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7880A - 自行車用鏈條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鏈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7880A
TW202007880A TW108125790A TW108125790A TW202007880A TW 202007880 A TW202007880 A TW 202007880A TW 108125790 A TW108125790 A TW 108125790A TW 108125790 A TW108125790 A TW 108125790A TW 202007880 A TW202007880 A TW 2020078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inner link
outer link
piece
bicycle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1578B (zh
Inventor
山口壮太
江村篤裕
福森毅
湯淺浩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79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45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03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22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7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57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課題] 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解決手段] 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第1外連桿參考線,是界定為與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的線,第2外連桿參考線,是界定為與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的線。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在第1外連桿片的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設置於第1外連桿片且至少局部配置於第1外連桿參考線與第2外連桿參考線之間。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鏈條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鏈條。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關於自行車用鏈條的技術。鏈條的一對內連桿片是以軸襯結合。在軸襯內插通有銷部,銷部用來結合一對外連桿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第4642078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在習知的自行車用鏈條,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仍有改善的空間。本發明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第1外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的線;第2外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的線,上述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的第1外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外連桿參考線之間。藉由上述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成為讓銷部插通於軸襯的構造,所以自行車用鏈條高剛性,且抑制自行車用鏈條的磨損,且藉由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藉由上述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藉由第1外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或2型態的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藉由上述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藉由第1外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3型態的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藉由上述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藉由第1外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至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藉由第1外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5型態的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藉由上述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由於鏈輪齒容易進入到外連桿片之間,所以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5型態的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藉由上述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至7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8型態的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第1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的線;第2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的線,上述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內連桿參考線之間。 藉由上述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針對內連桿片與滾子的接觸及內連桿片與外連桿片的接觸至少其中一方,能抑制自行車用鏈條彎曲時的接觸,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至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至1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2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本發明的第1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第1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的線;第2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的線,上述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內連桿參考線之間。藉由上述第1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為銷部插通於軸襯的構造,所以自行車用鏈條為高剛性,且抑制自行車用鏈條的磨損,且藉由第1內連桿倒角部,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2型態的第1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藉由上述第1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2或13型態的第1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藉由上述第1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4型態的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藉由上述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2至15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1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6型態的第1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藉由上述第1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由於鏈輪齒容易進入到內連桿片之間,所以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6型態的第1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內連桿面。藉由上述第1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依據上述第12至1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1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2至1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2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並且減少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聲音。
依據上述第12至2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在上述第2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藉由上述第2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本發明的第2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金屬保持構件、樹脂構件;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軸襯,具有構成軸襯孔的內周面,上述軸襯,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銷部,具有外周面,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上述金屬保持構件,配置在上述軸襯的內周面與上述銷部的外周面的其中一方,且上述金屬保持構件包含複數的保持孔,上述樹脂構件配置於上述複數的保持孔。藉由上述第2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減少軸襯與銷部之間的摩擦,讓自行車用鏈條驅動時的驅動效率提升。
依據上述第22型態的第2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金屬保持構件配置於上述軸襯的內周面。藉由上述第2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減少軸襯與銷部之間的摩擦。
依據上述第22或23型態的第2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軸襯藉由第1材料形成,上述金屬保持構件藉由上述第1材料形成。藉由上述第2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由於軸襯與金屬保持構件是相同材料,所以軸襯與金屬保持構件可堅固地結合。
依據上述第22或23型態的第2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軸襯藉由第1材料形成,上述金屬保持構件藉由與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形成。藉由上述第2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增加軸襯的材料與金屬保持構件的材料的組合自由度。
本發明的第2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第1軸襯端部、在上述軸襯的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的軸襯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軸襯端部的相反側的第2軸襯端部;上述軸襯,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軸襯,包含:從相對於上述軸襯中心軸心的上述第1軸襯端部朝徑向外方向延伸的第1徑向突出部、及從相對於上述軸襯中心軸心的上述第2軸襯端部朝徑向外方向延伸的第2徑向突出部的至少其中一個;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藉由上述第2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堅固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型態的第2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軸襯包含: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與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藉由上述第2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堅固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或27型態的第2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具有環狀形狀。藉由上述第2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更堅固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至2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具有環狀形狀。藉由上述第2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更堅固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至2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藉由上述第3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有效率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至3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藉由上述第3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軸襯有效率地固定於內連桿片。
依據上述第26至31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銷部,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藉由上述第3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將銷部有效率地固定於外連桿片。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讓變速時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動作更順暢。
<第1實施方式> 參考第1圖針對適用自行車用鏈條的人力驅動車加以說明。 在第1圖是顯示從上方觀察人力驅動車的一個例子也就是自行車A的視圖。這裡的人力驅動車,代表關於用來行駛的動力,至少局部使用人力的車輛,包含以電動方式輔助人力的車輛。僅使用人力以外的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僅以內燃機使用為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通常的人力驅動車預定為小型輕型車輛,預定為在公路不需要駕駛執照的車輛。圖示的人力驅動車包括自行車A。具體來說,人力驅動車為自行車A。自行車A包含傳動系統B。
傳動系統B為鏈條傳動類型。傳動系統B包含: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C、自行車用鏈輪(以下稱為「鏈輪D」)、及自行車用鏈條10。鏈輪D具有:讓自行車用鏈條10卡合的鏈輪齒。鏈輪D包含:前鏈輪E、後鏈輪F。自行車用曲柄組裝體C包含:可旋轉地支承於自行車A的框架的曲柄軸Ca、及分別設置在曲柄軸Ca的兩端部的一對曲柄臂Cb。踏板可旋轉地安裝於各曲柄臂Cb的前端。
前鏈輪E,設置在曲柄軸Ca且可與曲柄軸Ca一體旋轉。後鏈輪F設置在後輪的輪轂。自行車用鏈條10繞掛於前鏈輪E與後鏈輪F。藉由搭乘於自行車A的使用者施加於踏板的驅動力,經由前鏈輪E、自行車用鏈條10、及後鏈輪F而傳遞到後輪。
參考第2圖~第9圖,來說明自行車用鏈條10。在第3圖,在右側連接的第1內連桿片12及第2內連桿片14、以及附加滾子28是以假想線顯示。在第3圖,在左側連接的第1外連桿片16及第2外連桿片18、以及附加銷部23是以假想線顯示。第6圖,是將在自行車用鏈條10包含第1內連桿片12與第1外連桿片16的部分在沿著第3圖的VI-VI線的面切開的剖面圖,在該圖,省略了滾子24及附加滾子28的記載。第7圖,是將在自行車用鏈條10包含第2內連桿片14與第2外連桿片18的部分在沿著第3圖的VII-VII線的面切開的剖面圖,在該圖,省略了滾子24及附加滾子28的記載。第8圖是與第4圖相同的圖面。第9圖是與第6圖相同的圖面。
如第2圖所示,自行車用鏈條10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12、第2內連桿片14、第1外連桿片16、第2外連桿片18、軸襯20、銷部22。自行車用鏈條10具備滾子24較佳。
如第3圖所示,第1內連桿片12,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第1內連桿孔30的第1內連桿端部32、包含具有與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的第2內連桿孔34的第2內連桿端部36、及將第1內連桿端部32與第2內連桿端部36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38。第1內連桿片12進一步包含:第1內連桿面12A、及在相對於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DA配置在第1內連桿面12A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12B。
如第4圖所示,第1內連桿片12,具有: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及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垂直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第1內連桿距離LGA,是界定為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在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DE在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與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之間。
在本實施方式,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及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是根據第1內連桿片12所界定。 如第4圖所示,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是界定為:從沿著第1內連桿軸方向DA的方向觀察第1內連桿片12,沿著第1內連桿片12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線,且通過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與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的線。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是界定為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垂直交叉,且通過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與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之間的中間點的線。
如第3圖所示,第2內連桿片14,包含: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的第3內連桿孔40的第3內連桿端部42、包含具有與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AX4的第4內連桿孔44的第4內連桿端部46、及將第3內連桿端部42與第4內連桿端部46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48。第2內連桿片14包含: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在第1內連桿軸方向DA朝向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面12A的第3內連桿面14A、及在相對於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DB配置在第3內連桿面14A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14B。
如第5圖所示,第2內連桿片14,具有: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及相對於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垂直的第2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D。第2內連桿距離LGB,是界定為相對於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在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DF在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與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AX4之間。第1內連桿距離LGA及第2內連桿距離LGB分別在9mm~13mm的範圍較佳。例如第1內連桿距離LGA及第2內連桿距離LGB分別設定為12.7mm、或10mm。
在本實施方式,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及第2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D,是根據第2內連桿片14所界定。 如第5圖所示,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是界定為:從沿著第2內連桿軸方向DB的方向觀察第2內連桿片14,沿著第2內連桿片14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線,且通過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與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AX4的線。第2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D,是界定為相對於第2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C垂直交叉,且通過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與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AX4之間的中間點的線。
如第3圖所示,第1外連桿片16,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鄰接於第1內連桿片12,且在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16,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第1外連桿孔50的第1外連桿端部52、包含具有與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第2外連桿孔54的第2外連桿端部56、及將第1外連桿端部52與第2外連桿端部56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58。第1外連桿片16包含:第1外連桿面16A、及在相對於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DC配置在第1外連桿面16A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16B。
如第4圖所示,第1外連桿片16,具有: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及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垂直的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第1外連桿距離LGC,是界定為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在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DG在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與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之間。
在本實施方式,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及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是根據第1外連桿片16所界定。 如第4圖所示,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是界定為:從沿著第1外連桿軸方向DC的方向觀察第1外連桿片16,沿著第1外連桿片16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線,且通過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與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線。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是界定為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垂直交叉,且通過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與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之間的中間點的線。
如第3圖所示,第2外連桿片18,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鄰接於第2內連桿片14,且在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18,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第3外連桿孔60的第3外連桿端部62、包含具有與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第4外連桿孔64的第4外連桿端部66、及將第3外連桿端部62與第4外連桿端部66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第2外連桿片18包含: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在第1外連桿軸方向DC朝向第1外連桿片16的第1外連桿面16A的第3外連桿面18A、及在相對於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DD配置在第3外連桿面18A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18B。
如第5圖所示,第2外連桿片18,具有: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及相對於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垂直的第2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H。第2外連桿距離LGD,是界定為相對於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在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DH在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與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之間。第1外連桿距離LGC及第2外連桿距離LGD分別在9mm~13mm的範圍較佳。例如第1外連桿距離LGC及第2外連桿距離LGD分別設定為12.7mm、或10mm。
在本實施方式,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及第2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H,是根據第2外連桿片18所界定。 如第5圖所示,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是界定為:從沿著第2外連桿軸方向DD的方向觀察第2外連桿片18,沿著第2外連桿片18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線,且通過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與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線。第2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H,是界定為相對於第2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G垂直交叉,且通過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與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之間的中間點的線。
如第3圖所示,軸襯20具有軸襯孔20A。軸襯20,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 與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的軸襯20不同的附加軸襯26,具有附加軸襯孔26A。附加軸襯26,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入於第2內連桿孔34及第4內連桿孔44。
如第8圖所示,軸襯20具有: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SA1、與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SA2。軸襯20的外周面20B、與第1外連桿片16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從第1外連桿軸方向DC觀察,在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SA1與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SA2互相交叉。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SA1,配置在較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SA2更靠近第1外連桿片16的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是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垂直交叉的線。
如第9圖所示,軸襯20具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SB1、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SB2。軸襯20的外周面20B、與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從第1內連桿軸方向DA觀察,在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SB1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SB2互相交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SB1,配置在較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SB2更靠近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是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垂直交叉的線。
如第3圖所示,銷部22,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入於第1外連桿孔50及第3外連桿孔60,且通過軸襯孔20A。銷部22,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以壓入方式插入於第1外連桿孔50及第3外連桿孔60較佳。附加銷部23,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入於第2外連桿孔54及第4外連桿孔64,且通過附加軸襯26的附加軸襯孔26A。附加銷部23,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以壓入方式插入於第2外連桿孔54及第4外連桿孔64較佳。銷部22具有3.6mm以下的銷部外徑較佳。並且銷部外徑為2.5mm以上較佳。附加銷部23具有3.6mm以下的附加銷部外徑較佳。並且附加銷部外徑為2.5mm以上較佳。
第1外連桿片16及第2外連桿片18,藉由銷部22及附加銷部23所結合。第1內連桿片12及第2內連桿片14,藉由軸襯20及附加軸襯26所結合。 第1內連桿片12及第2內連桿片14的結合體,是相對於第1外連桿片16及第2外連桿片18的結合體,以銷部22的銷部中心軸心CY1及附加銷部23的銷部中心軸心CY2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 由第1內連桿片12及第2內連桿片14所構成的結合體、與由第1外連桿片16及第2外連桿片18所構成的結合體,是交互配置而連結成環狀。
如第3圖所示,滾子24,是配置在第1內連桿片12與第2內連桿片14之間。 滾子24具有供軸襯20插通的滾子孔24A。滾子24,相對於軸襯20可相對旋轉。附加滾子28具有供附加軸襯26插通的附加滾子孔28A。附加滾子28,相對於附加軸襯26可相對旋轉。
滾子24,配置在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端部32與第2內連桿片14的第3內連桿端部42之間。附加滾子28,配置在第1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端部36與第2內連桿片14的第4內連桿端部46之間。當自行車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A時,滾子24及附加滾子28接觸於鏈輪齒。
在第1外連桿片16,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 參考第8圖,針對設置有第1外連桿倒角部70的部位加以說明。
第1外連桿參考線RA1,是界定為與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平行延伸而通過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SA1的線。第2外連桿參考線RA2,是界定為與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F平行延伸而通過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SC1的線。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SC1,是從第1外連桿軸方向DC觀察,讓第1外連桿片16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與第1外連桿片16的第1外連桿端部52的第1外連桿端緣52A互相交叉的點。
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在第1外連桿片16的相對於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E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DG,設置於第1外連桿片16且至少局部配置於第1外連桿參考線RA1與第2外連桿參考線RA2之間。
如第8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於第2外連桿面16B。在第1外連桿片16,第1外連桿參考線RA1與第2外連桿參考線RA2之間的部分的第2外連桿面16B,接觸於自行車A的鏈輪D的接觸頻率很高。藉由在第1外連桿參考線RA1與第2外連桿參考線RA2之間的部分設置第1外連桿倒角部70,則變速時鏈輪D與第1外連桿片16的碰撞變少,所以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56。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在第2外連桿端部56的第2外連桿面16B。藉由該構造,減少鏈輪D與第1外連桿片16的碰撞,所以變速時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如第6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於第1外連桿中間部58。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58的第1外連桿面16A。藉由該構造,讓鏈輪齒容易進入到第1外連桿片16與第2外連桿片18之間。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58的第2外連桿面16B。
如第9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於第1內連桿片12。針對設置有第1外連桿倒角部72的部位加以說明。
第1內連桿參考線RB1,是界定為與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平行延伸而通過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SB1的線。第2內連桿參考線RB2,是界定為與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LCB平行延伸而通過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SD1的線。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SD1,是從第1內連桿軸方向DA觀察,讓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與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端緣32A互相交叉的點。
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在第1內連桿片12的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DE,設置於第1內連桿片12且至少局部配置於第1內連桿參考線RB1與第2內連桿參考線RB2之間。
例如,第1內連桿倒角部72,設置在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面12A。第1內連桿倒角部72,設置在第2內連桿端部36的第1內連桿面12A。當變速時自行車用鏈條10彎曲時,藉由在第1內連桿端部32的第1內連桿面12A設置有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則可減少自行車用鏈條10在不好的時機從自行車A的鏈輪D脫落的情形。同樣地,當變速時自行車用鏈條10彎曲時,藉由在第2內連桿端部36的第1內連桿面12A設置有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則可減少自行車用鏈條10在不好的時機從自行車A的鏈輪D脫落的情形。藉此當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如第5圖所示,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於第2外連桿片18。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在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4外連桿面18B。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在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外連桿面18B。藉由該構造,在變速時減少鏈輪D與第2外連桿片18的碰撞,所以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如第7圖所示,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76,也可設置於第2內連桿片14。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76,設置在第3內連桿端部42的第3內連桿面14A。第2內連桿倒角部76,設置在第4內連桿端部46的第3內連桿面14A。可減少自行車用鏈條10在不好的時機從自行車A的鏈輪D脫落的情形。藉此當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第2實施方式> 針對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至少具有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並且具有第1外連桿倒角部70較佳。
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設置在第1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端部32。具體來說,如第9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在第1內連桿片12的相對於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LCA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DE,設置於第1內連桿片12且至少局部配置於第1內連桿參考線RB1與第2內連桿參考線RB2之間。
如第6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於第1內連桿面12A。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於第2內連桿端部36。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在第2內連桿端部36的第1內連桿面12A。藉由在第1內連桿面12A設置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則當自行車用鏈條10變速時,容易維持自行車用鏈條10與鏈輪D的卡合。藉此當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於第1內連桿中間部38。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在第1內連桿中間部38的第1內連桿面12A。藉由該構造,讓鏈輪齒容易進入到第1內連桿片12與第2內連桿片14之間。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也可設置在第1內連桿中間部38的第2內連桿面12B。
如第4圖所示,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於第1外連桿片16。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在第1外連桿端部52的第2外連桿面16B。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也可設置在第2外連桿端部56的第2外連桿面16B。藉由該構造,在變速時減少鏈輪D與第1外連桿片16的碰撞,所以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如第5圖所示,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於第2外連桿片18。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在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4外連桿面18B。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也可設置在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外連桿面18B。藉由該構造,在變速時減少鏈輪D與第2外連桿片18的碰撞,所以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如第7圖所示,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76,也可設置於第2內連桿片14。第2內連桿倒角部76,設置在第3內連桿端部42的第3內連桿面14A。第2內連桿倒角部76,設置在第4內連桿端部46的第3內連桿面14A。藉由在第3內連桿面14A設置第2內連桿倒角部76,則當自行車用鏈條10變速時,容易維持自行車用鏈條10與鏈輪D的卡合。藉此當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的動作更順暢。
<第3實施方式> 參考第10圖~第13圖針對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3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在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軸襯20的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不同。在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也可省略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第1外連桿倒角部70、第1內連桿倒角部72、第2外連桿倒角部74、及第2內連桿倒角部76的至少其中一個。
軸襯20具有:構成軸襯孔20A的內周部20C。軸襯20,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通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
銷部22,具有外周面22A,且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通於第1外連桿孔50及第3外連桿孔60,且通過軸襯孔20A。
在本實施方式,在軸襯20與銷部22之間設置有金屬保持構件80。金屬保持構件80,配置在軸襯20的內周面20C與銷部22的外周面22A的其中一方。金屬保持構件80包含複數的保持孔80A。樹脂構件82配置於複數的保持孔80A。樹脂構件82,在金屬保持構件80的內周面及外周面的至少其中一方露出配置。保持孔80A包括貫穿孔、凹部、溝部。保持孔80A為溝部的情況,保持孔80A也可是網眼形狀、也可是直線構造、也可是螺旋形狀。
例如,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金屬保持構件80配置於軸襯20的內周面20C。金屬保持構件80,具有:以軸襯20的軸襯中心軸心CX為中心軸的圓筒形狀。金屬保持構件80的內周面與樹脂構件82的內周面成為同一面較佳。樹脂構件82,在金屬保持構件80的內周面露出配置。樹脂構件82也可是耐磨性樹脂。樹脂構件82例如是苯酚樹脂、聚縮醛樹脂。
軸襯20藉由第1材料所形成,金屬保持構件80藉由第1材料所形成也可以。軸襯20藉由第1材料所形成,金屬保持構件80藉由與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所形成也可以。第1材料包括金屬。第1材料例如為鐵、鋁合金、不鏽鋼、及鈦合金。第2材料包括金屬。
附加軸襯26,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通於第2內連桿孔34及第4內連桿孔44。附加軸襯26,也可是與軸襯20相同構造,或也可與軸襯20為不同構造。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金屬保持構件84配置於銷部22的外周面22A也可以。金屬保持構件84,具有:以銷部22的銷部中心軸心CY1為中心軸的圓筒形狀。金屬保持構件84包含複數的保持孔84A。樹脂構件86配置於複數的保持孔84A。樹脂構件86,在金屬保持構件80的外周面露出配置。
銷部22藉由第3材料所形成,金屬保持構件84藉由第3材料所形成也可以。銷部22藉由第3材料所形成,金屬保持構件84藉由與第3材料不同的第4材料所形成也可以。第3材料包括金屬。第3材料例如為鐵、鋁合金、不鏽鋼、及鈦合金。第4材料包括金屬。附加銷部23具有與銷部22同樣的構造較佳。
<第4實施方式> 參考第14圖及第15圖,針對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4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的形狀,雖然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的形狀不同的部分,而省略其說明。在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軸襯20的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不同。在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也可省略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第1外連桿倒角部70、第1內連桿倒角部72、第2外連桿倒角部74、及第2內連桿倒角部76的至少其中一個。
軸襯20,具有:軸襯孔20A、第1軸襯端部90、在軸襯20的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CX的軸襯軸方向DJ配置在第1軸襯端部90的相反側的第2軸襯端部92。軸襯20,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第1軸襯端部90,藉由壓入方式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第2軸襯端部92,藉由壓入方式插入於第3內連桿孔40。
軸襯20,包含:從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CX的第1軸襯端部90朝徑向外方向DR延伸的第1徑向突出部94、及從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CX的第2軸襯端部92朝徑向外方向DR延伸的第2徑向突出部96的至少其中一個。
如第14圖所示,軸襯20具有:第1徑向突出部94、與第2徑向突出部96較佳。第1徑向突出部94具有環狀形狀。第2徑向突出部96具有環狀形狀。第1徑向突出部94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第2徑向突出部96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
第1徑向突出部94,藉由在第1軸襯端部90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的狀態將第1軸襯端部90的外周緣歛縫,而形成於第1內連桿孔30與第2內連桿面12B的交界部分。第2徑向突出部96,藉由在第2軸襯端部92插入於第3內連桿孔40的狀態將第2軸襯端部92的外周緣歛縫,而形成於第3內連桿孔40與第4內連桿面14B的交界部分。
藉由軸襯20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第1軸襯端部90的歛縫、及第2軸襯端部92的歛縫,則經由軸襯20將第1內連桿片12與第2內連桿片14堅固地連結。
銷部22,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第1外連桿孔50及第3外連桿孔60。銷部22具有:第1銷部端部100、與在相對於銷部中心軸心CY1的銷部軸方向DK配置於第1銷部端部100的相反側的第2銷部端部102。第1銷部端部100,藉由壓入方式插入於第1外連桿孔50,且藉由將其歛縫,而形成於第1外連桿孔50的周圍。第2銷部端部102,藉由壓入方式插入於第3外連桿孔60,且藉由將其歛縫,而形成於第3外連桿孔60的周圍。
<變形例> 關於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10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10,可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未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在以下的變形例,針對與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加上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參考第16圖來說明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的變形例。 第1內連桿端部32,包含:相對於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在周方向包圍第1內連桿孔30的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在沿著第1內連桿軸方向DA的方向朝向第2內連桿片14突出。第3內連桿端部42,包含:相對於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AX3在周方向包圍第3內連桿孔40的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在沿著第2內連桿軸方向DB的方向朝向第1內連桿片12突出。
軸襯20,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插入於第1內連桿孔30及第3內連桿孔40。軸襯20的第1軸襯端部90,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進入於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而接觸於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軸襯20的第2軸襯端部92,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進入於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而接觸於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
軸襯20,包含:從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CX的第1軸襯端部90朝徑向外方向DR延伸的第1徑向突出部94、及從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CX的第2軸襯端部92朝徑向外方向DR延伸的第2徑向突出部96的至少其中一個。
第1徑向突出部94,藉由在第1軸襯端部90插入於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的狀態將第1軸襯端部90的外周緣歛縫,而形成於第1內連桿孔30與第2內連桿面12B的交界部分。第2徑向突出部96,藉由在第2軸襯端部92插入於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的狀態將第2軸襯端部92的外周緣歛縫,而形成於第3內連桿孔40與第4內連桿面14B的交界部分。
藉由軸襯20插入於第1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4及第2環狀軸方向突出部106、第1軸襯端部90的歛縫、及第2軸襯端部92的歛縫,則經由軸襯20將第1內連桿片12與第2內連桿片14堅固地連結。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也可適用下述各項目的至少其中一種。 形成於第1外連桿片16的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在第1外連桿面16A及第2外連桿面16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連續從第1外連桿端部52經過第1外連桿中間部58延伸至第2外連桿端部56也可以。 形成於第2外連桿片18的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在第3外連桿面18A及第4外連桿面18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連續從第3外連桿端部62經過第2外連桿中間部68延伸至第4外連桿端部66也可以。 形成於第1內連桿片12的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在第1內連桿面12A及第2內連桿面12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連續從第1內連桿端部32經過第1內連桿中間部38延伸至第2內連桿端部36也可以。 形成於第2內連桿片14的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76,在第3內連桿面14A及第4內連桿面14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連續從第3內連桿端部42經過第2內連桿中間部48延伸至第4內連桿端部46也可以。 形成於第1外連桿片16的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70,在第1外連桿面16A及第2外連桿面16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沿著第1外連桿片16全周連續延伸也可以。 形成於第2外連桿片18的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74,在第3外連桿面18A及第4外連桿面18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沿著第2外連桿片18全周連續延伸也可以。 形成於第1內連桿片12的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72,在第1內連桿面12A及第2內連桿面12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沿著第1內連桿片12全周連續延伸也可以。 形成於第2內連桿片14的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76,在第3內連桿面14A及第4內連桿面14B的至少其中一方,形成為沿著第2內連桿片14全周連續延伸也可以。
AX1‧‧‧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 AX2‧‧‧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 AX3‧‧‧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 AX4‧‧‧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 BX1‧‧‧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 BX2‧‧‧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 BX3‧‧‧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 BX4‧‧‧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 CX‧‧‧軸襯中心軸心 LCA‧‧‧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 LCB‧‧‧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 LCE‧‧‧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 LCF‧‧‧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 RA1‧‧‧第1外連桿參考線 RA2‧‧‧第2外連桿參考線 RB1‧‧‧第1內連桿參考線 RB2‧‧‧第2內連桿參考線 SA1‧‧‧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 SA2‧‧‧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 SB1‧‧‧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 SB2‧‧‧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 SC1‧‧‧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 SD1‧‧‧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 10‧‧‧自行車用鏈條 12‧‧‧第1內連桿片 12A‧‧‧第1內連桿面 12B‧‧‧第2內連桿面 14‧‧‧第2內連桿片 14A‧‧‧第3內連桿面 14B‧‧‧第4內連桿面 16‧‧‧第1外連桿片 16A‧‧‧第1外連桿面 16B‧‧‧第2外連桿面 18‧‧‧第2外連桿片 18A‧‧‧第3外連桿面 18B‧‧‧第4外連桿面 20‧‧‧軸襯 20A‧‧‧軸襯孔 20B‧‧‧外周面 20C‧‧‧內周面 22‧‧‧銷部 22A‧‧‧外周面 26‧‧‧附加軸襯 26A‧‧‧附加軸襯孔 30‧‧‧第1內連桿孔 32‧‧‧第1內連桿端部 34‧‧‧第2內連桿孔 36‧‧‧第2內連桿端部 38‧‧‧第1內連桿中間部 40‧‧‧第3內連桿孔 42‧‧‧第3內連桿端部 44‧‧‧第4內連桿孔 46‧‧‧第4內連桿端部 48‧‧‧第2內連桿中間部 50‧‧‧第1外連桿孔 52‧‧‧第1外連桿端部 54‧‧‧第2外連桿孔 56‧‧‧第2外連桿端部 58‧‧‧第1外連桿中間部 60‧‧‧第3外連桿孔 62‧‧‧第3外連桿端部 64‧‧‧第4外連桿孔 66‧‧‧第4外連桿端部 68‧‧‧第2外連桿中間部 70‧‧‧第1外連桿倒角部 72‧‧‧第1內連桿倒角部 74‧‧‧第2外連桿倒角部 76‧‧‧第2內連桿倒角部 80‧‧‧金屬保持構件 80A‧‧‧保持孔 82‧‧‧樹脂構件 84‧‧‧金屬保持構件 84A‧‧‧保持孔 86‧‧‧樹脂構件 90‧‧‧第1軸襯端部 92‧‧‧第2軸襯端部 94‧‧‧第1徑向突出部 96‧‧‧第2徑向突出部
第1圖是從上觀察自行車的自行車示意圖。 第2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局部立體圖。 第3圖是沿著第2圖的III-III線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第4圖是從第2圖的VA方向觀察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5圖是從第2圖的VB方向觀察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6圖是沿著第3圖的VI-VI線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第7圖是沿著第3圖的VII-VII線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第8圖是從第2圖的VA方向觀察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9圖是沿著第3圖的IX-IX線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第10圖是針對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沿著包含軸襯中心軸心的面切斷的軸襯的立體圖及局部放大圖。 第11圖是在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的垂直面切斷的軸襯的剖面圖。 第12圖是銷部的立體圖及局部放大圖。 第13圖是在相對於銷部中心軸心的垂直面切斷的銷部的剖面圖。 第14圖是針對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第15圖是針對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沿著包含軸襯中心軸心的面切斷的軸襯的立體圖。 第16圖是針對其他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剖面圖。
10‧‧‧自行車用鏈條
12‧‧‧第1內連桿片
12A‧‧‧第1內連桿面
12B‧‧‧第2內連桿面
14‧‧‧第2內連桿片
14A‧‧‧第3內連桿面
14B‧‧‧第4內連桿面
16‧‧‧第1外連桿片
16A‧‧‧第1外連桿面
16B‧‧‧第2外連桿面
18‧‧‧第2外連桿片
18A‧‧‧第3外連桿面
18B‧‧‧第4外連桿面
20‧‧‧軸襯
20A‧‧‧軸襯孔
22‧‧‧銷部
23‧‧‧附加銷部
24‧‧‧滾子
24A‧‧‧滾子孔
26‧‧‧附加軸襯
26A‧‧‧附加軸襯孔
28‧‧‧附加滾子
28A‧‧‧附加滾子孔
30‧‧‧第1內連桿孔
32‧‧‧第1內連桿端部
34‧‧‧第2內連桿孔
36‧‧‧第2內連桿端部
38‧‧‧第1內連桿中間部
40‧‧‧第3內連桿孔
42‧‧‧第3內連桿端部
44‧‧‧第4內連桿孔
46‧‧‧第4內連桿端部
48‧‧‧第2內連桿中間部
50‧‧‧第1外連桿孔
52‧‧‧第1外連桿端部
54‧‧‧第2外連桿孔
56‧‧‧第2外連桿端部
58‧‧‧第1外連桿中間部
60‧‧‧第3外連桿孔
62‧‧‧第3外連桿端部
64‧‧‧第4外連桿孔
66‧‧‧第4外連桿端部
68‧‧‧第2外連桿中間部
AX1‧‧‧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
AX2‧‧‧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
AX3‧‧‧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
AX4‧‧‧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
BX1‧‧‧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
BX2‧‧‧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
BX3‧‧‧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
BX4‧‧‧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
CY1、CY2‧‧‧銷部中心軸心
DA‧‧‧第1內連桿軸方向
DB‧‧‧第2內連桿軸方向
DC‧‧‧第1外連桿軸方向
DD‧‧‧第2外連桿軸方向

Claims (32)

  1.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 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 第1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 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 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 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第1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 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 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外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 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 第1外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外連桿交點的線; 第2外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外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的線, 上述第1外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的第1外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 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外連桿長邊方向,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外連桿參考線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 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 第1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的線; 第2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的線, 上述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 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內連桿參考線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2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
  12.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 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 第1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 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 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 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第1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 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 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上述軸襯,具有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上述軸襯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在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與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互相交叉,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配置在較上述第2軸襯內連桿交點更靠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是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垂直交叉的線, 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 第1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上述第1軸襯內連桿交點的線; 第2內連桿參考線,界定為與上述第1內連桿橫邊方向中心線平行延伸且通過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的線, 上述第1內連桿端緣交點,是從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觀察,讓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與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端部的第1內連桿端緣互相交叉的點, 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在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中心線的第1內連桿長邊方向,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參考線與上述第2內連桿參考線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間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內連桿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至少一個第1內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內連桿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外連桿倒角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外連桿倒角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2內連桿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內連桿倒角部。
  22.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金屬保持構件、樹脂構件; 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 第1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 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 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 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第1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 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 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上述軸襯,具有構成軸襯孔的內周面,上述軸襯,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 上述銷部,具有外周面,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 上述金屬保持構件,配置在上述軸襯的內周面與上述銷部的外周面的其中一方,且上述金屬保持構件包含複數的保持孔, 上述樹脂構件配置於上述複數的保持孔。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金屬保持構件配置於上述軸襯的內周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或2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軸襯藉由第1材料形成,上述金屬保持構件藉由上述第1材料形成。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或2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軸襯藉由第1材料形成,上述金屬保持構件藉由與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形成。
  26.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第1內連桿片、第2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軸襯、銷部; 上述第1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 第1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 上述第2內連桿片,包含: 包含具有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孔的第3內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內連桿孔的第4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內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內連桿中間部、 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第3內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內連桿面; 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1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第1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 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第2內連桿片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 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 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延伸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 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3外連桿面、 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上述軸襯,具有:軸襯孔、第1軸襯端部、在上述軸襯的相對於軸襯中心軸心的軸襯軸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軸襯端部的相反側的第2軸襯端部; 上述軸襯,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上述第1內連桿孔與上述第3內連桿孔, 上述軸襯,包含:從相對於上述軸襯中心軸心的上述第1軸襯端部朝徑向外方向延伸的第1徑向突出部、及從相對於上述軸襯中心軸心的上述第2軸襯端部朝徑向外方向延伸的第2徑向突出部的至少其中一個; 上述銷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通過上述軸襯孔。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軸襯包含: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與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具有環狀形狀。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具有環狀形狀。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徑向突出部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徑向突出部藉由歛縫方式所形成。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銷部,藉由壓入方式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
TW108125790A 2018-07-23 2019-07-22 自行車用鏈條 TWI841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7966 2018-07-23
JP2018137966A JP7174550B2 (ja) 2018-07-23 2018-07-23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2018150398A JP7332279B2 (ja) 2018-08-09 2018-08-09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2018-150398 2018-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880A true TW202007880A (zh) 2020-02-16
TWI841578B TWI841578B (zh) 2024-05-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0180A1 (de)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3097B (zh) 自行車鏈條
JP2014040865A (ja) チェーン
JP2014101971A (ja) チェーン
TWM534724U (zh) 鏈環、腳踏車曲柄齒盤、及腳踏車傳動系統
TWI730220B (zh) 自行車鏈條
CN102678884A (zh) 减震皮带轮
TW202007880A (zh) 自行車用鏈條
TWI841578B (zh) 自行車用鏈條
JP6135450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7210660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4865837B2 (ja) 防振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KR101777492B1 (ko) 체인
JP7386296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5171728B2 (ja) チェーン用スプロケット
TWI822748B (zh) 自行車用鏈條
CN201109348Y (zh) 三轮摩托车后桥壳
KR200488270Y1 (ko) 자전거 크랭크셋 브래킷
TWI822741B (zh) 自行車用鏈條
JP2020085061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ケース構造
TWI745044B (zh) 內外鏈片無縫式接合構造
CN210461459U (zh) 一种分体易拆卸式离合器摇臂
CN205371282U (zh) 用于机动车发动机的高强度连接杆
JP2010169157A (ja) チェーン
JP2017032043A (ja) エンジンの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
CN202768616U (zh) 发动机曲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