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8243A - 冷卻裝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8243A
TW202018243A TW107138573A TW107138573A TW202018243A TW 202018243 A TW202018243 A TW 202018243A TW 107138573 A TW107138573 A TW 107138573A TW 107138573 A TW107138573 A TW 107138573A TW 202018243 A TW202018243 A TW 2020182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ank
cooling liquid
cooling device
liq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8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0686B (zh
Inventor
鄭再魁
陳虹汝
Original Assigne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8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068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0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06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8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824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冷卻裝置,適用於冷卻一發熱元件。冷卻裝置包含一槽體、一蓋體以及一冷卻液。槽體具有一底面、一冷卻液輸入口以及一冷卻液輸出口。蓋體連接於槽體。蓋體與槽體形成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適用於容置發熱元件。冷卻液位於容置空間。

Description

冷卻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冷卻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冷卻液輸入口以及冷卻液輸出口之冷卻裝置。
現行常見之兩相浸入式冷卻系統係提供一槽體,槽體分為液體段以及蒸氣段。液體段位於槽體下側且容置有一易揮發且低沸點之冷卻液,蒸氣段位於槽體上側且容置有一散熱器。使用者將伺服器浸泡於冷卻液中,藉由冷卻液吸收伺服器的熱量來達到冷卻伺服器的效果。冷卻液吸收到一定的熱量後便會蒸發為氣態的冷卻液蒸氣,並且冷卻液蒸氣會往上集中於槽體之蒸氣段。冷卻液蒸氣接觸到較低溫的散熱器後,冷卻液蒸氣的熱量傳導至散熱器。冷卻液蒸氣的熱量一旦散失後便會冷凝成液態的冷卻液,冷卻液受到重力作用而回到槽體下側的液體段。如此一來,伺服器所發出的熱量便能被冷卻液帶至槽體上側之蒸氣段,再透過連接散熱器的管路將熱量帶離兩相浸入式冷卻系統之槽體。
然而,在冷卻液蒸發為冷卻液蒸氣前,蒸氣段內部原本便已存在空氣。當冷卻液蒸氣進入蒸氣段後,蒸氣段內部的氣體則為空氣與冷卻液蒸氣之混合物。如此一來,與散熱器接觸之氣體並非純冷卻液蒸氣,使得冷卻液蒸氣將熱量傳導至散熱器的效率較差。再者,當使用者打開槽體以進行設備維修、拿取伺服器或放置伺服器時,槽體之蒸氣段的冷卻液蒸氣容易散逸至大氣中。若使用者多次操作開閉槽體,便有可能造成冷卻液不足的現象。此外,槽體的外殼常會設有開孔以供線材進入槽體並電性連接伺服器,使伺服器透過線材與槽體外部進行電源與訊號的交換。但槽體外殼之開孔與線材之間的縫隙形狀較為不規則,不易對此縫隙徹底密封。冷卻液蒸氣便有可能從此縫隙逸出,最終亦會造成冷卻液不足。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冷卻裝置,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兩相浸入式冷卻系統之散熱效率較差以及冷卻液容易逸失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冷卻裝置,適用於冷卻一發熱元件。冷卻裝置包含一槽體、一蓋體以及一冷卻液。槽體具有一底面、一冷卻液輸入口以及一冷卻液輸出口。蓋體連接於槽體。蓋體與槽體形成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適用於容置發熱元件。冷卻液位於容置空間。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冷卻裝置,由於冷卻液蒸發為冷卻液蒸氣後得以從冷卻液輸出口離開容置空間,因此堆積在容置空間的冷卻液蒸氣相較於習知技術而言能夠大幅減少。此外,當上述實施例之冷卻裝置運作前,使用者得以先將容置空間內的空氣自冷卻液輸出口排出。如此一來,當上述實施例之冷卻裝置運作時,從槽體之冷卻液輸出口排出的氣體中空氣所佔比例較小。亦即排出的氣體較能接近純冷卻液蒸氣,使得排出的氣體之熱傳導效果較習知技術大幅提升。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以下將說明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2。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與發熱元件的側面剖面分解示意圖。圖2係為圖1之冷卻裝置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冷卻裝置10a,適用於冷卻一發熱元件20。冷卻裝置10a包含一槽體100a、一蓋體200a以及一冷卻液300a。槽體100a具有一底面110a、一冷卻液輸入口120a以及一冷卻液輸出口130a。當槽體100a放置於如桌面之一平台P時,面向平台P的一面為底面110a。蓋體200a連接於槽體100a。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蓋體200a與槽體100a之底面110a位於槽體100a之相對兩側,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蓋體可與槽體之底面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蓋體200a與槽體100a形成一容置空間S。容置空間S適用於容置發熱元件20,例如為伺服器。冷卻液300a位於容置空間S。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液300a之一液面310a較發熱元件20遠離槽體100a之底面110a,亦即發熱元件20完全沉浸於冷卻液300a中,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發熱元件亦可僅有部份浸泡於冷卻液中,只要發熱元件的熱量能夠傳導至冷卻液即可。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液300a可為易揮發、不導電且低沸點之液體,例如為冷媒,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冷卻液亦可為純水或氟化液。在本實施例中,當發熱元件20之與冷卻液300a接觸之線路訊號為1kHz(千赫)時,冷卻液300a的介電常數接近1。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液300a的介電常數為1.8。在本實施例中,當容置空間S同時容置有發熱元件20以及冷卻液300a時,發熱元件20所產生的熱量便可以傳導至冷卻液300a。由於冷卻液300a蒸發為冷卻液蒸氣320a後可由冷卻液輸出口130a離開容置空間S,容置空間S便不會有過多的冷卻液蒸氣320a聚集。當使用者需要打開蓋體200a以對槽體100a之內部進行設備維修或是拿取發熱元件20時,冷卻液蒸氣320a自容置空間S逸失的情況會比習知技術相對大幅降低。
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a更包含一液體流道400a以及一蒸氣流道500a。液體流道400a透過冷卻液輸入口120a連接於槽體100a,蒸氣流道500a透過冷卻液輸出口130a連接於槽體100a。液態的冷卻液300a從液體流道400a流經冷卻液輸入口120a並進入容置空間S,氣態的冷卻液蒸氣320a從容置空間S經由冷卻液輸出口130a進入蒸氣流道500a。如此一來,當冷卻裝置10a作動時,發熱元件20的熱量傳導至冷卻液300a並且冷卻液300a蒸發為冷卻液蒸氣320a。冷卻液蒸氣320a再將熱量從容置空間S帶至蒸氣流道500a。冷卻液300a自液體流道400a進入容置空間S以補充蒸發掉的冷卻液300a。此外,由於冷卻液蒸氣320a的密度大於冷卻液300a的密度,造成冷卻液蒸氣320a的體積流率大於冷卻液300a的體積流率。為了使冷卻裝置10a處於平衡狀態,蒸氣流道500a的管徑應大於液體流道400a的管徑。如此一來,自冷卻液輸出口130a流出的冷卻液蒸氣320a之質量流率才會等於自冷卻液輸入口120a流入的冷卻液300a之質量流率,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增加蒸氣流道的數量,只要自冷卻液輸出口流出的冷卻液蒸氣之質量流率等於自冷卻液輸入口流入的冷卻液之質量流率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冷卻液300a用以吸收來自發熱元件20所產生的熱量。當冷卻裝置10a作動時,部份冷卻液300a吸收一定的熱量後便會蒸發為氣態之冷卻液蒸氣320a。由於部份的冷卻液300a蒸發,冷卻液300a之液面310a因此降低成310a’(繪示於圖3)。請參閱圖3,圖3係為圖1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氣態之冷卻液蒸氣320a透過冷卻液輸出口130a離開容置空間S,液態之冷卻液300a透過冷卻液輸入口120a流入容置空間S。因為液體往低處流動且氣體往高處飄散的特性,所以液體的冷卻液輸入口120a設置宜低於氣體的冷卻液輸出口130a設置。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槽體100a之冷卻液輸入口120a較冷卻液輸出口130a靠近槽體100a之底面110a,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槽體之冷卻液輸入口與底面的距離可相等於冷卻液輸出口與底面的距離,只要液態之冷卻液能透過冷卻液輸入口流入容置空間且氣態之冷卻液蒸氣能透過冷卻液輸出口離開容置空間即可。
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蒸氣流道500a具有一流入端510a以及一流出端520a。流入端510a連接於槽體100a之冷卻液輸出口130a,且流入端510a至底面110a的距離D1a等於流出端520a至底面110a的距離D2a。亦即,蒸氣流道500a以實質上平行於底面110a的方式設置於槽體100a,但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4,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之次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次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b的流入端510b至底面110b的距離D1b小於流出端520b至底面110b的距離D2b。亦即,蒸氣流道500b以傾斜方式設置於槽體100b。如此一來,冷卻液300b之液面310b能夠更加接近蓋體200b,並且確保蒸氣流道500b之流出端520b僅有冷卻液蒸氣320b流過,將冷卻液300b保持在容置空間S。
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蓋體200a為一實質上平行於底面110a之一平板,但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5,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c的蓋體200c具有一第一側210c以及一第二側220c。第一側210c至底面110c的距離D3大於第二側220c至底面110c的距離D4。亦即,第一側210c較第二側220c靠近槽體100c之冷卻液輸出口130c,且第一側210c較第二側220c遠離槽體100c之底面110c。由於氣體會往高處飄散的特性,將蓋體200c之第一側210c設置成高於第二側220c可以將冷卻液蒸氣320c集中於第一側210c。並且第一側210c靠近槽體100c之冷卻液輸出口130c可以使集中在第一側210c之冷卻液蒸氣320c更容易透過冷卻液輸出口130c離開容置空間S。
接著請參閱圖6,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再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d更包含一熱交換段600d,熱交換段600d例如為一管材,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熱交換段亦可為一容置槽。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熱交換段600d具有一第一端610d以及一第二端620d。熱交換段600d透過第一端610d連接於蒸氣流道500d,熱交換段600d透過第二端620d連接於液體流道400d。熱交換段600d為一供氣態之冷卻液蒸氣320d冷凝為液態之冷卻液300d的空間。冷卻液蒸氣320d從蒸氣流道500d進入熱交換段600d之第一端610d。冷卻液蒸氣320d在第一端610d進行散熱後凝結為冷卻液300d,並隨著重力作用流經第二端620d進入液體流道400d。如此一來,從容置空間S離開的冷卻液蒸氣320d便可以經由蒸氣流道500d、熱交換段600d以及液體流道400d再以冷卻液300d的狀態回到容置空間S,形成一個冷卻液300d的封閉循環系統並維持冷卻液300d的液量。
接著請參閱圖7,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又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e更包含一散熱裝置700e。散熱裝置700e例如為一水冷箱並連接於熱交換段600e。透過散熱裝置700e與熱交換段600e的接觸,將熱交換段600e內之冷卻液蒸氣320e的熱量傳導至散熱裝置700e。如此一來,便可加快冷卻液蒸氣320e在熱交換段600e內冷凝成冷卻液300e的速度。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散熱裝置700e例如為一水冷箱,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散熱裝置亦可為風扇且風扇不與熱交換段連接。風扇之出風面面對熱交換段,可加速熱交換段週遭之空氣流動。熱交換段週遭的空氣流動有助於熱交換段內之冷卻液蒸氣的散熱,加快冷卻液蒸氣在熱交換段內冷凝成冷卻液的速度。
接著請參閱圖8,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又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f更包含一電子連接器800f。電子連接器800f透過蓋體200f之一開孔(圖未繪示)貫穿並連接於蓋體200f。電子連接器800f用以透過線材22電性連接發熱元件20,並且電子連接器800f可與槽體100f外部進行電源與訊號的交換。亦即,容置空間S的發熱元件20可透過線材22以及電子連接器800f與槽體100f外部進行電源與訊號的交換。蓋體200f之開孔形狀例如為方形,能夠使電子連接器800f與蓋體200f之開孔間的密合效果較習知技術提升。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在槽體100f或蓋體200f上透過較不規則且不易密合之開孔以供線材22離開容置空間S,進一步避免冷卻液蒸氣320f從較不規則之開孔逸失。
接著請參閱圖9,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又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g更包含一泵浦裝置900g。熱交換段600g例如為一容置槽。泵浦裝置900g位於液體流道400g並且透過液體流道400g連接於槽體100g與熱交換段600g,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泵浦裝置可位於液體流道以外的其他地方並透過冷卻液輸入口以外的開孔連接至槽體,只要泵浦裝置低於冷卻液之液面即可。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在使用者需要將蓋體200g打開前可先透過泵浦裝置900g將冷卻液300g抽出容置空間S,並將冷卻液300g儲存在熱交換段600g。如此一來,容置空間S便不存有冷卻液300g。隨後當使用者將蓋體200g打開時,則可以避免冷卻液300g揮發至大氣中而逸失。在泵浦裝置900g作用時,泵浦裝置900g可設置例如為逆止閥(圖未繪示)來防止冷卻液300g流回容置空間S。在使用者蓋回蓋體200g而回到冷卻裝置10g工作階段時,則將逆止閥移除。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無設置逆止閥。
接著請參閱圖10以及圖11。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圖11係為圖10之冷卻裝置作動完成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又一實施例與前述之部份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冷卻裝置10h更包含一充氣裝置1000h。熱交換段600h例如為一容置槽。充氣裝置1000h位於熱交換段600h並且透過蒸氣流道500h連接於槽體100h,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充氣裝置可位於熱交換段以外的其他地方並透過冷卻液輸出口以外的開孔連接至槽體,只要充氣裝置高於冷卻液之液面即可。在本實施例以及本發明的部份實施例中,在使用者需要將蓋體200h打開前可先透過充氣裝置1000h將一填充空氣A灌入容置空間S,並推擠冷卻液300h以及冷卻液蒸氣320h經由液體流道400h至熱交換段600h。如此一來,如圖11所繪示,容置空間S便只有填充空氣A。隨後當使用者將蓋體200h打開時,容置空間S僅有填充空氣A散出並且可以避免冷卻液300h或冷卻液蒸氣320h揮發至大氣中而逸失。在充氣裝置1000h作用時,充氣裝置1000h可設置例如為逆止閥(圖未繪示)來防止填充空氣A流回熱交換段600h。在使用者蓋回蓋體200h而回到冷卻裝置10h工作階段時,則將逆止閥移除。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無設置逆止閥。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冷卻裝置,當容置空間同時容置有發熱元件以及冷卻液時,發熱元件所產生的熱量便可以傳導至冷卻液。並且由於冷卻液蒸發為冷卻液蒸氣後可由冷卻液輸出口離開容置空間,容置空間便不會有過多的冷卻液蒸氣聚集。當使用者需要打開蓋體以對槽體之內部進行設備維修或是拿取發熱元件時,冷卻液蒸氣自容置空間逸失的情況會比習知技術相對大幅降低。
此外,當冷卻裝置作動時,部份冷卻液吸收一定的熱量後便會蒸發為氣態之冷卻液蒸氣。因為液體往低處流動且氣體往高處飄散的特性,所以液體流經的冷卻液輸入口宜設置得低於氣體流經的冷卻液輸出口。液態之冷卻液能透過冷卻液輸入口較容易地流入容置空間且氣態之冷卻液蒸氣能透過冷卻液輸出口較容易地離開容置空間。
再者,冷卻裝置還設有液體流道以及蒸氣流道。當冷卻裝置作動時,發熱元件的熱量傳導至冷卻液並蒸發為冷卻液蒸氣。冷卻液蒸氣再將熱量從容置空間帶至蒸氣流道。另外還有冷卻液自液體流道進入容置空間以補充蒸發掉的冷卻液。
蒸氣流道還可以傾斜方式設置於槽體。如此一來,冷卻液之液面能夠更加接近蓋體。並且確保流出端僅有冷卻液蒸氣流過,將冷卻液保持在容置空間。
除此之外,還可將冷卻裝置之蓋體的第一側設置得較第二側高。利用氣體會往高處飄散的特性,將冷卻液蒸氣集中於第一側。並且第一側靠近槽體之冷卻液輸出口,可以使集中在第一側之冷卻液蒸氣更容易透過冷卻液輸出口離開容置空間。
冷卻裝置還設有熱交換段。熱交換段為一供氣態之冷卻液蒸氣冷凝為液態之冷卻液的空間。冷卻液蒸氣從容置空間離開,經過蒸氣流道、熱交換段以及液體流道再次回到容置空間,形成一個冷卻液的封閉循環系統並維持冷卻液的液量。
冷卻裝置還設有散熱裝置。透過散熱裝置與熱交換段的接觸,將熱交換段內之冷卻液蒸氣的熱量傳導至散熱裝置。如此一來,便可加快冷卻液蒸氣在熱交換段內冷凝成冷卻液的速度。
冷卻裝置還設有電子連接器。容置空間的發熱元件可透過線材以及電子連接器與槽體外部進行電源與訊號的交換。電子連接器的設置可以使得在槽體或蓋體上開孔之形狀較為規則,如方形。而習知技術是以線材直接貫通開孔,開孔之形狀較為不規則。相較之下,設置電子連接器的密合效果較習知技術提升,可以進一步避免冷卻液蒸氣從開孔處逸失。
冷卻裝置還設有泵浦裝置。泵浦裝置可將冷卻液抽出容置空間,並將冷卻液儲存在熱交換段。如此一來,容置空間便不存有冷卻液。當使用者將蓋體打開時,可以避免冷卻液揮發至大氣中而逸失。
冷卻裝置還設有充氣裝置。充氣裝置可將一填充空氣灌入容置空間,並推擠冷卻液以及冷卻液蒸氣經由液體流道至熱交換段。如此一來,容置空間便只有填充空氣。當使用者將蓋體打開時,容置空間僅有填充空氣散出並且可以避免冷卻液或冷卻液蒸氣揮發至大氣中而逸失。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a、10b、10c、10d、10e、10f、10g、10h:冷卻裝置20:發熱元件22:線材100a、100b、100c、100f、100g、100h:槽體110a、110b、110c:底面120a:冷卻液輸入口130a、130c:冷卻液輸出口200a、200b、200c、200f、200g、200h:蓋體210c:第一側220c:第二側300a、300b、300d、300e、300g、300h:冷卻液310a、310a’、310b:液面320a、320c、320d、320e、320f、320h:冷卻液蒸氣400a、400d、400g、400h:液體流道500a、500b、500d、500h:蒸氣流道510a、510b:流入端520a、520b:流出端600d、600e、600g、600h:熱交換段610d:第一端620d:第二端700e:散熱裝置800f:電子連接器900g:泵浦裝置1000h:充氣裝置P:平台S:容置空間D1a、D1b、D2a、D2b、D3、D4:距離A:填充空氣
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與發熱元件的側面剖面分解示意圖。 圖2係為圖1之冷卻裝置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3係為圖1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之次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5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8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9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10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冷卻裝置作動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圖11係為圖10之冷卻裝置作動完成時的側面剖面示意圖。
10d:冷卻裝置
300d:冷卻液
320d:冷卻液蒸氣
400d:液體流道
500d:蒸氣流道
600d:熱交換段
610d:第一端
620d:第二端
S:容置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冷卻裝置,適用於冷卻一發熱元件,該冷卻裝置包含: 一槽體,具有一底面、一冷卻液輸入口以及一冷卻液輸出口;一蓋體,連接於該槽體,該蓋體與該槽體形成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適用於容置該發熱元件;以及一冷卻液,位於該容置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冷卻裝置,其中該槽體之該冷卻液輸入口較該冷卻液輸出口靠近該槽體之該底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液體流道以及一蒸氣流道,該液體流道透過該冷卻液輸入口連接於該槽體,該蒸氣流道透過該冷卻液輸出口連接於該槽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冷卻裝置,其中該蒸氣流道具有一流入端以及一流出端,該流入端連接於該槽體之該冷卻液輸出口,該流入端較該流出端靠近該槽體之該底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冷卻裝置,其中該蓋體具有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較該第二側靠近該槽體之該冷卻液輸出口,且該第一側較該第二側遠離該槽體之該底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熱交換段,該熱交換段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該熱交換段透過該第一端連接於該蒸氣流道,該熱交換段透過該第二端連接於該液體流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散熱裝置,該散熱裝置連接於該熱交換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電子連接器,該電子連接器連接於該蓋體,該電子連接器用以電性連接該發熱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泵浦裝置,該泵浦裝置連接於該槽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冷卻裝置,更包含一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連接於該槽體。
TW107138573A 2018-10-31 2018-10-31 冷卻裝置 TWI690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573A TWI6906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冷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573A TWI6906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冷卻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0686B TWI690686B (zh) 2020-04-11
TW202018243A true TW202018243A (zh) 2020-05-16

Family

ID=71134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8573A TWI6906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冷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06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9892B (zh) * 2022-05-24 2023-07-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浸泡式水冷系統及其冷卻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2859B (zh) * 2020-06-09 2023-06-02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液箱系统及锂离子电池冷却系统
TWI731719B (zh) * 2020-06-16 2021-06-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液箱系統及鋰離子電池冷卻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58629B3 (de) * 2006-12-13 2008-07-10 Schuler Pressen Gmbh & Co. Kg Kühlanordnung für einen Kondensator
CN103733746B (zh) * 2011-05-27 2017-05-03 阿威德热合金有限公司 竖向剖面缩小的传热装置
TWM444501U (zh) * 2012-08-10 2013-01-01 Cooling House Co Ltd 燈具用的無風扇式散熱裝置
JP6127218B1 (ja) * 2015-11-11 2017-05-10 株式会社ExaScaler 電子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
WO2018020582A1 (ja) * 2016-07-26 2018-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TWI633407B (zh) * 2017-11-29 2018-08-2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控制方法及其浸入式冷卻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9892B (zh) * 2022-05-24 2023-07-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浸泡式水冷系統及其冷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0686B (zh) 2020-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0686B (zh) 冷卻裝置
US3024298A (en) Evaporative-gravity cooling systems
US10863650B2 (en) Air-vapor separation method for immers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device thereof
US7143816B1 (en) Heat sink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688326B (zh) 冷卻液補充機構及具有冷卻液補充機構的冷卻循環系統及電子設備
US20220338376A1 (en)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WO2023169116A1 (zh) 机箱、电子设备和机箱排气方法
US3887759A (en)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employing liquid film evaporation from grooved evaporator surface and vapor push pump for circulating liquid
CN113242679B (zh) 一种散热装置
US20200326130A1 (e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US20200132388A1 (en) Cooling device
CN108549475A (zh) 一种液冷服务器
CN113473790B (zh) 浸入式冷却系统
WO2023207074A1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控制装置和服务器散热控制方法
US11187444B2 (en) Air-vapor separation device for separating air from refrigerant vapor and method thereof
CN116499143A (zh) 冷凝器冷却设备及冷却方法、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602077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sorbent material immersed in liquid
TWI742569B (zh) 浸入式冷卻系統
TWM592640U (zh) 蒸發器之穩流增壓裝置
TW202045882A (zh) 浸入式冷卻設備
TWI841283B (zh) 浸泡式冷卻系統
JPS6032334B2 (ja) 変圧器
CN218120261U (zh) 冷凝器冷却设备和空调器
TWI677663B (zh) 冷卻裝置
US20220232736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