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9966A - 雙特異性抗-BCMA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雙特異性抗-BCMA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9966A
TW202019966A TW108125183A TW108125183A TW202019966A TW 202019966 A TW202019966 A TW 202019966A TW 108125183 A TW108125183 A TW 108125183A TW 108125183 A TW108125183 A TW 108125183A TW 202019966 A TW202019966 A TW 2020199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q
antigen binding
bcma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8389B (zh
Inventor
艾瑞克 史密斯
卡拉 歐森
法蘭克 達菲諾
大衛 迪利羅
潔西卡 基什內爾
奧爾加 錫尼什契科瓦
乾 章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9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8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838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7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NGF-receptor/TNF-receptor superfamily, e.g. CD27, CD30, CD40, CD95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1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cell type used
    • A61K39/4611T-cells, e.g.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K] or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464416Receptors for cytokines
    • A61K39/464417Receptors for 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 e.g. lymphotoxin receptor [LTR], CD3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46Cellular immunotherapy
    • A61K39/464Cellular immunotherapy characterised by the antigen targeted or presented
    • A61K39/4643Vertebrate antigens
    • A61K39/4644Cancer antigens
    • A61K39/464402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61K39/464429Molecules with a "CD" designation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61P35/02Antineoplastic agents specific for leukem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CD28 or CD15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07K16/468Immunoglobulins hav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antigen binding sites, e.g. multifunctional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31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zed by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38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9/00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 A61K2239/46Indexing code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otherapy of group A61K39/46 characterised by the cancer treated
    • A61K2239/48Blood cells, e.g. leukemia or lymphom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B細胞成熟抗原(BCMA)在惡性漿細胞上表現。本發明提供結合BCMA及CD3兩者且在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存在下經由CD3複合物活化T細胞之新穎雙特異性抗體(bsAb)。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抑制表現BCMA之腫瘤生長。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適用於治療其中上調或誘導之靶向BCMA的免疫反應為所期望的及/或在治療上有益之疾病及病症。舉例而言,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適用於治療各種癌症,包含多發性骨髓瘤。

Description

雙特異性抗-BCMA 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對B細胞成熟抗原(BCMA)具有特異性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包含結合BCMA及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其使用方法。
B細胞成熟抗原(BCMA)(亦稱為TNFRSF17或CD269)為缺乏訊號肽且含有富含半胱胺酸之細胞外域之第III型跨膜蛋白。BCMA與密切相關之蛋白質一起在不同發育階段促進B細胞存活。BCMA僅在B細胞譜系細胞中表現,尤其在生長中心之濾泡間區以及在漿母細胞及分化的漿細胞上。BCMA在漿細胞分化期間經選擇性誘導,並且為骨髓中長期存活漿細胞之最佳存活所需。在多發性骨髓瘤中,BCMA在惡性漿細胞上以較高水平廣泛表現,且BCMA表現隨著自正常細胞向活性多發性骨髓瘤之進展而增加。BCMA亦在其他B細胞惡性腫瘤中表現,包含瓦爾登斯特倫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Tai等人,《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7(11):1187-1199,2015。
CD3為在T細胞上表現與T細胞受體複合物(TCR)相關聯之均二聚或異二聚抗原且為T細胞活化所需。功能性CD3由四個不同鏈中之兩個的二聚結合物形成:ε、ζ、δ及γ。CD3二聚排列包含γ/ε、δ/ε及ζ/ζ。對抗-CD3之抗體已展現在T細胞上聚集CD3,從而以類似於藉由肽負載MHC分子參與TCR的方式引起T細胞活化。因此,已提出抗-CD3抗體用 於涉及T細胞活化之治療目的。此外,已提出能夠結合CD3及靶抗原之雙特異性抗體用於涉及靶向對表現靶抗原之組織及細胞的T細胞免疫反應之治療用途。
靶向BCMA之抗原結合分子(包含結合BCMA及CD3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會在需要表現BCMA之細胞的特異性靶向及T細胞介導殺害之治療設定中有用。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a)特異性結合目標腫瘤細胞上之人類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如藉由活體外FACS結合分析所量測EC50低於約100nM;及(b)特異性結合人類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D2),如藉由活體外FACS結合分析所量測EC50低於約10-6M。
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活化T細胞,EC50低於約10-9M。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介導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系之T細胞殺死,EC50低於約10-9M。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介導表現BCMA之原發骨髓瘤細胞之自體T細胞殺死,EC50低於約10-8M。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如SEQ ID NO:115中所示之BCMA的胺基酸殘基1至43相互作用。
在一些情況下,靶腫瘤細胞為漿細胞。在一些情況下,靶腫瘤細胞來自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或另一B細胞病症之患者,所述B細胞病症部分特徵在於具有表現BCMA之B細胞。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約0.04mg/kg至約4.0mg/kg之劑量抑制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的增殖。在一些情況下,劑量為0.04mg/kg、0.4mg/kg或4mg/kg。在一些實施例中,每週至少兩次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劑量持續至少七個劑量。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抑制BCMA+腫瘤細胞之增殖,所述腫瘤細胞選自由骨髓瘤細胞、淋巴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組成之群組。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抑制BCMA+腫瘤細胞之增殖,所述腫瘤細胞選自由H929細胞、MOLP-8細胞及OPM細胞組成之群組。
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食蟹獼猴BCMA交叉反應。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不與食蟹獼猴BCMA交叉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a)含於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8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括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括SEQ ID NO: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含於包括SEQ ID NO:90或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包括SEQ ID NO:92或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b)包括SEQ ID NO:94或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c)包括SEQ ID NO:96或SEQ ID NO: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或(b)分別包 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或(b)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其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BCMA且包括有包括選自由SEQ ID NO:2、18、34、50、66、122及124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之CDR以及包括選自由SEQ ID NO:10、26、42、58、74、82、123及125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之CD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CD3。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來自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LCDR3域,分別選自由SEQ ID NO:4-6-8-12-14-16、20-22-24-28-30-32、36-38-40-44-46-48、52-54-56-60-62-64、68-70-72-76-78-80、4-6-8-84-86-88、20-22-24-84-86-88、36-38-40-84-86-88、52-54-56-84-86-88及68-70-72-84-86-88組成的群組。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90/82及98/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競爭結合BCMA或結合BCMA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競爭結合人類CD3或結合人類CD3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任何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為雙特異性抗體。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體包括人類IgG重鏈恆定區。在一些情況下,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1。在一些情況下,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4。在各種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包括嵌合鉸鏈,所述嵌合鉸鏈相對於相同同型之野生型鉸鏈減少Fcγ受體結合。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稀釋劑的醫藥組合物。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編碼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的核苷酸序列之核酸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上文所論述之核酸分子的表現載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表現載體的宿主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個體之漿細胞腫瘤之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個體投與如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包括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在一些情況下,漿細胞腫瘤為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投與第二治療劑或治療方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抗腫瘤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包含美法侖(melphalan)、長春新鹼(vincristine)(安可平(Oncov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Cytoxan))、依託泊苷(etoposide)(VP-16)、小紅莓(doxorubicin)(阿德力黴素(Adriamycin))、小紅莓脂質體(liposomal doxorubicin)(多希(Doxil))、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特瑞達(Treanda))或任何其他已知在治療個體之漿細胞腫瘤中有效的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類固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靶向療法,包含沙利度胺(thalidomide)、來那度胺(enalidomide)及硼替佐米(bortezomib),所述療法為批准用於治療新診斷患者之療法。來那度胺、泊馬度胺(pomalidomide)、硼替佐米、卡非佐米(carfilzomib)、帕比司他 (panobinostat)、依薩佐米(ixazomib)、埃羅妥珠單抗(elotuzumab)及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為有效治療復發性骨髓瘤之第二治療劑的實例。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為包括放射療法或幹細胞移植之方案。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免疫調節劑。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蛋白酶體抑制劑,包含硼替佐米(萬珂(Velcade))、卡非佐米(凱普羅里斯(Kyprolis))、依薩佐米(恩萊瑞(Ninlaro))。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諸如帕比司他(法瑞達克(Farydak))。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單株抗體、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或患有另一表現BCMA之B細胞惡性腫瘤之患者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向個體投與如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包括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在一些情況下,表現BCMA之B細胞惡性腫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瓦爾登斯特倫氏(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伯基特氏(Burkitt’s)淋巴瘤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氏(Non-Hodgkin's)淋巴瘤、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投與第二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抗腫瘤劑(化學治療劑)、DNA烷基化劑、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放射療法、幹細胞移植、與在腫瘤細胞表面上表現的抗原相互作用之單株抗體、除本文所描述之彼等單株抗體以外的單株抗體(其可與漿細胞表面上之不同抗原相互作用)、雙特異性抗體(其具有一個結合腫瘤細胞表面上的抗原之臂及另一結合T細胞上的抗原之臂)、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檢查點抑制劑(例如靶向PD-1或CTLA-4之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PD-1抑制劑,諸如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克珠達(Keytruda))、納武單抗(nivolumab)(歐狄沃(Opdivo))或賽咪單抗(cemiplimab)(REGN2810)。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PD-L1抑制劑,諸如阿特珠單抗 (atezolizumab)(特森催克(Tecentriq))、阿維魯單抗(avelumab)(巴文西亞(Bavencio))或德瓦魯單抗(Durvalumab)(英菲尼(Imfinzi))。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CTLA-4抑制劑,諸如伊匹單抗(ipilimumab)(易沃伊(Yervoy))。可與本發明之抗體結合使用之其他組合為上文所述。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患有表現BCMA之腫瘤之患者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向個體投與如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包括其之醫藥組合物與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組合。在一些情況下,抗PD-1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為抗PD-1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1抗體為賽咪單抗(cemiplimab)(REGN2810)。在各種實施例中,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例如抗-PD-1抗體)之組合在治療表現BCMA之腫瘤中產生協同療效。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用於治療與BCMA之表現有關之疾病或病症。在一些情況下,疾病或病症為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情況下,疾病或病症為卡斯特萊曼病(Castleman disease)。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分子用於與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使用,視情況其中抗-PD-1抗體為賽咪單抗(REGN2810)。
本發明進一步包含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用途,用於製造用以治療與BCMA之表現有關的疾病或病症之藥劑。在一些情況下,疾病或病症為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多發性骨髓瘤。
在各種實施例中,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實施例之任何特徵或組成部分可組合,且此等組合涵蓋於本揭示案之範疇內。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任何具體值可與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另一相關值組合以敍述具有代表範圍之上端及下端值之範圍,且此等範圍涵蓋於本揭示案的範疇內。
其他實施例將由隨後實施方式之綜述變得顯而易見。
圖1及圖2分別說明利用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REGN5458及REGN5459之表現BCMA之NCI-H929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的活體內預防性劑量依賴性腫瘤抑制。NCI-H929細胞表現高水平之BCMA。
圖3及圖4分別說明利用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REGN5458及REGN5459之已建立的表現BCMA之NCI-H929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的活體內治療劑量依賴性腫瘤抑制。NCI-H929細胞表現高水平之BCMA。
圖5及圖6分別說明利用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REGN5458及REGN5459之表現BCMA之MOLP-8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的活體內預防性劑量依賴性腫瘤抑制。MOLP-8細胞表現中等水平之BCMA。
圖7說明相對於對照藉由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REGN5458及REGN5459活體內治療性降低表現BCMA之OPM-2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之已建立的腫瘤負荷。OPM-2細胞表現低水平之BCMA。
在描述本發明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描述之特定方法及實驗條件,因而方法及條件可改變。亦應理解,本文所用之術語僅用於描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因為本發明之範疇將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所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之一般技術者通常所理解相同之含義。如本文所用,當關於特定敍述數值使用時,術語「約」意謂值可在敍述值不超過1%之範圍內變化。舉例而言,如本文所用,表述「約100」包含99及101以及其間之所有值(例如99.1、99.2、99.3、99.4等)。
儘管類似或等效於本文所描述之方法及材料的任何方法及材料可用於本發明之實現或測試中,但現描述較佳方法及材料。本說明書中提及之所有專利、申請案及非專利公開案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定義
如本文所用,表述「CD3」係指作為多分子T細胞受體(TCR)之部分在T細胞上表現之抗原,並且其由均二聚體或雜二聚體組成,所述均二聚體或雜二聚體由以下四個受體鏈中之兩個的締合形成:CD3-ε、CD3-δ、CD3-ζ及CD3-γ。人類CD3-ε包括如SEQ ID NO:11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人類CD3-δ包括如SEQ ID NO:11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人類CD3-ζ包括如SEQ ID NO:11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CD3-γ包括如SEQ ID NO:11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除非明確指定為來自非人類物種,否則本文中對蛋白、多肽及蛋白片段之所有參考都意欲指對應蛋白、多肽或蛋白片段之人類版本。因此,除非指定為來自非人類物種,例如「小鼠CD3」、「猴CD3」等,否則表述「CD3」意謂人類CD3。
如本文所用,「結合CD3之抗體」或「抗-CD3抗體」包含特異性識別單一CD3亞單元(例如ε、δ、γ或ζ)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以及特異性識別兩個CD3亞單元的二聚複合物(例如γ/ε、δ/ε及ζ/ζ CD3二聚體)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本發明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可結合可溶性CD3及/或細胞表面表現之CD3。可溶性CD3包含天然CD3蛋白以及重組CD3蛋白變異體,諸如例如單體及二聚CD3構築體,其缺少跨膜域或以其他方式與細胞膜無關。
如本文所用,表述「細胞表面表現之CD3」意謂在活體外或活體內細胞之表面上表現的一或多種CD3蛋白,從而CD3蛋白之至少一部分曝露於細胞膜之細胞外側面且可接近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細胞表面表現之CD3」包含在細胞膜中之功能性T細胞受體情形內所含的CD3蛋白。表述「細胞表面表現之CD3」包含在細胞表面上作為均二聚體或雜二聚體(例如γ/ε、δ/ε及ζ/ζ CD3二聚體)之部分表現的CD3蛋白。表述「細胞表面表現之CD3」亦包含在細胞表面上由自身表現(無其它CD3鏈類型) 之CD3鏈(例如CD3-ε、CD3-δ或CD3-γ)。「細胞表面表現之CD3」可包括在通常表現CD3蛋白之細胞表面上表現的CD3蛋白質或由其組成。或者,「細胞表面表現之CD3」可包括在細胞之表面上表現的CD3蛋白質或由其組成,所述細胞通常不在其表面上表現人類CD3但已經人工工程改造以在其表面上表現CD3。
如本文所用,表述「BCMA」係指B細胞成熟抗原。BCMA(亦稱為TNFRSF17及CD269)為在惡性漿細胞上表現之細胞表面蛋白且在調節B細胞成熟及分化成產生免疫球蛋白之漿細胞中起中心作用。人類BCMA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SEQ ID NO:115中,且亦可見於GenBank登錄號NP_001183.2中。
如本文所用,「結合BCMA之抗體」或「抗-BCMA抗體」包含特異性識別BCMA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
術語「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抗體及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包含例如雙特異性抗體。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意謂包括至少一個特異性結合特定抗原(例如BCMA或CD3)或與特定抗原相互作用之互補決定區(CDR)的任何抗原結合分子或分子複合物。術語「抗體」包含包括藉由雙硫鍵互連之四個多肽鏈(兩個重(H)鏈及兩個輕(L)鏈)之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及其多聚體(例如IgM)。術語「抗體」亦包含由藉由雙硫鍵互連之四個多肽鏈(兩個重(H)鏈及兩個輕(L)鏈)組成之免疫球蛋白分子。各重鏈包括重鏈可變區(本文中縮寫為HCVR或VH)及重鏈恆定區。重鏈恆定區包括三個域,CH1、CH2及CH3。各輕鏈包括輕鏈可變區(本文中縮寫為LCVR或VL)及輕鏈恆定區。輕鏈恆定區包括一個域(CL1)。VH及VL區可進一步細分成高變區,稱為互補決定區(CDR),穿插有稱為框架區(FR)之更保守區。各VH及VL係由自胺基端至羧基端按以下順序排列之三個CDR及四個FR構成:FR1、CDR1、FR2、CDR2、FR3、CDR3、FR4。在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中,抗-BCMA抗體或抗-CD3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之FR可與人類生殖系序列一致或可經天然或人工修飾。胺基酸共同序列可基於兩個或更多個CDR之並列分析定義。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亦包含完整抗體分子之抗原結合片段。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及類似術語包含特異性結合抗原以形成複合物之任何天然存在、以酶方式可獲得、合成或經基因工程改造的多肽或醣蛋白。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例如使用任何適合之標準技術自完整抗體分子衍生,所述標準技術諸如蛋白水解消化或涉及操縱及表現編碼抗體可變域及視情況選用之恆定域的DNA之重組基因工程改造技術。此等DNA為已知的及/或易於自例如商業來源、DNA庫(包含例如噬菌體-抗體庫)購得或可合成。DNA可以化學方式或藉由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定序及操縱,例如將一或多個可變域及/或恆定域配置成適合組態,或引入密碼子,產生半胱胺酸殘基,修飾、添加或刪除胺基酸等。
抗原結合片段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i)Fab片段;(ii)F(ab')2片段;(iii)Fd片段;(iv)Fv片段;(v)單鏈Fv(scFv)分子;(vi)dAb片段;及(vii)由模擬抗體(例如經分離互補決定區(CDR),諸如CDR3肽)或受限FR3-CDR3-FR4肽之高變區的胺基酸殘基組成。其他經工程改造之分子,諸如域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域缺失抗體、嵌合抗體、CDR移植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奈米抗體(例如單價奈米抗體、二價奈米抗體等)、小模塊免疫藥物(SMIP)及鯊魚可變IgNAR域亦涵蓋在如本文所用之表述「抗原結合片段」內。
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將通常包括至少一個可變域。可變域可具有任何尺寸或胺基酸組成且一般將包括至少一個與一個或多個框架序列相鄰或同框之CDR。在具有與VL域相關聯之VH域的抗原結合片段中,VH和VL域可以任何適合之配置相對於彼此定位。舉例而言,可變區可為二聚的且含有VH-VH、VH-VL或VL-VL二聚體。或者,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單體VH或VL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至少一個共價連接至至少一個恆定域之可變域。可發現於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內的可變域及恆定域之非限制性例示性組態包含:(i)VH-CH1;(ii)VH-CH2;(iii)VH-CH3;(iv)VH-CH1-CH2;(v)VH-CH1-CH2-CH3;(vi)VH-CH2-CH3; (vii)VH-CL;(viii)VL-CH1;(ix)VL-CH2;(x)VL-CH3;(xi)VL-CH1-CH2;(xii)VL-CH1-CH2-CH3;(xiii)VL-CH2-CH3;及(xiv)VL-CL。在可變域及恆定域之任何組態(包含以上列出之任何例示性組態)中,可變域及恆定域可直接彼此連接或可藉由完整或部分鉸鏈區或連接區連接。鉸鏈區可由至少2個(例如5、10、15、20、40、60或更多個)胺基酸組成,其產生單一多肽分子中相鄰可變域及/或恆定域之間的可撓性或半可撓性連接。此外,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包括以上列出之任何可變域及恆定域組態之均二聚體或雜二聚體(或其他多聚體),所述可變域及恆定域組態與彼此及/或與一或多個單體VH或VL域非共價締合(例如藉由雙硫鍵(S))。
如同完整抗體分子,抗原結合片段可為單特異性或多特異性的(例如雙特異性的)。抗體之多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將通常包括至少兩個不同可變域,其中各可變域能夠特異性結合單獨抗原或相同抗原上之不同抗原決定基。任何多特異性抗體型式,包含本文所揭示之例示性雙特異性抗體型式可使用本領域中可用之常規技術而經調適用於本發明之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的情形下。
本發明之抗體可經由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或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DCC)起作用。「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係指在補體存在下,表現抗原之細胞由本發明之抗體裂解。「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DCC)係指細胞介導的反應,其中表現Fc受體(FcR)之非特異性細胞毒性細胞(例如自然殺手(NK)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及巨噬細胞)識別靶細胞上的結合的抗體並且由此引起靶細胞之裂解。可使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可用之分析量測CDC及ADCC。(參見例如美國專利案第5,500,362號及第5,821,337號,以及Clynes等人,(1998)《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Natl.Acad.Sci.)》(USA)95:652-656)。抗體之恆定區在抗體固定補體及介導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之能力中至關重要。因此,可基於是否需要抗體介導細胞毒性來選擇抗體之同型。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BCMA單特異性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為人類抗體。如本文所用,術語「人類抗體」意欲包含具有衍生自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區及恆定 區之抗體。本發明之人類抗體可包含不由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編碼之胺基酸殘基(例如藉由活體外無規或位點特異性突變誘發或藉由活體內體細胞突變引入之突變),例如在CDR且尤其CDR3中。然而,如本文所用,術語「人類抗體」並不意欲包含其中衍生自另一哺乳動物物種(諸如小鼠)之生殖系之CDR序列已移植至人類框架序列上的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可為重組人類抗體。如本文所用,術語「重組人類抗體」意欲包含藉由重組方式製備、表現、形成或分離之所有人類抗體,諸如使用轉染至宿主細胞中的重組表現載體表現之抗體(下文進一步描述),自重組、組合人類抗體庫分離之抗體(下文進一步描述),自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之轉殖基因的動物(例如小鼠)分離之抗體(參見例如Taylor等人(1992)《核酸研究(Nucl.Acids Res.)》20:6287-6295);或藉由涉及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序列拼接至其他DNA序列之任何其他方式製備、表現、形成或分離的抗體。此等重組人類抗體具有衍生自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區及恆定區。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此等重組人類抗體經受活體外突變誘發(或當使用人類Ig序列之動物轉殖基因時為活體內體細胞突變誘發),且因此重組抗體之VH及VL區之胺基酸序列為雖然衍生自且與人類生殖系VH及VL序列相關但可不天然存在於活體內人類抗體生殖系譜系內的序列。
人類抗體可以兩種與鉸鏈異質性相關之形式存在。在一種形式中,免疫球蛋白分子包括約150至160kDa之穩定四鏈構築體,其中二聚體藉由鏈間重鏈雙硫鍵保持在一起。在第二形式中,二聚體不經由鏈間雙硫鍵連接且形成由共價偶聯輕鏈及重鏈構成之約75至80kDa之分子(半抗體)。此等形式已極難分開,即使在親和純化之後亦如此。
第二形式在各種完整IgG同型中的出現頻率係歸因於(但不限於)與抗體之鉸鏈區同型有關的結構差異。人類lgG4鉸鏈之鉸鏈區中之單一胺基酸取代可使第二形式之出現顯著減少(Angal等人(1993)《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30:105)至通常使用人類lgG1鉸鏈觀測之水平。本發明涵蓋在鉸鏈、CH2或CH3區中具有一或多個突變之抗體,其可為合乎需要的(例如在生產中)以提高所需抗體形式之產率。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經分離抗體。如本文所用,「經分離抗體」意謂經鑑別且自其天然環境之至少一種組分分離及/或回收之抗體。舉例而言,出於本發明之目的自生物體之至少一種組分、或自其中抗體天然存在或天然產生之組織或細胞分離或移出的抗體為「經分離抗體」。經分離抗體亦包含重組細胞內之原位抗體。經分離抗體為已經受至少一個純化或分離步驟之抗體。根據某些實施例,經分離抗體可基本上不含其他細胞材料及/或化學物質。
本發明亦包含結合BCMA之單臂抗體。如本文所用,「單臂抗體」意謂包括單個抗體重鏈及單個抗體輕鏈之抗原結合分子。本發明之單臂抗體可包括如表1中所示之任何HCVR/LCVR或CDR胺基酸序列。
與衍生出抗體之對應生殖系序列相比,本文所揭示之抗-BCMA或抗-BCMA x抗-CD3抗體可在重鏈及輕鏈可變域的框架區及/或CDR區中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插入及/或缺失。此等突變可容易地藉由比較本文所揭示之胺基酸序列與購自例如公共抗體序列資料庫之生殖系序列來確定。本發明包含衍生自本文所揭示之任何胺基酸序列的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一或多個框架區及/或CDR區內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成衍生出抗體之生殖系序列的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另一人類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對應生殖系殘基之保守胺基酸取代(此等序列變化在本文中統稱為「生殖系突變」)。本領域中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從本文所揭示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序列開始,可容易地產生許多包括一或多個個別生殖系突變或其組合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VH及/或VL域內之所有框架及/或CDR殘基全部突變回衍生出抗體之原始生殖系序列中所發現的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僅某些殘基突變回原始生殖系序列,例如僅FR1之前8個胺基酸內或FR4之後8個胺基酸內所發現的突變殘基,或僅CDR1、CDR2或CDR3內所發現的突變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框架及/或CDR殘基中之一或多者突變成不同生殖系序列(亦即不同於最初衍生出抗體之生殖系序列的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在框架區及/或CDR區內含有兩個或更多個生殖系突變之任何組合,例如其中某些個別殘基突變成特定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而不同於原始生殖系 序列之某些其他殘基維持不變或突變成不同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在獲得後,可容易地測試含有一或多個生殖系突變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之一或多種所期望的特性,諸如提高之結合特異性、增加之結合親和力、提高或增強之拮抗或促效生物特性(視具體情況)、降低之免疫原性等。以此一般方式獲得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涵蓋於本發明內。
本發明亦包含抗-BCMA或抗-BCMA x抗-CD3抗體,其包括本文所揭示之任何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之具有一或多個保守取代的變異體。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具有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之抗-BCMA或抗-BCMA x抗-CD3抗體,所述胺基酸序列相對於在本文表1及表3中所示之任何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或WO 2014/047231或WO 2017/053856(其各自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所揭示之抗-CD3抗體具有例如10個或更少、8個或更少、6個或更少、4個或更少等的保守胺基酸取代。
術語「抗原決定基」係指與稱為互補位之抗體分子之可變區中的特異性抗原結合位點相互作用之抗原決定子。單一抗原可具有超過一個抗原決定基。因此,不同抗體可結合抗原上之不同區域且可具有不同生物效應。抗原決定基可為構形或線性的。構形抗原決定基藉由來自線性多肽鏈之不同鏈段之空間並列胺基酸產生。線性抗原決定基為由多肽鏈中之相鄰胺基酸殘基產生之抗原決定基。在某些情形下,抗原決定基可包含抗原上之醣類、磷醯基或磺醯基部分。
當提及核酸或其片段時,術語「實質一致」或「實質上一致」指示當與經另一核酸(或其互補股)之適當核苷酸插入或缺失最佳比對時,在至少約95%,且更佳地至少約96%、97%、98%或99%之核苷酸鹼基中存在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如藉由如下文所論述的序列一致性之任何熟知算法(諸如FASTA、BLAST或Gap)所量測。在某些情況下,與參考核酸分子實質一致之核酸分子可編碼具有與由參考核酸分子所編碼之多肽相同或實質上類似的胺基酸序列之多肽。
如應用於多肽,術語「實質類似性」或「實質上類似」意謂兩個肽序列在諸如藉由程式GAP或BESTFIT使用預設空位權重最佳比對 時,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甚至更佳地至少98%或99%序列一致性。較佳地,不一致之殘基位置之差異在於保守胺基酸取代。「保守胺基酸取代」是其中一個胺基酸殘基經另一具有帶有類似化學特性(例如電荷或疏水性)之側鏈(R基團)的胺基酸殘基取代之取代。一般而言,保守胺基酸取代不會實質上改變蛋白之功能特性。在兩個或更多個胺基酸序列因保守取代與彼此不同之情況下,可上調序列一致性或類似性程度百分比以針對取代之保守性質加以校正。進行此調節之方式為本領域中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參見例如Pearson(1994)《分子生物學方法(Methods Mol.Biol.)》24:307-331,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具有帶有類似化學特性之側鏈的胺基酸群組之實例包含(1)脂族側鏈:甘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及異白胺酸;(2)脂族羥基側鏈:絲胺酸及蘇氨酸;(3)含醯胺側鏈:天冬醯胺及麩醯胺酸;(4)芳族側鏈:苯丙胺酸、酪胺酸及色胺酸;(5)鹼性側鏈:離胺酸、精胺酸及組胺酸;(6)酸性側鏈:天冬胺酸及麩胺酸,及(7)含硫側鏈為半胱胺酸及甲硫胺酸。較佳保守胺基酸取代群組為: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苯丙胺酸-酪胺酸、離胺酸-精胺酸、丙胺酸-纈胺酸、麩胺酸鹽-天冬胺酸及天冬醯胺-麩醯胺酸。可替代地,保守替代為在Gonnet等人(1992)《科學(Science)》256:1443-1445(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所揭示的PAM250對數似然矩陣中具有正值之任何變化。「適度保守」替代為在PAM250對數似然矩陣中具有非負值之任何變化。
多肽之序列類似性(亦稱為序列一致性)通常使用序列分析軟體來量測。蛋白分析軟體使用分配至各種取代、缺失及其他修飾(包含保守胺基酸取代)之類似性量測來匹配類似序列。舉例而言,GCG軟體含有諸如Gap及Bestfit之程式,其可在預設參數下使用以測定密切相關的多肽(諸如來自生物體之不同物種之同源多肽)之間或野生型蛋白與其突變蛋白之間的序列同源性或序列一致性。參見例如GCG 6.1版。多肽序列亦可使用FASTA(GCG 6.1版中之程式)使用預設或推薦參數進行比較。FASTA(例如FASTA2及FASTA3)提供查詢序列與檢索序列之間的最佳重疊區之比對及序列一致性百分比(Pearson(2000),見上文)。當比較本發明之序列與含有大量來自不同生物體之序列的資料庫時,另一較佳算法為使用預 設參數之電腦程式BLAST,尤其BLASTP或TBLASTN。參見例如Altschul等人(1990)《分子生物學雜誌(J.Mol.Biol.)》215:403-410及Altschul等人(1997)《核酸研究》25:3389-402,其各自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生殖系突變
與衍生出抗體之對應生殖系序列相比,本文所揭示之抗-CD3抗體可在重鏈可變域之框架區及/或CDR區中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插入及/或缺失。
本發明亦包含衍生自本文所揭示之任何胺基酸序列的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一或多個框架區及/或CDR區內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成衍生出抗體的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另一人類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對應生殖系殘基之保守胺基酸取代(此等序列變化在本文中統稱為「生殖系突變」),且具有與CD3抗原之弱或不可偵測結合。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在框架區及/或CDR區內含有兩個或更多個生殖系突變之任何組合,例如其中某些個別殘基突變成特定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而不同於原始生殖系序列之某些其他殘基維持不變或突變成不同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在獲得之後,可以測試含有一或多個生殖系突變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之一或多種所期望的特性,諸如提高之結合特異性、弱或降低之結合親和力、提高或增強之藥物動力學特性、降低的免疫原性等。以此一般方式在本揭露之導引的情況下獲得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涵蓋在本發明內。
本發明亦包含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具有與本文所揭示之任何H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實質上一致的H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之抗原結合域,同時維持或提高所需的與CD3抗原之弱親和力。當提及胺基酸序列時,術語「實質一致」或「實質上一致」意謂兩個胺基酸序列在最佳比對(諸如藉由程式GAP或BESTFIT使用預設空位權重)時,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甚至更佳地至少98%或99%序列一致性。較佳地,不一致之殘基位置之差異在於保守胺基酸取代。在兩個或更多個胺基酸序列因保守取代與彼此不同之情況下,可上調序列一致性或類似性程度百分比以針對取代之保守性質加以校正。進行此調節之方式為本領域中熟習此 項技術者所熟知。參見例如Pearson(1994)《分子生物學方法》24:307-331。
多肽之序列類似性(亦稱為序列一致性)通常使用序列分析軟體來量測。蛋白分析軟體使用分配至各種取代、缺失及其他修飾(包含保守胺基酸取代)之類似性量測來匹配類似序列。舉例而言,GCG軟體含有諸如Gap及Bestfit之程式,其可在預設參數下使用以測定密切相關的多肽(諸如來自生物體之不同物種之同源多肽)之間或野生型蛋白與其突變蛋白之間的序列同源性或序列一致性。參見例如GCG 6.1版。多肽序列亦可使用FASTA(GCG 6.1版中之程式)使用預設或推薦參數進行比較。FASTA(例如FASTA2及FASTA3)提供查詢序列與檢索序列之間的最佳重疊區之比對及序列一致性百分比(Pearson(2000),見上文)。當比較本發明之序列與含有大量來自不同生物體之序列的資料庫時,另一較佳算法為使用預設參數之電腦程式BLAST,尤其BLASTP或TBLASTN。參見例如Altschul等人(1990)《分子生物學雜誌》215:403-410及Altschul等人(1997)《核酸研究》25:3389-402。
抗體之結合特性
如本文所用,在抗體、免疫球蛋白、抗體結合片段或含Fc蛋白與例如預定抗原(諸如細胞表面蛋白或其片段)結合的情形下,術語「結合」通常係指最少兩個實體或分子結構之間的相互相用或締合,諸如抗體-抗原相互作用。
舉例而言,當藉由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在BIAcore 3000儀器中使用抗原作為配位體且抗體、Ig、抗體結合片段或含Fc蛋白作為分析物(或抗配位體)測定時,結合親和力通常對應於約10-7M或更小、諸如約10-8M或更小、諸如約10-9M或更小之KD值。亦常規使用基於細胞之結合策略,諸如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結合分析,且FACS資料很好地與諸如放射性配位體競爭結合及SPR之其他方法相關(Benedict,CA,《免疫學方法雜誌(J Immunol Methods.)》1997,201(2):223-31;Geuijen,CA等人《免疫學方法雜誌》2005,302(1-2):68-77)。
因此,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結合預定抗原或細胞表面分子(受體),所述預定抗原或細胞表面分子具有對應於比其結合非特 異性抗原(例如BSA、酪蛋白)之親和力低至少十倍的KD值之親和力。根據本發明,對應於等於或低於比非特異性抗原低十倍的KD值之抗體親和力可視為不可偵測結合,然而此類抗體可與第二抗原結合臂配對以產生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
術語「KD」(M)係指特定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解離平衡常數,或與抗原結合之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之解離平衡常數。KD與結合親和力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因此KD值越小,親和力越高,即越強。因此,術語「更高親和力」或「更強親和力」係關於更高的形成相互作用之能力且因此更小之KD值,且相反地術語「更低親和力」或「更弱親和力」係關於更低的形成相互作用之能力且因此更大之KD值。在一些情況下,特定分子(例如抗體)與其相互作用搭配物分子(例如抗原X)之相比於所述分子與另一相互作用搭配物分子(例如抗原Y)之結合親和力更高的結合親和力可表示為結合率,所述結合率係藉由將更大KD值(更低或更弱親和力)除以更小KD(較高或較強的親和力)來確定,例如視具體情況表示為5倍或10倍更大的結合親和力。
術語「kd」(sec-1或1/s)係指特定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解離速率常數或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之解離速率常數。所述值亦稱為koff值。
術語「ka」(M-1×sec-1或1/M)係指特定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締合速率常數,或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之締合速率常數。
術語「KA」(M-1或1/M)係指特定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之締合平衡常數或抗體或抗體結合片段之締合平衡常數。藉由將ka除以kd獲得締合平衡常數。
術語「EC50」或「EC50」係指半最大有效濃度,其包含在指定曝露時間之後誘導基線與最大值之間的一半反應之抗體濃度。EC50基本上代表觀察到抗體之最大作用之50%的抗體濃度。在某些實施例中,EC50值等於本發明之抗體產生與表現CD3之細胞或腫瘤相關抗原(例如BCMA)的半最大結合之濃度,如由例如FACS結合分析所判定。因此,在增加的EC50或半最大有效濃度值下觀測到減小或較弱的結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之結合可定義為能夠與半最大量之靶細胞結合的增加之EC50抗體濃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EC50值代表藉由T細胞細胞毒活性引發靶細胞之半最大消耗之本發明之抗體的濃度。因此,在降低的EC50或半最大有效濃度值下觀測到提高之細胞毒性活性(例如T細胞介導的腫瘤細胞殺死)。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單特異性、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多特異性抗體可對一種靶多肽之不同抗原決定基具有特異性或可含有對超過一種靶多肽具有特異性之抗原結合域。參見例如Tutt等人,1991,《免疫學雜誌(J.Immunol.)》147:60-69;Kufer等人,2004,《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Biotechnol.)》22:238-244。本發明之抗-BCMA單特異性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可與另一功能性分子(例如另一肽或蛋白)連接或共表現。舉例而言,抗體或其片段可功能性連接(例如藉由化學偶合、基因融合、非共價締合或以其他方式)至一或多個其他分子實體,諸如另一抗體或抗體片段以產生具有第二或其他結合特異性之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抗體。
本文中使用表述「抗-CD3抗體」或「抗-BCMA抗體」意欲包含單特異性抗-CD3或抗-BCMA抗體以及包括CD3結合臂及BCMA結合臂之雙特異性抗體。因此,本發明包含雙特異性抗體,其中免疫球蛋白之一個臂結合人類CD3,且免疫球蛋白之另一臂對人類BCMA具有特異性。CD3結合臂可包括如本文表3中所示之任何HCVR/LCVR或CDR胺基酸序列或WO 2014/047231或WO 2017/053856中所揭示之抗-CD3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CD3結合臂結合人類CD3且誘導人類T細胞活化。在某些實施例中,CD3結合臂微弱結合人類CD3且誘導人類T細胞活化。在其他實施例中,在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抗體之情形下,CD3結合臂微弱結合人類CD3且誘導表現腫瘤相關抗原之細胞殺死。在其他實施例中,CD3結合臂與人類及食蟹獼猴(猴子)CD3微弱結合或締合,然而結合相互作用不可藉由本領域中已知之活體外分析偵測。BCMA結合臂 可包括如本文表1中所示之任何HCVR/LCVR或CDR胺基酸序列。
根據某些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包含特異性結合CD3及BCMA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此等分子在本文中可稱為例如「抗-BCMA x抗-CD3」或「抗-CD3/抗-BCMA」或「抗-CD3 x BCMA」或「CD3 x BCMA」雙特異性分子或其他類似術語(例如抗-BCMA/抗-CD3)。
如本文所用,除非指定為來自非人類物種(例如「小鼠BCMA」「猴子BCMA」等)否則術語「BCMA」係指人類BCMA蛋白。人類BCMA蛋白具有展示於SEQ ID NO:115中之胺基酸序列。
前述特異性結合CD3及BCMA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包括抗-CD3抗原結合分子,所述抗-CD3抗原結合分子以微弱結合親和力結合CD3,諸如展現如藉由活體外親和力結合分析所量測大於約40nM之KD
如本文所用,表述「抗原結合分子」意謂包括或由至少一個互補決定區(CDR)組成之蛋白、多肽或分子複合物,所述互補決定區單獨或與一或多個其他CDR及/或框架區(FR)組合特異性結合特定抗原。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為抗體或抗體之片段,如本文中其他地方所定義之彼等術語。
如本文所用,表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意謂包括至少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之蛋白、多肽或分子複合物。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內之各抗原結合域包括至少一個CDR,所述CDR單獨、或與一或多個其他CDR及/或FR組合特異性結合特定抗原。在本發明之情形下,第一抗原結合域特異性結合第一抗原(例如BCMA)且第二抗原結合域特異性結合第二不同抗原(例如CD3)。
在本發明之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之各抗原結合域包括重鏈可變域(HCVR)及輕鏈可變域(LCVR)。在包括第一及第二抗原結合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之情形下,第一抗原結合域之CDR可以前綴(prefix)「D1」指定且第二抗原結合域之CDR可以前綴「D2」指定。因此,第一抗原結合域之CDR在本文中可稱為D1-HCDR1、D1-HCDR2及 D1-HCDR3;且第二抗原結合域之CDR在本文中可稱為D2-HCDR1、D2-HCDR2及D2-HCDR3。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a)含於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8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括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括SEQ ID NO: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含於包括SEQ ID NO:90或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包括SEQ ID NO:92或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b)包括SEQ ID NO:94或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c)包括SEQ ID NO:96或SEQ ID NO: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或(b)分別包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 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a)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或(b)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分別包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在一些情況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BCMA且包括有包括選自由 SEQ ID NO:2、18、34、50、66、122及124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之CDR以及包括選自由SEQ ID NO:10、26、42、58、74、82、123及125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之CDR;及(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CD3。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來自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LCDR3域,分別選自由SEQ ID NO:4-6-8-12-14-16、20-22-24-28-30-32、36-38-40-44-46-48、52-54-56-60-62-64、68-70-72-76-78-80、4-6-8-84-86-88、20-22-24-84-86-88、36-38-40-84-86-88、52-54-56-84-86-88及68-70-72-84-86-88組成的群組。在一些情況下,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在一些情況下,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90/82及98/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BCMA或結合BCMA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經分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人類CD3或結合人類CD3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上文或本文所論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為雙特異性 抗體。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抗體包括人類IgG重鏈恆定區。在一些情況下,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1。在一些情況下,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4。在各種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包括嵌合鉸鏈,所述嵌合鉸鏈相對於相同同型之野生型鉸鏈減少Fcγ受體結合。
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可直接或間接彼此連接以形成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者,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各自連接至單獨多聚化域。一個多聚化域與另一多聚化域之締合促進兩個抗原結合域之間的締合,從而形成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如本文所用,「多聚化域」為能夠與具有相同或相似結構或構造之第二多聚化域締合之任何大分子、蛋白、多肽、肽或胺基酸。舉例而言,多聚化域可為包括免疫球蛋白CH3域之多肽。多聚化組分之非限制性實例為免疫球蛋白之Fc部分(包括CH2-CH3域),例如選自同型IgG1、IgG2、IgG3及IgG4以及各同型群組內之任何異型(allotype)之IgG的Fc域。
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將通常包括兩個多聚化域,例如兩個各自獨立地為單獨抗體重鏈之部分的Fc域。第一及第二多聚化域可具有相同IgG同型,諸如例如IgG1/IgG1、IgG2/IgG2、IgG4/IgG4。或者,第一及第二多聚化域可具有不同IgG同型,諸如例如IgG1/IgG2、IgG1/IgG4、IgG2/IgG4等。
在某些實施例中,多聚化域為含有至少一個半胱胺酸殘基長度為1至約200個胺基酸之Fc片段或胺基酸序列。在其他實施例中,多聚化域為半胱胺酸殘基或含半胱胺酸之短肽。其他多聚化域包含肽或多肽,所述肽或多肽包括或由白胺酸拉鏈、螺旋環圈基序(motif)或捲曲螺旋基序組成。
任何雙特異性抗體型式或技術均可用於製得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具有第一抗原結合特異性之抗體或其片段可功能性地連接(例如藉由化學偶合、基因融合、非共價締合或以其他方式)至一或多個其他分子實體(諸如具有第二抗原結合特異性之另一抗體或抗體片段)以產生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本發明之情形下的具體例示性雙特異性型式包含但不限於例如基於scFv的或雙功能抗體雙特異 性型式、IgG-scFv融合物、雙重可變域(DVD)-Ig、四源雜交瘤(Quadroma)、臼包杵、常見輕鏈(例如具有臼包杵之常見輕鏈等)、互換Mab、互換Fab、(SEED)體、白胺酸拉鏈、Duobody、IgG1/IgG2、雙重作用Fab(DAF)-IgG及Mab2雙特異性型式(關於前述型式之綜述,參見例如Klein等人2012,mAbs 4:6,1-11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
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情形下,與Fc域的野生型、天然存在版本相比,多聚化域(例如Fc域)可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變化(例如插入、缺失或取代)。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包括Fc域中之一或多個修飾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所述修飾產生具有經修飾的Fc與FcRn之間的結合相互作用(例如增強或減弱)之經修飾Fc域。在一個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CH2或CH3區中之修飾,其中所述修飾增強酸性環境中(例如在pH在約5.5至約6.0範圍內之核內體中)Fc域與FcRn之親和力。此等Fc修飾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例如位置250(例如E或Q);250及428(例如L或F);252(例如L/Y/F/W或T)、254(例如S或T)及256(例如S/R/Q/E/D或T)處的修飾;或位置428及/或433(例如L/R/S/P/Q或K)及/或434(例如H/F或Y)處的修飾;或位置250及/或428處的修飾;或位置307或308(例如308F、V308F)及434處的修飾。在一個實施例中,修飾包括428L(例如M428L)及434S(例如N434S)修飾;428L、259I(例如V259I)及308F(例如V308F)修飾;433K(例如H433K)及434(例如434Y)修飾;252、254及256(例如252Y、254T及256E)修飾;250Q及428L修飾(例如T250Q及M428L);及307及/或308修飾(例如308F或308P)。
本發明亦包含包括第一CH3域及第二Ig CH3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第一及第二Ig CH3域彼此相差至少一個胺基酸,且其中與缺乏胺基酸差異之雙特異性抗體相比至少一個胺基酸差異減弱雙特異性抗體與蛋白A之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Ig CH3域結合蛋白A且第二Ig CH3域含有減小或破壞蛋白A結合之突變,諸如H95R修飾(由IMGT外顯子編號;H435R,由EU編號)。第二CH3可進一步包括Y96F修飾(由IMGT;Y436F,由EU)。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8,586,713號。可發現於第 二CH3內之進一步修飾在IgG1抗體之情形下包含:D16E、L18M、N44S、K52N、V57M及V82I(由IMGT;D356E、L358M、N384S、K392N、V397M及V422I,由EU);在IgG2抗體之情形下包含:N44S、K52N及V82I(IMGT;N384S、K392N及V422I,由EU);及在IgG4抗體之情形下包含:Q15R、N44S、K52N、V57M、R69K、E79Q及V82I(由IMGT;Q355R、N384S、K392N、V397M、R409K、E419Q及V422I,由EU)。
在某些實施例中,Fc域可為衍生自超過一種免疫球蛋白同型之嵌合、組合Fc序列。舉例而言,嵌合Fc域可包括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 CH2區之部分或所有CH2序列以及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之部分或所有CH3序列。嵌合Fc域亦可含有嵌合鉸鏈區。舉例而言,嵌合鉸鏈可包括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鉸鏈區之「上鉸鏈」序列,與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鉸鏈區之「下鉸鏈」序列組合。可包含於本文所列舉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嵌合Fc域之特定實例包括(自N端至C端):[IgG4 CH1]-[IgG4上鉸鏈]-[IgG2下鉸鏈]-[IgG4 CH2]-[IgG4 CH3]。可包含於本文所列舉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嵌合Fc域之另一實例包括(自N端至C端):[IgG1 CH1]-[IgG1上鉸鏈]-[IgG2下鉸鏈]-[IgG4 CH2]-[IgG1 CH3]。可包含於本發明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中之嵌合Fc域之此等及其他實例描述於2014年8月28日公開之美國公開案2014/0243504中,所述公開案以其全文併入本文中。具有此等通用結構配置之嵌合Fc域及其變體可具有經更改之Fc受體結合,其轉而影響Fc效應功能。
序列變體
與衍生出個別抗原結合域之對應生殖系序列相比,本發明之抗體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在重鏈及輕鏈可變域的框架區及/或CDR區中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插入及/或缺失。此等突變可容易地藉由比較本文所揭示之胺基酸序列與購自例如公共抗體序列資料庫之生殖系序列來確定。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包括衍生自本文所揭示之任何例示性胺基酸序列之抗原結合域,其中一或多個框架區及/或CDR區內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成衍生出抗體之生殖系序列的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另一人類生殖系 序列之對應殘基或突變成對應生殖系殘基之保守胺基酸取代(此等序列變化在本文中統稱為「生殖系突變」)。本領域中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從本文所揭示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序列開始,可容易地產生許多包括一或多個個別生殖系突變或其組合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VH及/或VL域內之所有框架及/或CDR殘基突變回在最初衍生出抗原結合域之原始生殖系序列中發現的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僅某些殘基突變回原始生殖系序列,例如僅FR1之前8個胺基酸內或FR4之後8個胺基酸內所發現的突變殘基,或僅CDR1、CDR2或CDR3內所發現的突變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框架及/或CDR殘基中之一或多個突變成不同生殖系序列(亦即與最初衍生出抗原結合域之生殖系序列不同的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此外,抗原結合域可在框架區及/或CDR區內含有兩個或更多個生殖系突變之任何組合,例如其中某些個別殘基突變成特定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而不同於原始生殖系序列之某些其他殘基維持不變或突變成不同生殖系序列之對應殘基。在獲得之後,可以容易地測試含有一或多個生殖系突變之抗原結合域的一或多種所期望的特性,諸如提高之結合特異性、增加的結合親和力、提高或增強的拮抗性或促效生物特性(視具體情況)、降低的免疫原性等。以此一般方式獲得之包括一或多個抗原結合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涵蓋於本發明內。
pH依賴性結合
本發明包含抗-BCMA抗體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徵。舉例而言,相比於中性pH,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在酸性pH下可展現減弱的與BCMA之結合。或者,相比於中性pH,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在酸性pH下可展現增強的與BCMA之結合。表述「酸性pH」包含低於約6.2之pH值,例如約6.0、5.95、5.9、5.85、5.8、5.75、5.7、5.65、5.6、5.55、5.5、5.45、5.4、5.35、5.3、5.25、5.2、5.15、5.1、5.05、5.0或更低。如本文所用,表述「中性pH」意謂約7.0至約7.4之pH。表述「中性pH」包含約7.0、7.05、7.1、7.15、7.2、7.25、7.3、7.35及7.4之pH值。
在某些情況下,「相比於中性pH在酸性pH下減弱之結合」 係根據在酸性pH下抗體與其抗原結合之KD值與中性pH下抗體與其抗原結合之KD值的比率(或反過來)表述。舉例而言,出於本發明之目的若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展現約3.0或更大之酸性/中性KD比率,則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視為展現「相比於中性pH在酸性pH下減弱之與BCMA之結合」。在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的酸性/中性KD比率可為約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100.0或更大。
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徵之抗體可例如藉由篩選相比於中性pH在酸性pH下與特定抗體之結合減弱(或增強)的抗體群體來獲得。另外,在胺基酸水平下抗原結合域之修飾可產生具有pH依賴性特徵之抗體。舉例而言,藉由用組胺酸殘基取代抗原結合域(例如在CDR內)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可獲得相對於中性pH在酸性pH下抗原結合減弱之抗體。
包括Fc變異體之抗體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提供抗-BCMA抗體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Fc域,所述Fc域包括一或多個增強或減輕抗體與FcRn受體的結合(例如相比於中性pH值,在酸性pH值下)之突變。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在Fc域之CH2或CH3區中包括突變之抗體,其中突變增加酸性環境(例如其中pH在約5.5至約6.0範圍內之核內體)中Fc域與FcRn之親和力。此等突變可導致當向動物投與時,抗體之血清半衰期增加。此等Fc修飾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例如位置250(例如E或Q);250及428(例如L或F);252(例如L/Y/F/W或T)、254(例如S或T)及256(例如S/R/Q/E/D或T)處的修飾;或位置428及/或433(例如H/L/R/S/P/Q或K)及/或434(例如H/F或Y)處的修飾;或位置250及/或428處的修飾;或位置307或308(例如308F、V308F)及434處的修飾。在一個實施例中,修飾包括428L(例如M428L)及434S(例如N434S)修飾;428L、259I(例如V259I)及308F(例如V308F)修飾;433K(例如H433K)及434(例如434Y)修飾;252、254及256(例如252Y、 254T及256E)修飾;250Q及428L修飾(例如T250Q及M428L);及307及/或308修飾(例如308F或308P)。
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抗-BCMA抗體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Fc域,所述Fc域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之突變對或群組:250Q及248L(例如T250Q及M248L);252Y、254T及256E(例如M252Y、S254T及T256E);428L及434S(例如M428L及N434S);及433K及434F(例如H433K及N434F)。前述Fc域突變及本文所揭示之抗體可變域內之其他突變之所有可能的組合涵蓋於本發明範疇內。
抗體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生物學特徵
本發明包含以高親和力(例如奈莫耳或亞奈莫耳KD值)結合人類BCMA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
根據某些實施例,本發明包含結合人類BCMA(例如在25℃下)之抗體及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其中如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所量測KD為低於約5nM。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結合BCMA,其中如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量測KD為低於約20nM、低於約10nM、低於約8nM、低於約7nM、低於約6nM、低於約5nM、低於約4nM、低於約3nM、低於約2nM、低於約1nM、低於約800pM、低於約700pM、低於約500pM、低於約400pM、低於約300pM、低於約200pM、低於約100pM、低於約50pM或低於約25pM。本發明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結合人類BCMA(其中KD為低於約25pM)及結合猴子BCMA(其中KD為低於約170pM)之雙特異性抗體,如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量測。
本發明亦包含結合BCMA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如在25℃下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量測解離半衰期(t½)為大於約10分鐘或大於約125分鐘。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結合 BCMA,其中如在25℃下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量測t½為大於約3分鐘、大於約4分鐘、大於約10分鐘、大於約20分鐘、大於約30分鐘、大於約40分鐘、大於約50分鐘、大於約60分鐘、大於約70分鐘、大於約80分鐘、大於約90分鐘、大於100約分鐘、大於約110分鐘或大於約120分鐘。本發明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結合BCMA之雙特異性抗體,其中如在25℃下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例如使用如本文實例4中所定義之分析型式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量測t½為大於約10分鐘。
本發明亦包含如由如實例6中所示之FACS結合分析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所確定與表現內源性BCMA(例如NCI-H929、MOLP-8或OMP-2)之人類細胞系特異性結合的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
本發明亦包含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展現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之特徵:(a)壓制帶有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異種移植之免疫功能不全小鼠的腫瘤生長;(b)壓制帶有人類多發性骨髓瘤異種移植之免疫功能不全小鼠的已建立之腫瘤之腫瘤生長(參見例如實例10至15);及(c)壓制經工程改造以在表現人類CD3之免疫活性小鼠中表現人類BCMA之異體同質黑色素瘤及結腸癌瘤細胞的腫瘤生長。
本發明包含以高親和力結合人類CD3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本發明亦包含以中等或低親和力(取決於所期望的治療情形及特定靶向特性)結合人類CD3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情況下,低親和力包含以大於300nM、大於500nM或大於1μM之KD或EC50(例如在表面電漿子共振分析中所量測)結合CD3之抗體。本發明亦包含以不可量測親和力結合人類CD3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舉例而言,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情形下,其中一個臂結合CD3且另一臂結合靶抗原(例如BCMA),可能期望靶抗原結合臂以高親和力結合靶抗原,而抗-CD3臂僅以中等或低親和力或無親和力結合CD3。以此方式,可以實現抗原結合分子較佳靶向表現靶抗原之細胞,同時避免一般/未靶向之CD3結合及隨之而來的與其相關之不利副作用。
本發明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其能夠同時與人類CD3及人類BCMA結合。與表現CD3之細胞相互作用的結合臂可具有微弱到不可偵測之結合,如在適合之活體外結合分析中所量測。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結合表現CD3及/或BCMA之細胞之程度可藉由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評估,如本文實例5及實例6中所說明。
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雙特異性抗體,其特異性結合表現CD3但不表現BCMA(例如Jurkat)之人類T細胞系及/或表現BCMA之細胞。
本發明包含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雙特異性抗體,其以微弱(亦即低)或甚至不可偵測之親和力結合人類CD3。
本發明包含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雙特異性抗體,其以微弱(亦即低)或甚至不可偵測之親和力結合猴子(亦即食蟹獼猴)CD3。
本發明包含抗體、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雙特異性抗體,其結合人類CD3且誘導T細胞活化。
本發明包含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能夠消耗或減少個體之表現腫瘤抗原的細胞(參見例如實例8至16或實質上類似的分析)。舉例而言,根據某些實施例,提供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向個體單次投與或多次投與0.04mg/kg、0.4mg/kg或4mg/kg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引起個體的表現BCMA之細胞之數目減少(例如壓制或抑制個體之腫瘤生長)。
抗原決定基定位及相關技術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所結合之CD3及/或BCMA上的抗原決定基可由CD3或BCMA蛋白之3個或更多個(例如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或更多個)胺基酸之單一連續序列組成。或者,抗原決定基可由CD3或BCMA之複數個非連續胺基酸(或胺基酸序列)組成。本發明之抗體可與含於單一CD3鏈(例如CD3-ε、CD3-δ或CD3-γ)內之胺基酸相互作用或可與兩個或更多個不同CD3鏈上的胺基酸相互作用。如本文所用,術語「抗原決定基」係指與稱為互補位之抗體分子之可變區中的特異性抗原結合位點相互作用之抗原決 定子。單一抗原可具有超過一個抗原決定基。因此,不同抗體可結合抗原上之不同區域且可具有不同生物效應。抗原決定基可為構形或線性的。構形抗原決定基藉由來自線性多肽鏈之不同鏈段之空間並列胺基酸產生。線性抗原決定基為由多肽鏈中之相鄰胺基酸殘基產生之抗原決定基。在某些情形下,抗原決定基可包含抗原上之醣類、磷醯基或磺醯基部分。
本領域之一般技術人員已知的各種技術可用於確定抗體之抗原結合域是否「與多肽或蛋白內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相互作用」。例示性技術包含例如常規交叉阻斷分析,諸如所描述之Antibodies、Harlow及Lane(Cold Spring Harbor Press,Cold Spring Harb.,NY);丙胺酸掃描突變分析;肽墨點分析(Reineke,2004,《分子生物學方法》248:443-463)及肽裂解分析。另外,可採用諸如抗原決定基切除、抗原決定基提取及抗原化學修飾之方法(Tomer 2000《蛋白科學(Protein Science)》9:487-496)。另一可用於鑑別與抗體之抗原結合域相互作用之多肽內的胺基酸之方法為藉由質譜偵測之氫/氘交換。一般而言,氫/氘交換方法涉及氘標記所關注之蛋白,接著使抗體與氘標記蛋白結合。隨後,將蛋白/抗體複合物轉移至水中以允許氫-氘交換在除由抗體保護之殘基(其保持經氘標記)以外的所有殘基處發生。在抗體解離之後,對靶蛋白進行蛋白酶裂解及質譜分析,藉此顯露對應於與抗體相互作用之具體胺基酸的氘標記殘基。參見例如Ehring(1999)《分析生物化學(Analytical Biochemistry)》267(2):252-259;Engen及Smith(2001)《分析化學(Anal.Chem.)》73:256A-265A。抗原/抗體複合物之X射線結晶亦可用於抗原決定基定位目的。
本發明進一步包含抗-BCMA抗體,其結合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抗體(例如包括如本文表1中所示的任何胺基酸序列之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同樣地,本發明亦包含抗-BCMA抗體,其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抗體(例如包括如本文表1中所示之任何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結合BCMA。
本發明亦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以低或不可偵測結合親和力特異性結合人類CD3及/或食蟹獼猴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特異性結合人類BCMA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結合 CD3上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CD3特異性抗原結合域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及/或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結合BCMA上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BCMA特異性抗原結合域相同的抗原決定基。
同樣地,本發明亦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特異性結合人類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特異性結合人類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其中第一抗原結合域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BCMA特異性抗原結合域競爭結合BCMA,及/或其中第二抗原結合域與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具體例示性CD3特異性抗原結合域競爭結合CD3。
藉由使用本領域中已知之常規方法吾人可容易地確定特定抗原結合分子(例如抗體)或其抗原結合域是否結合與本發明之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相同的抗原決定基或競爭結合。舉例而言,為確定測試抗體是否結合BCMA(或CD3)上與本發明之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相同的抗原決定基,首先使參考雙特異性分子結合BCMA蛋白(或CD3蛋白)。隨後,評估測試抗體結合BCMA(或CD3)分子之能力。若在與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飽和結合後測試抗體能夠結合BCMA(或CD3),則可推斷測試抗體結合相比於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不同的BCMA(或CD3)之抗原決定基。另一方面,若測試抗體不能夠在與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飽和結合後結合BCMA(或CD3)分子,則測試抗體可結合與由本發明之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所結合之抗原決定基相同的BCMA(或CD3)之抗原決定基。隨後可進行其他常規實驗(例如肽突變及結合分析)以確認所觀測到的測試抗體之結合不足實際上是否係因結合與參考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相同的抗原決定基所致,或是否空間阻斷(或另一現象)造成所觀測到的結合不足。此種實驗可使用ELISA、RIA、Biacore、流式細胞測量術或此項技術中可用之任何其他定量或定性抗體結合分析來進行。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若如在競爭性結合分析(參見例如Junghans等人,《癌症研究(Cancer Res.)》1990:50:1495-1502)中所量測,例如1、5、10、20或100倍過量之一種抗原結合蛋白抑制另一抗原結合蛋白的結合至少50%,但較佳地75%、90%或甚至99%,則兩個抗原結合蛋白結合相同(或重疊)抗原決定基。或者,若抗原中基本上所有減少或消除一種抗 原結合蛋白之結合的胺基酸突變減少或消除另一抗原結合蛋白之結合,則認為兩個抗原結合蛋白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若僅減少或消除一種抗原結合蛋白之結合的胺基酸突變之子集減少或消除另一抗原結合蛋白的結合,則認為兩個抗原結合蛋白具有「重疊抗原決定基」。
為確定抗體或其抗原結合域是否與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在以下兩個方向進行上述結合方法:在第一方向,在飽和條件下使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結合BCMA蛋白(或CD3蛋白),隨後評估測試抗體與BCMA(或CD3)分子之結合。在第二方向,在飽和條件下使測試抗體結合BCMA(或CD3)分子,隨後評估參考抗原結合分子與BCMA(或CD3)分子之結合。若在兩個方向中,僅第一(飽和)抗原結合分子能夠結合至BCMA(或CD3)分子,則推斷測試抗體與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BCMA(或CD3)。如本領域中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與參考抗原結合分子競爭結合之抗體可能未必結合與參考抗體相同之抗原決定基,但可藉由結合重疊或相鄰抗原決定基而空間上阻斷參考抗體的結合。
抗原結合域之製備及雙特異性分子之構築
對特定抗原具有特異性之抗原結合域可藉由本領域中已知的任何抗體生產技術製備。在獲得之後,對兩個不同抗原(例如CD3及BCMA)具有特異性之兩個不同抗原結合域可使用常規方法適當地相對於彼此排列以產生本發明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本文中其他地方提供可用於構築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例示性雙特異性抗體型式之論述)。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多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個別組分(例如重鏈及輕鏈)中之一或多個係衍生自嵌合、人類化或完全人類抗體。用於製備此等抗體之方法為本領域中熟知的。舉例而言,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重鏈及/或輕鏈中的一或多者可使用VELOCIMMUNETM技術製備。使用VELOCIMMUNETM技術(或任何其他人類抗體生產技術),初始分離特定抗原(例如CD3或BCMA)之高親和力嵌合抗體,其具有人類可變區及小鼠恆定區。針對所期望的特徵(包含親和力、選擇性、抗原決定基等)表徵及選擇抗體。用所期望的人類恆定區替代小鼠恆定區以產生可併入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完全人類重鏈及/或輕鏈。
經基因工程改造之動物可用以製得人類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可使用不能重排且表現內源性小鼠免疫球蛋白輕鏈可變序列之經基因修飾小鼠,其中小鼠僅表現一或兩個由可操作地連接至內源性小鼠κ基因座處之小鼠κ恆定基因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序列編碼之人類輕鏈可變域。此等經基因修飾小鼠可用於產生包括兩個不同重鏈之完全人類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所述重鏈與包括衍生自兩個不同人類輕鏈可變區基因區段中之一者的可變域之一致輕鏈締合。(參見例如US 2011/0195454)。完全人類係指包括由DNA編碼之胺基酸序列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免疫球蛋白域,所述DNA衍生自在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免疫球蛋白域之各多肽之全部長度上的人類序列。在一些情況下,完全人類序列衍生自對於人類為內源性之蛋白。在其他情況下,完全人類蛋白或蛋白序列包括其中各組分序列衍生自人類序列之嵌合序列。儘管未受任何一個理論限制,但例如相比於任何野生型人類免疫球蛋白區或域,嵌合蛋白或嵌合序列一般經設計以將組分序列之接合點中之免疫原性抗原決定基的產生減到最少。
生物等效物
本發明涵蓋具有不同於本文所揭示之例示性分子的彼等胺基酸序列之胺基酸序列但保留結合CD3及/或BCMA之能力的抗原結合分子。當與親本序列比較時,此等變異分子可包括胺基酸之一或多個添加、缺失或取代,但展現與所描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生物活性基本上等效的生物活性。
本發明包含抗原結合分子,其為本文所列舉之任何例示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生物等效物。舉例而言,若兩個抗原結合蛋白或抗體為當在類似實驗條件下以單次劑量或多次劑量以相同莫耳劑量投與時其吸收速率及程度不展示顯著差異的醫藥等效物或醫藥替代物,則將所述兩個抗原結合蛋白或抗體視為生物等效。若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在其吸收程度上而非其吸收速率上等效,則將其視為等效物或醫藥替代物,且又可將其視為生物等效的,因為吸收速率中之此等差異為故意的且反映在標記中,對於在 例如長期使用方面達到有效主體藥物濃度非必要的,且對於所研究之特定藥品而言被視為醫學上無關緊要的。
在一個實施例中,若兩個抗原結合蛋白在安全性、純度及效能方面不存在臨床上有意義的差異,則其為生物等效的。
在一個實施例中,若患者可在參考產品與生物產品之間切換一或多次,相比於無此等切換之持續療法不存在預期的副作用(包含免疫原性之臨床顯著變化或有效性減弱)風險增加,則兩個抗原結合蛋白為生物等效。
在一個實施例中,若兩個抗原結合蛋白均針對使用條件藉由常用機制或作用機制起作用,至此等機制所已知的程度,則其為生物等效的。
生物等效性可藉由活體內及活體外方法證實。生物等效性量測包含例如(a)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之活體內測試,其中隨時間而變量測血液、血漿、血清或其他生物流體中抗體或其代謝物之濃度;(b)與人類活體內生物可用性資料相關且合理地預測人類活體內生物可用性資料之活體外測試;(c)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之活體內測試,其中隨時間而變量測抗體(或其靶)之適當急性藥理學效應;及(d)建立抗原結合蛋白之安全性、功效或生物可用性或生物等效性之經良好控制的臨床試驗。
本文所列舉之例示性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生物等效變異體可藉由例如進行殘基或序列之各種取代或刪除對於生物活性而言非必需之末端或內部殘基或序列來構築。舉例而言,對於生物活性而言非必需之半胱胺酸殘基可刪除或用其他胺基酸替代以防止在複性後形成不必要或不恰當的分子內雙硫橋鍵。在其他情形中,生物等效抗原結合蛋白可包含本文所列舉之例示性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變異體,所述變異體包括修飾分子之醣基化特徵的胺基酸變化,例如消除或移除醣基化之突變。
物種選擇性及物種交叉反應性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提供結合人類CD3而非來自其他物種之CD3的抗原結合分子。亦提供結合人類BCMA而非來自其他物種之BCMA的抗原結合分子。本發明亦包含結合人類CD3及來自一或多種非 人類物種之CD3的抗原結合分子;及/或結合人類BCMA及來自一或多種非人類物種之BCMA的抗原結合分子。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例示性實施例,提供抗原結合分子,其結合人類CD3及/或人類BCMA且可視具體情況結合或不結合以下中之一或多者:小鼠、大鼠、天竺鼠、倉鼠、沙鼠、豬、貓、狗、兔、山羊、綿羊、牛、馬、駱駝、食蟹獼猴、狨猴、恆河猴或黑猩猩CD3及/或BCMA。舉例而言,在本發明之特定例示性實施例中,提供包括結合人類BCMA及食蟹獼猴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特異性結合人類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包括結合人類BCMA及食蟹獼猴BCMA之第一抗原結合域以及特異性結合人類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治療性調配物及投與
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括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用適合之載劑、賦形劑及提供提高的轉移、遞送、耐受性及類似性質之其他試劑調配。可於所有醫藥化學家已知之處方集中查詢眾多適當調配物:《雷明頓氏醫藥科學(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lishing Company,Easton,PA。此等調配物包含例如粉劑、糊劑、軟膏、凝膠劑、蠟、油、脂質、含有囊泡之脂質(陽離子型或陰離子型)(諸如LIPOFECTINTM,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CA)、DNA接合物、無水吸收糊劑、水包油及油包水乳液、聚乙二醇乳液(具有各種分子量之聚乙二醇)、半固體凝膠及含有聚乙二醇之半固體混合物。亦參見Powell等人「用於非經腸配製物之賦形劑的概要(Compendium of excipients for parenteral formulations)」PDA(1998)《藥學科學技術雜誌(J Pharm Sci Technol)》52:238-311。
向患者投與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劑量可視患者之年齡及身材、靶向疾病、病況、投與途徑等而變化。較佳劑量通常根據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當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用於成年患者之治療目的時,宜靜脈內投與本發明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通常以約0.01至約20mg/kg體重、更佳地約0.02至約7、約0.03到約5或約0.05至約3mg/kg 體重之單次劑量。視病況之嚴重度而定,可調整治療之頻率及持續時間。投與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有效劑量及時程可憑經驗確定;舉例而言,患者進展可藉由週期性評估監測,且相應地調整劑量。此外,可使用本領域中熟知之方法(例如Mordenti等人,1991,《醫藥研究(Pharmaceut.Res.)》8:1351)進行劑量之種間按比例調整。。
各種遞送系統為吾人所知且可用以投與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例如囊封於脂質體中、微粒、微膠囊、能夠表現突變病毒之重組細胞、受體介導之內吞作用(參見例如Wu等人,1987,《生物化學雜誌(J.Biol.Chem.)》262:4429-4432)。引入方法包含但不限於皮內、肌肉內、腹膜內、靜脈內、皮下、鼻內、硬膜外及經口途徑。組合物可藉由任何便利途徑投與,例如藉由輸液或快速注射、藉由經由上皮或黏膜皮膚內層(例如口腔黏膜、直腸及腸道黏膜等)吸收,且可與其他生物活性劑一起投與。可全身性或局部投與。
可用標準針及注射器皮下或靜脈內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此外,就皮下遞送而言,筆式遞送裝置易於應用於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此類筆式遞送裝置可為可再利用的或拋棄式的。可再利用的筆式遞送裝置一般利用含有醫藥組合物之可更換套筒。一旦在套筒內之所有醫藥組合物已投與且套筒清空後,空套筒可容易地丟棄且用含有醫藥組合物之新套筒替換。隨後可再使用筆式遞送裝置。在拋棄式筆式遞送裝置中,不存在可替換套筒。確切而言,拋棄式筆式遞送裝置預填充有保存於裝置內之儲集層中的醫藥組合物。在清空儲集層之醫藥組合物後,丟棄整個裝置。
許多可再利用筆式及自動注射遞送裝置應用於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的皮下遞送中。實例包含但不限於AUTOPENTM(Owen Mumford,Inc.,Woodstock,UK);DISETRONICTM筆(Disetronic Medical Systems,Bergdorf,Switzerland);HUMALOG MIX 75/25TM筆、HUMALOGTM筆、HUMALIN 70/30TM筆(Eli Lilly and Co.,Indianapolis,IN);NOVOPENTM I、II及III(Novo Nordisk,Copenhagen,Denmark);NOVOPEN JUNIORTM(Novo Nordisk,Copenhagen,Denmark);BDTM筆(Becton Dickinson,Franklin Lakes, NJ);OPTIPENTM、OPTIPEN PROTM、OPTIPEN STARLETTM及OPTICLIKTM(sanofi-aventis,Frankfurt,Germany)。應用於皮下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的拋棄式筆式遞送裝置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SOLOSTARTM筆(sanofi-aventis)、FLEXPENTM(Novo Nordisk)及KWIKPENTM(Eli Lilly)、SURECLICKTM自動注射器(Amgen,Thousand Oaks,CA)、PENLETTM(Haselmeier,Stuttgart,Germany)、EPIPEN(Dey,L.P.)及HUMIRATM筆(Abbott Labs,Abbott Park IL)。
在某些情形下,醫藥組合物可在控制釋放系統中遞送。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使用泵(參見Langer,見上文;Sefton 1987《生物醫學工程之關鍵參考(CRC Crit.Ref.Biomed.Eng.)》14:201)。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聚合材料;參見《控制釋放之醫藥應用(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ontrolled Release)》,Langer及Wise(編),1974,CRC Pres.,Boca Raton,Florida。在又一實施例中,可將控制釋放系統接近組合物之標靶置放,因此僅需要全身性劑量之一部分(參見例如Goodson,1984,《控制釋放之醫藥應用》中,見上文,第2卷,第115-138頁)。其他控制釋放系統論述於Langer,1990,《科學(Science)》249:1527-1533之綜述中。
可注射製劑可包含用於靜脈內、皮下、皮內及肌肉內注射;滴液輸液等之劑型。此等可注射製劑可藉由眾所周知的方法製備。舉例而言,可注射製劑可例如藉由將上文所描述之抗體或其鹽溶解、懸浮或乳化於習知地用於注射之無菌水性介質或油性介質中來製備。作為用於注射之水性介質,例如生理鹽水、含有葡萄糖及其他輔助劑之等滲溶液等,其可與適當的增溶劑(諸如醇(例如乙醇)、多元醇(例如丙二醇、聚乙二醇)、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例如聚山梨醇酯80、HCO-50(氫化蓖麻油之聚氧化乙烯(50mol)加合物)]等)組合使用。作為油性介質,採用例如芝麻油、大豆油等,其可與增溶劑(諸如苯甲酸苯甲酯、苯甲醇等)組合使用。由此製備之注射液較佳填充於適當之安瓿中。
有利地,將上文所描述之用於經口或非經腸用途之醫藥組合物製備成呈適合於配合活性成分之劑量的單位劑量之劑型。單位劑量中之此等劑型包含例如錠劑、丸劑、膠囊、注射劑(安瓿)、栓劑等。前述抗 體之含量一般為約5至約500mg/劑型/單位劑量;尤其在注射劑型中,較佳地前述抗體之含量為約5至約100mg且對於其他劑型為約10至約250mg。
抗原結合分子之治療性用途
本發明包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包括抗-BCMA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特異性結合CD3及BCMA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治療性組合物。治療性組合物可包括如本文所揭示之任何抗體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稀釋劑。如本文所用,表述「有需要之個體」意謂展現癌症之一或多種症狀或標誌的人類或非人類動物(例如表現腫瘤或患有本文下文提及之任何癌症的個體)或將另外受益於BCMA活性之抑制或減少或BCMA+細胞(例如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之消耗的個體。
本發明之抗體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包含其之治療性組合物)尤其適用於治療其中免疫反應的刺激、活化及/或靶向將為有益之任何疾病或病症。特定言之,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用於治療預防及/或減緩與BCMA表現或活性或BCMA+細胞之增殖有關或由其介導之任何疾病或病症。實現本發明之治療方法之作用機制包含在效應細胞存在下(例如)藉由CDC、細胞凋亡、ADCC、噬菌作用或藉由此等機制中的兩種或更多種之組合殺死表現BCMA之細胞。可使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抑制或殺死之表現BCMA的細胞包含例如多發性骨髓瘤細胞。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用以治療與BCMA表現相關的疾病或病症,包含例如包含多發性骨髓瘤之癌症或其他B細胞或漿細胞癌症,諸如瓦爾登斯特倫氏巨球蛋白血症、伯基特淋巴瘤及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氏淋巴瘤。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抗-BCMA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適用於治療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之患者。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相關實施例,提供包括向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之患者投與如本文所揭示的抗-BCMA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本領域中已知之分析/診斷 性方法(諸如腫瘤掃描等)可用以確定患者是否攜帶多發性骨髓瘤或另一B細胞譜系癌症。
本發明亦包含用於治療個體之殘餘癌症之方法。如本文所用,術語「殘餘癌症」意謂在用抗癌療法治療後,個體中存在或存留一種或多種癌細胞。
根據某些態樣,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與BCMA表現相關聯之疾病或病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之方法,其包括在個體已確定具有多發性骨髓瘤之後向個體投與本文其他地方所描述的一或多種抗-BCMA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本發明包含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之方法,其包括在個體已接收其他免疫療法或化學療法之後1天、2天、3天、4天、5天、6天、1週、2週、3週或4週、2個月、4個月、6個月、8個月、1年或更長時間向患者投與抗-BCMA抗體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組合療法及調配物
本發明提供包括投與醫藥組合物之方法,所述醫藥組合物包括本文所描述之任何例示性抗體及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的組合。可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組合或與組合投與之例示性其他治療劑包含例如抗腫瘤劑(例如化學治療劑,包含美法侖(melphalan)、長春新鹼(安可平(Oncovin))、環磷醯胺(癌得星(Cytoxan))、依託泊苷(VP-16)、小紅莓(阿德力黴素(Adriamycin))、小紅莓脂質體(多希(Doxil))、苯達莫司汀(特瑞達(Treanda))或任何其他已知在治療個體之漿細胞腫瘤中有效的化學治療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類固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包括靶向療法,包含沙利度胺(thalidomide)、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及硼替佐米(bortezomib),所述療法為批准用於治療新診斷患者之療法。來那度胺、泊馬度胺(pomalidomide)、硼替佐米、卡非佐米(carfilzomib)、帕比司他(panobinostat)、依薩佐米(ixazomib)、埃羅妥珠單抗(elotuzumab)及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為有效治療復發性骨髓瘤之第二治療劑的實例。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為包括放射療法或幹細胞移植之方案。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免疫調節劑。在某些實施例中, 第二治療劑可為蛋白酶體抑制劑,包含硼替佐米(萬珂(Velcade))、卡非佐米(凱普羅里斯(Kyprolis))、依薩佐米(恩萊瑞(Ninlaro))。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諸如帕比司他(法瑞達克)。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治療劑可為單株抗體、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可有利地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組合投與的其他試劑包含細胞介素抑制劑,包含小分子細胞介素抑制劑及結合細胞介素(諸如IL-1、IL-2、IL-3、IL-4、IL-5、IL-6、IL-8、IL-9、IL-11、IL-12、IL-13、IL-17、IL-18)或其相應受體之抗體。亦可投與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例如包括如本文所揭示之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醫藥組合物)作為包括一或多種治療組合之治療方案之部分,所述治療組合選自除本文所描述之彼等單株抗體以外的單株抗體(其可與漿細胞表面上之不同抗原相互作用)、雙特異性抗體(其具有一個結合腫瘤細胞表面上的抗原之臂及另一結合T細胞上的抗原之臂)、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檢查點抑制劑(例如靶向PD-1或CTLA-4之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PD-1抑制劑,諸如派姆單抗(克珠達)、納武單抗(歐狄沃)或賽咪單抗(REGN2810)。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PD-L1抑制劑,諸如阿特珠單抗(特森催克)、阿維魯單抗(巴文西亞)或德瓦魯單抗(英菲尼)。在某些實施例中,檢查點抑制劑可選自CTLA-4抑制劑,諸如伊匹單抗(易沃伊)。可與本發明之抗體結合使用之其他組合為上文所述。
本發明亦包含治療組合,其包括本文中提及之任何抗原結合分子及以下中之一或多種抑制劑:VEGF、Ang2、DLL4、EGFR、ErbB2、ErbB3、ErbB4、EGFRvIII、cMet、IGF1R、B-raf、PDGFR-α、PDGFR-β、FOLH1(PSMA)、PRLR、STEAP1、STEAP2、TMPRSS2、MSLN、CA9、尿溶蛋白或前述細胞介素中的任一種,其中抑制劑為適體、反義分子、核糖核酸酶、siRNA、肽體、奈米抗體或抗體片段(例如Fab片段;F(ab')2片段;Fd片段;Fv片段;scFv;dAb片段;或其他經工程改造之分子,諸如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及最小識別單位)。本 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亦可與抗病毒劑、抗生素、鎮痛劑、皮質類固醇及/或NSAID組合投與及/或共調配。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亦可作為亦包含放射治療及/或習知化學療法的治療方案之部分投與。
其他治療活性組分可在即將投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前、與投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同時或在投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後不久投與;(出於本發明的目的,此等投與方案視為「與其他治療活性組分組合」投與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包含醫藥組合物,其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與如本文其他地方所描述之一或多種其他治療活性組分共調配。
投與方案
根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可在限定時程內向個體投與多個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抗-BCMA抗體或特異性結合BCMA及CD3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包括向個體依序投與多個劑量的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如本文所用,「依序投與」意謂各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係在不同時間點向個體投與,例如在由預定間隔(例如小時、天、週或月)分隔開的不同天。本發明包含方法,其包括向患者依序投與單一初始劑量的抗原結合分子,接著投與一或多個第二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且視情況接著投與一或多個第三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
術語「初始劑量」、「第二劑量」及「第三劑量」係指投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時間順序。因此,「初始劑量」為在治療方案開始時投與之劑量(亦稱為「基線劑量」);「第二劑量」為在初始劑量之後投與之劑量;及「第三劑量」為在第二劑量之後投與之劑量。初始、第二及第三劑量均可含有相同量之抗原結合分子,但一般可在投與頻率方面彼此不同。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初始、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中所含的抗原結合分子之量在治療時程期間彼此不同(例如視需要上調或下調)。在某些實施例中,在治療方案開始時投與兩個或更多個(例如2、3、4或5個)劑量作為「負載劑量(loading dose)」,接著在較低頻率基礎上投與後續劑量(例如「維持劑量」)。
在本發明一個例示性實施例中,各第二及/或第三劑量在前 一劑量之後1至26(例如1、1½、2、2½、3、3½、4、4½、5、5½、6、6½、7、7½、8、8½、9、9½、10、10½、11、11½、12、12½、13、13½、14、14½、15、15½、16、16½、17、17½、18、18½、19、19½、20、20½、21、21½、22、22½、23、23½、24、24½、25、25½、26、26½或更多)週投與。如本文所用,片語「前一劑量」意謂在多次投與之順序中,在投與順序中之下一劑量之前向患者投與的抗原結合分子之劑量,而無插入劑量。
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方法可包括向患者投與任何數量之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抗-BCMA抗體或特異性結合BCMA及CD3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僅向患者投與單一第二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向患者投與兩個或更多個(例如2、3、4、5、6、7、8或更多個)第二劑量。同樣地,在某些實施例中,僅向患者投與單一第三劑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向患者投與兩個或更多個(例如2、3、4、5、6、7、8或更多個)第三劑量。
在涉及多個第二劑量之實施例中,各第二劑量可以與其他第二劑量相同的頻率投與。舉例而言,各第二劑量可在前一劑量之後1至2週向患者投與。類似地,在涉及多個第三劑量之實施例中,各第三劑量可以與其他第三劑量相同的頻率投與。舉例而言,各第三劑量可在前一劑量之後2至4週向患者投與。或者,向患者投與第二及/或第三劑量之頻率可在治療方案時程內變化。投與頻率亦可在治療時程期間在臨床檢查之後由醫師視個別患者之需要來調整。
抗體之診斷性用途
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亦可用於偵測及/或量測樣品中之BCMA或表現BCMA之細胞(例如)用於診斷性目的。舉例而言,抗-BCMA抗體或其片段可用以診斷特徵為BCMA之異常表現(例如過度表現、低表現、缺乏表現等)的病況或疾病。BCMA之例示性診斷性分析可包括例如使獲自患者之樣品與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接觸,其中抗-BCMA抗體用可偵測標記或報告分子標記。或者,未標記之抗-BCMA抗體可與自身可偵測地標記之二級抗體組合用於診斷性應用。可偵測標記或報告分子可為放射性同位素,諸如3H、14C、32P、35S或125I;螢光或化學發光部分,諸如異 硫氰酸螢光素或若丹明(rhodamine);或酶,諸如鹼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辣根過氧化酶或螢光素酶。本發明之抗-BCMA抗體的另一例示性診斷性用途包含用於個體之腫瘤細胞的非侵襲性鑑別及追蹤(例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成像)目的之89Zr標記(諸如89Zr-去鐵胺標記)抗體。(參見例如Tavare,R.等人《癌症研究》2016年1月1日;76(1):73-82;及Azad,BB.等人腫瘤標靶(Oncotarget)》2016年3月15日;7(11):12344-58)。可用於偵測或量測樣品中之BCMA的具體例示性分析包含酶聯結免疫吸附分析(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及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
可用於根據本發明之BCMA診斷性分析中的樣品包含可獲自在正常或病理病況下含有可偵測量之BCMA蛋白或其片段的患者之任何組織或流體樣品。一般而言,將量測獲自健康患者(例如未罹患異常BCMA水平或活性相關之疾病或病況的患者)之特定樣品中之BCMA水平以初始建立BCMA之基線或標準水平。可隨後將此BCMA基線水平對照獲自疑似患有BCMA相關疾病(例如含有表現BCMA之細胞的腫瘤)或病況之個體的樣品中所量測之BCMA水平比較。
實例
提出以下實例以便為本領域中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提供如何製得及使用本發明之方法及組合物之完整揭示內容及描述,且以下實例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人視作其發明之範疇。已努力確保關於所用數量(例如量、溫度等)之準確度,但應考慮一些實驗性誤差及偏差。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份為重量份,分子量為平均分子量,溫度以攝氏度計,且壓力為大氣壓或接近大氣壓。
實例1:產生抗-BCMA抗體
抗-BCMA抗體係藉由用人類BCMA抗原(例如hBCMA,SEQ ID NO:115)使經基因修飾小鼠免疫或藉由用人類BCMA抗原使包括編碼人類免疫球蛋白重鏈及κ輕鏈可變區的DNA之經工程改造小鼠免疫來獲得。
免疫後,自各小鼠採集脾細胞且將其(1)與小鼠骨髓瘤細 胞融合以保留其成活力且形成融合瘤細胞並篩選BCMA特異性或(2)使用人類BCMA片段作為結合且鑑別反應性抗體(抗原陽性B細胞)之分選試劑分選B細胞(如US 2007/0280945A1中所描述)。
初始分離具有人類可變區及小鼠恆定區之BCMA的嵌合抗體。針對所期望的特徵(包含親和力、選擇性等)表徵及選擇抗體。若需要,用所期望的人類恆定區(例如野生型或經修飾的IgG1或IgG4恆定區)替代小鼠恆定區以產生完全人類抗-BCMA抗體。雖然所選恆定區可根據具體用途而改變,但高親和力抗原結合及靶特異性特徵存在於可變區中。
抗-BCMA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及核酸序列: 表1列舉本發明之選定抗-BCMA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以及CDR的胺基酸序列標識符。對應核酸序列標識符列舉於表2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48-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48-9
實例2:產生抗-CD3抗體
如WO 2017/053856(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所描述產生抗-CD3抗體。兩種此等抗-CD3抗體選自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BCMA x抗-CD3抗體之產物。表3列舉選定抗-CD3抗體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以及CDR的胺基酸序列標識符。對應核酸序列標識符列舉於表4中。 用於製備根據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的其他抗-CD3抗體可見於例如WO 2014/04723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49-1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49-12
實例3:產生結合BCMA及CD3之雙特異性抗體
本發明提供結合CD3及BCMA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此等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本文中亦稱為「抗-BCMA x抗-CD3或抗-CD3 x BCMA或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分子」。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分子之抗-BCMA部分適用於靶向表現BCMA(亦稱為CD269)之腫瘤細胞,且雙特異性分子之抗-CD3部分適用於活化T細胞。腫瘤細胞上之BCMA及T細胞上之CD3的同時結合有助於藉由經活化之T細胞定向殺死(細胞裂解)靶腫瘤細胞。
使用標準方法構築包括抗-BCMA特異性結合域及抗-CD3特異性結合域之雙特異性抗體,其中抗-BCMA抗原結合域及抗-CD3抗原結合域各自包括與共同LCVR配對的不同、相異之HCVR。在例示性雙特異性抗體中,利用來自抗-CD3抗體之重鏈、來自抗-BCMA抗體之重鏈及來自抗-CD3抗體之共同輕鏈來構築分子(10082)。在其他情況下,可利用來自抗-CD3抗體之重鏈、來自抗-BCMA抗體之重鏈及已知與多種重鏈臂有效混雜或配對的抗體輕鏈來構築雙特異性抗體。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0-13
表6展示本文所例示之雙特異性抗-BCMA x抗-CD3抗體之胺基酸序列標識符。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0-14
實例4:表面電漿子共振所推導出的抗-BCMA抗體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動力學常數
使用即時表面電漿子共振生物感測器使用Biacore 4000儀器測定hBCMA.mmh(SEQ ID NO:106)結合經純化之抗-BCMA mAb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mAb之平衡解離常數(KD值)。藉由與單株小鼠抗人類Fc抗體(GE,# BR-1008-39)胺偶合以捕獲經純化之抗-BCMA mAb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mAb來衍生CM5 Biacore感測器表面。所有Biacore結合研究均在由0.01M HEPES pH 7.4、0.15M NaCl、3mM EDTA、0.05% v/v界面活性劑P20組成的緩衝液(HBS-ET操作緩衝液)中進行。對於單體親和力,製備於HBS-ET操作緩衝液(在90至1.11nM範圍內,3倍稀釋)中之不同濃度的用C-末端myc-myc-六組胺酸標籤表示之人類BCMA(人類BCMA-MMH;SEQ ID NO:106)或用C-末端myc-myc-六組胺酸標籤表示之猴子BCMA(猴子BCMA-MMH;SEQ ID NO:110)的細胞外域。對於二聚親和力,製備於HBS-ET操作緩衝液(在30至0.37nM範圍內,3倍稀釋)中之不同濃度的用C-末端mFc標籤表示之人類BCMA(人類BCMA-MFC;SEQ ID NO:108)、用C-末端mFc標籤表示之猴子BCMA(猴子BCMA-MFC;SEQ ID NO:112)之細胞外域或製備30nM用C-末端mFc標籤表示之BCMA(小鼠BCMA-MFC;SEQ ID NO:114)。 隨後在所捕獲之抗-BCMA及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mAb表面上以30μL/分鐘之流動速率注射抗原樣品。監測抗體-試劑締合5分鐘,同時監測HBS-ET操作緩衝液中之解離10分鐘。所有結合動力學實驗均在25℃下進行。動力學締合(k a )及解離(k d )速率常數藉由使用Scrubber 2.0c曲線擬合軟體擬合即時感測器圖譜至1:1結合模型來確定。結合解離平衡常數(K D )及解離半衰期(t½)自動力學速率常數計算如下: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1-232
,及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1-233
如表7中所示,在25℃下,本發明之所有抗-BCMA抗體均結合人類BCMA-MMH,K D 值在1.06nM至3.56nM範圍內。如表8中所示,在25℃下,本發明之所有抗-BCMA抗體均結合人類BCMA-MFC,K D 值在22.3pM至103pM範圍內。如表9中所示,在25℃下,本發明之兩個抗-BCMA抗體結合猴子BCMA-MMH,K D 值在38.8nM至49.92nM範圍內。如表10中所示,在25℃下,本發明之四個抗-BCMA抗體結合猴子BCMA-MFC,K D 值在148pM至14.7nM範圍內。如表11中所示,在25℃下,本發明之四個抗-BCMA抗體結合小鼠BCMA-MFC,KD值在677pM至18.8nM範圍內。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1-1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1-1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2-1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2-1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2-1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2-20
實例5: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表現人類及食蟹獼猴CD3之細胞的FACS結合
利用流動式細胞量測分析以測定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及食蟹獼猴CD3(Jurkat細胞、經mfCD3工程改造之Jurkat細胞、原發性人類CD8+及食蟹獼猴CD8+ T細胞)之結合。簡言之,在FACS洗液存在下在冰上將1e05個細胞/孔與阻斷(PBS+1%經過濾FBS+5%小鼠血清)以及BCMA x CD3及對照抗體之連續稀釋液一起培育30分鐘。在培 育之後,將細胞用冷FACS洗液(PBS+1%經過濾FBS)洗滌兩次且經結合之抗體藉由在冰上與Alexa647-接合抗人類二級抗體一起再培育30分鐘來偵測。不含抗體或僅含二級抗體之孔用作對照。為了偵測猴子及人類T細胞,將CD4、CD8及CD16之人類及食蟹獼猴交叉反應性抗體之混合物添加至抗人類二級抗體。在培育之後,將細胞洗滌,再懸浮於200μL含有1%經過濾FBS之冷PBS中且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在BD FACS Canto II上分析。藉由FSC-H藉由FSC-A選擇單重峰事件接著側面及正向散射以選擇存活事件來閘控細胞。對於猴子T細胞,進行CD8+/CD16-細胞上之其他閘控。
使用Prism軟體中之4參數非線性回歸分析計算FACS結合之EC50值。
Jurkat細胞為表現人類CD3之T細胞淋巴母細胞細胞系。REGN5458結合Jurkat細胞及原發性人類CD8+ T細胞上之人類CD3,中值EC50分別為1.50×10-8M及3.20×10-8M。REGN5459與人類CD3之結合較弱,與Jurkat細胞之中值EC50為5.58×10-7M且與原發性人類CD8+ T細胞之中值EC50為4.71×10-6M。利用CRISPR/Cas9技術,將Jurkat細胞系工程改造成表現食蟹獼猴CD3ε及CD3δ鏈而非人類型式。REGN5458與經mfCD3工程改造之Jurkat細胞系之結合的中值EC50為1.51×10-8M,且與原發性食蟹獼猴CD8+ T細胞之結合的中值EC50為4.66×10-8M。REGN5459不與表現mfCD3之細胞結合。
對於陰性同型對照抗體(指定mAb15260)在任何細胞系上均未觀測到結合。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3-21
實例6:FACS結合分析評估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力
經由流式細胞量測術測定抗-BCMA x CD3抗體、mAb25442D結合BCMA陽性多發性骨髓瘤(NCI-H929、MM.1S、OPM-2 及RPMI-8226)、BCMA陽性淋巴瘤(Raji及Daudi)及BCMA陰性(HEK293)細胞之表面的能力。使用細胞解離緩衝液(Millipore,Cat# S-004-C)自燒瓶採集細胞且在96孔V型底培養板中將細胞接種於染色緩衝液(PBS,不含鈣及鎂(Irving 9240)+2%FBS(ATCC 30-2020))中,密度為500,000個細胞每孔。在4℃ °下用Alexa647接合抗-BCMA x CD3抗體(mAb25442D-A647)或具有與無關腫瘤靶向臂配對之相同CD3結合臂的Alexa 647接合同型對照(同型-A647)之兩倍連續稀釋液將細胞染色30分鐘。將細胞用染色緩衝液洗滌兩次且根據製造商說明用LIVE/DEADTM可固定綠色死細胞染色套組(Invitrogen,L34970)標記以區分活細胞與死細胞。隨後洗滌細胞且在4℃ °下使用稀釋於PBS中之BD Cytofix(BD,Cat # 554655)之50%溶液固定25分鐘。使樣品在Accuri C6流式細胞儀(BD Biosciences)上流動且在Flowjo 10.2(Tree Star)中分析。在閘控活細胞及單細胞之後,測定平均螢光強度(MFI),在Graphpad Prism中使用四參數邏輯方程式在10點反應曲線上繪製MFI值以計算EC50。各劑量-反應曲線之零條件亦包含於分析中作為兩倍連續稀釋之延續且表示為最低劑量。藉由獲取mAb25442D-A647 MFI與同型-A647 MFI之比率確定訊號雜訊比(S/N)。(表13)。mAb25442D-A647 S/N範圍為2至470且EC50值範圍為27至83nM。在HEK293細胞上未觀測到可偵測結合。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4-22
ND=由於非S形曲線而未確定
實例7:在表現BCMA之細胞存在下經由雙特異性抗-BCMA x抗-CD3抗體之T細胞活化
在Jurkat/NFATLuc報告子生物分析中利用若干具有不同BCMA表面表現水平之細胞系評估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活 性。使Jurkat細胞經工程改造以表現NFAT-螢光素酶報告子(Jurkat/NFATLuc.3C7)且將50,000個Jurkat報告細胞與50,000個BCMA陽性(Daudi、MM1-S、NCI-H929、OPM-2、RPMI-8226、MOLP-8或Raji)或BCMA陰性(HEK293)細胞在Thermo Nunclon δ 96白色微孔培養板孔中(Thermo Scientific,Cat # 136102)於50ul分析培養基(RPMI培養基,含10% FBS及1% P/S/G)中組合。將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mAb25441D或mAb25442D)或二價抗-BCMA抗體(mAb21581)之三倍連續稀釋液立即添加於50uL分析緩衝液中。將培養板輕輕攪動並在37℃、5% CO2培育箱中培育4至6小時。使用Promega One-Glo(Cat # E6130)及Perkin Elmer Envision讀板儀測定NFAT-螢光素酶活性。在GraphPad Prism中使用四參數邏輯方程式在12點反應曲線上繪製RLU以計算EC50值。各劑量-反應曲線之無抗體治療條件亦包含於分析中作為三倍連續稀釋之延續且表示為最低劑量。藉由獲取曲線上之最高RLU與最低RLU之比率確定訊號雜訊比(S:N)。
在表現BCMA之細胞存在下mAb25441D活化Jurkat/NFATLuc細胞,其中EC50在0.61nM至2.1nM範圍內且S:N在8至123範圍內。在表現BCMA之細胞存在下mAb25442D活化Jurkat/NFATLuc細胞,其中EC50在2.6nM至11nM範圍內且S:N在7至120範圍內。具有較高親和力CD3結合臂之BCMA x CD3雙特異性mAb25441D始終比具有較低親和力CD3結合臂之mAb25442D更有效;然而,兩種雙特異性抗體之S:N類似。在HEK293細胞存在下兩種抗體皆不活化Jurkat/NFATLuc細胞,且對照雙特異性抗體未顯著增加任何測試細胞系之Jurkat報告子活性。結果展示於下表14A及14B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5-2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6-24
實例8:基於FACS之細胞毒性分析評估在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存在下T細胞介導的表現BCMA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之殺死
在一組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系上使用Quantum Simply Cellular抗人類IgG套組且按照製造商之說明(Bangs Laboratories)測定市售抗人類BCMA抗體(純系19F2)之抗體結合能力(ABC)。
簡言之,在4℃下與APC接合抗hBCMA-19F2抗體之滴定一起培育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系(H929、MM1S、U266、MOLP8及RPMI8226)及Quantum Simply Cellular珠粒30分鐘。在培育之後,將細胞及珠粒洗滌三次,再懸浮於200μL含有1%經過濾FBS之冷PBS中且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分析。使用QuickCal®模板(Bangs Labs),自藉由處於飽和狀態之珠粒群體的通道強度所產生之標準曲線內插各細胞系之飽和水平的抗-BCMA 19F2之ABC。
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測定由休眠人類或食蟹獼猴T細胞所致之表現BCMA的靶細胞之殺死。簡言之,將人類或食蟹獼猴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以1×106個細胞/mL接種於補充RPMI(人類)或X-Vivo(食蟹獼猴)之培養基中且在37℃下培育整夜以便藉由消耗黏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及一些單核細胞來富集淋巴細胞。次日,將表現BCMA之靶細胞用1uM之紫細胞追蹤(Violet CellTrace)標記且在37℃下使其與黏附細胞耗盡之PBMC(效應/靶細胞4:1比率)及BCMA x CD3雙特異性或對照抗體之連續稀釋液共培育。在48至72小時之後,將細胞自細胞培養板移出,用表型分型抗體及活/死細胞活力染料混合物染色且藉由FACS分析。為了定量孔中存在的活靶細胞之數目在臨採集之前將20μl CountBright絕對計數珠粒添加至孔中。為了殺死特異性之評估,在經紫細胞追蹤器標記之群體上閘控細胞。靶細胞之存活百分比計算如下:靶存活=(R1/R2)×100, 其中R1=在效應細胞及抗體存在下存活靶細胞之絕對數,及R2=僅存活靶細胞之數量(在無效應細胞或測試抗體之情況下培養)。
將人類CD8+ T細胞閘控為CD45+/CD14-/CD4-/CD8+。將食蟹獼猴CD8+ T細胞閘控為CD45+/CD20-/CD14-/CD4-/CD8+ T細胞,將活化報告為在總體CD8+ T細胞中CD25+或CD69+ T細胞之百分比。
使用Prism軟體中之4參數非線性回歸分析計算靶細胞存活及T細胞活化之EC50值。
測試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之活化休眠人類及食蟹獼猴T細胞以殺死一組具有不同表面BCMA水平之表現BCMA的細胞之能力。在休眠人類T細胞作為效應細胞之情況下,REGN5458介導之5種不同BCMA細胞系的殺死具有在7.07×10-10M至3.45×10-11M範圍內之EC50值。REGN5459展示上述5種細胞系之殺死具有在1.66×10-9M至1.06×10-10M範圍內之EC50值。如藉由CD8+ T細胞上之CD25上調所量測,T細胞活化之EC50類似於殺死EC50。在1臂CD3同型對照mAb17664D存在下觀測到適當T細胞活化,但僅對於U266細胞系而言。對於所測試之同型對照未觀測到細胞毒性。
僅在MM細胞系H929上測試由食蟹獼猴T細胞介導之BCMA x CD3殺死。由REGN5458及REGN5459介導之細胞毒性的EC50分別為2.34×10-11及6.92×10-11。在人類或食蟹獼猴效應細胞情況下對於同型對照抗體mAb15260未觀測到細胞毒性或T細胞活化。結果展示於下表15A、15B及16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7-2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7-2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8-27
實例9:在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存在下自體T細胞介導之原發性多發性骨髓瘤母細胞之殺死的FACS細胞毒性分析
為了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監測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之特異性殺死,將來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之骨髓單核細胞(BMMC)接種於人類基質細胞(HS5)上且在37℃下靜置整夜。分開地,將匹配患者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解凍且在37℃下在補充RPMI培養基中以1×106個細胞/mL培養整夜以便藉由消耗黏附細胞富集淋巴細胞。次日,將BMMC與基質細胞(HS5)上的黏附細胞耗盡之未處理PBMC及BCMA x CD3雙特異性或1臂CD3同型對照(起始濃度66.7nM)之連續10x稀釋液在37℃下共培育。在第3、4或7天自細胞培養板移出細胞且藉由FACS分析。為了評估殺死之特異性,將多發性骨髓瘤細胞閘控為單一活的CD90陰性(排除基質細胞)、CD2陰性、CD56陽性。除MM455之外在大部分樣品中CD45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較低。報告活靶細胞之百分比用於如下計算經調整之存活率:經調整之存活率=(R1/R2)×100,其中R1=在抗體存在下%活靶細胞,及R2=在無測試抗體存在下%活靶細胞。
將T細胞閘控為CD2陽性、CD56陰性及CD4或CD8陽性。將T細胞活化報告為在總體CD4或CD8 T細胞中CD25+CD4或CD8 T細胞之百分比。
藉由自體供體PBMC測試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再導引殺原發性多發性骨髓瘤母細胞之能力。原發性MM母細胞之最大BCMA x CD3介導的細胞毒性範圍為52%至96%,對於REGN5458而言EC50在9.89×10-11M至3.67×10-9M範圍內對於REGN5459而言EC50在4.96×10-10M至7.94×10-8M範圍內。藉由評估CD8+ T細胞上CD25之上調量測T細胞活化。T細胞活化之EC50範圍為3.23×10-9至1.69×10-10。對於1臂CD3 (無靶結合)同型對照觀測到適當細胞毒性及T細胞活化。結果展示於下表17A及17B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9-2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59-29
實例10: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異基因型腫瘤模型中防止活體內表現BCMA之腫瘤(NCI-H929)生長
為測定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皮下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與0.5×106個自正常供體分離之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混合物。立即以4mg/kg之劑量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無關抗FelD1二價同型對照Ab(REGN2759)、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mAb17664D)、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Ab持續總共三週,且在40天內評估腫瘤生長。雖然在經媒劑、同型對照及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BCMA+腫瘤類似地生長,但所測試之BCMA x CD3 Ab均防止活體內腫瘤生長。
同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NSG小鼠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與0.5×106個來源於正常供體 之PBMC的混合物。立即以4mg/kg之劑量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無關抗FelD1二價同型對照Ab(REGN2759)、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mAb17664D)、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Ab持續總共三週。在實驗持續時間每週兩次用卡尺量測腫瘤生長。在腫瘤植入之後第40天處死小鼠。
同基因型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BCMA x CD3雙特異性Ab防止異基因型腫瘤模型中BCMA+ NCI-H929腫瘤之活體內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18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0-3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1-31
實例11: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防止表現BCMA之腫瘤(NCI-H929)生長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皮下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與0.5×106個自正常健康供體分離的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混合物。隨後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此等Ab,總共七個劑量,且在60天內評估腫瘤生長。雖然在經媒劑及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BCMA+ NCI-H929腫瘤類似地生長,但所測試之抗-BCMA x抗-CD3 Ab均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防止活體內腫瘤之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NSG小鼠皮下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與0.5×106個來源於正常健康供體的PBMC之混合物。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mAb17664D及REGN4460以4mg/kg給藥,而REGN5458及REGN5459以4mg/kg、0.4mg/kg或0.04mg/kg投與。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Ab,總共七個劑量。在實驗持續時間每週兩次用卡尺量測腫瘤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在此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BCMA x CD3雙特異性Ab 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防止BCMA+ NCI-H929腫瘤之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19中,且在圖1及圖2中說明。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3-3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4-3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5-3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6-3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7-37
實例12: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減小已建立之表現BCMA之腫瘤(NCI-H929)之尺寸且防止其生長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皮下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與0.5×106個自正常健康供體分離的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混合物。使腫瘤生長且建立5天直至其尺寸大致為70mm3。隨後在第5天向小鼠(n=7至8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此等Ab,總共七個劑量,且在55天內評估腫瘤生長。雖然在經媒劑及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BCMA+ NCI-H929腫瘤類似地生長,但所測試之抗-BCMA x抗-CD3 Ab均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活體內收縮已建立之腫瘤且防止腫瘤之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NSG小鼠皮下植入10×106個表現BCMA之NCI-H929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與0.5×106個來源於正常健康供體的PBMC之混合物。使腫瘤生長且建立5天直至其尺寸大致為70mm3。隨後在第5天向小鼠(n=7至8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mAb17664D及REGN4460以4mg/kg給藥,而REGN5458及REGN5459以4mg/kg、0.4mg/kg或0.04mg/kg投 與。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Ab,總共七個劑量。在實驗持續時間每週兩次用卡尺量測腫瘤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在此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減小已建立之BCMA+ NCI-H929腫瘤之尺寸且防止其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20中,且在圖3及4中說明。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8-3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69-3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0-4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1-41
實例13: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在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防止表現BCMA之腫瘤(MOLP-8)生長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皮下植入5×106個表現BCMA之MOLP-8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與1×106個自正常健康供體分離的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之混合物。隨後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劑量為4mg/kg、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此等Ab,總共七個劑量,且在56天內評估腫瘤生長。雖然在經媒劑及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 BCMA+ MOLP-8腫瘤類似地生長,但所測試之BCMA x CD3 Ab均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活體內防止腫瘤之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NSG小鼠皮下植入5×106個表現BCMA之MOLP-8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與1×106個來源於正常健康供體的PBMC之混合物。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PBS媒劑對照、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20;REGN4460)、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mAb17664D及REGN4460以4mg/kg給藥,而REGN5458及REGN5459以4mg/kg、0.4mg/kg或0.04mg/kg投與。每週兩次向小鼠投與Ab,總共七個劑量。在實驗持續時間每週兩次藉由卡尺量測腫瘤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在此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防止BCMA+ MOLP-8腫瘤之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21中,且在圖5及6中說明。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2-4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3-4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4-4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5-4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6-46
實例14:在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延緩表現BCMA之腫瘤(MOLP-8)之生長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在第11天,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腹膜內注射4×106個來自正常健康供體之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在第0天,向小鼠靜脈內投與2×106個經工程改造以亦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之BCMA+ MOLP-8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MOLP-8螢光素酶細胞)。隨後立即向小鼠(n=5個每組)投與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或劑量為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在第3天及第7天向小鼠投與兩次以上此等Ab,總共三個劑量。藉由量測麻醉動物中之腫瘤生物發光(BLI)在48天內評估腫瘤生長。作為陽性對照,向一組小鼠(n=5)僅提供MOLP-8螢光素酶細胞,而無PBMC或抗體。為了量測背景BLI水平,一組小鼠(n=5)未經處理且未接受腫瘤、PBMC或抗體。雖然在經CD3結合對照處理小鼠中BCMA+ MOLP-8螢光素酶腫瘤逐漸生長,但用REGN5458處理之BCMA x CD3 Ab延緩活體內腫瘤之生長。
異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在第11天,對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腹膜內注射5×106個來自正常健康供體之人類PBMC。在第0天,向小鼠靜脈內投與2×106個BCMA+ MOLP-8螢光素酶細胞.隨後立即向小鼠(n=5個每組)投與劑量為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或劑量為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在第3天及第7天向小鼠投與兩次以上此等Ab,總共三個劑量。藉由量測麻醉動物中之腫瘤BLI在48天內評估腫瘤生長。作為陽性對照,向一組小鼠(n=5)僅提供MOLP-8螢光素酶細胞,而無PBMC或抗體。為了量測背景BLI水平,一組小鼠(n=5)未經處理且未接受腫瘤、PBMC或抗體。
異基因型腫瘤生長之量測:將BLI成像用於量測腫瘤負荷。對小鼠IP注射150mg/kg之懸浮於PBS中的螢光素酶底物D-螢光素。在此注射之後五分鐘,使用Xenogen IVIS系統在異氟醚麻醉下進行小鼠之BLI成像。在D處之視野、1.5cm之對象高度及具有自動曝露時間之中等分格水平情況下藉由Living Image軟體進行圖像採集。使用Living Image軟體提取BLI訊號:在每個腫瘤塊周圍繪製關注區且將光子強度記錄為p/s/cm2/sr。
在此異基因型活體內腫瘤模型中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REGN5458延緩BCMA+ MOLP-8螢光素酶腫瘤之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22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7-4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8-4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79-49
實例15: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使活體內腫瘤(OPM-2)負擔降低至背景水平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進行異基因型腫瘤研究。在第0天,向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靜脈內投與2×106個經工程改造以亦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之BCMA+ OPM-2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OPM-2螢光素酶細胞)。在第10天,對小鼠腹膜內注射4×106個來自正常健康供體之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在第21天,向小鼠(n=5個每組)投與劑量為0.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0.4mg/kg之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在第25天及第28天向小鼠投與兩次以上此等Ab,總共三個劑量。藉由量測麻醉動物中之腫瘤生物發光(BLI)在第61天評估腫瘤生長。作為陽性對照,向一組小鼠(n=5)僅提供OPM-2螢光素酶細胞,而無PBMC或抗體。為 了量測背景BLI水平,一組小鼠(n=5)未經處理且未接受腫瘤、PBMC或抗體。雖然在經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BCMA+ OPM-2螢光素酶腫瘤逐漸生長,但在大部分動物中用REGN5458及REGN5459處理之BCMA x CD3 Ab使腫瘤負擔降低至背景水平。
異基因型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在第0天向免疫缺陷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J(NSG)小鼠靜脈內投與2×106個經工程改造以亦表現螢火蟲螢光素酶之BCMA+ OPM-2人類多發性骨髓瘤腫瘤細胞(OPM-2螢光素酶細胞)。在第10天,對小鼠腹膜內注射4×106個來自正常健康供體之人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在第21天,向小鼠(n=5個每組)投與劑量為0.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或0.4mg/kg之BCMA x CD3(G20;REGN5459)雙特異性Ab。在第25天及第28天向小鼠投與兩次以上此等Ab,總共三個劑量。藉由量測麻醉動物中之腫瘤生物發光(BLI)在第61天評估腫瘤生長。作為陽性對照,向一組小鼠(n=5)僅提供OPM-2螢光素酶細胞,而無PBMC或抗體。為了量測背景BLI水平,一組小鼠(n=5)未經處理且未接受腫瘤、PBMC或抗體。
異基因型腫瘤生長之量測:將BLI成像用於量測腫瘤負荷。對小鼠IP注射150mg/kg之懸浮於PBS中的螢光素酶底物D-螢光素。在此注射之後五分鐘,使用Xenogen IVIS系統在異氟醚麻醉下進行小鼠之BLI成像。在D處之視野、1.5cm之對象高度及具有自動曝露時間之中等分格水平情況下藉由Living Image軟體進行圖像採集。使用Living Image軟體提取BLI訊號:在每個腫瘤塊周圍繪製關注區且將光子強度記錄為p/s/cm2/sr。
雖然在經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BCMA+ OPM-2螢光素酶腫瘤逐漸生長,但在大部分動物中用REGN5458及REGN5459處理之BCMA x CD3 Ab使腫瘤負擔降低至背景水平。結果展示於下表23中,且在圖7中說明。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1-5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2-5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3-52
實例16: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壓制活體內異體同質腫瘤之生長
為測定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Ab)之活體內功效,在表現人類CD3之小鼠中進行異體同質腫瘤研究。對表現人類CD3deg而非鼠類CD3deg之C57BL/6小鼠(CD3人類化小鼠)皮下植入0.5×106個已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全長人類BCMA之B16黑素瘤細胞(B16/BCMA細胞)或1×106個已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全長人類BCMA的MC38結腸癌瘤細胞(MC38/BCMA)。隨後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劑量為0.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或劑量為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在第4天及第7天向小鼠投與此等Ab兩次以上,總共三個劑量,且在實驗期間評估腫瘤生長。雖然B16/BCMA腫瘤及MC38/BCMA腫瘤在經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生長,但BCMA x CD3 REGN5458能夠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活體內壓制兩種腫瘤系之生長。
異體同質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表現人類CD3deg而非鼠類CD3deg之C57BL/6小鼠(CD3人類化小鼠小鼠)皮下植入0.5×106個已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全長人類BCMA之B16F10黑素瘤細胞(B16/BCMA細胞)或1×106個已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全長人類BCMA的MC38結腸癌瘤細胞(MC38/BCMA)。隨後立即向小鼠(n=7個每組)投與劑量為0.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mAb17664D)或劑量為0.4mg/kg或0.0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在第4天及第7天向小鼠投與此等Ab兩次以上,總共三個劑量,且在實驗期間評估腫瘤生長。
異體同質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 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雖然B16/BCMA腫瘤及MC38/BCMA腫瘤在經CD3結合對照處理之小鼠中生長,但BCMA x CD3 REGN5458能夠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活體內壓兩種腫瘤系之生長。結果展示於下表24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4-5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5-54
實例17:藉由氫氘交換進行之REGN5458結合BCMA之抗原決定基定位
進行H/D交換抗原決定基定位質譜(HDX-MS)以測定與REGN5458(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相互作用之BCMA的胺基酸殘基(重組人類BCMA,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H/D交換方法之一般描述闡述於例如Ehring(1999)《分析生物化學》267(2):252-259;及Engen及Smith(2001)《分析化學》73:256A-265A中。
在整合式HDX/MS平台上進行HDX-MS實驗,所述平台由以下組成:用於氘標記及淬滅之Leaptec HDX PAL系統、用於樣品消化及負載之Waters Acquity M-Class(Auxiliary溶劑管理器)、用於分析型梯度 之Waters Acquity M-Class(μBinary溶劑管理器)及用於肽質量量測的Thermo Q Exactive HF質譜儀。
將標記溶液製備成pD 7.0之於D2O中之PBS緩衝液(10mM磷酸鹽緩衝液、140mM NaCl及3mM KCl,等效於在25℃下pH 7.4)。對於氘標記,在20℃下針對各個時間點重複兩次(例如非氘化對照=0秒;氘標記持續5分鐘及10分鐘)用90μL D2O標記溶液培育10μL之hBCMA.hFc(REGN2746,54.5μM;SEQ ID NO:120或hBCMA.hFc以1:2莫耳比(Ag-Ab複合物)與REGN5458預混合)。藉由添加100μL之預冷卻淬滅緩衝液(0.5M TCEP-HCl、8M脲及1%甲酸)至各樣品在20℃下培育5分鐘來淬滅氘化反應。隨後將經淬滅樣品注射至Waters HDX Manager中以用於在線胃蛋白酶/蛋白酶XIII消化。將經消化肽藉由C8管柱(1.0mm×50mm,NovaBioassays)用13分鐘梯度10%至32%B(移動相A:0.5%於水中之甲酸,移動相B:0.1%於乙腈中之甲酸)來分開。藉由Q Exactive HF質譜在LC-MS/MS或LC-MS模式中分析所洗脫之肽。
針對包含BCMA及其隨機序列之資料庫使用Byonic搜索引擎(Protein Metrics)搜索非氘化BCMA樣品之LC-MS/MS資料。使用非特異性酶促消化及人類醣基化作為共用可變修飾將檢索參數(在ELN中)設定為預設值。隨後將經鑑別之肽的列表導入至HDX Workbench軟體(3.3版)中以計算藉由LC-MS自所有氘化樣品偵測到之每種肽的氘吸收。對於給定的肽,將每個時間點之質心質量(強度加權平均質量)用於計算氘吸收(D)及氘吸收百分比(%D):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6-55
自單獨hBCMA.hFc及與REGN5458樣品複合之hBCMA.hFc鑑別處總共8種來自hBCMA.hFc之肽,代表hBCMA之100%序列覆蓋度。所有肽之平均標準差(SD)評估為1.4%(詳細計算定義於ELN及Pascal,BD等人(2012)《美國質譜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23(9):1512-1521中)。因此,任何展現高於4.2%(平均SD之3倍)的差異性D-吸收百分比值之肽定義為顯著受保 護。對於hBCMA.hFc,對應於SEQ ID NO:106(MLQMAGQCSQNEYFDSLLHACIPCQLRCSSNTPPLTCQRYCNA;SEQ ID NO:121)之胺基酸1至43的肽顯著由REGN5458保護。使用hBCMA.mmH(REGN2744,SEQ ID NO:106之胺基酸序列)證實此等殘基由REGN5458保護。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7-56
實例18:在與抗-BCMA抗體一起培育整夜之後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系上的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及其他BCMA抗體之FACS結合分析
利用流動式細胞量測分析以測定多發性骨髓瘤細胞系與抗-BCMA抗體一起培育整夜對表面BCMA水平之影響。將MM細胞系(H929、Molp8、U266及MM1.S)洗滌兩次且在37℃下在含有66.7或667nM抗-BCMA抗體、DAPT(γ-分泌酶抑制劑)之R10培養基(RPMI+10% FBS+pen/strep/glut)或單獨培養基中培養。在18小時之後,將孔用冷FACS洗液(PBS+1%經過濾FBS)洗滌且在冰上再懸浮於667nM之於冷染色緩衝液(Miltenyi 130-091-221)中之相同抗-BCMA抗體中30分鐘。在培育之後,將細胞用冷FACS洗液(PBS+1%經過濾FBS)洗滌兩次且經結合之抗體藉由在冰上與適當之抗人類二級抗體(抗hIgG或抗HIS)一起再培育30至45分鐘來偵測。在培育之後,將細胞洗滌,再懸浮於200μL含有1%經過濾FBS之冷PBS中且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在BD FACS Canto II上分析。藉由將先前在BCMA Ab或DAPT中培育整夜之染色細胞的MFI除以僅在培養基中培育整夜之染色細胞的MFI來計算染色之增加倍數。
BCMA藉由酶γ-分泌酶自細胞表面快速分裂。與γ-分泌酶抑制劑(諸如DAPT)一起培育整夜防止導致細胞表面上之BCMA水平增加的BCMA裂解。表26至29報告與僅在培養基中培育之細胞相比在抗 -BCMA抗體或DAPT中培育整夜的細胞上BCMA的中值螢光強度(MFI)之增加倍數。吾人觀測到與DAPT一起培育整夜藉由抗-BCMA抗體(BCMA x CD3雙特異性R5458、親本BCMA抗體mAb15281及其他內部BCMA抗體)使H929、Molp8、U266及MM.1S上所偵測到之BCMA水平分別增加2.3至4倍、2.4至8.6倍、5.3至9.0倍及11.9倍。
值得重視地,吾人亦觀測到將MM細胞系與66.7或667nM REGN5458或親本二價抗-BCMA抗體mAb21581一起培育整夜類似地使得藉由FACS所偵測之表面BCMA水平增加,表明抗-BCMA抗體之結合防止BCMA藉由γ-分泌酶裂解。抗體誘導之表面BCMA的增加因細胞系而不同,與H929或U266相比Molp8及MM1S細胞上之增加倍數更大。所述現象不限於REGN5458,因為其亦在其他內部BCMA抗體觀測到。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8-5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8-5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8-5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9-6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89-61
實例19:在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存在下人類及食蟹獼猴漿細胞之自體T細胞介導的殺死
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評估藉由非刺激性自體T細胞特異性殺死富集之CD138+人類或食蟹獼猴漿細胞。在收集後24小時內提供人類或食蟹獼猴骨髓抽出物及血液。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EasySep人類CD138+陽性選擇套組藉由陽性選擇自骨髓富集CD138+漿細胞。藉由密度分離來分離來自全血之PBMC。用1μM之Vybrant CFDA-SE螢光追蹤染料標記PBMC。在標記之後,在37℃下將1×104個富集之CD138+漿細胞以10:1之E:T比率與經Vybrant CFDA-SE標記的PBMC及REGN5458、CD3結合對照bsAb或BCMA結合對照mAb之連續稀釋液一起接種於圓底96孔培養板、完整培養基中72小時。在培養結束時,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利用可固定的LIVE/DEAD染料及漿細胞特異性細胞表面標誌物分析存活的CD138+漿細胞。將成活百分比標準化至對照條件(在僅PBMC存在下之漿細胞)。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評估T細胞活化。活化報告為表現CD25之CD2+/CD4+或CD2+/CD8+/CD16- T細胞之百分比。將T細胞活化百分比標準化至對照條件(在僅PBMC存在下之漿細胞)。
活體外研究評估REGN5458或陰性對照(BCMA結合對照mAb或CD3結合對照bsAb)對原發性人類及食蟹獼猴T細胞活化及自體漿細胞細胞毒性之影響。每種供體的細胞毒性及T細胞活化百分比之EC50值概述於表30中。
REGN5458在自體T細胞存在下以濃度依賴性方式介導來自供體1及2的原發性人類漿細胞之細胞毒性,EC50值分別為42.8pM及 191pM,且分別產生91%及89%之最大細胞毒性百分比。同時,REGN5458在來自供體1及2之人類漿細胞存在下以濃度依賴性方式介導T細胞活化,CD8+ T細胞活化之EC50值分別為214pM及860pM,且最大CD8+ T細胞活化百分比分別為2%及36%。在奈莫耳濃度之CD3結合對照下觀測到兩種供體中漿細胞之細胞毒性及僅供體2中CD8+ T細胞活化增加。在BCMA結合對照情況下在所測試之任何濃度下在任一供體中均未觀測到對細胞毒性或T細胞活化之影響。
REGN5458以濃度依賴性方式介導兩種供體中之原發性食蟹獼猴漿細胞的細胞毒性;計算出供體1之EC50為1.31nM,但不能確定供體2之EC50。在兩種供體中,REGN5458處理使得漿細胞之細胞毒性增加(供體1及2之最大細胞毒性百分比分別為94%及91%)。同時,REGN5458在來自供體1及2之食蟹獼猴漿細胞存在下以濃度依賴性方式介導T細胞活化,CD4+ T細胞活化之EC50值分別為28.1nM及18.1nM,且CD8+ T細胞活化之EC50值分別為22.4nM及76.7nM。對於供體1及2,所得CD4+ T細胞之最大T細胞活化百分比分別為9%及16%,且CD8+ T細胞之最大T細胞活化百分比分別為12%及17%。
在BCMA結合對照情況下在所測試之任何濃度下在所評估之任一細胞系中均未觀測到靶細胞殺死。在CD3結合對照情況下在奈莫耳濃度下觀測到在來自供體2之漿細胞存在下的一些靶細胞殺死及T細胞活化。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0-6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1-63
a測試每種供體之自體漿細胞。
實例20: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協同作用以增強活體內抗腫瘤功效
為確定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Ab)是否與PD-1阻斷產生協同作用以提供優良活體內抗腫瘤功效,在表現人類CD3之小鼠中進行異體同質腫瘤研究。結果證實組合REGN5458加PD-1阻斷提供比單獨REGN5458或PD-1阻斷優良之抗腫瘤功效。
異體同質腫瘤之植入及量測:對表現人類CD3deg而非鼠類CD3deg之C57BL/6小鼠(CD3人類化小鼠)皮下植入1×106個已經工程改造以表現全長人類BCMA之MC38結腸癌瘤細胞(MC38/BCMA)。使腫瘤建立3天,此時向小鼠(n=6或7個每組)投與劑量為0.4mg/kg之CD3結合對照雙特異性Ab(G;H4sH17664D)或劑量為0.04mg/kg或0.24mg/kg之BCMA x CD3(G;REGN5458)雙特異性Ab以及4mg/kg之代替抗小鼠PD-1抗體(純系RPM1-14)或4mg/kg之同型對照Ab(純系2A3)。具體處理組展示於下表31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1-64
在第7天及第11天向小鼠投與此等Ab兩次以上,總共三個劑量,且在實驗期間評估腫瘤生長。
異體同質腫瘤生長及抑制之計算:為了藉由外部卡尺測定腫 瘤體積,測定最大縱向直徑(長度以mm計)及最大橫向直徑(寬度以mm計)。基於卡尺量測之腫瘤體積藉由下式計算:體積(mm3)=(長度×寬度2)/2。
結果證實組合REGN5458加PD-1阻斷提供比單獨REGN5458或PD-1阻斷優良之抗腫瘤功效。特定言之,結果證實在第24天(收集所有處理組之資料的最後一天)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之組合在抑制腫瘤生長中產生統計學上顯著之協同治療作用(表32,0.04mg/kg之BCMA x CD3及4mg/kg之抗PD-1)。在第24天使用雙向ANOVA測試,在(i)REGN5458(0.04mg/kg)+同型與REGN5458(0.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3組對比第4組);(ii)REGN5458(0.24mg/kg)+同型與REGN5458(0.2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5組對比第6組);(iii)抗PD-1與REGN5458(0.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2組對比第6組)之間p<0.0001。在第24天使用雙向ANOVA測試,在抗PD-1與REGN5458(0.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2組對比第4組)之間p=0.0005。在此實驗中與PD-1阻斷組合增加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0.24mg/kg)之劑量產生類似於較低雙特異性抗體劑量加PD-1阻斷之腫瘤抑制。證實與較低劑量雙特異性抗體協同係有利的,因為使用較低劑量減小任何不利副作用之風險。類似地,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之組合在實驗結束時(第28天)在兩種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0.04mg/kg及0.24mg/kg)下均展示出對無腫瘤小鼠之數量的協同治療作用,如表33中所示。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2-6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3-6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4-6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5-6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5-69
實例21:抗-BCMA x抗-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協同作用以增強活體內抗腫瘤功效
在第二實驗中獲得類似結果,與上文實例20中所論述一致,不同之處在於每組小鼠之數量=10,且BCMA x CD3 REGN5458之較高劑量為0.4mg/kg。第二實驗之具體處理組展示於下表34中。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6-70
結果證實組合REGN5458加PD-1阻斷提供比單獨REGN5458或PD-1阻斷優良之抗腫瘤功效。特定言之,結果證實在第21天(收集所有處理組之資料的最後一天)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之組合在抑制腫瘤生長中產生協同治療作用(表35,0.04mg/kg之BCMA x CD3及4mg/kg之抗PD-1)。在第21天使用雙向ANOVA測試,在(i)REGN5458(0.04mg/kg)+同型與REGN5458(0.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3組對比第4組);(ii)抗PD-1與REGN5458(0.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2組對比第4組);(iii)抗PD-1與REGN5458(0.4mg/kg)+抗PD-1抗體之組合(第2組對比第6組)之間p<0.0001。如上文實例20中所論述,在此實驗中與PD-1阻斷組合增加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0.4mg/kg)之劑量產生類似於較低雙特異性抗體劑量與PD-1阻斷組合之腫瘤抑制。證實與較低劑量雙特異性抗體協同係有利的,因為使用較低劑量減小任何不利副作用之風險。類似地,BCMA x CD3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抗體之組合在實驗結束時(第25天)在兩種劑量之雙特異性抗體(0.04mg/kg及0.4mg/kg)下均展示出對無腫瘤小鼠之數量的協同治療作用,如表36中所示。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7-7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8-7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9-7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099-75
本發明之範疇不受本文所描述之具體實施例限制。實際上,根據前述描述,除本文所描述之修改以外,本發明之各種修改對本領域中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將變得顯而易見。此等修改意欲屬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序列表】 參考序列表
本申請以引用之方式併入在2019年7月8日創建且含有63,211位元組之以電腦可讀形式提交為文件10452WO01-Sequence的序列表。
<110>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Inc.)
<120> 雙特異性抗-BCMA 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130> 10452WO01
<150> 62/700,596
<151> 2018-07-19
<150> 62/750,968
<151> 2018-10-26
<150> 62/793,645
<151> 2019-01-17
<160> 125
<170> FastSEQ for Windows Version 4.0
<210> 1
<211> 36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1-76
<210> 2
<211> 12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1-7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2-78
<210> 3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2-79
<210> 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2-80
<210> 5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2-81
<210> 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2-82
<210> 7
<211> 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3-83
<210> 8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3-84
<210> 9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3-85
<210> 10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3-8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4-87
<210> 11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4-88
<210> 12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4-89
<210> 13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4-90
<210> 14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4-91
<210> 15
<211> 2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5-92
<210> 1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5-93
<210> 17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5-94
<210> 18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5-9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6-96
<210> 19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6-97
<210> 2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6-98
<210> 21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6-99
<210> 2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6-101
<210> 23
<211> 3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7-102
<210> 24
<211> 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7-103
<210> 25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7-104
<210> 26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7-10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8-106
<210> 27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8-107
<210> 28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8-108
<210> 29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2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8-109
<210> 30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8-110
<210> 31
<211> 2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9-111
<210> 32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9-112
<210> 33
<211> 35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9-113
<210> 34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09-11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0-115
<210> 35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0-116
<210> 3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0-117
<210> 37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0-118
<210> 3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0-119
<210> 39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3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1-120
<210> 40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1-121
<210> 41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1-122
<210> 42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1-12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2-124
<210> 43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2-125
<210> 44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2-126
<210> 45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2-127
<210> 46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2-128
<210> 47
<211> 2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3-129
<210> 4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3-130
<210> 49
<211> 35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4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3-131
<210> 50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3-13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4-133
<210> 51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4-134
<210> 5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4-135
<210> 53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4-136
<210> 5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4-137
<210> 55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5-138
<210> 5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5-139
<210> 57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5-140
<210> 5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5-14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6-142
<210> 59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5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6-143
<210> 60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6-144
<210> 61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6-145
<210> 62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6-147
<210> 63
<211> 2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7-148
<210> 6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7-149
<210> 65
<211> 37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7-150
<210> 66
<211> 12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7-15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8-152
<210> 67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8-153
<210> 6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8-154
<210> 69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6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8-155
<210> 7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8-156
<210> 71
<211> 5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9-157
<210> 72
<211> 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9-158
<210> 73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9-162
<210> 74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19-16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0-164
<210> 75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0-165
<210> 76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0-166
<210> 77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0-167
<210> 78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0-16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1-169
<210> 79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7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1-170
<210> 80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1-172
<210> 81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1-173
<210> 82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1-17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2-175
<210> 83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2-176
<210> 84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2-177
<210> 85
<211> 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2-178
<210> 86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2-179
<210> 87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3-180
<210> 88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3-181
<210> 89
<211> 37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8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3-182
<210> 90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3-18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4-184
<210> 91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4-185
<210> 9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4-186
<210> 93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4-187
<210> 94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5-188
<210> 95
<211> 5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5-189
<210> 96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5-190
<210> 97
<211> 37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5-191
<210> 98
<211> 12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5-19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6-193
<210> 99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9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6-194
<210> 10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6-195
<210> 101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6-196
<210> 10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7-197
<210> 103
<211> 5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7-198
<210> 104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
<400> 10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7-200
<210> 105
<211> 24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BCMA胞外mmh
<400> 10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7-201
<210> 106
<211> 8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BCMA胞外mmh
<400> 10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8-202
<210> 107
<211> 86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BCMA胞外mFc
<400> 10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8-203
<210> 108
<211> 28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hBCMA胞外mFc
<400> 10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8-20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9-205
<210> 109
<211> 24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mfBCMA胞外mmh
<400> 10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9-206
<210> 110
<211> 8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mfBCMA胞外mmh
<400> 11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29-20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0-208
<210> 111
<211> 86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mfBCMA胞外mFc
<400> 11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0-209
<210> 112
<211> 28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mfBCMA胞外mFc
<400> 11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0-21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1-211
<210> 113
<211> 84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具有小鼠Fc之小鼠BCMA胞外域
<400> 11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1-212
<210> 114
<211> 28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具有小鼠Fc之小鼠BCMA胞外域
<400> 11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2-213
<210> 115
<211> 18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BCMA(TNFRSF17)蛋白NP_001183.2
<400> 11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2-21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3-215
<210> 116
<211> 2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CD3 ε蛋白(>NP_000724.1 T細胞表面 醣蛋白CD3 ε鏈前體
<400> 116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3-216
<210> 117
<211> 17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CD3 δ蛋白(>NP_000723.1 T細胞表面 醣蛋白CD3 δ鏈同功異型物A前體
<400> 117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4-217
<210> 118
<211> 16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CD3 ζ蛋白(>NP_932170.1 T細胞表面 醣蛋白CD3 ζ鏈同功異型物1前體
<400> 11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4-218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5-219
<210> 119
<211> 18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CD3 γ蛋白(>NP_000064.1 T細胞表面 醣蛋白CD3 γ鏈前體
<400> 119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5-220
<210> 120
<211> 28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BCMA胞外hFc蛋白
<400> 120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5-22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6-222
<210> 121
<211> 4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類BCMA之肽1至43
<400> 121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6-223
<210> 122
<211> 12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1587N VH
<400> 122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7-224
<210> 123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1587N VL(CDR3中之非生殖系Cys)
<400> 123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7-225
<210> 124
<211> 12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1589N VH
<400> 124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8-226
<210> 125
<211> 1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21589N VL
<400> 125
Figure 108125183-A0202-12-0138-227

Claims (56)

  1.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特異性結合靶腫瘤細胞上之人類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具低於約100nM之EC50,如藉由活體外FACS結合分析所量測;及
    (b)特異性結合人類CD3之第二抗原結合域,具低於約10-6M之EC50,如藉由活體外FACS結合分析所量測。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活化T細胞,EC50低於約10-9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介導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系之T細胞殺死,EC50低於約10-9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活體外介導表現BCMA之原發性骨髓瘤細胞之自體T細胞殺死,EC50低於約10-8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如SEQ ID NO:106中所示之BCMA的胺基酸殘基1至43相互作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靶腫瘤細胞為漿細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靶腫瘤細胞來自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或患有另一B細胞病症之患者,所述B細胞病症部分特徵在於具有表現BCMA之B細胞。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食蟹獼猴BCMA交叉反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不與食蟹獼猴BCMA交叉反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約0.04mg/kg至約4.0mg/kg之劑量抑制表現BCMA之腫瘤細胞的增殖。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抑制BCMA+腫瘤細胞之增殖,所述腫瘤細胞選自由骨髓瘤細胞、淋巴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組成之群組。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抑制BCMA+腫瘤細胞之增殖,所述腫瘤細胞選自由H929細胞、MOLP-8細胞及OPM細胞組成之群組。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
    (a)含於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
    (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8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括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括SEQ ID NO: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
    (a)含於包括SEQ ID NO:90或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HCVR)內之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HCDR1、HCDR2及HCDR3);及
    (b)含於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LCVR)內之三個輕鏈互補決定區(LCDR1、LCDR2及LCDR3)。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
    (a)包括SEQ ID NO:92或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
    (b)包括SEQ ID NO:94或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
    (c)包括SEQ ID NO:96或SEQ ID NO: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或第18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括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括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
    (a)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或
    (b)分別包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
    (a)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或
    (b)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 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22.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
    (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92、94、96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
  23.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68、70、7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及
    (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分別包括SEQ ID NO:100、102、10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HCDR3域以及分別包括SEQ ID NO:84、86、88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LCDR3域。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
    (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及
    (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以及包括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
  26.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括:
    (a)第一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BCMA且包括有包括選自由SEQ ID NO:2、18、34、50、66、122及124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之CDR以及包括選自由SEQ ID NO:10、26、42、58、74、82、123及125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的LCVR之CDR;及
    (b)第二抗原結合域,其特異性結合人類CD3。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來自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所述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LCDR3域,其分別選自由SEQ ID NO:4-6-8-12-14-16、20-22-24-28-30-32、36-38-40-44-46-48、52-54-56-60-62-64、68-70-72-76-78-80、4-6-8-84-86-88、20-22-24-84-86-88、36-38-40-84-86-88、52-54-56-84-86-88及68-70-72-84-86-88組成的群組。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2/10、18/26、34/42、50/58、66/74、122/123、124/125、2/82、18/82、34/82、50/82、66/82、122/82及124/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至第2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選自由SEQ ID NO:90/82及98/82組成的群組之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CDR。
  31.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競爭結合BCMA或結合BCMA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32. 一種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競爭結合人類CD3或結合人類CD3上之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其中所述參考抗體包括第一抗原結合域及第二抗原結合域,所述第一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66/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所述第二抗原結合域包括有包括SEQ ID NO:90/82或SEQ ID NO:98/82之胺基酸序列的HCVR/LCVR對。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特異性抗體。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人類IgG重鏈恆定區。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1。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人類IgG重鏈恆定區為同型IgG4。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至第3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所述雙特異性抗體包括嵌合鉸鏈,所述嵌合鉸鏈相對於相同同型之野生型鉸鏈減少Fcγ受體結合。
  38.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稀釋劑。
  39. 一種核酸分子,其包括編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核苷酸序列。
  40. 一種表現載體,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核酸分子。
  41.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表現載體。
  42. 一種抑制個體之漿細胞腫瘤之生長的方法,其包括向所述個體投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漿細胞腫瘤為多發性骨髓瘤。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或第43項所述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投與第二治療劑或治療方案。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治療劑或治療方案包括化學治療藥物、DNA烷基化劑、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放射療法、幹細胞移植、與不同腫瘤細胞表面抗原及T細胞或免疫細胞抗原相互作用之不同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PD-1、PD-L1或CTLA-4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
  46. 一種治療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或患有另一表現BCMA之B細胞惡性腫瘤之患者的方法,其包括向所述個體投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表現BCMA之B細胞惡性腫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瓦爾登斯特倫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伯基特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或第47項所述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投與第二治療劑。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治療劑或治療方案包括化學治療藥物、DNA烷基化劑、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放射療法、幹細胞移植、與不同腫瘤細胞表面抗原及T細胞或免疫細胞抗原相互作用之不同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接合物、與抗腫瘤劑接合之雙特異性抗體、PD-1、PD-L1或CTLA-4檢查點抑制劑或其組合。
  50. 一種治療患有表現BCMA之腫瘤的患者之方法,其包括向所述個體投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經分離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與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的組合。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為抗PD-1抗體。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所述抗PD-1抗體為賽咪單抗(cemiplimab)(REGN2810)。
  53.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用於治療與BCMA之表現有關的疾病或病症。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所述之用途,其中所述疾病或病症為癌症。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所述之用途,其中所述癌症為多發性骨髓瘤。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至第5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所述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合物用於與抗PD-1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組合使用。
TW108125183A 2018-07-19 2019-07-17 雙特異性抗-BCMA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TWI8383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00596P 2018-07-19 2018-07-19
US62/700,596 2018-07-19
US201862750968P 2018-10-26 2018-10-26
US62/750,968 2018-10-26
US201962793645P 2019-01-17 2019-01-17
US62/793,645 2019-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966A true TW202019966A (zh) 2020-06-01
TWI838389B TWI838389B (zh) 2024-04-11

Family

ID=6751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183A TWI838389B (zh) 2018-07-19 2019-07-17 雙特異性抗-BCMA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2) US11384153B2 (zh)
EP (1) EP3823664A1 (zh)
JP (2) JP7319348B2 (zh)
KR (1) KR20210034032A (zh)
CN (1) CN112423785A (zh)
AU (1) AU2019307928A1 (zh)
BR (1) BR112021000186A2 (zh)
CA (1) CA3107126A1 (zh)
CL (1) CL2021000131A1 (zh)
CO (1) CO2021000188A2 (zh)
IL (1) IL279974A (zh)
MA (1) MA53168A (zh)
MX (1) MX2021000488A (zh)
PH (1) PH12021550031A1 (zh)
SG (1) SG11202100252SA (zh)
TW (1) TWI838389B (zh)
WO (1) WO2020018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96746A (ko) 2017-06-01 2024-06-26 리제너론 파마슈티칼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Bet v 1에 대한 인간 항체 및 이것의 사용 방법
AU2020398167A1 (en) * 2019-12-06 2022-07-2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multiple myeloma with bispecific anti-BCMA x anti-CD3 antibodies
TW202144425A (zh) * 2020-04-17 2021-12-01 大陸商上海翰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製備方法及醫藥用途
JP2023531968A (ja) 2020-07-01 2023-07-26 リジェネロン・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抗bet v 1抗体を使用してアレルギーを治療する方法
AU2021345124A1 (en) 2020-09-16 2023-03-30 Amgen Inc. Methods for administering therapeutic doses of bispecific T-cell engaging molec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MX2023003214A (es) 2020-09-18 2023-05-24 Regeneron Pharma Moleculas de union al antigeno que se unen a cd38 y/o cd28 y usos de las mismas.
CN114524878B (zh) * 2020-11-23 2024-08-02 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
CN114573703A (zh) 2020-12-02 2022-06-03 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t细胞衔接器治疗剂的开发和应用
MX2023006604A (es) 2020-12-04 2023-06-19 Tidal Therapeutics Inc Lipidos cationicos ionizables y nanoparticulas lipidicas, y metodos de sintesis y uso de los mismos.
TW202246333A (zh) * 2021-01-20 2022-12-01 大陸商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特異性結合bcma和cd3的抗原結合分子及其醫藥用途
JP2024506831A (ja) 2021-01-28 2024-02-15 リジェネロン・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サイトカイン放出症候群を治療するための組成物及び方法
CN115724996A (zh) * 2021-08-30 2023-03-03 上海君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含有膜表面结构域的多肽及其用途
EP4428156A1 (en) 2021-12-03 2024-09-11 Shandong Simcere Biopharmaceutical Co., Ltd. Anti-bcma nanobody and use thereof
IL313760A (en) * 2021-12-22 2024-08-01 Jackson Lab Human mouse models
AU2023254191A1 (en) 2022-04-11 2024-10-17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niversal tumor cell killing
CN117003871A (zh) * 2022-04-28 2023-11-07 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bcma和cd3的抗体及其用途
US20230416396A1 (en) 2022-05-18 2023-12-2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ult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cd38 and 4-1bb, and uses thereof
US20240002331A1 (en) 2022-06-08 2024-01-04 Tidal Therapeutics, Inc. Ionizable cationic lipids an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methods of synthesis and use thereof
WO2024081180A1 (en) * 2022-10-10 2024-04-1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for reducing alloantibody levels in subjects in need of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CN117126280B (zh) * 2022-12-06 2024-03-29 成都赛恩吉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亲水性氨基酸残基的抗人bcma纳米抗体及car-t和应用
US20240277844A1 (en) 2023-02-17 2024-08-22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Induced nk cells responsive to cd3/taa bispecific antibod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85035A0 (en) 1987-01-08 1988-06-30 Int Genetic Eng Polynucleotide molecule,a chimeric antibody with specificity for human b cell surface antigen,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WO1992022653A1 (en) 1991-06-14 1992-12-23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umanized antibodies
US6737056B1 (en) 1999-01-15 2004-05-18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BR0013391A (pt) 1999-08-17 2002-07-09 Biogen Inc Uso do receptor baff (bcma) como um agente imunoregulador
US20040002068A1 (en) 2000-03-01 2004-01-01 Corixa Corporatio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TE489395T1 (de) 2000-12-12 2010-12-15 Medimmune Llc Moleküle mit längeren halbwertszeiten, zusammensetzungen und deren verwendung
DE10206325A1 (de) 2002-02-14 2003-09-04 Medinnova Ges Med Innovationen Ummantelter Mikroorganismus
US7261893B2 (en) 2002-10-22 2007-08-28 Wyeth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GDF-8 and uses therefor
US7700099B2 (en) 2005-02-14 2010-04-20 Merck & Co., Inc. Non-immunostimulatory antibody and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 same
AR056142A1 (es) 2005-10-21 2007-09-19 Amgen Inc Metodos para generar el anticuerpo igg monovalente
PL2041177T3 (pl) 2006-06-02 2012-09-28 Regeneron Pharma Przeciwciała o wysokim powinowactwie przeciw ludzkiemu receptorowi IL 6
NZ594985A (en) 2009-03-10 2013-07-26 Biogen Idec Inc Anti-bcma (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cd269, tnfrsf17) antibodies
EP3916011A1 (en) 2009-06-26 2021-12-0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Readily isolated bispecific antibodies with native immunoglobulin format
RU2724663C2 (ru) 2010-02-08 2020-06-25 Ридженерон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з, Инк. Мышь с общей легкой цепью
TWI667346B (zh) 2010-03-30 2019-08-01 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促進抗原消失之具有經修飾的FcRn親和力之抗體
JP2014500879A (ja) 2010-11-16 2014-01-16 ベーリンガー インゲルハイム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Bcma発現に相関性を有する疾患を治療する因子及び方法
EP4303236A3 (en) 2010-11-30 2024-03-20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Cytotoxicity-inducing therapeutic agent
US20140105915A1 (en) 2011-05-27 2014-04-17 Glaxo Group Limited Bcma (cd269/tnfrsf17) - binding proteins
UA112434C2 (uk) 2011-05-27 2016-09-12 Ґлаксо Ґруп Лімітед Антигензв'язувальний білок, який специфічно зв'язується з всма
TWI679212B (zh) 2011-11-15 2019-12-11 美商安進股份有限公司 針對bcma之e3以及cd3的結合分子
JOP20200236A1 (ar) * 2012-09-21 2017-06-16 Regeneron Pharma الأجسام المضادة لمضاد cd3 وجزيئات ربط الأنتيجين ثنائية التحديد التي تربط cd3 وcd20 واستخداماتها
EP2914628A1 (en) 2012-11-01 2015-09-09 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An antibody that binds cd269 (bcma)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plasma cell diseases such as multiple myelo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US9243058B2 (en) 2012-12-07 2016-01-26 Amgen, Inc. BCMA antigen binding proteins
TW201425336A (zh) 2012-12-07 2014-07-01 Amgen Inc Bcma抗原結合蛋白質
TWI682941B (zh) 2013-02-01 2020-01-21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含嵌合恆定區之抗體
WO2014122143A1 (en) 2013-02-05 2014-08-14 Engmab Ag Method for the sel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bcma
EP2762496A1 (en) 2013-02-05 2014-08-06 EngMab AG Method for the sel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BCMA
EP2762497A1 (en) 2013-02-05 2014-08-06 EngMab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CD3epsilon and BCMA
AR095374A1 (es) 2013-03-15 2015-10-14 Amgen Res (Munich) Gmbh Moléculas de unión para bcma y cd3
US20180112384A1 (en) 2013-12-30 2018-04-26 Craig Rothleitner Drainage treatment system
UA121031C2 (uk) 2014-04-30 2020-03-25 Макс-Дельбрюк-Центрум Фюр Молекуляре Медицин Ін Дер Гельмгольтц-Ґемайншафт Гуманізоване антитіло проти cd269 (bcma)
EP2982692A1 (en) 2014-08-04 2016-02-10 EngMab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CD3epsilon and BCMA
RS60615B1 (sr) 2014-11-20 2020-08-31 Hoffmann La Roche Zajednički laki lanci i postupci upotrebe
EP3029068A1 (en) 2014-12-03 2016-06-08 EngMab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CD3epsilon and BCMA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RU2766094C2 (ru) 2014-12-05 2022-02-07 Мемориал Слоан-Кеттеринг Кэнсер Сентер Антитела, нацеленные на антиген созревания в-клеток,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PL3227432T3 (pl) 2014-12-05 2024-03-11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Chimeryczne receptory antygenowe ukierunkowane na antygen dojrzewania komórek b i ich zastosowania
PE20221262A1 (es) 2015-04-13 2022-08-16 Pfizer Anticuerpos terapeuticos y sus usos
CN107849142B (zh) 2015-05-15 2022-04-26 综合医院公司 拮抗性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抗体
MA53750A (fr) * 2015-08-17 2021-09-15 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Anticorps anti-bcma, molécules de liaison d'antigène bispécifiques qui se lient au bcma et cd3 et leurs utilisations
ES2901133T3 (es) * 2015-09-23 2022-03-21 Regeneron Pharma Anticuerpos biespecíficos anti-CD3 optimizados y usos de los mismos
CN108473575B (zh) 2015-11-13 2022-04-19 美国卫生和人力服务部 抗-bcma多肽和蛋白质
EP4015537A1 (en) 2015-12-01 2022-06-22 GlaxoSmithKlin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Limited Combination treatments and uses and methods thereof
TWI797073B (zh) 2016-01-25 2023-04-01 德商安美基研究(慕尼黑)公司 包含雙特異性抗體建構物之醫藥組合物
HUE057220T2 (hu) 2016-02-03 2022-04-28 Amgen Res Munich Gmbh BCMA és CD3 bispecifikus, T-sejtet kötõ antitest-konstrukciók
CA3011900A1 (en) 2016-02-17 2017-08-24 Seattle Genetics, Inc. Bcma antibodies and use of same to treat cancer and immunological disorders
WO2018009904A2 (en) 2016-07-08 2018-01-11 Tumeh Paul C Composition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CR20220408A (es) 2016-09-14 2022-10-20 Teneobio Inc ANTICUERPOS DE UNIÓN A CD3(Divisional del Expediente 2019-198)
RS63660B1 (sr) * 2016-09-23 2022-11-30 Regeneron Pharma Anti-muc16 (mucin 16) antitela
WO2018075359A1 (en) 2016-10-18 2018-04-26 Boger Henry William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rocess control
KR102687833B1 (ko) * 2016-11-02 2024-07-24 브리스톨-마이어스 스큅 컴퍼니 다발성 골수종 치료를 위한 bcma 및 cd3에 대응하는 이중 특이적 항체 및 면역학적 약물의 복합용도
BR112019010878A2 (pt) 2016-11-29 2019-10-01 Lindhofer Horst combinação de anticorpos multifuncionais de redirecionamento de células t com moduladores de ponto de verificação imunológico e usos dos mesmos
IL267485B2 (en) 2016-12-21 2024-01-01 Teneobio Inc Antibodies against BCMA containing only heavy chains and their uses
CN111574628B (zh) 2017-01-23 2023-08-08 克莱格医学有限公司 靶向bcma的抗体及其应用
EP3576793A4 (en) 2017-02-06 2021-03-31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c. COMPOSITIONS AND PROCEDURES FOR ENHANCING ANTIBODY-MEDIATED RECEPTOR SIGNALING
US11845803B2 (en) 2017-02-17 2023-12-19 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treatment of BCMA-related cancers and autoimmune disorders
EP3615068A1 (en) 2017-04-28 2020-03-04 Novartis AG Bcma-targeting agent,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 gamma secretase inhibitor
MX2019013142A (es) 2017-05-05 2019-12-16 Amgen Inc Composicion farmaceutica que comprende construcciones de anticuerpos biespecificas para mejorar el almacenamiento y la administracion.
IL312322A (en) 2017-06-20 2024-06-01 Teneobio Inc Anti-BCMA antibodies containing only heavy chains
TW202423990A (zh) 2017-08-01 2024-06-16 美商麥迪紐有限責任公司 Bcma單株抗體-藥物結合物
KR102403046B1 (ko) 2017-09-29 2022-05-30 재단법인 목암생명과학연구소 Bcma에 높은 친화도를 가지는 항-bcma 항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암 치료용 약학적 조성물
PT3694529T (pt) 2017-10-13 2024-09-20 Harpoon Therapeutics Inc Proteínas triespecíficas e métodos de utilização
CA3074526C (en) 2018-02-01 2021-08-03 Nanjing Iaso Biotherapeutics Co., Lt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binding to bcma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R20200568A (es) * 2018-05-24 2021-02-26 Janssen Biotech Inc Antcuerpos anti-cd3 y usos de estos
JP2022526738A (ja) * 2019-03-21 2022-05-26 リジェネロン・ファーマシューティカ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アレルギーを治療するためのil-4/il-13経路阻害剤と形質細胞除去の組み合わ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L2021000131A1 (es) 2021-07-02
WO2020018820A1 (en) 2020-01-23
US20200024356A1 (en) 2020-01-23
EP3823664A1 (en) 2021-05-26
US20220306758A1 (en) 2022-09-29
CO2021000188A2 (es) 2021-01-18
CN112423785A (zh) 2021-02-26
US11384153B2 (en) 2022-07-12
JP2023134728A (ja) 2023-09-27
PH12021550031A1 (en) 2021-09-20
IL279974A (en) 2021-03-01
CA3107126A1 (en) 2020-01-23
AU2019307928A1 (en) 2021-02-11
KR20210034032A (ko) 2021-03-29
TWI838389B (zh) 2024-04-11
SG11202100252SA (en) 2021-02-25
JP2021531005A (ja) 2021-11-18
JP7319348B2 (ja) 2023-08-01
BR112021000186A2 (pt) 2021-08-10
MX2021000488A (es) 2021-04-12
MA53168A (fr) 202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38389B (zh) 雙特異性抗-BCMAx抗-CD3抗體及其用途
JP7490857B2 (ja) 抗cd3抗体、cd3及びcd20に結合する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並びにそれらの使用
JP7271637B2 (ja) 抗psma抗体、psma及びcd3と結合する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ならびにその使用
CA3191839A1 (en) Antigen-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cd38 and/or cd28, and uses thereof
US11919965B2 (en) Methods of treating multiple myeloma with bispecific anti-BCMA x anti-CD3 antibodies
US20230416396A1 (en) Mult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that bind cd38 and 4-1bb, and uses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