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0767A -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 Google Patents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0767A
TW202120767A TW108143675A TW108143675A TW202120767A TW 202120767 A TW202120767 A TW 202120767A TW 108143675 A TW108143675 A TW 108143675A TW 108143675 A TW108143675 A TW 108143675A TW 202120767 A TW202120767 A TW 2021207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rate
yarn
weft
circular knit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村葵
鷲見豪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旭化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旭化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旭化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36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67A/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0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6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兼具輕量性、保溫性、拉伸性及耐加壓收縮性。本發明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係將表裏兩片底組織以僅為集圈組織之接結紗結合而成者,其特徵在於:該表裏兩片底組織僅由非彈性纖維構成,該接結紗僅由彈性纖維構成,該彈性纖維以2~15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該編織物之線圈密度為40~130緯圈/英吋、35~80經圈/英吋,填充率為5.0~25.0%,保溫率為20.0%以上,且22.1 N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

Description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立體結構圓編織物。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為立體結構且有厚度,具有保溫性並為輕量,且具有拉伸性、耐加壓收縮性之立體結構圓編織物。
對於容易具有基於線圈結構之良好拉伸性、因其蓬鬆結構而易具有保溫性之圓編織物,藉由紗或針織結構之改良而進行用以進一步提高其功能之試誤。例如,以下之專利文獻1中提出有如下之編織物:其係將表裏兩片底組織僅以由聚胺酯系彈性纖維所形成之集圈組織結合而構成者,且藉由使其表裏之至少一者含有彈性纖維以使經緯具有特定之伸度,從而具有較佳之補型功能且運動追隨性及穿著感優異。然而,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編織物中,彈性纖維不僅於集圈部分亦於表裏底組織之部分混合編織,因此存在如下問題: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變高,容易於製品加工時之熱加壓下收縮而產生尺寸變化,且使用該編織物之衣物變重,對穿著者造成不適感。
另一方面,以下之專利文獻2中提出如下之編織物:其係與專利文獻1為相同形態者,且藉由裏料使用包含吸濕性纖維之短纖維紡紗,進行接結之紗使用包含中空型疏水性纖維之複絲而於織物內部設置保溫空間,從而具備較高之保溫性與吸濕及放濕性。然而,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織物由於未使用彈性纖維,故而存在缺乏拉伸性之問題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22964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8-2126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鑒於上述先前技術之編織物之問題點,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先前未能兼具之輕量性、保溫性、拉伸性及耐加壓收縮性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者等進行努力研究並反覆實驗,結果意外發現對於調整聚胺酯系彈性纖維之組織與混合編織混率,且使用特殊之染色加工步驟而言,可獲得具有立體結構,發揮保溫性並為輕量,且具有拉伸性、耐熱加壓收縮性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從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如下所述。 [1]一種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係將表裏兩片底組織以僅為集圈組織之接結紗結合而成者,該表裏兩片底組織僅由非彈性纖維構成,該接結紗僅由彈性纖維構成,該彈性纖維以2~15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該編織物之線圈密度為40~130緯圈/英吋、35~80經圈/英吋,填充率為5.0~25.0%,保溫率為20.0%以上,且22.1 N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 [2]如上述[1]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中上述非彈性纖維為聚酯系或尼龍系之合成纖維單紗或者包含聚酯系或尼龍系任一者之紗的複合紗。 [3]如上述[1]或[2]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中上述彈性纖維相對於上述編織物整體之紗重量混率為5~15%。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依照JIS L 1096 H-2法之經向及緯向之加壓收縮率為0~-2%之範圍。 [5]一種外衣,其包含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6]一種內衣,其包含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7]一種運動用衣物,其包含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具有立體結構,發揮保溫性並為輕量,且具有拉伸性、耐熱加壓收縮性,因此可較佳地用於外衣、內衣、運動用衣物。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係將表裏兩片底組織以僅為集圈組織之接結紗結合而成者,其特徵在於:該表裏兩片底組織僅由非彈性纖維構成,該接結紗僅由彈性纖維構成,該彈性纖維以2~15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該編織物之線圈密度為40~130緯圈/英吋、35~80經圈/英吋,填充率為5.0~25.0%,保溫率為20.0%以上,且22.1 N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中,彈性紗僅用於接結紗而不用於表裏兩片底組織。因此,彈性纖維相對於編織物整體之紗重量混率可較佳地設為相對較低,即5~15%,從而可抑制編織物之收縮且賦予適度之拉伸性。彈性纖維相較於非彈性纖維更易伸縮,因此若紗重量混率超過15%,則編織物會過度凝聚而造成填充率增加,使用其之衣物變重,或因製品加工時之熱加壓所引起之收縮而造成尺寸變化遽烈,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紗重量混率未達5%,則拉伸性下降,故而欠佳。彈性纖維相對於編織物整體之紗重量混率更佳為7~12%。
又,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之特徵在於:彈性纖維僅用於接結紗且以2~15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此處,所謂循環係表示對編織物反覆織入彈性纖維的次數,例如將最初織入彈性纖維的緯圈設為第1緯圈時,若於自此數起第5緯圈織入彈性纖維,則計數為5緯圈/1循環。藉由進行此種織入方法,可於面料與裏料之間形成不存在接結紗之空隙。該空隙可發揮作為穿著時保持自人體肌膚釋放之熱之保溫層的效果。若將彈性纖維以未達5緯圈/1循環進行織入,則於面料與裏料之間的編織物中間層存在大量相較於空氣具有數十倍之熱導率之纖維,導致自人體肌膚釋放之熱自裏料向面料傳遞並釋放至外部環境,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以超過15緯圈/1循環之間隔進行織入,則彈性纖維之混率變得過低,無法保持編織物之立體結構,從而造成保溫層坍塌或拉伸性降低,故而欠佳。較佳為彈性纖維以3~8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可藉由應用如下配方而製造:於染色加工步驟中並不進行預定型,且使染色浴中之布速度降低(下降)之配方。由於並不進行預定型,因此可進一步提高編織物之線圈密度,抑制位於線圈間之空隙之增加,防止蓄積之熱逸出至外部,從而可提高保溫性。又,藉由使染色時之布速度降低,可防止對編織物之長度方向施加張力而過度伸長,從而可抑制線圈密度之減少。例如,先前作為一般之編織物染色方法所利用之噴射式染色機係使染色液自安裝於設備之泵之噴嘴噴出並攪拌而染色,藉由調整該噴嘴之壓力,可抑制布速度。具體而言,雖亦因染色機之型號而異,但布速度較佳為350 m/min(最大布速度)之90%以下之速度。該配方能以如下方式應用:編織物中之彈性纖維僅用於接結紗,且紗重量混率為5~15%。其原因在於,若彈性纖維織入至接結部分以外之面料或裏料,或者紗重量混率超過該範圍,則編織物之收縮變得遽烈,因此若不實施預熱定型,則無法實現形態穩定性或者修正表面之皺褶。即,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之彈性纖維之混率較先前技術之混率低,且不存在於底組織,因此藉由實施加工時之縱縮與謀求張力降低之加工,可顯現出拉伸性、耐加壓收縮性。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之特徵在於:染色加工後之線圈密度為40~130緯圈/英吋(2.54 cm)、35~80經圈/英吋。若線圈密度低於上述範圍,則表面疏鬆,存在大量導致蓄積於編織物之熱釋放至外部環境之較大空隙,故而就保溫性之觀點而言欠佳。又,線圈數變少而造成編織物之伸長量變少,對拉伸性造成不良影響,故而欠佳。較佳為染色加工後之線圈密度為44~70緯圈/英吋(2.54 cm)、40~60經圈/英吋。
於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中,藉由將線圈密度設為上述範圍,可使填充率為5.0~25.0%,保溫率為20.0%以上,22.1 N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此處,所謂編織物之「填充率」係表示編織物之每單位體積內纖維以何種程度密集存在之指標。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中,就輕量性與保溫性之觀點而言,填充率較佳為處於5.0~25.0%之範圍。若填充率超過25.0%,則纖維過度密集存在,因此編織物變重,進而衣物亦變重,且熱自裏側傳遞至表側而造成保溫性下降,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填充率未達5.0%,則編織物之密度過低,不具有保持熱之部分,即,若過於疏鬆則編織物稀鬆而通風,保溫性下降,故而欠佳。更佳為填充率為7.0~20.0%之範圍。 只要為滿足本填充率之範圍,則單位面積重量及厚度並無特別限定,為充分滿足本實施形態之特徵的較輕且有厚度之性能,較佳為單位面積重量為250 g/m2 以下,厚度為0.6 mm以上。更佳為單位面積重量為160~220  g/m2 ,厚度為0.7~2.0 mm。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中,利用使用KES-F7 Thermo Labo II(Kato Tech公司製造)之乾接觸法所得之保溫率為20.0%以上。若編織物之保溫率未達20.0%,則使用其作為衣物時之禦寒能力較低,對穿著者造成不適感。為將編織物之保溫率設為20.0%以上,重要的是於染色加工步驟中不進行預定型,且以最大布速度(350 m/min)之90%以下之速度進行染色。藉由使用該方法,編織物之線圈密度變高,使存在於線圈間之編織物之空隙減少,藉此抑制散熱而使保溫性提高。較佳為保溫率為22.0%以上40%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中,22.1 N(2.25 kgf)之恆定負荷伸長率必須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該恆定負荷伸長率為衣物用編織物之拉伸性評價指標。若伸長率未達50%,則編織物之拉伸性缺乏,動作時編織物於關節部等繃緊,使活動範圍降低,故而欠佳。另一方面,若伸長率於經向超過200%、於緯向超過300%,則編織物會過度伸長,因此變得無張力、挺度,縫製品之輪廓易變形而無法縫製完美,故而欠佳。為將編織物之伸長率設為上述範圍內,重要的是於染色加工步驟中並不進行預定型,且以最大布速度(350 m/min)之90%以下之速度進行染色。藉此,編織物之線圈密度變高,伸長量增加,拉伸性易於提高。較佳為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70~120%、於緯向為200~250%。
用作接結紗之彈性纖維之組成、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為聚胺酯系或者聚酯系之彈性紗,例如作為聚胺酯系彈性紗,可使用進行乾式紡絲或者熔融紡絲而成者,聚合物或紡絲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彈性紗較佳為如下者:斷裂伸度為400%~1000%左右,且伸縮性優異,於染色加工時之最後定型步驟之通常處理溫度170~140℃附近無損伸縮性。又,作為彈性紗,亦可使用藉由特殊聚合物或粉體添加而賦予高定型性、抗菌性、吸濕、吸水性等功能性者。關於彈性紗之纖度亦無特別限制,就輕量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110 dtex左右,更佳為30~80 dtex左右。
構成表裏兩片底組織之非彈性纖維較佳為聚酯系或尼龍系之合成纖維單紗或者包含聚酯系或尼龍系任一者之紗的複合紗。作為纖維形態,並無特別限制,可為短纖維紡紗,亦可為長絲。作為聚酯纖維,較佳為如下聚酯:將對苯二甲酸設為主體之酸成分,將碳數2~6之伸烷基二醇,即選自由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及1,6-己二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設為主要之二醇成分。其中,除以乙二醇為主要成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外,較佳為以1,3-丙二醇為主要成分之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又,亦可視需要具有少量(通常為30莫耳%以下)之共聚成分,作為例子,可列舉:間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聯苯二甲酸、二苯氧基乙烷二甲酸、β-羥基乙氧基苯甲酸、對羥基苯甲酸、己二酸、癸二酸1,4-環己烷二甲酸等芳香族、脂肪族、脂環族之二官能性羧酸。又,作為上述二醇以外之二醇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環己烷-1,4-二甲醇、新戊二醇、雙酚A、雙酚S等脂肪族、脂環族、芳香族之二醇化合物,聚氧伸烷基二醇等。
上述聚酯可為藉由任意方法所合成者。例如,於聚酯之情形時,可藉由如下第1階段之反應與第2階段之反應而製造,上述第1階段之反應係使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直接進行酯化學反應,或者使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進行酯交換反應,或者使對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對苯二甲酸之低級烷基酯與乙二醇進行酯交換反應,或者使對苯二甲酸與環氧乙烷進行反應,生成對苯二甲酸之二醇酯及/或其低聚合物,上述第2階段之反應係將第1階段之反應產物於減壓下加熱而進行縮聚反應直至成為所期望之聚合度。
於上述聚酯系纖維中,亦可視需要包含0.1重量%以上之消光劑(氧化鈦化合物)、紫外線吸收劑、微細孔形成劑(有機磺酸金屬鹽)、防著色劑、熱穩定劑、阻燃劑(三氧化二銻)、螢光增白劑、著色顏料、抗靜電劑(磺酸金屬鹽)、吸濕劑(聚氧伸烷基二醇)、抗菌劑之類的無機粒子之一種以上。
作為尼龍系纖維,可列舉尼龍6、尼龍66、尼龍610等纖維。
作為構成複合紗之聚酯系與尼龍系以外之纖維,並無特別限制,可為短纖維紡紗,亦可為長絲。作為短纖維紡紗之具體例,可為棉紗、羊毛、麻等天然纖維,嫘縈、乙酸纖維、銅氨纖維等再生纖維素纖維,丙烯酸系、聚丙烯系、氯乙烯系纖維等合成纖維單一體或者將其混紡而成者。
本實施形態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之依照JIS L 1096 H-2法之經向及緯向之加壓收縮率必須為0%~-2%之範圍。若收縮率超過-2%(絕對值超過2),則成為經由加壓步驟之製品加工後尺寸不準確之原因,又,成為於編織物製品之洗滌、熨斗等之修整時浸水或受熱時尺寸收縮之原因。本實施形態中,通常不會發生加壓收縮率超過0%(成為正值)之現象。為將洗滌後之尺寸變化率設為-2%以內(絕對值為2以下),重要的是於染色加工步驟中並不進行預定型。此處,所謂預定型係指如下步驟:將布帛於定位器之機械上一面縱橫拉拽一面加熱,藉此整理布料之寬度、長度之尺寸,用於去除皺褶。由於並不進行預定型,從而可抑制布料之收縮。較佳為經向及緯向之加壓收縮率均為0%~-1.5%之範圍。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比較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首先,對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之各種物性之測定方法等進行說明。
[厚度(mm)] 使用Peacock公司製造之厚度測定器,自編織物隨機測定5處ϕ3.0 cm之測定部,求得平均值,將其作為編織物之厚度(mm)。
[填充率(%)] 將自於20℃×65%RH下濕度控制1天之編織物求出之單位面積重量、厚度及紗重量混率代入下述式: 填充率(%)=單位面積重量(g/m2 )/厚度(mm)/(平均比重×10) 而求出。此處,所謂平均比重係將構成編織物之纖維類別之混率(%)×纖維主之比重求和之值,將聚酯纖維之比重設為1.38、聚胺酯纖維之比重設為1.00、銅氨纖維之比重設為1.50而算出。
[單位面積重量(g/m2 )] 自於20℃×65%RH下濕度控制1天之編織物切出10 cm×10 cm之樣品,利用精密天平將重量設為g進行測定並乘以100而換算成g/m2 ,求出編織物之單位面積重量。
[保溫率(%)] 保溫性係藉由JIS L1096(2010) 8.27「保溫性」之A法(恆溫法)而測定。具體而言,使用保溫性試驗機(Kato Tech公司製造之KES-F7 Thermo Labo II型),於以下之條件下進行藉由乾接觸法之保溫性試驗,算出保溫率。 保溫性試驗條件:自於20℃×65%RH下濕度控制1天之編織物切出15 cm×15 cm之樣品,於30 cm/秒之有風下,將試驗片設置於設定為30℃(環境溫度+10℃)之恆溫發熱體(熱板)設置,放置15分鐘直至布料之溫度成為固定。於穩定後,求出1分鐘之耗電量(a)。作為對比,於未設置試驗片之狀態下求出經過相同時間時之耗電量(b),依照下述式算出保溫率(%)。所謂保溫性係藉由將試驗片覆蓋於發熱體,從而使自發熱體失去之熱量減少,測定藉此與未覆蓋發熱體之情形相比消耗電力減少之比率。 保溫率(%)=(1-a/b)×100
[恆定負荷伸張率(%)] 將於編織物之經向與緯向各取樣2點之試驗長度為100 mm且上下具有25 mm之夾持部之全長為150 mm、試驗寬度為25 mm的短條型試驗布,夾於A&D公司製造之拉力萬能材料試驗機之夾具,以伸長速度300 mm/min使其伸長,記錄施加最大負荷22.1 N(2.25 kgf)時之長度(mm)。進行2次測定,求出其平均值除以試驗長度並乘以100所得之值作為伸長率。
[加壓收縮率(%)] 準備於編織物之經向與緯向各取樣2點之250 mm×250 mm之試驗片,依照JIS L1096(2010) 8.39「尺寸變化」中之H-2法,求出加壓收縮率(%)。加壓收縮率係由以下式表示。若經向及緯向之收縮率均為0%~-2%之範圍,則將其作為合格。 加壓收縮率(%)={(L2 -L1 )/L1 }×100 (L1 =加壓處理前之長度,L2 =加壓處理後之長度)
[實施例1] 圖1所示之組織之面料部之(供紗口)F1、F4、F7、F10、F13與裏料部F2、F5、F8、F11、F14使用聚酯85 dtex/36 F之假撚加工紗,接結紗F3、F15使用聚胺酯彈性纖維78 dtex,F6、F9、F12不給紗,採用5緯圈/1循環,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26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使用連續式水系鬆弛/精練機,將其於80℃下進行精練之後,利用噴射式染色機以300 m/min之布速度進行聚酯分散染色,皂洗後使布料適度伸長以去除皺褶,且進行140℃×1分鐘之最後定型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聚酯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91.7%,聚胺酯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8.3%,線圈密度為50緯圈/英吋(2.54 cm)、43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180 g/m2 ,厚度為1.06 mm,保溫率為24.2%,填充率為12.6%,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87.0%、於緯向為217.1%,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1.0%、於緯向為-0.8%。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2] 於與實施例1同樣之組織中,面料使用聚酯85 dtex/36 F之假撚加工紗,裏料使用將聚酯56 dtex/72 F之假撚加工紗與銅氨纖維33 dtex/24 F交絡混纖而成之89 dtex/96 F複合紗,接結紗使用聚胺酯彈性纖維78 dtex且採用5緯圈/1循環,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26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對其實施與實施例1同樣之染色加工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聚酯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74.3%,銅氨纖維之混率為17.0%,聚胺酯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8.7%,線圈密度為47緯圈/英吋(2.54 cm)、44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173 g/m2 ,厚度為0.97 mm,保溫率為25.1%,填充率為13.0%,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65.5%、於緯向為211.0%,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1.2%、於緯向為-0.8%。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3] 於與實施例1同樣之組織中,面料使用聚酯短纖維60/1,裏料使用聚酯85 dtex/36 F之假撚加工紗,接結紗使用聚胺酯彈性纖維78 dtex且採用5緯圈/1循環,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26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對其實施與實施例1同樣之染色加工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聚酯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91.8%,聚胺酯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8.3%,線圈密度為45緯圈/英吋(2.54 cm)、44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171 g/m2 ,厚度為0.95 mm,保溫率為23.6%,填充率為13.3%,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6%、於緯向為210.0%,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1.8%、於緯向為-0.7%。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比較例1] 圖2所示之組織之面料部F1使用72 dtex/72 F假撚加工紗、裏料部F2使用聚酯85 dtex/35 F之假撚加工紗,接結紗F3使用聚酯56 dtex/24 F之假撚加工紗,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32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使用連續式水系鬆弛/精練機,將其於80℃下進行精練之後,以190℃×1分鐘進行預定型,其後,利用噴射式染色機以350 m/min之布速度進行聚酯分散染色,皂洗後使布料適度伸長以去除皺褶,且進行170℃×1分鐘之最後定型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聚酯假撚加工紗重量混率為100%,線圈密度為63緯圈/英吋(2.54 cm)、47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210 g/m2 ,厚度為0.82 mm,保溫率為17.1%,填充率為18.6%,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49.9%、於緯向為113.7%,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1.5%、於緯向為-0.6。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比較例2] 圖3所示之組織之面料部F1與裏料部F2使用聚酯84 dtex/36 F之假撚加工紗與聚胺酯彈性纖維22 dtex,接結紗F3使用聚胺酯彈性纖維155 dtex,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26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使用連續式水系鬆弛/精練機,將其於80℃下進行精練之後,以190℃×1分鐘進行預定型,其後,利用噴射式染色機以350 m/min之布速度進行聚酯分散染色,皂洗後使布料適度伸長以去除皺褶,且進行170℃×1分鐘之最後定型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聚酯84 dtex/36 F之紗重量混率為62%,聚胺酯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38%,線圈密度為60緯圈/英吋(2.54 cm)、44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300 g/m2 ,厚度為1.98 mm,保溫率為33.8%,填充率為12.3%,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99.0%、於緯向為183.1%,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2.3%、於緯向為-1.2%。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比較例3] 於與實施例1同樣之組織中,面料與裏料部分使用聚酯72 dtex/72 F之假撚加工紗,接結紗使用聚胺酯彈性纖維78 dtex且採用5緯圈/1循環,利用福原精機公司製造之26隔距之圓型雙面針織機進行編織而製作胚布。使用連續式水系鬆弛/精練機,將其於80℃下進行精練之後,以190℃×1分鐘進行預定型,其後,利用噴射式染色機以350 m/min之布速度進行聚酯分散染色,皂洗後使布料適度伸長以去除皺褶,且進行170℃×1分鐘之最後定型而獲得編織物。所得之編織物之72 dtex/72 F之紗重量混率為89.5%,聚胺酯彈性纖維之紗重量混率為10.5%,線圈密度為42緯圈/英吋(2.54 cm)、43經圈/英吋(2.54 cm),單位面積重量為128 g/m2 ,厚度為0.55 mm,保溫率為15.7%,填充率為17.4%,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38.5%、於緯向為205.0%,加壓收縮率於經向為-2.7%、於緯向為-1.3%。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表1]
   編織物結構 加工配方 編織物性能
面紗 裏紗 接結紗 紗重量混率 預定型 染色布速度 緯圈 經圈 厚度 填充率 單位面積重量 保溫率 恆定負荷伸長率(%) 收縮率(%)
% m/min /inch mm % g/m2 % 經向 緯向 經向 緯向
實施例1 PET85T/36 PET85T/36 PU78T PET91.7 PU8.3 300 50 43 1.06 12.6 180 24.2 87.0 217.1 -1.0 -0.8
實施例2 PET85T/36 PET*Cu89T/96 PU78T PET74.3 Cu17 PU8.7 300 47 44 0.97 13.0 173 25.1 65.5 211.0 -1.2 -0.8
實施例3 PET60/1 PET85T/36 PU78T PET91.8 PU8.3 300 45 44 0.95 13.3 171 23.6 50.6 210.0 -1.8 -0.7
比較例1 PET72T/72 PET85T/36 PET56T/24 PET100 350 63 47 0.82 18.6 210 17.1 49.9 113.7 -1.5 -0.6
比較例2 PET84T/36*PU22T PET84T/36*PU22T PU155T PET62 PU38 350 60 44 1.98 12.3 300 33.8 99.0 183.1 -2.3 -1.2
比較例3 PET72T/72 PET85T/36 PU78T PET89.5 PU10.5 350 42 43 0.55 17.4 128 15.7 38.5 205.0 -2.7 -1.3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具有立體結構,發揮保溫性並為輕量,且具有拉伸性、耐熱加壓收縮性,因此可較佳地用於外衣、內衣、運動用衣物,尤其是特別適於要求輕量與保溫性之室內服裝(居家服、休閒服)、運動套裝(運動衫、運動褲)、連帽外套(連帽衫)等。
F1~F15:供紗口
圖1係實施例1之彈性圓編織物之組織圖。 圖2係比較例1之彈性圓編織物之組織圖。 圖3係比較例2之彈性圓編織物之組織圖。
F1~F15:供紗口

Claims (7)

  1. 一種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係將表裏兩片底組織以僅為集圈組織之接結紗結合而成者,該表裏兩片底組織僅由非彈性纖維構成,該接結紗僅由彈性纖維構成,該彈性纖維以2~15緯圈/1循環進行混合編織,該編織物之線圈密度為40~130緯圈/英吋、35~80經圈/英吋,填充率為5.0~25.0%,保溫率為20.0%以上,且22.1 N恆定負荷伸長率於經向為50~200%、於緯向為150~300%。
  2. 如請求項1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中上述非彈性纖維為聚酯系或尼龍系之合成纖維單紗或者包含聚酯系或尼龍系任一者之紗的複合紗。
  3. 如請求項1或2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中上述彈性纖維相對於上述編織物整體之紗重量混率為5~15%。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其依照JIS L 1096 H-2法之經向及緯向之加壓收縮率為0~-2%之範圍。
  5. 一種外衣,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6. 一種內衣,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7. 一種運動用衣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TW108143675A 2019-11-29 2019-11-29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TW2021207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3675A TW202120767A (zh) 2019-11-29 2019-11-29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3675A TW202120767A (zh) 2019-11-29 2019-11-29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67A true TW202120767A (zh) 2021-06-01

Family

ID=7751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3675A TW202120767A (zh) 2019-11-29 2019-11-29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207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3660B (zh) Cloth and fiber products
WO2017038239A1 (ja) 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WO2006090808A1 (ja) 吸水により立体的に構造変化する複合布帛材料および繊維製品
JP6469950B2 (ja) しみ防止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JP6279845B2 (ja) 遮熱性および放熱性に優れた織編物および繊維製品
JP5429766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フィラメントを含む伸長織布
JP2015108204A (ja) 複合紡績糸からなる織物
TW202309364A (zh) 緯編針織物
JP2006264309A (ja) 吸水により立体的に構造変化する多層構造体および繊維製品
CA3126906A1 (en) Woven fabric,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fiber product containing said woven fabric
JP7162758B2 (ja) 立体弾性丸編地
JP2008297657A (ja) キルテイング生地および寝具およびダウンジャケット
JPWO2020110890A1 (ja) 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JP6689293B2 (ja) 編地および繊維製品
JP5180053B2 (ja) 保温編地
JP2005105442A (ja) 多層構造編地
JP2019206772A (ja) 立体弾性丸編地
JP2005154994A (ja) 弾性複合糸および織編物および繊維製品
TW202120767A (zh) 立體彈性圓編織物
JP4466132B2 (ja) 吸水性ストレッチ編地
JP2002327316A (ja) 運動着
CN110468484B (zh) 一种环保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JP2005171427A (ja) 交織織物
JP2006207065A (ja) 湿潤時にベンチレーション効果を呈する衣服
JP3197820U (ja) 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