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2277A - 成形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2277A
TW202212277A TW110122728A TW110122728A TW202212277A TW 202212277 A TW202212277 A TW 202212277A TW 110122728 A TW110122728 A TW 110122728A TW 110122728 A TW110122728 A TW 110122728A TW 202212277 A TW202212277 A TW 2022122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wall
end portion
mentione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2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正徳
伊賀元一
岡本功太
石橋弘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2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22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7/00Forming molten glass by flowing-out, pushing-out, extruding or drawing downwardly or laterally from forming slits or by overflowing over lips
    • C03B17/06Forming glass sheets
    • C03B17/068Means for providing the drawing force, e.g. traction or draw ro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7/00Forming molten glass by flowing-out, pushing-out, extruding or drawing downwardly or laterally from forming slits or by overflowing over lips
    • C03B17/06Forming glass sheets
    • C03B17/064Forming glass sheets by the overflow downdraw fusion process; Isopipe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lass Melting And Manufacturing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成形裝置係成形玻璃帶者,其具有自第1端部延伸至第2端部之軸向,第1端部成為熔融玻璃之入口側,該成形裝置於上部具有自上述第1端部延伸至上述第2端部之第1及第2突出部,於兩突出部之間,形成有供上述熔融玻璃自上述第1端部朝上述第2端部流動之通道,將俯視下上述通道之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設為通道寬度時,上述通道之上述第2端部附近之上述通道寬度朝上述第2端部連續減小,且於上述第2端部達到0(零)。

Description

成形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形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用於玻璃板之製造之成形裝置。
已知有下拉法作為玻璃板之連續製程之一種。下拉法之代表例為熔融法(例如專利文獻1)。
該熔融法中,將藉由使玻璃原料熔解而獲得之熔融玻璃供給至設置於成形用裝置(以下,稱為「成形裝置」)之上部之通道。成形裝置之剖面成為朝下變得尖細之大致楔狀,自通道溢出之熔融玻璃沿成形裝置之對向之2個側面流下。
沿兩側面流下之熔融玻璃於成形裝置之下端合流而一體化,藉此成形玻璃帶。其後,該玻璃帶藉由輥等牽引構件一面緩冷一面被向下牽引,以規定尺寸被切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3338696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使用如上所述之成形裝置成形玻璃帶時,有時會產生如下問題,即,玻璃帶之一部分出現結晶化(即,失透),或玻璃組成局部發生變化。又,可能產生如下問題,即,於玻璃帶之寬度方向上,經常無法獲得均勻之厚度。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背景而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形裝置,其於成形玻璃帶時,不易產生失透或組成變化,且能夠抑制玻璃帶之寬度方向上之厚度變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形裝置,其係成形玻璃帶者,且 具有自第1端部延伸至第2端部之軸向,第1端部成為熔融玻璃之入口側, 該成形裝置於上部具有自上述第1端部延伸至上述第2端部之第1及第2突出部,於兩突出部之間,形成有供上述熔融玻璃自上述第1端部朝上述第2端部流動之通道, 將俯視下上述通道之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設為通道寬度時,上述通道之上述第2端部附近之上述通道寬度朝上述第2端部連續減小,且於上述第2端部達到0(零)。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成形裝置,其於成形玻璃帶時,不易產生失透或組成變化,且能夠抑制玻璃帶之寬度方向上之厚度變動。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進行說明。
(先前之成形裝置)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之構成及特徵,首先參照圖1至圖3,對先前之成形裝置之構成簡單地進行說明。
圖1中,模式性地表示先前之熔融法中使用之成形裝置之構成。又,圖2中,模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成形裝置之俯視圖。又,圖3中,模式性地表示圖2所示之成形裝置之沿I-I線之剖面。再者,圖1及圖3中表示成形裝置使用過程中之狀態。
如圖1至圖3所示,先前之成形裝置1具有自第1端部3延伸至第2端部5之軸向(X方向),第1端部3連接於熔融玻璃之供給管7。
又,如圖3所示,關於成形裝置1,與軸向垂直之剖面之輪廓呈大致楔狀,且具有相互對向之2個外側面8a及8b。兩外側面8a及8b於合流邊9處合流。
成形裝置1具有上側之第1部分11、及下側之第2部分31。
成形裝置1之第1部分11具有相互對向之2個突出部12a及12b。突出部12a具有上表面13a、內表面14a及外表面15a。內表面14a及外表面15a分別沿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對向。內表面14a及外表面15a藉由上表面13a而連接。同樣地,突出部12b具有上表面13b、內表面14b及外表面15b。
進而,成形裝置1之第1部分11於2個突出部12a及12b之間具有底面17。底面17構成為,其深度自成形裝置1之第1端部3朝第2端部5逐漸減小。
藉由突出部12a之內表面14a、突出部12b之內表面14b、及底面17,而於第1部分11劃分出通道22。通道22構成為,其深度因底面17之形狀而自成形裝置1之第1端部3朝第2端部5逐漸減小,且於第2端部5附近深度成為零。
另一方面,成形裝置1之第2部分31具有相互對向之外表面33a及33b。第2部分31之外表面33a與第1部分11之外表面15a連接,藉此,構成成形裝置1之外側面8a。同樣地,第2部分31之外表面33b與第1部分11之外表面15b連接,藉此,構成成形裝置1之外側面8b。
於使用先前之成形裝置1時,將熔融玻璃MG自供給管7供給至成形裝置1。
供給至成形裝置1之熔融玻璃MG通過通道22而自第1端部3流動至第2端部5。
其後,供給至通道22之熔融玻璃MG自成形裝置1之第1部分11之突出部12a及12b沿著各自之外表面15a及15b溢出,朝下方流出。
藉此,如圖3所示,於成形裝置1之第1部分11之外表面15a形成第1熔融玻璃部分40a,於第1部分11之外表面15b形成第2熔融玻璃部分40b。
其後,第1熔融玻璃部分40a沿成形裝置1之第2部分31之外表面33a進一步向下方流出。同樣地,第2熔融玻璃部分40b沿成形裝置1之第2部分31之外表面33b進一步向下方流出。
其結果,第1熔融玻璃部分40a及第2熔融玻璃部分40b到達合流邊9,在此處一體化。藉此,形成玻璃帶GR。
再者,其後,玻璃帶GR進而於鉛直方向上被拉長、緩冷。
先前之熔融法中,以此方式製造玻璃帶GR,進而製造玻璃板。
此處,先前之成形裝置1中,於成形玻璃帶GR時,經常觀測到如下問題,即,玻璃帶GR之一部分產生失透,或玻璃組成局部發生變化。又,經常報告有如下問題,即,於玻璃帶GR之寬度方向(圖1中之X方向)上,無法獲得均勻之厚度。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應對此種問題,對玻璃帶GR之失透、組成變化、及厚度不均勻性之原因進行了銳意研究。而且,注意到該等問題起因於通道22之構造。
即,如圖1所示,先前之成形裝置1中,於通道22之前端側、即成形裝置1之第2端部5側,設置有阻斷壁50。該阻斷壁50係為了限制熔融玻璃MG於軸向(X方向)之流動,防止沿軸向流動之熔融玻璃MG超出規定距離行進而設置。
然而,此種阻斷壁50可能對通道22內之熔融玻璃MG之流動造成不良影響。
以下,參照圖4,對阻斷壁50之影響進行說明。
圖4中,模式性地表示先前之成形裝置1之通道22之局部俯視圖。圖4中,模式性地表示了於通道22內流動之熔融玻璃MG於各位置之流向。
如圖4所示,自成形裝置1之第1端部3供給至通道22之熔融玻璃MG以朝軸向(X方向)右側作為主流方向,朝成形裝置1之第2端部5流動。
但是,相較於軸向(X方向),通道22之與軸垂直之方向(Y方向)之尺寸足夠短。因此,沿主流方向流動之中途,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G s1~G s4,朝成形裝置1之外側面8a(圖之下側)流動,且自通道22流出。同樣地,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G s5~G s8,朝成形裝置1之外側面8b(圖之上側)流動,其後自通道22流出。
相對於此,沿主流方向行進,抵達阻斷壁50之熔融玻璃MG之主流G m1及G m2與該阻斷壁50碰撞後,其方向轉換大致90°。即,如圖4所示,一部分主流G m1之方向變化+90°,另一主流G m2之方向變化-90°。
如阻斷壁50般於熔融玻璃MG之主流G m1及G m2之方向產生較大變化之部位,熔融玻璃MG易發生停滯。尤其是阻斷壁50位於距熔融玻璃MG之供給位置、即第1端部3最遠之位置。因此,於阻斷壁50附近,亦難以藉由熔融玻璃MG後續之(新鮮之)流動來削弱或消除此前於阻斷壁50附近發生之熔融玻璃MG之停滯。
其結果,於第2端部5、即阻斷壁50附近,熔融玻璃MG難以流動,從而產生停滯部52。
再者,由於熔融玻璃MG為高溫,故若產生此種停滯部52,且熔融玻璃MG於該停滯部52停滯,則熔融玻璃MG中之特定成分易揮發。因此,於停滯部52玻璃組成發生變化、或產生失透之可能性變高。
進而,於停滯部52,難以使熔融玻璃MG如設計般流動。其結果,於玻璃帶GR之寬度方向(圖1之X方向)上,與成形裝置1之第2端部5對應之側之厚度易變動。
認為由於此種影響而產生玻璃帶GR之失透及組成變化、以及玻璃帶GR於寬度方向上之厚度變動。
於此種考察下,本案發明人等發現,藉由設計一種於通道內不易產生熔融玻璃MG之停滯部52之通道構造,可減輕上述問題,從而完成了本案發明。
即,本案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成形裝置,其係藉由下拉法來成形玻璃帶者,且 具有自第1端部延伸至第2端部之軸向,第1端部成為熔融玻璃之入口側, 該成形裝置於上部具有自上述第1端部延伸至上述第2端部之第1及第2突出部,於兩突出部之間,形成有供上述熔融玻璃自上述第1端部朝上述第2端部流動之通道, 將俯視下上述通道之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設為通道寬度時,上述通道之上述第2端部附近之上述通道寬度朝上述第2端部連續減小,且於上述第2端部達到0(零)。
本案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中,於通道之第2端部側,並非如先前之成形裝置1般具有阻斷壁50。因此,本案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中,於通道之第2端部側不易產生熔融玻璃MG之停滯部52,從而可減輕或避免如上所述之因停滯部52引起之問題。
其結果,本案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中,於成形玻璃帶時,不易產生失透及/或組成變化,並且能夠顯著抑制玻璃帶於寬度方向上之厚度變動。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 其次,參照圖5~圖7,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5至圖7中,概略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以下,稱為「第1成形裝置」)100之構成。
圖5中,表示第1成形裝置100之模式性立體圖。圖6中,表示第1成形裝置100之模式性俯視圖。又,圖7中,表示圖6之沿II-II線之模式性剖面。
如圖5至圖7所示,第1成形裝置100具有自第1端部103延伸至第2端部105之軸向(X方向),第1端部103側連接於熔融玻璃之供給管107。再者,為了明確化,於圖7中,省略了較第2端部105更靠後方之部分。
又,如圖7所示,關於第1成形裝置100,與軸向垂直之剖面之輪廓呈大致楔狀,且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外側面108a及第2外側面108b。兩外側面108a及108b於下端之合流邊109處合流。
第1成形裝置100具有上側之第1部分111、及下側之第2部分131。
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部分111具有相互對向之2個突出部112a及112b。突出部112a具有上表面113a、內表面114a及外表面115a。內表面114a及外表面115a分別沿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對向。內表面114a及外表面115a藉由上表面113a而連接。同樣地,突出部112b具有上表面113b、內表面114b及外表面115b。
突出部112a與突出部112b亦可具有實質上相等之高度。
進而,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部分111於2個突出部112a與112b之間具有底面117。底面117構成為,其深度自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端部103朝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
藉由突出部112a之內表面114a、突出部112b之內表面114b、及底面117,而於第1部分111之上側劃分出通道122。通道122構成為,其深度因底面117之形狀而自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端部103朝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且於第2端部105或其附近深度成為零。底面117可為曲面、平面或將曲面與平面組合而成之形狀中之任一形狀。
如圖5所示,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部分111進而於軸向上較突出部112a及112b更靠上游側,具有沿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之第1擋止部170a及第2擋止部170b。
第1擋止部170a於與突出部112a之外表面115a為同一側,與外表面115a鄰接設置。同樣地,第2擋止部170b於與突出部112b之外表面115b為同一側,與外表面115b鄰接設置。第1擋止部170a構成為,其上端較突出部112a之上表面113a更高,第2擋止部170b構成為,其上端較突出部112b之上表面113b更高。
第1擋止部170a係於使用第1成形裝置100成形玻璃帶GR時,為了規定沿第1外側面108a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尺寸而設置。同樣地,第2擋止部170b係為了規定沿第2外側面108b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尺寸而設置。
再者,第1成形裝置100中,上述第1端部103可設定為俯視下軸向(X方向)上第1擋止部170a與突出部112a之交界位置、或第2擋止部170b與突出部112b之交界位置。
相對於此,第1成形裝置100中,第2端部105可根據下述前端壁151之設置位置而設定。
再次參照圖5~圖7,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部分131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外表面133a及第2外表面133b。第2部分131之第1外表面133a與第1部分111之外表面115a連接,藉此,構成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外側面108a。同樣地,第2部分131之第2外表面133b與第1部分111之外表面115b連接,藉此,構成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外側面108b。
第1成形裝置100進而於供給管107之連接位置與第1端部103之間具有整流部180。整流部180係為了調整自供給管107供給至第1成形裝置100之熔融玻璃MG之流動而設置。但是,於無需整流部180之情形時,亦可省略整流部180。
此處,第1成形裝置100中,若將俯視下該第1成形裝置100之相對於軸向(X方向)垂直之通道122之尺寸稱為「通道寬度」,則通道122構成為,通道寬度自第1端部103沿著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換言之,突出部112a及突出部112b分別構成為,通道寬度自第1端部103沿著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再者,於第2端部105,通道寬度為0(零)。
因此,如圖6所示,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部分111於俯視下具有大致「船型」之形狀。即,通道122具有自第1端部103朝第2端部105「變得尖細」之形狀。
又,第1成形裝置100於第2端部105並非如先前之成形裝置1般具有阻斷壁50。於第2端部105,取而代之設置有前端壁151。
再者,前端壁151係為了阻斷超出第2端部105之熔融玻璃MG之流動而設置。然而,須注意,前端壁151對熔融玻璃MG之流動造成之影響如下所示與先前之阻斷壁50完全不同。
以下,使用圖8,對第1成形裝置100之特徵性效果進行說明。
圖8中,模式性地表示使用第1成形裝置100成形玻璃帶GR時通道122內之熔融玻璃MG之概略流動。
如圖8所示,自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端部103供給至通道122之熔融玻璃MG如主流H m1及H m2所示,朝軸向(X方向)右側、即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端部105流動。
但是,相較於軸向(X方向),通道122之通道寬度方向(Y方向)之尺寸足夠短。因此,於朝第2端部105流動之中途,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H s1~H s4,朝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外側面108a(圖之下側)流動,且自通道122流出。同樣地,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H s5~H s8,朝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外側面108b(圖之上側)流動,其後自通道122流出。
此處,第1成形裝置100中,即便熔融玻璃MG之主流H m1、H m2抵達第2端部105或其附近,亦不易產生在此處方向大幅度變換之現象。其原因在於,通道122具有如下構造,即,該通道122之通道寬度朝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且於第2端部105達到0(零)。因此,主流H m1與支流H s1~H s4同樣地,朝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外側面108a流動,其後自通道122流出,主流H m2與支流H s5~H s8同樣地,朝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外側面108b流動,其後自通道122流出。
因此,第1成形裝置100中,不易如先前之成形裝置1般於第2端部105產生停滯部52,從而可顯著抑制如先前之玻璃帶GR之失透及/或組成變化之問題。
又,支流H s1~H s8、主流H m1及H m2之流量可藉由適當地設計第1端部103處之熔融玻璃MG之供給流速、通道122之深度及其斜度、以及沿軸向之通道122之通道寬度之尺寸等而調節。
因此,藉由使自支流H s1~H s4及主流H m1沿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1外側面108a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量一致,可使第1外側面108a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上之厚度一致。同樣地,藉由使自支流H s5~H s8及主流H m2沿第1成形裝置100之第2外側面108b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量一致,可使第2外側面108b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上之厚度一致。
根據以上效果,第1成形裝置100中,於成形玻璃帶時,不易產生失透及/或組成變化,進而能夠使玻璃帶於寬度方向上之厚度一致。
再者,於圖5~圖7所示之第1成形裝置100中,俯視下通道122具有通道寬度自第1端部103朝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之構成。又,第1外側面108a及第2外側面108b於俯視下具有各自之輪廓由一條曲線表示之形狀。
然而,這僅為一例,第1成形裝置100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
例如,通道122亦可具有如下構成,即,於俯視下通道寬度自第1端部103起沿軸向至規定位置(以下,稱為「反曲位置」)為固定,自反曲位置至第2端部105,通道寬度逐漸減小。例如,將自第1端部103至第2端部105之距離設為L 1時,反曲位置例如亦可設定於距第1端部103為0.1L 1~0.9L 1之範圍。
再者,本案中,將沿軸向距第1端部103之距離為0.9L 1至L 1之區域、即自0.9L 1至第2端部105之範圍特別稱為第2端部105之「附近」。若使用該定義,則可以說第1成形裝置100具有如下構成,即,於第2端部105之「附近」,通道寬度朝第2端部105逐漸減小,且第2端部105處之通道寬度成為0。
又,於俯視下第1外側面108a及第2外側面108b亦可具有由1條或複數條直線表示之輪廓。或者,第1外側面108a及第2外側面108b之輪廓亦可由曲線與直線之組合表示。
又,通道122亦可為,自第1端部103至反曲位置,深度固定,自反曲位置沿第2端部105,深度逐漸減小。
又,第1成形裝置100中,將於通道122之與通道寬度垂直之方向上延伸且將通道寬度分成2個部分之軸稱為「通道軸」。該情形時,於俯視下通道122之第2端部105附近之輪廓亦可由相對於通道軸對稱之曲線、及/或相對於通道軸對稱之1條或2條以上之直線表示。
進而,上述記載中,以突出部112a及突出部112b實質上具有相同高度之情形為例,對第1成形裝置100之動作進行了說明。該情形時,熔融玻璃MG自第1外側面108a與第2外側面108b之兩側流出。
然而,這僅為一例,突出部112a及突出部112b之高度亦可互不相同。該情形時,熔融玻璃MG僅自一個突出部側流出。例如,於突出部112a之高度高於突出部112b之高度之情形時,於通道122中流動之熔融玻璃MG僅自突出部112b側流出,而不再自突出部112a側流出。
除此之外,亦可進行各種變更。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另一成形裝置) 其次,參照圖9至圖11,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另一成形裝置進行說明。
圖9至圖11中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另一成形裝置(以下,稱為「第2成形裝置」)200之構成。
圖9中表示第2成形裝置200之模式性立體圖。圖10中表示第2成形裝置200之模式性俯視圖。又,圖11中表示圖10之沿III-III線之模式性剖面。
如圖9至圖11所示,第2成形裝置200具有自第1端部203延伸至第2端部205之軸向(X方向),第1端部203側連接於熔融玻璃之供給管207。
又,如圖11所示,關於第2成形裝置200,與軸向垂直之剖面之輪廓呈大致楔狀,且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外側面208a及第2外側面208b。第1外側面208a及第2外側面208b於下端之合流邊209處合流。
第2成形裝置200具有上側之第1部分211、及下側之第2部分231。
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部分211具有相互對向之2個突出部212a及212b。突出部212a具有上表面213a、內表面214a及外表面215a。內表面214a及外表面215a分別沿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對向。內表面214a及外表面215a藉由上表面213a而連接。同樣地,突出部212b具有上表面213b、內表面214b及外表面215b。
進而,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部分211於2個突出部212a與212b之間具有底面217。底面217構成為,其深度自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端部203朝第2端部205逐漸減小。
藉由突出部212a之內表面214a、突出部212b之內表面214b、及底面217,而於第1部分211劃分出通道222。通道222構成為,其深度因底面217之形狀而自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端部203朝第2端部205逐漸減小,且於第2端部205或其附近,深度成為零。底面217亦可為曲面、平面或將曲面與平面組合而成之形狀中之任一形狀。
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部分211進而於軸向上較突出部212a及212b更靠上游側,具有沿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之第1擋止部270a及第2擋止部270b。
第1擋止部270a於與突出部212a之外表面215a為同一側,與外表面215a鄰接設置。同樣地,第2擋止部270b於與突出部212b之外表面215b為同一側,與外表面215b鄰接設置。第1擋止部270a構成為,較突出部212a之上表面213a更高,第2擋止部270b構成為,較突出部212b之上表面213b更高。
於藉由第2成形裝置200成形玻璃帶GR時,第1擋止部270a係為了規定沿第1外側面208a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尺寸而設置。同樣地,第2擋止部270b係為了規定沿第2外側面208b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尺寸而設置。
再者,第2成形裝置200中,上述第1端部203可設定為俯視下軸向(X方向)上之第1擋止部270a與突出部212a之交界位置、或第2擋止部270b與突出部212b之交界位置。
再次參照圖9~圖11,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部分231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外表面233a及第2外表面233b。第2部分231之第1外表面233a與第1部分211之外表面215a連接,藉此,構成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外側面208a。同樣地,第2部分231之第2外表面233b與第1部分211之外表面215b連接,藉此,構成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外側面208b。
第2成形裝置200進而於供給管207之連接位置與第1端部203之間具有整流部280。整流部280係為了調整自供給管207供給至第2成形裝置200之熔融玻璃MG之流動而設置。但是,於無需整流部280之情形時,亦可省略整流部280。
第2成形裝置200中,將該第2成形裝置200之相對於軸向(X方向)垂直之通道222之尺寸稱為「通道寬度」。又,將於通道222之與通道寬度垂直之方向上延伸且將通道寬度分成2個部分之軸稱為「通道軸」。
此處,第2成形裝置200進而具有設置於通道222內之方向調整構件252。方向調整構件252具有自第1部分211之底面217在鉛直方向(Z方向)延伸之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
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具有相對於通道222之通道軸對稱之形狀,於設置於通道222之規定位置之接合位置262處相互合體。
再者,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構成為,於接合位置262,俯視下於一點處相交。因此,於接合位置262,通道寬度等於自第1壁260a至突出部212a之距離與自第2壁260b至突出部212b之距離之和。
接合位置262設置於第1端部203至第2端部205之間(但是第2端部205除外)之通道軸上之任一位置。
例如,於圖9~圖10所示之例中,接合位置262設定於通道軸上之第1擋止部270a與第1外側面208a之交界、即自第1端部203朝第2端部205之距離為D 1之位置。
第1壁260a構成為,於俯視下自接合位置262起至設置於第2端部205之第1終點265a,自第1壁260a至突出部212a之距離逐漸減小。於第2端部205,自第1壁260a至突出部212a之距離為0(零)。
同樣地,第2壁260b構成為,於俯視下自接合位置262起至設置於第2端部205之第2終點265b,自第2壁260b至突出部212b之距離逐漸減小。於第2端部205,自第2壁260b至突出部212b之距離為0(零)。
其結果,通道222構成為,藉由方向調整構件252使通道寬度自第1端部203沿第2端部205逐漸減小。於第2端部205,通道寬度為0(零)。
再者,於第2成形裝置200之構成中,將較接合位置262更靠下游側之通道寬度規定為自第1壁260a至突出部212a之距離、與自第2壁260b至突出部212b之距離之和。
如此,第2成形裝置200具有如下構造,即,於第2端部205,並非如先前之成形裝置1般具有阻斷壁50。
以下,使用圖12,對第2成形裝置200之特徵性效果進行說明。
圖12中,模式性地表示使用第2成形裝置200成形玻璃帶GR時通道222內之熔融玻璃MG之概略性流動。
如圖12所示,自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端部203供給至通道222之熔融玻璃MG如主流J m1及J m2所示,朝通道軸向(X方向)右側、即朝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端部205流動。
但是,相較於通道軸向(X方向),通道222之通道寬度方向(Y方向)之尺寸足夠短。因此,於朝第2端部205流動之中途,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J s1~J s4,朝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外側面208a(圖之下側)流動,且自通道222流出。同樣地,熔融玻璃MG之一部分成為支流J s5~J s8,朝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外側面208b(圖之上側)流動,其後自通道222流出。
此處,第2成形裝置200中,熔融玻璃MG之主流J m1、J m2即便抵達第2端部205或其附近,亦不易產生在此處流向大幅度變換之現象。
其原因在於,通道222具有如下構造,即,該通道222之通道寬度自接合位置262朝第2端部205逐漸減小,且於第2端部205達到0(零)。因此,主流J m1與支流J s1~J s4同樣地,朝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外側面208a流動,其後自通道222流出,主流J m2與支流J s5~J s8同樣地,朝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外側面208b流動,其後自通道222流出。
因此,於第2成形裝置200中,不易如先前之成形裝置1般於第2端部205產生停滯部52,從而可顯著抑制如先前之玻璃帶GR之失透及/或組成變化之問題。
又,支流J s1~J s8、主流J m1及J m2之流量可藉由適當地設計第1端部203處之熔融玻璃MG之供給流速、通道222之深度及其斜度、第1端部203至接合位置262之距離D 1、以及沿通道軸之方向之通道222之通道寬度之尺寸等而調節。
因此,可使自支流J s1~J s4及主流J m1沿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1外側面208a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量一致,藉此,可使第1外側面208a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X方向)上之厚度一致。同樣地,可使自支流J s5~J s8及主流J m2沿第2成形裝置200之第2外側面208b流下之熔融玻璃MG之量一致,藉此,可使第2外側面208b之熔融玻璃MG之寬度方向上之厚度一致。
根據以上效果,第2成形裝置200中,於成形玻璃帶GR時,不易產生失透及/或組成變化,能夠使玻璃帶GR之寬度方向上之厚度一致。
再者,圖9~圖11所示之第2成形裝置200中,於俯視下,通道222具有通道寬度自接合位置262至第2端部205逐漸減小之構成。又,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於俯視下具有各自之輪廓由一條曲線表示之形狀。
然而,這僅為一例,第2成形裝置200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
例如,將於俯視下自第1端部203至第2端部205之距離設為L 1時,接合位置262例如可設定於距第1端部203為0~0.9L 1之範圍之任一位置。例如,接合位置262設定於距第1端部203為0~0.4L 1之範圍,該範圍亦可為例如0.1L 1~0.3L 1之範圍。
又,於俯視下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亦可具有由1條或複數條直線表示之輪廓。或者,第1壁260a及第2壁260b之輪廓亦可由曲線與直線之組合表示。又,成形裝置200可由被通道軸分割成2個部分之單側構成,熔融玻璃MG滿溢而流出之突出部亦可僅為1個。
除此之外,亦可進行各種變更。
以上,以第1成形裝置100及第2成形裝置200為例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
然而,本發明之態樣並不限於第1成形裝置100及第2成形裝置200。即,本發明之成形裝置只要具有於第2端部附近通道寬度朝第2端部連續減小且於第2端部達到0之構成,則亦可具有任意態樣。
本案主張基於2020年6月25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20-109936號之優先權,將該日本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參照之形式引用至本案中。
1:先前之成形裝置 3:第1端部 5:第2端部 7:供給管 8a,8b:外側面 9:合流邊 11:第1部分 12a,12b:突出部 13a,13b:上表面 14a,14b:內表面 15a,15b:外表面 17:底面 22:通道 31:第2部分 33a,33b:外表面 40a:第1熔融玻璃部分 40b:第2熔融玻璃部分 50:阻斷壁 52:停滯部 100:第1成形裝置 103:第1端部 105:第2端部 107:供給管 108a:第1外側面 108b:第2外側面 109:合流邊 111:第1部分 112a,112b:突出部 113a,113b:上表面 114a,114b:內表面 115a,115b:外表面 117:底面 122:通道 131:第2部分 133a:第1外表面 133b:第2外表面 151:前端壁 170a:第1擋止部 170b:第2擋止部 180:整流部 200:第2成形裝置 203:第1端部 205:第2端部 207:供給管 208a:第1外側面 208b:第2外側面 209:合流邊 211:第1部分 212a,212b:突出部 213a,213b:上表面 214a,214b:內表面 215a,215b:外表面 217:底面 222:通道 231:第2部分 233a:第1外表面 233b:第2外表面 252:方向調整構件 260a:第1壁 260b:第2壁 262:接合位置 265a:第1終點 265b:第2終點 270a:第1擋止部 270b:第2擋止部 280:整流部 G m1:主流 G m2:主流 GR:玻璃帶 G s1:支流 G s2:支流 G s3:支流 G s4:支流 G s5:支流 G s6:支流 G s7:支流 G s8:支流 H m1:主流 H m2:主流 H s1:支流 H s2:支流 H s3:支流 H s4:支流 H s5:支流 H s6:支流 H s7:支流 H s8:支流 J m1:主流 J m2:主流 J s1:支流 J s2:支流 J s3:支流 J s4:支流 J s5:支流 J s6:支流 J s7:支流 J s8:支流 MG:熔融玻璃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熔融法中使用之先前之成形裝置之構成的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所示之成形裝置之上表面之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圖2所示之成形裝置之沿I-I線之剖面之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先前之成形裝置之通道內流動之熔融玻璃之於各位置之流向的俯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之構成例的立體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圖5所示之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之上表面的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圖6所示之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之沿II-II線之剖面的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成形裝置之通道內流動之熔融玻璃之於各位置之流向的俯視圖。 圖9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另一成形裝置之構成例的立體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圖9所示之成形裝置之上表面之圖。 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0所示之成形裝置之沿III-III線之剖面的圖。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另一成形裝置之通道內流動之熔融玻璃之於各位置之流向的俯視圖。
100:第1成形裝置
103:第1端部
105:第2端部
107:供給管
108a:第1外側面
109:合流邊
112a:突出部
112b:突出部
115a:外表面
117:底面
122:通道
133a:第1外表面
151:前端壁
170a:第1擋止部
170b:第2擋止部

Claims (10)

  1. 一種成形裝置,其係成形玻璃帶者,且 具有自第1端部延伸至第2端部之軸向,第1端部成為熔融玻璃之入口側, 該成形裝置於上部具有自上述第1端部延伸至上述第2端部之第1及第2突出部,於兩突出部之間,形成有供上述熔融玻璃自上述第1端部朝上述第2端部流動之通道, 將俯視下上述通道之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設為通道寬度時,上述通道之上述第2端部附近之上述通道寬度朝上述第2端部連續減小,且於上述第2端部達到0(零)。
  2. 如請求項1之成形裝置,其中俯視下上述通道之上述第2端部附近具有朝上述第2端部變得尖細之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成形裝置,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與上述第2突出部之高度實質上相等。
  4. 如請求項1或2之成形裝置,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高於上述第2突出部。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成形裝置,其中上述通道具有於俯視下沿著上述軸向將上述通道寬度分成2個部分之通道軸, 上述尖細形狀具有相對於上述通道軸對稱之曲線。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成形裝置,其中上述通道具有於俯視下沿著上述軸向將上述通道寬度分成2個部分之通道軸, 上述尖細形狀具有相對於上述通道軸對稱之1條或2條以上之直線。
  7. 如請求項1之成形裝置,其中於俯視下在上述通道內設置有方向調整構件, 上述方向調整構件具有自上述通道之底面在鉛直方向延伸之第1壁及第2壁, 上述通道具有通道軸,該通道軸於與上述通道寬度垂直之方向上延伸,將上述通道寬度分成2個部分, 上述第1壁及上述第2壁具有相對於上述通道軸對稱之形狀,且於設置於上述通道軸上之規定位置之接合位置處相互合體, 上述接合位置設置於自上述第1端部至上述第2端部之間(但是上述第2端部除外)之任一位置, 於相較上述接合位置更靠上述第2端部之側,上述通道寬度係以上述第1壁至上述第1突出部之距離、與上述第2壁至上述第2突出部之距離之和表示, 於上述接合位置,上述通道寬度等於上述第1壁至上述第1突出部之距離與上述第2壁至上述第2突出部之距離之和。
  8. 如請求項7之成形裝置,其中於俯視下上述第1壁及上述第2壁具有曲線。
  9. 如請求項7或8之成形裝置,其中於俯視下上述第1壁及上述第2壁具有1條或2條以上之直線。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成形裝置,其中於俯視下上述第1壁及第2壁具有上述通道寬度自上述接合位置至第2端部連續減小之形狀。
TW110122728A 2020-06-25 2021-06-22 成形裝置 TW2022122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9936 2020-06-25
JP2020-109936 2020-06-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277A true TW202212277A (zh) 2022-04-01

Family

ID=79281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2728A TW202212277A (zh) 2020-06-25 2021-06-22 成形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0501A1 (zh)
EP (1) EP4174037A1 (zh)
JP (1) JPWO2021261374A1 (zh)
KR (1) KR20230029639A (zh)
CN (1) CN115697925A (zh)
TW (1) TW202212277A (zh)
WO (1) WO20212613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38696A (en) 1964-05-06 1967-08-29 Corning Glass Works Sheet forming apparatus
US6748765B2 (en) * 2000-05-09 2004-06-15 Richard B. Pitbladdo Overflow downdraw glass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50268658A1 (en) * 2004-06-02 2005-12-08 Adamowicz John A Glass sheet forming apparatus
JP5091396B2 (ja) * 2005-10-24 2012-12-05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板ガラス成形装置搭載耐火物成形体及び板ガラスの成形方法
JP2009519884A (ja) * 2005-12-15 2009-05-21 ブルース テクノロジー エルエルシー オーバーフローダウンドローガラス成形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50332B2 (ja) * 2012-03-09 2016-02-03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薄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CN202924895U (zh) * 2012-10-11 2013-05-08 富荞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
WO2016201055A1 (en) * 2015-06-12 2016-12-15 Corning Incorporated Glass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pressure cavity
CN209024403U (zh) * 2018-08-01 2019-06-25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板玻璃溢流成型装置
CN108793689B (zh) * 2018-08-01 2021-08-03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基板一体化溢流成型控制装置
CN108996895B (zh) * 2018-08-01 2021-10-08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基板溢流成型析晶控制装置
JP2020109936A (ja) 2018-12-28 2020-07-16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符号化方法及び画像符号化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29639A (ko) 2023-03-03
EP4174037A1 (en) 2023-05-03
CN115697925A (zh) 2023-02-03
WO2021261374A1 (ja) 2021-12-30
JPWO2021261374A1 (zh) 2021-12-30
US20230110501A1 (en) 2023-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4552B2 (ja) 薄板ガラス製造装置
KR101818774B1 (ko) 향상된 유리 용융 속도 및 두께 분포를 갖는 오버플로우 다운-드로우
CN104736488B (zh) 玻璃板的成形方法、及玻璃板的成形装置
US1057004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glass sheet
TWI448437B (zh) 形成具有提高邊緣穩定性玻璃基板之裝置及方法
JP4665056B1 (ja) 浸漬ノズル
US1064041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heet width attenuation of sheet glass
TW202212277A (zh) 成形裝置
JPH09110443A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装置
TW201615305A (zh) 用於分配高質量流量的薄板噴嘴
JP2018534232A (ja) 積層ガラスリボンおよび積層ガラスリボン形成装置
JP5850332B2 (ja) 薄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TW201925111A (zh) 包括用於成形玻璃帶之邊緣引導器的設備
JP2019112255A (ja) ガラス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KR101562707B1 (ko) 복합 유리성형 시스템
EP2111316B1 (en) A submerged entry nozzle
JP7134105B2 (ja) 浸漬ノズル
JP2017088446A (ja) 薄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04883B2 (ja) ガラス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5174780A (ja) 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及び板ガラスの成形方法
JP5446673B2 (ja) スロットダイ装置
JP2018126893A (ja) 押出製膜用ダイヘッド
JPS5939377B2 (ja) フロ−ト法による薄板ガラスの製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