化製程,諸如CMP製程,使得導電材料層120被形成為具有實質上平坦的頂表面。導電材料層120包含嵌置於基底100及介電層118a中的第一部分(例如,導電插塞)P1,以及在介電層118a的頂表面上延伸的第二部分(例如,上部部分)P2'。
圖12A及圖12B至圖13A以及圖13B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導電材料層120的圖案化。圖12A/圖13A以及圖12B/圖13B分別示出沿著圖3A的線I-I'及線II-II'所截取的處於製造製程的中間階段中的半導體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參考圖11、圖12A以及圖12B,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導電材料層120上形成罩幕層125。罩幕層125可包含硬罩幕層122,以及設置於硬罩幕層122上的圖案化的光阻123。圖案化的光阻123包含經配置以用於圖案化導電材料層120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的光阻123在像素區R1及周邊區R2中具有不同圖案。舉例而言,圖案化的光阻123在像素區R1內可具有柵格圖案或網格圖案,且在周邊區R2內可具有通孔圖案、溝渠圖案、板狀圖案或其組合。硬罩幕層122可為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硬罩幕層122包含任何合適的硬罩幕材料,所述硬罩幕材料包含氧化物及/或氮化物,諸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鈦、氮化鈦(TiN)、SiOC、四乙氧基矽氧烷正矽酸四乙酯(TEOS)或類似者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反射層可設置於硬罩幕層122中或設置於硬罩幕層122與導電材料層120之間。
參考圖12A/圖12B以及圖13A/圖13B,隨後根據罩幕層125對導電材料層120執行圖案化製程。具體而言,對導電材料層122的上部部分P2'執行圖案化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利用圖案化的光阻123作為蝕刻罩幕來蝕刻硬罩幕122a,使得光阻123的圖案轉印至硬罩幕層122中,且形成包含硬罩幕122a的圖案化的罩幕層125a。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硬罩幕層122的蝕刻期間,圖案化的光阻123可部分或完全消耗。隨後,使用圖案化的罩幕層125a作為蝕刻罩幕來蝕刻導電材料層120,使得圖案化的罩幕層125a的圖案轉印至導電材料層120的上部部分P2'中,且形成包含第一部分(導電插塞)P1及第二部分(導電頂蓋)P2的導電結構120a。導電插塞P1包含設置於像素區R1中的導電插塞P1a及設置於周邊區R2中的導電插塞P1b。導電頂蓋P2自像素區R1連續延伸至周邊區R2且電連接/實體連接至導電插塞P1a及導電插塞P1b。導電頂蓋P2及導電插塞P1的詳細配置可參考關於圖1A、圖1B以及圖3A所描述的詳細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參考圖13A及圖14,將圖案化的罩幕層125a部分或完全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圖案化的光阻123(若存在),且硬罩幕122a可選擇性地保留於導電結構120a上。在一些實施例中,亦移除硬罩幕122a。在保留硬罩幕122a的實施例中,像素區R1中的硬罩幕122a及導電結構120a的導電頂蓋P2a可統稱為柵格結構GS。參考圖14,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100上方形成間隔件層126,以覆蓋/襯於導電結構120a、硬罩幕122a及/或介電層118a的表面。間隔件層126包含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物(例如,氧化矽),但本揭露不限於此。間隔件層126亦可稱為介電襯裡。
隨後,可形成介電層127於基底100上方且填充柵格結構GS的開口。介電層127可包含氧化物,諸如氧化矽;氮化物,諸如氮化矽;或氮氧化物,諸如氮氧化矽;或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介電層127可藉由以下製程來形成。在基底100上方沈積介電材料,以覆蓋柵格結構GS及間隔件層126。隨後,可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CMP)以移除介電材料的位於間隔件層126的最頂部表面上方的一部分,從而形成橫向地位於柵格結構GS及間隔件層126側邊的介電層127。
隨後,在像素區R1內的光偵測器PD上方形成多個濾光器(例如,彩色濾光器)128。多個濾光器128可分別由允許對應波長的光通過其中同時阻擋其他波長的光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交替地設置經配置以用於透射不同波長的光的濾光器128。舉例而言,第一濾光器(例如,紅光濾光器)可透射處於第一範圍內的波長的光,第二濾光器(例如,綠光濾光器)可透射處於不同於第一範圍的第二範圍內的波長的光,且第三濾光器(例如,藍光濾光器)可透射處於不同於第一範圍及第二範圍的第三範圍內的波長的光。舉例而言,用於形成濾光器128的製程可包含形成濾光器層以及使用微影製程及蝕刻製程來圖案化濾光器層。在本實施例中,濾光器128形成於柵格結構GS及介電層127上,但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如圖2H中所示,可省略介電層127(圖14)的形成,且濾光器128可形成於柵格結構GS的開口中。
多個透鏡130形成於濾光器128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130具有鄰接濾光器128的實質上平坦的底表面,且更具有彎曲的上表面。彎曲的上表面被配置以朝向下方的光偵測器PD聚焦入射光。
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用於隔離像素區中的光偵測器的BDTI結構形成有導電材料,且設置於BDTI結構上方的導電柵格自像素區延伸至周邊區,且將BDTI結構電連接至設置於周邊區中的導電插塞結構。因此,可經由導電插塞結構自周邊區向BDTI結構提供隔離偏壓,且可藉由向BDTI結構提供負偏壓來達成增強的隔離。因此,省略了形成於像素區中用於提供隔離偏壓的重摻雜區,且避免了可能形成於重摻雜區與光偵測器之間的非所要的P-N接面,從而避免可能由非所要的P-N接面所引起的接面洩漏(junction leakage)且進一步避免可能由接面洩漏引起的諸如暗電流或白像素等問題。此外,由於省略了像素區中的用於提供隔離偏壓的重摻雜區,因此可提升像素區中用於光偵測器的面積。另外,由於BDTI結構包含金屬材料,因此BDTI結構亦可充當反射器,所述反射器可提高影像感測器的量子效率。因此,提高了影像感測器的效能。
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基底、多個光偵測器、隔離結構、導電插塞結構、導電頂蓋以及導電接觸件。基底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光偵測器設置於像素區內的基底中。隔離結構設置於像素區內且位於光偵測器之間。隔離結構包含自基底的背側延伸至基底中的位置的背側隔離結構。導電插塞結構設置於周邊區內的基底中。導電頂蓋設置於基底的背側上且自像素區延伸至周邊區且將背側隔離結構電連接至導電插塞結構。導電接觸件著陸於導電插塞結構上,且經由導電插塞結構及導電頂蓋電連接至背側隔離結構。
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的基底、多個光偵測器、導電插塞結構、導電頂蓋以及第一導電接觸件。光偵測器設置於像素區內的基底中。導電插塞結構自基底的背側延伸至基底中的位置。導電插塞結構包含:第一插塞結構,設置於像素區內且將光偵測器彼此隔離;以及第二插塞結構,設置於周邊區內且與第一插塞結構橫向地間隔開。導電頂蓋自像素區延伸至周邊區且將第一插塞結構電連接至第二插塞結構。第一導電接觸件設置於周邊區內且經配置以用於經由第二插塞結構及導電頂蓋向第一插塞結構提供隔離偏壓。
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一種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包含:提供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的基底;在像素區內的基底中形成多個光偵測器;自背側將基底圖案化,以在像素區形成第一開口且在周邊區內形成第二開口;在基底上形成導電材料層且導電材料填充至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中,其中導電材料層包含位於第一開口中的第一導電插塞、位於第二開口中的第二導電插塞以及位於基底的背側上方的上部部分,且其中第一導電插塞充當設置於光偵測器之間的隔離結構的第一部分;將導電材料層的上部部分圖案化以形成導電頂蓋,其中導電頂蓋自像素區延伸至周邊區且電連接至第一導電插塞及第二導電插塞;以及在周邊區內的基底的前側上方形成導電接觸件於第二導電插塞上。
前文概述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其可易於使用本揭露作為用於設計或修改用於實施本文中所引入的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勢的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構造並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本文中作出各種改變、替代以及更改。
80、126:介電襯裡 81:導電層 82、82a、82b:淺溝渠結構 85:襯墊層 100:基底 100a:部分 100b:背表面 100f:前表面 101:第一摻雜區 101a:第二摻雜區 102、103、104:摻雜區 102a、102b:阱區 105:閘極介電層 106:閘極電極 107:介電結構 108a、108a1、108a2、108b、108c:導電接觸件 109:導電線 110:導通孔 112:內連線結構 115、115a、115b:開口 116、118、118a、127:介電層 117:間隔件層 120:導電材料層 120a:導電結構 122:硬罩幕層 122a:硬罩幕 123:圖案化光阻 125:罩幕層 125a:圖案化罩幕層 128:濾光器 130:透鏡 500A、500B、500C、500D、500F、500G、500H、500I:半導體元件 A、B:放大視圖 CP:導電插塞結構 CP1:前側插塞結構 CP2:背側插塞結構 G、G':轉移閘極 GR:保護環 GS:柵格結構 I-I'、II-II':線 IS:隔離結構 IS1:前側隔離結構 IS2:背側隔離結構 P1:第一部分 P1a、P1b:導電插塞 P2、P2':第二部分 P2a、P2b:導電頂蓋 PD:光偵測器 R1:像素區 R2:周邊區 U1、U2:環形單元
當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將最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出於論述的清楚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臨界尺寸。 圖1A及圖1B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2A至圖2H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3A至圖3D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 圖4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背側隔離結構及導電頂蓋的佈局。 圖5A及圖5B至圖14為示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中的中間階段的橫截面視圖。
100:基底
100b:背表面
100f:前表面
101:第一摻雜區
101a:第二摻雜區
102、103、104:摻雜區
102a、102b:阱區
105:閘極介電層
106:閘極電極
107:介電結構
108a、108b、108c:導電接觸件
109:導電線
110:導通孔
112:內連線結構
116、118a、127:介電層
117:間隔件層
120a:導電結構
122a:硬罩幕
126:介電襯裡
128:濾光器
130:透鏡
500A:半導體元件
CP:導電插塞結構
CP1:前側插塞(通孔)結構
CP2:背側插塞(通孔)結構
G:轉移閘極
IS:隔離結構
IS1:前側隔離結構
IS2:背側隔離結構
P1:第一部分
P1a、P1b:導電插塞
P2:第二部分
P2a、P2b:導電頂蓋
PD:光偵測器
R1:像素區
R2:周邊區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 基底,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 多個光偵測器,設置於像素區內的所述基底中; 隔離結構,設置於所述像素區內且位於所述多個光偵測器之間,其中所述隔離結構包括: 背側隔離結構,自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 導電插塞結構,設置於周邊區內的所述基底中; 導電頂蓋,設置於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上且自所述像素區延伸至所述周邊區,並將所述背側隔離結構電連接至所述導電插塞結構;以及 導電接觸件,著陸於所述導電插塞結構上,且經由所述導電插塞結構及所述導電頂蓋電連接至所述背側隔離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隔離結構更包括自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延伸至所述背側隔離結構的前側隔離結構,其中所述前側隔離結構電耦接至所述背側隔離結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前側隔離結構包括第一阱區、包括導電材料的淺溝渠結構或所述基底的一部分。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額外導電接觸件,所述額外導電接觸件設置於所述像素區內的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上且著陸於所述前側隔離結構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背側隔離結構包括: 第一導電插塞;以及 第一介電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導電插塞與所述基底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導電插塞結構包括: 前側插塞結構,自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以及 背側插塞結構,自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延伸至所述前側插塞結構。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背側插塞結構包括: 第二導電插塞;以及 第二介電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二導電插塞與所述基底之間。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前側插塞結構包括第二阱區及設置於所述第二阱區與所述導電接觸件之間的重摻雜區。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背側隔離結構、所述導電頂蓋以及所述導電插塞結構包括連續導電層。
  10.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 基底,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 多個光偵測器,設置於像素區內的基底中; 導電插塞結構,自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其中所述導電插塞結構包括: 第一插塞結構,設置於所述像素區內且將所述多個光偵測器彼此隔離;以及 第二插塞結構,設置於周邊區內且與所述第一插塞結構橫向地分隔開;以及 導電頂蓋,自所述像素區延伸至所述周邊區且將所述第一插塞結構電連接至所述第二插塞結構;以及 第一導電接觸件,設置於所述周邊區內且經配置以用於經由所述第二插塞結構及所述導電頂蓋向所述第一插塞結構提供隔離偏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插塞結構及所述第二插塞結構中的每一者包括: 導電插塞;以及 介電層,設置於所述導電插塞與所述基底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阱區,所述阱區自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且所述阱區電耦接至所述導電插塞結構。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至少一個淺溝渠結構,所述至少一個淺溝渠結構自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淺溝渠結構包括導電材料且電耦接至所述導電插塞結構中的至少一者。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淺溝渠結構更突出於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之上。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元件,更包括第二導電接觸件,所述第二導電接觸件設置於所述像素區內的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上且電連接至所述第一插塞結構。
  16. 一種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彼此相對的前側及背側的基底; 在像素區內的所述基底中形成多個光偵測器; 自所述背側將所述基底圖案化,以在所述像素區內形成第一開口並在周邊區內形成第二開口; 形成導電材料層於所述基底上且填充至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中,其中所述導電材料層包括位於所述第一開口中的第一導電插塞、位於所述第二開口中的第二導電插塞以及位於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上方的上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導電插塞充當設置於所述多個光偵測器之間的隔離結構的第一部分; 將所述導電材料層的所述上部部分圖案化,以形成導電頂蓋,其中所述導電頂蓋自所述像素區延伸至所述周邊區且電連接至所述第一導電插塞及所述第二導電插塞;以及 在所述周邊區內的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上方形成導電接觸件於所述第二導電插塞上。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導電材料層之前,所述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側壁及底表面上形成介電襯裡;以及 移除覆蓋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的所述底表面的所述介電襯裡的一部分。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更包括: 分別自所述前側在所述像素區及所述周邊區內的所述基底中形成第一阱區及第二阱區,其中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分別被形成為自所述基底的所述背側分別延伸至所述第一阱區及所述第二阱區,且其中所述第一阱區充當所述隔離結構的第二部分。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基底中形成溝渠,其中所述溝渠自所述基底的所述前側延伸至所述基底中的位置且設置於所述像素區或所述周邊區中;以及 在所述溝渠中形成導電層,其中所述第一導電插塞或所述第二導電插塞被形成為電連接至所述導電層。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溝渠形成於所述基底中的阱區中,且其中所述第一導電插塞或所述第二導電插塞著陸於所述阱區或所述導電層上。
TW110125220A 2021-01-08 2021-07-09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787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35085P 2021-01-08 2021-01-08
US63/135,085 2021-01-08
US17/321,909 2021-05-17
US17/321,909 US20220223635A1 (en) 2021-01-08 2021-05-17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0764A true TW202230764A (zh) 2022-08-01
TWI787900B TWI787900B (zh) 2022-12-21

Family

ID=81510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5220A TWI787900B (zh) 2021-01-08 2021-07-09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3635A1 (zh)
JP (1) JP7444906B2 (zh)
KR (1) KR102597959B1 (zh)
CN (1) CN114497097A (zh)
DE (1) DE102021113051A1 (zh)
TW (1) TWI7879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39553A (zh) * 2022-11-14 2024-05-14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沟槽隔离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半导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3207A (ja) 2010-07-14 2012-02-02 Toshiba Corp 裏面照射型固体撮像装置
KR102034482B1 (ko) * 2013-03-04 2019-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및 이의 형성 방법
KR102180102B1 (ko) * 2014-03-07 2020-11-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112335B (zh) * 2014-11-24 2019-05-31 光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相同衬底上制造光电检测器与晶体管的单片集成技术
KR102421726B1 (ko) * 2017-09-25 2022-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JP2019114728A (ja) 2017-12-26 2019-07-1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距離計測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KR102625567B1 (ko) * 2018-08-20 2024-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651605B1 (ko) * 2019-01-11 2024-03-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JP2020126882A (ja) * 2019-02-01 2020-08-20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662233B1 (ko) * 2019-02-28 2024-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KR20210130868A (ko) * 2020-04-22 2021-1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7900B (zh) 2022-12-21
KR102597959B1 (ko) 2023-11-02
KR20220100495A (ko) 2022-07-15
JP2022107525A (ja) 2022-07-21
JP7444906B2 (ja) 2024-03-06
CN114497097A (zh) 2022-05-13
US20220223635A1 (en) 2022-07-14
DE102021113051A1 (de) 2022-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2720B2 (en) Deep trench isolation fabrication for BSI image sensor
US9768214B2 (en) Structure of dielectric grid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210069023A (ko) 균열에 내성이 있는 딥 트렌치 절연 구조물
KR102456271B1 (ko) 후면 정렬 마크가 있는 bsi 칩
KR20190038432A (ko) 톱니 모양의 포토다이오드 구조물을 갖는 cmos 이미지 센서
US20220344383A1 (en) Backside structure for image sensor
TW201347163A (zh) 影像感測器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US20230395631A1 (en) Image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87900B (zh) 包含影像感測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717795B (zh) 影像感測器及其形成方法
JP2023165610A (ja) Cmosイメージセンサのバックサイドディープトレンチアイソレーション(bdti)構造
US20230378217A1 (en) Photodiode structure for image sensor
CN221041135U (zh) 集成电路器件
US20240021641A1 (en) Dielectric structure for small pixel designs
US20230261021A1 (en) Image sensor having a gate dielectric structure for improved device scaling
US20240153979A1 (en) Image Sensor Structure with Reduced Floating N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109829A1 (en) Semiconductor imag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dark current performance
JP2023152717A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性能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分離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