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2151A -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151A
TW202032151A TW108105929A TW108105929A TW202032151A TW 202032151 A TW202032151 A TW 202032151A TW 108105929 A TW108105929 A TW 108105929A TW 108105929 A TW108105929 A TW 108105929A TW 202032151 A TW202032151 A TW 2020321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device capable
detecting light
carri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2187B (zh
Inventor
謝勝傑
黃勁元
游志雄
陳豊涵
劉儒俊
周楷易
Original Assignee
鼎信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鼎信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鼎信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5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21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2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218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2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15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oto Coupler, Interrupter, Optical-To-Optical Conversion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係設置互相平行之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每一凹槽載具中設有至少一電性迴路及複數凹槽,並在凹槽內設置分別與該電性迴路對應連接之極性接口;將複數發光元件放置於凹槽中,並與任一側凹槽載具中之極性接口電性連接,當供電模組提供之電力透過電性迴路輸送到極性接口,便可點亮凹槽中之發光元件。由於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下相接,且凹槽的位置互相對應,因此當發光元件鋪設於凹槽載具上時,不論發光元件的電性接點是朝上或朝下,皆可與任一側的極性接口導通,減少擺放發光元件的時間並提高檢測的效率。

Description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檢測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隨著積體電路的發展趨向微型化,使積體電路的體積被製作的愈來愈小,目前半導體體積已被逐漸縮小到5奈米(nm),甚至在進行3奈米製程的研發,換言之,晶粒愈來愈小,晶粒檢測也相對變得更為困難。
在晶粒檢測時,除了檢測檢測晶粒表面是否有磨損或缺陷之外,更須檢測晶粒是否可被使用,以發光二極體晶粒檢測而言,習知之發光體晶粒檢測為探針(Probe)接觸發光二極體晶粒,以提供發光二極體電能,藉此判斷發光二極體晶粒是否能藉由電能發光。
但隨著晶粒逐漸被製作的更小,在使用探針進行晶粒檢測時,容易產生以下兩種問題:1、目前發光二極體晶粒的晶方(Die)尺寸已小於10um以下,這種尺寸已屆探針之物理極限,探針雖可達1um,但極易損壞,控制不易,量測變異大;2、由於晶粒微小化,使晶圓上晶粒可產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導致探針偵測的晶粒變得更多,及對位、檢測速度慢,當然磨損的程度也相對變得更快速,令探針使用壽命縮短。
因此,本發明即提出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有效解決上述該等問題,具體架構及其實施方式將詳述於下: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在上、下各設置一凹槽載具,不論發光元件與任一側凹槽載具的極性接口電性連接,皆可使發光元件發光,解決擺放方向影響發光元件檢測效率之問題。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之供電模組係透過程式化控制方法改變輸出電能的頻率、電壓、電流,以改變發光元件之亮度或其特徵值,以供電性或外觀檢測之用。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電性迴路之佈局可為凹槽載具整體為一個檢測區域,或是設定一個或複數凹槽為一檢測區域,以在不同頻率、電壓、電流下使對應頻率之發光元件發光並進行檢測。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分別在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設置對位標誌,以使二者可準確對接壓合。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包括:一第一側凹槽載具,其中設有至少一第一電性迴路及複數第一側凹槽,並在該等第一側凹槽內設置分別與該第一電性迴路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一極性接口;一第二側凹槽載具,與該第一側凹槽載具平行,其中設有至少一第二電性迴路及複數第二側凹槽,並在該等凹槽內設置分別與該第二電性迴路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二極性接口,且該等第二側凹槽係與該等第一側凹槽相對設置;複數發光元件,放置於該等第一側凹槽或第二側凹槽中,並與該第一極性接口或第二極性接口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一電力接收模組及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用以接收一供電模組之電力,透過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將電力輸送到第一、第二極性接口,以點亮該第一、第二側凹槽中之該等發光元件。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更包括複數限流電阻,其分別連接每一該等發光元件。除此之外,更包括一微控制器及一交流轉直流變壓器,該交流轉直流變壓器與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及該微控制器電性連接,將通過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之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且該微控制器與該等限流電阻電性連接,以蒐集該等發光元件發光之電性資料。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等發光元件係利用一治具或以磁力、風力、振動等方式擺放至該等第一側凹槽或第二側凹槽中。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供電模組可對輸出之電能進行程式化控制,以改變電能之頻率、電壓、電流,進而改變該等發光元件之亮度或特徵值。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之佈局係分別將該等第一、第二側凹槽區分成複數檢測區域,利用程式化控制使該等檢測區域中之至少一者或全部導通電力,以點亮該等發光元件。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供電模組係利用交流電源以接觸式方式對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供電,或是以電磁感應原理以非接觸式方式對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供電。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當以非接觸式方式供電時,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包括至少一感應線圈,更可包括至少一電感或電容,以增強電力接收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可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中,以增強電力接收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更分別設有至少一對位標誌,以供該等第一、第二側凹槽精準對位壓合。此對位標誌為圖像式或光學式標記,透過攝像裝置或光學比對方式進行對位。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分別在發光元件的上下兩側皆設置凹槽載具,故不論發光元件之擺放方向為正或反,皆可與上方或下方的任一凹槽載具電性連接並導通發光,達到減少發光元件擺放時間、提升檢測發光元件效率之目的。
請同時參考第1圖及第2圖,第1圖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之方塊圖,第2圖則為本發明一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包括一第一側凹槽載具10及一第二側凹槽載具20,於第2圖中可看出此二凹槽載具10、20為上下互相平行。於第一側凹槽載具10中設有至少一第一電性迴路12及複數第一側凹槽14,並在第一側凹槽14內設置分別與第一電性迴路12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一極性接口16;第二側凹槽載具20與第一側凹槽載具10之結構相同,故其中亦設有至少一第二電性迴路22及複數第二側凹槽24,並在第二側凹槽24內設置分別與第二電性迴路22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二極性接口26;將複數發光元件40放置於第一側凹槽14或第二側凹槽24中,且發光元件40的電極42與第一極性接口16或第二極性接口26電性連接,此發光元件40為發光二極體、迷你發光二極體(Mini LED)、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因此電極42為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在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上分別設有一第一電力接收模組18及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28,用以接收一供電模組30所提供之電力,當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18、28接收到電力後,分別透過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將電力輸送到第一、第二極性接口16、26,以點亮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中之發光元件40。
須注意的是,第二側凹槽24係與第一側凹槽14相對設置,第二側凹槽24朝上,第一側凹槽14朝下,如此發光元件40可同時嵌設於第二側凹槽24係與第一側凹槽14中,惟發光元件40的電極42僅與其中一側凹槽的極性接口16或26電性連接。
發光元件40係利用一治具(圖中未示)或以磁力、風力、振動等方式擺放至第一側凹槽14或第二側凹槽24中,且電極42之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並不限制在左邊或右邊,只要能與第一電性迴路12或第二電性迴路22相接,便能使發光元件40發光。第一、第二凹槽載具10、20為固態材質或可撓性材質,其上之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之形狀為方形、圓形或多邊形,但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之形狀在本發明中並不以此為限。
由於發光元件40有微小化趨勢,故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也極小,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需要精準對位才能使上下之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準確壓合,而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之移動與壓合係透過自動化設備、由程式控制完成,故本發明在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上更分別設有至少一對位標誌36,以供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精準對位壓合,此對位標誌36為圖像式或光學式標記,透過攝像裝置或光學比對方式進行對位。
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係透過濺鍍、電鍍、蝕刻、打線方式將導電材質佈局至第一、第二凹槽載具10、20之表面或內部所形成,導電材質為氧化銦錫(ITO)、鋁、銅等。
本發明中,供電模組30與第一、第二側電力接收模組18、28之間的供電模式包含接觸式及非接觸式兩種實施態樣,第2圖所示之第一實施例係為接觸式供電模式,直接對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供應交流電,因此在此實施例中,供電模組30為插頭,而第3圖所示之第二實施例則是藉由電磁感應原理以非接觸式方式對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10、20供電,以下詳述。
請參考第3圖,供電模組30為一個無線電訊號發送器,發出無線電訊號給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18、28,該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18、28接收到無線電訊號後,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如電磁耦合、電磁共振等)將無線電訊號轉換成電能,提供給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再將電力輸送到第一、第二極性接口16、26,以點亮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中之發光元件40。本發明中,供電模組30為無線電訊號發送器時,係可對輸出之電能進行程式化控制,以改變電能之頻率、電壓、電流,進而改變發光元件40之亮度或特徵值。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包括至少一感應線圈(圖中未示),可為單圈或多圈之電性迴路,並可置於第一、第二凹槽載具10、20之任一側,且在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中更可包括至少一電感或電容(圖中未示),以增強電力接收功能,或是直接將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分別設於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18、28中,由於電性迴路和電力接收模組之間的距離縮短,電磁感應變強,故可增強電力接收功能。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之佈局係分別將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區分成複數檢測區域,每一個檢測區域對應一個電性迴路,利用程式化控制使這些檢測區域中的其中一個導通電力,以點亮該檢測區域中的發光元件40;或是使至少二個檢測區域導通電力,點亮這些檢測區域中的發光元件40;亦或使全部的檢測區域皆導通電力,讓所有的發光元件40都被點亮。舉例而言,若將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分成設定當輸入30、40、50、60Hz電流時會點亮發光元件40的四個檢測區域,則在第一、第二側凹槽14、24上會分別包含四個第一、第二電性迴路12、22,以對應四個檢測區域,當程式化控制輸入40Hz的電流時,對應的檢測區域中的發光元件40會被點亮,其他檢測區域中的發光元件則無反應,如此可檢測發光元件40在對應頻率下是否有發光、及檢查其輝度、色度、亮度等特徵。
本發明中發光元件彼此之間為串聯或並聯,如第4圖至第6圖所示,其分別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不同實施例之電路圖。以第一側凹槽載具為例,在第4圖中第一電性迴路12與發光元件40為並聯,通過第一電性迴路12的電力為交流電,每一個發光元件40更連接一電流調整二極體(current-limiting diodes)32;第5圖中第一電性迴路12與發光元件40為並聯,每一個發光元件40更連接一限流電阻(current-limiting resistor)34,且限流電阻34連接一微控制器44,微控制器44另連接一交流轉直流變壓器46,由於通過第一電性迴路12的電流為交流電,但限流電阻34只能通過直流電,故通過第一電性迴路12的交流電會經過交流轉直流變壓器46,轉換成直流電後才提供給限流電阻34做測試之用,微控制器44再透過限流電阻34蒐集發光元件40檢測後之電性資料,並將所蒐集之發光元件40的電性資料透過藍芽、Wi-Fi等無線訊號傳輸之方式傳送給第3圖之無線電訊號發送器,達到非接觸式檢測之功能;第6圖中第一電性迴路12與發光元件40為串聯,通過第一電性迴路12的電力為交流電,並連接一電流調整二極體32。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係在上、下各設置一凹槽載具,二者不但互相平行,且其上之凹槽更相對設置,不論發光元件之電極與任一側凹槽載具的極性接口電性連接,皆可使發光元件發光,解決擺放方向影響發光元件檢測效率之問題,加快發光元件擺放速率。此外,本發明之凹槽載具更包括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供電方式,以非接觸式供電時還可藉由程式化控制方法改變輸出電能的頻率、電壓、電流,進而改變發光元件之亮度或其特徵值,以供電性或外觀檢測之用。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述之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第一側凹槽載具 12:第一電性迴路 14:第一側凹槽 16:第一極性接口 18:第一電力接收模組 20:第二側凹槽載具 22:第二電性迴路 24:第二側凹槽 26:第二極性接口 28:第二電力接收模組 30:供電模組 32:電流調整二極體 34:限流電阻 36:對位標誌 40:發光元件 42:電極 44:微控制器 46:交流轉直流變壓器
第1圖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之方塊圖。 第2圖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之一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之一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4圖至第6圖分別為本發明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不同實施例之電路圖。
10:第一側凹槽載具
12:第一電性迴路
14:第一側凹槽
16:第一極性接口
18:第一電力接收模組
20:第二側凹槽載具
22:第二電性迴路
24:第二側凹槽
26:第二極性接口
28:第二電力接收模組
30:供電模組
40:發光元件

Claims (17)

  1. 一種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包括: 一第一側凹槽載具,其中設有至少一第一電性迴路及複數第一側凹槽,並在該等第一側凹槽內設置分別與該第一電性迴路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一極性接口; 一第二側凹槽載具,與該第一側凹槽載具平行,其中設有至少一第二電性迴路及複數第二側凹槽,並在該等第二側凹槽內設置分別與該第二電性迴路對應連接之至少一第二極性接口,且該等第二側凹槽係與該等第一側凹槽相對設置; 複數發光元件,放置於該等第一側凹槽或第二側凹槽中,並與該第一極性接口或第二極性接口電性連接;以及 一第一電力接收模組及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用以接收一供電模組之電力,透過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將電力輸送到第一、第二極性接口,以點亮該第一、第二側凹槽中之該等發光元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更包括至少一限流電阻或電流調整二極體,其分別連接每一該等發光元件。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更包括一微控制器及一交流轉直流變壓器,該交流轉直流變壓器與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及該微控制器電性連接,將通過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之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且該微控制器與該等限流電阻電性連接,以蒐集該等發光元件發光之電性資料。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等發光元件係利用一治具或以磁力、風力、振動等方式擺放至該等第一側凹槽或第二側凹槽中。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供電模組可對輸出之電能進行程式化控制,以改變電能之頻率、電壓、電流,進而改變該等發光元件之亮度或特徵值。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之佈局係分別將該等第一、第二側凹槽區分成複數檢測區域,利用程式化控制使該等檢測區域中之至少一者或全部導通電力,以點亮該等發光元件。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供電模組係利用交流電源以接觸式方式對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供電。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供電模組係以電磁感應原理以非接觸式方式對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供電。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包括至少一感應線圈,更可包括至少一電感或電容。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可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電力接收模組中,以增強電力接收功能。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側凹槽載具上更分別設有至少一對位標誌,以供該等第一、第二側凹槽精準對位壓合。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對位標誌為圖像式或光學式標記,透過攝像裝置或光學比對方式進行對位。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電性迴路係透過濺鍍、電鍍、蝕刻、打線方式將導電材質佈局至該第一、第二凹槽載具之表面或內部所形成。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導電材質為氧化銦錫、鋁、銅等。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凹槽載具為固態材質或可撓性材質。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側凹槽之形狀為方形、圓形或多邊形。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其中該等發光元件為發光二極體、迷你發光二極體(Mini LED)、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
TW108105929A 2019-02-22 2019-02-22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TWI682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5929A TWI682187B (zh) 2019-02-22 2019-02-22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5929A TWI682187B (zh) 2019-02-22 2019-02-22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2187B TWI682187B (zh) 2020-01-11
TW202032151A true TW202032151A (zh) 2020-09-01

Family

ID=69943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929A TWI682187B (zh) 2019-02-22 2019-02-22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21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8767B (zh) * 2023-02-10 2023-07-18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半导体光电器件非接触式特性分项测试设备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7409B (zh) * 2010-12-31 2014-08-01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檢測裝置及檢測方法
KR20120105828A (ko) * 2011-03-16 2012-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칩, 그 제조방법 및 품질관리방법
TW201421005A (zh) * 2012-11-16 2014-06-01 Foxconn Tech Co Ltd 發光二極體檢測量具
US10067162B2 (en) * 2014-10-30 2018-09-04 Tongfu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Testing probe, semiconductor testing fix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6200630A1 (en) * 2015-06-10 2016-12-15 Translarity, Inc. Lost motion gasket for semiconductor test,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WI583958B (zh) * 2015-11-10 2017-05-21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粒測試載台
TWI636267B (zh) * 2018-02-12 2018-09-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的檢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2187B (zh) 2020-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7622B2 (en) Electric-programmable magnetic module
CN101809728B (zh) 用于检测半导体的设备和方法以及被检测半导体器件
CN108615741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97536B (zh) 具回馈测试功能的探针模块
CN102713651B (zh) 半导体检测装置
CN104167401A (zh) 用于功率变换器的多芯片封装结构
JP2009089464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TWI682187B (zh) 可檢測發光元件之載具裝置
TWM428357U (en) Probe pressure detection circuit and point test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TWM578800U (zh) Light-emitting element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9548396A (zh) 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巨量转移系统以及方法
US2012012516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measurement apparatus
KR102386932B1 (ko) Led 검사 장치 및 이송 장치
CN111129057B (zh) 微发光二极管阵列器件、制作方法及转移方法
TW202028770A (zh) 發光元件的無線供電裝置及其方法
CN104330593B (zh) 测试针头和半导体测试治具
CN112385027B (zh) 电子装置、用于制造led模块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N109490741A (zh) 一种晶圆无损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US20220140661A1 (en) Wireless power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528887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스크리닝 장치 및 방법
CN205486031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30019237A (ko) 발광 소자 검사 장치
TWI758947B (zh) 發光元件的檢測方法、檢測裝置及基板
KR20220047747A (ko) Led 검사 장치 및 이송 장치
US20210050498A1 (en) Micro led element and micro led display module hav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