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6039A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6039A
TW202026039A TW108145823A TW108145823A TW202026039A TW 202026039 A TW202026039 A TW 202026039A TW 108145823 A TW108145823 A TW 108145823A TW 108145823 A TW108145823 A TW 108145823A TW 202026039 A TW202026039 A TW 2020260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ask
layer
heat
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歩
小鍛治泰斗
石山龍太郎
小迫裕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小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6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603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止含水體的水分滲透至加熱含水體的發熱體的口罩。口罩(1)包括口罩本體(2)、包含水分的含水體(3)及加熱含水體(3)的發熱體(4),並且口罩本體(2)包括覆蓋佩戴者的面部的一部分的覆蓋部(5)、及設置於覆蓋部(5)的面部側的面並收容含水體(3)的袋狀的收容部(6),發熱體(4)安裝於收容部(6)的覆蓋部(5)側的面。

Description

口罩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佩戴於面部的口罩,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發出蒸氣的口罩。
自先前以來,作為對花粉或黃沙等微粉塵的防禦對策,另外,作為病毒或細菌等的感染對策,廣泛使用口罩。另外,最近,口罩的功能多樣化,並提出了各種口罩。例如,睡眠中,由於無飲食品或唾液等的吞咽,因此口腔有時變得容易乾燥。另外,冬季中,整體空氣乾燥,進而,即便是冬季以外的季節,辦公室內亦是全年運轉空調。因此,即便於白天,空氣亦容易乾燥的環境多,口腔變得容易乾燥。
為了防止所述情況,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具有加濕功能的口罩。專利文獻1的口罩於覆蓋鼻子及嘴的口罩本體安裝有包含水分的含水體以及與含水體密接的暖貼等發熱體。藉由發熱體而對包含水分的含水體進行加熱,藉此產生溫暖的蒸氣,藉此,可將口罩與面部之間加濕,可對口腔補給水分,因此防止口腔乾燥。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22520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的口罩的暖貼直接貼附於含水體,因此有含水體的水分滲透至暖貼中而使暖貼的發熱溫度降低的擔憂。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課題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止含水體的水分滲透至加熱含水體的暖貼等發熱體中的口罩。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佩戴於面部並發出蒸氣的口罩。本發明的口罩的特徵在於:包括口罩本體、包含水分的含水體及加熱所述含水體的發熱體,並且所述口罩本體包括覆蓋佩戴者的面部的一部分的覆蓋部、及設置於所述覆蓋部的面部側的面並收容所述含水體的袋狀的收容部,所述發熱體安裝於所述收容部的所述覆蓋部側的面。
於本發明的口罩中,較佳為所述含水體具有覆蓋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大小。
另外,於本發明的口罩中,較佳為呈與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外形相同形狀的外形,並且具有與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大小相同的大小。
另外,於本發明的口罩中,較佳為所述收容部於較所述覆蓋部的上側緣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裝於所述覆蓋部。
另外,於本發明的口罩中,較佳為所述收容部至少包括面部側的第一層及所述覆蓋部側的第二層,在所述第一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插入所述含水體,所述第一層具有透濕性,所述第二層為非透濕性。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佩戴口罩時,因包含水分的含水體被發熱體持續加熱而長時間產生溫暖的蒸氣,藉此,可將口罩本體與佩戴者的面部之間加濕。因此,可對口腔補給水分,因此可長時間防止口腔乾燥。此處,含水體收容於收容部中,另一方面,發熱體安裝於收容部的覆蓋部側的面,收容部介隔存在於含水體與發熱體之間。因此,含水體的水分的滲透藉由收容部而得到抑制,因此可防止含水體的水分滲透至用以加熱含水體的發熱體。其結果,可防止發熱體的發熱溫度的降低,可藉由發熱體而有效地加熱含水體,從而良好地產生蒸氣。
另外,發熱體安裝於收容部的覆蓋部側的面,即,收容部的與面部相反的一側的面,因此於佩戴口罩時,發熱體不會直接碰到佩戴者的面部,可防止佩戴者燙傷面部或感到不適。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1(A)、圖1(B)~圖3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口罩1包括:口罩本體2,佩戴時覆蓋佩戴者的面部的一部分(眼睛下方的區域,特別是鼻子及嘴);含水體3,包含水分;及發熱體4,用以加熱含水體3。口罩本體2具備覆蓋部5與袋狀的收容部6,所述覆蓋部5為佩戴時覆蓋佩戴者的面部的一部分的部分,所述袋狀的收容部6設置於覆蓋部5的面部側的面。含水體3以被發熱體4加熱的狀態收容於口罩本體2的收容部6中。藉此,於佩戴口罩1時,自含水體3發出溫暖的蒸氣。
本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於俯視時呈長方形狀。覆蓋部5具有佩戴口罩1時在佩戴者的面部的眼睛下方橫向延伸的上側緣50、在下巴(或下顎)橫向延伸的下側緣51、以及將上側緣50及下側緣51連接的左右的側緣52、53。作為覆蓋部5的尺寸,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只要是左右的側緣52、53縱斷面頰並覆蓋面部的鼻子、嘴、下巴、面頰的一部分的尺寸即可。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於佩戴口罩1前(未使用時)呈平坦狀。即,本實施形態的覆蓋部5的結構與立體型的覆蓋部不同。具體而言,與如下結構不同:藉由熱融合等而將兩枚口罩片的側緣彼此接合,於未使用時,藉由在橫向中央沿縱向延伸的折疊部而將兩枚口罩片折疊起來,即便將兩枚口罩片展開,亦不會成為平坦狀,於穿戴於面部時,在鼻子的下方(鼻孔)及嘴之間形成大空間,並且於穿戴於面部時,與立體型的覆蓋部相比,進一步密接於面部的表面。
覆蓋部5可設為單層結構或兩層以上的積層結構,各層可使用織布或不織布等具有通氣性的片材來構成。其中,可較佳地使用利用紡黏法、熔噴法、熱黏法或水刺法所得的不織布,就肌膚觸感與保形性的觀點而言,可尤佳地使用利用紡黏法所得的不織布,就花粉/病毒等的截止性能的觀點而言,可尤佳地使用利用熔噴法所得的不織布。考慮到以上問題,作為適宜的覆蓋部5的層結構,例如可列舉SMS層(紡黏-熔噴-紡黏這三層結構)。再者,除此此外,亦可較佳地列舉S層(紡黏的單層)或SS層(紡黏-紡黏這兩層結構)。於將覆蓋部5設為積層結構的情況下,可藉由利用例如縫製、超音波熔接、熱融合等公知的方法以規定寬度接合各層的片材的外周緣而形成覆蓋部5。
作為構成覆蓋部5的各層的織布及不織布的纖維素材,可使用公知的纖維素材,例如可使用紙、棉等天然纖維;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尼龍等合成纖維。其中,就生產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聚丙烯、聚乙烯,就保形性的觀點而言,可使用聚丙烯,就肌膚觸感的觀點而言,可以使用尼龍。
覆蓋部5具有可沿縱向伸長的結構。例如,於覆蓋部5設置有至少一個由沿橫向延伸的至少兩個折痕形成的褶襇(褶)54。藉由該褶襇54的展開,覆蓋部5可沿縱向伸長,且可根據佩戴者的面部的大小而自由地對覆蓋部5進行尺寸調整。
於覆蓋部5的左右的側緣52、53安裝有掛耳帶7作為用以將覆蓋部5保持於佩戴者的面部上的保持機構。掛耳帶7可藉由例如縫製、超音波熔接、熱融合等公知的方法而安裝於覆蓋部5。掛耳帶7的素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聚酯等具有伸縮性的素材。再者,作為覆蓋部5的保持機構,亦可使用掛耳帶7以外的其他各種機構。
於覆蓋部5的較上側緣50更靠內側的位置設置有包含例如聚乙烯等塑膠樹脂或生物降解性樹脂等的線狀的前端片8。藉由前端片8而可防止在佩戴者的鼻子與覆蓋部5之間產生間隙,因此可使覆蓋部5適合於面部。前端片8例如內置於覆蓋部5中,並於其上下位置利用例如超音波熔接等接合構成覆蓋部5的各層的片材,藉此可固定於規定位置。
接著,如圖1(A)、圖1(B)~圖4(A)、圖4(B)、圖4(C)所示,收容部6具有面部側的第一層60及覆蓋部5側的第二層61,第一層60的外周緣的除上側緣以外的部分與第二層61接合。藉此,收容部6於上部形成開口,形成為可將含水體3插入至第一層60及第二層61之間並加以保持的袋狀。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的第一層60的上側緣位於較第二層61的上側緣更靠下方處,容易將含水體3自上部開口插入至收容部6內。
收容部6藉由利用縫製、超音波熔接、熱融合等公知的方法將覆蓋部5側的第二層61接合於覆蓋部5的面部側的面,從而安裝於覆蓋部5。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的僅位於較第一層60的上側緣更靠上方的第二層61的上側緣接合於覆蓋部5的面部側的面。藉此,於藉由展開褶襇54而使覆蓋部5沿縱向伸長時,收容部6不會成為阻礙,而且收容部6不受覆蓋部5限制,藉由含水體3的重量而容易使含水體3接近佩戴者的面部,因此可將自含水體3發出的蒸氣有效地供給至鼻子或嘴。
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於較覆蓋部5的上側緣50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裝於覆蓋部5。覆蓋部5的上側緣50於佩戴口罩1時在佩戴者的面部的眼睛下方橫向延伸,因此若將收容部6安裝於覆蓋部5的上側緣50的位置,則鼻子被收容部6內的含水體3覆蓋。若鼻子被含水體3覆蓋,則有難以利用鼻子進行呼吸,並且含水體3碰到鼻子而口罩1的佩戴感降低的擔憂。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以於佩戴口罩1時收容部6配置於佩戴者的鼻子下方的方式,於自覆蓋部5的上側緣50向下方偏移規定高度(例如,15 mm以上且30 mm以下)的位置安裝於覆蓋部5。
作為收容部6的尺寸,只要是能夠於內部放入含水體3且能夠於外表面貼附發熱體4的大小即可,例如,橫向的長度可設為50 mm以上且150 mm以下,縱向的長度可設為30 mm以上且80 mm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的下側緣較覆蓋部5的下側緣51更向下方突出。本實施形態的覆蓋部5可藉由褶襇5而沿縱向伸長,因此,於伸長時,覆蓋部5的下側緣51覆蓋收容部6的下側緣,收容部6未露出而其整體於覆蓋部5內與佩戴者的面部相接。
收容部6的面部側的第一層60可使用織布或不織布等具有透濕性的片材來構成,其中,可較佳地使用不織布。不織布例如可使用利用紡黏法、熱黏法、水刺法等所得的不織布,就肌膚觸感的觀點而言,可更佳地使用利用熱黏法、水刺法所得的不織布,可特佳地使用利用水刺法所得的不織布。作為構成收容部6的織布及不織布的纖維素材,可使用公知的纖維素材,例如可使用紙、棉等天然纖維;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尼龍等合成纖維。其中,就柔軟性、生產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聚丙烯、聚乙烯。再者,就柔軟性的觀點而言,第一層60較佳為將兩枚片材重疊而成。
收容部6的覆蓋部側的第二層61可使用非透濕性的片材來構成。作為非透濕性的片材,可使用於上文所述的第一層60中所使用的具有透濕性的片材上積層非透濕性的樹脂膜而成的片材。
所述樹脂膜中所使用的樹脂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例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碳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可較佳地例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該些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用兩種以上。
再者,所謂收容部6的第一層60的透濕性為可使蒸氣(水分子)通過的性質,例如,透濕度較佳為1000 g/m2 /24 h以上,更佳為2000 g/m2 /24 h以上,尤佳為3000 g/m2 /24 h以上。另外,所謂收容部6的第二層61的非透濕性並不僅限定於完全不使蒸氣(水分子)通過的性質,亦包含稍微使蒸氣(水分子)通過的性質。例如,透濕度較佳為350 g/m2 /24 h以下,更佳為300 g/m2 /24 h以下。
接著,如圖1(A)、圖1(B)~圖5(A)、圖5(B)所示,含水體3含浸有包含水分作為主成分的保水液,於佩戴口罩1時,收容於口罩本體2的收容部6中並被發熱體4加熱,藉此放出蒸氣,將口罩本體2與面部之間加濕而對口腔供給水分。
含水體3中所含的保水液量(含浸量)並無特別限定,為了可於睡眠時等長時間內對口腔供給充分的蒸氣,較佳為6 g以上,更佳為12 g以上。另外,就使用時的含水體3的重量對使用感的影響的觀點而言,含水體3的含浸量較佳為18 g以下,更佳為15 g以下。
另外,為了保持此種量的保水液,含水體3的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200 g/m2 以上,更佳為300 g/m2 以上。另一方面,若單位面積重量過大,則含水體3變硬,因此有如下擔憂:於佩戴口罩1時,含水體3不會以沿著佩戴者的嘴邊的面部形狀的方式變形而使佩戴者感到不適。因此,含水體3的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1000 g/m2 以下,更佳為600 g/m2 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含水體3於俯視時呈矩形狀,四個角被倒角而帶有弧度。該含水體3的外形為與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外形相同的形狀,且兩者呈相互對應的形狀。即,若發熱體4的外形例如為圓形狀或橢圓形狀,則含水體3的外形亦設為圓形狀或橢圓形狀,若發熱體4的外形例如為多邊形狀,則含水體3的外形亦設為多邊形狀,但無需為嚴格相同的形狀,例如,角是否被倒角等輕微的形狀差異包含在相同形狀中。
含水體3於佩戴口罩1時在佩戴者的嘴邊使用,因此其大小例如較佳為橫向為4 cm以上且14 cm以下、縱向為2 cm以上且7 cm以下,更佳為橫向為7 cm以上且11 cm以下、縱向為3 cm以上且6 cm以下。另外,面積例如較佳為8 cm2 以上且98 cm2 以下,更佳為25 cm2 以上且50 cm2 以下。
另外,含水體3因與發熱體4的關係而具有覆蓋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大小。即,於俯視時,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外緣輪廓收斂於含水體3的外緣輪廓的內側,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不超出含水體3的周圍。再者,所謂「含水體3覆蓋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並不限定於上文所述的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完全不超出含水體3的周圍的情況,可容許稍微(例如,10 mm)超出的程度。含水體3形成為與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相同的大小、或者超過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大小,較佳為形成為與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相同的大小。
含水體3於佩戴口罩1時覆蓋佩戴者的嘴,因此於含水體3形成通氣孔30,以使不會因含水體3而阻礙佩戴者利用嘴進行呼吸。藉此,容易進行佩戴口罩1時的佩戴者利用嘴的呼吸。通氣孔30可由多個小徑的孔構成,亦可由一個或多個切口構成,較佳為由在含水體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口構成。藉此,可容易將含水體3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沿著通氣孔30彎折。為了使含水體3含浸大量的水分,如上所述,需要增大含水體3的單位面積重量,但若單位面積重量變大,則含水體3變硬,於佩戴口罩1時,含水體3不沿著佩戴者的嘴邊的面部形狀,因此有使佩戴者感到不適的擔憂。但是,若藉由通氣孔30而使含水體3容易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彎折,則即便含水體3的單位面積重量大,於佩戴口罩1時,含水體3亦會沿著佩戴者的嘴邊的面部形狀變形,因此不會使佩戴者感到不適。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通氣孔30是以於含水體3的上側緣與下側緣之間的區域沿上下延伸的方式形成,但亦可以自含水體3的下側緣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亦可以自含水體3的上側緣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還可以自含水體3的上側緣及下側緣分別向下方及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含水體3可由各種纖維素材形成,亦可由親水性纖維或親水性纖維及合成纖維的混紡纖維形成。作為纖維素材,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嫘縈、棉、紙漿等,就柔軟性、保水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列舉紙漿。此種含水體3的製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藉由氣流成網法等製造,就生產性、加工性、耐久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於作為主成分的紙漿中以規定比例混紡聚乙烯等熱融合性纖維。
例如,於由紙漿形成含水體3的情況下,紙漿:熱融合性纖維的比例可列舉60:40~80:20。含水體3可設為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就耐久性、保水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設為利用一對不織布夾持纖維素材的三層結構。此時,將由一對不織布夾持的層稱為中層,將包含一對不織布的層稱為兩端層。兩端層的不織布可設為相同的素材,亦可設為不同的素材。作為該些不織布的素材,可列舉:親水性纖維、疏水性纖維、合成纖維或親水性纖維與合成纖維的混紡纖維,作為親水性纖維,可列舉嫘縈、棉,較佳為嫘縈。若形成為親水性,則有於製造時容易使紙漿吸收水分,從而容易製造的優點。作為疏水性纖維,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較佳為聚乙烯、聚丙烯。若形成為疏水性,則有可防止濕潤或發黏的優點。因此,較佳為由疏水性纖維構成朝向佩戴者側的面,並且由嫘縈等親水性纖維構成與所述面相反的一側的面。所述一對不織布例如較佳為將單位面積重量設為20 g/m2 以上且50 g/m2 以下。
含浸於含水體3中的保水液可僅為水,但可以水為主成分,並於水中調配多元醇。作為多元醇,可列舉甘油或二丙二醇、1,3-丁二醇、丙二醇、山梨糖醇、1,2-戊二醇、1,2-己二醇等,其中,就安全性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甘油。除該些以外,亦可適宜使用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苯氧基乙醇等防腐劑、玻尿酸鹽或甜菜鹼等保濕劑、植物萃取物、黃原膠或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 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羥基乙基纖維素(Hydroxy Ethyl Cellulose,HEC)、羥基丙基纖維素(Hydroxy Propyl Cellulose,HPC)、寒天、瓜爾膠、角叉菜膠等水溶性增黏劑、桉樹或薄荷等香料、使香料可溶化的界面活性劑(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兩性界面活性劑、陰離子性界面活性劑)等。於佩戴口罩1前,即,收容於收容部6中前,含水體3較佳為預先收容於包含不透明性的鋁積層膜、鋁蒸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膜、透明(二氧化矽)蒸鍍PET膜的袋等中。
接著,如圖2~圖4(A)、圖4(B)、圖4(C)所示,發熱體4具備發熱材料40及供發熱材料40封入的收納袋41。作為該發熱體4,例如可適宜地使用黏貼型的一次性暖貼。發熱體4是使用設置於收納袋41的其中一面的黏著層(未圖示)而安裝於口罩本體2的收容部6的覆蓋部5側的面。
本實施形態中,發熱材料40可使用藉由與空氣的接觸而發熱的發熱組成物。發熱組成物只要是藉由與空氣的接觸而發熱的組成物即可,例如可使用分別以適宜的含量包含被氧化性金屬、活性炭、保水劑(木粉、蛭石、矽藻土、波來鐵、矽膠、氧化鋁、吸水性樹脂等)、金屬鹽(食鹽等)及水的、自先前以來用於一次性暖貼中的公知的組成物。被氧化性金屬為發出氧化反應熱的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鐵、鋁、鋅、錳、鎂及鈣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粉末或纖維。其中,就操作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的方面而言,較佳為鐵粉。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再者,發熱材料40亦可使用藉由與空氣的接觸而發熱的材料以外的材料,例如可使用如下材料:藉由在微波爐等中受到微波的照射而發熱的材料(例如,肥粒鐵等陶瓷粉末)。
收納袋41具備遍及全周與外周緣接合的表面層及背面層,在表面層與背面層之間具有發熱材料40的封入空間。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構成表面層及背面層的相同形狀的表背兩枚的第一片材42以及第二片材43,將兩枚片材42、43重疊,遍及全周使用公知的接著劑接合外周緣,或者藉由熱融合來接合,藉此形成為可供發熱材料40封入的袋狀。發熱體4中,收納袋41的供發熱材料40封入的部分,即,除外周緣的片材42、43彼此接合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成為發熱部分44。
發熱體4的外形並無特別限定,如上所述,發熱部分44設為與含水體3的外形對應的外形。另外,發熱體4的大小並無特別限定,如上所述,設為發熱部分44被含水體3覆蓋的大小。
收納袋41的兩枚片材42、43的素材並無特別限定,但若考慮到強度或對發熱材料40的發熱的耐久性等,較佳為使用樹脂膜。樹脂膜中所使用的樹脂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例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醯胺、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碳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其中,可較佳地例示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該些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用兩種以上。
另外,收納袋41的兩枚片材42、43亦可由在樹脂膜上積層具有通氣性的織布或不織布而成的積層體來構成。於該情況下,於成為發熱材料40側的內側配置樹脂膜,於外側配置織布或不織布。
作為織布或不織布的纖維素材,可例示:棉、麻、絲、紙等天然纖維;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尼龍、維尼綸、聚酯、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合成纖維;該些纖維的混合纖維等。其中,就使肌膚觸感良好的觀點而言,作為纖維素材,可例示尼龍、聚酯、聚丙烯等,更佳為尼龍、聚酯。該些纖維素材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用兩種以上。織布或不織布的單位面積重量若為可防止發熱材料40向收納袋3外部漏出的程度的單位面積重量,則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20 g/m2 以上且70 g/m2 以下左右。
收納袋41的兩枚片材42、43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厚度越小,收納袋41越柔軟,另一方面,若厚度過小,則收納袋41的強度降低,因此較佳為0.1 mm以上且2.0 mm以下左右。
收納袋41的兩枚片材42、43中的覆蓋部5側的第一片材42具有通氣性,相反的貼附於收容部6的一側(黏著層44側)的第二片材43可具有通氣性,亦可為非通氣性,較佳為非通氣性。
為了確保通氣性,具有通氣性的第一片材42中所使用的樹脂膜為多孔質的樹脂膜或者為利用針而形成有多個穿孔(未圖示)的樹脂膜,空氣經由多個孔連通收納袋41的內外並與發熱材料40接觸,藉此發熱材料40發熱。孔可形成於樹脂膜的整個區域,亦可形成於一部分。另外,孔的大小若為可防止發熱材料40向收納袋41外部漏出的程度的大小,則並無特別限制。孔的外形及數量亦並無特別限制,孔的大小、形狀、數量是考慮與收納袋41的通氣度對應的使用時的發熱體4的溫度而適宜設定的。另一方面,非通氣性的第二片材43中所使用的樹脂膜為並非多孔質且亦未形成穿孔(未圖示)的非通氣性的樹脂膜。
再者,所謂收納袋41的非通氣性並不僅限定於完全不使空氣通過的性質,而是指收納袋41的第二片材43不具有用以使空氣通過的孔(例如,形成於樹脂膜上的所述穿孔或素材自身中原本形成的細孔),例如,即便樹脂膜自身稍微通氣,亦包含在非通氣性中。
於非通氣性的第二片材43的表面設置黏著層(未圖示)。該黏著層是藉由將丙烯酸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矽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松脂等塗佈於第二片材43的表面而形成。該黏著劑的塗佈量並無特別限定,只要可於睡眠時等長時間內將發熱體4持續地貼附於收容部6即可。於直至使用發熱體4為止的期間內,黏著層被剝離片材(未圖示)覆蓋。作為該剝離片材,例如可單獨使用或組合多種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等並加以積層,並對覆蓋該些黏著層的一側的面實施矽加工而形成。
根據所述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於佩戴時,包含水分的含水體3被發熱體4持續加熱,藉此長時間產生溫暖的蒸氣,藉此,可將口罩本體2與佩戴者的面部之間加濕。因此,可對口腔補給水分,因此可長時間防止口腔乾燥。此處,含水體3收容於口罩本體2的收容部6中,另一方面,發熱體4安裝於收容部6的覆蓋部5側的面,收容部6介隔存在於含水體3與發熱體4之間。因此,含水體3的水分的滲透藉由收容部6而得到阻止,因此可防止含水體3的水分滲透至加熱含水體3的發熱體4中。其結果,可防止發熱體4的發熱溫度的降低,可有效地加熱含水體3並良好地產生蒸氣。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發熱體4安裝於口罩本體2的收容部6的覆蓋部5側的面,即,收容部6的與面部相反的一側的面,因此於佩戴口罩1時,發熱體4不會直接碰到佩戴者的面部。因此,不存在如下情況:於佩戴口罩1時,佩戴者燙傷面部或感到不適。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含水體3具有覆蓋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大小。若發熱體4的大小大,則有於佩戴口罩1時,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自含水體3的周圍繞進而碰到佩戴者的面部的擔憂,但藉由含水體3覆蓋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可確實地防止發熱體4碰到佩戴者的面部。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含水體3呈與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的外形相同形狀的外形,並且具有與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大小相同的大小,因此含水體3的整個區域全都被發熱體4的發熱部分44均勻地加熱。因此,含水體3容易變暖,可自含水體3高效地產生溫暖的蒸氣。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收容部6於較覆蓋部5的上側緣50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裝於覆蓋部5。因此,於佩戴口罩1時,收容部6配置於佩戴者的鼻子下方,因此鼻子不會被含水體3覆蓋,佩戴者可容易利用鼻子進行呼吸,並且亦不存在含水體3碰到鼻子而使口罩1的佩戴感降低的情況。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口罩1,收容部6的面部側的第一層60具有透濕性,覆蓋部5側的第二層為非透濕性,因此自收容部6內的含水體3發出的溫暖的蒸氣透過透濕性的第一層60而朝佩戴者的面部側放出,但於與佩戴者的面部相反的一側,非透濕性的第二層61成為障壁而不放出蒸氣。因此,可將自含水體3發出的溫暖的蒸氣僅供給至佩戴者的面部側,因此可高效地進行加濕。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則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所述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於較覆蓋部5的上側緣50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裝於覆蓋部5,但亦可於覆蓋部5的上側緣50的位置安裝於覆蓋部5。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的第一層60為透濕性且第二層61為非透濕性,但亦可均為透濕性。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含水體3形成有通氣孔30,但未必需要形成通氣孔30。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的上側緣50、下側緣51及左右的側緣52、53形成為直線狀,但例如上側緣50亦可形成為朝向上側凸的折曲線或彎曲線狀,及/或下側緣51亦可形成為朝向下側凸的折曲線或彎曲線狀,及/或左右的側緣52、53亦可形成為朝向內側凸的折曲線或彎曲線狀。
另外,於所述實施形態中,收容部6於佩戴口罩1時覆蓋佩戴者的嘴,因此亦可於收容部6設置通氣孔,以使不會因收容部6而阻礙佩戴者利用嘴進行呼吸。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於俯視時呈長方形狀,但亦可呈三角形狀、正方形狀、其他多邊形狀、圓形狀、橢圓形狀等各種形狀。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形成為可藉由褶襇54而沿縱向伸長的結構,但可使覆蓋部5沿縱向伸長的機構並不限於褶襇54,亦可使用其他各種機構,例如,可藉由在覆蓋部5形成打襇而設為能夠使覆蓋部5沿縱向伸長的結構。再者,褶襇等能夠使覆蓋部5伸長的機構、結構亦可不設置於覆蓋部5。
另外,所述實施形態中,覆蓋部5為平坦型,但亦可為立體型。
1:口罩 2:口罩本體 3:含水體 4:發熱體 5:覆蓋部 6:收容部 7:掛耳帶 8:前端片 30:通氣孔 40:發熱材料 41:收納袋 42:第一片材 43:第二片材 44:發熱體的發熱部分 50:覆蓋部的上側緣 51:覆蓋部的下側緣 52、53:覆蓋部的左右的側緣 54:褶襉 60:收容部的第一層 61:收容部的第二層
圖1(A)是本實施形態的口罩的正面圖,圖1(B)是本實施形態的口罩的背面圖。 圖2是本實施形態的口罩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圖1的X1-X1概略剖面圖。 圖4(A)是收容部的背面圖,圖4(B)是收容部的正面圖,圖4(C)是收容部的X2-X2概略剖面圖。 圖5(A)是含水體的正面圖,圖5(B)是含水體的側面圖。
1:口罩
2:口罩本體
3:含水體
4:發熱體
5:覆蓋部
6:收容部
7:掛耳帶
8:前端片
30:通氣孔
44:發熱體的發熱部分
51:覆蓋部的下側緣
52、53:覆蓋部的左右的側緣
54:褶襉
60:收容部的第一層
61:收容部的第二層

Claims (5)

  1. 一種口罩,其包括口罩本體、包含水分的含水體及加熱所述含水體的發熱體,並且 所述口罩本體包括覆蓋佩戴者的面部的一部分的覆蓋部、及設置於所述覆蓋部的面部側的面並收容所述含水體的袋狀的收容部, 所述發熱體安裝於所述收容部的所述覆蓋部側的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口罩,其中所述含水體具有覆蓋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大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口罩,其中所述含水體呈與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外形相同形狀的外形,並且具有與所述發熱體的發熱部分的大小相同的大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口罩,其中所述收容部於較所述覆蓋部的上側緣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裝於所述覆蓋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口罩,其中所述收容部至少包括面部側的第一層及所述覆蓋部側的第二層,在所述第一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插入所述含水體, 所述第一層具有透濕性,所述第二層為非透濕性。
TW108145823A 2018-12-28 2019-12-13 口罩 TW2020260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7722 2018-12-28
JP2018247722A JP7321706B2 (ja) 2018-12-28 2018-12-28 マス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6039A true TW202026039A (zh) 2020-07-16

Family

ID=71126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823A TW202026039A (zh) 2018-12-28 2019-12-13 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21706B2 (zh)
CN (1) CN112203726A (zh)
TW (1) TW202026039A (zh)
WO (1) WO2020137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485B (zh) * 2020-09-04 2021-08-21 蔡政郎 具釋味機制的壓條及其口罩結構
JP2022151637A (ja) * 2021-03-26 2022-10-07 さゆり 山根 マスクキーパ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5264B2 (ja) 1998-05-22 2006-04-12 花王株式会社 マスク
JP2000042125A (ja) * 1998-05-22 2000-02-15 Kao Corp マスク
JP2000225205A (ja) 1999-02-08 2000-08-15 Taiji Nishimura 温熱・加湿機能付マスク
JP2004321737A (ja) 2003-04-23 2004-11-18 Daihachi Matsuura 水蒸気マスク002
JP2008295961A (ja) * 2007-06-04 2008-12-11 Kobayashi Pharmaceut Co Ltd マスク
JP5866664B2 (ja) 2011-09-01 2016-02-17 株式会社エス・アイ・ティー マスク、マスク用フィルターバッグ、通気フィルタリング方法及び防塵マスク
CN203208560U (zh) * 2012-01-06 2013-09-25 董东生 加湿面罩
CN111887521B (zh) * 2015-06-10 2023-04-25 花王株式会社 蒸汽温热口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1706B2 (ja) 2023-08-07
WO2020137692A1 (ja) 2020-07-02
CN112203726A (zh) 2021-01-08
JP2020105675A (ja)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2166B2 (ja) 吸収性コア、及びこれを収容するマスク
JP6038071B2 (ja) マスク
JP2010082278A (ja) マスク
JP5591182B2 (ja) 吸収性コア、及びこれを収容するマスク
TW202026039A (zh) 口罩
JP2012205926A (ja) マスク
JP7408281B2 (ja) マスク
TW202025931A (zh) 口罩
WO2020262161A1 (ja) マスク
JP2020105672A (ja) マスク
JP7374583B2 (ja) マスク
JP7451099B2 (ja) 喉の痛み改善具
JP7334039B2 (ja) マスク
WO2020137765A1 (ja) マスク
WO2022054514A1 (ja) 粘液線毛輸送機能向上具
JP2020105678A (ja) マスク
WO2022102347A1 (ja) マスク
JP2020105674A (ja) マスク
JP2020105670A (ja) マスク
JP2023006782A (ja) マスク
JP2022078902A (ja) マスク
JP2023006783A (ja) マスク
JP2023006787A (ja) マスク
JP2023006777A (ja) マスク
JP2023006780A (ja) 快適睡眠誘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