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2092A -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 Google Patents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2092A
TW202132092A TW110101605A TW110101605A TW202132092A TW 202132092 A TW202132092 A TW 202132092A TW 110101605 A TW110101605 A TW 110101605A TW 110101605 A TW110101605 A TW 110101605A TW 202132092 A TW202132092 A TW 2021320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d glass
light transmittance
parallel light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潤
乾浩彰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2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09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651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mprising colorants, e.g. dyes or pig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263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having non-uniform 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009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 B32B17/1003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the constitution or treatment of glass sheets comprising two outer glass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559Shape of the cross-section
    • B32B17/10568Shape of the cross-section varying in 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605Type of plasticis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651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mprising colorants, e.g. dyes or pigments
    • B32B17/106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mprising colorants, e.g. dyes or pigments imparting a tint in certain regions only, i.e. shade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5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 B32B17/10761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n layer, i.e. interlayer containing vinyl ac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005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 B32B17/10807Making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17/10899Making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introducing interlayers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7/10935Making laminated safety glass or glaz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introducing interlayers of synthetic resin as a preformed layer, e.g. formed by extr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plastici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1Double glazing f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44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6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B32B27/32 and B32B27/3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4Number of layers variable across the lamin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4Oxysalt, e.g. carbonate, sulfate, phosphate or nitrat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3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dimension
    • B32B2264/303Average diameter greater than 1µ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1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acous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102Ins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B32B2307/4026Coloured within the layer by addition of a colorant, e.g. pigments, dy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4Transluc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8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acetate or vinyl alcohol (co)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18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 G02B2027/01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comprising devices for attenuating parasitic image eff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5Neutral density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具有一端及位於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一端之厚度,將中間膜配置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層合玻璃X,並對所得之層合玻璃X測定特定之平行光透過率時,中間膜具有: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透明部,其位於較漸變部更靠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及深色部,其位於較漸變部更靠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Description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獲得層合玻璃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
層合玻璃即便受到外部衝擊而破損,玻璃碎片之飛散量亦較少,安全性優異。因此,上述層合玻璃廣泛用於汽車、軌道車輛、飛機、船舶及建築物等。上述層合玻璃係藉由將中間膜夾入於一對玻璃板之間而製造。中間膜例如藉由下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方法(導管法)及下述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方法(進料塊(Feed Block)法)等製作。
又,作為汽車中所使用之上述層合玻璃,已知有抬頭顯示器(HUD,Head Up Display)。HUD可使汽車之行駛資料,比如速度等計測資訊等顯示於汽車之前窗玻璃,駕駛者看到的是顯示資訊映射在前窗玻璃之前方。
上述HUD存在計測資訊等看起來雙重之問題。
為了抑制雙重影像而使用楔狀中間膜。又,如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就設計性及遮光性等觀點而言,有時會於楔狀中間膜中設置遮蔽區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31521號公報 [專利文獻2]WO2009/001856A1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1-13048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遮蔽區域中,通常為了使顏色及可見光透過率變化而使用著色劑。然而,於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中,隨著中間膜之厚度變化,含有著色劑之著色層之厚度亦發生變化。因此,於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中,於遮蔽區域不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區域,且於著色層之厚度較大之部分容易產生色不均。
尤其是如天窗部一體型前窗玻璃中所使用之中間膜般較寬之中間膜,於遮蔽區域容易產生色不均。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該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廣義態樣,提供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於本說明書中,有時將「層合玻璃用中間膜」簡記作「中間膜」),其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將中間膜配置於依據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 R3202:1996之兩片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層合玻璃X,並對所得之層合玻璃X測定下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中間膜具有: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及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X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特定態樣中,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之距離相對於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的比為0.05以上。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特定態樣中,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之距離為50 mm以上。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特定態樣中,中間膜具有厚度均一部位,該厚度均一部位在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每10 cm之距離範圍內的厚度變化不超過10 μm,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位於較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中央之位置更靠上述另一端側。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特定態樣中,上述漸變部及上述深色部分別具有含有著色劑之著色層,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上述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為10 μm以上。
根據本發明之廣義態樣,提供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根據本發明之廣義態樣,提供一種層合玻璃,其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中間膜,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中間膜,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下述平行光透過率時,層合玻璃具有: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及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中間膜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將本發明之中間膜配置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層合玻璃X,並對所得之層合玻璃X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本發明之中間膜具有以下之(1)~(3)之各部。(1)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2)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中,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而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有一端及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中間膜,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中間膜。於對本發明之層合玻璃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層合玻璃具有以下之(1)~(3)之各部。(1)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2)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而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以下,對本發明之詳情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本說明書中,有時簡記作「中間膜」)用於層合玻璃。
上述中間膜具有1層構造或2層以上之構造。上述中間膜可具有1層構造,亦可具有2層以上之構造。上述中間膜可具有2層構造,亦可具有3層構造,亦可具有3層以上之構造,亦可具有4層構造,亦可具有4層以上之構造。進而,上述中間膜可具有5層構造,亦可具有5層以上之構造,亦可具有6層構造,亦可具有6層以上之構造。上述中間膜可為具有僅具備第1層之1層構造之中間膜(單層中間膜),亦可為具有具備第1層與其他層之2層以上構造的中間膜(多層中間膜)。中間膜可於中間膜之一部分具有該等構造,亦可於中間膜之整體具有該等構造。中間膜之構造亦可局部不同。
本發明之中間膜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係於中間膜中相互對向之兩側之端部。本發明之中間膜中,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
本發明中,將上述中間膜配置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層合玻璃X。上述層合玻璃X較佳為以如下方式製作。
將中間膜夾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厚度2 mm之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將所得之積層體放入橡膠袋內,以2.6 kPa之真空度脫氣20分鐘後,於脫氣狀態下移至烘箱內,進而以90℃保持30分鐘而進行真空加壓,將積層體預壓接。於高壓釜中在135℃及壓力1.2 MPa之條件下將預壓接之積層體壓接20分鐘,從而獲得層合玻璃X。
本發明中,對所得之層合玻璃X進行下述平行光透過率。上述中間膜之一端側與層合玻璃X之一端側對應。上述中間膜之另一端側與層合玻璃X之另一端側對應。再者,上述中間膜之一端較佳為位於層合玻璃X之一端,上述中間膜之另一端較佳為位於層合玻璃X之另一端。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1)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2)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X之平行光透過率。(3)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各地點A。自中間膜之一端側至朝向另一端側可選擇間隔1 cm之地點之位置(間隔不小於1 cm之位置且地點A與上述另一端之距離不小於2 cm之位置)選擇地點。最靠近中間膜之上述一端側之地點A為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之地點A1,下一地點A為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3 cm之位置之地點A2。下一地點A為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4 cm之位置之地點A3。地點An為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n+1) cm之位置(n為自然數)。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分別包含於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之地點A。方便上將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1 cm之位置之地點設為地點A0。再者,地點A0不包含於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之地點A。
上述(2)中,於各地點A之位置測定層合玻璃X之平行光透過率。因此,獲得相當於地點A之個數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值。層合玻璃X之平行光透過率係依據JIS R3106:1998測定。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使用分光光度計,於光源與積分球之光程上與光軸之法線平行且距積分球13 cm之地點設置上述層合玻璃X,以使積分球僅接收透過之平行光。上述平行光透過率係指根據於該狀態下測定出之分光透過率所算出之可見光透過率。作為上述分光光度計,例如可列舉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等。
上述(3)中,「最靠近中間膜之上述一端側之地點A1及自該地點A1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為以下之3個地點。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1 cm之地點、為2 cm之地點及為3 cm之地點。換言之為上述地點A0、地點A1及地點A2。根據地點A0、地點A1及地點A2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而作成近似直線。將根據所得之近似直線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的絕對值作為「地點A1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上述(3)中,「距中間膜之上述一端側第2近之地點A2及自該地點A2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為以下之3個地點。自中間膜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地點、為3 cm之地點及為4 cm之地點。換言之為上述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根據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而作成近似直線。將根據所得之近似直線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的絕對值作為「地點A2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本發明中,以同樣之方式算出「地點A3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及「地點A(n-1)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由於上述地點A以如上所述之方式選擇,故而用於作成上述近似曲線之上述3個地點不存在於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未達1 cm之區域,且不存在於自上述另一端朝向上述一端未達1 cm之區域。
於對層合玻璃X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上述中間膜具有以下之(1)~(3)之各部。本發明中,在決定漸變部之後,決定透明部及深色部。
(1)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
(2)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
(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因此,本發明之中間膜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依序具有透明部、漸變部、深色部。藉由漸變部與深色部而構成遮蔽區域。再者,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具有不相當於透明部、漸變部、深色部之3個部位之任一者之部位。
本發明之中間膜中,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而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本發明之中間膜中,雖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一端之厚度,但於遮蔽區域具有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上述深色部亦可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及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之地點A。上述複數個地點A中,將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設為地點Aa。上述複數個地點A中,將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之地點A設為地點Ab。此情形時,於上述深色部存在1個以上之地點Aa。於上述深色部,除地點Aa以外亦可存在1個以上之地點Ab。又,「(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係指「(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a。」。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首先,對具有遮蔽區域之先前之楔狀中間膜進行說明。
圖16(a)~(c)、圖17(a)及(b)及圖18(a)及(b)係模式性表示具有遮蔽區域之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6(a)所示之中間膜100具有一端100a與另一端100b。另一端100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a之厚度。中間膜100具備第1層101與著色層104。著色層104埋入於第1層101內。中間膜100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之區域對應。
圖16(b)所示之中間膜100A具有一端100Aa與另一端100Ab。另一端100A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Aa之厚度。中間膜100A具備第1層101A、第2層102A、第3層103A、及著色層104A。著色層104A埋入於第2層102A內。中間膜100A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A之區域對應。
圖16(c)所示之中間膜100B具有一端100Ba與另一端100Bb。另一端100B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Ba之厚度。中間膜100B具備第1層101B、第2層102B、第3層103B、及著色層104B。著色層104B埋入於第1層101B與第2層102B之間。中間膜100B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B之區域對應。
圖17(a)所示之中間膜100C具有一端100Ca與另一端100Cb。另一端100C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Ca之厚度。中間膜100C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00Ca側至另一端100Cb側並不均一。中間膜100C具有厚度自一端100Ca側至另一端100Cb側增加之區域。中間膜100C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00Ca側至另一端100Cb側變小之部分。中間膜100C具備第1層101C、第2層102C、第3層103C、及著色層104C。著色層104C埋入於第2層102C內。中間膜100C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C之區域對應。
圖17(b)所示之中間膜100D具有一端100Da與另一端100Db。另一端100D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Da之厚度。中間膜100D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00Da側至另一端100Db側並不均一。中間膜100D之外形與中間膜100C之外形相同。中間膜100D具備第1層101D、第2層102D、第3層103D、及著色層104D。著色層104D埋入於第1層101D與第2層102D之間。中間膜100D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D之區域對應。
圖18(a)所示之中間膜100E具有一端100Ea與另一端100Eb。另一端100E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Ea之厚度。中間膜100E具備第1層101E、第2層102E、第3層103E、及著色層104E。著色層104E埋入於第2層102E內。第1層101E及第3層103E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02E與著色層104E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02E與著色層104E合併之層中不存在著色層104E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02E與著色層104E合併之層中存在著色層104E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中間膜100E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E之區域對應。
圖18(b)所示之中間膜100F具有一端100Fa與另一端100Fb。另一端100Fb之厚度大於一端100Fa之厚度。中間膜100F之外形與中間膜100E之外形相同。中間膜100F具備第1層101F、第2層102F、第3層103F、及著色層104F。著色層104F埋入於第1層101F與第2層102F之間。中間膜100F具有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與存在著色層104F之區域對應。
中間膜100、100A~100F中,隨著該中間膜之厚度變化,著色層104、104A~104F之厚度亦發生變化。因此,中間膜100、100A~100F中,於遮蔽區域R4不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區域。中間膜100、100A~100F中,於遮蔽區域R4中,平行光透過率自一端100a、100Aa~100Fa側朝向另一端100b、100Ab~100Fb側連續地減少。
其次,對具有遮蔽區域之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之中間膜進行說明。以下之實施方式中,互不相同之部位可替換。
圖1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所示之中間膜1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具備第1層11、第2層12、第3層13、及著色層14。於第1層11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於第1層11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第1層11與第2層12相接。於第1層11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另一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於第1層11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第1層11與第3層13相接。第1層11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與第3層13之間。
著色層14埋入於第2層12內。於中間膜1之另一端1b側,著色層14埋入於第2層12內。於中間膜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b側,著色層14埋入於第2層12內。著色層14與第1層11不相接。
第1層11及第3層1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與著色層14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就第1層11及第3層13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b側大於一端1a側。
中間膜1中,另一端1b之厚度厚於一端1a之厚度。中間膜1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a側至另一端1b側為均一。
中間膜1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之一端1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之另一端1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第1層11、第2層12及第3層13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第2層12、第3層13及著色層14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之厚度自一端1a側朝向另一端1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之厚度均一。
圖2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2所示之中間膜1A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A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A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2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A具備第1層11A、第2層12A、第3層13A、及著色層14A。於第1層11A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A。於第1層11A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A。第1層11A與第2層12A相接。於第1層11A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A。於第1層11A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A。第1層11A與第3層13A相接。第1層11A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A與第3層13A之間。
著色層14A埋入於第1層11A與第2層12A之間。於中間膜1A之另一端1Ab側,著色層14A埋入於第1層11A與第2層12A之間。於中間膜1A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Ab側,著色層14A埋入於第1層11A與第2層12A之間。著色層14A與第1層11A及第2層12A相接。
第1層11A及第3層13A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A與著色層14A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就第1層11A及第3層13A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Ab側大於一端1Aa側。
中間膜1A中,另一端1Ab之厚度厚於一端1Aa之厚度。中間膜1A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Aa側至另一端1Ab側為均一。
中間膜1A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A之一端1A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A之另一端1A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第1層11A、第2層12A及第3層13A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A、第2層12A、第3層13A及著色層14A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A之厚度自一端1Aa側朝向另一端1A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A之厚度均一。
圖3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3所示之中間膜1B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B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B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3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B具備第1層11B、第2層12B、第3層13B、及著色層14B。於第1層11B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B。於第1層11B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B。第1層11B與第2層12B相接。於第1層11B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B。於第1層11B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B。第1層11B與第3層13B相接。第1層11B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B與第3層13B之間。
著色層14B埋入於第2層12B內。於中間膜1B之另一端1Bb側,著色層14B埋入於第2層12B內。於中間膜1B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Bb側,著色層14B埋入於第2層12B內。著色層14B與第1層11B不相接。
第1層11B及第3層13B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B與著色層14B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B與著色層14B合併之層中不存在著色層14B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B與著色層14B合併之層中存在著色層14B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1層11B及第3層13B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Bb側大於一端1Ba側。
中間膜1B中,另一端1Bb之厚度厚於一端1Ba之厚度。中間膜1B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於中間膜1B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Ba側至另一端1Bb側為均一。
中間膜1B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B之一端1B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B之另一端1B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透明部R1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透明部R1由第1層11B、第2層12B及第3層13B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B、第2層12B、第3層13B及著色層14B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B之厚度自一端1Ba側朝向另一端1B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B之厚度均一。
圖4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4所示之中間膜1C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C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C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4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C具備第1層11C、第2層12C、第3層13C、及著色層14C。於第1層11C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C。於第1層11C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C。第1層11C與第2層12C相接。於第1層11C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C。於第1層11C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C。第1層11C與第3層13C相接。第1層11C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C與第3層13C之間。
著色層14C埋入於第1層11C與第2層12C之間。於中間膜1C之另一端1Cb側,著色層14C埋入於第1層11C與第2層12C之間。於中間膜1C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Cb側,著色層14C埋入於第1層11C與第2層12C之間。著色層14C與第1層11C及第2層12C相接。
第1層11C及第3層13C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C與著色層14C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C與著色層14C合併之層中不存在著色層14C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C與著色層14C合併之層中存在著色層14C之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1層11C及第3層13C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Cb側大於一端1Ca側。
中間膜1C中,另一端1Cb之厚度厚於一端1Ca之厚度。中間膜1C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於中間膜1C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Ca側至另一端1Cb側為均一。
中間膜1C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C之一端1C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C之另一端1C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透明部R1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透明部R1由第1層11C、第2層12C及第3層13C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C、第2層12C、第3層13C及著色層14C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C之厚度自一端1Ca側朝向另一端1C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C之厚度均一。
圖5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5所示之中間膜1D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D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D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5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D具備第1層11D、第2層12D、第3層13D、及著色層14D。於第1層11D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D。於第1層11D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D。第1層11D與第2層12D相接。於第1層11D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D。於第1層11D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D。第1層11D與第3層13D相接。第1層11D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D與第3層13D之間。
著色層14D埋入於第2層12D內。於中間膜1D之另一端1Db側,著色層14D埋入於第2層12D內。於中間膜1D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Db側,著色層14D埋入於第2層12D內。著色層14D與第1層11D不相接。
第1層11D及第3層13D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D與著色層14D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就第1層11D及第3層13D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Db側大於一端1Da側。
中間膜1D中,另一端1Db之厚度厚於一端1Da之厚度。中間膜1D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Da側至另一端1Db側並不均一。
中間膜1D具有厚度自一端1Da側至另一端1Db側增加之區域。中間膜1D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Da側至另一端1Db側變小之部分。又,中間膜1D具有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間膜1D於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具有楔角自一端1Da側至另一端1Db側變小之部分。
中間膜1D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D之一端1D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D之另一端1D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第1層11D、第2層12D及第3層13D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D、第2層12D、第3層13D及著色層14D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D之厚度自一端1Da側朝向另一端1D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D之厚度均一。
圖6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6所示之中間膜1E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E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E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6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E具備第1層11E、第2層12E、第3層13E、及著色層14E。於第1層11E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E。於第1層11E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E。第1層11E與第2層12E相接。於第1層11E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E。於第1層11E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E。第1層11E與第3層13E相接。第1層11E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E與第3層13E之間。
著色層14E埋入於第1層11E與第2層12E之間。於中間膜1E之另一端1Eb側,著色層14E埋入於第1層11E與第2層12E之間。於中間膜1E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Eb側,著色層14E埋入於第1層11E與第2層12E之間。著色層14E與第1層11E及第2層12E相接。
第1層11E及第3層13E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E與著色層14E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就第1層11E及第3層13E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Eb側大於一端1Ea側。
中間膜1E中,另一端1Eb之厚度厚於一端1Ea之厚度。中間膜1E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Ea側至另一端1Eb側並不均一。
中間膜1E具有厚度自一端1Ea側至另一端1Eb側增加之區域。中間膜1E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Ea側至另一端1Eb側變小之部分。又,中間膜1E具有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間膜1E於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具有楔角自一端1Ea側至另一端1Eb側變小之部分。
中間膜1E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E之一端1E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E之另一端1E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第1層11E、第2層12E及第3層13E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E、第2層12E、第3層13E及著色層14E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E之厚度自一端1Ea側朝向另一端1E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E之厚度均一。
圖7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7所示之中間膜1F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F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F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7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F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F、第2層12F、第3層13F、及著色層14F。於紅外線反射層15F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F。於紅外線反射層15F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F。紅外線反射層15F與第2層12F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F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F。於紅外線反射層15F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F。紅外線反射層15F與第3層13F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F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F與第3層13F之間。
著色層14F埋入於第2層12F內。於中間膜1F之另一端1Fb側,著色層14F埋入於第2層12F內。於中間膜1F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Fb側,著色層14F埋入於第2層12F內。著色層14F與紅外線反射層15F不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F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F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F與著色層14F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F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Fb側大於一端1Fa側。
中間膜1F中,另一端1Fb之厚度厚於一端1Fa之厚度。中間膜1F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Fa側至另一端1Fb側為均一。
中間膜1F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F之一端1F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F之另一端1F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F、第2層12F及第3層13F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F、第2層12F、第3層13F及著色層14F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F之厚度自一端1Fa側朝向另一端1F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F之厚度均一。
圖8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8所示之中間膜1G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G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G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8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G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G、第2層12G、第3層13G、及著色層14G。於紅外線反射層15G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G。於紅外線反射層15G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G。紅外線反射層15G與第2層12G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G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G。於紅外線反射層15G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G。紅外線反射層15G與第3層13G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G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G與第3層13G之間。
著色層14G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G與第2層12G之間。於中間膜1G之另一端1Gb側,著色層14G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G與第2層12G之間。於中間膜1G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Gb側,著色層14G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G與第2層12G之間。著色層14G與紅外線反射層15G及第2層12G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G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G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G與著色層14G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G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Gb側大於一端1Ga側。
中間膜1G中,另一端1Gb之厚度厚於一端1Ga之厚度。中間膜1G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Ga側至另一端1Gb側為均一。
中間膜1G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G之一端1G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G之另一端1G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G、第2層12G及第3層13G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G、第2層12G、第3層13G及著色層14G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G之厚度自一端1Ga側朝向另一端1G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G之厚度均一。
圖9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9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9所示之中間膜1H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H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H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9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H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H、第2層12H、第3層13H、及著色層14H。於紅外線反射層15H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H。於紅外線反射層15H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H。紅外線反射層15H與第2層12H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H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H。於紅外線反射層15H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H。紅外線反射層15H與第3層13H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H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H與第3層13H之間。
著色層14H埋入於第2層12H內。於中間膜1H之另一端1Hb側,著色層14H埋入於第2層12H內。於中間膜1H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Hb側,著色層14H埋入於第2層12H內。著色層14H與紅外線反射層15H不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H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H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H與著色層14H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H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Hb側大於一端1Ha側。
中間膜1H中,另一端1Hb之厚度厚於一端1Ha之厚度。中間膜1H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Ha側至另一端1Hb側並不均一。
中間膜1H具有厚度自一端1Ha側至另一端1Hb側增加之區域。中間膜1H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Ha側至另一端1Hb側變小之部分。又,中間膜1H具有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間膜1H於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具有楔角自一端1Ha側至另一端1Hb側變小之部分。
中間膜1H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H之一端1H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H之另一端1H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H、第2層12H及第3層13H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H、第2層12H、第3層13H及著色層14H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H之厚度自一端1Ha側朝向另一端1H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H之厚度均一。
圖10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0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0所示之中間膜1I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I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I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0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I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I、第2層12I、第3層13I、及著色層14I。於紅外線反射層15I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I。於紅外線反射層15I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I。紅外線反射層15I與第2層12I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I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I。於紅外線反射層15I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I。紅外線反射層15I與第3層13I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I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I與第3層13I之間。
著色層14I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I與第2層12I之間。於中間膜1I之另一端1Ib側,著色層14I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I與第2層12I之間。於中間膜1I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Ib側,著色層14I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I與第2層12I之間。著色層14I與紅外線反射層15I及第2層12I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I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I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2層12I與著色層14I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I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Ib側大於一端1Ia側。
中間膜1I中,另一端1Ib之厚度厚於一端1Ia之厚度。中間膜1I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Ia側至另一端1Ib側並不均一。
中間膜1I具有厚度自一端1Ia側至另一端1Ib側增加之區域。中間膜1I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Ia側至另一端1Ib側變小之部分。又,中間膜1I具有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間膜1I於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具有楔角自一端1Ia側至另一端1Ib側變小之部分。
中間膜1I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I之一端1I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I之另一端1I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I、第2層12I及第3層13I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I、第2層12I、第3層13I及著色層14I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I之厚度自一端1Ia側朝向另一端1I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I之厚度均一。
圖11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1所示之中間膜1J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J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J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1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J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J、第2層12J、第3層13J、及著色層14J。於紅外線反射層15J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J。於紅外線反射層15J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J。紅外線反射層15J與第2層12J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J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J。於紅外線反射層15J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J。紅外線反射層15J與第3層13J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J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J與第3層13J之間。
著色層14J埋入於第2層12J內。於中間膜1J之另一端1Jb側,著色層14J埋入於第2層12J內。於中間膜1J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Jb側,著色層14J埋入於第2層12J內。著色層14J與紅外線反射層15J不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J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J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J與著色層14J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J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Jb側大於一端1Ja側。
中間膜1J中,另一端1Jb之厚度厚於一端1Ja之厚度。中間膜1J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於中間膜1J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Ja側至另一端1Jb側為均一。
中間膜1J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J之一端1J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J之另一端1J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透明部R1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J、第2層12J及第3層13J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J、第2層12J、第3層13J及著色層14J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J之厚度自一端1Ja側朝向另一端1J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J之厚度均一。
圖12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2所示之中間膜1K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K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K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2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K具備紅外線反射層15K、第2層12K、第3層13K、及著色層14K。於紅外線反射層15K之第1表面(一表面)側配置有第2層12K。於紅外線反射層15K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2層12K。紅外線反射層15K與第2層12K相接。於紅外線反射層15K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配置有第3層13K。於紅外線反射層15K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3層13K。紅外線反射層15K與第3層13K相接。紅外線反射層15K配置並夾入於第2層12K與第3層13K之間。
著色層14K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K與第2層12K之間。於中間膜1K之另一端1Kb側,著色層14K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K與第2層12K之間。於中間膜1K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Kb側,著色層14K埋入於紅外線反射層15K與第2層12K之間。著色層14K與紅外線反射層15K及第2層12K相接。
紅外線反射層15K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第3層13K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2層12K與著色層14K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就第3層13K之厚度而言,另一端1Kb側大於一端1Ka側。
中間膜1K中,另一端1Kb之厚度厚於一端1Ka之厚度。中間膜1K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於中間膜1K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Ka側至另一端1Kb側為均一。
中間膜1K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K之一端1K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K之另一端1K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透明部R1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透明部R1由紅外線反射層15K、第2層12K及第3層13K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紅外線反射層15K、第2層12K、第3層13K及著色層14K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K之厚度自一端1Ka側朝向另一端1K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K之厚度均一。
圖13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3所示之中間膜1L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L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L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3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L具備第1層11L與著色層14L。
著色層14L埋入於第1層11L內。於中間膜1L之另一端1Lb側,著色層14L埋入於第1層11L內。於中間膜1L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Lb側,著色層14L埋入於第1層11L內。
中間膜1L中,另一端1Lb之厚度厚於一端1La之厚度。中間膜1L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第1層11L與著色層14L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中間膜1L中,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1La側至另一端1Lb側為均一。
中間膜1L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L之一端1L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L之另一端1L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
透明部R1由第1層11L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L與著色層14L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L之厚度自一端1La側朝向另一端1L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L之厚度均一。
圖13所示之中間膜1L係具備第1層與著色層且具有圖1所示之外形之中間膜。上述中間膜亦可為具備第1層與著色層且具有圖3、5所示之外形之中間膜。
圖14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4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4所示之中間膜1M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M為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中間膜1M具有長度方向與寬度方向。圖14之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近前-深度方向為長度方向。
中間膜1M具備第1層11M與著色層14M。
著色層14M埋入於第1層11M內。於中間膜1M之另一端1Mb側,著色層14M埋入於第1層11M內。於中間膜1M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1Mb側,著色層14M埋入於第1層11M內。
中間膜1M中,另一端1Mb之厚度厚於一端1Ma之厚度。中間膜1M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第1層11M與著色層14M合併之層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中間膜1M中,厚度自一端1Ma側至另一端1Mb側增加之部分之厚度之增加量均一。
中間膜1M具有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透明部R1存在於中間膜1M之一端1Ma側,深色部R3存在於中間膜1M之另一端1Mb側,漸變部R2存在於透明部R1與深色部R3之間。透明部R1、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相連。透明部R1與漸變部R2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深色部R3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
透明部R1由第1層11M構成。漸變部R2及深色部R3由第1層11M與著色層14M構成。藉由漸變部R2與深色部R3而構成遮蔽區域R4。遮蔽區域R4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具有楔狀之部分與矩形之部分。
於漸變部R2,著色層14M之厚度自一端1Ma側朝向另一端1Mb側連續地增加。於深色部R3,著色層14M之厚度均一。
圖1~14所示之中間膜1、1A~1M中,藉由著色層之厚度變化而形成漸變部。本發明之中間膜中,亦可藉由著色層中所含之著色劑之濃度變化而形成漸變部。例如,上述中間膜中,亦可藉由著色層中所含之著色劑之濃度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變濃而形成漸變部。
圖3、4、11、12所示之中間膜1B、1C、1J、1K中,透明部由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構成,漸變部及深色部由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之部分構成。圖14所示之中間膜1M中,透明部及漸變部由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構成,深色部由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之部分構成。本發明中,如具有圖14所示之形狀之中間膜,透明部亦可具有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矩形之部分,漸變部及深色部亦可具有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部分。
又,上述中間膜亦可於厚度增加之區域中,具有厚度之增加量自一端側至另一端側變大之部分。上述中間膜亦可於厚度方向之截面形狀為楔狀之區域中,具有楔角自一端側至另一端側變大之部分。
上述漸變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X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再者,於上述漸變部亦可存在上述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之部分。上述漸變部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超過0.3%/mm之地點A。上述漸變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的地點A之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尤佳為4以上,最佳為5以上。上述漸變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的地點A之數可為1500以下,亦可為1450以下。
上述透明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X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上述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較佳為61%以上,更佳為62%以上。
上述深色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X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的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較佳為0.29%/mm以下,更佳為0.28%/mm以下。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上述深色部較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9%/mm以下之地點,更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8%/mm以下之地點。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上述深色部較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7%/mm以下之地點,更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6%/mm以下之地點。
上述中間膜具有如下深色部,該深色部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4以上,尤佳為5以上,最佳為6以上。若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較多,則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可為300以下,亦可為299以下。
中間膜可具有厚度均一部位。所謂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係指於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每10 cm的距離範圍內厚度變化不超過10 μm。因此,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係指於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每10 cm的距離範圍內厚度變化不超過10 μm之部位。具體而言,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係指如下部位:厚度於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完全未變化,或於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每10 cm的距離範圍內厚度在10 μm以下變化。
上述厚度均一部位較佳為位於較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中央之位置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之中央之位置較佳為位於較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中央之位置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之中央之位置與上述另一端之距離較佳為短於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之中央之位置與上述一端之距離。上述厚度均一部位較佳為位於上述深色部。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之中央之位置較佳為位於上述深色部。該等情形時,可更容易調整「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將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透明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1。將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漸變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2。將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3。距離L1、L2、L3為圖1~14所示之距離。又,於上述中間膜具有厚度均一部位之情形時,將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厚度均一部位的距離設為距離L4。
距離L1較佳為10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距離L2較佳為10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距離L3較佳為50 mm以上,更佳為6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距離L4較佳為10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將連結中間膜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的距離設為距離L。
距離L1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1/距離L)較佳為0.02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距離L2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2/距離L)較佳為0.02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距離L3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3/距離L)較佳為0.05以上,更佳為0.051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距離L4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3/距離L)較佳為0.02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中間膜較佳為於自一端朝向另一端為0L~0.2L之距離之區域具有最小厚度,於自另一端朝向一端為0L~0.2L之距離之區域具有最大厚度。此情形時,只要最小厚度及最大厚度位於0L~0.2L之距離之區域之任意位置即可。中間膜更佳為於自一端朝向另一端為0L~0.1L之距離之區域具有最小厚度,於自另一端朝向一端為0L~0.1L之距離之區域具有最大厚度。較佳為中間膜於一端具有最小厚度,中間膜於另一端具有最大厚度。
中間膜較佳為於自另一端朝向一端為0L~0.98L之距離之區域具有厚度均一部位。此情形時,只要厚度均一部位存在於0L~0.98L之距離之區域之任意位置即可。
中間膜之最大厚度較佳為0.1 mm以上,更佳為0.2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上,尤佳為0.8 mm以上,且較佳為3 mm以下,更佳為2.9 mm以下。若上述中間膜之厚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穿透性及抗撓剛度更進一步變高。若上述中間膜之厚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透明性更進一步變得良好。
將中間膜之平均厚度設為T。
多層之中間膜中,上述第1層之平均厚度較佳為0.035T以上,更佳為0.0625T以上,進而較佳為0.1T以上,且較佳為0.4T以下,更佳為0.375T以下,進而較佳為0.25T以下,尤佳為0.15T以下。若上述第1層之平均厚度為0.4T以下,則抗撓剛度更進一步變得良好。
上述紅外線反射層之平均厚度較佳為0.035T以上,更佳為0.0625T以上,進而較佳為0.1T以上,且較佳為0.4T以下,更佳為0.375T以下,進而較佳為0.25T以下,尤佳為0.15T以下。
上述著色層之平均厚度較佳為0.01T以上,更佳為0.02T以上,進而較佳為0.03T以上,且較佳為0.04T以下,更佳為0.99T以下,進而較佳為0.98T以下,尤佳為0.97T以下。上述著色層之平均厚度亦可為0.9T以下,亦可為0.8T以下,亦可為0.7T以下,亦可為0.6T以下,亦可為0.5T以下,亦可為0.4T以下,亦可為0.3T以下,亦可為0.2T以下。
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各平均厚度較佳為0.3T以上,更佳為0.3125T以上,進而較佳為0.375T以上,且較佳為0.97T以下,更佳為0.9375T以下,進而較佳為0.9T以下。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各平均厚度亦可為0.46875T以下,亦可為0.45T以下。又,若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各平均厚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剛性與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
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平均厚度之合計較佳為0.625T以上,更佳為0.75T以上,進而較佳為0.85T以上,且較佳為0.97T以下,更佳為0.9375T以下,進而較佳為0.9T以下。又,若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平均厚度之合計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剛性與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
上述著色層、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平均厚度之合計較佳為0.625T以上,更佳為0.75T以上,進而較佳為0.85T以上,且較佳為0.97T以下,更佳為0.9375T以下,進而較佳為0.9T以下。又,若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平均厚度之合計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剛性與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
為了抑制雙重影像,可根據層合玻璃之安裝角度而適當設定中間膜之楔角(θ)。楔角(θ)為以中間膜整體計之楔角。
就更進一步抑制雙重影像之觀點而言,中間膜之楔角(θ)較佳為0.1 mrad(0.00575度)以上,更佳為0.2 mrad(0.0115度)以上,且較佳為2 mrad(0.1146度)以下,更佳為0.7 mrad(0.0401度)以下。若上述楔角(θ)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可獲得適合卡車、巴士等前窗玻璃之安裝角度較大之車之層合玻璃。若上述楔角(θ)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可獲得適合跑車等前窗玻璃之安裝角度較小之車之層合玻璃。
上述中間膜之楔角(θ)為如下兩直線之交點處之內角,即:將中間膜中之最大厚度部分與最小厚度部分之中間膜一側之表面部分(第1表面部分)連結的直線、與將中間膜中之最大厚度部分與最小厚度部分之中間膜另一側之表面部分(第2表面部分)連結的直線。上述中間膜之楔角(θ)可以如下方式近似地算出。分別於最大厚度部分與最小厚度部分測定中間膜之厚度。基於(中間膜之最大厚度部分之厚度與中間膜之最小厚度部分之厚度之差的絕對值(μm)÷最大厚度部分與最小厚度部分之距離(mm))之結果,而近似地算出上述中間膜之楔角(θ)。
作為用於測定上述中間膜之楔角θ、上述中間膜之厚度之測定器,可列舉接觸式厚度計測器「TOF-4R」(山文電氣公司製造)等。
上述厚度之測定係使用上述測定器,以2.15 mm/min~2.25 mm/min之膜搬送速度且以自一端朝向另一端成為最短距離之方式進行。
作為用於測定使上述中間膜成為層合玻璃後之上述中間膜之楔角(θ)、上述中間膜之厚度之測定器,可列舉非接觸多層膜厚測定器「OPTIGAUGE」(Lumetrics公司製造)等。藉由使用上述測定器,可於層合玻璃之狀態下測定中間膜之厚度。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上述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較佳為10 μm以上,更佳為20 μm以上,且較佳為3000 μm以下,更佳為2990 μm以下。若上述最短距離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有效抑制色轉移。
以下,對本發明之中間膜中可使用之各材料進行詳細說明。
(熱塑性樹脂) 中間膜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0))。中間膜較佳為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0))作為熱塑性樹脂(0)。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1))。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作為熱塑性樹脂(1)。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2))。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作為熱塑性樹脂(2)。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3))。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作為熱塑性樹脂(3)。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4))。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作為熱塑性樹脂(4)。上述熱塑性樹脂(1)、上述熱塑性樹脂(2)、上述熱塑性樹脂(3)及上述熱塑性樹脂(4)可相同亦可不同。就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而言,上述熱塑性樹脂(1)較佳為與上述熱塑性樹脂(2)及上述熱塑性樹脂(3)不同。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可相同亦可不同。就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較佳為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不同。上述熱塑性樹脂(0)、上述熱塑性樹脂(1)、上述熱塑性樹脂(2)、上述熱塑性樹脂(3)及上述熱塑性樹脂(4)分別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0)、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分別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離子聚合物樹脂及聚乙烯醇樹脂等。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熱塑性樹脂。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例如可藉由利用醛使聚乙烯醇(PVA)縮醛化而製造。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較佳為聚乙烯醇之縮醛化物。上述聚乙烯醇例如藉由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而獲得。上述聚乙烯醇之皂化度通常在70莫耳%~99.9莫耳%之範圍內。
上述聚乙烯醇(PVA)之平均聚合度較佳為200以上,更佳為5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進而更佳為1600以上,尤佳為2600以上,最佳為2700以上,且較佳為5000以下,更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若上述平均聚合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穿透性更進一步變高。若上述平均聚合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成形變得容易。
上述聚乙烯醇之平均聚合度係藉由依據JIS K6726「聚乙烯醇試驗方法」之方法而求出。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中所含之縮醛基之碳數並無特別限定。製造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時使用之醛並無特別限定。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較佳為3~5,更佳為3或4。若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為3以上,則中間膜之玻璃轉移溫度充分變低。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亦可為4或5。
上述醛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較佳地使用碳數為1~10之醛。作為上述碳數為1~10之醛,例如可列舉:丙醛、正丁醛、異丁醛、正戊醛、2-乙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甲醛、乙醛及苯甲醛等。上述醛較佳為丙醛、正丁醛、異丁醛、正己醛或正戊醛,更佳為丙醛、正丁醛或異丁醛,進而較佳為正丁醛。上述醛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0)之羥基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15莫耳%以上,更佳為18莫耳%以上,且較佳為40莫耳%以下,更佳為35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接著力更進一步變高。又,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軟性變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17莫耳%以上,更佳為2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22莫耳%以上,且較佳為28莫耳%以下,更佳為27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5莫耳%以下,尤佳為24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機械強度更進一步變高。尤其是若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為20莫耳%以上,則反應效率較高,生產性優異,且若為28莫耳%以下,則層合玻璃之隔音性更進一步變高。又,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軟性變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的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25莫耳%以上,更佳為28莫耳%以上,更佳為3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31.5莫耳%以上,進而更佳為32莫耳%以上,尤佳為33莫耳%以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38莫耳%以下,更佳為37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6.5莫耳%以下,尤佳為36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接著力更進一步變高。又,若上述羥基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軟性變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
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之羥基含有率。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A,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B。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絕對值A及絕對值B分別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絕對值A及絕對值B分別較佳為20莫耳%以下。
存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於該等情形時,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之羥基含有率。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C,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D。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絕對值C及絕對值D分別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絕對值C及絕對值D分別較佳為20莫耳%以下。
存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於該等情形時,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就更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羥基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羥基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20莫耳%以下。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羥基含有率係將羥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除以主鏈之總乙烯基量而求出之莫耳分率以百分率表示的值。上述羥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測定。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0)之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1莫耳%以上,更佳為0.3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5莫耳%以上,且較佳為30莫耳%以下,更佳為2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0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變高。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1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7莫耳%以上,進而更佳為9莫耳%以上,且較佳為30莫耳%以下,更佳為2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4莫耳%以下,尤佳為20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變高。尤其若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為0.1莫耳%以上25莫耳%以下,則耐穿透性優異。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乙醯化度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各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5莫耳%以上,且較佳為10莫耳%以下,更佳為2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變高。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乙醯化度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乙醯化度係將乙醯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除以主鏈之總乙烯基量而求出之莫耳分率以百分率表示的值。上述乙醯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測定。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0)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縮丁醛化度)較佳為60莫耳%以上,更佳為63莫耳%以上,且較佳為85莫耳%以下,更佳為7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0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製造聚乙烯醇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變短。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縮丁醛化度)較佳為47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且較佳為85莫耳%以下,更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5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製造聚乙烯醇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變短。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縮醛化度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1)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縮丁醛化度)較佳為55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且較佳為75莫耳%以下,更佳為71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醇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變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製造聚乙烯醇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變短。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之縮醛化度的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4)的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醇縮醛樹脂(3)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縮醛化度係以如下方式求出。首先,求出自主鏈之總乙烯基量減去羥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與乙醯基所鍵結之乙烯基量所得的值。將所得之值除以主鏈之總乙烯基量而求出莫耳分率。該莫耳分率以百分率表示之值為縮醛化度。
再者,上述羥基含有率(羥基量)、縮醛化度(縮丁醛化度)及乙醯化度較佳為根據利用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測定出之結果而算出。但,亦可使用利用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美國材料試驗協會) D1396-92之測定。於聚乙烯醇縮醛樹脂為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上述羥基含有率(羥基量)、上述縮醛化度(縮丁醛化度)及上述乙醯化度可根據利用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測定出之結果而算出。
上述中間膜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中間膜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
上述第1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1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1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
上述第2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2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2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
上述第3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3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3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
上述著色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著色層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著色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
(塑化劑) 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接著力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中間膜較佳為含有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0))。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1))。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2))。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3))。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4))。於中間膜中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為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情形時,中間膜(各層)尤佳為含有塑化劑。含有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之層較佳為含有塑化劑。
上述塑化劑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上述塑化劑,可使用先前公知之塑化劑。上述塑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塑化劑,可列舉:一元有機酸酯及多元有機酸酯等有機酯塑化劑、以及有機磷酸塑化劑及有機亞磷酸塑化劑等有機磷酸塑化劑等。上述塑化劑較佳為有機酯塑化劑。上述塑化劑較佳為液狀塑化劑。
作為上述一元有機酸酯,可列舉藉由二醇與一元有機酸之反應而獲得之二醇酯等。作為上述二醇,可列舉:三乙二醇、四乙二醇及三丙二醇等。作為上述一元有機酸,可列舉:丁酸、異丁酸、己酸、2-乙基丁酸、庚酸、正辛酸、2-乙基己酸、正壬酸、癸酸及苯甲酸等。
作為上述多元有機酸酯,可列舉多元有機酸與碳數4~8之直鏈或具有分支結構之醇之酯化合物等。作為上述多元有機酸,可列舉:己二酸、癸二酸及壬二酸等。
作為上述有機酯塑化劑,可列舉:三乙二醇二-2-乙基丙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癸二酸二丁酯、壬二酸二辛酯、二丁基卡必醇己二酸酯、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3-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4-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二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戊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辛酸酯、二乙二醇二苯甲酸酯、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己二酸二己酯、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己基環己酯、己二酸庚酯與己二酸壬酯之混合物、己二酸二異壬酯、己二酸二異癸酯、己二酸庚基壬酯、癸二酸二丁酯、油改性癸二酸醇酸、及磷酸酯與己二酸酯之混合物等。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有機酯塑化劑。亦可使用上述己二酸酯以外之其他己二酸酯。
作為上述有機磷酸塑化劑,可列舉:磷酸三丁氧基乙酯、磷酸異癸基苯酯及磷酸三異丙酯等。
上述塑化劑較佳為下述式(1)所示之二酯塑化劑。
[化1]
Figure 02_image001
上述式(1)中,R1及R2分別表示碳數2~10之有機基,R3表示伸乙基、伸異丙基或伸正丙基,p表示3~10之整數。上述式(1)中之R1及R2分別較佳為碳數5~10之有機基,更佳為碳數6~10之有機基。
上述塑化劑較佳為含有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3GH)或三乙二醇二-2-乙基丙酸酯。上述塑化劑更佳為含有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或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3GH),進而較佳為含有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
將上述中間膜中之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0)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0)之含量設為含量(0)。上述含量(0)較佳為5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0重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6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重量份以下。若上述含量(0)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穿透性更進一步變高。若上述含量(0)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透明性更進一步變高。
上述第1層中,將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1)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1)之含量設為含量(1)。上述含量(1)較佳為5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5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份以上。上述含量(1)較佳為10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9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5重量份以下,尤佳為80重量份以下。若上述含量(1)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柔軟性變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若上述含量(1)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耐穿透性更進一步變高。
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時,上述著色層中,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4)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含量(1)之較佳範圍相同。在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上述著色層中,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4)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含量(1)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第2層中,將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2)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2)之含量設為含量(2)。上述第3層中,將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3)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3)之含量設為含量(3)。上述含量(2)及上述含量(3)分別較佳為5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0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20重量份以上,尤佳為24重量份以上,最佳為25重量份以上。上述含量(2)及上述含量(3)分別較佳為45重量份以下,更佳為4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重量份以下,尤佳為32重量份以下,最佳為30重量份以下。若上述含量(2)及上述含量(3)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柔軟性變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若上述含量(2)及上述含量(3)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耐穿透性更進一步變高。
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時之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上述塑化劑(4)的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含量(2)及上述含量(3)之較佳範圍相同。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的上述塑化劑(4)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含量(2)及上述含量(3)之較佳範圍相同。
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上述含量(1)較佳為多於上述含量(2),且上述含量(1)較佳為多於上述含量(3)。
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上述含量(4)較佳為多於上述含量(2),且上述含量(4)較佳為多於上述含量(3)。
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上述含量(1)較佳為多於上述含量(4)。
就更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含量(2)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含量(3)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含量(2)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含量(3)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存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1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未埋入於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且上述著色層並非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此情形時,就更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含量(2)與上述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含量(3)與上述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含量(2)與上述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含量(3)與上述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在上述著色層埋入於上述第2層或上述第3層內之情形、及上述著色層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更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含量(4)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含量(4)與上述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著色劑) 中間膜較佳為含有著色劑。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著色劑。作為上述著色劑,可列舉:無機粒子、顏料及染料等。
作為上述無機粒子,例如可列舉:碳黑粒子、奈米碳管粒子、石墨烯粒子、氧化鐵粒子、氧化鋅粒子、碳酸鈣粒子、氧化鋁粒子、高嶺黏土粒子、矽酸鈣粒子、氧化鎂粒子、氫氧化鎂粒子、氫氧化鋁粒子、碳酸鎂粒子、滑石粒子、長石粉粒子、雲母粒子、重晶石粒子、碳酸鋇粒子、氧化鈦粒子、二氧化矽粒子及玻璃珠等。上述無機粒子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無機粒子較佳為含有碳黑粒子、奈米碳管粒子、石墨烯粒子、碳酸鈣粒子、氧化鈦粒子或二氧化矽粒子,更佳為含有碳酸鈣粒子。藉由使用該等較佳之無機粒子,於光透過時外觀不均得到抑制,而獲得外觀設計性更進一步優異之層合玻璃。
上述無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1 μm以上,更佳為0.5 μm以上,且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下。上述平均粒徑表示重量平均粒徑。上述平均粒徑可使用光散射測定裝置,將雷射作為光源而利用動態光散射法進行測定。作為上述光散射測定裝置,例如可列舉大塚電子公司製造之「DLS-6000AL」等。
作為上述染料,可列舉:芘系染料、胺酮系染料、蒽醌系染料、及偶氮系染料等。上述染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芘系染料,可列舉:溶劑綠5(CAS79869-59-3)及溶劑綠7(CAS6358-69-6)等。
作為上述胺酮系染料,可列舉:溶劑黃98(CAS12671-74-8)、溶劑黃85(CAS12271-01-1)以及溶劑紅179(CAS8910-94-5)、及溶劑紅135(CAS71902-17-5)等。
作為上述蒽醌系染料,可列舉:溶劑黃163(CAS13676091-0)、溶劑紅207(CAS15958-69-6)、分散紅92(CAS12236-11-2)、溶劑紫13(CAS81-48-1)、分散紫31(CAS6408-72-6)、溶劑藍97(CAS61969-44-6)、溶劑藍45(CAS37229-23-5)、溶劑藍104(CAS116-75-6)及分散藍214(CAS104491-84-1)等。
作為上述偶氮系染料,可列舉:溶劑黃30(CAS3321-10-4)、溶劑紅164(CAS70956-30-8)、及分散藍146(CAS88650-91-3)等。
上述顏料可為有機顏料,亦可為無機顏料。上述有機顏料可為具有金屬原子之有機顏料,亦可為不具有金屬原子之有機顏料。上述顏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有機顏料,可列舉:酞菁化合物、喹吖啶化合物、偶氮化合物、1,2,1',2'-萘并蒽化合物、苝化合物、吲哚化合物及二㗁𠯤化合物等。
又,作為著色劑,例如亦可列舉黑色顏料(碳黑)、紅色顏料(C. I. Pigment red)、藍色顏料(C. I. Pigment blue)、及黃色顏料(C. I. Pigment yellow)混合而成之暗紅褐色之混合顏料等。
(隔熱性物質)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隔熱性物質。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隔熱性物質。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隔熱性物質。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隔熱性物質。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隔熱性物質。上述隔熱性物質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隔熱性物質較佳為含有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成分X或含有隔熱粒子。此情形時,亦可含有上述成分X與上述隔熱粒子兩者。再者,隔熱性物質有時相當於上述著色劑。
成分X: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中之至少一種成分X。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上述成分X。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上述成分X。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上述成分X。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上述成分X。上述成分X為隔熱性物質。上述成分X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成分X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成分X,可使用先前公知之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
作為上述成分X,可列舉:酞菁、酞菁之衍生物、萘酞菁、萘酞菁之衍生物、蒽酞菁及蒽酞菁之衍生物等。上述酞菁化合物及上述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酞菁骨架。上述萘酞菁化合物及上述萘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萘酞菁骨架。上述蒽酞菁化合物及上述蒽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蒽酞菁骨架。
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選自由酞菁、酞菁之衍生物、萘酞菁及萘酞菁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更佳為酞菁及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一種。
就有效提高隔熱性,且長時間以更高水準維持可見光透過率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上述成分X較佳為含有釩原子,亦較佳為含有銅原子。上述成分X更佳為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之酞菁及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之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一種。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具有於釩原子上鍵結有氧原子之結構單元。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含有上述成分X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成分X之含量較佳為0.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005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以上,尤佳為0.02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含有上述成分X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成分X之含量較佳為0.2重量%以下,更佳為0.1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5重量%以下,尤佳為0.04重量%以下。若上述成分X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性充分變高,且可見光透過率充分變高。例如,可使可見光透過率成為70%以上。
隔熱粒子: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隔熱粒子。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隔熱粒子。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隔熱粒子。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隔熱粒子。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隔熱粒子。上述隔熱粒子為隔熱性物質。藉由使用隔熱粒子,可有效阻斷紅外線(熱線)。上述隔熱粒子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就更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隔熱粒子更佳為金屬氧化物粒子。上述隔熱粒子較佳為由金屬之氧化物形成之粒子(金屬氧化物粒子)。
較可見光長之波長780 nm以上之紅外線之能量小於紫外線。但,紅外線之熱作用較大,紅外線被物質吸收後會作為熱釋出。因此,紅外線通常被稱為熱線。藉由使用上述隔熱粒子,可有效阻斷紅外線(熱線)。再者,所謂隔熱粒子係指可吸收紅外線之粒子。
作為上述隔熱粒子之具體例,可列舉:摻鋁氧化錫粒子、摻銦氧化錫粒子、摻銻氧化錫粒子(ATO粒子)、摻鎵氧化鋅粒子(GZO粒子)、摻銦氧化鋅粒子(IZO粒子)、摻鋁氧化鋅粒子(AZO粒子)、摻鈮氧化鈦粒子、摻鈉氧化鎢粒子、摻銫氧化鎢粒子、摻鉈氧化鎢粒子、摻銣氧化鎢粒子、摻錫氧化銦粒子(ITO粒子)、摻錫氧化鋅粒子、摻矽氧化鋅粒子等金屬氧化物粒子;六硼化鑭(LaB6 )粒子等。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隔熱粒子。就熱線之屏蔽功能較高而言,較佳為金屬氧化物粒子,更佳為ATO粒子、GZO粒子、IZO粒子、ITO粒子或氧化鎢粒子,尤佳為ITO粒子或氧化鎢粒子。尤其就熱線之屏蔽功能較高且容易獲取而言,較佳為摻錫氧化銦粒子(ITO粒子),亦較佳為氧化鎢粒子。
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氧化鎢粒子較佳為摻雜金屬之氧化鎢粒子。上述「氧化鎢粒子」中包含摻雜金屬之氧化鎢粒子。作為上述摻雜金屬之氧化鎢粒子,具體而言可列舉:摻鈉氧化鎢粒子、摻銫氧化鎢粒子、摻鉈氧化鎢粒子及摻銣氧化鎢粒子等。
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摻銫氧化鎢粒子。就更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該摻銫氧化鎢粒子較佳為式:Cs0.33 WO3 所示之氧化鎢粒子。
上述隔熱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1 μm以上,更佳為0.02 μm以上,且較佳為0.1 μm以下,更佳為0.05 μm以下。若平均粒徑為上述下限以上,則熱線之屏蔽性充分變高。若平均粒徑為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粒子之分散性變高。
上述「平均粒徑」表示體積平均粒徑。平均粒徑可使用粒度分佈測定裝置(日機裝公司製造之「UPA-EX150」)等進行測定。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上述含有隔熱粒子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尤其是氧化鎢粒子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重量%以上,尤佳為1.5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上述含有隔熱粒子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尤其是氧化鎢粒子之含量)較佳為6重量%以下,更佳為5.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重量%以下,尤佳為3.5重量%以下,最佳為3重量%以下。若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性充分變高,且可見光透過率充分變高。
(金屬鹽)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鹼金屬鹽及鹼土金屬鹽中之至少一種金屬鹽(以下,有時記載為金屬鹽M)。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金屬鹽M。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金屬鹽M。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金屬鹽M。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上述金屬鹽M。再者,所謂鹼土金屬係指Be、Mg、Ca、Sr、Ba、及Ra之6種金屬。藉由使用上述金屬鹽M,而容易控制中間膜與玻璃板等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或中間膜中之各層間之接著性。上述金屬鹽M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金屬鹽M較佳為含有選自由Li、Na、K、Rb、Cs、Mg、Ca、Sr及Ba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金屬。中間膜中所含之金屬鹽較佳為含有K及Mg中之至少一種金屬。
又,作為上述金屬鹽M,可使用碳數2~16之有機酸之鹼金屬鹽及碳數2~16之有機酸之鹼土金屬鹽。上述金屬鹽M亦可含有碳數2~16之羧酸鎂鹽或碳數2~16之羧酸鉀鹽。
作為上述碳數2~16之羧酸鎂鹽及上述碳數2~16之羧酸鉀鹽,可列舉:乙酸鎂、乙酸鉀、丙酸鎂、丙酸鉀、2-乙基丁酸鎂、2-乙基丁酸鉀、2-乙基己酸鎂及2-乙基己酸鉀等。
含有上述金屬鹽M之中間膜或含有上述金屬鹽M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中之Mg及K之含量之合計較佳為5 ppm以上,更佳為10 pp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ppm以上,且較佳為300 ppm以下,更佳為25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ppm以下。若Mg及K之含量之合計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更良好地控制中間膜與層合玻璃構件(玻璃板等)之接著性或中間膜中之各層間之接著性。
(紫外線屏蔽劑)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紫外線屏蔽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紫外線屏蔽劑。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紫外線屏蔽劑。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紫外線屏蔽劑。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紫外線屏蔽劑。藉由使用紫外線屏蔽劑,即便長時間使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可見光透過率亦難以進一步下降。上述紫外線屏蔽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中包含紫外線吸收劑。上述紫外線屏蔽劑較佳為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含有金屬原子之紫外線屏蔽劑、含有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屏蔽劑、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苯并三唑化合物)、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二苯甲酮化合物)、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三𠯤化合物)、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丙二酸酯化合物)、具有乙二醯苯胺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乙二醯苯胺化合物)及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苯甲酸酯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含有金屬原子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鉑粒子、鉑粒子之表面經二氧化矽被覆之粒子、鈀粒子及鈀粒子之表面經二氧化矽被覆之粒子等。紫外線屏蔽劑較佳為並非隔熱粒子。
上述紫外線屏蔽劑較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或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上述紫外線屏蔽劑更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或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進而較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
作為上述含有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氧化鋅、氧化鈦及氧化鈰等。進而,關於上述含有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屏蔽劑,亦可表面經過被覆。作為上述含有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屏蔽劑之表面之被覆材料,可列舉:絕緣性金屬氧化物、水解性有機矽化合物及矽酮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絕緣性金屬氧化物,可列舉:二氧化矽、氧化鋁及氧化鋯等。上述絕緣性金屬氧化物例如具有5.0 eV以上之帶隙能。
作為上述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2-(2'-羥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P」)、2-(2'-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0」)、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及2-(2'-羥基-3',5'-二戊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8」)等。就屏蔽紫外線之性能優異而言,上述紫外線屏蔽劑較佳為具有含鹵素原子之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更佳為具有含氯原子之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
作為上述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辛苯酮(BASF公司製造之「Chimassorb81」)等。
作為上述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ADEKA公司製造之「LA-F70」及2-(4,6-二苯基-1,3,5-三𠯤-2-基)-5-[(己基)氧基]苯酚(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1577FF」)等。
作為上述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可列舉:2-(對甲氧基亞苄基)丙二酸二甲酯、2,2-(1,4-伸苯基二亞甲基)二丙二酸四乙酯、2-(對甲氧基亞苄基)丙二酸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酯等。
作為上述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之市售品,可列舉Hostavin B-CAP、Hostavin PR-25、Hostavin PR-31(均為Clariant公司製造)。
作為上述具有乙二醯苯胺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可列舉:N-(2-乙基苯基)-N'-(2-乙氧基-5-第三丁基苯基)乙二醯胺、N-(2-乙基苯基)-N'-(2-乙氧基苯基)乙二醯胺、2-乙基-2'-乙氧基乙二醯苯胺(Clariant公司製造之「SanduvorVSU」)等於氮原子上具有經取代之芳基等之乙二醯胺類。
作為上述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屏蔽劑,例如可列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甲酸-2,4-二-第三丁基苯酯(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120」)等。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含有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含量及苯并三唑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0.1重量%以上,更佳為0.2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重量%以上,尤佳為0.5重量%以上。此情形時,隨時間經過後之可見光透過率之下降進一步得到抑制。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含有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含量及苯并三唑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2.5重量%以下,更佳為2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重量%以下,尤佳為0.8重量%以下。尤其藉由在含有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層100重量%中,使上述紫外線屏蔽劑之含量為0.2重量%以上,可顯著抑制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隨時間經過後之可見光透過率之下降。
(抗氧化劑)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上述第2層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上述第3層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上述著色層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上述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抗氧化劑,可列舉:酚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及磷系抗氧化劑等。上述酚系抗氧化劑為具有酚骨架之抗氧化劑。上述硫系抗氧化劑為含有硫原子之抗氧化劑。上述磷系抗氧化劑為含有磷原子之抗氧化劑。
上述抗氧化劑較佳為酚系抗氧化劑或磷系抗氧化劑。
作為上述酚系抗氧化劑,可列舉: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BHT)、丁基羥基大茴香醚(BHA)、2,6-二-第三丁基-4-乙基苯酚、β-(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硬脂酯、2,2'-亞甲基雙-(4-甲基-6-丁基苯酚)、2,2'-亞甲基雙-(4-乙基-6-第三丁基苯酚)、4,4'-亞丁基雙-(3-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1,1,3-三(2-甲基羥基-5-第三丁基苯基)丁烷、四[亞甲基-3-(3',5'-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亞甲酯]甲烷、1,3,3-三(2-甲基-4-羥基-5-第三丁基苯酚)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苯、雙(3,3'-第三丁基苯酚)丁酸二醇酯及雙(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丙酸)伸乙基雙(氧伸乙基)酯等。較佳地使用該等抗氧化劑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上述磷系抗氧化劑,可列舉:亞磷酸三癸酯、亞磷酸三(十三烷基)酯、亞磷酸三苯酯、亞磷酸三(壬基苯基)酯、雙(十三烷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癸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亞磷酸雙(2,4-二-第三丁基-6-甲基苯基)酯乙酯、及2,2'-亞甲基雙(4,6-二-第三丁基-1-苯氧基)(2-乙基己氧基)磷等。較佳地使用該等抗氧化劑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上述抗氧化劑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245」、BASF公司製造之「IRGAFOS 168」、BASF公司製造之「IRGAFOS 38」、住友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Sumilizer BHT」、堺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H-BHT」、及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1010」等。
為了長時間維持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較高可見光透過率,於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含有抗氧化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著色層)100重量%中,上述抗氧化劑之含量較佳為0.03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又,就抗氧化劑之添加效果飽和而言,於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上述含有抗氧化劑之層100重量%中,上述抗氧化劑之含量較佳為2重量%以下。
(其他成分) 上述中間膜、上述第1層、上述第2層、上述第3層及上述著色層亦可分別視需要含有偶合劑、分散劑、界面活性劑、阻燃劑、抗靜電劑、金屬鹽以外之接著力調整劑、耐濕劑、螢光增白劑及紅外線吸收劑等添加劑。該等添加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紅外線反射層) 上述中間膜亦可具有紅外線反射層。上述紅外線反射層反射紅外線。上述紅外線反射層只要具有反射紅外線之性能,則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上述紅外線反射層,可列舉:帶金屬箔之樹脂膜、於樹脂層上形成有金屬層及介電層之多層積層膜、多層樹脂膜及液晶膜等。該等膜具有反射紅外線之性能。
上述紅外線反射層尤佳為帶金屬箔之樹脂膜、多層樹脂膜或液晶膜。該等膜之紅外線之反射性能相當優異。因此,藉由使用該等膜,而獲得隔熱性更高且可更長時間維持較高可見光透過率之層合玻璃。
上述帶金屬箔之樹脂膜具備樹脂膜及積層於該樹脂膜之外表面之金屬箔。作為上述樹脂膜之材料,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烯烴樹脂、聚氯乙烯樹脂及聚醯亞胺樹脂等。作為上述金屬箔之材料,可列舉:鋁、銅、銀、金、鈀、及含有該等之合金等。
上述於樹脂層上形成有金屬層及介電層之多層積層膜係於樹脂層(樹脂膜)以任意層數交替積層有金屬層及介電層之多層積層膜。再者,上述於樹脂層上形成有金屬層及介電層之多層積層膜中,較佳為金屬層及介電層全部交替積層,但亦可如金屬層/介電層/金屬層/介電層/金屬層/金屬層/介電層/金屬層般存在一部分未交替積層之構造部分。
作為上述多層積層膜中之上述樹脂層(樹脂膜)之材料,可列舉與上述帶金屬箔之樹脂膜中之樹脂膜之材料相同的材料。作為上述多層積層膜中之上述樹脂層(樹脂膜)之材料,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乳酸、聚(4-甲基戊烯-1)、聚偏二氟乙烯、環狀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尼龍6、11、12、66等聚醯胺、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聚苯硫醚及聚醚醯亞胺等。作為上述多層積層膜中之上述金屬層之材料,可列舉與上述帶金屬箔之樹脂膜中之上述金屬箔之材料相同的材料。可於上述金屬層之兩面或單面賦予金屬或金屬之混合氧化物之塗層。作為上述塗層之材料,可列舉:ZnO、Al2 O3 、Ga2 O3 、InO3 、MgO、Ti、NiCr及Cu等。
作為上述多層積層膜中之上述介電層之材料,例如可列舉氧化銦等。
上述多層樹脂膜為複數之樹脂膜積層而成之積層膜。作為上述多層樹脂膜之材料,可列舉與上述多層積層膜中之上述樹脂層(樹脂膜)之材料相同之材料。上述多層樹脂膜中之樹脂膜之積層數為2以上,亦可為3以上,亦可為5以上。上述多層樹脂膜中之樹脂膜之積層數可為1000以下,亦可為100以下,亦可為50以下。
上述多層樹脂膜亦可為具有不同光學性質(折射率)之2種以上之熱塑性樹脂層以任意層數交替或隨機積層而成之多層樹脂膜。此種多層樹脂膜以獲得所需之紅外線反射性能之方式構成。
作為上述液晶膜,可列舉將反射任意波長之光之膽固醇狀液晶層以任意層數積層而成之膜。此種液晶膜以獲得所需之紅外線反射性能之方式構成。
就反射紅外線之性能優異而言,上述紅外線反射層較佳為具有如下性質:於800 nm~2000 nm之範圍內之至少一個波長下,紅外線透過率為40%以下。於800 nm~2000 nm之範圍內之至少一個波長下,紅外線透過率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
上述紅外線反射層之波長800 nm~2000 nm之範圍內之各波長的透過率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測定。準備單獨之紅外線反射層。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依據JIS R3106:1998而獲得上述紅外線反射層之波長800 nm~2000 nm內之各波長之分光透過率。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其他詳情) 中間膜亦可進行捲繞而製成中間膜之捲筒體。捲筒體可具備卷芯及捲繞於該卷芯之外周之中間膜。
上述中間膜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6-231521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方法1,導管法)、或WO2009/001856A1中記載之方法(方法2,進料塊法(FB法))而製造。上述方法1(導管法)例如可良好地製造具有圖1、3、5、7、9、11、13、14中記載之著色層之形狀的中間膜。上述方法2(FB法)例如可良好地製造具有圖2、4、6、8、10、12中記載之著色層之形狀的中間膜。
上述中間膜更具體而言可以如下方式製造。
(1)導管法中,藉由調整導管之狹縫形狀,而良好地獲得平行光透過率及該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率滿足特定範圍之上述漸變部、上述透明部及上述深色部。尤其可良好地獲得深色部之厚度均一之楔狀中間膜。(2)FB法中,藉由調整FB內之狹縫形狀,而可良好地獲得平行光透過率及該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率滿足特定範圍之上述漸變部、上述透明部及上述深色部。尤其可良好地獲得深色部之厚度均一之楔狀中間膜。(3)藉由調整模具出口之形狀,而可使另一端側之厚度均一,可良好地獲得平行光透過率及該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率滿足特定範圍之上述漸變部、上述透明部及上述深色部。尤其可良好地獲得深色部之厚度均一之楔狀中間膜。(4)利用如先前之方法擠出成形厚度均一之深色部(矩形狀之中間層)後,於該矩形狀之中間層積層楔狀層。該方法可容易地於矩形中間層與楔狀層之間積層紅外線反射層等高功能層。
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而言,較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中含有同一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而言,更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中含有同一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及同一塑化劑。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而言,進而較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由同一樹脂組合物形成。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於兩側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上述中間膜更佳為於兩側之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作為形成上述凹凸形狀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模唇壓紋法、壓紋輥法、砑光輥法、及異形擠出法等。就可定量地形成一定凹凸花紋的多個凹凸形狀之壓紋而言,較佳為壓紋輥法。
(層合玻璃)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係於層合玻璃中相互對向之兩側之端部。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
對上述層合玻璃進行下述平行光透過率。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1)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2)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3)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各地點A。自層合玻璃之一端側至朝向另一端側可選擇間隔1 cm之地點之位置(間隔不小於1 cm之位置且地點A與上述另一端之距離不小於2 cm之位置)選擇地點。最靠近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側之地點A為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之地點A1,下一地點A為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3 cm之位置之地點A2。下一地點A為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4 cm之位置之地點A3。地點An為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n+1) cm之位置(n為自然數)。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分別包含於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之地點A。方便上將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1 cm之位置之地點設為地點A0。再者,地點A0不包含於上述(1)中每錯開1 cm地設定之地點A。
上述(2)中,於各地點A之位置測定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因此,獲得相當於地點A之個數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值。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係依據JIS R3106:1998而測定。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使用分光光度計,於光源與積分球之光程上與光軸之法線平行且距積分球13 cm之地點設置上述層合玻璃,以使積分球僅接收透過之平行光。上述平行光透過率係指根據於該狀態下測定出之分光透過率所算出之可見光透過率。作為上述分光光度計,例如可列舉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等。
上述(3)中,「最靠近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側之地點A1及自該地點A1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為以下之3個地點。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1 cm之地點、為2 cm之地點及為3 cm之地點。換言之為上述地點A0、地點A1及地點A2。根據地點A0、地點A1及地點A2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而作成近似直線。將根據所得之近似直線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的絕對值作為「地點A1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上述(3)中,「距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側第2近之地點A2及自該地點A2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為以下之3個地點。自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地點、為3 cm之地點及為4 cm之地點。換言之為上述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根據地點A1、地點A2及地點A3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而作成近似直線。將根據所得之近似直線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的絕對值作為「地點A2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本發明中,以同樣之方式算出「地點A3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及「地點A(n-1)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由於上述地點A以如上所述之方式選擇,故而用於作成上述近似曲線之上述3個地點不存在於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未達1 cm之區域,且不存在於自上述另一端朝向上述一端未達1 cm之區域。
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上述層合玻璃具有以下之(1)~(3)之各部。本發明中,在決定漸變部之後,決定透明部及深色部。
(1)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
(2)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
(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因此,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具有透明部、漸變部、深色部。再者,藉由漸變部與深色部而構成遮蔽區域。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而於遮蔽區域存在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雖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一端之厚度,但於遮蔽區域具有平行光透過率均一之深色部,因此可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
上述深色部亦可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及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之地點A。上述複數個地點A中,將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設為地點Aa。上述複數個地點A中,將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之地點A設為地點Ab。此情形時,於上述深色部存在1個以上之地點Aa。於上述深色部,除地點Aa以外亦可存在1個以上之地點Ab。又,「(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係指「(3)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a。」。
圖15係模式性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15所示之層合玻璃21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31、第2層合玻璃構件32、及中間膜1。中間膜1配置並夾入於第1層合玻璃構件31與第2層合玻璃構件32之間。於中間膜1之第1表面(一表面)積層有第1層合玻璃構件31。於中間膜1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另一表面)積層有第2層合玻璃構件32。於中間膜1中之第2層12之外側之表面積層有第1層合玻璃構件31。於中間膜1中之第3層13之外側之表面積層有第2層合玻璃構件32。
如此,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中間膜,該中間膜為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本發明之層合玻璃中,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中間膜。
上述漸變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再者,於上述漸變部亦可存在上述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之部分。上述漸變部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超過0.3%/mm之地點A。上述漸變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的地點A之數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尤佳為4以上,最佳為5以上。上述漸變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的地點A之數可為1500以下,亦可為1450以下。
上述透明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上述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較佳為61%以上,更佳為62%以上。
上述深色部為如下區域: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上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之地點A的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較佳為0.29%/mm以下,更佳為0.28%/mm以下。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上述深色部較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9%/mm以下之地點,更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8%/mm以下之地點。就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之觀點而言,上述深色部較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7%/mm以下之地點,更佳為包含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26%/mm以下之地點。
上述層合玻璃具有如下深色部,該深色部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以上,進而較佳為4以上,尤佳為5以上,最佳為6以上。若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較多,則更進一步抑制遮蔽區域中之色不均。上述深色部中所包含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之數可為300以下,亦可為299以下。
將連結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透明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1。將連結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漸變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2。將連結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的距離設為距離L3。距離L1、L2、L3為圖15所示之距離。
距離L1較佳為10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距離L2較佳為10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距離L3較佳為50 mm以上,更佳為60 mm以上,且較佳為3000 mm以下,更佳為2990 mm以下。
將連結層合玻璃之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的距離設為距離L。
距離L1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1/距離L)較佳為0.02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距離L2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2/距離L)較佳為0.02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距離L3相對於距離L之比(距離L3/距離L)較佳為0.05以上,更佳為0.051以上,且較佳為0.98以下,更佳為0.97以下。
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較佳為第1玻璃板。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較佳為第2玻璃板。
作為上述第1、第2層合玻璃構件,可列舉玻璃板及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上述層合玻璃中,不僅包含兩片玻璃板之間夾入有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亦包含玻璃板與PET膜等之間夾入有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上述層合玻璃為具備玻璃板之積層體,較佳為至少使用一片玻璃板。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分別為玻璃板或PET膜,且上述層合玻璃較佳為具備玻璃板作為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尤佳為上述第1、第2層合玻璃構件均為玻璃板。
作為上述玻璃板,可列舉無機玻璃及有機玻璃。作為上述無機玻璃,可列舉:浮法平板玻璃、線熱吸收板玻璃、線熱反射板玻璃、拋光板玻璃、壓花板玻璃、夾線板玻璃及綠色玻璃等。上述有機玻璃為替代無機玻璃之合成樹脂玻璃。作為上述有機玻璃,可列舉聚碳酸酯板及聚(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板等。作為上述聚(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板,可列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等。
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各厚度較佳為1 mm以上,且較佳為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又,於上述層合玻璃構件為玻璃板之情形時,該玻璃板之厚度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0.7 mm以上,且較佳為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於上述層合玻璃構件為PET膜之情形時,該PET膜之厚度較佳為0.03 mm以上,且較佳為0.5 mm以下。
上述層合玻璃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首先,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夾入中間膜而獲得積層體。其次,例如藉由使所得之積層體通過擠壓輥或放入橡膠袋中進行減壓抽吸,而將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中間膜之間殘留之空氣進行脫氣。其後,以約70℃~110℃進行預接著而獲得預壓接之積層體。其次,將預壓接之積層體放入高壓釜中或進行加壓,於約120℃~150℃及1 MPa~1.5 MPa之壓力下進行壓接。以此方式可獲得層合玻璃。
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可用於汽車、軌道車輛、飛機、船舶及建築物等。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亦可用於該等用途以外。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較佳為車輛用或建築物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更佳為車輛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可用於汽車之前窗玻璃、側窗玻璃、後窗玻璃、天窗玻璃或後照燈用玻璃等。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較佳地用於汽車。上述中間膜較佳地用於獲得汽車之層合玻璃。
以下,揭示實施例及比較例而更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所使用之聚乙烯醇縮醛樹脂中,縮醛化係使用碳數4之正丁醛。關於聚乙烯醇縮醛樹脂,縮醛化度(縮丁醛化度)、乙醯化度及羥基含有率係藉由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而測定。再者,於利用ASTM D1396-92測定之情形時,亦表示與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同樣之數值。
(實施例1) 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以下之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3000,羥基含有率22莫耳%,乙醯化度13莫耳%,縮醛化度6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60重量份 於所得之第1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Tinuvin326(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 於所得之第1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BHT(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
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38重量份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Tinuvin326(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BHT(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
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40重量份 於所得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100重量%中(及所得之著色層中)成為5.9重量%之量之碳酸鈣粒子(無機粒子,重量平均粒徑5.0 μm)
中間膜之製作: 利用FB法,調整FB內之狹縫形狀,使深色部中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流速變得均一而製造中間膜。使用擠出機將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之組合物、及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共擠出,並將中間膜卷取而獲得捲筒體。以此方式製作楔狀中間膜。所得之中間膜於一端具有最小厚度,於另一端具有最大厚度。又,將所得之中間膜之構成示於表2。
層合玻璃之製作: 將中間膜夾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厚度2 mm之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將所得之積層體放入橡膠袋內,以2.6 kPa之真空度脫氣20分鐘之後,於脫氣狀態下移至烘箱內,進而以90℃保持30分鐘而進行真空加壓,將積層體預壓接。於高壓釜中在135℃及壓力1.2 MPa之條件下將預壓接之積層體壓接20分鐘,而獲得層合玻璃。再者,所得之層合玻璃相當於上述層合玻璃X。
(實施例2~12及比較例1~6) 如表1~5改變中間膜之構成,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利用FB法或導管法製造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實施例13)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38重量份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Tinuvin326(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BHT(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
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40重量份 於所得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100重量%中(及所得之著色層中)成為5.9重量%之量之碳酸鈣粒子(無機粒子,重量平均粒徑5.0 μm)
利用導管法,以如下方式製造第2層與著色層之共擠出物、及第3層。利用擠出機將所得之第2層與著色層共擠出,而獲得第2層與著色層之共擠出物。利用擠出機將用於形成第3層之組合物擠出,而獲得第3層。再者,第2層與著色層之共擠出物具有矩形之形狀,第3層於一端具有最小厚度,於另一端具有最大厚度。又,調整導管之狹縫形狀,使深色部中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流速變得均一。
紅外線反射層: 準備下述紅外線反射層。
XIR-75(帶金屬箔之樹脂膜,Southwall 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XIR-75」)
再者,XIR-75中之金屬箔具有In2 O3 /Ag/In2 O3 /Ag/In2 O3 之5層構造。
層合玻璃之製作: 將第2層與著色層之共擠出物、紅外線反射層及第3層依序積層而成者夾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厚度2 mm之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將所得之積層體放入橡膠袋內,以2.6 kPa之真空度脫氣20分鐘之後,於脫氣狀態下移至烘箱內,進而以90℃保持30分鐘而進行真空加壓,將積層體預壓接。於高壓釜中在135℃及壓力1.2 MPa之條件下將預壓接之積層體壓接20分鐘,而獲得層合玻璃。再者,所得之層合玻璃相當於上述層合玻璃X。
(實施例14~18) 如表5~6改變中間膜之構成與紅外線反射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3同樣之方式利用FB法或導管法製造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再者,表中之紅外線反射層Nano90S係指Sumitomo 3M公司製造之「Multilayer Nano 90S」。
(實施例19)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38重量份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Tinuvin326(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 於所得之第2層及第3層中成為0.2重量%之量之BHT(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
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下述成分,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而獲得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含有率30.5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68.5莫耳%)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40重量份 於所得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100重量%中(及所得之著色層中)成為5.9重量%之量之碳酸鈣粒子(無機粒子,重量平均粒徑5.0 μm)
中間膜之製作: 利用FB法,調整FB內之狹縫形狀,使深色部中之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之流速變得均一而製造中間膜。使用擠出機將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及用於形成著色層之組合物共擠出,並將中間膜卷取而獲得捲筒體。以此方式製作楔狀中間膜。所得之中間膜於一端具有最小厚度,於另一端具有最大厚度。又,將所得之中間膜之構成示於表7。
層合玻璃之製作: 將中間膜夾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厚度2 mm之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積層體。將所得之積層體放入橡膠袋內,以2.6 kPa之真空度脫氣20分鐘之後,於脫氣狀態下移至烘箱內,進而以90℃保持30分鐘而進行真空加壓,將積層體預壓接。於高壓釜中在135℃及壓力1.2 MPa之條件下將預壓接之積層體壓接20分鐘,而獲得層合玻璃。再者,所得之層合玻璃相當於上述層合玻璃X。
(實施例20及比較例7、8) 如表7改變中間膜之構成,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9同樣之方式利用FB法或導管法製造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評估) (1)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 依據JIS R3106:1998而測定所得之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具體而言,以如下方式測定。
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於光源與積分球之光程上與光軸之法線平行且距積分球13 cm之地點設置上述層合玻璃,以使積分球僅接收透過之平行光。上述平行光透過率係指根據於該狀態下測定出之分光透過率所算出之可見光透過率。
實施例1~20中所得之中間膜及層合玻璃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具有透明部、漸變部、深色部。另一方面,比較例1~8中所得之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不具有深色部。
(2)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將所得之層合玻璃設置於透光桌上,於照射透光桌內之螢光燈之狀態下自光源之相反面利用目視觀察上述層合玻璃之遮蔽區域中之著色花紋。10人利用上述觀察方法觀察所得之層合玻璃,以下述基準對目視下之遮蔽區域之色不均進行判定。進而,將印刷有1 cm見方之格子花紋之白色膜設置於層合玻璃與透光桌之間,且以與膜平行地向層合玻璃之厚度方向隔開1.5 cm之狀態設置層合玻璃,於自層合玻璃之上部照射螢光燈之狀態下觀察著色花紋。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之判定基準] ○:無法識別到色不均 △:可稍微識別到色不均 ×:可清楚識別到色不均
(3)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根據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及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利用式:距離L3/(距離L2+距離L3)×100算出深色部佔據遮蔽區域之比率(%)。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之判定基準] ○:深色部佔據遮蔽區域之比率為1%以上 ×:深色部佔據遮蔽區域之比率未達1%
將中間膜之構成及結果示於下述表1~7。
[表1]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導管法 FB法 導管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16(c) 圖16(b) 圖17(b) 圖17(a)
紅外線反射層 - - - -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0 mm 0 mm 0 mm 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44 mrad 0.72 mrad 0.42 mrad 0.57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1011 mm 995 mm 1000 mm 99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310 mm 220 mm 280 mm 23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0 mm 0 mm 0 mm 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90% 87% 85% 87%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 - - -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 - - -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8 μm 9 μm 9 μm 7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 × × ×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 × × ×
[表2]
   比較例5 比較例6 實施例1 實施例2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導管法 FB法 導管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18(b) 圖18(a) 圖2 圖1
紅外線反射層 - - - -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200 mm 300 mm 0 mm 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35 mrad 0.49 mrad 0.20 mrad 0.33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1200 mm 1350 mm 1750 mm 15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250 mm 330 mm 770 mm 61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0 mm 0 mm 10 mm 2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89% 90% 75% 67%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 - 2% 23%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 - 0.30%/mm 0.28%/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6 μm 9 μm 13 μm 20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 ×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 ×
[表3]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FB法 導管法 FB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2 圖2 圖1 圖4
紅外線反射層 - - - -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0 mm 0 mm 0 mm 20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20 mrad 0.50 mrad 0.80 mrad 0.70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980 mm 1016 mm 1000 mm 12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310 mm 280 mm 190 mm 35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50 mm 100 mm 40 mm 20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90% 80% 73% 88%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7% 30% 15% 8%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0.05%/mm 0.20%/mm 0.10%/mm 0.13%/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27 μm 150 μm 250 μm 200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表4]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導管法 FB法 導管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4 圖3 圖6 圖5
紅外線反射層 - - - -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1000 mm 700 mm 0 mm 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15 mrad 0.46 mrad 0.35 mrad 0.4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1800 mm 1400 mm 1060 mm 10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820 mm 630 mm 260 mm 3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600 mm 410 mm 30 mm 4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88% 69% 81% 80%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8% 5% 20% 13%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0.02%/mm 0.08%/mm 0.12%/mm 0.10%/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30 μm 25 μm 50 μm 52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表5]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導管法 導管法 導管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6 圖5 圖7 圖9
紅外線反射層 - - XIR-75 XIR-75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0 mm 0 mm 0 mm 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37 mrad 0.45 mrad 0.43 mrad 0.33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900 mm 1110 mm 1100 mm 15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230 mm 320 mm 300 mm 6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80 mm 130 mm 130 mm 40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88% 85% 82% 81%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24% 18% 8% 16%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0.23%/mm 0.15%/mm 0.07%/mm 0.01%/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90 μm 67 μm 100 μm 111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表6]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實施例17 實施例18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導管法 FB法 FB法 FB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11 圖8 圖10 圖12
紅外線反射層 Nano90S XIR-75 XIR-75 Nano90S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400 mm 0 mm 0 mm 500 mm
中間膜之楔角(θ) 0.29 mrad 0.5 mrad 0.41 mrad 0.22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1400 mm 1008 mm 1200 mm 161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500 mm 340 mm 410 mm 65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400 mm 100 mm 90 mm 50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90% 91% 74% 70%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8% 3% 6% 3%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0.06%/mm 0.24%/mm 0.19%/mm 0.14%/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85 μm 46 μm 56 μm 100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表7]
   比較例7 比較例8 實施例19 實施例20
中間膜之製造方法 FB法 導管法 FB法 導管法
中間膜之形狀 圖16(a) 圖16(a) 圖13 圖13
紅外線反射層 - - - -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厚度均一部位之距離(距離L4) 0 mm 0 mm 0 mm 0 mm
中間膜之楔角度(θ) 0.38 mrad 0.70 mrad 0.38 mrad 0.75 mrad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中間膜之寬度) 1100 mm 960 mm 1020 mm 100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遮蔽區域之距離(距離L2+距離L3) 170 mm 220 mm 270 mm 210 mm
連結一端與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深色部之距離(距離L3) 0 mm 0 mm 120 mm 60 mm
透明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90% 87% 92% 70%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平均值 - - 25% 13%
深色部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最小值 - - 0.24%/mm 0.26%/mm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 8 μm 4 μm 450 μm 720 μm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目視) × ×
遮蔽區域之色不均(平行光透過率) × ×
1,1A,1B,1C,1D,1E,1F,1G,1H,1I,1J,1K,1L,1M:中間膜 1a,1Aa,1Ba,1Ca,1Da,1Ea,1Fa,1Ga,1Ha,1Ia,1Ja,1Ka,1La,1Ma:一端 1b,1Ab,1Bb,1Cb,1Db,1Eb,1Fb,1Gb,1Hb,1Ib,1Jb,1Kb,1Lb,1Mb:另一端 11,11A,11B,11C,11D,11E,11L,11M:第1層 12,12A,12B,12C,12D,12E,12F,12G,12H,12I,12J,12K:第2層 13,13A,13B,13C,13D,13E,13F,13G,13H,13I,13J,13K:第3層 14,14A,14B,14C,14D,14E,14F,14G,14H,14I,14J,14K,14L,14M:著色層 15F,15G,15H,15I,15J,15K:紅外線反射層 21:層合玻璃 21a:一端 21b:另一端 31:第1層合玻璃構件 32:第2層合玻璃構件 R1:透明部 R2:漸變部 R3:深色部 R4:遮蔽區域 L1,L2,L3:距離 θ:楔角
圖1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2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3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4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6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8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9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9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0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0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1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2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3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4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第14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5係模式性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16(a)~(c)係模式性表示具有遮蔽區域之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7(a)及(b)係模式性表示具有遮蔽區域之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18(a)及(b)係模式性表示具有遮蔽區域之先前之楔狀中間膜之剖視圖。
1:中間膜
1a:一端
1b:另一端
11:第1層
12:第2層
13:第3層
14:著色層
R1:透明部
R2:漸變部
R3:深色部
R4:遮蔽區域
L1,L2,L3:距離
θ:楔角

Claims (7)

  1. 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有一端及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 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 將中間膜配置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兩片透明玻璃之間而獲得層合玻璃X,並對所得之層合玻璃X測定下述平行光透過率時,中間膜具有: 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 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及 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X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2. 如請求項1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之距離相對於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中間膜之距離的比為0.05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上述深色部之距離為50 mm以上。
  4.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中間膜具有厚度均一部位,該厚度均一部位在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上之每10 cm之距離範圍內的厚度變化不超過10 μm, 上述厚度均一部位位於較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中央之位置更靠上述另一端側。
  5.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漸變部及上述深色部分別具有含有著色劑之著色層, 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表面與上述著色層之厚度方向之表面的最短距離為10 μm以上。
  6. 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 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7. 一種層合玻璃,其具有一端及位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之另一端, 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 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中間膜, 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上述中間膜, 於對層合玻璃測定下述平行光透過率時,層合玻璃具有: 漸變部,其平行光透過率自上述一端側朝向上述另一端側連續地減少,且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超過0.3%/mm; 透明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一端側,且平行光透過率為60%以上;及 深色部,其位於較上述漸變部更靠上述另一端側,且包含1個以上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為0.3%/mm以下的地點A; 平行光透過率之測定:將自上述一端朝向上述另一端為2 cm之位置設為起點,自上述起點朝向上述另一端每隔1 cm地選擇複數個地點A;於各地點A測定層合玻璃之平行光透過率;將x軸方向設為「距上述一端之距離」,將y軸方向設為「平行光透過率」,根據1個地點A及自該地點A向連結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之方向之兩側隔開1 cm之2個地點此3個地點,作成2 cm之區域內之近似直線;將根據近似直線所求出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作為上述1個地點A之「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針對各地點A求出「平行光透過率之變化比率之絕對值」。
TW110101605A 2020-01-16 2021-01-15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1320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5355 2020-01-16
JP2020-005355 2020-01-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092A true TW202132092A (zh) 2021-09-01

Family

ID=7686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1605A TW202132092A (zh) 2020-01-16 2021-01-15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6272A1 (zh)
EP (1) EP4092004A4 (zh)
JP (1) JPWO2021145328A1 (zh)
KR (1) KR20220128331A (zh)
CN (1) CN114945542A (zh)
BR (1) BR112022010947A2 (zh)
MX (1) MX2022006687A (zh)
TW (1) TW202132092A (zh)
WO (1) WO202114532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189225B1 (pl) 1997-07-24 2005-07-29 Saint Gobain Vitrage Szyba przednia pojazdu stanowiąca jednocześnie odbłyśnik
JP4686208B2 (ja) 2005-02-21 2011-05-2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を有する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07223883A (ja) * 2005-12-26 2007-09-06 Asahi Glass Co Ltd 車両用合せガラス
JP5220607B2 (ja) 2007-06-27 2013-06-2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安全ガラス用多層中間膜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09035444A (ja) * 2007-08-01 2009-02-19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およびウインドシールド用中間膜
JP2010180068A (ja) * 2009-02-03 2010-08-19 Asahi Glass Co Ltd 車両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車両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並びに車両合わせガラス
JP2012206877A (ja) * 2011-03-29 2012-10-25 Sekisui Chem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10078388B (zh) * 2012-11-14 2023-01-31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JP6392629B2 (ja) * 2014-10-28 2018-09-19 株式会社クラレ ポリビニルアセタール組成物
US9975315B2 (en) * 2014-12-08 2018-05-22 Solutia Inc. Poly(vinyl acetal) resin compositions, layers, and interlayers having enhanced optical propert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45328A1 (ja) 2021-07-22
CN114945542A (zh) 2022-08-26
MX2022006687A (es) 2022-07-11
BR112022010947A2 (pt) 2022-08-30
JPWO2021145328A1 (zh) 2021-07-22
EP4092004A1 (en) 2022-11-23
EP4092004A4 (en) 2024-02-14
US20230086272A1 (en) 2023-03-23
KR20220128331A (ko)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9682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層合玻璃及抬頭顯示器系統之製造方法
TWI725993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I740921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I755512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1941947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層合玻璃及抬頭顯示器系統之製造方法
WO2020203278A1 (ja) 車両用合わせガラス及び車両
TWI811326B (zh) 層合玻璃、抬頭顯示器系統及抬頭顯示器系統之製造方法
TWI745573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輥體及層合玻璃
TWI755511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I827571B (zh) 層合玻璃
TWI772585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WO2019189740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I754677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WO2021261507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202132092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US20220055352A1 (en) Laminated glass interlayer, roll body, and laminated glas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783099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CN114127179B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以及夹层玻璃
WO2022085720A1 (ja) 合わせガラス及び車両
WO2021010403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202132117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212145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1941924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層合玻璃及層合玻璃之安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