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4286B - 空氣清淨機 - Google Patents

空氣清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4286B
TWI634286B TW105105387A TW105105387A TWI634286B TW I634286 B TWI634286 B TW I634286B TW 105105387 A TW105105387 A TW 105105387A TW 105105387 A TW105105387 A TW 105105387A TW I634286 B TWI634286 B TW I6342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box
main body
box
rotation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5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4700A (zh
Inventor
明里好孝
乳井一夫
久下洋介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4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4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2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空氣清淨機(M)具有:本體箱;風扇,係將室內空氣取入本體箱的內部;空氣清淨過濾器,係使藉風扇所取入之空氣變成清淨;人檢測裝置,係檢測出人的位置;以及本體轉動機構,係使本體箱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而改變方向。人檢測裝置設置於本體箱。人檢測裝置係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本體轉動機構係因應於人檢測裝置之檢測結果來驅動,使本體箱轉動,而改變方向。

Description

空氣清淨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使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機。
自以往,有一種空氣清淨機,該空氣清淨機係設置:感測器,係掃描室內,並具有偵測人之指向性;及轉動手段,係使吸入口朝向該感測器所偵測之人的方向。此空氣清淨機構成為設置吸入口、送風口以及感測器之本體在下座可轉動。藉由本體在左右方向擺動,感測器掃描室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245212號公報
在以往的構成,藉由固定感測器之本體擺動,掃描室內,而偵測人的位置。因為吹出口設置於本體,所以每次掃描室內,吹出口之方向變化。藉此,若吹出風吹到人等,覺得不舒服。又,因吹出風,擔心室內之污染物擴散。又,每次掃描室內,因為大的本體動作,所以有覺得不舒服的情況。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空氣清淨機,該空氣清淨機係在因應於人檢測裝置掃描所偵測之人的方向來改變吸入口之方向的空氣清淨機,不會因人檢測動作而給與人不舒服感,並可偵測正確之人的方向。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空氣清淨機具有:本體箱;風扇,係將室內空氣取入本體箱的內部;空氣清淨過濾器,係使藉風扇所取入之空氣變成清淨;人檢測裝置,係檢測出人的位置;以及本體轉動機構,係使本體箱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而改變方向。人檢測裝置被設置於本體箱。人檢測裝置係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本體轉動機構係因應於人檢測裝置之檢測結果來驅動,使本體箱轉動,而改變方向。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不會因人檢測動作而給與人不舒服感,並可偵測正確之人的方向的空氣清淨機。
M‧‧‧空氣清淨機
10‧‧‧本體箱
11‧‧‧前部本體箱
11a‧‧‧上隔板
111a‧‧‧上開口
11b‧‧‧下隔板
111b‧‧‧下開口
11c‧‧‧感測器開口
12‧‧‧後部本體箱
12a‧‧‧上螺旋殼
121a‧‧‧上方開口
122a‧‧‧上凹部
12b‧‧‧下螺旋殼
121b‧‧‧上方開口
122b‧‧‧下凹部
12c‧‧‧空間部
12x‧‧‧隔開前後之壁面
13‧‧‧風扇護罩
20‧‧‧風扇單元
21‧‧‧馬達
21a‧‧‧轉軸
22‧‧‧馬達蓋
23‧‧‧翼
30‧‧‧基板單元
31‧‧‧印刷配線基板
32‧‧‧第1基板箱
33‧‧‧第2基板箱
40‧‧‧自動轉動單元
41‧‧‧底座
41a‧‧‧底座凹部
413a‧‧‧隔板
414a‧‧‧狹縫
415a‧‧‧齒條齒輪
41b‧‧‧中心凸部
41c‧‧‧電源線
42‧‧‧底本體箱
42a‧‧‧軸承
421a‧‧‧側面開口
42b‧‧‧凸緣
42c‧‧‧車輪殼
42d‧‧‧光阻斷器安裝凹部
43‧‧‧自動轉動軸
43a‧‧‧貫穿孔
431a‧‧‧槽部
44‧‧‧轉動驅動單元
44a‧‧‧步進馬達
441a‧‧‧轉軸
44b‧‧‧小齒輪
44c‧‧‧軸承固持板
44d‧‧‧馬達箱
45‧‧‧轉動位置偵測手段
46‧‧‧滑動板
46a‧‧‧滑動板開口
46b‧‧‧凸緣凹部
47‧‧‧滑動板扣件
48‧‧‧底座側車輪
49‧‧‧本體側車輪
50‧‧‧上部單元
51‧‧‧框體
51a‧‧‧吹出口
51b‧‧‧段部
51c‧‧‧前面凹部
52‧‧‧百葉窗
53‧‧‧百葉窗驅動馬達
54‧‧‧操作顯示部
54a‧‧‧操作基板
541a‧‧‧基板凹部
54b‧‧‧下操作框
541b‧‧‧光路開口
542b‧‧‧連桿
543b‧‧‧操作框凹部
54c‧‧‧上操作框
541c‧‧‧薄片
55‧‧‧人檢測裝置
55a‧‧‧箱
551a‧‧‧框體
552a‧‧‧蓋體
553a‧‧‧下開口
554a‧‧‧紅外線取入開口
555a‧‧‧軸連接部
556a‧‧‧轉動限制肋
55b‧‧‧紅外線感測器
551b‧‧‧感測器固持框
55c‧‧‧感測器驅動馬達
551c‧‧‧轉軸
60‧‧‧空氣清淨過濾器
61‧‧‧前置過濾器
62‧‧‧HEPA過濾器
63‧‧‧脫臭過濾器
70‧‧‧前蓋
71‧‧‧凹部
72‧‧‧感測器開口
80‧‧‧側面蓋
81‧‧‧扶手凹部
82‧‧‧側面凹部
82a‧‧‧空氣取入口
83‧‧‧卡合爪
83a‧‧‧卡合爪開口
84‧‧‧螺絲開口
90‧‧‧後蓋
91‧‧‧卡合承受部
91a‧‧‧狹縫開口
91b‧‧‧凸部
第1圖係空氣清淨機M的立體圖。
第2圖係在第1圖之空氣清淨機M的A-A剖面圖。
第3圖係空氣清淨機M的第1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空氣清淨機M的第2分解立體圖(a)及卡合承受部91的放大圖。
第5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之立體圖。
第6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之平面圖(a)及在平面圖(a)的B-B剖面圖(b)。
第7圖係自動轉動單元40之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上部單元50之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人檢測裝置55之分解立體圖。
第10圖係人檢測裝置55之剖面圖。
第11圖係表示紅外線感測器之上下方向之能見角的模式圖。
第12圖係人檢測裝置之轉動驅動角度的影像圖。
第13圖係與人檢測裝置之轉動驅動時之位置對應的示意圖。
第14圖係在本體箱朝向正面的狀態之與室內分割區域對應之人檢測裝置之轉動角度的第1影像圖。
第15圖係在本體箱朝向正面的狀態之與室內分割區域對應之人檢測裝置之轉動角度的第2影像圖。
第16圖係在本體箱朝向左的狀態之與室內分割區域對應之人檢測裝置之轉動角度的影像圖(a)及在本體箱朝向右的狀態之與室內分割區域對應之人檢測裝置之轉動角度的影像圖(b)。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在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而且適當地簡化或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第4圖,本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M具有本體箱10、風扇單元20、基板單元30、是改變本體箱10之方向之轉動機構的自動轉動單元40、上部單元50、空氣清 淨過濾器60、覆蓋前面之前蓋70、分別覆蓋左右之側面的側面蓋80、覆蓋前面的後蓋90以及這些元件所附加之元件。
將通過配置於上部單元50之後述的人檢測裝置55之轉動動作的中心之中心線當作轉動軸線Ja。將通過自動轉動單元40之轉動動作的中心(本體箱10之轉動動作的中心)之中心線當作轉動軸線Jb。
人檢測裝置55與本體箱10分別轉動成改變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向。轉動軸線Ja與轉動軸線Jb成為在鉛垂方向所延伸之線。
本體箱10係藉由構成前側之前部本體箱11、與構成後側之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並結合所構成。
前部本體箱11係從前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在前部本體箱11,設置將內部隔開成前側與後側的上隔板11a及下隔板11b。
上隔板11a係將前部本體箱11之內部的上側隔開。圓形之上開口111a形成於上隔板11a。下隔板11b係將前部本體箱11之內部的下側隔開。圓形之下開口111b形成於下隔板11b。此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係在前後方向所貫穿之開口。又,上隔板11a位於比下隔板11b前方。
進而,在前部本體箱11的前面,成為後述之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位置的感測器開口11c開口。此感測器開口11c位於前部本體箱11的前面上側,且左右寬度的中心。
其次,後部本體箱12係從前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在後部本體箱12,上螺旋殼12a形成於上側,下螺旋殼12b形成於下側。
這些螺旋殼12a、12b係由從隔開後部本體箱12的前後之壁面12x朝向前方所站立的間壁所構成。螺旋殼12a、12b係朝向前方開口成螺旋形狀。在螺旋殼12a、12b,分別形成朝向上方開口的上方開口121a、121b。
上螺旋殼12a位於比下螺旋殼12b前方。與上方開口121a之後方鄰接的空間係經由上螺旋殼12a之後方的空間,與上方開口121b連通。
又,在隔開後部本體箱12之前後的壁面12x與上螺旋殼12a以及下螺旋殼12b之間,形成開口朝向側方的空間部12c。
進而,在上螺旋殼12a的內部,形成朝向前方開口之是圓形之凹部的上凹部122a。一樣地,在下螺旋殼12b的內部,形成朝向前方開口之是圓形之凹部的下凹部122b。
此處,空間部12c位於上下的螺旋殼12a、12b之間。藉此,空間部12c與上凹部122a的距離、和空間部12c與下凹部122b的距離變成相等。或,成為差異不大之狀態。
其次,風扇單元20具有馬達21、覆蓋馬達21之馬達蓋22以及被固定於風扇21之轉軸21a的翼23。此風扇單元20係馬達21驅動,而翼23轉動,藉此從轉軸21a的軸向(前方)取入空氣,並在徑向吹出。此風扇單元20係西洛哥風扇等之離心多翼風扇。
其次,基板單元30具有已組裝電子元件之印刷配線基板31(以下稱為基板31)、第1基板箱32以及第2基板箱33。第1基板箱32係將基板31收容於內部。第1基板箱32係由樹脂所形成。第2基板箱33收容將基板31固持於內部之 狀態的第1基板箱32。第2基板箱33係由金屬所形成。
此基板單元30構成控制手段,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操作部或各種感測器之輸入,控制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感測器或馬達等之各種電性元件的動作。
此外,亦可構成基板單元30之印刷配線基板31係電源基板。亦可將成為控制手段之微電腦設置於構成後述之操作顯示部54的操作基板54a。
其次,參照第5圖~第7圖,說明自動轉動單元40。
自動轉動單元40具有底座41、底本體箱42、自動轉動軸43、轉動驅動單元44、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滑動板46、滑動板扣件47、底座側車輪48以及本體側車輪49。底本體箱42係與本體箱10連接並成為底部。底本體箱42係被自動轉動軸43軸支成轉動自如。轉動驅動單元44係使底本體箱42對底座41轉動。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檢測出底本體箱42的轉動位置。
底座41係成為支撐空氣清淨機M之整體之底部的部位。底座41的外形形成矩形。在底座41,形成開口成圓形之是凹部的底座凹部41a。在底座凹部41a的中央,形成中心部分開口之是突出部的中心凸部41b。自動轉動軸43設置於此中心凸部41b。
在自動轉動軸43的中心,形成貫穿上下的貫穿孔43a。在自動轉動軸43被安裝於中心凸部41b之狀態,中心凸部41b位於此貫穿孔43a的內部。藉由在自動轉動軸43之中心開口的貫穿孔43a嵌入此中心凸部41b,將自動轉動軸43安裝於底座41。此外,此貫穿孔43a與中心凸部41b的開口係連通。
用以從外部得到電力之電源線41c穿過此中心凸部41b。中心凸部41b之開口成為用以將電源線41c導往本體箱內的開口。而且,電源線41c係與印刷配線基板31連接。
依此方式,電源線41c係穿過中心凸部41b,被導引至本體箱10的內部。藉此,本體箱10藉自動轉動單元40轉動,電源線41c亦難受到此轉動的影響。
又,以從底面突出之方式將隔板413a設置於底座凹部41a。隔板413a係成為以底座凹部41a之中心為原點所畫之圓弧的形狀。3個狹縫414a等間隔地形成於隔板413a。此底座凹部41a的中心成為底本體箱42的轉動中心。
進而,在對隔板413a隔著自動轉動軸43相反側之底座凹部41a的開口緣,形成沿著開口緣擴大成扇形的齒條齒輪415a。進而,複數個底座側車輪48設置於底座凹部41a的開口緣。底座側車輪48被設置成在以底座凹部41a的中心為原點所畫之圓的切線方向轉動。
其次,在底本體箱42的中心,形成成為軸承42a的開口。底本體箱42的外形形成可插入底座凹部41a的內部之大小的杯狀。從上端朝向外方向所延伸之凸緣42b形成於底本體箱42。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轉動驅動單元44、滑動板46以及本體側車輪49設置於此底本體箱42。
在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使用3個光阻斷器。光阻斷器係具有相對向之發光部與受光部。光阻斷器係可藉受光部檢測出來自發光部之光的感測器。控制手段係根據此3個光阻斷器之各個偵測到光時之信號的組合,判定轉動位置。
構成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3個光阻斷器係以各自從底本體箱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至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之位置的距離各自相等的方式設置於形成於底本體箱42的光阻斷器安裝凹部42d。此光阻斷器安裝凹部42d係在下方向開口的凹部。
此外,從底本體箱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至光阻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的距離係與從設置於底座41之自動轉動軸43的中心至隔板413a的距離相等。相鄰之光阻斷器之中心的間隔係與形成於隔板413a之相鄰之狹縫的間隔相等。
又,光阻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構成為在下方向開口。
此處,底本體箱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成為轉動軸線Jb。即,轉動軸線Jb係通過自動轉動單元40之轉動動作的中心(本體箱10之轉動動作的中心)之虛擬的線。本體箱10係轉動成改變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向。轉動軸線Jb成為在鉛垂方向所延伸之線。
其次,轉動驅動單元44具有成為驅動源之步進馬達44a、小齒輪44b、軸承固持板44c以及馬達箱44d。小齒輪44b被安裝於步進馬達44a的轉軸441a。軸承固持板44c接受步進馬達44a的轉軸441a。馬達箱44d係從下側覆蓋步進馬達44a並固持。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轉動驅動單元44係在轉軸441a朝向下方向之狀態,經由形成於馬達箱44d與軸承固持板 44c的螺絲孔,從底本體箱42的下側以螺絲固定。藉由依此方式安裝轉動驅動單元44,小齒輪44b位於底本體箱42之下方。
其次,滑動板46係在圓形板的內部形成作成滑動板開口46a的環狀。凸緣42b所進入之凸緣凹部46b形成於滑動板46的上面。
依此方式所形成之滑動板46係在滑動板開口46a穿過底本體箱42,而且凸緣42b進入凸緣凹部46b之狀態,藉螺絲等固定於底本體箱42。
接著,本體側車輪49係在本體側車輪49之一部分從底本體箱42突出至下方的狀態轉動自如地被安裝於車輪殼42c內,該車輪殼42c係形成於底本體箱42的下面並在下方向開口的凹部。
此外,複數個本體側車輪49被安裝於底本體箱42。各個本體側車輪49被配置成與底本體箱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的距離相等。
以上之自動轉動單元40的各部係如以下所示組裝。
軸承42a被安裝成被安裝於底座41的自動轉動軸43軸支成轉動自如。藉此,如上述所示設置各部的底本體箱42被安裝於底座41。
在此時,設置於底本體箱42之轉動驅動單元44的小齒輪44b成為與設置於底座41之齒條齒輪415a嚙合的狀態。又,隔板413a位於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相對向的發光部與受光部的間隙。
此外,為了避免軸承42a從自動轉動軸43脫落, 安裝止動器42e。此止動器42e係藉由從軸承42a的側面開口421a進入形成於自動轉動軸43之側面的槽部431a並卡合,防止底本體箱42在上方向脫落。
又,藉由將自上方壓住滑動板46之周緣的滑動板扣件47安裝於底座41,可抑制底本體箱42側轉動時之晃動。
依此方式,在底本體箱42被安裝於底座41之狀態,本體側車輪49係與底座41接觸並支撐底本體箱42。進而,底座側車輪48係與滑動板46接觸並支撐底本體箱42。
這些車輪係藉由在底本體箱42對底座41轉動時滾動,減少兩構件間的阻力。藉此,底本體箱42側圓滑地轉動。
又,從底本體箱42之轉動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至光阻斷器之發光部與受光部所相對向之間隙的距離係與從設置於底座41之自動轉動軸43的中心至隔板413a的距離相等。因此,在隔板413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的狀態,底本體箱42可轉動。
因此,在底座41被放置於地板面之狀態,藉由步進馬達44a動作,與齒條齒輪415a嚙合之小齒輪44b轉動,而底本體箱42對底座41轉動。
在依此方式底本體箱42轉動而改變方向時,是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光阻斷器係在以發光部與受光部夾入隔板413a之狀態與底本體箱42一起轉動。
而且,藉轉動,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與隔板413a的位置變化。根據轉動位置,狹縫414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受光部偵測來自發光部的光。
控制手段係根據這些各個光阻斷器之受光部所偵測之狀態的組合,判定底本體箱42(本體箱10)的轉動位置(方向)。
其次,參照第1圖~第2圖、第8圖,說明上部單元50。
上部單元50具有框體51、百葉窗52、百葉窗驅動馬達53、操作顯示部54以及人檢測裝置55。框體51成為上部單元的骨架。百葉窗52改變所吹出之清淨風的方向。百葉窗驅動馬達53改變百葉窗52的方向。操作顯示部54輸入空氣清淨機M之各種設定條件及顯示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人檢測裝置55具有用以偵測人之存在的感測器。
框體51係從上方所觀察之形狀形成矩形。朝向上方之是矩形的開口之清淨空氣的吹出口51a形成於框體51的後側。框體51係比吹出口51a前側成為比吹出口51a的周緣低的段部51b。朝向後方凹下的前面凹部51c形成於框體51的前面。後述之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此前面凹部51c。
其次,百葉窗52係改變從吹出口51a所吹出之已清淨之空氣的方向。以在前後排列之方式將2個百葉窗52設置成跨在吹出口51a的左右。百葉窗52係在左右被吹出口51a的內壁軸支成轉動自如。
又,在框體51的側面且百葉窗52的附近,設置驅動百葉窗52而用以改變方向的百葉窗驅動馬達53。
其次,操作顯示部54係由操作基板54a、下操作框54b、上操作框54c以及薄片541c所構成。開關541s或是發光部541h之LED等電子元件被組裝於操作基板54a。光路 開口541b或連桿542b設置於下操作框54b。光路開口541b導引LED之光。連桿542b按壓操作基板54a上之開關。LED之光所通過之顯示開口542c與按鈕543c設置於上操作框54c。在薄片541c,被印刷LED燈的功能或說明。在薄片541c,形成與按鈕543c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的按鈕開口541d。
操作基板54a設置於段部51b。下操作框54b設置於操作基板54a上。上操作框54c設置於下操作框54b之上。薄片541c設置於上操作框54c的上面。
在依此方式設置各部之狀態,形成於薄片541c之按鈕開口541d係與按鈕543c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此按鈕543c與設置於下操作框54b之連桿542b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連桿542b與開關541s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
又,被印刷LED燈之功能或說明的部分係與顯示開口542c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顯示開口542c係與光路開口541b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是發光部541h之LED位於此光路開口541b的內部。
藉由依此方式構成,藉由按壓按鈕543c,而按下設置於下操作框54b的連桿542b,再按壓被組裝於操作基板54a上的開關541s。
又,被組裝於操作基板54a上之LED與下操作框54b之光路以及薄片541c之燈泡的功能、說明在上下一致。藉由與被印刷於薄片541c之功能、說明表示對應之LED的點燈、熄燈,表示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
此處,操作基板54a係從左右寬度之中心部分的 前側局部地既定區域成為被切割成半圓形的形狀。換言之,藉由操作基板54a被作成凹下的形狀,在操作基板54a,形成基板凹部541a。此基板凹部541a係在操作基板54a被設置於段部51b之狀態,位於與前面凹部51c重疊的位置。
此處,形成基板凹部541a之缺口係構成為與設置於操作基板54a上的開關或LED在前後不重疊。
其次,下操作框54b係從左右寬度之中心部分的前側局部地既定區域成為被切割成半圓形的形狀。換言之,藉由下操作框54b被作成凹下的形狀,在下操作框54b,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此操作框凹部543b係在下操作框54b被設置於段部51b之狀態,位於與前面凹部51c重疊的位置。
此處,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之缺口係構成為與形成於下操作框54b之LED的光路之開口或操作開關的連桿所在的開口在前後不重疊。
其次,參照第8圖~第10圖,說明人檢測裝置55。
人檢測裝置55具有箱55a、被收容於此箱55a之內部的紅外線感測器55b以及與箱55a連結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箱55a係由框體551a與蓋體552a所構成。框體551a形成筒形。在框體551a,形成朝向下方開口之下開口553a、朝向前方開口之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軸551c所連接的軸連接部555a以及限制箱55a之轉動角度的轉動限制肋556a。
轉動限制肋556a係以從軸連接部555a在左右方向分別突出的方式所形成。轉動限制肋556a係在藉感測器驅 動馬達55c使箱55a轉動時,藉由撞到是被安裝人檢測裝置55之部位的框體51,限制箱55a的轉動角度。
此外,左側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位置對應於後述之左撞到位置0。右側之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位置對應於右撞到位置4。
在依此方式所構成之箱55a的內部,在被感測器固持框551b固持之狀態,插入紅外線感測器55b。以蓋體552a封閉下開口553a。
感測器固持框551b係與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相對向的部分由使紅外線透過的構件所構成。在此狀態,紅外線感測器55b被配置成可偵測射入箱55a之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的紅外線。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驅動箱55a而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方向者。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使用步進馬達。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以轉軸551c成為垂直向下的方式與形成於箱55a之上部的軸連接部555a連接。此處,轉軸551c之中心線成為轉動軸線Ja。人檢測裝置55係轉動成改變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向。轉動軸線Ja成為在鉛垂方向所延伸之線。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因為箱55a與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直接連接,所以轉動軸線Ja與轉軸551c一致。
依此方式所固定之人檢測裝置55成為在內部固持紅外線感測器55b之箱55a與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在上下相連之在縱向長的形狀。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人檢測裝置55係藉由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箱55a的方向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方 向改變。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方向構成為可在水平方向約150°的角度範圍進行轉動驅動。
參照第12圖,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從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被設定為150°。以3°設定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從左撞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的角度與從右撞到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藉此,紅外線感測器55b構成為無法轉動至超過從左撞到位置0至右撞到位置4的角度156°。
又,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對象物之紅外線。在縱向具備8個受光元件(未圖示),如第11圖所示,能以區分成高度相異之從A1至A8之8個區域的方式檢測出對象物(對象區域)。
如以上所示構成的人檢測裝置55係在水平方向150°的範圍重複地驅動,掃描室內的溫度。以控制手段自該溫度偵測結果判定有無人與從空氣清淨機M所觀察之人存在的方向。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使用可正確地調整驅動角度的步進馬達。藉此,可正確地判斷人所存在的方向。步進馬達係轉動因應於所輸入之脈波數的角度。
此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成為驅動因應於輸入脈波數之角度的設定。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例如每一個脈波驅動α°。即,若每秒輸入100個脈波,則轉動(100×α)°。
具有以上之各部的上部單元50係如以下所示被組裝。
操作基板54a設置於框體51的前側之段部51b的上面。其次,以覆蓋此操作基板54a之方式設置下操作框54b。然後, 將上操作框54c設置於下操作框54b的上面。
依此方式設置於框體51之操作顯示部54的上面位於與吹出口51a大致相同的高度。操作顯示部54的上面係在百葉窗52關閉並覆蓋吹出口51a之狀態,高度與百葉窗52的上面一致。
在依此方式對框體51設置操作基板54a與下操作框54b之狀態,框體51之前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成為在垂直方向相連的位置關係。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這些構件之凹部的內部。
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箱55a位於前面凹部51c的凹部內部。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位於基板凹部541a與操作框凹部543b的凹部內部。此外,人檢測裝置55係藉螺絲固定於框體51,而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
又,人檢測裝置55之紅外線感測器55b係以對垂直方向傾斜既定角度之方式被安裝於箱55a的內部,而自正面朝向斜上方向。
紅外線感測器55b之安裝角度係例如在空氣清淨機M,在將紅外線感測器55b設置於自地板面之高度約80cm之位置的情況,被設定成朝向比水平更上方θ=14°。
藉由依此方式配置,紅外線感測器55b可偵測從坐在與空氣清淨機M相距約1.0[m]之位置的小孩(坐高65cm)至站立於相距約1.0[m]之位置之大人(身高170cm)的頭。
依此方式,在上部單元50將各凹部(51c、541a、541b)配置成在垂直方向相連。將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藉這些凹部所形成的空間。藉此,人檢測裝置55在上部單元50之下 方所突出的量變成更少。
即,後述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與人檢測裝置55在上下不會重疊,或可使重疊量變少。又,可將設置被安裝於人檢測裝置55的下方向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的區域構成更大。
又,除此以外,人檢測裝置55在上部單元50的前方向所突出的量變成更少。
其次,參照第2圖~第4圖,說明空氣清淨過濾器60。
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由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以及脫臭過濾器63所構成。
前置過濾器61係用以從空氣中除去比較大之塵埃等。HEPA過濾器62係從空氣中除去在前置過濾器61無法除去之塵埃(微粒子)、或菌、病毒等。脫臭過濾器63係從已通通前置過濾器61及HEPA過濾器62的空氣流中吸附、分解並除去臭的成分或揮發生有機化合物(VOC)。
其次,參照第4圖,說明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外廓的蓋類。
空氣清淨機M之外廓係由前蓋70、左右各個側面蓋80以及後蓋90所構成。
前蓋70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在左右長之凹部71形成於前蓋70的前面。而且,在此凹部71的左右中心,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感測器開口72開口。
凹部71係在人檢測裝置55位於感測器開口72之狀態,在藉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使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方向變化時,為了確保紅外線感測器55b之檢測視野所設置之凹部。 在人檢測裝置55位於感測器開口72之狀態,人檢測裝置55的前面成為與前蓋70之前面大致相同的面。
而且,凹部71係配合紅外線感測器55b的轉動角度,以感測器開口72為中心形成比約150°大的扇形。藉此,在人檢測裝置55動作而箱55a轉動時,前蓋70不會妨礙紅外線的檢測視野。
此外,感測器開口72係在前蓋70被安裝於本體箱10之狀態,設置於距離地板面約80[cm]的位置。
其次,左右之側面蓋80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扶手凹部81形成於側面蓋80之側面。在上下方向具有寬度的側面凹部82形成於側面蓋80的前邊。朝向內側站立的卡合爪83形成於側面蓋80的後邊。卡合爪83形成板狀。卡合爪開口83a開口於卡合爪83的內部。又,在前後方向所貫穿之螺絲開口84開口於前邊。
其次,後蓋90形成在縱向長的矩形。在後蓋90之左側及右側的邊側,形成複數個卡合爪83所卡合之卡合承受部91。此卡合承受部91係由朝向側方之狹縫狀的開口(狹縫開口91a)、與形成於是朝向後蓋90之前方的面且狹縫開口91a的附近的凸部91b。
以上之前蓋70、側面蓋80以及後蓋90都構成為相同的高度。
以上之各單元及元件係如以下所示被組裝而形成空氣清淨機M。
參照第2圖~第4圖,分別將馬達21安裝於後部本體箱12的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藉此,設置於風扇單元20。
馬達21係以轉軸21a之軸向朝向前方的方式分別被安裝 於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
即,風扇單元20係設置成翼23的吸入口朝向前方,並從前方吸入空氣,朝向是翼23的徑向並位於周圍之螺旋殼12a、12b吹出氣流。
其次,在此後部本體箱12,以覆蓋前面之方式連接前部本體箱11。即,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係在前後對準,並藉螺絲固定等所固定,而構成本體箱10。
此處,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並被固定時,藉由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的下端夾入底本體箱42,將自動轉動單元40安裝於本體箱10。
即,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所形成之本體箱10之下部的空間,設置底本體箱42,而形成本體箱10的底。
此底本體箱42係在被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夾入之狀態,被固定於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底本體箱42構成為對底座41轉動自如。因此,係與底本體箱42一體之本體箱10構成為對底座41可轉動。
依此方式,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並被固定時,藉由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的下端夾入底本體箱42,將自動轉動單元40安裝於本體箱10。藉此,可將本體箱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堅固地結合。
尤其,底本體箱42嵌入藉由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所形成的空間。
即,藉此空間的形狀抑制底本體箱42對本體箱10的動作 (阻止轉動)。因此,即使被安裝各部而重量增加之本體箱10轉動,亦可堅固地保持本體箱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的結合。
又,在依此方式連接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之狀態,因為風扇單元20被設置成轉軸21a朝向前方,所以翼23之吸入開口朝向前方。上側之風扇單元20的吸入開口與上開口111a相對向,下側之風扇單元20與下開口111b相對向。
在依此方式與後部本體箱12結合之前部本體箱11的內部,如以下所示設置風扇護罩13與空氣清淨過濾器60。
風扇護罩13係防止異物侵入風扇單元20的內部之格子狀的框。風扇護罩13係分別設置成覆蓋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
空氣清淨過濾器60設置於前部本體箱11的內側。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依序將前置過濾器61設置於前面側,將HEPA過濾器62設置於前置過濾器61的後方,將脫臭過濾器63設置於HEPA過濾器62的後方。
其次,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在前後對準並被固定所構成之本體箱10的上部,設置上部單元50。此上部單元50被配置成跨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而且,上部單元50之框體51係藉螺絲固定等被固定於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
依此方式,將上部單元50配置成跨在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是上部單元50之骨架的框體51被固定於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因此,前部本體箱11與後部本體箱12的結合變成更堅固。
其次,如上述所示被安裝於本體箱10之上部單元50的吹出口51a位於螺旋殼之上方開口121a、121b的上方。又,在前部本體箱11的感測器開口11c,將紅外線導引至內部的開口朝向前方,成為人檢測裝置55所面臨之狀態。
此處,人檢測裝置55設置於由在垂直方向上下相連之框體51的前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以及操作框凹部543b所形成之凹部的內部。藉此,在人檢測裝置55被設置於框體51之狀態,可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向框體51之前方及下方的突出量。
依此方式,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向前方的突出量。藉此,可更小型地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前後方向的大小。
又,減少人檢測裝置55之向下方的突出量。因此,可構成為使人檢測裝置55遮蔽位於下方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的量變成更少。藉此,可使室內空氣向空氣清淨過濾器60更高效率地流動。
其次,說明設置基板單元30之位置。
在是上螺旋殼12a與下螺旋殼12b的上下方向之間,並是從下螺旋殼12b之上至上螺旋殼12a之背側的空間之開口朝向側方的空間部12c,設置基板單元30。
空間部12c係藉由曲面所形成螺旋殼12a、12b與矩形之後可部本體箱12之形狀的差異所形成的空間。藉由將基板單元30設置於此空間部12c,可高效率地配置基板單元30,藉此,可更小型地形成空氣清淨機M。
尤其,空間部12c位於上螺旋殼12a與下螺旋殼 12b之間。因此,可構成為使對設置於各個螺旋殼的風扇單元20之與基板單元30的距離相等。
藉此,可構成為使連接基板單元30與各風扇單元20之配線的長度分別變成相等。因此,不必準備改變配線之長度的馬達,在組裝作業時,可不區別地安裝上下的馬達。
其次,參照第3圖及第4圖,說明構成外廓之前蓋70、側面蓋80以及後蓋90的安裝。
首先,藉螺絲固定將後蓋90設置於後部本體箱12的背面。藉此,被後部本體箱12與後蓋90所包圍之空間K形成於上方開口121b的上方。
此空間K係使下螺旋殼12b的上方開口121b與吹出口51a連通。此空間K成為從設置於下螺旋殼12b的風扇單元20所吹出之氣流的流路。
其次,說明側面蓋80之安裝。
側面蓋80的卡合爪83從側方進入被安裝於後部本體箱12之狀態的後蓋90之狹縫開口91a。凸部91b嵌入卡合爪開口83a。在此狀態,側面蓋80係對後蓋90成直角,並覆蓋本體箱10的側面。而且,藉由使螺絲從前方通過螺絲開口84並固定,側面蓋80係藉螺絲固定於前部本體箱11。
依此方式,側面蓋80的後側係在卡合爪83被插入後蓋90的狹縫開口91a後進入後蓋90的內側。側面蓋80的後側係藉由凸部91b嵌入卡合爪開口83a,不使用螺絲等被卡合。側面蓋80的前側係使用螺絲來固定。
藉此,可減少將側面蓋80安裝於後蓋90時之螺絲的使用量。
其次,說明前蓋70之安裝。
前蓋70係在空氣清淨過濾器60被安裝於前部本體箱11之狀態,以覆蓋空氣清淨過濾器60之方式拆裝自如地被安裝於前部本體箱11。
在前蓋70被安裝於前部本體箱11之狀態,紅外線感測器55b位於感測器開口72。在前蓋70被安裝於前部本體箱11之狀態,被安裝於側面蓋80之螺絲開口84的螺絲係藉前蓋70而從外部看不到。
此外,前蓋70係對前部本體箱11拆裝自如,藉由拆下前蓋70,而拆下空氣清淨過濾器60,可進行清掃等的保養。
又,因為側面凹部82形成於側面蓋80,所以在前蓋70與側面蓋80之對準位置形成間隙R。此間隙R成為向空氣清淨機M之內部取入室內空氣的空氣取入口82a。
依此方式,空氣取入口82a係朝向空氣清淨機M之左右方向,並從空氣清淨機M之側方亦取入空氣。即,空氣取入口82a朝向成可從比空氣清淨機M之轉動角度更寬的範圍取入室內空氣。
進而,在依此方式所構成之空氣清淨機M,設置偵測室內空氣所含之塵埃量的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與偵測室內空氣之臭味的臭味感測器(未圖示)。
而且,這些感測器係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藉由感測器偵測所發出之信號係輸入控制手段,並構成為可根據此信號進行空氣清淨運轉。
進而,如第1圖、第2圖所示,在組立的空氣清 淨機M,在本體箱10朝向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轉動軸線Ja與轉動軸線Jb成為在從正面觀察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並位於本體箱10之寬度的大致中央。又,轉動軸線Ja係位於比轉動軸線Jb更前方。
如以上所示組裝各部之空氣清淨機M係使各部如以下所示動作,取入室內空氣並進行空氣清淨。
首先,將電源線41c與電源連接時,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檢測出已組裝各部之狀態的本體箱10(以下僅稱為本體箱10)與自動轉動單元40的位置關係。
在本體箱10未朝向自動轉動單元40相同之方向的情況,即,本體箱10未朝向正面的情況,至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偵測到本體箱10朝向正面,轉動驅動單元44驅動,使本體箱10轉動。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本體箱10朝向正面之狀態係是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之3個光阻斷器分別位於形成於隔板413a的3個狹縫,而全部之光阻斷器成為受光部偵測到來自發光部之光的狀態。
依此方式,在本體箱10朝向是起始狀態之方向的正面之動作結束後,人檢測裝置55的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在實施後述之位置對準動作後,在紅外線感測器55b朝向正面之狀態停止。
接著,藉由操作設置於操作顯示部54之運轉開始開關,控制手段開始進行空氣清淨動作。
首先,藉由百葉窗驅動馬達53驅動,百葉窗52在上方向 動作,開放吹出口51a。在此時,百葉窗52係停在在從水平方向向上約45度之方向吹出清淨空氣的角度。此吹出角度成為使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最佳角度。
接著,風扇單元20驅動。藉此,自形成於前蓋70與側面蓋80之間的空氣取入口82a將室內空氣吸入空氣清淨機M的內部。
然後,空氣清淨機M的內部所取入之室內空氣係通過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以及脫臭過濾器63後,從前方被吸入風扇單元20的翼23,並在翼23的轉向被排出,而從吹出口51a被吹出至空氣清淨機M的外部。
此處,藉由操作設置於操作顯示部54之模式切換開關,可選擇所預設之運轉模式。
例如,若選擇標準自動運轉,根據人檢測裝置55、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臭味感測器(未圖示)的偵測結果,藉控制手段執行使風扇單元20、自動轉動單元40以及百葉窗52動作的運轉。
其次,參照第12圖、第13圖,說明人檢測裝置55之人檢測動作。
標準運轉開始時,人檢測裝置55開始進行人的檢測動作。藉由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在內部設置紅外線感測器55b之箱55a轉動,而紅外線感測器55b的方向改變。
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成為驅動因應於輸入脈波數之角度的設定,因應之,箱55a之轉動角度的量固定。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轉動角度,即箱55a之轉動角度係從一方之轉動限制肋556a碰到 框體51之狀態,至另一方之轉動限制肋556a碰到框體51,被設定成約156°。
參照第13圖,在STEP1,控制手段係為了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在左轉轉動成箱55a之左側的轉動限制肋556a朝向是撞到框體51之位置的左撞到位置0,而向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輸入左撞到脈波P1。
此左撞到脈波P1之輸入脈波數係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在左轉,從是右側的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位置的右撞到位置4,可轉動至左撞到位置0的轉動角度約156°以上的脈波數。在此STEP1結束的階段,朝向最左側的方向。
此STEP1係用以作成控制手段重設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轉動位置,並可進行紅外線感測器55b所朝向之方向之正確的位置對準動作之最初的步驟。藉此,在STEP1開始之前,即使在因使用者接觸人檢測裝置55或某物體接觸而轉動的情況,亦可正確地進行位置對準動作。
接著,在STEP2,控制手段係為了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相對STEP1時的轉動反轉,輸入第1修正脈波P2。
此第1修正脈波P2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間隙(游隙)之程度的量,箱55a係不轉動而停留在左撞到位置0的位置。
此處,說明從STEP1結束之狀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驅動而進行右轉(STEP1之反轉)之狀態。
首先,STEP1結束之狀態係箱55a之左側的轉動限制肋556a撞到框體51之狀態。輸入第1修正脈波P2時,感測器驅 動馬達55c驅動轉動僅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間隙的量。
然後,此間隙不存在時,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轉動傳達至箱55a,而箱55a開始右轉。
即,箱55a係即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動作,亦因為至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間隙不存在,不傳達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轉動,所以不轉動。
因此,在想從STEP1之狀態使箱55a在右方向轉動(反轉)的情況,即使將僅想使箱55a轉動之量的脈波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亦因為實際上有齒輪之背隙或各部的間隙,所以箱55a係比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延遲地開始動作。
即,在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的角度發生誤差,僅根據轉動既定角度的脈波,無法使箱55a轉動正確的角度。
為了減少這種誤差,在STEP2,輸入第1修正脈波P2,驅動感測器驅動馬達55c。藉此,可使背隙或各部之間隙所造成之轉動角度的誤差變小。
接著,在STEP3,控制手段係輸入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右轉3°之起始位置設定脈波P3。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從左撞到位置0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藉此,在從左撞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形成3°的間隔。
此間隔係為了在人檢測裝置55在左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而進行人檢測動作的過程,在改變轉向之左停止位置1, 防止箱55a撞到框體51。
以上,從STEP1至STEP3,成為人檢測裝置55進行人檢測動作之前的起始位置設定動作。藉由依此方式設定人檢測裝置55之轉動起始位置,可根據人檢測裝置55的偵測結果,使空氣清淨機M的方向朝向確的方向。
接著,人檢測動作開始時,在STEP4,控制手段係將令右轉150°之右轉脈波P4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從左停止位置1驅動至右停止位置3。
此處,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位於檢測視野的範圍之對象物的紅外線,並將該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然後,控制手段係從來自紅外線感測器55b的輸入信號、與輸入該信號之位置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所存在的位置。
接著,人檢測裝置55轉動至右停止位置3時,在STEP5,控制手段係為了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成左轉,將第2修正脈波P5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2修正脈波P5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間隙(游隙)之程度的量。
此第2修正脈波P5係與第1修正脈波P2一樣,用以使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之角度的誤差變小。第2修正脈波P5之絕對值與第1修正脈波P2之絕對值的比較係設定成P2>P5。
在左撞到位置0,成為箱55a撞到框體51之狀態。在左撞到位置0,因為是在轉向被推壓後,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反轉時之間隙大。
相對地,右停止位置3係在與右撞到位置4之間,有3°的間隙。在右停止位置3,因為箱55a不會撞到框體51,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時之間隙小。
因此,藉由將第2修正脈波P5之大小設定成比第1修正脈波P2之大小小,可適當地修正上述的誤差。
接著,在STEP6,控制手段係將令左轉150°之左轉脈波P6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係從右停止位置3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
此處,紅外線感測器55b係檢測出來自位於檢測視野的範圍之對象物的紅外線,並將該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然後,控制手段係從來自紅外線感測器55b的輸入信號、與輸入該信號之位置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所存在的位置。
接著,人檢測裝置55轉動至左停止位置1時,在STEP7,控制手段係為了使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成右轉,將第3修正脈波P7輸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3修正脈波P7的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感測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轉軸551c與箱55a之連接的間隙(游隙)之程度的量。
此第3修正脈波P7係與第1修正脈波P2一樣,用以使根據所輸入之脈波感測器驅動馬達55c所轉動的角度、與箱55a所轉動之角度的誤差變小。第3修正脈波P7之絕對值與第1修正脈波P2之絕對值之大小的比較係設定成P2>P7。
在左撞到位置0,成為箱55a撞到框體51之狀態。在左撞 到位置0,因為是在轉向被推壓後,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時之間隙大。
相對地,左停止位置1係在與右撞到位置4之間,有3°的間隙。在左停止位置1,因為箱55a不會撞到框體51,所以感測器驅動馬達55c反轉時之間隙小。
因此,藉由將第3修正脈波P7之大小設定成比第1修正脈波P2之大小小,可適當地修正上述的誤差。
如以上所示,控制手段係在STEP1~STEP3進行人檢測裝置55進行人檢測動作之前的起始位置設定動作。控制手段係藉由重複STEP4~STEP7,檢測出與人檢測裝置55所朝向之方向對應的人之有無,而可掌握人所存在的位置。
尤其,不僅人檢測裝置55之感測器驅動馬達55c的掃描動作,而且藉自動轉動單元40的轉動,本體箱10的方向改變,藉此,可實現更廣範圍之人的檢測。
然後,控制手段係根據人檢測裝置55的檢測結果,驅動自動轉動單元40的轉動驅動單元44與轉動位置偵測手段45,而使空氣清淨機M之正面朝向人所存在的方向。
進而,驅動百葉窗驅動馬達53,使百葉窗52朝向垂直方向。因為空氣取入口82a朝向空氣清淨機M的左右方向,所以從空氣清淨機M朝向對人所存在的方向90°的方向。因此,因為可在人所在的方向送出吹出風,所以可將人之周圍的塵埃高效率地搬運至空氣清淨機M的附近,而且吹出風不會吹到人。
又,在這種狀態,根據來自塵埃感測器(未圖示)、臭味感測器(未圖示)的偵測結果,在室內空氣之塵埃多時或臭 味強時,提高風扇單元20之馬達21的轉速,至塵埃之量或臭味之強度降低,對室內空氣強力地進行清淨。
進而,在該狀態,若在固定時間以塵埃感測器、臭味感測器未偵測到室內之塵埃或臭味的污染物,或檢測值是既定值以下,再度藉人檢測裝置55再開始檢測人。
在第14圖,表示與室內分割區域對應之人檢測裝置之轉動角度的影像圖。如第14圖所示,將空氣清淨機M之正面的室內區域分類成「左」、「左中」、「中央」、「右中」、「右」之5種方向。藉由重複上述之STEP4~STEP7,檢測出與人檢測裝置55所朝向的方向對應之人的有無,並判斷位於所分割之室內區域的哪一個方向。例如,在人檢測裝置55的動作範圍,以轉動軸線Ja為中心進行5分割,在動作範圍A檢測出人的情況,判斷位於室內區域「左」。
此處,在本體箱10朝向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轉動軸線Ja係與位於本體箱10的寬度之約中央的轉動軸線Jb成為在從正面觀察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因此,人檢測裝置55的動作範圍A~E係可成為左右對稱的角度。此處,左右對稱意指A與E、B與D分別是相同的角度即可。因此,判定控制係簡單,並可檢測出正確之人的方向。
例如,如第15圖所示,若轉動軸線Ja與轉動軸線Jb未成為在從正面觀察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則人檢測裝置55的動作範圍A~E不會成為左右對稱的角度。因此,人檢測裝置55的動作範圍A~E係需要分別地設定,而判定控制變得複雜。
此處,在第16圖(a)表示本體箱10朝向室內區域「左」的圖。在第16圖(b)表示本體箱10朝向室內區域「右」的圖。在第16圖(a)之位置,人檢測裝置55進行人檢測動作時,室內區域「左」、「左中」、「中央」對應於人檢測裝置55之動作範圍C、D、E。一樣地,在第16圖(b)之位置,人檢測裝置55進行人檢測動作時,室內區域「中央」、「右中」、「右」對應於人檢測裝置55之動作範圍A、B、C。
依此方式,在本體箱10朝向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因為轉動軸線Ja係與位於本體箱10的寬度之約中央的轉動軸線Jb成為在從正面觀察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所以在第16圖(a)、第16圖(b),亦人檢測裝置55的動作範圍A~E可成為左右對稱的角度。因此,判定控制係簡單,並可檢測出正確之人的方向。
如以上所示,空氣清淨機M具有:本體箱10;風扇單元20,係將室內空氣取入本體箱10的內部;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使藉風扇單元20所取入之空氣變成清淨;人檢測裝置55,係檢測出人的位置;以及自動轉動單元40,係改變本體箱10的方向。人檢測裝置55係設置於本體箱10,並以鉛垂方向之轉動軸線Ja為中心在水平方向轉動。自動轉動單元40係以鉛垂方向之轉動軸線Jb為中心在水平方向轉動,而改變本體箱10的方向。又,自動轉動單元40係因應於人檢測裝置55的檢測結果來驅動。根據上述的構成,可得到一種不會因人檢測動作而給與人不舒服感,並可偵測正確之人的方向的空氣清淨機M。
進而,轉動軸線Ja與轉動軸線Jb係在本體箱10朝向正 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根據在從正面觀察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配置於本體箱10之寬度的約中央。因此,不會作成複雜的控制,可偵測正確之人的方向。
此外,在本發明,轉動係不僅以各個轉動軸線為中心之360度以上的轉動動作,而且包含360度以下的轉動動作。例如,朝向正面之本體箱10或人檢測裝置55以轉動軸線為中心在右方向轉動45度而改變方向的動作亦是轉動動作。
【工業上的可應用性】
本發明係可利用於例如使室內空氣變成清淨的空氣清淨機。

Claims (3)

  1. 一種空氣清淨機,具有:本體箱;風扇,係將室內空氣取入該本體箱的內部;空氣清淨過濾器,係使藉該風扇所取入之空氣變成清淨;人檢測裝置,係設置於該本體箱,並檢測出人的位置;以及本體轉動機構,係使該本體箱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而改變方向;該本體箱與該人檢測裝置係分別在水平方向進行轉動動作;該本體轉動機構係因應於該人檢測裝置之檢測結果來驅動,使該本體箱轉動,而改變方向;在該本體箱朝向本體之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通過該人檢測裝置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係位於比通過該本體箱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更前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在該本體箱朝向本體之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通過該本體箱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與通過該人檢測裝置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成為在從正面觀察該本體時重疊的位置關係。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在該本體箱朝向本體之正面方向並停止之狀態,通過該本體箱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與通過該人檢測裝置之轉動中心的轉動軸線在從正面觀察該本體時位於該本體箱之寬度的約中央。
TW105105387A 2015-03-25 2016-02-24 空氣清淨機 TWI634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1908 2015-03-25
JP2015-061908 2015-03-25
??PCT/JP2016/053071 2016-02-02
PCT/JP2016/053071 WO2016152256A1 (ja) 2015-03-25 2016-02-02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700A TW201704700A (zh) 2017-02-01
TWI634286B true TWI634286B (zh) 2018-09-01

Family

ID=56977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5387A TWI634286B (zh) 2015-03-25 2016-02-24 空氣清淨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06432B2 (zh)
CN (1) CN107250676A (zh)
TW (1) TWI634286B (zh)
WO (1) WO20161522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5825B2 (ja) * 2016-12-29 2020-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掃除機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3093A (ja) * 1997-09-05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CN101509681A (zh) * 2008-02-11 2009-08-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TW200936963A (en) * 2007-12-21 2009-09-01 Panasonic Corp Air conditioner
JP2010014350A (ja) * 2008-07-04 2010-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12A (ja) * 1989-03-20 1990-10-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4344747A (ja) * 2003-05-21 2004-1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4351330A (ja) * 2003-05-29 2004-1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KR101569414B1 (ko) * 2008-12-26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JP5533728B2 (ja) * 2011-02-21 2014-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202769877U (zh) * 2012-04-23 2013-03-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2613654U (zh) * 2012-06-11 2012-12-19 陆天波 感应式空调扇
JP6059606B2 (ja) * 2013-06-10 2017-0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WO2015181950A1 (ja) * 2014-05-30 2015-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7073375A (zh) * 2014-11-21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WO2016143396A1 (ja) * 2015-03-10 2016-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6372612B2 (ja) * 2015-03-12 2018-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3093A (ja) * 1997-09-05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TW200936963A (en) * 2007-12-21 2009-09-01 Panasonic Corp Air conditioner
CN101509681A (zh) * 2008-02-11 2009-08-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0014350A (ja) * 2008-07-04 2010-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2256A1 (ja) 2016-09-29
JP6406432B2 (ja) 2018-10-17
TW201704700A (zh) 2017-02-01
JPWO2016152256A1 (ja) 2017-10-19
CN107250676A (zh) 2017-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14302A (ja) 空気清浄機
JP6350344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577939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98828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682133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58140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634286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01915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72612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633258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4421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696557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060111033A (ko) 공기청정기
KR20050111858A (ko) 공기청정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