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1981A -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 Google Patents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1981A
TW202021981A TW108139583A TW108139583A TW202021981A TW 202021981 A TW202021981 A TW 202021981A TW 108139583 A TW108139583 A TW 108139583A TW 108139583 A TW108139583 A TW 108139583A TW 202021981 A TW202021981 A TW 2020219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q
amino acid
region
cdr
acid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9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布萊斯 D 賽特
艾瑞克 L 史密斯
伊姆斯 賽爾 德
金柏莉 哈靈頓
瓊恩 瓊斯
亞伊 陳
塞米赫 塔林
艾瑞克 荷斯
史黛芬 品科
奧黛莉 奧雪夫斯基
德 拉立 卡洛斯 費南德茲
瑞尼爾 布倫特延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奇諾治療有限公司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奇諾治療有限公司,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 filed Critical 美商奇諾治療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1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98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12Materials from mamma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specified tissues or cell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on-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tically modified cells
    • A61K35/14Blood; Artificial blood
    • A61K35/17Lymphocytes; B-cells; T-cells; Natural killer cells; Interferon-activated or cytokine-activated lymphocy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1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cell type used
    • A61K39/4611T-cells, e.g.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or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3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recombinant expression
    • A61K39/4631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C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464411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A61K39/464412CD19 or B4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464416Receptors for cytokines
    • A61K39/464417Receptors for 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 e.g. lymphotoxin receptor [LTR], CD3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1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03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4/70521CD28,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0578NGF-receptor/TNF-receptor superfamily, e.g. CD27, CD30, CD40, CD9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7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NGF-receptor/TNF-receptor superfamily, e.g. CD27, CD30, CD40, CD9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3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rom tumour cells
    • C07K16/3061Blood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11DNA or RNA fragments; Modified forms thereof; Non-coding nucleic acids having a biological activity
    • C12N15/62DNA sequences coding for fusion prote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61K2039/507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27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zed by targeting or presenting multiple antigens
    • A61K2239/28Expressing multiple CARs, TCRs or antige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27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zed by targeting or presenting multiple antigens
    • A61K2239/29Multispecific CA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27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zed by targeting or presenting multiple antigens
    • A61K2239/30Mixture of ce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31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zed by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38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46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cancer treated
    • A61K2239/48Blood cells, e.g. leukemia or lymphom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only variable region components
    • C07K2317/622Single chain antibody (scFv)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02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signal seque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03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transmembrane seg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33Fusion polypeptide fusions for targeting to specific cell types, e.g. tissue specific targeting, targeting of a bacterial subspec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Onc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含有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抗體部分之嵌合抗原受體(CAR),及編碼GPRC5D特異性CAR之聚核苷酸。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含有此類GPRC5D結合受體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

Description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在一些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含有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抗體部分之嵌合抗原受體(CAR),及編碼GPRC5D特異性CAR之聚核苷酸。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含有此類GPRC5D結合受體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係一種G蛋白偶合受體,其具體功能尚未確定。GPRC5D在患有多發性骨髓瘤(MM)之患者之骨髓樣品中具有高表現,但GPRC5D在患有其他血液惡性病之患者之骨髓樣品中具有最少表現。基於GPRC5D之表現,其可為MM腫瘤之標記物及治療目標。可獲得各種GPRC5D結合嵌合抗原受體(CAR)及表現此類CAR之細胞。然而,仍需要改良之GPRC5D結合CAR及經工程改造的表現GPRC5D-CAR之目標細胞,諸如用於過繼細胞療法中。本文提供滿足此類需要之實施例。
本文提供嵌合抗原受體,其含有:(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其含有:(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含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的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可變重鏈(VH );及(ii)含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的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 )區;(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其含有:(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75、78、80、82、90、93、95、97、105、108、110、112、120、123、125、127、135、138、140、142、135、152、162、165、167或169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 76、79、81、83、91、94、96、98、106、109、111、113、121、124、126、128、136、139、141、143、150、153、154、155、163、166、169或170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 77、84、92、99、107、114、133、129、137、144、151、156、164或17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85、88、100、103、115、118、130、133、145、148、157、160、172或17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 86、89、101、104、116、119、131、134、146、149、158或16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 87、102、117、132、147、159、173、175或297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嵌合抗原受體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含有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的長度係自或自約125至300個胺基酸長、125至250個胺基酸長、125至230個胺基酸長、125至200個胺基酸長、125至180個胺基酸長、125至150個胺基酸長、150至300個胺基酸長、150至250個胺基酸長、150至230個胺基酸長、150至200個胺基酸長、150至180個胺基酸長、180至300個胺基酸長、180至250個胺基酸長、180至230個胺基酸長、180至200個胺基酸長、200至300個胺基酸長、200至250個胺基酸長、200至230個胺基酸長、230至300個胺基酸長、230至250個胺基酸長、或250至300個胺基酸長。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之長度係至少或至少約或係或係約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係來源於免疫球蛋白。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含有鉸鏈區、CH2區及CH3區之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鉸鏈、CH2及CH3中之一或多個全部或部分地來源於IgG4或IgG2,視情況人類IgG4或人類IgG2。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鉸鏈、CH2及CH3係來源於IgG4。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鉸鏈、CH2及CH3中之一或多個係嵌合的且含有來源於IgG4及IgG2之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含有IgG4/2嵌合鉸鏈或相較於人類IgG4,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置換的經修飾之IgG4、IgG2/4嵌合CH2及IgG4 CH3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係或含有(i) 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ii)與SEQ ID NO: 17具有至少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的SEQ ID NO: 17之功能變異體;或(iii)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的(i)或(ii)之連續部分。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係或含有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間隔子係或含有由SEQ ID NO: 48中所示(亦如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 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含有與SEQ ID NO:21及22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3及24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25及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5及26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7及28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29及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9及3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31及32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33及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33及34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10、111及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12、113及1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18、119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0、141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2、143及14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8、149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67、168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72、86、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74、89及17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74、89及29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5及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9及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33及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1及22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3及24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7及28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VH 區及該VL 區含有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31及32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小鼠GPRC5D交叉反應或結合及/或與食蟹獼猴GPRC5D交叉反應或結合。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不與小鼠GPRC5D或食蟹獼猴GPRC5D交叉反應或不與其結合。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該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與SEQ ID NO:27及28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嵌合抗原受體含有:可變重鏈(VH ),其含有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及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SEQ ID NO: 2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片段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係藉由含有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SEQ ID NO:52)之連接子接合。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胺基末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1、3、5、7、9、11或13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5、7、9、11或13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1、3、5、7、9、11或13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1、3、7或1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7或1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1、3、7或1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2、4、6、8、10、12或1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6、8、10、12或1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2、4、6、8、10、12或1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2、4、8或1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8或1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2、4、8或1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細胞內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係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人類的或係來源於人類蛋白質。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含有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人類的或來源於人類蛋白質。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如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含有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含有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在跨膜結構域與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間。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含有含有來源於CD4、CD28或CD8之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CD28之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人類的或來源於人類蛋白質。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其含有:(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 (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2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 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3)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含有CD3-ζ(CD3ζ)鏈之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含有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含有SEQ ID NO: 2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或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亦提供嵌合抗原受體,其含有:(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 (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可變重鏈(VH )區,及含SEQ ID NO: 2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 )區;或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或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2) 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3)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含有人類CD3-ζ(CD3ζ)鏈之ζ鏈的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人類CD28或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2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及/或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7或SEQ ID NO: 8中所示之scFv。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以及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係或含有SEQ ID NO: 20及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以及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係或含有SEQ ID NO: 20及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嵌合抗原受體自其N末端至C末端依序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亦提供聚核苷酸,其含有編碼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核苷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該間隔子之核酸含有至少一個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含有對應於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中所含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的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含有胺基酸取代。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為典型、非典型或隱蔽之剪接位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之剪接位點預測分數為至少或至少約0.4分、0.5分、0.6分、0.70分、0.75分、0.80分、0.85分、0.90分、0.95分、0.99分或1.0分;及/或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至少40%、50%、60%、70%、75%、80%、85%、90%、95%、99%或100%。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含有序列aatctaagtacggac(SEQ ID NO:176)、tcaactggtacgtgg(SEQ ID NO:177)、acaattagtaaggca (SEQ ID NO:178)及/或accacaggtgtatac (SEQ ID NO:179);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含有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及/或gggcaacgtgttctcttgcagtgtcatgcacgaagccctgc (SEQ ID NO:181)。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之剪接位點預測分數為至少或至少約0.70分、0.75分、0.80分、0.85分、0.90分、0.95分、0.99分或1.0分;及/或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至少70%、75%、80%、85%、90%、95%、99%或100%。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含有序列tcaactggtacgtgg(SEQ ID NO:177);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含有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中之至少一個係在參考剪接受體及/或參考剪接供體位點之剪接位點接合處(junction)的1、2、3、4、5、6、7、8、9或10個殘基內。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係沉默的,及/或相較於SEQ ID NO:73,產生簡併密碼子,及/或不改變所編碼之間隔子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如agtctaaatacggac (SEQ ID NO:182)、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accatctccaaggcc (SEQ ID NO:184)及/或gccccaggtttacac (SEQ ID NO:185)中所示;及/或經修飾之剪接受體位點如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gggcaacgtgttcagctgcagcgtgatgcacgaggccctgc(SEQ ID NO:187)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SEQ ID NO:188)中所示。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如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中所示,及/或該經修飾之受體位點如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 (SEQ ID NO:188)中所示。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74中所示(亦如SEQ ID NO: 4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3中所闡述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4中所闡述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部分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當在細胞中表現聚核苷酸時,由該聚核苷酸轉錄之RNA視情況信使RNA(mRNA)展現至少70%、75%、80%、85%、90%或95% RNA均質性。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當在細胞中表現時,相較於自參考聚核苷酸轉錄之mRNA之異質性,由該聚核苷酸轉錄之RNA,視情況信使RNA(mRNA)展現減小之異質性,該參考聚核苷酸編碼與該聚核苷酸相同之胺基酸序列,其中該參考聚核苷酸之不同之處在於在編碼間隔子之核酸該存在一或多個剪接供體位點及/或一或多個剪接受體位點,及/或相較於該聚核苷酸,含有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及/或含有SEQ ID NO:73中所示之間隔子。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RNA異質性之減小要大於或大於約10%、15%、20%、25%、30%、40%、50%或更高百分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由參考聚核苷酸轉錄之RNA,視情況信使RNA(mRNA)展現出大於或大於約10%、15%、20%、25%、30%、40%、50%或更高RNA異質性。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RNA均質性及/或異質性係藉由瓊脂糖凝膠電泳、基於晶片之毛細電泳、分析型超速離心、場流動分級分離或液相層析測定。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嵌合受體係第一嵌合受體且聚核苷酸進一步含有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因此,本文亦提供編碼針對GPRC5D之第一嵌合受體(包括如本文所提供之任何嵌合受體)及第二嵌合受體的聚核苷酸。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第一嵌合受體及該第二嵌合受體藉由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係或含有核糖體跳躍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核糖體跳躍序列係T2A、P2A、E2A或F2A元件。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含有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係由選自SEQ ID NO:44、45、319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T2A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T2A之核苷酸序列係或包含SEQ ID NO:319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嵌合受體含有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如不為GPRC5D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結合第二抗原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或FcRH5。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係BCMA。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含有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VL 區含有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 (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片段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之scFv包括含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SEQ ID NO:52)之連接子。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中的VH 區係在VL 區之胺基末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中的VH 區係在VL 區之羧基末端。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的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之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含有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CAR的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嵌合抗原受體自其N末端至C末端依序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中的至少一個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具有不超過約30個、不超過約20個或不超過約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啟動子以在由引入該聚核苷酸之細胞表現時控制編碼之CAR的表現,視情況其中該啟動子係異源啟動子,視情況其中該異源啟動子係或含有人類延伸因子1α(EF1α)啟動子或MND啟動子或其變異體。
在聚核苷酸編碼兩個CAR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之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第一啟動子以在由引入聚核苷酸之細胞表現時控制該第一CAR之表現,且編碼第二CAR之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第二啟動子以在由引入聚核苷酸之細胞表現時控制該第二CAR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啟動子及第二啟動子獨立地係異源啟動子,如其中該異源啟動子係或含有人類延伸因子1α(EF1α)啟動子或MND啟動子或其變異體。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第一啟動子與第二啟動子相同。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第一啟動子與第二啟動子不同。
亦提供含有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的載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載體係病毒載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病毒載體係慢病毒載體或逆轉錄病毒載體。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且進一步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的聚核苷酸。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細胞的第二嵌合受體含有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結合第二抗原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此類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或FcRH5。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係BCMA。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VH 區包括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VL 區含有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 (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任何此類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片段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VH 區及該VL 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連接子含有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SEQ ID NO:52)。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中之VH 區係在VL 區之胺基末端。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VH 區係在VL 區之羧基末端。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 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的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源於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係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之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含有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第二嵌合抗原受體自其N末端至C末端依序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淋巴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NK細胞或T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T細胞,且該T細胞係CD4+或CD8+ T細胞。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由獲自個體之初代細胞工程改造。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在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其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之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組合物。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任一種的組合物。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含有CD4+及CD8+ T細胞且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
亦提供組合物,其含有:含有第一嵌合抗原受體的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或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編碼;含有第二嵌合抗原受體的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之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獨立抗原之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之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獨立抗原之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嵌合受體含有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CAR含有該第二抗原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一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或FcRH5。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抗原係BCMA。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VH 區包括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VL 區含有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的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 (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有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該片段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連接子含有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SEQ ID NO:52)。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中的VH 區係在VL 區之胺基末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中的VH 區係在VL 羧基末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中的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中的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 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該組合物中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源於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係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之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合物中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含有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之編碼之第二嵌合抗原受體自其N末端至C末端依序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該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括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中的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括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CD8+ T細胞之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含有的第一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與第二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視情況係或係約1:1。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含有表現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第一複數個細胞及表現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第二複數個細胞,該第一複數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細胞之比率係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在特定實施例中,該組合物中該第一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之係或係約1:1。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進一步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係無菌的。
本文亦提供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的用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係用於治療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多發性骨髓瘤,視情況為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提供之用途及本文所提供之用途的組合物可以根據所提供之方法中之任一種的態樣治療個體。
本文亦提供治療方法,其含有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含有本文所提供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任一個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或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
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1×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2.5×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8.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4.5× 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
本文亦提供第一組合物及第二組合物之用途,該第一組合物包括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的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或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編碼;該第二組合物包括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的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以供使用。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等組合物係一起使用以用於治療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多發性骨髓瘤,視情況為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提供之用途及本文所提供之用途的組合物可以根據所提供之方法中之任一種的態樣治療個體。
本文亦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含有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第一嵌合抗原受體,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本文所提供之任何嵌合抗原受體或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編碼;以及向該個體投與含有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第二嵌合抗原受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及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獨立地含有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5×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0.6×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2.2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7.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及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獨立地含有在或在約1×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2.5×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8.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或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含有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及含有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係同時、依序或間歇地投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含有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及含有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係按任何次序依序投與。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提供之治療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的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提供之治療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的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等治療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嵌合受體含有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結合第二抗原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作為提供在方法中用於用途治療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之目標的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或FcRH5。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的第二抗原係BCMA。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含有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的第二CAR之VH 區含有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H1、CDR-H2及CDR-H3;且VL 區含有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i)可變重鏈(VH ),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 (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2)間隔子;(3)跨膜結構域;及(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提供之方法中的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第二CAR含有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含有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提供之方法中或用於治療用途之組合物中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CAR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片段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外係之VH 區及VL 區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連接子含有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SEQ ID NO:52)。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中的VH 區係在VL 區之胺基末端。在提供之方法的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中之VH 區係在VL 區之羧基末端。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選自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具有VH 區及VL 區,其中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含有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源於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來源於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跨膜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係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之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 20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含有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CAR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展現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方法或用於治療用途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之嵌合抗原受體自其N末端至C末端依序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包含以下之聚核苷酸:(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含有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含有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含有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含有一致胺基酸序列;且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此處亦提供含有以下之聚核苷酸:(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含有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之一的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含有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中之另一個的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含有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含有一致胺基酸序列;且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結合結構域與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相同抗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結合結構域與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相同抗原之不同抗原決定基。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結合結構域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不同抗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由疾病或病況之細胞表現或與疾病或病況之細胞相關之第一抗原且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由相同疾病或病況之細胞表現或與相同疾病或病況之細胞相關之第二抗原。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表現GPRC5D之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表現BCMA之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況係表現BCMA且表現GPRC5D之癌症。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漿細胞惡性病,且該漿細胞惡性病係多發性骨髓瘤(MM)或漿細胞瘤。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多發性骨髓瘤。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獨立地結合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抗原:GPRC5D、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B細胞成熟抗原(BCMA)。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BCMA。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至GPRC5D。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係或含有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係或含有間隔子,(c)係或含有跨膜結構域,且(d)係或包括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係(b)至(d)之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係(b)至(d)中之兩個。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係(b)至(d)中之每一個。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係或含有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係或含有間隔子,(c)係或含有跨膜結構域,且(d)係或包括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中(a)至(d)中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中(a)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包含不超過約2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及/或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含有不超過約2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中(a)至(d)中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中(a)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含有不超過在約5個與約15個之間的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及/或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含有不超過在約5個與約15個之間的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中(a)至(d)中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中(a)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含有不超過約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及/或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含有不超過約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藉由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分隔開,視情況其中該多順反子元件雙順反子元件。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多順反子元件係IRES或係核糖體跳躍序列或自裂解肽。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多順反子元件係核糖體跳躍序列或自裂解肽且該核糖體跳躍序列或自裂解肽係T2A、P2A、E2A或F2A元件。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T2A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T2A之核苷酸序列係或含有SEQ ID NO:319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人類細胞,視情況在人類T細胞中轉錄該聚核苷酸之後,由該聚核苷酸轉錄之、視情況信使RNA展現至少約70%、75%、80%、85%、90%或95% RNA均質性。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人類細胞,視情況在人類T細胞中轉錄編碼該聚核苷酸之第一CAR的第一核酸之後,由該第一核酸轉錄之mRNA,視情況信使RNA展現至少約70%、75%、80%、85%、90%或95% RNA均質性。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人類細胞,視情況在人類T細胞中轉錄編碼該聚核苷酸之第二CAR的第二核酸之後,由該第二核酸轉錄之mRNA,視情況信使RNA展現至少約70%、75%、80%、85%、90%或95% RNA均質性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中存在的任何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展現的剪接預測分數係約或至少約低於0.70分、0.65分、0.60分、0.55分、0.50分、0.45分、0.40分、0.35分、0.30分、0.25分、0.20分及/或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小於70%、小於65%、小於60%、小於55%、小於50%、小於45%、小於40%、小於35%、小於30%、小於25%或小於20%。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中存在的任何潛在剪接供體或受體位點展現的剪接預測分數係約或至少約低於0.70分、0.65分、0.60分、0.55分、0.50分、0.45分、0.40分、0.35分、0.30分、0.25分、0.20分及/或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小於70%、小於65%、小於60%、小於55%、小於50%、小於45%、小於40%、小於35%、小於30%、小於25%或小於20%。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中之任何潛在剪接供體或受體位點展現的剪接預測分數係約或至少約低於0.70分、0.65分、0.60分、0.55分、0.50分、0.45分、0.40分、0.35分、0.30分、0.25分、0.20分及/或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小於70%、小於65%、小於60%、小於55%、小於50%、小於45%、小於40%、小於35%、小於30%、小於25%或小於20%。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或含有單鏈可變片段(scFv)。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可變重鏈(VH)區及可變輕鏈(VL)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VH區,其含有如SEQ ID NO:209中所示之CDR-H1、如SEQ ID NO:210中所示之CDR-H2及如SEQ ID NO:211中所示之CDR-H3;及VL區,其含有如SEQ ID NO: 230中所示之CDR-L1、如SEQ ID NO:231中所示之CDR-L2及如SEQ ID NO:232中所示之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7及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區及VL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SEQ ID NO: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展現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約或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含有:VH區,其含有如SEQ ID NO:125中所示之CDR-H1、如SEQ ID NO:126中所示之CDR-H2及如SEQ ID NO:127中所示之CDR-H3;及VL區,其含有如SEQ ID NO: 130中所示之CDR-L1、如SEQ ID NO:131中所示之CDR-L2及如SEQ ID NO:132中所示之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區及VL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含有SEQ ID NO: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8展現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約或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含有:VH區,其含有如SEQ ID NO:209中所示之CDR-H1、如SEQ ID NO:210中所示之CDR-H2及如SEQ ID NO:211中所示之CDR-H3;及VL區,其含有如SEQ ID NO: 230中所示之CDR-L1、如SEQ ID NO:231中所示之CDR-L2及如SEQ ID NO:232中所示之CDR-L3;且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中之另一個含有VH區,其含有如SEQ ID NO:125中所示之CDR-H1、如SEQ ID NO:126中所示之CDR-H2及如SEQ ID NO:127中所示之CDR-H3;及VL區,其含有如SEQ ID NO: 130中所示之CDR-L1、如SEQ ID NO:131中所示之CDR-L2及如SEQ ID NO:132中所示之CDR-L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7及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區及VL區;且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中之另一個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區及VL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該含有SEQ ID NO: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且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中之另一個含有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一係由SEQ ID NO:264或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且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中之另一個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係或含有間隔子。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含有免疫球蛋白之一部分。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含有鉸鏈區、CH2區及CH3區之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鉸鏈區含有IgG4鉸鏈區及/或IgG2鉸鏈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鉸鏈區且該IgG2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鉸鏈區;CH 2區含有IgG4 CH 2及/或IgG2 CH 2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2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2且該IgG2 CH 2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2;及/或CH 3區含有IgG4 CH 3及/或IgG2 CH 3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3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3且該IgG2 CH 3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鉸鏈區、CH2及CH3含有來自人類IgG4的鉸鏈之全部或一部分、CH 2之全部或一部分及CH 3之全部或一部分。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鉸鏈區、CH 2及CH 3中之一或多個係嵌合的且含有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鉸鏈、CH 2及CH 3。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含有IgG4/2嵌合鉸鏈區或相較於人類IgG4鉸鏈,含有至少一個胺基酸置換的經修飾之IgG4鉸鏈區;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係或含有間隔子。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的長度係自或自約125至300個胺基酸長、125至250個胺基酸長、125至230個胺基酸長、125至200個胺基酸長、125至180個胺基酸長、125至150個胺基酸長、150至300個胺基酸長、150至250個胺基酸長、150至230個胺基酸長、150至200個胺基酸長、150至180個胺基酸長、180至300個胺基酸長、180至250個胺基酸長、180至230個胺基酸長、180至200個胺基酸長、200至300個胺基酸長、200至250個胺基酸長、200至230個胺基酸長、230至300個胺基酸長、230至250個胺基酸長、或250至300個胺基酸長,視情況其中該間隔子之長度係至少或至少約224個、至少或至少約225個、至少或至少約226個、至少或至少約227個、至少或至少約228個、或至少或至少約229個胺基酸。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係或含有SEQ ID NO: 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或第二CAR之一中的(b)係由SEQ ID NO:4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且第一CAR或第二CAR中之另一個中的(b)係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c)係或含有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c)係或含有CD4、CD28或CD8之跨膜結構域,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c)係或含有人類CD28跨膜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c)係或含有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或第二CAR之一中的(c)係由SEQ ID NO: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且第一CAR或第二CAR中之另一個中的(c)係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係或包括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能夠在T細胞中誘導初級活化信號,係T細胞受體(TCR)組分及/或含有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含有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或第二CAR之一中的(d)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由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且第一CAR或第二CAR中之另一個中的(d)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係或包括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T細胞共刺激分子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含有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含有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或第二CAR之一中的(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且第一CAR或第二CAR中之另一個中的(d)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a)係或含有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係或含有間隔子,(c)係或含有跨膜結構域,且(d)係或包括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或第二CAR之一含有(a)結合至GPRC5D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b)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c)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及(d) 含有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第一CAR該第二CAR中之另一種含有(a)結合至BCMA之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b)由SEQ ID NO: 48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c)由SEQ ID NO: 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及(d)含有由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第一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之5'端。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含有結合至GPRC5D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且第二CAR含有結合至BCMA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第一CAR含有結合至BCMA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且第二CAR含有結合至GPRC5D之抗原結合結構域。
本文亦提供聚核苷酸,其含有(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係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其中該第一CAR含有結合至GPRC5D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含有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中該第二CAR含有結合至BCMA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 48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 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含有由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且其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之5'端。
本文亦提供聚核苷酸,其含有(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係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其中該第一CAR含有結合至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48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含有由SEQ ID NO: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中該第二CAR含有結合至GPRC5D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 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 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含有由SEQ ID NO: 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且其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之5'端。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多順反子元件含有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多順反子元件係由SEQ ID NO:44或SEQ ID NO: 4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多順反子元件係由SEQ ID NO:31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29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編碼SEQ ID NO:298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302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編碼SEQ ID NO:301中所示之序列。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31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31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
本文亦提供聚核苷酸,其中聚核苷酸編碼GPRC5D結合結構域、BCMA結合結構域及含有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31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
亦提供含有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的載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載體係病毒載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病毒載體係慢病毒載體或逆轉錄病毒載體。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且進一步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的聚核苷酸。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淋巴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NK細胞或T細胞。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T細胞,且該T細胞係CD4+或CD8+ T細胞。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由獲自個體之初代細胞工程改造。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在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其中該複數個細胞中小於或小於約10%、9%、8%、7%、5%、4%、3%、2%或1%之細胞含有展現滋養信號傳導及/或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的嵌合抗原受體。
亦提供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組合物。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含有CD4+及CD8+ T細胞且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1:2至2:1。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進一步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組合物係無菌的。
本文亦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含有本文所提供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任一種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或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至少或至少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至少或至少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至少或至少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1×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2.5×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8.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含有或含有約1.5×108 個、含有或含有約3.0×108 個、或含有或含有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或含有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
本文亦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含有本文所提供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任一種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或含有本文所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之任一種的本文所提供之組合物中之任一種。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細胞劑量含有在至少或至少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至少或至少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至少或至少約2.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
本文亦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含有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其中其各自係本文所提供之任何嵌合抗原受體或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一種編碼;以及向該個體投與含有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第二嵌合抗原受體。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複數個第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及該複數個第二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獨立地含有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5×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0.6×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2.2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7.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症與G蛋白偶合偶合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表現相關。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症進一步與B細胞成熟抗原(BCMA)之表現相關。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症係B細胞相關病症。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與BCMA相關之疾病或病症係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SLE)、狼瘡性腎炎、發炎性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ANCA相關血管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卻格司氏病(Chagas' disease)、格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結節性多動脈炎、休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尋常性天疱瘡、硬皮病、多發性硬化、牛皮癬、IgA腎病變、IgM多發性神經病、血管炎、糖尿病、雷諾氏症候群(Reynaud's syndrome)、抗磷脂症候群、古巴士德氏病(Goodpasture's disease)、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重症肌無力或進行性絲球體腎炎。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疾病或病症係癌症。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表現GPRC5D之癌症。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漿細胞惡性病,且該漿細胞惡性病係多發性骨髓瘤(MM)或漿細胞瘤。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多發性骨髓瘤(MM)。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癌症係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選擇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之個體進行治療。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投與細胞劑量之前,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該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在投與第一劑量之細胞及第二劑量細胞之前,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
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BCMA靶向療法包括含T細胞之組合物,該等T細胞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在提供之方法的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個體包含在先前投與之後展現BCMA抗原或抗原決定基損失、BCMA下調及/或BCMA陰性腫瘤細胞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引用
本申請案主張以下美國臨時申請案之優先權:2018年11月1日提交的題為「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LASS C GROUP 5 MEMBER D (GPRC5D))」之62/754,576;2018年11月30日提交的題為「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LASS C GROUP 5 MEMBER D (GPRC5D))」之62/774,159;2019年3月15日提交的題為「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LASS C GROUP 5 MEMBER D (GPRC5D))」之62/819,422;2019年9月23日提交的題為「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CLASS C GROUP 5 MEMBER D (GPRC5D))」之62/904,197;及2019年9月23日提交的題為「編碼嵌合抗原受體之雙順反子聚核苷酸構築體(BICISTRONIC POLYNUCLEOTIDE CONSTRUCTS ENCOD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之62/904,187,其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用於所有目的。 序列表以引用之方式併入
本申請案係與電子格式之序列表一起提交。序列表以2019年10月27日創建的題為735042013742SeqList.TXT之檔案提供,其大小係294千位元組。電子格式之序列表中之資訊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
本文提供靶向或針對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以及表現GPRC5D之細胞及疾病的嵌合抗原受體(CAR)。亦提供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所提供之抗GPRC5D CAR之細胞,諸如T細胞,以及含有此類細胞之組合物。據觀察,GPRC5D在某些疾病及病況,諸如惡性病中,或在其組織或細胞上,例如在諸如來自復發性或新診斷之骨髓瘤患者的惡性漿細胞上表現,例如異質地表現,而例如在正常組織上表現極少。在所提供之實施例中有可用於治療疾病及病況及/或可用於靶向此類細胞類型之方法,包括編碼GPRC5D結合受體(包括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酸分子,及編碼之受體(諸如編碼之CAR),以及包含其之組合物及製品。該等受體一般可含有GPRC5D特異性抗體(包括抗原結合抗體片段,諸如重鏈可變(VH )區、單結構域抗體片段及單鏈片段,包括scFv)。亦提供表現此類GPRC5D結合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及/或含有編碼此類受體之核酸的細胞,諸如經工程改造或重組之細胞,以及含有此類細胞之組合物及製品及治療劑。
過繼性T細胞療法,諸如CAR-T細胞療法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方面顯示出前景,且臨床工作主要集中於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然而,儘管BCMA在許多惡性漿細胞上表現,但在一些情況下,表現量可以為異質的。在一些態樣中,目標抗原表現之異質性可引起變化或不一致之反應。在一些態樣中,亦已觀察到,細胞表面上BCMA之表現因γ分泌酶介導的細胞外結構域脫落而隨時間變化。與用CD19及CD22 CAR抗原得到的觀察結果類似,據報導,在BCMA靶向T細胞療法之後復發的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中出現BCMA抗原下調(Brudno等人(2018) J. Clin. Oncol., JCO2018778084;Cohen等人(2017) Blood 130:505)。另外,在一些情況下,重組受體可展現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又稱為「滋養信號傳導」),由此可導致不合需要之影響,諸如由表現該重組受體之T細胞之分化及/或耗竭增加引起。在一些態樣中,此類活性可能限制T細胞之活性、作用或效力。在一些情況下,在工程改造並離體擴增細胞以進行重組受體表現期間,細胞可能因重組受體引起之滋養信號傳導而展現指示耗竭之表型。在一些情況下,需要替代性或額外MM靶向T細胞療法。
提供之實施例係關於作為多發性骨髓瘤之CAR T細胞目標的GPRC5D。GPRC5D(Uniprot登錄號Q9NZD1,例如SEQ ID NO: 49中所示)係屬於視黃酸誘導性基因-1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1,RAIG)家族之G蛋白偶聯受體C類第5群成員D。其係具有七個跨膜螺旋之39kDa G蛋白偶合受體,具有兩種報導之同功異型物,且同功異型物差異出現在該蛋白質之細胞內C末端。本文中之結果顯示,GPRC5D在多發性骨髓瘤中高水準表現,且總體而言,其在大部分正常組織中以低水準表現。
本文中之觀察結果展示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存在GPRC5D之蛋白質表現,證實其為治療MM的可行CAR T細胞目標,包括基於潛在的在靶/脫靶腫瘤毒性之評價。另外,在提供之嵌合抗原受體中有展示低滋養信號傳導,由此使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之可能性減到最小的嵌合受體。確切地說,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 CAR包括具有高抗原依賴性活化及最低信號傳導之CAR。確切地說,已發現,某些構築體,包括在CAR之抗體片段的細胞外部分中可變重鏈(VH)及可變輕鏈(VL)呈特定取向及/或含有某一長度之間隔子的構築體展現出有利之特性,包括相較於替代性抗GPRC5D CAR形式,諸如具有較短間隔子之形式,較高之抗原依賴性活化及較低之滋養信號傳導。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一般係位於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跨膜結構域之間的胺基酸序列,由此將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該跨膜結構域連接在一起。在抗GPRC5D CAR之特定實施例中,間隔子係免疫球蛋白,例如來自IgG4或IgG2之一部分,諸如含有鉸鏈結構域、CH2結構域及CH3結構域之一部分。在此類間隔子中有人類免疫球蛋白或其修飾形式之一部分,包括長度大於125個胺基酸,諸如大於150個胺基酸、大於180個胺基酸、大於200個胺基酸或大於200個胺基酸長度之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間隔子係混合或嵌合間隔子及/或經修飾,以便減少或防止糖基化。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抗GPRC5D CAR包括IgG4/IgG2鉸鏈-IgG4/IgG2 CH2-IgG4 CH3免疫球蛋白混合/修飾之間隔子,諸如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CAR中有由聚核苷酸編碼之CAR,該等聚核苷酸經優化,或含有設計用於優化,諸如針對密碼子使用優化之某些特徵,以減小RNA異質性及/或修飾,例如增加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或使多個細胞產物批料中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更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之聚核苷酸與參考聚核苷酸相比經修飾,以便移除隱蔽或隱藏的剪接位點,以減小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之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諸如用於在哺乳動物(例如人類)細胞中,諸如在人類T細胞中表現。在一些態樣中,當在細胞中表現時,經修飾之聚核苷酸引起表現量,例如表面表現量之改善,例如表現量增加或更均勻或更一致。此類聚核苷酸可用於產生表現編碼之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構築體中。因此,亦提供表現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編碼之重組受體的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提供利用在自體初代T細胞上表現之抗GPRC5D CAR用作針對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之治療劑的單藥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已知或疑似具有或選擇的具有較低或無表現BCMA之MM漿細胞,及/或用抗BCMA CAR治療緩解後復發、難以用抗BCMA CAR治療、用抗BCMA CAR治療失敗或不耐受之個體可能希望單藥療法。
本文亦提供靶向與特定疾病或病況,諸如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一抗原及第二抗原的多藥靶向策略。在一些實施例中,多重組受體特異性結合或靶向由相同聚核苷酸構築體編碼或包括在本文所提供之細胞、組合物及方法中之不同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種抗原,例如第一抗原及第二抗原係在或疑似在所靶向之細胞、組織或疾病或病況上,諸如在癌細胞上表現。在一些態樣中,該細胞、組織、疾病或病況係多發性骨髓瘤或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舉例而言,本文亦提供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之組合用作針對漿細胞之治療劑的雙藥療法靶向方法。在一些態樣中,雙重靶向方法可以有利地解決與MM漿細胞上BCMA及/或GPRC5D之異質表現相關的限制。據觀察,GPRC5D及BCMA在某些疾病及病況,諸如惡性病中,或在其組織或細胞上,例如在諸如來自復發性或新診斷之骨髓瘤患者的惡性漿細胞上表現,例如異質地表現,而例如在正常組織上表現極少。歸因於GPRC5D及BCMA在包括癌症在內之各種疾病及病況中的作用,GPRC5D及BCMA成為治療目標。
在一些情況下,同時靶向如本文所提供之兩種抗原可以改善患者中之反應深度及耐久性,同時使抗原逃避引起之復發減到最少。如在B細胞惡性病中由來自CAR T細胞試驗之資料所證實,對CAR T細胞療法具有抗性之機制可為目標抗原之損失或下調(「逃避」)。(Robbie G. Majzner及Crystal L. Mackall, Cancer Discov August 22 2018; DOI 10.1158/2159-8290.CD-18-0442)。相較於涉及僅靶向單一抗原之單藥療法,基於靶向兩種抗原的此類組合或雙重靶向策略可以達成協同的或改善的腫瘤反應。實際上,本文中之研究展示,BCMA及GPRC5D表現係彼此獨立的。雙重靶向方法可以有利地解決因抗原損失可能性而引起之問題及/或最大程度地靶向MM中之抗原。本文中之觀察結果展示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存在GPRC5D、BCMA或兩者之蛋白質表現,證實兩種抗原可作為治療MM之可行CAR T細胞目標,包括基於潛在的在靶/脫靶腫瘤毒性之評價。
提供之實施例中有可用於治療此類疾病及病況及/或可用於靶向此類細胞類型之方法,包括編碼GPRC5D結合受體及BCMA結合受體(包括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酸分子,及編碼之受體,諸如編碼之CAR,以及包含其之組合物及製品。該等受體一般可以含有GPRC5D或BCMA特異性抗體(包括抗原結合抗體片段,諸如重鏈可變(VH )區、單結構域抗體片段及單鏈片段,包括單鏈可變片段(scFv))。亦提供表現此類GPRC5D結合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BCMA結合性受體(例如抗BCMA CAR)及/或含有編碼此類受體之核酸的細胞,諸如經工程改造或重組之細胞,以及含有此類細胞之組合物及製品及治療劑。提供之實施例中有作為用於表現多種CAR,諸如抗GPRCD CAR及抗BCMA CAR之雙順反子的聚核苷酸。本文中之觀察結果展示,細胞中多種CAR,例如抗GPRC5D CAR及抗BCMA CAR之表現可藉由使編碼一或多種CAR之聚核苷酸序列密碼子趨異而改善。已發現,編碼兩種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的密碼子趨異性使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的表現改善,該核苷酸序列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在3'端(或C末端)。
另外,已發現,提供的含有某一長度之間隔子的CAR展現有利的特性,包括相較於替代性抗GPRC5D或抗BCMA CAR形式,諸如具有較短間隔子之形式,較高的高依賴性活化及較低的滋養信號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中之間隔子組分一般係位於CAR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跨膜結構域之間的胺基酸序列,由此將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該跨膜結構域連接在一起。在抗GPRC5D或抗BCMA CAR之特定實施例中,間隔子係免疫球蛋白,例如來自IgG4或IgG2之一部分,諸如含有鉸鏈結構域、CH2結構域及CH3結構域之一部分。在此類間隔子中有人類免疫球蛋白或其修飾形式之一部分,包括長度大於125個胺基酸,諸如大於150個胺基酸、大於180個胺基酸、大於200個胺基酸或大於200個胺基酸長度之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間隔子係混合或嵌合間隔子及/或經修飾,以便減少或防止糖基化。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抗GPRC5D或抗BCMA CAR包括IgG4/IgG2鉸鏈-IgG4/IgG2 CH2-IgG4 CH3免疫球蛋白混合/修飾之間隔子,諸如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在特定實施例中,編碼CAR之聚核苷酸含有經修飾以消除剪接位點,諸如隱蔽剪接及/或受體位點之間隔子區。編碼間隔子之例示性核苷酸已有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編碼序列包含SEQ ID NO: 48中所示(亦如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在細胞(例如T細胞)中表現時,提供之CAR展現減小之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CAR的提供之聚核苷酸亦可經密碼子優化以進一步改善表現。
本申請案中提及的所有出版物,包括專利文件、科學論文及資料庫,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其引用之程度就如同每一個別出版物以引用之方式個別地併入一般。若本文所闡述之定義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之專利、申請案、公開之申請案及其他出版物中所述之定義相反或另外不一致,則相對於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的定義,以本文所闡述之定義為准。
本文所使用之部分標題僅用於組織目的且不應解釋為限制所描述之主題內容。 I.   GPRC5D結合受體及編碼聚核苷酸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GPRC5D結合劑,諸如結合GPRC5D分子之重組受體或嵌合抗原受體,及編碼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諸如重組受體(例如CAR)之聚核苷酸,以及表現此類受體之細胞。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一般含有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諸如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之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及/或其他結合肽。在一些態樣中,該等藥劑結合至GPRC5D之細胞外部分。
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編碼特異性結合GPRC5D之重組受體,諸如抗原受體的聚核苷酸。在一些態樣中,亦提供編碼之受體,諸如含有GPRC5D結合多肽之受體,以及其組合物及製品及用途。
該等GPRC5D結合多肽中有抗體,諸如單鏈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或其部分。在一些實例中,重組受體係嵌合抗原受體,諸如含有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嵌合抗原受體。提供之聚核苷酸可併入構築體中,諸如脫氧核糖核酸(DNA)或RNA構築體中,諸如可引入用於表現編碼之重組GPRC5D結合受體之細胞中的構築體中。 1.  編碼之重組GPRC5D結合受體之組分
提供之GPRC5D結合受體一般含有細胞外結合分子及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提供之受體中有含有抗體之多肽,諸如含有抗GPRC5D抗體之重組細胞表面受體。此類受體包括含有此類抗體之嵌合抗原受體。
提供之重組受體中有包括GPRC5D結合片段之抗原受體。該等重組受體包括特異性結合至GPRC5D之抗原受體,諸如含有抗GPRC5D抗體,例如GPRC5D抗原結合片段之抗原受體。該等抗原受體中有功能性非TCR抗原受體,諸如嵌合抗原受體(CAR)。亦提供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之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a.  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在該等嵌合受體中有嵌合抗原受體(CAR)。該等嵌合受體,諸如CAR一般包括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括、係或包含抗GPRC5D抗體。因此,嵌合受體,例如CAR,在其細胞外部分中通常包括一或多個GPRC5D結合分子,諸如一或多個抗原結合片段、結構域或部分,或一或多個抗體可變區、及/或抗體分子,諸如本文所描述之分子。
術語「抗體」在本文中係以最廣泛意義使用且包括多株及單株抗體,包括完整抗體及功能性(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包括片段抗原結合片段(Fab)、F(ab')2片段、Fab'片段、Fv片段、重組IgG (rIgG)片段、能夠特異性結合抗原之重鏈可變(VH )區、單鏈抗體片段,包括單鏈可變片段(scFv)及單結構域抗體(例如sdAb、sdFv、奈米抗體)片段。該術語涵蓋免疫球蛋白的經基因工程改造及/或以其他方式修飾之形式,諸如胞內抗體、肽體、嵌合抗體、完全人類抗體、人類化抗體,及異型綴合抗體、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或三特異性)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及四功能抗體、串聯二-scFv、串聯三-scFv。除非另外陳述,否則術語「抗體」應理解為涵蓋其功能性抗體片段,在本文中又稱為「抗原結合片段」。該術語亦涵蓋完整或全長抗體,包括任何類別或子類之抗體,包括IgG及其子類、IgM、IgE、IgA及IgD。
術語“互補決定區”及“CDR”與“高變區”或“HVR”同義,在此項技術中係已知的,意思指抗體可變區內之不相鄰胺基酸序列,其賦予抗原特異性及/或結合親和力。一般而言,各重鏈可變區中存在三個CDR (CDR-H1、CDR-H2、CDR-H3)且各輕鏈可變區中存在三個CDR (CDR-L1、CDR-L2、CDR-L3)。「構架區」及「FR」在此項技術中係已知的,意思指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非CDR部分。一般而言,各全長重鏈可變區中存在四個FR (FR-H1、FR-H2、FR-H3及FR-H4),且各全長輕鏈可變區中存在四個FR (FR-L1、FR-L2、FR-L3及FR-L4)。
給定CDR或FR之確切胺基酸序列邊界可使用多種熟知方案中之任一種容易地測定,包括以下文獻中所描述之方案:Kabat等人(1991),「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Kabat」編號方案);Al-Lazikani等人(1997) JMB 273,927-948 (「Chothia」編號方案);MacCallum等人, J. Mol. Biol. 262:732-745 (1996),「Antibody-antigen interactions: Contact analysis and binding site topography」, J. Mol. 262, 732-745. (「接觸」編號方案);Lefranc MP等人,「IMGT unique numbering for immunoglobulin and T cell receptor variable domains and Ig superfamily V-like domains」, Dev Comp Immunol, 2003年6月;27(1):55-77 (「IMGT」編號方案);Honegger A及Plückthun A,「Yet another numbering scheme for immunoglobulin variable domains: an automa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tool」, J Mol Biol, 2001年7月8日;309(3):657-70, (「Aho」編號方案);及Martin等人,「Modeling antibody hypervariable loops: a combined algorithm」, PNAS, 1989, 86(23):9268-9272, (「AbM」編號方案)。
給定CDR或FR之邊界可根據用於標識之方案而變化。舉例而言,Kabat方案係基於結構比對,而Chothia方案係基於結構資訊。Kabat與Chothia方案之編號均基於最常用之抗體區序列長度,其中在一些抗體中出現由插入字母(例如「30a」)表示之插入以及缺失。這兩個方案將某些插入及缺失(「插入缺失」)放於不同位置,產生不同編號。接觸方案係基於對複雜晶體結構之分析,且在多個方面與Chothia編號方案類似。AbM方案係基於Oxford Molecular之AbM抗體模型化軟體使用之方案確定的在Kabat與Chothia定義之間的折衷。
下表1列出分別如藉由Kabat、Chothia、AbM及接觸方案標識的CDR-L1、CDR-L2、CDR-L3及CDR-H1、CDR-H2、CDR-H3之例示性位置邊界。CDR-H1之殘基編號係使用Kabat與Chothia編號方案列出。FR位於各CDR之間,例如,其中FR-L1位於CDR-L1之前,FR-L2位於CDR-L1與CDR-L2之間,FR-L3位於CDR-L2與CDR-L3之間等等。應注意,由於所示Kabat編號方案將插入放於H35A及H35B處,故取決於環長度,Chothia CDR-H1環之末端在使用所示Kabat編號慣例編號時在H32與H34之間變化。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1
因此,除非另外說明,否則給定抗體或其區域(諸如其可變區)的「CDR」或「互補決定區」或個別指定之CDR (例如CDR-H1、CDR-H2、CDR-H3)應理解為涵蓋如藉由任一前述方案或其他已知方案定義之互補決定區(或特定互補決定區)。舉例而言,在陳述特定CDR (例如CDR-H3)含有給定VH 或VL 區胺基酸序列中相應CDR之胺基酸序列的情況下,應理解,此類CDR具有如藉由任一前述方案或其他已知方案定義的可變區內相應CDR (例如CDR-H3)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指定具體CDR序列。提供之抗體的例示性CDR序列係使用各種編號方案描述,但應理解,提供之抗體可包括如根據任一其他前述編號方案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編號方案所描述的CDR。
同樣,除非另外說明,否則給定抗體或其區域(諸如其可變區)的FR或個別指定之FR (例如FR-H1、FR-H2、FR-H3、FR-H4)應理解為涵蓋如藉由任一已知方案定義之構架區(或特定構架區)。在一些情況下,指定用於標識特定CDR、FR或多個FR或CDR之方案,諸如藉由Kabat、Chothia、AbM或接觸方法或其他已知方案定義的CDR。在其他情況下,給出CDR或FR之特定胺基酸序列。
術語「可變區」或「可變結構域」係指抗體重鏈或輕鏈中參與抗體與抗原之結合的結構域。天然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分別為VH 及VL )的可變區一般具有類似結構,且各結構域包含四個保守性構架區(FR)及三個CDR。(參見例如Kindt等人, Kuby Immunology,第6版, W.H. Freeman and Co.,第91頁(2007))。單個VH 或VL 結構域可足以賦予抗原結合特異性。此外,可使用來自結合抗原之抗體的VH 或VL 結構域分離結合特定抗原之抗體以分別篩選互補VH 或VL 結構域之文庫。(參見例如Portolano等人, J. Immunol. 150:880-887 (1993);Clarkson等人, Nature 352:624-628 (1991))。
在提供之CAR中所包括的抗體中有抗體片段。「抗體片段」或「抗原結合片段」係指包含完整抗體中結合該完整抗體所結合之抗原之一部分的除完整抗體以外之分子。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Fv、Fab、Fab'、Fab'-SH、F(ab')2 ;雙功能抗體;線性抗體;重鏈可變(VH )區、單鏈抗體分子,諸如scFv及僅包含VH 區之單結構域抗體;以及由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原結合結構域係或包括含可變重鏈(VH )及可變輕鏈(VL )區之抗體片段。在特定實施例中,抗體係包含重鏈可變(VH )區及/或輕鏈可變(VL )區之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
單結構域抗體(sdAb)係包含抗體的重鏈可變區之全部或一部分或輕鏈可變區之全部或一部分的抗體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單結構域抗體係人類單結構域抗體。
抗體片段可藉由各種技術製備,包括(但不限於)完整抗體之蛋白質水解消化以及由重組宿主細胞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係重組產生之片段,諸如包含呈非天然存在之佈置的片段,諸如兩個或兩個以上抗體區域或鏈藉由合成連接子,例如肽連接子接合的片段,及/或酶消化天然存在之完整抗體不能產生的片段。在一些態樣中,抗體片段為scFvs。
「人類化」抗體係全部或實質上全部CDR胺基酸殘基均來源於非人類CDR且全部或實質上全部FR胺基酸殘基均來源於人類FR的抗體。人類化抗體視情況可包括來源於人類抗體之抗體恆定區的至少一部分。非人類抗體之「人類化形式」係指已經歷人類化,通常用以降低對人類之免疫原性,同時保持親本非人類抗體之特異性及親和力的非人類抗體變異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化抗體中之一些FR殘基經來自非人類抗體(例如作為CDR殘基來源之抗體)之相應殘基取代,例如用以恢復或改善抗體特異性或親和力。
在提供之CAR中所包括的抗GPRC5D抗體中有人類抗體。「人類抗體」係胺基酸序列對應於人類或人類細胞所產生之抗體之胺基酸序列或利用人類抗體譜系或其他人類抗體編碼序列(包括人類抗體文庫)之非人類來源的抗體。該術語不包括含非人類抗原結合區之非人類抗體的人類化形式,諸如全部或實質上全部CDR係非人類CDR者。該術語包括人類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
人類抗體可藉由將免疫原投與轉殖基因動物來製備,該轉殖基因動物經修飾以響應於抗原攻擊而產生完整人類抗體或具有人類可變區之完整抗體。此類動物通常含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之全部或一部分,其置換內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座,或存在於染色體外或隨機整合至動物染色體中。在此類轉殖基因動物中,內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一般未活化。人類抗體亦可來源於人類抗體文庫,包括噬菌體呈現文庫及無細胞文庫,其含有來源於人類譜系的抗體編碼序列。
在提供之CAR中所包括的抗體中有作為單株抗體者,包括單株抗體片段。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單株抗體」係指自實質上均質之抗體群獲得或在實質上均質之抗體群內的抗體,亦即,構成該群體之個別抗體除含有天然存在之突變或在製備單株抗體製劑期間產生的可能變異體以外,其餘係一致的,該等變異體一般係以微量存在。與通常包括針對不同抗原決定基之不同抗體的多株抗體製劑相比,單株抗體製劑中之每一單株抗體係針對抗原上之單一抗原決定基。該術語不應解釋為需要藉由任何特定方法來產生抗體。單株抗體可藉由多種技術製備,包括(但不限於)自融合瘤產生、重組DNA方法、噬菌體呈現及其他抗體呈現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括抗體分子之一或多個GPRC5D結合部分,諸如抗體之重鏈可變(VH )區及/或輕鏈可變(VL )區,例如scFv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GPRC5D結合CAR含有賦予所提供CAR之GPRC5D結合特性的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可為所描述之任何抗GPRC5D抗體或來源於所描述之任何抗GPRC5D抗體(參見例如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WO 2018/017786)。此類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任一種均可用於所提供之CAR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 CAR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係含有來源於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或WO 2018/017786中所描述之抗體的可變重鏈(VH )及/或可變輕鏈(VL )區的scFv。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例如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如所描述之重鏈及/或輕鏈可變(VH 或VL )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或CDR-H3的VH 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L1、CDR-L2及/或CDR-L3的VL 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或CDR-H3的VH 區序列,且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L1、CDR-L2及/或CDR-L3的VL 區序列。另外,在該等抗體中有具有與此類序列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序列的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體片段具有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及WO 2018/017786中任一個所描述之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中之任一種的VH 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重鏈可變(VH )區,該VH 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VH 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H 序列中存在之CDR-H1、CDR-H2及/或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區包含根據Kabat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區包含根據Chothia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區包含根據AbM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可變重鏈(VH )區,該VH 區包括含選自SEQ ID NO:75、78、80、82、90、93、95、97、105、108、110、112、120、123、125、127、135、138、140、142、152、162、165、167及16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b)含選自SEQ ID NO:76、79、81、83、91、94、96、98、106、109、111、113、121、124、126、128、136、139、141、143、150、153、154、155、163、166、168及17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77、84、92、99、107、114、122、129、137、144、151、156、164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H 區,其包括分別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SEQ ID NO:75、76及77;SEQ ID NO:78、79及77;SEQ ID NO:80、81及77;SEQ ID NO:82、83及84;SEQ ID NO:90、91及92;SEQ ID NO:93、94及92;SEQ ID NO:95、96及92;SEQ ID NO:97、98及99;SEQ ID NO:105、106及107;SEQ ID NO:108、109及107;SEQ ID NO:110、111及107;SEQ ID NO:112、113及114;SEQ ID NO:120、121及122;SEQ ID NO:123、124及122;SEQ ID NO:125、126及122;SEQ ID NO:127、128及129;SEQ ID NO:135、136及137;SEQ ID NO:138、139及137;SEQ ID NO:140、141及137;SEQ ID NO:142、143及144;SEQ ID NO:135、150及151;SEQ ID NO:152、153及151;SEQ ID NO:140、154及151;SEQ ID NO:142、155及156;SEQ ID NO:162、163及164;SEQ ID NO:165、166及164;SEQ ID NO:167、168及164;SEQ ID NO:169、170及171。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H 區,其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對應地SEQ ID NO:75、76及77;對應地SEQ ID NO:78、79及77;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對應地SEQ ID NO:90、91及92;對應地SEQ ID NO:93、94及92;對應地SEQ ID NO:95、96及92;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對應地SEQ ID NO:105、106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08、109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10、111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12、113及114;對應地SEQ ID NO:120、121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3、124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對應地SEQ ID NO:135、136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38、139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40、141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42、143及144;對應地SEQ ID NO:135、150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52、153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對應地SEQ ID NO:162、163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5、166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7、168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CDR-H1、CDR-H2及CDR-H3,其分別包含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H1、CDR-H2及CDR-H3之胺基酸序列。
在本文所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一些實施例中,VH 區包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CDR-H3中之任一個且包含分別與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FR1、FR2、FR3及/或FR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構架區1(FR1)、FR2、FR3及/或FR4。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 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例如抗GPRC5D CAR)中包含VH 區的抗體或抗體片段進一步包含輕鏈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及VL 區,或VH 及VL 區之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此類實施例中,VH 區序列可為上文所描述之VH 序列中的任一個。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或scFv。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另外含有恆定區之全長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AR包括含以上VH 區中之任一個且含有可變輕鏈區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的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括含VH 區及可變輕鏈(VL )區、或VH 及VL 區之足夠抗原結合部分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此類實施例中,VH 區序列可為上文所描述之VH 序列中的任一個。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或scFv。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另外含有恆定區之全長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具有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及WO 2018/017786中之任一個中所描述的VL 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 )區,該VL 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 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 )區,該VL 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 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 )區,該VL 區具有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 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 區包含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 區包含根據Chothia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 區包含根據AbM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可變輕鏈(VL )區,該VL 區包括含選自SEQ ID NO:85、88、100、103、115、118、130、133、145、148、157、160、172及17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b)含選自SEQ ID NO:86、89、101、104、116、119、131、134、146、149、158及16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87、102、117、132、147、159、173及17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L 區,其包括分別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SEQ ID NO:85、86及87;SEQ ID NO:88、89及87;SEQ ID NO:100、101及102;SEQ ID NO:103、104及102;SEQ ID NO:115、116及117;SEQ ID NO:118、119及117;SEQ ID NO:130、131及132;SEQ ID NO:133、134及132;SEQ ID NO:145、146及147;SEQ ID NO:148、149及147;SEQ ID NO:157、158及159;SEQ ID NO:160、161及159;SEQ ID NO:172、86及173;SEQ ID NO:174、89及175;SEQ ID NO:174、89及297。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L 區,其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對應地SEQ ID NO:115、116及117;對應地SEQ ID NO:118、119及117;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對應地SEQ ID NO:145、146及147;對應地SEQ ID NO:148、149及147;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對應地SEQ ID NO:172、86及173;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175;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297。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本文所提供之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抗體片段包含與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及含與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的VL 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區包括分別含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CDR-H3;且包括分別含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區包含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之VL 區包含SEQ ID NO: 22、24、26、28、30、32或34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及VL 區分別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22;SEQ ID NO: 23及24;SEQ ID NO: 25及26;SEQ ID NO: 27及28;SEQ ID NO: 29及30;SEQ ID NO: 31及32;或SEQ ID NO: 33及34,或與以上VH 及VL 中之任一個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諸如與其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任何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舉例而言,其中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VH 及VL 區包含分別選自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22;SEQ ID NO: 23及24;SEQ ID NO: 25及26;SEQ ID NO: 27及28;SEQ ID NO: 29及30;SEQ ID NO: 31及32;SEQ ID NO: 33及34。在其他實例中,其中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 及VL 區包含分別選自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63;SEQ ID NO: 23及64;SEQ ID NO: 25及65;SEQ ID NO: 27及66;SEQ ID NO: 29及67;SEQ ID NO: 31及68;SEQ ID NO: 33及69。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單鏈可變片段(scFv)、或雙功能抗體、或單結構域抗體(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僅包含VH 區之單結構域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包含重鏈可變(VH )區及輕鏈可變(VL )區之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單鏈抗體片段(例如scFv)包括接合兩個抗體結構域或區域,諸如重鏈可變(VH )區及輕鏈可變(VL )區的一或多個連接子。連接子通常係肽連接子,例如可撓性及/或可溶性肽連接子。在該等連接子中有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及/或在一些情況下富含蘇胺酸之連接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進一步包括能夠改善溶解度之帶電殘基,諸如離胺酸及/或麩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脯胺酸。
因此,所提供之CAR含有抗GPRC5D抗體,其包括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及雙功能抗體,尤其是人類單鏈抗體片段,通常包含接合兩個抗體結構域或區域,即該等VH 及VL 區之連接子。連接子通常係肽連接子,例如可撓性及/或可溶性肽連接子,諸如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之肽連接子。
在一些態樣中,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及/或蘇胺酸)之連接子包括至少80%、85%、90%、91%、92%、93%、94%、95%、96%、97%、98%或99%之此類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包括至少或至少約50%、55%、60%、70%或75%之甘胺酸、絲胺酸及/或蘇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實質上完全由甘胺酸、絲胺酸及/或蘇胺酸構成。連接子之長度一般在約5個與約50個胺基酸之間,通常在或在約10個與或與約30個之間,例如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或30個,且在一些實例中,長度在10個與25個胺基酸之間。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各種數量的序列GGGGS (4GS;SEQ ID NO:50)或GGGS (3GS;SEQ ID NO:51)之重複(諸如在2、3、4與5個之間的此類序列之重複)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SEQ ID NO: 52中所示之序列(GGGGSGGGGSGGGGS)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進一步包括具有SEQ ID NO:53中所示之序列(GSTSGSGKPGSGEGSTKG)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進一步包括具有SEQ ID NO:54中所示之序列(SRGGGGSGGGGSGGGGSLEMA)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SEQ ID NO: 47中所示之序列(GSRGGGGSGGGGSGGGGSLEMA)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之實施例包括含前述連接子中之一或多個的單鏈抗體片段,例如scFv,該等連接子為諸如富含甘胺酸/絲胺酸之連接子,包括具有GGGS (SEQ ID NO:51)或GGGGS (SEQ ID NO:50)之重複的連接子,諸如SEQ ID NO:47、52或54中所示之連接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VH 區可在VL 區之胺基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VH 區可在VL 區之羧基末端。在特定實施例中,片段,例如scFv,可包括VH 區或其部分,隨後為連接子,隨後為VL 區或其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片段,例如scFv,可包括VL 區或其部分,隨後為連接子,隨後為VH 區或其部分。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scFv包含選自SEQ ID NO:1-14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或具有與選自SEQ ID NO:1-1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2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 2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75、76及7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78、79及7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0、91、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3、94及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5、96及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05、106、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08、109及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0、111及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2、113及1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18、119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2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5、136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8、139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0、141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2、143及14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48、149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5、150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52、153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2、163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72、86、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5、166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72、86及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7、168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72、86及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9、170、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74、89及17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9、170、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含有分別含SEQ ID NO: 174、89及29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7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所提供之CAR中的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中有人類抗體。在所提供之人類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的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H 區,其包含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D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J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含有VL 區,其包含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κ或λ鏈V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κ或λ鏈J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VH 區之該部分對應於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VH 區之該部分對應於構架區1 (FR1)、FR2、FR2及/或FR4。在一些實施例中,VL 區之該部分對應於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VL 區之該部分對應於FR1、FR2、FR2及/或FR4。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1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1。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1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1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2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2。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2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2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D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3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3。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3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D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3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1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1。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1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所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1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2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2。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2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2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3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3。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3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3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人類生殖系基因區段序列之構架區。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H 區,其中構架區,例如FR1、FR2、FR3及FR4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諸如V區段及/或J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L 區,其中構架區,例如FR1、FR2、FR3及FR4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諸如V區段及/或J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舉例而言,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VH 區及/或VL 區內所含有之構架區序列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序列有不超過10個胺基酸,諸如不超過9、8、7、6、5、4、3、2或1個胺基酸差異。 b.  間隔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之重組受體,諸如CAR進一步包括間隔子,其可為或包括免疫球蛋白恆定區或其變異體或經修飾形式之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該部分包括鉸鏈區,例如IgG4鉸鏈區,及/或CH 1、CH 2或CH 3及/或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恆定區或部分來自人類IgG,諸如IgG4或IgG1。在一些態樣中,恆定區之該部分用作抗原識別組分,諸如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scFv)跨膜結構域之間之間隔子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長度經調整以使表現CAR之細胞(諸如表現CAR之細胞)與CAR之目標(諸如表現GPRC5D之腫瘤細胞)之間的生物物理學突觸距離最佳化。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係由T細胞表現,且間隔子之長度經調整成適於T細胞活化之長度或經調整以使CAR T細胞效能最佳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在無間隔子存在下的情形,或相較於長度不同(例如較短長度)之替代性間隔子,間隔子具有的長度可在抗原結合之後提供增加之細胞反應性。在一些實例中,間隔子之長度係或係約12個胺基酸或其長度不超過12個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長度係至少100個胺基酸,諸如長度係至少110、125、130、135、140、145、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或250個胺基酸。例示性間隔子包括具有至少約10至300個胺基酸、約10至200個胺基酸、約50至175個胺基酸、約50至150個胺基酸、約10至125個胺基酸、約50至100個胺基酸、約100至300個胺基酸、約100至250個胺基酸、約125至250個胺基酸或約200至250個胺基酸且包括介於任一所列範圍之端點間之任何整數的間隔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區之長度係至少約12個胺基酸、至少約119個或更少胺基酸、至少約125個胺基酸、至少約200個胺基酸、或至少約220個胺基酸、或至少約225個胺基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長度係125至300個胺基酸長、125至250個胺基酸長、125至230個胺基酸長、125至200個胺基酸長、125至180個胺基酸長、125至150個胺基酸長、150至300個胺基酸長、150至250個胺基酸長、150至230個胺基酸長、150至200個胺基酸長、150至180個胺基酸長、180至300個胺基酸長、180至250個胺基酸長、180至230個胺基酸長、180至200個胺基酸長、200至300個胺基酸長、200至250個胺基酸長、200至230個胺基酸長、230至300個胺基酸長、230至250個胺基酸長或250至30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長度係至少或至少約或係或係約130個、140個、150個、160個、170個、180個、190個、200個、210個、220個、221個、222個、223個、224個、225個、226個、227個、228個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
例示性間隔子包括單獨IgG鉸鏈、連接至CH 2及CH 3結構域中之一或多個的IgG鉸鏈、或連接至CH 3結構域之IgG鉸鏈。在一些實施例中,IgG鉸鏈、CH 2及/或CH 3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來源於IgG4或IgG2,諸如來自人類IgG4或人類IgG2之全部或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可為含有來源於IgG4、IgG2及/或IgG2及IgG4之鉸鏈、CH 2及/或CH 3序列中之一或多個的嵌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鉸鏈區包含IgG4鉸鏈區及/或IgG2鉸鏈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鉸鏈區且該IgG2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鉸鏈區;CH 2區含有IgG4 CH 2區及/或IgG2 CH 2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2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2區且該IgG2 CH 2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2區;及/或CH 3區含有IgG4 CH 3區及/或IgG2 CH 3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3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3區且該IgG2 CH 3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3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鉸鏈、CH 2及CH 3包含來自IgG4之鉸鏈區、CH 2及CH 3中之每一個的全部或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鉸鏈區係嵌合的且包含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鉸鏈區;CH 2區係嵌合的且包含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CH 2區;及/或CH 3區係嵌合的且包含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CH 3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相較於人類IgG4鉸鏈區包含至少一個胺基酸置換的經修飾之IgG4鉸鏈;人類IgG2/4嵌合CH 2區;及人類IgG4 CH 3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可全部或部分地來源於IgG4及/或IgG2,且可含有突變,諸如在一或多個結構域中含有一或多個單一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例中,胺基酸修飾係在IgG4之鉸鏈區中脯胺酸(P)取代絲胺酸(S)。在一些實施例中,胺基酸修飾係麩醯胺酸(Q)取代天冬醯胺(N)以減小糖基化異質性,諸如在SEQ ID NO:281中所示之全長IgG4 Fc序列的CH 2區中177位處之N177Q突變或在SEQ ID NO:282中所示之全長IgG2 Fc序列的CH 2區中176位處之N176Q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或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長度係約228個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如SEQ ID NO: 17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包含以下胺基酸序列: ESKYGPPCPPCPAPPVA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Q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Q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GLPSSIEKTISKAKGQPREPQVYTLPPSQ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RLTVDKSRWQE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LGK (SEQ ID NO: 17)。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經優化以用於密碼子表現及/或消除剪接位點(諸如隱蔽剪接位點)的聚核苷酸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編碼序列包含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編碼序列包含SEQ ID NO: 73中所示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編碼序列包含SEQ ID NO: 283中所示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編碼序列包含SEQ ID NO: 284中所示之核酸序列。
額外例示性間隔子包括(但不限於) Hudecek等人(2013)Clin. Cancer Res ., 19:3153;Hudecek等人(2015)Cancer Immunol. Res ., 3(2):125-135;或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2014031687號中所述之間隔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核苷酸序列經優化以在表現時減小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之核苷酸序列經優化以減少隱蔽剪接位點或降低在剪接位點處發生剪接事件之可能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SEQ ID NO: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且係由SEQ ID NO:285中所示之聚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SEQ ID NO: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SEQ ID NO:28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SEQ ID NO:28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且係由SEQ ID NO:287中所示之聚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SEQ ID NO: 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由SEQ ID NO:73、74、283或284中所示之聚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73、74、283或284展現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序列一致性之聚核苷酸編碼。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具有與SEQ ID NO:17展現至少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由視情況經優化以用於密碼子使用及/或減小RNA異質性之聚核苷酸編碼。減小RNA異質性,諸如藉由移除隱蔽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減小RNA異質性之方法描述於下,諸如描述於I.B.2.b部分中。觀察結果顯示,隱蔽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當存在於CAR中時係存在於某些免疫球蛋白間隔子之間隔子區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間隔子係由聚核苷酸編碼,在細胞中表現之後,該聚核苷酸中之一或多個隱蔽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經消除及/或經修飾以減小由構築體轉錄之RNA諸如mRNA之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74中所示(亦如SEQ ID NO: 4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c.   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組分
抗原識別組分一般連接至一或多種細胞內信號傳導組分,諸如模擬經由抗原受體複合物(諸如在CAR之情況下,TCR複合物)實現之活化及/或經由另一種細胞表面受體進行信號傳導的信號傳導組分。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GPRC5D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連接至一或多個跨膜結構域,諸如本文所描述之跨膜結構域,及包含一或多種細胞內組分,諸如本文所描述之組分的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跨膜結構域與細胞外結構域融合。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與受體,例如CAR中之一個結構域天然地締合的跨膜結構域。在一些情況下,跨膜結構域經選擇或藉由胺基酸取代修飾以避免此類結構域結合至相同或不同表面膜蛋白質之跨膜結構域,由此使與受體複合物之其他成員的相互作用降至最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跨膜結構域來源於天然或合成來源。在天然來源之情況下,在一些態樣中,結構域來源於任何膜結合蛋白或跨膜蛋白。跨膜結構域包括來源於以下之跨膜結構域(亦即,至少包含以下之跨膜結構域):T細胞受體之α、β或ζ鏈,CD3ε、CD4、CD5、CD8、CD9、CD16、CD22、CD28、CD33、CD37、CD45、CD64、CD80、CD86、CD134、CD137及/或CD154。舉例而言,跨膜結構域可為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CD28跨膜結構域,該等胺基酸序列由SEQ ID NO: 55或SEQ ID NO: 56中所示之核酸序列編碼。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跨膜結構域係合成的。在一些態樣中,合成跨膜結構域主要包含疏水性殘基,諸如白胺酸及纈胺酸。在一些態樣中,在合成跨膜結構域之兩端處發現苯丙胺酸、色胺酸及纈胺酸構成之三聯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係藉由連接子、間隔子及/或跨膜結構域進行。
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中有模擬或接近經由天然抗原受體進行之信號傳導、經由此類受體與共刺激受體之組合進行之信號傳導及/或經由單獨共刺激受體進行之信號傳導的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短寡核苷酸或多肽連接子,例如長度在2與10個胺基酸之間的連接子,諸如含有甘胺酸及絲胺酸之連接子,例如甘胺酸-絲胺酸二聯體,且其形成CAR之跨膜結構域與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之間的連接。
受體,例如CAR,一般包括含至少一種細胞內信號傳導組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受體包括TCR複合物之細胞內組分或信號傳導結構域,諸如介導T細胞活化及細胞毒性之TCR CD3鏈,例如CD3ζ(CD3-ζ)鏈。因此,在一些態樣中,GPRC5D結合抗體連接至一或多個細胞信號傳導模組。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信號傳導模組包括CD3跨膜結構域、CD3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其他CD跨膜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受體,例如CAR,進一步包括諸如Fc受體γ、CD8、CD4、CD25或CD16之一或多個額外分子之一部分。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CAR包括CD3-ζ(CD3-ζ)或Fc受體γ與CD8、CD4、CD25或CD16之間的嵌合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CAR接合時,該CAR之細胞質結構域或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刺激及/或活化免疫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CAR之T細胞的正常效應功能或反應中之至少一種。舉例而言,在一些情形中,CAR誘導T細胞之功能,諸如細胞溶解活性;或T輔助細胞活性,諸如細胞介素或其他因子之分泌。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抗原受體組分或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截短部分置換完整免疫刺激鏈,例如當該部分轉導效應功能信號時。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包括T細胞受體(TCR)之細胞質序列,且在一些態樣中,亦包括在天然環境中與此類受體協同作用以在抗原受體接合之後起始信號轉導之共受體的細胞質序列,及/或此類分子之任何衍生物或變異體,及/或具有相同功能性能力之任何合成序列。
在天然TCR之情形中,完全活化一般不僅需要經由TCR進行之傳導信號,而且亦需要共刺激信號。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促進完全活化,CAR中亦包括用於產生次級或共刺激信號之組分。在其他實施例中,CAR不包括用於產生共刺激信號之組分。在一些態樣中,另一種CAR在相同細胞中表現且提供用於產生次級或共刺激信號之組分。
T細胞活化在一些態樣中描述為由兩類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介導:經由TCR起始抗原依賴性初級活化之彼等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及以抗原非依賴性方式起作用以提供二級或共刺激信號之彼等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二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在一些態樣中,CAR包括此類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中之一或兩者。
在一些態樣中,CAR包括調控TCR複合物之初級刺激及/或活化的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以刺激方式起作用之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可含有信號傳導基元,稱為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或ITAM。含有ITAM之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的實例包括來源於以下之初級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TCR或CD3ζ、FcRγ、CD3γ、CD3δ及CD3ε。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中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含有來源於CD3ζ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其部分或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3ζ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該等胺基酸序列由SEQ ID NO: 57 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酸序列編碼。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括共刺激分子,諸如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細胞內或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跨膜部分。例示性共刺激分子包括CD28、4-1BB、OX40、DAP10及ICOS。舉例而言,共刺激分子可來源於4-1BB,且可包含SEQ ID NO: 19中之胺基酸序列,該等胺基酸序列由SEQ ID NO: 59或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態樣中,該CAR包括刺激或活化組分(例如細胞質信號傳導序列)及共刺激組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刺激或活化組分係包括在一個CAR內,而該共刺激組分係由識別另一抗原之另一種CAR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括在相同細胞上表現的活化或刺激CAR及共刺激CAR(參見WO 2014/055668)。在一些態樣中,靶向GPRC5D之CAR係刺激或活化CAR;在其他態樣中,其係共刺激CAR。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括抑制性CAR(iCAR,參見Fedorov等人, Sci. Transl. Medicine, 5(215) (2013年12月),諸如識別非GPRC5D抗原之CAR,由此經由靶向GPRC5D之CAR輸送的刺激或活化信號因該抑制性CAR結合至其配體而減弱或抑制,例如以減小脫靶效應。
在某些實施例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連接至CD3 (例如CD3-ζ)細胞內結構域之CD28跨膜及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包含連接至CD3ζ細胞內結構域之嵌合CD28及4-1BB(CD137;TNFRSF9)共刺激結構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在細胞質部分中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刺激結構域及一個刺激或活化結構域,例如初級活化結構域。例示性CAR包括CD3-ζ、CD28及4-1BB之細胞內組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抗GPRC5D CAR之實施例包括含本文(諸如在I.1a部分中)所描述之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任一種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諸如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之間隔子,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諸如由SEQ ID NO:73、74、283或284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跨膜結構域,諸如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含CD3-ζ(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亦提供編碼此類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一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特定實施例中,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係人類CD3-ζ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諸如SEQ ID NO: 20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SEQ ID NO: 20及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抗GPRC5D CAR之實施例具有SEQ ID NO:28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抗GPRC5D CAR之實施例係由SEQ ID NO:29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90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2.  例示性特徵
在任何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一些中,抗GPRC5D CAR及/或抗GPRC5D抗原結合結構域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諸如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表面上之GPRC5D。在該等實施例中之任一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特異性結合GPRC5D。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可為結合至人類GPRC5D、小鼠GPRC5D蛋白質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GPRC5D蛋白質。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提供之抗GPRC5D CAR及/或抗GPRC5D抗原結合結構域中有結合人類GPRC5D蛋白質者。一種抗體或其他結合分子結合至GPRC5D蛋白質或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蛋白質之觀察結果未必意味著其結合至每一物種之GPRC5D蛋白質。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至GPRC5D蛋白質之特徵,諸如與其特異性結合、及/或與參考抗體競爭結合至其、及/或以特定親和力結合或競爭達到特定程度的能力在一些實施例中係指針對人類GPRC5D蛋白質之能力且該抗體可能對另一物種(諸如小鼠)之GPRC5D蛋白質不具有此特徵。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特異性結合至人類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之抗原決定基或區域,諸如包含SEQ ID NO: 49(Uniprot Q9NZD1)之胺基酸序列的人類BCMA蛋白,或其對偶基因變異體或剪接變異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量測,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或CAR結合至不相關的非GPRC5D蛋白質,諸如非人類GPRC5D蛋白質或其他非GPRC5D蛋白質的程度低於或低於約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或CAR結合至人類GPRC5D蛋白質或人類膜結合GPRC5D之10%。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中有與小鼠GPRC5D蛋白質之結合低於或為或為約該抗體與人類GPRC5D蛋白質之結合之10%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或CAR。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與食蟹獼猴GPRC5D蛋白質之結合低於或為或為約該抗體與人類GPRC5D蛋白質之結合之10%的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食蟹獼猴GPRC5D蛋白質及/或小鼠GPRC5D蛋白質之結合類似於或大致等同於該抗體與人類GPRC5D蛋白質之結合的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能夠以至少一定親和力結合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該親和力係藉由多種已知方法中之任一種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親和力係由平衡解離常數(KD )表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親和力係由EC50 表示。
已知多種分析可用於評估結合親和力及/或確定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其片段)是否特異性結合至特定配體(例如抗原,諸如GPRC5D蛋白質)。測定一個結合分子,例如抗體對抗原,例如GPRC5D,諸如人類GPRC5D或食蟹獼猴GPRC5D或小鼠GPRC5D之結合親和力係在熟練技術人員之技能範圍內,諸如藉由使用此項技術中熟知之多種結合分析中的任一種。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BIAcore®儀器,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測定兩種蛋白質(例如抗體或其片段與抗原,諸如GPRC5D蛋白質)之間之複合物的結合動力學及常數(參見例如Scatchard等人,Ann. N.Y. Acad. Sci. 51 :660, 1949;Wilson,Science 295 :2103, 2002;Wolff等人,Cancer Res .53 :2560, 1993;及美國專利第5,283,173號、第5,468,614號或等效內容)。
SPR量測在分子結合至感測器表面或自該表面解離時該表面處之分子濃度的變化。SPR信號之變化與接近表面之質量濃度的變化成正比,由此允許量測兩個分子之間的結合動力學。複合物之解離常數可藉由監測在緩衝液越過晶片時折射率隨時間之變化來測定。其他適合的用於量測一種蛋白質與另一種蛋白質之結合的分析包括例如免疫分析,諸如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及放射免疫分析(RIA),或藉由經螢光、UV吸收、圓二色性或核磁共振(NMR)監測蛋白質之光譜或光學特性之變化來測定結合。其他例示性分析包括(但不限於)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ELISA、分析型超速離心、光譜法、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測序及用於偵測所表現之聚核苷酸或蛋白質之結合的其他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例如CAR之抗體或其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以等於或大於105 M- 1 之親和力或KA (亦即,特定結合相互作用之平衡締合常數,其單位為1/M;在假定為雙分子相互作用情況下,等於此締合反應之締合速率[kon 或ka ]與解離速率[koff 或kd ]之比率)結合(諸如特異性結合)至抗原,例如GPRC5D蛋白質或其中之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之抗體或其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對肽抗原決定基展現之結合親和力的KD (亦即,特定結合相互作用之平衡解離常數,其單位為M;在假定為雙分子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等於此締合反應之解離速率[koff 或kd ]與締合速率[kon 或ka ]的比率)等於或小於10- 5 M。舉例而言,平衡解離常數KD 在10- 5 M至10- 13 M,諸如10- 7 M至10- 11 M、10- 8 M至10- 10 M或10- 9 M至10- 10 M之範圍內。締合速率(締合速率常數;kon 或ka ;以1/Ms為單位)及解離速率(解離速率常數;koff 或kd ;以1/s為單位)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分析方法中之任一種,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SPR)來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之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約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EC50 )及/或解離常數係自或自約0.01 nM至約500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400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100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50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10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1 nM、自或自約0.01 nM至約0.1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500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400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100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50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10 nM、自或自約0.1 nM至約1 nM、自或自約0.5 nM至約200 nM、自或自約1 nM至約500 nM、自或自約1 nM至約100 nM、自或自約1 nM至約50 nM、自或自約1 nM至約10 nM、自或自約2 nM至約50 nM、自或自約10 nM至約500 nM、自或自約10 nM至約100 nM、自或自約10 nM至約50 nM、自或自約50 nM至約500 nM、自或自約50 nM至約100 nM、或自或自約100 nM至約500 nM。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與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EC50 )及/或平衡解離常數KD 係為或小於或為約400 nM、300 nM、200 nM、100 nM、50 nM、40 nM、30 nM、25 nM、20 nM、19 nM、18 nM、17 nM、16 nM、15 nM、14 nM、13 nM、12 nM、11 nM、10 nM、9 nM、8 nM、7 nM、6 nM、5 nM、4 nM、3 nM、2 nM或1 nM或更低。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以亞奈莫耳濃度結合親和力,例如以小於約1 nM,諸如小於約0.9 nM、約0.8 nM、約0.7 nM、約0.6 nM、約0.5 nM、約0.4 nM、約0.3 nM、約0.2 nM或約0.1 nM或更低之結合親和力結合至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親和力可分類為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在一些情況下,展現低至中等親和力之結合的CAR之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其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展現的KA 為至多107 M- 1 、至多106 M- 1 、至多105 M- 1 。在一些情況下,與特定抗原決定基展現高親和力結合的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其片段)與此類抗原決定基相互作用之KA 為至少107 M- 1 、至少108 M- 1 、至少109 M- 1 、至少1010 M- 1 、至少1011 M- 1 、至少1012 M- 1 或至少1013 M- 1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例如CAR中之抗GPRC5D抗體或其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GPRC5D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EC50 )及/或平衡解離常數KD 係自或自約0.01 nM至約1μM、0.1 nM至1μM、1 nM至1μM、1 nM至500 nM、1 nM至100 nM、1 nM至50 nM、1 nM至10 nM、10 nM至500 nM、10 nM至100 nM、10 nM至50 nM、50 nM至500 nM、50 nM至100 nM、或100 nM至500 nM。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例如CAR之抗GPRC5D抗體或其片段或抗原結合結構域與GPRC5D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EC50 )及/或平衡解離常數KD 之解離常數係或係約或小於或小於約1μM、500 nM、100 nM、50 nM、40 nM、30 nM、25 nM、20 nM、19 nM、18 nM、17 nM、16 nM、15 nM、14 nM、13 nM、12 nM、11 nM、10 nM、9 nM、8 nM、7 nM、6 nM、5 nM、4 nM、3 nM、2 nM或1 nM或更低。特定抗體之親和力程度可與已知抗體(諸如參考抗體)之親和力相比較。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諸如CAR之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對不同抗原,例如來自不同物種之GPRC5D蛋白質的結合親和力可以相比較以確定物種交叉反應性。舉例而言,物種交叉反應性可分類為高交叉反應性或低交叉反應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比較針對不同抗原,例如來自不同物種,諸如來自人類、食蟹獼猴或小鼠之GPRC5D蛋白質的平衡解離常數KD 以確定物種交叉反應性。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之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的物種交叉反應可以較高,例如抗GPRC5D抗體與人類GPRC5D及物種變異體GPRC5D以類似程度結合,例如對人類GPRC5D之KD 與對物種變異體GPRC5D之KD 的比率係或係約1。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之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之物種交叉反應性可較低,例如抗GPRC5D抗體對人類GPRC5D具有高親和力,但對物種變異體GPRC5D具有低親和力,或反之亦然。舉例而言,對物種變異體GPRC5D之KD 與對人類GPRC5D之KD 的比率超過10、15、20、25、30、40、50、60、70、80、90、100、200、500、1000、2000或更高,且抗GPRC5D抗體具有低物種交叉反應性。物種交叉反應性之程度可與已知抗體(諸如參考抗體)之物種交叉反應性相比較。
提供之CAR中有展現抗原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亦即在無抗原,例如GPRC5D存在下明顯不存在信號傳導活性或存在背景水準之信號傳導活性的CAR。因此,在一些態樣中,提供之CAR在無抗原,例如GPRC5D存在下不展現或展現不超過背景水準,或展現容許或較低水準的滋養信號傳導或抗原非依賴性活性或信號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展現生物活性或功能,包括細胞毒性活性、細胞介素產生及增殖能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嵌合受體之生物活性或功能活性,諸如細胞毒性活性,可使用多種已知方法中之任一種量測。該活性可以在活體外或活體內評估或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將細胞投與個體(例如人類)之後評估活性。評估之參數包括經工程改造或天然的T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與抗原例如在活體內特異性結合,例如藉由成像測定;或離體特異性結合,例如藉由ELISA或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測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破壞目標細胞之能力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適合方法量測,諸如以下中所描述之細胞毒性分析:例如Kochenderfer等人, J. Immunotherapy, 32(7): 689-702 (2009);及Herman等人, J. Immunological Methods, 285(1): 25-40 (2004)。在某些實施例中,細胞之生物活性亦可藉由分析某些細胞介素之表現及/或分泌來量測,該等細胞介素為諸如介白素-2(IL-2)、干擾素-γ(IFNγ)、介白素-4(IL-4)、TNF-α(TNFα)、介白素-6(IL-6)、介白素-10(IL-10)、介白素-12(IL-12)、顆粒球-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GM-CSF)、CD107a及/或TGF-β(TGFβ)。用於量測細胞介素之分析係此項技術中熟知的,且包括(但不限於) ELISA、細胞內細胞介素染色、細胞測量珠粒陣列(cytometric bead array)、RT-PCR、ELISPOT、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及生物分析,其中在測試樣品存在下測試細胞響應於相關細胞介素之反應性(例如增殖)。在一些態樣中,藉由評估臨床結果,諸如腫瘤負荷或負載之減小來量測生物活性。
在一些態樣中,可採用報導體細胞株監測抗原非依賴性活性及/或經由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進行之滋養信號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株,諸如Jurkat細胞株含有在內源性Nur77轉錄調控元件控制下表現之報導體分子,諸如螢光蛋白或其他可偵測分子,諸如紅色螢光蛋白。在一些實施例中,Nur77報導體表現係細胞固有的且取決於經由在T細胞中含有初級活化信號之重組報導體、T細胞受體(TCR)組分之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包含免疫受體酪胺酸活化基元(ITAM)之信號傳導結構域,諸如CD3ζ鏈進行之信號傳導。Nur77表現一般不受其他信號傳導路徑諸如細胞介素信號傳導或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TLR)信號傳導之影響,其可以細胞外源性方式作用且可能不取決於經由重組受體進行之信號傳導。因此,僅表現含有適當信號傳導區之外源重組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之細胞在刺激(例如結合特定抗原)時能夠表現Nur77。在一些情況下,Nur77表現亦可對刺激(例如抗原)量顯示出劑量依賴性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抗GPRC5D CAR諸如相較於具有一致胺基酸序列但由除去非剪接位點及/或未密碼子優化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替代性CAR在細胞表面上展現出改善的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評估在細胞表面上重組受體之表現。用於測定細胞表面上重組受體之表現的方法可以包括使用嵌合抗原受體(CAR)特異性抗體(例如Brentjens等人, Sci. Transl. Med.2013年3月; 5(177):177ra38)、蛋白質L(Zheng等人, J. Transl. Med. 2012年2月; 10:29)、抗原決定基標籤及特異性結合至CAR多肽之單株抗體(參見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2014190273號)。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例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使用能可偵測地結合至重組受體或其部分之結合分子評估細胞(例如初代T細胞)之表面上重組受體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偵測重組受體之表現的結合分子係抗個體基因型抗體,例如結合結構域(例如scFv)特異性抗個體基因型促效劑抗體或其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係或包含分離或純化之抗原,例如以重組方式表現之抗原。 A.  雙重抗原靶向嵌合抗原受體
亦提供編碼嵌合抗原受體及/或其部分(例如鏈)之聚核苷酸。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編碼本文所描述的結合至BCMA及GPRC5D(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之嵌合抗原受體,諸如包含抗BCMA scFv及抗GPRC5D scFv之嵌合抗原受體(「單柄」嵌合抗原受體)的聚核苷酸。聚核苷酸可包括含天然及/或非天然存在之核苷酸及鹼基的聚核苷酸,例如包括具有主鏈修飾之聚核苷酸。術語「核酸分子」、「核酸」及「聚核苷酸」可互換使用,且係指核苷酸聚合物。此類核苷酸聚合物可含有天然及/或非天然核苷酸且包括(但不限於) DNA、RNA及PNA。「核酸序列」係指構成核酸分子或聚核苷酸之核苷酸的線性序列。在一些情況下,聚核苷酸可包含SEQ ID NO:317中所示之序列。
在一些情況下,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分子之聚核苷酸含有編碼信號肽之信號序列,在一些情況下,該信號序列在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分子之核酸序列上游進行編碼,或在編碼抗原結合結構域之核酸序列的5'末端接合。在一些情況下,含有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酸序列的聚核苷酸含有編碼信號肽之信號序列。在一些態樣中,信號序列可編碼來源於原生多肽之信號肽。在其他態樣中,信號序列可編碼異源或非原生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1中所示,或由SEQ ID NO:272或273-27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IgGκ鏈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8中所示且由SEQ ID NO:27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GMCSFRα鏈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9中所示之CD8α信號肽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80中所示之CD33信號肽之信號肽。在一些情況下,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受體之聚核苷酸可含有編碼額外分子,諸如替代性標記物或其他標記物的核酸序列,或可含有額外組分,諸如啟動子、調控元件及/或多順反子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受體之核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該等額外組分中之任一種。在一些情況下,抗GPRC5D scFv與抗BCMA scFv係藉由編碼可撓性連接子之核苷酸序列,諸如SEQ ID NO:32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分隔開。在一些情況下,包含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受體之構築體進一步包含4-1BB共刺激結構域(SEQ ID NO:60,編碼SEQ ID NO: 19)。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表現結合GPRC5D及BCMA之CAR作為針對MM漿細胞之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以改善由該聚核苷酸編碼之一或多個scFv的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AR中有由聚核苷酸編碼之CAR,該等聚核苷酸經優化或含有設計用於優化,諸如針對密碼子使用優化之某些特徵,以減小RNA異質性及/或修飾,例如增加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或使多個細胞產物批料中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更一致,諸如以下IB部分中所描述。因此,亦提供表現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編碼之重組受體的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亦提供經工程改造以表現編碼提供之聚核苷酸之聚核苷酸的細胞,諸如T細胞,該聚核苷酸包括編碼第一及第二scFv之聚核苷酸;以及含有此類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如以下IB部分中所描述進行修飾。 B.  編碼重組受體之聚核苷酸
亦提供編碼嵌合抗原受體及/或其部分(例如鏈)之聚核苷酸。在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編碼本文所描述之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的聚核苷酸。聚核苷酸可包括含天然及/或非天然存在之核苷酸及鹼基的聚核苷酸,例如包括具有主鏈修飾之聚核苷酸。術語「核酸分子」、「核酸」及「聚核苷酸」可互換使用,且係指核苷酸聚合物。此類核苷酸聚合物可含有天然及/或非天然核苷酸且包括(但不限於) DNA、RNA及PNA。「核酸序列」係指構成核酸分子或聚核苷酸之核苷酸的線性序列。
在一些情況下,編碼GPRC5D結合受體之聚核苷酸含有編碼信號肽之信號序列,在一些情況下,該信號序列在編碼GPRC5D結合受體之核酸序列的上游進行編碼或在編碼抗原結合結構域之核酸序列的5'端處接合。在一些情況下,含有編碼GPRC5D結合(例如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酸序列的聚核苷酸含有編碼信號肽之信號序列。在一些態樣中,信號序列可編碼來源於原生多肽之信號肽。在其他態樣中,信號序列可編碼異源或非原生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1中所示,或由SEQ ID NO:272或273-27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IgGκ鏈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8中所示且由SEQ ID NO:27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GMCSFRα鏈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79中所示之CD8α信號肽之信號肽。在一些態樣中,非限制性例示性信號肽包括SEQ ID NO:280中所示之CD33信號肽之信號肽。在一些情況下,編碼GPRC5D結合受體之聚核苷酸可含有編碼額外分子,諸如替代性標記物或其他標記物的核酸序列,或可含有額外組分,諸如啟動子、調控元件及/或多順反子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受體之核酸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該等額外組分中之任一種。
本文亦提供聚核苷酸構築體,其編碼具有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之第一CAR及具有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第二CAR,包括密碼子趨異之聚核苷酸構築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由聚核苷酸構築體編碼之第一CAR及第二CAR能夠結合至不同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編碼能夠結合GPRC5D之第一CAR,諸如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CAR;及能夠結合BCMA之第二CAR。結合BCMA之例示性CAR如本文所描述,諸如參見II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表現抗GPRC5D CAR及抗BCMA CAR作為針對MM漿細胞之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以改善由該聚核苷酸編碼之一或多種CAR的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CAR中有由聚核苷酸編碼之CAR,該等聚核苷酸經優化,或含有設計用於優化,諸如針對密碼子使用優化之某些特徵,以減小RNA異質性及/或修飾,例如增加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或使多個細胞產物批料中編碼之受體的表現,諸如表面表現更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之聚核苷酸與參考聚核苷酸相比經修飾,以便移除隱蔽或隱藏的剪接位點,以減小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之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諸如用於在哺乳動物(例如人類)細胞中,諸如在人類T細胞中表現。在一些態樣中,當在細胞中表現時,經修飾之聚核苷酸引起表現量,例如表面表現量之改善,例如表現量增加或更均勻或更一致。此類聚核苷酸可用於產生表現編碼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構築體中。因此,亦提供表現由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編碼之重組受體的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亦提供經工程改造以表現編碼提供之聚核苷酸之聚核苷酸的細胞,諸如T細胞,該聚核苷酸包括編碼第一及第二CAR之聚核苷酸;以及含有此類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中之一或多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經修飾以在細胞中表現之後減小由該構築體轉錄之RNA,諸如mRNA的異質性。 1.  雙順反子聚核苷酸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聚核苷酸,其編碼能夠結合,諸如能夠特異性結合第一抗原之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能夠結合,諸如能夠特異性結合第二抗原之第二嵌合抗原受體。本文提供的聚核苷酸係表現多種CAR,諸如抗GPRCD CAR及抗BCMA CAR之雙順反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聚核苷酸可以含有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 CAR之核酸及編碼第二CAR(諸如抗BCMA CAR)之核酸,該等核酸藉由用於在同一細胞中表現兩種CAR之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在一些態樣中,係提供編碼之嵌合抗原受體,諸如含有BCMA結合多肽或GPRC5D結合多肽之嵌合抗原受體,以及其組合物及製品及用途,且其可用作針對MM漿細胞之治療劑。
在BCMA結合多肽及GPRC5D結合多肽中有抗體,諸如單鏈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或其部分。在一些實例中,嵌合抗原受體含有抗BCMA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例中,嵌合抗原受體含有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提供之聚核苷酸可併入構築體,諸如脫氧核糖核酸(DNA)或RNA構築體中,諸如可引入至用於表現所編碼之重組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細胞中的構築體中。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BCMA結合劑,諸如結合BCMA分子之重組受體或嵌合抗原受體,以及編碼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諸如重組受體(例如CAR)之聚核苷酸,及表現此類受體之細胞。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一般含有特異性結合至BCMA,諸如特異性結合至BCMA蛋白質,諸如人類BCMA蛋白質的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及/或其他結合肽。在一些態樣中,該等藥劑結合至BCMA之細胞外部分。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GPRC5D結合劑,諸如結合GPRC5D分子之重組受體或嵌合抗原受體,及編碼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諸如重組受體(例如CAR)之聚核苷酸,以及表現此類受體之細胞。GPRC5D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一般含有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諸如特異性結合至GPRC5D蛋白質,諸如人類GPRC5D蛋白質之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及/或其他結合肽。在一些態樣中,該等藥劑結合至GPRC5D之細胞外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或第二嵌合抗原受體包括抗原結合結構域、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中之一或多個。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以改善由該聚核苷酸編碼之一或多種CAR的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一或多種組分或第一及/或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已密碼子趨異。在一些實施例中,密碼子趨異改善一或多種嵌合抗原受體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密碼子趨異改善由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嵌合抗原受體的表現,編碼該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相對於編碼另一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在3'端。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中之一或多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經修飾以在細胞中表現之後減小由該構築體轉錄之RNA,諸如mRNA的異質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密碼子趨異的編碼該兩種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在本文中觀察到,由聚核苷酸構築體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CAR之表現相較於由該聚核苷酸構築體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另一CAR減少。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另一編碼之CAR在3'端的由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係標識為「後置」CAR。類似地,相對於另一編碼之CAR在5'端的由該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係標識為「前導」CAR。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導」CAR對應於相對於另一CAR在N末端表現之CAR,且「後置」CAR對應於相對於另一CAR在C末端表現之CAR。
在本文中觀察到,相對於由另一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前導」CAR)位於3'端的由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後置」CAR)的表現減少。在一些實施例中,預期DNA重組引起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位於3'端的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的損失、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在3'端的由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的表現損失或兩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諸如藉由使編碼一種CAR(例如前導CAR或後置CAR)之核苷酸序列密碼子趨異以防止此類損失。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一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由此使編碼第一CAR之核苷酸序列與編碼第二CAR之核苷酸序列共有不超過20個鹼基對、15個鹼基對、10個鹼基對或5個鹼基對之序列同源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或其組分,諸如包括GPRC5D結合scFv、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組分係密碼子趨異的。
此類密碼子趨異之聚核苷酸可以用於產生表現所編碼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構築體中。因此,亦提供表現由本文所提供的密碼子趨異之聚核苷酸編碼之重組受體的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a.   密碼子趨異
在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任一個中,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以改善由該聚核苷酸編碼之一或多種CAR的表現。本文中之觀察結果進一步展示,細胞中多種CAR,例如抗GPRC5D CAR及抗BCMA CAR之表現可藉由使編碼一或多種CAR之聚核苷酸序列密碼子趨異而改善。在本文中發現,編碼兩種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的密碼子趨異使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在3'端(或C末端)的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的表現改善,例如後置CAR之表現因密碼子趨異而改善。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密碼子趨異的編碼該兩種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在本文中觀察到,由聚核苷酸構築體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CAR之表現相較於由該聚核苷酸構築體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另一CAR減少。確切地說,在本文中觀察到相對於由另一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位於3'端的由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減少。
在一些實施例中,預期DNA重組引起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位於3'端的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的部分或全部損失、相對於編碼另一CAR之核苷酸序列在3'端的由該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的表現損失或兩者。預期DNA重組引起的這一損失係由編碼該兩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之間的序列同源性引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聚核苷酸構築體係密碼子趨異的,諸如藉由使編碼一種CAR之核苷酸序列密碼子趨異,以防止此類損失。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一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以減小編碼該兩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之間的同源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該兩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之間的同源性減小將降低同源重組之概率及編碼後置CAR之核苷酸序列的部分或全部損失。在一些實施例中,密碼子趨異包括修飾前導CAR之核苷酸序列以防止編碼後置CAR之序列損失、後置CAR之表現之或兩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密碼子趨異包括修飾後置CAR之核苷酸序列以防止編碼後置CAR之序列損失、後置CAR之表現之或兩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一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由此使編碼第一CAR之核苷酸序列與編碼第二CAR之核苷酸序列CAR不超過約20個鹼基對、約15個鹼基對、約10個鹼基對、或約5個鹼基對之序列同源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一種CAR之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由此使編碼該兩種CAR之核苷酸序列在編碼該兩種CAR之核苷酸序列內發現的任一個序列中共有不超過約20個、不超過約15個、不超過約10個或不超過約5個連續一致鹼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以下CAR組分中之一或多種的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a)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d)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組分(b)至(d)中之一或多種的核苷酸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使得第一CAR之一或多種組分具有與第二CAR之相同組分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CAR中組分(b)至(d)中之一或多種的核苷酸序列不同於編碼第二CAR中相同組分之核苷酸序列,但第一CAR中編碼該組分之核苷酸序列與第二CAR中編碼相同組分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CAR中之間隔子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305給出且編碼第二CAR中之相同間隔子的核苷酸序列給定以SEQ ID NO:74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 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CAR中之跨膜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由SEQ ID NO:307給出且編碼第二CAR中之相同跨膜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由SEQ ID NO: 56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跨膜結構域係由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CAR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4-1BB胞內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308給出且編碼第二CAR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相同4-1BB胞內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60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4-1BB胞內結構域係由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CAR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CD3ζ胞內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309給出且編碼第二CAR中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相同CD3ζ胞內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由SEQ ID NO: 58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CD3ζ胞內結構域係由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給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與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結合不同的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或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相較於其初始序列係密碼子趨異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密碼子趨異的編碼第一或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311給出且編碼相同抗原結合結構域之初始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264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或第二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係以SEQ ID NO: 8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或第二CAR中另一個之抗原結合結構域相較於其初始序列不存在密碼子趨異。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第一或第二CAR中另一個之抗原結合結構域的核苷酸序列係以SEQ ID NO:310給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或第二CAR中另一個之抗原結合結構域係以SEQ ID NO:241給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或其組分,諸如包括GPRC5D結合scFv、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組分係密碼子趨異的。此類密碼子趨異之聚核苷酸可以用於產生表現所編碼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構築體中。因此,亦提供表現由本文所提供的密碼子趨異之聚核苷酸編碼之重組受體的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b.  多順反子元件
在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任一個中,聚核苷酸進一步在第一與第二核酸序列之間含有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以在轉譯之後得到第一及第二核酸序列之轉譯產物。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轉錄單元可經工程改造為含有IRES (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之雙順反子單元,其允許藉由來自單個啟動子之訊息對基因產物(例如編碼第一及第二嵌合受體)進行共表現。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或構築體可以含有處於單個啟動子之調控下的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之核酸及編碼抗BCMA受體(例如抗BCMA CAR)之核酸,該等核酸係藉由IRES分隔開。
或者,在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任一個中聚核苷酸含有編碼第一與第二核酸序列之間之連接肽的核酸序列,其中該連接肽在轉譯期間或之後分隔開第一與第二核酸序列之轉譯產物。在一些態樣中,該連接肽含有自裂解肽、或引起核糖體跳躍之肽,視情況為T2A肽。在一些實施例中,單個啟動子可引導RNA之表現,該RNA在單一開放閱讀框架(ORF)中含有藉由序列自裂解肽(例如2A裂解序列)或蛋白酶識別位點(例如弗林蛋白酶(furin))彼此隔開的兩個或三個基因(例如編碼第一及第二結合分子,例如抗體重組受體)。因此,ORF編碼單個多肽,該多肽在轉譯期間(在T2A的情況下)或之後裂解成個別蛋白質。在一些情況下,肽,諸如T2A可使核糖體在2A元件之C末端跳躍(核糖體跳躍)合成肽鍵,由此在2A序列之一端與接下來之肽下游之間產生分離(參見例如de Felipe. Genetic Vaccines and Ther. 2:13 (2004)及deFelipe等人, Traffic 5:616-626 (2004))。已知許多2A元件。可用於本文所揭示之方法及聚核苷酸中的2A序列之實例不限於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70116690號中所描述的來自口蹄疫病毒之2A序列(F2A,例如SEQ ID NO:42或43))、來自馬A型鼻炎病毒之2A序列(E2A,例如SEQ ID NO:40或41)、來自明脈扁刺蛾(Thosea asigna)病毒之2A序列(T2A,例如SEQ ID NO:35、36或37)及來自豬捷申病毒-1之2A序列(P2A,例如SEQ ID NO:38或39)。
在提供之聚核苷酸構築體中之任一種中,編碼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及編碼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係藉由編碼核糖體跳躍元件,諸如T2A之核酸序列分隔開。因此,在轉譯期間之後,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第二嵌合抗原受體裂解成獨立蛋白質。在所提供之實施例中之任一個中,編碼T2A之核苷酸序列可為密碼子趨異的。 2.  聚核苷酸之特徵 a.   密碼子優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藉由優化密碼子以用於在人體內表現來修飾。在一些態樣中,可在用於剪接位點鑑別及/或剪接位點消除之步驟之前及/或之後,及/或在用於減小RNA異質性之每一迭代步驟時考慮密碼子優化。密碼子優化一般涉及使所選密碼子之百分比與人類轉移RNA之豐度(例如所公開之豐度)平衡,例如以使得不發生過載或限制。在一些情況下,此類平衡係必要或有用的,因為大部分胺基酸係由超過一種密碼子編碼,且密碼子使用一般在生物體間變化。經轉染或轉導之基因或核酸與宿主細胞之間的密碼子使用差異可對由核酸分子進行之蛋白質表現具有影響。下 2 闡述例示性人類密碼子使用頻率表。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產生經密碼子優化之核酸序列,選擇密碼子以選擇與人類使用頻率平衡之密碼子。胺基酸密碼子之冗餘使得不同密碼子編碼一種胺基酸,諸如 2 中所描繪。在選擇用於置換之密碼子時,需要所得突變係沉默突變,以使得密碼子變化不影響胺基酸序列。一般而言,密碼子之最後一個核苷酸(例如在第三個位置處)可保持不變,同時不影響胺基酸序列。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2
舉例而言,密碼子TCT、TCC、TCA、TCG、AGT及AGC均編碼絲胺酸(應注意,DNA中之T等效於RNA中之U)。根據諸如上 2 中所闡述之人類密碼子使用頻率,此等密碼子之相應使用頻率分別為15.2、17.7、12.2、4.4、12.1及19.5。由於TCG對應於4.4%,故當此密碼子在基因合成中常用時,則此密碼子之tRNA將為限制性的。在密碼子優化過程中,目標係將各密碼子之使用與意欲表現轉殖基因之動物物種中的正常使用頻率平衡。 b.  剪接位點
本文提供聚核苷酸,其中已鑑別出一或多個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且在一或多個所鑑別之剪接供體位點處或附近的核酸序列已經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著合成所得經修飾之核酸序列,且將其用於轉導細胞以測試如由RNA異質性所指示之剪接。
此處亦提供聚核苷酸,諸如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受體(諸如抗原受體,諸如嵌合抗原受體)及/或GPRC5D特異性及/或BCMA特異性結合蛋白中之任一種的聚核苷酸,該等聚核苷酸經修飾或已經修飾以減小異質性或含有一或多個本文中所觀察到的核酸序列(諸如藉由優化方法),由此使多肽,諸如CAR之特徵相較於含有不同參考序列或未經修飾之多肽有所改善。在此類特徵中包括RNA異質性改善,諸如由一或多個剪接位點,諸如一或多個隱蔽剪接位點之存在而引起之異質性改善;及/或所編碼之蛋白質的表現及/或表面表現改善,諸如在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該等多肽之細胞或不同治療性細胞組合物中表現之水準、均勻性或一致性增加。
可藉由自表現細胞收集RNA,利用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擴增並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解析以相較於初始序列,測定RNA之異質性,由此鑑別出聚核苷酸序列中的剪接位點。在一些情況下,可將改良之序列重新提交給基因合成供應商進行進一步密碼子優化及剪接位點移除,隨後進行進一步隱蔽剪接位點評價、修飾、合成及測試,直至瓊脂糖凝膠上之RNA展現最小RNA異質性。
亦提供經修飾以消除剪接位點,諸如隱蔽剪接位點之聚核苷酸。在自然界中,哺乳動物細胞中之基因組核酸序列一般在轉錄同時或在轉錄後立即經歷處理,其中在一些情況下,自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轉錄的新生前驅信使核糖核酸(前驅mRNA)藉助於剪接進行編輯以移除內含子,隨後在真核細胞中進行外顯子接合。剪接位點之共同序列係已知的,但在一些態樣中,確定剪接位點之具體核苷酸資訊可能較複雜,且基於可用方法可能無法顯而易見。隱蔽剪接位點係基於標準共同序列無法預測且可變地活化之剪接位點。因此,當在真核細胞中表現時,前驅mRNA在隱蔽剪接位點處之可變剪接在經轉錄之mRNA產物中導致異質性。
產生的用於表現轉殖基因之聚核苷酸通常係由不含內含子之核酸序列,諸如互補DNA (cDNA)或其部分來構築。因此,預期此類序列不會發生剪接。然而,cDNA序列內隱蔽剪接位點之存在可在經轉錄之mRNA中導致非預期或非所需之剪接反應及異質性。此類異質性引起非預期蛋白質產物之轉譯,諸如展現經調節之表現及/或活性的具有可變胺基酸序列之截短之蛋白質產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消除剪接位點,諸如隱蔽剪接位點可使轉殖基因產物,諸如自轉殖基因轉譯之多肽,諸如抗GPRC5D CAR多肽之表現改善或最佳化。在編碼之轉殖基因,諸如編碼之GPRC5D CAR分子之隱蔽剪接位點處的剪接可使蛋白質表現,例如細胞表面上之表現減少,及/或使功能減退,例如使細胞內信號傳導減少。本文提供編碼抗GPRC5D CAR蛋白質之聚核苷酸,其已經優化以減少或消除隱蔽剪接位點。本文亦提供編碼抗GPRC5D CAR蛋白質之聚核苷酸,其已針對密碼子表現優化;及/或其中存在一或多個序列,諸如藉由本文關於剪接位點之方法或觀察結果所鑑別的序列;及/或其中不存在所鑑別之剪接位點,諸如本文所鑑別之剪接位點中之任一個。在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當在某些條件下表現及/或引入指定細胞類型,諸如人類T細胞,諸如初代人類T細胞中時展現低於某種程度之RNA異質性或剪接形式的聚核苷酸,以及含有此類多肽及/或展現此類特性之細胞及組合物及製品。在一些實施例中,轉錄之RNA的RNA異質性相較於未經修飾以移除隱蔽剪接位點及/或經歷密碼子優化之聚核苷酸減小超過或超過約10%、15%、20%、25%、30%、40%、50%或更高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編碼抗GPRC5D CAR之聚核苷酸展現至少70%、75%、80%、85%、90%或95%或更高百分比的轉錄之RNA之RNA均質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消除剪接位點,諸如隱蔽剪接位點可使轉殖基因產物,諸如自轉殖基因轉譯之多肽,諸如抗BCMA CAR多肽之表現改善或最佳化。在編碼之轉殖基因,諸如編碼之BCMA CAR分子之隱蔽剪接位點處的剪接可使蛋白質表現,例如細胞表面上之表現減少,及/或使功能減退,例如使細胞內信號傳導減少。本文提供編碼抗BCMA CAR蛋白質之聚核苷酸,其已經優化以減少或消除隱蔽剪接位點。本文亦提供編碼抗BCMA CAR蛋白質之聚核苷酸,其已針對密碼子表現優化;及/或其中存在一或多個序列,諸如藉由本文關於剪接位點之方法或觀察結果所鑑別的序列;及/或其中不存在所鑑別之剪接位點,諸如本文所鑑別之剪接位點中之任一個。在所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當在某些條件下表現及/或引入指定細胞類型,諸如人類T細胞,諸如初代人類T細胞中時展現低於某種程度之RNA異質性或剪接形式的聚核苷酸,以及含有此類多肽及/或展現此類特性之細胞及組合物及製品。在一些實施例中,轉錄之RNA的RNA異質性相較於未經修飾以移除隱蔽剪接位點及/或經歷密碼子優化之聚核苷酸減小超過或超過約10%、15%、20%、25%、30%、40%、50%或更高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編碼抗BCMA CAR之聚核苷酸展現至少70%、75%、80%、85%、90%或95%或更高百分比的轉錄之RNA之RNA均質性。
RNA異質性可藉由本文所提供或描述或已知之多種方法中的任一種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經轉錄核酸之RNA異質性係藉由以下方式測定:利用諸如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使經轉錄核酸擴增,隨後偵測一或多種擴增產物之一或多種差異,諸如尺寸差異。在一些實施例中,RNA異質性係基於尺寸不同之擴增產物的數量或各種尺寸不同之擴增產物的比例來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RNA,諸如總RNA或細胞質聚腺苷酸化RNA,係自表現待優化之轉殖基因的細胞收集,且藉由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使用對位於經轉錄RNA中轉殖基因上游之5'非轉譯區(5' UTR) (在一些情況下,其對應於表現載體中啟動子序列之一部分)具特異性之引子及對位於經轉錄RNA序列中所表現之轉殖基因下游之3'非轉譯區(3' UTR)具特異性之引子或對轉殖基因內之序列具特異性之引子來擴增。在特定實施例中,採用至少一個與5'非轉譯區(UTR)中之序列互補的引子及至少一個與3'非轉譯區(UTR)中之序列互補的引子來使轉殖基因擴增。熟練技術人員可解析RNA,諸如信使RNA,且藉由若干方法來分析其異質性。非限制性例示性方法包括瓊脂糖凝膠電泳、基於晶片之毛細電泳、分析型離心、場流動分級分離及層析,諸如尺寸排阻層析或液相層析。
在一些態樣中,轉錄物,諸如轉殖基因轉錄物中潛在隱蔽剪接位點(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之存在可在細胞中表現後引起轉錄物之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存在於轉殖基因轉錄物中、不合需要及/或可在轉殖基因轉錄物中由各種基礎序列產生的一或多個潛在剪接位點係在轉錄物之密碼子優化之後及/或藉由突變或轉錄錯誤或差錯鑑別。在所提供之實施例的一些態樣中,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係獨立地鑑別。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受體及/或供體位點係典型、非典型及/或隱蔽的剪接受體及/或供體位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聚核苷酸,諸如編碼可展現RNA異質性之轉殖基因(諸如重組受體)的聚核苷酸中之一或多個潛在剪接位點(例如典型、非典型及/或隱蔽的剪接受體及/或供體位點或分支位點)進行鑑別及/或修飾。亦提供此類剪接位點之數量相較於此類參考聚核苷酸減少的多肽。
在一些態樣中,在核酸序列中鑑別一或多個剪接位點係一個迭代的過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位點可使用剪接位點及/或密碼子優化預測工具來鑑別,諸如藉由將編碼轉殖基因,諸如GPRC5D或BCMA結合受體,例如抗GPRC5D或抗BCMA CAR之起始或參考序列提交至能夠在計算上或演算法上比較起始或參考序列的資料庫、基因合成供應商或其他來源以鑑別或預測剪接位點及/或用於密碼子優化及/或剪接位點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修飾序列以進行密碼子優化及/或剪接位點移除之後,使用一或多種其他或額外剪接位點預測工具對序列,諸如經修正或經修飾之核酸序列進行一或多種其他評估,以進一步評價剪接位點移除,諸如隱蔽剪接位點移除。
在一些態樣中,RNA異質性可由存在於真核細胞中之剪接體的活性引起。在一些態樣中,剪接通常係在由剪接體催化之一系列反應中進行。剪接位點之共同序列係已知的,但在一些態樣中,確定剪接位點之具體核苷酸資訊可能較複雜,且基於可用方法可能無法顯而易見。隱蔽剪接位點係基於標準共同序列無法預測且可變地活化之剪接位點。因此,在真核細胞中表現後,前驅mRNA在隱蔽剪接位點處之可變剪接在經轉錄之mRNA產物中導致異質性。在一些情況下,在剪接體內含子內,剪接事件需要供體位點(通常在內含子之5'端)、分支位點(在內含子之3'端附近)及受體位點(在內含子之3'端)。剪接供體位點可包括在內含子5'端處的GU序列,其具有較大的保守性較低之區域。在內含子3'端處的剪接受體位點可以AG序列終止。
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位點,包括潛在隱蔽剪接位點在內,均可藉由將序列與已知剪接位點序列(諸如序列資料庫中之序列)相比較來鑑別。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位點可在計算上藉由提交核苷酸序列以利用剪接位點預測工具分析來鑑別,該等剪接位點預測工具諸如Human Splice Finder (Desmet等人, Nucl. Acids Res. 37(9):e67 (2009))、神經網路剪接位點預測工具NNSplice (Reese等人, J. Comput. Biol., 4(4):311 (1997))、GeneSplicer (Pertea等人, Nucleic Acids Res. 2001 29(5): 1185-1190)或NetUTR (Eden及Brunak, Nucleic Acids Res. 32(3):1131 (2004)),其鑑別潛在剪接位點及此類位點處剪接事件之概率。額外剪接預測工具包括RegRNA、ESEfinder及MIT剪接預測器。剪接位點預測工具,諸如GeneSplicer,已在用於不同物種,諸如人類、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稻米之資料庫上成功地進行訓練及/或測試。在一些實施例中,不同預測工具可經調適以用於不同資料庫上之不同範圍及/或用於不同物種。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預測工具係基於其在某些資料庫中及/或用於某些物種之效用來選擇。參見例如Saxonov等人(2000) Nucleic Acids Res., 28, 185-190。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一或多個剪接位點預測工具來確定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採用的剪接位點預測工具可在本地運行;可在使用者位置處用一組資料重新訓練;可使用特定物種(諸如人類)之資料庫;可經編譯以用於多個平台;允許即時預測序列選擇;及/或為OSI認證之開放原始碼軟體,由此可修改特定工具或外掛程式。可採用之例示性工具包括NNSplice、GeneSplicer或兩者。
在一些態樣中,該等剪接位點預測工具可用於鑑別含有轉殖基因序列之序列(諸如聚核苷酸序列)中的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之清單。在一些態樣中,該等預測工具亦可生成聚核苷酸中一或多個序列之一或多個預測分數,該等預測分數可指示該一或多個序列成為剪接供體或受體位點序列之可能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特定剪接位點之預測分數與臨限分數或參考分數相比較以確定或鑑別作為候選之特定剪接位點以進行消除或移除。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當預測分數大於或不低於臨限分數或參考分數時,將所預測之剪接位點鑑別為潛在剪接位點。在一些態樣中,有關消除或移除特定剪接位點之考慮因素包括預測分數與參考分數或臨限分數之比較;及特定剪接位點是否為所希望的或有意的(例如當剪接事件更有利或調控轉錄及/或轉譯需要剪接事件時)。在一些態樣中,當確定要消除或移除之特定供體及/或受體位點時,亦可考慮所得剪接變異體喪失所需功能或功能受損之可能性。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個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展現約或至少約0.7分、0.75分、0.8分、0.85分、0.9分、0.95分或1.0分(例如在最大值為1.0之標度上)之剪接事件分數或剪接事件概率,且該位點可為用於剪接位點消除或移除之候選位點。在一些態樣中,在一或多個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剪接位點處之分數,例如GeneSplicer所使用之分數係基於由真馬爾可夫模型(Markov model)返回的該序列之優勢對數分數與由假馬爾可夫模型計算之分數之間的差異。在特定實施例中,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係獨立地或個別地評價。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係以剪接供體/受體對形式進行評價。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一或多個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諸如可能涉及非所需或引起非所需RNA異質性之隱蔽剪接事件的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消除。在一些實施例中,消除一或多個剪接位點包含對作為移除候選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中、在該等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處、含有該等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或在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附近之一或多個核苷酸進行修飾(例如藉由取代或置換進行修飾)。在一些態樣中,在剪接位點處、含有該剪接位點或在該剪接位點附近之密碼子內的特定核苷酸經修飾(例如經取代或置換)。在一些態樣中,修飾(諸如取代或置換)保留或保持由該位點處之特定密碼子編碼之胺基酸,同時移除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位點處或附近要修飾之密碼子包含涉及潛在剪接位點處兩個核苷酸中之一個或兩個的一或多個密碼子(在一些情況下,稱為「剪接位點密碼子」)。當預測在密碼子中之兩個核苷酸之間會發生潛在剪接時,該密碼子係此剪接位點之唯一剪接位點密碼子。若預測在兩個相鄰密碼子之間,例如在第一密碼子之最後一個核苷酸與下一密碼子之第一核苷酸之間發生潛在剪接,則該兩個密碼子均為剪接位點密碼子。舉例而言,對於預測處於兩個密碼子之邊界處的剪接位點,該兩個相鄰密碼子均可為核苷酸修飾之候選。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密碼子包含一個剪接位點密碼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密碼子包含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修飾一個或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來消除潛在剪接供體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修飾一個或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來消除潛在剪接受體供體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當剪接位點密碼子不存在同義密碼子時,該剪接位點處之一個或兩個密碼子未經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若不存在可用於特定剪接位點密碼子之同義密碼子,則鄰近密碼子中之一或多個核苷酸可經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經修飾之一或多個密碼子包括剪接位點密碼子,其中該修飾包含將該剪接位點處之一個或兩個核苷酸變為一或多個不同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修飾一個或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來消除剪接供體位點,其中修飾不會將該剪接位點處之核苷酸中的一個或兩個變為不同核苷酸,但鄰近核苷酸例如鄰近於剪接位點之密碼子之一部分經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經修飾之鄰近或相鄰核苷酸包括修飾作為鄰近或相鄰密碼子之一部分的核苷酸,該鄰近或相鄰密碼子諸如為在剪接位點密碼子上游或下游之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九個或十個密碼子內的密碼子。
在一些情況下,聚核苷酸可經手動地修飾,同時保留編碼之胺基酸序列,以減小預測之剪接位點的概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至少80%、85%、90%或95%之剪接位點概率的所預測之剪接位點中的一或多個經手動修飾以減小剪接事件之概率。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修飾係藉由對1、2、3、4、5、6或7個核苷酸進行核苷酸置換或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修飾係在剪接供體位點之接合處或在剪接受體位點之接合處。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中之至少一個係在剪接受體及/或剪接供體位點之剪接位點接合處的1、2、3、4、5、6、7、8、9或10個殘基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產生隱蔽剪接位點概率降低的經修飾之核酸序列的文庫。在一些實施例中,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係以剪接供體/受體對形式進行評價。在特定實施例中,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係獨立地或個別地評價,而不是作為剪接供體/受體對之一部分進行評價。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所預測之剪接位點未得到消除。在一些實施例中,轉錄物之啟動子區內的剪接位點(諸如已知或所預測之剪接位點)未得到消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修飾一或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或一或多個鄰近或相鄰密碼子(例如,若無法獲得剪接位點密碼子之同義密碼子)來消除一或多個潛在供體剪接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修飾一或兩個剪接位點密碼子或一或多個鄰近或相鄰密碼子(例如,若無法獲得剪接位點密碼子之同義密碼子)來消除一或多個潛在受體剪接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歷修飾之鄰近或相鄰密碼子包括在剪接位點密碼子上游或下游之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九個或十個密碼子內的密碼子,諸如在距剪接位點一個、兩個或三個密碼子內之密碼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用於剪接之潛在分支位點移除或消除。在一些態樣中,在該分支位點處或附近之密碼子內的核苷酸可經修飾,例如經取代或置換,以消除隱蔽剪接及/或減小RNA異質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修飾一或多個核苷酸可涉及取代或置換可能涉及剪接之核苷酸中的一個(諸如在剪接供體位點、剪接受體位點或剪接分支位點處),以使得保持由該密碼子編碼之胺基酸,且核苷酸取代或置換不改變由聚核苷酸編碼之多肽序列。在一些情況下,密碼子中之第三個位置比其他兩個位置更具簡併性。因此,各種同義密碼子可編碼特定胺基酸(參見例如以上I.B.2.a.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修飾包括用擬引入聚核苷酸之細胞的物種(例如人類)中所用之同義密碼子置換該密碼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物種係人類。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密碼子經物種中最常使用之相應同義密碼子或使用頻率與相應密碼子類似(例如使用頻率最接近)之同義密碼子置換(參見例如以上I.B.2.a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最初提出之修飾之後,評估用於剪接位點移除之轉殖基因候選性。在一些態樣中,在修飾及/或密碼子優化之後,可再次評價所提出之修飾,以評估所提出之修飾並鑑別任何其他潛在剪接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修飾序列以進行密碼子優化及/或剪接位點移除之後,使用相同的或一或多種其他或額外剪接位點預測工具對序列,諸如經修正或經修飾之核酸序列進行一或多種其他評估,以進一步評價剪接位點移除,諸如隱蔽剪接位點移除。在一些態樣中,將考慮針對後續步驟提出之修飾,且可使用迭代最佳化。在一些態樣中,可重複鑑別及/或修飾步驟中之任一個,例如直至轉錄物之異質性相較於最初所測定的轉錄物之異質性減小為止。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迭代評價及評估之後進行另一個或不同的修飾,諸如在同一密碼子處用不同核苷酸置換,或在不同位置或密碼子處進行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相應不同的同義密碼子,諸如使用特定物種中第二最常用的或與相應密碼子具有類似使用頻率(例如次最接近之使用頻率)之密碼子(參見例如以下II.B.2部分)。
在一些態樣中,可進一步評價所提出之修飾以例如評估該修飾是否在聚核苷酸中產生非所需或額外的限制位點。在一些態樣中,可能不需要額外限制位點,且可考慮另一個或不同的修飾(例如在同一密碼子處用不同核苷酸置換或在不同位置或密碼子處進行修飾)。在一些態樣中,避免特定限制位點,諸如指定之限制位點。在一些態樣中,若修飾不會實質上減小剪接位點預測分數,則可提出額外或替代性修飾。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該等方法之一或多次迭代之後,剪接位點預測分數可減小或降低至少約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或75%。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電腦系統執行一或多個步驟、工具、功能、過程或腳本。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剪接位點消除或移除之剪接位點預測、評價及修飾可藉由電腦實施之方法及/或藉由包括電腦實施之步驟的方法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序列與已知資料庫相比較、計算剪接位點預測分數、確定潛在核苷酸修飾、密碼子優化及/或任一個迭代步驟均可藉由電腦或使用電腦實施之步驟、工具、功能、過程或腳本來實施。在特定實施例中,提供包含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其中該記憶體含有可操作以使處理器進行本文所提供之方法中之任一個或多個步驟的指令。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計算上執行,例如使用一或多種電腦程式及/或經由使用計算演算法來執行步驟、功能、過程或腳本。
用於鑑別及/或移除可能之剪接位點的例示性步驟、功能、過程或腳本包括以下之一或多個步驟:選擇序列,寫入FASTA格式序列,加載密碼子表(例如來自www.kazusa.or.jp/codon),運行GeneSplicer,加載預測,解析密碼子,測定預測中之重疊,鑑別次最高使用之同義密碼子,檢查限制位點,產生註釋或評估其他密碼子。特定步驟可評估正向及反向股兩者。在一些態樣中,亦可考慮先前註釋之剪接位點修飾,以使迭代最佳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重複步驟、功能、過程或腳本中之任一個或多個。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 CAR之聚核苷酸,或本文所提供之構築體包括修飾以移除可能造成剪接事件及/或減少表現及/或增加RNA異質性的一或多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聚核苷酸在間隔子區中之一或多個聚核苷酸中進行修飾以消除或減少剪接事件。經修飾或未包括在提供之CAR中的潛在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示於SEQ ID NO: 176、177、178、179、180或181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減小或消除潛在剪接及/或供體位點的此類位點之經修飾核苷酸示於SEQ ID NO:182、183、184、185、186、187或188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的編碼抗GPRC5D CAR或另一CAR之聚核苷酸含有SEQ ID NO:182、183、184、185、186、187或188中所示之一或多個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抗GPRC5D CAR包括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28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子係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c.   其他特徵
亦提供含有聚核苷酸之載體及含有該等載體之宿主細胞,例如用於製造嵌合抗原受體。亦提供用於製造嵌合抗原受體之方法。該核酸可編碼包含抗體VL區及/或VH區(例如抗體輕鏈及/或重鏈)之嵌合抗原受體。該核酸可編碼一或多種胺基嵌合抗原受體,該等嵌合抗原受體各自包含抗體VL區及/或VH區(例如抗體輕鏈及/或重鏈)。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或多種包含此類聚核苷酸之載體(例如表現載體)。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包含此類聚核苷酸之宿主細胞。在一個此類實施例中,宿主細胞包括含編碼嵌合抗原受體之核酸的載體(例如經該載體轉型),該嵌合抗原受體包含抗體VH區。在另一個此類實施例中,宿主細胞包含(例如經以下轉型):(1)含編碼嵌合抗原受體之核酸的載體,該嵌合抗原受體包含抗體VL區及抗體VH區;或(2)第一載體及第二載體,該第一載體包含編碼含第一抗體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核酸且該第二載體包含編碼含第二抗體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宿主細胞包含一或多個載體(例如經該一或多個載體轉型),該一或多個載體包含編碼一或多種嵌合抗原受體之一或多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或多種此類宿主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含有一或多種此類宿主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宿主細胞可以表現不同嵌合抗原受體,或相同嵌合抗原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宿主細胞各自可以表現多於一種嵌合抗原受體。
亦提供製備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之方法。對於重組製造嵌合受體,可分離編碼例如本文所描述之嵌合受體抗體的核酸序列並將其插入一或多個載體中以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選殖及/或表現。此類核酸序列可使用習知程序容易地分離及測序(例如藉由使用能夠特異性結合至編碼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針)。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製備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適於表現受體之條件下培養包含如上文所提供的編碼抗體之核酸序列的宿主細胞。
亦提供製備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之方法。對於重組製造嵌合受體,可分離編碼例如本文所描述之嵌合受體抗體的核酸序列並將其插入一或多個載體中以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選殖及/或表現。此類核酸序列可使用習知程序容易地分離及測序(例如藉由使用能夠特異性結合至編碼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針)。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製造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適於表現受體之條件下培養包含如上文所提供的編碼抗體之核酸序列的宿主細胞。
亦提供製備嵌合抗原構築體之方法,該等嵌合抗原構築體包含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及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兩者。對於重組製造嵌合受體,可分離編碼例如本文所描述之兩種嵌合受體抗體的核酸序列並將其插入一或多個載體中以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選殖及/或表現。此類核酸序列可使用習知程序容易地分離及測序(例如藉由使用能夠特異性結合至編碼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針)。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製備雙重CAR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適於表現受體之條件下培養包含如上文所提供的編碼抗體之核酸序列的宿主細胞。
亦提供製備結合GPRC5D及BCMA兩者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方法。對於重組製造嵌合受體,可分離編碼例如本文所描述之兩種嵌合受體抗體的核酸序列並將其插入一或多個載體中以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選殖及/或表現。此類核酸序列可使用習知程序容易地分離及測序(例如藉由使用能夠特異性結合至編碼抗體重鏈及輕鏈之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針)。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製備結合BCMA及GPRC5D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適於表現受體之條件下培養包含如以上所提供的編碼抗體之核酸序列的宿主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製備細胞組合物之方法,該細胞組合物包含表現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之細胞。
除原核生物之外,真核微生物,諸如絲狀真菌或酵母,亦係適用於編碼抗體之載體的選殖或表現宿主,包括糖基化路徑已經修飾以模擬或接近人類細胞中之糖基化路徑,從而產生具有部分或完全人類糖基化模式之抗體的真菌及酵母菌株。參見Gerngross, Nat. Biotech. 22:1409-1414 (2004);及Li等人, Nat. Biotech. 24:210-215 (2006)。
可用於表現多肽之例示性真核細胞包括(但不限於) COS細胞,包括COS 7細胞;293細胞,包括293-6E細胞;CHO細胞,包括CHO-S、DG44. Lec13 CHO細胞及FUT8 CHO細胞;PER. C6®細胞;及NSO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重鏈及/或輕鏈(例如VH區及/或VL區)可在酵母中表現(參見例如美國公開案第2006/0270045 A1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特定真核宿主細胞係基於其對重鏈及/或輕鏈(例如VH區及/或VL區)進行所需轉譯後修飾之能力來選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CHO細胞產生多肽,該等多肽之唾液酸化水準高於在293細胞中所產生之相同多肽。在特定實例中,使用免疫細胞,諸如人類免疫細胞表現所提供的編碼嵌合抗原受體之多肽。在一些實例中,免疫細胞係T細胞,諸如CD4+及/或CD8+免疫細胞。 II. BCMA結合受體及編碼聚核苷酸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BCMA結合劑,諸如結合BCMA分子之重組受體或嵌合抗原受體,以及編碼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諸如重組受體(例如CAR)之聚核苷酸,及表現此類受體之細胞。BCMA結合細胞表面蛋白質一般含有特異性結合至BCMA,諸如特異性結合至BCMA蛋白質,諸如人類BCMA蛋白質的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及/或其他結合肽。在一些態樣中,該等藥劑結合至BCMA之細胞外部分。
提供之聚核苷酸中有編碼特異性結合BCMA之重組受體,諸如抗原受體的聚核苷酸。在一些態樣中,亦提供所編碼之受體,諸如含有BCMA結合多肽之受體,以及其組合物及製品及用途。
該等BCMA結合結合多肽中有抗體,諸如單鏈抗體(例如抗原結合抗體片段),或其部分。在一些實例中,重組受體係嵌合抗原受體,諸如含有抗BCMA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嵌合抗原受體。所提供之聚核苷酸可併入構築體中,諸如脫氧核糖核酸(DNA)或RNA構築體中,諸如可引入至用於表現所編碼之重組BCMA結合受體之細胞中的構築體中。
編碼BCMA結合多肽之聚核苷酸包含如類似前述部分,包括I部分(例如I.C.部分)中所闡述之特徵。
所提供之BCMA結合受體一般含有細胞外結合分子及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提供之受體中有含有抗體之多肽,諸如含有抗BCMA之重組細胞表面受體。此類受體包括含有此類抗體之嵌合抗原受體。
提供之重組受體中有包括BCMA結合片段之嵌合抗原受體。該等重組受體包括特異性結合至BCMA之嵌合抗原受體,諸如含有抗BCMA抗體,例如BCMA抗原結合片段之抗原受體。該等抗原受體中有功能性非TCR抗原受體,諸如嵌合抗原受體(CAR)。亦提供表現重組受體之細胞及其在過繼細胞療法中之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與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及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在該等嵌合受體中有嵌合抗原受體(CAR)。該等嵌合受體,諸如CAR一般包括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括、係或包含抗BCMA抗體。因此,嵌合受體,例如CAR,在其細胞外部分中通常包括一或多個BCMA結合分子,諸如一或多個抗原結合片段、結構域或部分,或一或多個抗體可變區、及/或抗體分子,諸如本文所描述之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CAR包括抗體分子之一或多個GPRC5D結合部分,諸如抗體之重鏈可變(VH)區及/或輕鏈可變(VL)區,例如scFv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GPRC5D結合CAR含有賦予所提供CAR之GPRC5D結合特性的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結構域可為所描述之任何抗GPRC5D抗體或來源於所描述之任何抗GPRC5D抗體(參見例如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WO 2018/017786)。此類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任一種均可用於所提供之CAR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 CAR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係含有來源於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或WO 2018/017786中所描述之抗體的可變重鏈(VH)及/或可變輕鏈(VL)區的scFv。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例如抗GPRC5D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如所描述之重鏈及/或輕鏈可變(VH或VL)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或CDR-H3的VH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L1、CDR-L2及/或CDR-L3的VL區序列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或CDR-H3的VH區序列,且包括含如所描述之CDR-L1、CDR-L2及/或CDR-L3的VL區序列。另外,在該等抗體中有具有與此類序列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序列的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體片段具有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及WO 2018/017786中任一個所描述之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中之任一種的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重鏈可變(VH)區,該VH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VH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H序列中存在之CDR-H1、CDR-H2及/或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區包含根據Kabat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區包含根據Chothia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區包含根據AbM編號之CDR-H1、CDR-H2及/或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可變重鏈(VH)區,該VH區包括含選自SEQ ID NO:75、78、80、82、90、93、95、97、105、108、110、112、120、123、125、127、135、138、140、142、152、162、165、167及16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b)含選自SEQ ID NO:76、79、81、83、91、94、96、98、106、109、111、113、121、124、126、128、136、139、141、143、150、153、154、155、163、166、168及17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77、84、92、99、107、114、122、129、137、144、151、156、164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H區,其包括分別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SEQ ID NO:75、76及77;SEQ ID NO:78、79及77;SEQ ID NO:80、81及77;SEQ ID NO:82、83及84;SEQ ID NO:90、91及92;SEQ ID NO:93、94及92;SEQ ID NO:95、96及92;SEQ ID NO:97、98及99;SEQ ID NO:105、106及107;SEQ ID NO:108、109及107;SEQ ID NO:110、111及107;SEQ ID NO:112、113及114;SEQ ID NO:120、121及122;SEQ ID NO:123、124及122;SEQ ID NO:125、126及122;SEQ ID NO:127、128及129;SEQ ID NO:135、136及137;SEQ ID NO:138、139及137;SEQ ID NO:140、141及137;SEQ ID NO:142、143及144;SEQ ID NO:135、150及151;SEQ ID NO:152、153及151;SEQ ID NO:140、154及151;SEQ ID NO:142、155及156;SEQ ID NO:162、163及164;SEQ ID NO:165、166及164;SEQ ID NO:167、168及164;SEQ ID NO:169、170及171。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H區,其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對應地SE Q ID NO:75、76及77;對應地SEQ ID NO:78、79及77;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對應地SEQ ID NO:90、91及92;對應地SEQ ID NO:93、94及92;對應地SEQ ID NO:95、96及92;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對應地SEQ ID NO:105、106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08、109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10、111及107;對應地SEQ ID NO:112、113及114;對應地SEQ ID NO:120、121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3、124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對應地SEQ ID NO:135、136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38、139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40、141及137;對應地SEQ ID NO:142、143及144;對應地SEQ ID NO:135、150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52、153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對應地SEQ ID NO:162、163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5、166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7、168及164;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CDR-H1、CDR-H2及CDR-H3,其分別包含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H1、CDR-H2及CDR-H3之胺基酸序列。
在本文所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一些實施例中,VH區包含如所描述之CDR-H1、CDR-H2及CDR-H3中之任一個且包含分別與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FR1、FR2、FR3及/或FR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構架區1(FR1)、FR2、FR3及/或FR4。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例如抗GPRC5D CAR)中包含VH區的抗體或抗體片段進一步包含輕鏈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及VL區,或VH及VL區之足夠抗原結合部分。在此類實施例中,VH區序列可為上文所描述之VH序列中的任一個。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或scFv。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另外含有恆定區之全長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AR包括含以上VH區中之任一個且含有可變輕鏈區或其足夠抗原結合部分的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包括含VH區及可變輕鏈(VL)區、或VH及VL區之足夠抗原結合部分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此類實施例中,VH區序列可為上文所描述之VH序列中的任一個。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抗原結合片段,諸如Fab或scFv。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抗體係另外含有恆定區之全長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具有WO 2016/090312、WO 2016/090329及WO 2018/017786中之任一個中所描述的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區,該VL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區,該VL區具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輕鏈可變(VL)區,該VL區具有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含有此類VL序列中存在之CDR-L1、CDR-L2及/或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區包含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區包含根據Chothia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L區包含根據AbM編號之CDR-L1、CDR-L2及/或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含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具有可變輕鏈(VL)區,該VL區包括含選自SEQ ID NO:85、88、100、103、115、118、130、133、145、148、157、160、172及17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b)含選自SEQ ID NO:86、89、101、104、116、119、131、134、146、149、158及16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87、102、117、132、147、159、173及17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L區,其包括分別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SEQ ID NO:85、86及87;SEQ ID NO:88、89及87;SEQ ID NO:100、101及102;SEQ ID NO:103、104及102;SEQ ID NO:115、116及117;SEQ ID NO:118、119及117;SEQ ID NO:130、131及132;SEQ ID NO:133、134及132;SEQ ID NO:145、146及147;SEQ ID NO:148、149及147;SEQ ID NO:157、158及159;SEQ ID NO:160、161及159;SEQ ID NO:172、86及173;SEQ ID NO:174、89及175;SEQ ID NO:174、89及297。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L區,其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對應地SEQ ID NO:115、116及117;對應地SEQ ID NO:118、119及117;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對應地SEQ ID NO:145、146及147;對應地SEQ ID NO:148、149及147;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對應地SEQ ID NO:172、86及173;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175;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297。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或34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含有選自SEQ ID NO: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分別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本文所提供之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諸如抗GPRC5D抗體或抗體片段包含與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VH區胺基酸序列,及含與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的VL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區包括分別含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或33中之任一個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CDR-H3;且包括分別含選自SEQ ID NO: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之任一個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CDR-L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區包含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之VL區包含SEQ ID NO: 22、24、26、28、30、32或34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及VL區分別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22;SEQ ID NO: 23及24;SEQ ID NO: 25及26;SEQ ID NO: 27及28;SEQ ID NO: 29及30;SEQ ID NO: 31及32;或SEQ ID NO: 33及34,或與以上VH及VL中之任一個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諸如與其具有至少90%、91%、92%、93%、94%、95%、96%、97%、98%或99%序列一致性之任何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舉例而言,其中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VH及VL區包含分別選自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22;SEQ ID NO: 23及24;SEQ ID NO: 25及26;SEQ ID NO: 27及28;SEQ ID NO: 29及30;SEQ ID NO: 31及32;SEQ ID NO: 33及34。在其他實例中,其中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VH及VL區包含分別選自以下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及63;SEQ ID NO: 23及64;SEQ ID NO: 25及65;SEQ ID NO: 27及66;SEQ ID NO: 29及67;SEQ ID NO: 31及68;SEQ ID NO: 33及69。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單鏈可變片段(scFv)、或雙功能抗體、或單結構域抗體(sd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僅包含VH區之單結構域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包含重鏈可變(VH)區及輕鏈可變(VL)區之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單鏈抗體片段(例如scFv)包括接合兩個抗體結構域或區域,諸如重鏈可變(VH)區及輕鏈可變(VL)區的一或多個連接子。連接子通常係肽連接子,例如可撓性及/或可溶性肽連接子。在該等連接子中有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及/或在一些情況下富含蘇胺酸之連接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進一步包括能夠改善溶解度之帶電殘基,諸如離胺酸及/或麩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脯胺酸。
因此,所提供之CAR含有抗GPRC5D抗體,其包括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及雙功能抗體,尤其是人類單鏈抗體片段,通常包含接合兩個抗體結構域或區域,即該等VH及VL區之連接子。連接子通常係肽連接子,例如可撓性及/或可溶性肽連接子,諸如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之肽連接子。
在一些態樣中,富含甘胺酸及絲胺酸(及/或蘇胺酸)之連接子包括至少80%、85%、90%、91%、92%、93%、94%、95%、96%、97%、98%或99%之此類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包括至少或至少約50%、55%、60%、70%或75%之甘胺酸、絲胺酸及/或蘇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實質上完全由甘胺酸、絲胺酸及/或蘇胺酸構成。連接子之長度一般在約5個與約50個胺基酸之間,通常在或在約10個與或與約30個之間,例如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或30個,且在一些實例中,長度在10個與25個胺基酸之間。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各種數量的序列GGGGS (4GS;SEQ ID NO:50)或GGGS (3GS;SEQ ID NO:51)之重複(諸如在2、3、4與5個之間的此類序列之重複)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SEQ ID NO: 52中所示之序列(GGGGSGGGGSGGGGS)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進一步包括具有SEQ ID NO:53中所示之序列(GSTSGSGKPGSGEGSTKG)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進一步包括具有SEQ ID NO:54中所示之序列(SRGGGGSGGGGSGGGGSLEMA)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具有SEQ ID NO: 47中所示之序列(GSRGGGGSGGGGSGGGGSLEMA)或由其組成的連接子。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之實施例包括含前述連接子中之一或多個的單鏈抗體片段,例如scFv,該等連接子為諸如富含甘胺酸/絲胺酸之連接子,包括具有GGGS (SEQ ID NO:51)或GGGGS (SEQ ID NO:50)之重複的連接子,諸如SEQ ID NO:47、52或54中所示之連接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可在VL區之胺基末端。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可在VL區之羧基末端。在特定實施例中,片段,例如scFv,可包括VH區或其部分,隨後為連接子,隨後為VL區或其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片段,例如scFv,可包括VL區或其部分,隨後為連接子,隨後為VH區或其部分。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scFv包含選自SEQ ID NO:1-14中之任一個的胺基酸序列,或具有與選自SEQ ID NO:1-14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2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 2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2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 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包括: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75、76及7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包括: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78、79及7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包括: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的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包括: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包含SEQ ID NO: 21中所示之序列且VL區包含SEQ ID NO: 2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包含SEQ ID NO: 21中所示之序列且VL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0、91、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3、94及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含SEQ ID NO: 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5、96及9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5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05、106、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08、109及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0、111及10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12、113及1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18、119及1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2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5、136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8、139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0、141及13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2、143及14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48、149及14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35、150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52、153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提供之抗GPRC5D 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係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6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2、163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72、86、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5、166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72、86及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7、168及16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72、86及17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9、170、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74、89及17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69、170、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包括分別含SEQ ID NO: 174、89及29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6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7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在所提供之CAR中的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中有人類抗體。在所提供之人類抗GPRC5D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的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H區,其包含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D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J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含有VL區,其包含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κ或λ鏈V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及/或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κ或λ鏈J區段編碼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之該部分對應於CDR-H1、CDR-H2及/或CDR-H3。在一些實施例中,VH區之該部分對應於構架區1 (FR1)、FR2、FR2及/或FR4。在一些實施例中,VL區之該部分對應於CDR-L1、CDR-L2及/或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VL區之該部分對應於FR1、FR2、FR2及/或FR4。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1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1。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1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1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2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2。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2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2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D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3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H3。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H3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重鏈V區段、D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H3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1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1。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1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所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1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2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2。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2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2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含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3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的CDR-L3。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的CDR-L3具有與由生殖系核苷酸人類輕鏈V區段及J區段編碼之序列內的相應CDR-L3區100%一致、或與其有不超過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差異的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含人類生殖系基因區段序列之構架區。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H區,其中構架區,例如FR1、FR2、FR3及FR4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諸如V區段及/或J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含有VL區,其中構架區,例如FR1、FR2、FR3及FR4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諸如V區段及/或J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具有至少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舉例而言,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VH區及/或VL區內所含有之構架區序列與由人類生殖系抗體區段編碼之構架區序列有不超過10個胺基酸,諸如不超過9、8、7、6、5、4、3、2或1個胺基酸差異。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另一重組受體係抗BCMA受體,諸如抗BCMA CAR。涵蓋本文中提供之細胞、方法及用途中任何抗BCMA CAR之使用或併入。同樣涵蓋在例如多順反子(例如雙順反子)表現載體中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及另一受體之聚核苷酸。例示性抗BCMA CAR分子描述於以下中:WO 2013/154760、WO 2015/052538、WO 2015/090229、WO 2015/092024、WO 2015/158671、WO 2016/014565、WO 2016/014789、WO 2016/094304、WO 2016/166630、WO 2017/021450、WO 2017/083511、WO 2017/130223、WO 2017/211900、WO 2018/085690、WO 2018/028647、WO 2019/090003。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係對BCMA,例如人類BCMA具有特異性之抗BCMA CAR。先前已描述含有包括小鼠抗人類BCMA抗體及人類抗人類抗體在內之抗BCMA抗體的嵌合抗原受體,及表現此類嵌合受體之細胞。參見Carpenter等人, Clin Cancer Res., 2013, 19(8):2048-2060;WO 2016/090320;WO2016090327;WO2010104949A2;及WO2017173256。在一些實施例中,抗BCMA CAR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諸如scFv,其含有來源於WO 2016/090320或WO2016090327中所描述之抗體的可變重鏈(VH)及/或可變輕鏈(VL)區。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18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19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99、200、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2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19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19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1、222、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9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19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19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99、200及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9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19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19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6、207及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9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4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5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包含SEQ ID NO: 19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區,其包含SEQ ID NO:19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5、236、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9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51或25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1或25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BCMA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之重組受體,諸如CAR進一步包括間隔子,諸如以上I.1.b.部分中所描述之任何間隔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BCMA抗體(例如抗原結合片段)之重組受體,諸如CAR進一步包括跨膜結構域,諸如以上I.1.c.部分中所描述之任何跨膜結構域。 III.     經工程改造之細胞
亦提供含有重組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之細胞,諸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該重組受體諸如為包括含如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抗體之細胞外結構域的重組受體。亦提供此類細胞之群體、含有此類細胞及/或富含此類細胞之組合物,諸如其中表現GPRC5D結合受體之細胞佔該組合物中總細胞或某一類型之細胞諸如T細胞、CD8+細胞或CD4+細胞至少50%、60%、70%、80%、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百分比。
亦提供經工程改造成含有重組抗GPRC5D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及至少一種第二重組受體之細胞,諸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受體係抗BCMA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受體係CAR。在一些實施例中,抗GPRC5D受體係CAR且第二受體係CAR。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如本文所提供之重組抗GPRC5D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及抗BCMA受體(例如抗BCMA CAR)。抗BCMA受體可以為任何已知之抗BCMA受體,諸如本文或別處所描述的抗BCMA CAR(參見例如WO 2013/154760、WO 2015/052538、WO 2015/090229、WO 2015/092024、WO 2015/158671、WO 2016/014565、WO 2016/014789、WO 2016/094304、WO 2016/166630、WO 2017/021450、WO 2017/083511、WO 2017/130223、WO 2017/211900、WO 2018/085690、WO 2018/028647)。例示性抗BCMA CAR描述於II部分中。預期所描述之抗BCMA CAR中之任一種均可用作提供的利用抗GPRC5D CAR靶向GPRC5D及BCMA之多重靶向方法中之任一種中的第二CA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可以與表現一或多種其他重組受體的一或多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群體組合。此類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群可以調配為相同或獨立的組合物。在該等組合物中有用於投藥,諸如用於過繼細胞療法之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亦提供用於向個體,例如患者投與本文所提供之細胞及組合物中之任一種的治療方法。
因此,亦提供表現含有抗體之重組受體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含有CAR之細胞。細胞一般為真核細胞,諸如哺乳動物細胞,且通常為人類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來源於血液、骨髓、淋巴或淋巴器官,係免疫系統之細胞,諸如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細胞,例如骨髓或淋巴細胞,包括淋巴球,通常為T細胞及/或NK細胞。其他例示性細胞包括幹細胞,諸如多潛能(multipotent)及多能(pluripotent)幹細胞,包括經誘導之多能幹細胞(iPSC)。細胞通常為初代細胞,諸如直接自個體分離及/或自個體分離且冷凍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括T細胞或其他細胞類型之一或多個亞群,諸如完整T細胞群、CD4+細胞、CD8+細胞及其亞群,諸如根據以下定義之細胞:功能、活化狀態、成熟度、分化潛能、擴增、再循環、位置及/或持久能力、抗原特異性、抗原受體類型、特定器官或區室中之存在、標記物或細胞介素分泌型態及/或分化程度。提及待治療之個體時,細胞可為同種異體細胞及/或自體細胞。在該等方法當中包括現成方法。在一些態樣中,諸如在現成技術中,細胞係多能及/或多潛能細胞,諸如幹細胞,諸如經誘導之多能幹細胞(iPSC)。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如本文所述自個體分離出細胞、對其進行製備、處理、培養及/或工程改造,以及在低溫保存之前或之後將其再引入同一患者體內。
T細胞及/或CD4+ T細胞及/或CD8+ T細胞之亞型及亞群係未處理T (TN)細胞、效應T細胞(TEFF)、記憶型T細胞及其亞型,諸如幹細胞記憶型T (TSCM)、中樞記憶型T (TCM)、效應記憶型T (TEM)或終末分化效應記憶型T細胞;腫瘤浸潤性淋巴球(TIL)、不成熟T細胞、成熟T細胞、輔助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黏膜相關不變T (MAIT)細胞、天然存在及適應性調節T (Treg)細胞、輔助T細胞,諸如TH1細胞、TH2細胞、TH3細胞、TH17細胞、TH9細胞、TH22細胞、濾泡性輔助T細胞;α/β T細胞及δ/γ T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係自然殺手(NK)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係單核球或粒細胞,例如骨髓細胞、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樹突狀細胞、肥大細胞、嗜伊紅白血球及/或嗜鹼性球。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括一或多個經由基因工程改造引入之聚核苷酸,且由此表現此類聚核苷酸的重組產物或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係異源聚核苷酸,亦即通常不存在於細胞或獲自該細胞之樣品中,諸如獲自另一生物體或細胞之聚核苷酸,此類聚核苷酸例如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作為此類細胞來源之生物體中通常未發現。在一些實施例中,聚核苷酸不為天然存在之聚核苷酸,諸如在自然界中未發現之聚核苷酸,包括含編碼來自多種不同細胞類型之各種結構域的聚核苷酸之嵌合組合的聚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包含如本文所描述之載體(例如病毒載體、表現載體等),諸如包含編碼本文所描述之重組受體之核酸的載體。 A.  用於基因工程改造之載體及方法
亦提供用於表現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及用於製造表現此類受體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方法、聚核苷酸、組合物及套組。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重組受體(例如CAR)可經基因工程改造放入細胞或複數個細胞中。基因工程改造一般涉及將編碼重組組分或經工程改造之組分的核酸引入細胞中,諸如藉由慢病毒轉導、逆轉錄病毒轉導、轉染或轉型來引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因轉移係藉由以下方式實現:首先刺激細胞,諸如藉由將細胞與誘導反應之刺激物組合,該反應諸如為增殖、存活及/或活化,例如由細胞介素或活化標記物之表現量測;隨後轉導經活化之細胞,及在培養物中擴增至足以用於臨床應用之數量。
在一些情形中,刺激因子(例如淋巴激素或細胞介素)之過度表現可對個體有毒。因此,在一些情形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包括使細胞諸如以過繼免疫療法投與時易於在活體內經歷陰性選擇的基因區段。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細胞經工程改造,以使得其可因投與其之患者之活體內條件變化而消除。可陰性選擇之表型可由於賦予對所投與藥劑(例如化合物)之敏感性之基因的插入而產生。可陰性選擇之基因包括賦予更昔洛韋(ganciclovir)敏感性之單純性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HSV-I TK)基因(Wigler等人, Cell 2:223, 1977);細胞次黃嘌呤磷酸核糖基轉移酶(HPRT)基因、細胞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轉移酶(APRT)基因、細菌胞嘧啶脫胺酶(Mullen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9:33 (1992))。
在一些態樣中,細胞進一步經工程改造以促進細胞介素或其他因子之表現。用於引入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組分,例如抗原受體,例如CAR的各種方法係熟知的,且可與所提供之方法及組合物一起使用。例示性方法包括用於轉移編碼該等受體之聚核苷酸的方法,包括經由病毒(例如逆轉錄病毒或慢病毒)轉導、轉座子及電穿孔來進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重組感染性病毒粒子,諸如來源於猴病毒40 (SV40)、腺病毒、腺相關病毒(AAV)之載體將重組聚核苷酸轉移至細胞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重組慢病毒載體,諸如基於HIV-1慢病毒之載體(慢病毒載體;參見例如Amado等人, Science.1999年7月30日; 285(5428):674-676),或逆轉錄病毒載體諸如γ逆轉錄病毒載體(參見例如Koste等人(2014) Gene Therapy 2014年4月3日. doi: 10.1038/gt.2014.25;Carlens等人(2000) Exp Hematol 28(10): 1137-46;Alonso-Camino等人(2013) Mol Ther Nucl Acids 2, e93;Park等人, Trends Biotechnol. 2011年11月29日(11): 550-557)將重組聚核苷酸轉移至T細胞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逆轉錄病毒載體或慢病毒載體具有長末端重複序列(LTR)。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係來源於莫洛尼鼠類白血病病毒(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MoMLV)、骨髓增生性肉瘤病毒(MPSV)、鼠類胚胎幹細胞病毒(MESV)、鼠類幹細胞病毒(MSCV)、形成脾臟病灶病毒(SFF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SIV)或腺相關病毒(AAV)。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係自滅活(SIN)的。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係條件複製型(可移動的)載體。大部分慢病毒載體係來源於人類、貓科動物或猴慢病毒。大部分逆轉錄病毒載體係來源於鼠類逆轉錄病毒。在一些實施例中,慢病毒或逆轉錄病毒包括來源於任何禽鳥或哺乳動物細胞來源者。慢病毒或逆轉錄病毒通常具有雙嗜性,意謂其能夠感染包括人類在內之若干物種的宿主細胞。在一個實施例中,待表現之基因置換逆轉錄病毒gag、pol及/或env序列。慢病毒轉導方法係已知的。例示性方法描述於例如Wang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 689-701;Cooper等人 (2003) Blood. 101:1637-1644;Verhoeyen等人(2009) Methods Mol Biol. 506: 97-114;及Cavalieri等人(2003) Blood. 102(2): 497-505中。多種例示性逆轉錄病毒系統亦已有描述(例如Amado等人(1999) Science 285(5428):674-676;美國專利第5,219,740號、第6,207,453號、第5,219,740號;Miller及Rosman (1989) BioTechniques 7:980-990;Miller (1990) Human Gene Therapy 1:5-14;Scarpa等人(1991) Virology 180:849-852;Burns等人(1993)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8033-8037;以及Boris-Lawrie及Temin (1993) Cur. Opin. Genet. Develop. 3:102-109)。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電穿孔將重組聚核苷酸轉移至T細胞中(參見例如Chicaybam等人(2013) PLoS ONE 8(3): e60298;及Van Tedeloo等人(2000) Gene Therapy 7(16): 1431-1437)。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轉位將重組聚核苷酸轉移至T細胞中(參見例如Manuri等人(2010) Hum Gene Ther 21(4): 427-437;Sharma等人(2013) Molec Ther Nucl Acids 2, e74;及Huang等人(2009) Methods Mol Biol 506: 115-126)。將遺傳物質引入免疫細胞中並在免疫細胞中表現之其他方法包括磷酸鈣轉染(例如,如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John Wiley&Sons, New York. N.Y.中所述)、原生質體融合、陽離子性脂質體介導轉染;鎢粒子促進之微粒轟擊(Johnston(1990), Nature 346: 776-777);及磷酸鍶DNA共沈澱(Brash等人(1987), Mol. Cell Biol. 7: 2031-2034)。用於轉移編碼重組產物之聚核苷酸的其他方法及載體係例如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2014055668號及美國專利第7,446,190號中所描述之方法及載體。
在額外聚核苷酸,例如供引入之基因中有改善療法結果,諸如藉由促進所轉移細胞之存活力及/或功能來改善療法結果的聚核苷酸;提供基因標記物以選擇及/或評估細胞,諸如評估活體內存活或定位之基因;改善安全性,例如藉由使細胞對活體內陰性選擇敏感來改善安全性的基因,如Lupton S. D.等人, Mol. and Cell Biol., 11:6 (1991);及Riddell等人, Human Gene Therapy 3:319-338 (1992)所描述;亦參見Lupton等人之公開案PCT/US91/08442及PCT/US94/05601,其描述了使用藉由使顯性陽性可選擇標記物與陰性可選擇標記物融合得到的雙功能可選擇融合基因。參見例如Riddell等人,美國專利第6,040,177號,第14-17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重組受體(例如CAR)可經基因工程改造以在細胞或複數個細胞中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重組受體及第二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係由相同或獨立核酸分子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結合分子經工程改造以在細胞或複數個細胞中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結合分子係抗BCMA受體,諸如本文中或以下中所描述的抗BCMA CAR:WO 2013/154760、WO 2015/052538、WO 2015/090229、WO 2015/092024、WO 2015/158671、WO 2016/014565、WO 2016/014789、WO 2016/094304、WO 2016/166630、WO 2017/021450、WO 2017/083511、WO 2017/130223、WO 2017/211900、WO 2018/085690、WO 2018/028647。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或構築體可含有啟動子及/或增強子或調控所編碼之重組受體之表現的調控元件。在一些實例中,啟動子及/或增強子或調控元件可為條件依賴性啟動子、增強子及/或調控元件。在一些實例中,此等元件驅動轉殖基因之表現。在一些實例中,CAR轉殖基因可操作地連接至啟動子,諸如具有HTLV1增強子之EF1α啟動子(SEQ ID NO:61)。在一些實例中,CAR轉殖基因可操作地連接至位於轉殖基因下游之土撥鼠肝炎病毒(WHP)轉錄後調控元件(WPRE;SEQ ID NO:62)。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或構築體可含有驅動一或多個核酸分子之表現的單個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類核酸分子,例如轉錄物,可為多順反子(雙順反子或三順反子,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6,060,273號)。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轉錄單元可經工程改造為含有IRES (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之雙順反子單元,其允許藉由來自單個啟動子之訊息對基因產物(例如編碼第一及第二嵌合受體)進行共表現。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或構築體可以含有處於單個啟動子之調控下的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之核酸及編碼抗BCMA受體(例如抗BCMA CAR)之核酸,該等核酸係藉由IRES分隔開。
或者,在一些情況下,單個啟動子可引導RNA之表現,該RNA在單個開放閱讀框架(ORF)中含有由編碼自裂解肽(例如2A裂解序列)或蛋白酶識別位點(例如弗林蛋白酶)之序列彼此間隔開的兩個或三個基因(例如編碼第一及第二結合分子,例如抗體重組受體)。因此,ORF編碼單個多肽,該多肽在轉譯期間(在T2A的情況下)或之後裂解成個別蛋白質。在一些情況下,肽,諸如T2A可使核糖體在2A元件之C末端跳躍(核糖體跳躍)合成肽鍵,由此在2A序列之一端與接下來之肽下游之間產生分離(參見例如de Felipe. Genetic Vaccines and Ther. 2:13 (2004)及deFelipe等人Traffic 5:616-626 (2004))。已知許多2A元件。可用於本文所揭示之方法及聚核苷酸中的2A序列之實例不限於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70116690號中所描述的來自口蹄疫病毒之2A序列(F2A,例如SEQ ID NO:42或43))、來自馬A型鼻炎病毒之2A序列(E2A,例如SEQ ID NO:40或41)、來自明脈扁刺蛾病毒之2A序列(T2A,例如SEQ ID NO:35、36或37)及來自豬捷申病毒-1之2A序列(P2A,例如SEQ ID NO:38或39)。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不同或獨立的啟動子驅動編碼一或多個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之一或多個核酸分子的表現。
本文所提供之重組受體中之任一種,例如抗GPRC5D重組受體及/或額外重組受體,均可由呈任何組合或佈置的含有一或多個編碼該等受體之核酸分子的聚核苷酸編碼。舉例而言,一個、兩個、三個或超過三個聚核苷酸可編碼一個、兩個、三個或超過三個不同的受體或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個載體或構築體含有編碼一或多種重組受體之核酸分子,且獨立的載體或構築體含有編碼額外結合分子,例如抗體及/或重組受體,諸如抗BCMA受體(例如抗BCMA CAR)之核酸分子。該等核酸分子各自亦可編碼一或多個替代標記物,諸如螢光蛋白(例如綠色螢光蛋白(GFP))或細胞表面標記物(例如截短之表面標記物,諸如截短之EGFR(tEGFR)),其可用於確定用於表現該受體之細胞的轉導或工程改造。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將外源性標記物基因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療法結合使用以容許偵測或選擇細胞,且在一些情況下,亦促進由ADCC進行之細胞自殺。例示性標記物基因包括截短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其可與所關注之轉殖基因(例如CAR或TCR)一起在經轉導之細胞中共表現(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8,802,374號)。EGFRt含有由抗體西妥昔單抗(cetuximab) (Erbitux®)識別之抗原決定基。出於此原因,Erbitux®可用於鑑別或選擇已經EGFRt構築體工程改造之細胞,包括在亦經另一重組受體(諸如嵌合抗原受體(CAR))共同工程改造之細胞中進行鑑別或選擇。
在一些實施例中,標記物係非天然發現於T細胞上或非天然發現於T細胞之表面上的分子,例如細胞表面蛋白質,或其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分子係非自體分子,例如非自體蛋白質,亦即不能被過繼轉移該等細胞之宿主的免疫系統識別為「自體」的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標記物不具有治療功能及/或不產生除用作基因工程改造之標記物,例如以選擇成功地工程改造之細胞之外的作用。在其他實施例中,標記物可為治療分子或以其他方式發揮某種所需作用之分子,諸如細胞將在活體內遇到的配體,諸如共刺激或免疫檢查點分子,以在過繼轉移時增強及/或減弱細胞反應且與配體相遇。
亦提供含有核酸分子、載體或構築體中之一或多種,諸如上文所描述之任何核酸分子、載體構築體構築體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分子、載體、構築體或組合物可用於對細胞,諸如T細胞進行工程改造以表現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重組受體)及/或額外結合分子中的任一個。 B.  用於工程改造之細胞的製備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製備包括一或多個培養及/或製備步驟。用於引入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細胞可自樣品,諸如生物樣品,例如獲自或來源於個體之樣品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分離細胞之個體係患有疾病或病況、或需要細胞療法、或將投與細胞療法之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係需要特定治療性干預,諸如過繼細胞療法的人類,對於過繼細胞療法而言,細胞經歷分離、處理及/或工程改造。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係初代細胞,例如初代人類細胞。樣品包括組織、流體及直接自個體取得的其他樣品,以及由一或多個處理步驟得到的樣品,該一或多個處理步驟諸如分離、離心、基因工程改造(例如用病毒載體轉導)、洗滌及/或培育。生物樣品可為直接獲自生物學來源的樣品或經處理之樣品。生物樣品包括(但不限於)體液,諸如血液、血漿、血清、腦脊髓液、滑液、尿液及汗液、組織及器官樣品,包括來源於其的經處理樣品。
在一些態樣中,用於獲得或分離細胞之樣品係血液或血源性樣品,或係或來源於血球分離術或白血球分離術產物。例示性樣品包括全血、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白血球、骨髓、胸腺、組織活檢體、腫瘤、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結、腸道相關淋巴組織、黏膜相關淋巴組織、脾臟、其他淋巴組織、肝臟、肺、胃、腸、結腸、腎臟、胰臟、乳房、骨骼、前列腺、子宮頸、睪丸、卵巢、扁桃體或其他器官,及/或來源於其之細胞。在細胞療法,例如過繼細胞療法之情形中,樣品包括來自於自體及同種異體來源之樣品。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係來源於細胞株,例如T細胞株。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係自異種來源獲得,例如自小鼠、大鼠、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及豬獲得。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之分離包括一或多個製備步驟及/或基於非親和力之細胞分離步驟。在一些實例中,對細胞進行洗滌、離心及/或在一或多種試劑存在下培育,以例如移除不想要之組分、富集所需組分、溶解或移除對特定試劑敏感之細胞。在一些實例中,細胞係基於一或多種特性,諸如密度、黏附特性、尺寸、敏感性及/或對特定組分之抗性來分離。
在一些實例中,自個體之循環血液獲得細胞,例如藉由血球分離術或白血球分離術獲得。在一些態樣中,樣品含有淋巴球,包括T細胞、單核細胞、粒細胞、B細胞、其他成核白血球、紅血球及/或血小板,且在一些態樣中含有除紅血球及血小板之外的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自個體收集之血球進行洗滌,例如以移除血漿部分並將細胞置放於適當緩衝液或培養基中以用於後續處理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用磷酸鹽緩衝生理食鹽水(PBS)洗滌。在一些實施例中,洗滌溶液不含鈣及/或鎂及/或多種或所有二價陽離子。在一些態樣中,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利用半自動化「穿流」式離心機(例如Cobe 2991細胞處理器,Baxter)完成洗滌步驟。在一些態樣中,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藉由切向流過濾(TFF)來實現洗滌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洗滌之後,將細胞再懸浮於多種生物相容性緩衝液,諸如不含Ca++/Mg++之PBS中。在某些實施例中,移除血球樣品之組分,且將細胞直接再懸浮於培養基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基於密度之細胞分離方法,諸如藉由溶解紅血球而自末梢血液製備白血球及經由Percoll或Ficoll梯度離心。
在一些實施例中,分離方法包括基於一或多個特定分子,諸如表面標記物(例如表面蛋白質)、細胞內標記物或核酸在細胞中之表現或存在,分離不同細胞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基於此類標記物進行分離之任何已知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分離係基於親和力或免疫親和力之分離。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分離包括基於一或多種標記物,通常為細胞表面標記物之細胞表現或表現量分離細胞及細胞群,例如藉由與特異性結合至此類標記物之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一起培育,隨後一般進行洗滌步驟並將已結合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之細胞與未結合至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之細胞分離。
此類分離步驟可基於陽性選擇,其中保留已結合試劑之細胞以進一步使用;及/或基於陰性選擇,其中保留未結合至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之細胞。在一些實例中,兩個部分皆保留以供進一步使用。在一些態樣中,陰性選擇可為特別有用的,其中無法得到特異性鑑別異質群體中之細胞類型的抗體,由此基於除所需群體外之細胞所表現的標記物進行分離最佳。
分離無需100%富集或移除特定細胞群體或表現特定標記物之細胞。舉例而言,特定類型細胞,諸如表現標記物之細胞的陽性選擇或富集係指增加此類細胞之數量或百分比,而無需使不表現該標記物之細胞完全不存在。同樣,特定類型細胞,諸如表現標記物之細胞的陰性選擇、移除或耗乏係指減小此類細胞之數量或百分比,而無需完全移除所有此類細胞。
在一些實例中,進行多輪分離步驟,其中對來自一個步驟的經陽性或陰性選擇之級分進行另一個分離步驟,諸如後續陽性或陰性選擇。在一些實例中,單個分離步驟可耗乏同時表現多個標記物之細胞,諸如藉由將細胞與各自對作為陰性選擇目標之標記物具特異性的複數種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一起培育。同樣,藉由將細胞與各種細胞類型上表現之複數種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一起培育可同時對多種細胞類型進行陽性選擇。
例如,在一些態樣中,特定T細胞亞群,諸如陽性或高水準表現一或多種表面標記物之細胞,例如CD28+、CD62L+、CCR7+、CD27+、CD127+、CD4+、CD8+、CD45RA+及/或CD45RO+ T細胞,係藉由陽性或陰性選擇技術分離。
舉例而言,CD3+、CD28+ T細胞可使用CD3/CD28綴合之磁性珠粒(例如DYNABEADS® M-450 CD3/CD28 T細胞擴增劑,MACSiBeads™等)進行陽性選擇。
在一些實施例中,分離係藉由以下方式進行:利用陽性選擇富集特定細胞群體,及/或利用陰性選擇耗乏特定細胞群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陽性或陰性選擇係藉由將細胞與一或多種特異性結合至一或多種表面標記物之抗體或其他結合劑一起培育實現,該一或多種表面標記物分別在陽性或陰性選擇之細胞上表現(標記物+)或以相對較高的水準(標記物高)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在非T細胞,諸如B細胞、單核球或其他白血球(諸如CD14)上表現之標記物的陰性選擇,自PBMC樣品分離T細胞。在一些態樣中,使用CD4+或CD8+選擇步驟分離CD4+輔助及CD8+細胞毒性T細胞。此類CD4+及CD8+群體可藉由對在一或多種原生、記憶型及/或效應T細胞亞群上表現或以相對較高程度表現之標記物進行陽性或陰性選擇而進一步分選成亞群。
在一些實施例中,CD8+細胞諸如藉由基於與各別亞群相關之表面抗原的陽性或陰性選擇而進一步富集或耗乏原生、中樞記憶型、效應記憶型及/或中樞記憶型幹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進行中樞記憶型T(TCM)細胞富集以在投與後增加某些特徵,諸如以改善長期存活、擴增及/或植入,在一些態樣中該富集在此類亞群中特別穩固(參見Terakura等人(2012) Blood.1:72-82;Wang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689-701)。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富集TCM之CD8+ T細胞與CD4+ T細胞組合可進一步增強反應。
在實施例中,記憶型T細胞係存在於CD8+末梢血液淋巴球之CD62L+與CD62L-亞群兩者中。可諸如使用抗CD8及抗CD62L抗體富集或耗乏CD62L-CD8+及/或CD62L+CD8+級分之PBMC。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樞記憶型T (TCM)細胞之富集係基於CD45RO、CD62L、CCR7、CD28、CD3及/或CD 127之陽性或高表面表現;在一些態樣中,其係基於對表現或高水準表現CD45RA及/或顆粒酶B之細胞的陰性選擇。在一些態樣中,藉由耗乏表現CD4、CD14、CD45RA之細胞及對表現CD62L之細胞進行陽性選擇或富集來分離富含TCM細胞之CD8+群體。在一個態樣中,以基於CD4表現選擇之陰性細胞部分為起始物,基於CD14及CD45RA之表現進行陰性選擇,且基於CD62L進行陽性選擇,由此富集中樞記憶型T (TCM)細胞。在一些態樣中,此類選擇係同時進行的且在其他態樣中係按任一次序依序進行。在一些態樣中,製備CD8+細胞群或亞群時使用的該基於CD4表現之選擇步驟亦用於產生CD4+細胞群或亞群,由此保留基於CD4之分離得到的陽性與陰性級分且用於該等方法之後續步驟,視情況在一或多個其他陽性或陰性選擇步驟之後。
在一個特定實例中,對PBMC樣品或其他白血球樣品進行CD4+細胞之選擇,其中陰性及陽性級分兩者均得到保留。接著,基於CD14及CD45RA之表現對陰性級分進行陰性選擇,且基於中樞記憶型T細胞特有之標記物,諸如CD62L或CCR7進行陽性選擇,其中陽性及陰性選擇係以任一次序進行。
藉由鑑別具有細胞表面抗原之細胞群將CD4+ T輔助細胞分選為原生、中樞記憶型及效應細胞。CD4+淋巴球可藉由標準方法獲得。在一些實施例中,原生CD4+ T淋巴球係CD45RO-、CD45RA+、CD62L+、CD4+ 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中樞記憶型CD4+細胞係CD62L+及CD45RO+。在一些實施例中,效應CD4+細胞係CD62L-及CD45RO-。
在一個實例中,為了藉由陰性選擇來富集CD4+細胞,單株抗體混合液通常包括針對CD14、CD20、CD11b、CD16、HLA-DR及CD8之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結合搭配物結合至固體載體或基質,諸如磁性珠粒或順磁性珠粒,以允許分離出細胞進行陽性及/或陰性選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免疫磁性(或親和磁性)分離技術分開或分離細胞及細胞群(評述於Metho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第58卷: Metastasis Research Protocols,第2卷:Cell Behavior In vitro and In vivo,第17-25頁,由以下編輯:S. A. Brooks and U. Schumacher © Humana Press Inc., Totowa, NJ)。
在一些態樣中,將待分開之細胞的樣品或組合物與可磁化或磁性反應性小材料,諸如磁性反應性粒子或微粒,諸如順磁性珠粒(例如Dynabeads®或MACS®珠粒)一起培育。磁性反應性材料,例如粒子,一般直接或間接地連接至結合搭配物,例如抗體,該結合搭配物特異性結合至希望分離,例如希望陰性或陽性選擇之細胞或細胞群上存在的分子,例如表面標記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磁性粒子或珠粒包含結合至特異性結合成員,諸如抗體或其他結合搭配物上之磁性反應性材料。存在多種在磁性分離方法中使用的熟知磁性反應性材料。適合的磁性粒子包括Molday之美國專利第4,452,773號及歐洲專利說明書EP 452342 B中所描述之粒子,該等專利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膠態尺寸化粒子,諸如Owen之美國專利第4,795,698號及Liberti等人之美國專利第5,200,084號中所描述之粒子,係其他實例。
培育一般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藉此連接至磁性粒子或珠粒之抗體或結合搭配物或特異性結合至此類抗體或結合搭配物之分子,諸如二次抗體或其他試劑,特異性結合至樣品內之細胞上的細胞表面分子(若存在)。
在一些態樣中,將樣品置放於磁場中,且連接有磁性反應性或可磁化粒子之細胞將經吸引至磁體且與未標記之細胞分開。對於陽性選擇,保留吸引至磁體之細胞;對於陰性選擇,保留未吸引之細胞(未標記之細胞)。在一些態樣中,在同一選擇步驟期間執行陽性及陰性選擇之組合,其中陽性及陰性級分得以保留且進一步處理或經歷其他分離步驟。
在某些實施例中,磁性反應性粒子經一次抗體或其他結合搭配物、二次抗體、凝集素、酶或抗生蛋白鏈菌素塗佈。在某些實施例中,磁性粒子經由塗佈對一或多種標記物具有特異性之一次抗體而連接至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細胞(而非珠粒)經一次抗體或結合搭配物標記,且接著添加經細胞類型特異性二次抗體或其他結合搭配物(例如抗生蛋白鏈菌素)塗佈之磁性粒子。在某些實施例中,將經抗生蛋白鏈菌素塗佈之磁性粒子與生物素化一次或二次抗體結合使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磁性反應性粒子保持連接至細胞,該等細胞隨後經歷培育、培養及/或工程改造;在一些態樣中,該等粒子保持連接至向患者投與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細胞移除可磁化或磁性反應性粒子。自細胞移除可磁化粒子之方法係已知的且包括例如使用未標記之競爭性抗體、可磁化粒子或抗體與可裂解連接子之綴合物等。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磁化粒子係可生物降解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於親和力之選擇係經由磁性活化細胞分選(MACS®) (Miltenyi Biotech, Auburn, CA)進行。磁性活化細胞分選(MACS®)系統能夠高純度選擇連接至磁化粒子之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MACS®以一定模式操作,其中非目標物種及目標物種在施加外部磁場之後依序溶離。亦即,連接至磁化粒子之細胞保持在適當位置,同時溶離未連接之物種。接著,在該第一個溶離步驟完成之後,在磁場中捕獲且防止溶離之物種以某一方式釋放,使其可溶離及回收。在某些實施例中,對非目標細胞進行標記且自異質細胞群體耗乏。
在某些實施例中,分離(isolation)或分離(separation)係使用進行該等方法之分離(isolation)、細胞製備、分離(separation)、處理、培育、培養及/或調配步驟中之一或多個的系統、裝置或設備進行。在一些態樣中,使用該系統在封閉或無菌環境中進行此等步驟中之每一個,以例如使誤差、使用者操作及/或污染減到最少。在一個實例中,該系統係如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2009/072003號或US 20110003380 A1中所描述之系統。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系統或設備在整合式或自含式系統中及/或以自動化或可程式化方式進行分離、處理、工程改造及調配步驟中之一或多個,例如全部。在一些態樣中,該系統或設備包括與該系統或設備通信之電腦及/或電腦程式,其允許使用者對處理、分離、工程改造及調配步驟進行程式化、控制、評估其結果及/或調整其各個態樣。
在一些態樣中,分離及/或其他步驟係使用CliniMACS®系統(Miltenyi Biotec)進行,例如用於在封閉且無菌系統中在臨床規模水準上自動分離細胞。組件可包括整合式微電腦、磁性分離單元、蠕動泵及各種夾閥。在一些態樣中,整合式電腦控制儀器之所有組件且引導系統以標準化順序執行重複程序。在一些態樣中,磁性分離單元包括可移動式永久磁體及用於選擇管柱之固持器。蠕動泵控制通過整個管組的流速且連同夾閥一起確保控制緩衝液通過系統之流動及細胞之持續懸浮。
在一些態樣中,CliniMACS®系統使用以無菌、非熱解溶液形式供應的抗體偶合之可磁化粒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磁性粒子標記細胞之後,洗滌細胞以移除過量粒子。接著,將細胞製劑袋連接至管組,管組又連接至含有緩衝液之袋及細胞收集袋。管組由預組裝之無菌管組成,包括前置管柱及分離管柱,且僅用於單次使用。在起始分離程式之後,該系統將細胞樣品自動地施加至分離管柱上。經標記之細胞保留在管柱內,而未標記之細胞藉由一系列洗滌步驟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本文所述之方法的細胞群未經標記且未保留在管柱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本文所述之方法的細胞群經標記且保留在管柱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磁場之後,自管柱溶離用於本文所述之方法的細胞群,並將其收集在細胞收集袋內。
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CliniMACS Prodigy®系統(Miltenyi Biotec)進行分離及/或其他步驟。在一些態樣中,CliniMACS Prodigy®系統裝備有細胞處理單元,其允許自動洗滌及藉由離心對細胞進行分級分離。CliniMACS Prodigy®系統亦可包括機載照相機及影像識別軟體,該軟體藉由辨別源細胞產物之宏觀層來確定最佳的細胞分級分離終點。舉例而言,末梢血液可自動分離成紅血球、白血球及血漿層。CliniMACS Prodigy®系統亦可包括整合式細胞培育室,其實現細胞培養方案,諸如細胞分化及擴增、抗原負載及長期細胞培養。輸入端允許無菌移除及補充培養基且可使用整合式顯微鏡監測細胞(參見例如Klebanoff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 651-660;Terakura等人(2012) Blood.1:72-82;及Wang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689-701)。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細胞群經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收集及富集(或耗乏),其中將針對多種細胞表面標記物染色之細胞載運於流體流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細胞群經由製備級(FACS)分選收集及富集(或耗乏)。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細胞群係藉由使用微機電系統(MEMS)晶片與基於FACS之偵測系統的組合來收集及富集(或耗乏)(參見例如WO 2010/033140;Cho等人(2010) Lab Chip 10, 1567-1573;及Godin等人(2008) J Biophoton. 1(5):355-376)。在兩種情況下,細胞可用多種標記物標記,由此允許高純度分離明確地確定之T細胞亞群。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或結合搭配物經一或多種可偵測標記物標記,以促進根據陽性及/或陰性選擇進行的分離。舉例而言,分離可基於與螢光標記之抗體的結合。在一些實例中,將基於對一或多種細胞表面標記物具有特異性之抗體或其他結合搭配物之結合分離的細胞載運於流體流中,諸如藉由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包括製備級(FACS)及/或微機電系統(MEMS)晶片,例如與流式細胞測量偵測系統之組合。此類方法允許基於多種標記物同時進行陽性及陰性選擇。
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方法包括在分離、培育及/或工程化之前或之後冷凍,例如低溫保藏細胞的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冷凍及隨後的解凍步驟移除細胞群中之粒細胞且在一定程度上移除單核球。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懸浮於冷凍溶液中,例如在洗滌步驟之後將細胞懸浮於冷凍溶液中,以移除血漿及血小板。在一些態樣中,可使用多種已知之冷凍溶液及參數中之任一種。一個實例涉及使用含有20% DMSO及8%人類血清白蛋白(HSA)之PBS,或其他適合的細胞冷凍介質。接著,將其用培養基以1:1稀釋,使得DMSO及HAS之最終濃度分別為10%及4%。接著,細胞以每分鐘1℃之速率冷凍至-80℃且儲存於液氮儲槽之氣相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之方法包括栽培、培育、培養及/或基因工程改造步驟。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對耗乏之細胞群進行培育及/或工程改造的方法及起始培養之組合物。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起始培養之組合物中培育細胞群。培育及/或工程改造可在培養容器中進行,諸如用於培養或栽培細胞之單元、腔室、孔、管柱、管、管組、閥、小瓶、培養皿、袋或其他容器。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在基因工程改造之前或結合基因工程改造進行培育及/或培養。培育(incubation)步驟可包括培養、栽培、刺激、活化及/或繁殖。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或細胞在刺激條件或刺激劑存在下培育。此類條件包括經設計以誘導群體中細胞之增殖、擴增、活化及/或存活、模擬抗原暴露及/或引發細胞以進行基因工程改造,諸如用於引入重組抗原受體的條件。
該等條件可包括以下一或多種:特定培養基、溫度、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時間、藥劑,例如營養物、胺基酸、抗生素、離子及/或刺激因子,諸如細胞介素、趨化因子、抗原、結合搭配物、融合蛋白、重組可溶性受體及經設計以使細胞活化之任何其他藥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刺激條件或刺激劑包括能夠活化TCR複合物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一或多種藥劑,例如配體。在一些態樣中,藥劑開啟或起始T細胞中之TCR/CD3細胞內信號傳導級聯。此類藥劑可包括抗體,諸如對TCR組分及/或共刺激受體(例如抗CD3、抗CD28,例如其結合至固體載體,諸如珠粒)及/或一或多種細胞介素具有特異性的抗體。視情況,擴增方法可進一步包含將抗CD3及/或抗CD28抗體(例如至少約0.5 ng/ml濃度)添加至培養基中的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刺激劑包括IL-2及/或IL-15,例如至少約10個單位/毫升濃度的IL-2。
在一些態樣中,培育係根據諸如Riddell等人之美國專利第6,040,177號;Klebanoff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 651-660;Terakura等人(2012) Blood.1:72-82;及/或Wang等人(2012) J Immunother. 35(9):689-701中所描述之技術之類技術進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係藉由向起始培養之組合物中添加飼養細胞,諸如非分裂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 (例如使所得細胞群含有至少約5、10、20或40個或更多PBMC飼養細胞用於待擴增之初始群中之各T淋巴球);並培育培養物(例如保持足以擴增T細胞數量之時間)來擴增。在一些態樣中,非分裂飼養細胞可包含γ照射之PBMC飼養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PBMC用在約3000至3600拉德(rads)範圍內之γ射線照射以防止細胞分裂。在一些態樣中,在添加T細胞群之前,將飼養細胞添加至培養基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刺激條件包括適於人類T淋巴球生長之溫度,例如至少約25℃,一般至少約30℃,且一般為或為約37℃。視情況,培育可進一步包含添加非分裂EBV轉型之類淋巴母細胞(LCL)作為飼養細胞。LCL可經在約6000至10,000拉德範圍內之γ射線照射。在一些態樣中,LCL飼養細胞係以任何適合量提供,諸如LCL飼養細胞與初始T淋巴球之比率為至少約10:1。
在實施例中,抗原特異性T細胞,諸如抗原特異性CD4+及/或CD8+ T細胞,係藉由用抗原刺激原生或抗原特異性T淋巴球來獲得。舉例而言,可藉由自經感染之個體分離T細胞並在活體外用細胞巨大病毒抗原刺激該等細胞來產生針對該抗原之抗原特異性T細胞株或純系。 C.  用於多重靶向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載體及組合物
亦提供可結合至及/或靶向多種抗原的細胞,諸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靶向多種抗原之策略來達成選擇性及特異性之改善。此類策略一般涉及多個抗原結合結構域,該等抗原結合結構域通常存在於不同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抗原受體上且特異性結合至不同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經工程改造成能夠結合超過一種抗原。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多特異性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表現多個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該等結合分子各自可靶向一種抗原或多種抗原,例如靶向GPRC5D之一種受體,諸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受體,及靶向另一抗原,諸如腫瘤抗原,例如BCMA之另一受體。例示性抗BCMA受體描述於本文及以下中:WO 2013/154760、WO 2015/052538、WO 2015/090229、WO 2015/092024、WO 2015/158671、WO 2016/014565、WO 2016/014789、WO 2016/094304、WO 2016/166630、WO 2017/021450、WO 2017/083511、WO 2017/130223、WO 2017/211900、WO 2018/085690、WO 2018/028647。
在一些態樣中,將複數個經基因工程改造之抗原受體引入細胞中,該等抗原受體特異性結合至不同抗原,該等抗原各自在待用該等細胞靶向之疾病或病況或其組織或細胞中或其上表現。在一些態樣中,此類特徵可解決或降低脫靶效應之可能性及/或增加反應。舉例而言,在疾病或病況中表現之單個抗原亦在未患病或正常細胞上或其中表現的情況下,此類多重靶向方法可藉由需要經多個抗原受體結合來提供對所需細胞類型之選擇性,以便使該細胞活化或誘導特定效應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細胞可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一或多個不同的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該一或多個不同的結合分子各自可靶向一種抗原或多種抗原。
亦提供多特異性細胞或組合物,諸如含有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分子或細胞中之任一種之一或多個的多特異性細胞或組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多特異性細胞,諸如包括含抗GPRC5D受體或其結構域之細胞表面蛋白質及額外細胞表面蛋白質或其結構域(諸如額外嵌合受體或其結構域)的細胞結合至不同抗原或GPRC5D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嵌合受體結合BCMA抗原或BCMA之抗原決定基,或該額外抗原係BCMA。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表現重組受體之細胞的組合物,其中結合分子、多特異性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中之一或多種結合及/或靶向GPRC5D。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多特異性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及/或細胞或組合物靶向GPRC5D上之一或多個不同的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多特異性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或細胞或組合物靶向GPRC5D上之一或多個不同的抗原決定基及BCMA上之一或多個抗原決定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細胞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內之細胞表現一或多個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細胞包含一或多個載體或構築體(且在一些情況下經一或多個載體或構築體轉型或轉染或轉導),該一或多個載體或構築體包含編碼一或多個胺基酸序列之一或多個核酸,該一或多個胺基酸序列構成一或多種抗體及/或其部分,例如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或多個此類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含有一或多個此類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細胞可表現不同受體或相同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內之細胞表現多特異性結合分子,例如多特異性受體,例如CAR。
在一些態樣中,提供之實施例包括多重靶向策略,該等策略靶向GPRC5D及與特定疾病或病況相關之第二或額外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或額外抗原係多特異性結合分子及/或多個結合分子及/或各自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一或多種重組受體之複數個細胞(例如一或多個細胞)的目標。在一些實施例中,靶向第二或額外抗原之重組受體係在與GPRC5D結合分子,例如抗GPRC5D CAR相同之細胞上或在不同細胞上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或靶向第二抗原之其他重組受體係包括在本文所提供之細胞、組合物及方法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種抗原,例如第一抗原,例如GPRC5D,及第二或額外抗原,例如BCMA係在所靶向之細胞、組織或疾病或病況上,諸如在癌細胞上表現或疑似在該細胞、組織或疾病或病況上表現在一些態樣中,該細胞、組織、疾病或病況係多發性骨髓瘤或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在一些態樣中,第二抗原,例如額外或其他抗原,諸如疾病特異性抗原及/或相關抗原,係在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諸如BCMA、CD38(環狀ADP核糖水解酶)、CD138(多配體蛋白聚糖-1、多配體蛋白聚糖、SYN-1)、CS-1(CS1、CD2亞群1、CRACC、SLAMF7、CD319及19A24)、BAFF-R、TACI及/或FcRH5。其他例示性多發性骨髓瘤抗原包括CD56、TIM-3、CD33、CD123、CD44、CD20、CD40、CD74、CD200、EGFR、β2-微球蛋白、HM1.24、IGF-1R、IL-6R、TRAIL-R1及活化素受體IIA型(ActRIIA)(參見Benson及Byrd, J. Clin. Oncol. (2012) 30(16): 2013-15;Tao及Anderson, Bone Marrow Research (2011):924058;Chu等人, Leukemia (2013) 28(4):917-27;Garfall等人, Discov Med. (2014) 17(91):37-46)。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包括存在於淋巴腫瘤、骨髓瘤、AIDS相關淋巴瘤及/或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上之抗原,諸如CD38。針對此類抗原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已知的且包括例如以下中描述者:美國專利第8,153,765號、第8,603477號、第8,008,450號;美國公開案第US20120189622號及第US20100260748號;及/或國際PCT公開案第WO 2006/099875號、第WO 2009/080829號、第WO 2012/092612號、第WO2014210064號、第WO 2013/154760號、第WO 2015/052538號、第WO 2015/090229號、第WO 2015/092024號、第WO 2015/158671號、第WO 2016/014565號、第WO 2016/014789號、第WO 2016/094304號、第WO 2016/166630號、第WO 2017/021450號、第WO 2017/083511號、第WO 2017/130223號、第WO 2017/211900號、第WO 2018/085690號、第WO 2018/028647號。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類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scFv)係包含在多特異性抗體、多特異性嵌合受體(諸如多特異性CAR)及/或多特異性細胞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細胞表現提供之CAR及一或多種其他重組受體,諸如抗BCMA重組受體(例如抗BCMA CAR)。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細胞含有編碼一或多種其他重組受體(例如抗BCMA CAR)之聚核苷酸,以及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的一或多個聚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提供之細胞與表現非抗GPRC5D受體之重組受體的其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表現抗BCMA受體(例如抗BCMA 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組合於同一組合物或獨立組合物中,且可一起或分開地以提供之方法或用途中之任一種投與。任何重組受體均可與提供之抗GPRC5D受體組合於提供之細胞中之任一個中,由此提供之細胞表現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及另一受體。表現抗GPRC5D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之細胞可與表現任何重組受體之細胞組合於同一組合物或獨立組合物中,以用於本文所提供之方法或用途中。此類細胞、組合物及聚核苷酸在本文中別處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另一重組受體係抗BCMA受體,諸如抗BCMA CAR。涵蓋本文中提供之細胞、方法及用途中任何抗BCMA CAR之使用或併入。同樣涵蓋在例如多順反子(例如雙順反子)表現載體中編碼本文所提供之抗GPRC5D受體及另一受體之聚核苷酸。例示性抗BCMA CAR分子描述於以下中:WO 2013/154760、WO 2015/052538、WO 2015/090229、WO 2015/092024、WO 2015/158671、WO 2016/014565、WO 2016/014789、WO 2016/094304、WO 2016/166630、WO 2017/021450、WO 2017/083511、WO 2017/130223、WO 2017/211900、WO 2018/085690、WO 2018/028647。
在一些實施例中,CAR係對BCMA,例如人類BCMA具有特異性之抗BCMA CAR。先前已描述含有包括小鼠抗人類BCMA抗體及人類抗人類抗體在內之抗BCMA抗體的嵌合抗原受體,及表現此類嵌合受體之細胞。參見Carpenter等人, Clin Cancer Res., 2013, 19(8):2048-2060;WO 2016/090320;WO2016090327;WO2010104949A2;及WO2017173256。在一些實施例中,抗BCMA CAR含有抗原結合結構域,諸如scFv,其含有來源於WO 2016/090320或WO2016090327中所描述之抗體的可變重鏈(VH)及/或可變輕鏈(VL)區。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189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190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99、200、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2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7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191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192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1、222、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91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2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3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3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8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193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194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199、200及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93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4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3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4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4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9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195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196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6、207及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95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6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4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5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5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0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提供之抗BCMA CAR中有這樣一種CAR,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包含SEQ ID NO: 197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含有VL 區,其包含SEQ ID NO:198中所示之序列或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CAR中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含有VH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及VL 區,其具有分別含SEQ ID NO: 235、236、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97中所示之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8中所示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單鏈抗體片段,諸如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係由SEQ ID NO:24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6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編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BCMA CAR具有SEQ NO: 251或25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1或252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細胞及方法包括多重靶向策略,諸如在細胞上表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經基因工程改造之受體,該等受體各自識別不同抗原且在一些態樣中各自包括不同的細胞內信號傳導組分。此類多重靶向策略描述於例如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 2014 055668號(描述活化及共刺激CAR之組合,例如靶向個別地存在於脫靶,例如正常細胞上,但僅一起存在於待治療之疾病或病況之細胞上的兩種不同抗原)及Fedorov等人(2013) Sci. Transl. Medicine, 5(215)(描述表現活化及抑制性CAR之細胞,諸如活化CAR結合至在正常或未患病細胞及待治療疾病或病況之細胞上表現之一種抗原,且抑制性CAR結合至僅在正常細胞或不需要治療之細胞上表現之另一抗原者)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複數個細胞,其各自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一或多種重組受體。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個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結合及/或靶向GPRC5D之結合分子,且另一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結合及/或靶向額外或第二抗原之結合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或第二抗原係BCMA。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細胞可各自表現多特異性結合分子,例如多特異性重組受體,其中一或多個目標抗原係GPRC5D。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細胞可在一起或分開地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細胞係在該等細胞同時、同步或之後投與,例如與該複數個細胞中之另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同一天及/或按任何次序依序或間歇地投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表現GPRC5D結合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與表現結合不同目標抗原,例如BCMA,或GPRC5D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之結合分子的另一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同時或按任何次序依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細胞可在同一組合物中。 IV. 醫藥組合物
亦提供包括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及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包括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在此類組合物中有包括表現所提供之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
亦提供包括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抗GPRC5D CAR)及第二重組受體(例如CAR),諸如抗BCMA重組受體(例如抗BCMA CAR),及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包括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在此類組合物中有包括表現提供之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及/或第二重組受體(例如CAR),諸如抗BCMA重組受體(例如抗BCMA 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組合物包括表現提供之抗GPRC5D CAR以及表現抗BCMA 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組合物包括表現提供之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該等CAR結合GPRC5D及BCMA,諸如包含抗GPRC5D scFv及抗BCMA scFv的CAR。
提供醫藥調配物,其包含GPRC5D結合重組嵌合抗原受體及表現該等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及/或用於組合治療或療法之額外藥劑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一般包括一或多種視情況選用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賦形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包括至少一種額外治療劑。
術語「醫藥調配物」係指呈現容許其中所含活性成分之生物活性有效之形式且不含對投與該調配物之個體具有不可接受毒性之額外組分的製劑。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係指醫藥調配物中除活性成分以外的對個體無毒之成分。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賦形劑、穩定劑或防腐劑。
在一些態樣中,載劑之選擇部分地由特定細胞、結合分子及/或抗體及/或藉由投藥方法確定。因此,存在多種適合之調配物。舉例而言,醫藥組合物可含有防腐劑。適合防腐劑可包括例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苯甲酸鈉及苯紮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在一些態樣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防腐劑之混合物。防腐劑或其混合物通常以總組合物之約0.0001重量%至約2重量%之量存在。載劑描述於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6版, Osol, A.編(1980)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般在所用劑量及濃度下對接受者無毒,且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諸如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抗氧化劑,包括抗壞血酸及甲硫胺酸;防腐劑(諸如氯化十八烷基二甲基苯甲基銨、氯化六羥季銨、苯紮氯銨、苄索氯銨(benzethonium chloride)、苯酚、丁醇或苯甲醇;對羥苯甲酸烷酯,諸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以及間甲酚);低分子量(少於約10個殘基)多肽;蛋白質,諸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性聚合物,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胺基酸,諸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單醣、雙醣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螯合劑,諸如EDTA;糖,諸如蔗糖、甘露糖醇、海藻糖或山梨糖醇;成鹽抗衡離子,諸如鈉;金屬錯合物(例如Zn-蛋白質錯合物);及/或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諸如聚乙二醇(PEG)。
在一些態樣中,組合物中包括緩衝劑。適合緩衝劑包括例如檸檬酸、檸檬酸鈉、磷酸、磷酸鉀以及各種其他酸及鹽。在一些態樣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緩衝劑之混合物。緩衝劑或其混合物通常以總組合物之約0.001重量%至約4重量%的量存在。用於製備可投與之醫藥組合物的方法係已知的。例示性方法更詳細地描述於例如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第21版(2005年5月1日)中。
本文所描述之抗體的調配物可包括凍乾調配物及水溶液。
調配物或組合物亦可含有超過一種可用於特定適應症、疾病或病況之活性成分,該適應症、疾病或病況用結合分子或細胞,較佳具有與該結合分子或細胞互補之活性的結合分子或細胞治療,其中各別活性劑彼此間無不利影響。此類活性成分宜以有效達成預期目的之量組合存在。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進一步包括其他醫藥活性劑或藥物,諸如化學治療劑,例如天冬醯胺酶、白消安(busulfan)、卡鉑(carboplatin)、順鉑(cisplatin)、道諾黴素(daunorubicin)、小紅莓(doxorubicin)、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吉西他濱(gemcitabine)、羥基脲、甲胺喋呤(methotrexate)、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利妥昔單抗(rituximab)、長春鹼(vinblastine)、長春新鹼(vincristine)等。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抗體以鹽,例如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投與。適合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加成鹽包括衍生自無機酸及有機酸的酸加成鹽,該等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磷酸、偏磷酸、硝酸及硫酸,該等有機酸諸如酒石酸、乙酸、檸檬酸、蘋果酸、乳酸、反丁烯二酸、苯甲酸、乙醇酸、葡萄糖酸、琥珀酸及芳基磺酸,例如對甲苯磺酸。
活性成分可截留於微膠囊、膠態藥物遞送系統(例如脂質體、白蛋白微球體、微乳液、奈米粒子及奈米膠囊)或巨乳液中。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係調配為包合錯合物,諸如環糊精包合錯合物形式;或調配為脂質體。脂質體可用於使宿主細胞(例如T細胞或NK細胞)靶向特定組織。有許多方法可用於製備脂質體,諸如以下中所描述之方法:Szoka等人, Ann. Rev. Biophys. Bioeng., 9: 467 (1980);及美國專利4,235,871、4,501,728、4,837,028及5,019,369。
在一些態樣中,醫藥組合物可採用定時釋放型、延遲釋放型及持續釋放型遞送系統,由此使組合物之遞送在待治療部位敏化之前發生且其時間足以引起待治療部位之敏化。多種類型之釋放遞送系統係可用且已知的。此類系統可避免重複投與組合物,由此增加個體及醫師之便利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含有有效治療或預防疾病或病況之量的結合分子及/或細胞,諸如治療有效量或預防有效量。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或預防功效係藉由定期評估所治療之個體監測。對於經數天或更長時間重複投與,取決於病況,重複治療直至出現所希望的疾病症狀抑制。然而,其他給藥方案亦可為有用的且可確定。所希望之劑量可藉由單次快速投與組合物、藉由多次快速投與組合物或藉由連續輸注投與組合物來遞送。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含有結合分子之情形中,向個體投與範圍為約1×106 至約1×1011 個細胞,諸如1×106 至約5×1010 個細胞(例如約5×106 個細胞、約2.5×107 個細胞、約5×108 個細胞、約1×109 個細胞、約5×109 個細胞、約2×1010 個細胞、約3×1010 個細胞、約4×1010 個細胞,或由任何兩個前述值界定之範圍),諸如約1×107 至約1×1011 個細胞(例如約2×107 個細胞、約3×107 個細胞、約4×107 個細胞、約6×107 個細胞、約7×107 個細胞、約8×107 個細胞、約9×107 個細胞、約1×1010 個細胞、約2.5×1010 個細胞、約5×1010 個細胞、約7.5×1010 個細胞、約9×1010 個細胞,或由任何兩個前述值界定之範圍),且在一些情況下,為約1×108 個細胞至約5×1010 個細胞(例如約1.2×108 個細胞、約2.5×108 個細胞、約3.5×108 個細胞、約4.5×108 個細胞、約6.5×108 個細胞、約8×108 個細胞、約9×108 個細胞、約3×109 個細胞、約3×1010 個細胞、約4.5×1010 個細胞)或此等範圍之間之任何值及/或以每公斤體重計的該等細胞數量。在一些態樣中,在表現結合分子,例如CAR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情形中,組合物可含有至少用於投與一定劑量細胞療法之數量的細胞,諸如約或至少用於投與之數量的本文所描述之細胞。
該組合物可使用標準投藥技術、調配物及/或裝置進行投與。提供調配物及用於儲存及投與組合物之裝置,諸如注射器及小瓶。細胞之投與可為自體或異源的。舉例而言,免疫反應性細胞或祖細胞可自一位個體獲得且向同一個體或不同的相容性個體投與。末梢血液源性免疫反應性細胞或其後代(例如活體內、離體或活體外來源)可經由局部注射投與,包括導管投與、全身注射、局部注射、靜脈內注射或非經腸投與。當投與治療性組合物(例如含有經基因修飾之免疫反應性細胞的醫藥組合物)時,其一般係調配成單位劑量可注射形式(溶液、懸浮液、乳液)。
調配物包括供經口、靜脈內、腹膜內、皮下、經肺、經皮、肌肉內、鼻內、經頰、舌下或栓劑投與之調配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群係非經腸投與。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非經腸」包括靜脈內、肌肉內、皮下、經直腸、經陰道、顱內、胸內及腹膜內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群係使用周邊全身遞送、藉由靜脈內、腹膜內或皮下注射來投與個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係以無菌液體製劑形式提供,例如等張水溶液、懸浮液、乳液、分散液或組合物組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其可經緩衝至所選pH值。液體製劑之製備通常比凝膠、其他黏性組合物及固體組合物要容易。另外,液體組合物之投與在某種程度上更方便,尤其是藉由注射投與。另一方面,黏性組合物可在適當黏度範圍內調配以提供與特定組織之較長接觸時段。液體或黏性組合物可包含載劑,該等載劑可為含有例如水、生理食鹽水、磷酸鹽緩衝生理食鹽水、多元醇(例如甘油、丙二醇、液體聚乙二醇)及其適合混合物的溶劑或分散介質。
無菌可注射溶液可藉由將結合分子併入溶劑中,諸如與適合載劑、稀釋劑或賦形劑(諸如無菌水、生理食鹽水、葡萄糖、右旋糖或其類似物)混合來製備。組合物亦可經凍乾。取決於投與途徑及所需製劑,組合物可含有輔助物質,諸如濕潤劑、分散劑或乳化劑(例如甲基纖維素)、pH緩衝劑、膠凝或黏度增強性添加劑、防腐劑、調味劑、顏料及其類似物。在一些態樣中,可查詢標準本文以製備適合製劑。
可添加增強組合物之穩定性及無菌性的各種添加劑,包括抗微生物防腐劑、抗氧化劑、螯合劑及緩衝劑。可利用各種抗細菌劑及抗真菌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酯、氯丁醇、苯酚、山梨酸及其類似物來確保防止微生物之作用。可注射醫藥形式之延長吸收可藉由使用延遲吸收之試劑,諸如單硬脂酸鋁及明膠來實現。
可以製備持續釋放型製劑。持續釋放型製劑之適合實例包括含有抗體之固體疏水性聚合物之半滲透基質,該等基質呈成形物品形式,例如呈膜或微膠囊形式。
用於活體內投與之調配物一般係無菌的。無菌性可藉由例如經無菌過濾膜過濾容易地實現。
亦提供用於組合療法之醫藥組合物。可製備用於本文所描述之組合療法的任何額外藥劑,諸如II.C部分中所描述之藥劑,且與本文所描述之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及/或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一起以一或多種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組合療法可以一或多種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例如其中結合分子、重組受體及/或細胞與額外藥劑在相同的醫藥組合物中或在獨立醫藥組合物中。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額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不同重組受體,諸如靶向BCMA之重組受體的細胞,且以同一組合物或以獨立組合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各自根據特定結合分子、重組受體、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額外藥劑、及特定給藥方案及/或遞送方法而以適合調配物形式調配。 V.  方法及用途
亦提供使用靶向GPRC5D之重組受體、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以及其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的方法及用途,諸如用於治療表現GPRC5D之疾病、病況及病症,及/或偵測、診斷及預後方法中。在此類方法及用途中有涉及向個體投與表現提供之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方法及用途。亦提供組合療法及/或治療之方法。 A.  治療及預防方法及用途
亦提供投與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的方法及其用途,諸如治療及預防用途。此類方法及用途包括治療方法及用途,例如其涉及向患有與GPRC5D相關之疾病、病況或病症,諸如患有與GPRC5D表現相關之疾病、病況或病症及/或細胞或組織表現(例如特異性表現)GPRC5D的個體投與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含有其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分子、細胞及/或組合物係以有效實現疾病或病症之治療的量投與。本文提供重組受體(例如CAR)及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此類方法及治療中及在製備進行此類治療方法之藥劑中的用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係藉由向患有、曾患有或疑似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投與結合分子或細胞或包含其之組合物來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由此治療個體之疾病或病況或病症。本文亦提供該等組合物中之任一種,諸如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係用於治療與GPRC5D相關之疾病或病症,諸如用於治療方案中。
亦提供投與抗GPRC5D及抗BCMA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的方法及其用途,諸如治療及預防用途。此類方法及用途包括治療方法及用途,例如其涉及向患有與GPRC5D及/或BCMA相關之疾病、病況或病症,諸如患有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病況或病症及/或細胞或組織表現(例如特異性表現)GPRC5D及/或BCMA的個體投與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含有其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分子、細胞及/或組合物係以有效實現疾病或病症之治療的量投與。本文提供重組受體(例如CAR)及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此類方法及治療中及在製備進行此類治療方法之藥劑中的用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係藉由向患有、曾患有或疑似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投與結合分子或細胞或包含其之組合物來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由此治療個體之疾病或病況或病症。本文亦提供該等組合物中之任一種,諸如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係用於治療與GPRC5D及/或BCMA相關之疾病或病症,諸如用於治療方案中。
如本文所使用,「治療(treatment)」(及其文法變化形式,諸如「治療(treat)」或「治療(treating)」)係指疾病或病況或病症、或症狀、不良作用或後果、或與其相關之表型的完全或部分改善或減輕。所需治療作用包括(但不限於)預防疾病之發生或復發、緩解症狀、減輕疾病之任何直接或間接病理結果、預防癌轉移、降低疾病進展速率、改善或緩和疾病病況及緩解或改善預後。該等術語不表示疾病之完全治癒、或任何症狀之完全消除、或對所有症狀或結果之影響。
如本文所使用,「延遲疾病發展」意謂延緩、阻礙、減慢、阻滯、穩定及/或推遲疾病(諸如癌症)之發展。此延遲可取決於疾病病史及/或所治療之個體而具有不同的時間長度。充分或顯著延遲可實際上涵蓋預防,因為個體不會發展該疾病。舉例而言,可延遲晚期癌症,諸如癌轉移之發展。
如本文所使用,「預防」包括針對可能易患疾病但尚未診斷患有該疾病之個體之疾病發生或復發提供預防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所提供之分子及組合物延遲疾病發展或減慢疾病進展。
如本文所使用,「抑制」功能或活性係當與除所關注條件或參數外在其他方面皆相同之條件相比較或者與另一條件相比較時功能或活性減退。舉例而言,與在無抗體或組合物或細胞存在下的腫瘤生長速率相比較,抑制腫瘤生長之抗體或組合物或細胞使腫瘤生長速率降低。
在投與情形下,一種藥劑,例如醫藥調配物、結合分子、抗體、細胞或組合物之「有效量」係指在必要劑量/量下及在必要時間段內有效達成所需結果,諸如治療或預防結果的量。
一種藥劑,例如醫藥調配物、結合分子、抗體、細胞或組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指在必要劑量/量下及在必要時間段內達成所需治療結果,諸如治療疾病、病況或病症,及/或治療之藥物動力學或藥效學作用的量。治療有效量可根據諸如以下因素而變化:疾病狀態、個體之年齡、性別及體重,及投與之細胞群。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之方法涉及投與有效量,例如治療有效量之分子、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
「預防有效量」係指在必要劑量下及在必要的時間段內有效達成所需預防結果之量。通常但非必需,由於預防劑量係在患病之前或在疾病早期用於個體,故預防有效量將小於治療有效量。
如本文所使用,「個體(subject)」或「個體(individual)」係哺乳動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家畜及農畜,以及動物園動物、運動用動物或寵物,諸如犬、馬、兔、牛、豬、倉鼠、沙鼠、小鼠、雪貂、大鼠、貓、猴等。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係人類。
投與細胞以進行過繼細胞療法的方法係已知的且可與所提供之方法及組合物結合使用。舉例而言,過繼T細胞療法方法描述於例如Gruenberg等人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3/0170238號;Rosenberg之美國專利第4,690,915號;Rosenberg (2011) Nat Rev Clin Oncol. 8(10):577-85)中。參見例如Themeli等人(2013) Nat Biotechnol. 31(10): 928-933;Tsukahara等人(2013)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438(1): 84-9;Davila等人(2013) PLoS ONE 8(4): e61338。
待治療之疾病中有與GPRC5D相關之任何疾病或病症,或特異性表現GPRC5D及/或以GPRC5D作為治療目標之任何疾病或病症(在本文中亦可與「GPRC5D相關疾病或病症」互換提及)。與GPRC5D表現相關之癌症包括血液惡性疾病,諸如骨髓瘤,例如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實施例中,與GPRC5D相關之疾病或病症係B細胞相關病症或惡性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與GPRC5D相關之疾病或病症係多發性骨髓瘤或瓦登斯特羅姆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疾病或病症係多發性骨髓瘤。
待治療之疾病中有與GPRC5D及/或BCMA相關之任何疾病或病症,或特異性表現GPRC5D及/或BCMA及/或以GPRC5D及/或BCMA作為治療目標之任何疾病或病症(在本文中亦可與「GPRC5D相關疾病或病症」或「BCMA相關疾病或病症」互換提及)。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癌症包括血液惡性疾病,諸如骨髓瘤,例如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實施例中,與GPRC5D及/或BCMA相關之疾病或病症係B細胞相關病症或惡性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與GPRC5D及/或BCMA相關之疾病或病症係多發性骨髓瘤或瓦登斯特羅姆氏巨球蛋白血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疾病或病症係多發性骨髓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疾病或病症與GPRC5D及BCMA之表現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疾病之細胞疑似表現兩種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抗原中的一種或兩種易於發生抗原損失,因為該疾病中之一些細胞可能不再表現兩種抗原。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靶向GPRC5D及BCMA兩種之雙重靶向方法可能為有利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鑑別患有係疑似患有GPRC5D相關疾病或病症、或有患上該疾病或病症之風險的個體。因此,提供用於鑑別患有與GPRC5D表現相關之疾病或病症的個體並選擇其以用提供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或表現該等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治療的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可鑑別患有、疑似患有GPRC5D及/或BCMA相關疾病或病症、或有患上該疾病或病症之風險的個體。因此,提供用於鑑別患有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相關之疾病或病症的個體並選擇其以用提供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或表現該等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治療的方法。
舉例而言,可針對與GPRC5D表現升高相關之疾病或病症,諸如表現GPRC5D之癌症之存在篩選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針對GPRC5D相關疾病,例如腫瘤之存在進行篩選或偵測其存在。因此,在一些態樣中,樣品可自疑似患有與GPRC5D表現升高相關之疾病或病症的患者獲得並分析GPRC5D之表現量。在一些態樣中,可選擇針對GPRC5D相關疾病或病症測試呈陽性之個體以藉由本發明方法治療,且可投與治療有效量的包含GPRC5D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CAR)、含有重組受體之細胞或如本文所描述的其醫藥組合物。
舉例而言,可針對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升高相關之疾病或病症,諸如表現GPRC5D及/或BCMA之癌症之存在篩選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針對GPRC5D及/或BCMA相關疾病(例如腫瘤)之存在進行篩選或偵測其存在。因此,在一些態樣中,樣品可自疑似患有與GPRC5D及/或BCMA表現升高相關之疾病或病症的患者獲得並分析GPRC5D及/或BCMA之表現量。在一些態樣中,可選擇針對GPRC5D及/或BCMA相關疾病或病症測試呈陽性的個體以藉由本發明方法治療,且可投與治療有效量的包含表現含GPRC5D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CAR)且表現含BCMA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之細胞的組合物、或如本文所描述的其醫藥組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可選擇針對GPRC5D及/或BCMA相關疾病或病症測試呈陽性之個體以本發明方法治療,且可投與治療有效量的包含表現含GPRC5D結合分子及BCMA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細胞的組合物、表現含GPRC5D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及含BCMA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的細胞、或如本文所描述的其醫藥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個體患有持久性或復發性疾病,例如在用GPRC5D特異性抗體及/或表現靶向GPRC5D之嵌合受體之細胞及/或其他療法治療後患有持久性或復發性疾病,該其他療法包括化學療法、輻射及/或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例如同種異體HSCT或自體HSCT。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個體對另一種GPRC5D靶向療法變得具有抗性,但該投與仍有效地治療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未復發,但經測定具有復發之風險,諸如有高復發風險,且因此預防性投與化合物或組合物,以例如降低復發可能性或防止復發。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已接受先前療法,即BCMA CAR療法或另一種BCMA靶向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難以用此類BCMA CAR療法或另一種BCMA靶向療法治療或在此類BCMA CAR療法或另一種BCMA靶向療法後復發。在一些情況下,個體難以用療法治療或在療法後因BCMA抗原陰性腫瘤細胞及/或BCMA抗原/抗原決定基損失而復發。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在用另一療法治療,諸如用BCMA特異性抗體、BCMA靶向受體及/或表現BCMA靶向嵌合受體之細胞治療後患有持久性或復發性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個體對另一種療法,諸如BCMA靶向療法變得具有抗性,但該投與仍有效地治療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未復發,但經測定具有復發之風險,諸如有高復發風險,且因此預防性投與化合物或組合物,以例如降低復發可能性或防止復發。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係符合移植條件,諸如符合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條件,例如同種異體HSCT或自體HSCT條件的個體。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在投與如本文所提供的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之前,個體儘管符合條件但先前未接受過移植。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係不符合移植條件,諸如不符合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條件,例如同種異體HSCT或自體HSCT條件的個體。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根據本文提供之實施例,向此類個體投與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之前,個體已接受一或多種先前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已接受至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20種或更多種先前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已接受至少3、4、5、6、7、8、9、10種或更多種先前療法。
在一些態樣中,個體在一或多種先前療法之後復發,或難以用一或多種先前療法中之一或多種,例如該一或多種先前療法中之每一個別療法治療。在一些態樣中,該等先前療法包括用自體幹細胞移植(ASCT)、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及抗CD38抗體治療;除非個體不為一或多種該等療法之候選者或禁忌使用一或多種該等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選自沙立度胺(thalidomide)、來那度胺(lenalidomide)或泊利度胺(pomalidomide)。在一些實施例中,蛋白酶體抑制劑係選自硼替佐米(bortezomib)、卡非佐米(carfilzomib)或依薩佐米(ixazomi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8抗體係或包含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必須對每一方案經歷至少2個連續治療週期,除非進行性疾病對該方案具有最佳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可涉及基於特定標準、診斷或適應症,在提供之抗GPRC5D抗體、重組受體及/或包含此類受體之細胞的療法中包括或排除特定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投與細胞劑量時,個體並無活動性漿細胞白血病(PCL)或無PCL史。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個體在投與時患有活動性PCL或有PCL史,則可將個體排除在根據提供之方法的治療以外。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個體在投與時發展PCL,諸如繼發性PCL,則可將該個體排除在根據提供之方法的治療以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篩選符合或適合根據提供之方法治療的個體時、在治療方案之各種步驟、在接受淋巴球耗乏療法時及/或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其組合物時或即將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其組合物之前,可執行標準、診斷或適應症之評估。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可涉及基於特定標準、診斷或適應症,在提供之抗GPRC5D及抗BCMA抗體、重組受體及/或包含此類受體之細胞的療法中包括或排除特定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投與細胞劑量時,個體並無活動性漿細胞白血病(PCL)或無PCL史。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個體在投與時患有活動性PCL或有PCL史,則可將個體排除在根據提供之方法的治療以外。在一些實施例中,若個體在投與時發展PCL,諸如繼發性PCL,則可將該個體排除在根據提供之方法的治療以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篩選符合或適合根據提供之方法治療的個體時、在治療方案之各種步驟、在接受淋巴球耗乏療法時及/或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其組合物時或即將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其組合物之前,可執行標準、診斷或適應症之評估。
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無法誘導個體對療法之免疫反應,及/或無法誘導此類反應達到阻礙有效治療疾病或病況之程度。在一些態樣中,免疫原性及/或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之程度小於使用不同但相當的療法所觀察到的程度。舉例而言,在使用表現包括提供之抗GPRC5D抗體之CAR的細胞進行過繼細胞療法情況下,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原性之程度相較於包括結合至類似,例如重疊抗原決定基及/或與該抗體,諸如小鼠或猴或兔或人類化抗體競爭結合至GPRC5D之不同抗體的CAR減小。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過繼細胞療法,其中向個體投與表現所提供的包含GPRC5D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包含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AR)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此類投藥可促進細胞以靶向GPRC5D之方式活化(例如T細胞活化),由此使疾病或病症之細胞成為破壞之目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過繼細胞療法,其中向個體投與表現所提供的包含GPRC5D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包含抗GPRC5D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AR)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及表現所提供的包含BCMA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包含抗BCMA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AR)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過繼細胞療法,其中向個體投與表現所提供的包含GPRC5D結合分子及BCMA結合分子之重組受體(例如包含抗GPRC5D及抗BCMA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AR)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
因此,所提供之方法及用途包括用於過繼細胞療法之方法及用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向個體、組織或細胞,諸如患有疾病、病況或病症、有患疾病、病況或病症之風險或疑似患有疾病、病況或病症者投與細胞或含有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患有待治療之特定疾病或病況的個體投與細胞、群體及組合物,例如經由過繼細胞療法,諸如過繼T細胞療法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或組合物投與個體,諸如患有疾病或病況或有患疾病或病況之風險的個體。在一些態樣中,該等方法藉此治療,例如改善疾病或病況之一或多種症狀,諸如藉由減輕表現GPRC5D之癌症中之腫瘤負荷進行治療。
投與細胞以進行過繼細胞療法的方法係已知的且可與所提供之方法及組合物結合使用。舉例而言,過繼T細胞療法方法描述於例如Gruenberg等人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3/0170238號;Rosenberg之美國專利第4,690,915號;Rosenberg (2011) Nat Rev Clin Oncol. 8(10):577-85)。參見例如Themeli等人(2013) Nat Biotechnol. 31(10): 928-933;Tsukahara等人(2013)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438(1): 84-9;Davila等人(2013) PLoS ONE 8(4): e61338。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療法,例如過繼細胞療法,例如過繼T細胞療法,係藉由自體轉移進行,其中細胞係自將接受細胞療法之個體或自來源於此個體之樣品分離及/或以其他方式製備。因此,在一些態樣中,細胞係來源於需要治療之個體,例如患者且細胞在分離及處理之後投與同一個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療法,例如過繼細胞療法,例如過繼T細胞療法,係藉由同種異體轉移進行,其中細胞係自除將接受或最終接受該細胞療法之個體(例如第一個體)以外的個體分離及/或以其他方式製備。在此類實施例中,接著將該等細胞投與相同物種之不同個體,例如第二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個體在基因上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個體在基因上類似。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個體表現的HLA種類或超類型與第一個體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細胞、細胞群或組合物之個體係靈長類動物,諸如人類。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細胞、細胞群或組合物之個體係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一些實施例中,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係猴(例如食蟹獼猴)或猿。個體可為雄性或雌性且可為任何適齡(包括嬰兒、幼年、青年、成年及老年)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係非靈長類哺乳動物,諸如嚙齒動物(例如小鼠、大鼠等)。在一些實例中,患者或個體係經驗證用於疾病、過繼細胞療法及/或用於評估毒性結果,諸如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CRS)之動物模型。
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表現其之細胞可藉由任何適合方式投與,例如藉由注射,例如靜脈內或皮下注射、眼內注射、眼周注射、視網膜下注射、玻璃體內注射、經中隔注射、鞏膜下注射、脈絡膜內注射、前房內注射、結膜下注射(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結膜下注射(subconjuntival injection)、眼球筋膜囊下注射(sub-Tenon's injection)、眼球後注射、眼球周注射,或後近鞏膜遞送。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及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表現其之細胞可藉由任何適合方式投與,例如藉由注射,例如靜脈內或皮下注射、眼內注射、眼周注射、視網膜下注射、玻璃體內注射、經中隔注射、鞏膜下注射、脈絡膜內注射、前房內注射、結膜下注射、結膜下注射、眼球筋膜囊下注射、眼球後注射、眼球周注射,或後近鞏膜遞送。在一些實施例中,其藉由非經腸、肺內及鼻內途徑投與,且在需要局部治療時,經病灶內投與。非經腸輸注包括肌肉內、靜脈內、動脈內、腹膜內、顱內、胸內或皮下投與。給藥及投藥可部分地取決於投藥係短暫抑或長期的。各種給藥時程包括(但不限於)單次投藥或在各種時間點多次投藥、快速注射投藥及脈衝輸注。
對於疾病之預防或治療,結合分子、重組受體或細胞之適當劑量可取決於待治療疾病之類型、結合分子或重組受體之類型、疾病之嚴重程度及病程、結合分子或重組受體係出於預防抑或治療目的投與、先前療法、患者之臨床病史及對重組受體或細胞之反應,以及主治醫師之判斷。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及分子及細胞適合一次性或經一系列治療投與患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係基於功效及/或反應來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功效係藉由評價疾病狀態來確定。用於評估疾病狀態之例示性方法包括:藉由電泳及免疫固定來量測生物流體,諸如血液及/或尿液中之M蛋白質;對血液中之sFLC (κ及λ)進行定量;骨骼調查;及在患有髓外疾病之個體中藉由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電腦斷層攝影術(CT)進行成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疾病狀態可藉由骨髓檢查來評價。
在一些實例中,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係藉由重組受體或細胞在血液及/或骨髓中之擴增及存留性來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係基於重組受體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來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抗腫瘤活性係藉由總反應率(ORR)及/或國際骨髓瘤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統一反應標準來確定(參見Kumar等人(2016) Lancet Oncol 17(8):e328-346)。在一些實施例中,反應係使用微小殘留病(MRD)評估來進行評價。在一些實施例中,MRD可藉由諸如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及高通量測序,例如深度測序之類方法評估。在一些實施例中,反應係基於投與重組受體或細胞之後的反應持續時間來評價。在一些實例中,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可基於毒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劑量及/或頻率可基於投與重組受體及/或細胞之個體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來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可基於以上標準中之任一個而變化,亦即增加或減少。
在一些實施例中,待治療之疾病或病症係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實施例中,針對多發性骨髓瘤的可量測之疾病標準可包括(1)血清M蛋白質1 g/dL或更高;(2)尿液M蛋白質200 mg或更高/24小時;(3)累及之血清游離輕鏈(sFLC)水準10 mg/dL或更高,及異常κ與λ比率。在一些情況下,輕鏈疾病僅對於血清或尿液中無可量測疾病之個體係可接受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東部腫瘤協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能狀態指標評估或選擇進行治療之個體,例如自先前療法具有較差體能之個體(參見例如Oken等人(1982) Am J Clin Oncol. 5:649-655)。關於體能狀態之ECOG量表就患者自理能力、日常活動及體質能力(例如步行、工作等)描述患者之機能水準。在一些實施例中,ECOG體能狀態為0指示,個體可執行正常活動。在一些態樣中,ECOG體能狀態為1之個體在身體活動方面展現某種限制,但個體完全可走動。在一些態樣中,ECOG體能狀態為2之患者係超過50%可走動的。在一些情況下,ECOG體能狀態為2之個體亦能夠自理;參見例如Sørensen等人(1993) Br J Cancer 67(4) 773-775。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文所提供之方法或治療方案投藥之個體包括ECOG體能狀態為0或1之個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個體對另一種療法變得具有抗性,但該投與仍可治療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根據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向個體投藥時,劑量或組合物能夠在至少50%、60%、70%、80%、90%或95%之投藥個體中獲得客觀反應(OR)。在一些實施例中,OR包括個體實現嚴格完全反應(sCR)、完全反應(CR)、極佳部分反應(VGPR)、部分反應(PR)及最小反應(MR)。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該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向個體投藥時,劑量或組合物能夠在至少50%、60%、70%、80%或85%之投藥個體中實現嚴格完全反應(sCR)、完全反應(CR)、極佳部分反應(VGPR)或部分反應(PR)。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該本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向個體投藥時,劑量或組合物能夠在至少20%、30%、40%、50%、60%或70%之投藥個體中實現嚴格完全反應(sCR)或完全反應(CR)。在一些實施例中,例示性劑量包括約5.0×107 個、1.5×108 個、3.0×108 個或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例示性劑量包括約1.0×107 個、1.25×107 個、1.5×107 個、2.0×107 個、2.0×107 個、2.5×107 個、3.0×107 個、3.5×107 個、4.0×107 個、4.5×107 個、5.0×107 個、1.5×108 個、3.0×108 個或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在一些態樣中,對例如根據本文所提供之方法之治療的具體反應可基於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統一反應標準評估(參見Kumar等人(2016) Lancet Oncol 17(8):e328-346)。在一些實施例中,實現特定結果,諸如OR之例示性劑量包括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監測治療之毒性及/或副作用,並使用其來調整投與重組受體(例如CAR)、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劑量及/或頻率。舉例而言,可監測不良事件及實驗室異常,並使用其來調整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不良事件包括輸注反應、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CRS)、神經毒性、巨噬細胞活化症候群及腫瘤溶解症候群(TLS)。此類事件中之任一件均可確立劑量限制性毒性且證明需降低劑量及/或終止治療。可用作確立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之指南的其他副作用或不良事件包括非血液學不良事件,其包括(但不限於)疲乏、發熱或發熱性嗜中性球減少症、轉胺酶增加一定持續時間(例如小於或等於2週或小於或等於7天)、頭痛、骨痛、低血壓、低氧、發冷、腹瀉、噁心/嘔吐、神經毒性(例如混亂、失語、癲癇發作、抽搐、昏睡及/或精神狀態改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其他無症狀的非血液學臨床實驗室異常,諸如電解質異常。可用作確立投藥之劑量及/或頻率之指南的其他副作用或不良事件包括血液學不良事件,其包括(但不限於)嗜中性球減少症、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動物及/或B細胞發育不全及低γ球蛋白血症(hypogammaglobinemia)。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例如投與其他療法,根據提供之方法治療可引起較低比率及/或較低程度之毒性、有毒之結果或症狀、促進毒性之型態、因子或特性,諸如與細胞介素釋放症候群(CRS)或神經毒性,諸如重度CRS或重度神經毒性相關或指示CRS或神經毒性之症狀或結果。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含有結合分子或重組受體的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的情形中,向個體投與範圍為約1×106 至約1×1011 個細胞及/或以每公斤體重計之細胞量,諸如約1×106 至約5×1010 個細胞(例如約5×106 個細胞、約1×107 個細胞、約1.25×107 個細胞、約1.5×107 個細胞、約2.0×107 個細胞、約2.5×107 個細胞、約5×108 個細胞、約1×109 個細胞、約5×109 個細胞、約2×1010 個細胞、約3×1010 個細胞、約4×1010 個細胞或由任何兩個前述值界定之範圍),諸如約1×107 個細胞至約1×1011 個細胞(例如約1×107 個細胞、約1.25×107 個細胞、約1.5×107 個細胞、約2.0×107 個細胞、約2.5×107 個細胞、約3×107 個細胞、約4×107 個細胞、約5×107 個細胞、約6×107 個細胞、約7×107 個細胞、約8×107 個細胞、約9×107 個細胞、約1×1010 個細胞、約2.5×1010 個細胞、約5×1010 個細胞、約7.5×1010 個細胞、約9×1010 個細胞或由任何兩個前述值界定之範圍)且在一些情況下約1×108 個細胞至約5×1010 個細胞(例如1.2×108 個細胞、約1.5×108 個細胞、約2.5×108 個細胞、約3×108 個細胞、約3.5×108 個細胞、約4.5×108 個細胞、約5×108 個細胞、約6×108 個細胞、約6.5×108 個細胞、約8×108 個細胞、約9×108 個細胞、約1×109 個細胞、約1.2×109 個細胞、約3×109 個細胞、約3×1010 個細胞、約4.5×1010 個細胞或約5×1010 個細胞)或該等範圍之間及/或以每公斤體重計之任何值。此外,劑量可取決於疾病或病症及/或患者及/或其他治療特有之性質而變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含投與一定劑量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包含一定劑量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含有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可用於治療方案中,其中治療方案治療方案包含投與一定劑量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包含一定劑量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劑量可含有例如特定數量或範圍的表現重組受體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諸如多種本文所描述之此類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投與含有一定劑量細胞之組合物。在一些態樣中,細胞群或細胞組合物中表現CAR之細胞的數量、量或比例可藉由偵測替代物標記物,例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或其他方式,或藉由偵測能特異性結合至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分子或受體的經標記分子,諸如經標記抗原之結合來評估。
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個體係人類的情況下,劑量包括超過約1×106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且低於約2×109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例如在約2.5×107 至約1.2×109 個此類細胞,諸如2.5×107 個、5×107 個、1.5×108 個、3×108 個、4.5×108 個、8×108 個或1.2×109 個總此類細胞範圍內或在任何兩個前述值之間的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個體係人類的情況下,劑量包括超過約1×106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且低於約2×109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例如在約1.0×107 至約1.2×109 個此類細胞,諸如1.0×107 個、1.25×107 個、1.5×107 個、2.0×107 個、2.5×107 個、5×107 個、1.5×108 個、3×108 個、4.5×108 、8×108 或1.2×109 個總此類細胞範圍內或在任何兩個前述值之間的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個體係人類的情況下,劑量包括超過約1×106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且低於約2×109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細胞、T細胞或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例如在約1.0×107 至約6.5×108 個此類細胞、約1.5×107 至約6.0×108 個此類細胞、約1.5×107 個至約6.5×108 個此類細胞、約2.5×107 至約6.0×108 個此類細胞、或約5.0×107 至約6.0×108 個此類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包含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PBMC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間、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PBMC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一些實施例中,數量係針對CD3+或CD8+之總數目,在一些情況下亦針對表現CAR之(例如CAR+)細胞之總數目。在一些實施例中,劑量包含自或自約2.5×107 至或至約1.2×109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5.0×107 至或至約4.5×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或自或自約1.5×108 至或至約3.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的多種細胞,各自包括端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的劑量包含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PBMC之間、在或在約2.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末梢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間、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總T細胞或總PBMC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一些實施例中,數量係針對CD3+或CD8+之總數目,在一些情況下亦針對表現CAR之(例如CAR+)細胞之總數目。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劑量包含自或自約1.0×107 至或至約1.2×109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1.5×107 至或至約1.2×109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2.5×107 至或至約1.2×109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1.5×107 至或至約8.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2.5×107 至或至約8.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1.5×107 至或至約6.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2.5×107 至或至約6.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5.0×107 至或至約6.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自或自約5.0×107 至或至約4.5×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或自或自約1.5×108 至或至約3.0×108 個CD3+或CD8+總T細胞或表現CD3+或CD8+ CAR之細胞的多種細胞,各自包括端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劑量之T細胞包括CD4+ T細胞、CD8+ T細胞或CD4+及CD8+ T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個體係人類之情況下,CD8+ T細胞之劑量,包括含CD4+及CD8+ T細胞之劑量包括在或在約1×106 與或與約2×109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CD8+細胞之間,例如在或在約5×107 至或至約4.5×108 個此類細胞範圍內,諸如為或為約2.5×107 個、為或為約5×107 個、為或為約1.5×108 個、為或為約3×108 個、為或為約4.5×108 個、為或為約8×108 個、或為或為約1.2×109 個總此類細胞,或在任何兩個前述值之間的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個體係人類之情況下,CD8+ T細胞之劑量,包括含CD4+及CD8+ T細胞之劑量包括在或在約1×106 與或與約2×109 個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總CD8+細胞之間,例如在或在約1×107 至或至約4.5×108 個此類細胞範圍內,諸如為或為約1.0×107 個、為或為約1.25×107 個、為或為約1.5×107 個、為或為約2.0×107 個、為或為約2.5×107 個、為或為約5×107 個、為或為約1.5×108 個、為或為約3×108 個、為或為約4.5×108 個、為或為約8×108 個、或為或為約1.2×109 個總此類細胞,或在任何兩個前述值之間的範圍。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劑量之細胞,例如表現重組受體之T細胞係以單次劑量投與個體或在兩週、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1年或更長時間段內僅投與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患者投與多次劑量,且該等劑量或總劑量各自可在任何前述值之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供投與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供投與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之組合物展現指示或符合細胞健康狀況之特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劑量中為或為約或至少或至少約70%、75%、80%、85%或90%的CAR+細胞展現指示細胞健康或生物活性CAR細胞之一或多種特性或表型,諸如不存在凋亡標記物之表現。
在特定實施例中,該表型係或包括不存在細胞凋亡及/或關於細胞正在經歷凋亡過程之指示。細胞凋亡係計劃性細胞死亡之過程,其包括導致特有特性變化及死亡之一系列刻板化形態及生物化學事件,包括出泡、細胞皺縮、核斷裂、染色質凝集、染色體DNA斷裂及總體mRNA衰減。在一些態樣中,早期細胞凋亡可由某些半胱天冬酶,例如半胱天冬酶2、8、9及10活化指示。在一些態樣中,中期至晚期細胞凋亡係以膜完整性之進一步喪失、染色質凝集及DNA斷裂,包括諸如半胱天冬酶3、6及7活化之類生物化學事件為特徵。
在特定實施例中,表型係與計劃性細胞死亡相關之一或多個因子,例如已知會引發細胞凋亡之促凋亡因子,例如死亡受體路徑之成員、粒線體(固有)路徑之活化成員,諸如Bcl-2家族成員,例如Bax、Bad及Bid,以及半胱天冬酶之陰性表現。在某些實施例中,表型係當與細胞組合物一起培育或接觸時不存在優先結合至正在經歷細胞凋亡之細胞的指標,例如磷脂結合蛋白V分子或TUNEL染色。在一些實施例中,表型係或包括指示細胞之凋亡狀態的一或多種標記物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表型係半胱天冬酶,諸如半胱天冬酶3之表現缺乏及/或活化。在一些態樣中,半胱天冬酶3之活化指示細胞凋亡之增加或再發生。在某些實施例中,半胱天冬酶活化可藉由已知方法偵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特異性結合至活化之半胱天冬酶(亦即,特異性結合至裂解之多肽)的抗體用於半胱天冬酶活化。在特定實施例中,表型係或包括半胱天冬酶3-。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凋亡之標記物係偵測細胞中與細胞凋亡相關之特徵的試劑。在某些實施例中,該試劑係磷脂結合蛋白V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供投與的含有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組合物含有一定數量或量的展現指示或符合細胞健康狀況之表型的細胞。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劑量的經工程改造之T細胞中小於約25%、20、15%、10%、9%、8%、7%、6%、5%、4%、3%、2%或1%的表現CAR之T細胞表現細胞凋亡之標記物,視情況表現磷脂結合蛋白V或活性半胱天冬酶3。在任何實施例中之一些中,該劑量的經工程改造之T細胞中小於5%、4%、3%、2%或1%的表現CAR之T細胞表現磷脂結合蛋白V或活性半胱天冬酶3。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投與之細胞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之免疫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細胞係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投與之細胞係CD4+ 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投與之細胞係CD8+ 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投與之細胞係CD4+及CD8+ T細胞之組合,諸如CAR T細胞。在一些實例中,CD4+細胞與CD8+細胞之比率(CD4:CD8)係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結合分子或重組受體係作為組合治療之一部分投與,諸如與另一治療性干預,諸如另一抗體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或受體或藥劑,諸如細胞毒性劑或治療劑同時或按任何次序依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係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共投與或與另一種治療性干預結合,同時或按任何次序依序共投與。在一些情形中,細胞係與另一種療法在足夠接近之時間共投與,由此使細胞群增強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之作用,或反之亦然。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係在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之前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結合分子及/或重組受體係在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之後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可在白血球清除術之後且在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之前接受橋接療法(bridging therapy)。治療醫師可在製造所提供之組合物或細胞期間確定例如疾病控制是否需要橋接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橋接療法不包括生物試劑,諸如抗體(例如達雷木單抗)。在一些實施例中,橋接療法在淋巴球耗乏起始之前停止。在一些實施例中,橋接療法在淋巴球耗乏之前1天、2天、3天、4天、5天、7天、10天、14天、21天、28天、45天或60天停止。
在一些態樣中,一旦向哺乳動物(例如人類)投與細胞,即藉由多種已知方法中之任一種來量測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群及/或抗體的生物活性。評估之參數包括經工程改造或天然的T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與抗原例如在活體內之特異性結合,例如藉由成像測定;或離體之特異性結合,例如藉由ELISA或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測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破壞目標細胞之能力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適合方法量測,諸如以下中所描述之細胞毒性分析:例如Kochenderfer等人,J . Immunotherapy , 32(7): 689-702 (2009);及Herman等人,J . Immunological Methods , 285(1): 25-40 (2004)。在某些實施例中,細胞之生物活性亦可藉由分析某些細胞介素(諸如CD 107a、IFNγ、IL-2及TNF)之表現及/或分泌來加以量測。在一些態樣中,藉由評估臨床結果,諸如腫瘤負荷或負載之減小來量測生物活性。
在某些實施例中,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以多種方式修飾,由此增加其治療或預防功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由群體表現的經工程改造之CAR或TCR直接地或經由連接子間接地與靶向部分綴合。使化合物,例如CAR或TCR與靶向部分綴合之實踐係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參見例如Wadwa等人,J. Drug Targeting, 3(2):111 (1995);及美國專利5,087,616。 B.  組合療法
亦提供組合療法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抗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及其用途,諸如治療及預防用途。亦提供組合療法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抗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表現該等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及其用途,諸如治療及預防用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的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或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作為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之一部分投與,諸如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同時投與、按任何次序依序或間歇地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包括例如抗體、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受體及/或藥劑,諸如表現重組受體之細胞,及/或細胞毒性劑或治療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包括投與一或多種額外藥劑、療法及/或治療,例如本文所描述的額外藥劑、療法及/或治療中之任一種。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包括投與一或多種用於治療或療法之額外藥劑,諸如免疫調節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腺苷路徑或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及激酶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包括額外治療,諸如手術治療、移植及/或放射線療法。亦提供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之方法,其包括本文所描述的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細胞及/或組合物及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的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及/或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作為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之一部分投與,諸如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同時投與、按任何次序依序或間歇地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包括例如抗體、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受體及/或藥劑,諸如表現重組受體之細胞,及/或細胞毒性劑或治療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包括投與一或多種額外藥劑、療法及/或治療,例如本文所描述的額外藥劑、療法及/或治療中之任一種。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包括投與一或多種用於治療或療法之額外藥劑,諸如免疫調節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腺苷路徑或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及激酶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包括額外治療,諸如手術治療、移植及/或放射線療法。亦提供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之方法,其包括本文所描述的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CAR)、細胞及/或組合物以及一或多種額外治療性干預。
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組合治療或組合療法的額外藥劑增強、加強及/或促進結合分子、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治療作用的功效及/或安全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增強或改善所投與之細胞,例如表現結合分子或重組受體之細胞的功效、存活或存留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選自蛋白質磷酸酶抑制劑、激酶抑制劑、細胞介素、免疫調節劑或降低調節T (Treg)細胞之水準或活性的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藉由減輕或改善所投與之結合分子、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的不良作用來增強其安全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可治療相同疾病、病況或共病。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可改善、減輕或消除與投與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相關之一或多種毒性、不良作用或副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投與本文所提供之重組受體、細胞或組合物之前、期間或之後投與疼痛管理藥物治療(諸如乙醯胺苯酚)或抗組胺劑(諸如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以改善或減輕或消除與治療相關之輕微副作用。在一些實例中,可投與紅血球及血小板輸注及/或群落刺激因子,以減輕或消除與投與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相關之一或多種毒性、不良作用或副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投與預防性或經驗性抗感染劑(例如用於肺囊蟲肺炎[PCP]預防之甲氧苄啶(trimethoprim)/磺胺甲基異噁唑(sulfamethoxazole)、廣譜抗生素、抗真菌劑或用於發熱性嗜中性球減少症之抗病毒劑)以治療由治療引起之副作用。在一些實例中,必要時,可提供預防療法以治療由治療引起之淋巴球減少症及/或嗜中性球減少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療法、治療或藥劑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手術、移植、過繼細胞療法、抗體、細胞毒性劑、化學治療劑、細胞介素、生長抑制劑、抗激素劑、激酶抑制劑、抗血管生成劑、心臟保護劑、免疫刺激劑、免疫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生素、血管生成抑制劑、代謝調節劑或其他治療劑,或其任何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蛋白質、肽、核酸、小分子藥劑、細胞、毒素、脂質、碳水化合物或其組合,或任何其他類型之治療劑,例如放射線。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療法、藥劑或治療包括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移植、投與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細胞、激酶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mTOR路徑抑制劑、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抗體、免疫消融劑、抗體及/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抗體綴合物、其他抗體療法、細胞毒素、類固醇、細胞介素、肽疫苗、激素療法、抗代謝物、代謝調節劑、抑制鈣依賴性磷酸酶鈣調神經磷酸酶或p70S6激酶FK506或抑制p70S6激酶之藥物、烷基化劑、蒽環黴素(anthracycline)、長春花生物鹼(vinca alkaloid)、蛋白酶體抑制劑、GITR促效劑、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蛋白激酶抑制劑、溶瘤病毒及/或其他類型之免疫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或治療係骨髓移植、使用化學治療劑(諸如氟達拉濱(fludarabine))之T細胞消融療法、外部射束放射線療法(XRT)、環磷醯胺及/或抗體療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其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其他表現CAR之細胞)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額外藥劑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其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其他表現CAR之細胞)以及額外藥劑一起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激酶抑制劑,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劑,例如依魯替尼(ibrutinib)。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腺苷路徑或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免疫調節劑,諸如沙立度胺(thalidomide)或沙立度胺衍生物(例如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γ分泌酶抑制劑,諸如抑制或減少細胞(諸如腫瘤/癌細胞)上之γ分泌酶目標,例如GPRC5D之膜內裂解的γ分泌酶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療法、藥劑或治療係細胞毒性劑或化學治療劑、生物療法(例如抗體,例如單株抗體;或細胞療法)或抑制劑(例如激酶抑制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其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其他表現CAR之細胞)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額外藥劑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細胞、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及/或組合物(例如表現CAR之細胞)與其他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其他表現CAR之細胞)以及額外藥劑一起組合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激酶抑制劑,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BtK)抑制劑,例如依魯替尼。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腺苷路徑或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免疫調節劑,諸如沙立度胺或沙立度胺衍生物(例如來那度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γ分泌酶抑制劑,諸如抑制或減少細胞(諸如腫瘤/癌細胞)上之γ分泌酶目標,例如GPRC5D及/或BCMA之膜內裂解的γ分泌酶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療法、藥劑或治療係細胞毒性劑或化學治療劑、生物療法(例如抗體,例如單株抗體;或細胞療法)或抑制劑(例如激酶抑制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藥劑係化學治療劑。例示性化學治療劑包括蒽環黴素(例如小紅莓,諸如脂質體小紅莓);長春花生物鹼(例如長春鹼、長春新鹼、長春地辛(vindesine)、長春瑞濱(vinorelbine));烷基化劑(例如環磷醯胺、達卡巴嗪(decarbazine)、美法侖(melphalan)、異環磷醯胺、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免疫細胞抗體(例如阿侖單抗(alemtuzumab)、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利妥昔單抗、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抗代謝物(包括例如葉酸拮抗劑、嘧啶類似物、嘌呤類似物及腺苷脫胺酶抑制劑,諸如氟達拉濱);TNFR糖皮質激素誘導之TNFR相關蛋白質(GITR)促效劑;蛋白酶體抑制劑(例如阿克拉黴素A(aclacinomycin A)、膠毒素(gliotoxin)或硼替佐米(bortezomib));免疫調節藥,諸如沙立度胺或沙立度胺衍生物(例如來那度胺)。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療法或治療係細胞療法,例如過繼細胞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額外療法包括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額外的表現CAR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表現與本文所提供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相同或不同之重組受體的表現CAR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上表現之重組受體(例如CAR)識別不同抗原及/或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上表現之重組受體(例如CAR)識別與本文所描述之重組受體(例如GPRC5D)所識別同一抗原之不同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上表現的重組受體(例如CAR)識別不同抗原,例如不同腫瘤抗原或抗原組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上表現的重組受體(例如CAR)靶向表現早期譜系標記物之癌細胞,例如癌症幹細胞,而其他表現CAR之細胞靶向表現晚期譜系標記物之癌細胞。在此類實施例中,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係在投與(例如輸注)本文所描述的表現CAR之細胞之前、同時或之後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同種異體CAR。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CAR分子之組態包含一個初級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例如2、3、4或5個或更多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CAR分子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初級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相同或不同的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或相同數量或不同數量的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CAR分子可經組態成分離(split)之CAR,其中一個CAR分子包含抗原結合結構域及共刺激結構域(例如4-1BB),而另一個CAR分子包含抗原結合結構域及初級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CD3ζ)。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一或多個抗GPRC5D結合分子之細胞及/或經工程改造以表現靶向不同抗原之額外結合分子,例如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細胞中的任一種。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本文例如在I.C部分中所描述之細胞或複數個細胞中的任一種。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靶向不同抗原決定基及/或抗原,例如與疾病或病況相關之不同抗原之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靶向多發性骨髓瘤中表現之第二或額外抗原(例如CD38、CD138、CS-1、BAFF-R、TACI及/或FcRH5)之重組受體(例如CAR)的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免疫調節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包括免疫調節劑,其可諸如藉由抑制免疫抑制性信號傳導或增強免疫刺激性信號傳導刺激、增大及/或以其他方式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例如由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引起之抗腫瘤免疫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肽、蛋白質或為小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蛋白質可為融合蛋白或重組蛋白。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結合至免疫目標,諸如在免疫細胞,諸如T細胞、B細胞或抗原呈現細胞上表現之細胞表面受體。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抗體或抗原結合抗體片段、融合蛋白、小分子或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將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與額外藥劑組合投與,該額外藥劑係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諸如單株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阻斷、抑制或對抗免疫檢查點路徑之組分。免疫系統具有多條參與維持自體耐受性及用於調節免疫反應的抑制性路徑。腫瘤可使用某些免疫檢查點路徑作為主要免疫抵抗機制,特別是針對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Pardoll (2012)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252-264),例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諸如表現CAR之細胞。由於許多此類免疫檢查點係藉由配體-受體相互作用起始,故其可容易地由針對該等配體及/或其受體之抗體阻斷。
因此,使用阻斷免疫檢查點路徑之拮抗分子,諸如小分子、核酸抑制劑(例如RNAi)或抗體分子的療法正成為用於癌症及其他疾病之免疫療法的有前景之途徑。與大部分抗癌劑相對,檢查點抑制劑不必直接靶向腫瘤細胞,而是靶向淋巴球受體或其配體以便增強免疫系統之內源性抗腫瘤活性。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係指完全或部分地減少、抑制、干擾或調節一或多種檢查點蛋白質的分子。檢查點蛋白質調控T細胞活化或功能。此等蛋白質負責T細胞反應之共刺激或抑制性相互作用。免疫檢查點蛋白質調控並維持自體耐受性以及生理免疫反應之持續時間及幅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向個體投與可增強或加強免疫反應之額外藥劑,該免疫反應例如由本文所提供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實現的針對疾病或病況,例如癌症(諸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癌症)的免疫反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以統計學顯著之方式阻斷或抑制免疫系統之抑制路徑的任何藥劑。此類抑制劑可包括小分子抑制劑或可包括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結合至並阻斷或抑制免疫檢查點受體、配體及/或受體-配體相互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調節、增強及/或刺激特定受體可克制免疫檢查點路徑組分。可作為阻斷、抑制、調節、增強及/或刺激之目標的例示性免疫檢查點分子包括(但不限於) PD-1 (CD279)、PD-L1 (CD274、B7-H1)、PDL2 (CD273、B7-DC)、CTLA-4、LAG-3 (CD223)、TIM-3、4-1BB (CD137)、4-1BBL (CD137L)、GITR (TNFRSF18、AITR)、CD40、OX40 (CD134、TNFRSF4)、CXCR2、腫瘤相關抗原(TAA)、B7-H3、B7-H4、BTLA、HVEM、GAL9、B7H3、B7H4、VISTA、KIR、2B4 (屬於CD2分子家族且在所有NK、γδ及記憶型CD8+ (αβ)T細胞上表現)、CD160 (亦稱為BY55)、CGEN-15049、CEACAM (例如CEACAM-1、CEACAM-3及/或CEACAM-5)、TIGIT、LAIR1、CD160、2B4、CD80、CD86、B7-H3 (CD276)、B7-H4 (VTCN1)、HVEM (TNFRSF14或CD270)、KIR、A2aR、I類MHC、II類MHC、GAL9、腺苷及轉型生長因子受體(TGFR;例如TGFRβ)。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其他結合蛋白,其結合至並阻斷或抑制及/或增強或刺激任何該等分子中之一或多個的活性。
例示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曲美單抗(Tremelimumab) (CTLA-4阻斷抗體,亦稱為替西單抗(ticilimumab)、CP-675,206)、抗OX40藥、PD-L1單株抗體(抗B7-H1藥;MEDI4736)、MK-3475 (PD-1阻斷劑)、納武單抗(nivolumab) (抗PD-1抗體)、CT-011 (抗PD-1抗體)、BY55單株抗體、AMP224 (抗PD-L1抗體)、BMS-936559 (抗PD-L1抗體)、MPLDL3280A (抗PD-L1抗體)、MSB0010718C (抗PD-L1抗體)及伊匹單抗(ipilimumab) (抗CTLA-4抗體,亦稱為Yervoy®,MDX-010及MDX-101)。例示性免疫調節抗體包括(但不限於)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 (Zenapax)、貝伐單抗(Bevacizumab) (Avastin®)、巴利昔單抗(Basiliximab)、伊匹單抗、納武單抗、派立珠單抗(pembrolizumab)、MPDL3280A、皮立珠單抗(Pidilizumab) (CT-011)、MK-3475、BMS-936559、MPDL3280A (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曲美單抗、IMP321、BMS-986016、LAG525、烏瑞魯單抗(urelumab)、PF-05082566、TRX518、MK-4166、達西珠單抗(dacetuzumab) (SGN-40)、魯卡木單抗(lucatumumab) (HCD122)、SEA-CD40、CP-870、CP-893、MEDI6469、MEDI6383、MOXR0916、AMP-224、MSB0010718C (艾維路單抗(Avelumab))、MEDI4736、PDR001、rHIgM12B7、尤洛庫單抗(Ulocuplumab)、BKT140、瓦里木單抗(Varlilumab) (CDX-1127)、ARGX-110、MGA271、利瑞路單抗(lirilumab) (BMS-986015、IPH2101)、IPH2201、ARGX-115、艾瑪圖單抗(Emactuzumab)、CC-90002及MNRP1685A或其抗體結合片段。其他例示性免疫調節劑包括例如阿夫妥珠單抗(afutuzumab) (可購自Roche®);派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 (Neulasta®);來那度胺(CC-5013,Revlimid®);沙立度胺(Thalomid®)、艾可米得(actimid) (CC4047);及IRX-2 (包括介白素1、介白素2及干擾素γ之人類細胞介素混合物,CAS 951209-71-5,可購自IRX Therapeutics)。
計劃性細胞死亡1 (PD-1)係在B細胞、NK細胞及T細胞中表現之免疫檢查點蛋白質(Shinohara等人, 1995, Genomics 23:704-6;Blank等人, 2007,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56:739-45;Finger等人, 1997, Gene 197:177-87;Pardoll (2012)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252-264)。PD-1之主要作用係限制周邊組織中之T細胞在發炎期間響應於感染之活性以及限制自體免疫。PD-1表現在活化T細胞中得到誘導,且PD-1與其內源性配體中之一種的結合藉由抑制刺激性激酶而起到抑制T細胞活化的作用。PD-1亦起到抑制TCR「終止信號」之作用。PD-1在Treg細胞上高水準表現,且可在配體存在下增加其增殖(Pardoll (2012)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252-264)。抗PD 1抗體已用於治療黑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頭頸癌、三陰性乳癌、白血病、淋巴瘤及腎細胞癌(Topalian等人, 2012, N Engl J Med 366:2443-54;Lipson等人, 2013, Clin Cancer Res 19:462-8;Berger等人, 2008, Clin Cancer Res 14:3044-51;Gildener-Leapman等人, 2013, Oral Oncol 49:1089-96;Menzies及Long, 2013, Ther Adv Med Oncol 5:278-85)。例示性抗PD-1抗體包括納武單抗(BMS之Opdivo)、派立珠單抗(Merck之Keytruda)、皮立珠單抗(Cure Tech之CT-011)、拉立珠單抗(lambrolizumab)(Merck之MK-3475、及AMP-224(Merck),納武單抗(又稱為Opdivo、BMS-936558或MDX1106;Bristol-Myers Squibb)係特異性阻斷PD-1之完全人類IgG4單株抗體。納武單抗(純系5C4)及特異性結合至PD-1之其他人類單株抗體描述於US 8,008,449及WO2006/121168中。皮立珠單抗(CT-011;Cure Tech)係結合至PD-1之人類化IgG1k單株抗體。皮立珠單抗及其他人類化抗PD-1單株抗體描述於WO2009/101611中。派立珠單抗(先前稱為拉立珠單抗,且亦稱為Keytruda、MK03475;Merck)係結合至PD-1之人類化IgG4單株抗體。派立珠單抗及其他人類化抗PD-1抗體描述於US 8,354,509及WO2009/114335中。其他抗PD-1抗體尤其包括AMP 514 (Amplimmune),例如US 8,609,089、US 2010028330、US 20120114649及/或US 20150210769中所描述之抗PD-1抗體。AMP-224 (B7-DCIg;Amplimmune;例如描述於WO2010/027827及WO2011/066342中)係阻斷PD-1與B7-H1之間相互作用的PD-L2 Fc融合可溶性受體。
PD-L1 (亦稱為CD274及B7-H1)及PD-L2 (亦稱為CD273及B7-DC)係PD-1之配體,其見於活化T細胞、B細胞、骨髓細胞、巨噬細胞及一些類型之腫瘤細胞上。抗腫瘤療法已集中在抗PD-L1抗體。PD-1及PD-L1之複合物抑制CD8+ T細胞之增殖並減輕免疫反應(Topalian等人, 2012, N Engl J Med 366:2443-54;Brahmer等人, 2012, N Eng J Med 366:2455-65)。抗PD-L1抗體已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黑素瘤、結腸直腸癌、腎細胞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乳癌及血液惡性病(Brahmer等人, 2012, N Eng J Med 366:2455-65;Ott等人, 2013, Clin Cancer Res 19:5300-9;Radvanyi等人, 2013, Clin Cancer Res 19:5541;Menzies及Long, 2013, Ther Adv Med Oncol 5:278-85;Berger等人, 2008, Clin Cancer Res 14:13044-51)。例示性抗PD-L1抗體包括MDX-1105 (Medarex)、MEDI4736 (Medimmune)、MPDL3280A (Genentech)、BMS-935559 (Bristol-Myers Squibb)及MSB0010718C。MEDI4736 (Medimmune)係結合至PD-L1且抑制配體與PD-1之相互作用的人類單株抗體。MDPL3280A (Genentech/Roche)係結合至PD-L1的經人類Fc優化之IgG1單株抗體。MDPL3280A及針對PD-L1之其他人類單株抗體描述於美國專利第7,943,743號及美國公開案第20120039906號中。其他抗PD-L1結合劑包括YW243.55.S70 (參見WO2010/077634)及MDX-1105 (亦稱為BMS-936559,及例如WO2007/005874中所描述之抗PD-L1結合劑)。
細胞毒性T淋巴球相關抗原(CTLA-4),亦稱為CD152,係用以調控T細胞活化之共抑制分子。CTLA-4係僅僅在T細胞上表現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CTLA-4起到抑制T細胞活化之作用,且據報導其抑制輔助T細胞活性且增強調節T細胞之免疫抑制活性。儘管CTLA-4之確切作用機制仍在研究中,但已表明其藉由在與CD28競爭結合至CD80及CD86中勝出以及向T細胞主動遞送抑制劑信號來抑制T細胞活化(Pardoll (2012)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252-264)。抗CTLA-4抗體已在臨床試驗中用於治療黑素瘤、前列腺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Robert及Ghiringhelli, 2009, Oncologist 14:848-61;Ott等人, 2013, Clin Cancer Res 19:5300;Weber, 2007, Oncologist 12:864-72;Wada等人, 2013, J Transl Med 11:89)。抗CTLA-4之顯著特徵係抗腫瘤作用之動力學,其初始治療之後生理反應需要延滯長達6個月時間。在一些情況下,在治療起始之後,腫瘤可在發現減小之前實際上尺寸增加(Pardoll (2012) Nature Reviews Cancer 12:252-264)。例示性抗CTLA-4抗體包括伊匹單抗(Bristol-Myers Squibb)及曲美單抗(Pfizer)。伊匹單抗最近已被FDA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黑素瘤(Wada等人, 2013, J Transl Med 11:89)。
淋巴球活化基因-3 (LAG-3),亦稱為CD223,係另一種免疫檢查點蛋白質。LAG-3已與淋巴球活性抑制相關聯,且在一些情況下與淋巴球失能之誘導相關聯。LAG-3在免疫系統中之各種細胞上表現,包括B細胞、NK細胞及樹突狀細胞。LAG-3係II類MHC受體之天然配體,其在黑素瘤浸潤性T細胞上,包括具有強效免疫抑制活性之T細胞上大量表現。例示性抗LAG-3抗體包括BMS-986016 (Bristol-Myers Squib),其係靶向LAG-3之單株抗體。IMP701 (Immutep)係拮抗性LAG-3抗體,且IMP731 (Immutep及GlaxoSmithKline)係耗乏性LAG-3抗體。其他LAG-3抑制劑包括IMP321 (Immutep),其係LAG3及Ig之可溶性部分的重組融合蛋白,其結合至II類MHC分子且活化抗原呈現細胞(APC)。其他抗體描述於例如WO2010/019570及US 2015/0259420中。
經顯示,最初在活化Th1細胞上鑑別之T細胞免疫球蛋白結構域及黏蛋白結構域-3 (TIM-3)係免疫反應之負調控子。TIM-3之阻斷促進T細胞介導之抗腫瘤免疫且在一系列小鼠腫瘤模型內具有抗腫瘤活性。TIM-3阻斷與其他免疫治療劑(諸如TSR-042、抗CD137抗體及其他)之組合在增加抗腫瘤作用方面可提供累加或協同作用。TIM-3表現已與包括黑素瘤、NSCLC及腎癌在內的多種不同腫瘤類型相關聯,且另外,經顯示,腫瘤內TIM-3之表現與包括NSCLC、子宮頸癌及胃癌在內之一系列腫瘤類型之不良預後相關。TIM-3之阻斷亦在促進針對多種慢性病毒性疾病之免疫性增加中受關注。亦已顯示,TIM-3與包括半乳糖凝集素-9、磷脂醯絲胺酸及HMGB1在內之多種配體相互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此等配體中之哪一種(若存在)與抗腫瘤反應之調控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靶向TIM-3之抗體、抗體片段、小分子或肽抑制劑可結合至TIM-3之IgV結構域以抑制與其配體之相互作用。抑制TIM-3之例示性抗體及肽描述於US 2015/0218274、WO2013/006490及US 2010/0247521中。其他抗TIM-3抗體包括RMT3-23之人類化形式(Ngiow等人, 2011, Cancer Res, 71:3540-3551)及純系8B.2C12 (Monney等人, 2002, Nature, 415:536-541)。抑制TIM-3及PD-1之雙特異性抗體描述於US 2013/0156774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CEACAM抑制劑(例如CEACAM-1、CEACAM-3及/或CEACAM-5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CEACAM之抑制劑係抗CEACAM抗體分子。例示性抗CEACAM-1抗體描述於WO 2010/125571、WO 2013/082366、WO 2014/059251及WO 2014/022332中,例如單株抗體34B1、26H7及5F4;或其重組形式,如例如US 2004/0047858、US 7,132,255及WO 99/052552中所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EACAM抗體結合至CEACAM-5,如例如Zheng等人PLoS One. (2011) 6(6): e21146)中所描述,或與CEACAM-1及CEACAM-5交叉反應,如例如WO 2013/054331及US 2014/0271618中所描述。
4-1BB,亦稱為CD137,係屬於TNFR超家族之跨膜醣蛋白。4-1BB受體存在於活化T細胞及B細胞以及單核球上。例示性抗4-1BB抗體係烏瑞魯單抗(BMS-663513),其具有潛在免疫刺激及抗贅生活性。
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成員4 (TNFRSF4),亦稱為OX40及CD134,係TNFR超家族之另一個成員。OX40不會組成性表現於休眠原生T細胞上,且充當二級共刺激免疫檢查點分子。例示性抗OX40抗體係MEDI6469及MOXR0916 (RG7888,Genentech)。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減少調節T細胞(Treg)群體之分子。減少Treg細胞之數量(例如耗乏)的方法係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且包括例如CD25耗乏、環磷醯胺投與及調節糖皮質激素誘導之TNFR家族相關基因(GITR)功能。GITR係在活化T細胞上上調之TNFR超家族成員,其增強免疫系統。在血球分離術之前或在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減少個體中Treg細胞之數量可減少腫瘤微環境中不想要之免疫細胞(例如Treg)的數量且降低個體復發之風險。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靶向GITR及/或調節GITR功能之分子,諸如GITR促效劑及/或耗乏調節T細胞(Treg)之GITR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環磷醯胺。在一些實施例中,GITR結合分子及/或調節GITR功能之分子(例如GITR促效劑及/或耗乏Treg之GITR抗體)係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投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GITR促效劑可在細胞血球分離術之前進行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磷醯胺係在投與(例如輸注或再輸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或在細胞之血球分離術之前投與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磷醯胺及抗GITR抗體係在投與(例如輸注或再輸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或在細胞之血球分離術之前投與個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GITR促效劑。例示性GITR促效劑包括例如GITR融合蛋白及抗GITR抗體(例如二價抗GITR抗體),諸如美國專利第6,111,090號、歐洲專利第090505B 1號、美國專利第8,586,023號、PCT公開案第WO 2010/003118號及第2011/090754號中所描述之GITR融合蛋白;或例如美國專利第7,025,962號、歐洲專利第1947183B 1號、美國專利第7,812,135號、美國專利第8,388,967號、美國專利第8,591,886號、歐洲專利第EP 1866339號、PCT公開案第WO 2011/028683號、PCT公開案第WO 2013/039954號、PCT公開案第WO2005/007190號、PCT公開案第WO 2007/133822號、PCT公開案第WO2005/055808號、PCT公開案第WO 99/40196號、PCT公開案第WO 2001/03720號、PCT公開案第WO99/20758號、PCT公開案第WO2006/083289號、PCT公開案第WO 2005/115451號、美國專利第7,618,632號及PCT公開案第WO 2011/051726號中所描述之抗GITR抗體。例示性抗GITR抗體係TRX518。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增強所投與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腫瘤浸潤或轉移(transmigration)。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刺激CD40,諸如CD40L,例如重組人類CD40L。分化簇40 (CD40)亦為TNFR超家族之成員。CD40係在抗原呈現細胞上發現之共刺激蛋白質,且介導廣泛多種免疫及發炎性反應。CD40亦在一些惡性病上表現,其中其促進增殖。例示性抗CD40抗體係達西珠單抗(SGN-40)、魯卡木單抗(Novartis,拮抗劑)、SEA-CD40 (Seattle Genetics)及CP-870,893。在一些實施例中,增強腫瘤浸潤的額外藥劑包括酪胺酸激酶抑制劑舒尼替尼(sunitnib)、肝素酶及/或趨化因子受體,諸如CCR2、CCR4及CCR7。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沙立度胺藥物或其類似物及/或其衍生物,諸如來那度胺、泊利度胺(pomalidomide)或阿普司特(apremilast)。參見例如Bertilaccio等人, Blood (2013) 122:4171;Otahal等人, Oncoimmunology (2016) 5(4):e1115940;Fecteau等人, Blood (2014) 124(10):1637-1644;及Kuramitsu等人, Cancer Gene Therapy (2015) 22:487-495)。來那度胺((RS)-3-(4-胺基-1-側氧基-1,3-二氫-2H-異吲哚-2-基)哌啶-2,6-二酮;亦稱為Revlimid)係沙立度胺之合成衍生物,且具有多種免疫調節作用,包括在T細胞與抗原呈現細胞(APC)之間強制形成免疫突觸。舉例而言,在一些情況下,來那度胺調節T細胞反應且使CD4+及CD8+ T細胞中介白素(IL)-2之產生增加,誘導T輔助(Th)反應自Th2轉換成Th1,抑制T細胞調節亞群(Treg)之擴增,並改善濾泡性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中免疫突觸之機能(Otahal等人, Oncoimmunology (2016) 5(4):e1115940)。來那度胺在患有多發性骨髓瘤(MM)之患者中亦具有直接腫瘤破壞活性,且藉由影響淋巴組織微環境中發現之支持性細胞,諸如類撫育細胞(nurse-like cell)來直接並間接調節CLL腫瘤細胞之存活。來那度胺亦可響應於T細胞經由CD3接合之活化或樹突狀細胞介導之活化而增進T細胞增殖及干擾素-γ產生。來那度胺亦可誘導惡性B細胞表現較高量之免疫刺激性分子,諸如CD80、CD86、HLA-DR、CD95及CD40 (Fecteau等人, Blood (2014) 124(10):1637-1644)。在一些實施例中,來那度胺係以每日約1 mg至約20 mg,例如每日約1 mg至約10 mg、約2.5 mg至約7.5 mg、約5 mg至約15 mg,諸如約5 mg、10 mg、15 mg或2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來那度胺係以約10µg/kg至5 mg/kg,例如約100µg/kg至約2 mg/kg、約200µg/kg至約1 mg/kg、約400µg/kg至約600µg/kg,諸如約500µg/kg之劑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利妥昔單抗係以約350-550 mg/m2 (例如350-375、375-400、400-425、425-450、450-475或475-500 mg/m2 )之劑量投與,例如靜脈內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來那度胺係以低劑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B細胞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選自以下之一或多種B細胞抑制劑:CD10、CD19、CD20、CD22、CD34、CD123、CD79a、CD79b、CD179b、FLT-3或ROR1之抑制劑,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B細胞抑制劑係抗體(例如單特異性或雙特異性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表現靶向B細胞目標之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該等B細胞目標例如CD10、CD19、CD20、CD22、CD34、CD123、CD79a、CD79b、CD179b、FLT-3或ROR1。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CD20抑制劑,例如抗CD20抗體(例如抗CD20單特異性或雙特異性抗體)或其片段。例示性抗CD20抗體包括(但不限於)利妥昔單抗、奧伐木單抗(ofatumumab)、奧克珠單抗(ocrelizumab) (亦稱為GA101或RO5072759)、維托珠單抗(veltuzumab)、歐比托珠單抗(obinutuzumab)、TRU-015 (Trubion Pharmaceuticals)、奧卡拉珠單抗(ocaratuzumab) (亦稱為AME-133v或奧卡拉珠單抗)及Pro131921 (Genentech)。參見例如Lim等人, Haematologica. (2010) 95(1):135-43。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20抗體包含利妥昔單抗。利妥昔單抗係結合至CD20且引起表現CD20之細胞之細胞溶解的嵌合小鼠/人類單株抗體IgG1κ。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利妥昔單抗。在一些實施例中,CD20抑制劑係小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CD22抑制劑,例如抗CD22抗體(例如抗CD22單特異性或雙特異性抗體)或其片段。例示性抗CD22抗體包括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及RFB4。在一些實施例中,CD22抑制劑係小分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係單特異性抗體,其視情況與第二藥劑,諸如化學治療劑綴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係抗CD22單株抗體-MMAE綴合物(例如DCDT2980S)。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係抗CD22抗體之scFv,例如抗體RFB4之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與假單胞菌外毒素-A (例如BL22)之全部或片段融合。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與假單胞菌外毒素-A (例如帕西妥莫單抗(moxetumomab pasudotox))之全部或片段(例如38 kDa片段)融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22抗體係抗CD19/CD22雙特異性抗體,其視情況與毒素綴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22抗體包含抗CD19/CD22雙特異性部分(例如兩個scFv配體,其識別人類CD19及CD22),其視情況連接至白喉毒素(DT)之全部或一部分,例如白喉毒素(DT)之前389個胺基酸,即DT 390,例如配體定向毒素,諸如DT2219ARL)。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部分(例如抗CD 19/抗CD22)連接至毒素,諸如脫糖基化蓖麻毒素A鏈(例如Combotox)。
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細胞介素。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細胞介素或係誘導細胞介素在腫瘤微環境中之表現增加的藥劑。細胞介素具有與T細胞擴增、分化、存活及動態平衡相關之重要功能。可向接受本文所提供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個體投與的細胞介素包括IL-2、IL-4、IL-7、IL-9、IL-15、IL-18及IL-21中之一或多種。可向接受本文所提供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BCMA結合重組受體、GPRC5D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個體投與的細胞介素包括IL-2、IL-4、IL-7、IL-9、IL-15、IL-18及IL-21中之一或多種。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投與之細胞介素係IL-7、IL-15或IL-21,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細胞介素可改善所投與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的某些態樣,諸如反應或抗腫瘤活性。
細胞介素可指由一種細胞群體釋放的作為細胞間介體作用於另一細胞之蛋白質。此類細胞介素之實例係淋巴激素、單核球激素及傳統多肽激素。細胞介素中包括生長激素,諸如人類生長激素、N-甲硫胺醯基人類生長激素及牛生長激素;副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素(thyroxine);胰島素;胰島素原;鬆弛素;鬆弛素原;醣蛋白激素,諸如濾泡刺激激素(FSH)、促甲狀腺激素(TSH)及促黃體激素(LH);肝生長因子(HGF);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促乳素;胎盤催乳激素;腫瘤壞死因子-α及腫瘤壞死因子-β;苗勒氏管抑制性物質(mullerian-inhibiting substance);小鼠促性腺激素相關肽;抑制素;活化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整合素;血小板生成素(TPO);神經生長因子(NGF),諸如NGF-β;血小板生長因子;轉型生長因子(TGF),諸如TGF-α及TGF-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I;紅血球生成素(EPO);骨誘導因子;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α、干擾素-β及干擾素-γ;群落刺激因子(CSF),諸如巨噬細胞-CSF (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CSF (GM-CSF);及粒細胞-CSF (G-CSF);介白素(IL),諸如IL-1、IL-1α、IL-2、IL-3、IL-4、IL-5、IL-6、IL-7、IL-8、IL-9、IL-10、IL-11、IL-12;IL-15、腫瘤壞死因子,諸如TNF-α或TNF-β;及其他多肽因子,包括LIF及kit配體(KL)。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細胞介素包括來自天然源或來自重組細胞培養物之蛋白質,及天然序列細胞介素之生物活性等效物。舉例而言,免疫調節劑係細胞介素,且該細胞介素係IL-4、TNF-α、GM-CSF或IL-2。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介白素-15 (IL-15)多肽、介白素-15受體α(IL-15Rα)多肽或其組合,例如hetIL-15 (Admune Therapeutics, LLC)。hetIL-15係IL-15及IL-15Rα之異二聚非共價複合物。hetIL-15描述於例如U.S. 8,124,084、U.S. 2012/0177598、U.S. 2009/0082299、U.S. 2012/0141413及U.S. 2011/0081311。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可含有一或多種細胞介素。舉例而言,介白素可包括白血球介白素注射液(Multikine),其為天然細胞介素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調節劑係類鐸受體(TLR)促效劑、佐劑或細胞介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改善或中和與細胞療法相關之一或多種毒性或副作用的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選自類固醇(例如皮質類固醇)、TNFα抑制劑及IL-6抑制劑。TNFα抑制劑之實例係抗TNFα抗體分子,諸如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聚乙二醇化賽妥珠單抗(certolizumab pegol)及戈利木單抗(golimumab)。TNFα抑制劑之另一實例係融合蛋白,諸如依那西普(entanercept)。TNFα之小分子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黃嘌呤衍生物(例如己酮可可鹼(pentoxifylline))及安非他酮(bupropion)。IL-6抑制劑之一個實例係抗IL-6抗體分子,諸如托西利單抗(tocilizumab)、沙瑞盧單抗(sarilumab)、艾思莫單抗(elsilimomab)、CNTO 328、ALD518/BMS-945429、CNTO 136、CPSI-2364、CDP6038、VX30、ARGX-109、FE301及FM101。在一些實施例中,抗IL-6抗體分子係托西利單抗。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IL-1R抑制劑,諸如阿那白滯素(anakinra)。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腺苷水準及/或腺苷路徑組分之調節劑。腺苷可在體內充當免疫調節劑。舉例而言,非選擇性活化腺苷受體亞型之腺苷及一些腺苷類似物減少中性粒細胞產生發炎性氧化性產物(Cronstein等人, Ann. N.Y. Acad. Sci. 451:291, 1985;Roberts等人, Biochem. J., 227:669, 1985;Schrier等人, J. Immunol. 137:3284, 1986;Cronstein等人, Clinical Immunol. Immunopath. 42:76, 1987)。在一些情況下,細胞外腺苷或腺苷類似物之濃度可在具體環境,例如腫瘤微環境(TME)中增加。在一些情況下,腺苷或腺苷類似物信號傳導取決於低氧或參與低氧之因子或其調控,例如低氧誘導性因子(HIF)。在一些實施例中,腺苷信號傳導增加可增加細胞內cAMP及cAMP依賴性蛋白質激酶,其引起對促炎性細胞介素產生之抑制,且可導致免疫抑制分子之合成及Treg之發育(Sitkovsky等人,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2(7):598-605)。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減小或逆轉腺苷、腺苷類似物及/或腺苷信號傳導之免疫抑制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減小或逆轉低氧驅動之A2腺苷激導性T細胞免疫抑制。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選自腺苷受體之拮抗劑、細胞外腺苷降解劑、CD39/CD73胞外酶產生腺苷之抑制劑及低氧-HIF-1α信號傳導之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
藉由細胞外腺苷之抑制劑(諸如防止細胞外腺苷形成、降解、使其無活性及/或減少之藥劑)及/或腺苷受體抑制劑(諸如腺苷受體拮抗劑)抑制或減少細胞外腺苷或腺苷受體可增強免疫反應,諸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粒細胞、樹突狀細胞、T細胞及/或B細胞介導之反應。另外,Gs蛋白質之抑制劑介導的cAMP依賴性細胞內路徑及腺苷受體觸發之Gi蛋白質之抑制劑介導的細胞內路徑亦可增加急性及慢性發炎。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腺苷受體拮抗劑或促效劑,例如腺苷受體A2a、A2b、A1及A3中之一或多種的拮抗劑或促效劑。A1及A3抑制而A2a及A2b刺激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某些腺苷受體,諸如A2a、A2b及A3可在發炎期間抑制或減少免疫反應。因此,拮抗免疫抑制腺苷受體可強化、加強或增強免疫反應,例如由所投與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T細胞的免疫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抑制細胞外腺苷產生及腺苷經由腺苷受體觸發之信號傳導。舉例而言,可藉由抑制或減少產生腺苷之局部組織低氧;藉由降解積累之細胞外腺苷(或使其無活性);藉由防止或減少腺苷受體在免疫細胞上之表現;及/或藉由抑制/拮抗腺苷配體經由腺苷受體之信號傳導來增強免疫反應增強、局部組織發炎及目標組織破壞。
拮抗劑係傾向於取消另一種物質之作用的任何物質,其係結合至細胞受體而不引發生物反應之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拮抗劑係作為腺苷受體,諸如A2a、A2b或A3受體之拮抗劑的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拮抗劑係結合腺苷受體但不觸發Gi蛋白質依賴性細胞內路徑之肽或擬肽。例示性拮抗劑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565,566號、第5,545,627號、第5,981,524號、第5,861,405號、第6,066,642號、第6,326,390號、第5,670,501號、第6,117,998號、第6,232,297號、第5,786,360號、第5,424,297號、第6,313,131號、第5,504,090號及第6,322,771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A2受體(A2R)拮抗劑,諸如A2a拮抗劑。例示性A2R拮抗劑包括KW6002 (伊曲茶鹼(istradefyline))、SCH58261、咖啡鹼、副黃嘌呤、3,7-二甲基-1-炔丙基黃嘌呤(DMPX)、8-(間氯苯乙烯基)咖啡鹼(CSC)、MSX-2、MSX-3、MSX-4、CGS-15943、ZM-241385、SCH-442416、普雷迪南(preladenant)、韋帕迪蘭(vipadenant) (BII014)、V2006、ST-1535、SYN-115、PSB-1115、ZM241365、FSPTP及靶向A2R表現之抑制性核酸(例如siRNA或shRNA),或靶向A2R之任何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描述於例如以下中之A2R拮抗劑:Ohta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13132-13137;Jin等人, Cancer Res. (2010) 70(6):2245-2255;Leone等人,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5) 13:265-272;Beavis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110:14711-14716;及Pinna, A.,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9) 18:1619-1631;Sitkovsky等人,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2(7):598-605;US 8,080,554;US 8,716,301;US 20140056922;WO2008/147482;US 8,883,500;US 20140377240;WO02/055083;US 7,141,575;US 7,405,219;US 8,883,500;US 8,450,329;及US 8,987,279。
在一些實施例中,拮抗劑係特異性結合編碼腺苷受體之mRNA的反義分子、抑制性核酸分子(例如小抑制性RNA(siRNA))或催化性核酸分子(例如核糖核酸酶)。在一些實施例中,反義分子、抑制性核酸分子或催化性核酸分子結合編碼A2a、A2b或A3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反義分子、抑制性核酸分子或催化性核酸靶向腺苷受體下游之生物化學路徑。舉例而言,反義分子或催化性核酸可抑制參與Gs蛋白質或Gi蛋白質依賴性細胞內路徑之酶。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腺苷受體,諸如A2a、A2b或A3之顯性陰性突變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細胞外腺苷之額外藥劑包括使細胞外腺苷無功能(或減弱此類功能)之藥劑,諸如修飾腺苷之結構以抑制腺苷經由腺苷受體進行信號傳導之能力的物質。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細胞外腺苷產生酶或腺苷降解酶、其修飾形式或其調節劑。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選擇性結合並破壞腺苷,由此消除或顯著降低內源性形成之腺苷經由腺苷受體進行信號傳導且終止發炎之能力的酶(例如腺苷脫胺酶)或另一種催化性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腺苷脫胺酶(ADA)或其修飾形式,例如重組ADA及/或聚乙二醇修飾之ADA (ADA-PEG),其可抑制細胞外腺苷之局部組織積累。ADA-PEG已用於治療患有ADA SCID之患者(Hershfield (1995) Hum Mutat. 5:107)。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細胞外腺苷之藥劑包括防止或減少細胞外腺苷形成、及/或防止或減少細胞外腺苷積累,由此消除或顯著減弱腺苷之免疫抑制作用的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特異性抑制參與促發炎分子(包括核轉錄因子調節劑)合成及/或分泌之調控的酶及蛋白質。抑制腺苷受體表現或Gs蛋白質或Gi蛋白質依賴性細胞內路徑或cAMP依賴性細胞內路徑之表現可使免疫反應增加/增強。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靶向產生或製備細胞外腺苷之胞外酶。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靶向CD39及CD73胞外酶,其以串聯方式用以產生細胞外腺苷。CD39 (亦稱為胞外核苷三磷酸酯二磷酸水解酶)將細胞外ATP (或ADP)轉化成5'AMP。隨後,CD73 (亦稱為5'核苷酸酶)將5'AMP轉化成腺苷。CD39之活性在NDP激酶及腺苷酸激酶作用下係可逆的,而CD73之活性係不可逆的。CD39及CD73在腫瘤基質細胞上表現,包括在內皮細胞及Treg,以及多種癌細胞上表現。舉例而言,CD39及CD73在內皮細胞上之表現在腫瘤微環境之低氧條件下增加。腫瘤低氧可由不充分之血液供應及雜亂之腫瘤血管,由此損害氧氣遞送引起(Carroll及Ashcroft (2005), Expert. Rev. Mol. Med. 7(6):1-16)。低氧亦抑制腺苷酸激酶(AK),其將腺苷轉化成AMP,導致極高細胞外腺苷濃度。因此,腺苷響應於低氧而以高濃度釋放,其為在實體腫瘤中或周圍之腫瘤微環境(TME)常常出現的條件。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抗CD3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抗CD7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MEDI9447或TY/23)、α-β-亞甲基-二磷酸腺苷(ADP)、ARL 67156、POM-3、IPH52中之一或多種(參見例如Allard等人Clin Cancer Res (2013) 19(20):5626-5635;Hausler等人, Am J Transl Res (2014) 6(2):129-139;Zhang, B., Cancer Res. (2010) 70(16):6407-6411)。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低氧誘導性因子1α(HIF-1α)信號傳導之抑制劑。HIF-1α之例示性抑制劑包括地高辛(digoxin)、吖啶黃素(acriflavine)、長壽蛋白(sirtuin)-7及加利特皮(ganetespib)。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例如本文所描述之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係SHP-1抑制劑,例如本文所描述之SHP-1抑制劑,諸如葡萄糖酸銻鈉。在一些實施例中,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係SHP-2抑制劑,例如本文所描述之SHP-2抑制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激酶抑制劑。激酶抑制劑,諸如CDK4激酶抑制劑、BTK激酶抑制劑、MNK激酶抑制劑或DGK激酶抑制劑,可調控腫瘤細胞中存在的組成性活性存活路徑及/或調節免疫細胞之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BTK)抑制劑,例如依魯替尼。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3-激酶(PI3K)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CDK4抑制劑,例如CDK4/6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mTOR抑制劑,諸如雷帕黴素(rapamycin)、雷帕黴素類似物、OSI-027。mTOR抑制劑可為例如mTORC1抑制劑及/或mTORC2抑制劑,例如mTORC1抑制劑及/或mTORC2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MNK抑制劑或PI3K/mTOR雙重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他例示性激酶抑制劑包括AKT抑制劑哌立福新(perifosine)、mTOR抑制劑替西羅莫司(temsirolimus)、Src激酶抑制劑達沙替尼(dasatinib)及福他替尼(fostamatinib)、JAK2抑制劑帕瑞替尼(pacritinib)及蘆可替尼(ruxolitinib)、PKCβ抑制劑恩紮妥林(enzastaurin)及苔蘚蟲素(bryostatin)、以及AAK抑制劑阿立塞替(alisertib)。
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選自以下之BTK抑制劑:依魯替尼(PCI- 32765);GDC-0834;RN-486;CGI-560;CGI-1764;HM-71224;CC-292;ONO-4059;CNX-774;及LFM-A13。在一些實施例中,BTK抑制劑不會減小或抑制介白素-2誘導性激酶(ITK)之激酶活性,且選自GDC-0834;RN-486;CGI-560;CGI-1764;HM-71224;CC-292;ONO-4059;CNX-774;及LFM-A13。
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BTK抑制劑,例如依魯替尼(1-[(3R)-3-[4-胺基-3-(4-苯氧基苯基)-1H-吡唑并[3,4-d]嘧啶-1-基]哌啶-1-基]丙-2-烯-1-酮;亦稱為PCI-32765)。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BTK抑制劑,例如依魯替尼(PCI-32765),且依魯替尼係以每日約250 mg、300 mg、350 mg、400 mg、420 mg、440 mg、460 mg、480 mg、500 mg、520 mg、540 mg、560 mg、580 mg、600 mg (例如250 mg、420 mg或560 mg)之劑量投與一段時間,例如在21天之週期內每日投與,或在28天之週期內每日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1、2、3、4、5、6、7、8、9、10、11、12個或更多個週期之依魯替尼。在一些實施例中,BTK抑制劑係國際申請案WO 2015/079417中所描述之BTK抑制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PI3K抑制劑。PI3K係參與細胞週期調控及淋巴瘤存活之PI3K/Akt/mTOR路徑的中心。例示性PI3K抑制劑包括艾德昔布(idelalisib) (PI3Kδ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艾德昔布及利妥昔單抗。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哺乳動物雷帕黴素目標(mTOR)之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激酶抑制劑係選自以下之mTOR抑制劑:替西羅莫司;瑞達莫司(ridaforolimus) (亦稱為AP23573及MK8669);依維莫司(everolimus) (RAD001);雷帕黴素(AY22989);斯馬匹莫(simapimod);AZD8055;PF04691502;SF1126;及XL765。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之抑制劑,諸如維羅非尼(vemurafenib)、達拉非尼(dabrafenib)及曲美替尼(trametinib)。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調控促凋亡蛋白或抗凋亡蛋白之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B細胞淋巴瘤2 (BCL-2)抑制劑(例如維奈托克(venetoclax),亦稱為ABT-199或GDC-0199;或ABT-737)。維奈托克係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之小分子(4-(4-{[2-(4-氯苯基)-4,4-二甲基-1-環己-1-基]甲基}-1-哌嗪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調節促凋亡蛋白或抗凋亡蛋白之其他藥劑包括用於最大功效之BCL-2抑制劑ABT-737、納維克拉斯(navitoclax) (ABT-263);Mcl-1 siRNA或Mcl-1抑制劑類視黃素N-(4-羥基苯基)瑞汀醯胺(4-HPR)。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提供促凋亡刺激,諸如重組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細胞凋亡誘導性配體(TRAIL),其可藉由結合至腫瘤細胞表面上之TRAIL死亡受體DR-4及DR-5或TRAIL-R2促效性抗體來活化細胞凋亡路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抑制劑。IDO係催化胺基酸L-色胺酸降解為犬尿胺酸之酶。許多癌症過度表現IDO,例如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胃癌、卵巢癌、頭部癌及肺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巨噬細胞及樹突狀細胞(DC)可表現IDO。在一些態樣中,L-色胺酸減少(例如藉由IDO催化)藉由誘導T細胞失能及細胞凋亡而產生免疫抑制環境。因此,在一些態樣中,IDO抑制劑可例如藉由減少所投與的表現CAR之細胞的抑制或死亡來增強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的功效。例示性IDO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 1-甲基-色胺酸、吲哚莫德(indoximod) (New Link Genetics) (參見例如臨床試驗標識號NCT01191216;NCT01792050)及INCB024360 (Incyte Corp.) (參見例如臨床試驗標識號NCT01604889;NCT01685255)。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細胞毒性劑,例如CPX-351 (Celator Pharmaceuticals)、阿糖胞苷(cytarabine)、道諾黴素、沃薩洛辛(vosaroxin) (Sunesis Pharmaceuticals)、沙帕他濱(sapacitabine) (Cyclacel Pharmaceuticals)、伊達比星(idarubicin)或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低甲基化劑,例如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例如阿紮胞苷(azacitidine)或地西他濱(decitabine)。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額外療法係移植,例如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療法係淋巴球耗乏療法。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被認為可改善表現重組受體之細胞,諸如CAR T細胞之植入及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可增強過繼性轉移之腫瘤特異性T細胞經由內動態平衡增殖而進行之活體內增殖(Grossman 2004,Stachel 2004)。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學療法可減少或消除CD4+CD25+調節T細胞,該等細胞可抑制靶向腫瘤之過繼性轉移之T細胞的功能(Turk 2004)。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過繼性T細胞療法之前進行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可增強基質細胞源性因子1 (SDF-1)在骨髓中之表現,由此增強經修飾T細胞經由SDF-1與在T細胞表面上表現之CXCR-4之結合而歸巢至原發性腫瘤(Pinthus 2004)。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可進一步減小個體之腫瘤負荷,且潛在地降低CRS之風險及嚴重程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係例如在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對個體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包含投與美法侖、環磷氮介(Cytoxan)、環磷醯胺及/或氟達拉濱。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係在投與(例如輸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同時或之後投與個體。在一個實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係在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投與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係在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之前1至10天,諸如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經工程改造細胞之前1、2、3、4、5、6、7、8、9或10天、或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之前至少2天,諸如至少3、4、5、6或7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起始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之前不超過7天、諸如不超過6、5、4、3或2天向個體投與預調節劑。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在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之後的天數可基於臨床或邏輯情形來決定。在一些實例中,對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方案之劑量調整或其他改變可因如由治療醫師所確定的個體之健康狀況,諸如個體之基礎器官功能來實施。
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包含投與淋巴球耗乏劑,諸如環磷醯胺、氟達拉濱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個體投與劑量在或在約20 mg/kg與100 mg/kg個體體重之間,諸如在或在約40 mg/kg與80 mg kg之間的環磷醯胺。在一些態樣中,向個體投與約60 mg/kg環磷醯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磷醯胺係每日一次投與,持續一天或兩天。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淋巴球耗乏劑包含環磷醯胺之情況下,向個體投與劑量在或在約100 mg/m2 與500 mg/m2 個體之體表面積之間,諸如在或在約200 mg/m2 與400 mg/m2 之間、或在250 mg/m2 與350 mg/m2 之間(包括端點)的環磷醯胺。在一些情況下,向個體投與約300 mg/m2 之環磷醯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磷醯胺可以單次劑量投與或可以複數次劑量投與,諸如每日、隔日或每三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磷醯胺係每日投與,諸如持續1-5天,例如持續2至4天。在一些情況下,在起始細胞療法之前,每日向個體投與約300 mg/m2 之環磷醯胺,持續3天。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淋巴球耗乏劑包含氟達拉濱之情況下,向個體投與劑量在或在約1 mg/m2 與100 mg/m2 個體之體表面積之間,諸如在或在約10 mg/m2 與75 mg/m2 之間、15 mg/m2 與50 mg/m2 之間、20 mg/m2 與40 mg/m2 之間、或24 mg/m2 與35 mg/m2 之間(包括端點)的氟達拉濱。在一些情況下,向個體投與約30 mg/m2 之氟達拉濱。在一些實施例中,氟達拉濱可以單次劑量投與或可以複數次劑量投與,諸如每日、隔日或每三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氟達拉濱係每日投與,諸如持續1-5天,例如持續2至4天。在一些情況下,在起始細胞療法之前,每日向個體投與約30 mg/m2 氟達拉濱,持續3天。
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耗乏劑包含藥劑組合,諸如環磷醯胺與氟達拉濱之組合。因此,藥劑組合可以包括任何劑量或投與時程(諸如以上描述者)之環磷醯胺,以及任何劑量或投與時程(諸如以上描述者)之氟達拉濱。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向個體每日投與或投與約30 mg/m2 氟達拉濱,且每日投與或投與約300 mg/m2 環磷醯胺,持續3天。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淋巴球耗乏化學療法之前給予除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或其他類固醇以外的止吐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美司鈉(Mesna)可用於有出血性膀胱炎病史之個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溶瘤病毒。在一些實施例中,溶瘤病毒能夠在癌細胞中選擇性複製,且觸發癌細胞死亡或減慢癌細胞生長。在一些情況下,溶瘤病毒對非癌細胞無作用或具有極小作用。溶瘤病毒包括(但不限於)溶瘤腺病毒、溶瘤單純性疱疹病毒、溶瘤逆轉錄病毒、溶瘤小病毒、溶瘤痘瘡病毒、溶瘤辛必斯病毒(oncolytic Sinbis virus)、溶瘤流感病毒或溶瘤RNA病毒(例如溶瘤呼腸孤病毒、溶瘤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溶瘤麻疹病毒或溶瘤水泡性口炎病毒(VSV))。
其他例示性組合療法、治療及/或藥劑包括抗過敏劑、止吐藥、鎮痛劑及輔助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包括細胞保護劑,諸如神經保護劑、自由基清除劑、心臟保護劑、蒽環黴素外滲中和劑及營養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用作額外藥劑之抗體綴合或以其他方式結合至治療劑,例如化學治療劑(例如環磷氮介、氟達拉濱、組蛋白脫乙醯基酶抑制劑、脫甲基化劑、肽疫苗、抗腫瘤抗生素、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烷基化劑、抗微管或抗有絲分裂劑)、抗過敏劑、抗噁心劑(或止吐劑)、疼痛舒解劑或本文所描述之細胞保護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抗體-藥物綴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在DNA、RNA或蛋白質層面上調節、抑制或刺激特定因子,諸如以增強或加強某些態樣。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在核酸(例如DNA或RNA)層面上,在所投與之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重組受體(例如CAR)之細胞內調節因子。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性核酸,例如抑制性核酸,例如dsRNA,例如siRNA或shRNA,或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類轉錄活化因子效應核酸酶(TALEN)或鋅指核酸內切酶(ZFN)可用於抑制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中抑制性分子之表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劑係shRNA。在一些實施例中,抑制性分子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內受抑制。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抑制調節或調控(例如抑制)T細胞功能之分子之表現之dsRNA分子的核酸分子可操作地連接至啟動子,例如HI源性或U6源性啟動子,由此使抑制性分子之表現抑制的dsRNA分子在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內表現。參見例如Brummelkamp TR等人(2002) Science 296: 550- 553;Miyagishi M等人(2002) Nat. Biotechnol. 19: 497-500。
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能夠破壞編碼抑制性分子之基因,諸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破壞係藉由缺失,例如整個基因、外顯子或區域缺失;及/或用外源序列置換;及/或藉由在該基因內,通常在該基因之外顯子內行突變,例如讀框轉移或錯義突變實現。在一些實施例中,破壞使得提前終止密碼子併入至基因中,由此使抑制性分子不表現或不以能夠在細胞表面上表現及/或能夠介導細胞信號傳導之形式表現。破壞一般在DNA層面上進行。破壞一般為永久、不可逆或非暫時的。
在一些態樣中,破壞係藉由基因編輯,諸如使用特異性結合至作為破壞目標之區域處之基因或與其雜交的DNA結合蛋白或DNA結合核酸進行。在一些態樣中,蛋白質或核酸與核酸酶偶合或複合,諸如在嵌合或融合蛋白中偶合或複合。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破壞係使用對所破壞之基因具特異性的包含靶向DNA之蛋白質及核酸酶的融合物來實現,該核酸酶諸如鋅指核酸酶(ZFN)或TAL效應核酸酶(TALEN)或RNA引導之核酸酶,諸如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系統,諸如CRISPR-Cas9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或產生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的方法包括向細胞群中引入編碼經基因工程改造之抗原受體(例如CAR)的核酸分子及編碼靶向抑制性分子之藥劑(即基因編輯核酸酶)的核酸分子,該藥劑諸如對抑制性分子具特異性的包含靶向DNA之蛋白質及核酸酶的融合物,該核酸酶諸如ZFN或TALEN、或RNA引導之核酸酶,諸如CRISPR-Cas9系統之核酸酶。
本文所描述的額外藥劑中之任一種可製備且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及/或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一起以組合療法形式投與,諸如以包含組合療法之一或多種藥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醫藥組合物(諸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本文所描述的額外藥劑中之任一種可製備且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及/或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一起以組合療法形式投與,諸如以包含組合療法之一或多種藥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的醫藥組合物(諸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GPRC5D結合重組受體(例如嵌合抗原受體)、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表現該等分子(例如重組受體)的複數個經工程改造之細胞可與額外藥劑、療法或治療同時、同時或按任何次序依序投與,其中此類投與在個體之體內提供治療有效量之各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可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共投與,例如作為同一醫藥組合物之一部分或使用相同遞送方法共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將額外藥劑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同時投與,但以獨立組合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額外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不同重組受體之細胞,且以同一組合物中或以獨立組合物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投與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例如表現CAR之細胞之前,將額外藥劑與該等細胞一起培育。
在一些實例中,一或多種額外藥劑係在投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後或之前,間隔所選時間段投與。在一些實例中,一或多種額外藥劑係在投與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及BCMA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後或之前,間隔所選時間段投與。在一些實例中,該時間段係1天、2天、3天、4天、5天、6天、1週、2週、3週、1個月、2個月或3個月。在一些實例中,一或多種額外藥劑係多次投與,及/或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係多次投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在本文所描述之GPRC5D結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前投與,例如在投藥之前兩週、12天、10天、8天、一週、6天、5天、4天、3天、2天或1天投與。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額外藥劑係在本文所描述之GPRC5D合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後投與,例如在投藥之後兩週、12天、10天、8天、一週、6天、5天、4天、3天、2天或1天投與。
額外藥劑的劑量可為任何治療有效量,例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劑量,且額外藥劑之適當劑量可取決於待治療疾病之類型,所投與之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的類型、劑量及/或頻率、疾病之嚴重程度及病程、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係出於預防目的抑或出於治療目的投與、先前療法、患者之臨床病史及其對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之反應,及主治醫師之判斷。重組受體、細胞及/或組合物及/或額外藥劑及/或療法可一次性投與、重複或歷經一系列治療投與患者。 VI. 製品或套組
亦提供含有提供之重組受體(例如CAR)、經基因工程改造之細胞及/或包含其之組合物的製品或套組。製品可包括容器及在容器上或與容器相聯之標籤或藥品說明書。適合容器包括例如瓶子、小瓶、注射器、試管、IV溶液袋等。容器可由多種材料,諸如玻璃或塑膠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容器具有無菌接取口。例示性容器包括靜脈內溶液袋、小瓶,包括具有可由注射用針刺穿之塞子的容器。製品或套組可進一步包括指示組合物可用於治療特定病況,諸如本文所描述之病況(例如多發性骨髓瘤)之藥品說明書。替代地或另外,製品或套組可進一步包括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緩衝液的另一個或同一個容器。其可進一步包括其他材料,諸如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及/或注射器。
標籤或藥品說明書可指示組合物用於治療個體的表現GPRC5D或GPRC5D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況。在容器上或與容器相聯之標籤或藥品說明書可指示有關復原及/或使用調配物之說明。標籤或藥品說明書可進一步指示調配物可用於或意欲用於皮下、靜脈內或其他投與模式以治療或預防個體的表現GPRC5D或GPRC5D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容器裝有單獨或與另一種有效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病況之組合物組合的組合物。製品或套組可包括(a)其中含有組合物(亦即,第一藥劑)之第一容器,其中該組合物包括重組受體(例如CAR或含有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以及(b)其中含有組合物(亦即,第二藥劑)之第二容器,其中該組合物包括另一藥劑,諸如細胞毒性劑或其他治療劑,且該物品或套組進一步包含在標籤或藥品說明書上的有關用有效量之第二藥劑治療個體的說明書。
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品或套組可包括(a)其中含有組合物(亦即,第一藥劑)之第一容器,其中組合物包括抗GPRC5D重組受體(例如CAR或含有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b)其中含有組合物(亦即,第二藥劑)之第二容器其中組合物包括針對GPRC5D之不同抗原決定基一不同抗原(例如BCMA)之第二重組受體(例如CAR或含有CAR的經工程改造之細胞),且該物品或套組進一步包含在標籤或藥品說明書上有關用有效量之第二藥劑治療個體的說明書。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品或套組可進一步包括(c)其中含有組合物(亦即,第三藥劑)之第三容器,其中該組合物包括另一藥劑,諸如細胞毒性劑或其他治療劑,且該物品或套組進一步包含在標籤或藥品說明書上的有關用有效量之藥劑治療個體的說明書。 VII.    定義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所使用之所有技術術語、標記法以及其他技術及科學術語意欲具有與一般熟習所主張主題所屬領域技術者通常所理解相同的含義。在一些情況下,出於清楚起見及/或方便參考,在本文中定義具有通常所理解含義之術語,且本文中包括此類定義不應必然解釋為表示與此項技術中通常所理解存在實質性差異。
如本文所使用,提及抗體之「相應形式」意謂當比較兩種抗體之特性或活性時,該特性係使用相同抗體形式比較。舉例而言,若陳述抗體活性大於抗體之相應形式的活性,則意謂該抗體之特定形式(諸如scFv)的活性大於第一抗體之scFv形式。
術語「Fc區」在本文中用於定義含有至少一部分恆定區的免疫球蛋白重鏈之C末端區。該術語包括天然序列Fc區及變異Fc區。在一個實施例中,人類IgG重鏈Fc區自Cys226、或自Pro230延伸至重鏈之羧基末端。然而,Fc區之C末端離胺酸(Lys447)可存在或可不存在。除非本文另外說明,否則Fc區或恆定區中胺基酸殘基之編號係根據EU編號系統,亦稱為EU索引,如Kabat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中所描述。
術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完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指結構實質上類似於天然抗體結構或具有含如本文所定義之Fc區之重鏈的抗體。
「經分離」抗體係已與其天然環境之組分分離的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純化至大於95%或99%之純度,純度係藉由例如電泳(例如SDS-PAGE、等電聚焦(IEF)、毛細管電泳)或層析(例如離子交換或逆相HPLC)測定。關於抗體純度評估方法之評述,參見例如Flatman等人, J. Chromatogr. B 848:79-87 (2007)。
「經分離」核酸係指已與其天然環境之組分分離之核酸分子。經分離核酸包括通常含有核酸分子之細胞中所包含的核酸分子,但該核酸分子存在於染色體外或存在於不同於其天然染色體位置之染色體位置處。
「編碼抗GPRC5D抗體之經分離核酸」係指編碼抗體重鏈及輕鏈(或其片段)之一或多個核酸分子,包括呈單一載體或獨立載體形式之此類核酸分子及存在於宿主細胞中一或多個位置處之此類核酸分子。
術語「宿主細胞」、「宿主細胞株」及「宿主細胞培養物」可互換使用且係指引入了外源核酸之細胞,包括此類細胞之後代。宿主細胞包括「轉型體」及「經轉型細胞」,其包括初代經轉型細胞及由其得到的後代,不考慮繼代次數。後代之核酸含量與母細胞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可能含有突變。本文中包括針對原始經轉型細胞篩選或選擇的具有相同功能或生物活性之突變後代。
術語「多肽」及「蛋白質」可互換使用且係指胺基酸殘基之聚合物,且不限於最小長度。多肽,包括抗體及抗體鏈及其他肽,例如連接子,可包括胺基酸殘基,包括天然及/或非天然胺基酸殘基。該等術語亦包括多肽之表現後修飾,例如糖基化、唾液酸化、乙醯化、磷酸化及其類似修飾。在一些態樣中,多肽可相對於原生或天然序列含有修飾,只要蛋白質維持所需活性。此等修飾可為有意的,如經由定點突變誘發修飾;或可為偶發的,諸如經由產生蛋白質之宿主的突變或由PCR擴增引起的錯誤。
如本文所使用,「胺基酸序列一致性百分比(%)」及「一致性百分比」及「序列一致性」當結合胺基酸序列(參考多肽序列)使用時,定義為在對準序列且必要時引入空位以達成最大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後且在不將任何保守性取代視為序列一致性之一部分的情況下,候選序列(例如個體抗體或片段)中與參考多肽序列中胺基酸殘基一致之胺基酸殘基的百分比。出於測定胺基酸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目的進行的對準可藉由在此項技術之技能範圍內的各種方式,例如使用公開可得的電腦軟體,諸如BLAST、BLAST-2、ALIGN或Megalign(DNASTAR)軟體實現。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測定用於對準序列之適當參數,包括在所比較之序列之全長內達成最大對準所需的任何算法。
胺基酸取代可包括多肽中之一個胺基酸經另一個胺基酸置換。可將胺基酸取代引入所關注之結合分子(例如抗體)中且根據所需活性,例如保持/改善之抗原結合,或降低之免疫原性篩選產物。
胺基酸一般可根據以下共同側鏈特性分組: (1) 疏水性:正白胺酸、 Met Ala Val Leu Ile (2) 中性親水性: Cys Ser Thr Asn Gln (3) 酸性: Asp Glu (4) 鹼性: His Lys Arg (5) 影響鏈 取向 之殘基: Gly Pro (6) 芳族 Trp Tyr Phe
非保守性取代包括將此等類別中之一個的成員換成另一類別。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載體」係指這樣一種核酸分子,其能夠傳播其所連接之另一核酸分子。該術語包括呈自我複製核酸結構之載體以及併入引入其之宿主細胞之基因組中的載體。某些載體能夠引導其可操作地連接之核酸的表現。此類載體在本文中稱為「表現載體」。
術語「藥品說明書」用以指通常包括在治療產品之商業包裝中的說明書,其含有關於與使用此類治療產品有關之適應症、用法、劑量、投與、組合療法、禁忌及/或警告的資訊。
除非本文另外明確規定,否則如本文所使用,單數形式「一個(種)(a/an)」及「該」包括複數個(種)指示物。舉例而言,「一個(種)」意謂「至少一個(種)」或「一或多個(種)」。應理解,本文所描述之態樣、實施例及變化形式包括「包含態樣、實施例及變化形式」、「由態樣、實施例及變化形式組成」及/或「基本上由態樣、實施例及變化形式組成」。
在本發明通篇,所主張之主題的各種態樣均以範圍形式呈現。應理解,範圍形式之描述僅為方便及簡潔起見,且不應解釋為對所主張主題之範圍的堅定限制。因此,範圍之描述應視為特定地揭示之所有可能子範圍以及該範圍內的個別數值。舉例而言,在提供值範圍之情況下,應理解,在該範圍之上限與下限之間的每一中間值及該所述範圍內的任何其他所述值或中間值均涵蓋於所主張之主題內。此等較小範圍之上限及下限可獨立地包括在較小範圍內且亦涵蓋於所主張之主題內,滿足所述範圍內任何特別排除之限制。在所述範圍包括該等限值中之一個或兩個的情況下,排除該等所包括之限值中之任一個或兩個的範圍亦包括在所主張之主題中。不管範圍之寬度如何,此均適用。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約」係指熟習此項技術者易於知曉之各別值的常見誤差範圍。本文中提及「約」某一值或參數包括(且描述)針對該值或參數本身之實施例。舉例而言,提及「約X」之描述包括有關「X」之描述。
如本文所使用,「組合物」係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產物、物質或化合物(包括細胞)之任何混合物。其可為溶液、懸浮液、液體、粉末、糊膏、水溶液、非水性溶液或其任何組合。
如本文所使用,陳述細胞或細胞群對特定標記物呈「陽性」係指細胞上或細胞中特定標記物,通常表面標記物的可偵測之存在。當提及表面標記物時,該術語係指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例如藉由用特異性結合至該標記物之抗體染色且偵測該抗體,偵測到表面表現之存在,其中該染色可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偵測,其水準實質上高於使用同型匹配對照物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相同程序所偵測到的染色,及/或水準實質上類似於已知對該標記物呈陽性之細胞的染色,及/或水準實質上高於已知對該標記物呈陰性之細胞的染色。
如本文所使用,陳述細胞或細胞群對特定標記物呈「陰性」係指特定標記物,通常表面標記物並未顯著可偵測地存在於細胞上或細胞中。當提及表面標記物時,該術語係指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例如用特異性結合至該標記物之抗體染色且偵測該抗體,未偵測到表面表現,其中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未偵測到該染色,其水準實質上高於使用同型匹配對照物,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相同程序所偵測到染色,及/或其水準實質上低於已知對該標記物呈陽性之細胞的染色,及/或其水準實質上類似於已知對該標記物呈陰性之細胞的染色。 VIII.   例示性實施例
提供之實施例係: 1.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及33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 (CDR-H1)、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選自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及69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3.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75、78、80、82、90、93、95、97、105、108、110、112、120、123、125、127、135、138、140、142、152、162、165、167及16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b)含選自SEQ ID NO: 76、79、81、83、91、94、96、98、106、109、111、113、121、124、126、128、136、139、141、143、150、153、154、155、163、166、168及17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 77、84、92、99、107、114、122、129、137、144、151、156、164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85、88、100、103、115、118、130、133、145、148、157、160、172及17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b)含選自SEQ ID NO: 86、89、101、104、116、119、131、134、146、149、158及16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 87、102、117、132、147、159、173、175及29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3;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4.     如實施例2或實施例3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     如實施例1至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之長度在125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25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25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25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00個之間、在125個與18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180個之間、在125個與15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150個之間、在15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5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5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50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00個之間、在150個與18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180個之間、在18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8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25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8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80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00個之間、在20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20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20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23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3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23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230個與約250個之間、或在25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50個與約300個之間。 6.     如實施例1至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間隔子之長度係或係至少約130個、140個、150個、160個、170個、180個、190個、200個、210個、220個、221個、222個、223個、224個、225個、226個、227個、228個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或 該間隔子之長度係約或係至少約130個、140個、150個、160個、170個、180個、190個、200個、210個、220個、221個、222個、223個、224個、225個、226個、227個、228個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 7.     如實施例1至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免疫球蛋白之一部分。 8.     如實施例1至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鉸鏈區、CH2區及CH3區之序列。 9.     如實施例8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鉸鏈區包含IgG4鉸鏈區及/或IgG2鉸鏈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鉸鏈區且該IgG2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鉸鏈區; 該CH2區包含IgG4 CH2及/或IgG2 CH2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2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2且該IgG2 CH2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2;及/或 該CH3區包含IgG4 CH3及/或IgG2 CH3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3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3且該IgG2 CH3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3。 10.   如實施例8或實施例9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鉸鏈區、CH2及CH3包含來自人類IgG4的鉸鏈之全部或一部分、CH2之全部或一部分及CH3之全部或一部分。 11.   如實施例8或實施例9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鉸鏈區、該CH2及該CH3中之一或多個係嵌合的且包含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鉸鏈、CH2及CH3。 12.   如實施例1至1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IgG4/2嵌合鉸鏈區或與人類IgG4鉸鏈相比,包含至少一個胺基酸置換的經修飾之IgG4鉸鏈區;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 13.   如實施例1至1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i) 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ii)與SEQ ID NO: 1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的SEQ ID NO: 17之功能變異體;或(iii)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的(i)或(ii)之連續部分。 14.   如實施例1至1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 15.   如實施例1至1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由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胺基酸序列。 16.   如實施例1至1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7.   如實施例1至1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0、111及10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2、113及11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8、119及11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41及13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43及14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8、149及14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7、168及16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2、86、173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175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297之胺基酸序列。 18.   如實施例1至1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1及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3及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5及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5及6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9及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9及6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1及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3及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3及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9.   如實施例1至1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   如實施例1至1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21.   如實施例1至2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1及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3及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1及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2.   如實施例1至2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   如實施例1至2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包括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可變重鏈(VH)區;及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區。 24.   如實施例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5.   如實施例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6.   如實施例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7.   如實施例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8.   如實施例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及該VL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9.   如實施例1至2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 30.   如實施例1至2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單鏈抗體片段係或包含單鏈可變片段(scFv)。 31.   如實施例1至3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及該VL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 32.   如實施例31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連接子包含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 (SEQ ID NO:52)。 33.   如實施例1至3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胺基末端。 34.   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選自SEQ ID No: 257、259、261、263、265、267及269之核苷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57、259、261、263、265、267及269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35.   如實施例1至3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 36.   如實施例1至3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37.   如實施例1至3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 38.   如實施例1至34或3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39.   如實施例1至3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40.   如實施例1至3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羧基末端。 41.   如實施例1至32及4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選自SEQ ID No: 258、260、262、264、266、268及270之核苷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58、260、262、264、266、268及270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42.   如實施例1至32、40及4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 43.   如實施例1至32、40及4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44.   如實施例1至32或40至4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 45.   如實施例1至32、40、41及4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46.   如實施例1至32或40至4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47.   如實施例1至4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48.   如實施例47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49.   如實施例47或4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 50.   如實施例47至4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51.   如實施例50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2.   如實施例50或5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3.   如實施例50至5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4.   如實施例50或5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5.   如實施例50、51及5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6.   如實施例50至5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在該跨膜結構域與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間。 57.   如實施例1至5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之跨膜結構域。 58.   如實施例1至5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源於CD28之跨膜結構域。 59.   如實施例1至5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0.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其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包含CD3-ζ(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61.   如實施例60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區包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62.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區;及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區;或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區;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區;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區;或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區; (2)間隔子,其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包含人類CD3-ζ(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人類CD28或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63.   如實施例60至6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7或SEQ ID NO: 8中所示之scFv。 64.   如實施例60至6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5.   如實施例60至6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a)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b)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6.   如實施例60至6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20及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 67.   如實施例60至6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a) SEQ ID NO: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b) SEQ ID NO: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8.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編碼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核苷酸序列。 69.   如實施例68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間隔子之核酸包含至少一個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對應於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中所包含之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 70.   如實施例69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包含胺基酸取代。 71.   如實施例69及7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之剪接位點預測分數為至少或至少約0.4分、至少或至少約0.5分、至少或至少約0.6分、至少或至少約0.70分、至少或至少約0.75分、至少或至少約0.80分、至少或至少約0.85分、至少或至少約0.90分、至少或至少約0.95分、至少或至少約0.99分、或至少或至少約1.0分;及/或 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至少或至少約40%、至少或至少約50%、至少或至少約60%、至少或至少約70%、至少或至少約75%、至少或至少約80%、至少或至少約8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9%、或至少或至少約100%。 72.   如實施例69至7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包含序列aatctaagtacggac (SEQ ID NO: 176)、tcaactggtacgtgg (SEQ ID NO:177)、acaattagtaaggca (SEQ ID NO:178)及/或accacaggtgtatac (SEQ ID NO:179);及/或 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及/或gggcaacgtgttctcttgcagtgtcatgcacgaagccctgc (SEQ ID NO:181)。 73.   如實施例69至7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包含序列tcaactggtacgtgg (SEQ ID NO:177);及/或 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 74.   如實施例69至7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係沉默修飾,及/或相較於SEQ ID NO:73,產生簡併密碼子,及/或不會改變所編碼之間隔子之胺基酸序列。 75.   如實施例69至7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示於agtctaaatacggac (SEQ ID NO:182)、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accatctccaaggcc (SEQ ID NO:184)及/或gccccaggtttacac (SEQ ID NO:185)中;及/或 該經修飾之剪接受體位點示於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gggcaacgtgttcagctgcagcgtgatgcacgaggccctgc (SEQ ID NO: 187)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 (SEQ ID NO:188)中。 76.   如實施例69至7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示於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中及/或該經修飾之受體位點示於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 (SEQ ID NO:188)中。 77.   如實施例69至7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間隔子係由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78.   如實施例68至7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當在細胞中表現時,相較於自參考聚核苷酸轉錄之信使RNA(mRNA)之異質性,由該聚核苷酸轉錄之RNA,視情況mRNA展現減小之異質性,該參考聚核苷酸編碼與該聚核苷酸所編碼相同之胺基酸序列,其中該參考聚核苷酸之不同之處在於在編碼該間隔子之核酸中存在一或多個剪接供體位點及/或一或多個剪接受體位點,及/或相較於該聚核苷酸,包含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及/或包含SEQ ID NO:73中所示之間隔子。 79.   如實施例68至7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 80.   如實施例68至7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嵌合抗原受體係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且該聚核苷酸進一步包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 81.   如實施例80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係藉由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82.   如實施例81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係或包含核糖體跳躍序列,視情況其中該核糖體跳躍序列係T2A、P2A、E2A或F2A元件。 83.   如實施例80至8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84.   如實施例83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進一步包含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85.   如實施例83或實施例84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86.   如實施例83至8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87.   如實施例83至8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88.   如實施例87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89.   如實施例83至8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及21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及21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及235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及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係或係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90.   如實施例87至8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91.   如實施例87至8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92.   如實施例87至9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3.   如實施例87至9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94.   如實施例87至9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胺基末端。 95.   如實施例87至9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羧基末端。 96.   如實施例87至9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7.   如實施例87至9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98.   如實施例87至9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9.   如實施例84至9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00. 如實施例84至9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1. 如實施例80至10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02. 如實施例84至10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3. 如實施例102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104. 如實施例102或10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5. 如實施例102至10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06. 如實施例105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7. 如實施例105或10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8. 如實施例105至10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9. 如實施例105至10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10.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 (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包含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 (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包含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 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包含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包含一致胺基酸序列;且 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111.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 (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包含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之一的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 (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包含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中之另一個的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 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包含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包含一致胺基酸序列;且 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112.  如實施例80至11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中的至少一個係密碼子趨異的。 113.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其中該第一CAR包含結合至GPRC5D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二CAR包含結合至BCMA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 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且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之5'端。 114.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其中該第一CAR包含結合至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二CAR包含結合至GPRC5D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且其中相對於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的5'端。 115.  如實施例80至11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具有不超過約30個、不超過約20個或不超過約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 116.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實施例68至11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 117.  如實施例116之載體,其係病毒載體。 118.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 119.  如實施例118之細胞,其中該嵌合抗原受體係第一嵌合受體且該細胞進一步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的聚核苷酸。 120.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實施例68至11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 121.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實施例9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該聚核苷酸係第一聚核苷酸,且該細胞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苷酸序列的第二聚核苷酸。 122. 如實施例119或實施例121之細胞,其中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23. 如實施例122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進一步包含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4. 如實施例122或實施例123之細胞,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25. 如實施例122至124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26. 如實施例121至12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係或係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7. 如實施例126之細胞,其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28. 如實施例121至12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9. 如實施例126至128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30. 如實施例126至129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31. 如實施例126至130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2. 如實施例126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33. 如實施例123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胺基末端。 134. 如實施例123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羧基末端。 135. 如實施例123至134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6. 如實施例123至13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37. 如實施例123至136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8. 如實施例123至136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39. 如實施例123至138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40. 如實施例139之細胞,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41. 如實施例139或實施例140之細胞,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42.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 143.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實施例118至141中任一項之細胞或複數個如實施例118至141中任一項之細胞。 144. 如實施例143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CD4+及CD8+ T細胞,且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係約1:2至2:1。 145.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 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一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或由如實施例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二細胞。 146. 如實施例145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47. 如實施例146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48. 如實施例145至14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49. 如實施例145至14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50. 如實施例149之組合物,其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51. 如實施例145至14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52. 如實施例148至15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53. 如實施例148至152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54. 如實施例148至153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55. 如實施例148至154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56. 如實施例148至155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胺基末端。 157. 如實施例148至156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羧基末端。 158. 如實施例148至15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59. 如實施例148至15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60. 如實施例148至160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61. 如實施例145至16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62. 如實施例148至16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63. 如實施例148至162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64. 如實施例149至163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65. 如實施例164之組合物,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66. 如實施例164至165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67. 如實施例145至166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細胞包含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含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 168. 如實施例145至16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複數個第二細胞包含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含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 169. 如實施例145至16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的該第一複數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視情況為約1:1。 170. 如實施例145至169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表現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該第一複數個細胞及表現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該第二複數個細胞,該第一複數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視情況為約1:1。 171. 如實施例142至170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係用於治療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視情況其中該疾病或病況係癌症。 172. 一種治療方法,其包含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包含一定劑量如實施例68至79中任一項之細胞的組合物或如實施例142至171或21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 173. 如實施例172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劑量包含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內。 174. 一種治療方法,其包含: 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包含第一劑量之複數個第一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一細胞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或由如實施例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向該個體投與包含第二劑量之複數個第二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二細胞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 175. 如實施例174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細胞之第一劑量及該複數個第二細胞之第二劑量獨立地包含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5×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0.6×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2.2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7.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內。 176. 如實施例174或實施例175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77. 如實施例176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78. 如實施例174至17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79. 如實施例174至17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80. 如實施例179之方法,其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81. 如實施例174至18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及21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及21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及235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及236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82. 如實施例179至18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83. 如實施例179至18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84. 如實施例179至18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85. 如實施例179至18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86. 如實施例179至18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VH區係在該VL區之羧基末端。 187. 如實施例179至18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88. 如實施例179至18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89. 如實施例179至18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0. 如實施例174至18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91. 如實施例179至19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3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92. 如實施例179至19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3. 如實施例179至19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4. 如實施例193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195. 如實施例193或19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6. 如實施例193至19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97. 如實施例196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8. 如實施例196或實施例197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9. 如實施例196至1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0. 如實施例196至1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1. 如實施例172至20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與GPRC5D之表現相關。 202. 如實施例201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進一步與B細胞成熟抗原(BCMA)之表現相關。 203. 如實施例172至20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B細胞相關病症。 204. 如實施例172至20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與BCMA相關之該疾病或病症係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 205. 如實施例204之方法,其中該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SLE)、狼瘡性腎炎、發炎性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ANCA相關血管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卻格司氏病(Chagas' disease)、格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結節性多動脈炎、休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尋常性天疱瘡、硬皮病、多發性硬化、牛皮癬、IgA腎病變、IgM多發性神經病、血管炎、糖尿病、雷諾氏症候群(Reynaud's syndrome)、抗磷脂症候群、古巴士德氏病(Goodpasture's disease)、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重症肌無力或進行性絲球體腎炎。 206. 如實施例172至20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癌症。 207. 如實施例206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表現GPRC5D之癌症。 208. 如實施例206或實施例207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漿細胞惡性病,且該漿細胞惡性病係多發性骨髓瘤(MM)或漿細胞瘤。 209. 如實施例206至20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多發性骨髓瘤(MM)。 210. 如實施例209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211.  如實施例172至2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或 該方法包含選擇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的個體進行治療。 212. 如實施例172、173及175至2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投與該劑量之細胞之前,該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該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 213. 如實施例174至2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投與該第一劑量之細胞及該第二劑量之細胞之前,該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該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 214. 如實施例212或實施例213之方法,其中該BCMA靶向療法包括含T細胞之組合物,該等T細胞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 215. 如實施例212至21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 216. 如實施例172至21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包含在先前投與之後展現BCMA抗原或抗原決定基損失、BCMA下調及/或BCMA陰性腫瘤細胞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217. 如實施例143或實施例144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複數個細胞,其中該等細胞之至少一部分包含特異性結合GPRC5D之第一CAR,該等細胞之一部分包含特異性結合在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第二CAR,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且該等細胞之一部分包含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兩者。 218.如實施例217之組合物,其中表現該第一CAR之細胞與表現該第二CAR之細胞的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視情況係或係約1:1。 219. 一種組合,其包含: 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一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實施例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及/或由如實施例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二細胞。 220. 如實施例219之組合,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221. 如實施例220之組合,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由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組成之群。 222. 如實施例220或實施例221之組合,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223. 如實施例219至222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及/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24. 如實施例223之組合,其中該VH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225. 如實施例219至224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區,其包括含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2區;及IgG4 CH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及/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26. 如實施例223至225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227. 如實施例223至226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228. 如實施例224至227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至少或至少約99%、或至少或至少約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29. 如實施例223至228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30. 如實施例223至229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23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1. 如實施例223至230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23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32. 如實施例223至231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區及VL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3. 如實施例219至232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34. 一種套組,其包含如實施例219至233中任一項之組合及使用說明書,視情況其中該等說明書係關於視情況根據如實施例174至216中任一項之方法投與一定劑量之該第一複數個細胞及該第二複數個細胞。 235. 一種製品,其包含如實施例219至233中任一項之組合或如實施例234之套組。 236. 如實施例235之製品,其包括含一定劑量之該複數個第一細胞之第一容器及含一定劑量之該複數個第二細胞之第二容器,視情況其中該第一容器及該第二容器獨立地係小瓶或袋子。 IX. 實例
包括以下實例僅為達成說明之目的,且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實例1:多發性骨髓瘤(MM)中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 (GPRC5D)之表現 D.  GPRC5D mRNA表現
為了鑑別及評價多發性骨髓瘤(MM)之免疫療法的潛在細胞表面目標,使用癌細胞株百科全書(CCLE;Barretina等人,Nature .(2012)483(7391):603-607)以計算機評價包括30種MM細胞株在內的超過1,000種不同惡性疾病細胞株之mRNA表現。除腫瘤細胞外,亦挖掘基因型-組織表現(GTEx)計劃資料庫(GTEx聯盟,Nat Genet . (2013)45(6):580-585)以評價初代、非惡性組織類型中之mRNA表現。
使用CD138作為對照標記物,因為CD138係用於鑑別正常及惡性漿細胞之常見表面標記物。CD138在MM細胞株中及來自大部分腫瘤類型之細胞株中高水準表現,且在上呼吸消化道腫瘤中具有最高平均表現(圖1A)。GPRC5D mRNA在MM細胞株中高水準表現(n=30);然而,與CD138相比,並無其他腫瘤類型展現顯著表現(圖1B)。
分析來自基因型-組織表現(GTEx)資料庫之資料的初代正常(非惡性)組織類型中之表現揭示CD138 mRNA在食道、皮膚、肺及肝等組織中具有較高表現(圖2A)。相比之下,GPRC5D mRNA在任何正常組織中沒有高水準表現,而在皮膚樣品中具有可變之表現(圖2B)。分析人類骨髓樣品中之GTEx mRNA表現顯示GPRC5D mRNA在初代惡性漿細胞及正常漿細胞中之表現分別比來自末梢血液之B細胞中的表現高出1000倍及500倍(圖2C)。
為了評價GPRC5D mRNA表現與臨床結果之間的關係,在MMRF CoMMpass臨床試驗(NCT0145429)中對公開可得的來自765名患者的經CD138分選之RNAseq表現資料(research.mmrf.org; IA13版)進行分析。將患者分成兩組:(1)高於中值GPRC5D表現之患者及(2)低於中值GPRC5D表現之患者。較高之GPRC5D表現與無進展存活期縮短明顯相關(圖3A)。不過,GPRC5D表現與國際分期系統(ISS)分數(圖3B;n=369名高於中值,374名低於中值)或包括基因擴增、缺失及易位在內的任何所評價之常見細胞遺傳異常不相關(圖3C-3H;n=287-291名高於中值,280-282名低於中值)。 E.  GPRC5D蛋白質表現  1.  免疫組織化學(IHC)分析
先前關於評價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GPRC5D蛋白質之報導無法使用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鑑別細胞表面表現(Frigyesi.等人, Robust isolation of malignant plasma cells in multiple myeloma.Blood 123 , 1336-40 (2014)。使用各種可用試劑確定該等陰性結果。實際上,為了評價GPRC5D蛋白質表現,使用單株人類抗GPRC5D抗體(Abcam,目錄號ab55044)對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之K562細胞(K562-GPRC5D)及表現內源性GPRC5D之人類MM細胞株(OPM-2及NCI-H929)進行抗GPRC5D免疫組織化學(IHC)分析。用多聚辣根過氧化酶-連接子抗體綴合物系統及色原體3,3'-二胺基聯苯胺(看起來呈褐色染色以觀測GPRC5D免疫反應性)處理載片併用蘇木精對比染色。表現GPRC5D之細胞展示陽性染色,在親本K562細胞上未觀察到染色,並在來自初代人類扁桃體之組織中僅觀察到稀少漿細胞染色。藉由對各細胞株之IHC圖像進行膜光學密度之數位影像分析(Halo)的離群值盒狀圖定量(平均值±四分位數範圍)來測定顯示最大範圍之抗體濃度(圖4A)。 2.  多發性骨髓瘤(MM)中之GPRC5D及BCMA表現
使用多重定量免疫螢光(Q-IF)對來自83名骨髓瘤患者之初代骨髓樣品中的CD138、BCMA及GPRC5D表現進行定量。來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之83份骨髓樣品的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之切片經歷抗原獲取,隨後藉由多重免疫螢光,使用以下進行分析:(1)兔抗人類CD138及螢光團羅丹明6G;(2)小鼠抗人類B細胞成熟抗原(BCMA)及螢光團DCC;及(3)小鼠抗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家族C類第5群成員D(GPRC5D)及螢光團CY5。使用Pannoramic P250載片掃描儀(3DHISTECH, Perkin Elmer, Waltham, MA),在設定曝光下掃描經染色之骨髓樣品的完整切片。陽性細胞之百分比係使用Halo 2.0圖像分析平台(Indica Labs, Corrales, NM),基於設定對各標記物呈陽性之臨限值得到。對陽性細胞及陰性細胞計數。自CD138+腫瘤細胞中選出陽性細胞並將陽性細胞百分比針對CD138+腫瘤細胞正規化。量測陽性率為1%或更高之CD138+腫瘤細胞中BCMA及GPRC5D之出現率。
如圖4B中所示,98%的經評估骨髓樣品在至少一小組CD138+細胞中展現GPRC5D陽性染色。在所有樣品中,大部分CD138+細胞對BCMA及GPRC5D呈陽性,但在若干樣品中一大群CD138+細胞僅表現該兩種抗原之一,而不是表現該兩種抗原。亦評估83份初代患者樣品中超過50%之CD138+細胞亦對BCMA、GPRC5D、或BCMA或GPRC5D呈陽性之樣品的百分比(圖4C)。確切地說,使用在一些靶向BCMA之CAR T細胞療法試驗(NCT02215967、NCT02658929)中使用的CD138+細胞上大於或等於百分之五十抗原表現之截止值,當考慮BCMA或GPRC5D之表現時,觀察到65%(54/83)之樣品具有高於此水準之GPRC5D表現,73%(61/83)之樣品滿足此針對BCMA之臨限值,而88%(73/83)滿足此臨限值(圖4C)。
使用皮爾森相關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評價BCMA與GPRC5D表現之間相關性的顯著性,且R2 顯示擬合成回歸線。分析指示CD138+細胞上GPRC5D之表現與BCMA表現無關(R2 =0.156;圖4D)。 3.  非惡性組織中之GPRC5D表現
評價正常組織上之GPRC5D蛋白質表現。藉由免疫染色評價分別來自三名人類供體的30種不同初代正常組織之空芯針活檢體。其中,有24種不表現GPRC5D蛋白質(腎上腺、骨髓、乳房(n=5)、腦(小腦)、腦(大腦)、腦垂體)、食道、心臟、肝、肺(無支氣管周圍腺體)、間皮細胞、卵巢、周邊神經、胎盤、前列腺、唾液腺、脾臟、骨胳肌、睪丸、胸腺、甲狀腺、扁桃體、子宮及子宮頸組織)。
對於在IHC上顯示任何陽性染色跡象的組織類型,使用來自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食蟹獼猴;與人類具有96%胺基酸同源性;抗體交叉反應)之樣品重複染色,得到類似結果。藉由對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組織執行RNA原位雜交(RNA-ISH)及在一些情況下執行qPCR來確定IHC表現結果(表E1)。在非漿細胞正常組織中,IHC在包括來自毛囊球及支氣管周圍腺體之細胞在內的細胞中呈陽性,且毛囊球係藉由RNA原位雜交(ISH)及定量PCR確定表現之唯一組織。皮膚之定量PCR呈弱陽性(表E1),與表現侷限於皮膚中之少數細胞類型相符。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3
實例2:抗GPRC5D scFv之產生及抗原決定基定位 A.  抗GPRC5D scFv之產生
使用人類B細胞源性scFv噬菌體展示文庫鑑別結合表現GPRC5D之細胞,但不結合表現非GPRC5D蛋白質之細胞的GPRC5D特異性scFv。為了產生表現GPRC5D之細胞用於篩選,經由逆轉錄病毒,用人類GPRC5D cDNA穩定轉導NIH-3T3纖維母細胞以產生穩定人工抗原呈現細胞(hGPRC5D-aAPC)用於噬菌體展示文庫淘選。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確定hGPRC5D-aAPC上GPRC5D之表現,並使高表現次純系擴增。藉由針對hGPRC5D-aAPC淘選人類B細胞源性scFv噬菌體展示文庫進行噬菌體展示。
在噬菌體文庫篩選之後,對陽性純系測序,且獨特純系經歷第二個驗證步驟,即驗證其結合至人類MM細胞株MM.1S及NCI-H929,但不結合至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細胞株SET2。用分別覆蓋5個及3個亞家族且HCDR3長度在6-23個胺基酸範圍內之輕鏈及重鏈CDR鑑別三十二(32)個獨特純系。如下所述,選擇與MM.1S及NCI-H929細胞展現最高特異性結合,但不特異性結合GPRC5D陰性細胞株(來源於其他血液惡性疾病)之七個純系產生CAR構築體。 B.  抗原決定基定位
合成覆蓋GPRC5D細胞外結構域的重疊15聚體肽文庫並以化學方式連接至可撓性支架,使用基於ELISA之方法評估一小組以上產生的靶向GPRC5D之scFv的線性、構象及不連續(經由肽化學鍵聯至支架上)抗原決定基結合。scFv結合至不同抗原決定基,且至少一種所鑑別之scFv結合GPRC5D七跨膜蛋白之所有細胞外環(圖5)。 實例3:產生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CAR)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
對嵌合抗原受體(CAR)進行工程改造,併入呈不同結構形式的來自以上所鑑別之7種候選物的靶向GPRC5D之人類scFv(表E3)。
產生編碼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該等構築體編碼含有上述每一scFv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可變重鏈(VH )及可變輕鏈(VL )經連接子(含有SEQ ID NO: 52中所示之殘基)連接且其中產生的各scFv呈VH /VL 取向及VL /VH 取向。
每一所產生之CAR構築體含有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三種不同長度之免疫球蛋白源性間隔子結構域中的一種[短(僅鉸鏈,12個aa;SEQ ID NO: 15);中等(鉸鏈-CH3,119個aa;SEQ ID NO: 16);或長(鉸鏈-CH2-CH3,228個aa;SEQ ID NO: 17,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編碼)且具有限制Fc受體結合之CH2修飾];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SEQ ID NO: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SEQ ID NO: 19);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SEQ ID NO:20)。
表E3闡述所產生之例示性抗GPRC5D CAR構築體的組分及SEQ ID NO。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4
產生呈雙順反子構築體形式的編碼CAR且亦編碼例示性報導體綠色螢光蛋白(GFP)之核酸構築體,該GFP藉由自裂解T2A序列(SEQ ID NO: 44中所示之序列,編碼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與CAR序列分隔開。
將核酸構築體選殖至慢病毒表現載體或逆轉錄病毒表現載體中以轉導細胞。對於慢病毒構築體,對編碼含長間隔子之抗GPRC5D CAR的核苷酸序列進行密碼子優化並評估潛在剪接位點,且以保守方式進行修飾,包括移除潛在的預測剪接位點。在進行密碼子優化以在人類細胞中表現之後,接著分析DNA序列中之剪接位點(例如NNSPLICE 0.9版在線剪接位點預測工具;fruitfly.org, Berkeley Drosophila Genome Project, Berkeley, CA)。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獨立地評價。藉由沉默突變修飾所鑑別的剪接位點分數>0.7分(>70%之剪接事件概率,例如在啟動子區及長間隔子區中)之剪接供體剪接受體位點以將剪接位點分數減小至低於0.7分。在密碼子優化之後進一步修飾以消除剪接位點的該等區域係較長間隔子區序列內的區域。經修飾核苷酸序列中編碼CAR之長間隔子的核苷酸序列示於SEQ ID NO:74中。
對於轉導初代人類T細胞,如以下研究中所描述,自獲自健康供體或紐約血液中心(New York Blood Center;New York, NY)之全血分離出初代人類T細胞。在重組IL-2、IL-7及IL-15存在下,用植物血球凝集素(2 mg/mL)或抗CD3/抗CD3磁珠以1:1比率刺激T細胞24小時。在起始刺激之後第2天至第3天,藉由用病毒離心接種來轉導T細胞,使其擴增並收集細胞,且在一些情況下低溫保藏並在使用前解凍。在第4天至第10天,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來測定轉導效率。 實例4:評估來自不同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CAR)的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
藉由靶向整合,經同源依賴性修復(HDR)產生含有Nur77基因敲入報導體之穩定Jurkat T細胞報導體細胞株,其中在內源性Nur77基因座處插入編碼該報導體分子之核酸序列。經由HDR靶向例示性紅色螢光蛋白(RFP)報導體分子,該分子係插入Jurkat T細胞純系E6-1(ATCC® TIB-152™)中,在內源性Nr4a1 (Nur77)基因之框內下游,在終止密碼子之前且在「自裂解」T2A元件(SEQ ID NO: 45中所示之序列,編碼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後,由此允許共表現RFP作為Nur77表現之報導體。
用含有GFP之雙順反子構築體及以上實例3中所描述之42種不同CAR構築體中之一種穩定轉導Nur77-RFP Jurkat T細胞株。使用Nur77報導體細胞株評估經CAR工程改造之細胞中之T細胞活化,因為Nur77係T淋巴球中之立即早期基因產物;轉錄係在CD3ζ信號傳導之下游特異性起始,且不受細胞介素或TLR介導之信號影響。在此模型中,滋養信號傳導係由在無GPRC5D抗原刺激存在下RFP之表現指示。
在無表現GPRC5D之細胞存在下培育5×105 個經CAR轉導之Nur77-RFP Jurkat T細胞中之每一個。藉由GFP信號量測CAR之轉導情況並在轉導後第2天、第7天及第11天,以表現GFP(亦即,經CAR轉導)且表現RFP之細胞的百分比測定滋養信號傳導。自GFP+細胞偵測的滋養及非滋養信號傳導概述於圖6A-6B中。分析結果展示CAR構築體中存在變化之滋養信號傳導,其中併入人類GPRC5D-203 scFv(VL/VH及VH/VL)之構築體展示最低的滋養信號傳導。亦觀察到與表現此類CAR之細胞中之最高水準滋養信號傳導相關的某些CAR構築體與Jurkat報導體細胞株之生長不良相關且將其自進一步評價(利用短間隔子之GPRC5D-204 VH/VL及VL/VH以及利用中等長度間隔子之GPRC5D-206 VL/VH)中排除。
比較CAR構築體之抗原非依賴性信號傳導及抗原依賴性信號傳導。在無抗原存在下或在表現GPRC5D之MM.1S骨髓瘤細胞存在下以1:2之效應物:目標(E:T)比率培育經CAR轉導之Nur77-RFP Jurkat T細胞或未經轉導之親本細胞。在20小時之後,分別藉由量測CAR之轉導情況或藉由量測T細胞信號傳導來評估GFP及RFP信號。將在無抗原存在下展示RFP信號的經CAR轉導之Jurkat細胞(GFP+)的百分比針對在抗原存在下展示RFP信號之此類細胞作圖(圖6C-6E)。本分析之結果展示,併入長間隔子使抗原介導的經由CAR進行之信號傳導增加,但不大可能誘導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利用具有較短間隔子之CAR構築體觀察到此類滋養信號傳導。
圖6F描繪含有長間隔子的例示性表現抗GPRC5D CAR之構築體或未經轉導之親本細胞在GPRC5D抗原(MM.1S骨髓瘤細胞)不存在(上部一列圖;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或存在(下部一列圖,抗原依賴性信號傳導)下培育之後的代表性流式圖。經CAR轉導之細胞沿y軸以GFP+指示,且信號傳導沿x軸以RFP+指示。各圖之右上象限中顯示之值係呈RFP+之GFP+細胞的百分比。在測試之CAR中,具有長間隔子之GPRC5D-203 VL/VH在抗原暴露之後具有最高的活化百分比,同時維持最低的滋養信號傳導百分比。 實例5:人類抗GPRC5D CAR之特異性
測試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的結合特異性及脫靶結合。 A.  細胞-細胞相互作用分析
在G蛋白偶合受體(GPCR)中測試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但缺乏信號傳導結構域之結合特異性。使用包括細胞質mCherry之細胞表面表現載體,在HEK293細胞中短暫表現非信號傳導CAR。同時,在HEK293細胞中短暫表現在表現細胞質GFP之載體中的來自人類GPCR文庫之個別受體的cDNA。其中,202種GPCR通過>25%轉導之品質控制並針對脫靶結合進行篩選。使用偵測細胞-細胞相互作用之自動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測定結合。相較於評價的所有GPCR,例示性GPRC5D CAR僅與GPRC5D相互作用(圖7A;預先指定的關於顯著性之臨限值(水平線):Z分數3;P<0.0027)。 B.  細胞微陣列分析
在scFv-Fc IHC分析中確定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特異性。使分別表現4,417種人類漿膜蛋白質中之一種的個別HEK293細胞群在顯微鏡載片上之細胞微陣列斑點中生長併用抗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與mIgG2a Fc抗體,即mIgG2a Fc同型陰性對照之融合物篩選。藉由自動螢光顯微鏡檢查,用經螢光標記之抗mIgG2a二次抗體評估細胞微陣列之結合。
結果指示與GPRC5D之較強結合以及與兩種額外蛋白質,即原鈣黏著蛋白α1(PCDH1A)及作為已知可能發生Fc相互作用之蛋白質的Fcγ受體2A(CD32a;FCGR2A)之較弱至中等的潛在脫靶結合。針對表現該等蛋白質之細胞的第二次小型篩選指示可能發生結合(圖7B)。 C.  脫靶抗原依賴性活化
為了基於脫靶效應評價功能活性,使用實例4中所描述之分析,在K562細胞中表現潛在脫靶結合物PCDH1A及FCGR2A並將其與經轉導以表現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共培養。使用表現BCMA之K562細胞作為陰性對照。將細胞以5:1、1:1及1:5之E:T比率培育。測定在每種條件下經GFP+ CAR轉導之細胞中的RFP+細胞百分比。如圖7C中所示,僅與K562-GPRC5D細胞共培養引起表現抗GPRC5D CAR之報導體細胞的活化;與K562-PCDH1A、K562-FCGR2A或K562 BCMA共培養不會活化表現抗GPRC5D CAR之報導體。 D.  GPRC5D依賴性活化
為了進一步確定GPRC5D 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是否特異性識別GPRC5D,使用CRISPR-Cas9系統將GPRC5D自OPM2細胞基因剔除。簡言之,選擇靠近GPRC5D外顯子1(SEQ ID NO:292-296)並在該外顯子內的五個CRISPR RNA(crRNA)嚮導(gRNA)。使crRNA與Alt-R CRISP-Cas9反式活化crRNA(tracrRNA)以1:1比率形成複合物,由此產生兩部分gRNA。彙集全部5種gRNA並將其與Cas9以2:1比率培育以產生核糖核蛋白(RNP)複合物。將靶向GPRC5D之Cas9 RNP電穿孔放入OPM2細胞中。使電穿孔之細胞擴增並選殖,且藉由聚合酶鏈反應(PCR)篩選擴增之純系以確定在GPRC5D基因座處之缺失。
將OPM2親本細胞或GPRC5D基因剔除之細胞與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或抗BCMA CAR之Jurkat Nur77RFP細胞(如實例4中所述)以1:1比率培養,並培育20小時。藉由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RFP表現之變化來評估CAR之活化。如圖7D中所示,當將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實際上與使用CRISPR-Cas9進行GPRC5D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共培養時,在與OPM2細胞共培養之後由GPRC5D-203 VL /VH CAR介導的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之活化消除。
此等結果揭示,抗GPRC5D-203(VL /VH )-長間隔子CAR特異性識別GPRC5D。 實例6: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外活性
基於細胞毒性活性及在抗原存在下誘導產生細胞介素之能力測試併入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CAR T細胞的功能活性。為了產生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出T細胞。如實例3中所描述,使經分離之T細胞活化併用含有編碼抗GPRC5D-203 VL/VH-長間隔子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的逆轉錄病毒載體轉導。作為對照,將來自同一供體之T細胞亦用併入抗BCMA scFv或不相關靶向之抗CD19 scFv的CAR轉導,或進行模擬轉導。 A.  細胞毒性
針對MM細胞株藉由CCLE RNAseq或針對初代MM細胞藉由Blueprint RNAseq評價一組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及初代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之GPRC5D mRNA表現(圖8A;初代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以框顯示)。將CAR T細胞與MM1.S、OPM2及RPMI-8226細胞株以一系列效應物:目標(E:T)比率共培養24小時,並監測細胞溶解情況。如圖8B中所示,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在全部三種細胞株中均誘導細胞毒性,針對供體相配、經模擬轉導之T細胞正規化。
CAR T細胞與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之OPM2人類MM目標細胞株(其表現內源性BCMA及GPRC5D) (OPM2-ffLuc MM)以一系列E:T比率共培養24小時。在添加螢光素之後,藉由ATP依賴性生物發光測定目標細胞之殺滅情況,並針對僅含目標腫瘤細胞之培養物中的殺滅情況正規化(N=3,平均值±stdev)。如圖9A中所示,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在一系列較寬的效應物:目標(E:T)比率內誘導細胞毒性,自0.03:1 E:T比率之80%至1:1 E:T比率之98%。此等結果類似於與抗BCMA CAR T細胞共培養之結果,且來自兩種MM抗原靶向共培養物之細胞毒性明顯高於當將OPM2-ffLuc MM細胞與不相關靶向之抗CD19 CAR T細胞共培養時所見到的背景細胞毒性。
亦藉由將CAR T細胞與來自患有多次復發性MM之患者之抽出物的初代骨髓單核細胞(BMMC)以1:1之CAR+ T細胞:BMMC共培養過夜,例如24-48小時,來評估針對初代細胞之細胞毒性。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基於針對CD3陰性細胞選通之後呈CD138+/CD38hi之存活BMMC的百分比評估來自供體之初代骨髓抽出物MM細胞的殺滅情況。展示初代骨髓抽出物MM細胞(CD138+/CD38hi)殺滅之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描繪圖9B中。將BMMC細胞與靶向GPRC5D或BCMA之CAR T細胞共培養使得CD138+/CD38hi之殺滅百分率降低>90%,但與來自同一供體的靶向CD19(「不相關靶向」)之CAR T細胞共培養則不然(圖9B;框)。為避免T細胞擴增或轉導效率之影響,測定呈CD138+/CD3-之BMMC的百分比,如圖9C中所描繪。關於將BMMC與來自額外供體的併入靶向BCMA且不含信號傳導結構域之CAR(「del CAR」)或併入指定的靶向BCMA或GPRC5D之scFv的T細胞共培養的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顯示於圖9D中。在所有情況下,抗GPRC5D CAR T細胞誘導的細胞毒性明顯高於具有不含信號傳導結構域之CAR(「del CAR」)之T細胞,且與靶向BCMA之CAR T細胞相當。 B.  細胞介素分泌
將CAR T細胞與OPM2 MM細胞以1:1共培養或單獨培養24小時,並收集上清液以藉由Luminex®多重分析進行細胞介素分析。
如圖101至10C中所示,對於所評價之細胞介素而言,靶向GPRC5D或BCMA之CAR T細胞在與OPM2 MM細胞株共培養之後的細胞介素分泌型態係類似的。值得注意的是,當與將不相關靶向的靶向CD19之對照CAR T細胞與OPM2細胞共培養或在無目標細胞存在下培養之CAR T細胞相比較時,靶向任一抗原之CAR T細胞分泌多功能細胞介素型態,且IFNγ、MIP-1a、TNFα(效應物);GM-CSF、IL2(刺激);MIP-1b(化學吸引劑);sCD40L及IL13(調控)細胞介素具有最大增加。 實例7: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增殖及活化活性
在將併入GPRC5D-203 VL/VH-長間隔子CAR之CAR T細胞與表現抗原之細胞共培養之後,測試該等CAR T細胞之增殖及活化活性。為了產生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出T細胞。如實例3中所描述,使經分離之T細胞活化併用含有編碼抗GPRC5D-203 VL/VH-長間隔子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的慢病毒載體轉導,不過該構築體不包括編碼GFP標籤之核苷酸。作為對照,將來自同一供體之T細胞亦用併入抗BCMA scFv之CAR轉導,或經歷模擬轉導。
將模擬轉導之T細胞或抗GPRC5D-203 VL/VH-長間隔子CAR T細胞單獨培養(無目標),與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Nalm6;GPRC5D-)或MM細胞(OPM2;GPRC5D+)以1:1之效應物(T細胞):目標(細胞株)比率共培養。T細胞在共培養之前用CellTrace紫(CTV)染色,並在72小時之後針對CD4、CD8及CD25染色。以CD4+及CD8+ T細胞中CTV螢光之稀釋量測增殖,且藉由CD25(介白素-2受體α;IL2RA)螢光之增加,指示CD25上調,來量測活化。
代表性資料闡述於圖11A-D中,圖中顯示反應具有類似特異性。抗GPRC5D CAR T細胞在OPM2細胞存在下增殖(如由圖11A及11B中CellTrace紫色之稀釋指示)且使活化標記物CD25上調,但與B-ALL Nalm6細胞共培養時則不然(如圖11C及11D中所示)。模擬轉導之細胞對MM目標細胞不起反應。 實例8:GPRC5D 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活性
使用導致骨髓主要疾病之OPM2人類骨髓瘤細胞株異種移植模型評價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作用。經由尾靜脈對NOD scid γ(NSG™)小鼠注射2×106 個OPM2-ffLuc細胞,使該等細胞植入並擴增14或21天,隨後藉由尾靜脈注射3×106 個CAR T細胞進行單次治療。對照小鼠不接受T細胞(「僅腫瘤」)或接受來自同一供體的經模擬處理之T細胞(「模擬」)。使用ffLuc之生物發光成像(BLI)監測腫瘤負荷。
使用如實例3中所描述的含編碼抗GPRC5D CAR且不含編碼GFP標籤之核苷酸之聚核苷酸的慢病毒載體轉導T細胞,該等T細胞係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如實例3中所描述,所評估之CAR包括三種抗GPRC5D scFv中之一種,即GPRC5D-200 VL /VH scFv(SEQ ID NO: 2)、GPRC5D-202 VH /VL scFv(SEQ ID NO: 5)或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長間隔子、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人類4-1BB共刺激結構域及CD3ζ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如圖12A中所示,FACS分析揭示,不同CAR載體在T細胞表面上同等地表現,該表現係使用間隔子特異性抗體量測。
在OPM2注射後14天,監測投與3×106 個CAR T細胞之荷瘤小鼠的存活情況(每種CAR構築體8隻小鼠)。如圖12B中所示,在此模型中用各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治療使小鼠之存活率相較於未治療或用模擬轉染之T細胞治療增加。在CAR T細胞注射後100天,僅用併入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之CAR治療的小鼠維持100%存活率。
除OPM2模型外,亦使用低水準表現GPRC5D mRNA之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RPMI-8226異種移植模型評價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作用。對NSG小鼠皮下注射RPMI-8226細胞。當可觸知腫瘤時(第0天),根據類似腫瘤體積將小鼠分入治療組及對照組中並藉由單次靜脈內注射3×106 個表現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之細胞進行治療。對照小鼠不接受T細胞(「僅腫瘤」)或接受模擬處理之T細胞(「模擬」)。藉由腫瘤體積監測早期抗腫瘤功效,並在第3天及第14天,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監測末梢血液中之CAR T細胞擴增情況。如圖12C及12D中所示,經基因修飾以表現靶向GPRC5D之CAR之T細胞介導抗腫瘤活性並觀察到活體內CAR T細胞擴增。 實例9:不同共刺激結構域對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活性的影響
使用導致骨髓主要疾病之OPM2人類骨髓瘤細胞株異種移植模型評價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作用。經由尾靜脈對NOD scid γ(NSG™)小鼠注射2×106 個OPM2-ffLuc細胞,使該等細胞植入並擴增14或21天,隨後藉由尾靜脈注射3×106 個CAR T細胞進行單次治療。對照小鼠不接受T細胞或接受模擬處理的來自同一供體之T細胞。使用ffLuc之生物發光成像(BLI)監測腫瘤負荷。
為了產生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將後接編碼用於活體內跟蹤之外部長腹水蚤螢光素酶(external Gaussian luciferase,extGLuc)之核苷酸的如實例3中所描述之編碼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選殖至逆轉錄病毒載體中,並使用其轉導T細胞,該等T細胞係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如實例3中所描述,所評估之CAR包括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長間隔子、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人類4-1BB共刺激結構域及CD3ζ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亦如上文所描述產生併入GPRC5D-203 VL /VH scFv之CAR構築體,不過在該構築體中,4-1BB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經CD28共刺激信號傳導區(SEQ ID NO:46)取代。
在用3×106 個含有4-1BB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或CD28源性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 T細胞治療載有OPM2腫瘤之小鼠後,監測存活率及腫瘤生長情況,以比較含有不同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CAR T細胞的活性。在本實例中,在OPM2注射後21天治療小鼠以在治療之前提供較大腫瘤負荷,且每種CAR構築體治療5隻小鼠。
CAR T細胞含有併入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及4-1BB源性共刺激結構域的CAR(命名為GD-41BBz),或含有相同CAR但具有CD28源性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命名為GD-CD28z)。同時,研究用表現靶向不相關蛋白質CD19且具有長間隔子及CD28共刺激結構域之CAR(命名為19-CD28z)的CAR T細胞作為陰性對照。在本實驗中,用於轉導T細胞之CAR表現載體亦包括嵌合外部長腹水蚤螢光素酶(extGLuc)基因及藉由P2A元件與CAR編碼序列隔開之CD8跨膜結構域。表現ExtGLuc之細胞可在注射腔腸素(來自ffLuc BLI所需螢光素之獨特受質)之後成像,由此允許在同一隻小鼠中進行腫瘤細胞(經由ffLuc)及CAR T細胞(經由ExtGLuc)之活體內BLI。
在用任何抗GPRC5D CAR構築體治療後,經治療小鼠之存活率相較於用抗CD19 CAR T細胞治療之小鼠同等地增大,不管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如何(圖13A)。
利用OPM2-ffLuc腫瘤細胞之螢光素進行的BLI指示,含任何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構築體在CAR T細胞注射之後的第2天與第7天之間均根除OPM2細胞,且根除明顯較持久(圖13B-D)。相比之下,在用抗CD19 CAR T細胞治療後,小鼠體內的腫瘤繼續生長。在無OPM2 BLI信號存在下,抗GPRC5D CAR T細胞治療之小鼠因繼發異種GvHD而在約第60天死亡,此係已知的將人類T細胞注射至NSG小鼠中引起的供體依賴性侷限(King等人(2009) Clin. Exp. Immunol. 157:104-118; Covassin et al. (20110 Clin. Exp. Immunol. 166:269-280)。
藉由在CAR T細胞治療後7天,監測表現extGLuc之CAR T細胞的腔腸素BLI來評估CAR T細胞歸巢至MM之能力。如圖13E中所示,在治療後一週注射腔腸素之後觀測到,含任何共刺激結構域的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均侷限於MM異種移植部位。 實例10:在骨髓瘤模型中抗GPRC5D及抗BCMA CAR T細胞療法之活體內劑量反應
在另一項研究中,在OPM2人類骨髓瘤細胞株異種移植模型中評價具有一致CAR主鏈之抗GPRC5D及抗BCMA CAR T細胞療法。如實例3中所描述,抗GPRC5D CAR含有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以及長間隔子、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人類4-1BB共刺激結構域及CD3ζ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基於相同主鏈產生抗BCMA CAR,但其含有抗BCMA scFv代替抗GPRC5D scFv。將編碼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選殖至慢病毒載體中並使用其轉導T細胞,該等T細胞係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
大體上如實例7中所描述,將約2×106 個OPM2-ffLuc細胞注射至NOD scid γ(NSG™)中以產生OPM2人類骨髓瘤細胞株異種移植模型。OPM2注射後十四(14)天,向小鼠投與較低劑量(3.3×105 個)或較高劑量(1×106 個)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或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N=8隻/條件)。亦監測未治療小鼠及投與經模擬轉導之T細胞的小鼠進行比較(N=8隻/條件)。每3至9天監測存活率及腫瘤負荷(OPM-ffLuc之BLI)直至90天。
就兩種劑量而言,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在經治療小鼠中誘導腫瘤消退方面(圖14A;分別為三角形相對於正方形)及在增大存活率方面(圖14B;三角形相對於正方形)類似於或優於靶向BCMA之CAR T細胞。對於兩種類型之CAR T細胞療法,在腫瘤消退之動力學方面觀察到劑量反應(圖14A)。 實例11:在靶/非腫瘤效應之評價
部分由於在毛囊中偵測到GPRC5D表現(參見實例1,表E1),在細胞、鼠類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系統中研究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療法之非腫瘤、在靶效應之影響。 A.  必要正常細胞對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之影響
為了評價必要正常細胞對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之潛在活化作用,將初代人類T細胞基因修飾成表現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並將其與一組分離之初代人類細胞類型共培養,之後量測細胞介素釋放情況。將表現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T細胞與陽性對照OPM2 MM細胞共培養使得大量釋放IFNγ、IL-2及TNFα,而在與所研究之二十種正常組織類型中之任一種共培養之後培養基中細胞介素之量最少(圖15A-15C)。舉例而言,當與自正常組織分離之細胞共培養之後的最高值相比較時,在與OPM2共培養後,IFNγ增高2600倍。 B.  報導體細胞中之在靶/非腫瘤效應
為了在小鼠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研究在靶、非腫瘤效應,鑑別出與鼠類GPRC5D(mGPRC5D)及/或食蟹獼猴GPRC5D(cGPRC5D)交叉反應之抗GPRC5D CAR,mGPRC5D及cGPRC5D分別與人類GPRC5D(hGPRC5D)具有82%及96%之胺基酸同源性。轉導K562細胞以使其表現人類(hGPRC5D)、cGPRC5D或mGPRC5D。用實例3中所描述的編碼CAR之聚核苷酸構築體轉導以上描述的Jurkat Nur77-RFP活化報導體細胞株。在將各目標細胞類型與各表現抗GPRC5D CAR之報導體細胞以1:1之效應物:目標比率共培養之後,以GFP+ CAR轉導之細胞中的RFP+細胞百分比量測CAR活化情況。同時,將報導體細胞與親本K562細胞一起培育,作為陰性對照。
圖15B中提供了含有長間隔子及選自以下之scFV之例示性CAR的結果:GPRC5D-200 VL /VH 、GPRC5D-201 VL /VH 、GPRC5D-202 VH /VL 、GPRC5D-203 VL /VH 、GPRC5D-205 VL /VH 及GPRC5D-206 VH /VL 。表現含GPRC5D-203 VL /VH scFv之CAR的細胞不與mGPRC5D或cGPRC5D交叉反應。表現含GPRC5D-205 VL /VH scFv之CAR的細胞與mGPRC5D及cGPRC5D交叉反應,且圖15D中所示之其他4種CAR結合cGPRC5D。 C.  小鼠模型中之在靶/非腫瘤效應
在鼠類腫瘤模型中測試表現CAR之人類CAR T細胞,該CAR併入與mGPRC5D交叉反應之GPRC5D-205 VL /VH scFv-長間隔子CAR或非交叉反應性GPRC5D-203 VL /VH scFv-長間隔子CAR。如上文所描述,將OPM2-ffLuc細胞注射至NOD scid γ(NSG™)中以產生OPM2人類骨髓瘤細胞株異種移植模型。在注射OPM2 MM細胞株後14天,對小鼠注射3×106 個人類CAR+ T細胞。未治療及模擬轉導之T細胞治療充當對照。每日獲取臨床觀察結果,包括體溫及體重,持續13天,且每2-3天量測腫瘤負荷(藉由OPM2 BLI評估),持續14天。
如體重及體溫曲線所示,含交叉反應性GPRC5D-205 VL /VH 及非交叉反應性GPRC5D-203 VL /VH CAR之T細胞具有良好耐受性,且該等曲線在未治療組與不同CAR T細胞治療組之間並無顯著不同(分別為圖16A及圖16B)。另外,含交叉反應性GPRC5D-205 VL /VH 及非交叉反應性GPRC5D-203 VL /VH CAR之T細胞療法在減小OPM2腫瘤負荷方面顯示出活性(圖16C)。此外,在任何治療條件下均未觀察到毛皮損失或其他明顯的毒性臨床徵象。 D.  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模型中之在靶/非腫瘤效應
在靈長類動物腫瘤模型中測試表現CAR之人類CAR T細胞,該CAR併入與cGPRC5D交叉反應之GPRC5D-202 VH /VL scFv-長間隔子CAR。自命名為1001、1002及1003的三(3)隻雄性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食蟹獼猴)收集並分離T細胞,併用含有編碼與cGPRC5D交叉反應之GPRC5D-202 VH /VL CAR之聚核苷酸的逆轉錄病毒轉導。如表E11A中所示,NHP T細胞中CAR之轉導率係36-49%之CD3+細胞。在基因轉移之後,NHP T細胞仍保持存活(80-92%)。圖17A提供CAR表現之代表性FACs分析,CAR表現係基於共表現之截短受體用作替代物標記物進行量測,該受體係藉由核糖體跳躍元件與編碼CAR核酸序列隔開。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5
Tcm (T中樞記憶型;CD95+CD28+);Teff (T效應記憶型;CD95+CD28-)
評價NHP T細胞針對自體目標抗原呈現細胞(tAPC)及K562-cGPRC5D細胞之細胞溶解活性及細胞介素產生。如圖17B-E中所示,確定NHP T細胞響應於暴露於抗原而具有功能,展現細胞溶解活性(圖17B及D)及干擾素γ釋放(在與表現GPRC5D之細胞以1:1 E:T比率共培養之後釋放量接近10,000 pg /mL上清液)(圖17C及E)。
在CAR T細胞注射之前2天及4天,用淋巴球耗乏調節性環磷醯胺(40 mg/kg)預先治療三(3)名NHP(亦即1001、1002及1003,由其得到上文產生之CAR T細胞),且接著投與10×106 個如上文所描述產生的CAR+半胱天冬酶3- 自體食蟹獼猴T細胞/kg。自T細胞注射之前8天開始且持續到T細胞注射後21天,每2-7天獲得臨床觀察結果,包括體溫及體重。由於涉及毛囊表現GPRC5D,亦使全部三名NHP在注射CAR T細胞之前4天暴露於皮膚刺激劑咪喹莫特(imiquimod),以便增加偵測到可能毒性之敏感性。在CAR T細胞注射之後四天,使各NHP接受10×106 個cGPRC5D+半胱天冬酶-自體人工抗原呈現T細胞/kg以用作抗原儲集器並增進CAR T細胞擴增。在投與CAR T細胞後21天,處死NHP以進行整體及組織學檢查。
在輸注之後第21天,使用針對編碼含GPRC5D-202 VH /VL 之CAR的DNA進行之PCR監測末梢血液及骨髓中的T細胞存留情況。自2至4捲曲(20µm厚度)之FFPE細胞集結粒或組織樣品分離出總RNA,並使用cDNA合成套組合成cDNA。PCR係使用如下定量引物進行:GPRC5D正向引子(5'-ACTGCATCGAGTCCACTGGAGA-3';SEQ ID NO: 253)及反向引子(5'-GGATCTTTCGCATGAGGAAGAG-3',SEQ ID NO:254)各0.25µM;以及管家基因β-肌動蛋白正向引子(5'-AGCATCCCCCAAAGTTCAC-3';SEQ ID NO:255)及反向引子(5'-AAGGGACTTCCTGTAACAACG-3',SEQ ID NO:256)各0.25µM。在384孔PCR盤中一式兩份進行PCR反應。CAR轉導之NHP T細胞用作陽性對照。如圖18A中所示,在處死以進行整體及組織學檢查時,在3名NHP中3名之末梢血液中及在3名NHP中2名之骨髓中偵測到輸注後CAR T細胞存留。
如藉由臨床觀察結果,即在CAR T細胞治療之後保持穩定的體溫(圖18B)及體重曲線(圖18C、D)所測定,含GPRC5D-202 VH /VL 之CAR T細胞療法具有良好耐受性。微觀發現之概述提供於表E11B中。IFN-γ、IL-6或其他促發炎細胞介素未增加,且臨床化學觀察結果無相關變化。未出現毛皮損失或在臨床上或病理上值得注意的皮膚、肺或其他組織損傷之其他臨床徵象。總體而言,此等資料與在NHP模型中投與GPRC5D特異性CAR T細胞不會引起與CAR T細胞之存在相關之任何明顯毒性或組織病理的觀察結果相符。
Figure 108139583-A0304-0006
實例12:鼠類BCMA抗原損失模型中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之評價
產生BCMA陰性多發性骨髓瘤之鼠類模型並使用其評估當向該模型之動物投與時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之影響。
為了產生BCMA基因剔除腫瘤細胞,用含BCMA單向導RNA(sgRNA)慢病毒轉導表現GFP/螢光素酶Cas9之OPM2細胞。將針對SEQ ID NO:291中所示之目標序列的BCMA sgRNA選殖至pLentiV2質體中,且隨後與包裝質粒(Pax2及Vsvg)一起共轉染293T細胞中。轉導係在10μg/mL聚凝胺存在下進行。用4μg/mL嘌呤黴素選擇經轉導之細胞,保持10天,並將單細胞放入96孔盤中。使個別集落擴增併用抗BCMA抗體染色以確定BCMA基因剔除。使經確定的BCMA基因剔除之OPM2-GL-Cas9細胞之純系進一步擴增以用於實驗。
為了模擬多發性骨髓瘤環境中BCMA抗原陰性腫瘤細胞(其可在用BCMA靶向劑治療後潛在地導致復發或進展)之存在,在第0天對NSG小鼠注射未經操作之OPM2WT(約75%)與GFP/ffLuc+CRISPR介導之OPM2BCMA - KO (約25%)的混合群體(1×106 個總OPM2細胞)。使OPM2細胞群植入並擴增7天。在第8天,對小鼠注射4×106 個靶向CD19或BCMA之CAR T細胞。在第16天,預先注射靶向BCMA之CAR T細胞之小鼠注射4×106 個表現抗BCMA CAR或GPRC5D-203 VL /VH -長間隔子CAR之T細胞。
使用BLI獲取小鼠圖像以偵測OPM2BCMAKO 細胞(表現GFP/ffLUC之細胞群)。小鼠在第34天之圖像揭示,OPM2BCMAKO 亞群在第8天及第16天接受靶向BCMA之CAR T細胞注射之小鼠中發展。相比之下,在第8天接受靶向BCMA之CAR T細胞且在第16天接受靶向GPRC5D之CAR T細胞之小鼠在第34天未展現發光(圖19A及19B)。該等結果與以下發現相符:抗GPRC5D CAR T細胞可在多發性骨髓瘤中展現抗腫瘤活性,甚至在腫瘤細胞不表現BCMA抗原或不對針對BCMA之CAR T細胞起反應之情況下亦如此;表現GPRC5D-203 VL /VH CAR之T細胞可挽救腫瘤逃避。
在第35天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骨髓中CD138hi/GFP+細胞之百分比以評估正在進展之小鼠之骨髓中OPM2細胞之組成(hCD138+;WT:GFP-;BCMA-KO:GFP+)。自用靶向CD19-BCMA-或GPRC5D之CAR T細胞治療之小鼠之經吹掃骨髓中評估OPM2(hCD138+)組合物(WT:GFP-;BCMAKO :GFP+)(圖20A及B;代表3隻小鼠/組;n=2次重複實驗,具有類似結果)。執行活細胞及死細胞選通,但未示出。來自在第8天接受靶向BCMA之CAR T細胞注射之小鼠的大部分骨髓細胞在第35天呈CD138hi/GFP+(圖20A及B)。結果與靶向BCMA之CAR T細胞根除OPM2WT 細胞之能力相符,儘管OPM2BCMA - KO 腫瘤細胞亞群存留及/或進展。 實例13:產生靶向GPRC5D及BCMA的經雙重靶向嵌合抗原受體(CAR)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
產生雙重靶向T細胞組合物,其中該等組合物含有表現用於雙重靶向BCMA及GPRC5D之嵌合抗原受體(CAR)的細胞。產生兩種獨立的經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其中一種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且另一種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GPRC5D CAR,並將獨立細胞組合物彙集起來。
例示性抗BCMA CAR含有能夠結合表現BCMA之細胞的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BCMA-55 VL /VH scFv(SEQ ID NO:241);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免疫球蛋白鉸鏈-CH2-CH3,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編碼;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9);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20)。
例示性抗GPRC5D CAR含有能夠結合GPRC5D之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免疫球蛋白鉸鏈-CH2 CH3,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編碼;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9);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20)。 A.  產生彙集的表現抗GPRC5D及抗BCMA CAR之T細胞
將編碼每一個別CAR之聚核苷酸連接至下游核糖體跳躍元件(諸如自裂解T2A序列(SEQ ID NO: 44中所示之序列,編碼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並將其選殖至慢病毒表現載體中。將T細胞組合物分別工程改造成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對於每一種,用含有編碼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核酸之慢病毒載體中的任一種轉導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的Nur77-RFP JurkatT細胞株或初代T細胞。在轉導之後,且在一些情況下,在擴增之後,用對各別CAR具有特異性之抗體對T細胞進行染色並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確定細胞之轉導及CAR之表現。
在使用之前,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比率彙集所收集的用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轉導之初代人類T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 實例14:抗BCMA CAR之評估
評估以上實例中描述之例示性抗BCMA CAR的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以及在表現BCMA及非表現性細胞存在下的增殖及活化情況。 A.  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
用編碼抗CD19 CAR(對照)、或如實例13中所描述之例示性抗BCMA CAR的病毒載體轉導先前實例中所描述之Nur77-RFP報導體細胞株,兩種病毒載體之不同之處在於,轉導之替代物標記物係超摺疊綠色螢光蛋白sfGFP。在本模型中,滋養信號傳導係由在無BCMA抗原刺激存在下RFP之表現指示。在不進行抗原刺激的情況下培育表現CAR之細胞3天以評估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之程度,且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評價其RFP表現。
如圖21A中所示,如藉由表現CAR之細胞(藉由GFP+細胞指示)中RFP+細胞(指示滋養報導體活化)之百分比所測定,例示性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在無抗原刺激存在之情況下展現較低RFP表現。 B.  靶向BCMA之CAR T細胞之增殖及活化
在例示性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與表現不同BCMA量的表現BCMA之細胞一起培育後,評估細胞溶解活性、細胞介素釋放及增殖。在存在或不存在可溶性BCMA情況下評價所有活性。
用CD3/CD28珠粒刺激自兩個人類供體(D#1及D#2)收集的1:1比率之CD4+及CD8+初代T細胞,併用慢病毒載體轉導以穩定表現BCMA-55 CAR。在表現BCMA之目標細胞存在下,以1:3、1:1或3:1之E:T比率培養經轉導之細胞。亦將來自同一供體的經模擬處理之T細胞與目標細胞混合以用作對照。BCMA+目標細胞Daudi、RPMI-8226及K562-BCMA細胞展現表面不同水準之BCMA抗原密度(抗原密度:Daudi (<1000個BCMA分子/細胞) < RPMI-8226 < K562-BCMA),併用羧基螢光素琥珀醯亞胺基酯(CFSE)染色,隨後與T細胞一起培育。在具有T細胞及BCMA+目標細胞之培養物中亦包括相等數量的目標陰性細胞,其不表現BCMA且經細胞踪跡紫(violet; CTV)染色。在培育24小時之後,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殘留BCMA+對比BCMA-目標細胞,且評估目標細胞溶解之程度,其指示細胞毒性。
當與目標細胞一起培養時,不論BCMA表現量如何,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均展示類似的細胞溶解活性(圖21B)。另外,對於每個細胞表現大於100,000個分子之目標細胞(NCI-H929),觀察到類似結果。經模擬處理之T細胞針對任何BCMA+目標細胞株不展示活性。對BCMA表現呈陰性之目標細胞不被來自所測試之任何供體的抗BCMA CAR T細胞溶解(資料未示出)。
在培育後,分析上清液中積累之IFN-γ、TNF-α及IL-2細胞介素。資料與以下結論相符:抗BCMA CAR T細胞在與表現BCMA之目標細胞接合後釋放一系列細胞介素;且所釋放之細胞介素之水準一般與抗原水準之增加對應(亦即,Daudi < RPMI 8226 < K562-BCMA)。IFN-γ之結果顯示於圖21C中;對於TNF-α及IL-2觀察到類似資料(資料未示)。抗BCMA CAR T細胞不響應於BCMA陰性目標而釋放細胞介素,其亦不會在無任何目標細胞存在的情況下表現細胞介素,由此展示對BCMA+目標細胞之特異性及滋養信號傳導之缺乏。
評估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在存在可溶性BCMA對比不存在可溶性BCMA情況下之活性。將表現例示性抗BCMA CAR之T細胞與RPMI-8226腫瘤細胞、與重組BCMA-Fc或與來源於NCI-H929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之細胞培養物上清液(分泌BCMA之細胞株上清液含有可溶性BCMA)共培養。觀察到腫瘤細胞溶解及細胞介素產生均不受任何濃度(高達1000 ng/mL)之NCI-H929源性可溶性BCMA影響。在類似地較高生理水準之重組BCMA下,腫瘤細胞溶解及細胞介素產生僅極低程度地減少。
在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及經模擬處理之T細胞中量測響應於BCMA之增殖。用細胞踪跡紫(violet; CTV)標記經轉導之T細胞,並在BCMA陽性目標細胞、BCMA陰性目標細胞或無細胞存在下,以1:1之效應物:目標(E:T)比率培養72小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增殖。僅觀察到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響應於與BCMA陽性目標細胞一起培育而發生T細胞(CD4+及CD8+ T細胞)增殖(資料未示)。 實例15:含有表現抗GPRC5D及抗BCMA CAR之細胞的經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的活體外評估 A.  在BCMA或GPRC5D KO細胞存在下之抗原依賴性活性
為了理解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特異性,分別如先前實例5及12中所描述對OPM2細胞進行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如圖22A中所示,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確定在OPM2 GPRC5D KO細胞中缺乏GPRC5D表現且在OPM2 BCMA KO細胞中缺乏BCMA表現。OPM2野生型(OPM2 WT)細胞充當對照,顯示GPRC5D及BCMA之表現。
評估含有經工程改造成僅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或僅表現抗BCMA CAR(αBCMA)之細胞的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組合物的抗原特異性活性。將Jurkat Nur77-RFP報導細胞組合物與OPM2 WT、OPM2 GPRC5D KO或OPM2 BCMA KO細胞以1:1比率共培養20小時。藉由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RFP表現之變化來評估由細胞組合物表現之CAR的抗原特異性刺激作用。
如圖22B中所示,當將僅表現靶向GPRC5D之CAR(αGPRC5D)或僅表現靶向BCMA之CAR(αBCMA)之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與分別經歷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共培養時,未觀察到該等細胞之活化。此結果與抗BCMA及抗GRPC5D CAR對其各別抗原具有特異性之發現相符。 實例16:彙集的含有表現靶向GPRC5D及BCMA之CAR之雙重靶向細胞組合物的活體內評估
產生多種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模型並使用其評估T細胞組合物之活體內作用,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成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2)經工程改造成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或(3)彙集的含有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細胞,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比率彙集(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 A.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之GPRC5D及BCMA表現
在產生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模型之前,評估各種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中GPRC5D及BCMA之相對mRNA及蛋白質表現量。
藉由RNA測序(RNA-seq)測定以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中如由癌細胞株百科全書(CCLE)所提供之GPRC5D及BCMA的mRNA表現量:KMS12BM、RPMI8226、U266B1、MM.1S、OPM2及NCI-H929。如圖23中所示,在所有所分析之細胞株中,KMS12BM及RPMI8226細胞株展現兩種基因之最低表現量。相較於其他細胞株,U266B1細胞株展現中等的GPRC5D及BCMA基因表現量。相較於其他細胞,MM.1S及OPM2細胞株展現較高的GPRC5D基因表現量及中等的BCMA基因表現量。最後,在所有測試細胞株中,NCI-H929展現最高的GPRC5D及BCMA基因表現量。
如圖24中所示,另外分析以下細胞株中GPRC5D及BCMA之蛋白質表現量:K562親本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之K562細胞、KMS12BM、MM.1S、NCI-H929、OPM2及RPMI8226。用抗BCMA或抗GPRC5D抗體及活力標記物共標記5×105 個總細胞,並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測定表現。就GPRC5D蛋白質表現而言,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之K562細胞充當陽性對照,展示最高的GPRC5D表現量,而親本K562細胞充當陰性對照,其GPRC5D表現量可忽略。大體上mRNA表現資料一致,KMS12BM及RPMI8226之GPRC5D蛋白質表現量相對較低。NCI-H929之GPRC5D蛋白質表現量中等,而MM.1S及OPM-2之GPRC5D蛋白質表現量相對較高。就BCMA蛋白質表現而言,KMS12BM、MM1S及RPMI8226之BCMA蛋白質表現量均為低等至中等,而OPM-2之BCMA蛋白質表現量較高。又,NCI-H929細胞之BCMA蛋白質表現量最高。
綜合而言,該等結果與以下發現相符:RPMI8226細胞株展現相對較低的GPRC5D表現,而OPM2細胞株展現相對較高的GPRC5D表現。 B.  在OPM2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表現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T細胞組合物的評估
在利用表現一種或兩種目標抗原之腫瘤的鼠類腫瘤模型中測試BCMA及GPRC5D雙重靶向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2)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或(3)彙集的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細胞,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比率彙集(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
為了產生腫瘤模型,如實例5及12中所描述,將OPM2-rFLuc細胞中之GPRC5D及BCMA分別基因剔除,以產生GPRC5D及BCMA單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株(分別為「OPM2 GPRC5D KO」及「OPM2 BCMA KO」)。作為對照,將表現GPRC5D及BCMA兩者之OPM2-rFLuc細胞(OPM2 WT)與單基因剔除細胞株相比較。對NOD scid γ(NSG™)注射2×106 個總OPM2、OPM2 GPRC5D KO或OPM2 BCMA KO細胞。在注射(第0天)後第14天,測定腫瘤之生物發光併用含有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或抗BCMA CAR(αBCMA)之細胞或含有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的初代T細胞組合物治療腫瘤大小類似之小鼠。在注射OPM2細胞之後14天,對小鼠注射以下三種劑量T細胞組合物中之一種:5×105 個總CAR T細胞、1×106 個總CAR T細胞或2×106 個總CAR T細胞。未治療及模擬轉導之T細胞組合物充當對照。
如圖25A及25B中所示,在投與3×106 個總CAR T細胞之小鼠中,腫瘤負荷(藉由OPM2 BLI評估)在用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治療之小鼠較低,不管注射的OPM2細胞類型如何。相比之下,當注射OPM2 BCMA KO細胞時,僅用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治療的小鼠展示遞增之腫瘤負荷(圖25B,上圖)。類似地,當注射OPM2 GPRC5D KO細胞時,僅用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治療的小鼠展示遞增之腫瘤負荷(圖25B,下圖)。此結果與個別CAR對其靶向抗原具有特異性之普遍發現一致。
在類似實驗中,在注射表現BCMA及GPRC5D之OPM2細胞之後,用來自組合物的5×105 個、1×106 個或2×106 個總初代人類T細胞治療NOD scid γ(NSG™)小鼠,該等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2)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或(3)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作為對照,亦用模擬轉導之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治療小鼠。如圖26中所示,評估直至100天之存活率。如所示,在本模型中,相較於投與含有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的T細胞組合物,投與含有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的T細胞組合物使抗腫瘤功效改善。 C.  在RPMI8226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T細胞組合物之評估
除OPM2模型外,亦使用低水準表現GPRC5D之RPMI 8226模型評價含有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或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或含有兩者之人類T細胞組合物的活體內作用。
將總計1×107 個RPMI8226細胞皮下注射至NOD scid γ(NSG™)體內。在注射RPMI226細胞後約25天,投與表現CAR之T細胞組合物,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2)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或(3)產生的表現靶向GPRC5D之CAR之細胞比表現靶向BCMA之CAR之細胞比率為1:1之彙集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在注射RPMI8226細胞之後25天,用以下三種劑量之T細胞組合物中的一種治療小鼠:1.25×106 個總CAR T細胞、2.5×106 個總CAR T細胞或5×106 個總CAR T細胞。未治療及模擬轉導之T細胞治療充當對照。
如圖27中所示,在用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中腫瘤體積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增加。相比之下,用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或用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治療小鼠展示腫瘤體積之最低限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結果指示,在所有測試劑量(5×106 個、2.5×106 個及1.25×106 個)下,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具有類似於僅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的功效,不過抗BCMA CAR之貢獻係彙集之T細胞組合物中之一半。此結果指示,在彙集之組合物中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以大於其單次劑量之方式起作用。如圖28中所示,評估直至第100天之存活率。分析存活率揭示類似結果,因為用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在整個時間段內展現降低之存活率,但在較高劑量下,用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治療之小鼠展現與用僅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治療的小鼠類似之功效。此等結果與以下普遍發現一致:用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治療在低水準表現GPRC5D之腫瘤模型中可能不太有效,但抗GPRC5D CAR在表現雙重靶向CAR之細胞組合物存在下可促成抗腫瘤功效。 實例17:產生雙順反子抗BCMA及抗GPRC5D CAR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
對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進行工程改造以產生雙重靶向T細胞組合物,其中該等組合物含有表現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細胞以進行BCMA及GPRC5D之雙重靶向。如圖29中所概述,產生五種獨立的經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每一所產生之CAR構築體含有針對GPRC5D(例如SEQ ID NO: 8)或BCMA(例如SEQ ID NO:241)之例示性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長間隔子(鉸鏈-CH2-CH3,228aa;SEQ ID NO: 17;具有限制Fc受體結合之CH2修飾);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SEQ ID NO: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SEQ ID NO: 19)或人類CD28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SEQ ID NO:18);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SEQ ID NO:20)。
在一種策略(由圖29之(i)及(ii)顯示)中,並行製造出表現針對BCMA或GPRC5D之單一CAR的細胞並彙集成含有1:1比率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GPRC5D及BCMA彙集之細胞)的單一組合物。彙集組合物中的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SEQ ID NO:312)之抗BCMA CAR。彙集組合物中的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SEQ ID NO:313)或CD28共刺激結構域(SEQ ID NO:314)之抗GPRC5D CAR。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彙集組合物。第一組合物含有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BCMA CAR的細胞及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的細胞(BCMA-41BB及GPRC5D-41BB彙集之細胞)。第二組合物含有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BCMA CAR的細胞及表現併入CD28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的細胞(BCMA-41BB及GPRC5D-CD28彙集之細胞)。產生含有僅表現抗BCMA CAR或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獨立組合物充當對照。
在圖29之(iii)及(iv)中所示的另一種雙重靶向策略中,產生編碼兩種獨立CAR(抗BCMA及抗GPRC5D)之雙順反子構築體,其中編碼抗BCMA CAR與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藉由編碼T2A雙順反子自裂解肽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319,編碼SEQ ID NO: 37)分隔開。使編碼不同CAR之聚核苷酸密碼子趨異以減少編碼抗BCMA CAR與編碼及GPRC5D CAR之核苷酸的同源重組。在(iii)中所描繪之構築體中,兩種CAR均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BCMA-41BB-GPRC5D-41BB;SEQ ID NO:315)。在(iv)中所描繪之構築體中,抗BCMA CAR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且抗GPRC5D CAR併入CD28共刺激結構域(BCMA-41BB-GPRC5D-CD28;SEQ ID NO: 316)。
在另一種雙重靶向策略中,產生如(v)中所示的編碼串聯BCMA特異性scFv及GPRC5D特異性scFv之「單柄」CAR構築體(GPRC5D-BCMA-41BB;SEQ ID NO:317),其中編碼該兩種scFv之序列藉由可撓性連接子(SEQ ID NO:320)分隔開。例示性構築體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SEQ ID NO:60,編碼SEQ ID NO: 19)。
大體上如實例3中所描述,將編碼各種CAR之核酸構築體選殖至逆轉錄病毒表現載體中以轉導初代人類T細胞。在逆轉錄病毒轉導細胞之後,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用抗GPRC5D CAR或抗BCMA CAR特異性試劑,或針對所有CAR構築體共有之間隔子結構域的抗體評估各種構築體之表現。如圖30中所示,初代人類T細胞同等地表現所有測試構築體。螢光減一(FMO)陰性對照不展現表現。
在轉導後四至十天,使用各CAR特異性試劑評估初代人類T細胞之轉導效率。結果顯示於圖31中。對於所有評估之供體,相較於存在於彙集CAR組合物中的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單一CAR之細胞(如圖31之i及ii所示),測定用雙重靶向雙順反子構築體(如圖31之iii及iv所示)或「單柄」構築體(如圖31之v所示)工程改造之細胞的逆轉錄病毒轉導效率在50-70%之間。所示結果係來自代表性供體。 實例18:雙順反子抗BCMA及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之活體外評估A. T 細胞 組合物之細胞毒性
將如實例17中所描述產生的表現CAR之初代人類T細胞與OPM2野生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或BCMA基因剔除(KO)之OPM2細胞株以遞增之E:T比率共培養24小時,並評估細胞溶解。以下表現單靶向CAR之細胞組合物充當對照:含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BCMA CAR(BCMA-41BB)、含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GPRC5D-41BB)或含CD28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GPRC5D-CD28)。作為陰性對照,產生細胞組合物,其中細胞表現相同抗BCMA CAR,但缺乏4-1BB及CD3ζ信號傳導結構域(BCMA del CAR;SEQ ID NO:318)。
如圖32A中所示,所有例示性所產生之細胞組合物能夠有效地溶解野生型OPM2目標細胞,但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除外。如圖32B中所示,所有例示性所產生之細胞組合物能夠溶解BCMA KO OPM2目標細胞,但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及表現單靶向BCMA-41BB CAR之細胞除外,與抗BCMA CAR對其目標抗原之選擇性相符。結果以平均值±SEM給出且顯示一式三份操作的代表性實驗。B. T 細胞 組合物之細胞介素分泌
將例示性所產生之細胞組合物與表現BCMA及GPRC5D兩者(圖33A)、僅表現BCMA(圖33B)或僅表現GPRC5D(圖33C)之目標細胞以1:1比率共培養24小時。收集上清液以藉由Luminex®多重分析來分析細胞介素。圖33A-C中顯示例示性細胞介素GM-CSF、IFNg、IL-13及IL-2(自左至右)之結果;濃度以pg/mL為單位,且標度上之刻痕表示50,000 pg/mL及100,000 pg/mL。
當與表現兩種抗原之目標細胞一起培養時,所有例示性所產生之細胞組合物均展現細胞介素分泌,但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除外。當與僅表現BCMA之目標細胞一起培養時,僅表現單靶向抗GRPC5D CAR之細胞組合物(GPRC5D-41BB及GPRC5D-CD28)不能分泌可偵測水準之所評估細胞介素。類似地,當與僅表現GPRC5D之目標細胞一起培養時,僅表現單一抗BCMA CAR之細胞組合物(BCMA-41BB)不能分泌可偵測水準之所評估細胞介素。此等結果大體上與以下發現相符: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例示性所產生之CAR構築體的T細胞能夠進行抗原特異性細胞介素分泌。 實例19:雙順反子抗BCMA及抗GPRC5D嵌合抗原受體之活體內評估
使用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模型評估實例17及18中所描述的含有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例示性所產生之單一及雙重抗原靶向CAR構築體之細胞的T細胞組合物之活體內作用。研究係在OPM2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進行。OPM2細胞株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OPM2-ffLuc)或膜繫栓之海螢螢光素酶(OPM2海螢Luc)。在第0天,對NOD scid γ(NSG™)小鼠經尾靜脈注射2×106 個OPM2-ffLuc細胞,使其植入並擴增14天。A. OPM2 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雙重靶向 CAR 作用
在OPM2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測試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該等組合物含有(1)僅表現抗BCMA del CAR之細胞,BCMA del CAR;(2)僅表現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之抗BCMA CAR之細胞,BCMA-41BB;(3)表現靶向BCMA及GPRC5D之「單柄」構築體的細胞,GPRC5D-BCMA-41BB;或(4)表現雙順反子構築體之細胞,該雙順反子構築體編碼藉由雙順反子元件分隔開的抗BCMA CAR及抗GPRC5D CAR,呈BCMA-41BB-GPRC5D-41BB形式或BCMA-41BB-GPRC5D-CD28形式。
在OPM2-ffLuc細胞植入之後第14天,藉由尾靜脈注射3×106 個表現以下CAR構築體之一的T細胞治療小鼠:(1)BCMA del CAR;(2)BCMA-41BB CAR;(3)BCMA-41BB-GPRC5D-41BB CAR;(4)BCMA-41BB-GPRC5D-CD28 CAR;或(5)GPRC5D-BCMA-41BB。BCMA del CAR及單一靶向CAR充當對照。
圖34A顯示經治療小鼠之存活率曲線。當在第105天監測時,用BCMA del CAR(陰性對照)治療之小鼠的中值總存活期(mOS)係32天,而其他組之mOS未達到(p<0.05)。
在相關實驗中,大體上如先前實例中所描述,產生BCMA基因剔除(KO)之OPM2細胞株。藉由第二次注射2×106 個BCMA KO OPM2細胞再攻擊圖34A中之存活小鼠。如圖34B中所示,再攻擊之後,用表現單一靶向BCMA-41BB CAR之細胞治療之小鼠的mOS係37天,而用任一種雙重靶向CAR構築體治療之小鼠的mOS未達到(p<0.05)。
在初次注射OPM2細胞之後第30天及第105天,及在用BCMA KO OPM2細胞再攻擊之後第36天,藉由生物發光成像(BLI)評估經治療小鼠之腫瘤負荷(圖35A-C)。如圖35A及圖35B中所示,僅用BCMA del CAR治療之小鼠在再攻擊之前展現腫瘤負荷。如圖35C中所示,相較於用表現雙重靶向CAR構築體之細胞治療之小鼠,用表現單一靶向BCMA-41BB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在用BCMA KO OPM2細胞再攻擊之後展現顯著腫瘤負荷。
此等結果與以下發現相符:相較於靶向BCMA及GPRC5D兩者之方法,單一靶向抗BCMA CAR在控制不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方面不太有效。B. 在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模型中 CAR 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之比較
在OPM2-ffLuc腫瘤細胞植入及擴增之後,用5×105 個表現以下單一或雙重靶向構築體之一的T細胞治療小鼠:(1)BCMA del CAR;(2)BCMA-41BB;(3)GPRC5D-41BB;(4)GPRC5D-CD28;(5)GPRC5D-BCMA-41BB;(6)BCMA-41BB-GPRC5D-41BB;或(7)BCMA-41BB-GPRC5D-CD28。BCMA del CAR及單一靶向CAR充當對照。
小鼠之存活率顯示於圖36中。用BCMA del CAR治療之小鼠(陰性對照)的mOS係38天。相比之下,所有其他治療組中小鼠之mOS明顯增加超出38天(p<0.05)。相較於用表現其他構築體之細胞治療,用表現併入CD28共刺激結構域之單一抗GPRC5D CAR之細胞治療與較短mOS相關(p<0.05)。
在注射OPM2細胞之後14天(圖37A)、29天(圖37B)及36天(圖37C),經由生物發光成像(BLI)評估腫瘤負荷。如圖37A中所示,所有組之小鼠在用CAR T細胞組合物治療時展示顯著腫瘤負荷。圖37B及圖37C分別顯示,在注射OPM2細胞之後第29天或第36天,用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陰性對照)展現顯著腫瘤負荷。此外,用表現單一靶向GPRC5D-CD28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展示最小腫瘤負荷。相比之下,所有其他治療組在第29天具有減小之腫瘤負荷且在第36天不展現明顯腫瘤負荷。C. 在多發性骨髓瘤抗原逃避鼠類模型中 CAR 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之比較
為瞭解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抗原逃避模型中不同共刺激結構域之影響,在第0天經尾靜脈對NSG小鼠注射2×106 個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膜繫栓之海螢螢光素酶(OPM2海螢Luc)之OPM2細胞,外加5-10%的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之BCMA KO OPM2細胞(螢火蟲Luc)。所用不同螢光素酶允許進行野生型OPM2細胞及BCMA KO OPM2細胞之差異成像。使腫瘤細胞植入並擴增14天。
在第14天,用5×105 個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以下構築體之一之T細胞治療小鼠:(1)BCMA del CAR;(2)BCMA-41BB;(3)BCMA-41BB及GPRC5D-41BB彙集之細胞;(4)BCMA-41BB及GPRC5D-CD28彙集之細胞;(5)BCMA-41BB-GPRC5D-41BB;(6)BCMA-41BB-GPRC5D-CD28;或(7)GPRC5D-BCMA-41BB。BCMA del CAR及單一靶向CAR充當對照。
在第28天,藉由BLI評估小鼠體內之腫瘤負荷。如圖38中所示,用CAR T細胞治療根除所有組中之OPM2野生型細胞。相比之下,表現併入CD28共刺激結構域之抗GPRC5D CAR的CAR T細胞無論包括在彙集T細胞組合物中還是雙順反子構築體中均無法根除BCMA KO OPM2細胞。
在類似實驗中,在第0天對NSG小鼠靜脈內注射OPM2野生型及BCMA KO OPM2細胞之混合組合物以建立骨髓嗜性多發性骨髓瘤異種移植模型。使細胞植入並擴增14天,且接著藉由單次靜脈內注射2.5×105 個表現以下構築體之一之T細胞治療小鼠:(1)BCMA del CAR;(2)BCMA-41BB及GPRC5D-41BB彙集之細胞;(3)BCMA-41BB-GPRC5D-41BB;以及(4)GPRC5D-BCMA-41BB。用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治療之小鼠充當陰性對照。在本實驗中,除陰性對照外的所有CAR構築體均併入4-1BB共刺激結構域。
在OPM2注射之後14天用指定細胞組合物治療之小鼠的存活率顯示於圖39中。相較於用表現BCMA del CAR之細胞治療之小鼠,所有其他治療組顯示存活率顯著增加(所有CAR相對於對照,p<0.001)。值得注意的是,當與用以下治療之小鼠相比較時,用表現單柄GPRC5D-BCMA-41BB CAR之細胞治療之小鼠展現明顯縮短之存活期:(1)表現BCMA-41BB-GPRC5D-41BB構築體之細胞或(2)以1:1比率彙集的表現GPRC5D-41BB CAR之細胞及表現BCMA-41BB CAR之細胞(單柄構築體相較於其他兩種雙重靶向方法,p<0.05)。
在注射腫瘤細胞之後14天(圖40A)、36天(圖40B)及48天(圖40C),藉由BLI評估骨髓嗜性模型之腫瘤負荷。如圖40A中所示,所有治療組在CAR T細胞治療時均展現腫瘤負荷。如圖40B中所示,在第36天,所有治療均能有效地控制OPM2野生型細胞。然而,如圖40C中所示,到第48天,GPRC5D-4-1BB/BCMA-41BB CAR彙集之細胞組合物及BCMA-41BB-GPRC5D-41BB雙順反子構築體細胞組合物比含有表現單柄CAR構築體之細胞(GPRC5D-BCMA-41BB)的組合物更有效。 實例20:產生編碼抗GPRC5D及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之額外雙順反子聚核苷酸
產生編碼抗GPRC5D CAR及抗BCMA CAR之額外雙順反子聚核苷酸。
例示性抗GPRC5D CAR含有能夠結合至GPRC5D之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GPRC5D-203 VL /VH scFv(SEQ ID NO: 8);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免疫球蛋白鉸鏈-CH2-CH3,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編碼;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9);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20)。
例示性抗BCMA CAR含有能夠結合表現BCMA之細胞的scFv抗原結合結構域(例如BCMA-55 VL /VH scFv(SEQ ID NO:241);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免疫球蛋白鉸鏈-CH2-CH3,由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編碼;人類CD28源性跨膜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8);人類4-1BB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19);以及人類CD3ζ源性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例如SEQ ID NO: 20)。
編碼各CAR之核苷酸序列分別在其組合成單雙順反子聚核苷酸構築體之前經密碼子優化。
雙順反子聚核苷酸係以兩種形式產生。產生第一種形式,其具有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相對於編碼抗BCMA CAR之核苷酸序列位於聚核苷酸之5'端(多肽之N末端)(「αGPRC5D-αBCMA」;SEQ ID NO:303編碼SEQ ID NO:301)。產生第二種形式,其具有編碼抗BCMA CAR之核苷酸序列相對於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位於聚核苷酸之5'端(多肽之N末端)(「αBCMA-αGPRC5D」;SEQ ID NO:300編碼SEQ ID NO:298)。編碼抗GPRC5D CAR與編碼抗BCMA CAR之核苷酸序列藉由編碼下游核糖體跳躍元件(諸如自裂解T2A肽;SEQ ID NO: 44或45編碼SEQ ID NO: 37)之核苷酸序列分隔開。
將聚核苷酸構築體選殖至慢病毒表現載體中以轉導T細胞。用含有聚核苷酸雙順反子構築體之慢病毒載體穩定轉導Jurkat細胞,該等聚核苷酸雙順反子構築體含有αGPRC5D-αBCMA CAR形式或αBCMA-αGPRC5D CAR形式。作為對照,亦用編碼單抗原靶向抗GRPC5D CAR或抗BCMA CAR之構築體轉導Jurkat細胞。轉導係用5×105 個細胞/孔進行且在第3天測定CAR之表現。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使用對各CAR之抗原結合結構域具有特異性之結合試劑評估CAR之表現。
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顯示,相較於由位於5'端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CAR(前導CAR)或相較於僅編碼單一CAR之構築體的表現,呈兩種雙順反子形式的由位於3'端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後置CAR)的表現明顯減少。確切地說,圖41A描繪所評估之形式中抗BCMA CAR之表現百分比的結果,且圖41B顯示所評估之形式中抗GPRC5D CAR之表現。關於經轉導Jurkat細胞之基因組DNA的PCR分析指示,位於3'端的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經由重組而丟失(資料未示)。 實例21:編碼抗GPRC5D及抗BCMA嵌合抗原受體之雙順反子聚核苷酸的密碼子趨異
為了減少位於3'的編碼CAR之核苷酸序列可能發生的重組及丟失,使編碼該等CAR之一之核酸序列密碼子趨異。在本實例中,使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酸序列相較於實例20中所描述之序列密碼子趨異。
確切地說,使核苷酸序列中編碼scFv、免疫球蛋白間隔子、CD28跨膜結構域、4-1BB胞內結構域及CD3ζ胞內結構域之部分密碼子趨異,由此使編碼此等組分中每一種之核苷酸該核苷酸層面上不同於編碼抗BCMA CAR中相同組分之核苷酸序列,同時仍編碼一致胺基酸序列。使核苷酸序列密碼子趨異,由此使雙順反子構築體中編碼抗GPRC5D CAR之核苷酸序列與編碼抗BCMA CAR之核苷酸序列之間不存在超過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或相鄰)鹼基對。在抗GPRC5D CAR密碼子趨異之後,分析聚核苷酸中之剪接位點(例如NNSPLICE 0.9版在線剪接位點預測工具;fruitfly.org,伯克利果蠅基因組項目(Berkeley Drosophila Genome Project), Berkeley, CA)。剪接供體位點及剪接受體位點獨立地評價。藉由沉默突變修飾例如啟動子區及長間隔子區中所鑑別的剪接位點分數>0.7分(>70%之剪接事件概率)之剪接供體剪接受體位點以將剪接位點分數減小至低於0.7分。
使用含有聚核苷酸雙順反子構築體之慢病毒載體轉導Jurkat T細胞並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使用對各CAR抗原結合結構域具有特異性之結合試劑監測CAR之細胞表面表現。
如圖42A及42B中所示,相較於由原始雙順反子聚核苷酸編碼之相同CAR的表現,雙順反子聚核苷酸構築體之密碼子趨異實質上改善由位於3'端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CAR的表現。舉例而言,如圖42A中所示,在該原始αGPRC5D-αBCMA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之細胞中抗BCMA CAR之表現相對較低,但在用各別密碼子趨異(CD)之構築體轉導的細胞中該表現實質上得到改善。同樣,如圖42B中所示,在用原始αBCMA-αGPRC5D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之細胞中抗GPRC5D CAR之表現相對較低,但在用各別密碼子趨異(CD)之構築體轉導之細胞中該表現實質上得到改善。 實例22:GPRC5D/BCMA雙重靶向CAR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的活體外評估
分別評估T細胞組合物,即Jurkat Nur77-RFP報導體或初代T細胞在與抗原表現細胞共培養後的抗原特異性活性,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2)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或(3)如實例5中所描述藉由密碼子趨異之呈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形式之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的表現兩種CAR之雙重靶向細胞。用編碼單一CAR構築體或含有編碼抗BCMA CAR及抗GPRC5D CAR之雙順反子構築體(雙重靶向細胞)之慢病毒載體轉導Nur77-RFP Jurkat T細胞株或藉由基於免疫親和力之富集法自來自人類供體個體之白血球清除術樣品分離的初代T細胞。在轉導之後,且在一些情況下在擴增之後,用對各CAR具有特異性之抗體對T細胞染色並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確定細胞之轉導及CAR之表現。
在一些實驗中,評估如實例13中所描述的含有分別表現抗BCMA CAR及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彙集T細胞組合物(「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 A.  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存在下之抗原依賴性活性
將經工程改造之Jurkat細胞與表現不同量之BCMA及GPRC5D的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以1:1之E:T比率共培養20小時。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包括KMS12BM、MM.1S、NCI-H929、OPM-2及RPMI8226(參見實例16,描述細胞株上GPRC5D及BCMA之表現量)。分別包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細胞株K562以及經工程改造以表現GPRC5D之K562細胞株作為陰性對照及陽性對照。藉由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RFP表現之變化來評估CAR之抗原特異性刺激。
如圖43中所示,如藉由對RFP信號呈陽性之細胞的百分比(%Nur77)所證實,表現αBCMA、αGPRC5D、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 CAR之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藉由與各種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共培養來刺激。如所示,僅表現αGPRC5D CAR之細胞對諸如KMS12BM細胞株之類某些目標細胞反應較弱,但表現雙重靶向CAR之細胞組合物中報導體活性增加。B. 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存在下之細胞介素分泌
分別評估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之抗原特異性活性,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T細胞(αGPRC5D)、(2)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BCMA CAR之T細胞(αBCMA)、(3)藉由呈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形式之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而含有表現兩種CAR之雙重靶向細胞的T細胞、或(4)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比率彙集的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彙集T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作為對照,對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進行模擬轉導。將T細胞與KMS12BM、MM.1S、NCI-H929、OPM2及RPMI8226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以1:1之E:T比率共培養24小時,並收集上清液以藉由Luminex®多重分析來分析細胞介素。
在將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與各種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共培養之後,評估IFNγ、IL-2、TNFα之分泌水準,分別如圖44A、44B及44C中所示。所有所測試之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觀察到細胞介素分泌,但模擬轉導之T細胞組合物除外。對於某些細胞株,相較於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αGPRC5D或僅表現αBCMA CAR之細胞組合物,含有雙重靶向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形式之細胞組合物或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之細胞介素分泌增加。 D.  在BCMA或GPRC5D KO細胞存在下之抗原依賴性活性
為理解在抗原損失情況下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抗原依賴性活性,藉由自OPM2細胞進行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來建立抗原損失模型。如實例5中所描述,對OPM2細胞之GPRC5D進行基因剔除。如實例12中所描述,對OPM2細胞之BCMA進行基因剔除。
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確定在OPM2 GPRC5D KO細胞中缺乏GPRC5D表現且在OPM2 BCMA KO細胞中缺乏BCMA表現。OPM2野生型(OPM2 WT)細胞充當對照,顯示GPRC5D及BCMA之表現(參見例如圖22A)。
評估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組合物之抗原特異性活性,該等細胞組合物含有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或僅表現抗BCMA CAR(αBCMA)之細胞、或含有藉由呈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形式之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的表現兩種CAR之雙重靶向細胞。將各種Jurkat Nur77-RFP報導細胞組合物與OPM2 WT、OPM2 GPRC5D KO或OPM2 BCMA細胞以1:1比率共培養20小時。藉由用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RFP表現之變化來評估由細胞組合物表現之CAR的抗原特異性刺激作用。
如圖45中所示,當將僅表現靶向GPRC5D之CAR(αGPRC5D)或僅表現靶向BCMA之CAR(αBCMA)之非彙集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當與分別經歷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共培養時,未觀察到該等細胞之活化。相比之下,當OPM2細胞經歷BCMA或GPRC5D基因剔除時,含有表現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 CAR之細胞的Jurkat Nur77-RFP報導體雙重靶向細胞組合物中保持活化。此等結果展示,含有αBCMA-αGPRC5D及αGPRC5D-αBCMA CAR形式之雙重靶向工程改造之T細胞組合物能夠調節活化,甚至在無靶向抗原中之一種之存在下亦如此。 E.  在BCMA或GPRC5D KO細胞存在下之細胞介素分泌
為了進一步評估抗原損失之影響,將OPM2 WT、OPM2 GPRC5D KO或OPM2 BCMA KO細胞與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以1:1比率培養24小時,並評估T細胞之細胞介素分泌。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αGPRC5D)、(2)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αBCMA)、(3)藉由呈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形式之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的表現兩種CAR之雙重靶向細胞、或(4)以1:1比率之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與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CAR彙集的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彙集之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模擬轉導之T細胞組合物充當對照。
在與OPM2細胞共培養之後,收集上清液以藉由Luminex®多重分析來分析細胞介素。評估IFNγ、IL-2、TNFα之分泌水準,分別如圖46A、46B及46C中所示。當將僅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或僅表現抗BCMA CAR(αBCMA)之T細胞與分別經歷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共培養時,未觀察到該等細胞之細胞介素分泌。然而,當OPM2細胞經歷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時,含有表現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 CAR之雙重靶向細胞之組合物中及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組合物中維持細胞介素分泌。此等結果指示,任一細胞用αBCMA-αGPRC5D或αGPRC5D-αBCMA CAR形式共轉導或包括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的雙重靶向細胞能夠分泌細胞介素,但不存在該等抗原中之一種。 實例23:含有表現靶向GPRC5D及BCMA之CAR之雙重靶向細胞組合物的活體內評估
產生OPM2鼠類多發性骨髓瘤模型並使用其評估T細胞組合物之活體內作用,該等T細胞組合物含有(1)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之細胞、(2)經工程改造以僅表現抗BCMA CAR(αBCMA)之細胞、(3)藉由呈αGPRC5D-αBCMA形式之雙順反子構築體轉導的表現兩種CAR之雙重靶向細胞、或(4)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比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比率彙集的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彙集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 A.  在OPM2鼠類異種移植模型中表現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T細胞組合物的評估
進行實驗,其中用3×106 個來自組合物之總初代人類T細胞治療NOD scid γ(NSG™)小鼠,該等組合物含有(1)表現抗BCMA CAR(αBCMA)之細胞、(2)表現抗GPRC5D CAR(αGPRC5D)之細胞、(3)用呈αGPRC5D-αBCMA形式的編碼兩種CAR之雙順反子構築體產生的雙重靶向細胞、或(4)以1:1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比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比率彙集的分別經工程改造以表現抗BCMA CAR或抗GPRC5D CAR之彙集細胞(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在注射OPM2細胞組合物之後14天,投與T細胞組合物。在本實驗中,對小鼠注射100% OPM2 WT細胞、95% OPM2 WT細胞及5% OPM2 BCMA KO細胞、或95% OPM2 WT細胞及5% OPM2 GPRC5D KO細胞。作為對照,亦用模擬轉導之初代人類T細胞組合物治療小鼠。
如圖47A中所示,在投與100% OPM2 WT細胞的未治療及經注射的模擬治療之小鼠中藉由BLI評估的腫瘤負荷實質上增加。到第40天,在用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中亦觀察到腫瘤負荷增加。相比之下,如圖47B中所示,在第20天之前,用含有僅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的T細胞組合物治療使得注射5% OPM2 BCMA KO細胞之小鼠中之腫瘤負荷增加。類似地,在第10天之前,用含有僅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T細胞組合物治療小鼠使得注射5% OPM2 GPRC5D KO細胞之小鼠中的腫瘤負荷增加(圖47C)。用含有αGPRC5D及αBCMA彙集之細胞的組合物治療之小鼠,以及用含有表現來自αGPRC5D-αBCMA雙順反子構築體之CAR之雙重靶向細胞的組合物治療之小鼠到第60天時展現相對較小的腫瘤負荷增加。另外,用5% OPM2 GPRC5D KO細胞處理之小鼠中的腫瘤負荷藉由用表現αGPRC5D-αBCMA雙順反子構築體之細胞治療實現最佳控制。
在本研究中,藉由分析CAR T細胞注射後第80天的小鼠存活率觀察到類似結果(圖48)。如所示,注射5% OPM2 GPRC5D KO細胞且僅用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降低。注射5% OPM2 BCMA KO細胞且僅用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亦降低。其他治療組展現
本發明不意欲限制於具體揭示之實施例的範圍,該等實施例係提供用於說明本發明之各種態樣。對所描述之組合物及方法之各種修改將自本文中之描述及教示顯而易知。此類變化形式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真正範圍及精神的情況下實踐且意欲涵蓋在本發明之範圍內。序列
1A 顯示癌細胞株百科全書CD138 mRNA表現資料(以log2 計)。癌症類型自左至右為:上呼吸消化道癌(32);食道癌(25);前列腺癌(7);多發性骨髓瘤(30);膽管癌(8);肺癌(131);胰臟癌(44);腎癌(34);乳癌(58);結腸直腸癌(61);胃癌(38);脊膜瘤(3);肝癌(28);神經膠質瘤(62);骨肉瘤(10);甲狀腺癌(12);子宮內膜癌(27);軟組織癌(21);間皮瘤(11);卵巢癌(51);軟骨肉瘤(4);小細胞肺癌(53);黑素瘤(61);神經母細胞瘤(17);神經管母細胞瘤(4);尤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12);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12);DLBCL(18);其他淋巴瘤(28);B細胞癌(15);CML(15);伯基特氏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11);T細胞癌(16);AML(34);其他白血病(1)。
1B 顯示惡性細胞株[n=1036;癌細胞株百科全書(CCLE)]中GPRC5D之mRNA表現。RMA,穩健的多陣列平均值;DLBC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NSC,非小細胞。癌症類型自左至右為:多發性骨髓瘤(30);其他白血病(1);DLBCL(18);CML (15);脊膜瘤(3);其他淋巴瘤(28);伯基特氏淋巴瘤(11);霍奇金氏淋巴瘤(12);T細胞癌(16);B細胞癌(15);膽管癌(8);AML(34);胰臟癌(44);甲狀腺癌(12);結腸直腸癌(61);腎癌(34);骨肉瘤(10);泌尿道癌(27);乳癌(58);神經母細胞瘤(17);非小細胞肺癌(131);尤文氏肉瘤(12);前列腺癌(7);黑素瘤(61);上呼吸消化道癌(32);子宮內膜癌(27);神經管母細胞瘤(4);肝癌(28);卵巢癌(51);胃癌(38);神經膠質瘤(62);小細胞肺癌(53);間皮瘤(11);食道癌(25);其他癌症(150);軟骨肉瘤(4)。
2A 顯示各種器官之CD138 GTEx RNASeq表現資料。組織之類型自左至右為:小腦、大腦半球、前扣帶皮質、額葉皮質、皮質、杏仁核、海馬、伏隔核、尾狀核、殼核、乙狀結腸、脛骨神經、骨胳肌肉、子宮、食道肌層、食道胃連接部、丘腦下部、脂肪組織、子宮頸、冠狀動脈、頸部脊髓、黑質、卵巢、脛骨動脈、乳房組織、輸卵管、脂肪組織、腎臟、左心室、子宮頸、腎上腺、膀胱、全血、皮膚(暴露於日光)、皮膚(未暴露於日光)、主動脈、扁桃體、小腸、胰臟、肝、心耳、陰道、胃、前列腺、脾、臍帶血、甲狀腺、橫結腸、垂體、食道黏膜、睪丸、小唾液腺、肺、骨髓。
2B 顯示根據Gtex RNASeq資料(Gtex 708 ENSG00000111291.4),正常組織中GPRC5D之mRNA表現。虛線表示CD138分選之原發性MM細胞中GPRC5D之表現量(Blueprint RNAseq;n=9)。FPKM,每千鹼基個之轉錄物每百萬個映射讀段的片段數。組織之類型自左至右為:小腦、大腦半球、前扣帶皮質、額葉皮質、皮質、杏仁核、海馬、伏隔核、尾狀核、殼核、乙狀結腸、脛骨神經、骨胳肌肉、子宮、食道肌層、食道胃連接部、丘腦下部、脂肪組織、子宮頸、冠狀動脈、頸部脊髓、黑質、卵巢、脛骨動脈、乳房組織、輸卵管、脂肪組織、腎臟、左心室、子宮頸、腎上腺、膀胱、全血、皮膚(暴露於日光)、皮膚(未暴露於日光)、主動脈、扁桃體、小腸、胰臟、肝、心耳、陰道、胃、前列腺、脾、臍帶血、甲狀腺、橫結腸、垂體、食道黏膜、睪丸、小唾液腺、肺、原發性MM(骨髓)。
2C 顯示藉由Blueprint RNAseq測定的初代人類組織細胞類型中之GPRC5D mRNA表現。FPKM,每千鹼基個之轉錄物每百萬個映射讀段的片段數。
3A 顯示藉由患有MM之個體分層的有關無進展存活期(PFS)之卡普蘭-邁耶曲線(Kaplan-Meier curve),藉由RNA-seq測定該等患有MM之個體的GPRC5D表現高於(>)或低於(<)中值GPRC5D表現。藉由對數秩測試(log-rank test)測定等危險性之顯著性(p=0.0031;n=765)。
3B 顯示藉由GPRC5D表現量分層的患有MM之個體的國際分期系統(ISS)分數(n=369名高於中值,374名低於中值)。
3C - 3H 顯示藉由GPRC5D表現量分層的MM個體中常見細胞遺傳異常之頻率(n=287-291名高於中值,280-282名低於中值)。
4A 顯示在免疫組織化學偵測之後,細胞株上GPRC5D蛋白質之離群值盒狀圖定量。離群值盒狀圖指示中值膜光學密度及四分位數範圍(IQR);盒鬚係1.5×IQR。經工程改造以表現蛋白質之K562細胞中GPRC5D表現之平均螢光強度(MFI)係由在以K562-GPRC5D命名之細胞株之後的數字給出。
4B 顯示來自MM患者之83份骨髓樣品中的自動定量免疫螢光。每個柱表示各個患者樣品。
4C 顯示如藉由來自MM患者之83份骨髓樣品中的自動定量免疫螢光所測定的超過50%之CD138+細胞表現BCMA、GPRC5D、或BCMA或GPRC5D的患者樣品之百分比。
4D 顯示CD138+細胞上BCMA與GPRC5D表現之相關性;R2 =0.156。
5 顯示藉由基於ELISA之技術評估的一小組以GPRC5D為目標之scFv的線性、構象及不連續抗原決定基結合。
6A 6B 顯示含有指定scFv及間隔子之CAR的抗原非依賴性(滋養)信號傳導。用42種CAR/GFP雙順反子構築體中之1種轉導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在轉導之後11天,在無目標抗原存在下,塗鋪5×105 個活的GFP+ Jurkat細胞並監測RFP表現。RFP及GFP兩者之表現指示滋養信號傳導;僅GFP表現指示經CAR轉導且無滋養信號傳導。
6C - 6E 描繪在將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與MM.1S細胞(表現內源性GPRC5D)以2:1培養20小時之後量測的具有長間隔子(圖6C)、中等長度間隔子(圖6D)及短間隔子(圖6E)之候選CAR的抗原依賴性信號傳導與抗原非依賴性信號傳導的比較。藉由以下測定CAR T細胞信號傳導百分比:RFP+GFP+細胞/總GFP+細胞。資料代表2個實驗。
6F 顯示沿y軸以GFP+指示的CAR轉導之細胞。RFP係沿x軸顯示,其係Nur77表現之替代物。顯示之百分比僅屬於呈RFP+的經轉導之GFP+細胞(僅頂部象限)。
7A 描繪藉由自動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定量的短暫表現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GPCR)文庫之一及細胞質GFP的HEK293細胞與共培養的短暫表現抗GPRC5D scFv純系203、長間隔子及細胞質mCherry 761之HEK293細胞(兩者均在懸浮液中)的結合。預先指定的顯著性臨限值(紅線):Z分數3分;p<0.0027。
7B 顯示抗GPRC5D scFv純系203 mIgG2a Fc嵌合抗體與表現指定細胞表面蛋白質之HEK293細胞的結合。顯示證實與在關於>4400種跨膜蛋白之微陣列篩選中鑑別的潛在脫靶蛋白質及非特異性結合物之結合。ZsGreen1,轉染對照;同型,不相關的scFv-mIgG2a Fc陰性對照;CTLA-4/CD86相互作用,陽性對照。
7C 顯示關於潛在脫靶蛋白質PCDH1A或FCGR2A經由GPRC5D(203)CAR活化之評價結果。將表現含有GPRC5D(203)CAR及GFP之雙順反子質體的Jurkat Nur77-RFP活化報導體細胞與表現指定抗原、GPRC5D(陽性對照)或BCMA(陰性對照)之K562細胞共培養。活化係以RFP+GFP+細胞/總GFP+細胞%測定。
7D 顯示,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量測RFP表現之變化所評估的CRISPR-Cas9介導的MM細胞株中GPRC5D基因剔除使GPRC5D(203)CAR-Jurkat Nur77報導體細胞之活化消除。
8A 顯示MM細胞株及原發性MM細胞(加框)中之GPRC5D mRNA表現。
8B 顯示如藉由針對供體相配、模擬轉導之CAR T細胞正規化的溶解百分比指示的在24小時共培養之後表現GPRC5D(203)之CAR T細胞針對MM1.S、OPM2及RPMI-8226目標細胞之細胞毒性的結果(兩名供體各自在技術上一式三份;平均值±SD)。
9A 顯示如由添加螢光素之後ATP依賴性生物發光指示的在共培養24小時之後,由併入指定scFv之CAR T細胞誘導的OPM2-ffLuc MM細胞之細胞殺滅;針對僅腫瘤細胞對照正規化(自分別一式三份執行之2個實驗彙集的資料,平均值±SEM;p<0.001)。
9B 9C 描繪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描繪了來自患有多次復發性MM之患者的初代骨髓單核細胞(BMMC)在與抗GPRC5D CAR T細胞以1:1之CAR+ T細胞:BMMC比率共培養過夜之後的殺滅情況。MM細胞,CD138+/CD38hi;曲線針對活的CD3-細胞選通。
9D 描繪關於來自額外患者之初代BMMC之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針對CD138+/CD3-標繪。
101 10C 顯示如在上清液中藉由多重流式螢光檢測術(luminex)分析量測的在與OPM2 MM細胞以1:1共培養或單獨培養24小時之後由併入指定scFv之CAR T細胞產生的細胞介素。
11A 11B 顯示單獨培養,或與B-ALL細胞(Nalm6;GPRC5D-)或與MM細胞(OPM2;內源性GPRC5D+)以1:1比率培養的模擬轉導或表現GPRC5D(203)之CAR T細胞的增殖情況且 11C 11D 顯示其活化。T細胞在共培養之前用CellTrace紫(CTV)染色,並在72小時之後針對CD4、CD8及CD25染色。(A, B) 增殖係藉由CTV螢光之稀釋指示。(C, D) 活化係藉由增加之CD25螢光指示。
12A 描繪使用間隔子特異性抗體量測的關於CAR T細胞中CAR表現之代表性FACS分析。
12B 描繪注射OPM2後14天,用含有併入指定抗GPRC5D scFv純系之CAR T細胞的3×106 個4-1BB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n=8隻/組)。
12C 描繪來自兩個實驗之一的RPMI-8226異種移植模型中之小鼠腫瘤體積及存活率;中值存活天數29天相對於50天(p<0.05;n=5隻/組,代表兩個實驗)。
12D 描繪如使用針對間隔子之抗體偵測CAR,藉由末梢血液之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監測的RPMI-8226異種移植模型中之小鼠腫瘤體積及CAR T細胞擴增情況(p<0.001;n=10隻/組;兩個時間點)。
13A 描繪注射OPM2後21天,用經修飾成表現雙順反子構築體之3×106 個T細胞基因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n=5隻/組),該雙順反子構築體編碼extGLuc及CAR,該CAR併入scFv CD19(SJ25C1)或GPRC5D(203)以及4-1BB或CD28共刺激結構域。
13B C D 描繪來自圖13A之小鼠的腫瘤負荷(OPM-ffLuc之D-螢光素生物發光圖像[BLI])。
13E 顯示在CAR T細胞治療後第7天對來自圖13A之小鼠執行CAR T細胞歸巢(extGLuc CAR T細胞之腔腸素BLI)的結果。
14A 14B 顯示在注射OPM2後14天投與的以GPRC5D為目標及以BCMA為目標之CAR T細胞療法的劑量反應(n=8隻小鼠/組)。在圖14A中,顯示藉由OPM-ffLuc之BLI評估的腫瘤負荷。在圖14B中,顯示存活率百分比(顯示之p值係相對於模擬轉導或不相關靶向之CAR T細胞)。
15A - 15C 描繪在將GPRC5D(203)、抗BCMA或模擬處理之T細胞與二十種不同的正常初代人類細胞類型或OPM2細胞共培養20小時之後的IFN-γ(圖15A)、TNF-α(圖15B)及IL-2(圖15C)水準(平均值±SD)。
15D 描繪針對滋養信號傳導篩選鼠類及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scFv純系之結果。RFP+%指示以1:1之效應物:目標比率共培養之後的活化情況(相對於GFP+ CAR轉導之細胞)。
16A - C 顯示在向小鼠注射3×106 個表現含有人類/鼠類交叉反應性抗GPRC5D scFv(純系205)之CAR的人類T細胞之後的身體質量變化( 16A )、體溫( 16B )或OPM2-ffLuc細胞之BLI( 16C )。
17A 顯示如在經轉導以表現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GPRC5D CAR或食蟹獼猴GPRC5D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T細胞中使用截短之受體替代物標記物所量測的CAR表現之代表性FACs分析。
17B 顯示在各種效應物:目標(E:T)比率下,由針對自體目標抗原呈現細胞(tAPC)的經轉導以表現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GPRC5D CAR之NHP T細胞或模擬T細胞引起的目標溶解且 17C 顯示該等細胞之IFNγ產生情況。
17D 顯示在各種效應物:目標(E:T)比率下,由針對目標K562或K562-GPRC5D細胞的經轉導以表現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GPRC5D CAR之NHP T細胞或模擬T細胞引起的目標溶解且 17E 顯示該等細胞之IFNγ產生情況。
18A 顯示在輸注之後第21天以末梢血液及骨髓中CAR T細胞存留性量度的編碼CAR之DNA的PCR結果。CAR轉導之NHP T細胞用作陽性對照。
18B - D 顯示在向食蟹獼猴注射經修飾以表現含有人類/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抗GPRC5D scFv純系202之CAR的食蟹獼猴T細胞之後1至21天的病理評價結果。 18B 描繪體溫, 18C 描繪身體質量變化,且 18D 描繪身體質量。
19A 描繪在第0天注射1×106 個混合OPM2WT細胞及OPM2BCMA - KO (GFP/ffLuc+)細胞群並在第8天及第16天注射3×106 個指定CAR T細胞的小鼠在第7天及第15天之BLI圖像且 19B 描繪其在第34天之圖像。n=5隻小鼠/組,代表2個實驗。
20A 20B 顯示如圖19A及19B中所描述的注射OPM2細胞及CAR T細胞混合群之小鼠的骨髓中之OPM2細胞。代表性圖為每組3隻小鼠。執行活細胞/死細胞選通但未示出(n=2次重複實驗,具有類似的結果)。
21A 顯示經由例示性抗BCMA CAR進行之最低滋養信號傳導。
21B 顯示表現例示性抗BCMA CAR之初代人類T細胞引起的目標細胞之溶解。
21C 顯示表現例示性抗BCMA CAR之初代人類T細胞當與目標細胞共培養時的IFN-γ分泌情況。
22A 顯示分別在GPRC5D或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中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評估的GPRC5D表現或BCMA表現之損失。
22B 顯示例示性抗BCMA及抗GPRC5D CAR之抗原特異性活化。
23 顯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中BCMA及GPRC5D之基因表現量。
24 顯示多發性骨髓瘤及對照細胞株中BCMA及GPRC5D蛋白質表現量。
25A 25B 顯示注射OPM2 WT細胞(圖25A)、OPM2 BCMA KO細胞(圖25B;上圖)或OPM2 GPRC5D KO細胞(圖25B;下圖)之小鼠中的OPM2腫瘤負荷。用細胞組合物治療小鼠,該等細胞組合物含有表現抗BCMA CAR(BCMA)或抗GPRC5D CAR(GPRC5D)之細胞,或含有產生的含有1:1比率之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一組細胞(GPRC5D與BCMA彙集之細胞)。
26 顯示注射OPM2腫瘤細胞併用三種不同劑量的表現抗GPRC5D CAR(GPRC5D)或抗BCMA CAR(BCMA)之細胞,或一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GPRC5D及BCMA彙集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百分比。
27 顯示注射RPMI8226細胞併用三種不同劑量的表現抗GPRC5D CAR(GPRC5D)或抗BCMA CAR(BCMA)之細胞,或一組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GPRC5D及BCMA彙集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中之腫瘤體積。
28 顯示來自圖27之小鼠的存活率百分比。
29 描繪抗BCMA及抗GPRC5D雙重靶向策略。(i)及(ii)表示表現抗BCMA CAR之細胞及表現抗GPRC5D CAR之細胞的集合(GPRC5D及BCMA彙集之細胞)。(iii)及(iv)表示雙順反子構築體,其各自含有藉由自裂解肽分隔開的抗BCMA CAR及抗GPRC5D CAR。(v)表示「單柄(single stalk)」CAR方法,其中抗BCMA scFv與抗GPRC5D scFv串聯,僅藉由連接子分隔開。
30 顯示在用來自圖29之各別構築體以逆轉錄病毒轉導細胞之後,細胞表面上指定構築體之表現。
31 顯示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分析評估的圖29中所描繪之構築體各自之逆轉錄病毒轉導效率。
32A 描繪如由溶解之腫瘤細胞之百分比指示的表現圖29中所描繪之構築體的T細胞在與野生型OPM2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共培養後的細胞毒性。表現CAR之T細胞及目標細胞係以遞增之E:T比率培養。
32B 描繪如由溶解之腫瘤細胞之百分比指示的在與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株共培養後表現圖29中所描繪之構築體的細胞之細胞毒性。表現CAR之T細胞與目標細胞係以遞增之E:T比率培養。
33A 顯示表現指定CAR構築體之T細胞當與表現BCMA及GPRC5D之目標細胞共培養24小時的時候分泌各種細胞介素之能力。
33B 顯示表現指定CAR構築體之T細胞當與表現BCMA之GPRC5D陰性目標細胞共培養24小時的時候分泌各種細胞介素之能力。
33C 顯示表現指定CAR構築體之T細胞當與表現GPRC5D之BCMA陰性目標細胞共培養24小時的時候分泌各種細胞介素之能力。
34A 描繪在用表現指定CAR之T細胞治療後,注射OPM2野生型細胞之小鼠的存活率。
34B 描繪在用表現指定CAR之T細胞治療後,第二次注射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之後來自圖34A之小鼠的存活率。
35A - C 描繪在用3×106 個表現CAR之T細胞治療後,如經由生物發光成像評估的初次注射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2×106 個)之後30天(圖35A)或105天(圖35B),或在第二次注射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3×106 個)之後36天(圖35C)之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情況。
36 顯示在注射2×106 個野生型OPM2細胞之後,用較低劑量(5×105 個)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之存活率。
37A - C 描繪在用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的0天(圖37A)、15天(圖37B)或22天(圖37C)之後,如經由生物發光成像評估的注射野生型OPM2細胞之小鼠中的腫瘤負荷。
38 描繪在用5×105 個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後,如經由野生型OPM2細胞及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之生物發光成像評估的注射野生型OPM2細胞及5-10% 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之混合組合物的小鼠體內之腫瘤負荷。
39 顯示在用2.5×105 個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後,注射野生型OPM2細胞及5-10% 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之混合組合物的小鼠之存活率。
40A - C 描繪在用5×105 個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後0天(圖40A)、22天(圖40B)或34天(圖40C),如經由生物發光成像評估的注射野生型OPM2細胞及5-10% BCMA基因剔除之OPM2細胞之混合組合物的小鼠體內之腫瘤負荷。
41A 41B 顯示非密碼子趨異之雙順反子構築體中後置CAR(分別為BCMA及GPRC5D)之表現損失。
42A 42B 顯示雙順反子構築體之密碼子趨異挽救後置CAR(分別為BCMA及GPRC5D)之表現。
43 顯示在與目標細胞共培養之後,表現指定CAR之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之刺激。
44A - C 顯示在與目標細胞共培養時表現指定CAR之初代人類T細胞中IFN-γ、IL-2及TNF-α(分別地)之表現。
45 顯示在與OPM2 WT細胞、OPM2 BCMA KO細胞或OPM2 GPRC5D KO細胞共培養時,經指定CAR轉導之Jurkat Nur77-RFP報導體細胞之抗原特異性活化。
46A - C 顯示當與OPM2 WT細胞、OPM2 BCMA KO細胞或OPM2 GPRC5D KO細胞培養時,表現指定CAR之初代人類T細胞中IFN-γ、IL-2及TNF-α(分別地)之表現。
47A 顯示注射OPM2 WT細胞併用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體內之腫瘤負荷(如藉由BLI評估)。 47B 47C 顯示注射OPM2 WT與BCMA KO細胞之組合(圖47B)或OPM2 WT與GPRC5D KO細胞之組合(圖47C)併用表現指定CAR之細胞治療的小鼠體內之腫瘤負荷(如藉由BLI評估)。
48 顯示來自圖47A-C之小鼠的存活率百分比。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Figure 12_A0101_SEQ_0022
Figure 12_A0101_SEQ_0023
Figure 12_A0101_SEQ_0024
Figure 12_A0101_SEQ_0025
Figure 12_A0101_SEQ_0026
Figure 12_A0101_SEQ_0027
Figure 12_A0101_SEQ_0028
Figure 12_A0101_SEQ_0029
Figure 12_A0101_SEQ_0030
Figure 12_A0101_SEQ_0031
Figure 12_A0101_SEQ_0032
Figure 12_A0101_SEQ_0033
Figure 12_A0101_SEQ_0034
Figure 12_A0101_SEQ_0035
Figure 12_A0101_SEQ_0036
Figure 12_A0101_SEQ_0037
Figure 12_A0101_SEQ_0038
Figure 12_A0101_SEQ_0039
Figure 12_A0101_SEQ_0040
Figure 12_A0101_SEQ_0041
Figure 12_A0101_SEQ_0042
Figure 12_A0101_SEQ_0043
Figure 12_A0101_SEQ_0044
Figure 12_A0101_SEQ_0045
Figure 12_A0101_SEQ_0046
Figure 12_A0101_SEQ_0047
Figure 12_A0101_SEQ_0048
Figure 12_A0101_SEQ_0049
Figure 12_A0101_SEQ_0050
Figure 12_A0101_SEQ_0051
Figure 12_A0101_SEQ_0052
Figure 12_A0101_SEQ_0053
Figure 12_A0101_SEQ_0054
Figure 12_A0101_SEQ_0055
Figure 12_A0101_SEQ_0056
Figure 12_A0101_SEQ_0057
Figure 12_A0101_SEQ_0058
Figure 12_A0101_SEQ_0059
Figure 12_A0101_SEQ_0060
Figure 12_A0101_SEQ_0061
Figure 12_A0101_SEQ_0062
Figure 12_A0101_SEQ_0063
Figure 12_A0101_SEQ_0064
Figure 12_A0101_SEQ_0065
Figure 12_A0101_SEQ_0066
Figure 12_A0101_SEQ_0067
Figure 12_A0101_SEQ_0068
Figure 12_A0101_SEQ_0069
Figure 12_A0101_SEQ_0070
Figure 12_A0101_SEQ_0071
Figure 12_A0101_SEQ_0072
Figure 12_A0101_SEQ_0073
Figure 12_A0101_SEQ_0074
Figure 12_A0101_SEQ_0075
Figure 12_A0101_SEQ_0076
Figure 12_A0101_SEQ_0077
Figure 12_A0101_SEQ_0078
Figure 12_A0101_SEQ_0079
Figure 12_A0101_SEQ_0080
Figure 12_A0101_SEQ_0081
Figure 12_A0101_SEQ_00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83
Figure 12_A0101_SEQ_0084
Figure 12_A0101_SEQ_0085
Figure 12_A0101_SEQ_0086
Figure 12_A0101_SEQ_0087
Figure 12_A0101_SEQ_0088
Figure 12_A0101_SEQ_0089
Figure 12_A0101_SEQ_0090
Figure 12_A0101_SEQ_0091
Figure 12_A0101_SEQ_0092
Figure 12_A0101_SEQ_0093
Figure 12_A0101_SEQ_0094
Figure 12_A0101_SEQ_0095
Figure 12_A0101_SEQ_0096
Figure 12_A0101_SEQ_0097
Figure 12_A0101_SEQ_0098
Figure 12_A0101_SEQ_0099
Figure 12_A0101_SEQ_0100
Figure 12_A0101_SEQ_0101
Figure 12_A0101_SEQ_0102
Figure 12_A0101_SEQ_0103
Figure 12_A0101_SEQ_0104
Figure 12_A0101_SEQ_0105
Figure 12_A0101_SEQ_0106
Figure 12_A0101_SEQ_0107
Figure 12_A0101_SEQ_0108
Figure 12_A0101_SEQ_0109
Figure 12_A0101_SEQ_0110
Figure 12_A0101_SEQ_0111
Figure 12_A0101_SEQ_0112
Figure 12_A0101_SEQ_0113
Figure 12_A0101_SEQ_0114
Figure 12_A0101_SEQ_0115
Figure 12_A0101_SEQ_0116
Figure 12_A0101_SEQ_0117
Figure 12_A0101_SEQ_0118
Figure 12_A0101_SEQ_0119
Figure 12_A0101_SEQ_0120
Figure 12_A0101_SEQ_0121
Figure 12_A0101_SEQ_0122
Figure 12_A0101_SEQ_0123
Figure 12_A0101_SEQ_0124
Figure 12_A0101_SEQ_0125
Figure 12_A0101_SEQ_0126
Figure 12_A0101_SEQ_0127
Figure 12_A0101_SEQ_0128
Figure 12_A0101_SEQ_0129
Figure 12_A0101_SEQ_0130
Figure 12_A0101_SEQ_0131
Figure 12_A0101_SEQ_0132
Figure 12_A0101_SEQ_0133
Figure 12_A0101_SEQ_0134
Figure 12_A0101_SEQ_0135
Figure 12_A0101_SEQ_0136
Figure 12_A0101_SEQ_0137
Figure 12_A0101_SEQ_0138
Figure 12_A0101_SEQ_0139
Figure 12_A0101_SEQ_0140
Figure 12_A0101_SEQ_0141
Figure 12_A0101_SEQ_0142
Figure 12_A0101_SEQ_0143
Figure 12_A0101_SEQ_0144
Figure 12_A0101_SEQ_0145
Figure 12_A0101_SEQ_0146
Figure 12_A0101_SEQ_0147
Figure 12_A0101_SEQ_0148
Figure 12_A0101_SEQ_0149
Figure 12_A0101_SEQ_0150
Figure 12_A0101_SEQ_0151
Figure 12_A0101_SEQ_0152
Figure 12_A0101_SEQ_0153
Figure 12_A0101_SEQ_0154
Figure 12_A0101_SEQ_0155
Figure 12_A0101_SEQ_0156
Figure 12_A0101_SEQ_0157
Figure 12_A0101_SEQ_0158
Figure 12_A0101_SEQ_0159

Claims (236)

  1.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選自SEQ ID NO:21、23、25、27、29、31及33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 (CDR-H1)、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選自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及69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3.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75、78、80、82、90、93、95、97、105、108、110、112、120、123、125、127、135、138、140、142、152、162、165、167及16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b)含選自SEQ ID NO: 76、79、81、83、91、94、96、98、106、109、111、113、121、124、126、128、136、139、141、143、150、153、154、155、163、166、168及17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 77、84、92、99、107、114、122、129、137、144、151、156、164及17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85、88、100、103、115、118、130、133、145、148、157、160、172及17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b)含選自SEQ ID NO: 86、89、101、104、116、119、131、134、146、149、158及16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 87、102、117、132、147、159、173、175及29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3; (2)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4.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1、23、25、27、29、31或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2、24、26、28、30、32、34、63、64、65、66、67、68或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之長度在125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25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25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25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200個之間、在125個與18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180個之間、在125個與15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150個之間、在15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5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5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50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200個之間、在150個與180個之間或在約150個與約180個之間、在18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8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125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125個與約300個之間、在18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180個與200個之間或在約180個與約200個之間、在20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20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250個之間、在200個與230個之間或在約200個與約230個之間、在23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30個與約300個之間、在230個與250個之間或在約230個與約250個之間、或在250個與300個之間或在約250個與約300個之間。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間隔子之長度係或係至少約130個、140個、150個、160個、170個、180個、190個、200個、210個、220個、221個、222個、223個、224個、225個、226個、227個、228個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或 該間隔子之長度係約或係至少約130個、140個、150個、160個、170個、180個、190個、200個、210個、220個、221個、222個、223個、224個、225個、226個、227個、228個或229個胺基酸,或其長度在前述任一個之間。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免疫球蛋白之一部分。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鉸鏈區、CH2區及CH3區之序列。
  9. 如請求項8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鉸鏈區包含IgG4鉸鏈區及/或IgG2鉸鏈區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4鉸鏈區且該IgG2鉸鏈區視情況為人類IgG2鉸鏈區; 該CH 2區包含IgG4 CH 2及/或IgG2 CH 2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2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2且該IgG2 CH 2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2;及/或 該CH 3區包含IgG4 CH 3及/或IgG2 CH 3之全部或一部分,其中該IgG4 CH 3視情況為人類IgG4 CH 3且該IgG2 CH 3視情況為人類IgG2 CH 3。
  10. 如請求項8或請求項9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鉸鏈區、CH2及CH3包含來自人類IgG4的鉸鏈之全部或一部分、CH 2之全部或一部分及CH 3之全部或一部分。
  11. 如請求項8或請求項9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鉸鏈區、該CH 2及該CH 3中之一或多個係嵌合的且包含來自人類IgG4及人類IgG2之鉸鏈、CH 2及CH 3。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包含IgG4/2嵌合鉸鏈區或與人類IgG4鉸鏈相比,包含至少一個胺基酸置換的經修飾之IgG4鉸鏈區;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i) 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ii)與SEQ ID NO: 1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的SEQ ID NO: 17之功能變異體;或(iii)長度為至少125個胺基酸的(i)或(ii)之連續部分。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SEQ ID NO: 17中所示之序列。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間隔子係或包含由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胺基酸序列。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0、111及10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5、116及11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2、113及11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18、119及11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41及13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5、146及14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43及14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8、149及14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7、168及16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2、86、173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175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9、170及17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74、89及297之胺基酸序列。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1及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3及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5及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5及6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9及3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9及6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1及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3及3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3及6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9.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3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3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0、81及77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5、86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2、83及84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88、89及87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5、96、9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0、101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97、98及9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03、104及10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0、154及151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57、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42、155及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60、161及159之胺基酸序列。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1及2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1及6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3及2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3及6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31及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 31及6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6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包括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可變重鏈(VH )區;及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 )區。
  24.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 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5.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6.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7.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且該VL 區包含對應地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
  28.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及該VL 區包含分別如SEQ ID NO:27及2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分別如SEQ ID NO:27及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9. 如請求項1至2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單鏈抗體片段。
  30. 如請求項1至2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單鏈抗體片段係或包含單鏈可變片段(scFv)。
  31. 如請求項1至3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及該VL 區係藉由可撓性連接子接合。
  32. 如請求項31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連接子包含胺基酸序列GGGGSGGGGSGGGGS (SEQ ID NO:52)。
  33. 如請求項1至3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胺基末端。
  34. 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選自SEQ ID No: 257、259、261、263、265、267及269之核苷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57、259、261、263、265、267及269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35. 如請求項1至3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5、7、9、11及13之胺基酸序列。
  36. 如請求項1至3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37. 如請求項1至3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1、3、7及11之胺基酸序列。
  38. 如請求項1至34或3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39. 如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40. 如請求項1至3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
  41. 如請求項1至32及40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選自SEQ ID No: 258、260、262、264、266、268及270之核苷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58、260、262、264、266、268及270之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42. 如請求項1至32、40及4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6、8、10、12及14之胺基酸序列。
  43. 如請求項1至32、40及4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44. 如請求項1至32或40至4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 2、4、8及12之胺基酸序列。
  45. 如請求項1至32、40、41及4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46. 如請求項1至32或40至4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47. 如請求項1至4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48. 如請求項47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49. 如請求項47或4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
  50. 如請求項47至49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51. 如請求項50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2. 如請求項50或5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3. 如請求項50至5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4. 如請求項50或51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55. 如請求項50、51及5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56. 如請求項50至5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係在該跨膜結構域與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之間。
  57. 如請求項1至56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之跨膜結構域。
  58. 如請求項1至5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源於CD28之跨膜結構域。
  59. 如請求項1至58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0.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其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包含CD3-ζ(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T細胞共刺激分子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61. 如請求項60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VH 區包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62. 一種嵌合抗原受體,其包含: (1)特異性結合人類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含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的可變輕鏈(VL )區;或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5、126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7、128及12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3、134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0、121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或 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23、124及12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CDR-H2及CDR-H3的VH 區,及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30、131及13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CDR-L2及CDR-L3的VL 區; (2)間隔子,其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其包含人類CD3-ζ(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及人類CD28或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63. 如請求項60至62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28或66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7或SEQ ID NO: 8中所示之scFv。
  64. 如請求項60至63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5. 如請求項60至6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a)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b)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6. 如請求項60至65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係或包含SEQ ID NO: 20及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
  67. 如請求項60至64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a) SEQ ID NO: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b) SEQ ID NO: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68.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編碼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的核苷酸序列。
  69. 如請求項68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間隔子之核酸包含至少一個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剪接受體位點,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及/或受體位點對應於SEQ ID NO:73中所示之序列中所包含之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
  70. 如請求項69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包含胺基酸取代。
  71. 如請求項69及7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之剪接位點預測分數為至少或至少約0.4分、至少或至少約0.5分、至少或至少約0.6分、至少或至少約0.70分、至少或至少約0.75分、至少或至少約0.80分、至少或至少約0.85分、至少或至少約0.90分、至少或至少約0.95分、至少或至少約0.99分、或至少或至少約1.0分;及/或 該參考剪接供體及/或參考剪接受體位點涉及剪接事件之概率預測為至少或至少約40%、至少或至少約50%、至少或至少約60%、至少或至少約70%、至少或至少約75%、至少或至少約80%、至少或至少約85%、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9%、或至少或至少約100%。
  72. 如請求項69至7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包含序列aatctaagtacggac (SEQ ID NO: 176)、tcaactggtacgtgg (SEQ ID NO:177)、acaattagtaaggca (SEQ ID NO:178)及/或accacaggtgtatac (SEQ ID NO:179);及/或 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及/或gggcaacgtgttctcttgcagtgtcatgcacgaagccctgc (SEQ ID NO:181)。
  73. 如請求項69至7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參考剪接供體位點包含序列tcaactggtacgtgg (SEQ ID NO:177);及/或 該參考剪接受體位點包含序列aagtttctttctgtattccaggctgaccgtggataaatctc (SEQ ID NO:180)。
  74. 如請求項69至7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係沉默修飾,及/或相較於SEQ ID NO:73,產生簡併密碼子,及/或不會改變所編碼之間隔子之胺基酸序列。
  75. 如請求項69至7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示於agtctaaatacggac (SEQ ID NO:182)、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accatctccaaggcc (SEQ ID NO:184)及/或gccccaggtttacac (SEQ ID NO:185)中;及/或 該經修飾之剪接受體位點示於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gggcaacgtgttcagctgcagcgtgatgcacgaggccctgc (SEQ ID NO: 187)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 (SEQ ID NO:188)中。
  76. 如請求項69至7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經修飾之剪接供體位點示於tcaactggtatgtgg (SEQ ID NO:183)中及/或該經修飾之受體位點示於cagtttcttcctgtatagtagactcaccgtggataaatcaa (SEQ ID NO:186)及/或cgccttgtcctccttgtcccgctcctcctgttgccggacct (SEQ ID NO:188)中。
  77. 如請求項69至7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間隔子係由SEQ ID NO: 74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
  78. 如請求項68至7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當在細胞中表現時,相較於自參考聚核苷酸轉錄之信使RNA(mRNA)之異質性,由該聚核苷酸轉錄之RNA,視情況該mRNA展現減小之異質性,該參考聚核苷酸編碼與該聚核苷酸所編碼相同之胺基酸序列,其中該參考聚核苷酸之不同之處在於在編碼該間隔子之核酸中存在一或多個剪接供體位點及/或一或多個剪接受體位點,及/或相較於該聚核苷酸,包含一或多個核苷酸修飾,及/或包含SEQ ID NO:73中所示之間隔子。
  79. 如請求項68至7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聚核苷酸經密碼子優化以用於在人類細胞中表現。
  80. 如請求項68至7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嵌合抗原受體係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且該聚核苷酸進一步包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序列。
  81. 如請求項80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係藉由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82. 如請求項81之聚核苷酸,其中該一或多個多順反子元件係或包含核糖體跳躍序列,視情況其中該核糖體跳躍序列係T2A、P2A、E2A或F2A元件。
  83. 如請求項80至8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84. 如請求項83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進一步包含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85. 如請求項83或請求項84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86. 如請求項83至8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87. 如請求項83至8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88. 如請求項87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89. 如請求項83至8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及21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及21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及235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及236中之任一個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係或係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90. 如請求項87至8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91. 如請求項87至8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92. 如請求項87至9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3. 如請求項87至92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94. 如請求項87至9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胺基末端。
  95. 如請求項87至9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
  96. 如請求項87至9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7. 如請求項87至9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98. 如請求項87至9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99. 如請求項84至98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00. 如請求項84至9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1. 如請求項80至10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02. 如請求項84至10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3. 如請求項102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104. 如請求項102或103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5. 如請求項102至10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06. 如請求項105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7. 如請求項105或10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08. 如請求項105至106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09. 如請求項105至107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10.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 (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包含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 (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包含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 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包含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包含一致胺基酸序列;且 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111.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 (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該第一CAR包含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之一的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及 (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該第二CAR包含能夠結合至GPRC5D或BCMA中之另一個的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 其中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各自包含以下:(a)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或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b)間隔子、(c)跨膜結構域及(d)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共刺激信號傳導區之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一CAR中(b)至(d)中之一或多個與該第二CAR中(b)至(d)中相同之一或多個包含一致胺基酸序列;且 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中(b)至(d)中該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在序列方面不同於編碼該第二CAR中(b)至(d)中該相同之一或多個的核苷酸序列。
  112. 如請求項80至111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中的至少一個係密碼子趨異的。
  113.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其中該第一CAR包含結合至GPRC5D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二CAR包含結合至BCMA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 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 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且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之5'端。
  114. 一種聚核苷酸,其包含(i)編碼第一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一核酸序列、(ii)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第二核酸序列及(iii)編碼多順反子元件之核苷酸序列,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及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藉由該多順反子元件分隔開; 其中該第一CAR包含結合至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一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74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56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5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60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結構域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其中該第二CAR包含結合至GPRC5D之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結合結構域係由SEQ ID NO:311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由SEQ ID NO:305中所示之核苷酸編碼的間隔子;由SEQ ID NO:30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的跨膜結構域;以及包含由SEQ ID NO:309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由SEQ ID NO:308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編碼之共刺激信號傳導區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且其中編碼該第一CAR之第一核酸序列相對於編碼該第二CAR之第二核酸序列位於該聚核苷酸的5'端。
  115. 如請求項80至114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編碼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及編碼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聚核苷酸序列具有不超過約30個、不超過約20個或不超過約10個序列同源之連續鹼基對。
  116.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68至11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
  117. 如請求項116之載體,其係病毒載體。
  118.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
  119. 如請求項118之細胞,其中該嵌合抗原受體係第一嵌合受體且該細胞進一步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核苷酸的聚核苷酸。
  120.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68至115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
  121. 一種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9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該聚核苷酸係第一聚核苷酸,且該細胞包括含編碼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之核苷酸序列的第二聚核苷酸。
  122. 如請求項119或請求項121之細胞,其中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CAR)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23. 如請求項122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進一步包含間隔子、跨膜結構域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4. 如請求項122或請求項123之細胞,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25. 如請求項122至124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26. 如請求項121至12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係或係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7. 如請求項126之細胞,其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28. 如請求項121至12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29. 如請求項126至128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30. 如請求項126至129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31. 如請求項126至130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2. 如請求項126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33. 如請求項123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胺基末端。
  134. 如請求項123至131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
  135. 如請求項123至134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6. 如請求項123至135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37. 如請求項123至136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38. 如請求項123至136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39. 如請求項123至138中任一項之細胞,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40. 如請求項139之細胞,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41. 如請求項139或請求項140之細胞,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42.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
  143.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18至141中任一項之細胞或複數個如請求項118至141中任一項之細胞。
  144. 如請求項143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CD4+及CD8+ T細胞,且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係約1:2至2:1。
  145.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 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一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或由如請求項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二細胞。
  146. 如請求項145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47. 如請求項146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48. 如請求項145至14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49. 如請求項145至14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50. 如請求項149之組合物,其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51. 如請求項145至14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52. 如請求項148至15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53. 如請求項148至152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54. 如請求項148至153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55. 如請求項148至154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56. 如請求項148至155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胺基末端。
  157. 如請求項148至156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
  158. 如請求項148至15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59. 如請求項148至15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60. 如請求項148至160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61. 如請求項145至160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62. 如請求項148至16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2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63. 如請求項148至162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64. 如請求項149至163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65. 如請求項164之組合物,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66. 如請求項164至165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67. 如請求項145至166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細胞包含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含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
  168. 如請求項145至167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複數個第二細胞包含T細胞,視情況其中該等T細胞包含CD4+及CD8+ T細胞,視情況其中CD4+與CD8+ T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
  169. 如請求項145至168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的該第一複數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視情況為約1:1。
  170. 如請求項145至169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表現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該第一複數個細胞及表現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該第二複數個細胞,該第一複數個細胞與該第二複數個細胞之比率係約1:3至3:1,視情況為約1:2至2:1,視情況為約1:1。
  171. 如請求項142至170中任一項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係用於治療患有疾病或病況之個體,視情況其中該疾病或病況係癌症。
  172. 一種治療方法,其包含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包含一定劑量如請求項68至79中任一項之細胞的組合物或如請求項142至171或211中任一項之組合物。
  173. 如請求項172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劑量包含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內。
  174. 一種治療方法,其包含: 向患有疾病或病症之個體投與包含第一劑量之複數個第一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一細胞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或由如請求項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向該個體投與包含第二劑量之複數個第二細胞的組合物,該複數個第二細胞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
  175. 如請求項174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細胞之第一劑量及該複數個第二細胞之第二劑量獨立地包含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5×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0.6×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1.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2.2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6.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7.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2.5×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1.2×109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在或在約5.0×107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4.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或在或在約1.5×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與或與約3.0×108 個表現CAR之T細胞之間,各自包括端點在內。
  176. 如請求項174或請求項175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177. 如請求項176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
  178. 如請求項174至17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179. 如請求項174至17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80. 如請求項179之方法,其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181. 如請求項174至18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及215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選自SEQ ID NO:200、203、207、210、213及21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選自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選自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及235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選自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及236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選自SEQ ID NO:220、223、226、229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82. 如請求項179至18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83. 如請求項179至18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184. 如請求項179至18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85. 如請求項179至18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186. 如請求項179至18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VH 區係在該VL 區之羧基末端。
  187. 如請求項179至18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或與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88. 如請求項179至18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選自SEQ ID NO:237、238、239、240及241之胺基酸序列。
  189. 如請求項179至18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0. 如請求項174至18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191. 如請求項179至19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CD4、CD28或CD8,視情況來自人類CD4、人類CD38或人類CD8之跨膜結構域。
  192. 如請求項179至19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來自人類CD28之跨膜結構域;及/或 該跨膜結構域係或包含SEQ ID NO: 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3. 如請求項179至19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4. 如請求項193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係或包含CD3-ζ(CD3ζ)鏈或其功能變異體或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3ζ鏈之細胞質信號傳導結構域。
  195. 如請求項193或19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包含SEQ ID NO: 2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2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196. 如請求項193至19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細胞內信號傳導區進一步包含共刺激信號傳導區。
  197. 如請求項196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CD28、4-1BB或ICOS,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CD28、人類4-1BB或人類ICOS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8. 如請求項196或請求項197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
  199. 如請求項196至1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CD28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4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46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0. 如請求項196至1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共刺激信號傳導區包含: 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及/或 SEQ ID NO: 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 19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01. 如請求項172至20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與GPRC5D之表現相關。
  202. 如請求項201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進一步與B細胞成熟抗原(BCMA)之表現相關。
  203. 如請求項172至20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B細胞相關病症。
  204. 如請求項172至20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與BCMA相關之該疾病或病症係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
  205. 如請求項204之方法,其中該自體免疫性疾病或病症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SLE)、狼瘡性腎炎、發炎性腸病、類風濕性關節炎、ANCA相關血管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卻格司氏病(Chagas' disease)、格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結節性多動脈炎、休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尋常性天疱瘡、硬皮病、多發性硬化、牛皮癬、IgA腎病變、IgM多發性神經病、血管炎、糖尿病、雷諾氏症候群(Reynaud's syndrome)、抗磷脂症候群、古巴士德氏病(Goodpasture's disease)、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重症肌無力或進行性絲球體腎炎。
  206. 如請求項172至20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癌症。
  207. 如請求項206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表現GPRC5D之癌症。
  208. 如請求項206或請求項207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漿細胞惡性病,且該漿細胞惡性病係多發性骨髓瘤(MM)或漿細胞瘤。
  209. 如請求項206至20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多發性骨髓瘤(MM)。
  210. 如請求項209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復發性/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211. 如請求項172至2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或 該方法包含選擇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的個體進行治療。
  212. 如請求項172、173及175至2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投與該劑量之細胞之前,該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該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
  213. 如請求項174至2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投與該第一劑量之細胞及該第二劑量之細胞之前,該個體已預先接受用於治療該疾病或病症之BCMA靶向療法的投與。
  214. 如請求項212或請求項213之方法,其中該BCMA靶向療法包括含T細胞之組合物,該等T細胞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
  215. 如請求項212至21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係投與BCMA靶向療法,視情況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難治療的,或在投與BCMA靶向療法後,視情況在投與包含特異性結合BCMA之CAR的T細胞後復發。
  216. 如請求項172至21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包含在先前投與之後展現BCMA抗原或抗原決定基損失、BCMA下調及/或BCMA陰性腫瘤細胞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217. 如請求項143或請求項144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複數個細胞,其中該等細胞之至少一部分包含特異性結合GPRC5D之第一CAR,該等細胞之一部分包含特異性結合在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第二CAR,視情況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且該等細胞之一部分包含該第一CAR及該第二CAR兩者。
  218. 如請求項217之組合物,其中表現該第一CAR之細胞與表現該第二CAR之細胞的比率係自或自約1:3至3:1,視情況為1:2至2:1,視情況係或係約1:1。
  219. 一種組合,其包含: 包含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一細胞,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係如請求項1至67中任一項之嵌合抗原受體及/或由如請求項68至79中任一項之聚核苷酸編碼;及 包含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之複數個第二細胞。
  220. 如請求項219之組合,其中該第二嵌合受體包含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上表現或與多發性骨髓瘤相關之第二抗原的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
  221. 如請求項220之組合,其中該第二抗原選自由B細胞成熟抗原(BCMA)、CD38、CD138、CS-1、BAFF-R、TACI及FcRH5組成之群。
  222. 如請求項220或請求項221之組合,其中該第二抗原係BCMA。
  223. 如請求項219至222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含與SEQ ID NO: 190、192、194、196或198中之任一個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及/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24. 如請求項223之組合,其中該VH 區包含SEQ ID NO:189、191、193、195或197中所示之VH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H1、CDR-H2及CDR-H3;且該VL 區包含SEQ ID NO:190、192、194、196或198中所示之VL 區胺基酸序列內所包含之CDR-L1、CDR-L2及CDR-L3。
  225. 如請求項219至224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二CAR包含: (1)特異性結合BCMA之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其中該細胞外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 (i)可變重鏈(VH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 199、202、206、209、212或2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1(CDR-H1);(b)含SEQ ID NO:200、203、207、210、213或2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2(CDR-H2);及(c)含SEQ ID NO:201、204、205、208、211、214或2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H3);及 (ii)可變輕鏈(VL )區,其包括含SEQ ID NO:218、221、224、227、230、233或23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1(CDR-L1);(b)含SEQ ID NO:219、222、225、228、231、234或23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2(CDR-L2);及(c)含SEQ ID NO:220、223、226、229或23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互補決定區3(CDR-L3); (2)間隔子,視情況為包含IgG4/2嵌合鉸鏈或經修飾之IgG4鉸鏈;IgG2/4嵌合CH 2區;及IgG4 CH 3區之間隔子,視情況其長度為約228個胺基酸,及/或SEQ ID NO: 17中所示之間隔子; (3)跨膜結構域;及 (4)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26. 如請求項223至225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及20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8、219及220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2、203、20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1、222及22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199、200、205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4、225及22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6、207、20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27、228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2、213及214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3、234及229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227. 如請求項223至226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
  228. 如請求項224至227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89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至少或至少約99%、或至少或至少約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0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1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2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3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4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5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6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a)分別如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b)與SEQ ID NO:197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198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29. 如請求項223至228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89及SEQ ID NO:19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1及SEQ ID NO:19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3及SEQ ID NO:19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包含SEQ ID NO:195及SEQ ID NO: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30. 如請求項223至229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23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2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1. 如請求項223至230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237、238、239、240或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232. 如請求項223至231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 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09、210及21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0、231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或該第二CAR之VH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15、216及21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CDR-H2及CDR-H3,且該第二CAR之VL 區包括分別含SEQ ID NO:235、236及23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L1、CDR-L2及CDR-L3;及/或 該第二CAR之VH 區及VL 區分別包含SEQ ID NO:197及SEQ ID NO: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或 該抗原結合結構域包含SEQ ID NO: 24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241中所示之序列具有至少或至少約90%、至少或至少約91%、至少或至少約92%、至少或至少約93%、至少或至少約94%、至少或至少約95%、至少或至少約96%、至少或至少約97%、至少或至少約98%、或至少或至少約99%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33. 如請求項219至232中任一項之組合,其中該第一嵌合抗原受體及該第二嵌合抗原受體中之至少一種包括含4-1BB或其信號傳導部分,視情況人類4-1BB之細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
  234. 一種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219至233中任一項之組合及使用說明書,視情況其中該等說明書係關於視情況根據如請求項174至216中任一項之方法投與一定劑量之該第一複數個細胞及該第二複數個細胞。
  235. 一種製品,其包含如請求項219至233中任一項之組合或如請求項234之套組。
  236. 如請求項235之製品,其包括含一定劑量之該複數個第一細胞之第一容器及含一定劑量之該複數個第二細胞之第二容器,視情況其中該第一容器及該第二容器獨立地係小瓶或袋子。
TW108139583A 2018-11-01 2019-10-31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TW2020219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54576P 2018-11-01 2018-11-01
US62/754,576 2018-11-01
US201862774159P 2018-11-30 2018-11-30
US62/774,159 2018-11-30
US201962819422P 2019-03-15 2019-03-15
US62/819,422 2019-03-15
US201962904197P 2019-09-23 2019-09-23
US201962904187P 2019-09-23 2019-09-23
US62/904,197 2019-09-23
US62/904,187 2019-09-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981A true TW202021981A (zh) 2020-06-16

Family

ID=6865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9583A TW202021981A (zh) 2018-11-01 2019-10-31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93689A1 (zh)
EP (1) EP3873937A2 (zh)
JP (1) JP2022506598A (zh)
KR (1) KR20210102888A (zh)
CN (1) CN113614108A (zh)
AU (1) AU2019374103A1 (zh)
BR (1) BR112021007626A2 (zh)
CA (1) CA3116413A1 (zh)
CL (1) CL2021001153A1 (zh)
CO (1) CO2021007254A2 (zh)
IL (1) IL282666A (zh)
MA (1) MA54079A (zh)
MX (1) MX2021005022A (zh)
PE (1) PE20211058A1 (zh)
SG (1) SG11202103873VA (zh)
TW (1) TW202021981A (zh)
WO (1) WO202009285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25819C2 (ru) * 2014-12-05 2020-07-06 Мемориал Слоан-Кеттеринг Кэнсер Сентер Антитела, нацеленные на рецептор, связанный с g-белками,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PT3227339T (pt) 2014-12-05 2022-01-14 Eureka Therapeutics Inc Recetores de antigénio quiméricos que têm como alvo o recetor 4 acoplado a proteína g e utilizações dos mesmos
KR20200074997A (ko) 2017-11-01 2020-06-25 주노 쎄러퓨티크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B-세포 성숙 항원에 특이적인 항체 및 키메릭 항원 수용체
MA50860A (fr) 2017-11-01 2020-09-09 Juno Therapeutics Inc Récepterus chimériques d'antigène contre l'antigène de maturation des cellules b et polynucleotides codants
US11423000B2 (en) * 2020-04-02 2022-08-23 Sap Se Data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memory database
KR20230090367A (ko) 2020-11-04 2023-06-21 주노 쎄러퓨티크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변형된 불변 cd3 이뮤노글로불린 슈퍼패밀리 쇄 유전자좌로부터 키메라 수용체를 발현하는 세포 및 관련 폴리뉴클레오티드 및 방법
CA3205467A1 (en) * 2020-12-18 2022-06-23 Bioardis, Llc Fap binding molecules and uses thereof
WO2022148370A1 (en) * 2021-01-05 2022-07-14 Lanova Medicines Development Co., Ltd. Anti-gprc5d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EP4274851A4 (en) 2021-01-05 2024-05-15 Lanova Medicines Dev Co Ltd MONOCLONAL ANTI-GPRC5D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KR20230165771A (ko) 2021-03-03 2023-12-05 주노 쎄러퓨티크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T 세포 요법 및 dgk 억제제의 조합
EP4334341A2 (en) 2021-05-06 2024-03-13 Juno Therapeutics GmbH Methods for stimulating and transducing t cells
WO2022247756A1 (zh) * 2021-05-23 2022-12-01 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靶向gprc5d的嵌合抗原受体及其用途
CN116063500A (zh) * 2021-08-30 2023-05-05 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抗gprc5d抗原结合蛋白及其用途
WO2023125888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山东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gprc5d抗体及其应用
WO2023213969A1 (en) 2022-05-05 2023-11-09 Juno Therapeutics Gmbh Viral-binding protein and related reagents,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23225569A1 (en) 2022-05-17 2023-11-23 Umoja Biopharma, Inc. Manufacturing viral particles
WO2023240282A1 (en) 2022-06-10 2023-12-14 Umoja Biopharma, Inc. Engineered stem cells and uses thereof
WO2024002308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多特异肿瘤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WO2024007020A1 (en) 2022-06-30 2024-01-04 Indapta Therapeutics, Inc. Combination of engineered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nd antibody therapy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24017326A1 (zh) * 2022-07-21 2024-01-25 山东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抗gprc5d纳米抗体及其应用
WO2024017362A1 (zh) * 2022-07-22 2024-01-25 上海先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靶向gprc5d和/或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应用
WO2024054944A1 (en) 2022-09-08 2024-03-14 Juno Therapeutics, Inc. Combination of a t cell therapy and continuous or intermittent dgk inhibitor dosing
WO2024097992A2 (en) 2022-11-04 2024-05-10 Umoja Biopharma, Inc. Particles displaying adhesion-molecule fusions
WO2024100604A1 (en) 2022-11-09 2024-05-16 Juno Therapeutics Gmbh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engineered immune cel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5871A (en) 1978-02-24 1980-11-25 Papahadjopoulos Demetrios P Method of encapsulating 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in lipid vesicles
GB2116183B (en) 1982-03-03 1985-06-05 Genentech Inc Human antithrombin iii dna sequences therefore expression vehicles and cloning vectors containing such sequences and cell cultures transformed thereby a process for expressing human antithrombin iii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it
US4452773A (en) 1982-04-05 1984-06-05 Canadian Patents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Magnetic iron-dextran microspheres
US4501728A (en) 1983-01-06 1985-02-26 Technology Unlimited, Inc. Masking of liposomes from RES recognition
US5019369A (en) 1984-10-22 1991-05-28 Vestar, Inc. Method of targeting tumors in humans
US4690915A (en) 1985-08-08 1987-09-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optive immunotherapy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in humans
US4795698A (en) 1985-10-04 1989-01-03 Immunicon Corporation Magnetic-polymer particles
IN165717B (zh) 1986-08-07 1989-12-23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US4837028A (en) 1986-12-24 1989-06-06 Liposome Technology, Inc. Liposomes with enhanced circulation time
US5219740A (en) 1987-02-13 1993-06-15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Retroviral gene transfer into diploid fibroblasts for gene therapy
US5565566A (en) 1987-04-24 1996-10-15 Discovery Therapeutics, Inc. N6 -substituted 9-methyladenines: a new class of 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US5298508A (en) 1988-07-19 1994-03-2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Ir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adenosine receptors
WO1990007380A2 (en) 1988-12-28 1990-07-12 Stefan Miltenyi Methods and materials for high gradient magnetic separation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US5283173A (en) 1990-01-24 1994-02-01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 to det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US5200084A (en) 1990-09-26 1993-04-06 Immunico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gnetic separation
US5424297A (en) 1992-04-27 1995-06-13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lumni Patents Foundation Adenosine dextran conjugates
DE4228458A1 (de) 1992-08-27 1994-06-01 Beiersdorf Ag Multicistronische Expressionseinheiten und deren Verwendung
AU6781194A (en) 1993-05-03 1994-11-2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8-substituted 1,3,7-trialkyl-xanthine derivatives as a2-selective 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US5504090A (en) 1994-03-30 1996-04-02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a-reperfusion organ injury
US5827642A (en) 1994-08-31 1998-10-27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Rapid expansion method ("REM") for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T lymphocytes
US5670501A (en) 1994-09-01 1997-09-23 Discovery Therapeutics, Inc. N-substituted 9-alkyladenines
JP4431638B2 (ja) 1996-01-29 2010-03-17 アメリカ合衆国 ジヒドロピリジン―、ピリジン―、ベンゾピラン―オン―およびトリアゾロキナゾリン誘導体、それらの製造およびそれらのアデノシン受容体アンタゴニストとしての用途
DE19608753C1 (de) 1996-03-06 1997-06-26 Medigene Gmbh Transduktionssystem und seine Verwendung
US6111090A (en) 1996-08-16 2000-08-29 Schering Corporation Mammalian cell surface antigens; related reagents
ES2308787T3 (es) 1996-08-16 2008-12-01 Schering Corporation Antigenos de superficie de celular de mamiferos; reactivos relacionados.
US5786360A (en) 1996-11-19 1998-07-28 Link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A1 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WO1999020758A1 (en) 1997-10-21 1999-04-29 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like proteins tr11, tr11sv1, and tr11sv2
WO1999040196A1 (en) 1998-02-09 1999-08-12 Genentech, Inc. Novel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homolog and nucleic acids encoding the same
WO1999052552A1 (en) 1998-04-15 1999-10-21 Brigham & Women's Hospital, Inc. T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US6326390B1 (en) 1998-08-25 2001-12-04 King Pharmaceuticals Reseach And Development, Inc. Use of adenosine A3 receptor antagonists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US6232297B1 (en) 1999-02-01 2001-05-15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US6313131B1 (en) 1999-02-16 2001-11-06 Upsher-Smit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of kidney treatment
US6322771B1 (en) 1999-06-18 2001-11-27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Induction of pharmacological stress with adenosine receptor agonists
ATE376837T1 (de) 1999-07-12 2007-11-15 Genentech Inc Stimulierung oder hemmung von angiogenese und herzvaskularisierung mit tumor nekrose faktor ligand/rezeptor homologen
GB0100624D0 (en) 2001-01-10 2001-02-21 Vernalis Res Ltd Chemical compounds VII
US7939059B2 (en) 2001-12-10 2011-05-1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 for the gener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lymphocytes
JP2005516917A (ja) 2001-12-12 2005-06-09 アメリカ合衆国 細胞外アデノシン阻害剤およびアデノシン受容体阻害剤を用いて免疫応答および炎症を増強するための方法
US20030170238A1 (en) 2002-03-07 2003-09-11 Gruenberg Micheal L. Re-activated T-cells f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US7446190B2 (en) 2002-05-28 2008-11-04 Sloan-Ketterin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Nucleic acids encoding chimeric T cell receptors
US20040047858A1 (en) 2002-09-11 2004-03-11 Blumberg Richard S. Therapeutic anti-BGP(C-CAM1)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ES2367430T3 (es) 2002-12-23 2011-11-03 Wyeth Llc Anticuerpos contra pd-1 y sus usos.
US20050025763A1 (en) 2003-05-08 2005-02-03 Protein Design Laboratories, Inc. Therapeutic use of anti-CS1 antibodies
US7618632B2 (en) 2003-05-23 2009-11-17 Wyeth Method of treating or ameliorating an immune cell associated pathology using GITR ligand antibodies
WO2005007190A1 (en) 2003-07-11 2005-01-27 Schering Corporation Agonists or antagonists of the c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gitr) or its lig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disorders, infections and cancer
US8268582B2 (en) 2003-10-22 2012-09-18 Keck Graduate Institute Methods of synthesiz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in yeast using a haploid mating strategy
WO2005055808A2 (en) 2003-12-02 2005-06-23 Genzyme Corporatio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to diagnose and treat lung cancer
CA2555185C (en) 2004-02-06 2020-03-24 Morphosys Ag Anti-cd38 human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for
GB0409799D0 (en) 2004-04-30 2004-06-09 Isis Innovation Method of generating improved immune response
EP1765402A2 (en) 2004-06-04 2007-03-28 Duke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enhancement of immunity by in vivo deple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cell activity
IL296666A (en) 2005-03-23 2022-11-01 Genmab As Antibodies against 38cd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JP5238936B2 (ja) 2005-03-25 2013-07-17 ジーアイティーアール,インク. Gitr結合分子およびその使用
EP1896582A4 (en) 2005-05-09 2009-04-08 Ono Pharmaceutical C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PROGRAMMED DEATH 1 (MP-1)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CANCER USING ANTI-MP-1 ANTIBODIES ALONE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IMMUNOTHERAPIES
US8124084B2 (en) 2005-05-17 2012-02-28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mmunomodulation in an organism using IL-15 and soluble IL-15Ra
CA2612241C (en) 2005-07-01 2018-11-06 Medarex, Inc.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
JP5709356B2 (ja) 2006-01-13 2015-04-30 アメリカ合衆国 哺乳動物細胞における発現のためのコドン最適化IL−15およびIL−15R−α遺伝子
WO2007133822A1 (en) 2006-01-19 2007-11-22 Genzyme Corporation Gitr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EP1914242A1 (en) 2006-10-19 2008-04-23 Sanofi-Aventis Novel anti-CD38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CA2678180A1 (en) 2007-02-13 2008-12-04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mproving immune responses
PL2170959T3 (pl) 2007-06-18 2014-03-31 Merck Sharp & Dohme Przeciwciała przeciwko ludzkiemu receptorowi programowanej śmierci PD-1
NZ703668A (en) 2007-06-27 2016-07-29 Us Sec Dep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omplexes of il-15 and il-15ralpha and uses thereof
CA2693677C (en) 2007-07-12 2018-02-13 Tolerx, Inc. Combination therapies employing gitr binding molecules
JP2011500730A (ja) 2007-10-26 2011-01-06 ガバニング カウンセル オブ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トロント Tim−3を用いた治療および診断方法
WO2009072003A2 (en) 2007-12-07 2009-06-11 Miltenyi Biotec Gmbh Sampl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s
WO2009080829A1 (en) 2007-12-26 2009-07-02 Biotest Ag Agents targeting cd138 and uses thereof
RU2531758C2 (ru) 2008-02-11 2014-10-27 Куретек Лтд. Моноклональные антитела для лечения опухолей
EP2262837A4 (en) 2008-03-12 2011-04-06 Merck Sharp & Dohme PD-1 BINDING PROTEINS
US20120164718A1 (en) 2008-05-06 2012-06-28 Innovative Micro Technology Removable/disposable apparatus for MEMS particle sorting device
GB0906579D0 (en) 2009-04-16 2009-05-20 Vernalis R&D Ltd Pharmaceutical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2011526794A (ja) 2008-07-02 2011-10-20 エマージェント プロダクト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シアトル, エルエルシー TGF−βアンタゴニスト多重標的結合性分子
AR072999A1 (es) 2008-08-11 2010-10-06 Medarex Inc Anticuerpos humanos que se unen al gen 3 de activacion linfocitaria (lag-3) y los usos de estos
PL2350129T3 (pl) 2008-08-25 2015-12-31 Amplimmune Inc Kompozycje antagonistów PD-1 i sposoby stosowania
KR20110074850A (ko) 2008-08-25 2011-07-04 앰플리뮨, 인크. Pd-1 길항제 및 그의 사용 방법
WO2010030002A1 (ja) 2008-09-12 2010-03-18 国立大学法人三重大学 外来性gitrリガンド発現細胞
WO2010051391A1 (en) 2008-10-31 2010-05-06 Facet Biotech Corporation Use of anti-cs1 antibodies for treatment of rare lymphomas
US8883500B2 (en) 2008-12-05 2014-11-11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ethod of preparing adenosine-resistant anti-tumor T lymphocytes f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HRP20240240T1 (hr) 2008-12-09 2024-04-26 F. Hoffmann - La Roche Ag Protutijela anti-pd-l1 i njihova uporaba za poboljšanje funkcije t-stanice
EP2393835B1 (en) 2009-02-09 2017-04-05 Université d'Aix-Marseille Pd-1 antibodies and pd-l1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WO2010104949A2 (en) 2009-03-10 2010-09-16 Biogen Idec Ma Inc. Anti-bcma antibodies
AU2010236787A1 (en) 2009-04-01 2011-11-10 Genentech, Inc. Anti-FcRH5 antibodies and immunoconjugates and methods of use
US8598322B2 (en) 2009-04-30 2013-12-03 Tel Hashomer Medical Research Infrastucture and Services Ltd. Anti CEACAM1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EP2464377B1 (en) 2009-08-14 2016-07-27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e of il-15 to increase thymic output and to treat lymphopenia
KR20170119746A (ko) 2009-09-03 2017-10-27 머크 샤프 앤드 돔 코포레이션 항-gitr 항체
GB0919054D0 (en) 2009-10-30 2009-12-16 Isis Innovation Treatment of obesity
PL2496698T3 (pl) 2009-11-03 2019-07-31 City Of Hope Skrócony receptor naskórkowego czynnika wzrostu (EGFRt) do selekcji transdukowanych komórek T
JP2013512251A (ja) 2009-11-24 2013-04-11 アンプリミュー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Pd−l1/pd−l2の同時阻害
PL2519543T3 (pl) 2009-12-29 2016-12-30 Białka wiążące heterodimery i ich zastosowania
JP2013532153A (ja) 2010-06-18 2013-08-15 ザ ブリガム アンド ウィメンズ ホスピタ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慢性免疫病に対する免疫治療のためのtim−3およびpd−1に対する二重特異性抗体
JOP20210044A1 (ar) 2010-12-30 2017-06-16 Takeda Pharmaceuticals Co الأجسام المضادة لـ cd38
WO2013006490A2 (en) 2011-07-01 2013-01-10 Cellerant Therapeutics, Inc. Antibodies that specifically bind to tim3
WO2013039954A1 (en) 2011-09-14 2013-03-21 Sanofi Anti-gitr antibodies
WO2013054320A1 (en) 2011-10-11 2013-04-18 Tel Hashomer Medic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Ltd. Antibodies to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ceacam)
CA2892371C (en) 2011-12-01 2021-01-19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Anti-ceacam1 recombinant antibodies for cancer therapy
US20140377240A1 (en) 2012-01-17 2014-12-25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expanding immunosuppressive t regulatory cells in vitro and uses thereof
RU2650805C2 (ru) 2012-04-11 2018-04-17 Дзе Юнайтед Стейтс Оф Америка, Эз Репрезентед Бай Дзе Секретари, Департмент Оф Хелс Энд Хьюман Сёрвисез Химерные антигенные рецепторы, нацеленные на антиген созревания в-клеток
JP2015525781A (ja) 2012-07-31 2015-09-07 ザ ブリガム アンド ウィメンズ ホスピタ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免疫応答の調節
EP3824905A1 (en) * 2012-08-20 2021-05-26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Method and compositions for cellular immunotherapy
MX370148B (es) 2012-10-02 2019-12-03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Composiciones y su uso para inmunoterapia.
BR112015008118A2 (pt) 2012-10-12 2017-12-05 Brigham & Womens Hospital Inc reforço da resposta imune
DE112012007250T5 (de) 2012-12-20 2015-10-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ahrzeuginterne Vorrichtung und Programm
WO2014190273A1 (en) 2013-05-24 2014-11-27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arget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WI725931B (zh) 2013-06-24 2021-05-01 美商建南德克公司 抗fcrh5抗體
US9108442B2 (en) 2013-08-20 2015-08-1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GB201317929D0 (en) 2013-10-10 2013-11-27 Ucl Business Pl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US9512084B2 (en) 2013-11-29 2016-12-06 Novartis Ag Amino pyrimidine derivatives
JP6793902B2 (ja) 2013-12-20 2020-12-02 ノバルティス アーゲー 調節可能キメラ抗原受容体
US10239948B2 (en) 2013-12-20 2019-03-26 Cellectis Method of engineering multi-input signal sensitive T cell for immunotherapy
JOP20200094A1 (ar) 2014-01-24 2017-06-16 Dana Farber Cancer Inst Inc جزيئات جسم مضاد لـ pd-1 واستخداماتها
JOP20200096A1 (ar) 2014-01-31 2017-06-16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Corp جزيئات جسم مضاد لـ tim-3 واستخداماتها
ES2770684T3 (es) 2014-03-14 2020-07-02 Novartis Ag Moléculas de anticuerpos contra LAG-3 y usos de los mismos
CA2945620C (en) 2014-04-14 2022-12-06 Cellectis Bcma (cd269) 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CA2955386A1 (en) 2014-07-21 2016-01-28 Novartis Ag Treatment of cancer using humanized anti-bcm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US20170226216A1 (en) 2014-07-24 2017-08-10 Bluebird Bio, Inc. Bcm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BR112017011914A2 (pt) 2014-12-05 2018-02-27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antígeno de maturação de célula b de direcionamento de anticorpos e métodos de uso?
CN113603795A (zh) 2014-12-05 2021-11-05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及其用途
PT3227339T (pt) 2014-12-05 2022-01-14 Eureka Therapeutics Inc Recetores de antigénio quiméricos que têm como alvo o recetor 4 acoplado a proteína g e utilizações dos mesmos
RU2725819C2 (ru) 2014-12-05 2020-07-06 Мемориал Слоан-Кеттеринг Кэнсер Сентер Антитела, нацеленные на рецептор, связанный с g-белками,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CN112358551B (zh) 2014-12-12 2024-02-02 2赛文缇生物公司 Bcma嵌合抗原受体
BR112017019914A2 (pt) 2015-04-13 2018-06-19 Pfizer receptores de antígenos quiméricos direcionados para antígeno de amadurecimento de células b
ES2777602T3 (es) 2015-08-03 2020-08-05 Engmab Sàrl Anticuerpos monoclonales contra el antígeno de maduración de células b humanas (BCMA)
CN105384825B (zh) 2015-08-11 2018-06-01 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单域抗体的双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及其应用
CN108473575B (zh) 2015-11-13 2022-04-19 美国卫生和人力服务部 抗-bcma多肽和蛋白质
US11090334B2 (en) 2016-01-29 2021-08-17 Med Manor Organics (P) Lt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specific to 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a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and a method thereof
EP3436070A4 (en) * 2016-03-29 2019-11-27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HIMERIC ANTIGENIC RECEPTORS TARGETING CANCER
CU20180121A7 (es) 2016-04-01 2019-05-03 Kite Pharma Inc Receptores de antígenos quiméricos y células t
AU2017276706A1 (en) 2016-06-07 2019-01-03 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In Der Helmholtz-Gemeinschaf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and CAR-T cells that bind BCMA
JP7114490B2 (ja) * 2016-06-24 2022-08-08 アイセル・ジーン・セラピューティクス・エルエルシー キメラ抗体受容体(CARs)の構成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TWI781108B (zh) 2016-07-20 2022-10-21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抗gprc5d抗體、結合gprc5d與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其用途
WO2018085690A1 (en) 2016-11-04 2018-05-11 Bluebird Bio, Inc. Anti-bcma car t cell compositions
MA50860A (fr) 2017-11-01 2020-09-09 Juno Therapeutics Inc Récepterus chimériques d'antigène contre l'antigène de maturation des cellules b et polynucleotides codants
CN112125976B (zh) * 2018-01-26 2022-06-03 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改造的铰链及其在构建car骨架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73937A2 (en) 2021-09-08
CN113614108A (zh) 2021-11-05
WO2020092854A2 (en) 2020-05-07
IL282666A (en) 2021-06-30
US20210393689A1 (en) 2021-12-23
CL2021001153A1 (es) 2022-01-07
MA54079A (fr) 2021-09-08
MX2021005022A (es) 2021-09-08
BR112021007626A2 (pt) 2021-10-13
PE20211058A1 (es) 2021-06-07
SG11202103873VA (en) 2021-05-28
WO2020092854A3 (en) 2020-07-02
KR20210102888A (ko) 2021-08-20
CO2021007254A2 (es) 2021-08-30
CA3116413A1 (en) 2020-05-07
JP2022506598A (ja) 2022-01-17
AU2019374103A1 (en)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7006B2 (ja) B細胞成熟抗原(bcma)に特異的なキメラ抗原受容体
TW202021981A (zh) G蛋白偶合受體c類第5群成員d(gprc5d)特異性嵌合抗原受體
US20220096651A1 (en) Antibodies an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like orphan receptor 1 (ror1)
US20210393690A1 (en) Methods for treatment us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US20240041929A1 (e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gprc5d and bcma
US20230149462A1 (en) Methods and uses related to cell therapy engineered with 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argeting 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WO2024129778A2 (e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specific for baff-r and cd19 and methods and uses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