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2468A -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2468A
TW202142468A TW110111044A TW110111044A TW202142468A TW 202142468 A TW202142468 A TW 202142468A TW 110111044 A TW110111044 A TW 110111044A TW 110111044 A TW110111044 A TW 110111044A TW 202142468 A TW202142468 A TW 2021424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ridges
conveyor belt
group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1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傳波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伊利諾工具工程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295915.X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526008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伊利諾工具工程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伊利諾工具工程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2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4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B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GENERAL; OPEN SINTERING OR LIKE APPARATUS
    • F27B9/00Furnaces through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mechanically, e.g. of tunnel type; Similar furnaces in which the charge moves by gravity
    • F27B9/14Furnaces through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mechanically, e.g. of tunnel type; Similar furnaces in which the charge moves by grav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path of the charge during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by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during treatment
    • F27B9/20Furnaces through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mechanically, e.g. of tunnel type; Similar furnaces in which the charge moves by grav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path of the charge during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by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during treatment the charge moving in a substantially straight path tunnel furnace
    • F27B9/24Furnaces through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mechanically, e.g. of tunnel type; Similar furnaces in which the charge moves by grav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path of the charge during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by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during treatment the charge moving in a substantially straight path tunnel furnace being carried by a conveyor
    • F27B9/243Endless-strand convey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3/00Charging; Discharging; Manipulation of charge
    • F27D3/12Travelling or movable supports or containers for the charge
    • F27D2003/121Band, belt or mes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3/00Charging; Discharging; Manipulation of charge
    • F27D3/12Travelling or movable supports or containers for the charge
    • F27D2003/121Band, belt or mesh
    • F27D2003/122Band made from longitudinal wires or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用於燒結爐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包括:輸送帶和多個支撐橋。輸送帶為網狀結構並具有輸送面,輸送帶具有沿著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多個支撐橋包括設置在輸送面的第一區域的第一組支撐橋,以及設置在輸送面的第二區域的第二組支撐橋,第一組支撐橋和第二組支撐橋分別沿著輸送帶的長度方向佈置,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包括外側腿、內側腿以及梁部,外側腿和內側腿分別自輸送帶向遠離輸送面的方向延伸,梁部跨接在外側腿和內側腿上,梁部自內向外朝向遠離輸送面的方向傾斜。本案中的輸送裝置能適用於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

Description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本案涉及一種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尤其是用在燒結爐中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燒結爐用於對加工部件進行燒結以及光處理加工,例如對PERC太陽能電池的晶片進行加工。燒結爐中設有輸送裝置、燒結處理裝置以及光處理裝置。輸送裝置用將待處理的加工部件送入燒結爐中,結燒結爐處理後,再將加工部件送出。在加工程序中,加工部件始終位於輸送裝置上,燒結處理裝置以及光處理裝置對輸送裝置上的加工部件進行加工。當加工部件離開燒結爐時,加工程序完成。
本案提供一種用於在燒結爐中輸送加工部件的輸送裝置,能夠適應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所述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包括:輸送帶和多個支撐橋;所述輸送帶為網狀結構並具有輸送面,所述輸送帶具有沿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邊緣和第二側邊緣,所述輸送面具有分別靠近所述第一側邊緣和第二側邊緣並沿著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以及位於所述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之間的中心區域;所述多個支撐橋包括設置在所述輸送面的第一區域的第一組支撐橋,以及設置在所述輸送面的第二區域的第二組支撐橋,所述第一組支撐橋和第二組支撐橋分別沿著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佈置,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包括梁部和外側腿,所述梁部包括靠近所述中心區域的內端以及遠離所述中心區域的外端,所述外側腿將所述外端與所述輸送帶連接,所述梁部自所述內端向所述外端朝向遠離所述輸送面的方向傾斜;其中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和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一定範圍內的加工部件。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的外端共同形成第一外邊緣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的外端共同形成第二外邊緣部,所述第一外邊緣部和所述第二外邊緣部之間的距離占所述輸送帶的寬度的90%以上。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梁部包括至少一個臺階部,所述至少一個臺階部包括工作段和連接段,所述連接段與所述工作段的頂部連接,所述連接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大於所述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以在所述連接段與所述工作段之間形成彎折部。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連接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在80°-90°之間。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至少一個臺階部的彎折部共同形成第一側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至少一個臺階部的彎折部共同形成第二側支撐部,所述第一側支撐部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間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支撐部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加工部件。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至少一個臺階部包括依次連接的上部臺階部、中部臺階部以及下部臺階部,從而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底部與所述中部臺階部的連接段的頂部連接,所述中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底部與所述下部臺階部的連接段的頂部連接;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上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中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下部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上部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中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下部支撐部,所述第一側上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中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下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和中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以第一傾斜角度傾斜,所述下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以第二傾斜角度傾斜,所述第二傾斜角度大於所述第一傾斜角度。
如前述的輸送裝置,所述連接段在垂直於所述輸送面的方向上延伸的高度不低於第一高度。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下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頂部至所述輸送面的距離不小於第一預定距離,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頂部至所述輸送面的距離不大於第二預定距離。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第一側上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一範圍內的加工元件,所述第一側中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二範圍內的加工元件,所述第一側下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三範圍內的加工元件。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還包括內側腿,所述內側腿將所述內端與所述輸送帶連接,所述梁部跨接在所述外側腿和內側腿上。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共同形成第一側支撐面,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共同形成第二側支撐面,所述第一側支撐面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面能夠共同支撐加工部件。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第一側支撐面具有第一內側部,所述第二側支撐面具有第二內側部,所述第一內側部與所述第二內側部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三預定距離。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第一內側部和所述第二內側部與所述輸送面之間的距離大於第四預定距離。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外側腿與所述輸送面之間成銳夾角;所述內側腿與所述輸送面之間成銳夾角。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在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中的各個支撐橋與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中的各個支撐橋交錯佈置。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梁部在所述輸送帶的輸送面的投影與所述輸送帶的寬度方向形成夾角。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在所述輸送帶的輸送方向上,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支撐橋的外端位於所述內端的前部。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由金屬絲一體成型製成,所述輸送帶由金屬網製成,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焊接在所述輸送帶上。
如前述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所述第一組支撐橋和第二組支撐橋中每一組支撐橋中的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五預定距離。
本案提供的輸送裝置包括輸送帶元件,其中輸送帶元件具有兩組支撐橋,兩組支撐橋形成兩組支撐面,能夠輸送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採用本案提供的輸送裝置的燒結爐能夠加工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
下面將參考構成本說明書一部分的附圖對本案的各種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應該理解的是,雖然在本案中使用表示方向的術語,諸如 「前」、「後」、「上」、「下」、「左」、「右」等描述本案的各種示例結構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的目的,基於附圖中顯示的示例方位而決定的。由於本案所揭示的實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設置,所以這些表示方向的術語只是作為說明而不應視作為限制。
圖1A是燒結爐100的立體圖,圖1B是圖1A中燒結爐的一個剖視圖,圖1C是圖1A中燒結爐100的分解圖,圖示燒結爐100的結構。燒結爐100用於完成加工部件(如太陽能電池晶片)進行燒結、光處理等工序。圖1A-圖1B用於示出燒結爐的輸送裝置,省略了內部其它部件。如圖1A和圖1B所示,燒結爐100包括殼體102以及輸送裝置103。其中殼體103包括上部131、下部132、第一側部133和第二側部134,其中上部131、第一側部133、下部132和第二側部134依次連接形成兩端開口箱體,從而殼體102具有前部開口141和後部開口142。輸送裝置103貫穿殼體103的前部開口141和後部開口142,並與上部131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從而輸送裝置103和殼體的上部131之間能夠形成輸送通道105。輸送通道105具有輸送通道入口151和輸送通道出口152。加工部件能夠被輸送裝置103傳輸,從而自輸送通道入口151進入燒結爐100,再自輸送通道出口152離開燒結爐100。
輸送裝置103包括輸送帶元件125、張緊輪126以及多個滾筒128。輸送帶組件125為扁平的帶狀,並構成封閉的環形。輸送帶元件125具有內側表面155和外側表面156。多個滾筒128設置在輸送帶元件125的內側並與輸送帶元件的內側表面155接觸,從而能夠支撐輸送帶元件125,並引導輸送帶組件125的傳輸方向。張緊輪126設置在輸送帶元件125的外側,並與外側表面156接觸,張緊輪126能夠移動以調節輸送帶組件125的張緊度。在本案所示的燒結爐100並排設置了的兩個輸送帶元件125,用於同時輸送兩個加工部件,以提高生產效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燒結爐100中也可以設置一或多個輸送帶元件125。
圖2是圖1C中一個輸送帶元件125的立體圖,圖示輸送帶元件125的結構。輸送帶組件125由多個滾筒128支撐從而形成不規則的環狀,輸送帶元件125包括輸送帶元件上部208,輸送帶組件下部209以及一對輸送帶組件側部211和212。輸送帶元件上部208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從而輸送帶元件上部208的外側表面156能夠承載和運輸加工部件。輸送帶元件125具有輸送面205,輸送面205具有靠近輸送通道入口151的入口端231和靠近輸送通道出口152的出口端232。輸送帶組件125能夠被滾筒128帶動而沿著如圖2所示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被放置在輸送面205上的加工部件能夠自輸送通道入口151進入燒結爐100,再從輸送通道出口152送出。
輸送帶元件125為由網狀的結構形成,具有多個網孔。在燒結爐100的殼體103內,輸送面205的上方和下方均設有加工處理裝置,用於對加工部件進行加工,例如加熱處理裝置、光處理裝置等。加工部件在由輸送裝置103傳輸而經過燒結爐100的程序中接受加工處理。在對加工部件進行光處理的程序中,加工部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要接收光源的照射,以完成加工部件的表面處理。其中加工部件的上表面直接接收來自上部的光源的照射,而加工部件的下表面通過輸送帶元件125的網孔接收光源的照射。因此輸送帶元件125的結構設計兼顧強度與透光性能。
輸送帶組件125包括輸送帶228以及多個支撐橋250,其中輸送帶228為扁平的條狀,輸送帶228的上表面構成輸送面205。輸送帶228具有沿著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側邊緣241和第二側邊緣242。在靠近第一側邊緣241處具有沿著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區域251,在靠近第二側邊緣242處具有沿著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區域252,第一區域251和第二區域252之間設有中心區域253。第一區域251和第二區域252分別設有多個支撐橋250,第一區域251的多個支撐橋形成第一組支撐橋261,第二區域252的多個支撐橋250形成第二組支撐橋262。第一組支撐橋261沿著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間隔地佈置。類似的,第二組支撐橋262沿著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佈置。
圖3是圖2中輸送帶228的一個支撐橋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示支撐橋的結構。如圖3所示,支撐橋250包括外側腿311、內側腿312以及梁部313。梁部313具有內端331和外端332,外側腿311和內側腿312分別自所述輸送帶228向遠離輸送面205的方向延伸,梁部313跨接在外側腿311和內側腿312上,也就是說梁部313的外端332和內端331分別與外側腿311和內側腿312的頂部連接。在第一組支撐橋261中,每個支撐橋的外側腿311相對於內側腿312更靠近輸送帶228的第一側邊緣241。在第二組支撐橋262中,每個支撐橋的外側腿311相對於內側腿312更靠近輸送帶228的第二側邊緣242。外側腿311相對於輸送面205的高度大於內側腿312相對於輸送面205的高度,也就是說,外側腿311與梁部313的連接點相對於輸送面205的高度大於內側腿312與梁部313的連接點相對於所述輸送面205的高度,從而梁部313自內向外朝向遠離輸送面205的方向傾斜。
還是如圖3所示,外側腿311和內側腿312自輸送面205朝向梁部313傾斜延伸。也就是說,外側腿311與內側腿312與梁部313正下方的輸送面205形成銳夾角,這有利於支撐橋的成型和支撐橋結構的穩定性。在本案的一些實施例中,也可以僅包含梁部和外側腿,梁部的內端延伸至與輸送帶228連接。在不包含內側腿的實施例中,第一內側部和第二內側部由相應的支撐橋的梁部形成。
還是如圖3所示,支撐橋250還包括外側腿延伸部321和內側腿延伸部322,其中外側腿延伸部321自外側腿311的底部朝遠離內側腿312的方向延伸,內側腿延伸部322自內側腿312的底部朝向遠離外側腿312的方向延伸。外側腿延伸部321和內側腿延伸部322分別用於與輸送帶228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橋250由金屬絲一體成型製成,輸送帶228由金屬網製成,支撐橋250通過焊接連接在輸送帶228上。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案的實施例中,每個支撐橋250的外側腿311的高度以及每個支撐橋250的內側腿312的高度可以設置為不同的。這是因為外側腿延伸部321和內側腿延伸部322可以焊接在輸送帶228的不同位置。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支撐橋2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外側腿311的高度和內側腿312的高度分別小於第二組支撐橋2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外側腿311的高度和內側腿312的高度。這是因為第一組支撐橋2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外側腿延伸部321和內側腿延伸部322與輸送帶228的連接點位於輸送帶228的上表面,而第二組支撐橋2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外側腿延伸部321和內側腿延伸部322與輸送帶228的連接點位於輸送帶228的下表面;當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均連接在輸送帶228上之後,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各自的外側腿311和內側腿312相對於輸送面205的高度相同。
其中第一組支撐橋261和第二組支撐橋262中每一組支撐橋中的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距離大於一預定距離。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的範圍為50-55mm。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53.4mm。該預定距離的設置是在保證加工部件不會從支撐橋250上掉落的前提下,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大,即支撐橋的佈置盡可能稀疏,以減小對來自輸送面205下方的光線的遮擋。
圖4是圖2中本案第一實施例的輸送帶組件的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圖示輸送帶元件的結構。結合圖2和圖4所示,第一組支撐橋2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313共同形成第一側支撐面411,第二組支撐橋2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313共同形成第二側支撐面412。加工部件由第一側支撐面411和第二側支撐面412共同支撐,也就是說加工部件的兩側邊緣分別與第一側支撐面411和第二側支撐面412接觸,從而加工部件與輸送面205之間形成一定的間距,以避免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205接觸而影響加工部件下表面的光潔程度。第一側支撐面411和第二側支撐面412分別自內向外相對於輸送面205逐漸升高。第一側支撐面411的距輸送面205最遠的部分為第一外邊緣部421,第一外邊緣部421由第一組支撐橋2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313的外端332形成;第一側支撐面411的距輸送面205最近的部分為第一內側部431,第一內側部431由第一組支撐橋2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內端331形成。第二側支撐面412的距輸送面205最遠的部分為第二外邊緣部422,第二外邊緣部422由第二組支撐橋2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313的外端332形成;第二側支撐面412的距輸送面205最近的部分為第二內側部432,第二內側部432由第一組支撐橋2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內端331形成。
第一外邊緣部421與第二外邊緣部422之間的距離占輸送帶228的寬度的90%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外邊緣部421與第二外邊緣部422之間的距離大致等於輸送帶228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邊緣部421與第二外邊緣部422之間的距離大於230mm,使得輸送帶元件125能夠適用於寬度為230mm以及230mm以下的加工部件。
第一內側部431與第二內側部432之間的距離小於一預定距離。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150mm。在本案的另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145mm。該預定距離的設置使得輸送帶組件125能夠適用於寬度在156mm以及156mm以上的加工部件。
本案提供的輸送裝置103的第一側支撐面411和第二側支撐面412的設置使得輸送帶元件125能夠輸送寬度在156mm至230mm之間的任意尺寸的加工部件,如太陽能電池晶片。
第一內側部431和第二內側部432與輸送面205之間的距離大於一預定距離。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8mm。該預定距離的設置使得加工部件與輸送面205之間能夠形成一定的距離,從而盡可能避免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205接觸,並且使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能接收到光線更加均勻。
圖5是圖2中的輸送帶元件上部208的局部的仰視圖,圖示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位置關係。如圖5所示,輸送帶組件125的輸送方向為自上而下運動。輸送帶228具有多個網孔301,從而輸送帶228下方的光源能夠穿過網孔301照射到加工部件的下表面。在輸送帶元件125的長度方向上,第一組支撐橋261中的各個支撐橋與第二組支撐橋262中的各個支撐橋交錯佈置。各個支撐橋250的梁部313在輸送帶228的輸送面205上的投影與輸送帶228的寬度方向成夾角,也就是各個支撐橋250的梁部313在輸送帶228的輸送面205上的投影不垂直於輸送帶228的長度方向。其中在輸送帶228的輸送方向上,各個支撐橋250的外側腿311位於相應的內側腿312的前部。也就是說,從輸送帶元件125的上表面垂直向下看去,各個支撐橋250的梁部313在輸送面205的上投影自內向外朝向輸送帶228的輸送方向傾斜延伸。這樣的設置能夠使支撐橋250與加工部件的接觸面積更大,從而在加工部件傳輸程序中更穩定,不易移位或掉落。
圖6是圖1B中的燒結爐的張緊輪126的立體圖。如圖6所示,張緊輪126的外觀大致為圓柱狀,並具有頭部604、身部603以及尾部602,頭部604和尾部602分別與身部603的兩端連接。其中頭部604的直徑與尾部602的直徑相同,身部603的直徑大於頭部604的直徑與尾部602的直徑。結合圖1B所示,張緊輪與輸送帶元件125的外側接觸,從而身部603與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之間的輸送面205接觸。頭部604和尾部602分別與第一組支撐橋261和第二組支撐橋262接觸。
張緊輪126具有中空的通道607,用於安裝軸,張緊輪126能夠繞著軸轉動。並且張緊輪126能夠被軸帶動沿著一定方向移動,從而調節輸送帶元件125的張緊度。
圖7是本案中燒結爐的一個剖視圖,如圖7所示,在兩個輸送帶元件125中每一個的下方分別設有一對支撐條701和702,支撐條701和702沿著輸送帶組件125的傳輸方向延伸。支撐條701的豎面方向上的兩側分別與殼體102的下部132以及輸送帶元件125的外側接觸,從而支撐輸送帶元件125。在水平方向上,一對支撐條701和702之間的距離不大於一預定距離,以使得一對支撐條701和702與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之間的輸送面205接觸。該預定距離的範圍為90-140mm。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100mm。該預定距離的設置使得一對支撐條701和702與輸送帶元件125的接觸點位於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之間,而不會直接與第一組支撐橋261與第二組支撐橋262接觸。
圖8是圖2中輸送帶228的一個支撐橋850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8所示的支撐橋850的形狀與圖3所示的支撐橋250的形狀不同。如圖8所示,支撐橋850具有外側腿811和梁部813,外側腿811自輸送帶228向遠離輸送面205的方向延伸。梁部813具有外端832和內端831,其中外端832通過過渡部823與外側腿811連接,內端831與輸送帶228連接。內端831大致與輸送面205齊平,外端832高於輸送面205,從而梁部813自內端831向外端832朝向遠離輸送面205的方向延伸。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支撐橋850也可以包括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的支撐橋的內側腿。
梁部813包括上部臺階部851,中部臺階部852和下部臺階部853,上部臺階部851,中部臺階部852下部臺階部853自上而下依次連接。上部臺階部851包括連接段841和工作段842,中部臺階部852包括連接段843和工作段844,下部連接段包括連接段845和工作段846。上部臺階部851的連接段841的頂部與過渡部823連接,上部臺階部851的連接段841的底部與上部臺階部851的工作段842的頂部連接,上部臺階部851的工作段842的底部與中部臺階部852的連接段843的頂部連接;中部臺階部852的連接段843的底部與中部臺階部846的工作段846的頂部連接,中部臺階部852的工作段844的底部與下部臺階部853的連接段845的頂部連接;下部臺階部853的連接段845的底部與下部臺階部853的工作段846的頂部連接,下部臺階部853的工作段846的底部與輸送帶228連接。也就是說,每一個臺階部都包含連接段和工作段,每個臺階部的連接段與相鄰的臺階部的工作段相連接。在本案的其它實施例中,梁部也可以包括其它數目的臺階部,以適應不同種類的加工元件。每一個臺階部的工作段用於支撐加工元件,連接段用於防止加工元件傾斜。
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均沿著大致垂直於輸送面205的方向延伸,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與輸送面205之間的夾角β為80°-90°,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夾角β為90°。工作段842、工作段844和工作段846均相對於輸送面205傾斜延伸,其中工作段842與輸送面205之間的夾角α1和工作段844與輸送面205之間的夾角α2均在13°-20°之間,工作段846輸送面205之間的夾角α3在15°-25°之間。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夾角α1和夾角α2均為15°,夾角α3為20°。在上部臺階部851中,連接段841和工作段842的傾斜角度不同,從而連接段841和工作段842之間形成彎折部871,彎折部871朝向輸送面205和外側腿811的方向凹陷,從而彎折部871的背離輸送面205的一側形成凹部863。類似的,中部臺階部852具有彎折部872,彎折部872形成凹部864,下部臺階部853具有彎折部873,彎折部873形成凹部865。
在本案中,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在垂直於輸送面205的方向上的高度不小於2.5mm,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的高度均為3mm。該距離的設定使得加工部件不易於相對於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滑動從而達到連接段841、連接段843和連接段845各自的頂部。下部臺階部853的工作段846的頂部至輸送面205的距離不小於7mm,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下部臺階部853的工作段846的頂部至輸送面205的距離為8mm。該預定距離的設置使得加工部件與輸送面205之間能夠形成一定的距離,從而盡可能避免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205接觸,並且使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能接收到光線更加均勻。上部臺階部851的工作段842的頂部至輸送面205的距離不大於30mm,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上部臺階部851的工作段842的頂部至輸送面205的距離為21mm-23mm。該距離的設定使得加工部件與輸送面205之間距離保持在一定範圍內,避免加工部件與輸送面205之間距離過遠。
還是如圖8所示,支撐橋850還包括外側腿延伸部821和梁部延伸部822,其中外側腿延伸部821自外側腿811的底部朝遠離梁部813的方向延伸,梁部延伸部822自梁部813的內端朝向遠離外側腿811的方向延伸。外側腿延伸部821和梁部延伸部822分別用於與輸送帶228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橋850由金屬絲一體成型製成,輸送帶228由金屬網製成,支撐橋850通過焊接連接在輸送帶228上。
圖9是圖8中本案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帶元件的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結合圖8和圖9所示,第一組支撐橋9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851的彎折部871形成第一側上部支撐部912,第一組支撐橋9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852的彎折部872形成第一側中部支撐部913,第一組支撐橋9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853的彎折部873形成第一側上部支撐部914。同樣的,第二組支撐橋9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851的彎折部871形成第二側上部支撐部916,第二組支撐橋9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852的彎折部872形成第二側中部支撐部917,第二組支撐橋9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853的彎折部873形成第二側上部支撐部918。第一側上部支撐部912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916為對稱結構,能夠共同支撐寬度在200mm-210mm之間的加工元件,第一側中部支撐部913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917為對稱結構,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180-190mm之間的加工元件,第一側下部支撐部914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918為對稱結構,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160-170mmm之間的加工元件。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圖9所示的輸送組件能夠支撐166mm、182mm和210mm寬度的加工元件。
在本案中可以根據加工元件的寬度,調整第一組支撐橋961和第二組支撐橋962之間的距離。例如,在本案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側上部支撐部912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能夠共同支撐寬度在220mm-240mm之間的加工元件,第一側中部支撐部913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917為對稱結構,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200-210mm之間的加工元件,第一側下部支撐部914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918為對稱結構,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180-190mmm之間的加工元件。
還是如圖9所示,第一組支撐橋961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813的外端832形成第一側外邊緣部921,第二組支撐橋962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813的外端832形成第二側外邊緣部922,第一側外邊緣部921和第二側外邊緣部922之間的距離占輸送帶228的寬度的90%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外邊緣部921和第二側外邊緣部922之間的距離大致等於輸送帶228的寬度。在本案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側外邊緣部921和第二側外邊緣部922之間的距離大於210mm。在本案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側外邊緣部921和第二側外邊緣部922之間的距離大於230mm。
在本實施例中,加工元件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抵靠在第一組支撐橋961和第二組支撐橋962的各自相應的支撐部上,加工元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之間形成間距,以避免加工部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205接觸而影響加工部件下表面的光潔程度。其中加工元件的寬度與第一組支撐橋961和第二組支撐橋962的相應的支撐部之間的寬度匹配,使得加工元件在第一組支撐橋961和第二組支撐橋962上不易發生傾斜。
圖10為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帶元件以及位於輸送帶元件上的加工元件在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圖10將以與第一側下部支撐部914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918之間的寬度相匹配的加工元件1001介紹本實施例的技術效果。如圖10所示,加工元件1001位於第一側下部支撐部914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918之間,從而加工元件的下表面與輸送面205之間具有一定間距。第一側下部支撐部914包括第一側下部限位部1025和第一側下部工作部1027,第一側下部限位部1025和第一側下部工作部1027分別由第一組支撐橋961的多個支撐橋850的下部臺階部853的連接段845和工作段846形成。第二側下部支撐部916包括第二側下部限位部1026和第二側下部工作部1028,第二側下部限位部1026和第二側下部工作部1028分別由第二組支撐橋962的多個支撐橋850的下部臺階部853的連接段845和工作段846形成。加工元件1001的寬度稍小於第一側限位部1025和第二側限位部1026之間的距離。當加工元件1001在輸送帶228上進行傳輸時,加工元件1001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011和第二端1012分別抵靠在第一側下部工作部1027和第二側下部工作部1028上,加工元件1001大致平行於輸送面205。在加工元件1001在在輸送帶228上的運輸程序中,加工元件1001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端1011和第二端1012受到第一側限位部1025和第二側限位部1026的限制而不能發生較大幅度的傾斜,使得加工元件1001能夠在運輸程序中加工元件1001的下表面到輸送面205的距離大致相等,使得加工元件1001的下表面能夠受到均勻的光照。類似地,第一側上部支撐部912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916能夠支撐一定寬度範圍的加工元件,並防止加工元件在運輸程序中傾斜。第一側中部支撐部913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917能夠支撐一定寬度範圍的加工元件,並防止加工元件在運輸程序中傾斜。
在圖8-圖9所示的實施例中,其中第一組支撐橋961和第二組支撐橋962中每一組支撐橋中的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距離範圍為30-70mm。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預定距離為35mm。
本案中的輸送裝置的支撐橋僅與加工部件的邊緣接觸,從而使加工部件形成光潔的下表面。本案提供的輸送裝置能夠輸送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從而燒結爐能夠加工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輸送裝置的支撐橋的結構設計能夠保證不同尺寸的加工部件均能與輸送面之間形成合理的距離,以保加工部件的下表面接收到足夠的光照。並且在輸送程序中,加工部件不易相對於輸送裝置滑動。本案中的輸送帶適用於一定寬度範圍的加工元件,防止加工元件在輸送程序中傾斜。
儘管本文中僅對本案的一些特徵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對本領域技藝人士來說可以進行多種改進和變化。因此應該理解,所附的請求項旨在覆蓋所有落入本案實質精神範圍內的上述改進和變化。
100:燒結爐 102:殼體 103:輸送裝置 105:輸送通道 125:輸送帶元件 126:張緊輪 128:滾筒 131:上部 132:下部 133:第一側部 134:第二側部 141:前部開口 142:後部開口 151:輸送通道入口 152:輸送通道出口 155:內側表面 156:外側表面1 205:輸送面 208:輸送帶元件上部 209:輸送帶組件下部 211:輸送帶組件側 212:輸送帶組件側 228:輸送帶 231:入口端 232:出口端 241:第一側邊緣 242:第二側邊緣 250:支撐橋 251:第一區域 252:第二區域 253:中心區域 261:第一組支撐橋 262:第二組支撐橋 301:網孔 311:外側腿 312:內側腿 313:梁部 321:外側腿延伸部 322:內側腿延伸部 331:內端 332:外端 411:第一側支撐面 412:第二側支撐面 421:第一外邊緣部 422:第二外邊緣部 431:第一內側部 432:第二內側部 602:尾部 603:身部 604:頭部 607:通道 701:支撐條 702:支撐條 811:外側腿 813:梁部 821:外側腿延伸部 822:梁部延伸部 823:過渡部 831:內端 832:外端 841:連接段 842:工作段 843:連接段 844:工作段 845:連接段 846:工作段 850:支撐橋 851:上部臺階部 852:中部臺階部 853:下部臺階部 863:凹部 864:凹部 865:凹部 871:彎折部 872:彎折部 873:彎折部 912:第一側上部支撐部 913:第一側中部支撐部 914:第一側下部支撐部 916:第二側上部支撐部 917:第二側中部支撐部 918:第二側下部支撐部 921:第一側外邊緣部 922:第二側外邊緣部 961:第一組支撐橋 962:第二組支撐橋 1001:加工元件 1011:第一端 1012:第二端 1025:第一側下部限位部 1026:第二側下部限位部 1027:第一側下部工作部 1028:第二側下部工作部 α1:夾角 α2:夾角 α3:夾角 β:夾角
圖1A是燒結爐的立體圖;
圖1B是圖1A中燒結爐的一個剖視圖;
圖1C是圖1A中燒結爐的分解圖;
圖2是圖1C中輸送帶組件的立體圖;
圖3是圖2中輸送帶的一個支撐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輸送帶組件的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
圖5是圖2中的輸送帶元件上部的局部的仰視圖;
圖6是圖1B中的燒結爐的張緊輪的立體圖;
圖7是圖1A中燒結爐的一個剖視圖;
圖8是圖2中輸送帶的一個支撐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9是本案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帶元件的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
圖10為第二實施例的輸送帶元件和位於輸送帶元件上的加工元件在寬度方向上的截面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832:外端
871:彎折部
872:彎折部
873:彎折部
912:第一側上部支撐部
913:第一側中部支撐部
914:第一側下部支撐部
916:第二側上部支撐部
917:第二側中部支撐部
918:第二側下部支撐部
921:第一側外邊緣部
922:第二側外邊緣部
961:第一組支撐橋
962:第二組支撐橋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在燒結爐中輸送加工部件的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輸送帶,所述輸送帶為網狀結構並具有輸送面,所述輸送帶具有沿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相對設置的第一側邊緣和第二側邊緣,所述輸送面具有分別靠近所述第一側邊緣和第二側邊緣並沿著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以及位於所述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之間的中心區域;及 多個支撐橋,所述多個支撐橋包括設置在所述輸送面的第一區域的第一組支撐橋,以及設置在所述輸送面的第二區域的第二組支撐橋,所述第一組支撐橋和第二組支撐橋分別沿著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佈置,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包括梁部和外側腿,所述梁部包括靠近所述中心區域的內端以及遠離所述中心區域的外端,所述外側腿將所述外端與所述輸送帶連接,所述梁部自所述內端向所述外端朝向遠離所述輸送面的方向傾斜; 其中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和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一定範圍內的加工部件。
  2. 如請求項1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的外端共同形成第一外邊緣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的外端共同形成第二外邊緣部,所述第一外邊緣部和所述第二外邊緣部之間的距離占所述輸送帶的寬度的90%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梁部包括至少一個臺階部,所述至少一個臺階部包括工作段和連接段,所述連接段與所述工作段的頂部連接,所述連接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大於所述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以在所述連接段與所述工作段之間形成彎折部。
  4. 如請求項3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連接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的傾斜角度在80°-90°之間。
  5. 如請求項3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至少一個臺階部的彎折部共同形成第一側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至少一個臺階部的彎折部共同形成第二側支撐部,所述第一側支撐部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間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支撐部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加工部件。
  6. 如請求項5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個臺階部包括依次連接的上部臺階部、中部臺階部以及下部臺階部,從而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底部與所述中部臺階部的連接段的頂部連接,所述中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底部與所述下部臺階部的連接段的頂部連接; 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上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中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一側下部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的上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上部支撐部、所述第二組支撐橋的中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中部支撐部,所述第一組支撐橋的下部臺階部的彎折部形成第二側下部支撐部; 所述第一側上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中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下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相對於所述中心區域對稱設置。
  7. 如請求項6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和中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以第一傾斜角度傾斜,所述下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相對於所述輸送面以第二傾斜角度傾斜,所述第二傾斜角度大於所述第一傾斜角度。
  8. 如請求項5之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連接段在垂直於所述輸送面的方向上延伸的高度不低於第一高度。
  9. 如請求項5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下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頂部至所述輸送面的距離不小於第一預定距離,所述上部臺階部的工作段的頂部至所述輸送面的距離不大於第二預定距離。
  10. 如請求項3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側上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上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一範圍內的加工元件,所述第一側中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中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二範圍內的加工元件,所述第一側下部支撐部和第二側下部支撐部被配置為共同支撐寬度在第三範圍內的加工元件。
  11.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還包括內側腿,所述內側腿將所述內端與所述輸送帶連接,所述梁部跨接在所述外側腿和內側腿上。
  12.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共同形成第一側支撐面,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之每一者支撐橋的梁部共同形成第二側支撐面,所述第一側支撐面和所述第二側支撐面能夠共同支撐加工部件。
  13. 如請求項12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側支撐面具有第一內側部,所述第二側支撐面具有第二內側部,所述第一內側部與所述第二內側部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三預定距離。
  14. 如請求項13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內側部和所述第二內側部與所述輸送面之間的距離大於第四預定距離。
  15.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外側腿與所述輸送面之間成銳夾角;所述內側腿與所述輸送面之間成銳夾角。
  16.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在所述輸送帶的長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組支撐橋中的各個支撐橋與所述第二組支撐橋中的各個支撐橋交錯佈置。
  17.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梁部在所述輸送帶的輸送面的投影與所述輸送帶的寬度方向形成夾角。
  18.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在所述輸送帶的輸送方向上,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支撐橋的外端位於所述內端的前部。
  19.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由金屬絲一體成型製成,所述輸送帶由金屬網製成,所述多個支撐橋中的每一個焊接在所述輸送帶上。
  20. 如請求項1之加工部件輸送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組支撐橋和第二組支撐橋中每一組支撐橋中的相鄰的支撐橋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五預定距離。
TW110111044A 2020-04-15 2021-03-26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TW2021424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94699 2020-04-15
CN202010294699.2 2020-04-15
CN202110295915.X 2021-03-19
CN202110295915.XA CN113526008A (zh) 2020-04-15 2021-03-19 加工部件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468A true TW202142468A (zh) 2021-11-16

Family

ID=75640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1044A TW202142468A (zh) 2020-04-15 2021-03-26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42468A (zh)
WO (1) WO20212113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67493B1 (fr) * 1984-07-11 1987-01-02 Secail Jean Procede de convoyage d'objets ou produits, tapis de convoyeur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6119993B2 (ja) * 2013-08-29 2017-04-26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連続焼結炉のメッシュ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1302A1 (en)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0272B (zh) 用于红外线输送机炉的双独立运输系统与烧制薄工件的方法
TW202142468A (zh) 加工部件輸送裝置
KR20040044706A (ko) Lcd용 글라스 적재 카세트
JP4032413B2 (ja) ガラス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製造装置
JPS63262319A (ja) パイプコンベヤにおけるベルト案内装置
JPWO2020008662A1 (ja) めっき装置
JPH02247490A (ja) 連続炉
JP5448692B2 (ja) テンションローラレベラ
US2911030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slotted tubes
JP3062501U (ja) 回路基板のそり矯正機
JP201025165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H10323754A (ja) フィン付管製造装置
JP3995044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20097475A (ja) パイプコンベヤ用支持装置及びパイプコンベヤ用支持装置の設置方法
JP2009227471A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用ガラス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48882A (ja) ガラス板搬送支持装置及び該ガラス板搬送支持装置を備えるガラス板処理装置
JPH0349843B2 (zh)
JP2009026845A (ja) ガイドレール及び半導体素子実装装置
JP4198830B2 (ja) 成膜装置
TW202121498A (zh) 晶片光處理裝置和燒結爐
JPS6138947Y2 (zh)
JPH0229044Y2 (zh)
JPS602510A (ja) 垂直コンベア
CN106144412A (zh) 栅架
JPH0372094A (ja) 片面部分めっ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