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2581A - 資訊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2581A
TW202002581A TW108120881A TW108120881A TW202002581A TW 202002581 A TW202002581 A TW 202002581A TW 108120881 A TW108120881 A TW 108120881A TW 108120881 A TW108120881 A TW 108120881A TW 202002581 A TW202002581 A TW 2020025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ing
information
termi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嶋田翔三郎
柏本和俊
錫達魯塔比傑 皮萊
板本伸太郎
新居英明
今井正敏
加加見翔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偉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偉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偉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2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258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是要能夠自複數個裝置之中判別配對的對象。在本發明的解決手段中,中央終端1的配對部101,將已取得到可自1個以上的周邊終端2之中特定出1個周邊終端2的個體識別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開始進行取得由前述周邊終端2所傳送出的用於配對所需的資訊也就是通告封包的處理(掃瞄),並使用已取得到的該通告封包來執行與該周邊終端2之間的配對。又,周邊終端2的配對部201,執行下述控制:將個體識別資訊已被中央終端1取得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而傳送通告封包。

Description

資訊處理裝置
本發明關於資訊處理裝置。
先前要在不使用有線纜線的情況下將資訊處理裝置彼此連接使用時,已有使用紅外線通訊或Bluetooth(登錄商標,藍牙)等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例如,要將Bluetooth(登錄商標)機器彼此無線連接來使用時,首先需要進行「配對」。進行配對時,Bluetooth(登錄商標)機器的用於無線連接所需的資訊(以下稱為「通告封包」),被登錄至無線連接對象的Bluetooth(登錄商標)機器中。藉此,可認知到Bluetooth(登錄商標)機器。
在這樣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領域中,隨著近年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擴展,有在進行為了抑制消耗電力的研究、開發。例如,亦開發出了如BLE(Bluetooth(登錄商標) Low Energy,低功耗藍牙)這樣的超低消耗電力型無線通訊技術,其能夠進行通訊的距離短且通訊速度也較低,但可在不交換電池的情況下運作好幾年。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關於一種資訊處理裝置的技術,其將固有的識別符(IDm)包含在通告封包中以藉由BLE來進行廣播通訊。又,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關於一種通訊裝置的技術,其基於事件來控制BLE。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2307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7-20861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先前技術的情況中,當存在複數個要藉由BLE來進行無線連接的對象之機器(以下稱為「BLE機器」)時,會產生如以下的問題。 亦即,在先前技術的情況中,如第7圖所示,例如在存在有要連接至BLE機器A之BLE機器B和C時,BLE機器B和C的各者,以固定間隔傳送通告封包(第7圖中的空心箭頭)。相對於此,BLE機器A,以固定間隔進行用來取得已被傳送出來的通告封包的掃瞄。此處,若BLE機器B和C的各者的通告封包的傳送時序與BLE機器A的掃瞄時序重疊,則因為BLE機器A檢知到了BLE機器B和C,所以可進行與BLE機器B或C的配對。具體而言,BLE機器A的掃瞄結果,使得與BLE機器B和C的各者相關的資訊被顯示在BLE機器A的畫面上。然後,若操作BLE機器A的使用者自BLE機器(B或C)中選擇了應與BLE機器A配對的1台,便在被選擇的BLE機器(B或C)與BLE機器A之間進行配對。
然而,當作為連接目標的候補而被顯示在BLE機器的畫面上的複數個BLE機器的製品為同種時,會難以識別該等機器。例如,當第7圖所示的BLE機器B的製品與BLE機器C的製品為同種時,將難以判別被顯示在BLE機器A的畫面上的2個BLE機器的相關資訊分別是表示哪一個BLE機器的資訊。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樣的狀況而完成,其目的是要能夠自複數個裝置中判別配對的對象。
(用於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的資訊處理裝置,對分別發揮規定功能的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進行資訊通訊,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該配對手段將已取得到可自前述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中特定出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資訊來作為特定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開始進行取得由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所傳送出的用於配對所需的資訊來作為配對資訊的處理,並使用已取得到的該配對資訊來執行與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間的配對。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另一態樣的資訊處理裝置,其為了發揮規定功能而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進行資訊通訊,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該配對手段執行下述控制:將可特定前述資訊處理裝置之資訊已被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取得來作為特定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將要在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中執行的配對所需的資訊,作為配對資訊而傳送至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
(發明的功效) 根據本發明,能夠自複數個裝置中判別配對的對象。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使用圖式來加以說明。
[系統構成] 第1圖是表示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的區塊圖,該資訊處理系統包含本發明的資訊處理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之中央終端1。 第1圖所示的資訊處理系統,至少包含:由使用者所使用的中央終端1、及m個周邊終端2-1至2-m(m為1以上的任意整數值)。又,第1圖所示的資訊處理系統,根據需要而包含功能模組3-1至3-m。 此外,以下,當沒有需要對周邊終端2-1至2-m的各者加以個別區分時,將該等終端統稱為「周邊終端2」。又,當沒有需要對功能模組3-1至3-m加以個別區分時,將該等模組統稱為「功能模組3」。
周邊終端2,是與功能模組3連接而使用的硬體器件,且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來進行與中央終端1的配對。 所謂配對,簡單而言,是指使用近距離無線通訊,使中央終端1認知到周邊終端2以及連接於其上的功能模組3的種類或連接狀態等。 具體而言,例如所謂在BLE上的配對,如上述是指將周邊終端2-K所傳送而來的通告封包登錄至中央終端1的處理,其中該周邊終端2-K要與中央終端1進行無線連接。此外,以下的說明,是在BLE上進行的配對。 也就是說,中央終端1,藉由與規定的周邊終端2-K(K為1至m中的任意整數值)進行配對,而認知到周邊終端2-K以及已與該周邊終端2-K連接的規定功能模組3-K。 所謂功能模組3-K,例如是指由溫度感測器等的各種感測器、蜂鳴器等的操作器具、馬達或電扇等的驅動器具等所構成之硬體器件。
[硬體構成] 第2圖是表示第1圖的中央終端1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中央終端1,是由規定的硬體器件等所構成。 中央終端1,具備:CPU(中央處理單元)21、ROM(唯讀記憶體)22、RAM(隨機存取記憶體)23、匯流排24、輸入出介面25、觸控操作輸入部26、顯示部27、輸入部28、記憶部29、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通訊部32、驅動器33、可移除媒體34。
CPU 21,遵照記錄於ROM 22中的程式、或是自記憶部29讀取(下載)至RAM 23中的程式來執行各種處理。 在RAM 23中,適當記憶有CPU 21要執行各種處理時所需的資訊等。
CPU 21、ROM 22及RAM 23,經由匯流排24而相互連接。該匯流排24亦連接有輸入出介面25。在該輸入出介面25上,連接有觸控操作輸入部26、顯示部27、輸入部28、記憶部29、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通訊部32及驅動器33。
觸控操作輸入部26,例如是由積層在顯示部27上的靜電電容式或電阻膜式(感壓式)的位置輸入感測器所構成,且檢測已被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的座標。 顯示部27,由液晶等顯示器所構成,並顯示關於程式製作的圖像等、各種圖像。 如此,本實施型態中,藉由觸控操作輸入部26與顯示部27來構成觸控面板。
輸入部28,由各種硬體等所構成,對應使用者的指示操作來輸入各種資訊。 記憶部29,由硬碟或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所構成,記憶有各種資訊。 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例如執行以藉由遵照NFC(登錄商標,近場通訊)的規格的方式來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的控制。 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例如執行以藉由遵照BLE(Bluetooth(登錄商標) Low Energy,低功耗藍牙)的規格的方式來進行近距離無線通訊的控制。本實施型態中,如上述,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以遵照BLE規格的方式,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來進行配對。 通訊部32,獨立於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和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之外,對經由網路來在與其他裝置之間進行的通訊加以控制。
驅動器33,根據需要而設置。在驅動器33中,適當裝載有由磁碟、光碟、磁光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所構成的可移除媒體34。藉由驅動器33而自可移除媒體34所讀出的程式,根據需要而被安裝至記憶部29中。 又,可移除媒體34,能夠與記憶部29同樣記憶有被記憶於記憶部29中的各種資訊。
第3圖是表示本發明中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之周邊終端2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周邊終端2,是由規定的硬體器件等所構成。 周邊終端2,具備:CPU 41、ROM 42、RAM 43、匯流排44、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5、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6、連接部47及電源部48。
周邊終端2的構成中,關於CPU 41、ROM 42、RAM 43、匯流排44、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5、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6,因為基本上與中央終端1的構成相同,此處省略該等構件的說明。
連接部47,在與其他硬體器件(例如第1圖的功能模組3)之間進行連接。此外,利用連接部47來連接的方式並未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以遵照LAN(區域網路)的規格的方式來進行的連接。連接部47,接收來自後述的電源部48的電力供給,並將電力傳達至其他硬體器件。 電源部48,是電池等的蓄電裝置。電源部48,將電力供給至周邊終端2,並且經由連接部47將電力適當地供給至功能模組3。
此外,雖未圖示,第1圖的資訊處理系統中,功能模組3亦具有第3圖所示的硬體構成。
藉由這樣的中央終端1和周邊終端2的各種硬體與各種軟體的協同運作,便可執行無線連接處理。此處,所謂無線連接處理,是指將周邊終端2無線連接至中央終端1的處理。
[功能性構成] 中央終端1和周邊終端2,為了實現上述無線連接處理,具有如第4圖所示的功能性構成。 第4圖是表示第2圖的中央終端1和第3圖的周邊終端2的功能性構成的一例的功能區塊圖。
(中央終端) 如第4圖所示,當在中央終端1的CPU 21中執行無線連接處理時,配對部101、顯示控制部104及通訊控制部105發揮功能。又,在中央終端1的記憶部29的一區域中,設有通告資訊資料庫500。
配對部101,將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所行使的與中央終端1的無線通訊作為觸發條件,經由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來進行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的配對。 配對部101,具備:讀取控制部111、檢知部112、配對執行部113及連接確認部114。
讀取控制部111,執行讀取資訊的控制,該資訊是用來在周邊終端2-1至2-m之中唯一地特定1個周邊終端2的資訊(以下稱為「個體識別資訊」)。具體而言,讀取控制部111,執行讀取1個周邊終端2的個體識別資訊的控制,且該讀取是藉由經由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的以NFC(登錄商標)來進行的近距離無線通訊來達成。
檢知部112,檢知到已藉由讀取控制部111讀取到周邊終端2的個體識別資訊。
配對執行部113,將檢知部112所行使的檢知作為觸發條件,經由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取得藉由根據BLE的近距離無線通訊而自周邊終端2傳送而來的通告封包,並執行與個體識別資訊已被讀取到的1個周邊終端2之間的配對。
連接確認部114,確認已與中央終端1配對的周邊終端2以及連接於其上的功能模組3的種類和連接狀況等。
程式製作部102,接收使用者的觸控操作來實際進行程式的製作。此處,作為程式,是針對已完成配對的周邊終端2上所連接的功能模組3,使其發揮規定功能的程式。 程式執行部103,自程式製作部102所製作出的程式之中,抽出使用者希望執行的程式並加以執行。亦即,程式執行部103,將已被製作出的程式的執行結果(指令等),傳送至周邊終端2和功能模組3,使功能模組3發揮功能。
顯示控制部104,執行用來將各種資訊顯示於顯示部27上的控制。例如,顯示控制部104,亦能夠執行將連接確認部114已確認到的功能模組3的種類和連接狀況等顯示於顯示部27上的控制。
通訊控制部105,進行用來將各種資訊經由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或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1來傳送至周邊終端2的控制。
(周邊終端) 如第4圖所示,當在周邊終端2的CPU 41中執行無線連接處理時,配對部201、終端通訊控制部202、功能模組通訊控制部203及主控制部204發揮功能。 配對部201,將已進行過根據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5之與中央終端1的無線通訊作為觸發條件,進行根據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6之在BLE上的與中央終端1之間的配對。
終端通訊控制部202,執行用來經由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6取得自中央終端1傳送而來的各種資訊的控制。
功能模組通訊控制部203,在周邊終端2與功能模組3經由連接部47而連接在一起時,執行與功能模組3的通訊的控制。
主控制部204,執行要在周邊終端2中執行的各種處理的主要控制。
接著,對於在具有第4圖所示的功能性構成之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之間進行的配對的詳細加以說明。 第5圖是表示在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之間進行的配對的具體例的圖。此外,本實施型態中,如後述是執行第6圖的例子的配對,而不是第5圖的例子的配對。 第5圖中,空心箭頭表示通告封包。如上述,在BLE中,自周邊終端2輸出的通告封包在中央終端1中被接收且登錄,藉此進行配對。
第5圖的例子中,中央終端1,以規定間隔進行用來取得通告封包的掃瞄。另一方面,周邊終端2-1和2-2的各者,傳送本身的通告封包。 當中央終端1所行使的掃瞄時序與周邊終端2所行使的通告封包的傳送時序重疊時,中央終端1能夠與該周邊終端2進行配對。 然而,如第5圖所示,若在中央終端1中的掃瞄期間內,自2台周邊終端2-1和2-2的各者傳送了通告封包,則中央終端1自2台周邊終端2-1和2-2的各者取得到通告封包。在這時間點,中央終端1雖然能夠檢知到在附近存在有2台周邊終端2-1和2-2,但無法判別何者為周邊終端2-1,何者為周邊終端2-2。
此時,使用者可進行使2台周邊終端2-1和2-2之中想要配對的一方(此處例如是周邊終端2-2)接觸或靠近中央終端1的動作。此時,周邊終端2-2的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45與中央終端1的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30,進行根據NFC(登錄商標)的近距離無線通訊。這樣藉由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本例中為周邊終端2-2)接觸或靠近來進行根據NFC(登錄商標)的近距離無線通訊的事件,以下稱為「接觸事件」。若進行了由周邊終端2-2所行使的接觸事件,中央終端1便能夠判別到周邊終端2-2是配對對象。
然而,為了進行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2的配對,在該接觸事件之後且在中央終端1的掃瞄期間,必須要傳送周邊終端2-2的通告封包。 因此,若中央終端1的掃瞄時序與周邊終端2-2的通告封包傳送時序不能適當配合,則在進行接觸事件之後,到進行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2的配對之前會耗費時間。也就是說,產生了配對時間變長的第1問題。
於是,為了消除第1問題,可藉由延長中央終端1所行使的掃瞄時間、或是縮短掃瞄間隔,來更容易取得自周邊終端2-2傳送而來的通告封包。然而,在此情況下,由於中央終端1所行使的掃瞄時間整體變長,產生了消耗電力增大的第2問題。 為了消除該第2問題,能夠藉由整體縮短中央終端1所行使的掃瞄時間來降低消耗電力,但又反而會產生第1問題。
又,為了消除第1問題,可藉由縮短周邊終端2-2所行使的通告封包傳送間隔,使中央終端1更容易取得被傳送出來的通告封包。然而,由於周邊終端2-2行使的傳送次數整體增加,產生了消耗電力增大的第2問題。 為了消除該第2問題,若延長用於配對的時間,則即便整體減少周邊終端2-2所行使的傳送次數也可以,但又反而會產生第1問題。
於是,為了同時消除這樣的第1問題與第2問題,本實施型態中進行第6圖的例子的配對。 第6圖是表示可消除第5圖所示的配對的問題點(會產生第1問題和第2問題的其中一方的問題點)之配對的具體例的圖。
如第6圖所示,將已進行了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2所行使的接觸事件作為觸發條件,中央終端1開始掃瞄,並且周邊終端2-2開始傳送通告封包。 具體而言,中央終端1的讀取控制部111,執行讀取要成為接觸事件對象的周邊終端2-2的個體識別資訊的控制。藉此,中央終端1,立即讀取到周邊終端2-2的個體識別資訊。 此時,因為中央終端1的檢知部112檢知到已讀取了周邊終端2-2的個體識別資訊,配對執行部113將該檢知作為觸發條件而開始掃瞄。 大約在此同時,周邊終端2-2的配對部201,同樣檢知到已藉由接觸事件而使個體識別資訊被中央終端1讀取到,而將該檢知作為觸發條件而傳送通告封包。 藉此,周邊終端2-2的配對部201,能夠以在時間上大約與接觸事件相同的方式,立即接收周邊終端2-2的通告封包,並執行配對。
如此,中央終端1,能夠以在時間上大約與接觸事件相同的方式,立即進行與同種製品的2台周邊終端2(第6圖的例子中為周邊終端2-1和2-2)之中的1台周邊終端2(第6圖的例子中為周邊終端2-2)之間的配對。亦即,消除了第1問題。 進而,中央終端1,因為是以接觸事件作為觸發條件來開始掃瞄而非以固定間隔來進行,所以能夠節省用在掃瞄上的電力。同樣地,周邊終端2,因為能夠以接觸事件作為觸發條件來開始傳送通告封包而非以固定間隔來進行封包傳送,所以能夠抑制沒有被掃瞄到的多餘通告封包的傳送,而能夠節省電力。亦即,消除了第2問題。
以上說明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在能夠達成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的變化、改良等也包含在本發明中。
例如,上述實施型態中,是採用中央終端1僅進行掃瞄,且周邊終端2僅進行封包傳送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該構成。亦可作成中央終端1和周邊終端2均進行掃瞄與封包傳送的雙方的構成。在此情況下,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配對。
又,上述第5圖和第6圖的例子中,用來作為中央終端1認知到配對對象的周邊終端2且使配對開始的觸發條件的事件,採用了使用根據NFC的近距離無線通訊(使用NFC讀取器與NFC標籤的組合)的接觸事件,但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型態。 其他例如,能夠採用攝影機與QR碼(登錄商標,二維條碼)的組合、霍爾感測器與磁石的組合、加速度感測器與振動馬達的組合。該等組合,雖然是能夠自前者向後者或是自後者向前者單向接收觸發條件的組合,但當然並未特別限定於該等型態。 也就是說,例如亦可採用NFC讀取器與NFC主機卡模擬器件的組合、揚聲器與麥克風(或是麥克風與揚聲器)的組合。該等組合,是能夠自前者向後者以及自後者向前者雙向接收觸發條件的組合。
又例如,上述實施型態中,中央終端1與周邊終端2的配對,是藉由遵照BLE的規格的近距離無線通訊來進行,但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型態。配對,不限於近距離無線通訊,亦可藉由任何手段來進行配對。
又例如,上述實施型態中,是將周邊終端2的數量與功能模組3的數量均設為m來進行說明,但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型態。亦即,周邊終端2的數量與功能模組3的數量,可相同亦可不同。 也就是說,對於1台周邊終端2,亦可連接s台(s為1以上的任意整數值)的功能模組3。
又例如,上述一連串的處理,能夠藉由硬體來執行,亦能夠藉由軟體來執行。 換言之,第4圖的功能性構成僅為例示,並未特別加以限定。 亦即,只要在資訊處理系統中具備能夠整體執行上述一連串的處理的功能即可,為了實現該功能要使用怎樣的功能區塊,則並未特別限定於第4圖的例子。又,功能區塊的存在場所,亦未特別限定於第4圖而可任意配置。 又,1個功能區塊可由硬體單獨構成,由軟體單獨構成,或是由該等的組合來構成。
又例如,若要藉由軟體來執行一連串處理時,是自網路或記錄媒體將構成該軟體的程式安裝至電腦等中。 電腦,可為組裝有專用硬體之電腦。 又,電腦,可為能夠藉由安裝各種程式來執行各種機能的電腦,例如伺服器、泛用的智慧型手機或個人電腦。
又例如,包含這樣的程式之記錄媒體,不僅能夠藉由為了將程式提供給使用者而在裝置本體之外另外配發的未圖示的可移除媒體來加以構成,亦可藉由以預先組裝進裝置本體中的狀態來提供給使用者的記錄媒體等來加以構成。
此外,本說明書中,在被記錄在記錄媒體中的程式中所撰寫的步驟,不僅當然包含照時間順序來依序進行的處理,也包含不一定要照時間順序來處理,而是並列或個別執行的處理。 又,本說明書中,系統的用語,是意指藉由複數個裝置或複數個手段等來構成的整體裝置。
以上換言之,適用本發明的資訊處理裝置,能夠採用具有如以下構成的各式各樣實施型態。 亦即,適用本發明的資訊處理裝置(例如第2圖的中央終端1),是對分別發揮規定功能的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第3圖的周邊終端2)進行資訊通訊之資訊處理裝置,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例如第4圖的配對部101),其將已取得到可自前述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中特定出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第6圖的周邊終端2-2)之資訊來作為特定資訊(例如上述個體識別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開始進行取得由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傳送出的用於配對所需的資訊來作為配對資訊(例如上述通告封包)的處理(例如參照第6圖),並使用已取得到的該配對資訊來進行與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間的配對。
又,適用本發明的資訊處理裝置(例如第3圖的周邊終端2。更具體而言例如第6圖周邊終端2-2),是為了發揮規定功能而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第2圖的中央終端1)進行資訊通訊之資訊處理裝置,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例如第4圖的配對部201),該配對手段執行下述控制:將可特定前述資訊處理裝置之資訊已被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取得來作為特定資訊(例如上述個體識別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將要在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中執行的配對所需的資訊,作為配對資訊(例如上述通告封包)而傳送至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
藉此,能夠變得可自複數個裝置中判別配對的對象。 進而,如上述第6圖所說明過的,可在取得特定資訊(第6圖的例子中為接觸事件)後,以短時間且低消耗電力的方式進行配對。
1‧‧‧中央終端 2-1~2-m‧‧‧周邊終端 3-1~3-m‧‧‧功能模組 21‧‧‧CPU 22‧‧‧ROM 23‧‧‧RAM 24‧‧‧匯流排 25‧‧‧輸入出介面 26‧‧‧觸控操作輸入部 27‧‧‧顯示部 28‧‧‧輸入部 29‧‧‧記憶部 30‧‧‧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31‧‧‧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32‧‧‧通訊部 33‧‧‧驅動器 34‧‧‧可移除媒體 41‧‧‧CPU 42‧‧‧ROM 43‧‧‧RAM 44‧‧‧匯流排 45‧‧‧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46‧‧‧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47‧‧‧連接部 48‧‧‧電源部 101‧‧‧配對部 102‧‧‧程式製作部 103‧‧‧程式執行部 104‧‧‧顯示控制部 105‧‧‧通訊控制部 111‧‧‧讀取控制部 112‧‧‧檢知部 113‧‧‧配對執行部 114‧‧‧連接確認部 201‧‧‧配對部 202‧‧‧終端通訊控制部 203‧‧‧功能模組通訊控制部 204‧‧‧主控制部 500‧‧‧通告資料庫
第1圖是表示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的區塊圖,該資訊處理系統包含本發明的資訊處理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之中央終端。 第2圖是表示第1圖的中央終端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第3圖是表示本發明中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的一實施型態之周邊終端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第4圖是表示第2圖的中央終端和第3圖的周邊終端的功能性構成的一例的功能區塊圖。 第5圖是表示在中央終端與周邊終端之間進行的配對的具體例的圖。 第6圖是表示可消除第5圖所示的配對的問題點之配對的具體例的圖。 第7圖是表示在中央終端與周邊終端之間進行的先前技術的配對的具體例的圖。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中央終端
2‧‧‧周邊終端
3‧‧‧功能模組
21‧‧‧CPU
26‧‧‧觸控操作輸入部
27‧‧‧顯示部
29‧‧‧記憶部
30‧‧‧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31‧‧‧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41‧‧‧CPU
45‧‧‧第一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46‧‧‧第二近距離無線通訊部
47‧‧‧連接部
48‧‧‧電源部
101‧‧‧配對部
102‧‧‧程式製作部
103‧‧‧程式執行部
104‧‧‧顯示控制部
105‧‧‧通訊控制部
111‧‧‧讀取控制部
112‧‧‧檢知部
113‧‧‧配對執行部
114‧‧‧連接確認部
201‧‧‧配對部
202‧‧‧終端通訊控制部
203‧‧‧功能模組通訊控制部
204‧‧‧主控制部
500‧‧‧通告資訊資料庫

Claims (2)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其對分別發揮規定功能的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進行資訊通訊,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該配對手段將已取得到可自前述1個以上的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中特定出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資訊來作為特定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開始進行取得由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所傳送出的用於配對所需的資訊來作為配對資訊的處理,並使用已取得到的該配對資訊來執行與前述1個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間的配對。
  2.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其為了發揮規定功能而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進行資訊通訊,該資訊處理裝置具備配對手段,該配對手段執行下述控制:將可特定前述資訊處理裝置之資訊已被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取得來作為特定資訊的情形作為觸發條件,將要在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中執行的配對所需的資訊,作為配對資訊而傳送至前述其他資訊處理裝置。
TW108120881A 2018-06-20 2019-06-17 資訊處理裝置 TW2020025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7367 2018-06-20
JP2018117367A JP6861187B2 (ja) 2018-06-20 2018-06-20 情報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2581A true TW202002581A (zh) 2020-01-01

Family

ID=68983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881A TW202002581A (zh) 2018-06-20 2019-06-17 資訊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7247A1 (zh)
EP (1) EP3806573A4 (zh)
JP (1) JP6861187B2 (zh)
KR (1) KR102377849B1 (zh)
CN (1) CN112335270A (zh)
SG (1) SG11202012720TA (zh)
TW (1) TW202002581A (zh)
WO (1) WO20192447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0388A (ja) 2021-03-26 2022-10-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装置
KR102575048B1 (ko) * 2021-10-29 2023-09-06 주식회사 지오플랜 멀티 ble 기반의 uwb 보안 레인징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3947A (ja) * 2004-04-16 2005-10-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07249425A (ja) * 2006-03-14 2007-09-27 Fujifilm Corp 接続認証システム、通信装置、画像プリント装置又は画像データ記憶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接続認証方法
JP4981826B2 (ja) * 2009-01-28 2012-07-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US8432260B2 (en) * 2010-02-26 2013-04-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mplified vehicle bluetooth pairing employ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s
US8732319B2 (en) * 2011-06-10 2014-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ext awareness proximity-based establish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KR101811452B1 (ko) * 2011-07-14 2017-12-2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Uicc 내부 애플리케이션을 이용한 uicc로의 접속 프로파일 등록방법, 그를 이용한 접속 프로파일 획득방법 및 p2p 전송방법과, 단말장치
CN102723971B (zh) * 2012-06-26 2014-09-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设备及其蓝牙配对方法
JP5856937B2 (ja) * 2012-09-24 2016-02-10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4138238A (ja) * 2013-01-16 2014-07-28 Nec Saitama Ltd 携帯端末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602230B (zh) * 2013-10-31 2019-06-1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蓝牙通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KR101871424B1 (ko) * 2013-11-11 2018-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CN203734663U (zh) * 2013-12-20 2014-07-23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基于nfc的蓝牙配对电路
KR102224156B1 (ko) * 2014-04-02 2021-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US20160183317A1 (en) * 2014-12-23 2016-06-2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to reduce user perceived connection time for miracast/widi
CN104716994B (zh) * 2015-01-09 2018-09-18 络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控式蓝牙装置
US10136246B2 (en) * 2015-07-21 2018-11-20 Vitanet Japan, Inc. Selective pairing of wireless devices using shared keys
HK1204748A2 (zh) * 2015-08-20 2015-11-27 Smart Kiddo Education Ltd 使用連接的玩具的教育系統
JP6606922B2 (ja) * 2015-08-26 2019-11-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時計及び通信方法
JP6643180B2 (ja) 2016-05-16 2020-02-1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8023072A (ja) 2016-08-05 2018-02-08 学校法人上智学院 呼出システム、呼出方法、情報処理装置、携帯端末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US10896245B2 (en) * 2016-08-29 2021-01-19 Bigfoot Biomedical, Inc. Network topology for insulin pump systems
US11032855B2 (en) * 2016-10-18 2021-06-08 Dexc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of analyte data
US10313003B2 (en) * 2016-12-06 2019-06-04 Brunswick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ly pairing a fitness machine to an accessory
CN107079256A (zh) * 2016-12-30 2017-08-18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自动配对的方法和设备
SG11201907828XA (en) * 2017-02-24 2019-09-27 Vivita Japan Inc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7979830B (zh) * 2017-11-21 2020-11-27 大众问问(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后视镜的蓝牙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2012720TA (en) 2021-01-28
US20210127247A1 (en) 2021-04-29
KR102377849B1 (ko) 2022-03-22
EP3806573A4 (en) 2021-08-04
CN112335270A (zh) 2021-02-05
JP6861187B2 (ja) 2021-04-21
KR20210020076A (ko) 2021-02-23
JP2019220863A (ja) 2019-12-26
EP3806573A1 (en) 2021-04-14
WO2019244722A1 (ja) 2019-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50602B2 (ja) 蓄電池パックの制御方法及び蓄電池パック
CN111937351A (zh) 通过集线器将多个电子装置连接到服务器的方法和电子装置
JP2016010117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2002581A (zh) 資訊處理裝置
KR102314690B1 (ko) 디바이스의 통신 연결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1096365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2371705B1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리더기와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트랜잭션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352077A1 (en) Information collecting system, server, and control program
US91000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multiple applications to a single NFC tag
US20190332837A1 (en) Profile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JP2020067341A (ja) 充電ステーションの位置の情報を提供する情報処理サーバ、情報処理方法、車両、車両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US1127204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tivating operating system of mobile terminal
CN107657199B (zh) 行动装置、验证装置及其验证方法
US115569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US9882396B2 (en) Non-contact type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and location-based service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11601791B2 (en) Method for pairing devices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same
EP3719733A1 (en) Method for receiving merchant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JP2015103037A (ja) 情報収集システム、情報収集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送信装置、携帯端末、及び収集装置
JP6702407B2 (ja)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96497B2 (ja) 通信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977785B2 (en) Machine to machin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R20110136096A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619317B1 (ko) 부가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게스트 페이저와 그의 작동 방법
WO2022070233A1 (ja) 通信制御装置、操作端末、機器操作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操作端末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68774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rmin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