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6817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6817A
TW201926817A TW107142864A TW107142864A TW201926817A TW 201926817 A TW201926817 A TW 201926817A TW 107142864 A TW107142864 A TW 107142864A TW 107142864 A TW107142864 A TW 107142864A TW 201926817 A TW201926817 A TW 2019268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locking
contact
housing
lo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拓哉
志田祐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6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6817A/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之端子(40)以及鎖死構件(50)。又,端子(40),係構成為當在將該端子(4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接觸部(4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又,鎖死構件(50),係構成為當在將該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鎖死部(521、5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而,藉由使接觸部(4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纜線(20)作抵接,端子(40)係作彈性變形,藉由使鎖死部(521、5431)作抵接,鎖死構件(50)係作彈性變形。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連接器。
於先前技術中,作為連接器,例如,如同在日本特開平10-125416號公報(以下,標記為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一般,係周知有下述之構成者:亦即是,係具備有使FPC、FFC等之薄片狀的纜線被作插入之殼體、和在殼體中以可彈性變形的狀態而被作收容並與被插入至殼體內之纜線作導通連接之端子。   在此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所謂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亦即是,係揭示有藉由以被施加有插拔方向之力的纜線來使端子作彈性變形,而成為能夠進行纜線之插拔。
在設為上述之專利文獻1中所示之連接器(NON-ZIF形態之連接器)的情況時,由於係僅需要對於纜線施加插拔方向之力便能夠進行纜線之插拔,因此係能夠改善纜線之插拔作業性。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之連接器中,由於被插入至殼體中之纜線係僅藉由端子之彈性復原力而被作保持,因此係會有纜線簡單地從殼體而脫落之虞。   又,如同所謂的ZIF(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一般,係亦周知有使用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來提高纜線保持力的連接器。   然而,在使用有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的情況時,雖然能夠將纜線保持力提高,但是由於在纜線之插拔時係有必要對於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進行操作,因此纜線之插拔作業性係會惡化。   如此這般,在上述之先前技術中,係並無法在不使纜線之插拔作業性惡化的狀態下而謀求纜線保持力之提昇。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得到一種能夠提高纜線保持力並且亦能夠對於纜線之插拔作業性的惡化作抑制之連接器。   本發明之連接器,係具備有被形成有具備有使薄片狀之纜線被作插拔之纜線插入開口的收容空間之殼體、和被與被形成於前述纜線處之導體作電性連接之接觸部,並且具備有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之端子、和具有與被形成於前述纜線處之被鎖死部作卡合之鎖死部並且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之鎖死構件。又,前述端子,係構成為當在將該端子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之狀態下而將前述纜線插入至前述收容空間內時,前述接觸部會與前述纜線作抵接。又,前述鎖死構件,係構成為當在將該鎖死構件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之狀態下而將前述纜線插入至前述收容空間內時,前述鎖死部會與前述纜線作抵接。而,藉由使前述接觸部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前述纜線作抵接,前述端子係作彈性變形,藉由使前述鎖死部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前述纜線作抵接,前述鎖死構件係作彈性變形。   若依據本發明,則係可得到一種能夠提高纜線保持力並且亦能夠對於纜線之插拔作業性的惡化作抑制之連接器。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考圖面而作詳細說明。另外,在以下之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係包含有同樣的構成要素。故而,以下,係對於該些之同樣的構成要素而賦予共通之元件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又,以下,係將與電路基板之安裝面相正交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Z方向),並將在把連接器安裝於電路基板處的狀態下之接點所被並排設置的方向設為寬幅方向(Y方向),並且將與Z方向以及Y方向相正交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X方向),來進行說明。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在使被安裝於電路基板處之連接器位置於電路基板之上方處的狀態下之上方,規定為上下方向之上方。   藉由如同上述一般地來規定,在圖1~圖24所說明之連接器中,在將纜線插入至連接器中的狀態下之纜線厚度方向,係成為前後方向(X方向),連接器之長邊方向係成為寬幅方向(Y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係成為上下方向(Z方向)。   又,針對圖1~圖24中所示之連接器,係將纜線處之導體所露出之側規定為纜線之前方,來作說明。故而,在將纜線插入至連接器中的狀態下而與露出之導體相對向之側,係成為連接器之前側。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如同圖1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使FPC或FFC等之纜線(被連接構件)20被作插入的絕緣性之殼體30。另外,纜線20,係成為具備有表面(前面:其中一面)20a以及背面(後面:另外一面)20b之薄片狀(平板狀)。進而,纜線20係具備有可撓性,並成為能夠將纜線20朝向纜線厚度方向作彎折(彎曲)(參考圖1)。   又,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被與纜線20作導通連接之接點(端子)40、和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用以將被插入的纜線20之保持力提高之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   此連接器10,係如同圖1中所示一般,被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並為藉由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並與接點40作導通連接,來將纜線20和電路基板60作電性連接者。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安裝材料,係使用焊錫以及助焊劑,藉由將被形成於接點40處之安裝片(安裝部)413以及被形成於鎖死扣具50處之組裝片(組裝部)512焊接於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處,來將連接器10安裝在電路基板60上(參考圖5以及圖6)。此時,連接器10,係以在將安裝面60a設為水平時纜線插拔方向會成為上下方向的狀態,而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連接器10,係以纜線插拔方向會成為與安裝面60a相交叉之方向的狀態,而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連接器10,係身為所謂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並成為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纜線20之插拔。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成為亦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由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和鎖死解除。   薄片狀之纜線20,係如同圖2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本體部20c、和被連續設置於本體部20c處並被插入至殼體30內的插入端部20d,在此插入端部20d處,係被形成有複數之導體22a。複數之導體22a,係以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以特定之節距來作並排的方式,而被形成,並在纜線厚度方向(前後方向:X方向)之其中一側(前側)處露出。   又,纜線20係成為多層構造,並具備有藉由導體膜所形成的導體層22、和藉由絕緣體膜所形成並支持導體層22之支持層21(參考圖13)。另外,導體層22,係成為對應於複數之接點40的複數之配線圖案。   此種構造,例如,係可藉由在支持層211上印刷複數之導體膜,來形成導體層22,並在此導體層22上以其他之支持層21來作覆蓋,而形成之。此時,若是以不會使導電層22之前方端被作覆蓋的方式來設置其他之支持層21,則係形成使導電層22之前方端在其中一側(前後方向之前方)處而作了露出的纜線20。   藉由此,係得到具備有將導體層22之兩側藉由支持層21、21來作了包夾的3層構造之本體部20c和被與本體部20c作連續設置並在支持層21上被形成有導體層22的2層構造之插入端部20d的纜線20。在如此這般所得到的纜線20中,於插入端部20d處而在前後方向(X方向)之前方所露出的導體層22,係成為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以特定之節距來作並排的導體22a(參考圖2(a))。   另外,本體部20c以及插入端部20d之形成方法,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方法,而可藉由各種方法來形成。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纜線20係具備有補強板23。此補強板23,係使用玻璃環氧樹脂或不鏽鋼等所形成,並藉由接著劑等而被組裝於插入端部20d之後側(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處。具體而言,補強板23,係以與插入端部20d之略全體以及本體部20c之連結端部(與插入端部20d間之連結部分)之略全體相重疊的狀態,而被作組裝。   若是構成為在纜線20之端部處設置此種補強板23,則由於導體22a之全體係藉由補強板23而被作支持,因此,插入端部20d朝向上下方向(Z方向)而撓折的情形係被作抑制,而能夠對於導體22a被朝向上下方向(Z方向)彎折的情形作抑制。又,係成為係對於插入端部20d被朝向寬幅方向(Y方向)撓折的情形作抑制。如此這般,若是構成為對於插入端部20d撓折的情形作抑制,則係能夠將纜線20順暢地插入至殼體30內。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成為使纜線20之被設置有補強板23的部位之全體被插入至殼體30內。亦即是,纜線20,其之被設置有補強板23的部位,係成為插入區域201。   另一方面,在殼體30處,係如同圖3以及圖4中所示一般,被並排設置有具備導電性之複數之接點40。各接點40,係具備有被與纜線20之導體22a作導通連接的接觸部431。在本實施形態中,各接點40,係以使各個的接觸部431在寬幅方向Y上以特定之節距(與導體221之節距略相同之節距)來作並排設置的方式,而被保持於殼體30處。而,在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時,各接點40之接觸部431係成為與所對應之導體22a分別作接觸。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於纜線20處,露出於外部之導體22a係僅被形成於纜線厚度方向(前後方向:X方向)的其中一側(前側)處,並構成為僅在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使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之導體22a,係至少被形成在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將被與導體22a作導通連接之複數之接點40在殼體30之寬幅方向(Y方向)上以並排於略一直線上的方式來作配置,而構成作為訊號傳輸用之接點來使用的端子群40G(參考圖3以及圖4)。   又,在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處的寬幅方向(Y方向)之兩端處,係如同圖2(a)中所示一般,於寬幅方向(Y方向)之外側而開口的切缺狀之保持孔24,係以貫通纜線厚度方向(X方向)的方式而被形成。   此保持孔24,係為相當於在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中的狀態下而使鎖死扣具50之後述之鎖死部521、531作卡合的被鎖死部者。故而,鎖死扣具50,在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中時,係以使鎖死部521、531被卡合於保持孔24處的狀態而被保持於殼體30處。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中時,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係被卡止(卡合)於纜線20之保持孔24處,並成為進行有被插入至殼體30中之纜線20的脫落防止(參考圖18)。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保持孔24,係在插入區域201之寬幅方向(Y方向)的其中一側以及另外一側處各被形成有1個。進而,各保持孔24,係被形成於較插入區域201處之複數之導體22a所被形成的區域而更靠寬幅方向(Y方向)的外側處。因此,與各保持孔24相卡合之鎖死扣具50,係分別被配置在較端子群40G而更靠寬幅方向(Y方向)之外側處。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使2個(複數)的鎖死扣具50被卡合於1個的保持孔24中。具體而言,在位置於較殼體30處之端子群40G而更靠寬幅方向(Y方向)之其中一側的部位處,2個的鎖死扣具50、50係以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並排的方式而被作保持。又,在位置於較殼體30處之端子群40G而更靠寬幅方向(Y方向)之另外一側的部位處,亦同樣的,2個的鎖死扣具50、50係以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並排的方式而被作保持。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4個的鎖死扣具50和構成端子群40G之複數之接點40,係以並排在略一直線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   殼體30,係藉由合成樹脂等之絕緣材料而被形成,並如同圖7以及圖8中所示一般,成為在寬幅方向上為細長之略直方體狀。在此殼體30之前後方向(X方向:纜線厚度方向)的略中間部處,係被形成有將從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插入的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作收容的袋狀之收容空間300(參考圖9以及圖10)。   具體而言,殼體30,係如同圖8(b)中所示一般,具備有被配置在前後方向之前方處並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前壁(第1壁部)310、和在前後方向之後方處以與前壁310相對向之方式而被作配置並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後壁(第2壁部)320。   又,殼體30,係具備有被連續設置於前壁310以及後壁320之寬幅方向之端部處並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並且在寬幅方向上相對向的一對之連結壁(第3壁部)330、330。亦即是,前壁310之寬幅方向之其中一端和後壁320之寬幅方向之其中一端,係藉由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中之其中一方之連結壁330而被作連結,前壁310之寬幅方向之另外一端和後壁320之寬幅方向之另外一端,係藉由另外一方之連結壁330而被作連結。   進而,殼體30,係具備有被連續設置於前壁310、後壁320以及一對之連接壁330、330之下端處並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以及寬幅方向的底壁(第4壁部)340,並作為全體而被形成為於上方作了開口的有底之四角筒狀。而,殼體30之朝向上方的開口部,係成為收容空間30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此纜線插入開口300a,係成為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為細長之扁平的矩形狀。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殼體30之內部,係被形成有藉由前壁310之後面(第1內面)311和後壁320之前面(第2內面)321和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之側面(第3內面)331、331以及底壁340之上面(第4內面)341所區劃出的收容空間300。   另外,殼體30,係只要藉由前壁310和後壁320來區劃出收容空間300之前後即可,寬幅方向Y之兩端,係亦可構成為藉由以與殼體30相獨立之其他構件所形成的構件(例如,金屬板或樹脂板等)來作區劃。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前壁310之後面311的上部,係成為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作傾斜的傾斜面311a,後壁320之前面321的上部,係成為朝向上方且朝向後方作傾斜的傾斜面312a。進而,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之側面331、331的上部,係成為朝向上方且朝向外側作傾斜的傾斜面331a、331a。亦即是,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之側面331、331的上部,係成為以隨著朝向上方而相互分離的方式來作傾斜的傾斜面331a、331a。而,一對之傾斜面331a、331a,係分別被連續設置於傾斜面311a以及傾斜面321a處。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殼體30之上部的內側處係被形成有朝向下方且朝向中央的錐狀部30a(參考圖8(b))。又,藉由於殼體30之上部的內側處被形成有朝向下方且朝向中央的錐狀部30a,在收容空間300之開口側端部處的開口面積(寬幅方向之開口長度以及前後方向之開口長度),係成為隨著朝向下方(深處側)而縮小。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來使殼體30具備有用以將纜線20導入至收容部300之深處側的導入功能。亦即是,就算是於在前後左右而產生些許偏移的狀態下來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亦係被殼體30之錐狀部30a所導引,並成為能夠將纜線20更順暢地一直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之深處側。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後壁320之開口側(上側: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的寬幅方向之中央處,係以貫通前後方向(X方向)的方式而被形成有朝向上方開口之切缺部322(參考圖7以及圖8)。亦即是,後壁320,係成為使上部處之寬幅方向之中央朝向下方(與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而作了凹陷的形狀,在從後方來對於殼體30作觀察時,係成為能夠視覺辨認到前壁310之後面311的上部。   具體而言,切缺部322,係如同圖8(a)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以分別被連續設置在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之傾斜面331a、331a處的方式所形成的一對之外側切缺部322a、322a。又,切缺部322,係具備有被連續設置在一對之外側切缺部322a、322a處並且較一對之外側切缺部322a、322a而更朝向下方作了切缺的形狀之內側切缺部322b。此內側切缺部322b,係以使寬幅方向之兩端分別成為較在將複數之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處時所形成的端子群40G之寬幅方向的端緣而更些許靠外側的方式,而被形成(參考圖4(a))。亦即是,內側切缺部322b,在從後方來對於殼體30作觀察時,係以使寬幅方向之位置與端子群40G略相互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在一對之外側切缺部322a、322a所被形成之部位處而被保持在殼體30處。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在後壁320之上部處設置切缺部322,係成為能夠對於纜線20之對收容空間300內的插入狀態作確認。   具體而言,係構成為使內側切缺部322b所被形成的部位之後壁320之高度位置,成為較在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入結束了的狀態(鎖死部521、531被卡止於保持孔24處之狀態)下之補強板23之上端(本體部20c側之端緣)的高度位置而更些許高(參考圖15)。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從後方來對於殼體30作觀察時,藉由對於補強板23是否露出於後壁320之上方一事進行目視,係能夠確認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入是否結束。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底壁340處,貫通上下方向之接點插通孔342係以在寬幅方向上並排的方式而被作複數之形成,接點40,係成為從此接點插通孔342而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並被固定保持於殼體30處。亦即是,各接點40,係成為藉由從下方(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內而被固定保持於殼體30處(參考圖5)。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接點插通孔342與收容空間300相通連,係成為在殼體30處以貫通上下方向(Z方向)的方式而被設置有複數之收容接點40之接點收容空間360。進而,各別的接點收容空間360,係成為藉由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隔壁350而使寬幅方向(Y方向)之兩側被作區隔(參考圖5)。亦即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收容空間360,係藉由前壁310和後壁320以及隔壁350,來以貫通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被形成。又,在各別的接點收容空間360中,係成為從下方而被插入有1個的接點40。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殼體30處,藉由前壁310之後面311和後壁320之前面321和相鄰之隔壁350、350之相互對向之側面350a、350a來除了上下以外所在四方區劃出的複數之接點收容空間360,係以在寬幅方向上並排的方式而被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隔壁350,係如同圖9中所示一般,從前壁310之後面311起朝向後壁320側而被作延伸設置。此時,在隔壁350之後面351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空隙。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薄片狀之纜線20的對於收容空間300之插入,係成為不會被隔壁350所阻礙。   進而,區劃出接點收容空間360之隔壁350,係在沿著寬幅方向(Y方向,隔壁350之厚度方向)作觀察的狀態下,以使後部成為多段狀的方式而被形成。   具體而言,隔壁350之後面351,係成為具備有位置在上部(開口側)處並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傾斜之開口側傾斜面351a和在開口側傾斜面351a之下端(深處側之端緣)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開口側鉛直面351b和在開口側鉛直面351b之下端(深處側之端緣)處被作連續設置並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傾斜之深處側傾斜面351c以及在深處側傾斜面351c之下端(深處側之端緣)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深處側鉛直面351d的彎曲面。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開口側傾斜面351a,係以略沿著包含前壁310之傾斜面311a之平面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沿著寬幅方向作觀察時,開口側傾斜面351a和傾斜面311a係成為略相重疊。   如此這般,藉由將隔壁350之後部設為多段狀,個壁350之後面351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的空隙,係成為從開口側(上側)起朝向深處側(下側)而階段性地變窄。又,深處側鉛直面351d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的空隙,係被設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插入區域201之最大厚度)而更些許大(參考圖13)。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前後方向作觀察時,在與各保持孔24相對應之部位處,貫通上下方向之鎖死扣具插通孔343,係以在寬幅方向上作並排的方式而各被形成有2個。而,鎖死扣具50,亦係成為從鎖死扣具插通孔343而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並被固定保持於殼體30處。亦即是,各鎖死扣具50,係成為藉由從下方(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內而被固定保持於殼體30處(參考圖6)。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鎖死扣具插通孔343與收容空間300相通連,係成為在殼體30處以貫通上下方向(Z方向)的方式而被設置有複數之收容鎖死扣具50之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進而,各別的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係成為藉由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隔壁350A而使寬幅方向Y之兩側被作區隔(參考圖6)。亦即是,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係藉由前壁310和後壁320以及隔壁350A,來以貫通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被形成。又,在各別的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係成為從下方而被插入有1個的鎖死扣具50。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殼體30處,藉由前壁310之後面311和後壁320之前面321和相鄰之隔壁350A、350A之相互對向之側面350aA、350aA來除了上下以外所在四方區劃出的複數之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係在較複數之接點收容空間360所被形成之區域而更靠寬幅方向外側處,而2個2個地被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隔壁350A,亦係從前壁310之後面311起朝向後壁320側而被作延伸設置,在隔壁350A之後面351A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空隙(參考圖10)。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薄片狀之纜線20的對於收容空間300之插入,係成為不會被隔壁350A所阻礙。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所被形成之部位處的前壁310之後面311,在沿著寬幅方向來作觀察時,傾斜部係成為與隔壁350之開口側傾斜面351a略相重疊,鉛直部係成為與隔壁350之開口側鉛直面351b略相重疊。   而,隔壁350A,係被形成於前壁310之後面311處的鉛直部之深處側處,在沿著寬幅方向(Y方向,隔壁350之厚度方向)作觀察的狀態下,係成為略直角梯形狀。具體而言,隔壁350A之後面351A,係成為具備有位置在上部(開口側)處並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傾斜之傾斜面351aA和在傾斜面351aA之下端(深處側之端緣)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鉛直面351bA的彎曲面。   而,在沿著寬幅方向作觀察時,隔壁350A之傾斜面3541aA,係成為與隔壁350之開口側傾斜面351c略相重疊,鉛直面351bA係成為與深處側鉛直面351d略相重疊。故而,在鉛直面351bA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亦係被形成有較纜線20之厚度(插入區域201之最大厚度)而更些許大的空隙。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時,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首先係成為被導入至藉由隔壁350之上部(開口側傾斜面351a、開口側鉛直面351b以及深處側傾斜面351c)和隔壁350A之上部(傾斜面351aA)而使前方被作了區劃的空間中。之後,係成為被配置在藉由鉛直面351bA以及深處側鉛直面351d而使前方被作了區劃的細縫狀之空間中。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於殼體30內形成有收容空間300,該收容空間300,係具備有使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首先被作導入之纜線導入空間301、和被連續設置於纜線導入空間301處並接受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的纜線接受空間302(參考圖9以及圖10)。   又,在後壁320處,係如同圖9中所示一般,被形成有使下側朝向前方突出的階差部323。具體而言,在後壁320之前面321的下端處,水平面323a係以朝向前方而延伸存在的方式來作連續設置,並且,在水平面323a之前端處,鉛直面323b係以朝向後方而延伸存在的方式來作連續設置,藉由此,而形成階差部323。而,藉由面向上方之水平面323a,纜線20之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在將纜線20作插入時纜線20所移動之方向)的移動係成為被作限制(參考圖15)。   接點40,係如同上述一般,在殼體30之寬幅方向(Y方向)上被並排設置有複數。各接點40,係如同圖11中所示一般,成為將1枚的帶板狀之金屬構件朝向板厚方向作了彎折的形狀,在側面觀察時係成為略U字狀。此種接點40,例如,係可藉由對於帶板狀之金屬構件施加彎折加工來形成之。   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具備有在前壁31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上方的鉛直片410、和在鉛直片410之上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彎曲為略半圓弧狀之彎曲部420、和在彎曲部420之下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下方的彈簧片430。亦即是,鉛直片410以及彈簧片430,係使各別之上端彼此藉由彎曲部430而被作連結,藉由使彎曲部430撓折,彈簧片430係成為能夠相對於鉛直片410而彈性地相對移動。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鉛直片410之下部處,係被形成有相較於上部而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成為更廣寬幅之廣寬幅部411,在此廣寬幅部411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寬幅方向之外側而突出的壓入突起412。而,在將接點40插入至接點收容空間360內時,壓入突起412係成為咬入至隔壁350之側面350a中。亦即是,接點40係成為藉由壓入突起412而被壓入至殼體30中。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成為被壓入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前壁310之接點收容空間360所被形成的部位處之後面311,係成為具備有被收容在接點收容空間360中之接點40之廣寬幅部411(鉛直片410之下部)所接觸的深處側鉛直面311b和從深處側鉛直面311b之上端起而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前方處的水平面311c和在水平面311c之前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傾斜之傾斜面311d以及在傾斜面311d之上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一直延伸存在至纜線插入開口300a處之開口側鉛直面311e的彎曲面(參考圖5以及圖9)。   如此這般,藉由使在前壁310之接點收容空間360所被形成的部位處之後面311作彎折,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鉛直片410之上部係成為隔著空隙而與後面311相對向。亦即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作了收容的狀態下,係以能夠使鉛直片410以與深處側鉛直面311b之上端之間的接觸部位作為基點而朝向前方作彈性變形的方式,來形成接點收容空間360。   又,在鉛直片410之下端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安裝片(安裝部)413,係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前方。此安裝片413,係亦作為在接點40之對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之插入時的接點40之對於殼體30之最大插入量作限制的擋止構件而起作用。亦即是,在接點40之對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之插入時,藉由使安裝片413之上面與底壁340之下面作抵接,接點40之朝向上方的移動係成為被作限制。   又,安裝片413係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上,並以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前壁310之前方的方式而被形成。而,藉由將安裝片413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來作焊接,連接器10係成為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參考圖5)。藉由此,在將安裝片(安裝部)413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時,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係會成為與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之安裝面60a相交叉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彈簧片430之途中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後方而以略半圓弧狀來突出之接觸部431。此接觸部431,例如,係可藉由將彈簧片430之一部分朝向板厚方向作彎曲,來形成之。而,係藉由使以略半圓弧狀而突出的接觸部431與導體22a作接觸,來將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接觸部431之寬幅方向(Y方向)的兩端係藉由衝壓加工等而被壓潰。藉由此,來使對於導體22a之推壓力集中於寬幅方向(Y方向)之中央部處,而使接觸部431之對於導體22a的推壓力提升。   又,在彈簧片430處之接觸部431的下方處,係被形成有在接觸部431之下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鉛直片432、和在鉛直片432之下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朝向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作了彎折的彎折部433以及在彎折部433之下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定位片434。   而,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時,定位片434係成為從前方而與被形成於後壁320處之階差部323的鉛直面323b作接觸(參考圖5)。此時,定位片434係可相接分離地而與鉛直面323b作接觸。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成為在使彈簧片430以相較於自由狀態而更位置在靠鉛直片410側的方式來作了彈性變形的狀態下,被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亦即是,在使定位片434與鉛直面323b作了接觸的狀態下,定位片434係成為對鉛直面323b作按壓(朝向後側作推壓)。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在將鉛直片410設為能夠以與深處側鉛直面311b之上端之間的接觸部位作為基點而朝向前方作彈性變形並且將彈簧片430設為能夠相對於鉛直片410而相對性位移的狀態下,被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亦即是,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從於鉛直片410處之與深處側鉛直面311b之上端之間的接觸部位(與廣寬幅部411間之邊界部分)起而至定位片434為止之略U字狀的部位,係作為彈簧部(可彈性變形之部位)而起作用(參考圖14以及圖15)。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在使大半被收容在被形成於相鄰之隔壁350、350之間之溝部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後端),係位置在較隔壁350之後面351而更靠後側處,並成為露出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參考圖13)。亦即是,在接點40被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被配置)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在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和後壁320之前面321(在纜線厚度方向上與接觸部431相對向之面)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第1間隙G1。此第1間隙G1,係被形成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在插入區域201處之導體22a所露出的部分之厚度)T1而更小(參考圖13)。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並且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係成為被形成有在纜線厚度方向上而擴廣之第1間隙G1。此第1間隙G1,係身為在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處之接觸部431所被作配置之部位處而被形成之間隔,並指在較接觸部431而更靠纜線20所被作插入之側處而形成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而,此間隔(第1間隙G1),係被形成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成為能夠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纜線20,而朝向使第1間隙G1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   具體而言,藉由在將纜線20從纜線插入開口300a而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所被施加於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之力,係以使接觸部431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來使接點40作彈性變形。亦即是,係藉由使被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而施加有力的纜線20與接觸部431作抵接,來使接點40作彈性變形,並使接觸部431朝向前方移動。藉由此,第1間隙G1(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和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的間隔)係成為變大。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當在將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接觸部4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的方式,來構成接點40。又,藉由使接觸部4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接點4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最初會與接觸部431之上面(於上方且於後方成為凸之圓弧狀之彎曲面)431a作抵接。亦即是,係成為纜線20會在較彎曲部420之與彈簧片430之間之連結部分而更後側的位置處與接點40作抵接。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成為在使彎曲部420之後端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的前後方向之間隔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大的狀態下,被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導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對向,纜線20之前方端係成為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作抵接。   另外,接點40,係並不需要藉由對於帶板狀之金屬構件施加彎折加工來形成上述之形狀,例如亦可使用模具等來製造出設為上述之形狀之接點40。又,亦並不需要將接點40設為上述之形狀,接點40之形狀係可設為各種之形狀。又,係亦可藉由打穿加工或衝壓加工等來形成接點40。   另外,在如同本實施形態一般之設為所謂的NON-ZIF (Non-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10的情況時,若是僅藉由接點40之彈性復原力而進行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保持,則係並無法將纜線保持力提高,而會有纜線20簡單地從殼體30而脫落之虞。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能夠將纜線保持力提高。   此時,若是如同所謂的ZIF(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一般地而構成為使用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來提高纜線保持力,則由於在纜線之插拔時係有必要對於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進行操作,因此纜線之插拔作業性係會惡化。   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能夠對於纜線之插拔作業性的惡化作抑制。   具體而言,連接器10,係設為具備有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並構成為將此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該鎖死扣具50,係具有與被形成於纜線20處之保持孔(被鎖死部)24作卡合之鎖死部521、531。   又,係構成為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由鎖死扣具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和鎖死解除。   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被形成為薄板狀,並從下方而被插入至在使板厚方向與寬幅方向(Y方向)略相互一致的狀態下而被形成殼體30處之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參考圖6以及圖12)。此種鎖死扣具50,例如,係可藉由對於薄板金屬進行打穿加工來形成之。   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具備有基部510,此基部510之上部係成為壓入部511。而,係構成為藉由將此壓入部511壓入至前壁310之後面311與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來使鎖死扣具50被保持於殼體30處。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不僅是接點40,就連鎖死扣具50亦係成為被壓入保持於殼體30處。此時,包含壓入部511之基部510,係在使相對於殼體30之相對移動被作了限制的狀態下而被作保持。   又,在基部510之下端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組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組裝片(安裝部)512,係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此組裝片512,係亦可作為在鎖死扣具50之對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之插入時的鎖死扣具50之對於殼體30之最大插入量作限制的擋止構件而起作用。亦即是,在鎖死扣具50之對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之插入時,藉由使組裝片512之上面與底壁340之下面作抵接,係能夠使鎖死扣具50之朝向上方的移動被作限制。   又,組裝片512,係以在將鎖死扣具50收容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後壁320之後方的方式而被形成。而,組裝片512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係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參考圖6)。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之安裝片413係在殼體30之前方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鎖死扣具50之組裝片512係在殼體30之後方(包夾著殼體30而位於纜線厚度方向上之與安裝片413相反側)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   又,在壓入部511之前部處,係被連續設置有於前壁31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略棒狀之前側臂部(第1臂部)520。另一方面,在壓入部511之後部處,係被連續設置有在前後方向(纜線厚度方向)上而與前側臂部520相對向並於後壁32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略棒狀之後側臂部(第2臂部)530。而,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係分別在壓入部511處可彈性變形地而被作連續設置,並成為能夠相對於壓入部511而沿著XZ平面(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作相對移動。又,後側臂部530,係成為能夠相對於前側臂部520而沿著XZ平面(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作相對移動。   而,在前側臂部520之前方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後方(作了插入的纜線20)而突出之鎖死部521,在後側臂部530之前方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方(作了插入的纜線20)而突出之鎖死部531。   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部521,係成為藉由開口側傾斜面521a以及深處側傾斜面521b所區劃出的略山型之突起,並以使開口側傾斜面521a成為較深處側傾斜面521b而傾斜更為平緩的方式,來形成鎖死部521。亦即是,係構成為相較於深處側傾斜面521b而使開口側傾斜面521a之與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鉛直面(YZ平面)之間所成的角度(銳角)變小。   又,鎖死部531,係成為藉由開口側傾斜面531a以及深處側傾斜面531b所區劃出的略山型之突起,並以使開口側傾斜面531a成為較深處側傾斜面531b而傾斜更為平緩的方式,來形成鎖死部531。亦即是,係構成為相較於深處側傾斜面531b而使開口側傾斜面531a之與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鉛直面(YZ平面)之間所成的角度(銳角)變小。   而,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係以在前後方向(纜線厚度方向)上相對向的方式而被形成。亦即是,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在將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Y方向(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係以在Z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上會成為略相同位置的方式而被形成。   進而,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並且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之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插入結束狀態)下,會存在於與纜線20之保持孔(非鎖死部)24相對應之位置處。亦即是,係以在插入結束狀態下,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會被卡止於保持孔24處的方式,來分別設定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之臂長。   而,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Y方向(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係成為在Z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上會成為略相同位置(參考圖6)。亦即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係成為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而並排於略一直線上。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所被形成之部位處的後壁320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方以及下方而開口之溝部324,並構成為使後側臂部530之大半會被收容在此溝部324內(參考圖6)。又,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並且纜線20並未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會在纜線接受部300內(溝部324之外側,纜線接受空間302內)而露出。   亦即是,在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所被形成的部位處之後壁320之前面321,係成為具備有位置在上部(開口側)處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開口側鉛直面321b和從開口側鉛直面321b之下端(深處側之端緣)起朝向後方作延伸設置之水平面321c以及在水平面321c之後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深處側鉛直面321d的彎曲面。又,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鎖死部531之前方端會位置在較開口側鉛直面321b而更前側處並在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而露出。   亦即是,在鎖死扣具50被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將鎖死扣具50收容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的狀態)下,鎖死部521、5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被配置)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   另一方面,前側臂部520,係在使大半被收容在被形成於相鄰之隔壁350A、350A之間之溝部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位置在較隔壁350A之後面351A而更靠後側處,並成為露出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在鎖死部521之前方端(後端)和鎖死部531之前方端(前端)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第2間隙G2。此第2間隙G2,亦係被形成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在插入區域201處之導體22a所露出的部分之厚度)T1而更小(參考圖16)。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並且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係成為被形成有在纜線厚度方向上而擴廣之第2間隙G2。此第2間隙G2,係身為在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處之鎖死部521、531所被作配置之部位處而被形成之間隔,並指在較鎖死部521、531而更靠纜線20所被作插入之側(鎖死部521與鎖死部531之間)處而形成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而,此間隔(第2間隙G2),係被形成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鎖死扣具50收容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的狀態下,前側臂部520之前面和前壁310之後面311係成為隔著空隙而相互對向,後側臂部530之後面和後壁320之前面321係成為隔著空隙而相互對向。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前側臂部520係成為能夠以與壓入部511之間之連結側作為基點來朝向前方作彈性變形,後側臂部530係成為能夠以與壓入部511之間之連結側作為基點來朝向後方作彈性變形。   又,鎖死扣具50,係成為能夠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纜線20,而朝向使第2間隙G2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   具體而言,藉由在將纜線20從纜線插入開口300a而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所被施加於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之力,係以使鎖死部521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前側臂部520作彈性變形,並且以使鎖死部531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亦即是,係藉由使被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而施加有力的纜線20與鎖死部521、531作抵接,來使鎖死扣具50作彈性變形,並使鎖死部521朝向前方移動且使鎖死部531朝向後方移動。藉由此,第2間隙G2(鎖死部521和鎖死部531之間的間隔)係成為變大。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當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鎖死部521、5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的方式,來構成鎖死扣具50。又,藉由使鎖死部521、5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鎖死扣具5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最初會與鎖死部521、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作抵接。亦即是,鎖死扣具50,係以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抵接於開口側鉛直面321b處的狀態下會使開口側傾斜面521a之上端位置在較纜線20之前面20a而更靠前方並且會使開口側傾斜面531a之上端位置在較纜線20之後面20b而更靠後方處的方式,而被收容在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之前方端係成為會與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作抵接。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構成為亦能夠藉由鎖死部521、531與被施加有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在將纜線20拔去時纜線20所移動之方向)之力之纜線20作抵接一事,而朝向使第2間隙G2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   亦即是,在將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拔去時,纜線20係成為會與鎖死部521、531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作抵接。而,係藉由使被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而施加有力的纜線20與鎖死部521、531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作抵接,來使鎖死扣具50作彈性變形,並使鎖死部521朝向前方移動且使鎖死部531朝向後方移動。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21、5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有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殼體30作了觀察的狀態下,當使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朝向下方來作了移動的情況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並且鎖死部521、5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纜線20係成為絕對會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作抵接。亦即是,係將連接器10之構成,設為若是並不使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雙方作彈性變形則便無法將纜線20一直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之深處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雖然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之纜線接受空間302內但是卻並未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作接觸的狀態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21、531之一部分係成為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纜線接受空間302,係被形成於收容空間300之深處側(下部)處,並藉由殼體30之內面的下部而被區劃出來。   具體而言,收容空間300,係以延伸存在於纜線插拔方向上的方式而被形成,並藉由將前壁310側之內面設為多段狀,來形成為會從纜線插入開口300a側起朝向深處側而階段性地縮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為狹窄)。而,收容空間300中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變得最窄的深處側,係成為纜線接受空間302。   又,在從纜線插入開口300a側來沿著纜線插拔方向而對於殼體30作了觀察的情況時,於成為纜線接受空間302的區域中,係包含有在寬幅方向上為細長之略長方形狀的區域R1(參考圖19)。此區域R1,係藉由將鉛直面351bA和深處側鉛直面351d作連結的線段,而使前方被區劃出來。又,區域R1,係藉由後壁320之前面(第2內面)321而使後方被區劃出來,並藉由一對之連結壁330、330之側面(第3內面)331、331而使側方被區劃出來。   而,區域R1,係成為較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而更大上一圈,此區域R1係成為能夠接受移動至了下方的纜線20之纜線接受開口。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如同圖19中所示一般,在設為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   此時,在區劃出區域R1之後方的後壁320之前面321與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後端)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此間隔(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係為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移動至較接觸部431而更深處側時前方端面20e所通過之空隙,並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在本實施形態中,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係成為第1間隙G1。   又,鎖死扣具50,亦係在設為鎖死部521、53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參考圖19)。   此時,於相互在纜線厚度方向上而對向的鎖死部521之前方端和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2。此間隔(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2,係為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移動至較鎖死部521、531而更深處側時前方端面20e所通過之空隙,並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在本實施形態中,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2,係成為第2間隙G2。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使纜線20之後面20b與將纜線接受空間302之後方作區劃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之前端面20e作了觀察時(圖19所示之狀態時),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係成為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前邊20f而於前後被作分斷。   又,在圖19中所示之狀態時,鎖死部52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係成為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前邊20f而於前後被作分斷,並且鎖死部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31a係成為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後邊20g而於前後被作分斷。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內時,纜線20係成為會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以及鎖死部521、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作接觸。亦即是,在將纜線20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內時,係成為能夠對起因於纜線20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以外之部分作接觸而導致接點40之彈性變形被阻礙的情形作抑制。進而,係成為亦能夠對起因於與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以外之部分作接觸而導致鎖死扣具50之彈性變形被阻礙的情形作抑制。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以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配置在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近旁處的狀態下之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作了觀察的情況時,僅有前方端側之一部分會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的方式,來構成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   如此一來,在從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起直到成為插入結束狀態為止的期間中,係能夠使纜線20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作抵接,而成為能夠更確實地使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作彈性變形。   另外,鎖死扣具50,係並不需要藉由對於薄板金屬進行打穿加工來使其成為上述之形狀,例如亦可使用模具等來製造出設為上述之形狀之鎖死扣具50。   又,亦並不需要將鎖死扣具50設為上述之形狀,鎖死扣具50之形狀係可設為各種之形狀。例如,係可構成為在殼體30之前壁310處係被形成有朝向下方而開口的壓入凹部312,而採用被形成有被壓入至此壓入凹部312中之壓入突起的鎖死扣具。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構成為並不在前壁310處設置壓入凹部312。   又,係亦可藉由對於帶板狀之金屬構件施加彎折加工或衝壓加工等來形成鎖死扣具50。   接著,針對在纜線之插拔時的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動作,基於圖13~圖18來作說明。   首先,在纜線20之對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的插入之途中並且纜線20並未與接點40作接觸的狀態時,如同圖13中所示一般,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的前方端係以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相互分離的狀態而被作配置。此時,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之前方端(下端),係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隔著空隙而於上下方向相對向。   又,在纜線20並未與接點40作接觸的狀態時,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纜線20係成為亦並未與鎖死扣具50作接觸的狀態。亦即是,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之前方端,係以與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相互分離的狀態而被作配置。此時,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之前方端,係與開口側傾斜面521a以及開口側傾斜面531a隔著空隙而於上下方向相對向。   故而,在圖13以及圖16中所示之狀態下,纜線20,係成為並未與接點40作接觸並且也並未與鎖死扣具50作接觸的非接觸狀態。   而,若是將非接觸狀態之纜線20更進而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之深處側,則纜線20之前方端係成為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作抵接。又,纜線20之前方端,係與對於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之抵接略同時地,而成為與鎖死部521、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作抵接。   之後,若是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以及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作了抵接的狀態下,而將纜線20以特定值以上之力來更進一步朝向下方作推入,則纜線20之與上面431a之間之抵接位置以及與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之間之抵接位置,係成為朝向前方端側(上面431a以及開口側傾斜面521a係為後側,開口側傾斜面531a係為前側)作移動。   如此這般,藉由使纜線20之與上面431a之間之抵接位置朝向前方端側作移動,接點40係成為以使接觸部431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具體而言,鉛直片410係以與深處側鉛直面311b之上端之間的接觸部位作為基點而朝向前方作彈性變形,並且彎曲部420係撓折,彈簧片430係成為朝向鉛直片410而作相對性位移(參考圖14)。   又,藉由使纜線20之與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之間之抵接位置朝向前方端(鎖死部521、531之前方端)側作移動,前側臂部520係成為以使鎖死部521之前方端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並且後側臂部530係成為以使鎖死部531之前方端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具體而言,前側臂部520係成為以與壓入部511之間之連結側作為基點來朝向前方作彈性變形,並且後側臂部530係成為以與壓入部511之間之連結側作為基點來朝向後方作彈性變形(參考圖17)。   亦即是,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係成為藉由被施加於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下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其中一側)之力,而朝向使第1間隙G1以及第2間隙G2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   而,若是纜線20之與上面431a之間之抵接位置一直移動至前方端處,則藉由接點40之彈性復原力,接觸部431係成為對導體22a作推壓,接觸部431係成為壓接於導體22a處(參考圖14)。又,若是纜線20之與開口側傾斜面521a、531a之間之抵接位置一直移動至前方端處,則藉由前側臂部520之彈性復原力,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成為對纜線20之前面20a作推壓,藉由後側臂部530之彈性復原力,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係成為對纜線20之後面20b作推壓(參考圖17)。此時,纜線20之較保持孔24而更前方端側(下側),係成為藉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而被作挾持。   如此這般,在圖14以及圖17中所示之狀態下,纜線20,係在對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之插入途中,成為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壓接於纜線20處的狀態(插入途中狀態)。而,在此插入途中狀態下,當使纜線20朝向上下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作了移動時,接觸部431係成為具備有特定之接觸壓地而在導體22a上滑動。又,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成為具備有特定之接觸壓地而在纜線20之前面20a上滑動,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係成為具備有特定之接觸壓地而在纜線20之後面20b上滑動。   故而,若是與由接觸部431所致之推壓力以及由鎖死部521和鎖死部531所致之挾持力相抗衡地而將纜線20更進一步朝向下方作推入,則係成為一面使接觸部431在導體22a上滑動一面使纜線20移動至殼體30之下方(參考圖15)。又,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成為在纜線20之前面20a上滑動,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係成為在纜線20之後面20b上滑動。亦即是,纜線20,係成為一面藉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而被作挾持,一面移動至殼體30之下方處。   而,若是將纜線20朝向下方作推入直到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與階差部323之水平面323a作接觸為止,則接點40之接觸部431係在導體22a上更進一步滑動,並成為壓接於導體22a之本體部20c側的部位處(參考圖15)。   另一方面,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係成為在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與階差部323之水平面323a作接觸之前,便被導入至保持孔24中(參考圖18)。亦即是,緊接於將纜線20一直推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之最深處部之前,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係卡合於保持孔24處,纜線20係成為藉由鎖死扣具50而被作鎖死。   在此圖15以及圖18中所示之狀態下,纜線20,係成為對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之插入結束了的狀態(插入結束狀態)。而,在此插入結束狀態下,纜線20,係在藉由鎖死扣具50而被作了鎖死的狀態下,被與接點40作導通連接。   另外,在插入結束狀態下,鎖死部521、531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係與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相對向,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係被卡止於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處,藉由此,來成為進行纜線20之防止脫落。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同圖13~圖15中所示一般,係構成為藉由將纜線20自身朝向下方作推入,來使接點40作彈性變形,並成為能夠使接點40之接觸部431與纜線20之導體22a作接觸。   具體而言,藉由使接點40作彈性變形並使接點40之接觸部431從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之導體22a之前方端側起朝向本體部20c側滑動,接觸部431係成為壓接於導體22a之本體部20c側的部位處。   又,如同圖16~圖17中所示一般,係構成為藉由將纜線20自身朝向下方作推入,來使鎖死扣具50之臂部(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並成為能夠使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卡止(卡合)於纜線20之保持孔24處。   具體而言,鎖死部521係成為從前面20a側起而跨越纜線20之前方端,並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鎖死部531係成為從後面20b側起而跨越纜線20之前方端,並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亦即是,被形成於鎖死扣具50處之鎖死部521、531,係成為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來卡止(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   此時,前側臂部520係成為以使鎖死部521之前方端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後側臂部530係成為以使鎖死部531之前方端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亦即是,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係藉由分別在與板厚方向相交叉之方向上作彈性變形,來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被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   另外,接點40,係成為藉由在板厚方向上作彈性變形,來使接觸部431與纜線20之導體22a作壓接(導通連接)。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同上述一般,係構成為在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與階差部323之水平面323a作接觸之前,便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被導入至保持孔24內。另外,在將鎖死部521、531導入至保持孔24內的狀態下,為了使纜線20朝向下方移動(使其與階差部323之水平面323a作接觸)所需要的力(纜線插入力),係成為較圖14以及圖17中所示之狀態(插入途中狀態)時而更小。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藉由鎖死部521、531來作鎖死時,係成為能夠得到喀嚦(click)感,並成為能夠根據此喀嚦感來確認到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入係結束。   另一方面,在將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朝向上方作了拉張的情況時,藉由被施加於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之力,接觸部431係成為從導體22a之本體部20c側起而朝向前方端側滑動。   進而,藉由被施加於纜線20之前方端(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之力,係以使鎖死部521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前側臂部520作彈性變形,並且以使鎖死部531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   具體而言,在將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朝向上方作了拉張時,纜線20之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係成為與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作抵接。   而,在使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與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作了抵接的狀態下而將纜線20朝向上方來以特定值以上之力而作了拉張時,係成為以使與纜線20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之間之抵接位置朝向前方端(鎖死部521之前方端)側作移動並使鎖死部521之前方端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而使前側臂部520作彈性變形。又,係成為以使與纜線20之深處側傾斜面531b之間之抵接位置朝向前方端(鎖死部531之前方端)側作移動並使鎖死部531之前方端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而使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   故而,在將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朝向上方作了拉張的情況時,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係成為如同下述一般地而動作。   首先,若是將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朝向上方作拉張,則接點40之接觸部431係成為在導體22a上而朝向與纜線插入時相反之方向(從本體部20c側起而朝向前方端側)滑動。而,在接觸部431之導體22a上的滑動之途中,鎖死部521、531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係成為與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作抵接。   之後,若是在使鎖死部521、531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與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作了抵接的狀態下而將纜線20朝向上方來以特定值以上之力而更進一步作拉張,則內側面24a之與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之間之抵接位置係成為朝向前方端側作移動。亦即是,藉由被施加於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纜線20之插入區域201)處之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之力,係成為以使鎖死部521朝向前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前側臂部520作彈性變形,並且以使鎖死部531朝向後方移動的方式來使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   又,若是內側面24a之與開口側傾斜面521b、531b之間之抵接位置一直移動至前方端處,則藉由前側臂部520之彈性復原力,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成為對纜線20之前面20a作推壓,藉由後側臂部530之彈性復原力,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係成為對纜線20之後面20b作推壓。亦即是,纜線20之較保持孔24而更前方端側(下側),係成為藉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而被作挾持。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所致之纜線20之保持孔24之卡止(卡合)係被解除,纜線20係成為圖14以及圖17中所示之狀態(插入途中狀態)。另外,在纜線20從插入結束狀態起而一直移動至插入途中狀態為止的期間中,接點40之接觸部431係在導體22a上而朝向與纜線插入時相反之方向(從本體部20c側起而朝向前方端側)滑動。   而,若是與由接觸部431所致之推壓力以及由鎖死部521和鎖死部531所致之挾持力相抗衡地而將成為了插入途中狀態之纜線20更進一步朝向上方作拉張,則鎖死部521之前端係成為在纜線20之前面20a上而朝向纜線20之前方端側滑動。又,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係成為在纜線20之後面20b上滑動而朝向纜線20之前方端側滑動。   亦即是,纜線20,係成為一面藉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而被作挾持,一面移動至殼體30之上方處。此時,接點40之接觸部431,係成為在導體22a上而朝向纜線20之前方端側滑動。   又,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超過了接觸部431一事,接觸部431和導體22a係成為非接觸狀態,纜線20之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係成為被解除。亦即是,接點40係成為回復至原本之狀態(僅被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   又,和纜線20之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被解除一事略同時地,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係成為超過了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以及鎖死部531之前方端。如此這般,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下端)超過了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以及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一事,纜線20之前方端和鎖死部521、531係成為非接觸狀態,由鎖死扣具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係成為被解除。亦即是,鎖死扣具50亦係成為回復至原本之狀態(僅被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纜線20之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係被解除,並且纜線20之由鎖死扣具50所致之鎖死係被解除,纜線20之從殼體30的拔出係成為結束。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藉由將纜線20自身朝向上方作拉張,來使壓接於導體22a之本體部20c側之部位處的接觸部431滑動至纜線20之前方端側處,並將纜線20之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解除。   又,係構成為藉由將纜線20自身朝向上方作拉張,來使鎖死扣具50之臂部(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作彈性變形,並成為能夠使由前側臂部520之鎖死部521以及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解除。   亦即是,係構成為能夠藉由纜線20自身朝向上方作拉張,來將纜線20從殼體30而拔出。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部521,係構成為使深處側傾斜面521b之傾斜成為較開口側傾斜面521a之傾斜而更陡,鎖死部531,係構成為使深處側傾斜面531b之傾斜成為較開口側傾斜面531a之傾斜而更陡。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之對於保持孔24之卡止(卡合)解除時所需要的拉張力,係成為較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所需要的推入力而更大。   因此,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之對於保持孔24之卡止(卡合)解除時,係成為需要較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所需要的推入力而更大之拉張力。   故而,就算是將身為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以較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所需要的力以下之力來朝向上方作了拉張,深處側傾斜面521b、531b之對於保持孔24之內側面24a的卡止也成為不會被解除。亦即是,在將身為插入結束狀態之纜線20以較在使鎖死部521以及鎖死部531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所需要的力以下之力來朝向上方作了拉張的情況時,纜線20之朝向上方(纜線插拔方向之另外一側)的移動係被作限制,而成為進行纜線20之防止脫落。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具備被形成有有使薄片狀之纜線20被作插拔的收容空間300之殼體30。又,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與被形成於纜線20處之導體22a作電性連接的接觸部431,並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之接點(端子)40。進而,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之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該鎖死扣具50,係具有與被形成於纜線20處之保持孔(被鎖死部)24作卡合之鎖死部521、531。   又,接點40,係構成為當在將該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接觸部4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   又,鎖死扣具50,係構成為當在將該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鎖死部521、5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   又,藉由使接觸部4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接點4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   又,藉由使鎖死部521、5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鎖死扣具5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   如此這般,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具備有作為鎖死構件之鎖死扣具50。因此,係能夠將被插入至殼體30內的纜線20之纜線保持力更加提高。   又,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係構成為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而作彈性變形。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成為僅需要對於纜線20自身施加纜線插拔方向之力,便能夠將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或者是將纜線20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解除。進而,係成為僅需要對於纜線20自身施加纜線插拔方向之力,便能夠藉由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來將纜線20鎖死或者是將纜線20之鎖死解除。   亦即是,係並不需要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或者是鎖死解除機構以露出於殼體30之外部的方式來作設置,便成為能夠進行對於殼體30之纜線20的插拔。   其結果,由於係成為並不需要對於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或者是鎖死解除機構進行操作便能夠進行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因此,係成為能夠對於纜線20之插拔作業性的惡化作抑制。   如此這般,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係可得到一種能夠提高纜線保持力並且亦能夠對於纜線20之插拔作業性的惡化作抑制之連接器10。   又,由於係並不需要將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或者是鎖死解除機構設置在殼體30之外部,因此係能夠使連接器10之組裝作業性更進一步提升。   又,由於係並不需要使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或者是鎖死解除機構露出於殼體30之外部,因此係能夠將連接器10之外部輪廓形狀(殼體30之形狀)設為更簡單之形狀,而成為能夠更容易地製造。又,係成為亦能夠謀求連接器10之小型化。   又,由於係成為並不需要在連接器10之周圍確保用以對於致動器等之可動構件或者是鎖死解除機構進行操作的空間,因此係能夠使在對於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之安裝時所需要的空間更進一步縮小。亦即是,就算是對於電路基板60上之較小的安裝空間,亦成為能夠將連接器10作安裝。如此這般,若是使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則係成為能夠對於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之安裝空間作更有效的活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並且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在收容空間300中之接觸部431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20所被作插入之側的纜線厚度方向(前後方向,X方向)之間隔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之第1間隙G1。   進而,接點40,係以能夠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纜線20而朝向使第1間隙G1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的方式,而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並且纜線20並未被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在收容空間300中之鎖死部521、531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20所被作插入之側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為較纜線之厚度T1而更小之第2間隙G2。   進而,鎖死扣具50,係以能夠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纜線20而朝向使第2間隙G2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的方式,而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如此這般,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係在設為使第1間隙G1以及第2間隙G2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的狀態下,而被保持於殼體30處。又,係成為能夠藉由被施加於纜線20處之纜線插拔方向之力,而使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朝向使第1間隙G1以及第2間隙G2打開之方向作彈性變形。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成為能夠以更為簡單的構成,來將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或者是將纜線20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解除。又,係成為能夠更為確實地來藉由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來將纜線20鎖死或者是將由鎖死部521、531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解除。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有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殼體30作了觀察的狀態下,當使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朝向下方來作了移動的情況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並且鎖死部521、5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如此一來,在將纜線20插入時,係成為能夠更為確實地使纜線20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作抵接。其結果,係成為能夠更為確實地將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或者是將纜線20與接點40之間之導通連接解除。又,係成為能夠更為確實地來藉由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531來將纜線20鎖死或者是將由鎖死部521、531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解除。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成為將板狀之構件朝向板厚方向作了彎折的形狀。而,係成為藉由使接點40在板厚方向上作彈性變形,來使接點40之接觸部431與纜線20之導體22a作接觸。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接點40發生塑性變形的情形係被抑制,並成為能夠更為確實地使接點40之接觸部431與纜線20之導體22a作接觸。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被形成為薄板狀,並構成為藉由使鎖死扣具50在與板厚方向相交叉之方向上作彈性變形,來使鎖死部521、531卡合於保持孔24處。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能夠使鎖死扣具50難以產生彈性變形,而成為能夠更加提高由鎖死扣具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力。其結果,係成為能夠更確實地對於纜線20非預期性地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接點40,係從下側(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被插入至殼體30中之纜線20拔出時,係成為能夠對於接點40之相對於殼體30而朝向上側(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作相對性移動的情形作抑制。故而,在將被插入至殼體30中之纜線20拔出時,係成為能夠對於接點40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扣具50,係從下側(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被插入至殼體30中之纜線20拔出時,係成為能夠對於鎖死扣具50之相對於殼體30而朝向上側(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作相對性移動的情形作抑制。故而,在將被插入至殼體30中之纜線20拔出時,係成為能夠對於鎖死扣具50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具備有複數之鎖死扣具50。   如此一來,係能夠將由鎖死扣具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力更為提高,而成為能夠更確實地對於纜線20非預期性地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   又,藉由具備有複數之鎖死扣具50,由於係成為能夠將在使鎖死部521、531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的纜線插入力之降低量更為增大,因此,在纜線20藉由鎖死部521、531而被鎖死時,係成為能夠得到更為明確的喀嚦感。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鎖死部521、531,係成為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來卡合於保持孔24處。   如此這般,若是構成為使鎖死部521、531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來卡合於保持孔24處,則在鎖死時和鎖死解除時,係成為使鎖死扣具50分別朝向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以及另外一側而作彈性變形。因此,在將與保持孔24之間之卡合量設為相同之量的情況時,相較於僅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作卡合的鎖死扣具,係能夠將在鎖死時和鎖死解除時之朝向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的彈性變形量縮小。進而,係亦能夠將朝向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的彈性變形量設為較僅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作卡合的鎖死扣具而更小。   如此這般,若是構成為使鎖死部521、531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來卡合於保持孔24處,則係成為能夠並不朝向同一方向而作大幅度的彈性變形地來進行纜線20之鎖死和鎖死解除。其結果,係成為能夠對於鎖死扣具50發生塑性變形的情形作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接點40處,係被形成有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之安裝片(安裝部)413。又,在將安裝片413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時,纜線插拔方向係構成為會成為與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相交叉的方向。   亦即是,係構成為能夠將纜線20並不沿著安裝面60a而移動地來對於殼體30進行插拔。若是設為此種構成,則係成為易於進行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的插拔。又,在進行對於殼體30的插拔時,係成為並不需要在連接器10之周圍確保用以使纜線20移動之空間。其結果,係能夠將在對於電路基板60之安裝時所需要的空間更加縮小,而成為能夠對於電路基板60之安裝空間作更有效的活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鎖死扣具50處,係被形成有被組裝在電路基板60處之組裝片(組裝部)512。又,組裝片512,係相對於安裝片413而在纜線厚度方向之相反側處被組裝在電路基板60處。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殼體30,係成為使身為較為容易傾倒之方向的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藉由安裝片413以及組裝片512而被作固定。其結果,係成為能夠以更為安定的狀態來將連接器10安裝在電路基板60上。又,當對於被插入至殼體30內之纜線20而施加有纜線厚度方向之力的情況時,係成為能夠更確實地對於連接器10從電路基板60而脫落(朝向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而傾倒)的情形作抑制。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寬幅方向,Y方向)來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531係成為在纜線插拔方向上會成為略相同位置。   如此一來,係能夠使纜線20與對於接點40之抵接略同時地而與鎖死扣具50作抵接。亦即是,係能夠使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藉由纜線插入力而略同時作彈性變形。因此,係成為能夠使纜線20之在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作了抵接之後的纜線插入力較為平順地增加。亦即是,係成為能夠在從纜線20之對於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抵接起直到鎖死部521、531被卡合於保持孔24處為止的特定之範圍中,使纜線插入力逐漸地增加。   如此一來,由於在鎖死部521、531正要被卡合於保持孔24處之前的纜線插入力係成為峰值,因此,係能夠對於在鎖死部521、531被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的纜線插入力之降低更加作強調。   其結果,在纜線20藉由鎖死部521、531而被鎖死時,係成為能夠得到更為明確的喀嚦感。   另外,連接器10,係並不被限定於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構成,而可設為各種之構成。   例如,係可設為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   具體而言,在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亦係具備有使FPC或FFC等之纜線(被連接構件)20被作插入的絕緣性之殼體30。進而,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被與纜線20作導通連接之接點(端子)40、和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用以將被插入的纜線20之保持力提高之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   而,此連接器10,亦係為被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並藉由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並與接點40作導通連接,來將纜線20和電路基板60作電性連接者。   在圖20以及圖21中,亦同樣的,連接器10,係在電路基板60處,以設為使纜線插拔方向會成為與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相交叉之方向的狀態下,來進行安裝。   又,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亦係身為所謂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並成為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纜線20之插拔。而,係成為亦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由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和鎖死解除。   於此,在圖20以及圖21中,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係成為從前面20a側起而跨越纜線20之前方端,並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另一方面,在鎖死扣具50處,係設為並未被形成有從纜線20之後面20b側起而被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的鎖死部。亦即是,在鎖死扣具50處,係僅被形成有從身為導體22a所被形成之側的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卡止(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的鎖死部521。   又,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10中,亦同樣的,係以當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鎖死部521會與纜線20作抵接的方式,來構成鎖死扣具50。又,藉由使鎖死部52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鎖死扣具5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   另外,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10中,係使用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纜線20、殼體30以及接點40相同之物。   故而,係以當在將接點40保持於殼體30處之狀態下而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接觸部431會與纜線20作抵接的方式,來構成接點40。亦即是,在接點40被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被配置)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   進而,藉由使接觸部431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被施加有力的纜線20作抵接,接點40係成為作彈性變形。而,係成為藉由接點40之彈性復原力,來使接觸部431對於被形成於纜線20之前面20a處的導體22a作推壓。   如此這般,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10中,在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時,鎖死部521係成為從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相同的方向來與將纜線20作接觸。   在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係具備有基部510,在此基部510之前端處,壓入部511係以延伸存在於上方的方式而被作連續設置。而,係構成為藉由將此壓入部511壓入至被形成於前壁310處之壓入凹部312中,來使鎖死扣具50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基部510之後端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組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組裝片(安裝部)512,係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   又,在基部510之前後方向的略中央部處,係被連續設置有於前壁31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略棒狀之前側臂部520。此前側臂部520,係在基部510處可彈性變形地而被作連續設置,並成為能夠相對於基部510而沿著XZ平面(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作相對移動。   而,在前側臂部520之前方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後方(作了插入的纜線20)而突出之鎖死部521。   此鎖死部521,亦係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鎖死部521相同的,成為藉由開口側傾斜面521a以及深處側傾斜面521b所區劃出的略山型之突起。又,係以使開口側傾斜面521a成為較深處側傾斜面521b而傾斜更為平緩的方式,來形成鎖死部521。亦即是,係構成為相較於深處側傾斜面521b而使開口側傾斜面521a之與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鉛直面(YZ平面)之間所成的角度(銳角)變小。另外,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鎖死扣具50中,由於係僅被形成有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卡止(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的鎖死部521,因此,深處側傾斜面521b,其傾斜係成為較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深處側傾斜面521b而更陡。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來將在鎖死解除時所需要的纜線插拔方向之力,設為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者相近。   而,鎖死部521,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並且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之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插入結束狀態)下,會存在於與纜線20之保持孔(非鎖死部)24相對應之位置處。   又,在圖20以及圖21中,亦同樣的,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Y方向(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係成為在Z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上會成為略相同位置。亦即是,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係成為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而並排於略一直線上。   又,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殼體30處,亦同樣的,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所被形成之部位處的後壁320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方以及下方而開口之溝部324。另外,在使用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的情況時,係亦可構成為並不設置溝部324。   進而,前側臂部520,係在使大半被收容在被形成於相鄰之隔壁350A、350A之間之溝部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鎖死部521之前方端,係位置在較隔壁350A之後面351A而更靠後側處,並成為露出於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內。   如此這般,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10中,亦同樣的,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2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有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殼體30作了觀察的狀態下,當使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朝向下方來作了移動的情況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並且鎖死部52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纜線20係成為絕對會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作抵接。   又,在圖20以及圖21中,亦同樣的,係構成為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最初會與鎖死部52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作抵接。   具體而言,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中,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雖然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之纜線接受空間302內但是卻並未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作接觸的狀態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21之一部分係成為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亦即是,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中,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使纜線20之後面20b與將纜線接受空間302之後方作區劃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之前端面20e作了觀察時的圖,係成為從圖19而將鎖死部531作了除去後之圖。   故而,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中,亦同樣的,接點40,係在設為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區劃出區域R1之後方的後壁320之前面321與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後端)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此間隔(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係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   又,鎖死扣具50,亦係在設為鎖死部52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另外,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中,鎖死部521之前方端和區劃出區域R1之後方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移動至較鎖死部521而更深處側時前方端面20e所通過之空隙),此間隔,亦係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   而,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使纜線20之後面20b與將纜線接受空間302之後方作區劃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之前端面20e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以及鎖死部52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係成為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前邊20f而於前後被作分斷。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內時,纜線20係成為會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以及鎖死部521之開口側傾斜面521a作接觸。   如此這般,在圖20以及圖21所示之連接器中,係以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配置在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近旁處的狀態下之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作了觀察的情況時,僅有前方端側之一部分會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的方式,來構成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就算是將連接器10之構成設為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構成,也能夠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連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20以及圖21中,係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使鎖死部521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   如此一來,由於僅需要使鎖死扣具50朝向其中一方向作彈性變形,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便會被進行,因此,係成為能夠更容易地進行對於殼體30之纜線20的插拔。   又,在圖20以及圖21中,係至少於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被形成有導體22a,並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來使鎖死部521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亦即是,係成為使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21從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相同的方向來與纜線20作接觸。   如此這般,在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時,若是構成為使纜線20之其中一面藉由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21而被作推壓,則由於在纜線20之前面20a上的推壓場所係被分散(更廣之區域被作推壓),因此,係能夠對於在纜線20之前面20a上的推壓場所發生偏移的情形作抑制。其結果,係成為能夠更為安定地進行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的插拔。   又,係亦可設為圖22以及圖23中所示之連接器10。   圖22以及圖23中所示之連接器10,係成為與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略相同的構成。而,與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之主要的差異處係在於:係構成為使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31從後面20b側起而跨越纜線20之前方端,並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   亦即是,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10中,在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時,鎖死部531係成為從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相反側的方向來與將纜線20作接觸。   圖22以及圖23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係具備有基部510,在此基部510之前端處,壓入部511係以延伸存在於上方的方式而被作連續設置。而,係構成為藉由將此壓入部511壓入至被形成於前壁310處之壓入凹部312中,來使鎖死扣具50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基部510之後端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組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組裝片(安裝部)512,係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   又,在基部510之較前後方向的略中央部而更後側處,係被連續設置有於後壁32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Z方向)之略棒狀之後側臂部530。此後側臂部530,係在基部510處可彈性變形地而被作連續設置,並成為能夠相對於基部510而沿著XZ平面(前後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作相對移動。   而,在後側臂部530之前方端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方(作了插入的纜線20)而突出之鎖死部531。   此鎖死部531,亦係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鎖死部531相同的,成為藉由開口側傾斜面531a以及深處側傾斜面531b所區劃出的略山型之突起。又,係以使開口側傾斜面531a成為較深處側傾斜面531b而傾斜更為平緩的方式,來形成鎖死部531。亦即是,係構成為相較於深處側傾斜面531b而使開口側傾斜面531a之與延伸存在於寬幅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鉛直面(YZ平面)之間所成的角度(銳角)變小。另外,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鎖死扣具50中,由於係僅被形成有從身為與導體22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的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來卡止(卡合)於保持孔24處的鎖死部531,因此,深處側傾斜面531b,其傾斜係成為較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深處側傾斜面531b而更陡。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來將在鎖死解除時所需要的纜線插拔方向之力,設為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者相近。   而,鎖死部531,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並且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之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插入結束狀態)下,會存在於與纜線20之保持孔(非鎖死部)24相對應之位置處。   又,在圖22以及圖23中,亦同樣的,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Y方向(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係成為在Z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上會成為略相同位置。亦即是,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係成為在寬幅方向(Y方向)上而並排於略一直線上。   又,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殼體30處,亦同樣的,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所被形成之部位處的後壁320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方以及下方而開口之溝部324,並成為在此溝部324內被收容有後側臂部530之大半。又,係構成為在將鎖死構件50保持於殼體30處並且纜線20並未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收容空間300)中的狀態下,後側臂部530之鎖死部531會在纜線接受部300內(溝部324之外側,纜線接受空間302內)而露出。   如此這般,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10中,亦同樣的,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有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殼體30作了觀察的狀態下,當使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朝向下方來作了移動的情況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並且鎖死部5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纜線20係成為絕對會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作抵接。   又,在圖22以及圖23中,亦同樣的,係構成為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最初會與鎖死部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31a作抵接。   具體而言,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雖然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之纜線接受空間302內但是卻並未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作接觸的狀態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31之一部分係成為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亦即是,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使纜線20之後面20b與將纜線接受空間302之後方作區劃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之前端面20e作了觀察時的圖,係成為從圖19而將鎖死部521作了除去後之圖。   故而,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亦同樣的,接點40,係在設為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   又,在區劃出區域R1之後方的後壁320之前面321與接觸部431之前方端(後端)之間,係成為被形成有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此間隔(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D1,係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   又,鎖死扣具50,亦係在設為鎖死部531之前方端側為存在於區域R1中的狀態下,被保持於殼體30處。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在使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移動至較鎖死部531而更深處側時前方端面20e所通過之空隙),係被形成於鎖死部531之前方端和區劃出區域R1之前方的鉛直面351bA之間。此間隔,係並不需要被形成為會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被形成於區域R1處之實質性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係身為接觸部431之前方端與鎖死部531之前方端之間的纜線厚度方向之距離,此距離,係成為較纜線20之厚度T1而更小。另外,實質性之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係為與能夠使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並不作彈性變形地而作插入之纜線的最大厚度略相互一致者。   而,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使纜線20之後面20b與將纜線接受空間302之後方作區劃的後壁320之前面321作了接觸的狀態下之前端面20e作了觀察時,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係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前邊20f而於前後被作分斷,並且鎖死部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31a係成為藉由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之後邊20g而於前後被作分斷。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纜線接受空間302內時,纜線20係成為會與接觸部431之上面431a以及鎖死部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31a作接觸。   如此這般,在圖22以及圖23所示之連接器中,係以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在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配置在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近旁處的狀態下之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作了觀察的情況時,僅有前方端側之一部分會與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的方式,來構成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就算是將連接器10之構成設為圖22以及圖23中所示之構成,也能夠發揮與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連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22以及圖23中,係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來使鎖死部531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   如此一來,由於僅需要使鎖死扣具50朝向另外一方向作彈性變形,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便會被進行,因此,係成為能夠更容易地進行對於殼體30之纜線20的插拔。   又,在圖22以及圖23中,係至少於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被形成有導體22a,並從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來使鎖死部531卡合於保持孔(非鎖死部)24處。亦即是,係成為使鎖死扣具50之鎖死部531從與接點40之接觸部431相反側的方向來與纜線20作接觸。   如此這般,在纜線20之對於殼體30之插拔時,若是構成為使纜線20之兩面被作推壓,則纜線20係成為被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所挾持。因此,係能夠對於纜線20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而成為能夠將纜線保持力更進一步提升。   又,如同圖24中所示一般,係亦能夠設為使用臂長為相異之2種類的鎖死扣具50、50A。   例如,作為被保持於殼體30之寬幅方向之其中一側處之2個的鎖死扣具,係能夠將圖24(a)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以及圖24(b)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A各作1個的使用,並構成為在1個的保持孔24中,使臂長為相異之2種類的鎖死扣具(鎖死扣具50以及鎖死扣具50A)作卡止(卡合)。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複數之鎖死扣具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具備有被形成於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鎖死部521A、531A的鎖死構件50A,係成為至少存在有1個。   另外,係亦可構成為在被形成於纜線20處之2個的保持孔24之各者處,使臂長為相異之2種類的鎖死扣具(鎖死扣具50以及鎖死扣具50A)作卡合。   又,係亦可構成為在2個的保持孔24之其中一者的保持孔24處,使鎖死扣具50作卡合,並在另外一者的保持孔24處,使鎖死扣具50A作卡合   另外,臂長為相異之2種類的鎖死扣具之形狀,係並不被限定於圖24中所示者,而可分別設為各種之形狀。例如,係可將鎖死扣具之形狀設為圖20以及圖21中所示之形狀,或者是設為圖22以及圖23中所示之形狀。又,係亦可使用3種類以上的鎖死扣具。   如此這般,就算是設為圖24中所示之構成,也能夠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構成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24中,在將複數之鎖死扣具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當沿著與纜線插拔方向以及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具備有被形成於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鎖死部521A、531A的鎖死構件50A,係構成為至少存在有1個。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使鎖死部卡合於保持孔24處時,由於係能夠使纜線插入力以2個階段(多階段)來降低,因此係成為能夠更容易地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中。   又,在將纜線20從殼體30而拔出時,由於係需要將纜線拔出力以2個階段(多階段)來增大,因此,係能夠對於纜線20從殼體30而脫落的情形更確實地作抑制。   又,係亦可設為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   在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亦係具備有使FPC或FFC等之纜線(被連接構件)20被作插入的絕緣性之殼體30。進而,連接器10,係具備有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被與纜線20作導通連接之接點(端子)40、和被保持於殼體30處並用以將被插入的纜線20之保持力提高之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   而,此連接器10,亦係為被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並藉由將纜線20插入至殼體30內並與接點40作導通連接,來將纜線20和電路基板60作電性連接者。   於此,在圖25~圖27中,連接器10,係構成為在電路基板60處,以設為使纜線插拔方向會成為與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略平行的狀態下,來進行安裝。   故而,在圖25~圖27所示之構成中,在將纜線20插入至連接器10中的狀態下之纜線厚度方向,係成為上下方向(Z方向),連接器10之長邊方向係成為寬幅方向(Y方向),纜線插拔方向係成為前後方向(X方向)。   又,針對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係將收容空間300之開口側規定為連接器10之前方。   另外,在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除了安裝片413以及組裝片512之形狀以外,係成為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連接器120略相同的構成。   亦即是,在圖25~圖27所示之連接器10中,作為殼體30,係使用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殼體30相同之物。而,在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係將殼體30以會使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後壁成為底壁320的狀態,來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   故而,在圖25~圖27所示之殼體30的頂壁310、底壁320、一對之側壁330、330、後壁340,係分別相當於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殼體30的前壁310、後壁320、一對之連結壁330、330、底壁340。   又,在圖25~圖27所示之連接器10中,作為接點40,係使用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接點40略相同之物。   亦即是,在圖25~圖27中所示之接點40,係具備有在頂壁31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前方的水平片410、和在水平片410之前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彎曲為略半圓弧狀之彎曲部420、和在彎曲部420之後端處被作連續設置並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之後方的彈簧片430。而,藉由使彎曲部430撓折,彈簧片430係成為能夠相對於水平片410而彈性地相對移動。   又,在彈簧片430之途中處,係被形成有朝向下方而以略半圓弧狀來突出的接觸部431,藉由使此接觸部431與導體22a作接觸,來將纜線20和接點40作導通連接。   又,在水平片410之後端處,係被設置有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安裝片(安裝部)413。   具體而言,在水平片410之後端處,延伸存在於上下方向之鉛直片414係朝向下方而被作延伸設置,在此鉛直片414之下端處,安裝片413係以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的方式而被作設置。   如此這般,安裝片413係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上,並以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後壁340之後方的方式而被形成。而,藉由將安裝片413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來作焊接,連接器10係成為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參考圖26)。藉由此,在將安裝片(安裝部)413安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時,纜線插拔方向(前後方向,X方向)係會成為與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之安裝面60a略平行。   另外,接點40,係從後方(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   又,在圖25~圖27所示之連接器10中,作為鎖死扣具50,係使用有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展示之鎖死扣具50略相同之物。   亦即是,圖25~圖27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係具備有基部510,此基部510之上部係成為壓入部511。   又,在基部510之下端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組裝在電路基板(被安裝構件)60處的組裝片(安裝部)512,係被延伸設置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後方。此組裝片512,係以在將鎖死扣具50收容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後壁320之後方的方式而被形成。而,組裝片512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係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參考圖27)。   如此這般,在圖25~圖27所示之連接器10中,接點40之安裝片413係在殼體30之後方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鎖死扣具50之組裝片512亦係在殼體30之後方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   又,在壓入部511之上部處,係被連續設置有於頂壁31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略棒狀之上側臂部(第1臂部)520。另一方面,在壓入部511之下部處,係被連續設置有在上下方向(纜線厚度方向)上而與上側臂部520相對向並於底壁32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略棒狀之下側臂部(第2臂部)530。   另外,壓入部511、上側臂部520以及下側臂部530之形狀,係與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壓入部511、前側臂部520以及後側臂部530之形狀略相同。   又,鎖死扣具50,亦係從後方(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   進而,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亦係身為所謂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形態之連接器,並成為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纜線20之插拔。而,係成為亦能夠藉由將纜線20自身在纜線插拔方向(Z方向)作推入或拉張,來進行由鎖死扣具(鎖死構件)50所致之纜線20之鎖死和鎖死解除。   亦即是,在將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保持於殼體30處的狀態下,接觸部431之至少一部分以及鎖死部531之至少一部分係成為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   又,在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有接點40以及鎖死扣具50之殼體30作了觀察的狀態下,當使被導入至收容空間300內之纜線20朝向下方來作了移動的情況時,接觸部4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並且鎖死部531之一部分(存在於收容空間300內之前方端部)係成為與纜線20之前方端面20e相互重疊。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內時,纜線20係成為絕對會與接觸部431以及鎖死部531作抵接。   又,在圖25~圖27所示之連接器10中,亦同樣的,係構成為在將纜線20插入至收容空間300中時,纜線20最初會與鎖死部531之開口側傾斜面531a作抵接。   如此這般,就算是將連接器10之構成設為圖25~圖27中所示之構成,也能夠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中所示之構成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25~圖27中,於接點40處,係被形成有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之安裝片(安裝部)413。又,在將安裝片413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時,纜線插拔方向係構成為會成為與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略平行。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成為亦能夠謀求連接器10之低高度化。   另外,在將安裝片413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時,當將纜線插拔方向構成為會成為與電路基板60之安裝面60a略平行的情況時,係可設為圖28以及圖29中所示之連接器10。   在圖28以及圖29所示之連接器10中,係以在將鎖死扣具50收容於鎖死扣具收容空間37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殼體30之前方的方式,來形成組裝片512。   具體而言,在圖28以及圖29所示之連接器10中,鎖死扣具50,係設為代替圖25~圖27中所示之鎖死扣具50的下側臂部530,而設置固定片530A,並在此固定片530A之前端處將組裝片512作了連續設置的形狀。   亦即是,在壓入部511之下端處,在底壁320之近旁處而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X方向)之略棒狀之固定片530A係以較底壁320而更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而被作連續設置,在此固定片530A之前端處,延伸存在於前後方向組裝片512係隔著鉛直片513而被作連續設置。   而,組裝片512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係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參考圖29)。   另外,在圖28以及圖29中所示之接點40,係設為與在圖25~圖27中所示之接點40相同之形狀。亦即是,安裝片413,係以在將接點40收容於接點收容空間360中的狀態下會使前方端突出於後壁340之後方的方式而被形成。而,藉由將安裝片413之前方端(從殼體30所突出的部分)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來作焊接,連接器10係成為被安裝在電路基板60處(參考圖28)。   如此這般,在圖28以及圖29所示之連接器10中,接點40之安裝片413係在殼體30之後方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鎖死扣具50之組裝片512係在殼體30之前方處藉由安裝材料(焊錫以及助焊劑)70而被作焊接。   另外,鎖死扣具50,係可構成為從後方(與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相反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亦可構成為從前方(殼體30之纜線插入開口300a所被形成之側)來插入至殼體30中。   如此這般,就算是將連接器10之構成設為圖28以及圖29中所示之構成,也能夠發揮與圖25~圖27中所示之連接器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圖28以及圖29中,於鎖死扣具50處,係被形成有被組裝在電路基板60處之組裝片(組裝部)512。又,組裝片512,係相對於安裝片413而在纜線插拔方向之相反側處被組裝在電路基板60處。   若是設為此種構成,則係成為能夠以更為安定的狀態來將連接器10安裝在電路基板60上。其結果,當對於被插入至殼體30內之纜線20而施加有纜線厚度方向之力的情況時,係成為能夠更確實地對於連接器10從電路基板60而脫落的情形作抑制。   以上,雖係針對本發明之合適的實施形態作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而可作各種之變形。   例如,係可將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所展示之構成適宜作組合,而形成連接器。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雖係對於使1種類的接點(端子)被收容於殼體中之連接器作了例示,但是,係亦可對於被收容有複數種類之接點(端子)的連接器,而適用本發明。   例如,係亦可構成為將2種類的接點(端子)收容於殼體中,並使各別之接觸部的位置在纜線插拔方向上作偏移。於此情況,鎖死扣具之鎖死部,較理想,係構成為會使纜線插拔方向之位置成為與位置在收容空間之深處側的接觸部相同之位置。若是設為此種構成,則係能夠在纜線之對於收容空間的插入即將結束之前使鎖死部被卡合於被鎖死部處,而能夠得到更為明確的喀嚦感。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雖係針對將僅在其中一面側而使導體露出的纜線20作插入之連接器10作了例示,但是,係亦可構成為將於兩面側處而使導體露出的纜線作插入。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雖係針對前方端面為成為平坦面的纜線作了例示,但是,係亦可構成為使纜線之前方端部包含有彎曲部或彎折部。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中,作為被鎖死部,雖係針對將寬幅方向之端部以貫通纜線厚度方向的方式來作了切缺的保持孔24而作了例示,但是,係亦可將貫通纜線厚度方向之貫通孔作為被鎖死部,或者是將在纜線厚度方向上而凹陷的有底之凹部作為被鎖死部。   又,係亦可使用金屬以外之材料來形成鎖死構件。   又,關於殼體和端子、鎖死構件等之其他的細部之規格(形狀、大小、布局等),係亦可適宜作變更。
10‧‧‧連接器
20‧‧‧纜線
20a‧‧‧表面(前面)
20b‧‧‧背面(後面)
20c‧‧‧本體部
20d‧‧‧插入端部
20e‧‧‧前方端面
20f‧‧‧前邊
20g‧‧‧後邊
21‧‧‧支持層
22‧‧‧導體層
22a‧‧‧導體
23‧‧‧補強板
24‧‧‧保持孔
24a‧‧‧內側面
30‧‧‧殼體
30a‧‧‧錐狀部
40‧‧‧接點
40G‧‧‧端子群
50‧‧‧鎖死扣具
50A‧‧‧鎖死扣具
60‧‧‧電路基板
60a‧‧‧安裝面
70‧‧‧安裝材料
201‧‧‧插入區域
221‧‧‧導體
300‧‧‧收容空間
300a‧‧‧纜線插入開口
301‧‧‧纜線導入空間
302‧‧‧纜線接受空間
310‧‧‧前壁
311‧‧‧後面
311a‧‧‧傾斜面
311b‧‧‧深處側鉛直面
311c‧‧‧水平面
311d‧‧‧傾斜面
311e‧‧‧開口側傾斜面
312‧‧‧壓入凹部
320‧‧‧後壁
321‧‧‧前面
321a‧‧‧傾斜面
321b‧‧‧開口側鉛直面
321c‧‧‧水平面
321d‧‧‧深處側鉛直面
322‧‧‧切缺部
322a‧‧‧外側切缺部
322b‧‧‧內側切缺部
323‧‧‧階差部
323a‧‧‧水平面
323b‧‧‧鉛直面
324‧‧‧溝部
330‧‧‧連結壁
331‧‧‧側面
331a‧‧‧傾斜面
340‧‧‧底壁
341‧‧‧上面
342‧‧‧接點插通孔
343‧‧‧鎖死扣具插通孔
350‧‧‧隔壁
350a‧‧‧側面
350A‧‧‧側壁
350aA‧‧‧側面
351‧‧‧後面
351a‧‧‧開口側傾斜面
351b‧‧‧開口側鉛直面
351c‧‧‧深處側傾斜面
351d‧‧‧深處側鉛直面
351A‧‧‧後面
351aA‧‧‧傾斜面
351bA‧‧‧鉛直面
351a‧‧‧開口側傾斜面
351b‧‧‧開口側鉛直面
351c‧‧‧深處側傾斜面
351d‧‧‧深處側鉛直面
360‧‧‧接點收容空間
370‧‧‧鎖死扣具收容空間
410‧‧‧鉛直片
411‧‧‧廣寬幅部
412‧‧‧壓入突起
413‧‧‧安裝片
420‧‧‧彎曲部
430‧‧‧彈簧片
431‧‧‧接觸部
431a‧‧‧上面
432‧‧‧鉛直面
433‧‧‧彎折部
434‧‧‧定位片
510‧‧‧基部
511‧‧‧壓入部
512‧‧‧組裝片
520‧‧‧前側臂部
521‧‧‧鎖死部
521A‧‧‧鎖死部
521a‧‧‧開口側傾斜面
521b‧‧‧深處側傾斜面
530‧‧‧後側臂部
530A‧‧‧固定片
531‧‧‧鎖死部
531A‧‧‧鎖死部
531a‧‧‧開口側傾斜面
531b‧‧‧深處側傾斜面
D1‧‧‧間隔
D2‧‧‧間隔
G1‧‧‧第1間隙
G2‧‧‧第2間隙
T1‧‧‧纜線之厚度
R1‧‧‧區域
[圖1]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使用方法的其中一例作示意性展示之立體圖。   [圖2] 係為對於被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之纜線作展示之圖,(a)係為平面圖,(b)係為側面圖。   [圖3]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作展示之圖,(a)係為從其中一側所觀察的立體圖,(b)係為從另外一側所觀察的立體圖。   [圖4]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作展示之圖,(a)係為背面圖,(b)係為平面圖,(c)係為側面圖。   [圖5] 係為將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在端子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6] 係為將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7]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殼體作展示之圖,(a)係為從其中一側所觀察的立體圖,(b)係為從另外一側所觀察的立體圖。   [圖8]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殼體作展示之圖,(a)係為背面圖,(b)係為平面圖,(c)係為側面圖。   [圖9] 係為將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殼體在端子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10] 係為將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殼體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11]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端子作展示之圖,(a)係為側面圖,(b)係為正面圖,(c)係為立體圖。   [圖12] 係為對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圖,(a)係為側面圖,(b)係為正面圖,(c)係為立體圖。   [圖13]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途中的纜線並未與端子作接觸之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4]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途中的纜線與端子作了接觸之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5]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結束了的狀態下之端子所被作配置之部位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6]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途中的纜線並未與鎖死構件作接觸之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7]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途中的纜線與鎖死構件作了接觸之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8] 係為對於在將纜線插入至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中時之動作作說明之圖,並為對於纜線之插入結束了的狀態下之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之部位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19] 係為對於沿著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被保持於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實施形態的殼體處之端子以及鎖死構件和被導入至收容空間內之纜線之前方端面作了觀察之圖。   [圖20] 係為將第1變形例之連接器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21] 係為對於第1變形例的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圖,(a)係為側面圖,(b)係為正面圖,(c)係為立體圖。   [圖22] 係為將第2變形例之連接器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23] 係為對於第2變形例的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圖,(a)係為側面圖,(b)係為正面圖,(c)係為立體圖。   [圖24] 係為對於在第3變形例之連接器中所被作使用的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圖,(a)係為對於第1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側面圖,(b)係為對於第2鎖死構件作展示之側面圖。   [圖25] 係為對於第4變形例的連接器之使用方法的其中一例作示意性展示之立體圖。   [圖26] 係為將第4變形例之連接器在端子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27] 係為將第4變形例之連接器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28] 係為將第5變形例之連接器在端子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圖29] 係為將第5變形例之連接器在鎖死構件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而作了切斷的剖面圖。

Claims (17)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   殼體,係被形成有具有使薄片狀之纜線被作插拔的纜線插入開口之收容空間;和   端子,係具備有與被形成於前述纜線處之導體作電性連接的接觸部,並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和   鎖死構件,係具備有與被形成於前述纜線處之被鎖死部作卡合的鎖死部,並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   前述端子,係構成為當以將該端子保持於前述殼體處的狀態下來將前述纜線插入至前述收容空間內時,前述接觸部會與前述纜線作抵接,   前述鎖死構件,係構成為當在將該鎖死構件保持於前述殼體處的狀態下而將前述纜線插入至前述收容空間內時,前述鎖死部會與前述纜線相抵接,   藉由使前述接觸部與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的前述纜線作抵接,前述端子係作彈性變形,藉由使前述鎖死部與在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的前述纜線作抵接,前述鎖死構件係作彈性變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將前述端子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並且在前述收容空間中並未被插入有前述纜線的狀態下,於前述收容空間中之前述接觸部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係被形成有前述纜線所被作插入之側的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為較前述纜線之厚度而更小的第1間隙,   前述端子,係以能夠藉由在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前述纜線而朝向使前述第1間隙打開的方向作彈性變形的方式,而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   在將前述鎖死構件保持於前述殼體處並且在前述收容空間中並未被插入有前述纜線的狀態下,於前述收容空間中之前述鎖死部所被作配置的部位處,係被形成有前述纜線所被作插入之側的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間隔為較前述纜線之厚度而更小的第2間隙,   前述鎖死構件,係以能夠藉由在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上被施加有力之前述纜線而朝向使前述第2間隙打開的方向作彈性變形的方式,而被保持於前述殼體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沿著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來對於前述端子以及前述鎖死構件所被作保持的前述殼體作了觀察的狀態下,前述接觸部之一部分以及前述鎖死部之一部分,係成為與被導入至前述收容空間內之前述纜線之前方端面相重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端子,係設為將板狀之構件朝向板厚方向作了彎曲的形狀,構成為藉由使前述端子朝向板厚方向作彈性變形,來使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導體作接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鎖死構件,係被形成為薄板狀,構成為藉由使前述鎖死構件朝向與板厚方向相交叉之方向作彈性變形,來使前述鎖死部與前述被鎖死部作卡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端子,係從前述殼體之前述纜線插入開口所被形成之側的相反側而被插入至前述殼體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鎖死構件,係從前述殼體之前述纜線插入開口所被形成之側的相反側而被插入至前述殼體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係具備有複數之前述鎖死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將前述複數之鎖死構件保持於前述殼體處的狀態下,當沿著與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以及前述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具備有被形成於在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上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鎖死部的鎖死構件,係至少存在有1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導體,係至少被形成於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   前述鎖死部,係從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而卡合於前述被鎖死部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導體,係至少被形成於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其中一側處,   前述鎖死部,係從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另外一側而卡合於前述被鎖死部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鎖死部,係從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兩側而卡合於前述被鎖死部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2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前述端子處,係被形成有被安裝在被安裝構件處之安裝部,   在將前述安裝部安裝於前述被安裝構件處時,係構成為會使前述纜線插拔方向成為與前述被安裝構件之安裝面相交叉的方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前述鎖死構件處,係被形成有被組裝在前述被安裝構件處之組裝部,   前述組裝部,係相對於前述安裝部而在前述纜線厚度方向之相反側處被組裝於前述被安裝構件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2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前述端子處,係被形成有被安裝在被安裝構件處之安裝部,   在將前述安裝部安裝於前述被安裝構件處時,係構成為會使前述纜線插拔方向成為與前述被安裝構件之安裝面略平行。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前述鎖死構件處,係被形成有被組裝在前述被安裝構件處之組裝部,   前述組裝部,係相對於前述安裝部而在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之相反側處被組裝於前述被安裝構件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   在將前述端子以及前述鎖死構件保持於前述殼體處的狀態下,當沿著與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以及前述纜線厚度方向相正交之方向來作了觀察時,前述接觸部以及前述鎖死部係在前述纜線插拔方向上而位置在略相同位置處。
TW107142864A 2017-12-04 2018-11-30 連接器 TW2019268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2639A JP2019102292A (ja) 2017-12-04 2017-12-04 コネクタ
JP2017-232639 2017-1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6817A true TW201926817A (zh) 2019-07-01

Family

ID=6691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864A TW201926817A (zh) 2017-12-04 2018-11-30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02292A (zh)
CN (1) CN109873273A (zh)
TW (1) TW20192681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0034A (ja) * 2020-11-17 2022-05-27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1086B2 (ja) * 2010-04-08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99387B2 (ja) * 2010-09-09 2012-12-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772257B2 (ja) * 2011-06-08 2015-09-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022279A (ja) * 2012-07-20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CN111129805B (zh) * 2013-04-18 2022-05-24 安费诺富加宜连接器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低矮型电路板连接器
JP5814411B2 (ja) * 2014-03-20 2015-11-1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89063B2 (ja) * 2015-12-09 2020-04-2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73273A (zh) 2019-06-11
JP2019102292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22147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I408853B (zh)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US4509811A (en) Printed-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7223120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flat flexible cable
KR20150110333A (ko) 커넥터
JP714428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080032540A1 (en) Connector
JP65836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KR20120087817A (ko) 플렉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US6997756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 connector and a mounting method
TWI354412B (zh)
JP2023001183A (ja) 金具、金具付き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723478B1 (ja) コネクタ
WO2011047539A1 (zh) 电连接器
JP4766421B2 (ja) コネクタ
US6739903B1 (en) Connector structure
JP200904894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201926817A (zh) 連接器
JP6546973B2 (ja)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JP6002636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KR20090090247A (ko) 접속용 소켓
JP2002093526A (ja) フレキシブル導体およびその接続コネクタ
US20040102083A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latch arms and plug connector to be connected thereto
JP5743213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雌型端子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