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4099A - 空氣清淨機 - Google Patents

空氣清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4099A
TW202004099A TW108136143A TW108136143A TW202004099A TW 202004099 A TW202004099 A TW 202004099A TW 108136143 A TW108136143 A TW 108136143A TW 108136143 A TW108136143 A TW 108136143A TW 202004099 A TW202004099 A TW 2020040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casing
air
opening
rot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乳井一夫
久下洋介
明里好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4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409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自動地改變本體之方向之構成的空氣清淨機。因此,在空氣清淨機,包括:本體外殼(10);上部單元(50),係設置於本體外殼(10)之上部;以及自動轉動單元(40),係改變本體外殼(10)之方向;本體外殼(10)係具有:後本體外殼(12),係設置產生從外部取入室內空氣之吸入力的風扇(20);及前本體外殼(11),係設置使從外部所取入之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過濾器(60);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係連接成成為前後;自動轉動單元(40)採用在被夾入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之狀態與本體外殼(10)連接的構成。

Description

空氣清淨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室內空氣清淨的空氣清淨機。
自以往,有一種空氣清淨機,其包括:外殼;形成於外殼之外氣吸入用開口部;與外氣吸入用開口部連通的外氣混合室;與外氣混合室連通的除塵、殺菌室;配設於除塵、殺菌室的除塵、殺菌筒;與除塵、殺菌室連通的除塵、殺菌空氣混合室;與除塵、殺菌空氣混合室連通的脫臭室;配設於脫臭室之脫臭筒;與脫臭室連通的清淨脫臭空氣混合室;與清淨脫臭空氣混合室連通的清淨脫臭空氣排出用開口部;與除塵、殺菌室及脫臭室連通的筒交換用開口部;以及配設於筒交換用開口部的門部;在外殼的下部具備腳輪等之移動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11233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可是,在以往的構成,因為無法自動地改變空氣清淨機之方向,所以在想改變已清淨之空氣的吹出方向的情況,具有需要使用者直接改變外殼之方向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自動地改變本體之方向之構成的空氣清淨機。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該課題,在空氣清淨機,包括:本體外殼;上部單元,係設置於本體外殼之上部;以及自動轉動單元,係改變本體外殼之方向;本體外殼係具有:後本體外殼,係設置產生從外部取入室內空氣之吸入力的風扇;及前本體外殼,係設置使從外部所取入之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過濾器;前本體外殼與後本體外殼係連接成成為前後;自動轉動單元構成為在被夾入前本體外殼與後本體外殼之狀態與本體外殼連接即可。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自動地改變本體之方向之構成的空氣清淨機。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在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符號,而且適當地簡化或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第4圖,本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M具有本體外殼10、風扇單元20、基板單元30、是改變本體外殼10之方向之轉動機構的自動轉動單元40、上部單元50、空氣清淨過濾器60、覆蓋前面的前蓋70、分別覆蓋左右之側面的側蓋80、覆蓋後面的後蓋90以及這些元件所附加的元件。
本體外殼10係藉由構成前側之前本體外殼11與構成後側之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並結合所構成。 前本體外殼11係從前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並設置成為將內部隔開成前側與後側之壁面的上隔板11a與下隔板11b。
上隔板11a係隔開前本體外殼11之內部的上側,並形成圓形的上開口111a。下隔板11b係隔開前本體外殼11之內部的下側,並形成圓形的下開口111b。此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係在前後方向貫穿的開口。又,上隔板11a位於比下隔板11b前方。 進而,在前本體外殼11的前面,位於後述之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位置的感測器開口11c開口。此感測器開口11c係位於前本體外殼11之前面上側之右寬度的中心。
其次,後本體外殼12係從前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上渦捲外殼12a形成於上側,下渦捲外殼12b形成於下側。 這些渦捲外殼12a、12b係由從隔開後本體外殼12之前後的壁面12x朝向前方站立的間壁所構成,並朝向前方開口成渦捲形狀,而且分別形成朝向上方開口的上方開口121a、121b。
上渦捲外殼12a係位於比下渦捲外殼12b更前方的位置,與上方開口121a之後方鄰接的空間係經由上渦捲外殼12a之後方的空間,與上方開口121b連通。 又,在隔開後本體外殼12之前後的壁面12x、上渦捲外殼12a以及下渦捲外殼12b之間,形成開口朝向側方的空間部12c。
進而,在上渦捲外殼12a的內部,形成於是朝向前方開口之圓形的凹部之上凹部122a。一樣地,在下渦捲外殼12b的內部,形成於是朝向前方開口之圓形的凹部之下凹部122b。 此處,因為空間部12c位於上下的渦捲外殼12a、12b之間,所以空間部12c與上凹部122a的距離、和空間部12c與下凹部122b的距離成為相等,或成為無大的差異之狀態。
其次,風扇單元20具有馬達21、覆蓋馬達21的馬達蓋22、以及固定於馬達21之轉軸21a的葉片23。此風扇單元20係馬達21驅動,而葉片23轉動,藉此,從轉軸方向(前方)取入空氣,並在徑向吹出之西洛哥風扇等之離心式多葉片風扇。
接著,基板單元30具有:已組裝電子元件之印刷電路板31(以下稱為基板31);第1基板箱32,係將此基板31收容於內部並由樹脂所形成;以及第2基板箱33,係收容將基板31固持於內部之狀態的第1基板箱32並由金屬所形成。 此基板單元30構成控制手段,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操作部或各種感測器之輸入,控制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感測器或馬達等的各種電性元件之動作。 此外,構成基板單元30之印刷電路板31係亦可是電源基板,亦可將成為控制手段之微電腦設置於構成後述之操作顯示部54的操作基板54a。
其次,參照第5圖~第7圖,說明自動轉動單元40。 自動轉動單元40具有底座41、與本體外殼10連接並成為底部的底本體外殼42、轉動自如地軸支底本體外殼42的自動轉動軸43、使底本體外殼42對底座41轉動的轉動驅動單元44、檢測出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位置的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滑動板46、滑動板壓件47、底座側車輪48以及本體側車輪49。
底座41係成為支撐空氣清淨機M之整體之底部的部位,外形形成矩形,在內側形成係開口成圓形之凹部的底座凹部41a。在底座凹部41a之中央,形成是中心部分開口之突出部的中心凹部41b,將自動轉動軸43設置於此中心凹部41b。
自動轉動軸43係在中心形成貫穿上下的貫穿孔43a,在被安裝於中心凹部41b之狀態,中心凹部41b位於貫穿孔43a的內部。藉由在自動轉動軸43之中心所開口的貫穿孔43a嵌入此中心凹部41b,將自動轉動軸43安裝於底座41。此外,貫穿孔43a與中心凹部41b之開口係連通。
此中心凹部41b係用以從外部得到電力的電源線41c穿過,並成為用以導向本體外殼內的開口。而且,電源線41c係與印刷電路板31連接。 依此方式,藉由使電源線41c穿過中心凹部41b並導引至本體外殼10的內部,即使本體外殼10藉自動轉動單元40轉動,亦電源線41c係難受到此轉動的影響。
又,以從底面突出之方式將隔板413a設置於底座凹部41a。隔板413a係成為以底座凹部41a之中心為原點所畫之圓弧的形狀,並等間隔地形成3個狹縫414a。此底座凹部41a之中心成為底本體外殼42的轉動中心。 進而,在隔著自動轉動軸43與隔板413a相反側之底座凹部41a的開口緣,形成沿著開口緣擴大成扇狀的齒條齒輪415a。進而,在底座凹部41a的開口緣,將複數個底座側車輪48設置成在以底座凹部41a之中心為原點所畫之圓的切線方向轉動。
其次,底本體外殼42係將成為軸承42a之開口形成於中心,而外形成為可插入底座凹部41a的內部之大小的杯形,並形成從上端朝向外方向延伸的凸緣42b。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轉動驅動單元44、滑動板46以及本體側車輪49設置於此底本體外殼42。 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使用3個光遮斷器,該光遮斷器係具有相對向之發光部與受光部,並是能以受光部檢測出來自發光部之光的感測器。控制手段係根據此3個光遮斷器各自偵測到光時之信號的組合,判定轉動位置。
構成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3個光遮斷器係以從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之開口中心)至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的位置之距離分別相等的方式設置於在底本體外殼42所形成的光遮斷器安裝凹部42d。此光遮斷器安裝凹部42d係在下方向開口的凹部。
此外,從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之開口中心)至光遮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的間隙之位置的距離係與從設置於底座41之自動轉動軸43的中心至隔板413a的距離相等。相鄰之光遮斷器之中心彼此的間隔構成為與形成於隔板413a之相鄰之狹縫的間隔相等。 又,光遮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的間隙構成為在下方向開口。
其次,轉動驅動單元44具有成為驅動源之步進馬達44a、被安裝於步進馬達44a之轉軸441a的小齒輪44b、承受步進馬達44a之轉軸441a的軸承固持板44c、以及與步進馬達44a一體地形成的馬達外殼44d。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轉動驅動單元44係在轉軸441a朝向下方向之狀態,經由形成於馬達外殼44d與軸承固持板44c的螺紋孔,從底本體外殼42的下側以螺絲固定。藉由依此方式安裝轉動驅動單元44,成為小齒輪44b位於底本體外殼42之下方的構成。
其次,滑動板46係形成將滑動板開口46a圓形板之內部的環狀,並在上面形成用以保持圓形之板之強度的凸緣凹部46b。 依此方式所形成之滑動板46係在將底本體外殼42之凸緣42b與凸緣凹部46b組合的狀態,藉螺絲等固定於底本體外殼42。
其次,本體側車輪49係在本體側車輪49之一部分從底本體外殼42突出至下方的狀態轉動自如地被安裝於車輪外殼42c內,該車輪外殼42c係形成於底本體外殼42的下面之在下方向開口的凹部。 此外,複數個本體側車輪49被安裝於底本體外殼42,各個本體側車輪49配置成與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等距離。
以上之自動轉動單元40的各部係如以下所示組立。 如上述所示設置各部的底本體外殼42係藉由將軸承42a安裝成由安裝於底座41之自動轉動軸43轉動自如地軸支,而被安裝於底座41。 在此時,設置於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驅動單元44的小齒輪44b成為與設置於底座41之齒條齒輪415a嚙合的狀態。又,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係隔板413a位於相對向之發光部與受光部的間隙。
此外,為了避免軸承42a從自動轉動軸43脫落,而安裝止動器42e。此止動器42e係藉由從軸承42a的側面開口421a進入形成於自動轉動軸43之側面的槽部431a並卡合,防止底本體外殼42在上方向脫落。 又,藉由將自上方抑住滑動板46之周緣的滑動板壓件47安裝於底座41,可抑制底本體外殼42側轉動時的晃動。
依此方式,在底本體外殼42被安裝於底座41之狀態,本體側車輪49係與底座41接觸,並支撐底本體外殼42。進而,底座側車輪48係與滑動板46接觸,並支撐底本體外殼42。 這些車輪係藉由在底本體外殼42轉動時對底座41滾動,減少兩構件間的阻力,而底本體外殼42側圓滑地轉動。
又,因為從底本體外殼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至光遮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的距離係與從設置於底座41之自動轉動軸43的中心至隔板413a的距離相等,所以在隔板413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的狀態,底本體外殼42可轉動。 因此,在底座41位於地板面之狀態,藉由使步進馬達44a動作,與齒條齒輪415a嚙合的小齒輪44b轉動,而底本體外殼42側對底座41轉動。
在依此方式底本體外殼42轉動而改變方向時,是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光遮斷器係在以發光部與受光部夾入隔板413a之狀態與底本體外殼42一起轉動。 而且,因為因轉動而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與隔板413a的位置變化,所以根據轉動位置而狹縫414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而受光部偵測來自發光部的光。 控制手段係根據這些各個光遮斷器的受光部所偵測之狀態的組合,判定底本體外殼42(本體外殼10)的轉動位置(方向)。
其次,參照第1圖~第2圖、第8圖,說明上部單元50。 上部單元50具有:框體51,係成為上部單元的骨架;百葉窗52,係改變所吹出之清淨風的方向;百葉窗驅動馬達53,係改變百葉窗52的方向;操作顯示部54,係輸入空氣清淨機M之各種設定條件及顯示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以及人檢測裝置55,係具有用以偵測人之存在的感測器。
框體51係從上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矩形,並在後側形成是朝向上方之矩形的開口之清淨空氣的吹出口51a,比吹出口51a前側成為比吹出口51a之周緣低的段部51b,在前面形成朝向後方凹下的前面凹部51c。後述之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此前面凹部51c。
其次,百葉窗52係改變從吹出口51a所吹出之清淨空氣的方向,2個百葉窗52在前後排列並設置成橫跨吹出口51a的左右,並在左右由吹出口51a的內壁軸支成轉動自如。 又,在框體51的側面且百葉窗52的附近,設置用以驅動百葉窗52並改變方向的百葉窗驅動馬達53。
其次,操作顯示部54係由以下的構件所構成,操作基板54a,係組裝是開關541s或發光部541h之LED等電子元件;下操作框54b,係設置導引LED之光的光路開口541b或按壓操作基板54a上之開關的連桿542b;上操作框54c,係設置LED之光所通過的開口542C與按鈕543c;以及薄片541c,係形成印刷LED燈的功能或說明並已形成成為按鈕543c之位置的按鈕開關541d。
這些各部係操作基板54a設置於段部51b,下操作框54b設置於操作基板54a上,上操作框54c設置於下操作框54b之上,薄片541c設置於上操作框54c的上面。 在依此方式設置各部之狀態,形成於薄片541c之按鈕開關541d係與按鈕543c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此按鈕543c與設置於下操作框54b之連桿542b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連桿542b與開關541s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 又,印刷LED燈之功能或說明的部分係與顯示開口542c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顯示開口542c係與光路開口541b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是發光部541h之LED位於此光路開口541b的內部。
藉由依此方式構成,藉由按壓按鈕543c而設置於下操作框54b的連桿被壓下,推壓組裝於操作基板54a上的開關541s。 又,藉由組裝於操作基板54a上的LED、下操作框54b的光路、以及薄片541c之燈的功能、說明在上下一致,並藉由與薄片541c上所印刷之功能、說明顯示對應之LED的點燈、熄燈,表示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
此處,在操作基板54a,藉由左右寬度之中心部分作成從前側局部地將既定區域切掉成半圓形狀,換言之,使外形凹下的形狀,形成基板凹部541a。此基板凹部541a係在將操作基板54a設置於段部51b之狀態,位於與前面凹部51c之上方重疊的位置。 此處,形成基板凹部541a的缺口構成為在前後與設置於操作基板54a上的開關或LED不重疊。
其次,在下操作框54b,藉由左右寬度之中心部分作成從前側局部地將既定區域切掉成半圓形狀,換言之,使外形凹下的形狀,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此操作框凹部543b係在將下操作框54b設置於在段部51b之狀態,位於與前面凹部51c之上方重疊的位置。 此處,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的缺口構成為與形成於下操作框54b之成為LED之光路的開口或開關之連桿所在的開口在前後不重疊。
其次,參照第8圖~第10圖,說明人檢測裝置55。 人檢測裝置55具有箱55a、被收容於此箱55a之內部的紅外線感測器55b、以及與箱55a連結的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箱55a係由筐體551a與蓋體552a所構成。筐體551a係形成筒形,並形成朝向下方開口的下開口553a、朝向前方開口的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軸所連接的軸連接部555a、以及限制箱55a之轉動角度的轉動限制肋556a。
轉動限制肋556a係以從軸連接部555a在左右方向分別突出的方式所形成,在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使箱55a轉動時,藉由撞到是安裝人檢測裝置55之部位的框體51,限制箱55a之轉動角度。 此外,左側(未圖示)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的位置係對應於後述之左撞到位置0。右側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的位置係對應於右撞到位置4。
紅外線感測器55b在被感測器固持框551b固持之狀態被插入依此方式所構成之箱55a的內部,並以蓋體552a封閉下開口553a。 感測器固持框551b係與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相對向的部分是由使紅外線透過的構件所構成,在此狀態,紅外線感測器55b被配置成可偵測射入箱55a之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的紅外線。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驅動箱55a,而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的方向,使用步進馬達,以轉軸551c成為垂直向下的方式與形成於箱55a之上部的軸連接部555a連接。 依此方式所固定之人檢測裝置55成為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與在內部固持紅外線感測器55b的箱55a在上下連接之縱向長的形狀。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人檢測裝置55係藉由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改變箱55a的方向,而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的方向。紅外線感測器55b的方向構成為可在水平方向以約150度之角度範圍轉動。 參照第12圖,從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係約150度,將從左撞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的角度與從右撞到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設定成約3度。藉此,紅外線感測器55b構成為無法轉動從左撞到位置0至右撞到位置4的角度之約156度以上。
又,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對象物的紅外線。在縱向具備8個受光元件(未圖示),如第11圖所示,能以區分成高度相異之從A1至A8之8個區域的方式檢測出對象物(對象區域)。
如以上所示構成之人檢測裝置55係在水平方向約150度的範圍重複地驅動,掃描室內的溫度,再以控制手段自其溫度偵測結果判定人之有無與從空氣清淨機所觀察之人所在的方向。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使用可正確地調整驅動角度的步進馬達,可正確地判斷人所在的方向。步進馬達係轉動因應於所輸入之脈波數的角度。
此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成為驅動因應於輸入脈波數之角度的設定,例如每一脈波驅動α度。即,若每秒輸入100個脈波,則轉動(100×α)度。
如以下所示組裝具有以上之各部的上部單元50。 操作基板54a設置於框體51之前側之段部51b的上面。接著,以覆蓋此操作基板54a之方式設置下操作框54b。然後,將記述操作顯示部54之說明等的薄片541c設置於下操作框54b的上面。 依此方式設置於框體51之操作顯示部54的上面(薄片541c的上面)係與吹出口51a的高度大致相同,在百葉窗52閉合而覆蓋吹出口51a之狀態,高度與百葉窗52的上面一致。
在依此方式對框體51設置操作基板54a與下操作框54b之狀態,框體51之前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成為在垂直方向相連的位置關係,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這些凹部的內部。 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箱55a位於前面凹部51c的凹部內部,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位於基板凹部541a與操作框凹部543b的凹部內部。此外,人檢測裝置55係與利用螺絲固定於框體51的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
又,人檢測裝置55的紅外線感測器55b係以對垂直方向橫躺既定角度的方式安裝於箱55a的內部,並自正面朝向斜上方。 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安裝角度係例如在空氣清淨機M,紅外線感測器55b設置於自地板面的高度約80cm之位置的情況,被設定成比水平更朝向上方θ=14°。 藉由依此方式配置,紅外線感測器55b可偵測從坐在距離空氣清淨機M約1.0[m]之處的小孩(坐高65cm)至站立之大人(身高170cm)的頭。
依此方式,將各凹部(51c、541a、543b)以在垂直方向連接的方式配置於上部單元50,藉由將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藉這些凹部所形成的空間,可使人檢測裝置55在上部單元50之下方向突出的量變成更小。 即,後述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與人檢測裝置55可構成為在上下不會重疊,或可使重疊量變成更小,又,使設置在人檢測裝置55之下方向所安裝的空氣清淨過濾器60的區域變成更大。 又,此外,可使人檢測裝置55在上部單元50之前方向所突出的量變成更小。
其次,參照第2圖~第4圖,說明空氣清淨過濾器60。 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由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以及脫臭過濾器63所構成。 前置過濾器61係用以從空氣中除去比較大的塵埃等。HEPA過濾器62係從空氣中除去以前置過濾器61無法濾除之塵埃(微粒子)或細菌、病毒等。脫臭過濾器63係從已通過前置過濾器61及HEPA過濾器62的空氣流中吸附、分解臭味成分或揮發生有機化合物(VOC)並除去。
其次,參照第3圖及第4圖,說明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外廓的蓋類。 空氣清淨機M的外廓係由前蓋70、左右各個的側蓋80以及後蓋90所構成。 前蓋70係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並在前面形成在左右長的凹部71。而且,在此凹部71的左右中心,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感測器開口72開口。
凹部71係在人檢測裝置55之位於感測器開口72之狀態,在藉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方向時,為了確保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檢測視野所設置的凹部。在人檢測裝置55位於感測器開口72之狀態,人檢測裝置55的前面成為與前蓋70的前面大致同一面。 而且,凹部71係配合紅外線感測器55b之轉動角度,以感測器開口72為中心形成比約150度大的扇形。藉此,在人檢測裝置55動作而箱55a轉動時,前蓋70不會妨礙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偵測視野。 此外,感測器開口72係在將前蓋70安裝於本體外殼10之狀態,設置於距離地板面約80[cm]的位置。
接著,左右之側蓋80係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並在側面形成扶手凹部81,在前邊形成在上下方向具有寬度的側面凹部82,在後邊形成朝向內側站立的卡合爪83。卡合爪83係形成板狀,並在內部卡合爪開口83a開口。又,在前邊,在前後方向貫穿的螺紋開口84開口。
其次,後蓋90係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並在左側及右側的邊側,形成卡合爪83所卡合之複數個卡合承受部91。此卡合承受部91係由朝向側方之狹縫狀的開口(狹縫開口91a)、與形成於是朝向後蓋90之前方的面並位於此狹縫開口91a的附近的凸部91b所構成。 以上之前蓋70、側蓋80以及後蓋90都構成為相同的高度。
如以下所示組裝以上之各單元及元件,而形成空氣清淨機M。 參照第2圖~第4圖,藉由分別將馬達21安裝於後本體外殼12的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設置風扇單元20。 馬達21係在使轉軸之軸向朝向前方下分別被安裝於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 即,風扇單元20係設置成葉片23之吸入口朝向前方,並從前方吸入空氣,朝向是葉片23之徑向並位於周圍的渦捲外殼12a、12b吹出氣流。 此外,風扇單元20係配置成從前方觀察時在鉛垂(垂直)方向成為上下的位置關係。
接著,在此後本體外殼12,將前本體外殼11連接成覆蓋前面。即,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並藉螺絲等固定,而構成本體外殼10。 此處,在將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並固定時,藉由在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的下端夾入成為自動轉動單元40之轉動部分的底本體外殼42,而將自動轉動單元40安裝於本體外殼10。 即,在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所形成的本體外殼10之下部的空間,設置底本體外殼42,而形成本體外殼10的底。
此底本體外殼42係在被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夾入之狀態,被固定於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因為底本體外殼42構成為對底座41轉動自如,所以係與底本體外殼42一體之本體外殼10構成為可對底座41轉動。
依此方式,在將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並固定時,藉由在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的下端夾入底本體外殼42,而將自動轉動單元40安裝於本體外殼10。因此,可更堅固地結合(連接)本體外殼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藉此,可藉自動轉動單元40之轉動來改變本體外殼的方向。 即,自動轉動單元40係使本體外殼10以鉛垂(垂直)方向的轉軸為中心轉動而改變方向。
依此方式,底本體外殼42嵌入藉由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所形成的空間。 即,因為以此空間的形狀抑制底本體外殼42對本體外殼10的動作(阻止轉動),所以即使被安裝各部而重量增加的本體外殼10轉動,亦可堅固地保持本體外殼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的結合。 又,因為在鉛垂方向重疊地配置於重量重的風扇單元20,所以可使重物集中於接近轉動中心的位置,而使自動轉動單元40之轉動變得圓滑。
又,在依此方式連接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之狀態,風扇單元20係被設置成風扇馬達的軸朝向前方。葉片23的吸入開口朝向前方,上側之風扇單元20的吸入開口與上開口111a相對向,下側之風扇單元20的吸入開口與下開口111b相對向。
依此方式,在與後本體外殼12結合之前本體外殼11的內部,如以下所示設置風扇護罩13與空氣清淨過濾器60。 風扇護罩13係防止異物侵入風扇單元20的內部之格子狀的框,並分別設置成覆蓋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 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位於前本體外殼11的內側,並依序將前置過濾器61設置於前面側,將HEPA過濾器62設置於前置過濾器61的後方,將脫臭過濾器63設置於HEPA過濾器62的後方。
接著,在將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在前後對準並固定所構成之本體外殼10的上部,設置上部單元50。此上部單元50係配置成跨在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然後,利用螺絲等將上部單元50的框體51固定於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 依此方式,因為將上部單元50配置成跨在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並將是上部單元50之骨架的框體51固定於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所以可更堅固地構成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的結合。 即,不另外設置連接並固定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之補強構件,就可對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之連接狀態補強。藉此,前本體外殼11與後本體外殼12可保持更堅固地夾入自動轉動單元40之狀態。
接著,如上述所示安裝於本體外殼10之上部單元50的吹出口51a係位於渦捲外殼的上方開口121a、121b的上方,並朝向上方開口。 又,在前本體外殼11的感測器開口11c,使將紅外線導引至內部的開口朝向前方,成為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狀態。
此處,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由在垂直方向上下地連接之框體51的前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所形成之凹部的內部。藉此,在人檢測裝置55被設置於框體51之狀態,可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往框體51之前方及下方的突出量·。
依此方式,因為可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往前方的突出量,所以可更緊溱地構成空氣清淨機之前後方向的大小。 又,因為可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往下方的突出量,所以人檢測裝置55可構成為對位於下方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的遮蔽量更小,而可使室內空氣往空氣清淨過濾器60更高效率地流動。
其次,說明設置基板單元30的位置。 在是上渦捲外殼12a與下渦捲外殼12b的上下方向之間,並開口朝向是從上渦捲外殼12a之上至上渦捲外殼12a的背側之空間的側方之空間部12c,設置基板單元30。
依此方式,藉由將基板單元30設置於是藉由曲面所形成之渦捲外殼12a、12b所形成的之空間的空間部12c,可高效率地配置基板單元30,而可更緊溱地形成空氣清淨機。
尤其,因為空間部12c位於上渦捲外殼12a與下渦捲外殼12b之間,所以可將基板單元30對設置於各個渦捲外殼之風扇單元20的距離構成為相等。 藉此,可將連接基板單元30與各風扇單元20之配線的長度分別構成為相等,而不必準備改變配線之長度的風扇單元,在組裝作業時,可不加以區別地安裝上下的風扇單元。
其次,參照第1圖、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說明構成外廓之前蓋70、側蓋80以及後蓋90的安裝。 首先,在後本體外殼12的背面,藉螺絲固定來設置後蓋90。藉此,將由後本體外殼12與後蓋90所包圍之空間K形成於上方開口121b的上方。 此空間K係將下渦捲外殼12b的上方開口121b與吹出口51a連通,並成為從設置於下渦捲外殼12b之之風扇單元20所吹出之氣流的流路。
其次,說明側蓋80的安裝。 側蓋80之卡合爪83從側方進入被安裝於後本體外殼12之狀態的後蓋90之狹縫開口91a,凸部91b嵌入卡合爪開口83a。在此狀態,側蓋80係對後蓋90成直角,並覆蓋本體外殼10的側面。然後,藉由從前方穿過螺紋開口84並以螺絲固定,而以螺絲將側蓋80固定於前本體外殼11。
依此方式,側蓋80係後側是將卡合爪83插入後蓋90的狹縫開口91a並使其進入後蓋90的內側,凸部91b嵌入卡合爪開口83a,藉此,可不使用螺絲等地卡合,再使用螺絲固定於前側。 藉此,可減少在將側蓋80安裝於後蓋90時之螺絲的使用量。
其次,說明前蓋70的安裝。 前蓋70係在將空氣清淨過濾器60安裝於前本體外殼11之狀態,以覆蓋空氣清淨過濾器60之方式拆裝自如地被安裝於前本體外殼11。 在前蓋70被安裝於前本體外殼11之狀態,紅外線感測器55b位於感測器開口72,被安裝於側蓋80之螺紋開口84的螺絲係因前蓋70而從外部看不見。 此外,前蓋70係對前本體外殼11拆裝自如,藉由拆下前蓋70,而拆下空氣清淨過濾器60,可進行清掃等之維修。
又,因為側面凹部82形成於側蓋80,所以在前蓋70與側蓋80的對準位置形成間隙R,此間隙R成為往空氣清淨機與取入室內空氣的空氣取入口82a。 依此方式,空氣取入口82a係朝向空氣清淨機的左右方向,從空氣清淨機之側方可取入空氣。即,藉由空氣清淨機轉動,而可更寬的範圍取入室內空氣。
進而,在依此方式所構成的空氣清淨機,設置偵測室內空氣所含之塵埃量的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與偵測室內空氣之臭味的臭味感測器(未圖示)。 而且,這些感測器係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藉由感測器偵測所發送的信號係構成為可輸入控制手段,並根據此信號進行空氣清淨運轉。
如以上所示組立各部的空氣清淨機係如以下所示使各部動作,取入室內空氣,進行空氣清淨。 首先,將電源線41c與電源連接時,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檢測出已組裝各部之狀態的本體外殼10(以下僅稱為本體外殼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之位置關係。
在本體外殼10未朝向與自動轉動單元40相同之方向的情況,即,在本體外殼10未朝向正面的情況,至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偵測到本體外殼10朝向正面,轉動驅動單元44驅動,而使本體外殼10轉動。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本體外殼10朝向正面之狀態係是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的3個光遮斷器分別位於形成於隔板413a的3個狹縫,全部的光遮斷器成為受光部偵測來自發光部之光的狀態。
依此方式,本體外殼10朝向是起始狀態之方向的正面的動作結束後,人檢測裝置55的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在實施後述之位置對準動作後,在紅外線感測器55b朝向正面之狀態停止。
其次,藉由操作設置於操作顯示部54之運轉開始開關,控制手段使空氣清淨動作開始。 首先,藉由百葉窗驅動馬達53驅動,百葉窗52向上方向動作,而打開吹出口51a。在此時,百葉窗52停在從水平方向向上約45度的方向吹出清淨空氣的角度。此吹出角度成為使室內空氣變成清淨之最佳的角度。
接著,風扇單元20驅動。藉此,自形成於前蓋70與側蓋80之間的空氣取入口82a將室內空氣吸入空氣清淨機的內部。 然後,空氣清淨機的內部所取入之室內空氣係通過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以及脫臭過濾器63而變成清淨後,從前方被吸入至風扇單元20的葉片23,並在葉片23的轉向被排出,而從吹出口51a在上方或斜上方向被吹出至空氣清淨機M的外部。 依此方式,因為吹出口51a朝向上方開口,所以已變成清淨之空氣係朝向上方或斜上方被吹出。
此處,藉由操作設置於操作顯示部54的模式切換開關,可選擇所預設之運轉模式。 例如,若選擇標準自動運轉,則藉控制手段執行根據人檢測裝置55、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臭味感測器(未圖示)的偵測結果,使風扇單元20、自動轉動單元40以及百葉窗52動作的運轉模式。
其次,參照第12圖、第13圖,說明人檢測裝置55之對人的偵測動作。 標準運轉開始時,人檢測裝置55使對人的偵測動作開始。於是,人檢測裝置55係藉由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在內部設置紅外線感測器55b之箱55a轉動,而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的方向。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成為驅動因應於輸入脈波數之角度的設定,隨著,決定箱55a之轉動角度的量。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動角度,即箱55a之轉動角度係從一方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狀態,至另一方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被設定成約156度。
參照第13圖,在STEP1,控制手段係為了箱55a之左側的轉動限制肋556a(未圖示)朝向是撞到框體51之位置的左撞到位置0向左轉動,而向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輸入左撞到脈波P1。 此左撞到脈波P1的輸入脈波數係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在左轉,人檢測裝置55可轉動從是右側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位置的右撞到位置4至左撞到位置0的轉動角度之約156度以上的脈波數。在此STEP1結束的階段,紅外線感測器55b朝向最左側的方向。
此STEP1係作成控制手段重設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轉動位置,並可進行紅外線感測器55b所朝向之方向之正確的位置對準動作之最初的步驟。藉此,在STEP1開始之前,即使在因使用者接觸人檢測裝置55,或某種物體接觸而轉動的情況,亦可正確地進行位置對準動作。
接著,在STEP2,控制手段係為了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相對STEP1時之轉動反轉,而輸入第1修正脈波P2。 此第1修正脈波P2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餘隙(play)之程度的數值,箱55a係不會轉動而停在左撞到位置0的位置。
此處,說明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從STEP1結束之狀態驅動而進行右轉(STEP1的逆轉)的狀態。 首先,STEP1結束之狀態係箱55a之左側的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狀態,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進行右轉,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進行轉動驅動僅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餘隙之份量。
然後,此餘隙不存在時,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動傳達至箱55a,而箱55a開始右轉。 即,箱55a係即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動作,亦因為至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餘隙不存在,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動不會傳達,所以不轉動。
因此,在從STEP1之狀態想使箱55a在右方向轉動(逆轉)的情況,即使將僅想使箱55a轉動之份量的脈波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亦因為實際上具有齒輪的背隙或各部的餘隙,所以箱55a係比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延遲地開始動作。
即,在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的角度發生誤差。只是轉動既定角度的脈波,無法使箱55a以既定角度正確地轉動。 為了減少這種誤差,在STEP2,輸入第1修正脈波P2,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可使背隙或各部的餘隙所造成之轉動角度的誤差變小。
接著,在STEP3,控制手段係將使右轉3度之起始位置設定脈波P3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而從左撞到位置0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藉此,從左撞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係形成3度的間隔。 此間隔係在人檢測裝置55在左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而進行對人的偵測動作的過程,用以在改變轉向之左停止位置1,防止箱55a撞到框體51。 以上,從STEP1至STEP3,成為人檢測裝置55進行對人的偵測動作之前的起始位置設定動作。藉由依此方式設定人檢測裝置55的轉動起始位置,可根據人檢測裝置55之檢測結果,使空氣清淨機朝向正確的方向。
接著,對人的偵測開始時,在STEP4,控制手段係將使右轉150度之右轉脈波P4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而從左停止位置1驅動至右停止位置3。 此處,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位於偵測視野的範圍之對象物的紅外線,並將該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然後,控制手段係從來自紅外線感測器55b的輸入信號、與輸入該信號之位置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所在的位置。
接著,人檢測裝置55轉動至右停止位置3時,在STEP5,控制手段係為了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成左轉,而將第2修正脈波P5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2修正脈波P5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餘隙(play)之程度的數值。
此第2修正脈波P5係與第1修正脈波P2一樣,係用以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之角度的誤差變小,但是第2修正脈波P5之絕對值與第1修正脈波P2之絕對值的比較係設定成P2>P5。 這是由於在左撞到位置0,成為箱55a撞到本體外殼10之狀態,是轉向之被推壓後,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逆轉時的餘隙大。
相對地,右停止位置3係在與右撞到位置4之間具有3度的間隙,因為箱55a不會撞到本體外殼10,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時之餘隙小。 因此,藉由將第2修正脈波P5之大小設定成比第1修正脈波P2之大小小,而可適當地修正該誤差。
接著,在STEP6,控制手段係將使左轉150度之左轉脈波P6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而從右停止位置3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 此處,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位於偵測視野的範圍之對象物的紅外線,並將該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然後,控制手段係從來自紅外線感測器55b的輸入信號、與輸入該信號之位置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所在的位置。
接著,人檢測裝置55轉動至左停止位置1時,在STEP7,控制手段係為了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成右轉,而將第3修正脈波P7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3修正脈波P7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餘隙(play)之程度的數值。
此第3修正脈波P7係與第1修正脈波P2一樣,係用以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之角度的誤差變小,但是第3修正脈波P7之絕對值與第1修正脈波P2之絕對值的比較係設定成P2>P7。 這是由於在左撞到位置0,成為箱55a撞到本體外殼10之狀態,是轉向之被推壓後,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逆轉時的餘隙大。
相對地,左停止位置1係在與左撞到位置0之間,具有約3度的餘隙,因為箱55a不會撞到本體外殼10,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逆轉時的餘隙小。 因此,藉由將第3修正脈波P7之大小設定成比第1修正脈波P2的大小小,可適當地修正該誤差。
如以上所示,控制手段係在STEP1~STEP3,進行在人檢測裝置55進行對人的偵測動作之前的起始位置設定動作,並重複STEP4~STEP7,藉此,檢測出有無與人檢測裝置55所朝向之方向對應的人,而可掌握人所在的位置。 尤其,不僅人檢測裝置55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掃描動作,而且藉由使自動轉動單元40轉動,來改變本體外殼10的方向,可進行更寬範圍之對人的偵測。 而且,控制手段係根據人檢測裝置55的檢測結果,使自動轉動單元40的轉動驅動單元44與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驅動,而使空氣清淨機之正面朝向人所在的方向。
進而,驅動百葉窗驅動馬達53,使百葉窗52朝向上方向。因為空氣取入口82a係在空氣清淨機M的左右方向開口,所以百葉窗52將吹出風送風至人所在之方向的上方空間時,在人之周圍形成空氣的流動,而可將灰塵高效率地搬運至空氣清淨機的旁邊。進而,因為朝向人之上方空間送風,所以吹出風不會直接吹到人。
又,在這種狀態,根據來自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臭味感測器(未圖示)的偵測結果,在室內空氣塵埃多時或臭味強時,提高風扇單元20之馬達21的轉速,至塵埃之量或臭味之強度降低,對室內空氣強力地進行清淨。 進而,在該狀態,若塵埃感測器、臭味感測器在固定時間內未偵測到室內之塵埃或臭味或污物、或檢測值係既定值以下,則再度以人檢測裝置55再開始對人的偵測。 [工業上的可應用性]
本發明係可利用於例如使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機。
M‧‧‧空氣清淨機 10‧‧‧本體外殼 11‧‧‧前本體外殼 11a‧‧‧上隔板 111a‧‧‧上開口 11b‧‧‧下隔板 111b‧‧‧下開口 11c‧‧‧感測器開口 12‧‧‧後本體外殼 12a‧‧‧上渦捲外殼 121a‧‧‧上方開口 122a‧‧‧上凹部 12b‧‧‧下渦捲外殼 121b‧‧‧上方開口 122b‧‧‧下凹部 12c‧‧‧空間部 12x‧‧‧隔開前後之壁面 13‧‧‧風扇護罩 20‧‧‧風扇單元 21‧‧‧馬達 21a‧‧‧轉軸 22‧‧‧馬達蓋 23‧‧‧葉片 30‧‧‧基板單元 31‧‧‧印刷電路板 32‧‧‧第1基板箱 33‧‧‧第2基板箱 40‧‧‧自動轉動單元 41‧‧‧底座 41a‧‧‧底座凹部 413a‧‧‧隔板 414a‧‧‧狹縫 415a‧‧‧齒條齒輪 41b‧‧‧中心凸部 41c‧‧‧電源線 42‧‧‧底本體外殼 42a‧‧‧軸承 421a‧‧‧側面開口 42b‧‧‧凸緣 42c‧‧‧車輪外殼 42d‧‧‧光遮斷器安裝凹部 43‧‧‧自動轉動軸 43a‧‧‧貫穿孔 431a‧‧‧槽部 44‧‧‧轉動驅動單元 44a‧‧‧步進馬達 441a‧‧‧轉軸 44b‧‧‧小齒輪 44c‧‧‧軸承固持板 44d‧‧‧馬達外殼 45‧‧‧轉動位置偵測手段 46‧‧‧滑動板 46a‧‧‧滑動板開口 46b‧‧‧凸緣凹部 47‧‧‧滑動板壓件 48‧‧‧底座側車輪 49‧‧‧本體側車輪 50‧‧‧上部單元 51‧‧‧框體 51a‧‧‧吹出口 51b‧‧‧段部 51c‧‧‧前面凹部 52‧‧‧百葉窗 53‧‧‧百葉窗驅動馬達 54‧‧‧操作顯示部 54a‧‧‧操作基板 541a‧‧‧基板凹部 54b‧‧‧下操作框 541b‧‧‧光路開口 542b‧‧‧連桿 543b‧‧‧操作框凹部 54c‧‧‧上操作框 55‧‧‧人檢測裝置 55a‧‧‧箱 551a‧‧‧筐體 552a‧‧‧蓋體 553a‧‧‧下開口 554a‧‧‧紅外線取入開口 555a‧‧‧軸連接部 556a‧‧‧轉動限制肋 55b‧‧‧紅外線感測器 551b‧‧‧感測器固持框 55c‧‧‧感測器驅動馬達 551c‧‧‧轉軸 60‧‧‧空氣清淨過濾器 61‧‧‧前置過濾器 62‧‧‧HEPA過濾器 63‧‧‧脫臭過濾器 70‧‧‧前蓋 71‧‧‧凹部 72‧‧‧感測器開口 80‧‧‧側蓋 81‧‧‧扶手凹部 82‧‧‧側面凹部 82a‧‧‧空氣取入口 83‧‧‧卡合爪 83a‧‧‧卡合爪開口 84‧‧‧螺紋開口 90‧‧‧後蓋 91‧‧‧卡合承受部 91a‧‧‧狹縫開口 91b‧‧‧凸部
第1圖係空氣清淨機M的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之空氣清淨機M的A—A剖面圖。 第3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第1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第2分解立體圖(a)及卡合承受部91之放大圖(b)。 第5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的立體圖。 第6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的平面圖(a)及在平面圖(a)之B—B剖面圖(b)。 第7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的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上部單元50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人檢測裝置55的分解立體圖。 第10圖係人檢測裝置55的剖面圖。 第11圖係表示紅外線感測器之上下方向之視角的模式圖。 第12圖係人檢測裝置之轉動驅動角度的影像圖。 第13圖係與人檢測裝置之轉動驅動時的位置對應的示意圖。
10‧‧‧本體外殼
11‧‧‧前本體外殼
11a‧‧‧上隔板
111a‧‧‧上開口
11b‧‧‧下隔板
111b‧‧‧下開口
12‧‧‧後本體外殼
12a‧‧‧上渦捲外殼
121a‧‧‧上方開口
12b‧‧‧下渦捲外殼
121b‧‧‧上方開口
20‧‧‧風扇單元
40‧‧‧自動轉動單元
50‧‧‧上部單元
51a‧‧‧吹出口
52‧‧‧百葉窗
55‧‧‧人檢測裝置
60‧‧‧空氣清淨過濾器
70‧‧‧前蓋
72‧‧‧感測器開口
90‧‧‧後蓋
K‧‧‧空間

Claims (2)

  1. 一種空氣清淨機,包括:本體外殼;上部單元,係設置於該本體外殼之上部;以及自動轉動單元,係改變該本體外殼之方向;在該上部單元,設置從該本體外殼的內部吹出已清淨之空氣的吹出口;該吹出口係朝向上方開口;該本體外殼係具有:後本體外殼,係設置產生從外部取入室內空氣之吸入力的風扇;及前本體外殼,係設置使從外部所取入之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過濾器;該前本體外殼與該後本體外殼係連接成成為前後;該自動轉動單元係在被夾入該前本體外殼與該後本體外殼之狀態與該本體外殼連接;藉由該自動轉動單元的轉動而改變該本體外殼之方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上部單元係被設置成跨在該前本體外殼與該後本體外殼,並被固定於該前本體外殼與該後本體外殼。
TW108136143A 2014-12-16 2015-10-26 空氣清淨機 TW2020040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3557 2014-12-16
JP2014253557 2014-12-16
WOPCT/JP2015/078475 2015-10-07
PCT/JP2015/078475 WO2016098424A1 (ja) 2014-12-16 2015-10-07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4099A true TW202004099A (zh) 2020-01-16

Family

ID=5612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143A TW202004099A (zh) 2014-12-16 2015-10-26 空氣清淨機
TW104135047A TWI682133B (zh) 2014-12-16 2015-10-26 空氣清淨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5047A TWI682133B (zh) 2014-12-16 2015-10-26 空氣清淨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61745B2 (zh)
CN (1) CN107106718B (zh)
TW (2) TW202004099A (zh)
WO (1) WO20160984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5116A (zh) * 2017-09-25 2018-02-02 深圳市普瑞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EP3663683A1 (en) * 2018-12-03 2020-06-10 Industria Tecnica Valenciana, S.A. Stop sensor for an ice machine
CN110799004A (zh) * 2019-12-10 2020-02-14 广东荧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设备用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12A (ja) * 1989-03-20 1990-10-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H1183093A (ja) * 1997-09-05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JP4346377B2 (ja) * 2003-08-01 2009-10-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KR100577256B1 (ko) * 2004-01-28 2006-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겸용 공기청정기
JP2005345008A (ja) * 2004-06-03 2005-1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搬型空気質改善装置
JP2007190469A (ja) * 2006-01-18 2007-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機
CN201582166U (zh) * 2009-10-14 2010-09-15 颜汉兴 一种新型大厦扇
JP2012013282A (ja) * 2010-06-30 2012-0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電解水ミスト発生器
CN203364271U (zh) * 2013-07-13 2013-12-25 商巧玲 一种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4885A (zh) 2016-10-01
CN107106718B (zh) 2020-03-17
WO2016098424A1 (ja) 2016-06-23
JPWO2016098424A1 (ja) 2017-09-28
TWI682133B (zh) 2020-01-11
CN107106718A (zh) 2017-08-29
JP6361745B2 (ja) 2018-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14302A (ja) 空気清浄機
JP6350344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577939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82133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98828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358140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372612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601915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33258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34286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4421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696557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365762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060111033A (ko) 공기청정기
KR101158575B1 (ko) 공기청정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