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6718A - 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6718A
CN107106718A CN201580068691.1A CN201580068691A CN107106718A CN 107106718 A CN107106718 A CN 107106718A CN 201580068691 A CN201580068691 A CN 201580068691A CN 107106718 A CN107106718 A CN 107106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shell
air
sensor
people
air pur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86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6718B (zh
Inventor
乳井夫
乳井一夫
久下洋介
明里好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6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6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6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6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改变主体的朝向的空气净化器。为此,在空气净化器中具备主体壳体(10)、在主体壳体(10)的上部设置的上部单元(50)、以及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的自动回转单元(40),主体壳体(10)具有后主体壳体(12)和前主体壳体(11),后主体壳体(12)设有产生从外部取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力的风扇(20),前主体壳体(11)设有对从外部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连接,自动回转单元(40)在由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夹入的状态下与主体壳体(10)连接。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存在如下的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具备:壳体;形成于壳体的外气吸入用开口部;与外气吸入用开口部连通的外气混合室;与外气混合室连通的除尘杀菌室;配设于除尘杀菌室的除尘杀菌盒;与除尘杀菌室连通的除尘杀菌空气混合室;与除尘杀菌空气混合室连通的脱臭室;配设于脱臭室的脱臭盒;与脱臭室连通的净化脱臭空气混合室;与净化脱臭空气混合室连通的净化脱臭空气排出用开口部;与除尘杀菌室及脱臭室连通的盒更换用开口部;以及配设于盒更换用开口部的门部,该空气净化器在壳体的下部具备脚轮等移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23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结构中,无法自动地改变空气净化器的朝向,因此在想要改变净化后空气的吹出方向的情况下,存在需要使用者直接改变壳体的朝向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改变主体朝向的结构的空气净化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空气净化器只要如下构成即可:空气净化器具备主体壳体、在主体壳体的上部设置的上部单元、改变主体壳体的朝向的自动回转单元,主体壳体具有后主体壳体和前主体壳体,后主体壳体设有产生从外部取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力的风扇,前主体壳体设有对从外部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前主体壳体与后主体壳体前后连接,自动回转单元在由前主体壳体与后主体壳体夹入的状态下与主体壳体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自动改变主体的朝向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净化器M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气净化器M的A-A剖视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4是空气净化器M的第二分解立体图(a)及卡合接受部91的放大图(b)。
图5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立体图。
图6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俯视图(a)及俯视图(a)的B-B剖视图(b)。
图7是自动回转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上部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人检测装置55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人检测装置55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的示意图。
图12是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角度的构想图。
图13是与人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时的位置对应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彼此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4,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M具有主体壳体10、风扇单元20、基板单元30、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的旋转机构即自动回转单元40、上部单元50、空气净化过滤器60、覆盖前表面的前罩70、分别覆盖左右侧面的侧面罩80、覆盖后表面的后罩90、以及附随于上述结构的部件。
主体壳体10通过将构成前侧的前主体壳体11与构成后侧的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并结合而构成。
前主体壳体11从前方观察其形状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且设有将内部分隔成前侧和后侧的作为壁面的上分隔件11a和下分隔件11b。
上分隔件11a是对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上侧进行分隔的结构,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上开口111a。下分隔件11b是对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下侧进行分隔的结构,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下开口111b。该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是贯穿前后方向的开口。而且,上分隔件11a位于比下分隔件11b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在前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开设有传感器开口11c,该传感器开口11c处于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面对的位置。该传感器开口11c位于前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上侧且左右宽度的中心。
接下来,后主体壳体12从前方观察其形状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且在上侧形成有上涡形外壳12a,在下侧形成有下涡形外壳12b。
上述涡形外壳12a、12b由分隔壁构成,且分别形成有朝向前方呈涡旋形状地开口并朝向上方开口的上方开口121a、121b,该分隔壁从对后主体壳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2x朝前方立起。
上涡形外壳12a位于比下涡形外壳12b靠前方的位置,与上方开口121a的后方相邻的空间经由上涡形外壳12a的后方的空间而与上方开口121b连通。
另外,在对后主体壳体12的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2x、上涡形外壳12a、下涡形外壳12b之间,形成有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
此外,在上涡形外壳12a的内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即上凹部122a。同样,在下涡形外壳12b的内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圆形的凹部即下凹部122b。
在此,空间部12c位于上下的涡形外壳12a、12b之间,因此,成为空间部12c和上凹部122a之间的距离与空间部12c和下凹部122b之间的距离相等或者没有较大差别的状态。
接下来,风扇单元20具有电机21、覆盖电机21的电机罩22、以及固定于电机21的旋转轴21a的叶片23。该风扇单元20是电机21驱动而叶片23旋转,由此从旋转轴方向(前方)取入空气并沿径向吹出的西洛克风扇等离心多叶片风扇。
接下来,基板单元30具有: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印刷配线基板31(以下称为基板31);将该基板31收纳于内部的由树脂形成的第一基板壳体32;以及对于将基板31保持于内部的状态的第一基板壳体32进行收纳的由金属形成的第二基板壳体33。
该基板单元30构成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基于来自操作部或各种传感器的输入而对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传感器或电机等各种电气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基板单元30的印刷配线基板31可以是电源基板,也可以将成为控制机构的微机设置于后述的构成操作显示部54的操作基板54a。
接下来,参照图5~图7来说明自动回转单元40。
自动回转单元40具有:基台41;与主体壳体10连接而成为底部的底主体壳体42;将底主体壳体42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自动回转轴43;使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基台41旋转的旋转驱动单元44;检测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滑动板46;滑动板按压件47;基台侧车轮48;以及主体侧车轮49。
基台41是对空气净化器M的整体进行支承的成为底部的部位,外形形状呈矩形形状,且在内侧形成有呈圆形地开口的凹部即基台凹部41a。在基台凹部41a的中央形成有中心部分开口的突出部即中心凸部41b,在该中心凸部41b设有自动回转轴43。
自动回转轴43在中心形成有贯穿上下的贯通孔43a,在自动回转轴43安装于中心凸部41b的状态下,中心凸部41b位于贯通孔43a的内部。将在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开设的贯通孔43a嵌入该中心凸部41b,从而将自动回转轴43安装于基台41。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43a与中心凸部41b的开口连通。
该中心凸部41b成为使用于从外部得到电力的电源线41c穿过而向主体壳体内引导用的开口。并且,电源线41c向印刷配线基板31连接。
这样,通过将电源线41c穿过中心凸部41b而向主体壳体10的内部引导,即便主体壳体10借助自动回转单元40而旋转,电源线41c也不易受到该旋转的影响。
另外,在基台凹部41a以从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分隔件413a。分隔件413a是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而描绘的圆弧的形状,且等间隔地形成有3个狭缝414a。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成为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
此外,在隔着自动回转轴43而与分隔件413a相反的一侧的基台凹部41a的开口缘形成有沿着开口缘呈扇状扩展的齿条齿轮415a。此外,在基台凹部41a的开口缘,多个基台侧车轮48被设置成沿着以基台凹部41a的中心为原点而描绘的圆的切线方向旋转。
接下来,底主体壳体42在中心形成有成为轴承42a的开口,外形形状呈大小能够插入于基台凹部41a的内部的杯形形状,形成有从上端朝向外方延伸的凸缘42b。在该底主体壳体42设有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旋转驱动单元44、滑动板46、以及主体侧车轮49。
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具有对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使用3个能够通过受光部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的传感器即光断续器。控制机构基于这3个光断续器分别检测到光时的信号的组合,来判定旋转位置。
以使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分别相等的方式,将构成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3个光断续器设于在底主体壳体42形成的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2d。该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2d是向下方开口的凹部。
需要说明的是,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光断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至分隔件413a为止的距离相等。相邻的光断续器的中心彼此的间隔与形成于分隔件413a的相邻的狭缝的间隔相等。
另外,光断续器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对置的间隙向下方开口。
接下来,旋转驱动单元44具有:作为驱动源的步进电机44a;在步进电机44a的旋转轴441a安装的小齿轮44b;接受步进电机44a的旋转轴441a的轴承保持板44c;以及与步进电机44a一体形成的电机壳体44d。
这样构成的旋转驱动单元44以旋转轴441a朝向下方的状态,经由形成于电机壳体44d和轴承保持板44c的螺纹孔,从底主体壳体42的下侧被螺纹紧固。通过这样安装旋转驱动单元44而成为小齿轮44b位于底主体壳体42的下方的结构。
接下来,滑动板46形成在圆形形状的板的内侧设有滑动板开口46a的环形形状,且为了保持圆形形状的板的强度而在上表面形成有凸缘凹部46b。
这样形成的滑动板46以底主体壳体42的凸缘42b组合于滑动板开口46a的状态,通过螺丝(螺子)等固定于底主体壳体42。
接下来,主体侧车轮49以主体侧车轮49的一部分从底主体壳体42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在底主体壳体42的下表面形成的向下方开口的凹部即车轮外壳42c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底主体壳体42安装多个主体侧车轮49,各个主体侧车轮49配置成距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的距离相同。
以上的自动回转单元40的各部如下组装。
通过将轴承42a以由安装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从而将如上所述设有各部的底主体壳体42安装于基台41。
此时,设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驱动单元44的小齿轮44b成为与设于基台41的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状态。而且,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使分隔件413a位于对置的发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轴承42a从自动回转轴43脱落而安装有限动件42e。该限动件42e从轴承42a的侧面开口421a进入并卡合于在自动回转轴43的侧面形成的槽部431a,由此防止底主体壳体42向上方脱落。
另外,通过在基台41上安装从上方按压滑动板46的周缘的滑动板按压件47,从而能够抑制底主体壳体42侧旋转时的晃动。
这样,在底主体壳体42安装于基台41的状态下,主体侧车轮49与基台41相接而支承底主体壳体42。此外,基台侧车轮48与滑动板46相接而支承底主体壳体42。
在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基台41进行旋转时上述的车轮滚动,由此减少两构件间的阻力,从而底主体壳体42侧顺畅地旋转。
另外,由于从底主体壳体42的旋转中心(轴承42a的开口中心)至光断续器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对置的间隙为止的距离与从设于基台41的自动回转轴43的中心至分隔件413a的距离相等,因此,在分隔件413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底主体壳体42能够旋转。
因此,在基台41被放置于地面的状态下,通过使步进电机44a动作而与齿条齿轮415a啮合的小齿轮44b旋转,从而底主体壳体42侧相对于基台41进行旋转。
当底主体壳体42这样旋转而改变朝向时,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光断续器在通过发光部和受光部夹入分隔件413a的状态下与底主体壳体42一起旋转。
并且,通过旋转而使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和分隔件413a的位置变化,由此,随着旋转位置的变化,狭缝414a位于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受光部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
控制机构基于上述各个光断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的状态的组合,来判定底主体壳体42(主体壳体10)的旋转位置(朝向)。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8,对上部单元50进行说明。
上部单元50具有:成为上部单元的骨架的框体51;改变吹出的净化风的朝向的百叶窗52;改变百叶窗52的朝向的百叶窗驱动电机53;输入空气净化器M的各种设定条件及显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的操作显示部54;以及具有用于检测人的存在的传感器的人检测装置55。
框体51从上方观察的形状呈矩形形状,在后侧形成有朝向上方的矩形形状的开口即净化空气的吹出口51a,比吹出口51a靠跟前侧为比吹出口51a的周缘低的阶梯部51b,在前表面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前表面凹部51c。在该前表面凹部51c设置后述的人检测装置55。
接下来,百叶窗52是改变从吹出口51a吹出的净化后的空气的朝向的结构,以架设于吹出口51a的左右的方式将2个百叶窗52前后并列设置,并将2个百叶窗52的左右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吹出口51a的内壁。
另外,在框体51的侧面且百叶窗52的附近设有用于使百叶窗52动作而改变朝向的百叶窗驱动电机53。
接下来,操作显示部54包括操作基板54a、下操作框54b、上操作框54c、以及片材541c,所述操作基板54a安装开关541s、及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等电子部件,所述下操作框54b设有引导LED的光的光路开口541b、及对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进行按压的连杆542b等,所述上操作框54c设有使LED的光通过的显示开口542c和按钮543c,所述片材541c印刷有LED灯的功能和说明等,且形成有成为按钮543c的位置的按钮开口541d。
对于上述的各部而言,在阶梯部51b设置操作基板54a,在操作基板54a上设置下操作框54b,在下操作框54b的上方设置上操作框54c,在上操作框54c的上表面设置片材541c。
在这样设有各部的状态下,形成于片材541c的按钮开口541d与按钮543c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该按钮543c与设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连杆542b与开关541s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
另外,印刷有LED灯的功能和说明等的部分与显示开口542c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显示开口542c与光路开口541b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作为发光部541h的LED位于该光路开口541b的内部。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按压按钮543c而将设于下操作框54b的连杆542b向下按压,从而按压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541s。
另外,安装在操作基板54a上的LED、下操作框54b的光路、片材541c的灯的功能、说明上下一致,由此,通过与印刷于片材541c的功能、说明显示对应的LED的点亮·熄灭来表示空气净化器M的状态。
在此,在操作基板54a上,使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成为从前侧局部性地将规定的区域切成半圆形形状的形状,换言之,成为使外形形状凹陷的形状,由此形成基板凹部541a。在操作基板54a设于阶梯部51b的状态下,该基板凹部541a处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此,形成基板凹部541a的切口被构成为避免与设置在操作基板54a上的开关、LED前后重叠。
接下来,在下操作框54b上,使左右宽度的中心部分成为从前侧将规定的区域切口成半圆形形状的形状,换言之,成为使外形形状凹陷的形状,由此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在下操作框54b设于阶梯部51b的状态下,该操作框凹部543b处于与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重叠的位置。
在此,形成操作框凹部543b的切口被构成为避免与形成于下操作框54b的成为LED的光路的开口、开关的连杆所在位置的开口前后重叠。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说明人检测装置55。
人检测装置55具有壳体55a、收纳在该壳体55a的内部的红外线传感器55b、以及与壳体55a连结的传感器驱动电机55c。
壳体55a包括框体551a和盖体552a。框体551a呈筒形状,且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下开口553a、朝向前方开口的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与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旋转轴连接的轴连接部555a、以及限制壳体55a的旋转角度的旋转限制肋556a。
旋转限制肋556a从轴连接部555a向左右方向分别突出形成,在壳体55a通过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而旋转时,旋转限制肋556a与安装人检测装置55的部位即框体51抵碰,由此来限制壳体55a的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未图示)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对应于后述的左抵碰位置0。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对应于右抵碰位置4。
在这样构成的壳体55a的内部,以保持于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状态插入红外线传感器55b,下开口553a由盖体552a封闭。
传感器保持框551b的与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对置的部分由使红外线透过的构件构成,在此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配置成能够检测向壳体55a的红外线取入开口554a入射的红外线。
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是使壳体55a动作而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的部件,使用步进电机,并以旋转轴551c垂直向下的方式与形成在壳体55a的上部的轴连接部555a连接。
这样固定的人检测装置55成为传感器驱动电机55c与在内部保持有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壳体55a上下相连的纵向长的形状。
这样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通过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进行驱动来改变壳体55a的朝向,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能够沿水平方向被驱动而以约150度的角度幅度旋转。
参照图12,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设定为约150度,从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的角度和从右抵碰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的角度设定为约3度。由此,红外线传感器55b被构成为无法旋转从左抵碰位置0至右抵碰位置4约156度以上的角度。
另外,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对象物的红外线。在纵向上具备8个受光元件(未图示),如图11所示,能够将对象物(对象区域)区分为高度不同的A1至A8的8个区带进行检测。
如以上所述构成的人检测装置55沿水平方向在约150度的范围内反复驱动,扫描室内的温度,利用控制机构,根据其温度检测结果来判定人的有无和从空气净化器观察的人的存在方向。
传感器驱动电机55c使用能够准确调整驱动角度的步进电机,能够准确判断人的存在方向。步进电机旋转与输入的脉冲数对应的角度。
该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设定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对应的角度,例如,每1脉冲驱动α度。即,当每1秒钟输入100脉冲时,旋转(100×α)度。
具有以上各部的上部单元50如下组装。
在框体51的前侧的阶梯部51b的上表面设置操作基板54a。接下来,以覆盖该操作基板54a的方式设置下操作框54b。然后,在下操作框54b的上表面设置记载有操作显示部54的说明等的片材541c。
这样设于框体51的操作显示部54的上表面(片材541c的上表面)成为与吹出口51a大致相同的高度,在百叶窗52关闭而将吹出口51a覆盖的状态下,与百叶窗52的上表面的高度对齐。
在这样对于框体51设置有操作基板54a和下操作框54b的状态下,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操作框凹部543b成为沿垂直方向相连的位置关系,在这些凹部的内部设置人检测装置5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壳体55a位于前表面凹部51c的凹部内部,传感器驱动电机55c位于基板凹部541a和操作框凹部543b的凹部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人检测装置55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框体51并与控制机构电连接。
另外,人检测装置55的红外线传感器55b相对于垂直方向倾倒规定的角度而安装在壳体55a的内部,相比正面而朝向斜上方向。
例如在空气净化器M中,当在距地面的高度为约80cm的位置设置红外线传感器55b时,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安装角度被设定为相比水平朝向θ=14°上方。
通过这样配置,红外线传感器55b能够检测在距离空气净化器M约1.0[m]的场所就座的儿童(坐高65cm)至站立的大人(身高170cm)的头部。
这样,通过将各凹部(51c、541a、543b)以沿垂直方向相连的方式配置于上部单元50,并在由这些凹部形成的空间内设置人检测装置55,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下方突出的量。
即,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与人检测装置55能够上下不重叠,或者能够进一步减少重叠量,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大在人检测装置55的下方安装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设置区域。
而且,除此之外,能够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向上部单元50的前方突出的量。
接下来,参照图2~图4,说明空气净化过滤器60。
空气净化过滤器60包括前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以及脱臭过滤器63。
前过滤器61用于从空气中去除比较大的尘埃等。HEPA过滤器62从空气中除去无法通过前过滤器61去除的尘埃(微粒)、细菌、病毒等。脱臭过滤器63从通过了前过滤器61及HEPA过滤器62的空气流中吸附、分解发臭的成分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而将其去除。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说明构成空气净化器M的外围轮廓的罩类。
空气净化器M的外围轮廓包括前罩70、左右各自的侧面罩80、以及后罩90。
前罩70呈纵向长的矩形形状,在前表面形成有左右长的凹部71。并且,在该凹部71的左右中心开设有与人检测装置55面对的传感器开口72。
凹部71是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通过传感器驱动电机55c使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变化时,为了确保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而设置的凹部。在人检测装置55位于传感器开口72的状态下,人检测装置55的前表面与前罩70的前表面成为大致同一面。
并且,凹部71对应于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旋转角度,以传感器开口72为中心而成为比约150度大的扇形形状。由此,在人检测装置55动作而壳体55a旋转时,前罩70不会妨碍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检测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罩70安装于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传感器开口72设置在距地面约80[cm]的位置。
接下来,左右的侧面罩80呈纵向长的矩形形状,在侧面形成有扶手凹部81,在前边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侧面凹部82,在后边形成有朝向内侧立起的卡合爪83。卡合爪83呈板状,在内部开设有卡合爪开口83a。而且,在前边开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开口84。
接下来,后罩90呈纵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左侧及右侧的边侧形成有供卡合爪83卡合的多个卡合接受部91。该卡合接受部91包括朝向侧方的狭缝状的开口(狭缝开口91a)和在后罩90的朝向前方的面且在该狭缝开口91a的附近形成的凸部91b。
以上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均构成为相同高度。
以上的各单元及部件如下组装而形成空气净化器M。
参照图2~图4,在后主体壳体12的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分别安装电机21,由此设置风扇单元20。
电机21以旋转轴的轴向朝向前方的方式分别安装于上凹部122a和下凹部122b。
即,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叶片23的吸入口朝向前方,从前方吸引空气,朝向在叶片23的径向上位于周围的涡形外壳12a、12b吹出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风扇单元20被配置成从前方观察时在铅垂(垂直)方向上成为上下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在该后主体壳体12以覆盖前表面的方式连接前主体壳体11。即,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通过螺纹紧固等而固定,从而构成主体壳体10。
在此,当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固定时,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的下端夹入成为自动回转单元40的旋转部分的底主体壳体42,由此将自动回转单元40安装于主体壳体10。
即,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形成的主体壳体10的下部空间,设置底主体壳体42而成为主体壳体10的底。
该底主体壳体42以由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夹入的状态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基台41旋转自如,因此与底主体壳体42一体的主体壳体10能够相对于基台41旋转。
这样,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固定时,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的下端夹入底主体壳体42,由此将自动回转单元40安装于主体壳体10。因此,能够将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更牢固地结合(连接)。由此,通过自动回转单元40的旋转能够改变主体壳体的朝向。
即,自动回转单元40使主体壳体10以铅垂(垂直)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改变朝向。
这样,底主体壳体42嵌入于通过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而形成的空间。
即,由于通过该空间的形状来抑制底主体壳体42相对于主体壳体10的移动(防旋转),因此即使安装各部而重量增加了的主体壳体10旋转,也能够牢固地保持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的结合。
另外,由于将重量重的风扇单元20沿铅垂方向重叠配置,因此能够使重量物集中于接近旋转中心的位置而使由自动回转单元40产生的旋转顺畅。
另外,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这样连接的状态下,风扇单元20被设置成风扇电机的轴朝向前方。叶片23的吸入开口朝向前方,上侧的风扇单元20的吸入开口与上开口111a对置,下侧的风扇单元20与下开口111b对置。
这样,在与后主体壳体12结合的前主体壳体11的内部,如下所述设置风扇保护件13和空气净化过滤器60。
风扇保护件13是防止异物向风扇单元20的内部侵入的格子状的框,以覆盖上开口111a和下开口111b的方式分别设置。
空气净化过滤器60按照在前主体壳体11的内侧且前表面侧设置前过滤器61,在前过滤器61的后方设置HEPA过滤器62,在HEPA过滤器62的后方设置脱臭过滤器63的顺序设置。
接下来,在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对合并固定而构成的主体壳体10的上部设置上部单元50。该上部单元50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地配置。并且,上部单元50的框体51通过螺纹紧固等而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
这样,由于通过跨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地配置上部单元50,将上部单元50的骨架即框体51固定于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因此能够使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的结合更牢固。
即,不用另行设置将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连结固定的加强构件,就能够加强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的连接状态。由此,能够保持前主体壳体11和后主体壳体12更牢固地夹入自动回转单元40的状态。
接下来,如上所述安装于主体壳体10的上部单元50的吹出口51a位于涡形外壳的上方开口121a、121b的上方,朝向上方开口。
另外,使向内部引导红外线的开口朝向前方而成为人检测装置55面对前主体壳体11的传感器开口11c的状态。
在此,人检测装置55设置在由沿着垂直方向上下相连的框体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操作框凹部543b形成的凹部的内部。由此,在人检测装置55设置于框体51的状态下,能够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框体51的前方及下方突出的突出量。
这样,由于能够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够更紧凑地构成空气净化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由于能够减少人检测装置55的向下方突出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人检测装置55遮挡位于下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的量,能够使室内空气高效率地向空气净化过滤器60流动。
接下来,说明设置基板单元30的位置。
在上涡形外壳12a与下涡形外壳12b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从下涡形外壳12b的上方至上涡形外壳12a的里侧的空间即开口朝向侧方的空间部12c,设置基板单元30。
这样,在通过由曲面形成的涡形外壳12a、12b而形成的空间即空间部12c设置基板单元30,由此能够高效率地配置基板单元30,能够更紧凑地形成空气净化器。
尤其是空间部12c位于上涡形外壳12a与下涡形外壳12b之间,因此,能够使基板单元30相对于在各个涡形外壳设置的风扇单元20的距离相等。
由此,能够使连接基板单元30与各风扇单元20的配线的长度分别相同,不需要准备改变了配线长度的风扇单元,在组装作业时,不用区别上下风扇单元地进行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说明构成外围轮廓的前罩70、侧面罩80、后罩90的安装。
首先,在后主体壳体12的背面,通过螺纹紧固来设置后罩90。由此,在上方开口121b的上方形成由后主体壳体12和后罩90围成的空间K。
该空间K将下涡形外壳12b的上方开口121b与吹出口51a连通,成为从设于下涡形外壳12b的风扇单元20吹出的气流的流路。
接下来,说明侧面罩80的安装。
侧面罩80的卡合爪83从侧方进入安装于后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的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凸部91b嵌入卡合爪开口83a。在此状态下,侧面罩80垂直于后罩90,并覆盖主体壳体10的侧面。并且,通过从前方穿过螺纹开口84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将侧面罩80螺纹紧固于前主体壳体11。
这样,将卡合爪83插入于后罩90的狭缝开口91a而使侧面罩80的后侧进入后罩90的内侧,使凸部91b嵌入卡合爪开口83a,由此在不使用螺钉等的情况下进行卡合,并在侧面罩80的前侧使用螺钉进行固定。
由此,能够减少将侧面罩80向后罩90安装时的螺钉的使用量。
接下来,说明前罩70的安装。
在空气净化过滤器60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前罩70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以便覆盖空气净化过滤器60。
在前罩70安装于前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55b位于传感器开口72,安装于侧面罩80的螺纹开口84的螺钉因前罩70而从外部观察不到。
需要说明的是,前罩70相对于前主体壳体11拆装自如,通过拆下前罩70,能够拆卸空气净化过滤器60进行清扫等保养。
另外,由于在侧面罩80形成有侧面凹部82,因此在前罩70与侧面罩80的对合位置形成间隙R,该间隙R成为向空气净化器内部取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取入口82a。
这样,空气取入口82a能够朝向空气净化器的左右方向而从空气净化器的侧方取入空气。即,通过空气净化器的旋转,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取入室内空气。
此外,在这样构成的空气净化器设有检测室内空气含有的尘埃量的尘埃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室内空气的臭味的臭气传感器(未图示)。
并且,这些传感器与控制机构电连接,传感器通过检测而发送的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能够基于该信号进行空气净化运转。
如以上所述组装各部,空气净化器如下使各部动作而取入室内空气进行空气净化。
首先,将电源线41c与电源连接,则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检测组装有各部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10(以下,简称为主体壳体10)与自动回转单元40的位置关系。
在主体壳体10未朝向与自动回转单元40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即,在主体壳体10未朝向正面的情况下,旋转驱动单元44进行驱动而使主体壳体10旋转至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检测到主体壳体10朝向正面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壳体10朝向正面的状态为下述状态,即作为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的3个光断续器分别位于在分隔件413a形成的3个狭缝,且全部的光断续器的受光部检测到来自发光部的光的状态。
这样,在主体壳体10朝向初始状态的方向、即朝向正面的动作结束后,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实施后述的对位动作,然后,以红外线传感器55b朝向正面的状态停止。
接下来,通过操作设于操作显示部54的运转开始开关,控制机构开始空气净化动作。
首先,百叶窗驱动电机53进行驱动,由此百叶窗52向上方动作,吹出口51a开放。此时,百叶窗52停止在向从水平方向朝上约45度的方向吹出净化空气的角度。该吹出角度成为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最佳角度。
接下来,风扇单元20进行驱动。由此,室内的空气从形成在前罩70与侧面罩80之间的空气取入口82a被吸入到空气净化器的内部。
并且,被取入到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室内的空气通过前过滤器61、HEPA过滤器62、脱臭过滤器63被净化之后,被风扇单元20的叶片23从前方吸入,沿着叶片23的旋转方向排出,从吹出口51a朝向上方或斜上方吹出到空气净化器M的外部。
这样,由于吹出口51a朝上方开口,因此净化后的空气朝向上方或斜上方吹出。
在此,通过操作设于操作显示部54的模式切换开关,能够选择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
例如,当选择标准自动运转时,基于人检测装置55、灰尘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机构执行使风扇单元20、自动回转单元40、百叶窗52动作的运转模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3,说明人检测装置55的人检测动作。
当标准运转开始时,人检测装置55开始人的检测动作。于是,人检测装置55通过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驱动,在内部设有红外线传感器55b的壳体55a旋转,改变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朝向。
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成为驱动与输入脉冲数对应的角度的设定,并据此来确定壳体55a的旋转角度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旋转角度、即壳体55a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从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状态至另一方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为止,约156度。
参照图13,在步骤1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左抵碰脉冲P1,使得朝向壳体55a的左侧(未图示)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即左抵碰位置0进行逆时针旋转。
该左抵碰脉冲P1的输入脉冲数是传感器驱动电机55c逆时针旋转而使人检测装置55能够旋转从右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位置即右抵碰位置4至左抵碰位置0为止的旋转角度约156度以上的脉冲数。在该步骤1结束的阶段,红外线传感器55b朝向最左侧的方向。
该步骤1是控制机构用于将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旋转位置重置而能够使红外线传感器55b的所朝方向准确地进行对位动作的最初的工序。由此,在步骤1开始以前,即便在使用者触碰人检测装置55或者某些物体接触而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对位动作。
接下来,在步骤2中,控制机构输入第一补正脉冲P2,以使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相对于步骤1时的旋转进行反转。
该第一补正脉冲P2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脉冲数,壳体55a不旋转而停留在左抵碰位置0的位置。
在此,说明传感器驱动电机55c从步骤1结束的状态进行驱动而顺时针旋转(步骤1的反向旋转)的状态。
首先,步骤1结束的状态是壳体55a的左侧的旋转限制肋556a与框体51抵碰的状态,当传感器驱动电机55c顺时针旋转时,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旋转驱动与构成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对应的量。
并且,当该松动消失时,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旋转向壳体55a传递,壳体55a开始顺时针旋转。
即,即使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动作,由于在构成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消失之前不会传递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旋转,因此壳体55a不旋转。
因此,在从步骤1的状态开始要使壳体55a顺时针旋转(反转)的情况下,由于实际上存在齿轮的齿隙或各部的松动,因此即便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要使壳体55a旋转的量的脉冲,壳体55a的开始动作也会比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延迟。
即,由于输入的脉冲而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产生误差。仅是旋转规定的角度的脉冲的话,无法使壳体55a以规定的角度准确地旋转。
为了减少这样的误差,在步骤2中,输入第一补正脉冲P2而使传感器驱动电机55c驱动,能够减小齿隙或各部的松动引起的旋转角度的误差。
接下来,在步骤3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使其顺时针旋转3度的初始位置设定脉冲P3,从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进行驱动。由此,从左抵碰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形成3度的间隔。
该间隔是为了在人检测装置55沿左右方向进行旋转动作而进行人检测动作的过程中,在改变旋转方向的左停止位置1,防止壳体55a与框体51的抵碰。
以上,步骤1~步骤3成为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通过这样设定人检测装置55的旋转初始位置,能够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而使空气净化器的朝向正确。
接下来,当开始人检测时,在步骤4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使其顺时针旋转150度的顺时针旋转脉冲P4,从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进行驱动。
在此,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并将其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并且,控制机构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被输入该信号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脉冲,来判定人存在的位置。
接下来,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右停止位置3时,在步骤5中,控制机构为了使传感器驱动电机55c逆时针反转而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第二补正脉冲P5。
该第二补正脉冲P5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脉冲数。
该第二补正脉冲P5与第一补正脉冲P2同样,用于减小由于输入的脉冲而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但是第二补正脉冲P5的绝对值与第一补正脉冲P2绝对值相比,设定为P2>P5。
在此,在左抵碰位置0处成为壳体55a与主体壳体10抵碰的状态,由于是旋转方向的按压之后,因此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右停止位置3与右抵碰位置4之间存在3度的间隙,壳体55a不与主体壳体10抵碰,因此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二补正脉冲P5的大小设定为小于第一补正脉冲P2的大小,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接下来,在步骤6中,控制机构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使其逆时针旋转150度的左旋转脉冲P6,从右停止位置3至左停止位置1进行驱动。
在此,红外线传感器55b检测来自处于检测视野的范围的对象物的红外线,并将其信号向控制机构输入。并且,控制机构根据来自红外线传感器55b的输入信号和被输入该信号的位置的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脉冲,来判定人存在的位置。
接下来,当人检测装置55旋转至左停止位置1时,在步骤7中,控制机构为了使传感器驱动电机55c顺时针反转而向传感器驱动电机55c输入第三补正脉冲P7。
该第三补正脉冲P7的输入脉冲数是对构成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齿轮的齿隙、或旋转轴551c与壳体55a的连接的松动(游隙)进行修正的程度的脉冲数。
该第三补正脉冲P7与第一补正脉冲P2同样,用于减小由于输入的脉冲而传感器驱动电机55c旋转的角度与壳体55a旋转的角度的误差,但是第三补正脉冲P7的绝对值的大小与第一补正脉冲P2的绝对值的大小相比,设定为P2>P7。
在此,在左抵碰位置0处成为壳体55a与主体壳体10抵碰的状态,由于是旋转方向的按压之后,因此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反转时的松动大。
相对于此,在左停止位置1与左抵碰位置0之间存在3度的间隙,壳体55a不会与主体壳体10抵碰,因此传感器驱动电机55c反转时的松动小。
因此,通过将第三补正脉冲P7的大小设定得小于第一补正脉冲P2的大小,能够适当地修正上述误差。
如以上所述,控制机构在步骤1~步骤3中进行人检测装置55进行人检测动作之前的初始位置设定动作,通过反复执行步骤4~步骤7来检测与人检测装置55朝向的方向对应的人的有无,能够掌握人存在的位置。
尤其是除了人检测装置55的传感器驱动电机55c的扫描动作之外,通过使自动回转单元40旋转来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由此能够进行更大范围的人检测。
并且,控制机构基于人检测装置55的检测结果,使自动回转单元40的旋转驱动单元44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5驱动,来使空气净化器的正面朝向人存在的方向。
此外,驱动百叶窗驱动电机53而使百叶窗52朝向上方。空气取入口82a向空气净化器M的左右方向开口,因此百叶窗52将吹出风向人所在的方向的上方空间送风时,能够在人的周围形成空气的流动并将灰尘高效率地运送至空气净化器的旁边。此外,由于朝向人的上方空间进行送风,因此吹出风不会直接吹到人身上。
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基于来自尘埃传感器(未图示)、臭气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在室内空气的尘埃多时或臭气强时,提高风扇单元20的电机21的转速,强力地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至尘埃的量或臭气的强度下降为止。
此外,在上述状态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尘埃传感器、臭气传感器未检测到室内的尘埃、臭气或污染,或者检测值为规定的值以下,则通过人检测装置55再次开始人的检测。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例如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标记说明
M空气净化器,10主体壳体,11前主体壳体,11a上分隔件,111a上开口,11b下分隔件,111b下开口,11c传感器开口,12后主体壳体,12a上涡形外壳,121a上方开口,122a上凹部,12b下涡形外壳,121b上方开口,122b下凹部,12c空间部,12x对前后进行分隔的壁面,13风扇保护件,20风扇单元,21电机,21a旋转轴,22电机罩,23叶片,30基板单元,31印刷配线基板,32第一基板壳体,33第二基板壳体,40自动回转单元,41基台,41a基台凹部,413a分隔件,414a狭缝,415a齿条齿轮,41b中心凸部,41c电源线,42底主体壳体,42a轴承,421a侧面开口,42b凸缘,42c车轮外壳,42d光断续器安装凹部,43自动回转轴,43a贯通孔,431a槽部,44旋转驱动单元,44a步进电机,441a旋转轴,44b小齿轮,44c轴承保持板,44d电机壳体,45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6滑动板,46a滑动板开口,46b凸缘凹部,47滑动板按压件,48基台侧车轮,49主体侧车轮,50上部单元,51框体,51a吹出口,51b阶梯部,51c前表面凹部,52百叶窗,53百叶窗驱动电机,54操作显示部,54a操作基板,541a基板凹部,54b下操作框,541b光路开口,542b连杆,543b操作框凹部,54c上操作框,55人检测装置,55a壳体,551a框体,552a盖体,553a下开口,554a红外线取入开口,555a轴连接部,556a旋转限制肋,55b红外线传感器,551b传感器保持框,55c传感器驱动电机,551c旋转轴,60空气净化过滤器,61前过滤器,62HEPA过滤器,63脱臭过滤器,70前罩,71凹部,72传感器开口,80侧面罩,81扶手凹部,82侧面凹部,82a空气取入口,83卡合爪,83a卡合爪开口,84螺纹开口,90后罩,91卡合接受部,91a狭缝开口,91b凸部。

Claims (3)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中,具备:
主体壳体;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设置的上部单元;以及
改变所述主体壳体的朝向的自动回转单元,
所述主体壳体具有后主体壳体和前主体壳体,所述后主体壳体设有产生从外部取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力的风扇,所述前主体壳体设有对从外部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过滤器,
所述前主体壳体与所述后主体壳体前后连接,
所述自动回转单元在由所述前主体壳体与所述后主体壳体夹入的状态下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上部单元跨所述前主体壳体和所述后主体壳体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前主体壳体和所述后主体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中,
在所述上部单元设有将净化后的空气从所述主体壳体内部吹出的吹出口,
所述吹出口朝向上方开口。
CN201580068691.1A 2014-12-16 2015-10-07 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107106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3557 2014-12-16
JP2014253557 2014-12-16
PCT/JP2015/078475 WO2016098424A1 (ja) 2014-12-16 2015-10-07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6718A true CN107106718A (zh) 2017-08-29
CN107106718B CN107106718B (zh) 2020-03-17

Family

ID=5612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8691.1A Active CN107106718B (zh) 2014-12-16 2015-10-07 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61745B2 (zh)
CN (1) CN107106718B (zh)
TW (2) TW202004099A (zh)
WO (1) WO20160984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9004A (zh) * 2019-12-10 2020-02-14 广东荧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设备用壳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5116A (zh) * 2017-09-25 2018-02-02 深圳市普瑞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EP3663683A1 (en) * 2018-12-03 2020-06-10 Industria Tecnica Valenciana, S.A. Stop sensor for an ice machin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535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组合式空气净化器和通风设备
CN203364271U (zh) * 2013-07-13 2013-12-25 商巧玲 一种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12A (ja) * 1989-03-20 1990-10-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H1183093A (ja) * 1997-09-05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JP4346377B2 (ja) * 2003-08-01 2009-10-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05345008A (ja) * 2004-06-03 2005-1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搬型空気質改善装置
JP2007190469A (ja) * 2006-01-18 2007-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機
CN201582166U (zh) * 2009-10-14 2010-09-15 颜汉兴 一种新型大厦扇
JP2012013282A (ja) * 2010-06-30 2012-0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電解水ミスト発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535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组合式空气净化器和通风设备
CN203364271U (zh) * 2013-07-13 2013-12-25 商巧玲 一种空气净化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9004A (zh) * 2019-12-10 2020-02-14 广东荧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设备用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98424A1 (ja) 2017-09-28
TW201634885A (zh) 2016-10-01
JP6361745B2 (ja) 2018-07-25
WO2016098424A1 (ja) 2016-06-23
TW202004099A (zh) 2020-01-16
CN107106718B (zh) 2020-03-17
TWI682133B (zh) 2020-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14302A (ja) 空気清浄機
CN107461828A (zh) 空气清洁器
JP6350344B2 (ja) 空気清浄機
CN107106718A (zh) 空气净化器
CN107073375A (zh) 空气净化器
CN107208921A (zh) 空气净化器
JP6398828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358140B2 (ja) 空気清浄機
CN107208912A (zh) 空气净化器
TWI601915B (zh) 空氣清淨機
CN107250676A (zh) 空气净化器
JP634421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21110470A (ja) 空気清浄機及び空気清浄機制御システム
JP6696557B2 (ja) 空気清浄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