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7151A -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 Google Patents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7151A
TW202217151A TW110108114A TW110108114A TW202217151A TW 202217151 A TW202217151 A TW 202217151A TW 110108114 A TW110108114 A TW 110108114A TW 110108114 A TW110108114 A TW 110108114A TW 202217151 A TW202217151 A TW 2022171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impeller
inner peripheral
plat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7758B (zh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藤木克洋
新宮和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7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7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715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2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04D29/023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30/00Manufacture
    • F05D2230/50Building or constructing in particular ways
    • F05D2230/54Building or constructing in particular ways by sheet metal manufactu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係包括:葉輪,係具有:圓板形的主板;複數片葉片,係在圓周方向被排列於主板的周緣部;以及圓環形之側板,係被配置成與主板相對向,並固定複數片葉片;及渦捲式之渦形殼,係收容葉輪,從側板側導入空氣並向外周側吹出;葉片係具有:西洛哥葉片部,係由前曲葉片所構成;及渦輪葉片部,係與西洛哥葉片部之內周側連接,並由後曲葉片所構成;葉輪係由金屬所構成;葉片係從主板側至側板側,具有固定的厚度,且延伸出至比側板的內周端更內側。

Description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有葉輪的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係包括葉輪、與收容葉輪之渦捲式的渦形殼。葉輪係由主板、與主板相對向之圓環形的側板、以及在主板與側板側之間所設置的複數片葉片所構成,藉轉動從側板側吸入空氣,再經由葉片之間向渦形殼內的風路流出。在渦形殼內的風路,氣流係被升壓,並從吹出口被吹出。在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作為增加風量之手段,有增加葉片片數的方法。可是,在藉由增加葉片片數來增加風量的情況,伴隨葉片片數的增加而噪音變成惡化。因此,有在葉片的外周側係設置前進葉片,且在葉片的內周側係設置後退葉片,藉此,在不增加葉片片數下,經由後退葉片,增加吸入風量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在葉片之內周側所設置的後退葉片係作成被配置於側板之內周端的內側並露出的構成,並藉露出之後退葉片吸入空氣。在專利文獻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葉輪係從樹脂材料被進行射出成形。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3688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可是,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從樹脂材料進行葉輪之射出成形的情況,一般,係因為葉輪的成形性,葉片的厚度係在主板側比側板側更厚,在葉輪之主板側係在葉片之間所形成的間隙比側板側更窄。因此,在專利文獻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係雖然後退葉片從側板之內周端露出,但是在主板側係無法向葉片之間充分地取入到達後退葉片之附近的空氣,而有在葉輪之主板側係無法得到吸入風量之增加的效果的情況。
本揭示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所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葉離心式送風機,該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係與如以往所示由樹脂材料所構成的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相比,可使在葉輪之主板側的吸入風量增加。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係包括:葉輪,係具有:圓板形的主板;複數片葉片,係在圓周方向被排列於該主板的周緣部;以及圓環形之側板,係被配置成與該主板相對向,並固定該複數片葉片;及渦捲式之渦形殼,係收容該葉輪,從該側板側導入空氣並向外周側吹出;該葉片係具有:西洛哥葉片部,係由前曲葉片所構成;及渦輪葉片部,係與該西洛哥葉片部之內周側連接,並由後曲葉片所構成;該葉輪係由金屬所構成;該葉片係從該主板側至該側板側,具有固定的厚度,且延伸出至比該側板的內周端更內側。 [發明之效果]
若依據本揭示,因為葉輪係由金屬所構成,並葉片的厚度係從側板至主板側被作成定值,所以在葉片延伸出至比側板之內周端更內側的部分,在葉輪的主板側亦可確保與葉輪的側板側相同之葉片之間的間隙。因此,與如以往所示由樹脂材料所構成的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相比,在葉輪的主板側亦可使吸入風量增加。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實施形態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此外,在包含圖1之以下的圖面,係有各構成元件之相對之尺寸的關係及形狀等與實際者係相異的情況。又,在以下的圖面,附加相同的符號者係相同或與其相當者,當作這係在專利說明書之全文共通。又,為了易於理解,適當地使用表示方向的術語(例如,「上」、「下」、「前」以及「後」等),但是這些記載係為了便於說明,只是依此方式記載,不是限定裝置或元件之配置及方向者。 實施形態1
圖1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RS平行地觀察實施形態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之構成的外觀圖。圖2係在模式上表示圖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之A-A線剖面的剖面圖。使用圖1及圖2,說明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之基本的構造。
如圖1所示,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係多葉離心式的送風機,並具有:葉輪10,係產生氣流;及渦形殼20,係收容葉輪10。葉輪10係如圖1所示,具有圓板形的主板11、厚度均勻之複數片葉片12、以及如圖2所示之圓環形的側板13。在主板11,係設置連接未圖示之馬達的軸部11b。複數片葉片12係在圓周方向被排列於主板11的周緣部。側板13係被配置成與主板11相對向,並固定複數片葉片12。
如圖1所示,渦形殼20係具有渦形部21、與形成空氣之排出口22b的排出部22,並是將從葉輪10向離心方向所吹出的氣流進行整流者。渦形殼20係具有渦捲形,並在內部形成往排出口22b逐漸擴大的風路20a。
渦形部21係形成風路20a,該風路20a係將藉葉輪10的轉動所產生之氣流的動壓變換成靜壓。渦形部21係具有:側壁23,係從葉輪10之虛擬之轉軸RS的軸向覆蓋葉輪10;及周壁24,係從轉軸RS之徑向的外側包圍葉輪10。在側壁23,係形成吸入空氣的吸入口23b。又,渦形部21係具有舌部25,該舌部25係位於排出部22與周壁24的渦捲起點部24a之間並構成曲面。舌部25係作成將在渦捲起點部24a的附近從葉輪10向離心方向所吹出的氣流在葉輪10的轉向R引導成經由渦形部21往排出口22b。
此外,轉軸RS之徑向係對轉軸RS之軸向垂直的方向。由周壁24及側壁23所構成之渦形部21的內部空間是上述的風路20a,在風路20a,係從葉輪10所吹出的氣流沿著周壁24流動。
在圖2所示之例子,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係作成雙吸入式的離心式送風機,該離心式送風機係在葉輪10之虛擬之轉軸RS的軸向,從兩端側吸入空氣。側壁23係在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被配置於葉輪10的兩側。在渦形殼20之側壁23,係以空氣在葉輪10與渦形殼20的外部之間可流通的方式形成吸入口23b。如圖1所示,吸入口23b係被形成為圓形,葉輪10係在渦形殼20內,被配置成吸入口23b之中心與葉輪10之軸部11b的中心大致一致。葉輪10係被渦形殼20軸支成可轉動。
如圖2所示,渦形殼20係雙吸入式的外殼,該外殼係在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在主板11之兩側,具有形成吸入口23b之側壁23。在渦形殼20,2片側壁23係被設置成經由周壁24分別相對向。
如圖1所示,在側壁23所設置之吸入口23b係藉鐘形口26所形成。即,鐘形口26係在葉輪10形成吸入口23b,該吸入口23b係與由主板11與複數片葉片12所形成的空間連通。在以後的說明,有將由主板11與複數片葉片12所形成的空間稱為葉輪10之流通路11a的情況。
如圖2所示,鐘形口26係將從側壁23之吸入口23b所吸入的空氣進行整流,再經由葉輪吸入口10a使其向葉輪10的中央部流入。鐘形口26係被設置成從側壁23往內部突出。更詳細地說明之,鐘形口26係以開口徑從渦形殼20的側壁23朝向內部逐漸縮小的方式所形成。根據這種構成,在葉輪10轉動時,位於側壁23之吸入口23b的附近之空氣係沿著鐘形口26圓滑地流動,並經由葉輪吸入口10a高效率地流入葉輪10。用以使氣體流入葉輪10之流通路11a的葉輪吸入口10a係被設置於葉輪10的側板13側。
如圖1所示,周壁24係由在葉輪10之轉向R彎曲的壁面所構成。周壁24係如圖2所示,是在渦形殼20位於彼此相對向的2片側壁23之間,並如圖1所示,被設置成連接2片側壁23之外周緣的一部分。周壁24係具有彎曲之內周面24c,並沿著內周面24c向排出口22b引導從葉輪10向渦形部21內之風路20a所吹出的氣流。
周壁24係作成如圖1所示彎曲的壁面如圖2所示與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平行地延伸的構成。此外,周壁24係亦可是對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傾斜的形態,不是被限定為被配置成與轉軸RS之軸向平行的形態。
如圖1所示,周壁24係從葉輪10的軸部11b之徑向的外側覆蓋葉輪10,其內周面24c與後述之複數片葉片12之外周側的端部相對向。即,周壁24的內周面24c係與在葉輪10的葉片12之空氣的吹出側相對向。周壁24係從渦捲起點部24a至渦捲終點部24b被設置成沿著葉輪10之轉向R,該渦捲起點部24a係位於與舌部25的邊界,該渦捲終點部24b係位於遠離舌部25之側的排出部22與渦形部21之邊界。此處,渦捲起點部24a係在由彎曲之壁面所構成的周壁24,藉葉輪10之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之上游側的端部, 渦捲終點部24b藉葉輪10之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之下游側的端部。更詳細地說明之,周壁24係被形成渦捲形狀。作為渦捲形狀,係例如有根據對數螺旋、阿(基米得)氐螺旋、或漸開線曲線等之渦捲形狀。根據這種構成,從葉輪10向渦形殼20之風路20a內所吹出的氣流係在葉輪10與周壁24之間隙向排出部22的方向圓滑地流動。因此,在渦形殼20內,係從舌部25往排出部22,在葉輪10之轉向R,空氣的靜壓上升。
排出部22係形成排出口22b,該排出口22b係排出藉葉輪10之轉動所產生並通過渦形部21之風路20a的氣流。排出部22係由中空之管所構成,該中空之管係與所排出之空氣的流動方向正交之截面成為矩形。排出部22係例如由板狀之四側面所構成。具體而言,排出部22係具有:延設板221,係與周壁24之 渦捲終點部24b圓滑地連接;及擴散板222,係從舌部25延伸成與延設板221相對向。又,排出部22係為了在延設板221及擴散板222分別連接轉軸RS之軸向的兩端,而具有從2片側壁23之各個所延設的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未圖示)。此外,排出部22的截面形狀係不是被限定為矩形。排出部22係形成排出側風路22a,該排出側風路22a係將從葉輪10所排出並在周壁24與葉輪10之間隙流動的氣流引導成向渦形殼20之外部排出。
在渦形殼20,在排出部22的擴散板222與周壁24的渦捲起點部24a之間形成舌部25。舌部25係以既定曲率半徑所形成,周壁24係經由舌部25與擴散板222圓滑地連接。舌部25係抑制在渦形殼20的內部所形成之渦捲形的風路20a之從渦捲終點往渦捲起點之空氣的流入。換言之,舌部25係具有在風路20a使從上游部往葉輪10之轉向R之空氣的流動、與從風路20a之下游部往排出口22b的排出方向之空氣的流動分流的任務。又,向排出部22之排出側風路22a流入的氣流係在通過渦形殼20之間靜壓上升,而成為比渦形殼20內更高壓。因此,舌部25係作成具有將這種壓力差隔開之功能的構成。
圖3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RS平行地觀察圖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的葉輪10之構成的圖。在圖3,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係以虛線表示。圖4係在模式上表示圖3之葉輪10之B-B線剖面的剖面圖。如圖3所示,葉輪10係離心式之葉輪。葉輪10係由金屬所構成,例如由複數片鋼板等所構成。葉輪10係構成為藉馬達等(圖示係省略)被進行轉動驅動,利用轉動所產生之離心力向離心方向,即徑向外側強迫地送出空氣,並從在側板13側所設置之葉輪吸入口10a吸入空氣。葉輪10係藉馬達等,在轉向R轉動。
如圖4所示,主板11的厚度係亦可在以轉軸RS為中心的徑向,被形成為往中心而壁之厚度變厚的圓盤形,或者,亦可在以轉軸RS為中心的徑向,被形成為固定之厚度。此外,主板11係板狀即可,亦可主板11的形狀係例如是多角形等圓形以外的形狀。又,將馬達(圖示係省略)與在主板11之中心部所設置的軸部11b連接,經由軸部11b,藉馬達,對主板11進行轉動驅動。
如圖3所示,複數片葉片12係作成在相鄰的葉片12之間形成所決定之間隔,並以轉軸RS為中心在圓周方向被配置於主板11的板面111,藉在主板11所配置的複數片葉片12,葉輪10係形成筒形。在相鄰的葉片12之間所形成的間隙G係構成葉輪10的流通路11a。
被設置成放射狀之複數片葉片12的各片係具有由前曲葉片所構成之西洛哥葉片部30、與由後曲葉片所構成之渦輪葉片部40。渦輪葉片部40係在徑向與西洛哥葉片部30連接,葉片12係具有在徑向彎曲的形狀。渦輪葉片部40係以與西洛哥葉片部30連續的方式被設置於比西洛哥葉片部30更內周側。在西洛哥葉片部30與渦輪葉片部40之葉片邊界12b,西洛哥葉片部30與渦輪葉片部40係圓滑地連接。
如圖3及圖4所示,在以轉軸RS為中心之主板11的轉動,葉片12之內周側的端面是葉片前緣12f,葉片12之外周側的端面是葉片後緣12r。在以後的說明,有將葉片前緣12f稱為葉片12之內周緣的情況。在圖3所示之例子,渦輪葉片部40係在徑向從葉片邊界12b至葉片前緣12f成直線狀地被形成。如圖4所示,葉片前緣12f係在轉軸RS的軸向以隨著從側板13側往主板11側而葉片前緣12f逐漸地接近轉軸RS的方式對轉軸RS的軸向傾斜。葉片後緣12r及葉片邊界12b係分別被作成與轉軸RS大致平行。此外,關於各葉片12之詳細的構成係後述。
如圖4所示,複數片葉片12之各片係在轉軸RS的軸向,被設置於主板11與側板13之間。在轉軸RS的軸向,各葉片12之一端係與主板11連接,各葉片12之另一端係與側板13連接。各葉片12之另一端係在徑向沿著側板13延伸,進而延伸出至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即,在各葉片12的另一端之內周側的部分係與側板13未連接。
在以後的說明,在轉軸RS的軸向,有將在葉片12與主板11連接的一端稱為主板11側之端部12d,並在葉片12將側板13側的另一端稱為側板13側之端部12u的情況。又,在以後的說明,係將在各葉片12的葉片前緣12f與主板11側之端部12d連接的部分稱為主板側內周端12fd。並將在各葉片12的葉片前緣12f與側板13側之端部12u連接的部分稱為側板側內周端12fu。在圖3,係以一點鏈線表示通過複數片葉片12之側板側內周端12fu的第1虛擬圓C1。第1虛擬圓C1係在主板11之虛擬的轉軸RS上具有圓心。
葉片12之一部分係如圖4所示,從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延伸出至比側板13的內周端13a更內側。換言之,如圖3所示,在各葉片12不僅主板側內周端12fd而且側板側內周端12fu(以第1虛擬圓C1表示)亦位於比側板13的內周端13a更內側。即,經由比側板13的內周端13a,在葉片12之包含端部12u之內周側的部分與葉片前緣12f之全部的葉片部位露出。
側板13係維持各葉片12之頭端的位置關係,且對複數片葉片12補強者。在圖4所示之例子,在轉軸RS的軸向,在主板11之兩側,設置側板13及複數片葉片12。被設置成與主板11之一方的板面111相對向之側板13係連結在主板11之一方的板面111側所配置之複數片葉片12。被設置成與主板11之另一方的板面112相對向之側板13係連結在主板11之另一方的板面112側所配置之複數片葉片12。
如圖2所示,葉輪10係在渦形殼20內,被配置成吸入口23b之中心與葉輪10之軸部11b的中心一致,並葉輪10之側板13與形成吸入口23b之側壁23相對向。在徑向,側壁23的內周端,即在側壁23之吸入口23b的開口緣、與葉輪10之側板13的內周端13a係大致一致。因此,在葉輪10向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所延伸出的葉片部分係從渦形殼20之側壁23的內周端露出。
圖5係在模式上表示圖2之鐘形口26與葉輪10之位置關係的圖。如圖5所示,側板13之內周端13a係位於比鐘形口26之頭端的外周端26a更內周側較佳。藉由依此方式構成,將側板13之在徑向的長度確保成藉側板13充分地固定複數片葉片12。
圖6係將圖3之葉輪10的外周部之一部分放大的局部立體圖。以下,使用圖3~圖4及圖6,在轉軸RS的軸向,將側板13側定義成上側,並將主板11側定義成下側,說明葉片12之詳細的構成。
在實施形態1,係如圖3所示,作成以下的構成,在徑向各葉片12之葉片邊界12b係與側板13之內周端13a一致,各葉片12之西洛哥葉片部30係被側板13覆蓋,各葉片12之渦輪葉片部40係從側板13之內周端13a露出。藉由以側板13覆蓋氣流之風速比渦輪葉片部40快的西洛哥葉片部30,可抑制噪音的增加。
又,如圖4所示,葉片前緣12f係傾斜成距離Ld比距離Lu更長,而該距離Ld係側板13之內周端13a與在葉片前緣12f之主板側內周端12fd的距離,該距離Lu係側板13之內周端13a與在葉片前緣12f之側板側內周端12fu的距離。 即,從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葉片前緣12f傾斜成由複數片葉片12之葉片前緣12f所形成的內徑逐漸擴大。
如圖6所示,渦輪葉片部40係具有與西洛哥葉片部30連接之第1渦輪葉片部41、與比第1渦輪葉片部41更內周側的第2渦輪葉片部42。第1渦輪葉片部41係包含渦輪葉片部40之上面的全部,並具有例如長方形之四角形狀。第2渦輪葉片部42係包含葉片12之葉片前緣12f的全部,並具有三角形狀。即,以渦輪葉片部40之弦長隨著從側板13側往主板11側而變長的方式形成渦輪葉片部40。
又,在圖6所示之例子,係在徑向,葉片前緣12f之側板側內周端12fu的位置係位於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以第1虛擬圓C1所示之葉片12的葉片邊界12b係位於側板13的內周端13a上。即,在圖6所示之例子,係作成包含第1渦輪葉片部41及第2渦輪葉片部42之渦輪葉片部40的全部被配置於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並露出的構成。另一方面,西洛哥葉片部30之上面的全部係被側板13覆蓋。
此外,在徑向,葉片12之葉片邊界12b的位置與側板13之內周端13a的位置係未必要一致。在徑向,只要第1渦輪葉片部41之至少一部分延伸出至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藉在渦輪葉片部40所露出的部分,從流通路11a之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可取入空氣。
各葉片12係如圖3所示,在徑向具有固定之厚度W。又,各葉片12係如圖6所示, 從主板11(參照圖3)側至側板13側,具有固定之厚度W。各葉片12係可由厚度均勻之鋼板構成。即,在側板13側的端部12u之葉片12的厚度W係與在主板11側的端部12d(圖6)之葉片12的厚度W相同。因此,在相鄰的葉片12之間所形成的間隙G係隨著從葉片前緣12f往葉片後緣12r而逐漸擴大,又,從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作成相同的大小。
使用圖1~圖6,說明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之動作。如圖1所示,葉輪10藉未圖示之馬達以轉軸RS為中心被進行轉動驅動時,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之外部的空氣經渦形殼20之吸入口23b及葉輪吸入口10a在軸向流入葉輪10的中央部。在葉輪10之中央部所流入的空氣係藉葉輪10之轉動,從葉片前緣12f被取入葉輪10的流通路11a內,並在流通路11a內向徑向外側流動。
如使用圖3~圖4的說明所示,在葉片12包含主板11側及側板13側的部分從側壁23的內周端及側板13之內周端13a向內側露出。因此,與僅葉片12之主板11側延伸出的構成相比,可將在葉輪10之中央部所流入的空氣從葉片前緣12f的側板13側亦取入流通路11a內,而不僅在主板11側,而且在側板13側亦可使吸入風量增加。
如圖4所示,因為葉片前緣12f係傾斜,並側板側內周端12fu係位於比主板側內周端12fd更加徑向的外側,所以在從側板13之內周端13a所露出的葉片部分可減少在側板13側的阻力,而可抑制噪音之惡化。又,藉由在露出的葉片部分可減少在側板13側的阻力,減少從葉輪吸入口10a所吸入之氣流的流入損失,因為在主板11側亦誘導空氣,所以可抑制相對側板13側之在主板11側的吸入風量減少。
又,如圖6所示,因為由金屬所構成的葉輪10之各葉片的厚度W係作成均勻,所以在相鄰的葉片12之間所形成的間隙G係從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作成定值。因此,與如以往所示由樹脂材料所構成並在主板11側間隙G變窄的葉輪相比,在葉輪10的主板11側亦可使吸入風量增加。
又,如圖6所示,在葉片12,作成在西洛哥葉片部30之徑向的內側設置渦輪葉片部40,並渦輪葉片部40從側板13的內周端13a露出的構成。因此,在由渦輪葉片部40所形成之在與葉輪之轉向反方向傾斜,且往西洛哥葉片部30逐漸擴大的流通路11a,所取入之空氣係一面高效率地被升壓一面向西洛哥葉片部30被送出。
被升壓並到達與西洛哥葉片部30之葉片邊界12b的氣流係之後在流通路11a一面沿著西洛哥葉片部30改變行進方向一面往葉片後緣12r流動。然後,到達葉片後緣12r之氣流係從葉輪10的流通路11a向渦形殼20的風路20a被送出。從葉輪10向風路20a所送出之氣流係在通過往排出口22b擴大之渦捲形的風路20a時更被升壓,再經由排出口22b向外周側被吹出。
此外,在實施形態1,係說明了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是雙吸入式之離心式送風機的情況,但是亦可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係單吸入式之離心式送風機。又,葉片12之片數係不限定為所圖示之片數。
如以上所示,實施形態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100係包括:葉輪10;及渦捲式之渦形殼20,係收容葉輪10。葉輪10係具有:圓板形的主板11;複數片葉片12,係在圓周方向被排列於主板11的周緣部;以及圓環形之側板13,係被配置成與主板11相對向,並固定複數片葉片12。渦形殼20係作成從側板13側導入空氣並向外周側吹出的構成。葉輪10係由金屬所構成,葉片12係從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具有固定的厚度W。又,葉片12係從主板11側至側板13側,延伸出至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
若依據本揭示,因為葉輪10係由金屬所構成,並葉片12的厚度W係從側板13側至主板11側作成定值,所以在葉輪10的主板11側亦可確保與側板13側相同的間隙G。因此,與如以往般樹脂成形品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相比,在葉輪10的主板11側亦可使吸入風量增加。
又,葉片12之內周緣(葉片前緣12f)係從側板13側往主板11側傾斜。側板13之內周端13a與在葉片前緣12f之主板11側的內周端(主板側內周端12fd)的距離Ld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與在葉片前緣12f之側板13側的內周端(側板側內周端12fu)的距離Lu更長。換言之,葉片前緣12f係傾斜成主板側內周端12fd與葉輪10的轉軸RS(或從側板13之內周端13a向主板11垂下的垂線)之在徑向的距離比側板側內周端12fu與葉輪10的轉軸RS(或從側板13之內周端13a向主板11垂下的垂線)之在徑向的距離更長。
藉此,可減少從側板13之內周端13a所露出的葉片部分之在側板13側所產生的阻力,而可抑制經由葉輪吸入口10a流入之空氣的流入損失及阻力所造成之噪音惡化等的發生。因此,向主板11側亦可誘導經由葉輪吸入口10a流入之空氣,所以可抑制相對側板13側之在主板11側的吸入風量減少。
又,葉片12係具有:西洛哥葉片部30,係由前曲葉片所構成;及渦輪葉片部40,係與西洛哥葉片部30之內周側連接,並由後曲葉片所構成。又,葉片12的渦輪葉片部40係被設置於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更內側。藉此,可使露出之葉片部分的面積成為更大,而可將經由葉輪吸入口10a所流入的空氣更多地取入葉片12之間的間隙G。又,在由渦輪葉片部40所形成之在與葉輪10之轉向R反方向傾斜,且往徑向之外側逐漸擴大的流通路11a,可將所取入之空氣一面升壓一面高效率地向西洛哥葉片部30送出。
又,渦形殼20係具有:設置吸入口23a之相對向的側壁23;周壁24;以及鐘形口26,係形成吸入口23a,並開口徑向內部逐漸縮小。側板13之內周端13a係位於比鐘形口26之頭端的外周端26a更內周側。藉此,確保側板13之在徑向的長度,而可藉側板13更確實地固定複數片葉片12。 實施形態2
圖7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平行地觀察實施形態2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的葉片之構成的圖。在實施形態2,係從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觀察葉片12,在第1渦輪葉片部41之一部分被側板13所覆蓋上,與實施形態1的情況係相異。在圖7,係以兩點一鏈線表示對在主板11之板面111(參照圖3)所設置的葉片12之側板13之內周端13a的位置。又,在圖7,係以箭號F1表示在葉輪10的轉動中通過葉片12之負壓面122的附近之氣流的方向。
在實施形態2,亦與實施形態1的情況一樣,第1渦輪葉片部41係包含渦輪葉片部40之上面的全部,並具有四角形狀,第2渦輪葉片部42係包含葉片12之葉片前緣12f的全部,並具有三角形狀。又,在實施形態2,成為第1渦輪葉片部41與第2渦輪葉片部42的邊界之葉片前緣12f的側板側內周端12fu係位於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的位置更內側,這係與實施形態1的情況一樣。
在實施形態2,係作成西洛哥葉片部30與渦輪葉片部40之第1渦輪葉片部41的葉片邊界12b位於比側板13之內周端13a的位置更外側,並西洛哥葉片部30及第1渦輪葉片部41之外周側的一部分被側板13覆蓋的構成。換言之,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係由西洛哥葉片部30、與第1渦輪葉片部41之外周側的一部分所構成。
因此,藉在渦輪葉片部40從側板13所露出的部分,圖謀往流通路11a之吸入風量的增加,且藉在渦輪葉片部40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可使流通路11a所吸入之氣流高效率地升壓。
又,從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觀察,在第1渦輪葉片部41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之弦長L2,對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之弦長L1的比例係比0%更大且30%以下較佳。
圖8係表示圖7之葉片12之變形例的圖。在圖8所示之變形例,將在第1渦輪葉片部41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之弦長L2,對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之弦長L1的比例作成比30%更大的40%。如變形例所示,在使弦長L2對弦長L1之比例比30%更大的情況,將葉片12之葉片弦長作成定值時,需要使西洛哥葉片部30 之弦長變短,且對渦輪葉片部40向轉向R更傾斜。因此,在西洛哥葉片部30的負壓面122側發生剝離渦流Fa,而有引起由氣流從負壓面122剝離所造成之風量的減少、及由剝離渦流Fa的發生所造成之噪音的增大的情況。
在實施形態2,葉片12係具有:西洛哥葉片部30,係由前曲葉片所構成;及渦輪葉片部40,係與西洛哥葉片部30之內周側連接,並由後曲葉片所構成。從葉輪10之轉軸RS的軸向觀察,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係由西洛哥葉片部30與渦輪葉片部40的一部分所構成。而且,西洛哥葉片部30的弦長,即弦長L1與弦長L2的差係比渦輪葉片部40之一部分的弦長L2更長。進而,在渦輪葉片部40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上述之渦輪葉片部40的一部分)之弦長L2,對在葉片12被側板13覆蓋的部分之弦長L1的比例係比0%更大且30%以下。
因此,在氣流F2從渦輪葉片部40向西洛哥葉片部30流動時,在葉片12之角度變化的過程,因為可抑制氣流之急速的角度變化,所以可抑制在負壓面122所產生之剝離。結果,可抑制由氣流從負壓面122剝離所造成之風量的減少、及由剝離渦流Fa的發生所造成之噪音的增大。
此外,可將各實施形態組合或將各實施形態適當地進行變形、省略。
10:葉輪 10a:葉輪吸入口 11:主板 11a:流通路 11b:軸部 12:葉片 12b:葉片邊界 12d:端部 12f:葉片前緣 12fd:主板側內周端 12fu:側板側內周端 12r:葉片後緣 12u:端部 13:側板 13a:內周端 20:渦形殼 20a:風路 21:渦形部 22:排出部 22a:排出側風路 22b:排出口 23:側壁 23b:吸入口 24:周壁 24a:渦捲起點部 24b:渦捲終點部 24c:內周面 25:舌部 26:鐘形口 26a:外周端 30:西洛哥葉片部 40:渦輪葉片部 41:第1渦輪葉片部 42:第2渦輪葉片部 100: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111:板面 112:板面 122:負壓面 221:延設板 222:擴散板 C1:第1虛擬圓 F1:箭號 F2:氣流 Fa:剝離渦流 G:間隙 L1:弦長 L2:弦長 Ld:距離 Lu:距離 R:轉向 RS:轉軸 W:厚度
[圖1]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平行地觀察實施形態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之構成的外觀圖。 [圖2]係在模式上表示圖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之A-A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3]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平行地觀察圖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的葉輪之構成的圖。 [圖4]係在模式上表示圖3之葉輪之B-B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5]係在模式上表示圖2之鐘形口與葉輪之位置關係的圖。 [圖6]係將圖3之葉輪的外周部之一部分放大的局部立體圖。 [圖7]係在模式上表示與轉軸平行地觀察實施形態2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的葉片之構成的圖。 [圖8]係表示圖7之葉片之變形例的圖。
10:葉輪
11a:流通路
12:葉片
12b:葉片邊界
12f:葉片前緣
12fu:側板側內周端
12r:葉片後緣
12u:端部
13:側板
13a:內周端
30:西洛哥葉片部
40:渦輪葉片部
41:第1渦輪葉片部
42:第2渦輪葉片部
C1:第1虛擬圓
W:厚度
G:間隙
R:轉向

Claims (6)

  1. 一種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係: 包括: 葉輪,係具有:圓板形的主板;複數片葉片,係在圓周方向被排列於該主板的周緣部;以及圓環形之側板,係被配置成與該主板相對向,並固定該複數片葉片;及 渦捲式之渦形殼,係收容該葉輪,從該側板側導入空氣並向外周側吹出; 該葉片係具有:西洛哥葉片部,係由前曲葉片所構成;及渦輪葉片部,係與該西洛哥葉片部之內周側連接,並由後曲葉片所構成; 該葉輪係由金屬所構成; 該葉片係從該主板側至該側板側,具有固定的厚度,且延伸出至比該側板的內周端更內側。
  2. 如請求項1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葉片之內周緣係從該側板側往該主板側傾斜成該側板之該內周端與在該葉片的該內周緣之該主板側之內周端的距離比該側板之該內周端與在該葉片的該內周緣之該側板側之內周端的距離更長。
  3. 如請求項1或2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中 從該葉輪之轉軸的軸向觀察,在該葉片被該側板覆蓋的部分係由該西洛哥葉片部與該渦輪葉片部的一部分所構成; 該西洛哥葉片部的弦長係比該渦輪葉片部之該一部分的弦長更長。
  4. 如請求項3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輪葉片部之該一部分的弦長對該葉片之該部分的弦長之比例係比0%更大且30%以下。
  5. 如請求項1或2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葉片之該渦輪葉片部係被設置於比該側板之該內周端更內側。
  6. 如請求項1或2之多葉離心式送風機,其中 該渦形殼係具有:設置吸入口之相對向的側壁;周壁;以及鐘形口,係形成該吸入口,並開口徑向內部逐漸縮小; 該側板之該內周端係位於比該鐘形口之頭端的外周端更內周側。
TW110108114A 2020-10-23 2021-03-08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TWI747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9898 WO2022085175A1 (ja) 2020-10-23 2020-10-23 多翼遠心送風機
WOPCT/JP2020/039898 2020-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7758B TWI747758B (zh) 2021-11-21
TW202217151A true TW202217151A (zh) 2022-05-01

Family

ID=79907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114A TWI747758B (zh) 2020-10-23 2021-03-08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6899A1 (zh)
EP (1) EP4234946A4 (zh)
JP (1) JP7466683B2 (zh)
CN (1) CN116348680A (zh)
TW (1) TWI747758B (zh)
WO (1) WO20220851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8506A1 (ja) * 2022-08-16 2024-0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38573A1 (ja) * 2022-08-19 2024-0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用ファン、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調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2300U (zh) * 1990-08-09 1992-04-09
JP3260544B2 (ja) * 1994-04-06 2002-02-25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多翼ファン
JPH09256994A (ja) * 1996-03-22 1997-09-30 Toshiba Transport Eng Kk 遠心多翼形電動送風機
US5988979A (en) * 1996-06-04 1999-11-23 Honeywell Consumer Products, Inc. Centrifugal blower wheel with an upwardly extending, smoothly contoured hub
JP2000145693A (ja) 1998-11-09 2000-05-26 Hitachi Ltd 多翼前向ファン
JP2002357196A (ja) 2001-05-30 2002-12-13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遠心ファン
JP2006125229A (ja) * 2004-10-27 2006-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
WO2007138673A1 (ja) * 2006-05-30 2007-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遠心式多翼ファン
KR101039635B1 (ko) * 2010-03-11 2011-06-08 주식회사 제이엠더블유 헤어 드라이어용 비엘디씨 모터
JP5496132B2 (ja) 2010-07-16 2014-05-2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8881396B2 (en) * 2011-02-07 2014-11-11 Revcor,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an assembly
TWM418176U (en) * 2011-04-01 2011-12-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eller
WO2013080241A1 (ja) * 2011-11-28 2013-06-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多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493682B2 (ja) * 2013-12-11 2019-04-0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遠心ファン
CN205298053U (zh) * 2015-11-16 2016-06-08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离心式散热风扇的扇轮
US10030667B2 (en) * 2016-02-17 2018-07-24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Centrifugal blower wheel for HVACR applications
JP2019019758A (ja) * 2017-07-18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インペラおよび当該遠心ファンインペラを備える遠心ファン
WO2019082378A1 (ja) * 2017-10-27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
US11236762B2 (en) * 2019-04-26 2022-02-0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Variable geometry of a housing for a blowe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6683B2 (ja) 2024-04-12
CN116348680A (zh) 2023-06-27
WO2022085175A1 (ja) 2022-04-28
US20240026899A1 (en) 2024-01-25
JPWO2022085175A1 (zh) 2022-04-28
EP4234946A1 (en) 2023-08-30
EP4234946A4 (en) 2023-12-20
TWI747758B (zh) 2021-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6132B2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946396B2 (ja) 遠心送風機
US8870541B2 (en) Centrifugal multiblade fan
CN109790853B (zh) 离心压缩机以及涡轮增压器
US20180258959A1 (en) Vaned Diffuser and Blower, Fluid Machine, or Electric Blower Provided with Same
TW202217151A (zh) 多葉離心式送風機
US11808270B2 (en) Impeller, multi-blade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634929B2 (ja) 遠心送風機
JP5473497B2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682751B2 (ja) 多翼送風機
US20230135727A1 (en) Impeller, multi-blade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46469B2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JP3411701B2 (ja) 遠心送風機
JP2020133502A (ja) 多段遠心流体機械
WO2024038622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JP4915791B2 (ja)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JPH0474560B2 (zh)
JP7413973B2 (ja) 送風機
JP7466707B2 (ja) 遠心送風機
JP2023006935A (ja) 遠心送風機
TW202417746A (zh) 多翼離心送風機
TW202405314A (zh) 多翼離心送風機及空調機
JP6038320B2 (ja) 多翼送風機
JPS59194097A (ja) 送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