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1445A - 曝光裝置及物品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曝光裝置及物品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11445A TW202111445A TW109129065A TW109129065A TW202111445A TW 202111445 A TW202111445 A TW 202111445A TW 109129065 A TW109129065 A TW 109129065A TW 109129065 A TW109129065 A TW 109129065A TW 202111445 A TW202111445 A TW 20211144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hielding portion
- light source
- optical element
- expos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5—Detail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3F7/70158—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91—Optical correction elements, filters or phase plates for controlling intensity, wavelength, polarisation, phase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種曝光裝置,其為進行基板的掃描曝光者,以來自光源的光對原版的被照明面進行照明的照明光學系統具有:繞射光學元件,其在既定面上將來自前述光源的光束的光強度分布透過繞射作用進行變換;第1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共軛面朝前述光源側散焦的位置;和第2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前述共軛面朝前述被照明面側散焦的位置。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在積算在對透過前述第1遮光部與前述第2遮光部產生於前述被照明面的某一點透過前述掃描曝光進行照明的期間的入射角度分布而得的積算入射角度分布方面,具有減低前述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和與該掃描方向正交的非掃描方向的差的繞射特性。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曝光裝置及物品製造方法。
隨著半導體裝置的微細化,對於在為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光刻程序使用的曝光裝置方面需要進一步的高解析度化。要達成高解析度,曝光光的短波長化、投影光學系統的數值孔徑(NA)的增加(高NA化)、再者變形照明(環帶照明、雙重極照明、四重極照明等)的使用為有效。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的裝置構造的多層化,曝光裝置亦需要高重疊精度。於專利文獻1,已揭露在為被照明面的共軛面之遮蔽單元104的前後配置遮光部103及遮光部105的雙縫構成(圖1)。此雙縫構成在為了使重疊精度提升方面為有效。
此外,於專利文獻1,亦已揭露配置為了緩和因雙縫構成而發生的積算有效光源分布的非對稱性用的遮光部401或濾波器402(圖12、圖1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7383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在配置為了緩和因雙縫構成而發生的積算有效光源分布的非對稱性用的遮光部或濾波器的情況下,像面照度恐降低。像面照度降低致使處理量降低,故非優選。
本發明例如提供有利於照明光學系統的像面的照度分布的校正性能與像面照度的降低的抑制的同時成立的曝光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依本發明的一方案時,提供一種曝光裝置,其為進行基板的掃描曝光者,具有以來自光源的光對原版的被照明面進行照明的照明光學系統,前述照明光學系統具有:繞射光學元件,其在既定面上將來自前述光源的光束的光強度分布透過繞射作用進行變換;第1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共軛面朝前述光源側散焦的位置;和第2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前述共軛面朝前述被照明面側散焦的位置;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在積算在對透過前述第1遮光部與前述第2遮光部產生於前述被照明面的某一點透過前述掃描曝光進行照明的期間的入射角度分布而得的積算入射角度分布方面,具有減低前述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和與該掃描方向正交的非掃描方向的差的繞射特性。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依本發明時,例如可提供有利於照明光學系統的像面的照度分布的校正性能與像面照度的降低的抑制的同時成立的曝光裝置。
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及優點將透過參照圖式下的以下的說明而明朗化。另外,圖式中,對相同或同樣的構成,標注相同的參考符號。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實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實施方式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的發明者。於實施方式雖記載複數個特徵,惟不限於此等複數個特徵的全部為發明必須者,此外複數個特徵亦可任意進行組合。再者,圖式中,對相同或同樣的構成標注相同的參考符號,重複之說明省略。
<第1實施方式>
圖1為就實施方式中的曝光裝置的構成進行繪示的示意剖面圖。此曝光裝置為以步進掃描方式將原版(遮罩)的圖案對基板進行曝光的掃描型曝光裝置。在步進掃描方式,一面使原版和基板相對地予以驅動(掃描)一面進行1照射的曝光,1照射的曝光結束後,透過基板的步進移動進行往下個照射區域的移動。
曝光裝置具有利用來自光源1的光束對作為原版的倍縮光罩24進行照明的照明光學系統、和將倍縮光罩24的圖案投影於基板27的投影光學系統26。
光源1可使用波長約365nm的水銀燈、波長約248nm的KrF準分子雷射、波長約193nm的ArF準分子雷射等。
照明光學系統具有引導光學系統2、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繞射光學元件6、聚焦透鏡7、棱鏡單元10。此外,照明光學系統進一步具有變焦透鏡單元11、光學積分器12、光圈13、聚焦透鏡14、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遮蔽單元19、聚焦透鏡21、及準直透鏡23。
引導光學系統2設於光源1與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之間,將來自光源1的光束導至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設於繞射光學元件6的光源側,對來自光源1的光束一面將其發散角度保持為一定一面導往繞射光學元件6。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可由微透鏡陣列或光纖束等的光學積分器構成。透過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可減輕光源1的輸出變動對透過繞射光學元件6而形成的圖案分布造成的影響。
繞射光學元件6配置在與為被照明面(像面)的倍縮光罩24共軛的面或與照明光學系統的光瞳面存在傅立葉轉換的關係的面。繞射光學元件6在為與投影光學系統26的光瞳面共軛的面之照明光學系統的光瞳面、與其共軛的面等的既定面上,對來自光源1的光束的光強度分布透過繞射作用進行變換而形成期望的光強度分布。對於繞射光學元件6,亦可為了在繞射圖案面獲得所期望的繞射圖案而使用以電腦進行設計的電腦製全像(CGH:Computer Generated Hologram)。形成於投影光學系統26的光瞳面的光源形狀稱為有效光源形狀。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有效光源」指在被照明面及其共軛面上的光強度分布或光的角度分布。繞射光學元件6設於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與聚焦透鏡7之間。來自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5的光束對繞射光學元件6照射,在繞射光學元件6繞射,導往聚焦透鏡7。
於一例中,於照明光學系統中,繞射光學元件6設置複數個,個別的繞射光學元件6安裝於轉台(未圖示)的複數個插槽中的對應的一者而被搭載。複數個繞射光學元件可形成個別不同的有效光源形狀。依此等有效光源形狀,照明模式的名稱稱為小σ照明、大σ照明、環帶照明、雙重極照明、四重極照明等。
聚焦透鏡7設於繞射光學元件6與棱鏡單元10之間,將在繞射光學元件6繞射的光束聚光,在傅立葉轉換平面9形成繞射圖案。繞射圖案的分布為固定。
傅立葉轉換平面9在光學積分器12與繞射光學元件6之間,為與繞射光學元件6光學上處於傅立葉轉換的關係的面。將位於光路徑的繞射光學元件6進行交換,即可改變形成於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繞射圖案的形狀。
棱鏡單元10與變焦透鏡單元11相對於光學積分器12設於光源側,作用為將形成於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光強度分布放大的變焦光學系統。棱鏡單元10可對形成於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繞射圖案(光強度分布),調整環帶率等而導往變焦透鏡單元11。
此外,變焦透鏡單元11設於棱鏡單元10與光學積分器12之間。變焦透鏡單元11可對形成於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繞射圖案,調整以照明光學系統的NA與投影光學系統的NA的比為基準之σ值而導往光學積分器12。
光學積分器12設於變焦透鏡單元11與聚焦透鏡14之間,可包含依調整環帶率、開口角及σ值後的繞射圖案形成多數個2次光源而導往聚焦透鏡14的蠅眼透鏡。其中,光學積分器12的蠅眼透鏡的部分可由光學管、繞射光學元件、微透鏡陣列等構成。在光學積分器12與聚焦透鏡14之間設置光圈13。
聚焦透鏡14設於光學積分器12與倍縮光罩24之間。藉此,可將從光學積分器12導引的多數個光束進行聚光而將倍縮光罩24重疊地照明。聚焦透鏡14包含半反射鏡15,曝光光的一部分入射於光量測定光學系統16。光量測定光學系統16具有測定光量的感測器17。可根據透過此感測器17而測定的光量,適切地控制曝光時的曝光量。
在非照明面的共軛面,配置遮蔽單元19。遮蔽單元19被為了劃定倍縮光罩24的照明範圍而配置,與保持倍縮光罩24的倍縮光罩載台25及保持基板27的基板載台28一起同步被掃描。
在從遮蔽單元19散焦的位置,設置兩個遮光部。具體而言,在從被照明面朝光源側散焦的位置及從被照明面的共軛面朝光源側散焦的位置之中的任一個位置,配置第1遮光部18。此外,在從被照明面的共軛面朝被照明面側散焦的位置,配置第2遮光部20。為了減輕被照明面的照度分布的不均勻性,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分別可為可變縫。
在使相對於來自聚焦透鏡21的光束具有既定的傾斜的反射鏡22發生反射的光經由準直透鏡23對倍縮光罩24照明。倍縮光罩24的圖案經由投影光學系統26投影於基板27。
接著,參照圖2,就積算有效光源進行說明。照明區域24a為作為被照明面的倍縮光罩24面的照明區域。照明區域19a為與倍縮光罩24面處於共軛關係的遮蔽單元19面的照明區域。於曝光中照明區域24a被掃描。此時,對曝光面上的一點進行照明的入射角度分布為積算對在照明區域24a的平行於掃描方向(y方向)的直線24b上的各點進行照明的入射角度分布者。將此稱為積算有效光源。換言之,積算有效光源指積算在對照明區域的某一點透過掃描曝光進行照明的期間中的入射角度分布而得的積算入射角度分布。直線19b為在照明區域19a之平行於掃描方向(y方向)的直線,對應於直線24b。
接著,參照圖3,就在使用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時掃描後的積算有效光源變成如何進行說明。符號3a示出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附近的放大圖。符號3b示出通過遮蔽單元19面上的點A、B、C的照明光的角度分布。經過光學積分器12從聚焦透鏡14朝往點A的光束被相對於光軸1b平行地射出,不會因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的一部分被暈暗。為此,在倍縮光罩面上的點A’的有效光源24a的形狀成為大致上圓形。
另一方面,經過光學積分器12從聚焦透鏡14朝往點B的光束方面,因第1遮光部18的遮光構件18a及第2遮光部20的遮光構件20a使得一部分的光線被暈暗。為此,在倍縮光罩面上的點B’方面之有效光源24b的角度分布在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Y方向)上為非對稱。欠缺有效光源24b之上側的原因在於因第2遮光部20的遮光構件20a被暈暗,下側欠缺的原因在於因第1遮光部18的遮光構件18a被暈暗。如此可得知由於存在兩個遮光部使得在有效光源24b方面在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Y方向)上發生非對稱性。關於在倍縮光罩面上的點C’方面的有效光源24c的形狀,亦因與朝往點B的光束同樣的觀點,在Y方向發生非對稱性。
可得知將通過包含點A、點B、點C的直線上的全部的光束掃描於Y方向而得的積算有效光源成為具有如以符號3c表示的光強度分布,在掃描方向上發生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在積算有效光源方面存在非對稱性時,曝光時會發生問題。例如,在打印縱向、橫向上相同線寬的線條與空間圖案的情況下,在縱向的圖案與橫向的圖案之間產生線寬差,非優選。為此,需要校正非對稱性。
於實施方式,在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光源側配置第3遮光部8。第3遮光部8例如配置於從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位置稍散焦的位置。為了校正積算有效光源(積算入射角度分布),可使用第3遮光部8。於圖4,示出第3遮光部8的構成。第3遮光部8例如以4個遮光板構成,4個遮光板的各者可獨立予以驅動於X方向或Y方向。例如,在示於圖3的積算有效光源的情況下,將2個遮光板朝關閉於X方向的方向予以驅動,使X方向的光局部暈暗,從而可調整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亦可代替遮光部適用濾波器而調整。
歷來,傅立葉轉換平面9的分布雖一樣,惟在本實施方式,如示於圖5A,繞射光學元件6被設計成為相對於Y方向不一樣的分布。繞射光學元件6在透過第1遮光部18與第2遮光部20產生於被照明面的積算有效光源方面,具有減低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Y方向)和與該掃描方向正交的非掃描方向(X方向)的差的繞射特性。具體而言,就Y方向,將傅立葉轉換平面的分布與因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致使有效光源成為非對稱的部分抵消,使得如示於圖5B,積算有效光源的Y方向的光強度分布成為一定。此結果,積算有效光源的X方向與Y方向成為對稱。藉此,不需要適用第3遮光部8而進行非對稱性的調整。為此,適用第3遮光部8所致的像面照度的降低不會發生,在曝光裝置的處理量的觀點上有利。
<第2實施方式>
第2實施方式為使用變焦透鏡單元11變更σ值而使用之際之例。將變焦透鏡單元11予以驅動而改變變焦時,在第1遮光部18及第2遮光部20的暈暗的影響改變,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發生變化。為此,在使用1種類的繞射光學元件的情況下,在全部的變焦方面難以使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充分小。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亦併用第3遮光部8。
圖6為就將變焦透鏡單元11予以驅動時的σ值與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的關係進行繪示的圖形。如示於圖6,在先前技術,在任何σ值方面皆在積算有效光源存在非對稱性。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繞射光學元件6設計為具有在可透過變焦透鏡單元11變更的σ值的範圍之中心值方面在積算有效光源方面掃描方向(Y方向)與非掃描方向(X方向)的差減低的繞射特性。藉此,σ值的驅動範圍的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相對於先前技術變小。
圖7為透過光學圖像模擬求出在具有如示於圖6的歷來的非對稱性的積算有效光源進行曝光的情況下的縱向的圖案與橫向的圖案的線寬差的結果。從此圖形可得知本實施方式比起先前技術,縱向的圖案與橫向的圖案的線寬差小。
在實際使用裝置時,以如示於圖6的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的大小為始,依使用的σ,使用第3遮光部8進行非對稱性的調整。亦即,第3遮光部8依變焦透鏡單元的狀態(使用的σ值)被調整。比起習知例,在使用的σ值的範圍內非對稱性小的本實施方式應調整非對稱性的量較少,故適用第3遮光部8份的像面照度的降低變少,在曝光裝置的處理量的觀點上有利。
<物品製造方法的實施方式>
涉及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物品製造方法例如適於製造半導體裝置等的微型裝置、具有微細構造的元件等的物品。本實施方式的物品製造方法包含在塗佈於基板的感光劑使用上述的曝光裝置形成潛像圖案的程序(對基板進行曝光的程序)、和對以該程序形成潛像圖案的基板進行顯影的程序。再者,如此之製造方法包含其他周知的程序(氧化、成膜、蒸鍍、摻雜、平坦化、蝕刻、抗蝕層剝離、切割、接合、封裝等)。本實施方式的物品製造方法比起歷來的方法,有利於物品的性能、品質、生產性、生產成本中的至少一者。
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從發明的精神及範圍脫離之下,可進行各種的變更及變形。因此,撰寫申請專利範圍以公開發明的範圍。
1:光源
1b:光軸
2:引導光學系統
3a:放大圖
3b:角度分布
3c:光強度分布
5: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
6:繞射光學元件
7:聚焦透鏡
8:第3遮光部
9:傅立葉轉換平面
10:棱鏡單元
11:變焦透鏡單元
12:光學積分器
13:光圈
14:聚焦透鏡
15:半反射鏡
16:光量測定光學系統
17:感測器
18:第1遮光部
18a:遮光構件
19:遮蔽單元
19a:照明區域
19b:直線
20:第2遮光部
20a:遮光構件
21:聚焦透鏡
22:反射鏡
23:準直透鏡
24:倍縮光罩
24a:照明區域
24b:有效光源
24c:有效光源
25:倍縮光罩載台
26:投影光學系統
27:基板
28:基板載台
A:遮蔽單元19面上的點
A’:倍縮光罩面上的點
B:遮蔽單元19面上的點
B’:倍縮光罩面上的點
C:遮蔽單元19面上的點
C’:倍縮光罩面上的點
y:掃描方向
圖式於說明書中說明,構成其一部分,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與其記述一起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原理。
[圖1]就實施方式中的曝光裝置的構成進行繪示的示意剖面圖。
[圖2]說明積算有效光源的圖。
[圖3]說明積算有效光源的圖。
[圖4]就遮光部的構成進行繪示的圖。
[圖5A]就實施方式中的繞射光學元件的設計進行說明的圖。
[圖5B]就實施方式中的繞射光學元件的設計進行說明的圖。
[圖6]就每個σ值的積算有效光源的非對稱性進行繪示的圖形。
[圖7]就每個σ值的縱向的圖案與橫向的圖案的線寬差進行繪示的圖形。
1:光源
2:引導光學系統
5:射出角度保存光學元件
6:繞射光學元件
7:聚焦透鏡
8:第3遮光部
9:傅立葉轉換平面
10:棱鏡單元
11:變焦透鏡單元
12:光學積分器
13:光圈
14:聚焦透鏡
15:半反射鏡
16:光量測定光學系統
17:感測器
18:第1遮光部
19:遮蔽單元
20:第2遮光部
21:聚焦透鏡
22:反射鏡
23:準直透鏡
24:倍縮光罩
25:倍縮光罩載台
26:投影光學系統
27:基板
28:基板載台
Claims (9)
- 一種曝光裝置,其為進行基板的掃描曝光者, 具有以來自光源的光對原版的被照明面進行照明的照明光學系統, 前述照明光學系統具有: 繞射光學元件,其在既定面上將來自前述光源的光束的光強度分布透過繞射作用進行變換; 第1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共軛面朝前述光源側散焦的位置;和 第2遮光部,其配置於從前述被照明面的前述共軛面朝前述被照明面側散焦的位置; 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在積算在對透過前述第1遮光部與前述第2遮光部產生於前述被照明面的某一點透過前述掃描曝光進行照明的期間的入射角度分布而得的積算入射角度分布方面,具有減低前述掃描曝光的掃描方向和與該掃描方向正交的非掃描方向的差的繞射特性。
- 如請求項1之曝光裝置,其具有變更σ值的變焦透鏡單元, 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具有在可透過前述變焦透鏡單元變更的σ值的範圍之中心值方面前述差消失的繞射特性。
- 如請求項2之曝光裝置,其具有調整前述積算入射角度分布的第3遮光部, 依前述變焦透鏡單元的狀態調整前述第3遮光部。
- 如請求項3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3遮光部配置在從與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光學上處於傅立葉轉換的關係的傅立葉轉換平面的位置朝前述光源側散焦的位置。
- 如請求項1之曝光裝置,其中, 前述第1遮光部及前述第2遮光部個別包含可變縫, 以減低前述差的方式調整前述可變縫。
- 如請求項3之曝光裝置,其中, 前述第3遮光部包含可變縫, 依前述變焦透鏡單元的狀態調整前述可變縫。
- 如請求項1之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繞射光學元件包含電腦製全像。
- 如請求項1之曝光裝置,其具有配置於前述共軛面而劃定前述原版的照明範圍的遮蔽單元。
- 一種物品製造方法,其具有: 使用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的曝光裝置對基板進行曝光的程序、和 對前述曝光的基板進行顯影的程序, 由前述顯影而得的基板製造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60663A JP7446068B2 (ja) | 2019-09-03 | 2019-09-03 | 露光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
JP2019-160663 | 2019-09-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1445A true TW202111445A (zh) | 2021-03-16 |
TWI798581B TWI798581B (zh) | 2023-04-11 |
Family
ID=74849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29065A TWI798581B (zh) | 2019-09-03 | 2020-08-26 | 曝光裝置及物品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46068B2 (zh) |
KR (1) | KR20220010750A (zh) |
CN (1) | CN114286966B (zh) |
TW (1) | TWI798581B (zh) |
WO (1) | WO202104479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9036832A1 (fr) * | 1998-01-19 | 1999-07-22 | Nikon Corporation | Dispositif d'eclairement et appareil de sensibilisation |
JP2000164498A (ja) * | 1998-11-26 | 2000-06-16 | Nec Corp | 走査型投影露光装置 |
JP2002033272A (ja) * | 2000-05-11 | 2002-01-31 | Nikon Corp | 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2110529A (ja) * | 2000-10-03 | 2002-04-12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マイクロ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5159027B2 (ja) * | 2004-06-04 | 2013-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照明光学系及び露光装置 |
JP2008153401A (ja) * | 2006-12-15 | 2008-07-03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0073835A (ja) * | 2008-09-17 | 2010-04-02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WO2011010560A1 (ja) * | 2009-07-24 | 2011-01-2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KR20120123434A (ko) * | 2010-02-11 | 2012-11-08 | 텔레폰악티에볼라겟엘엠에릭슨(펍)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위치결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10034205B2 (en) * | 2010-10-01 | 2018-07-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ositioning measurements and carrier switching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JP5953656B2 (ja) * | 2011-05-09 | 2016-07-20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4239088A (ja) * | 2013-06-05 | 2014-12-1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照明光学系、照明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
DE102017208340A1 (de) * | 2017-05-17 | 2018-11-22 | Carl Zeiss Smt Gmbh | Projektionsbelichtungsverfahren und Projektionsobjektiv mit Einstellung der Pupillentransmission |
-
2019
- 2019-09-03 JP JP2019160663A patent/JP744606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05 CN CN202080060758.8A patent/CN114286966B/zh active Active
- 2020-08-05 WO PCT/JP2020/030057 patent/WO20210447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8-05 KR KR1020217041618A patent/KR20220010750A/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8-26 TW TW109129065A patent/TWI798581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46068B2 (ja) | 2024-03-08 |
WO2021044797A1 (ja) | 2021-03-11 |
KR20220010750A (ko) | 2022-01-26 |
TWI798581B (zh) | 2023-04-11 |
CN114286966B (zh) | 2023-12-29 |
CN114286966A (zh) | 2022-04-05 |
JP2021039243A (ja) | 2021-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0809919A (en) | Exposure apparatus | |
TW200839460A (e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 |
JP2002033272A (ja) | 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KR101960153B1 (ko) | 조명 광학계,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 |
TWI798581B (zh) | 曝光裝置及物品製造方法 | |
JP5239829B2 (ja)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TWI805936B (zh) | 曝光裝置及物品之製造方法 | |
WO2021044756A1 (ja) | 露光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5239830B2 (ja)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5396885B2 (ja) | 遮光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5532620B2 (ja)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H09260260A (ja) | 投影露光装置 | |
WO2010073801A1 (ja) |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JP2009290243A (ja)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