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6137A - 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36137A TW201936137A TW107142507A TW107142507A TW201936137A TW 201936137 A TW201936137 A TW 201936137A TW 107142507 A TW107142507 A TW 107142507A TW 107142507 A TW107142507 A TW 107142507A TW 201936137 A TW201936137 A TW 20193613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rface portion
- region
- absorber
- compressed
- compress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凸部(31)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在相對於頂面部(310U)之旋轉方向側具備有第1傾斜面部(313T),而在頂面部(310U)之與旋轉方向相反之側具備有第2傾斜面部(314T)。隨著第1滾筒(30)朝向旋轉方向之旋轉,頂面部(310U)壓縮吸收體(13),形成壓縮區域(201B),而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壓縮吸收體(13),形成暫施壓區域(202B)。於壓縮時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由於暫時性地形成密度相較於非壓縮區域相對地高之暫施壓區域(202B),因此可防止壓縮區域(201B)內之SAP朝向周邊區域之飛散,而被保持在該狀態。藉此,於壓縮區域(201B)中,可效率良好地進行被防止飛散之眾多吸收體(13)之SAP與吸收體(13)之紙漿之結合。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在吸收體設置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將被排出之體液(以下,簡稱為「液體」)導引至吸收體而使其吸收之一次性拋棄式尿布(以下,簡稱為「尿布」)等之吸收性物品係廣為人知。吸收體係藉由薄織物(tissue)或不織布等之被覆構件來包覆主要由纖維材料(紙漿等)與高吸收性樹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稱為「SAP」)所構成之吸收性芯材而成者。被要求液體效率良好地由該吸收體所吸收。
因此,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有在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中,使用具備有壓縮用之凸部之滾筒而以上述凸部之既定圖案連續地壓縮吸收體,而於吸收體形成壓縮溝槽之內容。經由如此所形成之壓縮溝槽可使液體大範圍地擴散至吸收體整體,而提升吸收體之吸收性。該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係在形成壓縮溝槽時可適當地調整滾筒之旋轉速度者。此處,在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中,為了提升生產效率,被期望提升滾筒之旋轉速度。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72688號公報
本發明者發現在吸收體形成壓縮溝槽時,若使滾筒以較高速度旋轉,於所形成之壓縮溝槽中纖維材料會在被覆構件內大幅地移動,而無法實現形成壓縮溝槽之既定之SAP量的情形。尤其,發現:構成吸收體之SAP,會藉由壓縮時之衝擊而相對於其周圍之纖維材料相對地大幅移動,即飛散而無法維持壓縮區域內SAP所需要的量。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提升壓縮溝槽中之吸收性芯材與被覆構件之定著(fixing)力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於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形成壓縮溝槽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其具備有:壓縮手段,其具備有自外表面朝外方向突出之凸部,使上述凸部相對於上述吸收體移動而將上述吸收體壓縮從而在上述吸收體形成上述壓縮溝槽;上述凸部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1側面部對向之第2側面部、被配置於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間之頂面部、以及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及上述第2側面部中之至少任一者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
又,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亦可為,上述凸部具備有:傾斜面部,其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及上述第2側面部與
上述頂面部;將上述外表面與上述第1側面部之第1交點、及上述外表面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第2交點加以連結之第1直線係與上述頂面部平行,上述第1側面部及與上述第1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和上述第2側面部及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成為以上述第1直線之垂直二等分線的第2直線為對稱軸之線對稱。
又,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亦可為,將液體穿透性之表面片材重疊於上述吸收體,使上述凸部抵接於上述表面片材,並以上述凸部壓縮上述表面片材及上述吸收體而於上述表面片材及上述吸收體形成上述壓縮溝槽。
又,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亦可為,上述傾斜面部具備有至少一個凹陷部及/或至少一個突起部。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製造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之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伴隨著具有自外周面朝外方向突出之凸部之旋轉構件之旋轉而以在上述吸收體形成對應於上述凸部之形狀之方式來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上述凸部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1側面部對向之第2側面部、被配置於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間之頂面部、及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且為伴隨著上述旋轉構件之旋轉而於上述吸收體形成由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與由上述頂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來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以及由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與密度變化區域一起復原為平滑地相連之步驟,其中,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非壓縮區域與由上述頂
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之間藉由鄰接之上述側面部所壓縮而成者。
又,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亦可為,上述凸部進一步具備有連續地連接上述第2側面部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驟:伴隨著上述旋轉構件之旋轉而於上述吸收體形成由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之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及由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與密度變化區域一起復原為平滑地相連之步驟,其中,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非壓縮區域與由上述頂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之間藉由鄰接之上述側面部所壓縮而成者。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而設有壓縮溝槽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上述壓縮溝槽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壓縮區域、及以夾著上述壓縮區域之方式被配置且將非壓縮區域與上述壓縮區域之間平滑地相連之一對密度變化區域,在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之至少任一者中之與上述壓縮區域之鄰接部,上述吸收體之復原力大於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與纖維材料之結合力,在上述壓縮區域中,上述吸收體之復原力小於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與纖維材料之結合力。
又,上述吸收性物品亦可為,上述壓縮區域其密度較上述非壓縮區域高,另一方面,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密度自上述壓縮區域朝向上述非壓縮區域遞減者,於俯視觀察上述吸收體時,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遍及上述壓縮區域與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之交界而均勻地分佈。
又,上述吸收性物品亦可為,上述吸收體由包含纖維
材料與吸收性樹脂之吸收性芯材、及覆蓋上述吸收性芯材之由纖維材料構成之被覆構件所構成,上述壓縮區域藉由上述吸收性芯材之吸收性樹脂與上述被覆構件之纖維材料之結合所設置。
又,上述吸收性物品亦可為,由上述吸收體、及覆蓋上述吸收體並且由纖維材料構成之液體穿透性之表面片材所構成,且上述壓縮區域藉由上述吸收性芯材之吸收性樹脂與上述表面片材之纖維材料之結合所設置者。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使壓縮溝槽中之吸收性芯材與被覆構件之定著力提升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10‧‧‧尿布
10A‧‧‧搭扣帶
10B‧‧‧前貼片
10C‧‧‧胯下區域
10D‧‧‧彈性片材
10F‧‧‧前身區域
10L‧‧‧腿部周圍開口部
10R‧‧‧後身區域
10W‧‧‧腰圍開口部
11‧‧‧覆蓋片材
11N、15N‧‧‧缺口部
12‧‧‧背片材(背面片材)
13‧‧‧吸收體
14‧‧‧上片材(表面片材)
15‧‧‧立體皺褶
16、19‧‧‧橡膠線
17‧‧‧吸收性芯材
18‧‧‧被覆構件
20‧‧‧壓縮溝槽
20a‧‧‧第1壓縮溝槽
20b‧‧‧第2壓縮溝槽
30‧‧‧第1滾筒(旋轉構件)
30E、40E‧‧‧外周面
31、131、231‧‧‧凸部
31a‧‧‧第1凸部
31b‧‧‧第2凸部
40‧‧‧第2滾筒(第2旋轉構件)
100‧‧‧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
201A、201B‧‧‧壓縮區域
202B‧‧‧暫施壓區域(鄰接部)
203A、203B‧‧‧密度變化區域
204‧‧‧非壓縮區域
310U‧‧‧頂面部
311S、1311S、2311S‧‧‧第1側面部
312S、1312S、2312S‧‧‧第2側面部
313T、1313T、2313T‧‧‧第1傾斜面部
314T、1314T、2314T‧‧‧第2傾斜面部
321P‧‧‧第1交點
322P‧‧‧第2交點
323P‧‧‧第3交點
324P‧‧‧第4交點
325P‧‧‧第5交點
326P‧‧‧第6交點
331L‧‧‧第1直線
332L‧‧‧第2直線
341PL‧‧‧第1平行線
342PL‧‧‧第2平行線
343PL‧‧‧第3平行線
344PL‧‧‧第4平行線
351NL‧‧‧第1法線
352NL‧‧‧第2法線
353NL‧‧‧第3法線
354NL‧‧‧第4法線
1315D‧‧‧凹陷部
2315P‧‧‧突起部
A、C‧‧‧方向
B‧‧‧旋轉方向
F‧‧‧復原力
h‧‧‧厚度
L1、L2、L3‧‧‧距離
N1‧‧‧壓縮溝槽形成區域
N2‧‧‧壓縮溝槽非形成區域
P‧‧‧假想線
S1、S2、S3‧‧‧表面積
X30、X40‧‧‧旋轉軸
α1、α2、β1、β2、ε、ζ‧‧‧角度
圖1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尿布之一例之自正面側所觀察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上片材側觀察圖1所示之尿布之伸展狀態之示意性的俯視圖。
圖3係圖2所示之尿布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圖,且為用以說明以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之狀況的圖。
圖5A係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
圖5B係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CD方向之剖視圖。
圖6係將圖4所示之凸部之VI-VI方向之剖面形狀加以放大之示意圖,且為用以說明凸部之細部的圖。
圖7A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利用凸部所進行之壓縮之開始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
圖7B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壓縮時在吸收體之厚度縮小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
圖7C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壓縮時在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
圖7D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凸部在自壓縮溝槽離開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
圖8A係顯示圖7C及圖7D中自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至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之形狀變化之壓縮溝槽之放大示意剖視圖。
圖8B係顯示圖7C及圖7D中自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至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之形狀變化之壓縮溝槽之放大示意俯視圖。
圖9係顯示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示意性剖視圖,且為用以說明壓縮吸收體及上片材之狀況之MD方向的圖。
圖10係自上片材側觀察圖2所示之吸收體部分之示意性俯視圖,且為用以說明在吸收體所形成之壓縮溝槽的圖。
圖11A係圖10中示意性之XIa-XIa方向剖視圖。
圖11B係圖10中示意性之XIb-XIb方向剖視圖。
圖12A係本發明之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在傾斜面
部設置凹陷部之凸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12B係本發明之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在傾斜面部設置突起部之凸部的放大示意圖。
一面參照圖1至圖12B,一面詳細地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由本實施形態之態樣所限定者。
再者,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所謂「壓縮溝槽」可參照為意指藉由利用壓花加工來壓縮吸收體所形成之溝槽。吸收體中形成有壓縮溝槽之部位,密度變得較其以外之部位高。
又,於本說明書之記載中,MD方向表示吸收體之製程中吸收體之搬送方向,而CD方向表示與該MD方向正交之方向。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尿布之一例自正面側所觀察之立體圖,圖2係自上片材側觀察圖1所示之尿布之伸展狀態之示意性的俯視圖,圖3係圖2所示之尿布之分解立體圖。此處,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對圖2之尿布及圖3之吸收體,分別顯示局部地破斷之狀態。
如圖1所示,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尿布之一例,對展開型之一次性拋棄式尿布進行說明。尿布10具備有前身區域10F、後身區域10R、及連接該等前身區域10F與後身區域10R之胯下區域10C。又,形成有在穿著時以前身區域10F及後身區域10R來圍繞穿著者之腰部的腰圍開口部10W。同樣地,形成有以前身區域10F及後身區域10R之下端部與胯下區域10C來圍繞穿著者雙腳之大腿
部分的左右一對之腿部周圍開口部10L。
於尿布10之穿著時,前身區域10F位於穿著者之腹側,而後身區域10R位於穿著者之背側。而且,於穿著時,胯下區域10C覆蓋穿著者之胯下,且成為左右一對之腿部周圍開口部10L可分別被穿著者的腳穿過之形狀。因此,腿部周圍開口部10L會位於自穿著者雙腳之大腿根部至大腿周圍之任一者。
尿布10進一步具備有:覆蓋片材11,其被設置為將前身區域10F及後身區域10R與胯下區域10C一起加以覆蓋;左右一對之搭扣帶10A,其被接著於覆蓋片材11之後身區域10R之左右兩端緣部;以及前貼片10B,其被接著於覆蓋片材11之前身區域10F。搭扣帶10A可重複剝離地被接合於前貼片10B,而於該接合狀態下,形成有腿部周圍開口部10L及腰圍開口部10W。
假想線P係於尿布中央部自腹側通過胯下部分而朝向背側延伸者。具體而言,例如若將尿布之腰側定義為上方,而將跨下側定義為下方,假想線P便為沿著尿布表面且朝上下方向延伸,並且經由胯下部分於背側也朝上下方向延伸者。
如圖2及圖3所示,尿布10係具有自外側起依序重疊為了得到良好之手觸感而由薄的不織布所形成之覆蓋片材11、具有液體非穿透性之背片材(背面片材)12、吸收體13、具有液體穿透性之上片材(表面片材)14、及由疏水性之片材構件所構成之一對立體皺褶(gather)(側片材)15之積層構造者。
覆蓋片材11形成有在胯下區域10C之左右兩側分別成為腿部周圍開口部10L之一對缺口部11N。於覆蓋片材11與後述之一對立體皺褶15之間,用以形成腿部周圍褶紋之一對橡膠線
16在分別伸展之狀態下被接著。
背片材12係於一側被接合於覆蓋片材11,並於另一側經由吸收體13而被接合於上片材14。又,背片材12中於與後身區域10R之上端部對應之區域接合有彈性片材10D,而該彈性片材10D沿著背片材12之寬度方向延伸,用以對穿著者賦予在腰圍適度之穿著感。
吸收體13係藉由薄織物或不織布等之被覆構件(芯材包覆)18包覆吸收性芯材17之呈墊狀者,而該吸收性芯材17主要由紙漿與在紙漿中大致均勻地被分散配置之SAP所構成。由利用被覆構件18包覆吸收性芯材17所形成之接縫,例如如圖3所示般被形成為,在吸收體13之上表面朝前後方向(圖2中假想線P之延伸方向)延伸。該吸收體13存在有SAP之比例較多即單位重量(每單位面積之重量)多之長時間用、及SAP之比例較少即單位重量少之短時間用。本實施形態之吸收體13以遍及前身區域10F、胯下區域10C、後身區域10R之方式呈細長之形狀。此處,若將與前後方向(圖2中假想線P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本實施形態之吸收體13便為前後左右之長度不同之矩形者(於圖2及圖3中,前後之長度較左右之長度長)。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吸收體13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包含前後方向之長度為相同程度之大致正方形者、將前後端之角落切圓者、朝前後延伸之橢圓形者、圓形者等之各種形狀。又,於吸收體13之胯下部分,亦可以與一對腿部周圍開口部10L對應之方式,形成有呈圓弧狀之一對缺口部。
於吸收體13之表面,連續地形成有複數個壓縮溝槽
20,且被排列為傾斜格子狀。該壓縮溝槽20係藉由利用後述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100壓縮吸收體13所形成。藉由壓縮溝槽20被連續地形成,空氣可經由該連續之壓縮溝槽而通過腹側或背側,而可確保透氣性。又,藉由在吸收體13設置壓縮溝槽20,可使液體迅速地朝向吸收體13整體擴散,並可使用吸收體13整體使其效率良好地進行吸收。此外,於壓縮溝槽20可變得容易彎折,而提升尿布10之貼合感。
一對立體皺褶15沿著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被設置,且朝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兩側緣部中,一側緣部呈大致直線形狀,而於另一側緣部在胯下附近形成有缺口部15N。一對立體皺褶15之內側部分相對於上片材14成為非接合狀態,且立體皺褶15在其大致直線形狀之側緣部包含自由端。在該自由端,沿著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而以伸展狀態配置有作為作用拉伸力之彈性構件之橡膠線19。一對立體皺褶15藉由該橡膠線19而在穿著狀態下可沿著吸收體13之兩側緣部立起。
其次,對用以壓縮上述吸收性物品10之吸收體13之本實施形態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100之細節進行說明。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一實施形態之立體圖,且為用以說明以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之狀況的圖,圖5A係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而圖5B係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CD方向之剖視圖。圖6係將圖4所示之凸部之延伸方向即VI-VI方向之剖面形狀加以放大
之示意圖,且為用以說明凸部31之細部的圖。圖6中之虛線表示第1滾筒30之外周面30E。
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100係構成為具備有第1滾筒(以下,稱為「旋轉構件」)30、及與第1滾筒30一起旋轉之第2滾筒(第2旋轉構件)40。第1滾筒30具有外周面30E、及自外周面30E朝外方突出之凸部31,且被構成為利用凸部31壓縮吸收體13而於吸收體13形成壓縮溝槽20。第2滾筒40具有外周面40E,且被構成為藉由與第1滾筒30一起旋轉而壓縮吸收體13。在圖4中,將第1滾筒30之旋轉軸設為X30,並將第2滾筒40之旋轉軸設為X40。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滾筒30及第2滾筒40之材質雖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例如金屬製等。又,凸部31亦可被設置為與第1滾筒30一體,亦可被設置為分開。
如圖4所示,凸部31包含有沿著第1方向延伸之第1凸部31a、及在相對於第1凸部31a呈交叉狀態下沿著與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延伸之第2凸部31b。亦即,第1凸部31a及第2凸部31b係形成為格子狀。第1滾筒30係構成為以第1凸部31a壓縮吸收體13而於吸收體13形成後述之第1壓縮溝槽20a,並以第2凸部31b壓縮吸收體13而於吸收體13形成後述之第2壓縮溝槽20b(參照後述之圖10)。
如圖6所示,於圖4所示之凸部31之VI-VI方向、即與凸部31之延伸方向垂直之剖面(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凸部31具備有第1側面部311S、較第1側面部311S位於第1滾筒30之旋轉方向B之相反側之第2側面部312S、被配置於第1側面
部311S與第2側面部312S之間之頂面部310U、連續地連接第1側面部311S與頂面部310U之第1傾斜面部313T、及連續地連接第2側面部312S與頂面部310U之第2傾斜面部314T。於凸部31,被構成為第1側面部311S、第1傾斜面部313T、頂面部310U、第2傾斜面部314T、及第2側面部312S伴隨著第1滾筒30之旋轉而壓縮吸收體13。
對凸部31詳細地進行說明。將外周面30E與第1側面部311S之交點設為第1交點321P,將第2側面部312S與外周面30E之交點設為第2交點322P,將第1側面部311S與第1傾斜面部313T之交點設為第3交點323P,將第2側面部312S與第2傾斜面部314T之交點設為第4交點324P,將第1傾斜面部313T與頂面部310U之交點設為第5交點325P,並將第2傾斜面部314T與頂面部310U之交點設為第6交點326P。又,將連結第1交點321P與第2交點322P之直線設為第1直線331L,並將第1直線331L之垂直二等分線設為第2直線332L。
此外,將通過第3交點323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平行線設為第1平行線341PL,將通過第4交點324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平行線設為第2平行線342PL,將通過第5交點325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平行線設為第3平行線343PL,並將通過第6交點326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平行線設為第4平行線344PL。又,將通過第3交點323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法線設為第1法線351NL,將通過第4交點324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法線設為第2法線352NL,將通過第5交點325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法線設為第3法線353NL,並將通過第6交點
326P之相對於第1直線331L之法線設為第4法線354NL。將第1側面部311S與第1直線331L(第1平行線341PL)所成銳角之角度設為α1,將第2側面部312S與第1直線331L(第2平行線342PL)所成銳角之角度設為α2,將第1傾斜面部313T與第3平行線343PL所成銳角之角度設為β1,並將第2傾斜面部314T與第4平行線344PL所成銳角之角度設為β2。將第1法線351NL與第3法線353NL之距離設為距離L1,將第2法線352NL與第4法線354NL之距離設為距離L2,並將第3法線353NL與第4法線354NL之距離設為距離L3。
本實施形態之凸部31成為以第2直線332L為對稱軸之線對稱形狀。亦即,第1側面部311S及第1傾斜面部313T、與第2側面部312S及第2傾斜面部314T成為以第2直線332L為對稱軸之線對稱形狀。又,頂面部310U與第1直線331L平行,角度α1與角度α2相等,角度β1與角度β2相等,距離L1與距離L2相等。此外,角度α1及角度α2大於角度β1及角度β2,距離L3較距離L1及距離L2長。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側面部311S與第1傾斜面部313T之連接部分、第2側面部312S與第2傾斜面部314T之連接部分、第1傾斜面部313T與頂面部310U之連接部分、第2傾斜面部314T與頂面部310U之連接部分雖具有角,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施加倒角者。如此,在發揮防止被層積於吸收性芯材17上之被覆構件18之破損之效果上,較佳係以曲面來構成凸部31中可與接觸於吸收體13接觸之部分。
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0例如由包含以下步驟之製造方法所製造。
(1)首先,以被覆構件18包覆主要由紙漿與在紙漿中大致均勻地被分散配置之SAP所構成之吸收性芯材17,而生成連續之墊狀的吸收體13。
(2)然後,如圖4及圖5A所示,壓縮溝槽20之形成裝置100在朝B方向旋轉之第1滾筒30與朝C方向旋轉之第2滾筒40之間,壓縮自MD方向之上游朝A方向流動而來之連續之吸收體13,而對連續之吸收體13實施壓花加工。
(3)其次,將壓花加工後之連續之吸收體13朝MD方向之下游流動,藉由切斷裝置而以1片尿布所需要之長度加以切斷,於與上片材14、背片材12、覆蓋片材11等接合之後,來製造出尿布10。
此處,對步驟(2)詳細地進行說明。圖7A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利用凸部所進行之壓縮之開始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圖7B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壓縮時在吸收體之厚度縮小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圖7C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壓縮時在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圖7D係以圖6所示之滾筒壓縮吸收體時之凸部在自壓縮溝槽離開時之MD方向之剖視圖。在圖7A至圖7D中,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將焦點專注於凸部31之1個剖面,而省略凸部31之其他剖面及第2滾筒40。
此處,發明者發現,壓縮溝槽20中之吸收性芯材17與被覆構件18之定著力,相較於吸收體13中之紙漿彼此的咬合,被分散配置於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紙漿之結合所造成之影響更
大。亦即,SAP藉由壓縮之衝擊而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周邊區域飛散之情形,係使壓縮溝槽20中之吸收性芯材17與被覆構件18之定著力下降之原因。因此,於壓縮區域201B,進行SAP朝向周邊區域之飛散防止,而效率良好地進行已被防止飛散之眾多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被覆構件18之紙漿之結合。以下,對該SAP之飛散防止之手段說明其細節。
如圖6及圖7A至圖7D所示,凸部31在相對於頂面部310U之旋轉方向B側具備有第1傾斜面部313T,而在頂面部310U之旋轉方向B之相反側具備有第2傾斜面部314T。此處,伴隨著第1滾筒30朝向旋轉方向B之旋轉,凸部31之對應的形狀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壓縮溝槽20。在壓縮溝槽20之形成時(參考圖7A至圖7C),於壓縮溝槽20形成有頂面部310U壓縮吸收體13之區域即壓縮區域201B(圖中較密之點狀圖案)、以及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壓縮吸收體13之區域即暫施壓區域(鄰接部)202B(圖中稍密之點狀圖案)。又,在壓縮溝槽20之形成結束時(參考圖7D),於壓縮溝槽20形成有頂面部310U壓縮吸收體13之區域即壓縮區域201A(圖中較密之點狀圖案)。
於凸部31開始進行吸收體13之壓縮時(參照圖7A),藉由頂面部310U壓縮吸收體13而逐漸形成壓縮區域201B,並且藉由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壓縮吸收體13而逐漸形成暫施壓區域202B。在該暫施壓區域202B相較於由不具有傾斜面部而僅有頂面部之凸部所壓縮之情形,壓縮所產生之按壓力較小,因此賦予該區域之壓縮的衝擊(運動能量)會變小。又,在暫施壓區域202B,由於相較於非壓縮區域密度相對地高,因此若在過
去藉由頂面部310U之壓縮的衝擊而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周邊區域飛散之SAP,會因為存在有暫施壓區域202B而使其朝向周邊區域之飛散受到抑制。
於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h自縮小時至最小時(參照圖7B及圖7C),藉由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進一步壓縮吸收體13,暫施壓區域202B之吸收體13之密度會變得較凸部31開始進行吸收體13之壓縮時(參照圖7A)高。藉此,可進一步防止SAP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鄰接之暫施壓區域202B之飛散。又,壓縮區域201B之吸收體13之密度,亦會變得較凸部31開始進行吸收體13之壓縮時(參照圖7A)高。藉此,於壓縮區域201B,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已被防止飛散之眾多SAP與紙漿之結合,即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被覆構件18之紙漿之結合。因而,可使壓縮溝槽20中之吸收性芯材17與被覆構件18之定著力提升,並且亦可使吸收體13之透氣性提升。
此處,壓縮區域201B係吸收體13藉由頂面部310U所壓縮,藉由SAP與紙漿之結合力而不可逆地被形成者,亦即,其係被形成為SAP與紙漿之結合力大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者。另一方面,暫施壓區域202B係吸收體13藉由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所壓縮,藉由SAP與紙漿之結合力而被暫時地形成者,亦即,其係被形成為SAP與紙漿之結合力小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參照圖8A之箭頭F)者。
於凸部31自壓縮溝槽20離開時(參照圖7D),壓縮區域201A藉由SAP與紙漿之結合而產生不可逆之壓縮,而成為薄膜狀。另一方面,與凸部31自壓縮溝槽20離開一起地,暫施壓區域
202B由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參照圖8A之箭頭F)大於SAP與紙漿之結合力而復原,從而變化為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一部分(參照圖8A)。因此,壓縮溝槽20係由壓縮區域201A與密度變化區域203A所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以暫時地形成暫施壓區域202B之方式,適當地設定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與頂面部310U所成之角度β1(β2)(參照圖6)。例如,相較於SAP之比例較少之吸收體13(短時間用),SAP之比例較多之吸收體13(長時間用)由於在壓縮時與紙漿結合之SAP之量會變多,因此將角度β1(β2)設為較大,而使SAP與紙漿之結合力不會大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
此處,對自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h為最小時至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之形狀變化詳細地進行說明。圖8A係顯示圖7C及圖7D中自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至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之形狀變化之壓縮溝槽之放大示意剖視圖,而圖8B係顯示圖7C及圖7D中自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為最小時至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之形狀變化之壓縮溝槽之放大示意俯視圖。此處,圖7C之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h為最小時、即壓縮溝槽20之形成時之剖面形狀及俯視形狀以虛線來表示,而圖7D之凸部離開壓縮溝槽時、即壓縮溝槽20之形成結束時之剖面形狀及俯視形狀以實線來表示。又,圖8A及圖8B中所標示「×」之箭頭,係示意性地表示SAP朝向箭頭方向之移動被抑制之情形。
如圖8A及圖8B所示,壓縮溝槽20之形成時之剖面形狀及俯視形狀(圖中之虛線),係由壓縮區域201B(圖中較密之圓點圖案)、暫施壓區域202B(圖中稍密之圓點圖案)、密度變化區域
203B、及非壓縮區域204所形成。此處,將暫施壓區域202B之表面積設為S1,並將密度變化區域203B之表面積設為S2。另一方面,壓縮溝槽20之形成結束時之剖面形狀及俯視形狀(圖中之實線),係由壓縮區域201A、密度變化區域203A、及非壓縮區域204所形成。此處,將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表面積設為S3。
由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參照圖8A中之箭頭F)大於SAP與紙漿之結合力,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暫施壓區域202B與鄰接之密度變化區域203B一起地,將非壓縮區域204與壓縮區域201B之間復原為平滑地相連,而變化為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一部分。藉此,暫施壓區域202B之表面積S1成為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表面積S3之一部分。
此處,就壓縮溝槽20之形成結束時之剖面形狀及俯視形狀(圖中之實線)而言,壓縮區域201A係吸收體13之密度為最高之區域,而非壓縮區域204係吸收體13之密度為最低之區域。又,密度變化區域203A係密度自密度為最高之壓縮區域201A朝向密度為最低之非壓縮區域204遞減之區域。此處,密度變化區域203A由於較非壓縮區域204被壓縮,故而構成吸收體13之紙漿間之距離適度地收縮,所以毛細管力提高而可發揮使液體之吸收力提升之效果。又,於自壓縮溝槽20之形成時至壓縮溝槽20之形成結束時之間,暫施壓區域202B變化為主要進行液體之吸收之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一部分。因此,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表面積S3由於較密度變化區域202B之表面積S2更為增加,因此可發揮使液體之吸收力提升之效果。
又,習知藉由SAP因壓縮之衝擊而自壓縮區域201B
朝向周邊區域飛散,會產生壓縮區域201A所包含之SAP量減少,另一方面,壓縮區域201A附近之密度變化區域203A所包含之SAP量增加之現象。此時,若俯視觀察吸收體13,吸收體13所包含之SAP遍及壓縮區域201A與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交界而不均勻地分佈。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壓縮時之吸收體之厚度h為最小時(圖中之虛線),相較於非壓縮區域密度相對地較高之暫施壓區域202B會暫時性地被形成,因此若在過去會因壓縮衝擊而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周邊區域飛散之SAP,會維持其狀態而被保持在壓縮區域201B(參照圖中之標示「×」之箭頭)。此時,若俯視觀察吸收體13,吸收體13所包含之SAP會遍及壓縮區域201A與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交界而均勻地分佈。
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藉由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壓縮吸收體13,而以包圍壓縮區域201B之方式形成暫施壓區域202B。因此,假如即便使第1滾筒30及第2滾筒40高速旋轉,仍可確實地防止SAP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周邊區域之飛散。藉此,於壓縮區域201B,由於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已被防止飛散之眾多SAP與紙漿之結合、即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被覆構件18之紙漿之結合,因此可使壓縮溝槽20中之吸收性芯材17與被覆構件18之定著力提升。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藉由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壓縮溝槽2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藉由對將吸收體13與上片材14加以層積而成者進行壓縮,來形成壓縮溝槽20。又,在對將吸收體13與上片材14加以層積而成者進行壓縮之情形時,亦可對將已預先被分開(例如已被切斷)之吸收體13與上片材14接
合而成者實施壓縮。
圖9係顯示以圖4所示之2個滾筒壓縮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示意性剖視圖,且為用以說明壓縮吸收體及上片材之狀況的圖。上片材14如圖9所示般朝向MD方向連續。複數個吸收體13分別被預先層積而成為墊狀,並被切割為尿布10之1片的分量。該複數個吸收體13係分別隔開一定間隔,而接合(例如接著)於連續之上片材14。
將複數個吸收體13與連續之上片材14加以層積而成者如圖9所示般,朝A方向流動,而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100之第1滾筒30與第2滾筒40所壓縮。藉此,吸收體13與上片材14一起被壓縮,並於將吸收體13與上片材14加以層積而成者,藉由凸部31之壓縮而形成有壓縮溝槽20。若於壓縮後之吸收體13及上片材14接合背片材12、覆蓋片材11等,並將其切斷為所需要之長度,便製造出1片尿布10。
其次,對藉由上述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所製造之吸收性物品,尤其對被設置在吸收體13之壓縮溝槽20的細部進行說明。
圖10係自上片材側觀察圖2所示之吸收體部分之示意性俯視圖,且為用以說明在吸收體所形成之壓縮溝槽的圖。又,圖11A係圖10中示意性之XIa-XIa方向剖視圖,而圖11B係圖10中示意性之XIb-XIb方向剖視圖。圖11A係對應於圖5B所示之剖面形狀者。
如圖10所示,於吸收體13之上片材14側形成有沿
著與第1凸部31a之第1方向對應之第3方向延伸之第1壓縮溝槽20a、及沿著與第2凸部31b之第2方向對應之第4方向延伸之第2壓縮溝槽20b。而且,第1壓縮溝槽20a及第2壓縮溝槽20b分別由相互平行地排列之複數個溝槽所構成。在假想線P之吸收體13上之位置,成為自前身區域上端朝向後身區域下端延伸者。具體而言,於吸收體13為細長形狀之情形時,假想線P如圖10所示般,係朝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延伸者。壓縮溝槽20相對於該假想線P傾斜地延伸。亦即,相對於以假想線P為軸而沿著側邊之方向,例如,相對於前後方向,第1壓縮溝槽20a朝一側以角度ε傾斜,而第2壓縮溝槽20b朝另一側以角度ζ傾斜。
在本實施形態中,角度ε與角度ζ既可相同,亦可不同。又,在圖10中,複數個第1壓縮溝槽20a分別以相同角度傾斜,並以一定間隔被配置。亦即,各第1壓縮溝槽20a雖平行地且以一定間隔被配置,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而包含有壓縮溝槽20之間隔不為一定者、或各壓縮溝槽20之傾斜角度不同者。關於第2壓縮溝槽20b亦相同。
壓縮溝槽20並非被形成至吸收體13之寬度方向(圖10之左右方向)之端部為止,而被形成為沿著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圖10之假想線P之延伸方向)之帶狀。將壓縮溝槽20所形成之吸收體13之區域設為壓縮溝槽形成區域N1,並將未形成有壓縮溝槽20之吸收體13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之區域設為壓縮溝槽非形成區域N2。藉由設置該壓縮溝槽非形成區域N2,可抑制來自胯下區域10C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之液體滲漏。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具備有壓縮溝槽非形成區域
N2,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形態,當然亦可設有至吸收體13之寬度方向(圖10之左右方向)之端部為止之壓縮溝槽20。因此,本發明亦可為不設置壓縮溝槽非形成區域N2之構成。再者,本發明係容許至吸收體13之前後方向端部為止未形成有壓縮溝槽20之態樣。如圖10所示,於至該前後方向端部為止形成有壓縮溝槽20之情形時,可提升透氣性及防止悶熱。
如圖11A及圖11B所示,吸收體13及上片材14被壓縮所形成之壓縮溝槽20之形狀,與吸收體13被壓縮所形成之壓縮溝槽20(參照圖7D、圖8A及圖8B)同樣地,成為不具有暫施壓區域202B之梯形形狀。亦即,於藉由第1傾斜面部313T及第2傾斜面部314T(參照圖6、圖7A至圖7D)之壓縮所形成之暫施壓區域202B(參照圖7A至圖7D、圖8A),由於吸收體13之復原力(參照圖8A之箭頭F)大於SAP與紙漿之結合力,因此與鄰接之密度變化區域203B一起地將非壓縮區域204與壓縮區域201B之間復原為平滑地相連,而變化為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一部分。
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暫施壓區域202B被形成為用來進行SAP自壓縮區域201B之飛散防止。藉此,於壓縮區域201B,不僅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已被防止飛散之眾多SAP與紙漿之結合、即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被覆構件18之紙漿之結合,亦可效率良好地進行吸收性芯材17之SAP與上片材14之紙漿之結合。因此,可使壓縮溝槽20中之吸收性芯材、被覆構件及上片材14之定著力提升,亦可使吸收體13中之透氣性提升。此外,暫施壓區域202B變化為主要進行液體之吸收之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一部分。亦即,密度變化區域203A之表面積S3由於較密度變化區域
202B之表面積S2更為增加,因此可發揮使液體之吸收力提升之效果(參照圖8A)。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於不自本發明之技術思想脫離之範圍內,可進行適當之變更或變形。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之尿布之構造並非被限定於如上述般之展開型,只要為包含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之吸收性物品之構成之尿布,即可為任意構成。例如,即便為褲型之一次性拋棄式尿布或尿墊等,亦可應用本發明。
圖12A係本發明之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在傾斜面部設置凹陷部之凸部之放大示意圖,圖12B係本發明之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在傾斜面部設置突起部之凸部之放大示意圖。
於圖12A中,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凸部131在第1傾斜面部1313T及第2傾斜面部1314T設置凹陷部1315D。由於在第1傾斜面部1313T及第2傾斜面部1314T壓縮吸收體13時,吸收體13進入凹陷部1315D,因此可使暫施壓區域202B中之吸收體13之密度變低。因此,由於藉由設置凹陷部1315D,可將暫施壓區域202B中之密度調整為較低,因此可以更難產生不可逆之壓縮之方式、即以可復原之方式來形成暫施壓區域202B。
於圖12B中,作為凸部之剖面形狀之另一變形例,凸部231在第1傾斜面部2313T及第2傾斜面部2314T設置突起部2315P。由於在第1傾斜面部1313T及第2傾斜面部1314T壓縮吸
收體13時,突起部2315P壓縮吸收體13,因此可提高暫施壓區域202B中之吸收體13之密度。因此,藉由設置突起部2315P,可將暫施壓區域202B中之密度調整為較高,而可更確實地防止SAP自壓縮區域201B朝向鄰接之暫施壓區域202B之飛散。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為相對於各傾斜面部設置一個凹陷部1315D(參照圖12A)及相對於各傾斜面部設置一個突起部2315P(參照圖12B)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於至少一傾斜面部設置至少一個凹陷部及/或突起部。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將凹陷部1315D及突起部2315P之形狀設為半圓形狀,但並不限定於該形狀,例如可為三角形狀或四角形狀等,只要是可成為SAP之逃避區域之形狀、或是可對吸收體13進行暫施壓之形狀即可。再者,為了防止造成吸收體13破損,亦可採用使突起部2315P之前端呈曲線之形狀。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藉由複數個壓縮溝槽20連續地被形成於吸收體13之表面,來完成斜格子狀之排列圖案,但並不限定於此。複數個壓縮溝槽20亦可例如間歇地被形成於吸收體13之表面,且壓縮溝槽20之排列圖案亦可為:例如三角形、六角形等之多邊形之排列圖案;將直線狀、曲線狀、或波狀者加以排列之圖案等各種的排列圖案。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於吸收體13之上片材14側形成有壓縮溝槽20,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在吸收體13之背片材12側、或在吸收體13之上片材14側及背片材12側形成壓縮溝槽20。
除了上述實施形態以外,當然亦可加熱第1滾筒30而於壓縮吸收體13時對壓縮部分加熱,藉此使構成被層積於吸收
性芯材17上之片材部分之纖維容易伸展,而使被層積於吸收性芯材17上之片材部分更難以破損。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於一旋轉構件設置凸部31,而在旋轉構件間壓縮吸收體13,從而設有壓縮溝槽20,但亦可於壓擠構件設置凸部31,而在壓擠構件間壓縮吸收體13,從而設有壓縮溝槽20。
Claims (10)
- 一種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係於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形成壓縮溝槽者;其特徵在於,其具備有:壓縮手段,其具備有自外表面朝外方向突出之凸部,使上述凸部相對於上述吸收體移動而將上述吸收體壓縮從而在上述吸收體形成上述壓縮溝槽;上述凸部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1側面部對向之第2側面部、被配置於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間之頂面部、以及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及上述第2側面部中之至少任一者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
- 如請求項1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其中,上述凸部具備有:傾斜面部,其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及上述第2側面部與上述頂面部;將上述外表面與上述第1側面部之第1交點、及上述外表面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第2交點加以連結之第1直線係與上述頂面部平行,上述第1側面部及與上述第1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和上述第2側面部及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成為以上述第1直線之垂直二等分線的第2直線為對稱軸之線對稱。
- 如請求項1或2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其中,將液體穿透性之表面片材重疊於上述吸收體,使上述凸部抵接於上述表面片材,並以上述凸部壓縮上述表面片材及上述吸收體而於上述表面片材及上述吸收體形成上述壓縮溝槽。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其中, 上述傾斜面部具備有至少一個凹陷部及/或至少一個突起部。
- 一種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係製造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者;其特徵在於,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伴隨著具有自外周面朝外方向突出之凸部之旋轉構件之旋轉而以在上述吸收體形成對應於上述凸部之形狀之方式來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上述凸部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1側面部對向之第2側面部、被配置於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第2側面部之間之頂面部、及連續地連接上述第1側面部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且為伴隨著上述旋轉構件之旋轉而於上述吸收體形成由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與由上述頂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來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以及由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與密度變化區域一起復原為平滑地相連之步驟,其中,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非壓縮區域與由上述頂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之間藉由鄰接之上述側面部所壓縮而成者。
- 如請求項5之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其中,上述凸部進一步具備有連續地連接上述第2側面部與上述頂面部之傾斜面部,上述壓縮溝槽之形成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驟:伴隨著上述旋轉構件之旋轉而於上述吸收體形成由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區域之壓縮上述吸收體之步驟;及由與上述第2側面部連續地連接之上述傾斜面部所壓縮之暫施壓 區域與密度變化區域一起復原為平滑地相連之步驟,其中,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非壓縮區域與由上述頂面部所壓縮之壓縮區域之間藉由鄰接之上述側面部所壓縮而成者。
- 一種吸收性物品,係具備分散配置有吸收性樹脂且設有壓縮溝槽之吸收體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壓縮溝槽在成為最小截面積之剖面上具備有:壓縮區域、及以夾著上述壓縮區域之方式被配置且將非壓縮區域與上述壓縮區域之間平滑地相連之一對密度變化區域,在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之至少任一者中之與上述壓縮區域之鄰接部,上述吸收體之復原力大於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與纖維材料之結合力,在上述壓縮區域中,上述吸收體之復原力小於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與纖維材料之結合力。
-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縮區域其密度較上述非壓縮區域高,另一方面,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係密度自上述壓縮區域朝向上述非壓縮區域遞減者,於俯視觀察上述吸收體時,上述吸收體所包含之吸收性樹脂遍及上述壓縮區域與上述密度變化區域之交界而均勻地分佈。
- 如請求項7或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由包含纖維材料與吸收性樹脂之吸收性芯材、及覆蓋上述吸收性芯材之由纖維材料構成之被覆構件所構成,上述壓縮區域藉由上述吸收性芯材之吸收性樹脂與上述被覆構件之纖維材料之結合所設置。
-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性物品由上述吸收體、及覆蓋上述吸收體並且由纖維材料構成之液體穿透性之表面片材所構成,上述壓縮區域藉由上述吸收性芯材之吸收性樹脂與上述表面片材之纖維材料之結合所設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6408 | 2017-12-08 | ||
JP2017-236408 | 2017-12-08 | ||
JP2018177763A JP6547890B2 (ja) | 2017-12-08 | 2018-09-21 | 吸収性物品 |
JP2018177727A JP6547889B2 (ja) | 2017-12-08 | 2018-09-21 | 圧搾溝の形成装置、形成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
JP2018-177727 | 2018-09-21 | ||
JP2018-177763 | 2018-09-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6137A true TW201936137A (zh) | 2019-09-16 |
TWI688376B TWI688376B (zh) | 2020-03-21 |
Family
ID=67062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42507A TWI688376B (zh) | 2017-12-08 | 2018-11-28 | 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6547890B2 (zh) |
CN (1) | CN111432767B (zh) |
RU (1) | RU2747960C1 (zh) |
TW (1) | TWI6883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89756A (ja) * | 2021-12-16 | 2023-06-28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25708B2 (ja) * | 2002-03-28 | 2006-09-27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4492943B2 (ja) * | 2004-06-10 | 2010-06-30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RU2402999C2 (ru) * | 2005-06-15 | 2010-11-10 | Дайо Пейпер Корпорейшн | Одноразовый подгузник |
JP5576075B2 (ja) * | 2009-08-31 | 2014-08-2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
JP6175441B2 (ja) * | 2011-10-24 | 2017-08-02 | ボスティック,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吸収剤物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新規な方法 |
TWI504385B (zh) * | 2012-07-18 | 2015-10-21 | Kang Na Hsiung Entpr Co Ltd | A guide sheet for an absorbent article,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a molding die |
EP2881096B1 (en) * | 2012-08-02 | 2017-08-30 | Zuiko Corporation | Composite sheet production method and device |
JP5953288B2 (ja) * | 2013-11-28 | 2016-07-2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に係る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US20150282992A1 (en) * | 2014-04-08 | 2015-10-0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Embo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2018019803A (ja) * | 2016-08-01 | 2018-02-0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ボス溝の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09-21 JP JP2018177763A patent/JP65478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21 JP JP2018177727A patent/JP65478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1-28 TW TW107142507A patent/TWI688376B/zh active
- 2018-11-28 RU RU2020122208A patent/RU2747960C1/ru active
- 2018-11-28 CN CN201880078816.2A patent/CN11143276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32767A (zh) | 2020-07-17 |
CN111432767B (zh) | 2021-11-02 |
JP2019103781A (ja) | 2019-06-27 |
RU2747960C1 (ru) | 2021-05-17 |
JP2019103782A (ja) | 2019-06-27 |
TWI688376B (zh) | 2020-03-21 |
JP6547890B2 (ja) | 2019-07-24 |
JP6547889B2 (ja) | 2019-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73858B2 (en) | Absorptive 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
JP445901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398354B (zh) | A laminated body of a sheet-like member | |
EP2478881B1 (en) | Absorptive article | |
KR102592392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JP667432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45297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33885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201936137A (zh) | 壓縮溝槽之形成裝置、形成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 |
JP555209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829017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 |
JP6674968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06255191A (ja) | 使い捨てのパンツ型着用物品 | |
JP664644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19111789A1 (ja) | 圧搾溝の形成装置、形成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 |
JP6881272B2 (ja) | 圧搾溝の形成装置及び形成方法 | |
TWI637734B (zh) | Absorbent article | |
JP669330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453180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とその製造方法 | |
JP695425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20246397A1 (ja) | 伸縮性シート、及び該伸縮性シート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 |
TW201740898A (zh) | 吸收性物品 | |
WO2014196666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731312B2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JP6737106B2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