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741B - 自行車用鏈條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鏈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741B
TWI822741B TW108109040A TW108109040A TWI822741B TW I822741 B TWI822741 B TW I822741B TW 108109040 A TW108109040 A TW 108109040A TW 108109040 A TW108109040 A TW 108109040A TW I822741 B TWI822741 B TW I8227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outer link
connecting rod
piece
inner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8445A (zh
Inventor
蒲田建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8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741B/zh

Link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適合實用的自行車用鏈條。 [解決手段]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在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及第2外連桿片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鏈條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鏈條。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一個內連桿片、與隔著內連桿片的兩個外連桿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5954604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改良過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組裝著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所界定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所界定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在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及第2外連桿片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
藉由上述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由於可讓第1外連桿片與第2外連桿片之間變窄,所以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藉由外連桿倒角部可提升變速性能。
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框架的狀態,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更接近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心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外周緣。 藉由上述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後鏈輪的變速性能。
依據上述第1或2型態的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藉由上述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至3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藉由上述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至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至5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抑制上述第2外連桿面與其他鏈輪的過度接觸,且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框架的狀態,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更接近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心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外周緣。 藉由上述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前鏈輪的變速性能。
依據上述第1或7型態的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 藉由上述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7及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藉由上述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7至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3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7至1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抑制上述第4外連桿面與其他鏈輪的過度接觸,且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1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包含:第1外連桿倒角部、第2外連桿倒角部;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外周緣,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外周緣。 藉由上述第1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前鏈輪及後鏈輪的變速性能。
依據上述第12型態的第1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 藉由上述第1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2或13型態的第1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 藉由上述第1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2至1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及第2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藉由上述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2至15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藉由上述第1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2至16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1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2至17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3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1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容易卡合於其他鏈輪的鏈輪齒。
依據上述第12至1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1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後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抑制上述第2外連桿面與其他鏈輪的過度接觸,且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2至1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2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當在前鏈輪,自行車用鏈條移位到其他鏈輪時,可抑制上述第4外連桿面與其他鏈輪的過度接觸,且減少變速時的聲音或抑制錯誤變速。
依據上述第1至2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用來促進自行車用鏈條從自行車用鏈輪到與上述自行車用鏈輪鄰接的其他自行車鏈輪的變速動作。 藉由上述第2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促進自行車用鏈條的變速動作。
依據上述第1至21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內連桿片以單一零件構成。 藉由上述第2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能不使內連桿片的剛性降低且達成自行車用鏈條的輕量化。
依據上述第1至22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內連桿中間部,配置在從通過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與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參考直線偏置處。 藉由上述第2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抑制內連桿與鏈輪齒的碰撞,可提升鏈輪的驅動效率。
本發明的第2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在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與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至少一個軸方向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面,除了至少上述第1外連桿孔的周邊及上述第2外連桿孔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4外連桿面,除了至少上述第3外連桿孔的周邊及上述第4外連桿孔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 藉由上述第2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即使第1外連桿片與第2外連桿片之間狹窄,也能確保收容鏈輪齒的空間。
依據上述第24型態的第2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上述軸方向凹部包含: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1軸方向凹部、與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第2軸方向凹部 藉由上述第2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即使第1外連桿片與第2外連桿片之間狹窄,也能確保收容鏈輪齒的空間。
本發明的第2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及在上述內連桿軸方向,較讓自行車用鏈條卡合的部分的鏈輪的鏈輪齒的最大軸方向寬度更大的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2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能確保內連桿片的剛性。
依據上述第26型態的第2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為1.5mm以上。 藉由上述第2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能確保內連桿片的剛性。
本發明的第2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齒承凹部,具有徑向長度,上述徑向長度,在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卡合狀態,在對應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旋轉中心軸心的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旋轉中心軸心的徑向,界定為從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最內端起至徑向最外端為止的長度;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長度為4.4mm以上;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2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抑制內連桿與鏈輪齒的碰撞,可順暢踩踏,可提升鏈輪的驅動效率。
依據上述第28型態的第2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長度為5.0mm以上。 藉由上述第2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更抑制內連桿與鏈輪齒的碰撞,可順暢踩踏,可提升鏈輪的驅動效率。
本發明的第3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與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與相對於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且包含:分別較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及上述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更大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第3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不減少外連桿之間的軸方向寬度,可以使自行車用鏈條全體的軸方向寬度變小。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
依據上述第30型態的第3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從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朝向上述內連桿片的軸方向中心面偏置。 藉由第3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不減少外連桿之間的軸方向寬度,可以使鏈條寬度變小。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
依據上述第30或31型態的第3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從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朝向上述內連桿片的軸方向中心面偏置。 藉由第3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不減少外連桿之間的軸方向寬度,可以使鏈條寬度變小。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
本發明的第3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及至少形成在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相對於上述內連桿片的長邊方向中心線設置在上述齒承凹部的相反側,用來支承自行車後撥鏈器的滑輪齒的附加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33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也可適用於撥鏈器,該撥鏈器具備有:具有既有齒的間隔的滑輪。
本發明的第3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在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至少一個鏈輪齒支承部,上述鏈輪齒支承部,在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及上述第2外連桿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一個方向,用來將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支承於軸方向。 藉由上述第34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能讓鏈條對於自行車用鏈輪的保持力提升。
依據上述第34型態的第3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至少一個的鏈輪齒支承部,包含: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的第1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的第2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的第3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第4鏈輪齒支承部。 藉由上述第35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更提升鏈條對於自行車用鏈輪的保持力,讓鏈條的組裝性提升。
本發明的第3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是由第1內連桿材料形成,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以第1軸襯材料所形成,且與上述第1內連桿孔結合的第1內連桿軸襯、 及以第2軸襯材料所形成,且與上述第2內連桿孔結合的第2內連桿軸襯;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36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且讓內連桿片的耐磨性提升。
依據上述第36型態的第3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軸襯材料及上述第2軸襯材料,與上述第1內連桿材料不同。 藉由上述第37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內連桿片的耐磨性。
依據上述第36或37型態的第3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內連桿材料,具有第1內連桿耐磨度,上述第1軸襯材料,具有較上述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1軸襯耐磨度,上述第2軸襯材料,具有較上述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2軸襯耐磨度。 藉由上述第38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內連桿片的耐磨性。
依據上述第36至3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上述第1軸襯材料,是與上述第2軸襯材料為相同材料。 藉由上述第39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內連桿片的耐磨性。
依據上述第36至3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4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進一步具備有連結銷,上述連結銷,藉由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上述第1內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滑動於上述第1內連桿軸襯,而將上述第1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及上述第2外連桿片互相結合。 藉由上述第40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升內連桿片的耐磨性。
本發明的第4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且分別較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及上述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更大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1外連桿孔的第1軸方向凸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2外連桿孔的第2軸方向凸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3外連桿孔的第3軸方向凸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4外連桿孔的第4軸方向凸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第1內連桿孔,用來支承上述第1軸方向凸部與上述第3軸方向凸部。 藉由上述第41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可增加內連桿片的第1內連桿孔與外連桿的滑動部的面積,讓內連桿片的耐磨性提升。
本發明的第4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且具有:位於較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更靠近旋轉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的鏈輪齒接觸開始端、鏈輪齒接觸結束端、及界定為上述鏈輪齒接觸開始端與上述鏈輪齒接觸結束端之間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及上述內連桿中間部所界定,包含上述齒驅動面接觸區域,在上述齒驅動面接觸區域界定為從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起至上述內連桿外周緣為止的距離的半徑,從上述鏈輪齒接觸開始端朝向上述鏈輪齒接觸結束端減少之內連桿外周緣;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藉由上述第42型態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順暢驅動自行車用鏈條。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可提供一種改良過的自行車用鏈條,可適用於多段化的後鏈輪。
(第1實施方式) 參考第1圖針對適用自行車用鏈條的人力驅動車加以說明。 在第1圖是顯示人力驅動車的一個例子也就是自行車A的側視圖。這裡的人力驅動車,代表關於用來行駛的動力,至少局部使用人力的車輛,包含以電動方式輔助人力的車輛。僅使用人力以外的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僅以內燃機使用為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通常的人力驅動車預定為小型輕型車輛,預定為在公路不需要駕駛執照的車輛。圖示的人力驅動車包含自行車。具體來說,人力驅動車為自行車。自行車A包含傳動系統B。
傳動系統B構成鏈條傳動類型。傳動系統B包含:曲柄C、自行車用鏈輪(以下稱為「鏈輪D」)、及自行車用鏈條10。鏈輪D具有:讓自行車用鏈條10卡合的鏈輪齒Da。鏈輪D包含:前鏈輪E、後鏈輪F。曲柄C包含:可旋轉地支承於自行車的框架(省略圖示)的曲柄軸Ca、及分別設置在曲柄軸Ca的兩端部的一對曲柄臂Cb。踏板(省略圖示),可旋轉地安裝於各曲柄臂Cb的前端。
前鏈輪E,設置在曲柄軸Ca且可與曲柄軸Ca一體旋轉。後鏈輪F設置在後輪的輪轂。自行車用鏈條10繞掛於前鏈輪E與後鏈輪F。藉由搭乘於自行車A的使用者施加於踏板的驅動力,經由前鏈輪E、自行車用鏈條10、及後鏈輪F而傳遞到後輪。
如第1圖所示,前鏈輪E及後鏈輪F,相對於通過自行車的框架的寬度方向中心的中心面G,配置在右側。在自行車A設置有1個或複數的前鏈輪E。在自行車A設置有複數的後鏈輪F。複數的前鏈輪E其順序配置成從中心面G朝越遠的方向越小。複數的後鏈輪F其順序配置成從中心面G朝越遠的方向越大。
參考第2~4圖,來說明自行車用鏈條10。 如第2圖所示,自行車用鏈條10具備有:內連桿片12、第1外連桿片14、第2外連桿片16。所以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是由:單一的內連桿片、與互相相對向的一對外連桿片所構成。
如第3圖所示,內連桿片12,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第1內連桿孔20的第1內連桿端部22、包含具有與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的第2內連桿孔24的第2內連桿端部26、及將第1內連桿端部22與第2內連桿端部26連結的第1內連桿中間部28。 內連桿片12進一步包含:第1內連桿面30、及在相對於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內連桿軸方向DA朝向第1內連桿面30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32。 並且內連桿片12包含:形成於內連桿中間部28且用來支承鏈輪D的鏈輪齒Da的齒承凹部34。
如第4圖所示,內連桿中間部28,從通過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與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的參考直線LR偏置。在本發明所謂的「偏置」,是代表對象物從作為基準的物或位置偏離的意思。所以本實施例的內連桿中間部28,是配置在從參考直線LR偏離的位置。
內連桿片12具有:當自行車用鏈條10驅動旋轉時,與前鏈輪E的鏈輪齒(省略圖示)的驅動面接觸的前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6、及與後鏈輪F的鏈輪齒Fa的驅動面接觸的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前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6,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旋轉驅動方向DD設置在齒承凹部34的下游側。前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6,是以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為中心的圓弧面或接近圓弧面的曲面所構成。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旋轉驅動方向DD設置在齒承凹部34的上游側。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是以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為中心的圓弧面或接近圓弧面的曲面所構成。
內連桿片12是以單一零件所構成。 本發明所謂的「單一零件」,包含將複數的零件結合為一體的構造,不包含複數的零件可相對移動的構造。作為將複數的零件結合為一體的構造,例如由將金屬板黏接或熱壓接合的積疊板所構成的零件、及將軸襯或銷壓入貫穿孔的零件。內連桿片12是以單一片狀零件所構成較佳。
如第3圖所示,第1外連桿片14,配置成: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鄰接於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面30,且在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
第1外連桿片14,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第1外連桿孔40的第1外連桿端部42、包含具有與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第2外連桿孔44的第2外連桿端部46、及將第1外連桿端部42與第2外連桿端部46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48。並且第1外連桿片14包含:藉由第1外連桿端部42、第2外連桿端部46、及第1外連桿中間部48所界定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第1外連桿外周緣50,包含:第1外連桿片14的外周的端面及端面的周圍。
第1外連桿片14包含:與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面30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52、及在相對於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DB朝向第1外連桿面52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54。也就是第1外連桿片14包含: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與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面30鄰接,且在內連桿片12與第1外連桿片14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52、及在相對於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DB朝向第1外連桿面52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54。
第2外連桿片16,配置成: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鄰接於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面32,且在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 第2外連桿片16,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第3外連桿孔60的第3外連桿端部62、包含具有與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第4外連桿孔64的第4外連桿端部66、及將第3外連桿端部62與第4外連桿端部66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68。並且第2外連桿片16包含:藉由第3外連桿端部62、第4外連桿端部66、及第2外連桿中間部68所界定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第2外連桿外周緣70,包含:第2外連桿片16的外周的端面及端面的周圍。
第2外連桿片16包含:與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面32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72、及在相對於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DC朝向第3外連桿面72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74。也就是第2外連桿片16包含:在自行車用鏈條10的組裝狀態,與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面32鄰接,且在內連桿片12與第2外連桿片16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72、及在相對於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DC朝向第3外連桿面72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74。
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與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之間的距離LA,與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與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之間的距離LB相等,且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與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之間的距離LC相等較佳。
在自行車用鏈條10,交互配置著由:內連桿片12、與第1外連桿片14及第2外連桿片16所構成的一對片部。在自行車用鏈條10,內連桿片12的各個齒承凹部34,朝向環狀的自行車用鏈條10的內側。也就是說,在自行車用鏈條10卡合於前鏈輪E及後鏈輪F的狀態,自行車用鏈條10配置於前鏈輪E及後鏈輪F上且齒承凹部34朝向前鏈輪E及後鏈輪F的旋轉中心軸心。
第1外連桿片14及第2外連桿片16,以相對於內連桿片12可旋轉的連結銷76連結於內連桿片12。 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端部22,相對於第2內連桿端部26位於自行車用鏈條10的旋轉驅動方向DD的下游側。第1內連桿端部22,藉由連結銷76連結於:內連桿片12的下游側的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端部42、與內連桿片12的下游側的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端部62。 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相對於第1內連桿端部22位於自行車用鏈條10的旋轉驅動方向DD的上游側。第2內連桿端部26,藉由連結銷76連結於:內連桿片12的上游側的第1外連桿片14的第2外連桿端部46、與內連桿片12的上游側的第2外連桿片16的第4外連桿端部66。
連結銷76插通於: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孔40、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孔20、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孔60。其他的連結銷76插通於:第1外連桿片14的第2外連桿孔44、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孔24、第2外連桿片16的第4外連桿孔64。較佳在內連桿片12的至少第1內連桿孔20及第2內連桿孔24、連結銷76形成硬化表面處理層。作為硬化表面處理層的例子例如:鉻化層、鈦化層、鋁化層、矽化層、硼化層、氮化層等。藉由該硬化表面處理層,可提升自行車用鏈條10的耐磨性。
在自行車用鏈條10,在第1外連桿片14及第2外連桿片16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倒角構造較佳。 在自行車用鏈條10,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及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參考第5圖)。
在本實施方式,第1外連桿片14,在自行車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A的框架的狀態,是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16更接近自行車A的框架的中心面G。在該情況,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自行車A的框架的中心面G,是朝自行車A的長邊方向延伸,將自行車A二等分的面。
第1外連桿外周緣50包含:第1外連桿端部42的第1外周緣50A、第2外連桿端部46的第2外周緣50B、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相對於通過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與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參考直線LR1在其中一側的第3外周緣50C、及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相對於參考直線LR1在另一側的第4外周緣50D。
例如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48。
例如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端部42及第2外連桿端部46的至少其中一方。
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面52及第2外連桿面54之中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1外連桿面52也可以。
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面52及第2外連桿面54之中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2外連桿面54也可以。
如第5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外連桿倒角部80包含:第1倒角部80A、第2倒角部80B、第3倒角部80C、及第4倒角部80D。第1倒角部80A,在第1外連桿端部42的第1外連桿面52,設置成沿著第1外周緣50A。第2倒角部80B,在第2外連桿端部46的第1外連桿面52,設置成沿著第2外周緣50B。第1倒角部80A及第2倒角部80B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2外連桿面54也可以。第3倒角部80C,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2外連桿面54,設置成沿著第3外周緣50C。第4倒角部80C,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2外連桿面54,設置成沿著第4外周緣50D。第3倒角部80C及第4倒角部80D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1外連桿面52也可以。
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是用來促進自行車用鏈條10從鏈輪D到與鏈輪D鄰接的其他鏈輪D的變速動作。 具體來說,在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1外連桿面52的情況,外連桿倒角部80相對於第1外連桿面52的面的角度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在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2外連桿面54的情況,外連桿倒角部80相對於第2外連桿面54的面的角度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
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在自行車A的框架的後部,收容有後輪的輪轂及後鏈輪F的部分的間隔不易擴大。因此如果後鏈輪F多段化,則後鏈輪F之間的間隔變窄。這樣一來則不易使用習知的自行車用鏈條。習知的自行車用鏈條是包含:隔著滾子的一對內連桿片、與隔著一對內連桿片的一對外連桿片。相對的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包含:單一的第1內連桿片12、隔著內連桿片12的第1外連桿片14及第2外連桿片16。則自行車用鏈條10,在內連桿軸方向DA排列的零件數量較少。藉此,不使自行車用鏈條10的剛性降低,可在內連桿軸方向DA讓自行車用鏈條10變薄。因此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能適合具有多段化的後鏈輪F的自行車A。同樣原因,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能適合具有藉由多段化而變薄的前鏈輪E的自行車A。
在本實施方式,第1外連桿片14,在自行車用鏈條10安裝於自行車A的框架的狀態,是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16更接近自行車A的框架的中心面G。在該情況,當後鏈輪F變速時,主要讓第1外連桿外周緣50接觸於後鏈輪F。於是,藉由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設置外連桿倒角部80,當後鏈輪F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容易移動於鄰接的後鏈輪F之間,能順暢變速。
(第2實施方式) 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A,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參考第6圖及第7圖,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A。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A,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第1外連桿片14,在自行車用鏈條10A安裝於自行車A的框架的狀態,是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16更接近自行車A的框架的中心面G。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
第2外連桿外周緣70包含: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5外周緣70A、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6外周緣70B、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相對於通過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與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參考直線LR2在其中一側的第7外周緣70C、及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相對於參考直線LR2在另一側的第8外周緣70D。
例如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也可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68。
例如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端部62及第4外連桿端部66的至少其中一方。
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面72及第4外連桿面74之中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3外連桿面72也可以。
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面72及第4外連桿面74之中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4外連桿面74也可以。
如第7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外連桿倒角部80包含:第5倒角部80E、第6倒角部80F、第7倒角部80G、及第8倒角部80H。第5倒角部80E,在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4外連桿面74,設置成沿著第5外周緣70A。第6倒角部80F,在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外連桿面74,設置成沿著第6外周緣70B。第5倒角部80E及第6倒角部80F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3外連桿面72也可以。第7倒角部80G,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設置成沿著第7外周緣70C。第8倒角部80H,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設置成沿著第8外周緣70D。第7倒角部80G及第8倒角部80H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4外連桿面74也可以。
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是用來促進自行車用鏈條10A從鏈輪D到與鏈輪D鄰接的其他鏈輪D的變速動作。具體來說,在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3外連桿面72的情況,外連桿倒角部80相對於第3外連桿面72的面的角度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在外連桿倒角部80設置在第4外連桿面74的情況,外連桿倒角部80相對於第4外連桿面74的面的角度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
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第1外連桿片14,在自行車用鏈條10A安裝於自行車A的框架的狀態,是配置在較第2外連桿片16更接近自行車A的框架的中心面G。在該情況,當前鏈輪E變速時,主要讓第2外連桿外周緣70接觸於前鏈輪E。於是,藉由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設置外連桿倒角部80,當前鏈輪E變速時,讓自行車用鏈條10A容易移動於鄰接的前鏈輪E之間,能順暢變速。
(第3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B,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參考第8圖~第10圖,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B。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B,包含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及第2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
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包含: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與第2外連桿倒角部84。 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 第2外連桿倒角部84,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
例如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至少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48。 例如第2外連桿倒角部84,至少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68。 例如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至少設置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端部42及第2外連桿端部46的至少其中一方。 例如第2外連桿倒角部84,至少設置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端部62及第4外連桿端部66的至少其中一方。
例如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面52及第2外連桿面54之中的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設置在第1外連桿面52。 例如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面72及第4外連桿面74之中的第2外連桿倒角部84,設置在第3外連桿面72。 例如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面52及第2外連桿面54之中的第1外連桿倒角部82,設置在第2外連桿面54。 例如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面72及第4外連桿面74之中的第2外連桿倒角部84,設置在第4外連桿面74。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第1外連桿倒角部82包含:第1倒角部80A、第2倒角部80B、第3倒角部80C、及第4倒角部80D。第2外連桿倒角部84包含:第5倒角部80E、第6倒角部80F、第7倒角部80G、及第8倒角部80H。 第1倒角部80A,在第1外連桿端部42的第1外連桿面52,設置成沿著第1外周緣50A。第2倒角部80B,在第2外連桿端部46的第1外連桿面52,設置成沿著第2外周緣50B。第3倒角部80C,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2外連桿面54,設置成沿著第3外周緣50C。第4倒角部80D,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2外連桿面54,設置成沿著第4外周緣50D。第5倒角部80E,在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4外連桿面74,設置成沿著第5外周緣70A。第6倒角部80F,在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外連桿面74,設置成沿著第6外周緣70B。第7倒角部80G,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設置成沿著第7外周緣70C。第8倒角部80H,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設置成沿著第8外周緣70D。第1倒角部80A及第2倒角部80B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2外連桿面54也可以。第3倒角部80C及第4倒角部80D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1外連桿面52也可以,第2倒角部80E及第6倒角部80F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3外連桿面72也可以。第7倒角部80G及第8倒角部80H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在第4外連桿面74也可以。
至少一個外連桿倒角部80,是用來促進自行車用鏈條10B從鏈輪D到與鏈輪D鄰接的其他鏈輪D的變速動作。具體來說,第1外連桿倒角部82的面的角度,相對於設置有第1外連桿倒角部82的面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第2外連桿倒角部84的面的角度,相對於設置有第2外連桿倒角部84的面為預定角度以上的角度。
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50設置有第1外連桿倒角部82,且在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70設置有第2外連桿倒角部84,所以當前鏈輪E變速時及後鏈輪F變速時的任一種情形,自行車用鏈條10B容易移動於鄰接的鏈輪之間,能順暢變速。
(第4實施方式) 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C,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C,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1外連桿面52與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的至少其中一方,至少設置有一個軸方向凹部90。第1外連桿片14的第2外連桿面54,除了至少第1外連桿孔40(參考第3圖)的周邊及第2外連桿孔44(參考第3圖)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第2外連桿片16的第4外連桿面74,除了至少第3外連桿孔60的周邊及第4外連桿孔64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 在第1外連桿孔40的周邊及第2外連桿孔44的周邊,也可設置讓連結銷76容易插通的倒角部。在第3外連桿孔60的周邊及第4外連桿孔64的周邊,也可設置讓連結銷76容易插通的倒角部。第1外連桿片14的第2外連桿面54,也可包含第1外連桿孔40的周邊及第2外連桿孔44的周邊為平坦構造。第2外連桿片16的第4外連桿面74,也可包含第3外連桿孔60的周邊及第4外連桿孔64的周邊為平坦構造。
軸方向凹部90,將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與第2外連桿中間部68之間所隔著的鏈輪齒收容空間92放大。例如軸方向凹部90,至少包含:在第1外連桿中間部48的第1外連桿面52設置的第1軸方向凹部90A、與在第2外連桿中間部68的第3外連桿面72設置的第2軸方向凹部90B。
(第5實施方式) 第5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D,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D,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13圖所示,內連桿片12,在內連桿軸方向DA,包含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P,該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P,大於:自行車用鏈條10D卡合的部分Db的鏈輪D的鏈輪齒Da的最大軸方向寬度WS。
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P為1.5mm以上較佳。具體來說,將第1內連桿端部22的內連桿軸方向DA的寬度尺寸、與第2內連桿端部26的內連桿軸方向DA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P。藉此,能充分確保內連桿片12對於鏈輪齒Da的前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6及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的面積與鏈輪齒Da的接觸。
(第6實施方式) 第6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E,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E,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14圖所示,齒承凹部34具有徑向長度LOR。徑向長度LOR,在自行車用鏈條10E卡合於鏈輪D的卡合狀態,在與鏈輪D的旋轉中心軸心對應的自行車用鏈條10E相對於旋轉中心軸心CX的徑向,界定為從齒承凹部34的徑向最內端RIE起至徑向最外端ROE的長度,齒承凹部34的徑向長度LOR為4.4mm以上。這裡所謂的「自行車用鏈條10E卡合於鏈輪D的卡合狀態」,是表示自行車用鏈條10E卡合於正圓的鏈輪D,且自行車用鏈條10E沿著正圓彎曲的狀態。所謂「從齒承凹部34的徑向最內端RIE起至徑向最外端ROE的長度」,代表「自行車用鏈條10E的旋轉中心軸心CX與齒承凹部34的徑向最外端ROE之間的距離」減去「自行車用鏈條10E的旋轉中心軸心CX與齒承凹部34的徑向最內端PIE之間的距離」所得到之距離。齒承凹部34的徑向長度LOR為5.0mm以上較佳。
(第7實施方式) 第7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F,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F,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例如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端部22,包含相對於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A。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端部26,包含相對於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B。內連桿中間部28,包含分別較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A及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B更大的相對於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AX1的第3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C。
第1內連桿端部22及第2內連桿端部26的第1內連桿面30a、30b,從內連桿中間部28的第1內連桿面30m朝向內連桿片12的軸方向中心面SA偏置。
第1內連桿端部22及第2內連桿端部26的第2內連桿面32a、32b,從內連桿中間部28的第2內連桿面32m朝向內連桿片12的軸方向中心面SA偏置。
在自行車用鏈條10F,內連桿中間部28的第3內連桿軸方向寬度WC,大於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DB(參考第3圖)的寬度,且大於第2外連桿片16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DC(參考第3圖)的寬度。
(第8實施方式) 第8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G,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3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G,除了第3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內連桿片12具備有附加齒承凹部94。附加齒承凹部94,至少形成於內連桿中間部28,相對於內連桿片12的長邊方向中心線LCA設置在齒承凹部34的相反側,用來支承自行車後撥鏈器的滑輪PL的齒部。
在自行車用鏈條10G沒有附加齒承凹部94的情況,環狀的自行車用鏈條10G的外側的齒承部分的間距,是自行車用鏈條10G的內側的齒承部分的間距的兩倍,所以需要使用齒部的構造與自行車後撥鏈器的習知的滑輪PL不同構造的特別滑輪。另一方面,藉由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G,可使用習知的滑輪PL的齒部(省略圖示)。
(第9實施方式) 第9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H,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H,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在第1外連桿端部42、第2外連桿端部46、第3外連桿端部62、及第4外連桿端部66的至少一個,設置有至少一個鏈輪齒支承部96,在自行車用鏈條10H卡合於鏈輪D的狀態,在第1外連桿軸方向DB及第2外連桿軸方向DC(參考第3圖)的至少一個方向將鏈輪D的鏈輪齒Da支承於軸方向。
在組裝著自行車用鏈條10H的組裝狀態,鏈輪齒支承部96朝齒承凹部34突出較佳。具體來說,第1外連桿片14的鏈輪齒支承部96,朝沿著參考直線LR1(參考第9圖)的方向突出。第2外連桿片16的鏈輪齒支承部96,朝沿著參考直線LR2(參考第10圖)的方向突出。
如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至少一個的鏈輪齒支承部96,包含:設置在第1外連桿端部42的第1鏈輪齒支承部96A、設置在第2外連桿端部46的第2鏈輪齒支承部96B、設置在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3鏈輪齒支承部96C、及設置在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鏈輪齒支承部96D。 在自行車用鏈條10H,設置於第1外連桿端部42的第1鏈輪齒支承部96A,沿著從第1內連桿端部22朝向第2內連桿端部26的方向,朝較第1內連桿端部22的外周緣更靠近相對於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徑向外側突出。在自行車用鏈條10H,設置於第2外連桿端部46的第2鏈輪齒支承部96B,沿著從第2內連桿端部26朝向第1內連桿端部22的方向,朝較第2內連桿端部26的外周緣更靠近相對於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徑向外側突出。在自行車用鏈條10H,設置於第3外連桿端部62的第3鏈輪齒支承部96C,沿著從第1內連桿端部22朝向第2內連桿端部26的方向,朝較第1內連桿端部22的外周緣更靠近相對於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徑向外側突出。在自行車用鏈條10H,設置於第4外連桿端部66的第4鏈輪齒支承部96D,沿著從第2內連桿端部26朝向第1內連桿端部22的方向,朝較第2內連桿端部26的外周緣更靠近相對於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徑向外側突出。
(第10實施方式) 第10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I,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I,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內連桿片12是由第1內連桿材料所形成。如第21圖所示,內連桿片12具備有:以第1軸襯材料形成且與第1內連桿孔100結合的第1內連桿軸襯102、及以第2軸襯材料形成且與第2內連桿孔104結合的第2內連桿軸襯106。第1內連桿材料例如為金屬。第1內連桿材料包含:鐵、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第1軸襯材料及第2軸襯材料包含金屬、非金屬。第1軸襯材料及第2軸襯材料,作為金屬包含:鐵、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第1軸襯材料及第2軸襯材料作為非金屬包含樹脂性的固體潤滑材料。
第1軸襯材料及第2軸襯材料與第1內連桿材料不同。第1內連桿材料具有第1內連桿耐磨度。第1軸襯材料,具有較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1軸襯耐磨度。第2軸襯材料,具有較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2軸襯耐磨度。第1軸襯材料也可是與第2軸襯材料相同的材料。
自行車用鏈條10I進一步具備有連結銷108。連結銷108,藉由插通於第1內連桿孔40、第1內連桿孔100、及第3外連桿孔60且滑動於第1內連桿軸襯102,而將第1外連桿片14、內連桿片12、及第2外連桿片16互相結合。
(第11實施方式) 第1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J,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J,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並且包含下述構造。
如第22圖及第23圖所示,第1外連桿片14包含:在相對於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BX1的周方向設置成包圍第1外連桿孔40的第1軸方向凸部110、與在相對於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BX2的周方向設置成包圍第2外連桿孔44的第2軸方向凸部112。第2外連桿片16包含:在相對於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BX3的周方向設置成包圍第3外連桿孔60的第3軸方向凸部114、與在相對於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BX4的周方向設置成包圍第4外連桿孔64的第4軸方向凸部116。內連桿片12的第1內連桿孔20,用來支承第1軸方向凸部110與第3軸方向凸部114。其他的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孔24,用來支承第2軸方向凸部112與第4軸方向凸部116。第1軸方向凸部110、第2軸方向凸部112、第3軸方向凸部114、第4軸方向凸部116藉由去毛邊加工所形成。
(第12實施方式) 第1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K,除了倒角構造以外,其他都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相同,所以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K,除了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以外,包含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在本實施方式,顯示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的一個例子。如第1實施方式所說明,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按壓鏈輪D(後鏈輪F)的鏈輪齒Da(後鏈輪齒Fa)。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38包含下個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在第24圖,卸下第2外連桿片16。
如第24圖所示,內連桿片12的第2內連桿端部26,具有:位於較第1內連桿端部22更靠近旋轉驅動方向DD的上游側的鏈輪齒接觸開始端118A、鏈輪齒接觸結束端118B、與界定在鏈輪齒接觸開始端118A與鏈輪齒接觸結束端118B之間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 內連桿片12包含:藉由第1內連桿端部22、第2內連桿端部26及內連桿中間部28所界定的內連桿外周緣122;內連桿外周緣122包含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內連桿外周緣122,在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界定為從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AX2到內連桿外周緣122的距離的半徑R,從鏈輪齒接觸開始端118A朝向上述鏈輪齒接觸結束端118B減少。
在自行車用鏈條10K卡合於後鏈輪F的狀態,第24圖的下游側內連桿片12A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用來傳遞踩踏的驅動力而接觸於鏈輪齒Da的驅動面。在該狀態,在第24圖的上游側內連桿片12B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與鏈輪齒Da´之間存在間隙S。
當接觸於鏈輪齒Da的下游側內連桿片12A朝旋轉驅動方向DD移動而鏈輪D旋轉時,下游側內連桿片12A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與鏈輪齒Da的接觸點124,朝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的上游側移動(參考虛線箭頭)。藉由上述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的構造,上述半徑R從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的鏈輪齒接觸開始端118A朝向鏈輪齒接觸結束端118B減少,所以藉由接觸點124的移動,自行車用鏈條10K,在相對於鏈輪D的旋轉中心軸心DX的周方向朝旋轉驅動方向DD移位。結果,相較接觸於鏈輪齒Da的下游側內連桿片12A位於更上游側的上游側內連桿片12B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接近鏈輪齒Da´,讓上述間隙S變小。在下游側內連桿片12A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從鏈輪齒Da離開之前,上游側內連桿片12B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會接近鏈輪齒Da´。在下游側內連桿片12a從後鏈輪F離開之前,後續的上游側內連桿片12B的第2內連桿端部26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120接近鏈輪齒Da´,所以自行車用鏈條10K的驅動力會連續傳遞到後鏈輪F,讓驅動力傳遞效率提升。
(其他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構造(除了倒角構造之外)的自行車用鏈條10,上述第1、第2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及第4~第12的構造的群組之中,也可適用任何兩種以上的構造。第3實施方式,是在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構造(除了倒角構造之外)的自行車用鏈條10,是用第1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及第2實施方式的倒角構造。
(變形例) 關於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10、10A~10K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本發明的自行車用鏈條10、10A~10K,可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未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在以下的變形例,針對與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加上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上述自行車用鏈條10,可適當適用於下述構造的滑輪PL2。第25圖及第26圖,顯示了:作為自行車用鏈條10的一個例子的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10B、繞掛著自行車用鏈條10B的自行車後撥鏈器的滑輪PL2。
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滑輪PL2具備有:第1滑輪齒PL10、第2滑輪齒PL20。第1滑輪齒PL10、第2滑輪齒PL20,是在相對於滑輪PL2的旋轉中心軸心的周方向交互排列。 第1滑輪齒PL10由一個齒部所構成。在自行車用鏈條10與滑輪PL2的嚙合,第1滑輪齒PL10,是進入第1外連桿片14與第2外連桿片16之間。第2滑輪齒PL20具備有一對滑輪齒PL21、PL22。一對滑輪齒PL21、PL22,是在沿著相對於滑輪PL2的旋轉中心軸心的軸方向排列。
一對滑輪齒PL21、PL22的其中一方,在鄰接的一對第1外連桿片14,進入其中一方的第1外連桿片14的第1外連桿端部42與另一方的第1外連桿片14的第2外連桿端部46之間。兩個滑輪齒PL21、PL22的另一方,在鄰接的一對第2外連桿片16,進入其中一方的第2外連桿片16的第3外連桿端部62與另一方的第2外連桿片16的第4外連桿端部66之間。
A‧‧‧自行車 D‧‧‧鏈輪 G‧‧‧中心面 R‧‧‧半徑 Da‧‧‧鏈輪齒 Db‧‧‧部分 Fa‧‧‧鏈輪齒 LA‧‧‧距離 LB‧‧‧距離 LC‧‧‧距離 LR‧‧‧參考直線 PL‧‧‧滑輪 WS‧‧‧最大軸方向寬度 AX1‧‧‧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 AX2‧‧‧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 BX1‧‧‧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 BX2‧‧‧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 BX3‧‧‧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 BX4‧‧‧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 LCA‧‧‧長邊方向中心線 LOR‧‧‧徑向長度 LR1‧‧‧參考直線 LR2‧‧‧參考直線 RIE‧‧‧徑向最內端 ROE‧‧‧徑向最外端 10‧‧‧自行車用鏈條 10A‧‧‧自行車用鏈條 10B‧‧‧自行車用鏈條 10C‧‧‧自行車用鏈條 10D‧‧‧自行車用鏈條 10E‧‧‧自行車用鏈條 10F‧‧‧自行車用鏈條 10G‧‧‧自行車用鏈條 10H‧‧‧自行車用鏈條 10I‧‧‧自行車用鏈條 10J‧‧‧自行車用鏈條 10K‧‧‧自行車用鏈條 12‧‧‧內連桿片 14‧‧‧第1外連桿片 16‧‧‧第2外連桿片 20‧‧‧第1內連桿孔 24‧‧‧第2內連桿孔 28‧‧‧內連桿中間部 30‧‧‧第1內連桿面 32‧‧‧第2內連桿面 34‧‧‧齒承凹部 38‧‧‧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 40‧‧‧第1外連桿孔 44‧‧‧第2外連桿孔 48‧‧‧第1外連桿中間部 50‧‧‧第1外連桿外周緣 52‧‧‧第1外連桿面 54‧‧‧第2外連桿面 60‧‧‧第3外連桿孔 64‧‧‧第4外連桿孔 68‧‧‧第2外連桿中間部 70‧‧‧第2外連桿外周緣 72‧‧‧第3外連桿面 74‧‧‧第4外連桿面 76‧‧‧連結銷 80‧‧‧外連桿倒角部 82‧‧‧第1外連桿倒角部 84‧‧‧第2外連桿倒角部 90‧‧‧軸方向凹部 90A‧‧‧第1軸方向凹部 90B‧‧‧第2軸方向凹部 94‧‧‧附加齒承凹部 96‧‧‧鏈輪齒支承部 96A‧‧‧第1鏈輪齒支承部 96B‧‧‧第2鏈輪齒支承部 96C‧‧‧第3鏈輪齒支承部 96D‧‧‧第4鏈輪齒支承部 100‧‧‧第1內連桿孔 102‧‧‧第1內連桿軸襯 104‧‧‧第2內連桿孔 106‧‧‧第2內連桿軸襯 108‧‧‧連結銷 110‧‧‧第1軸方向凸部 112‧‧‧第2軸方向凸部 114‧‧‧第3軸方向凸部 116‧‧‧第4軸方向凸部 118A‧‧‧鏈輪齒接觸開始端 118B‧‧‧鏈輪齒接觸結束端 120‧‧‧齒驅動面接觸區域 122‧‧‧內連桿外周緣 PL2‧‧‧滑輪 PL10‧‧‧滑輪齒 PL20‧‧‧滑輪齒
第1圖是從上觀察自行車的自行車示意圖。 第2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3圖是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為內連桿片的側視圖。 第5圖為第1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6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7圖為第2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8圖是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9圖為第1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10圖為第2外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11圖是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12圖是第4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俯視圖。 第13圖是針對第5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沿著第2圖的13-13的剖面圖。 第14圖是針對第6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15圖是針對第7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立體圖。 第16圖是針對第7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內連桿片的俯視圖。 第17圖是第8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18圖是卡合於滑輪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19圖是針對第9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從其中一方觀察的側視圖。 第20圖是針對第9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從另一方觀察的側視圖。 第21圖是第10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分解立體圖。 第22圖是針對第1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包含剖面的立體圖。 第23圖是針對第1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包含剖面的立體圖。 第24圖是第1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側視圖。 第25圖是其他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鏈條的立體圖。 第26圖為包含沿著第25圖的26-26線的剖面的立體圖。
DA‧‧‧內連桿軸方向
DB‧‧‧第1外連桿軸方向
DC‧‧‧第2外連桿軸方向
DD‧‧‧旋轉驅動方向
LA‧‧‧距離
LB‧‧‧距離
LC‧‧‧距離
AX1‧‧‧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
AX2‧‧‧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
BX1‧‧‧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
BX2‧‧‧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
BX3‧‧‧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
BX4‧‧‧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
12‧‧‧內連桿片
14‧‧‧第1外連桿片
16‧‧‧第2外連桿片
20‧‧‧第1內連桿孔
22‧‧‧第1內連桿端部
24‧‧‧第2內連桿孔
26‧‧‧第2內連桿端部
28‧‧‧內連桿中間部
30‧‧‧第1內連桿面
32‧‧‧第2內連桿面
34‧‧‧齒承凹部
36‧‧‧前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
38‧‧‧後鏈輪齒驅動面接觸部
40‧‧‧第1外連桿孔
42‧‧‧第1外連桿端部
44‧‧‧第2外連桿孔
46‧‧‧第2外連桿端部
48‧‧‧第1外連桿中間部
50‧‧‧第1外連桿外周緣
52‧‧‧第1外連桿面
54‧‧‧第2外連桿面
60‧‧‧第3外連桿孔
62‧‧‧第3外連桿端部
64‧‧‧第4外連桿孔
66‧‧‧第4外連桿端部
68‧‧‧第2外連桿中間部
70‧‧‧第2外連桿外周緣
72‧‧‧第3外連桿面
74‧‧‧第4外連桿面
76‧‧‧連結銷

Claims (44)

  1.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及藉由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所界定的第1外連桿外周緣;上述第2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且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及藉由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所界定的第2外連桿外周緣;包含: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外周緣且橫跨通過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與上述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參考直線地連續設置之外連桿倒角部、以及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外周緣且橫跨通過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與上述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參考直線地連續設置之外連桿倒角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 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框架的狀態,配置在較上述第2外連桿片更接近上述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心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外周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 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安裝於自行車的框架的狀態,配置在較上述第2外連桿片更接近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心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外周緣。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 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3外連桿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4外連桿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包含:第1外連桿倒角部、第2外連桿倒角部;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外周緣,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外周緣。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及第2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至少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 4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3外連桿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鄰接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1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2外連桿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3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與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鄰接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倒角部設置於上述第4外連桿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上述外連桿倒角部,用來促進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從自行車用鏈輪到與上述自行車用鏈輪鄰接的其他自行車鏈輪的變速動作。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內連桿片以單一零件構成。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內連桿中間部,配置在從通過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與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參考直線偏置處。
  24.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及在上述內連桿軸方向,較讓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的部分的鏈輪的鏈輪齒的最大軸方向寬度更大的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 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寬度,小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寬度,上述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是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寬度。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最小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為1.5mm以上。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或25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與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之間形成有落差部,上述落差部的形狀,從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及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方向觀察包含曲線。
  27.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與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與相對於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第2內連桿端部; 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且包含:分別較上述第1內連桿軸方向寬度及上述第2內連桿軸方向寬度更大的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內連桿軸方向寬度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 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在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與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之間形成有落差部,上述落差部的形狀,從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及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方向觀察包含曲線。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從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朝向上述內連桿片的軸方向中心面偏置。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或28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及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的上述第2內連 桿面,從上述內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朝向上述內連桿片的軸方向中心面偏置。
  30.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及至少形成在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相對於上述內連桿片的長邊方向中心線設置在上述齒承凹部的相反側,用來支承自行車後撥鏈器的滑輪齒的附加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 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31.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 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 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在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其中一個,設置至少一個鏈輪齒支承部,上述鏈輪齒支承部,在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狀態,在上述第1外連桿軸方向及上述第2外連桿軸方向的至少其中一個方向,用來將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支承於軸方向;上述至少一個鏈輪齒支承部,是從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及上述第 4外連桿端部的至少一個的外周緣突出的部分。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一個的鏈輪齒支承部,包含: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的第1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的第2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的第3鏈輪齒支承部、設置在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的第4鏈輪齒支承部。
  33.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 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1外連桿孔的第1軸方向凸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2外連桿孔的第2軸方向凸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3外連桿孔的第3軸方向凸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設置成在相對於上述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周方向包圍上述第4外連桿孔的第4軸方向凸部、 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上述第1內連桿孔,用來支承上述第1軸方向凸部與上述第3軸方向凸部;進一步具備有連結銷,上述連結銷,藉由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上述第1內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而將上述第1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及上述第2外連桿片互相結合;上述第1軸方向凸部及上述第3軸方向凸部支承上述連結銷,上述內連桿片未支承上述連結銷。
  34. 一種自行車用鏈條,具備有:內連桿片、第1外連桿片、第2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內連桿孔的第1內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內連桿孔,且具有:位於較上述第1內連桿 端部更靠近旋轉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的鏈輪齒接觸開始端、鏈輪齒接觸結束端、及界定為上述鏈輪齒接觸開始端與上述鏈輪齒接觸結束端之間的齒驅動面接觸區域的第2內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連結的內連桿中間部;藉由上述第1內連桿端部、上述第2內連桿端部、及上述內連桿中間部所界定,包含上述齒驅動面接觸區域,在上述齒驅動面接觸區域界定為從上述第2內連桿中心軸心起至上述內連桿外周緣為止的距離的半徑,從上述鏈輪齒接觸開始端朝向上述鏈輪齒接觸結束端減少之內連桿外周緣;第1內連桿面;在相對於上述第1內連桿中心軸心的內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內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內連桿面;及至少形成於上述內連桿中間部且用來支承自行車用鏈輪的鏈輪齒的齒承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孔的第1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2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孔的第2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1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2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1外連桿中間部、 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包含具有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3外連桿孔的第3外連桿端部、包含具有與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平行的第4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4外連桿孔的第4外連桿端部、將上述第3外連桿端部與上述第4外連桿端部連結的第2外連桿中間部、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外連桿片,包含: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1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1 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1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1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1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2外連桿面;上述第2外連桿片,包含: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鄰接於上述內連桿片的上述第2內連桿面且在上述內連桿片與上述第2外連桿片之間未隔著其他內連桿片或其他外連桿片的第3外連桿面、及在相對於上述第3外連桿中心軸心的第2外連桿軸方向朝向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相反側的第4外連桿面。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27、30、31、33或3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在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與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至少一個軸方向凹部,上述第1外連桿片的上述第2外連桿面,除了至少上述第1外連桿孔的周邊及上述第2外連桿孔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上述第2外連桿片的上述第4外連桿面,除了至少上述第3外連桿孔的周邊及上述第4外連桿孔的周邊的部分為平坦構造。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至少上述軸方向凹部包含:設置在上述第1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1外連桿面的第1軸方向凹部、與設置在上述第2外連桿中間部的上述第3外連桿面的第2軸方向凹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27、30、31、33或3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承凹部,具有徑向長度,上述徑向長度,在上述自行車用鏈條卡合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卡合狀態,在對應於上述自行車用鏈輪的旋轉中心軸心的上述自行車用鏈條的旋轉中心軸心的徑向,界定為從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最內端起至徑向最外端為止的長度;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長度為4.4mm以上。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齒承凹部的徑向長度為5.0mm以上。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27、30、31、33或34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內連桿片,由第1內連桿材料所形成,且包含:以第1軸襯材料所形成,且與上述第1內連桿孔結合的第1內連桿軸襯、及以第2軸襯材料所形成,且與上述第2內連桿孔結合 的第2內連桿軸襯。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軸襯材料及上述第2軸襯材料,與上述第1內連桿材料不同。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內連桿材料,具有第1內連桿耐磨度,上述第1軸襯材料,具有較上述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1軸襯耐磨度,上述第2軸襯材料,具有較上述第1內連桿耐磨度更高的第2軸襯耐磨度。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上述第1軸襯材料與上述第2軸襯材料為相同材料。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自行車用鏈條,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連結銷,上述連結銷,藉由插通於上述第1外連桿孔、上述第1內連桿孔、及上述第3外連桿孔且滑動於上述第1內連桿軸襯,而將上述第1外連桿片、上述內連桿片、及上述第2外連桿片互相結合。
TW108109040A 2018-03-19 2019-03-18 自行車用鏈條 TWI822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1113 2018-03-19
JP2018051113A JP6954860B2 (ja) 2018-03-19 2018-03-19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8445A TW201938445A (zh) 2019-10-01
TWI822741B true TWI822741B (zh) 2023-11-21

Family

ID=6806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040A TWI822741B (zh) 2018-03-19 2019-03-18 自行車用鏈條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54860B2 (zh)
TW (1) TWI82274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9348A (ja) * 1983-09-26 1985-04-20 Teruo Kageyama チエ−ン
JPH03130455U (zh) * 1990-04-17 1991-12-27
JPH07285486A (ja) * 1994-04-19 1995-10-3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チェン
JPH10211894A (ja) * 1996-11-21 1998-08-11 Shimano Inc ディレーラ付き自転車用チェーン、及びディレーラ付き自転車用ドライブ装置
JP2014206182A (ja) * 2013-04-10 2014-10-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ステンレスローラチェーン
US20150094180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TW201540985A (zh) * 2014-03-12 2015-11-01 Shimano Kk 自行車鏈條連接鏈節
JP2016074333A (ja) * 2014-10-07 2016-05-12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749A (zh) * 2010-10-25 2012-05-16 雅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链条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9348A (ja) * 1983-09-26 1985-04-20 Teruo Kageyama チエ−ン
JPH03130455U (zh) * 1990-04-17 1991-12-27
JPH07285486A (ja) * 1994-04-19 1995-10-31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チェン
JPH10211894A (ja) * 1996-11-21 1998-08-11 Shimano Inc ディレーラ付き自転車用チェーン、及びディレーラ付き自転車用ドライブ装置
JP2014206182A (ja) * 2013-04-10 2014-10-3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ステンレスローラチェーン
US20150094180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TW201540985A (zh) * 2014-03-12 2015-11-01 Shimano Kk 自行車鏈條連接鏈節
JP2016074333A (ja) * 2014-10-07 2016-05-12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54860B2 (ja) 2021-10-27
JP2019163796A (ja) 2019-09-26
TW201938445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8064B (zh) 自行車鏈條
TWI717573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30191B (zh) 自行車曲柄總成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JP3583385B2 (ja)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アッセンブリ及び自転車用大スプロケット
US10927940B2 (en) Bicycle sprocket
CN108238208B (zh) 自行车链轮
US1130583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8177670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201641361A (zh) 可交換自行車鏈輪
TWI730220B (zh) 自行車鏈條
CN109969327B (zh) 自行车曲柄组件
TW201938447A (zh) 自行車鏈輪
TWI822741B (zh) 自行車用鏈條
US10940916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0604211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20240067299A1 (en) Rear sprocket
CN114104183B (zh) 自行车链轮组件和自行车链轮
TWI851562B (zh) 人力驅動車用鏈輪
JP7386296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JP7210660B2 (ja) 自転車用チェーン
TWI822748B (zh) 自行車用鏈條
JP2023146626A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リアスプロケット
TW202035216A (zh) 人力驅動車用鏈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